時間:2023-10-10 10:45: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法制教育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教學研究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我國現階段大力提倡的一個發展方向,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體現,對社會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同社會、國家有密切的聯系,所以針對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是增強畢業生社會競爭力的基礎,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模式以普及為主,學校對法制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普及法律知識,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要去,需要進一步加強法制教育,在普及的基礎上進行培養法制觀念和素養,不斷提升人才素質。
1 現階段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現狀
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個知法懂法用法的社會主義人才,提升學生法律素養,同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大學生的犯罪率,目前的法制教育主要針對學生進行思想方面的教育,過于注重思想教育忽視了習慣和實踐教育,我們應該明確,法制教育的最終目的,而過于注重思想教育無法實現知識到能力以及思維的轉變,無法滿足新時期的社會要求。
1.1 缺乏對法制教育的準確認識
法制教育作為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教育目標,而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僅僅是將法制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這是缺乏對法制教育的正確認識的體現,要明確思想素質是重要的,這僅僅只是學習法律的基礎,德育教育不能涵蓋法制教育,這樣起不到法制教育應有的目的。目前的高職院校中,對學生的就業過于關注,忽視德育教育,更加忽視了法制教育的開展,弱化甚至是完全略去法制教育的存在。這種片面單一的法制教育的理解很難保證高職院校法制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時在師資力量上很匱乏,導致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開展狀況堪憂。
1.2 法制教育重心偏移
現階段的法制教育將重心放在法律的普及上,而不是法律意識的培養上,這種落后的法制教育重心是目前法制教育水平得不到提升的根本所在。隨著國家和社會對人才要求的不斷提升,對學生的法律素養有了很高的要求,而法律意識又是法律素養的基礎,只有培養足夠的法律意識才能使法律素養得到提升。這是法制教育的終極目標,同樣也是我國法制教育努力的方向。大部分高職院校法制教育以課堂為學生灌輸法律知識為主,缺乏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這很難將知識轉變成能力,從而提升法律素養。繁重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對法律知識失去了興趣,同時課程設置的針對性較差,教學內容缺乏重點,缺乏實際的教學意義。
1.3 缺乏完善的法制教育體系
完善的法制教育體系是法制教育的基礎,現階段的法制教育體系還有待完善,尤其是針對法制教育的教學方式、教學目的等方面,雖然說學生就業對法律知識沒有嚴格的要求,但是要明確法制社會中法律意識的重要性,一個健全的法律體系應該從基礎的教育中心到教學方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課程內容豐富,教學方式方法完善,學生應用實踐能力強,有一定的法律思維。
2 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改進方向
2.1 明確法制教育重要性,認識和了解法制教育
高職院校是重要的社會人才培養基地,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人才,法律素養是法制社會的基礎,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是學生今后適應社會、不斷提升個人素質的基礎,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深淵的影響,高職院校一定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高職院校對法制教育的重視程度,將法制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任務,從而提升高職院校的法制教學水平。同時要結合當代社會需求和國家政策的改變,轉變傳統的法制教育觀念,深入分析法制教育的深刻含義,圍繞培養學生法制意識為核心進行法制教育研究,讓學生在學校培養出一定的法律思維和法律素養,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2.2 將培養法律意識作為法制教育的根本
要明確法律素養是法制社會的有力保障,只有知法懂法用法的人,才能促進法制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是一個特使群體,他們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同時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如果沒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就很容易走向犯罪,這也是大學生犯罪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要擺脫知識灌輸,而是法律意識的培養,讓學生有一定能力和意識進行犯罪行為的判定,降低學生不如犯罪道路的同時為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的發展做貢獻。
2.3 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要不斷完善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在實際中要增強法律知識的針對性和專業性,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在法律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專業法律知識教育,提升法律的實用性以及學生的主動性。其次,在課程設置上要突出課程的重點和創新,教學內容新穎有趣,同時要符合實際,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參與到課堂中去,提升課堂效率。改變教學方式方法,注重案例分析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例如,進行犯罪現場模擬、犯罪心理分析等,通過學生參與其中,更好幫助學生培養法律意識。
3 總結
法制教育在高職院校的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們要明確現階段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將學生培養同社會、國家聯系到一起,培養具有法律素養的全能型人才,培養知法懂法用法的優秀畢業生。
參考文獻
關鍵詞:企業思政教育;法制教育;建筑企業
作為一個法治國家,我國政府對法制教育工作一直很重視。這使得大多數的企業響應國家的政策,將企業的法制教育當成企業工作的一項重點,因此我國企業的法制教育還是有很大的成效的。但與此同時,一些問題也注定難以避免,接下來將就這些問題結合建筑企業的實際要求進行法制教育工作未來方向的分析。
一、 企業法制教育工作的問題
(一)落實不到位的問題
部分基層單位對法制教育的認識不足,導致法制教育工作難以落實。其一是局限于管理的嚴格化,以為只要進行經常性的嚴格管理就不必進行法制教育工作;其二是只注重表面,不能發現深層次的教育問題,以至于對法制教育的指導缺乏針對性;其三是只進行整體宣傳,對企業實際情況的認識不夠,法制教育工作死板僵化,適用性很低。
(二)教育隊伍素質不高的問題
目前各個企業負責政治管理的干部往往學歷不高,也缺乏相關法律知識。這就造成了他們雖然在生產管理和政治教育方面很出色,但在法制教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法律知識的缺乏和思路的不清晰令他們很難做到出色的法制教育授課。
(三)教育內容死板問題
許多企業目前在進行法制教育時都只是生搬硬套上級的文件內容而已,缺乏對自身企業的調研,因此所進行的法制教育完全與自身情況脫節。這使得有些企業雖然法制教育開展了很多,但完全沒有起到實際效果。
(四)教育方法單一問題
許多企業的法制教育方法如同背書,保持著傳統的照本宣科形態,這類教育方法明顯已經落后于時代。不能與現代新型的教育手段相結合就很難令年輕的職工們產生興趣,也就很難產生需要的效果。
二、 建筑企業的法制教育
在企業發展中,風險總是難以避免的,而建筑企業近年來所面臨的法律風險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都急劇增多。這些風險和損失很大程度是來自于建筑企業相關人員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的淡薄,因此加強建筑企業的法制教育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建筑企業法制教育工作的關鍵
1、領導是關鍵
領導的高度重視是引領企業法制教育工作步入正軌的重要保障。只有領導重視了,相關的各項資源才能確保到位,法制教育的工作人員才能有發揮的基礎。
此外,作為企業人員萬眾矚目的焦點,領導自身的模范帶頭作用也相當重要。領導帶頭研習法律知識,對法律工作加以大力支持,對法制教育者抱持必要的尊敬,這些行為都會帶動整個企業的風氣,令員工們自覺地隨之學習法律、遵守法律、應用法律。為此,不僅需要相關部門加強法制教育的宣傳令領導加強認識,更需要在企業內外都確立具有強制性的相關法制規定,使法制教育工作確實成為領導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專職法律工作人員是關鍵
建筑企業專門負責法律工作的人員一定要專業化和高素質化,因為他們是企業實際法律工作的主要實行者,也是法制教育工作的實施者。高素質的專業法制人才不僅能完善企業整體的法律機制,為企業解決法律問題,更可以為其他人員起到榜樣的作用,令他們認識到法制教育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同時,因為這些專業人員能將法律知識和建筑企業的實際狀況做最完美的結合,令法制教育不再只是空乏的理論,而是和整個企業的全體員工息息相關的應用知識。這些專業人員的參與能令法制教育真正的有效化、實用化。
(二)建筑企業法制教育工作的重點
建筑企業的生產建設環節很多,對這些各有不同的環節進行法制教育不能簡單地一刀切,應該結合不同企業的不同特點,選擇有針對性的法制教育方向,抓準重點。舉例來說,在各類型建筑企業中最典型的施工企業,其法制教育可以重點針對以下九個方面:
1、招投標管理
招投標管理具有很高的法律要求,因此對招投標的負責人員必須進行嚴格的法制教育,細化到每一個細節,讓他們能做到對項目合法性的嚴格審查。
2、合同的簽訂和履行
合同的簽訂中很容易出現漏洞和陷阱,因此對相關人員的法制教育要注意結合具體案例進行,為他們介紹一些相關的法律事件,令他們引以為戒,能有效地鑒別陷阱,修補漏洞。
3、工程索賠
索賠在建筑企業的經營管理中直接關系到經濟利益。對相關人員的法制教育要注意加強廣度,不能只進行有限幾種類型的法律講解,而應該向其灌輸所有有可能與索賠有關的法律知識,這樣才能制訂出完善的索賠計劃,不留尾巴地完成索賠工作。
4、規章制度
企業的管理需要規章制度,但規章制度的制訂必須合理合法。加強對全體員工對《勞動法》等相關法律的教育,令他們正確認識到法律賦予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可以使他們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及時糾正不合法的規章制度。不僅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更能令由此受益的所有員工更樂于參與到法制教育的學習中來,形成法制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環。
結語:企業的法制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長期堅持下去才能獲得足夠的成效,令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在這個充滿機遇和風險的復雜社會背景下,良好的法律體制和法律觀念是企業進步的必要基礎。加強法制教育,令法律深入到每一個企業人員心中,所有人知法、懂法、用法正是未來企業的前進方向。
參考文獻:
[1]陳萬柏,萬美容,李東升.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新編[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河套學院,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摘 要: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有助于其依法維護自身權益,更好地履行法律義務,對推動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基本法律知識缺乏,法律信仰缺失、自覺運用法律維權的意識和能力較差等。通過分析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及其成因,提出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1-0074-03
黨的十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這就要求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形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態度和踐行效果,對良好法治環境的形成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法制意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高校法制教育與時俱進的基本要求。近年來,大學生違法犯罪、失蹤遇險遇害等案件頻發,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學生法律知識欠缺和法律意識淡薄的現狀。筆者以河套學院大一到大三非法學專業學生為主體,調查了解大學生法律意識及高校法制教育狀況,為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提高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提供參考。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調查結果統計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們對于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和心理態度。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主要指大學生對法的本質和作用的評價,對基本法律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對自身權利義務的認知,對社會法律現象的心理判斷以及法律信仰的形成情況等。圍繞以上內容,本次調查從基本法律知識、法律運用能力、法律心理認知等三方面進行,調查以無記名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被調查對象中大一學生占27%,大二學生占38%,大三學生占35%,共發放問卷680份,回收有效問卷66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5%。
(一)基本法律知識掌握情況統計
基本的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樹立良好法律意識的基礎和前提。本次調查主要對大學生了解法律知識的途徑、對法律法規的關注度、自身權利義務及個別具體法律知識等方面進行了解。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主要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徑了解法律知識。其中媒體宣傳是大學生了解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大學生對國家新頒布的法律法規的關注度并不高,選擇經常關注的只占11%,關注過的占71%,還有18%的學生選擇了從不關注。關于自己的權利義務,只有25%的學生選擇了知道,63%的學生選擇了大體知道,10%的學生選擇了不知道,還有2%的學生選擇了權利義務無所謂。在回答“被告是什么人”這一基本法律知識時,只有45%的學生作出了正確選擇;有37%的學生認為被告是有違法犯罪行為的人;有16%的學生認為被告是打官司中理虧的一方;還有2%的學生認為被告是被誣陷的一方,可見,學生對于“被告”這一常見法律主體的概念很模糊。
(二)法律知識運用能力統計
提高法律知識的運用能力,是大學生學習法律的主要目的,也是衡量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高低和高校法制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標準。在調查這一內容時,筆者設計了三個問題,見表1:
從以上統計情況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能夠識別權利與義務,對保安搜身等明顯的侵權行為,由于涉及切身利益,大部分學生能夠運用法律手段維權,但對索要發票這種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行為卻缺乏明確的認知,所以78%的學生選擇了偶爾或很少索要發票,只有42%的學生在商家拒開發票時選擇通過法律手段維權。這樣的做法,一方面自己作為消費者在發生糾紛時正常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也給經營者提供了趁機逃稅的機會,導致國家稅收的流失,破壞了社會經濟秩序。
(三)法律心理認知情況統計
大學生法律心理認知特指大學生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和體驗而形成的對于法的感覺、情緒、愿望和要求。筆者在這部分設計了三個問題,見表2:
從上述統計情況可見,58%的多數學生選擇對法律保持信任,66%的學生在認為法律不公正的情況下能夠選擇積極有效的方式應對;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對法律持消極態度,甚至在法律與權力關系的認識上模糊不清;有33%的學生在法律有失公正時選擇被動遵守,還有1%的學生選擇可以不遵守法律。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從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基本法律知識有一定了解,能夠判斷一些簡單的權利義務關系,對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定認識,也有運用法律維權的基本意識,但整體狀況不容樂觀,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對基本法律知識掌握不夠。由于接受法制教育的內容和途徑所限,大多數學生對法律部門的劃分、基本法律概念、訴訟制度等法律知識知之甚少,對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缺乏關注,對自身權利和義務及其相互關系認識不清。二是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由于法律知識儲備不夠,大多數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權利意識較差,不能積極主動地運用法律思維和手段思考解決實際問題。三是對法律的心理認知不足。大多數學生對法律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階段,缺乏理性思考,部分學生對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成果沒有客觀的認識,對法律的公平正義理解不夠,對法律的信賴程度仍需提高。
調查結果與被調查學生法律意識水平的自我評價基本吻合。對自身法律意識水平的自我評價中,14%的學生認為較高,74%的學生認為一般,12%的學生認為較差。同時,77%的學生能夠意識到法律與自己的學習生活關系密切;88%的學生在權益受到侵害時能想到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對于“大學生在法治社會中擔當的角色”,40%的學生選擇做法治社會前進的推動者或建議者,27%的學生選擇做守法者,26%的學生選擇做法律知識的傳播者,7%的學生選擇做法律的完善者,不難看出,大學生希望自己具備較強的法律意識并在法治社會建設中有所作為,但他們現有的法律意識水平難以實現這一目標。因此,無論從客觀要求還是大學生的主觀愿望,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三、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學、家庭及社會法制教育的缺失
通過本次調查發現,大一學生相對大二、大三學生法制意識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小學、家庭及社會法制教育的缺失。中小學雖然也開設法制教育課程,一些機關團體也組織法制教育進校園等活動,但大多數內容以安全教育為主,又受升學影響,這類課程或活動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對提升學生法律意識水平意義不大。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長自身法律意識水平不高,缺乏對孩子進行法制教育的意識,有時“教育”甚至適得其反。社會法制宣傳大多以大眾普法教育為主,對青少年缺乏針對性。
(二)高校法制教育實效性不強
中小學、社會及家庭法制教育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在入學前法律意識水平普遍偏低,這就要求高校必須承擔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任務。高校的法制教育應該通過基本法律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形成法治思維和法治價值觀。當前高校開展法制教育主要通過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進行,而該門課程法律部分的內容只有兩章,由于課時有限,教師對法律知識的講解只能泛泛而談,也很少有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同時,教授該門課程的教師大多缺少法學專業背景,本身對法律的研究和理解不夠深入,在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優化、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大學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的培養等方面還有許多局限性,極大地影響了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三)大學生對法制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背景下,大學生不學法、不尊法、不用法、不守法,不僅直接影響其自身權益,還會侵害社會和他人合法利益,對營造法治環境產生消極影響。法制教育對學生在校期間、畢業以后的學習、就業、生活及社會交往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現實中大學生對法律的關注度并不高,沒有將法制教育與自身的權利義務緊密聯系,在學習中大多存在應付心理,不能自覺地把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方式和準則,也不能有效地運用法律。
(四)社會法治環境的負面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法治建設還存在立法滯后、執法不嚴、司法不公等現象,這也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對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和進程持懷疑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法律意識水平的提高。
四、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中小學階段法制教育,為大學生形成良好法律意識奠定基礎
法制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應該在中小學階段了解與自己學習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為大學階段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奠定基礎。因此,中小學應當開設相應的法律課程,并邀請專家對教師和家長進行培訓,以便教師和家長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相關行政司法機關也應配合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法制宣傳和教育活動,從而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法制教育體系,使法制教育伴隨青少年的成長,幫助他們從小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思想意識,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率,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二)提高高校法制教育實效性,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
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將其培養成為遵紀守法、具備良好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的合格人才,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高校應當不斷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性。一是要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提高法制教育的針對性。開設法制教育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徑,所以首先要優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做到重點突出;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并結合專業特點,增設勞動法、經濟法、環境法、婚姻家庭法等選修課程,拓寬學生的法律知識面,彌補現有教學模式的不足。二是要創新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法律知識實用性很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多采用案例式、討論式、診斷式等教學方法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注重加強互動交流,增強課堂感染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三是要組織開展豐富的法律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法用法的能力。教師要精心設計實踐教學環節,學校應鼓勵指導學生成立法律社團,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組織開展法律知識講座、競賽、辯論會、模擬法庭、庭審觀摩、法律咨詢等活動,構建起課堂內外、校園內外一體化的法制教育網絡,提高學生對法律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形成學習、傳播法律的良好氛圍。四是要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高校應盡量選派具有法學背景的專業教師承擔相應教學任務,非法學專業教師應通過學習培訓,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提高法律實踐能力,保證法制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三)構建良好法治環境,為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創造條件
構建良好的法治環境,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的法治理想信念,為提高法律意識水平創造條件。從國家層面而言,必須維護憲法權威,不斷完善法律體系,推進依法行政和司法公平,全面加強法律實施,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從社會層面而言,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從學校層面而言,要提高依法治校水平,以學校章程為指導,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切實保障廣大師生的權益,為學生提高法律意識水平創設校內法治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旺洪.法律意識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張家宇,李子煊.大學生法治精神培養的困境與出路[J].北華大學學報,2014(4).
關鍵詞:青少年 法制教育 必要性
青少年犯罪(已滿14歲,未滿18歲的)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個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近幾年來,我國的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犯罪復雜化、低齡化、群體化日趨明顯。因此,如何進一步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使教育成果落到實處,從而減少青少年犯罪,是學校、尤其是我們中職教育學校法制教育工作必須認真探討的問題。在我校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教師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法制教育并不單純是向學生宣講法律知識、法律條款,要真正做好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就必須從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及法制教育的心理機制層面上來把握其實質,并探討相應的實施辦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都與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別,生理、心理的特點決定了青少年犯罪有以下的特征
1、盲目性
由于青少年年齡偏小,自身識別能力低下,對事物的美丑、善惡、是非缺乏鮮明的標準與界限,認識上常常模糊不清,甚至是非顛倒,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且青少年的冒險欲、模仿欲和無窮的好奇心導致他們極易受到來自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往往是稀里糊涂、自以為是地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突發性
青少年犯罪往往沒有明顯的動機或明確的作案目標,沒有預謀和準備階段,常常是在某種偶然事件的誘發和特定情境的刺激下突然起意,或因一句話、一件小事發生口角,感情一時沖動,頓生犯罪念頭并立即實施,即所謂頭腦一熱,感情一沖動,說干就干,根本不考慮行為的后果。
3、糾合性
團伙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相當大的比重,而這些團伙中絕大部分是不固定的,而是臨時糾合,這種糾合性與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是一致的。他們的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缺乏生活的獨立性和充分的自信力,由于年齡相近、心理水平、志趣愛好及價值觀大體相同或相近,他們就很容易走到一起,拉幫結派,而一旦犯罪,就往往成為團伙犯罪。
二、扼制青少年犯罪重在預防,法制教育成為必要的預防手段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專門場所,又是塑造人格的地方,所以學校的教育對預防青少年犯罪、盡可能將犯罪控制在不危及社會根本生存條件這一社會可以容忍的層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我們多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及與學生溝通的經驗得出,法制教育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好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
(一)改善法制教育內容
1、法律知識灌輸與行為訓練相結合,從法制教育的心理學目標出發,對廣大青少年來說,法律知識的學習是為提高法制素質,最終形成法制性格特征服務的。所以法律知識的灌輸要有針對性,要避免過分繁瑣和復雜,并要強調進行相應的行為訓練,開設法律常識課、進行法知律識講座、觀看法制宣傳的影視節目等等。
2、法制教育、德育和心理教育有機結合,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使學生形成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堅強的意志是產生堅強法制意志的基礎,而良好的性格應包括對法律的態度和法制化的行為方式。德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就是愛國守法,與法育相輔相成。因此,法育、德育和心育三者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我們應將這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全方位進行教育,全員參與教育。我們要在學校的方方面面(教學的全過程、校園環境、學生管理等方面)、社會的方方面面(家庭環境、社會氛圍、大眾傳媒等方面)滲透法育、德育和心育。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我們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發現,學生中違法行為的產生不少與自控能力不強有關,他們常常因為不能抵制誘惑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堅強意志的培養在法育中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開展各種活動,并注意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培養他們良好的意志品質從而形成堅強的道德意志的法制意志。而良好的意志品質又應該是在道德和法制行為訓練中產生的。
(二)創新法制教育途徑
對學生進行的法制教育,不能單純的講解法律條款、進行法律識講座、觀看法制宣傳,還必須要遵循青少年心理內化的規律,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法制教育的教師,要幫助他們把外部的法制規定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實現青少年的心理內化,現用道德內化的心理規律對法育的心理機制解釋如下:
知、情、意、行這一模式把法制規定內化的過程概括為:法制認識(知)、法制情感(情)、法制意志(意)、法制行為(行)四個環節。
第一、法制認識(知)是對法律、法規等的認識過程,理解和掌握法制知識,知道如何按法辦事。承認并接受法律規定并認識自己應該依法辦事,能夠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識評判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是否合法。
第二、法制情感(情)和法制意志(意)是對法制行為產生情緒、情感體驗的過程。守法是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違法時產生痛苦的情感體驗,這樣就產生了法制情感。情、意是由知到行的中介,并具動力和調節機制,只有伴有明顯的情緒體驗,并用意志力量來調節我們的行為,才能使守法堅定不移,違法的行為不會發生。
第三、法制行為(行)是法制內化的歸宿,同時也是提高法制認知,培養法制情感,鍛煉法制意志的最終檢驗手段。我們在法制教育的實踐中深深地體會到,只有把知、情、意、行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切實取得法制教育的效果。
(三)改革法制教育形式
避免單純說教、降低強制性,從而減少青少年的抵觸心理,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動機,培養情感,誘導學生注意到自己的違法行為對別人、對家庭、對社會的負面影響,逐步培養青少年忌罪如仇,養成依法辦事的行為習慣。
總之,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是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全社會要共同關注青少年的犯罪問題,實行對青少年違法犯罪預防的全方位綜合治理,充分利用各種手段,不斷改善社會風氣,消除各種消極影響,從而達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目的。
參考文獻:1、李黎《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新疆社會科學信息》
【論文摘要】在高等學校中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大學生健康思想和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目前在校大學生中不懂法甚至違法的現象,暴露出了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法制教育薄弱的問題。
大學生肩負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他們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其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如何,將直接關系和影響著我國社會的法制建設。特別是在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率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使他們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要提高對法制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實搞好大學生的法制教育。
一、高校德育教育與法制教育的關系
(一)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任何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行都需要社會調節機制來維持正常的秩序,道德和法律就是社會的兩大調節機制,兩者共同擔負著調節社會關系和穩定社會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把某種價值體系、價值觀念、行為和觀念的準則灌輸到人的意識中,使其形成相應的信息、品質和習慣,達到自我調節控制和自我監督的目的。法律代表了階級的意志,是推行國家、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強制手段。人們行使權力、履行義務,不僅要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還要遵守社會公認的道德觀念。
道德和法律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種社會規范:
首先,道德與法律聯系密切,在調整規范人們的行為方面具有互補性。
其次,在調整、規范人們的行為方面,法律并不是萬能的,除了受到以社會為基礎,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社會以及法律自身條件的約束外,還必然要受到道德等其他社會規范的制約。
最后,法律以道德為價值取向,并以道德為社會支持。“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如果法律背離了人類基本的道德精神,將失去約束人們行為的道德基礎。
(二)高校德育教育與法制教育的關系
1. 高校德育教育與法制教育關系的現狀。在我國現行的高校教學大綱和教學實踐中,高校的法制教育一般從屬于德育教育,并沒有自身的獨立地位。在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占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在有些高校甚至全部是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只是德育教育的一個補充。
筆者認為,在我國當前市場經濟體系已經逐步成熟,法制體系建設已經取得長足發展的情況下,雖然德育教育與法制教育有其必然的聯系,但將法制教育從屬于德育教育的認識及定位是不合理的。正是這種思想政治教育比例關系的失衡,導致了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甚至發生違法問題。綜觀在校大學生發生的不同方面的違法問題,一方面是其本身道德素質低下導致的;另一方面則是法律意識的不足和淡薄造成的。
2.高校德育教育與法制教育應當并重。基于上述對道德和法律關系的分析可以得出,道德和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方面是相互依存,共同發揮作用的。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法律意識的培養僅靠德育教育還不能解決全部問題。我們說提升人的品質,應當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塑造,宜采用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結合的形式。
加強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法律意識融入到大學生的道德觀念中,將道德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觀念,使法律至上的意識升華為大學生更深層次的道德義務要求。法制教育的價值在于倡導法制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質的公民,來滿足法制社會的需要。
二、在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緊迫性
(一)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是減少大學生違法行為,維護校園安全與穩定的需要
(二)加強法制教育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和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前幾年,犯罪大學生多出自民辦大專院校,而現在來自重點大專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學生較往年明顯增多。據上海一項關于“校園犯罪”的調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學生中有16人來自重點院校,占了總數的31%.在大學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碩士生。這些重點院校的大學生頻頻犯法說明我們不能只重視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已經迫在眉睫了。法制教育本身及其產生的結果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道德素質、思維方式、精神狀態等各方面都有著積極而重要的影響,其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三)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任務
大學生畢業后是要踏上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法制意識強的畢業生能夠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為國家的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法制意識差的畢業生可能有意或無意的違法違紀,甚至走上違法的道路,造成終身的遺憾。
三、目前在校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法制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雖然目前高校已經把法律基礎課列入教學計劃,但是對該門課程的投入卻非常少。由于法律基礎課的課時有限,在很短的時間內要讓學生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法制教育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還不夠重視,只是將其作為一門普通的課程來對待,而沒有將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綜合素質與修養的重要舉措。
(二)法制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很多非政法院校的法律課師資是由社科部、學工處、德育處、團委或宣傳部的工作人員擔任。他們的專業理論基礎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影響了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對法律課程不重視就不難理解了。
(三)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單一
法制教育是一項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教育。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教學環節,未能給學生提供參加有關社會實踐的機會。有的高校甚至把法律基礎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唯一形式,法律基礎知識的內容僅限于幾部法律,缺少有針對性的以案說法的內容。
(四)法制教學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評價法制教育效果好壞的惟一辦法是閱卷考試,考核的內容主要集中于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識,惟一的標準是考試成績,學生追求的僅僅是該課程的分數,考完后就將法律知識放在一邊了,并未真正的培養自己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四、加強在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
法律基礎課有其自身的科學理論體系和教學規律,必須根據其自身的特點進行教學。法律基礎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強化該課程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我們要重視案例教學法。在選擇法律教學案例時,應選擇那些既有利于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又具有思想教育意義的案例。
(二)開展靈活多樣的法制教育活動
運用現代的多媒體手段進行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形式。如組織學生觀看、收聽法律專題的電視片或錄像帶等,讓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舉辦法律知識競賽、辯論賽、“模擬法庭”,開設法制宣傳園地,開展法律知識咨詢活動;利用假期開展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列席旁聽審判過程,增加其對法律學習的感性認識;請法律專家、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來高校開設大學生法制講座等活動,營造出濃厚的校園法律文化氛圍。實踐證明,多種形式并用的法制教育要比單純的法律課程教學效果更好。
(三)加強法律課教師的培養
提高教師隊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關鍵。高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的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養。不同的學校要根據自身的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準的精干的專、兼職教師隊伍。
(四)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鞏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現在,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期,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念和思想倫理觀念急劇變化。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學習環境、學習方式、人際交往、自我評價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此,高校要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幫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狀況,最大程度上預防和避免因心理問題引發的違法行為,從而鞏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五、結語
高校在校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涉及課程設計、教學安排、教師選拔、教學方式、考試考核等多個方面。是一個艱巨復雜的系統教育工程,特別是德育教育與法律教育的有機融合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討。只有充分發揮各部門、各單位的職能才能使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大學生對法律有科學的認識、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們不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強自身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崔長珍.關于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06,(3).
【關鍵詞】 法制教育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3)02(b)-0020-02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逐步發展和完善,依法治國方針的全面落實,法律已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①。作為為國家培養合格勞動技能型人才的中職學校,更應該在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的同時,強化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把學生培養成為知法、懂法、守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此,筆者結合教學工作實踐,談談對中職學生法制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1 中職學校法制教育現狀
中職學校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主要采用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來開展法制教育教學工作。課堂教學以傳統的講授式為主,主要對基本概念和理論、部分法律專業術語、常用法律條文進行講解。課外實踐活動主要是通過法制報告會、專家講座、各種學校宣傳媒體、組織參觀考察等形式予以開展。在課程設置上,按照教育部2008年12月頒布的《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文件要求,在一年級第二學期開設《職業道德與法律》這門德育必修課。從指定教材來看,法律部分主要涉及到的實體法有:憲法、刑法、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物權法、合同法、婚姻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環境保護法等。程序法主要是三大訴訟法,即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教材基本涵蓋了常用的法律。從效果來看,由于目前法制教育手段較為單一,多以說教為主,學校的法制教育效果不是十分令人滿意。
2 中職學生對法制教育的認識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法制教育更應當是圍繞學生來展開。就中職學生特點而言,主要表現為年齡較小,自控力和抵御不良風氣能力較差,厭學,常以自我為中心,爭強好勝,不愿接受規則的約束。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時,多以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為主。學校在日常法律知識宣傳上,主要以報告會、主題班會、校園廣播、黑板報、宣傳展板等形式開展,看似形式多樣,但常是重形式輕效果,很難在學生中產生良好效果。一些學生雖有一定的法律意識,知道違法犯罪的危害性,但遇到具體問題時,往往是我行我素,不計法律后果。
3 學校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師自身法律修養較差
目前中職學校從事德育教育的教師多為師范院校政教專業畢業,有些學校因為對德育課沒有足夠重視,再加上缺少德育教師,常將德育課交由其他專業的教師講授。這些教師中,絕大多數沒有經過法律知識的系統學習,有些知識也是通過備課、查閱資料后現學現賣。至于法律實務,就更無從談起。很多教師在上課時,多為照本宣科,內容抽象單一、枯燥無味。筆者在聽了一些教師的授課后發現,有些教師自己連基本概念都沒有理解或者是錯誤理解,遇到一些略微復雜的案例,甚至連法律關系還沒有搞清楚就開始給學生分析案情,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由于中職學校教學資源不盡相同,教學質量也各有差別,但各學校在法制教育上主要還是采取課堂教學為主的模式。如前所述,中職學校德育教師普遍沒有經過法律知識的系統學習,實務經驗欠缺,授課大多只是講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條文,教學方法單一,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上課遲到、睡覺、早退、曠課現象時有發生,很多學生只是在考試前背背老師劃的重點,考試及格便是大功告成。教師在對經常“惹事”的學生進行教育時,多是簡單的說教,把法律作為“嚇?!睂W生的工具,很少從法律層面幫助學生分析錯誤,培養學生法律素質,使學生對法制教育產生厭煩和抵觸情緒。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力度的不斷增大,對中職學校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學校為了謀求自身發展,往往在招生、專業課教學和就業率上下足功夫,而對學校發展“無關緊要”的法制教育,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學校對法制教育的根本認識,也只是停留在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別出事、別惹事,安安全全從學校畢業。開展的各種法制教育活動也多為了應付檢查和年終考評,形式主義較為嚴重。
第四,學校法制教育相對滯后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社會現象和不良風氣嚴重困擾著年齡較小、辨別能力較差的中職學生。而作為教師,由于自身法律修養和觀念的束縛,面對學生的困惑,有些選擇了視而不見或有意避免,有些則以“大道理”敷衍,使得學生沒有辦法從教師哪里獲得滿意的答案,進而產生法律“無用論”的觀點,從而對法律產生了懷疑,降低了學習法律的興趣和積極性。
4 對今后法制教育工作的建議
第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不僅要依靠從事法律教學的教師,同時其他專業課教師、班主任、學生管理人員都應當發揮積極作用,從各自所屬的不同領域對學生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素質。各學??筛鶕陨砬闆r,對從事法律教學的教師開展業務培訓,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師運用法律知識剖析現實社會問題的水平;對其他教師,應加強普法宣傳力度,在全校教職工中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圍,為國家培養遵紀守法的合格勞動者。
第二,明確教育目的
開展法制教育,首先要明確教育目的,即我們通過法制教育要達到什么樣的結果。筆者認為,對中職學生開展法制教育,重點不在于讓學生掌握多少法律專業術語、法學基本理論和概念,而是要培養學生法律思維能力和預見能力。通過法制教育,應該在學生內心深處樹立法律意識,使學生能自覺地運用法律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在自己做出某種行為或做出某種決定前,首先能想到這種行為或決定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法律后果,最終把被動地接受法律規范的約束,變為主動地把法律規范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和習慣。只有這樣,才真正達到了法制教育的目的。
第三,豐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課堂教學是目前所有中職學校進行法制教育最為主要的途徑,然而實踐證明,單純對法律理論、概念和法律條文進行講解并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應堅持以案例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鮮活的案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將單調抽象的法學原理、法律條文直觀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可以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識。具體來講,在授課過程中除了列舉案例這種傳統的方式外,還可視教學條件播放影音資料,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展開小組討論等形式豐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
第四,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僅靠學校的課堂教學是不夠的,應積極組織學生通過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由于工作和所學專業的關系,筆者除完成正常的法律課教學任務外,還經常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與法律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筆者每年都邀請當地基層法院少年審判庭的法官、少管所管教民警、派出所民警、高校法律教師等來學校進行法律知識專題講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會帶領學生參觀少管所、監獄,并組織學生與年齡相仿的服刑人員進行交流,了解他們違法犯罪的起因和經過,以及他們在監獄里的服刑情況。通過這樣的活動,對學生內心深處產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和強烈的,一些經?!叭鞘巧恰薄ⅰ皩医滩桓摹钡膶W生,其變化更為明顯。很多老師開玩笑的說:“平時苦口婆心的勸說,不如進去體驗一次生活。”故此筆者認為,加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應成為中職學校開展法制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予以推廣和強化。
綜上所述,中職學生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學校提高認識、更新觀念,更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探索和創新,努力為國家培養遵紀守法的合格勞動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民族地區 高職院校 法制教育 實效性 研究
課 程:本論文為2011年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為XJK011CZJ018。
教育是加強法制建設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教育對象的生理、心智日趨成熟,理解、接受力有了較大提高,學生尤其是畢業班即將走上社會,迫切而自覺地存在著了解和掌握社會法律規范的需要,這為在高職院校中開展積極有效的法制教育奠定了客觀基礎。實踐中,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發揮著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服務,提高學生法律素質,樹立學生良好職業道德,有效預防學生違法犯罪等重要作用。但事實上,由于受到經濟基礎、教育觀念等因素制約,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相對滯后,各種問題較為突出。而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升級,對勞動力的要求也日漸提高。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理應順應發展趨勢,充分發揮各項教育的實效性,將更多的新生勞動力轉化為基本了解法律制度,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復合型、實用型技能人才,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性人才支撐。
一、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現狀
1.對法制教育的認識存在不足
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關于法制教育存在著認識不足的現象,主要表現在:
(1)對法制教育的內容認識不足。筆者認為法制教育應該包括三方面的教育內容:靜態的法律規范、制度等的教育學習;動態意義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以及法律監督等的教育學習;法制觀念的培養樹立。事實上,不少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關于法制教育的認識僅停留在法律規范的學習上。
(2)對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少高職院校認為,職業教育重在職業技術、技能的學習,重在專業知識的學習,認為學好專業技能就行了,輕視法制教育等人文素質類教育。這種認識忽視了職業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種,教育的本質旨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勞動工具的批量生產。
2.法制教育現有模式缺乏實效性
據調查,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現有模式主要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再加上由學生管理部門組織每學期甚至每學年一到兩次的法制講座。法制講座,雖然在短期有一定的刺激,但由于數量有限,難以持久地發揮影響力,成為行為主體的穩定行為影響內化因素。而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內容僅占到四章10節,篇幅有限,課時有限,但需要學習的知識又較為廣泛,二者間的矛盾導致了實踐中教學無法充分、深入,制約了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同時,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方法手段相對單一,傳統的理論教學仍停留在“填鴨”式或是“滿堂灌”,枯燥乏味的課堂講授很難將知識內化為學生的情感意志,上升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顯然,現有的法制教育模式缺乏實效性。
3.法制教育評價標準欠缺
有效的教育評價標準相當于一個強大的動力系統,既能促進教師“教”,又能帶動學生“學”,只有充分開啟了這個動力系統,才能使教育實效性得到切實提升。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現有的法制教育評價標準多是停留在對相關課程課堂教學的考核,關于法制教育的全面系統性評價標準幾乎沒有,直接導致了法制教育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除了上好幾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外,其他可有可無。欠缺了動力系統的法制教育這輛大車,盡管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部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里仍是舉步維艱。
4.法制教育師資人員嚴重匱乏
由于歷史、自然等原因,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由此帶來社會教育資源的嚴重不足,表現出難以吸引優秀師資,自有師資培養培訓經費短缺,教育教學條件相對落后等現狀。因此,對于邊緣化的法制教育,其師資資源更是嚴重匱乏。據調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師主要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師擔任,涉及法律專業知識的教學內容講授顯得力不從心,更不用說通過創新教學,提升其實效性。
二、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法制教育實效性影響因素分析
1.來自民族地區教育的影響因素
經濟發展的相對滯后,對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形成制約。同時,民族地區的教育對象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體,受到傳統、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心理認同等各種因素交織的影響,學生在性格、情感、信仰等精神意識層面表現出較明顯和突出的特質。如:在情感上具有開朗、熱情、倔強、自尊心強、易激動等特點;意志上具有堅韌、剛強、勇敢、自制力弱等特點;信念信仰上具有堅定、執著、易沖動等特點等等。種種原因,使民族地區教育呈現出不容忽視的特殊性,要求相關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克服困難,突破制約,重視差異,深入思考,切實推進法制教育實效性的提升。
2.來自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影響因素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職業教育與技術教育的綜合,培養的是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從事管理與直接運作的高級實用人才,這一明確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它是一種實用類型的教育。因此,教育教學實踐中呈現出重專業、重技能,輕公共課、輕素質教育的現象,這種現象無論在管理層、教師,還是在學生中都較為普遍存在。法制教育教學必須突破這種“一邊倒”觀念的拘囿,充分發揮出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推動高素質復合型、實用型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深入。
3.來自法制教育自身的影響因素
法制教育屬于社會規范的學習。社會規范學習(social norm learning)是指個體接受社會規范,內化社會價值,將規范所確定的外在于主體的行為要求轉化為主體內在的行為需要,從而建構主體內部的社會行為調節機制的過程,即社會規范的內化過程。除了服從于學習的一般規律外,社會規范學習還講究知、情、行的系統遞進,先認知,再激感,最后內化為自覺行為,是一個注重科學漸進,注重方法實效的教育學習系統。影響其教育學習實效性的因素主要有社會交往需要、規范本身的類型特點、規范行為的社會反饋、認識與體驗的一致性等等。因此,提升法制教育實效性必須結合社會規范學習的特殊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如增加對學生交往需要的了解,加強對法律規范類型特點的區分,注重對學生規范行為的社會反饋,促進其對法律規范認知與體驗的緊密結合等。
三、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法制教育實效性實現途徑思考
1.提升對法制教育的認識
法制教育是指運用廣義的教育手段開展的法制意識培養、法律素質養成、法律知識學習、法律能力提高的系統性活動,是一項融理論性、實踐性、思想性、政治性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其教育面向社會全體,教育目標是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培養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社會公民,屬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隨著對青少年學生犯罪預控、防止傳銷進校園等現實熱點問題的關注,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而帶來的對現代專業能力與人文素質兼備的“職業人”的市場需求,在新形勢下,對高職院校加強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提出了切實要求。民族地區雖然經濟、社會發展滯后,但在新生勞動力的培養上也不能回避這一任務,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必須提升對法制教育的認識,加強法制教育實效性研究與實踐,推進教育培養工作的深入有效開展。
2.創新法制教育模式
(1)編寫專門教材,精心設計教育教學內容。實踐中,高校法制教育基本從屬于德育教育,沒有自身獨立地位。法制教育的教學內容也與德育教學內容一起形成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本教材,沒有自己的專門教材。但事實上,不同類別的高校中,都“一刀切”地以一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來應付法制教育,課時少,內容龐雜,教育也只能是“蜻蜓點水”,并缺乏針對性。因此,編寫專門教材,豐富教育教學內容是創新法制教育模式,提升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法制教育實效性的有力途徑。
具體而言,法制教育專門教材應滿足學生對法律規范的認知需要,可以包括法律基礎知識(其中應包括與法律相關的必要性知識、規范的基礎理論知識、執行規范的程序性知識等)主要的法律條文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在教學內容上,可以通過講座或討論會等形式,增加熱點法律問題、民族地區常見法律問題等內容。另外,除了幫助學生知法,法制教育還要幫助學生懂得用法,因此應在教學內容上,注意權利義務觀念的樹立培養。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應結合專業需要,有選擇地講授一些專業法??傊?,教學內容必須針對教學對象和教學需要精心設計,如同烹飪中的各種食材,只有選材得當、食材精美,才能讓學生在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潤物無聲,潛移默化。
(2)改進教學方法,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多樣化的系統。在專門進行的問卷調查中,筆者發現有51%的學生認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方法更適合該課程教學,另有32%的學生選擇了“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在關于教學手段的調查中,34%的學生選擇了討論式,30%的學生選擇教師啟發式,還有25%的學生傾向于實踐式教學,23%的學生選擇了案例式教學。顯然作為教育對象的大學生,不再樂意接受傳統的“填鴨”式或是“滿堂灌”,而是更希望突出自我的主體地位,期待教育教學的積極參與,喜歡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這種現狀,符合現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也是新時期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實效性的新要求。民族地區高職院??梢越Y合各校實際,借鑒發達地區高校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采取結合專業需求的延伸式教學;與社會熱點法律問題相結合的案例式教學;參觀警示基地、旁聽庭審的實踐式教學;角色扮演、法庭模擬的情境體驗式教學等等。還可以通過學生廣泛參與的課堂講座、案例探討分析會,第二課堂的辯論演講、知識搶答、社會調查、民族文化活動等,不僅教學,更激發出學生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除了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教學手段的相輔相成也必不可少。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制作多媒體課件、收集網絡視頻、收看電影、電視法律專題片等等,促進教育教學的活潑多樣、生動形象。
民族地區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各高職院校還可以充分運用校園文化活動這一特定的育人途徑,實現其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3.科學制定法制教育評價標準
促進法制教育的實效性,評價標準是個關鍵。調查中,筆者發現,在教師“教”的評價標準上,傳統的評價標準主要關注教學基本要素的齊備(如授課計劃、教案等的完備),教學環節的齊全(如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是否齊全,有無小測驗、下班輔導、聽課、批改作業等)。還有的學校將課時量作為主要評價標準,忽視質的評價,有的將教學督導、同行專家評教作為主要評價標準。很少有學校將學生評價作為重要參考。這種評價僅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教學監督管理,并不能有的放矢地從根本上解決法制教育相關課程實效性缺乏的問題。作為法制教育的教學老師,基本素質應該高于一般課程教師,停留于基本教學管理的評價標準偏低。另外,也忽視了學生評價,這與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需要不相符合。實踐中,必須結合民族地區高職教育的現實,開拓思維,創新評價標準。注重評價標準中,質與量的結合,評價標準體系中既要有教務管理的“規定動作”,又要有教師的“創新動作”。要將實踐課、創新教學方法、科研等納入評價標準體系中。將學生評價作為評價標準的主要內容之一,結合同行專家、教學督導、任課教師評價形成綜合評價。
在學生“學”的評價標準上,傳統的評價拘泥于書本知識和內容的記憶與復述,對形成的法律素養和價值觀視而不見,并不是衡量學生接受法制教育效果優劣的好方法。更嚴重的是,學生可能為應付這樣的考試而采取相應“高效”的學習方法,重知識輕能力,重考試輕踐行,這與法制教育教學的目的背道而馳。納入高校教育范疇的法制教育主要應是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法律素養和法律能力,應該將學生的法制觀念、法制表現,以及對實際問題的認識解決能力以及一些內隱的素質發展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之一,應該考慮過程性評價(如平時課堂表現等),重視質性評價(如品質優良與否),突出表現性評價(如參加各項法制、德育活動加分等,)積極探索多元化評價。
4.優化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曾說過“固然許多事有賴于學校的一般規章,但是最重要的東西永遠取決于跟學生面對面交往的教師,教師對年輕的心靈的影響所形成的那種教育力量,是無論靠教科書、靠道德說教、靠獎懲制度都無法取代的”。無論何種教育,各類教育要素都得靠教師揮動指揮棒去調動,教師永遠是發揮教育實效性的關鍵因素。因此,優化師資隊伍是實現法制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
從管理層面來看,應該提高法制教育教師的準入學歷標準和品行要求。建立法制教育教師在職培訓長效機制,定期舉辦或參加專業教師交流培訓活動,尤其是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間也要加強相互交流,對新情況、新問題進行研討,及時交流分享經驗,探討對策。定期聘請有關專家學者對教師進行民族傳統文化、民族社會學、民族心理學等知識講授,促進教師對民族文化知識的掌握,對教育對象的了解。從教師層面來看,教師要自覺地思考研究專業。只有研究課程,研究教育教學方法以及教育教學對象的特點,才能在實踐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教育對象具有多層次性,既有高中起點的大專生,又有初中起點的五年制大專生。同時在校學生大多為少數民族,具有本民族的性格情感特質。這都需要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切實研究關注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不僅深諳學校教育教學規律和青少年學生成長規律,還要具備較為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