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傳統體育養生的價值

傳統體育養生的價值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17 14:52: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體育養生的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傳統體育養生的價值

篇(1)

關鍵詞:醫學院校;傳統育養生;價值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2—0096—02

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傳統養生學文化,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如五禽戲、導引等養生功法。養生學是現代體育與傳統醫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是我國傳統體育的內容之一,同時又是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體育養生從字面意思理解, 就是用傳統養生方法進行保健的體育運動。自古以來, 人們對養生保健的研究就十分重視, 并在實踐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 創建了系統的理論及風格獨特的傳統體育養生方法。這些養生方法內容豐富, 在增進人類健康,養生保健、延年益壽方面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一、研究方法與對象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與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醫學院校開設傳統體育養生課的學生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

二、傳統體育養生文化在普通醫學院校開展的現狀

1.傳統體育課的開展情況

目前傳統體育養生課程在醫學院校開設的課程較少,主要以開設太極拳為主,不能全面體現民族傳統體育養生的內涵。此外,在民族傳統體育養生課程教育中,課程教學過于簡單、基礎教育缺乏、民族文化意識淡薄,對構建民族傳統體育養生課程體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研究方法簡單,缺乏完整的研究體系,很多人忽視了傳統體育養生所特有的預防保健作用——“動靜相兼”,相當一部分人對養生體育功能缺乏全面認識。

2.大學生身體素質調查

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身體素質,從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中可以得到結論,學生身體素質在逐年下滑,具體表現在學生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障礙,運動能力不斷下降,既有家庭的過度溺愛,也有來自社會激烈的競爭壓力造成的,同時還與學校的教學管理的模式以及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關,所以要求家庭、學校、社會通力合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現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醫學院校開設傳統體育養生課的價值

民族傳統體育養生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是古代中醫理論與傳統文化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瑰寶。

(1)民族傳統體育養生的康復醫學價值。在紀樹榮《康復醫學》一書中,對康復醫學的定義主要以消除和減輕人的功能障礙,彌補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設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醫學學科,也就是功能障礙的治療、訓練和處理的醫學學科。體育療法是現代康復醫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其中民族傳統體育養生項目可以作為康復體育療法很好的內容之一,如健身氣功五禽戲、八段錦等。因為,這兩種傳統健身體育養生功法以活動筋骨、疏通氣血、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為目的,以內氣運行為主,重視意念的鍛煉,體現了形、意、氣的合一,符合中老年人的運動規律。所以,醫學院校康復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學好康復醫學專業課程,還可以把傳統體育養生課程作為第二專業課程來學習,這樣不僅可以用專業知識去治療一些病人,還可用所學到的體育康復知識去給病人做康復治療。

(2)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養生價值。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健康才是最寶貴的財富,而中華傳統體育養生從古至今都在不斷探索著強身健體之道。以“生為第一”、“延年益壽”為目的,是人們不斷追求之事。從中華傳統體育養生發展史來看,歷代享有盛譽的中華傳統體育養生名士層出不窮,其中華陀、陶弘景等人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兩千多年來,養生家在人體科學、醫學、保健學等領域中積累了豐富的體育養生思想。當然,限于當時歷史條件,中華傳統體育養生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養生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們研究傳統體育養生,主要是研究他的體育養生思想及其現代養生價值,古為今用,特別是醫學院校的大學生更應該認真學習傳統養生理論,為人類的醫學保健事業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3)民族傳統體育養生的中醫養生價值。中國的醫學吸收了當時已廣泛流行的陰陽、五行等觀念,并結合當時行醫治病的實踐,探討了人體結構和機能,在此基礎上確立了以醫養生、養生為醫的觀點。醫學院校學生學習古代養生理論,主要的是能讓學生了解養生文化、養生方法和養生思想及其與中醫養生的關系,不斷探索新的養生運動理論,為廣泛開展養生運動提供科學的借鑒和依據,使傳統體育文化不斷地走向世界,服務于人類。

(4)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學價值。 醫學院校開設的傳統體育課是在吸收了古代哲學與古代醫學理論精華而形成的一種課程體系。古代醫學理論中的“天地一體”、“五臟一體”、“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同樣適用于傳統的保健體育。而中醫理論認為,人的五臟六腑是一個整體。傳統的健身思想也認為體育的作用不僅在于發展身體的機能,或是治療身體的某種疾病,而是通過調整人的身體心理,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得到調理,不斷增強人的適應能力,以增強體質。作為醫學院校學生在學習醫學時,也應該接受傳統健身文化的熏陶,從而為傳統體育課程在大學的開設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四、開設傳統體育養生的意義

現代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由于國民的健康對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個人的幸福都至關重要,所以,人們在不斷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 養生”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重視。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是體育養生家在從事與養生有關的體育活動中萌發、沉淀下來的傳統養生思想,是養生人士從事體育養生活動的思想依據和思想方法,也包括養生人士已取得的養生成就中蘊蓄的思想精華。傳統體育養生主要是通過有氧運動等健身途徑促進人體健康,增強人的社會適應能力,要繼承和發揚傳統養生理論與方法,就得使人們對這些傳統的理論與方法有深刻確切的認識,要使人們從不同側面了解養生的原理、功法。高校在體育課教學中應加大傳統體育養生課的教學,不斷地推廣,將有力促進中華養生理論的發展,對繼承、發揚中華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精華,大力宏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不斷提高居民素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結論與建議

1.醫學院校學生通過體育課開設民族傳統體育養生課程,使學生認識到體育養生課意義及價值所在,通過不斷的學習,最終運用到所學專業上去,特別是康復醫療專業的學生,最終對個人和社會都會產生有益作用。

2.學生通過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養生課程不僅可以學到養生保健知識,還可以宏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使我國悠久的養生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播。

3.高校體育教學可以把民族傳統體育養生課程作為教學改革試點內容,加大推廣力度。

4.從本次調研醫學院校開設傳統體育養生課的情況來看,開展并不盡如人意,開設有關民族傳統體育養生的課程較少,不能全面體現民族傳統體育養生的內涵。

[參考文獻]

[1]鄧躍飛,李煒.傳統體育養生的現代價值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研究,2006(12).

[2]紀樹榮.康復醫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10.

[3]張敏.傳統體育養生在高校體育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大理學院學報,2011(04).

[4]王麗麗.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再探討—基于大學生不良生活方式的思考[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2(02).

[5]劉博.我國傳統養生發展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0(02).

篇(2)

【關鍵詞】職業院校 傳統體育養生 健身運動處方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C-0155-03

目前,國內傳統體育養生課程一般多設置在體育院校,作為高校選修課也正在推廣,而在職業院校推廣和普及還處于初級階段,尤其把傳統體育養生項目植入健身運動處方的教學模式中,還處于空白研究階段。本文根據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體質狀況,對傳統體育養生引入體育課程教學進行探討和研究,對職業院校的體育課程設置和改革具有借鑒意義。

一、傳統體育養生與健身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關系

從查閱文獻來看,各個學者和專家對傳統體育養生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綜合其內涵,將傳統體育養生界定為通過人體自身的姿勢調整、呼吸鍛煉、意念控制,使身心融為一體,達到增強人體各機能,誘導和啟發人體內在潛能,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健身運動處方是以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為主要目標,針對人身體狀況而制定的運動健身方案,健身運動包括:健身內容和鍛煉方法的選擇、身體鍛煉的負荷強度和運動頻率、鍛煉時間的把握,以及自我監督等。運動處方對鍛煉者的鍛煉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由上分析,兩者達到共性,意義都在于增進健康和調節心理,且傳統體育養生在健身的基礎上,更注重防治疾病的功效。因此,兩者結合相互促進,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積極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更有利于發揮健身運動處方的作用,使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和終身體育觀念。傳統體育養生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強調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我的心身統一,技術動作中的“導引”、“武藝”、“氣功”都運用了身體運動,調心、調形、調意,三者合一,注重天人合一,形神俱養。職業院校體育與健康課程肩負著使學生樹立正確健康觀,以及培養良好鍛煉身體習慣的重任。把傳統體育養生體育項目融入到健身運動處方中,使傳統體育養生更加具有實際操作性和科學性,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健身的含義和方法,樹立科學理性的終身體育思想和養生觀,全面促進職業院校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為學生未來的職業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傳統養生體育講究修身養性,精神內守,知足常樂。例如,使練習者的心靈得到蕩滌而變得平和、安寧,形成“順和自然”的養生保健思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端正人生態度,淡泊名利,具有仁慈情懷、博懷,可提高人體抗拒壓力的能力,使其積極努力工作,認真做人。運動處方的教學模式,其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和“健康第一”,傳統體育養生融入健身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后,可以發揮其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之價值。通過身體姿勢的調整、呼吸的鍛煉,不僅滿足學生的身體需要,使鍛煉內容和項目更科學,而且可以使學生擺脫焦慮、煩惱、憂愁、憂郁,促進人格健康發展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第三,有利于豐富體育教學資源,提高體育教學質量。過去,職業院校的體育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競技體育項目,如田徑項目、籃球以及排球等。近年來,學校逐步引入了體育舞蹈、健身操、形體舞蹈等有氧運動,并運用運動處方的教學模式開始教學,學生開始對體育有了新的認識,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健康狀況,教師們也注重自己所教的內容和方法,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但對于有先天性或慢性疾病的、體質較弱和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顯然以上的體育技能對他們來說有些吃不消,且難以掌握,簡單易學的傳統體育養生項目內容符合這部分學生的需求,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可使教師和學生都發揮主動性。因此,學生學習傳統體育養生的過程,是繼承、擴大和發揚民族文化的過程,也是充實體育教學資源的過程。

二、傳統體育養生健身運動處方內容的制定

通過健身運動處方的學習,主要是讓每個學生通過幾年的體育鍛煉和體會,在以后的工作崗位能持續關注自己的體質狀況,即使在繁忙的職業工作中也會有的放矢,不受場地、設備和時間的限制,也能忙里偷閑注重自己的健康狀態。因此,根據職業院校學生的身心特點和以后工作需要,把傳統體育養生的觀念注入學生的思想觀念中,引入一些靜養和動養傳統體育養生的內容,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諸如安排一些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氣功、五禽戲等運動量不大、運動形式多樣的內容,無論是伏案型專業(如文秘、會計)、站立型專業(如機電、紡織、烹飪、護士等),還是運動型專業(如市場營銷、旅游、服裝表演),這些內容均適合這些專業的學生。例如,運動型專業的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靜養內功調解氣機,降低基礎代謝率,心率等實現健康的目的,而伏案和站立型專業的可選擇五禽戲、八段錦等一些“延緩”運動,達到氣機暢通,舒筋活絡。也就是說,職業院校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職業需求、興趣愛好、健康狀況、體育潛質,選擇一種或兩種傳統體育養生項目,并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運用終生。健身運動處方的內容,都要經過以下四個部分的練習,由淺入深:第一部分基礎教學部分主要使學生學會呼吸,學會控制意念,做到松靜自然;第二部分主要學會動作,在練功時,有意識地調整身體,放松身體、調整呼吸、集中注意、排除雜念;第三部分主要使學生在“練會”的基礎上,結合“養”,也就是身體輕松舒適,呼吸柔和綿綿,意識虛無的無心自然狀態;第四部分主要使學生更加完善其完整動作,使形、意、氣合一,也就是練功時的意念活動達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

三、傳統體育養生健身運動處方教學模式

(一)傳統體育養生健身運動處方教學模式的教學實施

根據運動處方教學內容計劃,健身運動處方教學每學期可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每個階段的目的各不相同,但相互聯系又循序漸進。教師首先進行理論教學,讓學生對其傳統體育養生的常識有所了解,并把這學期的教學內容告知,并按運動處方內容的不同分班教學。第二階段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誘導學生完全掌握所選的內容,第三階段完全掌握某一項傳統體育養生項目的學生可穿插學習一些娛樂性較強的球類運動等。傳統體育養生健身運動處方教學計劃模式如表2,課時教學計劃設計如表3。

四、結論和建議

傳統體育養生項目引入職業院校學生健身運動處方教學模式中,既能實現體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又能充實體育教學資源。該模式可調動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尤其是對體質較差的學生,為每個學生都提供一個充分自我完善的機會,學得一門終生鍛煉的體育技能。職業院校傳統體育養生健身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可為體育教學提供借鑒。

建議進一步研究與完善傳統體育養生健身運動處方的教學, 包括建立符合職業院校學生的傳統體育養生健身運動處方教材體系、方法體系與測試評價體系等, 全面推動職業院校體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金其貫,劉洪珍.運動處方的原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2]楊靜.論傳統體育養生觀及其對發展體育保健的啟示[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5)

[3]陳萍.對體育與養生兩個概念及其關系的探討[J].體育學院學報,2005(1)

[4]田蘭波.中國傳統養生理論對學校體育教學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8(15)

[5]高會軍.傳統體育養生對大學生身心健康調節的作用[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9(5)

篇(3)

 

關鍵詞:傳統養生 體育 綠色養生

0.前言

進入2l世紀,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科技的巨大進步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人們總體的體質狀況和健康水平卻日益下降,“現代文明病”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與每一個人“親密接觸”。為了“防患于未然”和提高生活質量,人們逐漸更加關注自身的健康。“專家們預言,2l世紀是以自我保健為主的世紀。”“自我保健可以說是傳統養生的現代說法,是我國傳統養生理論與時俱進的結果。我國歷代傳統養生學家們提出了許多獨特而有東方特色的養生理論和方法,深受世人所推崇。然而,“在學術界,存在著重養生著述的醫學專門研究,輕養生價值的多學科綜合探討的問題;在體育界,存在著重養生術勢套路的傳習演練,輕養生觀念理論的深人分析的問題。”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傳統養生與體育始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是提法眾說不一。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了綠色養生,并認為綠色養生是新時代的呼喚,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內在和諧。

1.綠色養生概念的提出

綠色是大自然的主色涮。象征著蓬勃的生機、旺盛的活力、綿延的生命,象征著理解、寬容、善意、友愛、和平和美好。它已經從像花、草、樹木一樣的自然綠色內涵,轉向人類生活世界更深層次的生態語境。綠色是和F、純潔、健康的代名詞,含有無公害、純潔、公正、科學、進步和發展之意,是生命旺盛而富有生機的體現。綠色代表人們的渴望和對更高水平的期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許多以綠色為標志的產品和服務先后被推向了大眾,打開了廣闊的銷售市場。事實已經證明:這些綠色產品和服務迎合并滿足了大眾的需求。在學術界也掀起了一場綠色革命,綠色奧運、綠色體育、綠色理論等已經被人們所接受并逐漸推廣。

養生,又稱攝生,是各種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緩衰老、增加壽命等措施的總稱。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導引、五禽戲這類養生功法。“中國大百科全書對養生的定義是: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欲等手段,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養生既要順應自然,又應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做到內外齊養、形神兼修、動靜結合、勞逸結合、把握中和之道等,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常見的傳統養生方法主要有靜神、運動、食養、藥補四種。

體育作為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一種有效手段,本質上與養生血脈相承。但目前國內體育界對養生一詞的叫法卻是五花八門,有直接叫“養生術的,有叫“傳統養生”的,有叫“養生功法”的,也有叫“體育養生”的。暫且不說這些說法的是否符合基本的邏輯學規則,筆者認為這些說法更能說明目前人們對養生知識了解的不夠全面、深入。當然,在我國古代養生術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其與當時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存在一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不斷成熟完善的歷程;其與不同歷史時期的意識形態相適應,存在一個或強或弱的迷信神靈、崇拜上天的過程。縱觀我國傳統養生的發展歷程和整體輪廓,應該說體育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人們從事養生的一種手段。

近年來,關于體育與養生的文獻逐年增多,但說法不一,有“養生體育”、“體育養生”、“運動養生”、“傳統養生體育”等。本文不是對這些說法發表看法,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及人們生活的需要提出一種新的說法—一綠色養生。綠色養生是指按照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原則,參與者通過體育活動達到養心、養神、養形的一種保健方法。綠色養生是體育和養生的結合,是我國傳統養生的下位概念,是我國傳統養生理論與時俱進的結果。養生與綠色養生是一般與個別、整體與個體的關系。

2.綠色養生的特點

2.1適用范圍廣。綠色養生主要是通過體育活動來達到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它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適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齡層次。按照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變化,不同人群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方式:男性的運動量可適當大些氣而女性的運動量應小一些,特別是女性在月經期一定要避免劇烈運動。不同年齡階段:兒童及少年時期正是機體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其運動對促進生長發育和增強體質有重要意義,所以運動方式主要是每目的‘兩操“(即早操和課問操)和1小時的休育活動;青年時期正是機體生長發育的高峰時期,機體各系統迅速成熟,青春活力最旺盛的時期,可選擇一些運動量較大運動;中老年人各系統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宜選擇較輕柔的運動。

2.2可操作性強。綠色養生是我國傳統養生的下位概念,所包含的體育運動項目在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上可以有一定的靈活性,主要是一些對器械要求不太高或者是徒手活動的項目。所以,它有很強的操作性,運動量可自如控制,特別符合當前國際流行的中、小強度運動健身原則;活動場所也不受限,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且能有效地達到健身養生,祛病延年的效果。

2.3經濟性高。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等傳統的武術項目及散步、慢跑等具有投入少、習練簡易,不會因為場地、設施、天氣等其它外界條件的變化而受到影響。換言之,可以隨時、隨地、隨意愿進行練習,能以較小的投入達到較大的收益,不僅能有效地達到健身養生,而且還可以收到祛除疾病、延年益壽的效果,是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推動全民健身活動開展的有效途徑。

3.綠色養生的原則

3.1個體差異原則。有一種傳統的觀點認為:養生是老年人的事情。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認識越來越不合時宜,事實證明:養生應該從青少年做起。一些專家還呼吁:在童年期就應該培養孩子們的保健意識,促進他們良好健身行為和生活習慣的形成。綠色養生提倡個體差異原則,就是指要因人而異,區別對待,即要根據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身體狀況來選擇不同的運動形式和運動量。

篇(4)

關鍵詞:“四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武術專業人才

專業課程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03-0063-03

前言

“欲滅其國,先滅其文化”,詮釋了文化對一個國家的價值意義。對于擁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其說是其民族精神,不如說文化是其民族養份。她使整個華夏民族得到了幾千年繁衍不斷的蓬勃發展,她使華夏兒女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善良、智慧、剛強兼并的民族氣質。對于中國體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專業人才,肩負著一個不可低估的重要國家形象的時代角色。武術的國際化傳播與推廣,世人有目共睹,那么培養未來的國家形象代表――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就顯得十分重要。文化是民族生息的養份,文化是國民精神氣質的養份,文化是培植國際型民族人才不可或缺的養份。發揮文化優勢,強化國學文化,打造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家園,才是一個偉大民族最終的事業目標。

1 “四書”列入當代民族傳統體育武術專業選修課程的可行性分析

中華武術是民族智慧與歷史文化的產物。當代武術作為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其多元化的時代功能、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博大精深的拳種流派、賦予哲理的健身理念,使武術無愧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中國的歷史是戰爭史、是軍事史,更精確的應該是武術發展史,武術的內涵依賴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儒、道、釋”的文化能量,使武術可以擁有一個重量級的說法:“武術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濃縮”。武術具有如此強大的民族力量,使武術人才的培養成為國家人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容忽視,他們不僅是中國武術技能的傳播者,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與推廣者,因此,傳承國學文化,提高當代武術專業人才的文化素養意義深遠。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代表之首,它是中國幾千年來儒家圣賢的智慧結晶。儒家的傳世寶典“四書”,無論在中國的封建社會還是在當代的中國,它們都是中華兒女修身齊家的精神食糧和規范社會道德的衡量依據,同樣“四書”也是中國古今武術人才的武德衡量尺碼,對于當代武術專業人才的培養環節會起到無比重要的時代價值。對于“四書”的民族能量,古代圣賢早有定論: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程頤先生認為《大學》是知識人修身養德的首選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即大學的道理在于凈化自己光明的德行。《中庸》道盡了宇宙哲理即《易經》思想的本質。程頤對《中庸》一書給予極高的評價。子程子曰:“…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程頤認為《中庸》內涵無窮無盡,但都是由實在的學問組成,善于讀書的人只要認真反復地研究是可以有很多收獲的,那一生一世運用它,將受益無窮。《論語》是儒家涉及哲學、政治、倫理、道德、經濟等多個領域的文化言論。言論中不僅涉及孔子教育學生的求學做人道理,又有談論孝道的倫理規范;不僅談到自省與觀德的途徑,還有明察社會變遷的方法;即有闡述仁愛的重要,又講到不仁的后果,是一部人性育化工程價值極高的重要參考書籍。《孟子》將儒家“仁德”思想推陳出新,用“仁、義、禮、智”四德學說濃縮了先賢的意志,提出“君為輕,民為貴”的辯證哲理思想,無論是對個人或者國家的發展都會產生深遠影響。由此來看,儒家的“四書”是中華民族育化工程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著個人與國家的發展命脈。然而對于“四書”的文言文教材模式,對于當代民族傳統體育武術專業學生來說,達到熟讀會有一定的難度,然而,不知“四書”一二,也不能成為完美的當代武術專業人才。所以,本人認為將“四書”列入武術專業選修課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 當代武術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情況分析

國家武術管理中心主任高曉軍先生在20lO年河南大學的一次武術學術報告會上講:“國家在十二?五期間提出要重點發揮文化優勢,發揮文化產業,打造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體育之優秀形態,2009年7月間,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集中國內武學專家賦予武術一個全新的時代定義:“武術是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傳統體育。”翻由此來看,武術的傳播重在文化,理論是技術不可或缺的養料,于是民族傳統體育武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傳統文化是構建武術專業人才的血脈。失去文化的力量“加持”,就失去了武術作為傳統體育本身的光芒。因此,文化課程的設置就顯得十分重要。早在1998年國家體育總局下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規范》提出了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科研基本知識與技能的,能從事武術、傳統體育養生以及民族民間體育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本人從幾大體育院校的武術專業招生簡章上搜集后統計,幾所重點體育院校的武術專業理論課程設置情況,如下圖所示:

資料顯示,專業課程的設置合理科學,達到上面《規范》中的武術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尤其表現在一些歷史文化方面課程的設置,如《武術史》、《中國文化概論》、《傳統體育養生學》,這些都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專業人才必備的專業知識。比如《武術史》讓學生了解武術與中國戰爭的關系,是研究中國戰爭史與中國武術(技術與理論)發展史的重要參考書籍。《傳統體育養生學》是一部理論完整、功法系統,不可多得的武術專業教科書;《中國文化概論》能使武術學生對中國文化產生的根源與背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文化的價值系統,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關系等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知識有一個梗概了解。即便如此,本人仍然認為將“四書”納入武術專業人才的選修課程可突顯其與以上眾多學科截然不同的文化熏陶效果。

3 “四書”對古代(軍事型)武術人才的歷史貢獻

自古以來,儒學教育就是國家建設的治民之策。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武術人才的培養一直都是國家不可或缺的人才工程項目。武舉制是中國古代統治階級選拔與培養軍事型武術人才的歷史成功典范(注解:武舉制選拔的是軍事型武術人才是本文作者在其碩士論文《武舉制人才與當代武術專業人才選拔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中的結論,與當代傳統體育型武術專業人才產生鮮明的時代對比)。據史料記載,選拔能武善戰的武藝人領兵打仗是封建王朝最初的理想。然而,有勇無謀不能在戰爭中取勝。為了提高戰爭的實效性和成功率,軍事實戰中講究韜略,戰略和戰術在宋代武舉制的考試中開始得到重視。唐代的武舉制考試并未設置理論部分,到了宋代,“宰相須用讀書人”的尚文抑武主張和整個朝野漫步的“昌文偃武”社會意識,加上戰亂頻生,統治階級選拔能征善戰的儒將之迫切心理,武舉制增加了時事理論和兵書知識的理論考核內容。在慶歷年間,皇帝下詔武科應試舉人“先試以孫、吳等大義,以策對為去留,以弓馬為高下。”元豐三年(公元1080)宋神宗下詔校訂出版了《武經七書》:《孫子》、《司馬法》、《尉繚子》、《六韜》、《吳子》、《三略》、《唐李問對》。在宋代《武經七書》開始定為武舉必讀之書,南宋有規定武舉考試以《七書》命題,后延襲下來。明代的武學與宋代武學存在一定的差異,受“偃武重文”的社會意識影響。學生教讀之書有《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五經》、《七書》、《百將傳》等,各書選擇要點講大義而已,主要為指揮官和士官子弟提高文學修養,用于收文武合一之效。由于《大學》、《論語》、《孟子》等內藏著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學說與思想,不僅提升了古代軍事型武術人才的文化素質,也提高了武將的作戰技能。由此來看,封建統治階級不僅為自己穩固了江山,也為古代中國培養了大批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武術理論家、養生家等民族棟梁之才。

4 “四書”對當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專業人才的時代價值

4,1《孟子》、《大學》、《論語》、《中庸》對當代武術專業人才的時代價值

出自(《孟子?離婁上》)的名句――“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對于當代武術專業學生來說,除了警示規范德行,也許不會有更深奧的理解,然而,它卻是當代武術專業學生必備的儒家養生思想“仁者壽”的重要理論依據,可以說《孟子》是一部隱藏儒家養生思想極深的重要參考書。(《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與(《孟子?盡心下》)中的“吾今而后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雖然從戰爭的角度孟子警示人類相互屠殺的因果報應,強調愛惜別人的生命猶如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勸導人們要規范自己的社會道德行為,以免禍及自己和親人的命運。這對于素以“俠以武犯禁”的古今武術人又未嘗不是一種社會行為的警示語。(《孟子?公孫丑上》)中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這段話對于素以“武”平天下的武術人來說,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武術人利用自己的技術戰勝弱勢群體并非英雄,只有文武兼備,才是真正的強者。《孟子》一書從仁愛出發,涉及到國家的未來和個人的命運,對當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專業學生來說,是一部具有多元文化熏陶價值的教科書。

自古以來,中國任何朝代的擇賢與能都以“人德”為重,選用有才華的人,以人品為貴,否則,國家災害將至。正如《大學》中“…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大學》被中國理學先驅程頤認為是知識人修德的第一本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也就是說《大學》的道理在于先凈化好自己光明的德行,再談及未來命運。這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專業的學生也是無比可貴的教條。縱觀中國古今武術人才的變遷,歷史讓人們見證了古代軍事型武術人才的兩面價值,既有捍衛國家,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氣節,也有謀權篡位的歷史事件。在冷兵器時代,歷史賦予了武術人極強的技擊屬性和戰爭色彩,他們是民族之間的較量工具,也是個人之間致命的殺傷武器。今天的武術人仍然脫離不開武術賦予武術人特有技擊屙陛。對于武人的“勇”,在(《論語?陽貸》)中孔子對子路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對于通曉武術的人深刻領悟了《論語》中一些重要的人性言論,無疑會大大凈化武術人的社會行為。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以評心,武以觀德”、“未曾習武先習德”、“為武師須教禮,德不賢不可傳”等武德方法的諺語深深扎根在人們心中。《中庸》對于當代武術專業學生來說更加顯得無比珍貴。朱熹解釋中庸說,中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天下正道;庸,就是永遠不變更,堅持信守的定理。他認為,中庸是儒家學者進行自我修養的基本課程。《中庸》應該是武術專業學生提升武術理論與技戰術最有價值的文化寶典。如果說,中華武術的理論精髓來源于中國的儒、道、釋三家文化,那么,《中庸》就是道家的血脈,儒道殊途同歸。《中庸》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中庸》是武術拳理或養生原理以及技戰術等諸方面有關武術專業知識的重要理論依據。

4.2“四書”是當代武術專業人才樹立良好國家民族體育形象的重要元素

武術是中國文化與歷史戰爭的產物,無形中影響著國民氣質與作為體育人的民族形象。可以說中國武術是中國精神,是中國的世界形象。在中國的古代有江伯虎、戚繼光、俞大猷、蔡必勝等民族英雄人物,他們是民族英雄,國家武將,是儒家“四書”熏陶之下的民族棟梁,是民族形象的歷史典范人物。國家形象設計大師安德魯?阿加西說過:“形象意味著一切”。“國家體育形象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一個民族未來的發展會產生深遠影響。中國近代有曾經橫掃國際武壇的葉問,有影響國際影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龍,有當今家喻戶曉的世界中國功夫之王成龍先生,雖然他們只是武打演員,卻將中國精神帶到世界人面前。他們的影視作品為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國粹體育項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時代貢獻。因此,中國民族形象的樹立離不開中國品牌傳統體育項目的力量,離不開儒家經典思想的熏陶。更離不開對“四書”內容的深刻領悟。了解“四書”,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當代武術專業人才必備的知識內容。對于當代的武術專業學生來說,未曾接觸過“四書”不會理解中國儒家寶典對武術人的重要影響,那么,無論是對武術專業學生的個人未來發展或者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研究都是不利的地方。本人認為“四書”是提升當代武術專業人才武德修養不可或缺的教科書,也是武術文化與傳統武德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是武術專業人才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寶庫。

篇(5)

【關鍵詞】中國傳統 養生文化 傳承 發展 研究

前言

傳統養生文化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歷經了幾千年的實踐錘煉后,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養生理論和技法體系,并且對當代養生體系的形成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然而,現在外來養生文化大肆入侵,使我國傳統養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為此,正確認識我國傳統養生文化,深入理解其精髓,挖掘其深刻內涵及傳承方式,為我國傳統養生文化的發展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一、起源

我國傳統養生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據文字記載可以上溯到商代。從對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證中發現,當時人們在生病、分娩時都會祈禱祖宗與神靈的庇佑;對日常生活中的吉兇禍福等各種狀況都會不時卜問,并積極舉行各種形式的祭祀活動,以求保平安。可以說養生思想的萌芽由此開始。到了西周,養生思想進一步發展,甚至設有食醫專門掌管周王與貴族的飲食,指導“六飲、六膳、百饈、百醬”等多方面飲食調理工作,提出飲食調理要與四季氣候相適應等理論。戰國時期我國養生文化發展迅速,各種歷史著作都體現出了人們養生的觀點。到先秦時期,出現了儒家、道家等養生思想。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養生思想的范圍逐漸變得廣泛,養生方法也呈現多樣化,我國傳統養生的發展越來越迅速。

二、內涵

傳統養生顧名思義就是運用傳統的養生功法,進行身體的自我保健。中華傳統養生思想是在汲取先秦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和古代醫學思想,特別是先秦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易學思想和古代巫術、神仙方士等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特有的養生方法及其思想體系。其內容涉及非常廣泛,從外在的活動身體、就醫問藥、飲食起居、房中秘術等等,到內在的思想修養、意念品質、蓄精養神都體現著養生的含義。傳統養生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我國傳統養生文化大概可以分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儒家的養生文化是儒家道德哲學的具體反映,其特點是:以人與社會為核心,以禮為先,注重自身內心修養和社會實踐,并且強調修養與修身并重的重要性。孔、孟所提出的“學”“思”就是人主觀努力的具體體現,為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道家注重人的發展規律,其養生的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尋找“自我”,并積極通過精神修煉、呼吸修煉、形體修煉和內丹修煉等方式進行養生。老子提倡以靜養生的理念,莊子編制導引、吐納的方法,其思想主要以“自身的修行達到肉體和靈魂的解脫,從而使人脫離苦海”為主,追求一種超越的精神境界,其能讓人們的精神和情感得到安撫與慰藉。

三、發展現狀

我國傳統養生文化不僅是祖國科學養生文化的瑰寶,更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具體體現,有利于轉變人們的生活態度,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當代人繼承傳統養生的思想,正確運用傳統養生的知識和手法,不但能促進人們健康積極發展,而且還能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然而,目前我國傳統養生文化的發展遇見了很多問題,使其發展較為遲緩。這些問題都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首先,政府部門沒有對我國傳統養生文化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制度、資金和物質方面得不到保障。這是制約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首要因素。其次,社會對外來養生方式的青睞。目前,在我國養生市場,外來養生方式和項目占據重要地位,極大地擠壓了我國傳統養生的發展空間。我們應積極探索瑜伽風靡全球的原因,并力爭找到傳統養生文化與社會的契合點,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最后,自身養生觀念薄弱,跟風現象嚴重,也是制約我國傳統養生文化發展的因素。我們還應積極轉變觀念,重視自身文化修養,努力傳承傳統養生文化。

四、傳承及發展對策

任何人類文化系統都是在積淀和積累的基礎上不斷突破和創新而建構的。一種文化的積累包括內源性的文化積累和外源性的文化積累。內源性積累指選擇性積累,并積極進行整合創新。外源性積累指對外來文化批判性的借鑒,并有機地與本土文化相融合。這兩種結論方式都能增強本土文化的生命力。所以,要構建完整的傳統養生文化體系,壯大養生文化系統,就必須開展內源性積累和外源性積累,積極沉淀,并不斷突破,開拓創新,為其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首先,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政府應該以《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為契機,為我國傳統養生文化提供政策支持,并加大對我國傳統養生文化的投入。政府還引導人們積極進行以傳統養生方式和手段為主的養生活動,并為其提供優良的場地設施。

其次,社會各界在進行適應時代性變革的同時要積極保證民族性、傳統性的東西。社會的發展將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但是,社會在順應時展的同時,將吸收外來文化,如何協調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關系,保證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將是社會面臨的現實問題。必須加大內源性積累,辯證地進行外源性積累,以保證養生文化的傳統性。

最后,轉變人們思想觀念,保證傳統養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個人思想觀念將直接關系到傳統養生文化傳承,每個人都應該樹立傳統養生觀念,并積極地進行實踐,為我國傳統養生文化的發展提供支持。

【參考資料】

[1]王玉川. 中醫養生學 [M].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篇(6)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體系;課程

學科是指將科學領域按其屬性劃分的不同門類,是科學知識體系的基本結構單元。民族傳統體育學是一門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以世界各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為研究對象,以田野調查和理論思辨為研究方法,以探索各民族體育發展規律、促進傳統體育現代化為目的的應用學科。它既是民族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又是體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或者說是這兩個學科交叉而生成的一個新興學科。所以,我們在必須對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發展進行歷史總結,探索其發展的內在規律,挖掘有利于學科發展、有利于社會需求、有利于人才培養的價值體系,使民族傳統體育學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發展現狀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

由于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培養目標較宏觀,各級各地教育機構在進行學科建設也因此陷入迷惘。有的學校把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建設成為運動人體科學的一個分支,如大多數院校所開設的武術教學與訓練專業,民族傳統體育只是作為選修課豐富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科體系;多是借鑒和沿用的運動人體科學的方法與體系進行學科建設,真正運用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知識體系的簡直是鳳毛麟角;考慮到民族地區人才需求特點的很少。這種民族傳統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現狀,一方面豐富了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學科體系,另一方面也使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建設的培養目標一度迷失了方向。

(二)專業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之間存在差距

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主要以武術理論與方法、民族民間體育、傳統養生與保健三個學科方向,且除了武術教學的理論、教材、方法等相對成熟外,其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還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如摔跤,但只有可憐的30~40個學時,而傳統的養生項目更是寥寥無幾了。這樣的專業課程設置單一,所學的內容單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差距很大。民族傳統體育學由于基礎理論研究相對落后,真正適于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教材很少。被列為該專業主干課程的武術理論基礎、中國文化概論、民族體育概論、中國武術史、傳統體育養生學等在內容上有不少重復。而且在這些課程中,由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審定的教材較少,出現在教材使用上的各自為政的現象,評價標準難以統一。

(三)學科建設不完備

在全國近150所設置體育學類本科專業的高校中,設置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學校不足20所,在具備體育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的30余所高校中,具備體育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9所高校中,僅有2所學校具備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而且由于歷史的原因,學術隊伍大多集中在武術理論與方法上,缺乏從人文社科的角度研究民族傳統體育的人才。在目前高校30余名體育學博導中,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僅有5人,且全部集中在武術理論與方法上。部分高校由于隊伍力量,梯隊不齊,民族傳統體育學難以以獨立學科申報碩士點,僅以武術理論與方法方向置于體育教育訓練學之中。而在體育人文社會學科研究隊伍中,研究內容涉及民族傳統體育學的也是寥寥無幾。

(四)忽視科研隊伍建設

目前,研究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學科研究方向單一、研究方法不合理是制約民族傳統體育學科水平與質量的重要因素。從學科研究方向上看:世界各民族傳統體育沒有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在研究內容上僅以中國傳統體育,甚至中國武術為主。從研究方法上看:多數的研究方法簡單,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靠報刊文獻,親自調查掌握的第一手資料甚少,對一些新的科學研究方法理解不透,運用不熟。沒有站在歷史哲學的高度,用文化學等相對成熟的方法論對各民族傳統體育歷史與現實形態進行比較,因而難以得出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國際化的研究成果,限制了學科建設對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社會服務多功能的發揮。

二、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創新

(一)培養目標的創新

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培養目標的價值創新的宗旨是將學生培養成能在激烈變革的環境中自由地確定自己的位置,能同他人合作共事,善于終身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的公民。民族傳統體育學科應該是一種主體性教育。學科創新教育努力塑造智商與情商和諧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強調人格發展的特異性、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培養目標的創新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只有在素質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力。所以說,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培養目標既是人類教育歷史上最高級的結構,也是素質教育最高形態的實踐模式。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具有健全的人格,過硬的理論和實踐本領,能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服務于民族地區的特殊的體育人才。

(二)學科課程改革的創新

1.由“認同性”課程轉向“創新性”課程。“認同性”課程把學生束縛在預定的行為及知識、技能框架內,將學生視為機械加工的對象與材料,教師將篩選好的,已“課程化”的,所謂“有用”的知識、技能及行為規范向學生進行灌輸。這種課程不僅嚴重窄化和扭曲了教育的價值、功能及本質,而且遏制了學生的個性及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不利于知識創新。創新性的“構想”及技術更新構成了知識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以既定知識的復制、掌握為本位的“認同性”課程將失去現實依據,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為宗旨的“創新性”課程必將成為學校課程為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而進行改革的方向。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來源于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它的存在本身就體現了勞動人民及其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從這些項目中挖掘其豐富的創新思維,實現“認同性”課程向“創新性”課程的轉化是課程改革的關鍵。

2.由“繭式化”課程轉向“整合化”課程。“繭式化”課程只遵循科學發展的邏輯而單方設課,呈“拼盤型”結構,每一門課程設置或內容組織也只追求其學科知識體系的邏輯完美,從而導致課程即學科、學科即課程的錯誤觀念。“整合化”課程基本要義之一是在廣泛加工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此外,“整合化”課程還意味著將“繭式化”的“拼盤型”課程轉換為符合教育內在標準的“集約型”課程。因此,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課程改革要實現“整合化”,只有“整合化”課程才能使知識經濟時代教育主導作用的發揮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具有可能性。

3.由“規約式”課程轉向“協商性”課程。在工業經濟時代,課程依據封閉、刻板的方法、技術及程序編制,從而形成了僵化的“規約式”課程,其內容完全是預設的、規范化的、呈線形排列的結構。取而代之的將是以學生為主體參與者和創新者的“協商式”課程。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協商式”課程設置主要立論依據是:學生的學習不是直線式的、被動的反應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與探究的過程;學生的最終學習結果也不是預設行為目標的達成或規定了的知識的掌握,而是具有多方面的成果表現。

(三)加強學術隊伍的建設

學術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關鍵。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建設應該采取各種優惠政策,積極吸納人文社科及各種其他學科的人才進入學術隊伍,這是民族傳統體育學科未來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隨著體育人才素質的不斷提高和體育學術問題進入高校人文社科人才的視野,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繁榮發展的日子也就不會久遠。

三、結論

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培養目標不明確,專業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之間存在差距,學科建設不完備、科研隊伍能力欠缺,這要求民族傳統體育學科應該建立一種跨越式教育、高層次的素質教育、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課程必須改革,采取各種優惠政策,積極吸納人文社科及各種其他學科的人才進入學術隊伍,培養服務于民族地區的特殊的體育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白晉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

[2]周偉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龔正偉.體育教學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4]倪依克,邵曉軍,張自治.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的理論基礎[J].體育科學,2005,(1).

[5]倪依克,趙蘇喆.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學科性質及建設[J].體育與科學,2003,(1).

[6]周偉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本科專業理論課程設置及教材編寫芻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8).

[7]于翠蘭.關于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建設的再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

篇(7)

關鍵詞: 先秦時期 養生思想 分類 內涵

1.前言

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養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一直以來都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而先秦時期由于百家爭鳴,相對自由的學術氛圍為各種思想理論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養生思想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比較完善的發展。養生思想不斷發展和沉淀,它對我國傳統思想文化各個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對這一時期的養生思想做研究和總結,對于現階段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都有著現實的意義。

“養生”一詞最早出現于《莊子?內篇》中。所謂養,就是保養、培養的意思;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規律,采取一定的方法,以達到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養生是基于古代先人對天人關系和對自身的認識之上,通過自我修習鍛煉,達到心靈凈化,氣血通和,最終追求人與自然的相互和諧。養生最基本的作用是防病治病,強身健體,通過運用一些養生法的鍛煉,以達到人體生理和心理的平衡。此外通過調身、調息、調心之法還可以起到開發智力,激發潛能的功效。

先秦時期由于百家爭鳴的影響,各種思想相當自由。養生在這一時期也比較豐富,不僅有儒家的養生,還有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的養生,同時還有中醫的養生,這些都為之后養生思想的發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下我對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儒家、道家、中醫的養生思想分別進行論述和總結,希望能夠體現出各種養生思想的實質和內涵。

2.儒家的養生觀

儒家的養生觀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其特點就是以人與社會為核心,以禮制心,注重內心修養和社會實踐。儒家養生的方法最早是由孔子總結和歸納出來的。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這一時期醫學極不發達,生產力相對落后,就是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下,孔子仍然活到了73歲,可謂長壽。孔子提出養生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即是根據人的年齡不同、生理特點不同而提出的具體養生方法。此外,孔子還提出了“仁者壽”的養生理論,如他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意思是只有具備高尚道德修養的人,才可獲得高壽。孔子還對飲食提出了相關的問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論語?鄉黨》)從而明確指出了食物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變色、變味、腐敗變質的食品都不宜食。這些飲食衛生要求,是減少疾病、增進健康的重要一環。

孔子的這些養生觀念和思想集中體現了追求人與自然相互和諧共存的目的。人不能違反自然的規律去進行發展,人的生活起居、飲食等都必須按照這樣的規律去進行,而且只有追求高尚的品德這一途徑才能獲得長壽。所以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遵循自然界的發展變化規律,人才能達到最終目的的養生。孔子的這些養生思想是將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聯系起來,并不是單純地追求個體的長壽,體現了一種積極的、擴張的、經世的態度,這些思想都完全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實質。

3.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養生觀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道家的養生觀從老子和莊子的一些思想中就能看出端倪。老子認為人是天地間萬物之一,而萬物源于“道”,所以道就是宇宙天地萬物的本原。《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都表明道是天地萬物生成發展所應遵循的終極運行原則,一切都應順應自然的規律。這些思想體現在養生方面,就可以認為人應該遵守自然的規律即順應天道。此外老子還提出了“貴生”的思想,將人的生命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表達了一種對生命的熱愛之情。莊子和老子的思想一脈相承,他對養生的看法更為具體,他認為養生首先要養形,其次要養神,養神的最佳方法就是“棄世”。就是忘記世事的是非價值,順其自然。這樣做形神才會“無累”,才能達到得“道”的境界。老子和莊子談養生,實際上是在從另外一個角度闡述“道”,以及順其自然的道理。

此外,老子和莊子的思想中還有以“靜”來養生的觀點。《道德篇》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傷,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莊子?在宥》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當守形,形乃長生。”等等,這些都是典型的以靜養生的思想。這種思想認為“動”是勞神費體,過多地運動導致過多地消耗,當人體的精、氣、能量耗盡了,就自然導致生命的終結。所以引出了“龜雖壽”的現象,認為在動物界中龜的運動量最小,自身的新陳代謝也接近于零。正是這種狀態使龜節約了大量的生命能源,所以生命也可一直延續。這些思想都認為靜是動的根本,靜也是動的最終歸宿。

先秦時期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養生思想注重的是人應該順應自然的規律,推崇坐忘與內視等以靜為主的方式來進行修煉,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4.中醫養生觀

自古以來,治病就是一種養生的方法。中醫學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

它吸收了當時廣泛流行的陰陽、五行、中和等觀念,并結合實踐確立了以醫養生、養生為醫的觀點。

首先,中醫養生認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順應天時和季節氣候變化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黃帝內經?素問》曰:“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疴疾不起,是為得道。”在自然界中“四時”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人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自然界的變化會影響到人體的各個方面,人體必須適應這種變化來維持生命活動,即順應天時。而違背了這種規律則會災難重生,人就會生病。所以中醫養生中首要的思想就是要順應天時。

其次,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黃帝內經》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說明飲食應該全面,不能偏食,營養也要全面,應該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來食用。另外飲食還要注意五味的調和與飲食有度,不可暴飲暴食。這些都是中醫對于飲食方面的要求。

最后,中醫在養生方面還提出應該動靜結合的觀點。人是有機的整體,經常運動會使人精力充沛,身體健壯。《黃帝內經?素問》說:“久視勞血,久臥傷氣,久坐傷內,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五勞所傷。”這都說明養生更應該注意動靜結合,要動靜兼修,動靜適宜。人在運動時應該順應自然,動于外而靜于內,動主練而靜主養神。“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也正是這一觀點的體現。

5.結語

儒家、道家及中醫養生的思想在先秦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傳統的養生思想和理論也是與這一時期的輝煌發展分不開的。雖然它們之間在養生方面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但總體上都體現了人應該順應自然界的規律,不能破壞和違背規律行事,并且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一種人與自然相互和諧發展的理想境界。所以說先秦時期養生思想的發展為之后養生思想和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明確了發展方向。我們在研究、總結這一歷史時期的養生思想之后,更應該明確現階段我們要不斷地發揚和繼承民族傳統文化,不斷地與先進的理念和文化進行融合和促進,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土生.中國傳統文化散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11.

[2]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

[3]曹冬.論先秦時期養生理論的科學內涵及對后世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少妇被猛烈进入到喷白浆|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 午夜免费啪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在线欧美中文字幕农村电影| 国产自产v一区二区三区c|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 精品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香蕉视频| 欧美牲交videossexeso|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的做法大全|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综合二区三区| 色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蜜桃| 人人鲁人人莫人人爱精品| 国产 国语对白 露脸|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新妺妺窝人体色www|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 | 国产9色在线 | 日韩| 蜜臀av无码精品人妻色欲| 国语free性xxxxxhd| 激烈的性高湖波多野结衣| 国产爆乳美女娇喘呻吟|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 窝窝影院午夜看片| 亚洲 一区二区 在线| 色狠狠久久av北条麻妃| 少妇愉情理伦片bd|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偷拍|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videossex少妇| 一出一进一爽一粗一大视频免费的 |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