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50: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農產品的需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引言
農產品是我國居民生活必需的產品,在城鄉居民消費中都占有較大的比重。農業向來是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供給和需求都得到顯著提高。隨之引致的農產品物流供給和物流需求也不斷增加。在這種發展趨勢下,如何協調農產品物流供給和物流需求均衡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對于農產品物流提供者來說,對農產品物流需求進行合理預測,是保證農產品物流供給滿足需求的重要手段,是維持農產品物流供求均衡的重要依據。與此同時,合理地預測農產品的物流需求,也能促進農產品社會物流維持更好更快地發展。
二、農產品物流需求預測的關鍵因素
從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農產品市場發展的協調性等多方面來看,農產品物流需求規模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農產品產量、居民消費水平、居民消費結構、科技發展水平等。單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農產品物流需求是一種派生的需求,它除了受宏觀經濟因素影響之外,還受到農產品消費和使用、農產品生產等各類微觀因素影響。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資源配置不斷調整,農產品的物流需求也將不斷發生變化。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極大的關聯。由此,利用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指標對我國農產品的物流需求進行預測,是具有可行性的。
在衡量農產品物流需求時,本文采用農產品物流需求規模的指標。該指標主要反映了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的總量,是農產品生產決策過程中必須明晰的首要指標。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征及與農產品物流需求的聯系,本文設置了可以反映農產品物流需求規模的指標。
在宏觀經濟層面上,選擇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和農產品產量兩個指標。國內生產總值反映了我國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農產品產量則反映了農產品的供給水平,是衡量農業發展的重要指標。在消費經濟層面上,選擇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和農產品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兩個指標。居民消費支出總額是我國消費規模的體現,而農產品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則反映了農產品消費在整個消費市場中的地位,也是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的重要衡量指標。在物流運輸層面上,選擇農產品物流總額、總貨運量、貨運周轉量和社會物流總額四個指標。農產品物流需求的預測實質上就是對量的變化趨勢的一個把握,可用物流量或物流額來反映,而農產品物流總額正是農產品需求量的重要衡量指標;總貨運量、貨運周轉量和社會物流總額是對我國運輸總體水平的把握,反映了我國物流經濟增長的情況。在運輸方式層面上,選擇鐵路農產品運輸量指標。在目前我國區域內和區域間農產品運輸方式上以鐵路最為普遍,因此采用這種方式的農產品運輸量指標。
三、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預測實的證分析
1.樣本說明
本文選取我國歷年的農產品物流數據樣本,對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進行預測,選取樣本的時間序列為2003年至2012年。各指標定義如下:Y表示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總額(單位:億元),X1表示國內生產總值(單位:億元),X2表示我國農產品產量(單位:萬噸),X3表示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額(單位:元),X4表示農產品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單位:%),X5表示我國總貨運量(單位:萬噸),X6表示我國貨運周轉量(單位:億噸?公里),X7表示我國社會物流總額(單位:億元),X8表示我國鐵路農產品運輸量(單位:萬噸)。以上指標的原始數據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物流年鑒》和國研網統計數據庫。由于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的部分數據無法獲取,故采用如下方法間接計算得到:農產品的物流總額=同時期農產品的商品產值-農業生產者直接通過集市貿易售-居民消費農產品總額。
以上指標的數據如表1所示。
2.數據處理
由于上述指標單位不一,無法進行指標間的比較或整合,因此通過歸一化方法對原始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處理。設第j個指標的第i個數據為xij,第j個指標所有數據中的最大值為maxxij,最小值為minxij,考慮到以上所有指標都為正向指標,因此歸一化方法的計算公式如下:
x*ij=(xij-minxij)/(maxxij-minxij) (1)
其中,x*ij為xij的無量綱化結果。
3.基于神經網絡模型實證分析
為了對我國農產品的物流需求進行較為精確地預測,采用BP神經網絡模型,通過SPSS軟件進行仿真試驗,得到神經網絡體系圖如圖1所示。發現當隱層的神經元數目值為6時,該仿真結果是最能確保BP神經網絡模型的預測精度的。因此,本文選取神經網絡的輸入層為8個神經元,隱層為6個神經元,輸入層為1個神經元 ?
■
圖1 神經網絡體系圖
利用SPSS軟件,可以得到BP神經網絡學習過程中的各個參數,結果如表2所示 ?
圖2給出了由BP神經網絡模型得到的模擬預測效果,由圖可知,通過BP神經網絡模型預測得到的歷年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總額與農產品實際物流需求總額在二維坐標內基本能維持在45%線上,也就是說,該模型的模擬效果是比較好的。圖3給出了由BP神經網絡模型得到的模擬結果的誤差值,由圖可知,大部分數據的預測誤差值能維持在300以內。由于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總額的基數龐大,因此圖2所有的誤差值相對是很小的,這也表明了由BP神經網絡模型得到的模擬精度較高。
■
圖2 BP神經網絡模型學習得到的模擬結果
■
圖3 BP神經網絡模型模擬結果的誤差值
將BP神經網絡模型模擬得到的預測值與實際值進行量化比較:
ei=(yi*-yi)/yi (2)
其中,ei為相對誤差,yi為實際值,yi*為預測值。每年預測值與實際值的相對誤差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2的結果可知,除了2003年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的預測相對誤差較高(5.9911%)以外,其余年份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的預測相對誤差均在-2%和2%,即相對誤差的變化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因此,我們認為采用BP神經網絡模型進行模擬的結果是較為理想的。
因為上述模擬結果的誤差控制在較小范圍,模擬精度較高,因此可以根據該模型對未來我國農產品的物流需求水平進行預測。筆者預測了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我國農產品的物流需求總額,具體預測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2013年~2015年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總額預測
■
由預測結果可知,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在2012年以后的未來三年內還將持續保持穩定的增長,三年的平均增長率約為9%。由此可見,短期內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的增長狀況仍然是良好的,這也就為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提供了經驗上的支持。國內規模以上物流企業應把握農產品物流市場日益壯大的統特征,不斷引領全國農產品物流全面發展;中小物流企業應及時抓住機遇,不斷拓寬業務范圍,爭取增加農產品物流服務半徑,提高農產品物流能力,滿足農產品物流日益增長的需求。
四、結論與評價
本文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及農產品市場的發展情況,從宏觀經濟、消費經濟、物流運輸量和運輸方式四個層面提取了能夠反映區域農產品物流需求的定量指標。然后,基于BP神經網絡模型,以我國農產品物流相關數據為樣本,對農產品物流需求的數據進行模擬,并對未來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進行預測。通過比較2003~2012年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的原始數據與BP神經網絡模型模擬數據可知,由BP神經網絡模型模擬的數據精度較高,因此該方法可用于對未來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的變化趨勢進行預測。
根據本文對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的預測結果,至少在短期內我國農產品物流需求的增長狀況仍然是良好的,這也就為農產品物流市場的拓展提供了經驗上的支持。因此,國內規模以上物流企業以及中小型物流企業都應充分把握這個時機,不斷提高農產品物流能力,滿足農產品物流日益增長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候媛彬,杜京義,汪梅.神經網絡[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 澳大利亞 農產品進口 恒定市場份額模型
一、研究背景
近幾年來,中國在加入WTO以后農產品進口激增,農產品貿易逆差逐年擴大。澳大利亞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貿易伙伴,雙方的農產品貿易模式以中國的進口為主。中國從澳大利亞的農產品進口額在2001年~2003年比較平穩,變化不是很大,僅僅是在2003年有所降低;2004年,中國的進口額從2003年的12.79億美元激增至24.64億美元,增長率達到了92.61%,增長了將近一倍;此后三年中國的進口額略微有所降低,但是也都維持在23億美元以上。與進口相比,中國出口到澳大利亞的農產品額較小,但是增長勢頭要超過進口。出口額在2004年首次突破2億美元大關,在2006年更是突破了3億美元,達到了3.67億美元。
盡管出口發展勢頭要快于進口的發展,但是由于進口的基數比較大,中國對澳大利亞農產品的貿易逆差還是非常大。逆差的最大值出現在2004年,達到了22.29億美元,由于進口量的微量減少,2005年以及2006年的逆差值有所降低,但是仍然維持在20億美元左右。
不可否認,澳大利亞農產品的強競爭力可以部分解釋澳大利亞對中國在農產品上的順差。但是主導中國對澳大利亞農產品進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卻很少有人深入分析,以往的研究,不論是計算貿易指數(劉李峰、劉合光,2006;凌振春,2006)還是用GTAP進行模擬(楊軍、黃季、仇煥廣,2005;周曙東、吳強、胡冰川、崔奇峰,2006),都粗略地認為中國從澳大利亞農產品進口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亞的農產品比較優勢太大,并沒有真正深入分析深層的原因。本文使用恒定市場份額模型對中國從澳大利亞的農產品進口進行因素分解,分析研究究竟是什么因素主導著中國從澳大利亞的農產品進口額變化。
二、恒定市場份額模型簡介
恒定市場份額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簡稱CMS模型)是用來反映一國出口變動的影響因素作用程度的模型,其基本假設是:如果競爭力保持不變,那么隨著時間的變化,一國在世界市場中的份額應當保持不變。
給出如下假定:
M(1):國家A在第一個時期農產品進口額;M(2):國家A在第二個時期農產品進口額;Mi(1):國家A在第一個時期進口商品i的值;Mi(2):國家A在第二個時期進口商品i的值;m:在兩個時期內世界總進口增長的百分比;mi:在兩個時期內商品i在國家A進口增長的百分比。
則對于總體農產品有:
M(2)-M(1)=mM(1)+[M(2)-M(1)-mM(1)] (1)
對于具體農產品i,有:
Mi(2)-Mi(1)=miMi(1)+[Mi(2)-Mi(1)-miMi(1)] (2)
將(1)(2)兩式結合,可以得到:
M(2)-M(1)=Mi(2)-miMi(1)=miMi(1)+[Mi(2)-Mi(1)-miMi(1)]
=mMi(1)(mi-m)M(1)+[Mi(2)-Mi(1)-miM(1)]
=mM(1)+(mi-m)Mi(1)+[Mi(2)-Mi(1)-miM(1)](3)
(3)式是恒定市場份額分析的基本公式,把一國的進口變動分解為三個部分:
1.需求效應(市場規模效應)
mM(1)反映了需求效應(市場規模效應)。該項主要考慮的是世界總進口增長率對某一國家的進口的影響,即一國進口的增長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世界進口的一般增長造成的。也可以這樣理解,需求效應是假定某一出口國在整個世界貿易量中維持原有市場份額,世界貿易量的變化對該出口國出口數量的影響。
2.結構效應(商品構成效應)
(mi-m)Mi(1)反映了結構效應(商品構成效應)。此項表明了該時期商品構成發生變化對于兩國(地區)之間貿易額變化的影響。商品構成反映出口國的貿易出口結構能否適應進口國的進口需求結構。
3.競爭力效應
[Mi(2)-Mi(1)-miMi(1)]反映了競爭力效應。能夠說明出口國在特定產品上的比較優勢,如果該項為正,說明出口國的產品競爭力加強。
三、中國從澳大利亞農產品進口額變動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將用2001年~2006年的實證數據對影響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先將2001年~2006年分為三個時期:將2001年~2002年稱為1期,在這段時間內,中國處于加入WTO的過渡階段;將2003年~2004年稱為2期,這段時間澳大利亞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從而導致了各種農產品的大幅減產;將2005年~2006稱為3期,這個期間中澳之間已經開始了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使用恒定市場份額模型對三個時期分別進行考察,考察的商品主要是中國從澳大利亞大量進口的04章谷物及其制品、21章生皮及未硝毛皮、26章紡織纖維,剩下的農產品都歸為“其他”。
注:本文的農產品統計口徑選擇的是SITC Rev.3產品分類,包括:0類(00章~09章)、1類(11章~12章)、2類(21章~23章,26章~29章)以及4類(41章~43章)。
數據來源:UN Comtrade,經整理計算得到
1.需求效應分析
(1)需求效應對中國從澳大利亞農產品進口額波動的影響
本文通過考察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與中國從澳大利亞農產品進口額的關系來研究兩國之間的需求效應。考察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以及中國從澳大利亞農產品進口額(如圖),可以發現兩者基本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澳大利亞生產和出口的農產品符合中國對于農產品的進口需求。
選擇1991年~2006年的數據,以中國從世界進口的農產品總額對數值lnXw作為解釋變量,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農產品額對數值lnXA作為被解釋變量,用最小二乘法對以下方程進行估計:
1nXA=C+α1nXW+ε
選用Eviews3.0對該方程進行估計,回歸結果見表2。
數據來源:UN Comtrade,經整理計算得到
lnXW非常顯著,能夠以很高的概率(幾乎100%)通過顯著性假設檢驗。方程的調整后R2為0.766029,說明方程的擬合度較好。方程的F值也非常顯著。lnXW的系數為0.420349,表明中國總體農產品進口每增加一個百分點,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農產品就增加0.420349個百分點。結果表明,中國從世界的農產品總進口額是影響中國從澳大利亞的農產品進口額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就是說,需求效應對于中國和澳大利亞之間農產品貿易額的變化有著重要并且顯著的影響。
(2)需求效應對進口額波動影響的實證分析
從農產品貿易整體看來,需求效應在三個時期中增加了中國從澳大利亞的農產品進口,并且貢獻度比較大。需求效應在絕對額上對中國從澳大利亞農產品進口有著正向的影響:在三個時期,需求效應分別使中國對澳大利亞的進口增加了0.82億美元、2.24億美元以及3.10億美元;需求效應在前兩個時期對雙方貿易額變化的貢獻度均為正值,分別達到了268.30%和17.42%,在3期為-337.98%為負值,這是因為在3期中國從澳大利亞的農產品進口額下降了,負值表明需求效應與貿易總額的變化相反,也就是說,需求效應使得雙方的貿易額增加了。需求因素的貢獻度在1期和3期均超過了200%,說明需求效應解釋了兩國農產品貿易的很大一部分,在2期之所以貢獻度較小,是因為2003年澳大利亞遭遇了比較嚴重的自然災害,使得各種農產品的產量有所減少,降低了中國對澳大利亞的農產品進口需求。
從各個農產品來看,需求效應都增加了中國對04章、21章以及26章其他農產品的進口。在1期,需求效應解釋了26章進口增長的131.15%,由于26章占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一半以上,因此即使在其余農產品進口增長首要因素非需求效應的條件下,需求效應還是解釋了整體農產品進口增長額的268.30%;在2期,需求效應對于農產品進口增長的貢獻度較小,理由同前述(澳大利亞由于2期遭受自然災害而大幅減產);在3期,需求效應的解釋力度也較強,只是由于競爭力效應更加明顯,因此需求效應的影響力只能排在第二位。
2.結構效應分析
在1期,總體看來澳大利亞的農產品出口結構與中國的農產品進口需求結構不是非常適應,結構相應使得雙方貿易額減少,貢獻度為-70.00%,結構效應使中國對04章和21章的進口減少,然而對26章以及其他農產品的進口增加了。在2期,在需求效應影響力度急劇下降的條件下,結構效應解釋了中國從澳大利亞農產品進口的很大一部分,這表明澳大利亞的農產品出口結構與中國的農產品進口需求結構有所調整,兩者逐漸相互適應。結構效應使得各個農產品的進口均有所增加,04章的進口增加更是有103.34%為結構效應所解釋。在3期,總體看來,澳大利亞農產品出口結構與中國農產品進口需求結構的符合程度又有所下降,結構效應使得中國進口有所下降,但是并非主導因素。從各個農產品來看,結構效應使得中國對除26章以外所有農產品的進口減少,其中04章進口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結構效應,但是21章進口減少的主要原因確是競爭力效應所致;結構效應僅是增加了中國對26章的進口,并且所起的作用比較大,占到了412.64%。
3.競爭力效應分析
在1期,競爭力效應使得中國從澳大利亞的農產品進口額有所減少,貢獻度為-98.30%,表明澳大利亞總體農產品比較優勢有所下降。競爭力效應增加了中國對澳大利亞在04章上的進口,這從上一章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的變化可以找到答案:在這個時期,澳大利亞在04章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上升了;澳大利亞在剩余農產品的比較優勢有所下降,因而競爭力效應使得21章、26章以及其他農產品的中國進口額。
對于2期,澳大利亞農產品競爭力有所增強,但是對于中國農產品進口額的增加解釋力度不大,這個時期澳大利亞主要受到自然災害的困擾,主導兩國農產品貿易額變化的因素為結構效應并非競爭力效應,澳大利亞在04章和26章商品的比較優勢有所下降,在其他農產品上的比較優勢有所上升,因而競爭力效應使得中國減少了04章和26章的進口,增加了其余農產品的進口。既然澳大利亞在04章和26章商品的比較優勢有所下降,為什么整體農產品比較優勢有所上升呢?這主要是因為競爭力效應對于04章和26章的影響十分有限,在兩種商品上的貢獻度僅僅分別為-0.82%和-0.52%,因此在主要農產品的比較優勢的微幅下降并不能阻止澳大利亞農產品整體優勢的上升。
對于3期,競爭力效應占據了主導的地位,隨著澳大利亞農產品的競爭力下降,競爭力效應使得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農產品額有所下降。總體看來,競爭力效應解釋了中國從澳大利亞農產品進口額減少的342.25%。從各種具體的產品來看,除了04章之外,澳大利亞在其余農產品上的比較優勢均有所下降,并且下降的幅度比較大,競爭力效應貢獻度的絕對值基本上都超過了200%,26章的貢獻度絕對值更是高達854.33%。
四、結論及建議
通過使用恒定市場份額模型進行分析我們發現:需求效應對于中國從澳大利亞的農產品進口有著重要的影響,也就是說中國從澳大利亞的農產品進口還是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需求的影響。由于中國的人口增長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會穩定增長,并且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可以預見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農產品進口的需求還是會不斷增加,這為澳大利亞的農產品出口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雖然澳大利亞農產品比較優勢很強,但是實證結果表明:澳大利亞的農產品競爭優勢總體上看有減弱的趨勢,因此競爭力效應使得中國的進口額減少。即使是在澳大利亞整體競爭力上升的2期,競爭力效應不占主導地位,從而使得競爭力效應帶來的進口上升對中國從澳大利亞農產品進口總體影響不是很大。這也說明,靜態上看澳大利亞在許多農產品上都占據著比較明顯的優勢,但是動態看來這些優勢農產品的競爭力卻在不斷的減弱,這就為我國農產品的競爭提供了一定的機會。總體看來,結構效應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這說明澳大利亞的農產品出口結構與中國農產品進口需求結構相符程度如何對于中國從澳大利亞的農產品進口影響并不是很大。雖然影響程度并不是很大,但是澳大利亞農產品出口結構逐漸適應了中國的農產品進口需求結構,還是有助于中國從澳大利亞以合理的價格獲取優質的農產品,增進雙方的利益。
參考文獻:
[1]楊 軍 黃季 仇煥廣:建立中國和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影響分析及政策建議[J].國際貿易問題,2005.11
[2]周曙東 吳 強 胡冰川 崔奇峰:中國――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區建設的經濟影響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6.6
[3]劉李峰 劉合光:中國――澳大利亞農產品貿易現狀及前景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6.5
[4]凌振春:中澳農產品貿易互補性與競爭性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6.11
[5]帥傳敏 程國強 張金隆: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估計[J].管理世界,2003.1
關健詞: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絡集群;移動網絡推廣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4-0155-03
一、延安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在電子商務日益成熟的大趨勢下,延安農產品企業如何優化傳統產業結構,如何開展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如何開創電子商務平臺運營,并快速通過網絡將企業向外推廣已成為現實。延安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始逐步利用這新型商務模式,初步運用網絡這一特殊平臺,建立網絡營銷模式,來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效益。為了進一步利用電子商務,延安當地農產品公司聯合進行聘請電子商務專業人士,向企業員工傳授電子商務最基本的網上運營方式,也聘請資深網絡營銷專家,進行現場指導。通過調查,延安市區有十五家農產品加工公司,主要借助于陜北特產網、阿里巴巴、淘寶網來實現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網上銷售。
二、當前延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存在的問題
1.延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未能實現網上供求對接。陜北特產網信息平臺,主要負責延安市、榆林市以及各個縣區的農業信息的,但所的信息重復率高,導致信息資源出現過度冗余。對于有些偏遠地區受到當地互聯網未能普及的限制,種植戶的應用網絡知識缺乏,商務平臺產品供求信息不對接,很容易形成農產品的供應偏緊或滯銷現象。而對于網絡普及率廣泛的區域,初步實現了電子商務平臺的網絡運營,但每個市場信息更新緩慢,供求信息不僅不能及時更新而且所更新的信息基本脫離整個流通環節,使供求信息不能及時對接,所以目前延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還不能實現有效網上供求對接。
2.延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分銷渠道未能改變傳統銷售方式。圖1顯示,通過對目前延安市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平臺和農產品的流通渠道分析,現有的B2B,B2C交易模式,缺少了中間服務環節,在農產品的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過程中,信息、知識、技術等方面的服帳潛夭豢繕俚耐絡交易的主要環節。而對于延安農產品的生產商而言,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網上推廣與運營,只是僅僅增加了批發商的分銷渠道而未能改變傳統銷售方式。對于流通渠道而言,也缺少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中間樞紐和農產品集聚服務平臺。
3.延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營銷策略滯后。延安農產品主要電子商務平臺是陜北特產網銷售網站,網頁主要是通過榆林和延安的當地文化風情與旅游信息相結合來推廣陜北農產品,脫離了產品的銷售的本質信息,不能塑造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知名品牌。現今電子商務銷售網站的日益劇增,各大銷售平臺的競爭日益即激烈,擁有廣闊的終端消費者 [1],各大平臺每日更新的信息量巨大,也給消費者廣闊的選擇渠道,而延安農產品依然延續傳統的銷售渠道,無法實現客戶更快捷、更便利的購物渠道。
4.延安農產品物流配送方式還不夠健全。現階段,針對農產品的物流配送方式還遠遠不夠健全,延安農產品大部分屬于干果,種類多,但農產品仍然在物流運輸過程中存在著包裝難、裝卸難、運輸難、倉儲難等問題[2]。延安物流公司對農產品與其他工業產品的配送方式都采取同樣的配送制度,同等計價的運輸費用。另外,由于物流體系的不完整性,使物流公司在配送農產品會相對與工業產品無形中增加一部分運輸成本,但增加的這部分成本最終還是會被轉移到消費者身上。致使農產品買家看到的銷售價格相對優惠,但運輸費用的增加,形成最終較高的購物費用。
三、延安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延安農產品產業鏈本身具有復雜性。由于農產品具有種類多、受季節性變化的影響,產業鏈長的特點,因此農產品電子商務可覆蓋的潛在環節要比工業品電子商務復雜許多。任何一種農產品,由于通過不同環節時產品加工方式和產品需求類型發生了相應的改變,使得農產品在加工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該產品消費的進出端口。而相比工業產品的產業鏈而言,農產品產業鏈有多個末端產品和多個消費出口,因此農產品在每一個環節的生產過程中,供需銜接較為復雜。
2.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信息不對稱。對于延安農產品市場而言,一端連接著農產品種植的“小農戶”,另一端連接著我國農產品的“大市場”。對于小農戶而言,既是產品的生產商,又是批發商,小農戶面臨著“產品滯銷、渠道不暢”的困境,導致了“谷賤傷農”的現象。然而,作為我國農產品“大市場”而言,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農產品信息網,不斷更新農產品供求信息,隨時都有大量農產品需求的訂單信息更新,但又時常會出現一系列產品供不應求的現狀,無法滿足大訂單客戶的需求。隨著市場經濟向農村全面滲透,延安的小農戶必須要高度融入開放的市場化和信息化的體系中,使“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信息能夠全面有效對接,真正使小農戶在大市場中充分發展。
3.延安當地各大生產廠商未能形成有效聯盟。據初步統計,延安當地從市、縣、鄉鎮、村,大小農產品種植戶有上千家,但各廠商之間都是獨立存在,每個廠商都在不斷實現自己的利潤最大化,為了使自己的產品快速銷售,封閉與其他廠商進行信息交流,每個廠商都有著自行摸索的農產品商業模式和網絡推廣模式。盡管延安當地政府不斷組織市區的13家農產品生產公司,進行緊密合作交流,鼓勵市區廠商形成有效聯盟來共同開創獨特的延安農產品電子商務新市場,但是力度不大,沒有提出實質性的解決方案,雖然有幾家廠商進行聯盟,但對于電子商務這個具有巨大潛能的商務平臺,必須要借助各大廠商的全部人力、物力,形成全面而有效的統一戰線,合作共贏,這也充分體現了延安各大廠商形成有效聯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延安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對策
1.加強延安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來塑造知名品牌。電子商務交易中買賣雙方通過網絡交流,農產品的質量是網絡交易中的最關鍵的因素。賣家如何控制產品質量,提升產品的標準化建設成為有效發展延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重要手段。建議當地政府加強管理各大企業的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實現生產形式多樣化,種類多樣化,包裝多樣化,并結合當地的物質文化遺產和延安當地旅游文化,來塑造產品的形象,來打造延安圣地品牌,也可以把當地市區的小型公司進行合并運營,這樣容易融資,積聚財力、物力、財力、制定合理的生產目標,提升產品質量和標準化,使延安市場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市場,極力塑造延安農產品品牌在全國的知名度。
2.優化現階段延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下頁圖2所示,是對現有延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進一步優化后的平臺。由于現階段延安當地農戶對網絡營銷的認識還不高,農戶獲取和了解農產品電子商務市場信息較難,獲取成本也比較高,在整個農產品信息平臺中,必須添加政府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和延安農產品集散中心,讓其一端連接農戶、農產品生產商,另一端連接農產品分銷商、零售商、消費者。這樣可以增加農產品的中間服務提供商,實現直接從農戶到消費者大信息傳遞,有效降低農產品的成本和價格。有效整合電子商務平臺的各大農產品的銷售平臺,共享農產品供求信息,使信息的獲取更快捷、標準,有效地對農產品市場做規劃安排。農業部門可以根據本年度種植面積、產量、銷量做量化分析,對廣大種植戶進行宏觀指導,把農戶的產品、產量、聯系方式等信息及時。對于當地農產品知名品牌,可以聯合互聯網,在網上建立自己農產品的官方知名網站,塑造農產品電子商務品牌官網,提升自己的信用度,贏取更多客戶的信任和青睞。
3.構建農產品信息管理系統來加快信息化建設。構建延安農產品信息管理系統,完善信息化的建設,快速實現使貨物的信息流在供應鏈條中從供應商、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最終到消費者之間有效傳遞,并進一步提升供應鏈管理信息的便捷性和準確性,來建設高效的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平臺 [3]。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對于農產品種植戶和生產商而言,及時了解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是引導種植戶合理種植、生產商合理生產加工的P鍵,也是供應鏈中各個流通環節快速流通的關鍵,要有效利用電子信息技術,最大化地開啟延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潛在功能,請專業人事,建立一個安全、快捷、全方位、高度標準化的農產品信息數據庫管理系統 [4],加快信息化的建設,使延安農產品快速而高效地流通于全球農產品市場中。
4.開展延安農產品移動網絡推廣方式。現如今,各銷售網站的移動客戶端伴隨著智能手機應運而生,使電子商務實現了移動電子商務的新模式。目前,農產品移動網站通過移動平臺營銷方法主要有APP應用程序、移動廣告、移動搜索引擎優化、二維碼互動營銷等。APP應用和APIA應用的價值是可以廣泛向全球用戶傳遞大量產品信息,而移動搜索引擎優化有助于銷售網站的排名靠前,延安農產品移動網站也可以通過這些網絡營銷手段進行廣泛推廣。線上線下營銷模式在現階段是一種發展最快、前景較好的營銷模式,對于延安農產品銷售企業,可以通過O2O模式,記錄農產品在種植戶的種植、培育、生長周期、成熟過程,以及可以快速了解農產品的種類、加工生產過程、價格、配送服務等信息。實現線上線下的雙向互動,開展O2O的創新模式。
關鍵詞:物流金融;農產品物流;宿州碭山梨
中圖分類號:F275.6 文獻標識碼:A
物流金融是指各種金融機構在物流供應鏈中,運用金融工具為物流產業提供價值增值的融資活動。農產品物流金融是農村金融機構通過產品和業務創新,為需要資金的農業企業開展農產品運輸、儲存和管理等活動而提供的融資活動,它是現代農產品物流與資金流的有效融合[1],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發展農產品物流金融,從宏觀層面來看,可以有效帶動農產品物流的發展進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從微觀層面來看,農產品金融的發展一方面可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為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發展提供資金供給保障;另一方面可以為銀行和第三方物流企業降低業務風險、提高利潤來源,營造一種合作共贏的局面。
宿州市地處皖北,是中原經濟區的主要城市之一,以碭山梨為代表的水果產業是其農業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碭山梨也是皖北地區特色農產品和水果產業的一個重要品牌和形象。發展農產品物流金融對促進水果產業發展、構建科學的物流系統,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發展農村經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皖北地區農產品物流發展金融需求分析
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國家將中原經濟區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宿州作為中原經濟區在皖北的重要城市之一也確立了在“十二五”期間“促進服務業大發展,首當其沖的就是要發展和建設現代物流”的目標。在這一背景下,皖北地區農產品物流領域的投資力度也將不斷加大,對金融機構而言有著巨大的市場機遇。
1.1 農產品物流基本建設的金融服務需求
宿州是皖北乃至全國重要的水果生產基地,隨著農產品生產的區域化、市場全國化格局的形成,新型農產品物流形態的不斷發展,綜合物流中心的建設和升級改造成為近年農產品物流發展基本方向,也將產生巨額的資金需求。宿州市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積極推進西南片區、符離和蒿溝等三個區域大型物流基地的建設”,重點建設“光彩大市場物流園、市經濟開發區物流園、宿州現代糧食產業園等物流園區……”。據測算,僅上述幾個大型農產品物流中心,投資額將高達數億元。與此同時,宿州市現有兩家農業部定點市場(即碭山惠豐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皖北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也急需升級改造。以碭山惠豐市場為例,截至2012年1~11月底累計交易量為342 625噸,累計交易額為
76 724.4萬元[2],承擔著皖北乃至周邊地區大部分果蔬的流通,其交易量和成交額分別以平均每年10%和30%的速度增長。但因其物流功能不全、市場總體布局和規劃有待完善[3],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農產品交易和物流的需求,其升級改造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1.2 農產品物流現代化發展的金融需求
在農產品物流技術及設施設備不斷更新升級的背景下,現代化是農產品物流的必然選擇,也必然產生投資需求。冷鏈物流是當前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方向,但構建冷鏈物流體系投資大、周期長,傳統的農業企業和物流企業難以依靠自身力量來建立。冷鏈物流發展滯后是導致農產品物流損耗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皖北地區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步伐緩慢,以碭山梨為例,其年產量達110萬噸,但其冷庫庫容量僅5萬噸,冷藏運輸車輛更是屈指可數,顯然難以滿足其儲運的需要。因此,大批現代化物流技術及設施設備的更新需求也為金融機構的介入支持創造了有利條件。
1.3 農產品的新興交易模式催生金融服務需求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農產品的電子商務平臺成為了碭山梨等農產品銷售的一個重要平臺。這種新興的交易模式的深入發展,在提升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信貸資金支持的金融需求的同時,也必然會催生網上支付、結算、轉賬等一系列衍生金融服務需求。此外,國家推行的“農超對接”等農產品流通模式,將會推動農產品連鎖經營等農產品物流形態的蓬勃發展,在產生大量資金需求的同時,也將產生大量的資金匯兌、結算等金融服務需求[4]。
2 皖北地區農產品物流金融發展的對策
2.1 積極創新農產品物流金融產品和服務
一是發展農產品物流銀行[5]。農產品物流銀行實際上是質押貸款業務的一種,只不過客戶用于抵押的東西不再是不動產,而是價格波動幅度小、變現能力強、抗跌性好的農副產品。發展農產品物流銀行業務不僅擴大了現代農產品金融機構的中間業務,而且很好地解決了困擾中小農產品物流企業的融資問題,是加快農產品物流業發展的有力手段,也是開展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有效的運作模式。
二是創新和開發農產品物流金融產品和服務。將傳統的資金貸款業務對象拓展到符合條件的農產品物流企業;依托大型農產品物流園區,推出供應鏈融資產品,為入駐企業提供配套金融服務;針對新型農產品物流形態,如電子商務、農超對接等衍生出來的金融服務需求,積極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三是發展農產品物流設施設備的融資租賃。大型專業化物流設施設備(如冷鏈設備、專業化倉儲設備等)資金投資大、回收周期長,往往成為了農產品物流企業發展的瓶頸。通過融資租賃的方式,使物流企業將融資和租賃合二為一,縮短建設周期,迅速擴大規模,并以此減少現金流的壓力、優化企業資產結構,對農產品物流企業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引導物流主體積極參與農產品物流金融
農產品物流金融的發展需要農產品物流主體的積極參與。政府和金融部門應當出臺政策,引導和鼓勵一些已經初具規模、具備一定物流服務能力的大中型物流企業主動開發和提供農產品物流金融服務,成為農產品物流金融發展的引領者。同時,積極培育多元化的農產品物流參與主體。碭山梨目前已經形成了以農戶為中心的直銷型物流模式、以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為中心的聯營物流模式、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平臺物流模式和以龍頭企業為中心的產業化物流模式[6],在此基礎上可以支持培育果蔬經紀人、專業合作社、批發商等中介組織,完善“農戶+合作協會”、“農戶+經紀人”等模式的合作機制,并在整合分散的物流主體資源的基礎上來組建農產品物流協會。通過搭建農產品物流協會平臺,有利于農產品物流企業運用信息化手段,對農產品物流過程、客戶運營狀況、庫存商品市場價值作充分的了解和監控,以實現其與合作伙伴、客戶以及監管機構協同作業的信息化,從而間接方便銀行對農產品物流的監管。
2.3 完善農產品物流金融的保障機制
在制度層面,國家應當不斷完善農產品物流金融的法律法規,地方政府應當充分借鑒先進經驗,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出臺相關的經濟政策,為農產品物流金融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具體操作層面,一方面地方政府應當加大對農產品物流的政策優惠和支持。可以物流園區建設為載體,加大對農產品物流的支持力度,可以采取貼息或免息貸款等方式,探索股份制合作開發運作物流園區的模式,為農產品物流金融發展拓展業務空間。另一方面要加強金融風險防范。通過農產品物流協會、金融機構和政府三方合作來建立健全信用機制和信用評估體系,制定信用標準,通過建立完善的農產品物流企業及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檔案,對其歷史經營記錄、資質狀況、信用狀況與經營能力進行掌控,對企業進行信用分級。金融機構在立項環節也要強化價格風險的評估,在做好農產品市場研究的基礎上,及時調整營銷、授信和貸后管理策略,確保信貸資產質量安全。同時,金融機構也要加強對新型農產品物流業態的研究,對與其合作時可能出現的風險以及風險如何有效防范等進行綜合權衡。
參考文獻:
[1] 黃志平. 物流金融在現代農產品物流的應用探究[J]. 中國物流與采購,2011(1):56-57.
[2] 碭山縣農產品惠豐批發市場. 碭山縣農產品惠豐批發市場信息[EB/OL]. (2012-12-20)[2013-02-30]. http:///xxgkweb/showGKcontent.aspx?xxnr_id=150973.
[3] 劉崢. 宿州碭山梨物流發展現狀及組織模式研究[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2(2):103.
[4] 劉獻良,孫立剛. 農產品物流行業發展的金融機遇研究[J]. 農村金融研究,2012(2):72.
關鍵詞:需求交叉彈性;農產品;農民增收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1002202
長期以來,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很多,原因除了農業生產周期較長,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難以按照農產品市場供求及價格信息及時、靈活地安排和組織生產與經營活動外,最重要是面臨的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較大。若增加農民收入,主要途徑是穩定地提高農產品價格,農業發展政策中最重要的是農產品價格政策。研究表明,我國農產品交換價格的不合理性是導致資源配置狀況不利于農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而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很大程度上是由農產品的需求交叉彈性決定的。在我國,不同地區農產品之間的需求交叉彈性雖然有很大區別,但從總體上看,這個數值普遍偏高。農產品之間的需求價格彈性居高不下,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農業發展中都面臨的問題,即傳統農業向混合的多種經營農業轉化階段,和向專業化、現代化的商品農業發展階段都面臨的問題,但在我國特別突出,曾引起農業部的高度重視,造成的影響也頗為深重。
1 需求的交叉彈性
農產品的需求量受相關商品的價格影響相當大,因此有必要在上述需求彈性的基礎上引進需求的交叉彈性的概念。假定其它的因素(如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的用途的廣泛性、商品對于消費者生活的重要意義等等)都不發生變化,僅僅研究一種商品(譬如說農產品)的價格變化和它相關商品的需求量之間的關系,假定農產品X的需求量QX是它的相關農產品Y的價格PY的函數,便得出下列需求的交叉彈性的表達式:eXY=dQX/QXdPY/PY=dQXdPY·PYQX,這里的eXY則稱為當農產品Y的價格發生變化時的農產品X的需求的交叉彈性系數,簡稱為需求交叉彈性。
需求交叉彈性有正有負,當它為正時,一般是某種農產品的替代品的需求交叉彈性;當它為負時,一般是某種農產品的互補品的需求交叉彈性。這里我們所分析的兩種農產品屬于前一種類型,也就是說需求交叉彈性為正值。
2 農產品需求交叉彈性的理論模型
2.1 農產品需求交叉彈性
由于我們只研究農產品之間的替代效應,因此這里得出的彈性的數值都是正的。根據前面關于彈性的性質,替代程度越大的兩種農產品,他們之間的需求交叉彈性就越大,反之則越小。
2.2 較高的農產品需求交叉彈性會對農民產生的影響
當Y的價格降低或者提高一個很小的量的時候,會引起農產品X的需求量很大的一個變動;反過來也成立,即當農產品X的價格降低或者減小一個很小的幅度時,也會引起農產品Y的需求量的一個很大變動。這里,后一種情況的圖樣暫時沒有給出。在同一個地區范圍內,這一彈性較高會對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起到相反作用,甚至有可能在總體上產生負面效應。我們來舉個例子看一下:假設在中國的湖北省水稻主產區同時生產早稻和晚稻兩種可替代性相當強的糧食作物,我們來分析對晚稻進行財政補貼使之降價后會出現的情況。用QX,PX分別表示早稻的需求量和價格,用QY、PY分別表示晚稻的需求量和價格,對晚稻也就是農產品Y實行財政上的補貼后即得到下圖。
圖1 早晚稻的需求量和價格比較圖中,①為兩種農產品的需求交叉彈性,②為早稻(農產品X)的單一的需求曲線,③為晚稻(農產品Y)的單一的需求曲線。由于早稻和晚稻同屬需求彈性較低的農產品,價格變化不會引起自身需求量的多大變化,因此①和②均比較陡峭。陰影部分代表財政補貼。當對晚稻實施財政補貼之后,晚稻的價格從PY1降到PY2,則在③上,早稻的需求量迅速由QX1降為QX2,但是早稻的價格不會因此改變,還是PX1。在③上,晚稻的價格由PY1下降為PY2以后,其需求量相應地由QY1上升到QY2。現在來看一看這樣變化后這一地區(假設農產品只有早稻和晚稻)農民的總體利益是否增加了:首先,種植晚稻的農民收入由PY1·QY1變為PY2·QY2(這里暫不考慮其他成本),我們發現,后者比前者略小,如果沒有財政補貼,種植晚稻的農民的利益是受損的;其次,種植早稻的農民收入由PX1·QX1直接下降為PX1·QX2,這個下降是極為明顯的,帶來的損失也是巨大的。要使這一地區總體上從財政補貼帶來的收益中獲益,財政補貼的陰影部分必須很大,才能彌補早稻和晚稻農民的損失。但是由于財政補貼只針對晚稻農民,所以整體上看這個措施是不劃算的。
3 對我國部分省市農產品需求交叉彈性的考察
3.1 需求交叉彈性的考察
筆者重點對我國遼寧、山西、浙江、安徽、湖北等五省的主要糧食品種分別進行需求交叉彈性分析。選取浙江省最主要的兩種糧食作物水稻和小麥來說,受需求減小的影響,2007年全省水稻播種面積減少142.8萬畝,比上年下降139%,而同期由于農業補貼、豐產豐收和農業稅費微調等原因全省的小麥平均價格僅下降了2.58%,通過對這一時期水稻播種面積減少和小麥價格降低的相關性估計,認為這兩種變化的相關系數在77%以上。根據需求交叉彈性的計算公式,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浙江省主要糧食作物的需求交叉彈性的值大致為13.9%2.58%×77%≈4.15。
利用類似的方法,對遼寧省也選取兩種最主要的糧食作物玉米、大豆進行考察,得出這兩種農產品的需求交叉彈性為6.25;對山西省的兩種主要農產品小麥、玉米進行考察,得出這兩種農產品的需求交叉彈性為10.13;對湖北省的三種主要農產品水稻、小麥、玉米進行考察,得出這三種農產品的平均需求交叉彈性為8.56(根據兩兩需求價格彈性的和除以3計算得出);對安徽省六大糧食作物小麥、雙季稻、中稻、玉米、大豆、甘薯進行考察,得出這六種農產品的平均需求交叉彈性為9.07(計算方法是:先兩兩計算需求價格彈性,用六個彈性相加除以六得出)。比較上述五個省份主要農產品的需求交叉彈性數據,浙江省最小,其余四省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遼寧、湖北、安徽、山西。
3.2 從考察中得出的結論
在上述考察中,筆者認為靠近東部省份,其主要農產品的需求交叉彈性較低,而位于中西部的主要農產品的需求交叉彈性則普遍偏高。其中山西省的兩種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玉米其需求交叉彈性竟然達到10.13,也就是說當地小麥價格降低1個百分點,將會相應引起玉米的銷售量減少10個百分點,繼而玉米的播種面積和玉米種植戶的收入也會減少至少10個百分點。這是山西省農民收入長期上不去的重要原因之一,山西境內煤炭資源豐富,收入長期低迷的農民轉移至工礦行業,使需求交叉彈性更加高起。中部省份如湖北、安徽則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這一彈性居高不下。但是,即使是浙江省,其4.15的需求交叉彈性在世界范圍內仍然偏高。而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的這一彈性都小于1。由此可見,我國農產品的需求交叉彈性總體上偏高,并且東中西部的數據還很不平衡。
4 原因探析
4.1 發展中國家農產品需求交叉彈性普遍偏高的原因
農產品之間的需求交叉彈性偏高,使得農民面臨農產品價格的不確定性增大,意味著農民在決定生產某一農產品時風險增加,對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是個很沉重的打擊。并非是巧合,除了我國以外,其他發展中國家如越南、巴西和非洲大多數國家的農產品需求交叉彈性都比較大。發展中國家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農產品種類單一,且種植面大,耕作農民多,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受到嚴重打壓。但也存在很多間接原因,主要有:
(1)發展中國家農業中,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并存,但是,傳統農業占絕對優勢地位是發展中國家農業的典型特征,傳統農業部門采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傳統的生產組織、土地制度和耕作技術;
(2)發展中國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比較薄弱,如在中國西部農村有很多地方甚至夜晚從未使用過電燈照明;
(3)發展中國家農村教育水平相對落后,大量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業人口的存在,他們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墨守成規,從不去挖掘其他農產品的潛在收益,也沒有從農村轉移出去的想法;
(4)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存在土地相對勞動力短缺的現象,使農業成為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勞動力過剩,地租水平較高而勞動力的報酬很低,使勞動者勞動積極性低落,也間接導致了農產品之間需求交叉彈性的居高不下。
4.2 我國農產品需求交叉彈性偏高的主要原因
以上是就世界范圍內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需求交叉彈性偏高的原因進行分析。結合我國自身的國情來看,筆者認為其偏高的原因就地區而言不盡相同,但都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
(1)農業歷來是深受不穩定的自然環境和經濟上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影響的生產部門,我國農業生產中的價格波動幅度又極大。在農產品短缺的情況下,農產品的價格會劇升,按理對農民是有好處的,但是由于農村人口過于龐大,我國農產品首先要滿足自給性消費,剩余產品才會進入市場交易。在欠收的情況下,農民可能不會有剩余產品出售,因而產量下降、價格上升對農民而言是沒有多大收益的;在豐收的情況下,剩余產品過多,價格會劇降,豐收后農民依然處于貧困。這對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造成很大打擊,遏制了其進行農業方面的創新能力,也間接造成品種單一和農產品需求交叉彈性的偏高。
(2)在中國農村,由于公共基礎薄弱和教育水平的滯后,市場經濟體制還遠遠沒有建立起來,絕大多數農民生產觀念受傳統影響很大,缺乏商業敏銳性,沒有脫貧的要求。在資金和技術缺乏時如此,即使有了資金和技術也不會合理利用。因此他們的生產往往不是以市場為導向,甚至有可能以行政為導向,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其需求交叉彈性偏高是理所當然的。
(3)在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村教育水平低和農產品品種單一的情況下,中國鄉鎮政府機構是帶動農村脫貧致富,引導農民改進生產觀念,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強農村教育程度,合理利用資金和技術,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等的中堅力量。這就要加強地方政府自身的建設,尤其是提高執政水平,完善監督機制,現象,使鄉鎮政府機構真正變成為廣大農民服務的機構。
4.3 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原因
這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現在: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產業;鉆石體系;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識碼:A
一、河北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水平影響因素建模
農產品物流產業是以滿足人們的農產品物流多樣化需求為依據,而進行的一切生產性和經營性組織的集合,是集農產品生產、農產品銷售、農產品物流設施和農產品物流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業域。河北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水平是一個受多方面影響因素作用的復雜問題,其中大量因素難以量化。本文試借鑒波特的產業競爭理論和鉆石理論,采用德爾菲法與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影響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影響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通過有關方面專家的判斷、打分,構造判斷矩陣,然后對判斷矩陣的各層次進行單排序計量和一致性檢驗,從而得到制約因素各個指標的權重,得出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影響因素。
1、構建河北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水平的“鉆石體系”。按照邁克爾?波特“產業競爭力理論”和“鉆石理論”,資源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支持,企業的策略、結構和競爭,政府的作用,機遇因素等6大要素互動形成了“鉆石”架構,將影響到企業和產業在某個地理環境下能否產生出持續創新、不斷進步的能力。據此,構建影響河北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的“鉆石體系”,如圖1所示。(圖1)
2、建立影響因素結構層次模型,繪制結構層級表。采用德爾菲法分別邀請相關專家對河北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水平影響因素進行了診斷。具體步驟如下:首先擬定意見征詢表、確定征詢對象。從研究目標出發,選定了長期從事農產品物流管理、農產品物流經營、農產品物流教育與研究等20位資深專家代表,為其發放意見征詢表,并對意見進行反復征詢,最后找出影響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共有15個。按照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結合專家建議,可以把制約因素分為四個層次:最高層,即目標層(A);影響因素;中間層,即準則層(B);方案層(C1-C15)。(圖2)
3、構造河北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水平影響因素的各層判斷矩陣。通過構造比較判斷矩陣及矩陣運算的數學方法,確定本層次中與其相關元素的重要性排序及相對權值,此步驟主要運用專家打分法來確定兩兩元素之間的權重cij,主觀性較強。c=(cij),i=1,2,…n,j=1,2,…n,cij=ci/cj即:
符合一致性檢驗要求。
同理,對B層-C層判斷矩陣求解,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均符合一致性檢驗要求。
5、對計算結果進行單排序及總排序,得出權重結果。對總排序進行一致性檢驗,得知符合要求。(表1)
二、結果分析及對策建議
從單排序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六大類因素對河北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影響程度排序依次為:需求狀況(0.352)、政府因素(0.257)、資源要素(0.136)、企業策略結構競爭(0.086)、市場機遇(0.062)。由總排序計算結果可知,河北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影響程度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列的順序應是:政府投入、城市化水平、居民農產品物流消費水平、農產品物流企業市場化水平、農產品物流人力資源、管理體制、消費觀念、農產品物流相關產業發展、奧運會等農產品物流賽事、科技水平、農產品物流企業競爭狀況、農產品物流延伸業發展、自然資源、加入WTO、農產品物流邊緣產業發展。由以上分析得知,政府投入、城市化水平、居民農產品物流消費水平、農產品物流企業市場化水平以及農產品物流人力資源是影響河北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基于此,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充分發揮政府作用。一是要加大政府投入。目前,與農產品物流產業發達的國家比較起來,河北省政府在農產品物流產業方面的投入不足,農產品物流支出在政府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很低。此外,資金投入的結構不合理,資金來源單一化,這樣一方面使河北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缺乏資金,另一方面也使河北省農產品物流產業缺乏競爭;二是政府的主管部門要制定相關政策,培育若干個具有導向性、規模化的農產品物流企業集團,支持各類農產品物流企業所有者自主的行業自律組織,逐步將一些不適合政府行使的職能交給行業自律組織,如行業服務標準的制定、行業準入的資格認定等,形成科學規范的行業自律機制,推動各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此外,政府主管部門要經常且及時地制定和河北農產品物流產業優先發展領域的指導性意見,加快農產品物流市場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建設,以從宏觀上指導、引導和協調河北省農產品物流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2、大力推動城市化進程。各國經濟、各個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城市化進程的推動。同樣,發展農產品物流產業、培育農產品物流市場、刺激高質量農產品消費也需要城市化提供人口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來支持。城市化水平低下抑制了農產品物流產業的發展,使農產品物流服務供給不足。因此,若想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產業,必須加大推動城市化進程的力度。
3、積極引導高質量農產品消費。農產品物流產業的發展需要群眾農產品物流的支撐,沒有大眾消費需求的拉動,農產品物流產業不可能得到快速的發展。國際上通常用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居民家庭生活水平,按照聯合國規定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赤貧,50%~59%為勉強度日;40%~49%為小康;20%~39%為富裕狀態;20%以下為極其富裕。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偉認為,第三產業、服務業,包括農產品物流消費支出的真正活躍至少要到富裕狀態的時期。也就是說,恩格爾系數在40%以下,農產品物流消費才可能在消費需求當中明顯地活躍起來。從河北目前收入水平看,給農產品物流產業的支持不是很充分。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河北人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結構也在發生巨大變化,人們開始更加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國民農產品物流消費需求的迅速增長,為中國農產品物流產業的發展孕育出了巨大的市場。但目前人們的農產品物流消費意識不強,農產品物流消費的總體水平普遍不高,現實的需求狀況還達不到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的要求。當前,拉動農產品物流消費是促進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的最好方式,特別是加強農村農產品物流設施建設。積極引導居民農產品物流消費,培養河北農產品物流產業強大的創新力,將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逐步打入國際市場,將成為河北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的新的突破口。
4、促進物流企業市場化。企業是一項產業的主體,它的市場化水平、經營水平直接決定著該產業能否健康發展。河北農產品物流市場化的時間非常短,整體產業化水平比較低,市場機制在農產品物流產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環節難以貫通,市場配置各類農產品物流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得到發揮,政企不分、行業壟斷、限制經營的現象普遍存在。現有的農產品物流經營實體經營內容單一,經營方式落后,服務品牌、服務營銷意識薄弱,所有這些因素直接限制了最終的農產品消費,影響了農產品物流產業的壯大。因此,要營造適合農產品物流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積極培育農產品物流主體產業的發展,鼓勵農產品物流相關產業、延伸產業以及邊緣產業的發展。
5、積極培育農產品物流產業人才。農產品物流經營人才缺乏使得很多農產品物流產業項目無法開發,只能停留在單一的低級產業層次上,所以要積極培養高級農產品物流產業人才。農產品物流市場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是進一步培育和拓展河北農產品物流市場、不斷滿足農產品物流消費者的農產品物流消費需求的重要前提。目前,河北農產品物流市場急需一批既懂農產品物流又熟悉現代經營管理理論與方法的農產品物流經營管理專門人才,可以通過組織并鼓勵農產品物流經營單位的有關人員崗位培訓、在職培訓,招聘引進一些非農產品物流部門的經營管理人才到農產品物流經營單位從事農產品物流的經營管理工作,以及通過有關農產品物流院校設立農產品物流經營管理專業,或與財經類大學合作開展農產品物流MBA系列課程等途徑,集中培養適應河北農產品物流產業化發展需要的、主要從事農產品物流市場經營管理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作者單位:1.河北農業大學;2.河北金融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石橋,陳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流通現代化[J].中國流通經濟,2008.6.
[關鍵詞] 農產品物流主體 營銷觀念 市場主體
農產品物流作為現代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產品物流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涉及到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和運行質量,關系到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
一、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必要性
1.農業產業環境的變化要求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
伴隨著我國經濟進一步的開放與發展,我國農業面臨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農產品買方市場的形成使得買方對能否得到健康、安全、營養、衛生農產品的要求進一步提升了;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的趨勢不可避免。如何向市場提供高質量的農產品、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促進農產品附加價值的提高、實現農業產業的現代化成為我國農業面臨的首要問題。其中加快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是促進上述目標實現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完善能實現農產品保值增值,降低農產品的成本,從而提高我國農業的整體效益。
2.農產品的商品化進程及特點要求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物流體系
與工業產品和一般的消費品不同,農產品不論是直接用于消費的還是作為工業生產原料,其可使用程度及使用效果都受農產品保質期的影響,尤其是鮮活農產品更是具有易腐易變、保鮮期短的特點,這就對農產品整個物流過程中的保質、保鮮、衛生、安全、快捷等方面提出了較高要求,需要建立和完善專業的農產品物流體系以滿足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特殊要求,這不僅能有效地滿足農產品購買者對高質量農產品的需求,也能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的整體成本。
3.物流服務業競爭的趨勢要求發展專業化物流體系
物流是指通過有效地安排商品的倉儲、管理和轉移,使商品在需要的時間到達需要的地點的一切經營活動。物流的主要職能是將產品由其生產地轉移到消費地,從而創造地點效用。它包括產品的運輸、保管、裝卸、包裝、信息傳遞及規劃生產水平和存貨水平等相關內容。
我國的物流服務業起步較晚,物流主體處于規模小、數量多、專業化水平不高、價格競爭激烈的狀態。物流服務業競爭的趨勢是集成化、規模化、專業化,物流主體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培養自身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對市場進行細分,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自身擁有的能力和資源,準確地選擇目標市場,有針對性地開展營銷活動,才能盡快培養自身的競爭優勢。
農產品物流是整個物流體系中的一個細分市場,它是指農產品實體從其生產地或加工地轉移到消費地的一切活動,涉及農產品的挑選、存儲、裝卸、運輸、分撥、包裝等環節以及其中的一切增值活動。現代農產品物流還涉及到農產品的生產布局、農產品品種流向的確定等相關內容。結構優化的農產品布局是合理組織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規范有序的農產品流向是提升農產品物流效率的前提。
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水平低下,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的損耗巨大,導致了農產品價格的升高。因此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關注農產品的增值和保值成為有關各方關注的焦點,也是物流主體可以選擇的有發展前途的細分市場之一。
二、農產品物流主體的形式及特點
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有多種表現形式[1],不同物流形式的物流主體對物流服務滿足農產品所有者的需求及控制能力的關注程度是不相同的。
1.自營物流形式
自營物流是農業生產者或農業生產單位自己組建的物流組織,屬于農業生產者或農業生產單位的內部機構,其主要優勢是能夠滿足農業生產者或農業生產單位在農產品物流上的時間、空間的要求。同時農業生產者或農業生產單位對自營物流機構的控制能力較強。但自營物流機構存在著資金有限、成本較高、抗御風險的能力較低的缺陷。
2.農業生產者與企業聯合組建的物流形式
農業生產者與企業聯合組建的物流組織有三種方式:其一是農業生產者與運銷企業聯合;其二是農業生產者與農產品加工企業聯合;其三是農業生產者與農產品采購商的聯合。
聯合組建的物流形式能夠把工作重點限定在為聯合體成員提供物流服務的范圍內,有一定的針對性,能有效降低聯合體內各方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整體效率,但由于聯合體中各方對物流的要求不同,對物流環節的控制力不均衡,導致整體服務水平的下降和協調管理成本的上升。
3.第三方物流形式
第三方物流是指獨立的物流機構主體接受農業生產者及農產品經營各方的委托,為其提供專業化物流服務的組織形式。這種物流方式由于能集中配送、專業化管理、信息化服務,因而能大大降低了整體物流的成本,并能夠提供靈活多樣的服務。但由于目前第三方物流主體對農業生產和農業經營領域的需求了解較少,所以其提供的服務與實際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這種差距恰恰增加農業生產經營者在物流過程中的成本。
三、第三方農產品物流主體的培育
現有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存在著許多問題,如農產品物流設施、設備落后,導致物流不能完全滿足不同要求的農產品的運輸需求;加工能力、保鮮、防蟲、低溫、烘干、防潮等技術落后制約著農產品物流的質量;農產品物流信息體系不健全導致農產品物流的流向和流程具有盲目性;交通網絡的欠發達影響了農產品物流的通達廣度與深度;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投資與農產品物流的適配性不強等問題。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有清晰的思路,首先要明確的是解決問題的主體。政府所關注的應該是制定物流行業的整體發展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政府在改善宏觀外部環境和條件的同時也應在不同時期為微觀物流主體的成長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或引導,因為物流行業的發展完善程度最終還是體現在微觀物流主體能否成長為成熟的物流主體。
我國目前存在的多種農產品物流形式是我國物流行業發展與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必然的、階段性的反映,從長遠發展趨勢來看,規模化、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必然成為物流服務的主流。因此在建立農產品物流體系的過程中應該有目的地引導和培養第三方農產品物流主體,使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農產品物流營銷主體。
第三方農產品物流營銷主體必須具備以下能力:
1.從營銷的角度制定企業的戰略目標
企業的戰略是企業發展的長遠規劃,科學、合理的戰略目標有利于引導企業的健康發展。第三方農產品物流主體應從營銷的角度,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對物流市場進行細分,結合物流服務業的需求變化趨勢和自身擁有的資源及戰略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自己的目標市場,并為自己的目標市場提供合適的物流服務。
2.從滿足市場需求的角度調配企業資源
我國生活消費的農產品主要以鮮貨鮮銷形式為主,目前我國的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多以常溫物流或自然形態物流形式為主,缺乏必要的冷藏設備、保鮮、防蟲、低溫、烘干、防潮、合理包裝(防污染、防腐爛、防損耗、增加附加值――包裝標準化、禮品化、系列化)和管理技術等,致使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品質難以保證,損失很大,增加了委托方的物流成本,這顯然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經營者對農產品物流的需求。第三方農產品物流主體應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中心,合理地調整、配置企業的設備、設施及技術人員,加強對農產品物流過程的監控,以期為委托方提供滿意的服務。
3.從競爭的角度強化物流服務的特色
市場競爭是市場經濟永恒的主題,農產品物流主體要生存、要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就必須主動地、有計劃、有節奏地強化自身的服務特色,有目的地實施差異化競爭。如加強對農產品物流技術的研發;加強對農產品儲運工具和設備的開發及生產;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統,正確引導農產品物流的流向和流程,真正實現別人沒有的我有,別人有的我優,別人做不到的我能做到,別人能做到的,我能更快更好地做到。
第三方農產品物流營銷主體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它能積極主動地發揮市場主體的能動作用,解決農產品物流體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在培育農產品物流主體的過程中,尤其是培育初期,政府的正確引導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不但在形式上要有所引導,而且在規模上也要作必要的籌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