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5: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稅收科研工作的思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最近我們對全區稅收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情況進行了比較深入廣泛的調查研究。全區***、***、***共計**所***,問卷調查了***所***。同時在城區、城鄉接合部、鄉鎮挑選了有代表性的***所***,進行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的深入調查。廣泛調查面**%,深入調查面**%。調查結果令人深思。
1.“推廣”和“應用”概念模糊。將“推廣”和“應用”混為一談,認為召開了成果交流會就叫開展了成果推廣應用工作。其實“推廣”只是前提,“應用”才是歸屬。“推廣”是應用的條件,“應用”是“推廣”的落實,是“推廣”的結果,是“推廣”的深化。召開了成果交流會僅僅是開展了成果推廣工作,至于推廣的效果如何,還得看應用的情況,所以一定程度上,開展成果應用工作難度大多了。任何成果都可以推廣,但不一定所有的成果都可以應用。
2.推廣和應用情況形成強烈反差。開展了稅收科研成果推廣工作的稅務機關占**%,而多數稅務機關在成果的涉及領域應用面僅占**-**%,應用效果好的全區僅有*%。這說明多數稅務機關僅僅是組織了交流學習就算了事,而不追究學習的效果。
教育科研成果推而不廣,應用效果差的深層原因究竟是什么?
二、成果應用的反思分析
綜合問卷反饋的信息,有以下六條:
1.政策上對稅收學術研究成果鼓勵不夠,導致稅務機關的積極性不高。
因為沒有稅收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方面的管理制度和獎勵政策,推不推廣一個樣,推廣效果好不好一個樣,稅務機關自然缺少積極性。政策和制度既是一種規范,更是一種導向,它引領著我們的工作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稅務機關積極性不高,從另一種角度看,正是對稅收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政策的召喚。稅收科研成果推而不廣,應用效果不好,這一條是至關重要的原因。
2.缺少指導、監督、檢查、考核機制。
我區稅收科研名列全市前茅,但成果推廣應用卻是薄弱環節,這跟缺少指導、監督、檢查、考核機制不無關系。長期以來我們只重視課題研究,卻忽略了成果推廣應用工作,大量的優秀科研成果遭到閑置,得不到繼承,后來的研究者又重復前者的老路,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這樣不斷地重復研究,前進的步伐自然不會加快。稅收科研成果推廣應用工作既需要政策制度的規范和導向,更需要過程性的指導和督評,這是工作落實的保障。
3.稅收機關觀念轉變不到位,自發參與度不高。
認為課題研究已經是額外的負擔了,還加上成果推廣應用,稅收機關就更沒有多少時間開展本職工作了。
這種觀點把稅收科研與科研成果應用對立起來,把稅收科研成果推廣視為占用時間,干擾工作的因素。其實,從新的科研觀來看,推廣稅收科研,在這樣的過程中稅務工作質量得以提高。因此,可以說推廣稅收科研成果是對自身工作的一次提升。
4.成果在推廣運用中效果不明顯,稅務機關體會不到推廣應用帶來的好處。
在此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我覺得最不可忽視的一條便是———所謂的“科研成果”不具備推廣的價值
①科研成果的價值追問
我們就來反彈琵琶,從科研成果的應用難去反觀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去追問科研成果的應用價值。
有一個案例:某稅務機關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是先進單位,可科研室主任調離以后,該稅務機關科研工作急劇滑坡,滑到了零,一個課題也沒有。這說明什么問題?說明A該稅務機關以前的稅收科研不是群體科研,而是個體科研;B該稅務機關的課題研究不是根植于實踐,而是脫離實踐,不是“做課題”,而是“寫課題”。立足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課題研究必然會造就一批研究型稅務人員,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斷層現象。
有的課題研究是脫離稅收實踐需求和稅務人員能力實際的“找課題”,在課題的“標新立異”、“人無我有”上大做文章。“做課題”成為“寫課題”,總結經驗“筆下生花”,有的干脆請高手包裝研究成果。這種不是在實踐中生成的課題斷然不能保證課題研究的“生態化”,實踐改進的有效性,這種課題所謂的成果不是研究出來的,而是憑空寫出來的,必然是推而不廣,無法應用,要么操作性不強,要么效果不佳。不是從實踐中來,必然無法到實踐中去。這樣帶來的結果是稅務機關敬畏、疏遠甚至厭惡稅收科研。
這樣我們必然要追問稅收科研的價值取向,是解決稅務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還是追求什么功利目的?過強的功利目的,造成稅收科研價值取向的迷失,只追求結果,不考慮過程,至于后續的推廣應用,更不在關注之列。而稅收科研價值取向的迷失,又導致科研成果缺少應用的價值。
②成果形態的誤區分析
多年以來,稅收科研的成果形態以研究報告、論文論著居多。這是因為在研究過程中重實證、重思辨而輕人文、輕多元造成的。從研究報告的結構、闡述的內容看,多半是工整的結構性的“理論闡述”,或者是抽象、晦澀,或者是沒有個性特色的一般化道理的演繹,或者是文獻資料的摘抄或轉摘,如果擠去這些嚴肅、嚴謹、刻板的理論“水分”,余下的屬于個人參與研究的描述實踐的鮮活的話語就少得可憐。這樣的成果讓稅務機關怎樣去應用?稅務人員還要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去尋找這個抽象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自然導致成果應用的效果甚微,稅務機關的積極性不高。
5.部分稅務人員已經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在進行成果推廣運用時效果不理想。
這部分稅務人員一般是年齡比較大、工齡比較長的人員。這要分兩種情況:一是主觀上不愿意接受新經驗、新成果,認為自己工齡長,經驗豐富。閉關自守,樂于重復自己的過去。殊不知工齡長不等于經驗豐富,不是在研究和反思過程中形成的所謂“經驗”不叫經驗,不過是經歷而已,是低層次的循環往復,原地踏步。當然,不可否認,這當中也有堪稱為“經驗”的東西,但這也不能成為拒絕接受新經驗、新成果的理由。
二是主觀上愿意接受新東西,但礙于年齡偏大、能力有限,接受起來很困難,甚至效果適得其反。
6.沒有結合自身情況推廣應用。
不切實際地機械模仿,自然不會有好的效果。實踐提示我們,任何經驗不可復制,不同地區,不同校園文化背景,不同研究主體,不同研究水平,不同研究課題,其研究策略決不會相同。因此,對于別人的研究成果,必須進行“本土化”改造。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的有效性策略構建,應基于兩個基本原則,即“適應性”和“生成性”。“適應”自身的實踐改進與發展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科研成果推廣應用也是創造性勞動,也是研究活動,研究的過程是動態發展的,必然面臨諸多可變因素,需要研究者不斷分析,不斷思考,不斷調整操作策略,切忌照抄照搬。研究策略既要科學預設,又要隨機生存,才能達到真正的應用效果。
三、相關問題的應對策略
1.立足實際,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
在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基礎上,我區已經出臺《**區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獎勵辦法》,區稅務工作評估已經將科研成果推廣應用工作列入評估內容,并且對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有專門的過程督評指標。對該項工作,區****還將給予稅務部門以技術支持和各方面的服務。
2.轉變觀念,樹立“問題即課題”的科研理念。
讓稅務科研根植于實踐的土壤,讓科研成果具有鮮活的生命,讓稅務人員們便于應用,樂于借鑒,使稅務人員們工作著,也學習著,思索著,研究著,收獲著,快樂著,共享著;潛移默化的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能有全新的意義。
基于問題解決的稅務科研不追求尋找規律,用以推而廣之,而主張研究過程中的自我批判、學習、修正、補充、換位、分享、提升。而這個過程就是最好的科研成果,是稅務人員樂于學習,便于學習,并且學有成效的最好成果。
3.找準位置,反對兩種不良傾向。
一是閉關自守,不學習繼承別人的研究成果,重復別人的老路。這種傾向只注意解決自己的問題,不注意借鑒別人的成果,視野太窄,其結果是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和成果浪費,自己的問題反而得不到有效解決。從事稅收研究首先是找準自己的問題,再了解別人有無相同問題的研究成果。如有,研究就著重在學習借鑒別人的成果上,將別人的成果進行“本土化”改造,即開展應用型研究;如沒有,再開展創新型研究。二是不切實際地為推廣而推廣。特別是《**區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獎勵辦法》出臺以后,相關的監督、檢查、考核機制建立以后,更應該防止這種傾向的產生,否則會推而不廣,徒勞無功,還會滋生新的虛榮、浮華的不良之風。
關鍵詞:高等院校 科研管理 三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001-02
1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現狀
高校科研水平之優劣,不僅決定著一個高等院校的整體教學水平以及素質的優劣,而且還影響著高校自身的社會影響力以及行業競爭力。國內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發展到今天,遇到很多的新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嚴峻的挑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激勵不足。主要表現在對科研管理邁向產業化方面的引導以及激勵、缺乏針對科研人員創新的獎勵規則。國內的高等院校,在科研方面的很多分配政策、獎勵制度都存在導向性的偏差。使得一系列本該面向市場、注重市場需求的研發工作滋生了“重學術研究、輕市場效益”的情緒,最終導致大量優秀的科研成果被隔離在市場之外,無法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科研技術成果“轉化難、推廣更難”的局面,白白浪費了科技資源。
第二,缺乏獨立性。我的高等院校中的科研機構多數是內部機構。幾乎都獨立于企業之外,獨立性不夠使得科研創新缺乏活力。現代社會各項高科技成果的創新,很大程度上源于對跨學科、跨門類的各種知識以及技術的綜合性運用。整體來看,創新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化工程,單純靠某一學科或者科研機構根本無法高質量完成[1]。需要一個大的、相互銜接的系統來整體協調、優化配置一系列的科技創新資源,只有達到了人力(科研人員)、物力(知識和技術)的科學配置,才可以產生具備高科技含量的創新成果。
第三,人才流失嚴重。尤其是優秀的科研人才的流失,是當今高等院校管理模式創新中的關鍵一環。目前國內的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由于歷史的原因,多數情況下仍然是傳統、陳舊的管理思維和模式,很多好的管理方法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上有創新,實質上仍舊以“教條”為主旨。直接導致大量優秀科學研究人才的士氣低落、人心不穩、不斷流失。
第四,創新的理念比較陳腐。內部科研人員以及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亟需更新。傳統管理模式下的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在實際工作中側重于“推項目、列計劃、要經費”。使得科技工作轉變成“為了研究而研究”,嚴重忽略市場的真實訴求,無法真切體現科研的核心價值和本質功能,往往使歷盡艱辛出爐的科研成果根本不是市場真正需要的東西。
2 新經濟形勢對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創新的要求
2.1 對科研管理組織體制的新要求
高等院校的科研組織通常是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集合體。它以多樣化的學科知識為基礎,由各領域的專家以及專項人才組成。它的核心主線是“知識流”,它是廣大智慧的聚合體。雖然,跨學科、跨領域優秀人才的持續引入往往會讓科研管理組織在形式上顯得愈加“雜亂無章”,但其實質上反而是對組織體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以來,要求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組織體制要進行變革,建成和演奏團類似的,具有超強團隊合作精神的一體化組織,提升整體的科研效率。
2.2 對科研管理人才和分配體制的新要求
新經濟形勢下,對社會個體價值的衡量主要是看其對知識的積累以及運用到實踐中的那種創造力。高等院校科研管理過程中,有關人才的分配體制方面要與之相適應,以“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為準則,細致考察其多角度的特點,之后分配到能凸顯其特長的崗位和工作上去[2]。同時,若該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帶來的社會效益比較大,就應予以獎勵來鼓勵他保持進步。
2.3 對科研管理成果轉化體制的新要求
新經濟形勢的基本特征是“知識經濟”,其核心要求是“知識的經濟化”,即把社會全體所創造出來的知識快速轉化成能實踐的先進科技工具和生產力,使之成為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堅實力量。目前,國內高校的管理工作,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科研結果的經濟化以及實踐化。
2.4 對科研管理人員能力的新要求
作為科研管理體系創新模式的核心主體,科研管理人員的創新意和能力、綜合素質水平之優劣直接決定其科研工作創新水平的高低。鑒于此,如果要推動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行進,就需要對組織內的工作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科研人員不僅要具備創新管理的素質、前瞻性以及創新性,更重要的是在思維、行為等方面盡快實踐并適應新的市場要求。
3 三位一體的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模式創新研究
3.1 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的理念創新
3.1.1 建立起“知識管理”的嶄新理念
知識管理的概念,著重關注的是“在關注知識產權的同時,在技術層面的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為目標需要以及新技術的產業化進程”。核心是增加智力要素、技術要素以及管理要素等等參與收入分配的全過程中來,充分體現科研人員智力勞動的價值,推動科研人員著手轉化科技成果和高科技產業化的積極性,實現知識產權社會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3.1.2 創新高等院校科研科學管理理念
科研管理模式的創新,關鍵是管理理念的同步創新。高校科研管理的參與者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盡量打破慣性思維體系和模式,充分認識到:“科研工作的創新離不開管理工作的綜合創新這一客觀事實。大膽嘗試管理理念的革新,打造新的管理以及經營模式。正如美國《走向全球:美國創新的新發展報告》所述:“創新事業不僅需要科學家和工程師來推動,更需要有先進文化和敏銳思想的人來深入經營”[3]。
3.1.3 樹立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人本管理理念
當下的科研管理應時刻體現高校的人文主義情懷。以人為本既是當下時代背景中,科技創新的鐵律,又是滋潤創新型人才的一方沃土。人本主義手段,是一種著眼于為“人”服務,尊重人并且依靠人的新型管理模式。高等院校的科研職能部門藉由具體科研項目的運作和教職工以及科研人員互通有無。彼此間既是項目管理上亦師亦友,同時也是心靈上的知音。管理者能設身處地的為科研人員解決生活中遭遇的困難,盡最大努力為其爭取發展晉升的機會。在守法守規則的前提下,適當的展現柔性管理方式來強化和科研工作者溝通非常重要。
3.2 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的機制創新
3.2.1 科學地評價、考核科研工作質量
加大對科研人員多出高質量成果的推進和激勵力度,進行“定量管理和定性管理”相結合,不僅強調科研成果的數量、還要關注其質量;推動科研隊伍在質與量上實現完美契合。科學評價一所高等院校的科研水平狀況的指標很多,但是最核心的硬性指標是“項目總數和經費總額”。日常工作中,不論是組織申報、評估、驗收、還是項目的鑒定以及項目申報等等,都要以“項目”為單位拓展開來。新經濟時代背景下,科研成果的評價不僅僅去關注論文總數量,還要更加關注論文的轉載率和閱讀率、引用率和成果轉化和利用率、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效益以及覆蓋面廣度和深度等等方面。此外,要科學并且合理的去利用“SCI”這個評價工具在科研評價方面的廣泛應用和起到的主要功用,側重于向論文和專利并舉的良好趨勢轉化,積極推動對“政府導向”和“SCI”排名這種傳統思維的取消。科學、合理的界定政府評價和學術界自我評價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盡快轉變實際科研工作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盲目上馬的錯誤傾向,多層次、寬領域、分布式的運用信譽良好、公信力強的第三方中介組織大力開展各種行之有效、規范的評價活動。
3.2.2 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創設新的項目申報資助方案
國際上,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始終是最深層次的推動力和劑。國外高等院校參與產業化發展的表現有:單獨接受委托或者與大型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以合同的名義開展各種科研項目;向企業有償轉讓高新技術成果并提供專利技術咨詢和專業的售后服務;為企業提供培訓或者直接“校企聯合”為企業輸送專業化、對口的人才。如:美國的企業在很多大學都建立了聯合研究中心,并引入私人企業與州政府共同建設這些中心。我國政府也正大力行動,以基金會、優惠稅收政策等方式主動扶植本國的高新技術開發園區建設,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便是一例[4]。
項目申報方面,為確保中標率,高校科研管理可采取如下措施進行有效的輔助和推動:創設“目標性招標項目”:該項目資助的范圍是“有重大的科研價值以及廣闊應用前景、并且能實際轉化為市場價值的高新產業技術課題。并以此為研究基礎的出發點,即將申報國家級或者省級縱向科研課題計劃的一系列優秀科研項目。校內每年都可組織校內外專家進行單獨評審出若干課題予以物質資助,界定期限為2~3年。該項目設置的主旨是以定期的課題研究為前期準備工作,不斷的提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在申請國家級、省級重大科研項目上的中標率,進而推動高等院校多樣化的學科建設和整體科研水平的穩步提升;創設“資助培養學科領軍人物方案”:主旨是大力建成高層次人才隊伍,積極培養各學科領域中的拔尖人才,對優秀中青年教師的重點培養和資助,使其有機會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推動他們充分實踐自己的能力,進而推動自身學科建設和科研整體水平的提升。
3.2.3 分配制度創新,建立健全科研獎勵機制
高校科研機構的管理者應把科研工作者的先進成果以及技術投入納入收益分配體系中,讓勞動者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樹立他們的典型模范形象,使工作者獲得收入上的提升和基本生活條件的改善。取得“名利雙收”的收獲措施如下:(1)鼓勵申報。即對申報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的個人,無論成功與否,都給予適當物質獎勵;尤其是成功的,頒發獎狀鼓勵;(2)評選并設置優秀科研成果獎。此項工作可與省、市的評獎活動相結合,每3年評一次“優秀科研成果”并頒發獎勵;(3)校內推行科研成果獎勵。每年都設置相應的資金對教師專著、專利和論文等等給予物質獎勵;(4)設置基金,鼓勵參加學術活動:鼓勵和資助有科研項目的教師多參加學術型交流活動;重點資助那些科研專著項目。
3.2.4 緊抓出版難的癥結,大力推廣科技成果的與應用
很多項目無法按時結題,廣大教師的出書積極性受到打擊,究其根源,在于出版難。國內的出版社都是自負盈虧的機構,他們讓作者“自產自銷”。這動輒數萬元的出版費,給廣大教師造成了阻礙。鑒于此,校方要拿出資金鼓勵著書者:可以由作者本人提出申請,有關部門核定價值給予資助。也可以由高校自身的科研處成立專門機構,如“成果推廣科”協助教師包銷作品。主要渠道包含:大型的出版社、各大書店等等。
3.3 高等院校科研管理者綜合素質的創新
一個優秀的高等元宵科研機構管理者必須具備三方面特質:首先,善于管理。科研機構的管理者需要針對科研工作人員的項目全過程做跟蹤和管理。科研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過遵循科研規律,對錯綜復雜的關系進行綜合協調、規范整合與改進,盡全力創設適宜科研活動高效展開的舞臺。高效的科研管理工作主要是依賴于管理者對所負責工作的敏銳的洞察力和感知力。[5]其次,主動學習。先進知識和管理經驗的取得,需要科研管理者時刻將自己融入到全方位、多層次的學習過程中去。實踐證明,保持不斷的學習狀態是新時期科研創新工作的必經過程。管理者只有不斷的加強自身的學習、提升對自身工作意義的體驗、掌握淵博的知識、培養科學高效的管理和工作方法,才能在科研實踐中不斷提升創新實踐的能力。最后,深入研究。科研管理是一門科學,必須用審慎的態度,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嚴謹對待。很多優秀的大學都通過各種方式支持、鼓勵科研管理者親身實踐科研項目,科研管理者要在組織中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主動在組織內部營造一種“提倡科研精神”的工作氛圍,使管理與科研完美融合。
4 結語
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創新主要包括以上三個維度。層層遞進又相互關聯。三個方面的創新,主要是為了真正實現科學管理,服務于社會。任何科研組織都不能只側重某一維度,忽視其他層面。本質上講,這三個維度就是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三位一體”。三個維度的緊密契合,為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一個既全面,又綜合的制度和模式上的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 譚蕾.新經濟形勢下高校科研管理的創新性探討[J].科技信息,2009(5):20-21.
[2] 鄧雪鵬.關于新時期高校科研管理創新的幾點思考[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8(6):19.
[3] 劉燁.知識經濟時代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20):12.
[關鍵詞]專利管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9)05-0156-02
專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文明進步的成果與標志,對推動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我國高校目前專利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管理、人才等方面存在著缺陷,我國高校專利管理工作中還存在種種不足之處。
1 高校專利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1.1 機制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規范
目前,我國在評價科研工作水平時,主要從鑒定成果、獲獎情況和論文數量上來確定,高校內部的職稱評聘、工作業績考核也常常與上述指標掛鉤,客觀上造成了領導和科技人員過于注重論文的發表、成果鑒定、報獎,而忽視了利用專利保護知識產權成果,管理工作不規范,沒有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各種形式的知識產權流失現象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在高校出現一種很矛盾的現象:一方面,鼓勵創新,對前期立項研究和鑒定、獲獎給予了較大的關注;另一方面,后期的技術轉讓推廣、產權界定、產權的價值評估等,又是管理的薄弱環節,研究成果未經審核即被發表,導致本單位的專有技術過早的成為公知、公用技術。泄密屢見不鮮,技術轉讓幾乎成為個人之間的交易。
1.2 專利成果轉化率低
專利實施情況是衡量專利質量的重要指標,我國高校擁有專利數量已不少,但專利實施率并不高,全國平均專利實施率在10%左右。專利技術的低轉化率是高校專利發展緩慢的重要體現,是制約專利工作正常運轉、良性循環的癥結所在。專利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固然受到許多因素如法律、環境、資金、稅收、技術市場等客觀影響和制約,主觀因素也不容忽視,一方面高校人才、技術力量集中,科研實力強,但在經營管理、生產能力、產品質量保證、資金籌措、市場開拓等方面缺少經驗和實力,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的不多。另一方面,高校在選擇和設計課題時不能充分考慮將來在生產中的應用情況,常常注重科研成果的檔次、水平和獲獎情況,以致成果很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另外,高校的專利技術多處在實驗室階段或僅僅是新技術構思或方案,技術還不是很成熟,有待于進一步開發或技術含量過高,產業化要求資金投入大、風險高,實施轉讓起來比較困難。
1.3 科研成果重復研究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少
高校的科研經費一直不足,科研人員在選擇和設計科研課題時主要是以獲得科研經費為目的,而對科研成果是否得到法律保護,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則考慮的比較少。據統計,世界每年有100多萬項專利出現。同時,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由于種種原因成為“公知公用”的公開技術。科研人員在選擇和設計科研課題前,因為沒有進行認真的專利文獻檢索,將已公開的技術、他人已經完成的項目、已經取得專利權的發明創造進行立項,重復研究。這一方面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另一方面,則嚴重制約、阻礙高校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影響了高校開發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1.4職務發明費用支出困難,高校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受挫
對職務發明的報酬也是專利管理制度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根據專利法律、法規的規定,所謂職務發明即由單位組織的科研活動、主要利用單位提供的物質、科研條件和信息研究出的發明成果,屬于職務發明,并規定職務發明權利屬于單位。國內高校據不完全統計,只有極少部分高校職務發明相關費用由學校承擔,一部分由學校和發明人共同負擔,還有很大一部分高校職務發明由科研人員通過課題經費等不同途徑解決。科研人員付出了大量的腦力、體力勞動為學校爭得了名譽,申報費用依靠個人籌集,這嚴重抑制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壓抑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
1.5 專利申請質量不高,注重實用新型而輕發明專利
不少高校出臺了一些激勵制度,設立基金資助專利申請,將專利納入業績考核與待遇相掛鉤,專利證書與論文、成果鑒定一樣,成為升職、晉級、評聘的重要指標。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科技創新人員的創新熱情和創新主動性。但這種導向也容易引導科技人員盲目追求專利數量而忽視專利的質量,產生許多沒有價值的所謂“垃圾專利”,專利中實用新型占大多數,而前沿領域和關鍵技術中的發明專利所占比重并不大。這種靠政策導向或制度強化形成的專利意識,缺乏市場利益機制的內在驅動力,實現轉化困難更大。
2 提升高校專利管理水平的幾點認識與對策
2.1 充分發揮專利管理部門的作用
高校廣大師生是高校專利產生的源泉,高校師生的專利意識是影響專利工作的最直接因素,是保證專利工作運行正常的關鍵。要想快速提高專利的數量和質量,提高專利的轉化率,首先高校領導即決策層,要高度重視專利工作,他們的專利意識對高校整體專利工作起著引導作用,發揮風向標、推進器的作用。其次科研管理層全面投入工作,學校科研管理的行政部門、科研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各院(系)主管科研的領導及工作人員,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將決策層的意圖細化,制定規章制度,通過日常的組織協調、管理和管理制度,將專利工作深入到科研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對高校專利工作的正常運行起到保障作用。
2.2 重視立項環節的專利管理工作
高校的專利工作一般是在國家計劃項目即將結束以后才開始辦理的,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專利申請由課題組提出,誰愿意申請就給誰辦理,學校的專利管理工作基本處于被動狀態。“十一五”期間,國家計劃項目的申請在知識產權方面有了新的要求,提出對形成產業化的項目需要進行專利文獻檢索,選準高起點,避免低水平重復性研究。據此,學校應該在國家項目申報的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配合課題組做好專利文獻的查新檢索,采取積極有效的行政、經濟措施,承擔相關申請和維持費用,鼓勵和支持申請專利,給知識產權以高度重視。在組織國家計劃項目的申報中,一方面以專利文獻的查新檢索結果為技術背景,結合已有的研究基礎,形成新的技術方案的構思,搶先注冊申請專利;另一方面在專利文獻查新檢索的基礎上,運用知識產權信息資源,客觀地分析申報項目與現有技術相比的顯著特點和意義,制定最優的技術方案,提高研究開發的起點,保證高水平的成果產出。
2.3 高校制定合理的專利激勵措施
科學研究工作是一件極其枯燥和寂寞的工作,同時又具有極大的風險,在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過程中,科研人員要具備科學精神,不怕艱辛、持之以恒才能達到有所建樹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是一個克服困難的過程。專利工作還不同于一般科學研究,專利申報國家不但沒有經費資助,而且還需交數千元相關費用,專利評獎也有困難,雖然部分高校設立了基金資助專利申請,將專利納入業績考核與待遇相掛鉤,專利證書與論文、成果鑒定一樣,成為升職、晉級、評聘的重要指標,但還遠遠不夠。高校應從專利管理、獎勵措施、專利成果轉化、專利補助等方面不斷完善,引導科研人員在專利工作中投入更大精力,最終提高高校專利水平。
2.4 將專利管理延伸于項目管理全過程
將專利工作與科研管理緊密結合,立項時進行專利文獻檢索,保證項目的新穎性,項目實施過程中,隨時關注相關學科技術動態,掌握最新的專利信息,及時校正研究方向,項目完成后,將具有獨創性和新穎性的成果及時申請專利。同時嚴格審查科研項目合同中有關知識產權的條款,通過以專利保護和合同管理為重點,逐步對知識產權進行規范、全面的管理,理順產權關系,規避技術風險。在科研管理中不僅強調科研水平逐年提高,科研經費逐年增長,科研獲獎成果逐年上升,還要狠抓專利申請的數量和質量,尤其是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成果及時申請發明專利,提高專利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以知識產權促進學校的學科發展和高層次人才培養,保證學校科技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2.5 開展產權運營,促進成果轉化
知識產權價值內涵的核心是產權,知識作為資產只有通過合法運營才能使其價值得到體現和獲取,因此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是知識產權管理的關鍵。在知識產權運營中堅持“以權謀利”的原則,采取多種方式,使知識產權的價值及其所有者和發明者的合法權益得以充分實現,以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同時在知識產權運營中以社會和市場為導向,而不是以技術為導向,并將知識產權保護貫穿于知識產權運營全過程,以保護促進運營,以運營促進創新,進一步激發科技人員進行發明創造的熱情,促進知識產權的再生產。
2.6 與企業加強聯合,提高專利的實施率及轉化率
深入企業及現場,使科研人員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企業需求,避免在科研開發中的盲目性。高等學校的科研隊伍直接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既有利于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同時利用企業的技術設施、運營資本和市場渠道為高等學校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提供轉化途徑,有利于提高專利的實施率及轉化率。
參考文獻:
[1]陳治安.高校知識產權的保護[J].中國高校產業月刊,2006(7):45.
[2]王蘇平.關于高校專利工作的若干思考[J].蘇州絲綢工業學院學報,2007(3):12.
關鍵詞:綠色化工化學;發展;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TQ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0-0026-01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生產生活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化工化學是科學研究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可持續發展為主旨,加快發展綠色化工化學,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理念和科學技術,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1 綠色化工化學的含義
綠色化學化工是具有重大社會需求和明確科學內涵的新興交叉學科,是人類及全球環境安全的保證,是當今國際化學與化工的前沿[1]。綠色化工化學屬于跨學科交叉性的研究領域,是隨著經濟和科技發展而產生的新概念。在我國,綠色化工化學研究工作的產生和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同行業研究領域中的部分專家學者也習慣將綠色化工化學稱為環境友好化學[2]。與中國傳統的化學生產工業相比,現代化的綠色化工化學有著較為顯著的區別。
2 綠色化工化學的發展優勢
2.1 有利于節約生態資源
將社會經濟收益水平的提升放在化學化工研發工作開展的首要地位,是傳統化學化工工程研究工作的核心管理理念,而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則處于次要地位。與傳統化學生產工業相比,現代綠色化工化學工業的研究和生產秉持綠色發展理念,通過采用更加科學的生產技術、應用污染力度較低的化學原材料,來有效降低生產給環境帶來的傷害。同時,由于企業根本上還是受制于成本效益的約束,因此相關技術作業生產人員在生產和研究綠色化工化學時,要努力實現相關化學原材料自身使用價值的最大化發展[3]。因此,綠色化學化工無論是在生產理念的革新還是生產技術的應用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和提升,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2.2 有利于實現化學工業資源的合理利用
從生產研發的原料、化學溶劑一直到化學化工研發生產所必需的化學催化劑,均采用無添加無污染的綠色環保原料,使相應化學工業資源能夠在合理利用的基礎上,實現自身原料應用價值的最大化提升。在這一過程中,不僅不會對客觀生態環境發生污染的損害,一些綠色化工化學原材料的科學循環利用還能夠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綠色化工化學工業對化學工業資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降低了化學企業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從化工研發生產的源頭降低了其對客觀發展環境造成污染的可能性,有助于科學可持續社會發展終極目標的實現。
2.3 有利于減少化學工業廢物的排放量
工業廢物特別是有毒的工業廢物排放是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如何減少排放或降低排放的不利影響是工業生產要面對的重要課題。我國傳統的化學工業在研發以及生產過程中,由于綠色環保研發的技術水平較低,經常出現大量化學污染物排泄在外的消極生產現象。這些被化工業大量排放的化學反應廢物,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生產生活環境造成了巨大危害。現代綠色化工化學則針對這一現象,對相應化學反應合理利用的工作流程進行了優化管理,使其能夠在化學物質產生化學反應的開始,就對相應化學物質的組成Y構進行分解以及重新組建。在不改變化學原料基本屬性的前提條件下,全面修繕其中容易產生環境污染的有害組成部分,經歷過化學重組的綠色化工化學生產原料相比傳統帶有污染成分的化學原料,往往具有更高效的利用率。這樣,經過一系列綠色研發與生產的工作流程以后,被排泄在外的化學原料數量就會大量減少。
3 進一步發展綠色化工化學的建議
3.1 完善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發展生態
把綠色化工化學納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全面營造有利于綠色化工化學發展壯大的生態環境。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進一步完善審批方式,最大限度減少對相關企業的事前準入限制。落實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落實綠色化工化學科技成果轉化有關改革措施,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維權,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行為,保護綠色化工化學領域的知識和技術創新熱情。
3.2 保障投資供給,建設研發基地
穩定的投資是產業發展的源頭和保障。特別是對于還在初創期的綠色化工化學產業來說,由于技術還處在不斷探索之中,因此面臨著許多不可預知、難以確定的風險。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技術創新是全社會的公共產品,所以政府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政府應加大對綠色化工化學的經濟政策扶持力度,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創新方式吸引社會投資,加大對綠色化工化學產業的財稅支持。應加大金融和稅收支持,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天使投資,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化工化學企業通過多種方式融資,完善鼓勵初創期綠色化工化學科技型企業的稅收支持政策。應加大科技支持,積極構建企業主導、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綠色化工化學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建設關鍵技術研發平臺,采取新機制建立一批產業創新中心。
3.3 加快培養專業人才,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在科技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已成為一個行業、產業及至整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資源和核心競爭力。國家應鼓勵高校加大綠色化工化學方面的學科和專業建設,根據產業發展情況合理擴大相關專業招生比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加強相關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為綠色化工化學發展儲備高素質人才,特別是培養一大批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和骨干專業技術人才。引導和支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到企業開展創新工作或創辦企業,鼓勵綠色化工化學人才向企業流動。在綠色化工化學企業設立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大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力度。在充分發揮國內人才作用的基礎上,還要充分利用全球人才,完善相關政策,加快引進和培養一批高端人才、領軍人才。
3.4 加強宣傳引導,形成思想共識
理念是行為的先導,綠色化工化學的發展,離不開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因此必須推動全社會廣泛樹立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要看到,綠色化工化學雖然在我國已經有了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但社會對于綠色化工化學的相關理念還知之甚少,很多人從未聽說過這一名詞,不知道綠色化工化學為何物,形成系統化理論化的知識觀念的就更少。為改變這一局面,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應該認真擔負起宣傳教育的責任。專家學者和化工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通過編印材料、出版專著、專題講解等多種方式,通俗易懂地向社區、學校以及大中小型企業等廣泛宣傳綠色化工化學的核心生產研發理念,讓現代化的資源利用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深入人心,提高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和能力。
4 結語
總之,在社會經濟發展備受資源、能源和環境約束的今天,綠色化工化學憑借其高度節約的生產理念和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現代化生產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綠色化工化學是轉變發展方式、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方向已經明確,探索已經展開,但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仍存在著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需要系統研究解決。
參考文獻
[1]王靜康.綠色化學化工發展前景與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3(1):9-13.
[關鍵詞] 醫藥科研院所;創新;產學研
[中圖分類號] F20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5(a)-0133-04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institution for medicinal research
QI Ying CEN Shan YU Bin
Institute of Medicinal Bio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As the reform of institutions goes further,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ions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can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means of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such as lack of the market stud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great difficulties in attracting funds, the shortage of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s, which have hamp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mbining foreign practice and giving analysis to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accelerat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occupying markets by innovative drug,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s through many channels, developing the accurate juncture between research and market demand, attracting investment with the help of management consulting.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f both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re created by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ion; Innovation;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隨著我國事業單位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化,醫藥科研院所正處于轉型過渡的關鍵期。“十二五”期間我國創新藥物研發的總體目標將突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自主創新的特點,以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為重心。我國醫藥科研院所在新形勢下,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與空間。各個機構從領導班子到課題負責人以及具體從事科研工作的科技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把握時代的脈搏,如何轉型,如何順利過渡,如何從國家全額撥款支撐機構運行,到加大自身發展力度,與市場接軌。加強產學研一體化,成為醫藥科研院所深入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對于每一個醫藥科研院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醫藥科研院所在國家多年支持下,積累了大量資源,目前仍是我國新藥研發的主力軍,也是產學研模式中的主導。通過政府加強政策導向與支撐作用,如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合作激勵機制等,從而引導、推進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1]。通過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創新聯盟,搭建穩定、高效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將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醫藥科研院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本研究就制約醫藥科研院所產學研一體化的因素進行分析,借鑒國外產學研發展的先進經驗,對新形勢下醫藥科研院所加強產學研一體化進行思考。
1 醫藥科研院所技成果產業化的主要模式
目前醫藥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產業化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模式:
1.1 建立高科技產業企業
科研院所依靠自身的科研優勢,創辦企業,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實現了資本多元化。通過設立資產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國有性質資產,明確產權,由企業自主經營,設立董事會、監事會等,建立民主決策機制,國有性質資產實現了增值。通過科研院所建立高科技產業企業,一方面可以促進體制改革,還可以彌補醫藥科研院所經費不足的問題。
1.2 參股高科技企業
在與非自營企業合作中,轉換思路,以技術入股,不是過分追求盈利,而是發揮優勢,規避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待技術轉化為有形資產并實現增值后,可經董事會同意后進行轉讓,用于支持其他科研成果的轉化。以這種靈活而穩健的資本運營方式實現與企業的雙贏,促進了科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3 技術開發和轉讓
技術服務是指科研院所通過降低產品成本、改進生產工藝等為企業提供的服務性合作以及對項目進行技術分析的咨詢。作為產學研模式的一種方式,技術服務可以充分調動科研院所的科研資源,服務于企業,促進經濟增長。技術服務為科研院所增加了用于自我發展的橫向資金,是產學研一體化中最基本和普遍的一種合作模式。成果轉讓指的是科研機構將已開發出的科研成果轉讓給另外一方,由另一方進行成果轉化。盡管這一模式可以借力于企業的轉化能力,快速實現創新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解決科研機構資金不足等問題,但由于技術成果轉化(特別是醫藥行業)具有高投資、高風險的特點,使得成功率不高。有研究表明,科研成果轉化所需資金通常為前期研發費用的十倍以上,轉化的難度很大。
2 制約醫藥科研院所產學研一體化的因素
2.1 科研選題多以論文、專利等為指標,缺乏市場調研
目前,醫藥科研院所在科研中出現了重學術不重技術、重研究成果不重成果應用、重縱向課題(國家來源)不重橫向課題(企業來源)等傾向,導致科研活動與社會應用相脫節。產學研各方在結合中追求的共同目標和價值不盡一致,科研人員缺乏市場意識,科技評價機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2]。由于目前科研院所人才評價側重于承擔國家課題、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專利申請,很少考慮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濟效益。科研項目在選題立項之初,大多更為注重前沿性,而對于實用性的項目納入較少,這樣一來,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科技人員進行成果轉化的主動性。長久以來缺乏成果產業化的經驗積累和開發團隊,使產學研合作缺乏良好的發展環境。
2.2 科技轉化吸引資金難度較大
由于科技成果在進行實驗室研究后走向產業化這一過程,需要大量資金,但是產業化的前景在這時又不是非常明朗,所以吸引資金的難度非常大。我國醫藥行業用于科研成果轉化的資金主要來自政府撥款和自籌經費。顯然,科研院所多年以學術為要務,引入風險投資的意識不強。我國現有風險投資資金的運作主要還集中在成熟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末端,而從源頭開始扶持創新的創業投資設立較少,風險投資市場的流動性還有待加強,進入和退出機制尚不完善[3]。項目要具備足夠的發展潛力,明顯的競爭優勢,能夠為企業帶來盈利,并有可能具有一定的規模,才能夠吸引資本投資的眼球。
2.3 創新型復合人才缺乏
創新型復合人才是科研院所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由于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特有的性質,很難引進懂得市場運行機制的既有專業背景,又善于管理的復合人才。目前在醫藥科研院所中,開發項目的具體管理人往往由專家擔任,專家要承擔培養研究生、把握課題進度、管理實驗室等研究工作,難以同時兼顧科技成果轉化的繁重工作。另外,投資項目創業的主體大多是科技專家,對于專業管理知識和產業化經驗存在不足。這也是造成投資項目績效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4]。科研院所學術資源豐富,專業技術人員隊伍齊備,需要合理有效的管理,以免造成研發資源重復性浪費。創新型復合人才已成為醫藥科研院所發展的迫切需求。
3 國外產學研發展經驗
國外發達國家開展產學研一體化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各發達國家政府普遍重視制度建設,并通過實施綜合科技計劃、專項科技計劃等方式形成產學研戰略合作關系[5-6],值得轉型中的醫藥科研院所構借鑒。
3.1 科研機構為創新主體,建立聯合研究中心
美國科研工作直接面向產業領域開展技術創新,在適合的科技政策引導下,中、低層次的技術合作由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自愿發起,主動聯合創辦研究中心。這種合作模式既彌補了科研機構科研經費的不足,又能夠使科研機構深入生產領域,了解實際問題,使科研工作有的放矢。
3.2 政府在國外產學研一體化中發揮支撐作用
美國政府從資金上對于基礎研究、成果推廣等環節給予大力支持,通過稅收和信貸政策間接地增加政府或其他資金的投入,設立專項基金的同時鼓勵以風險投資在高校創辦高新技術公司[7]。英國產學研的實施規劃性很強,在信息、生物等領域加大力度,并且由政府規定在這些領域開發項目必須借助產學研的聯合。比如“聯系計劃”,由政府部門及各個研究項目管理委員會管理和支持,由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申請,合作承擔項目,開展重大戰略影響領域的成果轉化[8-9]。
3.3 創建助推科技成果轉化的中介機構
日本政府注重發揮引導作用。由政府支持,建立將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的中介機構。這些科技中介機構主要將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信息集成、分析,從中選擇出適合技術轉化、進行產業化的項目,為科研機構和企業提供決策咨詢、有效資源配置、項目信息交流、專利、協助開發等服務,搭建科研機構與企業對接的平臺,縮短開發周期,降低開發風險,加快產學研技術貿易的流通。
4 新形勢下加快醫藥科研院所產學研一體化思考
4.1 新形勢下醫藥科研院所產學研的優勢與面臨的挑戰
4.1.1 醫藥科研院所產學研優勢我國的醫藥科研院所作為知識密集型部門,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產業的發展應依托本單位重點學科的優勢,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此同時,高科技產業又促進科研機構得以獲得更多科研項目,為學生與教師提供鍛煉與科研的機會,促進社會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10]。產學研相輔相承,逐步實現共同高速發展的良好局面。如: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微生物與生化藥學為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研究所在一類新藥的創制中先后將去甲萬古霉素、平陽霉素、博安霉素、可利霉素等推向臨床,為我國醫藥衛生事業尤其是傳染病控制做出了杰出的貢獻[11]。
4.1.2 醫藥科研院所產學研面臨的挑戰目前在醫藥產業化格局中,發達國家占領了大部分高端市場。跨國制藥企業以其強大的人力、財力優勢,成為我國醫藥市場發展最強有力的競爭者。天然藥物、中藥以其獨有的優勢,成為各研發機構競相追逐的新目標,把現代科技融入傳統醫藥,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成為熱點。據統計,發達國家的項目成果轉化率高達60%~80%,而我國的僅為30%,科研機構的成果轉化率則更低,只有10%~15%[12]。
4.2 由創新藥物占領市場先機
建立產學研技術平臺,拓展高端創新源頭,既要有市場需要,還要搶占研發制高點,是保證可持續發展,提高競爭力的關鍵。
4.2.1 通過核心技術,占領制高點堅持高標準、深層次科研,把核心技術和關鍵理論作為創新的根本,重視團隊合作創新。高科技研究需要高深的理論基礎,因此需要長期、穩定、牢固的科研投入,這樣避免了產業化發展后勁不足。現代專利機制承認技術創新的險勝優勢[13]。近年來,醫藥產業需求的推動下,醫藥科研機構加大創新藥物研究,逐步具備了自主研發新藥的基本條件,一批具有重要市場前景的創新藥物正處于臨床前和臨床研究的各個階段。加快醫藥產業發展迫切需要占領醫藥經濟增長的制高點。應遵循市場的規律,選擇有學科優勢,附加值高、短期不易被仿制和轉化的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作為拳頭產品投入市場,實現產業化。
4.2.2 加強與國外高科技企業和基金會的實質性研究合作申請國際專利,將具重大市場前景的創新藥推進國外市場,進入臨床,與國際主流醫藥市場接軌,提高國際競爭力。通過自主研發,在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權。以國際交流帶動產業發展,吸引國外資金,促進人才培養。通過與國外制藥企業合作,實時了解國際行業發展最新動態,擴大對外影響和國際知名度,吸引更多有實力的跨國制藥企業以及西方重要相關機構的投資與支持,進而全面提高自身水平。
4.3 多渠道加強創新型復合人才的建設
醫藥科研成果產業化,其各個環節都需要綜合素質極高的創新型復合人才。產業化需要創新人才的團隊來實現。要求項目管理人員既有醫藥相關專業背景,又懂得開發、生產、營銷,熟悉知識產權、藥品審批等多學科、多門類的知識。這樣的高級人才,在目前的醫藥科研院所乃至整個醫藥行業都是稀缺的。
加強人才建設,要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在人才培養、技術開發方面與企業的聯系作用[14]。首先要從源頭抓起,在研究生的培養階段,就關注對其實踐能力的引導,鼓勵研究生選擇產學研方面富有挑戰的課題,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研究生培養,己經由單一的學術性逐步加大專業型研究生培養力度。同時,與企業建立聯盟,以項目為依托,科研院所發掘本單位有開發潛力的科技人才深入到企業,幫助企業解決科研和技術難題的同時,學習管理知識,將創新與生產實踐相結合;企業的管理人員也可以到科研院所,注入新鮮血液,幫助其解決產業方面的難題。通過人才的流動,搞活人才的培養模式。另外,還要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引進,重視尊重人才,關心愛護人才,以人為本,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更好的發揮其聰明才智,為科研院所創造更多的價值。
為了避免人才的流失,確保創新的可持續發展,科研院所還要從政策上給予創新型復合人才以支持。縱觀產學研合作走在前列的發達國家,在推動產學研合作過程中,都把利益激勵作為驅動的主要杠桿[15]。由于科研院所長期以科研為標尺,對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優惠政策比較少,因此開發人才對于成果轉化這項工作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就需要科研院所從考評機制、職稱聘任、收入分配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提高科技人才進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4.4 看準市場,準確對接,把握產業化的制高點
科研機構有豐富的學科資源和專家資源。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在醫藥領域實現生物、化學、臨床、信息技術等跨專業、跨學科的合作,建立合作聯盟。提高產學研戰略聯盟的資源整合效率不僅可以提高產學研創新聯盟的凈收益,還可以增加產學研戰略聯盟的穩定性[16]。通過深入了解市場和企業的需求,與市場無縫對接,盡量避免重復研究,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準確定位的研究項目一旦成熟,必將成為產學研合作的有效要素,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與社會價值,成果的技術轉移也將成為產學研合作中順理成章的環節。因此,醫藥科研院所要制定長期、中期產業發展規劃,突出自身優勢。
4.5 轉化思想,借力“外腦”,開發引資
4.5.1 轉變思想既有原創藥的開發,又有技術服務,還可開拓外包市場。“外包”就是企業把新藥研究與開發工作拆分或全部委托給專業研發機構承包。通過參與國外醫藥大型企業的外包,可以讓我國的科研機構熟悉規范的國際化運作模式,學習知名醫藥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學習如何提高成果轉化率。
4.5.2 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一體化,需要人力資源、知識資源等達到合理配置近年來,我國政府對于醫藥科研的投入大大增加,由于科研院所積累了巨大的科研財富,其產出的前期成果為后期投入產業化避免了一定的風險。引入第三方中介機構能夠通過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整合,使得各方利益能夠較為公平的分配。適當借助“外腦”,比如專業咨詢機構或中介機構,購買“管理服務”、“中介服務”,從整體規劃和戰略,以及組織形式等方面為科研院所開出“處方”,那么就可以降低合作風險,爭取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加速產業化進程。同時,中介機構和專業的咨詢機構在引進創業風險投資等融資方式的應用方面,有其獨到的經驗,可以為轉型中的醫藥科研院所吸引更多資金出謀劃策。
5 小結
醫藥科研院所在新時期需要搞活經濟,但不能完全以經濟效益為目標,還要以人為本,合理配置資源,擔負起國家賦予醫藥科研院所特有的使命,堅持關注產出較少的公益性健康問題,以此形成產業與科研互相支持、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更好地造福國計民生。產業化一方面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能夠對科研有更好的支撐,力爭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吳淑娟,薛振偉.高校產學研合作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石油教育,2010,(2):80-82.
[2]李志強.科技成果為何轉化難[J].求是,2004,(23):56-58.
[3]王曉鋒,王連軍.創新產學研合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J].中國高校科技,2011,(12):8-10.
[4]李春蘭,李寶山.我國科技風險投資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10):92-93.
[5]孫福全.主要發達國家產學研合作的經驗及其啟示[EB/OL].http://,2009.
[6]Carayannis EG,Alexander J,Ioannidis A. Leveraging knowledge,learning,and innovation in forming strategic government-university- industry (GUI)R&D partnerships in the US,Germany, and France [J]. Technovation,2000,(20):477-488.
[7]張玲,賈淑英.國外產學研結合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8,(3):60-64.
[8]程桂枝,程軼平,唐五湘.英國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政策措施及其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46-48.
[9]Bill. More Stick Than Carrot on Offer [J]. Nature,1986,324(12):606.
[10]萬健,趙燁燁.高校產學研合作的利益機制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1,(12):50-51.
[11]李梅芳,劉國新,劉璐.企業與高校對產學研合作模式選擇的比較研究[J].科研管理,2012,(9):154-160.
[12]馬德秀.產學研結合障礙須立法突破[N].科學時報,2010-3-10(4).
[13]楊廣青.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迎接“大科學”時代的挑戰[J].科技管理研究,2001,(4):60-62.
[14]Hilary Sunman. Science parks and the growth of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s[C]. The proceedings of the UK Science Park Association's Annual Conference held on 6th December 1986 in association with Peat Marwick Mclintock,Cardiff, CSP Economic Publication Ltd.,1987,5.
[15]王燕,黃韜,林華慶.產學研合作利益分配機制的探討[J].中國高校科技,2012,(12):22-23.
[16]劉俊.論非零和合作下“產學研”創新聯盟研究[J].中國市場,2007,(12):115.
(收稿日期:2014-02-01本文編輯:衛軻)
關鍵詞:高職院校圖書館;對外開放;思考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9-0053-02
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現今成為社會廣為關注的一個問題,網上就“高校圖書館是否該向公眾全面開放”設置調查問卷,在參加調查的近兩千人中有近四分之三的人選擇應該開放。他們的觀點是,高校的書籍資源應該讓公眾也廣泛獲益。而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的觀點,也逐漸為多數高職院校所接受。但高職院校圖書館對外開放并不是簡單的事,應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加之高職院校圖書館對自身存在的阻力因素缺乏認識,使其對外開放沒有長足的發展。本文就針對高職院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高職院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的冷思考
高職院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同類型的圖書館有著不一樣的社會職責。從根本上來講,高職院校圖書館對外開放,本身就違背了其最初制定的職責和工作范圍,這是一個機制問題。同時,高職院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也有著不同的服務對象,所承擔的任務也不一樣。
(一)公共圖書館與學校圖書館比較研究
公共圖書館由國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資助和支持的、免費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的特點:為市民服務的圖書館,一般由政府稅收來支持。與專業圖書館不同,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可以針對兒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居民。提供非專業的圖書(包括通俗讀物、期刊雜志和參考書籍)、公共信息、互聯網的連接及圖書館教育。這類的圖書館也會收集與當地地方特色有關的書籍和資訊,并提供社區活動的場所。
學校圖書館是為高等學校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圖書館,是指大學圖書館和學院圖書館等,是高等學校的文獻情報中心。其主要任務是擔負著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雙重任務,是培養人才和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高職院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的冷思考
正如北京大學圖書館朱強館長的觀點,“應該讓讀者知道,高校圖書館并不是對所有公眾都有價值,因為高校圖書館的圖書是用來解決學術性問題的,一般性的閱讀需求更適合去公共圖書館,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資源、人力、資金的占用。”
高職院校圖書館主要服務對象是學校師生、前來進修、培訓的學生或企業員工,以及其他校企合作單位的讀者。在書籍資源以及人力資源配備上,也僅能滿足為這些讀者服務。如果完全向社會開放,在空間、書籍以及人力資源上,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承載能力實在有限。
對此,有人會提到一些國家,特別是社會的公共服務已達到較高水平的英美高校圖書館的例子,來說明我國的高校圖書館也應該盡快、盡可能多的無條件對外開放。但我們要知道,國外高校圖書館的這種對外開放,多數是建立在公共圖書館和社區圖書館發達的基礎之上的。更重要的是,國外大學圖書館對外開放,實際只是作為公共圖書館系統的補充而存在的。
所以,理性而言,我們既不能裹足不前,不積極發揮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對社會服務的作用;也不能不遵循客觀規律,急功近利,不按照我國的國情逐步實施。
二、高職院校圖書館對外開放存在的幾個問題
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對外開放,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與之相應的各類有效保障。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圖書館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阻礙了其對外開放。
(一)自身的管理制度和服務理念
1、我國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圖書館現在還只是在行使為學校提供教學科研文獻資源的職能,相應的管理制度也是為此設立。如果圖書館對外開放,那么現行的管理制度必然會出現問題,使得對外開放難以實現。
2、高職院校圖書館缺少對公眾服務的意識,沒有認識到高職院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不僅僅是為在校師生所享用,也應為全民所享用。
(二)館藏資源
雖然高職院校圖書館具有人才、資源和設備設施等優勢條件,培養的目標也以技能型人才為主,館藏資源在層次上比普通高等院校更符合大眾的閱讀需求,但各個高校的學科和專業設置不同,圖書的選購側重就不同。如果是在學科和專業設置的范圍之外,則該校圖書
館的館藏資源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從而對讀者沒有任何幫助。因為任何一個高職院校圖書館的藏書建設,都要根據本校的教學任務和科研工作來進行。同時,學科設置越來越細,專業之外的人很難進入某一學科的前沿,所以校外的讀書愛好者,很難會借閱那些專業性非常強的圖書資源,他們的需求也難以得到滿足。
(三)人力資源與設施
高職院校圖書館對外開放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校外人員的入館,勢必會擠占有限的圖書資源和座位資源,與學校師生的權益發生沖突。尤其是在高職院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人力資源和座位等設施比較有限的情況下,沖突尤為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優先滿足校內師生的需要,畢竟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根本宗旨是為本校師生的教學、科研、工作和學習,提供信息資料和學術資源支持。
再者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接待能力和服務能力有限,圖書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由于人力資源的搭配、開放時間的延長或變更,勢必會增加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從而影響對教師和學生服務的質量。
(四)經費
高職院校一般都存在辦學經費不足,資金匱乏的現象。當前,我國許多高校不斷擴招,而經費投入又長期不足,使得師生人均占有圖書館資源急劇下降,已經滿足不了學校自身的教學科研文獻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對外開放顯得力不從心。
三、高職院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的探索
高職院校圖書館對外開放是一種發展趨勢,但怎么開放還在討論,這應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的地方。
(一)創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務意識
高職院校圖書館應當突破傳統的管理模式和服務方式,在做好為校內教學、科研服務的工作的同時,創新管理制度,提高服務意識,更新相關管理系統和軟件,最大限度的為對外開放工作做好準備。
(二)對外服務方式的探索
高職院校圖書館里很多資源是以數據庫形式呈現的。在數字時代,完全可以利用數字技術、物流服務來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我們說的公眾到圖書館來借書、看書,其實是傳統意義上的開放,畢竟人力、物力等客觀因素都存在,對外開放存在很大的困難。當前高職院校圖書館對外開放應該先是數據庫開放,通過數字化、網絡的方式對外開放。
對于校外人員進入圖書館擠占本校師生資源的問題,可以通過設立單獨的公共閱覽室、提供特色借閱服務、彌補空間的不足。
(三)要建立政府、企業和高校共建圖書館的新模式
從目前各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實際情況來看,對外開放緊緊依靠高職院校圖書館自己,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即使圖書館有這個想法,往往也力不從心。但是在政府和企業的支持下,就能更好地解決圖書館資源不足的問題,才能更好地為解決教學科研與社會需求的矛盾。
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是大勢所趨,高職院校圖書館也在努力為這一公益性事業轉變思想,付諸于行動。當然,對外開放需要時間,需要理解,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不能急功近利。同時,高職院校圖書館應完善自身制度建設,創新管理,更新服務理念,主動加強與社會各方面的合作,這樣才能真正的、更好的做到對外開放。
參考文獻:
關鍵詞:青海省;水資源;政策;生態補償
近些年來全國經濟得到了快速持續的發展,但與此同時,由于粗放型經濟的開發與利用,水資源的消耗也大幅增長。而進入新時期,在諸多國家重大戰略面前,都對水資源的調配與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于青海省,雖然水資源豐富,但作為中華水塔,是三江源的所在地、國家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卻面臨著有水不能用和有水用不上兩個方面的問題。并且青海省是全國性水源地,而我國專門針對水源地發展的涉水政策法規起步較晚,其制定、部門權責的劃分等方面仍存在諸多缺失。種種困境使得青海省在面對省內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時,所面臨的水資源形勢日益嚴峻。
1 青海省水政策現狀及存在問題
基于青海省水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為了積極應對水挑戰,中央以及青海省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法規以解決其水資源矛盾問題:如一系列國家水資源立法體系、青海依據本省的實際情況和存在問題頒布并實施的《青海省河道管理辦法》等針對性較強的文件;除此之外,青海省政府還先后出臺了《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等。事實表明,青海省的現行水政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研究發現,在青海省水資源供需矛盾有所緩解、生態資源環境得到維護的同時,現行涉青水政策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從而限制了新時期青海省水資源需求戰略規劃的實施與青海省水利事業的發展。
我國專門針對水源地的水政策法規起步較晚,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部門權責的劃分等方面仍存在諸多缺失。在對涉及青海省的現行水利政策體系進行梳理、分析以及實地調研中,發現青海省的現行水利政策存在如下問題:水政策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現行水利政策法規體系缺乏有機內在聯系且對水資源的保護規范不到位、水資源產權法律界定不清、水權行使主體不明確、水權轉讓試點對失水農民生存問題重視不夠、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補償范圍狹窄、補償標準偏低、補償途徑單一以及補償資金籌集及管理效率低等。各層級的法律法規較零散、不協調、缺乏一致性、適用性不強等問題使得其難以對水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具體環節給予指導。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海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而限制了青海省經濟社會的發展。
2 青海省水政策需求
2.1 東部干旱山區水資源政策需求
眾所周知,東部地區是青海省的重要農業產區,故東部地區的水資源政策需求中,農業用水政策需求最為迫切。為確保該地區水資源需求戰略規劃的順利實施,其政策需求有:有從法律、經濟等方面扶持水利工程建設的政策出臺的需求,以鼓勵水利工程建設;有制定鼓勵、加強農業節水,對農業節水各個環節的產業予以支持的政策法規的需求,以提高用戶節水的積極性,進而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有促進農業用水研究、技術推廣的相關法規細則出臺的需求,以具體指導其生產實踐等;有加快建立完善的青海省水權轉讓機制的需求,硤岣吲┮蹈咝в盟和節水水平。
2.2 柴達木地區水資源政策需求
柴達木地區的工業用水水政策需求較為急迫。而工業用水的最大難題是廢棄水的處理問題及工業用水水平提高的問題。故其水政策需求有:需要有從政治、經濟、法律等多維度促進工業節水的政策法規,如實施梯度水價等;需要有強制以及鼓勵企業節水減排、提高污水排放標準的政策法規,以減少水污染以及提高工業用水效率;需要有結合該地區實際情況出臺與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相配套的規章制度;需要扶持水務專業化管理模式建設的政策,以促進其建設和發展。
2.3 環青海湖地區水資源政策需求
環青海湖地區,是青海的人口集中區域,保障此地區的城鎮生活用水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其所需水資源政策有:有出臺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和生活節水等方面相關鼓勵政策、辦法細則等的需求,強化生活和服務業用水管理;有盡快建立建成以按市場規律調整水價的機制的需求,運用好市場和價格兩個杠桿;有制定扶持鼓勵污水處理企業、水資源保護企業或項目政策的需求;需要建立突發性事件的應急機制與備用水源建設的政策。
2.4 祁連山地區水資源政策需求
祁連山被譽為河西走廊的脊梁,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但在祁連山生態保護中,存在與當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不同步、不統一、不協調的問題。因此,祁連山地區的水資源政策需求有:需要有加快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辦法細則,以促進其落地、實施;需要有系統、完善的生態功能區水資源保護政策法規,盡快完善生態功能區的補償機制,以提高生態功能區內各方的水資源保護積極性;有積極探索祁連山林區碳交易機制、創新“以碳養林,以林涵水,山青水秀,中華氧吧”模式的需求,以拓展青海省善林水的多維度,提高生態服務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
2.5 三江源地區水資源政策需求
三江源地區作為“中華水塔”,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同時其又屬于國家限制開發類型區,而三江源地區進行水生態保護投入的保護工程直接成本和地區限制發展的間接成本都十分巨大,加之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低,使其收支缺口很大。因此,三江源地區的水資源政策需求有:需要有系統的、完善的生態功能區水資源保護政策法規;需要盡快出臺三江源區水生態保護的專項與系統設計等;需要盡快完善三江源水生態補償機制的需求,特別是將水生態補償作為三江源生態補償的重要內容。
3 青海省水政策建議
3.1 國家涉青水政策建議
3.1.1 重新調整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
面對黃河輸沙用水量已大大節省,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已建成供水等新情況、新形勢,上世紀80年代制定的黃河可用水量分配方案已不再適用,建議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盡快制定更加合理的新分配方案。而新分配方案的水量分配傾斜補償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面向青海省未來發展需求提高全省用水總量控制指標;二是在黃河流域正常年份可供水量分配指標中提高青海省所占比例;三是未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受水區水量分配的適當傾斜。
3.1.2 加大對青海省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扶持力度
青海省水資源面臨著資源總量和時空分布不均、社會發展需求不均衡的嚴峻問題,因此青海省需建設重大跨流域調控和輸配水的水利工程來應對其工程性及資源性缺水,以提高其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故建議國家可對青海省此類工程從經濟、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經濟上,構建可采用經濟支援的手段,充分利用經濟杠桿的調控作用及“PPP”模式等,加大對青海省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的投資,促使合適、必需的水利工程高效上馬;政策上,可對此類項目簡化審批程序,開辟“綠色通道”,以及減征或者免征增值稅等,以促進青海省水利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3.1.3 優化完善青海省作為國家水源地的補償政策
目前我國的補償制度仍停留在政策和行政法規零星規定的理論層面,但補償機制屬于實際操作范疇。因此,應借鑒國外水源地補償運作的先進模式,以及國內部分省市試點工作的成功經驗,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循序漸進的原則盡快優化完善青海省的補償政策。首先,應健全水資源生態保護補償法律體系及明確生態補償制度的法律地位,為生態補償的實施和運行提供法律保障;其次,應從政府經濟補償和市場經濟補償兩方面來完善青海的經濟補償制度建設,以明確補償資金來源、補償途徑等;再次,可對青海省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以及推進返補利稅機制建設,以活躍青海投資氛圍、吸引技術人才聚集、提高生態保護積極性等;最后,還應健全青海省補償管理制度,如建立上至國務院下至各地方行政區協調統一的補償管理機構等,以保證補償機制的運行,補償對象的確認以及實施效果的評估等。
3.2 青海省水政策建議
3.2.1 全省范圍內水政策建議
(1)加大對省內水資源開發等水利工程的政策扶持力度
鼓勵水利工程建設,解決好青海省水資源分布與社會發展不均衡問題,是當下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政府可通過把重點水利工程項目列入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同級財政安排的有關專項資金的扶持范圍、擴大工程建設融資渠道等手段予以經濟支持;通過對相應水利工程建設加快審批、減征或者免征增值稅、出臺相關水利工程實施細則等途徑予以政策和法律支持等。此類工程從經濟、政策、法律等方面給予扶持。
(2)著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及優化配置
在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不僅要開源,更要節流,要優化配置、合理利用。青海省可通過水權制度創新以及充分發揮水價的經濟杠桿作用等方式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節約用水和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3)加強水資源保護力度
青海的獨特優勢,在于生態地位的獨一無二,具有著無法替代的生態戰略地位,這是青海最具影響的品牌。故青海省應建立建成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來加強水資源管理,這是青海省生態文明先行區的建設的一部分。
(4)加大對相關科研、技術新工作的扶持力度
理論研究對實踐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青海省應加強鼓勵各科研體系加強技術創新,對節水、流域生態補償等領域的研究。水資源開發保護與流域生態補償研究可以設置流域生態補償研究專項;應成立相應的科研基金等以增加對相關科研工作的經濟支持。
(5)大力推進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總體看來,當前的信息技術手段還不能滿足水資源管理業務需要,水量調度和水環境保護的各個信息系統之間相互獨立,信息和資源無法實現共享。故需要將原有水資源管理領域各個業務系統進行整合完善,進而實現水資源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和信息化,提高水資源管理的水平。
(6)加強水政策宣傳教育及完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表達機制
為確保青海省水相關政策的全面高效實施應注重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應通過正式會議、講座、新聞媒體等宣傳方式,加強水政策的宣傳教育;也應通過建立利益相關者的直接協商對話制度等方式完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表達機制。
3.2.2 省內不同區域水政策建議
(1)東部干旱山區水資源政策
農牧業是青海省的傳統及支柱產業,為適應西部大開發的需要,青海省今后的發展要依托資源優勢,同時農林牧要走產業化和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其可通過加大水利工程建設、著力加強節水研究及推廣農業節水、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以及加強農業區水權轉讓機制建設等方式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農業增產增收,改善農產品的品質,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2)柴達木地區水資源政策
近些年來,柴達木地區在其工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工業用水粗放、用水效率低、污水排放超標、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這與柴達木地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相背離。為此,該地區應施行梯度水價促進節約用水,同時建立工業水價預報預警制度;需出臺獎罰分明的政策,強制污水達標排放,加強中水利用,以促使相關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工業用水水平;結合柴達木地區實際情況出臺與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相配套的規章制度,讓三條紅線“硬”起來;還需建立水務專業化管理模式,如參照上海市模式,以滿足柴達木地區的發展需求。
(3)青海湖地區水資源政策
青海湖地區可利用市場和價格兩個杠桿,按市場規律調整水價,以及盡快出臺居民節水鼓勵辦法細則,以調動社會節水積極性、遏制城市局部下沉,減少水污染,使水資源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同時還應加強對廢水處理產業的扶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把污水作為可利用的資源將是解決青海湖地區水資源問題的重要途徑。
(4)祁連山地區水資源政策
祁連山地區必須把生態保護第一作為發展之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就要求祁連山地區應加快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在強化制度執行上下功夫、動真格;同時也應完善對該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擴大生態補償領域,逐步提高補償標準等;祁連山地區可探索“以碳養林,以林涵水,山青水秀,中華氧吧”模式,拓展青海省山林水的多維度,提高生態服務價值,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祁連山地區生態美好、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有機統一。
(5)三江源地區水資源政策
三江源地區是我國極其重要的生態屏障,其屬于國家限制開發類型區,因此三江源地區的水資源政策也應先行先試。首先應設立“三江源地區生態補償”專項,專門用于三江源及其保護實施主體地區的水資源節約、保護和管理等相關工作;其次,著力建設以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的補償機制,以彌補三江源水生態保護損失的機會收益;還應根據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需要逐步設立生態稅,將現行宜于以稅收形式管理的環保收費項目逐步納入征稅范圍,比如開征水源地生態保護專項稅、開征環境污染稅等。
4 結束語
為解決青海省日益嚴峻的水資源形勢,青海水資源開發利用配套政策應先行。在完善其水政策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充分考慮青海省作為是三江源的所在地、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特點以及青海省五大功能區劃各自的發展需求,建立健全青海省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法律保障機制、經濟運作機制、管理機制以及生態補償機制,以構建完善的青海省水資源開發利用配套政策體系,是解決青海省水資源矛盾的關鍵一環。
參考文獻
[1]盧壽德,王海龍,劉睿.黃河上游青海境內水資源量計算評價[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08(04):238-239+246.
[2]李東海,梁淇倡,魏俊毅.論青海水利資源的綜合開發[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4):333-334.
[3]劉耀.面向21世紀的青海水利發展戰略問題[J].中國水利,2000(09):37-38.
[4]嚴瓊.青海祁連山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攀登,2015(01):81-86.
[5]陳兆開,施國慶,毛春梅.流域水資源生態補償問題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03):51-55.
[6]王赫.我國流域水環境管理現狀與對策建議[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1(07):62-65.
[7]高彤,楊姝影.國際生態補償政策對中國的借鑒意義[J].環境保護,2006(19):71-76.
[8]葛顏祥,梁麗娟,接玉梅.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與運作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6(09):22-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