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村生態經濟

農村生態經濟精品(七篇)

時間:2023-10-09 11:00: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生態經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村生態經濟

篇(1)

生態農業經濟是指農業再生產中生態與經濟的內在聯系及相互結合的統稱。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我國農業已經擺脫了過去舊的發展模式,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努力發展農業生態經濟已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發展農業生態經濟離不開農業生態環境的支持,但在現實中,我國的農村生態環境卻正面臨著異常嚴峻的形勢和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農村生態環境與生態農業經濟的關系,并提出了改進農村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

生態農業經濟;農村生態環境;關系影響;存在問題;改進措施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村不僅是農民進行生產、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們食物的來源之地,是保證國家和諧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我國是農業大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為我國居民提供了良好、可靠的食物來源保障。但與此同時,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農村生態環境卻正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破壞,人口增長、環境污染、森林破壞、水資源短缺等問題使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農村生態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對我國的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走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之路,才是實現我國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生態農業經濟的內涵

要正確認識什么是生態農業經濟,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其主要是指合理利用經濟學原理,組織和管理農業生產建設,將傳統農業、現代科技和綠色發展理念有機結合,將農業向合理生態轉化,農業回歸自然,實現農業高產高效與可持續發展兼顧的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而生態農業經濟就是以發展生態農業,使農村經濟、農業發展與農業生態環境相協調為基本原則,以不超出自然生態系統承載力為基本前提,以因地制宜、使區域自然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得到合理利用、充分發揮為基本方向,在確保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實現生產過程和資源利用高效化,確保開發產品優質化、無公害化,促使生產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現代化農業產業。由生態經濟的內涵我們可以總結出生態農業經濟的特點,主要包括:協調性,生態農業經濟講求的是農業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以及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適宜性,生態農業經濟是通過多種技術裝備,使農業發展適應區域環境條件、自然資源條件以及當地發展實際情況,從而使區域各項資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使農業經濟發展能夠揚長避短,優勢盡顯;持續性,生態農業經濟重視的是現代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講求的是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的長期整體效益,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技術裝備和發展策略進行不斷的改進和調整,因此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長期持續性。

二、農村生態環境與生態農業經濟的關系研究

1.農村生態環境是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基礎。

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生態環境的支持,農村生態環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必需的耕地、水等資源,保證了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農業生態環境中每一個因素的改變都有可能對整個農業生產系統產生各種影響,如果耕地和水土資源等被破壞、被污染,必定會影響農業生產的產量和農產品的質量;同樣,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也必然會極大地促進農村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因此,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是發展生態農村經濟的基礎和前提。

2.農業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

在農業生態資源有限和農業生產技術有待提高的前提下,短期內,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存在矛盾的,但從長期來看兩者又是相互促進的。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可以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更好的資源條件,從而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而農業在發展的同時,又會為農村生態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技術和資金支持,促使農村生態環境的逐漸改善,因此兩者是互為支持,互為促進的。基于以上原因,我們在發展農村經濟的時候,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重視農村生態資源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堅定不移地走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之路,才能使農村與農業長期健康發展。

三、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問題

1.耕地資源緊張,耕地質量不斷惡化。

耕地資源是農業發展的根本,保護耕地也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內容,但我國當前卻面臨著耕地面積持續減少,耕地質量不斷惡化的問題。據統計,我國現有耕地1.26億公頃,但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1公頃,不足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其中的13.3%屬于坡耕地,耕地資源較為有限,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粗放的開發、過度地侵占濫用和各種污染問題,使得可用的高質量耕地總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仍然在不斷地減少。

2.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農村水環境污染問題主要包括外部污染和自身污染兩方面。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和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廢棄物也不斷增多,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沒有固定的垃圾傾倒區域和專門的垃圾處理措施,很多生活垃圾隨意亂扔,生活廢水不經處理就隨意進行排放;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工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產生的大量工業廢水也通過各種流通渠道對農村水體環境產生了不同程度和各種形式的污染,這些都屬于外部污染的范疇。而自身污染則主要來自于農業生產過程中,隨著農業生產和規模的不斷擴大,自身污染的情況也日益突出。自身污染一是濫用農藥、化肥而造成的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污染;二是農業生產殘留,如秸稈、畜禽類糞便處理不當而造成的污染。我國本身農業用水就非常緊張,據資料顯示,我國目前農村有5000萬人口和3000萬牲畜面臨著飲水不足的威脅,受旱農田達到了3億畝,而各種污染更是加劇了這種情況,極大地影響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活動。

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措施

1.提高人們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

提高人們生態環保意識是促進農村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關鍵。農業生產的根本目的就是滿足人類社會的物質需求,但長期以來,人們在農業生產中存在著急功近利的心理,并且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造成了農業資源的透支利用和破壞式的開發,使農業生產超出了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雖然我國在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方面花費了不少精力,但治標不治本,建設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因此,必須設法從提高環保意識入手,加強宣傳教育,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才能從根本上做好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為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打好基礎。

2.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

雖然我國近幾年來陸續頒布了一些涉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但整體而言,環境保護法律體系還不十分健全,主要體現在監管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強等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難以及時跟進,使得一些方面還存在著法律空白。因此,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加強法律法規執行力度,才能從法律制度上有效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3.加強生態農業建設相關投入。

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農村生態建設。興修農業水利工程,促進水資源合理保護利用;加強垃圾回收處理和污水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改造,以及相關的資金和技術裝備投入,促進環保技術裝備升級改造,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提供有力支持。

五、結語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影響因素多、制約條件多。因此,我們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充分調動各種有利條件共同發揮作用,牢固樹立起“既要農業經濟發展,又要農村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才能真正搞好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

作者:張彩霞 馮俊霞 王尚 單位:河北省委黨校邯鄲站

參考文獻:

[1]張忠根,應風其.農業可持續發展評估: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篇(2)

關鍵詞:農業生態環境;農村經濟;循環經濟

1.前言

建設全面小康的農業社會是當前農村工作的主題,要將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基礎,形成對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在降低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提高農業生態環境效益的基礎上,打造出新時期農業生態環境文明,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村經濟模式過于僵化

當前,農村的經濟形勢存在傳統和僵化的弱點,講求一味的經濟投入,希望產生更大的經濟回報,這種不顧及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沒有發展潛力的農村經濟模式,會形成農業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難于幫助農村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和生態鏈,最終形成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農村經濟的增長失去了本源。

2.2綠色農業生態建設過程緩慢

當前農民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沒有一個正確地認知,導致綠色農業這一概念不能得到很好地普及與執行,農民不能將實際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村經濟增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低層次的生產模式中破壞著環境,卻取得了較低的綜合收益。由于沒有綠色農業概念,農民所產的農產品同質性高,導致抵御市場沖擊和風險的能力低,不僅不利于農業的生產與發展,而且也會存在破壞農業生態環境的實際問題。

2.3化肥和農藥的污染嚴重

化肥和農藥是農業生態環境的主要污染物,當前農村過分依靠化肥和農藥,導致水體和土壤的富營養化,出現大量有害生物的繁殖,或者出現了生態鏈條的斷裂,影響了正常的農作物生長,也影響了城鄉人民的生產與生活。

3.優化農業生態環境振興農村經濟的措施

3.1構建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要以生態農業為中心,以綠色農業為基礎,以有機農業為目標,形成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村經濟健康的發展模式,要主動在農村經濟建設中推行清潔生產,要將垃圾和廢棄物的全面處理和綜合利用列為重點,使農村經濟的途徑得到生態化的改善,在降低污染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構建農村經濟的循環發展鏈,打造農村經濟的發展新模式。

3.2建立生態友好性新農業

要以有機、環保、節能和綠色為目標,建立農業生態環境,通過生態友好型農業的打造,促進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村經濟的進一步契合,使農業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打下生態基礎,更好地建立起高端的農業經濟形勢,擴大農村經濟體系的收益與效率,真正做到農村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全面發展。

3.3控制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由于造成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很多,新時期要從農村基礎性生產和生活入手,探尋制止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轉變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的有效途徑。當前應該加強農業生產和生活中廢水、廢物的處理,要引入成型的垃圾處理設備,通過集中處理和分散消化等一系列措施,使廢水和廢物得到有效降解和無害化處理,有條件地區還可以對廢水和廢物展開利用,形成新的資源,總之,通過對惡化農業生態環境的垃圾處理遏制住環境下滑的趨勢,為營建新型農業生態環境打下基礎。

3.4控制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藥的污染

農業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因素是有機化合物的污染,應該在農業生產中控制相關有機物的使用,這一點要發揮農技推廣站的專業性優勢,使技術指導盡量貼近農村生產和農民,降低化肥的使用量,控制農業生態環境中有機肥料對水體富營養化的威脅,同時控制農藥的使用量,避免對整個農村生態環境的進一步傷害。在農業生態環境的維護與改造中要將化肥和農藥的用量、品種科學地管理樹立在廣大的農民中間,這樣就可以起到從意識上和行為上對污染的控制。

3.5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不是相悖的兩個概念,應該在農村經濟建設中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使經濟建設和生產生活得到生態環境的支持,同時在農業生態環境的重構與創建中要注重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業生態環境得到堅實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在農村工作中應該突出宣傳工作,要讓農村工作者、農民知曉上述的辯證關系,形成對農業生產、生活和管理細節的改變,進而達到對生活方式、生產工藝、生產技術和管理科學性的有效變革,打造出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輿論基礎,更好地實現農村的全面發展。

4.結語

根據本文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到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要立足于農村循環經濟和綠色發展模式的創建,形成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村經濟觀念在廣大農村的深化,通過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細節的改變,形成農村建設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的新方法。要在農業生態環境的營造和農村經濟的振興過程中加強人才培養,以人才作用的發揮打造出農業生態環境發展與農村經濟的新局面,這也是本研究在最后需要重點強調地地方。

參考文獻:

篇(3)

一、當前農村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目前的農業狀況中,現代化水平相對于城鎮化、工業化滯后等問題還非常明顯,農村發展的速度依然滯后,城鄉不協調成為屏障嚴重阻礙了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究其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1.農業基礎發展還有待于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底子差、物質裝備水平參差不齊,農業公共服務和社會化保障滯后于城鎮、農民的自主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且組織化水平較低等問題,在當今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農產品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引導調整農產品結構合理、供需動態平衡、生態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問題的壓力越來越大。

2.農村生產基礎設施流失嚴重。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耕地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和非農化、非糧化現象;隨著農民大量離家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已進入季節性短缺與相對過剩并存階段,出現農忙時人手不夠、科技人才的稀缺、新農村建設缺少實際的專家等等問題;農村金融類服務及設備供給不足,農村資金外流多、收入少等問題依然突出,因此,建立城鄉平等交換體系和合理調配機制的需求問題已迫在眉睫。

3.保持農民持續較快增收難度加大。由于農村規模化生產上不去,農業生產成本無法降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擴大,所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任務相當艱巨。

二、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舉措

經過對兩會精神的深入學習,國家政策將從如下方面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2]:

1.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優化糧種結構,種植面積穩中有升,加強糧食主產區建設,提高單產水平來得以實現。

2.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水平。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機化進程,提倡農業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3.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深入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扶持鄉鎮企業發展能力,不斷壯大農業農村服務業,培育農業農村新興產業。

4.努力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主要有:擴大農業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保障基礎前提下發展第二、三產業,提高家庭經營收入;幫助培訓并引導剩余勞力外出務工,增加家庭工資性收入。

5.加強農業農村公共服務發展。加強醫療、衛生、教育等公益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6.完善農業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由政府主導,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質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

篇(4)

關鍵詞: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

中圖分類號:G812.42 文獻標識碼:A

一、發展生態農業的現實意義

1、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找到一條根本途徑。生態農業吸取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國外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從我國國情出發遵照生態學的原理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進行農業生產,能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戰略的轉移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2、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發展生態農業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起到關鍵作用,并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避免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經營和濫用,對農業的可更新資源注意增殖,對不更新資源注意保護和利用,使自然資源能得到持續的利用,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3、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發展生態農業能促進農業長期穩定地發展生態農業能大大提高經濟效益。生態農業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它又能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多種多樣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必將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生態農業在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1、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是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退化的有效途徑。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資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區農業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立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1]。生態農業建設是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生態農業是發展市場經濟適應“三農”政策的需要。生態農業適應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調整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并結合地區優勢和產業特點,確定農業發展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措施。可見生態農業不僅保護生態環境,而且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持續高效發展,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有效途徑之一。

3、生態農業建設也是今后生態農業建設長期追求的目標所必須。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不以破壞農業可再生資源、降低環境質量為代價換取農業的發展,把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與滿足人類需要相結合,達到生態合理和持續發展之目的[2]。把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和現代農業技術按照生態優化的規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態合理、經濟高效的現代化持續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這是生態農業長期追求的目標。

三、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無論是農業生態學家的觀點,還是農業經濟學家、農業地理學家的觀點,其從不同視角所提出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概括起來看主要試圖集中研究解決困擾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最基本問題,即食物安全、農業現代化及農村發展問題,它們構成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仍主要側重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還未真正將其轉向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3]。從而反映出當前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仍然是“重經濟,輕生態”“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忽視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等社會發展”,這應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四、以生態農業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建立適合新時期生態農業發展的創新機制。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增加資金投入、強化技術支持,必須完善有關的法規制度和有效發展機制,使資金和技術投入真正發揮作用。當前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要進一步理順管理和運行體制,建立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和監督機制;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盡快制定全國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建立生態農業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的積極性;加強法制體系建設,制定和完善生態農業的法律、法規,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態農業技術保障體系。為進一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必須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和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包括生態農業評價指標、管理認證方法、環境友好技術、不同要素的時空優化組合技術、適宜物種的挑選與改良技術等各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3、生態農業建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針對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生態農業建設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從我國國情出發,寓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無公害糧食生產是我國糧食生產區生態農業建設的重點。從全面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角度分析,畜牧業、蔬菜和水果、水產等產業要保持持久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確保將其發展納入生態合理的軌道,加強現代農業的科學發展。

4、進一步拓寬生態農業發展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步快速發展提供生態安全保障;二是著眼于質量和效益,解決農產品地區性和結構性過剩,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三是解決農產品污染問題,保障國民消費安全,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區域布局要按照“重點突破,穩步推進”的原則,在鞏固和提高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示范縣的基礎上,有重點、分區域地全面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向縱深發展,使農村經濟向新的可持續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賁可平.對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農業發展論叢.2011(2)

篇(5)

關鍵詞:西部生態環境治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我國西部地區人口稀少、地域遼闊,具有較大的氣候條件差異以及復雜的區域自然條件。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對西部地區的生態治理,在新的發展背景下,需要做好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以促進其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

1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西部地區發展過程當中,經濟問題以及生態問題是其發展過程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具有自然條件惡劣以及環境脆弱等因素,但在影響因素當中,人為活動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在西部地區發展中,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存在不合理情況,并因此使當地的自然資源在發展過程當中受到嚴重的破壞,對環境以及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影響。在資源粗放、掠奪式開發經營過程中,也正是在外延擴大再生產基礎上來說的,即依靠勞動力投入以及土地增加基礎對農產品總量的增長目標進行實現。在傳統經營方式中,不僅以掠奪式的方式開發資源,使資源在數量以及質量方面都受到嚴重的影響,且在勞動力數量增加的過程中,因人口素質以及總量方面存在的不足對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產生影響,嚴重破壞了當地資源環境,進而影響農業生產效益。總體來說,生產方式的落后以及人口的高負荷是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限制的重要因素。

2發展措施

2.1轉變經營方式

現階段我國西部地區人口壓力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很多地區按照傳統方式發展經濟,其代價即是犧牲環境,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植被破壞、超載放牧等情況。對于這一情況來說,其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溫飽問題,且極大地破壞了區域生態環境,并因此使西部地區在生態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方面陷入惡性循環。在該種情況下,要將經濟同生態的結合作為生態環境治理中的關鍵性問題,以此實現當地農民致富問題的良好解決。具體來說,需要能夠對當地的特色經濟以及優勢農業產業做好把握,聯系實際做好生態旅游、經濟林果、畜牧業以及花卉業的發展,同時積極做好農業產業化經營,以此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在以往的發展當中,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效益低的問題即附加值不高,且在加工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缺少具有特色的產品。其原因在于,一是相關人員在商品經濟意識較為淡薄,并沒有嚴格聯系市場發展需求進行經營生產,因此產品無法良好走進市場;二是在生產經營規模方面存在不足,具有較高的生產成本,且在經營方式方面也存在較為粗放的特征。經濟結構方面,主要為種植業,仍存在經濟結構單一的問題;三是所處區域在交通條件以及基礎條件方面存在不足,在市場發育方面存在滯后的情況,并因此對產品的流通產生影響。在該種情況下,需要我國西部地區能夠充分把握市場導向,在以自身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做好市場經濟發展,做好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推進,通過產業鏈條的延長實現農業產業化升級目標的實現,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做好品牌戰略的實施,以此實現產品競爭力的提升。

2.2加大人口轉移

西部是現階段我國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地區,很多環境都不適合人的居住。相關研究,西部地區人口數量超出生態以及自然資源承載能力,是導致經濟貧困、生態惡化問題的的重要原因。要想實現這部分區域環境問題的良好解決,要做好生態轉移戰略的實施,將地區當中超出承載的人口向外進行轉移,在降低這部分區域人口壓力的情況下,保證人口能夠低于生態環境以及資源的承載力,在對資源、環境以及人口等協調發展目標進行實現的情況下實現持續發展目標,其具體措施有:一是有組織、有計劃的組織勞動力外出務工,對于中東部區域具有較大勞動力需求量的城市,國家在給予資金以及政策方面扶持的情況下對農民工小區進行建立,以鼓勵這部分務工人員能夠具有穩定的居住以及就業場所,實現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在該過程中,不僅是人口以及勞動力的轉移,對于我國西部地區的環境壓力也是有效的減輕,對生態恢復具有積極的意義;二是西部地區需要充分發揮自身旅游資源以及能源方面優勢,做好非農產業的發展,在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基礎上做好城鎮化建設,以使農村人口能夠更好的向城鎮轉移,在資源發展方面實現開采與加工的結合,通過該方式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三是對于生產生活條件已經較為惡劣的區域,需要將居住地區較為偏遠的人口實現整體遷移,通過該方式也能夠較好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篇(6)

關鍵詞: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8-0-01

一、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及其影響因素

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指的是由居民、企業和政府等部門構成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消費群體,以及金融主體在其中生成、運行和發展的經濟、法治、社會、文化、習俗等體制、制度和傳統環境。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法律、經濟基礎、社會信用體系、政府行為、文化、政策等因素。將上述因素綜合,可以從六個方面來研究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包括:農村經濟基礎環境、農村金融深化程度、農村信用環境、農村法制環境、農村政策環境和農村文化環境。

二、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分析

(1)穩定的農村經濟基礎環境。金融是經濟的核心,經濟是金融的基礎,農村經濟基礎同樣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基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速度普遍較慢,主要依靠農業經濟的發展。對農村金融產品的購買需求主要圍繞農業經濟發展,農業經濟中包括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以及農民的生活。通過近年農村社會的發展來看,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村金融機構的增加成正比,正說明了穩定的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環境是相互促進的。穩定、良好的農村經濟基礎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發展的基礎。應當保持農村經濟穩定、持續向前發展,避免大起大落。

(2)有序的金融環境。科學、有序的農村金融環境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核心。農村金融機構增撤以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等等都是農村金融環境建設的一部分。農村地區金融發展科學、有序,能夠恰到好處地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不會造成金融資源的浪費,則說明該地區經濟發展是合理的。良好的金融環境能夠吸引更多投資者到該地區投資,而投資者的增加也會帶動需求者的增多,這就會激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來滿足需求者的需求。從而促進農村金融不斷深化發展,金融產品和服務也會日趨均衡,農村金融市場體系也將不斷完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就會趨于良好。反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就會不斷惡化。

(3)良好的信用環境。信用環境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最根本的環境,良好的信用環境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保證,良好的信用環境是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心。如果資金的供給者和需求者,尤其是資金需求者有一個良好的信用,能夠按照合同要求提供金融產品和償還金融借款,那么在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中,金融借貸雙方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會大大降低,借貸效率會大大提升。目前,我國農村地區普遍缺少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在我國社會發展中,人們對信用的感性認識很強,但是對其定性評價意識不強,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建立起衡量信用的信用評價體系。我國農村社會信用體系更不完善,再加之近年來,拜金主義抬頭,人們的誠信意識和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淡薄,出現了種種金融詐騙案件,惡化了金融市場秩序,污染了金融生態環境。農村地區也不例外,農民的誠信意識受到拜金主義的影響,對國家或金融機構的貸款拖賬、賴賬等現象時有發生,農民相互之間因借貸而產生糾紛的案件也經常出現,這些現象嚴重影響了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發展。

(4)完善的法制環境。完善的法制環境是金融發展的重要保障。現代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法律的規范與約束。健全的法律制度體系可以保證金融系統的穩定發展,從而活躍投資,促進金融市場良好發展;良好的法制環境能夠有效地保護金融主體產權,有效遏制惡意信用欺詐和逃避金融債務行為的發生。所以,只有在良好的法制環境下,才能實現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的良性互動,才能夠形成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5)寬松的政策環境。政府的行為尤其農村地區政府的行為對農村金融的發展更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地方政府對農村金融業的扶持將促進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必要的干預則會擾亂市場秩序,阻礙農村金融的發展。我國農村地區政府往往會考當前政績,而缺乏長遠的規劃,對有些地區的金融機構入駐或發展設置重重阻礙,或對農村金融機構入駐后短期沒有為地方帶來利益則不再優惠支持,或對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過多地干預等都會影響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不利于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所以,政府需要規范自身的行為,減少對經濟、金融的干預,給金融機構充分的自,同時要履行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提高行政效率,創造有利于金融發展的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

(6)和諧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環境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重要外部環境。和諧的社會文化環境是當前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應當做到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等因素協調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社會保障機制越完善,居民社會滿意度就會越高,社會秩序與社會環境就越穩定,從而可以保證整個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平穩運行。

三、結論

可以說,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其余五個環境都是圍繞信用環境發展和完善。參與金融交易最直接的兩個主體就是金融供給方和需求方,二者的信用對金融交易的完成有最直接的影響。如果金融供給主體即金融機構信用良好,設計出的金融產品恰好能夠滿足金融需求主體的需要,銷售價格也恰好能夠符合需求主體的標準,則金融需求主體會積極購買這樣的金融產品;如果各個金融需求主體能夠守信,而且信用良好,貸款時能夠向金融機構提供如實的證明材料,拿到貸款后能夠合理利用,按時還貸,則金融供給主體也會非常積極地向他們銷售金融產品,滿足他們資金融通的需求。如果一個地區的信用環境良好,金融機構會很樂意向該地區放貸投資,該地區的經濟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一個理想的農村金融環境是這樣的一個狀態:借款方違約率為零,借款方向金融機構貸款時無需抵押;貸款方研發的產品均符合借款方的需要,貸款方發放貸款時無需調查,從根本上相信借款方能夠按時還款。所以,綜上所述,要提高一個地區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必須大力提高該地區的信用環境。

參考文獻:

[l]李揚,張濤.中國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2008-2009)[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2]王文樂.改善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路徑[J].企業經濟,2012(04).

篇(7)

    城鄉一體化是黨的十七大確定的我國在21世紀的重大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是破解“三農”問題、實現城鄉均衡發展的根本性舉措。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村金融在推進農村發展、實現城鄉互促共榮等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和功能。而農村金融能否有效發揮其作用又取決于農村的金融生態狀況。

    金融生態是個仿生概念。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最早將生態學概念系統地引申到金融領域,并強調用生態學的方法來考察金融發展問題[1]。2005年10月19日上海證券報獨家首發了《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隨后,有關金融生態研究蓬勃發展起來。

    關于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問題,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王松奇(2005)[2]等人認為,金融生態就是指影響金融市場運行的內外環境和基礎條件。邢勃(2008)[3]認為,金融生態環境是指影響或決定著金融主體生存狀態及變化趨勢的經濟及社會環境。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2009)[4]認為,中國的金融風險不僅源于金融業自身,而且更廣泛地源于金融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外部環境,并對2008-2009年度中國地區金融生態環境進行了評價。傅江湲、江發元(2010)[5]認為,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賦予農村集體資產完整的權能,增加農村金融主體貸款的保障性要求等是促進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周妮笛(2010)[6]以湖南省為例,采用14個地級市的調查數據與截面數據,運用AHP-DEA模型分析了區域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指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農村信用環境、農村法律環境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是造成這一區域差異的關鍵因素。安強身(2009)[7]認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是實現我國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并從法制環境、信用環境、農村經濟金融發展等方面,對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研究。柳成、張翠寧(2010)[8]運用系統論構建了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的理論模型和金融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并對金融生態環境組織實施的相關問題提出了建議。楊福明(2008)[9]運用金融生態理論,從金融生態環境角度分析了非正規金融存在的經濟基礎、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法制環境以及金融生態的自我調節機制,并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以上研究成果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內涵、存在問題、對策、評價體系以及非正規金融等其他相關領域都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這對改善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以及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深化都具有很大意義。但是,這些研究成果都沒有從城鄉一體化這一基本背景下,研究我國農村金融生態建設問題,本文則力圖研究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問題。

    二、城鄉一體化與農村金融發展

    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中,城鄉關系經歷了四種形態:鄉育城市、城鄉分離、城鄉對立、城鄉融合。推進城鄉一體化就是實現城鄉關系從“對立”走向“融合”的必經過程和環節。從本質看,城鄉一體化就是城鄉在平等基礎上的互動發展,即城帶鄉、鄉促城,并最終實現城鄉的和諧發展。

    “城鄉一體化”可以用三個標準來衡量,即:城鄉二元制度的消除與農村平等發展權利的獲得;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的有效互動;社會福利實現城鄉居民共享。而要達到這三個標準,農村金融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在現代經濟中,金融雖然是經濟的核心要素之一,但經濟始終是金融的基礎。一方面,經濟發展必然引起金融市場的擴張和對金融需求的增加,進而推動金融發展;另一方面,金融發展狀況也對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用,有效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場會推動經濟發展,相反則會制約經濟的發展[10]。眾所周知,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化發展模式不但造成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遠遠滯后于城市的發展水平,而且還存在比較明顯的制度歧視,如城鄉在教育、社會保障、金融等方面存在不對等的發展政策和環境。城鄉一體化就是要破除城鄉不平等的發展制度、環境和政策,以快速推進農村的發展。這對農村金融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城鄉一體化為農村金融發展創造了新需求、新機遇,提供了廣闊空間。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農村金融機構必將獲得更好的制度平臺和市場空間,在金融市場中更具競爭性和發展力。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必將吸引大量的金融資金流轉在農村領域,這無疑有助于農村金融機構的長足發展。其次,城鄉一體化的實現也需要高質量的農村金融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等都需要大量的金融資金的支持和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務。

    現實地看,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狀態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農村資金大量流向城市的狀況沒有根本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能力相對滯后的狀況沒有根本改善;農村建設資金缺口巨大的狀況沒有根本改善;農村金融發展環境的不良狀況沒有根本改善。然而,如果深入地探討,我們可以看見,這四個“沒有根本改善”與不理想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因此,推進農村金融生態建設、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便成為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當務之急。

    三、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現狀

    借鑒相關研究成果,本文認為金融生態就是指影響金融發展、運行的各種環境和條件,包括政策體制環境、社會信用和法律環境、金融市場主體環境。研究金融生態環境,既要有靜態視角,也要有動態視角,即既要考慮金融生態環境的現狀平衡,也要考慮金融生態的動態發展平衡。

    農村金融是由農村金融的供給方和需求方構成的,因此,農村金融生態建設也應該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農村金融供給的不足抑制了農村金融生態建設空間

    我國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是以政府為主導的金融供給的改革。這種改革也就成為直接影響農村金融生態建設的關鍵。

    1.政府主導式的農村金融改革使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建設失去了基礎

    與城鄉二元化經濟結構相適應,也形成了我國城鄉二元化金融格局。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雖然開始對此進行改革和完善,但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始終以農村金融機構的自我完善為目標,以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為主線。隨著農業銀行基本退出農村金融市場,農業發展銀行也因政策性功能所限開始尋求新的發展出路,郵政儲蓄銀行又因規模問題顯得力不從心,這樣,支撐農村金融市場的基本力量就只剩下了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社基本上成為農村唯一的“常駐”金融機構。但農信社一方面受其自身資金不足的限制不能提供多樣化金融產品和金融業務,如保險、咨詢、、結算等金融服務,造成農村金融機構和業務的單一化,另一方面又因農村信用社“一家獨大”,在大多數地區事實上成了壟斷(特別是貸款市場上)經營,而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農村金融主體缺乏業務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農村金融服務與產品開發不足。傳統的借貸服務仍是當前農村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適應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一些新的金融產品并沒有開發起來,如商業保險、證券投資、信托、租賃、理財、網上銀行、銀行卡等業務。這種狀況既制約了農村金融供給的有效性,也不能滿足農村經濟主體對金融的多樣化要求。而比較活躍的民間信貸,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場準入渠道,處于灰色狀態,不能合理合法地提供農村經濟發展所需資金。可以說,政府主導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偏離了制度目標,沒有形成有效的金融供給,使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建設失去了基礎。

    2.行政命令式金融監管使農村金融生態不能形成良性循環

    金融監管是影響金融生態的內部結構及其功能效率的重要因素。金融監管的必要性在于糾正金融市場失靈,并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和穩定性。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金融監管更多地是一種權力監管,即行政命令式監管。這種比較傳統、較為粗糙的監管方式通常表現為金融監管當局不僅直接對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進行監管,而且對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存貸款利率確定等具體的業務經營進行限定,忽視了監管的技術合理性或內在規定性。就金融機構的進入、退出的管理來說也不科學:過高的準入門檻,既加劇了金融供給不足,又導致非正規金融的地下運行,極大地削弱了競爭機制的強化和創新推動效應;退出機制的缺失與政府救助措施催化了金融機構的冒險性投資,增加了道德風險,使農村金融市場失去了優勝劣汰的自我凈化功能,從而使農村金融生態不能形成良性循環[11]。

    3.金融產權模糊使農村金融生態建設缺少內在基礎

    產權清晰是降低交易費用、提高經濟效率的基本前提。產權關系明晰是構建權利與責任對等、收益與成本相符的科學有效治理結構的前提。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雖然在明晰產權上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多種原因,產權模糊的情況仍然比較突出。這表現在有的農村信用社的產權改革是按照以公有制為絕對主體的制度安排設置的,導致了產權虛置;有的農村信用社雖已實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但有的產權實際上仍然是模糊的:它們名為股份制,實則是內部人控制,股東作用弱化,理事會、監事會形同虛設。這種產權模糊的狀況必然導致金融機構權責利的失衡,使農村金融生態建設缺少了內在基礎。

    (二)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的弱勢性導致農村金融生態根基不牢

    按經濟學的一般原理,供給雖然影響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需求,但只有滿足需求的供給才是有效供給。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的弱勢性使農村金融供給失去了根基,從而也使農村金融生態建設失去了根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胸美女污污污www网站| 深夜a级毛片催情精视频免费|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视频| 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黄小视频| 国产中老年妇女精品| 无码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悠悠久久琪琪| 内射交换多p国产|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秒播| 7m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2014av手机天堂网免费| 日本不卡三区|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蕉| 一个人看的www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6080yy久久无码产自国产|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欧美videos另类极品|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吃奶摸下的激烈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 宅男666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2021|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播放|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私人毛片免费高清影视院| 夜鲁很鲁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三人毛片| 激情国产av做激情国产爱|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浏不卡| 欧美亚洲色综久久精品国产|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麻豆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亚洲尤码不卡av麻豆|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