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16 17:04: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篇(1)

當今社會,世界各國對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都給予高度關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經濟發展形式不斷變化,已從粗放式區域經濟發展形式逐步轉變為現在的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上來。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力資源,面對人力資源參差不齊的現狀,我國必須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才能適應時展潮流,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分析

1.人力資源的內涵

所謂人力資源,主要指人具備的知識、技能、智力、體力等綜合勞動能力。把人具備的各種能力加以組合,即形成各種各樣的人力資源,尤以智力、體力因素最為關鍵。根據經濟學分析,人力資源主要在特定時間范圍內,全部人口所擁有的整體勞動能力,其作為重要的社會資源,與人的自然生命體密切相關。

2.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

要想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其關鍵因素是人的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密切相關。特別是我國人口基數較大,人才質量參差不齊,人力資源面臨較大壓力。當人口數量增長超越經濟資源消耗時,就會影響區域內人口素質的提升以及人力資源的投入份額,造成人力資源開發條件不足。加之區域范圍內就業壓力較大,生產中容易使用低素質勞動力,引發人口數量增多而人口質量下降的惡性循環。

二、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根據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調整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調整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就是對人才數量、質量以及結構等人力資源進行調整開發。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囊括了區域經濟發展結構、速度以及效益等內容。因此,人力資源開發實際是調整開發人力資源的過程及其方法,自身無法進行價值判斷。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體現了經濟發展過程,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經濟發展結果及其形態,其自身能夠進行價值判斷,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及其方向。所以,調整人力資源開發戰略時必須符合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

2.合理分配安排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人作為經濟發展主體,其行為直接決定著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結果。特定時間內區域經濟的資源總量不變,針對某領域投入過多自然影響其他領域發展。而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又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資金我。因此,人力資源上投入過多勢必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效果。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必須合理分配安排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3.實現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諧統一

人是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同時人也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所以,人力資源開發實際上是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開發所需人才。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體現人的發展過程及其發展方式。而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統一是實現了人的發展。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體現的都是人類活動,兩者共同發展才促進了社會發展進步。所以,要實現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統一,最終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

三、基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開發策略

1.增加財政投入促進人口素質提高

醫療衛生、學習教育以及社會保障等各種社會資源供給均需要大量財政資金投入,其直接關系到人口素質的水平。因此,各級地方政府應增加財政投入力度,為區域范圍內人口素質提升提供基礎保障,促進人口素質提高,強化人力資源質量,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2.控制人口規模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基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開展人力資源開發,就在控制區域范圍內的人口規模。保持人口數量符合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既不過多也不過少,以免造成不利影響。人口數量會對人口質量帶來一定影響,所以嚴格控制人口數量至關重要,應結合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和地方發展實際,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3.結合實現制定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人力資源開發應為當前經濟發展以及未來經濟規劃提供基礎保障和服務。在人力資源數量上、勞動技能上、知識水平上等都應充分做好準備,滿足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實現兩者的和諧共進發展。并且要結合區域發展實際優化產業結構配置,升級發行傳統產業模式,全面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工作。

篇(2)

[關鍵詞]創業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創業與河南經濟可持續發展動力因子的關系分析

1.創業為持續有效的投入提供重要來源。固定資產投資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直接拉動作用,相對于國有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來自民間經濟的有效的投資更是影響區域經濟差異的重要因素。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民間投資形式的不斷多樣化,民營經濟也不斷發展壯大。創業與個體私營經濟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創業發展的直接結果就是產生大量的個體私營企業,不斷壯大個體私營經濟的隊伍,民營經濟也就不斷壯大。這樣就會產生源源不斷的民間投資,從而就有了大量的有效投資持續地投入市場。對于區域經濟發展而言,直接推動力量——持續有效的投入,就得到保證。因此,創業與持續有效的投入這兩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因子的關系是:創業為持續有效的投入提供重要來源。

2.創業保證了持續有效的消費。創業從創業者最原始的動機分析應該就是為了要致富,想讓自己就業。創業既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而且隨著企業的做大做強,就可以吸納更多的人到企業,這就解決了更多人的就業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創業者以及企業的從業人員收入的絕對值增加了。隨著收入絕對值的增加,收入差距就會相對縮小,收入分配也會逐漸趨于公平。這樣就可以從收入和消費傾向兩方面來促進消費需求。因此,創業與消費的關系是:創業通過解決就業問題來促進消費需求,從而保證了持續有效的消費。

3.創業是形成產業集群的必要條件。就某一區域而言,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持續或跳躍式發展重要途徑和手段。在一個區域內,產業集群產生的前提是大量企業的集聚。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正是企業不斷創業成長和眾多創業者群體的加入并在市場競爭的遴選下產生和發展。創業與產業集群共同作用于區域經濟的發展。經過“三個層面四次轉化”,原始創業者逐漸形成低成本創業集群;雛形企業發展為產業集群;企業家原形成長為優秀企業家群,從而促進了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這也是“三個層面”的形成過程,三個層面之間必須經歷市場的遴選才能得以實現。而“四次遞進”與“三個層面”的發展是相輔相成共同遞進的互動關系。在第一次遞進中,原始創業者演化成真正意義上的“內生”創業者——當地資本與創業、“外生”創業者——外來資本參與的創業者;原始創業者形成的雛形企業經過市場的遴選進一步向企業過渡。第二次遞進中,產業、產業鏈的形成能夠創造出許多創業空間,極大地降低創業成本,使更多的創業者加入,也激發了企業家再次創業成長為優秀企業家和形成企業家群體。第三次遞進中,“三個層面”經過市場的不斷遴選而實現了更高層次的產業集群、低成本創業集群和優秀企業家群體。第四次遞進是低成本創業集群、產業集群和優秀企業家群體共同推進區域經濟發展。

二、創業與江西經濟可持續發展關系的系統動力學分析

1.構建創業與河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動力模型。影響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四個關鍵因子:創業、產業集群、投資,消費。它們即構成了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系統動力學模型的四個子系統。在“四個子系統”的相互關系基礎上,引入與各系統有關的因素,運用系統動力學模型的世界模型Ⅱ建立河南省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系統反饋動力模型。

2.利用模型分析創業與江西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該模型的主要反饋回路由以上四個系統之間及其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因果關系決定。主要反饋回路如下:

(1)反饋環Ⅰ。創業民間投資投資效率投資過熱區域經濟良好的經濟預期民間投資投資效率投融資市場活躍創業。該反饋環的極性為正,它刻畫了創業、投資兩個子系統與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相互關系。河南省全民創業,就會有大量的個體私營企業等形式的民營經濟誕生,這樣就會產生源源不斷的民間資本投向市場,這些資本與國有資本相比投資效率更高,承擔風險的能力更強。這就保證了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所需的持續有效的投入。

(2)反饋環Ⅱ。創業就業收入水平消費結構升級消費區域經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消費投資過熱區域經濟發展良好的經濟預期創業該反饋環的極性為正,它刻畫了創業、消費、投資三個子系統與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關系。河南省全民創業,就會有大量的個體私營企業。企業的產生可以為更多的失業人員提供崗位。就業者有了收入來源,收入水平的提高則可以直接轉化為消費需求的增加以及實際的消費行為。而收入水平的整體提高則有助于消費結構的升級,這對增加消費需求具有長期的影響。同時,就業人員收入的不斷增加可以縮小收入差距,對解決收入分配不均有一定的作用,從而提高消費傾向。

篇(3)

[關鍵詞] 區域循環經濟 水權 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區域間的經濟合作越來越多,通過各種形式的互動合作增強了區域間的整體經濟實力,使不同地區能夠得到共同發展。但這種增長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方式為主,是以無計劃的利用環境資源而換來的。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較少,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繼續飛速發展,其與自然生態、資源之間的矛盾會日益尖銳。一方面,粗放式的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另一方面,資源環境遭到破壞后,經濟賴以飛速發展的基礎減弱,對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副作用。要平衡兩者,達到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大力發展區域循環經濟。

在環境資源中,水資源是各行各業生產發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資源,同時也是自然環境生存并自我修復的關鍵要素。因此,發展區域循環經濟就應首先面對我國現有的水資源特點,利用建設有效的水權制度使水資源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持。

一、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

同志曾經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可持續發展才能得以實現”。這句話表明,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是發展區域循環經濟。

從理論層面上講,區域循環經濟是建立在區域經濟理論和循環經濟理論上的經濟形式。即指在一定區域內,以循環經濟理論原理為指導,以區域經濟理論為基礎形成的經濟模式。區域循環經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首先區域本身就既可以表示一個企業或一個工業園區,也可以表示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因此區域循環經濟可以是在其區域內部的企業、工業園區等單元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上,在更高層面、更廣范圍和更大深度上實發展的循環經濟;作為整個社會的組成單元,只有區域循環經濟很好的建立并發展起來,才能帶動整個社會的產業結構優化,真正建立起節約型社會,實現整個社會的循環經濟發展。

從實踐角度上講,區域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最終目標是使區域內的經濟、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達到共同的和諧發展,其實質是在充分貫徹實施循環經濟的“4R”原則(減量化原則、再使用原則、再循環原則、重組化原則)的基礎上,通過“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這種生產原材料和生產廢棄物相互之間的交換建立起來生態產業鏈。

區域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有:

1.由點及面的發展模式。一個區域內各個地區的自然資源不同,發展程度有差異,因此不能全面鋪開發展循環經濟。首先根據區位優勢理論和自然資源的實際稟賦,選擇區域內的重點地區;接著選取該地區內的核心企業,利用循環經濟原理對該企業進行試點,從而帶動整個地區,進而整個區域發展循環經濟。

2.與區域資源緊密結合。發展區域循環經濟離不開目標區域的自然資源條件。充分的了解區域內的自然資源有助于建立合理高效的產業群,大大提高對原材料的利用率,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

3.生態化產業鏈。在實現循環經濟的區域內,各產業的原材料和廢棄物均會被其他產業利用。一個產業的廢棄物作為另一產業的原料得以再次進入生產循環,使整個區域的資源投入減量化,并大大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降低了環境壓力。

可以說區域循環經濟從根本上消除了一個地區長期以來的經濟增長與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沖突?;谝陨险J識,我們把發展區域循環經濟作為建設區域生態鏈、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工程,納入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在不同領域、不同層次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茖W發展觀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人民群眾創造富裕、文明、健康的生活,這與我們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是一致的,從而進一步堅定了我們走發展循環經濟之路的決心。

發展區域循環經濟的重點是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不僅經濟發展對環境資源有一定的負面作用,同時環境資源本身的一些特點也會成為發展區域循環經濟的瓶頸。

二、水權制度的建設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作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水資源在發展區域循環經濟的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構建和管理是實現區域循環經濟,進而是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作為水資源管理手段的一種,水權制度的建設是為了維護河流湖泊的生態系統,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分配,最終目的是通過水權的合理有效配置,平衡人類用水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使人們有序合理的開發利用水資源,促進節約用水,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而促進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此世界各主要國家對水權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為我國的水權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澳大利亞的水資源所有權歸國家所有,水權指水資源的使用權。澳大利亞建立了水權分配制度,并培育水市場,鼓勵通過市場合理配置水資源。其最早的水權是實行河岸權制度,即與河道毗連的土地所有者擁有用水權,并可繼承。20世紀初,聯邦政府又通過立法明確了水資源是公共資源,歸州政府所有,由州政府調整和分配水權。澳大利亞的水權交易從1983年開始,到目前為止交易額越來越大,有關的管理制度也不斷完善,水市場已基本形成。這一水權管理制度的實際實施促進了節約用水,同時也促使水資源按市場規律自行合理配置,提高了水資源的使用效率與效益。

美國的水權制度以層層詳細的法律形式體現,且因州而異,如在水資源豐富的東部采用的是河岸權,在干旱的西部采用的是優先專用權。法律中包括地表水權、地下水權、州際間的水權配置等多個方面,具體又分為濱岸使用權、優先專用權、公共水權等各層次。而美國聯邦政府對水資源管理的介入不以水資源分配為目的,其主要是針對水質保護。

在加拿大必須持有用水許可證或根據水法獲得批準才有權使用地表水。用水許可證是流域水資源管理機構審批的有效法律文件,規定了水權的條件和期限,其中包括取水地點、優先日期、最大引用量、用水時間等詳細規定。而通過水法獲得的批準是由水資源管理部門發行的時間短于一年的用水證明。[4]

南非是一個缺水國家,降水分部不均,用水壓力大。1997年的《供水法》確定了水是一種非常稀有的資源,交由政府相應的權力來確定水資源的獲取人和獲取量。該法提倡梯級收費,想要使用更多水資源的用戶需交納更多的水費,既等同于對超額用水的罰款。印度、墨西哥、菲律賓等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嘗試通過建立水市場進行水權轉讓。

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均分布不均,以東南部水量最為充沛,西北部多為缺水地區。隨著我國人口迅速增長,經濟迅猛發展,社會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此外我國國情復雜,各流域水資源豐貧不均,各區域發展程度不同,個別地區對水資源的歸屬問題還存在很大的爭議,致使水資源無法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制約了當地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更不用說建設區域循環經濟達到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了。

因此如何建立合理的水權制度,對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管理,是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三、建立合理的水權制度,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合理的利用水權能夠很好的解決水資源現狀存在的一些問題,使水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緩解或解決不同地區爭水吃的現象,促進不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結合我國特有的國情和水資源分布情況,我國應當建立適應自己的水權制度。目前關于水權制度的概念和建立方式尚未完全形成定論,我國在這個領域內尚處于探索階段。而水權制度可從不同方面對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促進作用。

1.水權制度是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關鍵

我國不同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差別很大,其中水資源的豐缺度是造成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一般沿海或沿江城市和地區較為富裕,經濟發展較快,而西北部缺水地區則相對發展速度較慢。因此我國陸續的進行了多個跨流域的大型調水工程,就是要把水源充沛地區的水資源引入水資源缺乏的地區,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得當地的自然環境得到改善,進一步達到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如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南水北調工程正是基于此目的,使受水區的城鎮生活用水、工業用水、農業用水等各產業用水得到基本滿足。

在跨流域的大型調水工程的水資源配置中,應當引入水權的概念。因為是跨流域調水工程,所以水資源的配置就會涉及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地區和城市,那么這些地區和城市就會面臨如何分配新增調水的問題,將水權概念引入則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具體的引入方法可以將水權作為某種因子加入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型中,建立基于水權因子的優化配置模型,從而算出受水地區或城市的分配水量。

2.水權制度對水資源的保護

在我國,水資源所有權屬于國家,使用權屬于人們。而這種使用權不是無限制的,一旦水權問題得到明確,一定地區的人口,其可支配的水資源是定量的,有限的,因而在開發和使用時就不得不考慮投入產出效益,考慮經濟和社會效益,上游地區不能因為取水便利而無節制用水,下游地區也不會因為取水機會差而失去生活、生產的基本用水條件,同樣會以水權限度內的水資源來安排和發揮出最佳綜合效益。從經濟學的原理來看,水權確定之前,使用水資源不具有排他性,而水權一旦界定明確,使用水資源就具有排他性,這對用水者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合理的水權制度的建立,能夠使水權得到合理的分配,從而使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時節約了用水,保護了水資源環境。

3.通過水權轉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水權制度的建立必定會賦予水資源一定的經濟價值,作為水資源的使用者來說,水資源的使用權本身就具有經濟價值,因此更多的用水者不會只將水資源當成一般的自然資源對待,而會更多的考慮其內部的經濟價值。建立水交易市場正是順應水資源經濟價值的結果。水市場建立后,更多地區或城市對水資源的使用會更加有效率,因為對水資源的使用率和利用率越高,就會節約越多的水資源。而這些多余的水資源不會像之前被浪費掉,而是將其拿到水交易市場,將這部分水轉讓給缺水的地區或城市,或者是用水效益更高的地區。這樣以來可以間接的起到避免用水浪費、節約用水的目的,還可以通過水資源的交易對初始水資源配置結果進行修正,使水資源整體配置進一步優化,水資源得到極大有效的利用。

四、結論

綜上所述,水權制度的建立能夠對水資源的配置進行優化,使水資源配置趨于合理和接近實際要求,從而提高了用水效率,節約了水資源。在使各個地區、城市的各產業用水得到基本保障的同時,保護了自然環境,同時提供給自然界自我更新所需要的生態用水。使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再因為爭用水資源而互相制約,保證了生產的正常運行,進而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金鐸王樹恩:發展區域循環經濟,推進經濟集約型增長[J].天津大學學報,2006,(7)

[2]江西省水利廳赴澳大利亞培訓團:澳大利亞水資源管理及水權制度建設的經驗與啟示[J].江西水利經濟,2008,(3)

[3]沙景華王倩宜張亞男等:國外水權及水資源管理制度模式研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8,(1)

篇(4)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直接制約和影響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房地產投資是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基礎,作為支持房地產業運行的經濟行為,直接影響房地產業的發展結果,進而對宏觀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有力的推動作用,在一定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有效資源條件下,經濟增長速度主要取決于投資總量及其增長率的大小。長期以來我國房地產投資規模和發展速度在東、中、西部各個區域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性,房地產投資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造成東部地區房地產投資過熱甚至部分城市出現投資泡沫,這不利于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中西部地區房地產投資卻往往不足,嚴重阻礙中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認識房地產投資與區域經濟協調關系的重要性,研究如何促進房地產投資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就成為當前政府和理論界學者非常關注的問題。

二、房地產投資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房地產投資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周期本身也是經濟周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周期循環直接受房地產投資影響。房地產投資周期長,回收慢,其投資規模受生產發展水平制約,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相同趨勢變動;大體上與宏觀經濟周期相協調,但也呈現出房地產投資自身的不同特點。房地產投資能否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直接決定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在處于協調發展狀態時,房地產投資是促進經濟繁榮的關鍵要素;但若不能實現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房地產投資也可能是導致區域經濟由繁榮走向低迷的導火線,甚至可能導致整個區域經濟社會都處于蕭條狀態。房地產投資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主要體現在房地產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房地產投資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傳導途徑主要有兩條:在投資未形成現實房地產物業前,如果投資分配量超過國民收入增長速度,形成投資資金膨脹會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衡,引發投資泡沫。形成現實房地產物業之后,通過房地產投資結構的變化,影響國民經濟發展。不同類型的房地產物業用于不同產業部門,直接影響各產業部門的生產能力和彼此之間的平衡發展。過分偏重于消費型物業,如賓館、飯店等,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住宅或其他生產型物業的建設,引發經濟的不均衡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投資既是擴大再生產的主要手段,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直接動力。而房地產投資既代表現狀需求,也代表未來供給,其投資規模決定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態勢。投資規模過大,超越國力,造成社會總需求超過總供給,使得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拉長投資周期、增加投資成本,難以實現經濟集約增長;投資規模過小,經濟增長緩慢,社會供給不足影響供求總量平衡,因此房地產投資規模應以國家綜合國力,包括入力、財力和物力為基礎,與區域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以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前提,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進行各方面的綜合平衡??梢哉f房地產投資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及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對策與建議

合理的房地產投資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伴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人們收入水平提高,購買力增強,房子又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生活提升的重要標志,人們對住房的有效需求勢必也會加大,這是一種良性循環。但如果房地產業盲目地加速發展,投資結構不合理,與經濟發展不相適,供給大于需求,投資者得不到及時有效回報,對市場失去信心,就會制約經濟。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建立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觀,作為區域房地產投資發展的指導思想。

作為區域房地產投資發展的指導思想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作為政府和企業,應當建立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時間觀、空間觀和系統觀。首先,應根據房地產業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市場狀況,制定不同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其次,在宏觀層面上,把房地產業與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有機地協調起來,分析房地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條件,探尋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再次,要深刻認識到,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經濟、社會、環境、人口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協調處理好房地產業與區域經濟各要素的關系,才能實現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

(二)要合理控制房地產投資規模的增長速度

以穩定的房地產業發展帶動國民經濟可持續增長,房地產投資對國民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會在某個時期出現衰減,從而引起經濟波動。因此,應當對房地產投資進行政策引導,保持房地產投資規模的適度發展,使其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盡可能不引起經濟波動。

(三)加強法制建設,建立符合房地產市場要求的法律法規體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房地產相關的法律法規,解決有法可依的問題。目前我國規范房地產市場行為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完善,許多規范房地產市場經濟行為的法規還未形成;已出臺的法律法規的梳理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對已不符合房地產市場運行要求的法律法規應及時廢止。要強化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督管理職能。法律法規要有效地發揮對規范人們行為的硬約束作用,建立強有力的執法體系,提高其執法地位和執法水平,同時解決有法不依和執法不嚴的問題,加強房地產市場的執法工作。

(四)建立全面有效的房地產監測預警體系

篇(5)

關鍵詞:土地利用;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5)35-0062-02

1 概 述

自從我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經濟飛速發展,城市發展對土地提出了大量需求,人地矛盾日益激烈,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隨著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促使縣城邊界不斷外擴,建設用地總量逐步增加,但縣城內部同時存在嚴重的土地浪費、粗放式利用的現象,土地利用不集約的現象十分嚴重。由于縣域經濟和范圍占我國的經濟總量比例較大,縣域土地粗放利用直接地導致我國整體土地的不集約利用。因此,亟需開展有關縣域經濟發展與土地高效利用的研究,在保證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最大限度實現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目標,促進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更好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2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2.1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概念,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李嘉圖。整體而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對土地進行合理規劃,盡量少占用耕地;

第二,強化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科學評估土地產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效率;

第三,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優化土地利用的整體布局,進行統籌規劃,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

已有研究認為,土地節約集約區別于粗放式開發模式,其以單位面積內產出效益最大化為最終目的,通過調整投入產出,有效地控制土地利用規模,逐步提升利用土地資源的能力,同時也改善土地資源的使用能力。

因此可知,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具體包括廣義和狹義兩方面:從廣義上看,指的是通過規劃和分類布局,實現區域內部最優的土地利用配置,通過創新管理,提升水平,盤活土地,提高利用率。從狹義上看,就是指單位面積內追求更多的經濟效益產出。

2.2 經濟可持續發展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指一定區域內,按照這一地區的基本情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運用科學、合理的分析方法,對所掌握的各類資源進行科學統籌的規劃,明確經濟發展目標,對資源進行整合,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實現短中長期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規劃,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2.3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土地資源是人類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人類所有的剩余價值都來源于土地。對于縣域發展而言,土地資源是保障經濟發展的條件,尤其是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素。對于要想獲得更好發展的地區,就要優化產業結構,轉變原有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努力改變單純依靠人力投入、消耗能源、破壞生態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方法,只有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提高經濟增加值、增加工業附加值,進一步提高經濟的效益,與此同時,這種增長方式與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不謀而合。

根據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開展對土地資源的科學規劃,不斷提高土地投入,嚴格保護耕地數量,不斷優化配置土地利用結構,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與保持縣域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密不可分。也只有保護將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好、開發好,才能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縣域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相互促進、耦合協調的關系。

土地是支撐各項經濟活動的載體,土地利用將經濟發展作為重要目標,要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在縣域范圍內,實現土地集約利用有利于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的全面統一和協調,實現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

此外,土地可持續發展與土地集約發展有不同之處,首先,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求以高效效率、集約用地為基本利用方式,促進土地經濟效率的最大化。其次,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出發點是實現土地資源的長期保護,所以必須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 要求從區域的具體情況出發,開展科學、合理的調研,科學統籌規劃現有的發展資源,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范圍內踐行區域短期、中期和長期發展目標,實現經濟的集約型增長和土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具有靜態的含義,它關注某一階段,它的目標是短期內的土地利用效率。但是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求長期的發展和利用效率的提升。也就是說,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包含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而土地節約利用并不能代表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部內容。

3 協調縣域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3.1 完善土地統一規劃,優化用地布局

根據公共利益理論,干預市場、對企業進行監管是對市場失靈的調控,這一理論的前提假定是政府管理的目的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來改善社會福利,并假定政府管理者只追求這目標。因此,據此理論而言,縣級政府對土地市場進行的監管是對公共需要的一種反應,它大體上都包含這樣的前提,即政府干預與監管是針對私人行為和其他商業利益集團的公共行政政策,是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而制定的政策,最終目的是控制市場失靈行為,糾正違背公共利益的行為。

在縣域范圍內,為維護土地集約利用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兩者的協調,政府應該充分全面的發揮政府的強制管理和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在管控進入、協調價格、保障服務質量、違法違規治理措施及制度相應的規定方面加強管理,并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目標對土地市場及土地利用、保護、開發機制等作出合理的規劃和有效的監督機制。

3.2 發揮市場調節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市場遵循著同樣的價值規律,并且以價值的評判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規律,對土地資源利用和土地市場開發進行調節。土地市場上,受限于供求關系,土地使用者需要根據自身具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出計算土地使用者利用土地資源的分攤成本,一般情況下,土地擁有者會根據市場平均價值作為標準、并且結合土地地理位置等屬性計算得到土地價格。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的分攤成本與所用者的提出的土地價格運用價格杠桿在價值的上下波動,土地使用者不會選擇超出自身實際經營所得和利潤的土地,并且會最大化自身利益。而土地所有者不會選擇明顯低于土地成本的交易行為,并且會最大化自身收益。這就最終導致土地的使用者和所有者不斷地較量,最終在價值、供求、競爭規律的互相作用下,促成一種最合理的而且符合兩者最大利益化的交易價格。

為此,縣級政府相關主管部門要建立土地綠色信貸,在融資渠道間接地推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做的比較好的企業,應該給予優惠性的低利率;對于浪費土地資源的企業要供應懲罰性高的利率,并且限制貸款額度。

在直接融資渠道方面,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發行股票時,證券管理部門要研究制定針對兩高企業的具體對策,如果企業保護土地措施不合理、執行標準不嚴格的企業要加大對其融資上市和再融資等環節的監督管理力度;反之,還要提供行之有效的便利。

3.3 加強監管,嚴格執法

縣級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監督管控機制,建立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高效執法體系,發揮監管作用,主動提高服務職能,轉變管理方式和運行方式。要明確土地利用管理的職能和權力區間,集中人力物力進行統一的協調,全面做好具體的統籌安排。在明確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監督管理責任的同時,徹底打破分割狀態,不斷理順關系,建立統一的溝通協調體制機制,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相關法律和具體的監督管理活動的有效實施。另外,監督還包括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外部力量可以有效監督政府管理部門的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確保土地管理部門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執行相關法律、依法行政執法,開展各種有效途徑,保障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管理。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處理群眾根據行政復議法等法律法規提出的違法違規案件,對申請人提請的申訴、控告等進行認真的研究、審議和批復,自覺主動的接受群眾監督。對政府部門的內部監督,要求土地管理部門要根據合合法的程序開展行政管理活動、進行行政行為,全方位地監督政府管理工作人員要根據法律賦予的相關職權,科學合理履職,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執法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超.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D].太原:山西 財經大學,2015.

[2] 劉文儉,張傳翔.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與城市經濟的持續穩定 發展[J].現代城市研究,2006,(5).

篇(6)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潛力河南省

區域可持續發展潛力評價是按照一定的指標體系,采用一定的方法,對某區域可持續發展潛力的大小進行定量測算與等級劃分,進而對所評價區域的發展潛力予以全面綜合分析。通過采用熵值賦權法的多因子綜合評價分析法,對河南省區域發展潛力進行評價,旨在于探討揭示河南區域可持續發展空間差異規律,為河南可持續發展戰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區域發展潛力定量評價模型的構建

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要使區域發展潛力評價結果具體化和定量化并且全面、準確、科學地反映區域發展狀況,就必須遵循一定原則來構建指標體系。

科學性原則。只有科學的指標體系才能進行科學的評價,也才能科學的反映區域發展狀況。

規范性原則。區域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由多項指標構成的體系,由于這些指標的性質和特點不盡相同,這就需要對各項指標進行分類和規范化處理。

可行性原則。指標體系必須根據區域發展內涵的要求來設置,根據具體的生態安全內容來確定相應的指標體系,在進行區域發展潛力評價時具有可行性。

層次性原則。根據評價需要將指標體系分解為若干層次結構,使指標體系合理、清晰。

動態性和穩定性原則。指標對時間、空間或系統結構的變化應具有一定的靈敏度,同時又保持指標在一定時期內的穩定性。

完備性和獨立性原則。能全面反映城市發展各個方面的特征和狀況,各指標間相互獨立或相關性小,避免包容和重疊,力求簡而精。

指標體系的選擇與建立。在一般指標體系的基礎上,考慮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發展條件差異,建立能夠實事求是、全面、科學的反映經濟發展潛力水平的指標體系,將區域發展潛力評價因素歸并為目標層(A)、準則層(B)、指標層(C)。其中,目標層(A)即為各地市可持續發展潛力評價的綜合指標,用來衡量區域可持續發展潛力。準則層(B)是各地市可持續發展潛力評價的分項指標,是對目標層的細化和說明。指標層(C)是各地市可持續發展潛力評價分項指標細化,是對區域可持續發展潛力評價的詳細表述。

根據河南省的具體發展水平特點及現實因素,參照2006~2008年《河南省統計年鑒》等資料的有關數據,選擇1個目標層,對應6個準則層,再對應43個指標層,構成了區域可持續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

1個目標層(A)為河南省區域發展潛力綜合評價(A1);6個準則層(B)分別為:經濟規模與產業結構(B1),科技創新能力(B2),社會發展水平與居民生活質量(B3),區位與基礎設施(B4),信息化水平與對外開放度(B5),資源稟賦與環境支撐能力(B6)。

43個指標層分別為:人均GDP,第二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百元投資利稅率;每萬名從業人員中的R&D人員,R&D經費占GDP的比重,三類科技成果的產出數量,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總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技術市場成交金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恩格爾系數,城鎮化率,撫養系數,萬人擁有醫生數,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比例,每萬人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客運周轉率,貨運周轉率,高速公路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積,用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排水管網密度;千人擁有互聯網用戶的個數,百人擁有電話數,人均電信業務總量,人均實際利用外資,人均旅游外匯收入,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人均耕地面積,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單位GDP能耗,單位GDP電耗,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工業及城鎮生活廢水中的COD去除率,工業及城鎮生活廢氣中的SO2去除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熵值賦權法及其權重系數的確定。熵值賦權法是一種根據來源于客觀環境的原始信息,通過分析各指標之間的聯系程度及各指標所提供的信息量來決定指標權重的客觀賦權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觀因素帶來的偏差。由于文中指標體系的各指標間性質不同,單位不同,而且數量級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所有原始變量均要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以消除原始變量量綱影響。無量綱化處理后,用熵值法賦予各指標權重,最后得出區域發展潛力指數(DPI)。計算過程如下:

對于第i個被評價對象的第j項指標的指標值:Xij (i=1,2,…,m)。如果對確定的j,相應的Xij(i=1,2,…,n)之間的差異越大,則說明該項指標的相對作用就越大,即所提供的信息量也就越大,其熵值也就越小,具體的計算過程如下:首先,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

為第i個被評價對象的第j項指標的特這比重。然后,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rj=1-Ij (j=1,2,…,m)。

差異系數是反映綜合指標作用大小的一個量,其值越大,指標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最后,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系數:

式中:Yij ―第i個城市的第j項因子分值:α(j),Xj當第j項因子指標與城市競爭力正相關時,α(j)=1且Xj = Xmin;當第j項因子指標與城市競爭力負相關時,α(j)=-1且Xj = Xmin;Xij第i個城市第j項指標值;Xmax各城市Xij指標的最大值;Xmin各城市Xij指標的最小值。

二、因素因子分值的計算。采用加權平均數法,城市競爭力評價的某一因素分值按照下式計算:。式中:Fik第i個城市第k個因素分值;Wkj第j項因子對應上層第k個因素的權重值;Yij 第i個分等對象第j項因子的分值;n第k個因素包含的因子個數。城市發展潛力綜合分值按照下式計算:

即為DPI區域發展潛力指數。式中:Si第i個城市競爭力的綜合分值;Wk第k個因素的權重值;Fik 第i個城市第k個因素分值; 因素個數。

河南省區域可持續發展潛力評價

可持續發展潛力指數(DPI)的計算。采用綜合評價模型,將權重系數Wj 代入模型即可得出河南省地市的可持續發展潛力指數(DPI)。

發展潛力評價分析。從計算結果可以直觀的反映出,鄭州作為省會城市,洛陽作為河南省第二大城市,同樣是經濟發展的中心,其發展潛力綜合評價值分別為0.2216、0.0889遠高于其他各地市成為經濟增長極和副增長極,從而作為河南省經濟發展的龍頭帶動著其他地區的發展。從地域空間上來看,全省的可持續發展潛力指數(DPI)空間分布呈現由省會鄭州向想其他地區呈階梯狀下降的趨勢。

可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非均衡性是影響發展潛力高低的主要因素,處于較弱和弱發展潛力的區域多屬河南省四大經濟區域中的黃淮地區、豫北地區、豫西豫西南地區及中原城市群中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地區。距離省會政治經濟中心城市較遠,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

河南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體系。淘汰高耗能、高耗材、效益低下、污染嚴重的落后生產技術和工藝,發展以先進的生產技術工藝,開發和引入清潔生產技術、節能降耗技術、廢物回收利用技術和資源的開發技術與替代技術,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提升河南區域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篇(7)

關鍵詞:經濟特區;國際旅游島;低碳旅游島;低碳產業

一、低碳經濟背景下“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意義

“低碳”作為一個新詞語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馬上成為了當今社會發展的潮流,各行各業紛紛以低碳作為發展的指標。由此可見,低碳經濟在未來必將是經濟發展的主題。海南省在經濟建設中,只有發展低碳經濟,通過技術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對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才能真正建設成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旅游島”。

二、海南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

區域主導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景,龍頭產業的活力在于其對其他經濟增長率的引領和強大影響力。主導產業的技術發展水平是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速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檢驗其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標。海南這一地區的主導產業是與海南自身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國家戰略定位息息相關的。根據海南省主導產業的客觀選擇條件,海南省要想發展低碳經濟,必須參照一定的基準。海南省在發展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可供采用的有許多基準,最著名的產業選擇基準有根據產業之間關聯度大小來選擇主導產業的赫希曼基準和羅斯托基準,以及根據產業的生產效益和技術開發條件來選擇主導產業的筱原基準。各基準都有自己的原理,在具體的主導產業選擇中,海南地區都應將自身各方面條件聯系起來,采用最符合自己的選擇基準。具體的有區域經濟優勢基準、低碳與可持續發展基準、“國際旅游島”關聯基準等。(一)區域經濟優勢基準。綠色低碳發展是時代所趨。海南省擁有適宜的氣候、廣闊的面積,森林覆蓋率廣闊,水體質量好,海南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方式,擁有強大的環境承載能力。此等豐富的“條件優勢”,是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最大優勢,需要加大利用,通過發展特色低碳經濟形成“區域經濟優勢”。(二)低碳與可持續發展基準。堅持“低碳”標準,將有助于保護海南省的生態環境。海南作為全國第一個生態示范省,必須堅定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較長時期內,其主導產業應具有可持續性,避免因資源的桔竭而使產業衰亡。(三)“國際旅游島”關聯基準。海南省擁有大量天然的景區景點,所以在進行主導產業選擇時,應著重考慮該產業與“國際旅游島”的關聯程度。旅游業作為海南省的龍頭產業,也是一個低污染、高競爭力的產業。因此,為了實現海南省低碳經濟的發展,我們要大力發展旅游業,將低碳作為海南島向世界展示自我的名片。對于上述基準的應用我們可以結合產業經濟學與國民經濟統計與其他相關學科理論的計算,在該地區以區域經濟優勢定量計算指標為例,可以選擇:(1)區位商,即一個區域工業增加值占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與同行業在該國增加值占該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作為指標,這一指標是靜態的。區位商是比較優勢的主導指標,它可以反映區域產業的特殊性;(2)GDP增長率彈性系數(某區域GDP增長率與同期全國GDP增長率之比);(3)產業GDP增長率彈性系數(某產業GDP增長率與同期區域GDP增長率之比)。由此可見,旅游業對海南省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把海南省建設成一個國際旅游島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進行定量計算時,還要進行定性分析,立足海南本身的情形,網羅海南工業基礎、地區特點、戰略前提、社會環境等,根據這些既定的約束條件優化篩選海南低碳經濟下應該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

三、海南主導產業發展策略

(一)實現產業融合,建立優勢產業群。在第三次技術革命中,主導產業發展、演變出了新的趨勢,即產業融合趨勢。海南各產業的發展能力相比內地企業較小,其相互之間關聯程度也比較弱,遠沒有形成橫向聯合。基于以上提到的區域經濟優勢基準、低碳與可持續發展基準、“國際旅游島”關聯基準等產業關聯度基準,海南應大力促成產業集群化成長,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逐步升級,實現低碳經濟的跨越式大發展??梢员M快形成與建設“國際旅游島”關聯度大的符合“低碳”標準的產業集群,例如景點觀光和休閑娛樂業。(二)充分發揮產業政策的作用。主導產業的形成和擴張,一般來自于兩股力量的推動:一是市場力量;二是政府的力量。在產業發展的投資期和生長期經常會出現市場失靈,政府應該使用宏觀調控手段給予政策支持,引導他們在一個良性的軌道上發展。在目前的優勢產業中,海南除了最重要的產業即熱帶農業和旅游行業已經開始初具規模外,其他產業如農產品加工產業、水產品加工產業、制造業和民族文化產業、新能源產業等產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市場競爭力非常薄弱、規模效率也不明顯,低水平重復建設仍十分突出,所以未來的產業組織政策焦點應該以加快各類產業的規模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引導產業整合和聚集的優勢、規范市場的經濟秩序、盡量消除市場的不正當競爭為重中之重。同時,應禁止技術含量低、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進入市場,大力鼓勵優勢產業加大力度開發和引進新技術,依靠技術進步來加快經濟的發展。產業布局政策應充分利用海南各地的特點和優勢資源,發展當地最具優勢的產業。同時,同類產業布局應相對集中發展,以實現產業集聚效應。(三)立足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旅游業、熱帶高效農業和海洋產業等是海南主要的特色產業。在旅游業的發展方面,海南省應充分根據自身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環境優勢等便利條件,強化變革旅游管理體制,綜合發展網絡文化旅游、生態旅游、會展旅游和休閑娛樂旅游為一體的大旅游,將其向國際化、度假化、品牌化等方向發展。在熱帶高效農業方面,重點發展反季節瓜菜、熱帶水果、花卉、飲料作物、香料和南藥種植等,全面推進多元化經濟發展。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農產品質量管理,走品牌化、綠色化道路。同時,盡力爭取海洋開發權和發展海洋工業,做好規劃,合理開發,穩步推進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和化學原料制造業等行業發展。爭取在海洋風能發電、海洋生物工程等領域創造出高影響力的特色品牌。(四)建立優勢產業群生態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正如人離不開社會生態環境一樣,產業也離不了產業生態環境??梢灾鲃影l揮產業生態系統功能,即產業組織功能、產業催化功能和產業繁殖功能的產業生態系統才是一個良性的產業生態系統,也只有在一個良性的產業生態系統中產業之間才能形成強大的產業“孵化”功能。與此同時,才能積極有力地吸引各區域的資本、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隨著良性產業生態系統的不斷壯大,除了發展主導產業,健康的產業生態系統也需要開發其他產業:第一,與主導產業關聯性最強的產業,也就是與主導產業的直接產生和非直接發展不可或缺的產業;第二,基礎設施行業,也就是能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設施保障的產業;第三,為當地生產和生活服務業提供保障的產業。同時,良好的產業生態系統應做到與生態系統的和諧。海南自然資源豐富,有著良好的生態系統。然而,目前海南依據“新工業大省”的政策指導,石油、化工等行業的發展必然會有一些與環境的保護相沖突。此時,我們只有務必堅持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基準,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為指導,才能做好防污以及污染治理措施,才有可能實現海南經濟的低碳、可持續發展。

作者:武亞楠 單位:三亞學院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單憬崗.尋找海南低碳競爭力[N].??冢汉D先請?,2011.5.

[2]唐建榮.低碳經濟背景下海南主導產業的選擇和發展[J].??冢汉D洗髮W經濟與管理學院,201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猫咪| 中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真人做受试看120分钟小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成全高清在线播放电影| 亚洲熟伦熟女新五十路熟妇| 性开放的欧美大片黑白配| 欧美香蕉人人人人人人爱|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 а天堂中文官网|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国产|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高清| 欧美丰满熟妇xxxxx| 18美女裸免费观看网站| 丰满岳乱妇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999国产精品999久久久久久| 五月天亚洲图片婷婷| 人人妻人人添人人爽欧美一区|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 久久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大道加勒比久久| 大屁股xxxxx|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np视频| 欧美三级午夜理伦三级|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 黑人巨大videos极度另类|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色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va亚洲va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av香蕉爽爽爽爽|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潘金莲|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