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

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12 09:04: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

篇(1)

1.前言

自然災害作為破壞文化遺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文化遺產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人類文明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針對文化遺產所面臨的自然災害威脅,應及早進行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為文化遺產預防性保護提供決策框架[1],從而降低災害對文化遺產影響的范圍和程度,最終達到保護文化遺產的目的。自然災害風險是由自然災害系統自身演化而來,因此其導致的損失具有不確定性[2]。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領域,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就是利用一些管理手段為文化遺產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對自然災害風險進行管理能夠有效控制和預防災害的發生并減少自然災害的損失程度[3]。目前,普遍接受的風險管理過程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估(評價)、風險管理(處理)等[4]。隨著社會實踐和人類認識的發展變化,風險管理理念亦在不斷更新。

2.伊朗巴姆(Bam)古城自然災害風險管理

2.1巴姆(Bam)古城概況

伊朗巴姆古城作為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是現存最古老的土坯結構建筑群,其獨特的建筑材料、形式與整體的建筑風格協調統一,再加上工匠們獨特的建筑技藝,使巴姆古城成為沙漠中一塊精美的翡翠(圖1)。

2.2巴姆(Bam)古城的遺產價值

巴姆古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藝術及技術價值。其歷史價值體現在2000多年里為人們展示的持續性歷史文明;文化價值體現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使之成為重要的交通中心和商業中心;藝術價值體現在巴姆古城典型的伊斯蘭建筑風格;技術價值體現在其建筑都是由伊朗大沙漠特有的紅土建造而成,彰顯了獨特的建筑技藝。巴姆古城作為地域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依托其豐富的遺產價值成為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

2.3應對地震災害的風險管理策略

2003年12月26日,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發生里氏6.3級地震,這不但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害,同時也摧毀了巴姆一半以上的歷史建筑,古城受到嚴重破壞。2.3.1地震災情評估通過航拍和利用GIS等技術手段對巴姆的建筑、道路等受災圖像與震前的圖像進行對比,對災后受損情況進行分類,12063座建筑的受災情況大致可以分為4個等級:有1597座屬于輕度受損;3815座屬于廢墟旁的建筑;700座部分倒塌;還有4951座完全倒塌[5]。2.3.2地震災后規劃在巴姆地震發生后,當地政府在危機期間立即采取行動進行響應,并制定短期計劃,同時也有許多國際組織與國家進行援助。具體措施如:在地震后建立傳統建筑材料的實驗室;清除城內的廢墟、瓦礫和垃圾等;用鋼筋支撐搖搖欲墜的建、構筑物;為游客建立參觀通道,實現游客與文化遺產之間的互動等等[6](圖2)。2.3.3災后重建災后重建需要一個長期的、綜合的規劃,在重建過程中最重要的決策之一是指派建筑師對巴姆城城市綜合規劃和設計做出評估和分析。在重建過程中,伊朗政府決定在原址上重建古城風貌,保留地方建筑風格。政府認為,在原址上重建巴姆歷史景觀可以得到國際上的認同感和支持;其次,也會增加當地居民的文化歸屬感,留下深刻的記憶,增強人與文化遺產的認同聯系。同時,伊朗政府積極加強與社區的合作,鼓勵公眾參與到重建的規劃和工程實施過程中,以此增強公眾對于巴姆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加強公眾對于文化遺產的了解和在災后的響應意識,同時充分利用人民群眾的知識和技能。2.3.4巴姆古城災害風險管理在恢復重建的過程中,伊朗政府將地震減緩措施納入到發展規劃中,制定了新的《伊朗地震風險削弱戰略》[7],戰略包括公共政策和公眾意識,公共政策旨在改進地震災害管理質量,使用先進的防震減災技術及方法;公眾意識旨在讓公眾了解地震知識,文化遺產相關知識,提高知識儲備水平,增加公眾對地震和文化遺產的敏感性和認知程度,從而采取積極的行動[8]。

3.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策略

3.1文化遺產風險識別

對于文化遺產的評估,應對當地的文化遺產進行統計分類和價值評估,比如文化遺產普查,弄清楚文化遺產的類別、數量等基礎信息,明確文化遺產所處的地質地貌、氣候等自然地理環境,明確對文化遺產存在威脅的主要自然災害,并利用信息技術獲取遺產具體坐標及相關圖紙信息,做好完整的資料備份,進而對文化遺產的價值進行評估、分級,這樣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文化遺產受到的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以及在災害發生后優先搶救的最重要的文化遺產。另外,文化遺產普查的結果應該及時更新,以保證數據的準確以及搶救工作的實施。

3.2自然災害風險評估

對于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首先要了解到文化遺產之前受到自然災害損害的歷史資料,自然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范圍、等級、頻率以及易受到損害的文化遺產類別等,這樣就可以對易受到損壞的文化遺產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應對之后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的威脅。根據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對自然災害進行有效預測以及對文化遺產易受到損害的部分采取技術措施進行重點的防御,也許是對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

3.3自然災害防災對策

應對自然災害的預防主要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公眾的意識方面,對公眾進行防災教育,加強公眾的防災意識;二是日常管理方面,完善文化遺產的防范監督工作和日常管理,加強基礎性保護;三是完善自然災害預警機制。

3.4災后應急響

應災后響應是一個短期的過程,它包括災后立即對文化遺產的受災情況進行統計;對受災不嚴重的文化遺產進行緊急的搶救措施和支持保護;清理場地的廢墟;借助國際救援和國際經驗等。

3.5災后修復重建

災后修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制定一個綜合的、長期的規劃。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要將自然災害的風險管理納入到城市整體的發展規劃中,同時保留文化遺產的原有特征。另外,在災后重建中要借助人民群眾的力量,讓其參與到重建的各個環節,既可以振奮公眾的精神,使其不會沉浸在災害的悲傷中,也可以加強公眾對于文化遺產的了解和歸屬感。

4.總結

篇(2)

關鍵詞:應急管理;縣級政府;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2)02—0062—04

我國地域遼闊,但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多種風險并存的大國。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及其他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頻繁發生的重、特大自然災害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社會財產損失,也對國家和政府的威信,甚至對縣域、城鎮乃至整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強烈的“外部損害”。然而,自然災害的影響大多是在一個市(含所轄縣、區)的范圍內,特別是山洪泥石流等突發自然災害,常常是從若干個縣域開始蔓延,這就意味著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面臨著最直接的考驗。作為災害應對的第一道門檻,縣級政府應急管理在公共危機治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發現突發事件苗頭、預防發生、首先應對、防止衍生新危機的第一責任人,承擔著災害應急處置的重要職責,它的應急反應是有效遏制突發事件發生、發展的關鍵。然而在實踐中,縣級政府的災害應急表現卻并不盡如人意。

為了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升縣級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本文以探究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短板”為目的,以蘭州大學公共應急信息管理研究團隊研究發現的縣級政府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應對中的薄弱環節為依據,結合縣級政府災害應急處置和舟曲實地調研的數據資料,分析了作為應急工作第一線的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存在的“短板”,并根據甘肅省縣級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的現狀探討了將其修復的途徑。

一、縣級政府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

現代應急管理是由美國發起的,多集中在政府管理部門,應用性很強。應急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美國危機與緊急情況管理手冊》(Handbook of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認為,應急管理可以分解為減緩(mitigation)、準備(preparation)、響應(response)和恢復(recovery)四個階段。因此,應急能力是減緩、準備、響應和恢復四種能力的復合。在我國的各個行政層級中,應急程序均被形式化為四大基本過程:預防與準備、預警與監測、救援與處置、恢復與重建。

在應急管理過程中,縣級政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應急基礎準備和資源保障。應急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水平及抗災能力、應急組織機構的完善程度、應急預案及應急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等構成了應急基礎準備的核心內容。信息通訊、物資裝備、人力資源和財務經費等方面的保障是縣級政府應急所必備的資源保障。充分的應急基礎準備和資源保障是有效應急的前提。

(2)監測與預警。指利用災害應急信息網絡對各種可能存在的災害進行監測、預報,向公眾及時、快速預警信息,并結合人口、自然和社會經濟背景數據庫對災害可能影響的地區和人口數量等損失情況做出分析和評估。

(3)應急教育與培訓。指通過面向公眾的應急知識教育、應急技能培訓及預案演練來加強備災能力。

(4)應急救援與協調。應急救援涉及救援裝備與設備等硬件設施、救援隊伍、救援技術與智力支持、救援物資的緊急生產及調用等,指揮協調指的是地方政府主要官員等協調主體如何指揮、控制和協調應急響應與恢復行動。

(5)善后處理。指為了恢復正常的狀態和秩序所進行的各種善后處置活動,包括災民轉移安置、次生隱患排查、基礎設施恢復、對受災損失的評估與賠償、恢復重建計劃的制定與實施等。

(6)與周邊市縣的協調聯動。主要包括是否掌握周邊市縣應急資源信息,能否調用周邊市縣應急資源,是否建立與周邊市縣應急協作機制等內容。良好的與周邊市縣的應急協作,不僅會因就近援助加快響應速度,而且也會因資源共享降低應急成本。

二、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短板”分析

在縣級政府作用框架的基礎上,筆者選取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典型實例“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應急處置”進行分析。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涉及2個鄉鎮,15個行政村,其中包括兩個重災社區,受災人口達4.7萬。舟曲縣級政府在災害應急救援與善后處理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這次應急處置之后,蘭州大學公共應急信息管理研究團隊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邀請甘肅省應急辦公室專家根據甘肅省縣級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現狀及對應的縣級政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設計了實地調查問卷,并輔以深度訪談,對舟曲縣政府在此次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應急管理能力進行了全面而綜合的評價與研究。

在評估問卷設計過程中,由于考慮到科學合理的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對評估高效性的基礎作用,以及可操作性強的評估方法對評價結果的合理性和正確性的直接影響,研究團隊根據評估指標體系設置的原則和指標選取的方法,結合政府應急管理的相關特點,采用處理這類綜合評價問題有效模型的層次分析法(AHP)來確定指標權重,對縣級政府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指標體系進行了構建。評估指標體系以應急基礎與保障能力、監測預警能力、應急教育與培訓能力、應急救援與協調能力、善后處理能力及虛擬應急能力6項能力構成要素作為一級指標,并在此基礎上按照科學、系統、簡易的原則把一級指標細化為29個二級指標,并根據二級指標量化的難易程度把二級指標以問題的形式轉換成表格,設計成39個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實地走訪了舟曲縣政府辦公室、民政局、財政局、教育局、林業局、發改委、經貿委、交通局、統計局、人民武裝部、公安局、團委、人事局、水利水電局等部門,選擇了具體參與應急管理各項工作及各個環節的主要部門作為評價主體,以部門工作人員自評打分、調研團隊研究員面對面輔導調查對象填寫調查問卷(以免調查對象對一些問題的理解有誤而影響問卷的填寫質量)的形式獲取基礎數據。為保證數據獲取的科學性,在問卷調查過程中還采取了隨機抽樣的方法。調研過程共發放問卷93份,回收問卷93份,剔除部分數據缺省的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77份。

在調研結束后的評估分析過程中,團隊采用模糊綜合評價的方法對評價中涉及的大量復雜模糊現象和模糊概念進行定量化處理,運用層次分析法(AHP)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方法對調研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與評估。研究得出,舟曲縣政府在應對泥石流災害的過程中有待改善的五個方面是風險評估與預防、危機預警、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應急培訓與演練。

(一)風險評估與預防缺失

危機預防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各種潛在的危機風險隨時進行評估,這是實施減災措施的第一步。風險評估是整個風險管理的重要構成步驟和關鍵環節,科學、全面的風險評估為有效進行風險管理和風險處置提供了基礎依據和行動指南。縣級政府在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時,首先要進行風險評估。

在調研中筆者發現,舟曲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最偏遠的國扶少數民族貧困縣、“5.12”地震重災區,也是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質災害高發區。受自身財力(舟曲縣每年的財政支出大約2億元,縣內卻沒有大型企業及產業鏈,財政收入嚴重偏低)和應急管理水平的限制,舟曲縣還沒有把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納入政府應急管理中,更沒有設立專項資金對當地自然災害進行風險評估。

(二)危機預警機制不健全

危機預警工作符合危機管理中的應對危機“關口前移”的思想。做好危機預警工作,把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能夠達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目的,實現從源頭上消滅、治理危機,從而“化危為機”,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機所帶來的風險和損失。

在舟曲調研中筆者發現,舟曲縣人民政府于2010年5月23日接到關于批轉《舟曲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于2010年8月2日《舟曲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轉發“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切實做好預防和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緊急通知”的通知》。這兩個文件都強調要做好各類突發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應對工作。“8.8泥石流災害”的發生,無疑揭示了基層政府對應急預案的貫徹執行并沒有到位,從調研中了解到“幾個預警點都是此次泥石流發生后才緊急修建的”事實可見,舟曲縣的危機預警機制還極不健全。

(三)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不合理

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在進行城鄉規劃時,應當符合預防、處置特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需要,統籌安排有關應急設備和基礎設施建設,合理確定應急避難場所。

通過調研筆者發現,舟曲縣的縣城規劃極不合理:縣城本身的選址就處于泥石流爆發口,導致泥石流突發后人們“無處可逃”,隨著人口的增加,縣城規模的不斷擴大占據了很多泥石流的通道,導致泥石流突發后形成堰塞湖,大量積水進入城區淹沒三分之二縣城。另外,落后的交通建設未能形成完整的交通網絡,極大地限制了救援過程中救援物資的運輸和人員的疏散;縣城樓群密集,建筑普遍是“貼面樓”、“握手樓”、“半邊樓”、“懸空樓”,所有的房子像多米諾骨牌,一旦發生意外,居民根本沒有逃生的通道。

(四)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不完善

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是縣級政府進行災害預防、開展救援和應急管理所配置的設施和資源的總稱。合理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是縣級政府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實現城市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從實地調研看,一方面,舟曲縣應急公共服務設施本身的應急能力比較薄弱。例如,舟曲縣雖然有交通網絡,但是通往縣城的路線只有一條,當這條道路中斷之后,舟曲就成了孤島,救援難以及時進行;另一方面,應急避難所的建設規劃很不到位:應急避難所的修建之地適合于地震避難,但這也正是泥石流的匯集之地。另外,由于各種原因,舟曲縣幾乎沒有應急物資儲備。人民武裝部某工作人員在訪談中描述道,在泥石流發生后,由于缺少救援工具,甚至連木棍都找不到,他們只能用手挖掘,來作為最直接也是當時唯一的救援工具,這嚴重地影響了應急救援的開展與實施。

(五)應急培訓與演練缺乏

應急培訓與演練是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證,它能夠極大地減少突發性災難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另外,培訓和演練的內容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議題。縣級政府一定要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適合本地區災害種類的應急培訓與演練,以期將傷亡降到最低程度。

在調研中筆者了解到,雖然舟曲縣政府的各項特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都很完善,但遺憾的是各項預案都未進行(除了人民武裝部組織過演練外)或很少進行過演練。自汶川地震后,縣政府、學校等才開始開展防震知識宣講和應急知識教育,但僅限于此,并未開展過關于泥石流的任何演練與公眾教育。當泥石流發生后,相當一部分人把警車的報警聲誤認為地震來臨的信號。信息理解的失誤使他們跑到了地震避難所,結果由于地勢低洼,匯集的泥石流吞沒了大量生命。

三、修復“短板”的對策建議

基于以上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存在的“短板”,結合我國縣級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的現狀,筆者提出如下對策。

(一)建立風險評估與預防機制

1.風險評估。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是對風險區遭受不同強度特大自然災害的可能性及對其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定量分析和評估。風險評估在于識別風險。風險識別(hazard iden,tification)和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涉及三個層面,即風險識別:確認一個區域的風險,并且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脆弱性評估:通過評估風險、人員和財產之間的關系來評估危機事件可能會引起的潛在傷亡和危險;風險分析:對在特定時空范圍內造成的傷害、損失進行定量分析。預防災害發生,減少災害風險,災前投資是一項長期工程,其重要性甚至比災后救援應對更高。

目前,各級地方政府的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理念普遍傾向于“重救輕防”,應急管理工作的重心往往偏重于災后如何應對。這就缺失了災害風險評估這一防災減災的關鍵環節,把本應該能夠通過災害預防措施消減或徹底消除的“風險”演化成了真正的“危機”。

2.風險預防。盡管客觀上特大自然災害難以避免,但它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卻與人為干預有一定關系。在受潛在災害威脅的地區,如果災前預防措施得當,往往能夠大幅度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地震頻發的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這個東亞島國地震災害不斷,但完備的全社會防災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把地震災害對社會經濟秩序的影響降低到了最低。

作為縣級政府,由于不同地區受到的特大自然災害威脅程度各不相同,而同一類型的自然災害在固定地區頻繁發生的現象也不多見,像日本那樣針對某一種頻發的自然災害建立起一套獨立完善的防災體系,存在著成本——效率的問題。筆者認為,縣級政府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對特大自然災害進行風險預防。

首先,制定特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必須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制定系統的特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應急預案應針對特大自然災害的性質、特點和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具體規定預警與預防機制、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處置程序、應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復與重建等內容。

其次,配備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和應急救援裝備。應急救援是安全穩定工作的最后關口,是與災害斗爭的最后防線。200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的意見》([2009]59號),提出要以公安消防部隊為主體,建設政府綜合應急救援隊伍,這無疑為加快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建設能夠對應急救援裝備、應急救援指揮系統等現有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部門應急聯動,是災害發生后投入救援的“前鋒”,提高了救援的專業性和及時有效性。

再者,合理設立應急避難點。縣級政府在對特大自然災害進行風險預防時,應該有針對性地設立應急避難點,不同的應急避難點對應不同的災害。結合舟曲經驗筆者了解到,舟曲災害前的應急避難場所很緊缺或幾乎沒有被明確指出過,這導致許多群眾采取跟地震防御措施相同或相近的風險預防措施而喪命。

(二)健全危機預警機制

特大自然災害危機預警是指已經形成或將要形成特大自然災害事件時,利用決策判定系統,通過快速傳播系統預先發出警告,告誡人們采取必要措施以預防災害的發生與蔓延。雖然,預警系統的建立可能會增加生產成本,但預警、防衛的開支比毫無防備狀態下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要小得多。美國著名行政學家戴維·奧斯本認為,一個有預見性的政府應該采用預防而不是治療的管理模式,政府不應該被動的接受突發事件帶給社會的巨大損失,而是應該把工作重點轉移到預警預防上”。

以同為加勒比海國家的海地和古巴為例,2004年9月,熱帶颶風“珍妮”席卷海地,由于沒有預警系統和疏于防范,造成多人死亡。但同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在熱帶風暴襲擊時卻能輕松避險,這其中幫助古巴免于風暴肆虐的主要手段就是預警。盡管古巴的預警系統也很簡單,只有國家預報中心、媒體和防災演習三重保障,這至少說明,面對自然災害,只要有預警系統,哪怕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也能挽救眾多生命,減少經濟損失。

在災害預警監測方面,我國習慣性地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命令的方式,缺少主動科學的防范策略和災害監控、預警措施,導致災害應急始終處于被動局面。事實證明,這種思維方式下的體制往往不能避免重蹈覆轍。

(三)合理布局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

1.城市規劃。城市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管理實施。城市在規劃建設階段就應該避開地震帶或者河流河谷等災害易發地區。

我國正處于城市化高度發展的時期,但城市規劃還缺少前瞻性的眼光和現代意識。城市分區不合理、城市配套不齊備、城市功能不完善等,都是現階段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嚴重問題。為、此,縣級政府必須發揮在城市規劃中的主導作用,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等,用前瞻性的眼光積極調整戰略,平衡減災與發展的需要制定規劃,切實履行政府在城市規劃中的神圣職責。

2.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實施城市規劃、完善城市功能、推動城市發展的關鍵環節。通信保障能力(保障信息通暢、命令能夠上傳下達)、交通運輸保障能力(保障應急物資和應急人員能夠到達災區)、電和油等能源保障能力(是保障通信系統和交通運輸系統運作的基礎)以及避難系統保障能力(保障災區公眾免受次生災害威脅)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應急救援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部分。

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應根據規劃和部署,不斷完善公路路網結構和交通運輸,鐵路、航空網絡布局,消除路網建設制約因素。加強水利、通訊、地下管網、園林綠化、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緊急避險平臺、消防和人防設施、緊急醫療救護設施等,以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四)完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

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是城市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它包括災前監測、預警及預報設施,災中應急指揮系統、救助設施,災后援建設施以及安全防護設施等。完備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能夠減少城市風險,為災害發生后的應急救援提供物質保障。

現階段,縣級政府在應對特大自然災害時常常存在應急設施陳舊老化、技術滯后、整體水平不高,應急資源配置不系統、缺乏前瞻性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應急資源配置往往習慣于以傳統的思維定式來簡單應對,沒有針對當前極端氣候變化的新情況和應急管理的新要求作出必要的變化和調整。如2008年我國南方地區雨雪冰凍天氣導致部分城市交通瀕于癱瘓、供電系統大幅度損壞、供水管網大范圍凍裂等,都是由于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不完善所造成的惡劣影響。

鑒于此,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必須完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通過加大應急設施投入,逐漸提高應急設施的整體水平,通過認真分析災害的形成規律和發展特點,對各類應急資源進行合理配置。

(五)加強應急培訓與演練

應急培訓與演練是針對災害發生的種類,通過應急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使公眾了解基本的應急知識和應急技能的過程。培訓可以提高相關應急管理人員的應急業務水平和增進公眾的應急知識儲備;演練可以促進專業與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之間的合作與溝通,提高部門、機構之間的協調性以及應急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熟練程度,從而提高整個系統的應急管理能力。

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居委會、村委會,根據本地區頻發災害種類,有針對性地對公眾設置應急培訓內容,開展應急演練模擬。另外,縣級政府應當強制各級學校把應急知識的宣傳與教育納入教學范圍,由教育主管部門進行指導和監督,以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以此一線貫之,徹底改善“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相當重視,全民危機教育幾乎被忽視”的問題。

四、結語

篇(3)

關鍵詞:雷擊;風險評估;開展

一、雷擊風險評估現狀

目前我國雷擊風險評估發展雖然有一定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雷擊風險評估的現狀也不是很良好,有待于我們共同的提高。筆者以山西省臨汾市為例,對該地區雷擊風險評估的現狀進行了系統的總結。

(一)雷擊風險評估的管理不科學、不到位。就目前山西省臨汾市雷擊風險評估的管理,存在著一系列管理上的缺陷。部分對雷擊風險評估的管理單位缺乏相關資質,使得評估過程中,參與評估的主體隨意性比較大,缺乏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同時評估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也難以得到保證,也就保證不了評估結果的科學合理。

(二)雷擊風險評估過程中,評估方式、標準不統一。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同意的評估系統,臨汾市作為一個市區,有自己的聘雇方式,但是對于各個縣市區,由于各地地形不同,雷擊災害發生的具體情況也各有特點,這樣對于雷擊風險評估由不同方式而得出的結果不同,所以,在民眾的心中,難以對這標準不統一的雷擊風險評估的結果表示贊同,從而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雷擊風險評估所需要的資料來源不足。對于雷擊風險評估,在臨汾市,所需要的資料來源大部分是來源于電力部門,由于沒有第一手的資料,所以得到的評估數據也難以用科學來評判,資料的可信度難以保證。

(四)雷擊風險評估報告缺乏嚴肅性、權威性。在雷擊風險評估過程中,對于評估報告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格式、內容、行文方式等等比較的雜亂。這種情況在臨汾市尤為明顯,評估報告雜亂無章的形式,使得雷擊風險評估在人們的心中沒有一種嚴肅性,同時也就失去了權威性,不利于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的進行。

二、順利開展雷擊風險評估的措施

針對目前臨汾市風險評估的現狀,如何進行雷擊風險評估,如何順利的在現有的條件下進行雷擊風險評估,這是一項擺在我們面前的比較嚴肅的任務。在開展雷擊風險評估中,筆者認為應該有指導思想、步驟措施、有目的的進行開展。、

(一)加強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于雷擊風險評估的科學認識。首先大力宣傳關于雷電災害方面的法律知識,使人們從思想上重視雷電造成的危害。其次,對于各種防雷的工具,提供人們對于防雷的關注度,提高人們對于雷擊風險評估的關注度。最后一點,加強政府部門的職能,幫助雷擊風險評估這一行業形成一個科學穩健的體系,以確保雷擊風險評估的科學性,準確性。

(二)積極培養雷擊風險評估方面的專業人才。人才對于社會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在雷擊風險評估的工作中,專業的人才對于該工作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不僅能夠保證雷擊評估工作的科學執行,保證該工作的嚴肅性,還能夠保證雷擊評估工作結果的準確性,保證其權威性。因此,在人才培養方面,制定相應的人才激勵機制,保證雷擊風險評估有專業人才進行。

(三)加快雷擊風險評估過程中硬件設施投入,以便搜集更多直接資料。在雷擊風險評估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加大對其硬件設施的投入,計算機、土壤機組測試儀等等這些先進的科技手段的投入,對于雷擊風險評估工作有著直接的影響。

(四)規范雷擊風險評估工作。在雷擊風險評估過程中,臨汾市政府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雷擊風險評估工作進行有效的規范,加大人才、科技手段、資金等方面的支持,避免雷擊風險工作中出現評估單位缺乏資質、沒有專業評估人才等現象的出現,保證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的科學性、嚴肅性。

三、雷擊風險評估的重要意義

雷擊風險評估在我國的社會生活中有著積極的意義,對于我們的生產生活,以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都有積極的影響。

(一)雷擊風險評估工作能夠提供雷擊出現的可續數據,保證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雷擊風險評估工作通過對各種雷電現象出現的規律,搜集相關資料,并對各種數據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得出相應的科學論斷,能夠引導人們有效的規避雷擊帶來的風險,保障了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二)雷擊風險評估工作能夠促進社會的安全穩定。雷擊風險評估工作作為一種風險評估,它所具備的的數據都可以引導社會的行為,在這個前提下,引導人們遵循雷電發生的規律活動,避免生命財產的損失,這樣,保證了社會的安全穩定。

(三)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為我國在氣象方面更深的探究做好基礎。通過雷擊風險評估工作,一個小小體系的全方位的發展與層次的提高,不僅能夠鍛煉我國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為我們在氣象方面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做深入的探究奠定了基礎。

四、結語

我國是一個雷電災害比較貧乏的國家,在這樣的條件下,雷擊風險評估的作用就顯的尤為重要。而開展雷擊風險評估工作,是我國應對雷電災害、做到科學經濟防雷的重要舉措。本文以山西省臨汾市為例,通過對該地區雷擊風險評估的現狀,應對的舉措以及雷擊風險評估的重要意義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希冀在我國今后的雷擊風險評估工作中有所用途。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D數理論;洪澇災害;風險評估;危險性

1、引言

洪澇災害脆弱性是指一定社會背景下,某孕災環境內特定承災體易受到致災洪水的破壞或損失的特性。危險性評估是對風險區遭受不同強度洪水的破壞的特性進行定量評估分析。目前,對于洪災危險性評估的研究很多,萬君等[1]應用GIS技術,通過研究洪災危險性和社會經濟脆弱性,對湖北省洪災風險進行了評估;馬國斌等[2]借助自然災害風險理論,用歸一化和層次分析法,對全國進行了短時洪災危險性評估;潘安定等[3]對廣州市洪水災害危險性進行了數字化分析,得到了各指標對洪災影響程度的柵格圖層。但評估中不確定信息的表示問題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基于此,本文結合D數理論,給出了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過程的具體步驟。

2、D數理論

D數理論[4]是鄧勇在證據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不確定性推理理論,。

定x1[4]設Ω是一個識別框架,對于映射D:Ω[0,1],滿足

則把映射D叫做D數,其中 是空集,A∈2Ω。

定義2[4] 設有兩個D數D1和D2,則 ,即:

D(b)=v (1)

其中 ,

其中 , 。

定義3[4] D數融合法則: (2)

其中ωj為Dj的權重, 為 從小到大排序所對應的下標j.

定義4[4] D數的集成: (3)

3、基于D數理論的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過程

Step:1:建立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本文結合湖南省的實際情況,建立了如下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指標體系(見表1)。Step2:指標體系的D數表示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一個評價等級,本文結合Khan[5]和Pun[6]的方法,將評價標準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2、-1、0、1、2,分別表示“高的負面影響”、“低的負面影響”、“無影響”、“低的正面影響”、“高的正面影響”。在此基礎上將各評價指標用D數表示[7]。

Step3:D數融合

根據公式(1)-(2)將評級對象融合為一個D數。這里我們設定所有指標的權重均為1。

Step4:計算洪澇災害的風險并排序

根據公式(3),計算出各地的I(D)并排序, I(D)越大,代表其洪災危險性越大。

3、實例研究

以湖南省為例,計算每個城市的洪災脆弱性風險,并排序。

Step1:根據表1設定的評價標準。請十位專家對湖南省14個地州市的各指標進行評價,并將結果用D數表示(見表3)。

Step2:根據公式(2)-(3)對每個城市的D數進行融合,再通過公式(1)計算出每個城市的 ,結果見表3。

4、結論

本文在對當前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總結的基礎上,針對評估中不確定信息的表示問題,提出了基于D數理論的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法,建立了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指標體系,并以湖南省14個地州市為例證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萬君, 周月華, 王迎迎.基于 GIS 的湖北省區域洪澇災害風險評估方法研究[ J ] .暴雨災害, 2007

[2] 馬國斌, 蔣衛國, 李京,等. 中國短時洪澇災害危險性評估與驗證[J]. 地理研究, 2012, 31(1):34-44.

[3] 潘安定, 劉會平, 陳碧珊,等. 廣州市洪水災害危險性評價初步研究[J]. 自然災害學報, 2 1 (4):2328.

[4] Deng Y.D number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2012,9(9): 2421-2428.

[5] Khan M H, Fitzcharles K,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ld handbook for ruralroad improvement projects[M], CARE International Bangladesh, Dhaka, 1998.

[6] Pun K F, Hui I K, Lewis W G, et al. A multiple-criteria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the plastic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a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 11(1):41-49.

[7] Deng X, Hu Y, Deng Y,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based on D number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4, 41(2):635-643.

篇(5)

關鍵詞 地面沉降;風險指數;風險評估;風險區劃

中圖分類號 U456.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4-0028-07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殼表層土體壓縮而導致區域性地面標高降低的 一種緩變性地質災害,是一種不可補償的永久性環境和資源損失,是地質環境系統破壞所導 致的惡果[1]。國內外對地面沉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因分析、監測方法、經濟損 失評估、時空分布、預測、危害及防治對策等領域[2~7]。有些學者對地面沉降危 險性分級標準進行了探討[8~9];部分學者采用模糊數學層次分析法和相應的指標 體系對廣州市地面沉降危險性進行了評價[10];Ki-Dong Kim等運用GIS技術[ 11]評估了廢棄地下煤礦的地面沉降危害性;魏風華[12]進行了河北省唐山市地 面沉降危險性區劃和地面沉降物質財富風險區劃研究。然而,地面沉降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 尚無成熟先例。地面沉降災害風險是地面沉降對人類社會及其生存環境所造成危害或不利影 響的可能性及不確定性的描述。為了對地面沉降災害風險進行有效管理,減小損失發生的影 響,必須進行地面沉降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天津市是我國地面沉降比較嚴重的區域之一, 地面沉降給天津市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如建筑物下沉變形、開裂乃至破壞;市政給排水管 線的破壞;海水倒灌造成的地下水質破壞;地面標高損失,風暴潮災害加劇;河流泄洪能力 的喪失;土壤的鹽漬化等。研究區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地面沉降嚴重,并具備比較完整的 監測數據。因此,選擇該區域進行地面沉降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具有較大的理論與實踐 意義。

1 研究區概況

天津市位于九河下梢,渤海灣西岸。整個天津和鄰近地區處于華北斷塊盤地的東北部,從構 造分區上看西部為滄東隆起的一部分,東部則包括了黃驊凹陷的一大部分,由古近紀以前的 沉積巖層和古老的結晶基底,組成了本區的地質構造基礎,長期以來緩慢下降,沉積了巨厚 的松散沉積物。

研究區包括天津市和平、河東、河西、南開、河北和紅橋市內六區,以及東麗、西青、津南 和北辰四區,總面積2 054.01km2(見圖1)。2005年底,總人口518.96萬人 ,地區生產總值760.30億元[13]。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由于過量開采地下流體資源,地面沉降已經成為研究區最為嚴重 的災害之一,該區域1985-2005年累計地面沉降量最大達2.93m;累計地面沉降量超過1 000mm 的面積達623.88km2,占總面積的

30.37%;1985-2005年平均地面沉降速率為29.99mm 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工作辦公室.1986-2006天津市地面沉降年報。。

2 研究方法

2.1 自然災害風險指數法

自然災害系指自然變異超過一定的程度,對人類和社會經濟造成損失的事件。自然災害風險 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自然災害風險評估(Risk Assessm ent of Natural Disaster)是指通過風險分析的手段或觀察外表法,對尚未發生的自然災 害之致災因子強度、潛在受災程度,進行評定和估計,是風險分析技術在自然災害學中的應 用[14]。

胡蓓蓓等:天津市區及近郊區地面沉降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年 第4期[HT] 一定區域自然災害風險是由自然災害危險性(hazard)、承災體的易損性(vulnerability)兩 個因素相互綜合作用而形成的[15]。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防災減災能力(emergen cy response & recovery capability)也是制約和影響自然災害風險的因素[16~17] 。

自然災害危險性,是指造成災害的自然變異的程度,主要是由災變活動規模(強度)和活動頻 次(概率)決定的。一般災變強度越大,頻次越高,災害所造成的破壞損失越嚴重,災害的風 險也越大。承災體的易損性,是指在給定危險地區存在的所有任何財產由于潛在的危險因素 而造成的傷害或損失程度,其綜合反映了自然災害的損失程度。一般承災體易損性愈低,災 害損失愈小,災害風險也愈小。防災減災能力表示受災區在長期和短期內能夠從災害中恢復 的程度,包括應急管理能力、減災投入、資源準備等,一般分為工程性防災減災措施和非工 程性防災減災措施。防災減災能力越高,可能遭受潛在損失就越小,災害風險越小[18 ]。

基于以上認識,自然災害風險數學計算公式為:

式中:Dr-災害風險;H-危險性;V-易損性;R-防災減災能力。

2.2 GIS空間分析方法

主要運用ArcGIS空間分析中的內插分析、重分類和柵格運算等。內插分析(Interpolate to

Raster)對矢量點數據進行內插產生柵格數據,每個柵格的值根據其周圍(搜索范圍)的 點的值計算。ArcGIS柵格分析模塊中,通過柵格插值運算生成表面主要有三種實現方式:反 距離權重插值(IDW)、樣條函數插值(Spline)和克里克插值(Kriging)。重分類(Recl assify)即基于原有數值,對原有數值重新進行分類整理從而得到一組新值并輸出;重分類 一般包括新值替代、舊值合并、重新分類和空值設置四種基本類型。柵格運算(Raster Cal culator)指兩個以上層面的柵格數據系統以某種函數關系作為復合分析的依據進行逐網格 運算,從而得到新的柵格數據系統的過程。對多個柵格數據進行運算,常用于綜合評價 [19]。國外學者利用GIS空間分析方法對地面沉降災害時空變化進行了科學預測[2 0],Ki-Dong Kim等[11]利用該方法對廢棄地下煤礦的地面沉降危害進行了可靠 評估,本研究將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首次對地面沉降災害風險進行評估與區劃。

2.3 加權綜合評價法(WCA)

加權綜合評價法綜合考慮了各個因子對總體對象的影響程度,是把各個具體的指標的優劣綜 合起來,用一個數量化指標加以集中,表示整個評價對象的優劣,因此,這種方法特別適合 于對技術、決策或方案,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和優選,是目前最為常用的計算方法之一[ 17,18],計算公式為:

式中:Vj是評價因子的總值;Wi是指標i的權重;Dij是對于因子j的指標i的歸一 化值;n是評價指標個數。

3 地面沉降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3.1 地面沉降災害系統模式的構建

基于自然災害系統理論[21],區域自然災害系統是由孕災環境、致災因 子和承災 體共同組成的地球表層異變系統,災情是這個系統中各子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見圖2)。

地面沉降孕災環境主要受區域地貌類型、含水巖系、

水文地質構造條件和地下流體資源等共同影響,這些環境條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強或減弱地面沉降致災因子,直接影響災情。

地面沉降災害影響因素非常復雜,總體可以歸納為自然和人為兩大因素。自然因素中, 包括 構造活動引起的沉降、軟弱土層形成的沉降以及地震活動等引起的沉降;人為因素中,過量 開采地下流體資源以及大規模的工程建設等均可引起地面沉降。許多研究表明,天津地區地 面沉降最主要的致災因子是過量開采地下流體資源和現代構造沉降[2,22]。

地面沉降災害承災體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影響地區的建筑物、地面標高、市政給排水管線等生 命線工程和人口等,他們的數量和質量(脆弱性強度)是地面沉降成災的重要因素。

地面沉降災害災情是地面沉降致災因子、孕災環境和承災體相互綜合作用的產物,主要包括 建筑物下沉變形、市政給排水管線受損等生命線工程受損,以及由其間接導致的風暴潮災害 加劇、土壤鹽漬化、地下水質破壞和洪澇加劇等。

3.2 地面沉降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從系統論觀點出發,根據自然災害風險指數法的理論,遵循科學性、綜合性、主導性、層次 性、動態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地面沉降災害風險指標體系包括危險性、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 力三個因素,在此基礎上根據地面沉降災害的特點確定因子層。

與地震等突發性災害不同,地面沉降是緩發性并逐年累積的,因此累計地面沉降量是反映地 面沉降危險性的主要指標。此外,有些學者還用地面沉降速率來劃分地面沉降危險性[ 9,12]。1986年以來,天津市通過控制淺層地下水開采量、調整開采層位和人工回灌等措 施,地面沉降趨勢得以緩解;因此,年代越近的地面沉降速率越能反映地面沉降發展趨勢 。為了反映地面沉降未來發展趨勢,我們對1985-1990年、1990-1995年、1995-2000年 和200 0-2005年的地面沉降速率進行加權求和計算出加權算術平均速率,采用特爾斐法確定其權重 依次為0.1、0.2、0.3和0.4。此外,由于地下水開采是研究區地面沉降最主要的致災因子, 雖然近年來研究區逐年壓減地下水開采量,但是由于生產生活需要,在一定時期內研究區仍 將開采地下水,因此,地下水開采強度也是研究區地面沉降危險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一般認為社會經濟條件可以定性反映區域的災損敏度,即易損性的高低。社會經濟發達的地 區,人口、城鎮密集,產業活動頻繁,承災體的數量多、密度大、價值高,遭受災害時人員 傷亡和經濟損失就大。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區域承災能力相對較強, 相對損失率較低,但區域絕對損失率和損失密度都不會因此而降低。同樣等級的災害,發生 在經濟發達、人口密布的地區可能造成的損失往往要比發生在經濟落后、人口稀少的地區大 得多。社會經濟易損性分析一般以一定行政單元為基礎,從而可直接利用各類統計報表與年 鑒[23]。由地面沉降災害系統模式可知,地面沉降災害主要承災體是建筑物、市政 給排水管線等生命線工程、地面標高等,地面沉降對這些承災體造成的破壞和損失,會直接 或間接影響到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因此,本文選取了人口密度、單位面積GD P及建設用地比重三個因子來反映地面沉降災害易損性。

天津市控沉工作主要圍繞監測和壓縮地下水開采量展開,因此,每平方公里水準測量公里數 和地下水壓采量占開采量的比重是影響防災減災能力的兩個主要因子;此外,隨著一個區域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區域人口素質、文明程度、居民防災減災意識、區域科研水平、經濟發 展水平以及政府執政管理能力等都會相對提高,區域總體防災減災能力也將隨之提高,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城市化水平也能反映區域防災減災能力。

具體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見表1,各因子的權重利用特爾斐法確定。

3.3 指標的量化

地面沉降災害風險評價的目標集分為5級,即低級、較低級、中等級、較高級和高級。評價 指標是數學模型中的變量,必須量化。因此,表1中的指標應進行無量綱處理和定量轉化。首先根據對地面沉降災害風險的貢獻率大小,在Spatial Analyst中選擇Reclassify進行重 新分類,將每個指標分為1、2、3、4和5五等,分別對應的風險等級為低級、較低級、中等級、較高級和高級(見表2)。如將累計地面沉降量分為<300mm、300~600mm、600~900mm、900~1 200mm和>1 200mm 5個 等級,當某個評價單元累計地面沉降量為<300mm時,即重新分類 后 的取值為1,該指標對應的地面沉降風險性評價目標是低級;當某個評價單元累計地面沉降 量為>1 200mm時,即重新分類后的取值為5,該指標對應的地面沉降風險性評價目標是高級 ;其他依此類推。

3.4 數據來源

天津市自1986年開始實施三年一期的控沉措施,并在國家原有高程控制網的基礎上逐年增設 水準測量點,現已形成覆蓋全市范圍的地面沉降水準測量網。截至2006年11月,全市范圍 內共有一等水準測量路線1 520.2km,二等水準測量路線4 855km,共有2 003個水準測 量點①。本文選 取19 85-2005年天津市水準測量點監測數據,計算得到每個監測點的累計地面沉降量和地面沉降 速 率,并利用ArcGIS9.1 中Spline插值法進行空間插值,柵格單元大小為200m×200m,地下水 開采強度由1985-2005年地下水開采量計算整理所得;按區統計的人口、經濟數據根據《天 津市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整理計算所得[13];按區統計的建設用地面積來自《天津 市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匯編》②;防災減災能力由截至2005年底水準測量數據和1985-2005年地下水 開采量計算整理所得。為保證良好的空間重合性,各評價因子數據圖均在濱海新區地形圖的 基礎上進行數字化,形成統一的坐標系和投影系統。由于GIS空間分析功能采用柵格數據結 構為基礎,實現各種代數和邏輯運算[24],因此本文利用ArcGIS中F eatures to Raster功能將數字化后的矢量數據轉化為柵格數據。

4 天津市區及近郊區地面沉降災害風險評估與區 劃

對于地面沉降災害風險的評估應當遵循地面沉降災害的形成機制,結合GIS技術分別對 形成 地面沉降風險的3個因子――危險性、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進行分析。首先利用ArcGIS的 空間分析方法對各個因素的因子進行疊加分析,得到地面沉降災害危險性、易損性和防災減 災能力分區圖(圖3~圖5);在此基礎上,采用加權綜合評價法(WCA),通過柵格運算得到 地面沉降災害風險區劃圖(見圖6)。

4.1 天津市區及近郊區地面沉降災害危險性、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

綜合考慮了1985-2005年累計地面沉降量、地面沉降速率和地下水開采強度得到 天津市區及 近郊區地面沉降危險性分區圖(見圖3),由圖3可知:天津市區及近郊區地面沉降高危 險區和較高危險區主要位于津南區和西青區,低危險區和較低危險區主要位于市內六區和東 麗區, 1985年之前地面沉降嚴重的市內六區情況逐漸好轉,市區地面沉降漏斗逐漸消失,初步分析 其原因主要是1986年至今市區采取了大量壓縮地下水開采量等措施,多年來中心市區地下水 開采量維持在較低水平,地下水開采量已經低于可開采量;而津南區和西青區地面沉降危險 性大主要原因是地下水開采以及地熱大規模的開發利用。目前,津南區主要沉降漏斗分布 于咸水沽鎮、津南經濟開發區至葛沽鎮一帶,基本與圖中津南區高危險區分布一致;西青區 主要沉降漏斗分布于楊柳青鎮、辛口鎮、張家窩鎮、南河鎮和大寺鎮,基本與圖中西青區 高危險區分布一致。

綜合考慮人口密度、地均GDP和建設用地比重得到天津市區及近郊區地面沉降易損性分 布圖(見圖4),由圖4可知:總體來說,市區的易損性比近郊區大,因為市區承災體的數量 多 、密度大、價值高,一旦地面沉降達到一定程度導致建筑物倒坍、生命線中斷等災難時人員 傷亡和經濟損失就大。其中高易損區為市中心的和平區,低易損區為北辰區和西青區。和平 區是天津市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商業最繁榮的區,2005年和平區的人口密度達43 845 人/km2,單位面積生產總值59 379.69萬元/km2;而北辰區和西青區相對來說人口稀疏 、經濟落后 ,西青區是研究區人口最稀疏的區,人口密度為556人/km2,北辰區是研究區建設用地比 重最低的區,其比重為32.87%。

單位面積生產總值綜合考慮每平方公里水準測量公里數、地下水壓采量占開 采量的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得到天

津市區及近郊區地面沉降防災減災能力分區圖(見圖5),由圖5可知:總體來說市區防災減災能 力強于近郊區,這與研究區實際控沉工作相符;此外,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相對來說, 市區人口素質高、防災減災意識強、政府管理能力強,并且財政收入高,防災減災有充足的 資金保證。

4.2 天津市區及近郊區地面沉降災害風險區劃

根據自然災害風險數學計算公式和表1中的指標體系和權重,計算了天津市區及近郊區地面 沉降災害系統的風險度,應用GIS技術,編制了天津市區及近郊區地面沉降災害風險區劃圖 (見圖6),并對地面沉降災害風險進行了分析。綜合考慮各因子指數編制的地面沉降災害 風 險分布有以下特點:津南區咸水沽鎮、雙河鎮和葛沽鎮等地遭受地面沉降災害的風險最 大,應該加強防御;地面沉降災害風險次高值主要分布在津南區最高值的及西青區的楊 柳青鎮、辛口鎮、張家窩鎮、南河鎮,這些區域地面沉降災害危險性大,防災減災能力較弱 ,因此地面沉降災害風險較大;東麗區東北部和北辰區東北部是研究區地面沉降災害風險度 最小的區域,這些區域地面沉降危險性較小,人口相對較少、經濟相對落后,因此風 險度最小。

5 結 論

綜合考慮危險性、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形成了一套基于GIS的從數據采集空間屬性數 據庫建立指標體系選擇評價分析地面沉降災害風險區劃的技術路線和方法體系;構建 了地面沉降災害系統模式;建立了地面沉降災害風險區劃的基本評價指標體系,并提出了其 數量化方法。以天津市區及近郊區為研究區,構建了與地面沉降災害相關的1:1 000 000比 例 尺空間圖形數據庫;以200m×200m的區劃單元對地面沉降風險進行了空間分析,最終編制了 研究區的地面沉降災害風險區劃圖。

地面沉降危險性評價表明,高危險區主要位于津南區和西青區;易損性評估表明,高易損區 主要位于和平區;防災減災能力評價表明,市區防災減災能力相對較強,而近郊區相對較弱 ;風險區劃表明高風險區主要位于津南區咸水沽鎮、雙河鎮和葛沽鎮等地。由研究結果可 以看出,目前津南區和西青區應該成為天津市區及近郊區地面沉降災害防御的重點。

本研究主要是用來為天津市區及近郊區政府機構制定資源分配、制定高級防御管理計劃決策 、提高公眾對地面沉降災害成因和控制方法的認識等提供幫助。但由于資料和水平有限,難 免有考慮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鄭銑鑫,武強,侯艷聲等.關于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的幾個前沿問題[J].地球學報,2002,23(3 ):279~282.[Zheng Xianxin, Wu Qiang, Hou Yansheng et al. Some Frontier Proble ms on Land Subsidence Research[J]. Acta Geoscientia Sinica, 2002,23(3):279~28 2.]

[2]王若柏,周偉,李風林等.天津地區構造沉降及控沉遠景問題[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 003,(5):12~17.[Wang Ruobai, Zhou Wei, Li Fenglin et al. Tectonic Subsidence

a nd Prospect of Ground Subsidence Control in Tianjin Area[J].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2003,(5):12~17.]

[3]唐益群,嚴學新,王建秀等.高層建筑群對地面沉降影響的模型試驗研究[J].同濟大學 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3):320~325.[Tang Yiqun,Yan Xuexin, Wang Jianxiu et

al. Model Test Study of Influence of HighRise Building on Ground Subsidence[J ].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2007,35(3):320~325.]

[4]楊建圖,姜衍祥,周俊等.GPS測量地面沉降的可靠性及精度分析[J].大地測量與地球 動力學,2006,26(1):70~75.[Yang Jiantu, Jiang Yanxiang, Zhou Jun et al. Analys is on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Subsidence Measurement with GPS Technique[J] .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2006,26(1):70~75.]

[5]張維然,段正梁,曾正強等.1921-200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災害經濟損失評估[J].同濟 大學學報,2003,31(6):743~748.[Zhang Weiran, Duan Zhengliang, Zeng Zhengqiang

et al. Evaluation on Economic Losses Resulted from Land Subsidence in Shanghai:

1921-2000[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2003,31(6):743~748.]

[6]吳振祥,樊秀峰,簡文彬.福州溫泉區地面沉降灰色系統預測模型[J].自然災害學報,2 004,13(6):59~62.[Wu Zhenxiang, Fan Xiufeng, Jian Wenbin. Gray System Model Us ed in Forecasting Land Subsidence of Geothermal Area in Fuzhou[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 2004,13(6):59~62.]

[7]董克剛,周俊,于強等.天津市地面沉降的特征及其危害[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 7,18(1):67~70.[Dong Kegang, Zhou Jun, Yu Qiang et al. Feature of the Land Su bsidence and Its Damage in Tianjin City[J].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2007,18(1):67~70.]

[8]羅元華,張梁,張業成.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方法[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Luo Yua nhua, Zhang Liang, Zhang Yecheng. Methods of Risk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 ds[M]. Beijing: Geology Press, 1998.]

[9]王國良.地面沉降危險性分級標準初探[J].上海地質, 2006,(4):39~43.[Wang Guo l iang. Preliminary Studies on Dangerous Grading Standard of Land Subsidence[J].

Shanghai Geology, 2006,(4):39~43.]

[10]劉會平,王艷麗.廣州市地面沉降危險性評價[J].海洋地質動態,2006,22(1 ):1~4.[Liu Huiping, Wang Yanli. An Appraisement of Ground Subsidence Fatalnes s in Pearl Delta: A Case Study of Guang Zhou City[J]. Marine Geology Letters,

2006,22(1):1~4.]

[11]KiDong Kim, Saro Lee, HyunJoo Oh et al. Assessment of Ground Subsiden ce Hazard Near an Abandoned Underground Coal Mine Using GIS[J].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6,(50):1183~1191.

[12]魏風華.河北省唐山市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 6. [Wei Fenghua. Researches on Geological Hazard and Risk Zonation in Tangshan

Hebei[D].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6.]

[13]天津市統計局.天津統計年鑒-200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Tianjin M unicip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06 Tianjin Statistical Yearbook[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6.]

[14]黃崇福.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5~6.[Huang C hongfu.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M]. Beijin g: Science Press,2005:5~6.]

[15]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Mitigating Natural Dis asters: Phenomena, Effects and Options: A Manual for Policy Makers and Planners [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91:1~164.

[16]Zhang Jiquan. Risk Assessment of Drought Disaster in the Maizegrowing Re gion of Songliao Plain, Chin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4,1 02(2):133~153.

[17]陳香.福建省臺風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J].生態學雜志, 2007,26(6):961~966.[C hen Xiang. Risk Assessment and Zonation of Typhoon Disasters in Fujian Province [J]. Chinese Journal Ecology, 2007,26(6):961~966.]

[18]張會,張繼權,韓俊山.基于技術的洪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研究――以遼河中下游地 區為例[J].自然災害學報,2005,14(6):141~146.[Zhang Hui, Zhang Jiquan, Han Juns han. GISbased Assessment and Zoning of Flood/Waterlogging Disaster Risk: A Cas e Study o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Liaohe River[J]. Journal of Natural Dis asters, 2005,14(6):141~146.]

[19]湯國安,楊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實驗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Tang guo’an,Yang Xin. Experiment Guide of ArcGIS Spatial Analyst[M]. Beiji ng: Science Press,2006.]

[20]Guoyun Zhou, Tetsuro Esaki, Jiro Mori. GISbased Spatial and Tempo ral Pre diction System Development for Regional Land Subsidence Hazard Mitigation[J].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3,(44):665~678.

[21]史培軍.三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自然災害學報,2002,11(3):1~9.[Shi Pe ijun. Theory on Disaster Science and Disaster Dynamics[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2,11(3):1~9.]

[22]林黎,趙蘇民,李丹等.深層地熱水開采與地面沉降的關系研究[J].水文地質工程地 質,2006,(3):34~37.[Lin Li, Zhao Sumin, Li Dan et al.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hip Between Exploitation of Geothermal Water in Deepseated Aquifers and Land S ubsidence[J].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2006,(3):34~37.]

篇(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drought disaster risk evalu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natural disaster system theory, disaster risk evaluation theory and GIS technology, and using drought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 disaster-causing environment, hazard-affected bod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capabilities as the factors for regionaliz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natural attribute and social attribute of drought, it gets to the drought disaster risk zoning map of Jingyang county taking township as a uni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ollowing areas are drought disaster high risk area: Longquan township, Yongle township, Chongwen township, east of Gaozhuang township, north of Sanqu township; the following areas are secondary-low drought disaster risk area: Baiwang township, Kou township, Wangqiao township; middle area and other place are medium and secondary high drought disaster risk area.

關鍵詞: 干旱災害;風險區劃

Key words: drought disasters;risk zoning

中圖分類號:S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5-0323-04

0 引言

氣象災害是制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增加,各種氣象災害出現頻率增加,因而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影響和損失是各級政府關心的問題,也是氣象部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黨的十報告提出“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新形勢下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需要加快建立“監測預警、預報服務、風險評估、應急處置、應對防范、風險管理”有機統一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體系。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工作可以為政府防災減災提供決策科技支撐,有效增加防抗災害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為我縣氣象防災減災規劃利用、重大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提供科技支撐。

干旱是涇陽縣境內主要氣象災害之一,1997年4月8日-9月10日長達156天期間。涇陽縣無一場透雨,較常年偏少78%,加之氣溫較常年偏高,蒸發偏多29%,日照偏多26%,使土壤水分損失加劇。全縣秋糧受旱11400.0公頃,嚴重受旱8933.3公頃,絕收5800.0公頃;2001年2月24日-4月19日54天降水5.5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87%,4月25日-7月9日76天降水53.6毫米,較同期偏少65%。兩次干旱造成6666.7公頃小麥受旱,其中嚴重受旱2666.7公頃,18000.0公頃玉米受旱,絕收3600.0公頃。為此,本文利用GIS作為工具,在收集相關數據,通過建立模型,對涇陽縣干旱災害做風險區劃,以期為氣象防災減災規劃利用、重大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提供決策科技支撐。

1 研究區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涇陽縣位于陜西省“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咸陽市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鳳山及黃土臺塬。中部為沖積平原,自西向東逐漸展寬降低,大部分海拔400米左右,地勢平坦。南部為黃土臺塬,位于涇河以南,塬面開闊。總面積792平方千米,人口51萬。涇陽縣地處關中平原腹地。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素有“關中白菜心”之美稱。農灌設施比較發達,糧食產量很高。涇河流過本縣,自王橋鎮謝家溝入境,張家山出谷,東南流至桃園村附近出境。縣內河長77.3公里,流域面積634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8.67億立方米。張家山谷口建有著名的涇惠渠引水樞紐,是涇陽縣地面灌溉的主要水源。縣域內為八百里秦川沖積平原區,地勢地坦,水流平穩,比降僅1%,土壤肥沃,宜于灌溉。

涇陽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年平均氣溫13℃,冬季(1月)最冷為-20.8℃,夏季最熱(7月)為41.4℃。年均降水量548.7毫米,最多降水量829.7毫米,最少為349.2毫米。日照時數年平均為2195.2小時,最多(8月)為241.6小時,最少(2月)為146.2小時。無霜期年均213天。

1.2 數據來源 研究的氣象資料來源于涇陽縣氣象局,包括涇陽縣氣象站1961-2010年的日降水量數據、年高溫日數、年最高氣溫及區域站資料等;災情資料為1984-2011年涇陽縣以鄉(鎮)為單元的干旱災害普查數據(受災人口、受災面積、直接經濟損失等);社會經濟資料包括以鄉(鎮)為單元的行政區年末人口(人)、土地面積(平方公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元)、年末耕地面積(公頃)、GDP(億元)、農作物播種面積(公頃)、大牲畜年末存欄(萬頭)等數據以及有效灌溉面積(公頃)和旱澇保收面積(公頃);地理信息數據:包括涇陽縣1:25萬數字高程(DEM)、土地利用資料、水系數據和植被數據等;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數據資料包括各鄉鎮應急預案指標、氣象預警信號能力、政府防災減災決策與組織實施水平等。

2 干旱災害風險區劃的技術方法及區劃因子

高慶華、黃崇福和趙阿興等學者從災害學的角度出發研究認為,自然災害風險是自然力作用于承災體的結果,可以表示成災害危險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和區域防災減災能力的函數。根據自然災害風險的定義,氣象災害風險定義為災害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系統、社會和經濟造成的影響和危害的可能性,而不是氣象災害本身。具體而言,是指某一時間內、某一地區氣象災害發生的可能、破壞損失、活動程度及對自然環境系統、社會和經濟造成的影響和危害的可能性的大小。

借鑒相關學者研究思路,結合涇陽縣實際,本報告中基于災損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主要是根據各地過去出現過的各地各類氣象災害產生的損失的大小,計算各地災害風險度,然后將每個氣象災害分成幾個等級,求它們的出現概率,再結合各地的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和區域防災減災能力得到每個氣象災害的風險區劃結果。

2.1 干旱氣象災害危險性 氣象災害危險性指氣象災害異常程度,主要是由氣象致災因子活動規模(強度)和活動頻次(概率)決定的。一般致災因子強度越大,頻次越高,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破壞損失越嚴重,氣象災害的風險也越大。影響干旱災害的致災因子因素主要包括:旱災規模、強度、頻率和影響范圍等。而這些因素變化的程度越大,旱災對人類社會經濟系統造成破壞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造成的損失也就越嚴重,相應地,災害風險就可能越高。反之,旱災的風險就越小。在災害研究中,致災因子的這種性質,通常被描述為危險性,其高低通常可用干旱災害的變異強度和干旱災害發生的概率來表達。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對各地市分五級將干旱災害危險性進行區劃,分別為低危險區、次低危險區、中等危險區、次高危險區和高危險區。

2.2 干旱災害發生地的自然物理暴露敏感性 自然物理暴露敏感性指受到氣象災害威脅的所在地區外部環境對災害或損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強度的災害情況下,敏感程度越高,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破壞損失越嚴重,氣象災害的風險也越大。自然物理暴露是孕育災害的溫床,自然物理暴露是指人類所處的自然地質地理環境(又稱為孕災環境),包括地形地勢、海拔高度、山川水系分布和地質地貌等。

影響干旱災害的自然物理暴露主要有以下幾點:地表水文因素(流域、水系、水位變化、地表濕潤度指數等)、土壤因素(土壤類型、質地、田間持水量等)、地形地貌(海拔、高差、走向、形態等)和植被狀況(植被類型、覆蓋度、分布等)。自然物理暴露包含因素較多,各因素間關聯比較復雜,分析時應綜合考慮。對于自然物理暴露的分析,采用植被覆蓋度、田間持水量和地表濕潤度指數三個因子為評價指標。植被覆蓋度越大,物理暴露度也越弱;土壤田間持水量越大,物理暴露度越小;地表濕潤度指數越大的地區,物理暴露度越弱;三個指標的變化都與旱災的敏感性成反比。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分五級將物理暴露度敏感度進行區劃,分別為低敏感區、次低敏感區、中等敏感區、次高敏感區和高敏感區。

2.3 干旱災害的承災體易損性 承災體易損性指可能受到氣象災害威脅的所有人員和財產的傷害或損失程度,如人員、牲畜、房屋、農作物和城鎮生命線等。承災體是災害風險作用的對象,是蒙受災害的實體。潛在氣象災害只有作用于相應的對象(包括生命、財產和社會經濟活動安全)時,才可能造成災害,而存在危險性并不意味著災害就一定會發生。一個地區人口和財產越集中,易損性越高,可能遭受潛在損失越大,氣象災害風險越大。

對于干旱災害的承災體易損性的分析,通過選取涇陽縣人口密度、人均GDP、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有效灌溉面積比、地表濕潤指數和干旱災情等評價指標,構成涇陽縣干旱氣象災害易損性指標體系,并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涇陽縣各個鄉(鎮)進行干旱氣象災害易損性評價與分析。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將承災體易損性指數進行區劃,分別為低易損性區、次低易損性區、中等易損性區、次高易損性區和高易損性區。

2.4 干旱災害防災減災能力 區域防災減災能力是指受災區對氣象災害的抵御和恢復程度,包括應急管理能力、減災投入資源準備等各種用于防御和減輕干旱災害的各種管理對策及措施,包括減災投入、各種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資源準備、管理能力等,表示受災區在短期和長期內能夠從災害中恢復的程度。防災減災能力越高,資源設備先進,管理措施得當,管理能力強,可能遭受的潛在經濟損失就越小,干旱災害的風險也就越小。

防災減災措施是人類社會、特別是風險承擔者用來應對災害所采取的方針、政策、技術、方法和行動的總稱,一般分為工程性防減災措施和非工程性防減災措施兩類。非工程性防災措施包括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政府防災減災決策和組織實施水平以及公眾的防災意識和知識等幾個方面。

對于區域防災減災能力的分析,采用財政支出、旱澇保收面積比和非工程性防減災措施等,包括應急預案指標、氣象預警信號能力、政府防災減災決策等多個因子。

根據專家調查問卷,根據各災種防災減災的特點,采用不同的因子,建立干旱災害防災減災能力指數模型,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將防災減災能力進行區劃,分別為低防災減災能力區、次低防災減災能力區、中等防災減災能力區、次高防災減災能力區和高防災減災能力區。

2.5 干旱災害風險區劃 在災害危險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防災減災能力等因子進行定量分析評價的基礎上,為了反映各鄉(鎮)干旱災害風險分布的地區差異性,根據風險度指數的大小,將風險區劃分為若干個等級。然后根據災害風險評價指數法求干旱災害風險指數,具體計算公式為:

FDRI=wh×(VH)+we×(VE)+ws×(VS)+wr×(1-VR)

式中:FDRI為氣象災害風險指數,用于表示風險程度,其值越大,則災害風險程度越大;VH、VE、VS、VR為分別表示風險評價模型中歸一化的災害危險性、物理暴露敏感性、承災體的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各評價因子指數;wh、we、ws、wr為各評價因子的權重。針對不同類氣象災害,wh、we、ws、wr取值不同。通過專家問卷調查法(Delphi法),經過對調查結果綜合分析,確定各個評價因子及指標的權重。涇陽縣干旱災害的精細化風險區劃評估指標權重詳見圖2。

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分級法分五級將干旱災害風險指數進行區劃,分別為低風險區、次低風險區、中等風險區、次高風險區和高風險區。

3 涇陽縣干旱災害風險區劃結果(圖3-8)

①從區劃結果來看,涇陽縣西北部大部分地區為干旱災害中等及低危險區,其余大部分地區則為干旱災害次高及高危險性區域;受海拔和植被分布影響,白王鎮東部、口鎮西部、王橋鎮大部、橋底鎮、中張鎮、太平鎮為干旱災害次低及低敏感性區域,高莊鎮、崇文鄉、三渠鎮小部分則為高敏感性區域,其余部分為次高敏感性區域;受人口分布、經濟發展水平等的影響,涇陽縣大部為干旱災害高易損性區域;更多受經濟發展水平和防災減災行政能力等影響,王橋鎮、云陽鎮、涇干鎮、永樂鎮為干旱災害高防災減災能力區域,其余地區多為中等及以下防災減災能力區域。

②綜合以上因素的涇陽縣干旱災害風險區劃顯示,東部龍泉鄉、永樂鎮、崇文鄉、高莊鎮東部、三渠鎮南部為干旱災害高風險區,白王鎮、口鎮、王橋鎮為干旱災害次低及低風險區,中部大部及其余地區則為中等及次高風險區。

③影響區域干早災害風險的因素很多,而且有些數據資料不易獲取,所以要將干旱災害風險影響指標完全定量化研究有很大的困難,并且有些指標的歸類存在模糊性。隨著數據的易獲取性及處理技術的提高,在研究干早災害風險時,還應該考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土壤類型及質地、河流密度及緩沖區等指標對成災環境敏感性的影響,社會經濟要素方面還應該考慮當地的灌溉條件、水利設施、產業結構等指標的影響。

④本文所建立的干旱災害的社會屬性,即承災體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是靜態分析的結果。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騰飛,相應的社會經濟數據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加之數據處理的技術會不斷提高,相應的承災體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評估結果也會發生變化,這就需要對社會經濟要素的變化規律和趨勢做出準確的分析和預測,在此基礎上完成的風險區劃才可以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發揮其防旱減災作用。

⑤盡管運用GIS建立指標模型的方法進行風險評估及區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為了更好使區劃結果為規劃所使用,必須進一步調試和改進干旱災害風險區劃的各種指標及模型,如旱災的致災因子危險性、成災環境敏感性、承災體易損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各因子和指標如何使得其選取與量化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如何更合理將各因子和指標及綜合風險指數分等級等,從而使區劃結果更合理,更接近實際。

參考文獻:

[1]杜繼穩等.陜西省干旱監測預警評估與風險管理[M].北京:氣象出版,2008:29-35,170.

篇(7)

Abstract: Mudslides risk assessment and warning research is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and frontier exploratory topic in disaster area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made a brief review on mudslides risk assessment and warning research in recent decades, discussed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t present in this field.

關鍵詞: 風險;定性評價;定量評價;滑坡泥石流;小區域尺度

Key words: risk;qualitative evaluation;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landslide debris flow;small regional scale

中圖分類號:P6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0-0247-01

1風險性評估回顧

滑坡泥石流災害在自然災害中,是最重要災害類型之一,具有分布地區廣、發生頻率高、運動速度快、災害損失嚴重等特點。國外普遍重視城市滑坡泥石流災害的評估研究,俄國、日本和美國等國的相關專家、學者、科研院所以及政府機構等均對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風險評估、預測預報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涉及各單項評估評價研究文獻較多,主要集中于滑坡泥石流災害的風險分析與制圖。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幾乎所有受滑坡泥石流影響嚴重的國家、地區的城市都開展了綜合性地質災害損失預防和管理,其共同特點是選擇示范試驗區或流域進行風險性評估,這種非工程性措施的減災效果已普遍得到認可。

自1994年以來,對自然災害承災體易損性研究日益引起國際上的普遍關注,城市綜合減災研究成為跨世紀中國最值得關注的保障技術之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GIS技術與地質災害空間預測數學模型方法的結合成為地質災害研究的熱點領域。GIS 技術使泥石流風險評價的空間數據集成化更簡便、分析速度更快、精度更高,促進了該領域快速發展,相關研究大量涌現,具有代表性的是意大利學者A. Carrara 系統總結了近年來滑坡(含泥石流) 風險制圖的技術方法和存在的問題。目前泥石流風險評價工作關鍵在于GIS 專家、統計專家和地學工作者共同對相關空間數據獲取、處理和分析,開發可靠性強的評價模型。我國開展泥石流風險評價研究起步較晚,例如劉希林討論了泥石流風險區劃的易損度計算方法。

滑坡泥石流經濟損失評估日益引起各國政府部門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倫敦大學皇家學院地理系A.Hansen(1984)教授完成的滑坡危險性分析,成為滑坡泥石流風險評價的重要成果。近幾年,許多學者對自然和經濟易損性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對多種災害的易損性建立了分析體系和評價方法或模型,并將它們用于指導高風險地區的防災救災。

2預警研究發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蘇聯學者弗萊施曼[1]提出泥石流空間預報、時間預報和規模預報的概念,開展了天氣氣象學方法的泥石流發生預報的試驗,編制出泥石流工程預測圖等,并于1980年出版專著《泥石流形成規律和預報》。與此同時,日本[2]也于1981年出版《滑坡、崩塌、泥石流預測與對策》專著。

中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展了區域泥石流的預測預報方法研究,很多學者和研究機構,基于不同的學科背景和不同的研究視角以及不同的問題領域,對中國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評價與監測預警進行了探討與實踐,系統地總結了滑坡泥石流預測預報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闡述了新思維,積累了經驗。在地質災害中,滑坡、泥石流特別是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的風險評估及其預測預報,在地質災害頻發的后發達的山區省份中尤其具有特殊意義。針對后發達省區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風險評估及預警研究,已有學者開展了定性或半定量的研究,他們的研究工作和初步成果成為我們從事此項研究的重要基礎。例如譚萬沛(1994)出版專著《暴雨泥石流滑坡的區域預測與預報》,唐川(1995)出版《云南省滑坡泥石流重點區域預測預報與評價方法研究》。

此外,近十幾年來,“3S”技術應用于滑坡泥石流預報測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多,如Hergarten et al. (1998),Nagra jan, R. et al.(1998),Aldo Clerici et al.(2000),Mandy LinebackGritzner et al. (2001)等。

3討論

3.1 由于滑坡泥石流災害損失評估問題的復雜性和評估對象的多樣性,特別是涉及山區城市的特殊性,因此有很必要進一步探討適合山區城市滑坡泥石流災害特點的損失評估方法,并在實際應用中不斷完善,逐步提高其評估水平和實用性,使這項工作更加規范化、科學化。

3.2 我國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和大區一級尺度,對各地區的災害防控具有一定的宏觀指導意義。具體到小尺度區域時,由于地質和環境條件的復雜多樣、社會經濟的差異以及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等,造成理論成果與實踐的脫節,理論服務實踐的初衷無法實現,嚴重制約特定區域的災害防治和社會經濟的和諧可持續發展。針對小尺度區域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風險評估與預警研究亟待開拓和系統研究。

3.3 可借鑒錢學森院士創立的“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為方法論工具,關注安全、生態、經濟、可持續的風險評價、管理與預警系統研發。在地理信息系統平臺上,綜合使用系統動力學等各個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進行時間和空間對偶分析,更能準確把握問題的實質,找到問題的根源,從而進行跨多學科和多領域的系統分析和情景分析,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3.4 滑坡泥石流易損性表示“潛在最大損失”,是時間和空間的復合函數,隨時間變化和區域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易損性評價應該進一步強調易損性增長率的分析。對于處于經濟欠發達階段以及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的區域, 由于城鎮人口和經濟規模急劇上升,城鎮范圍不斷擴大,地質災害頻發,易損度隨著財產和人口的增加而快速增大。因此,滑坡泥石流潛在最大損失中,人員損失的比重很大,財產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很大。

參考文獻:

[1](蘇)C.M弗萊施曼著,姚德基譯.泥石流形成規律和預報[M].科學出版社,198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18|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线 |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深夜爽爽动态图无遮无挡| 中文字幕aⅴ人妻一区二区| 色婷婷狠狠久久综合五月| 亚洲色欲色欲www| 欧美综合天天夜夜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午夜夫妻试看120国产| 老司机午夜精品99久久免费| 无码爽视频| 成 人 免 费 黄 色 网 站 无 毒|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视频出来呀| 插插无码视频大全不卡网站 |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v视界| 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国精产品自偷自偷综合下载|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国产sm捆绑最大网免费站| 国产乱码卡一卡2卡三卡四| 日本熟妇人妻xxxx|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东京热| 狂野欧美性猛交xxxx| 国产乱对白刺激视频| 老少配老妇老熟女中文普通话| 日出水了特别黄的视频| 60老熟女多次高潮露脸视频|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 在线a人片免费观看| 中国杭州少妇xxxx做受| 国产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