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勞動教育課的認識

對勞動教育課的認識精品(七篇)

時間:2023-07-17 16:22: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勞動教育課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勞動教育課的認識

篇(1)

【關鍵詞】小學勞動課 反思 超越

在小學開設《勞動》課,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在我國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了。在這十幾年中,小學勞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些成效是任何人不能隨意否定的。但是,進入21世紀以后,面對世界范圍內興起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站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21世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性人才的高度來審視小學勞動教育,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主要途徑的《勞動》課卻在課程的定位、課程的開發、課程的實施等諸多方面。暴露出許多先天的不足和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反思與研究。

一、勞動課的課程定位:是學科課程,還是經驗課程?是分科課程,還是綜合課程?

現代課程理論告訴人們,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類型是多樣的,不同類型的課程有著不同的課程價值和特點,不同類型的課程應該形成一個均衡的課程結構,這樣才能共同發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功能。這就要求在開設一門課程時。首先必須對這門課程的課程類型以及它與其它課程的關系進行合理定位。這一點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它直接影響這門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是搞好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國的勞動課出現在80年代中后期,當時國內的課程理論研究非常落后,甚至說課程理論研究處于空白階段,造成了人們的課程意識淡薄,課程觀念落后,把課程等同于學科、等同于教材的認識相當普遍。當時的人們還沒有普遍建立起課程類型和課程結構的觀念,把學科課程和分科課程當作是學校天經地義的課程形態,在這種情況下,當人們認識到需要開設勞動課,以加強勞動教育,落實“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要求時,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按照學科課程和分科課程的設計思路和要求來設計和要求勞動課,使勞動課成了我國課程體系中典型的學科課程和分科課程,盡管也強調“勞動實踐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基礎”、“小學勞動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學時應以實踐為主”。因為它只強調了勞動課的實踐性特點,而沒有、也不可能把勞動課明確定位在不同于學科課程的經驗課程上。

隨著現代課程理念在國內的廣泛傳播,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小學勞動課的課程定位問題便凸現出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勞動課不應該是學科課程,而應該定位于經驗課程,這樣才能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實際和需要,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勞動課不應該是分科課程,而應該定位于綜合課程,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小學勞動課程本身的特點,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課程門類過多、課程內容交叉重復的弊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促進學生的自主全面發展。

二、勞動課的課程開發:誰來開發?

受我國長期形成的中央集權式課程管理體制的影響,自小學勞動課開設以來,小學勞動課的開發權一直集中在省一級教育業務部門,由省教育業務部門依據小學勞動課教學大綱組織編寫全省統一使用的《勞動》課教材,學校勞動課教師則負責小學勞動課的教學,以全面落實《勞動》教材中規定的教學內容。但是,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一方面,省編《勞動》課教材內容的統一性很難切合各地、各校的實際,許多教學內容脫離當地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或者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對學生的發展價值不大,或者要求過高,缺乏落實的必要條件和可能。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逐步深入,我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社會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勞動》作為一門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的課程,其課程內容應該及時更新。以反映當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反映當前學生生活的實際,反映未來生活對學生素質的新要求。但是,某省編《勞動》課教材卻多年一貫制,有的竟是“第七次印刷”(1994年5月的第1版,2000年3月第七次印刷)。試想:如此一勞永逸的課程開發、一成不變的課程內容如何能引起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的興趣?如何能激發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積極性?

深入反思《勞動》課建設中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我們認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過高是其主要原因。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適當下放勞動課的課程開發權,喚醒一線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明確一線教師的課程開發責任,改變他們僅僅是課程實施者的單一角色,建立教師既是課程實施者,也是課程開發者的觀念,使他們能夠緊密聯系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實際,聯系當地小學生生活的實際,自主的、創造性地進行勞動課的課程開發和實施。

三、勞動課的課程實施:是以知識為中心,還是以實踐為中心?

篇(2)

關鍵詞:哲學思辨;勞動教育;實踐;策略

必須要承認,在開展勞動教育方面,我們和很多學校一樣,起初踟躕不前、裹足“不動”。而促使我們真正“動起來”的,是家長的一次投訴。

我校一二年級周一到周四,下午只有兩節課,比其它年級少一節。考慮到孩子較小、放學又早,家校雙方都想讓孩子早點打掃完衛生回家,我們就依值日表,安排對應孩子的家長,到校帶領孩子一起打掃衛生,認為這樣做一來可以加快灑掃速度,孩子能早回家;二來可以對孩子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給孩子“愛勞動、會勞動”的積極示范和啟示。但家長認為,衛生應該由班主任帶著學生一起打掃,不應該麻煩家長。并因此投訴。

學校對投訴進行了及時回應,并溝通解決了有關問題,這一事件帶給教育者三點啟示:(1)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必須是全員的,不論職位;(2)勞動教育的家校合作是必須的,不論途徑;(3)家長對學校勞動教育是有期待的,不論形式。

從學校層面來說,要堅持“德育為首,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落實素質教育政策,深入開展、實施好“勞動教育”。

由教育部、和全國少工委等多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到今時已落地一年。這是一份很有分量的文件。但從基層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實際觀察來看,勞動教育蓬勃發展的局面卻并未出現。雖有《意見》“落地”,但“勞動教育”在很多學校并沒有“動”起來,頗有些“雷聲大雨點小”的意味。究其原因,除了《意見》本身的宣傳、執行力度存在不足外,還有可操作性方面的問題。

一、現時困難:“動”與“不動”,這是個問題

客觀來講,國家非常重視面向中小學的勞動教育,并且有相當長的一段時,各種勞動教育實踐,如學工學農、校外實踐、家務勞動、公益勞動開展是豐富而有效的。但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的發展,勞動教育在學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軟化、在社會被淡化、在實踐中被虛化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并成為今日常態。如何更好地推進勞動教育,變成了“動”還是“不動”的問題。推進勞動教育的主要困難體現在:

(一)學校方面

1.“課”動難。課時緊張,勞動與技術課程推進隨意性強,“被調課”現象比較普遍,“開齊上足”成奢侈品;課程形式比較單一,學科整合力度不夠,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2.“師”動難。師資保障能力有限,缺少專職老師,兼職老師不能科學、系統地推進學科建設,專業水平亟待提升。

3.“生”動難。各種文化課學習(補習)、特長(興趣)培訓占用了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時間;學生勞動熱情持續時間短,“表象性”勞動占據主導地位,勞動實踐的觀念亟待轉變,勞動的習慣和能力亟待培養。

(二)家庭方面

1.思想變動難。一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仍大行其道;二是大多孩子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寵溺過度,總認為孩子還小,勞動太苦太累,老是借著“等孩子大一些再說”來包辦代替。

2.家校齊動難。家長都有自己多種多樣的家教理念,要使他們集體認同一個教育理念并實際行動,需要做大量細致而有說服工作。各位家長的教育理念有先進、落后之分,水平高低有別,難以均衡。

(三)學生方面

1.勞動學習不足,家長示范太少,學生整體缺少必要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家長因為客觀上沒有時間或是主觀上輕視勞動,和孩子一起勞動的機會少,對孩子的主動示范也很少。

2.勞動時間不足,勞動實踐太少。據一份調查顯示:僅以學生每天從事家務勞動平均時間為例,美國為1.2小時,韓國為0.7小時,法國為0.6小時,英國為0.5小時,日本為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也就是12分鐘。時間的絕對不足必然約束、限制孩子的勞動實踐,使其在勞動形式上趨于簡單重復,缺少多樣性。

(四)社會方面

1.尋找基地難。一是區域內的校外素質教育實踐基地數量嚴重不足且建設質量總體不高,二是無償或低價面向學生的勞動教育基地須依靠學校自身去尋找、協調,制約因素太多,學校往往勉力為之或選擇知難而退。

2.整合評價難。及時、有效的評價對激發、保持學生的勞動熱情,并逐漸內化為勞動習慣、勞動品質具有積極的意義。但當下學生社會層面的勞動,除及學校有組織地進行并實時納入學生的德行評價之外,其他形式和途徑的勞動均處于自發、自覺、自主的狀態,沒有評價標準,更未與學校現有的評價激勵機制形成對接或整合。但由于其自由的活動形式,納入評價又出現無法掌控過程和效果、無法確立評價主體和標準等實際困難。

3.制度支撐難。勞動教育在實際運行中還遇到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沒有相關的制度來保障、約束或是激勵相關部門和單位來支持學校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活動支持不支持、配合不配合完全憑著個人好惡、社會責任等情緒性因素來支撐,彈性太大,缺乏穩定性、規范性和約束力。

二、對癥有方:“動”與“不動”,這不是問題

思想決定行動。任何一項工作的完成、項目的推進都必須先解決“為什么做、做什么、怎樣做”三個問題。其中“為什么做”屬于思想認識的范疇,必須有堅定而一致的認識和態度。《意見》的出臺充分闡釋了加強勞動教育的意義,即“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勞動興趣、磨煉學生意志品質、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對于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我們必須將推動《意見》的落實作為加強勞動教育的“指南針”和檢驗實施勞動教育決心和力度的“試劍石”。

事物在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困難在尋求智源和資源的過程中得到解決。尋求智源和資源的過程就是尋求辦法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獲得經驗的過程。當前,學生缺少勞動、不愛勞動、不會勞動、不尊重勞動的現象普遍存在;學校推進勞動教育力度不一、遲疑觀望;家長重智輕勞,參與學校勞動教育熱情不高……推進勞動教育困難重重。如何解決?當然是面對具體的問題和困難,有的放矢,統籌推進。具體辦法有:

(一)整合三門課程。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堅持課堂是勞動綜合素養培養的主陣地和重要窗口。我們實現勞動教育的課程是勞動與技術,該課程倡導“做中學”和“學中做”,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突出強調“勞動教育與技術教育的統一”“以生活為基本邏輯,組織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學習內容”。與此同時,學校開設的科學課程、少先隊活動課程都有與“勞動與技術”課程內容交叉甚至重疊的部分,我們要通過校本化的二次課程開發,實現三門課程的有效整合,從而集聚優質資源,更好地達到課程目標。

(二)確立三個主體。現時的勞動教育在主體認定上隱約是“雙主體”,但同時又存在模糊不清的情況:在學科推進上,“勞動與技術”課程的老師是當然的落實主體,但缺少主體責任、評價要約和具體標準。班主任是潛在的落實主體,因為很多的勞動意識培養、勞動技能習得和勞動教育實踐等工作需要通過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來組織實施,但同樣沒有主體責任。而從勞動教育的內容設置來看,家務勞動是關鍵的環節之一,也是勞動素養形成的重要途徑,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家長也是落實“勞動教育”的主體責任,而這以往是被漏掉的一環。所以我們在加強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明確確立學科教師、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和家長等三方位落實主體,并設定相關責任。

(三)形成三方評價。以往的評價多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且參與主體多是班主任,而標準則是憑著學生參與班級值日是否熱情、是否認真、是否主動等定性標準(主觀印象)來制定,評價具有很強的隨意性。而同為落實主體的學科教師和家長,失去了評價的參與權和話語權,評價具有明顯的片面性。在這一點上,學校要用規范的形式與班主任、學科教師和家長等三方評價主體銜接好并將評價要素、評價標準等形成可操作性量表提前告知,以形成有三方參與的、既重視結果也看中過程、兼具指導性和約束力的成長性評價指南。

(四)培養三種意識。即,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幫助學生熟練掌握一定的基本勞動技能,更要從培養勞動素養的角度,培養他們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情感,牢固樹立“勞動光榮,人人參與”的躬行意識、“珍惜勞動成果,勤儉光榮,浪費可恥”的節約意識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奉獻意識,努力營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集體的事情爭著干、家里的事情幫著干、公益的事情搶著干”的氛圍,形成風尚。

(五)建好三個基地。基地是夯實常態培養和實現整體提升的有效載體。班級和家庭要基于學生個體在班級(孩子個體在家庭)的義務,分給勞動“責任田”,建好“責任基地”。職能處室基于學生個體價值實現和道德成長的需要,要劃出“愛心社區”,建好“小雷鋒基地”。學校基于學生勞動實踐和整體展示的需要,在校外尋找“試驗田”,建成“校外成長基地”。通過上級指導、學校定制、意向調研、簽訂協議、認可掛牌等程序,將校外基地建設高標納入學校管理視野并在此基礎上引入課程建設理念,實現建設的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和效能化。

三、務實推動:“動”與“不動”,都不是問題

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造。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重視和加強學校勞動教育,既是實現核心素養培育的“固本強基”工程,是“大國工匠”的召喚,也是黨和人民的熱切期盼。加強勞動教育,“動”的是從培育勞動素養的角度務實行動,下力氣解決“如何盡早動起來”和“如何動得更好”的問題。“不動”的是始終堅持“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諶面發展”的基本原則,抓好“落實相關課程、開展校內勞動、組織校外勞動和鼓勵家務勞動”四環節。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推進校本實施,相關課程“真落實”。課程實施是“本”,要做好四個“一”:做好一個整合,即在有職能處室代表、班主任代表、勞動與技術(綜合實踐課)學科老師代表、家長和學生代表參與的環境下,把勞動與技術課程、少先隊活動課程與科學課程中相似或相同主題的內容進行校本整合,使課程實施處在學校視野下,增強執行的力度。

開發一本教材,即開發《我愛勞動》校本教材,將勞動觀念培養、勞動知識學習、勞動技能掌握、勞動成果評價等內容涵蓋其中,并根據低、中、高年齡特點使教材體現階梯式成長的特征,使學生“學有所依”“行有所獲”,教師“教有所倚”“行有所成”。

制訂一份意見,即制定基于學校的《關于加強勞動教育的意見》,將學校勞動教育從整體上進行目標和原則定位,在實施中明確工作細節,突出機制保障。

申報一個課題,即通過省級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少先隊勞動教育實踐路徑研究》來推動和保障課程實施,使課程的實施全程都在科學、明晰又正確的路上。

(二)設計勞動崗位,校內勞動“真豐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際體驗是習得勞動技能、形成勞動素養的重要渠道。我們設計了三種類型共8個崗位來滿足學生需求:

1.責任型崗位。是屬于義務性質(任務性)的,人人都要參與。包括:

(1)衛生保潔,主要勞動形式包括掃地、拖地、擦黑板、擦玻璃、清潔區打掃、蛛網清潔、污漬清除等。

(2)班務保持,主要勞動形式有圖書整理、講臺整理、桌凳整理、灑掃工具整理、生物角管理等。

2.奉獻型崗位。是屬于志愿性質,個人有強烈意愿并獲得班主任支持即可參與。主要服務崗位包括:

(1)美德美行示范崗,隸屬“五小”團隊,主要職責是做好學生車輛停放區域的車輛排放、班級飲用水保障、學校平地的衛生保持、衛生環保宣傳等。

(2)小雷鋒社區,主要職責是做好學校公共區域的衛生保潔、開放書吧的管理、低年級班務勞動支持、校前區左右30米衛生維護等。

(3)紅領巾綠地,主要職責是學校綠地的雜草拔除、樹木花草澆水、為花草樹木做名片等。

3.技能展示型崗位。遵循自愿原則,但帶有集體組織性質,有一定的約束力。包括:

(1)成果展示性的,主要有“我有一塊田”種植(園藝)展示(結合科技節)、生活自理能力展示(穿衣、洗紅領巾、刷鞋、疊被子、整理圖書等)等。

(2)勞動競賽性的,主要有清潔區打掃(團體)、植樹(團隊)、水果采摘(團隊)、摘菜、手工(擦皮鞋、洗碗、做沙包、釘紐扣、做香包、包粽子、包餃子等)等。

(3)特長展示性的,如編織、縫紉、木工、陶藝等。

(三)聚合區域資源,校外勞動“真常態”。校外勞動有廣闊的智源和資源,對加強勞動教育起著“加速度”的作用。我們與素質教育基地合作,組建校外成長基地,通過“學校定制”將勞動教育滲透在素質體驗項目中;我們將全國、省、市勞模和校前區的保潔責任人請進校園給學生做國旗下講話和共上少先隊活動課,增強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結合德育主題教育活動和勞動與技術課的實踐需要,我們春、秋季各開展一次全員性外出的勞動體驗活動,并形成體驗報告;結合少先隊尋訪活動,我們走進家鄉創造創新先進集體和個人典型。通過區域優質教育和實踐體驗資源的聚合,校外勞動體驗正為勞動教育深入推進提供成功樣本,為素質教育深入實施插上翅膀。

(四)鼓勵家庭參與,家務勞動“真融入”。一個巴掌拍不響,眾人劃槳開大船。家庭參與是勞動教育是否得到真正重視的“測謊儀”。一方面,我們通過《給家長的一封信》、家長會和校信通等形式和渠道廣泛宣傳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爭取和盡量多的家長達成共識,為全面推進勞動教育提供思想保障;另一方面,我們借助家長委員會,首先獲得他們對學校有關勞動教育家庭實踐活動的支持,進而把聲音傳播向更多的家長;再者,我們明確并公示學校勞動教育安排中有關家庭、家長參與的內容、形式、方法和要求,使家庭真心支持勞動教育,家務勞動真正融入勞動教育。

(五)重視欣賞激勵,評價手段“真創新”。及時、恰當的鼓勵和欣賞對于激發興趣、保持熱情有著積極而持久的支持作用。而創新評價手段、豐富評價形式更能放大這種效應。一方面,我們繼續用好雛鷹獎章、“好少年”評比、“好隊員”評比等傳統有效評價手段;一方面,我們通過“勞動小能手”“最美小雷鋒”“小小勞模”等表彰和給家庭發喜報、家長給孩子發獎狀(獎勵)等形式,及時發現、欣賞和肯定愛勞動、會勞動、尊重勞動和善于勞動創造的榜樣和先進典型,積極營造人人重視勞動、人人參與勞動、人人贊美勞動的積極氛圍。

以上為加強勞動教育具體實踐中的一些實際探索并施行有效的做法,希望能引發大家討論和思考。

就在不久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其中,關于勞動意識的培養被作為六大素養之一,在“實踐創新”層面的第一條予以凸顯,其重點是:尊重勞動,具有積極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在主動參加的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具有改進和創新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識;具有通過誠實合法勞動造成功生活的意識和行動等。這為務實推動勞動教育在學校層面落地生根再次提供了方向指導和生長沃土。

當然,無論是在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在學校教育行政層面,我們都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如何運用行政力加強資源開發,推動一批校外公共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如何制定督導評價標準,引領區域內的勞動教育特色學校的創建?如何加強師資培訓,提高學科教師推動勞動教育課程專業化實施水平?如何用“規矩”的形式來保證勞動教育的實施問題?等等。我們相信,伴隨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必將為更好推動勞動教育的實施起到助推作用,這都是我們共同關注、期盼和樂見的。

參考文獻:

[1]劉宇.學生課程參與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2]高振宇.兒童哲學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

[3]陶行知.教育的真諦[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4]陳瑾.“更兒童”的課程:階梯式課程的深度實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冀曉萍.加強中學生勞動教育,創新高素質人才培養途徑: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就《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答本刊記者問[J].人民教育,2015(17).

[6]瞿德良.用勞動鋪就孩子美好的未來:基于兒童終身幸福的“三xin”勞動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2015(5).

篇(3)

關鍵詞:綜合實踐;校本課程開發;現狀;對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目標,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強調教師應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并能夠發掘自我能力,養成積極而負責的生活態度。但是,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惑;經費不足、資源不夠、師資缺乏、課程設置不合理等問題相當突出。所以,如何展開綜合實踐活動課,引導學生學習并展開力所能及的技術實踐和勞動實踐,培養技術意識和技術實踐能力。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現狀

(一)客觀問題

在有關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的調研中發現:

1.城鄉差異明顯,農村課改存在難度。

2.課程資源匱乏,經費投入存在不足。

3.教師能力不足,課程內容需要調整。

(二)主觀問題

1.農村學校多數管理人員和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性質和內容理解不到位,在實際操作中,缺乏科學性的指導和定位。其次不少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文件還沒能完全貫徹落實,使得當前的綜合實踐課程難以真正普及,“主課占用課時”“課時少”現象十分的普遍。

2.不能靈活按照當地的情況和現有的教學資源調整課程。在北方農村,課程資源成了制約綜合實踐活動開發的關鍵性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課程開發者的課程資源一時缺乏。其實,農村有很所多課程資源,只是教師不能從廣闊的視野上洞察、識別、發現課程資源。農村學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的自然環境,民族文化,經濟發展的狀況開展具有區域特色、學校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3.學生缺乏思考創造能力,課堂氣氛生硬死板。綜合實踐活動不是將書本上的知識點搬出來,也不是單純的讓學生動手。而是要將綜合實踐課深化到更高的層次,讓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習思考相結合,這需要巧妙的設計和構思,不能搞形式主義,一定要將綜合實踐的真正意義體現出來。

二.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要發揮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作用

小學綜合實踐課的開始已經有十幾年,但是相關的課程規定卻十分模糊,具體的指導綱要也沒有出臺。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應盡快出臺具體明確的指導文件及操作性強的課程內容,以避免認識上的模糊,為綜合實踐課的開設準確導航。

(二)要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

要改變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現狀,學校要加強組織領導,制定相關實施方案,嚴格執行規定,開齊開足課時。要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加強教師和各學校之間的互動,通過培訓學習使教師盡快更新觀念、提升能力,健全規章制度,形成以課堂為主場,活動為主體,老師為主角的工作體系,相互協調,形成合力。

(三)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綜合實踐課是一門全新的課程,教師必須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才能勝任。教師要增強終身學習意識,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和調研活動。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在現有的條件下,要遵循針對性、調整性、經濟性原則,從當地文化和鄉土情方面出發,開發各種資源。

(四)要發揮社會力量的輔助作用

綜合實踐課涉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等范疇,要改變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現狀,發揮社會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如展開交通安全、防火防盜、防詐騙等法制教育。要發揮青少年活動中心和社區的作用,請相關人員利用假期帶領學生站來社會實踐活動。

三.具體實踐方法

(一)主題活動的選擇

1.引導學生從“勞動教育”、“環保教育”、“人與自然”的方面提煉主題。讓學生在勞動中樹立勞動觀,學習勞動技巧,樹立環保意識,參與環保實踐。

2.社會生活就是一本活教材,它能為學生的活動貢獻出比教科書更詳盡、更感性、更生動、更富有人情味的環境。因此學生能在實踐中更多關注社會、體驗角色,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問題,健康愉悅的成長,智慧而創意的生活。

(二)活動展開方法的嘗試

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同,活動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采用多樣的探究方式和活動手段,刺激學生調度多種感官,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學生在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進行有效的活動。

1.親身參與實踐,注重親身經歷,自主學習和實踐,在開放的學習情景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

2.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認識,形成親近自然、關愛自然、關心社會的自我責任感。

3.發展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4.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整理與歸納信息,并恰當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案例分析

以北方農村的小學綜合實踐為例,北方的氣候總體來說春秋季并不明顯,幾乎是冬天過了就是夏天,農村條件有限,綜合實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很大程度上是要圍繞本校資源,地方資源進行的。所以立足學生興趣,圍繞地方資源設計開發適合各個年齡段學生的校本綜合活動實施案例。

在校本資源開發過程中,根據地處城鄉結合部的地理特點,開展具有校本資源的三貼近主題系列活動,要求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地域,探究發現生活美,家鄉美和人文美。這些活動意在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實踐能力,手機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以及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活動包括:民間故事傳說、古今地理發現、自然風景、交通狀況、特a和開發建設等。這一系列探究活動,注重學生的參與、體驗與實踐,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為教師提供了發展的空間,有效地激發師生參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小結:可以說綜合活動實踐課的實施對推動課程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是一門極為理想的學校教學課程。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順利而有效的實施對于農村學校而言有困難也有挑戰,任重而道遠。由于個人認識有限,難以概述全面,希望學者們可以繼續交易研究,為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楊九俊;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堂診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篇(4)

關鍵詞: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性質;價值定位和目標

農村小學初中階段的教育是什么性質的教育?如何定位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價值取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但實際是一個必須認真研究和思考的問題。因為,對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性質的規定是把握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定位的基礎和本真,而對其性質和價值定位的規定,又是發展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邏輯的起點,同時,也是研究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改革、課程改革、辦學模式等諸多問題的基本依據。

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性質是什么?人們的認識并不一致,究其原因,同人們的思維方式有關。只有用立體的、系統地、結合的思維方式,才能全面把握和回答這個問題。立體的、系統地、結合的思維視角,具體說,就是從三個維度及其結合中思考規定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性質。

第一,法律維度。從法律維度考察,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義務教育。1986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可以分為初等教育和初級中等教育兩個階段”。義務教育的表征主要有:一是強制性。法律規定的義務教育是一種強迫性的教育制度,是由國家強力保證實施的教育。義務教育的強制性,不僅指向作為教育主體之一的家庭(或公民個人),也指向作為教育主體的國家、相關社會組織。就是說,無論是家庭還是政府機關、社會組織,任何妨礙或破壞義務教育實施的行為都是違法的,都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受到法律制裁。二是免費性。義務教育的經費由國家承擔,對其受教育者實行免費教育。免費是完整的義務教育的必要條件,免費性是實施義務教育強迫性的基礎。否則,一個家庭經濟拮據,衣食住行都難以維持,義務教育強迫性又能奈何呢!三是普及性。義務教育要求所有的適齡兒童、少年,除按法律規定辦理緩學或免學手續外,都必須接受完成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四是基礎性。義務教育就是國民基礎教育,小學初中教育就是通常說的基礎教育。五是公共性。義務教育是社會的公共事業,由國家設立或批準的學校實施,學校是基層公共服務機構。義務教育的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的共同利益。義務教育由國家對其實施進行監督和管理,全社會都關心、參與和支持的事業。六是平等、公平性。義務教育賦予一切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出身階層,平等的享有和接受教育的權利。同時,由國家向每一個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實現義務教育權利的條件。義務教育對每個適齡者都一樣,是公平的教育。

第二,教育自身維度。從教育自身維度考察,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基礎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通常人們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階段)稱為基礎教育。也有的學者撰寫的文章指基礎教育為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基礎教育的突出表征是基礎性。小學和初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也可以說是為非基礎教育奠定基礎的教育。就受教育者自身而言,是接受高中教育、中專教育、高等教育的基礎,也是接受終身教育的基礎。人類社會將從政治型、經濟型社會向學習型社會發展,小學初中教育也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基礎。

第三,社會維度。從社會維度上考察,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農村教育。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農村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一方面要受其他系統的制約和支持,另一方面又要為其他系統服務。農村教育性質的表征主要是支農、富農和為農,概言之,就是服務于新農村建設,服務于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智力、技術支持和人力資源。《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中指出,制定決定的目的是為“加強農村教育發展,深化農村教育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城市協調發展”。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規定“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就世界而言,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的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都是如此,例如印度學者在談到小學課程計劃時,指出:“應該與社會的需要相適應、相聯系,最終使學校成為重建印度農村的工具”。

農村小學初中教育三維性質集于一身,既是義務教育,又是基礎教育,也是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教育,三者雖有各自的內涵,但是統一的,是相結合的,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彰顯其中的一維而否定或排斥另兩維中的任何一維,都是片面的,都會割裂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性質的完整性。我們應當抑簡單性思維而揚復雜性思維,也就是說“要求我們的思維是永遠不要將概念封閉起來,要粉碎封閉的疆界,在被分割的東西之間重建聯系,努力掌握多方面性,考慮到特殊性、地點、時間,又永不忘記起整合作用的整體”真2f。只有運用復雜性思維,才能從全局上,三維地把握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整體性質,也才能對其價值給出準確的定位。

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干什么的?理論的表述就是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價值定位是什么?關于這個問題,學者們有許多闡釋,其中不乏真知卓見,但也有偏頗之處。有學者指出:義務教育是國民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制度的基礎,文化科學知識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和軸心。教育的基礎地位就是要為高一級學校、專門人才的培養奠定好基礎,也就是,基礎教育要為學生的升學打好基礎,所以,升學率的目標也是基礎教育中基礎的目標。同樣的觀點,有的學者闡釋為:基礎教育,從性質上說,走對國民實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因此,應對全面的基礎教育實行統一的政策,要讓農村的中小學校集中精力辦好義務教育,讓農村中小學生集中精力學好國民基礎教育階段的各種知識,讓農村中小學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一樣集中精力修完完整的國民素質教育課程。也有的學者從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是農村教育這一維度出發直截了當地把農村教育定位于培養農民的教育。也有的學者由此出發提出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地方化”、“職業化”的結論。

從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局部來看,從一個維度考察,上述對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的定位的闡釋是很精辟的。但是,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規定。因此,只有從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整體性質出發,才能引伸出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正確的定位。否則,就會把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引向偏斜。

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三維性質決定了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定位和目標應該是三維一體的,即培養受教育者具有國民的基本素質;具有普通文化科學知識、職業知識和技能基礎;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使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國家現代化的基礎性人才。這里重點談談對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服務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認識:農村小學初中教育服務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小學初中學校的輻射作用,即向農村傳播文化知識、科學技術、勞動技能、文明素養等,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按照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價值定位和目標培養學生,使之成為具有文化科學知識基礎、職業知識和技能基礎,具有基本的文明素養,成為新農村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建設者和勞動者。有些人否定農村小學初中教育要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觀點,其理由是,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就是為當下的比較落后的農村經濟社會服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普通農民,因此教育就失去了前瞻性、進步性。我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這個概念是個動態的概念,要做動態的理解,既包含有對當下的農村服務,也包含為發展過程中的農村服務,更包含對未來時期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這一概念,其含義是非常寬泛的,從產業而言,不僅僅是農業,還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從就業崗位的類別而言,與城市沒有什么兩樣,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農村勞動力轉移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是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標志。農村剩余勞動力一部分要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參加城市建設,成為城市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一部分要從農業生產轉移到小城鎮從事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建設,成為農村新興行業的勞動者;相當一部分仍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成為思想素質好、有文化、懂科學、會技術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型農民,他們是農村的一代知識農民。這樣的農民同其他行業的人一樣,同樣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主力軍。有些人頭腦中總是有些抹不掉的觀念,一提起農民,就從落后、愚昧、貧窮、低人一等聯系起來,輕視農民,看不起農民。實際上,無論從時間維度上看還是從空間維度上看,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都不是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歷史意義上的農民,即使是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也不是一般意義的農民,而是懂科學、懂技術的新一代農民。實現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價值定位和目標不是空話,必須有教育教學和實踐內容的體現和支撐,其基本內容應該有:國民基本素質教育、普通文化科學知識基礎教育、職業知識基礎和基本技術技能教育等諸多方面。對這些內容不應該有所偏頗、偏廢或排斥任何一個方面的重要內容,都會在實踐上把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引向歧途,三維價值定位和目標就無法實現。轉貼于

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現實,同其性質、三維價值定位和目標要求存在著巨大差距,而要縮小這個差距,使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符合其性質、三維價值定位和目標要求,必須切實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發展和改革農村小學初中教育。

第一,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必須由片面教育轉為全面發展教育。國家教育方針的核心部分是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性質、價值定位和目標也要求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只有全面發展的教育,才能把學生培養成既具有文化基礎知識、基本的國民素質,又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國家現代化本領、能力和品質。而現實的農村學校教育,則是一種片面的教育。當然,在現實的生活中,潛性的教育指導理念,以及教育內容和行動,則是地地道道的片面教育。現實的農村教育是一種以文化知識為唯一內容和指向的教育。這種情況高中甚于初中,初中甚于小學,小學甚于幼兒園。學校的德育主要有兩個渠道,一個是思想品德課,一個是思想教育活動,前者只限于說教,缺少思想上的針對性,具體性,學生只記了一些知識,對其心理的教化成果甚微,許多學生是不得不學,而且學而不做者甚多,思想品德課是學校各種課程中最不受重視的課程之一。許多學校沒有任何思想教育活動,有些學校雖然也開展一些活動,甚至搞得有聲有色,但多半圖形式而無內容。有活動,沒教育內容,這種活動也就失去了意義。體育、美育工作缺失,音、體、美課程,也是不受重視的課程之一,不但課時很少,而且也沒什么相應的活動,有的學校因為師資缺乏、質量不高,而不能正常開課,音、體、美教育嚴重缺失。相反,文化科學知識課或升學考試的課,則受到異常的關注,不僅課時多能得到保證,而且學生的課余時間,幾乎都是文化科學知識課的延伸。課業負擔越來越重,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許多學生壓得直不起腰,喋喋叫苦。有的初二學生中考后,撕掉了教科書,用以表示向負重苦難的日子告別。片面的教育已發展到極端,滲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學校以文化課測評分數論英雄,上者到重點班,次者到普通班,下者到戲稱的愛心班,甚至考試分數成了排座位的標尺,高分者坐前排,低分者坐后排。片面教育就是追求升學率的教育,評價一所學校優劣,升學率是最根本的指標,升學率高的學校和老師,都會得到獎勵,而升學率未達到要求的,就會受到懲罰,某縣委書記就是因為升學率低而向全縣百姓道歉。然而這位縣委書記從來也沒有因為學生沒有實現全面發展目標而向百姓道歉,這一事實說明某些為官者,隱性的教育理念是推行全面教育的極大障礙之一,而對片面教育則起到助推的作用。

第二,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必須由脫離實際轉為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農村的廣闊天地為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農村小學初中教育不但沒有享用這些資源,反而走上了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脫離的道路。近些年的改革雖也規定一些同生產勞動相聯系的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但時間甚微,也沒有很好落實。并且這一點點的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聯系的課程,不僅不夠穩定,也是一種形式、擺設,甚至成為某些學校創收的一種手段,學生和家長可向學校交錢或顧人頂替,學生本人未必親自參與。有些學生雖然也參加一點兒生產勞動或社會實踐,但是有勞動和實踐,卻沒有教育,為勞動而勞動,為實踐而實踐,這不是教育和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由于農村教育嚴重脫離生產勞動、社會實踐,致使農村的決大多數學生日益變得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厭惡農業勞動、厭惡農民、厭惡農村。致使脫離農民、脫離農村、脫離農業,成為多數農村孩子的廣種價值取向和選擇。陶行知在《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對當時中國鄉村教育脫離鄉村經濟建設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陶行知的話雖說的是解放前,但仍適于現在。現實的這種可怕后果,不能不使人們憂慮,也不能不引起有識之士的關注,因為這不僅關系到農村孩子們的成長,更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敗和民族的興衰。

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內容,也是培養和造就全面發展人的根本保障,更是培養新農村建設者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唯一方法或根本途徑。人的素質的形成和提高,僅靠書本知識和說教是不能實現的,而只有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才能逐步形成。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就是勞動人民參加生產勞動和各種社會實踐的結晶,勞動素質是各種素質的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引申出集體主義、群眾觀點、團隊意識,創新精神,為人民服務等的思想品德,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和態度是親自參加勞動的一種體驗、一種感受。沒有這種體驗和感受的人,在口頭上說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但永遠也不會把這個情感內化在自己的血液和靈魂中。農村基礎教育只有走勞教結合的道路,讓學生親自生產和社會實踐,才能使他們體會到勞動、勞動人民的光榮、偉大,從而生長出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并把為人民服務作為畢生的價值取向。正如只有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使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變成活的知識,做到學以至用,至用促學,學用結合。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走與勞動人民相結合的道路,成為社會主義現代√t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

在教育領域有少數學校按照國家教育方針要求,堅持走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創造了很多辦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惜的是沒有得到支持,沒有認真總結,更沒有自覺的推廣,這不能不說是教育領域中的一個失誤。

第三,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必須變精英教育為平民教育。精英教育在農村小學初中教育中普遍存在。我們對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實地考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特別是重點校或實驗校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是對少數尖子生的教育,是對權貴和富人子弟的教育。農村的重點中小學,被稱為貴族學校,現又改稱為優質學校,是精英教育理念的產物,其存在就是精英教育的實踐,其結果輻射到全部小學中學,使精英教育理念彌漫整個教育領域。這些所謂的優質學校,是集中了國家或地方優質教育資源,培養界域中的尖子學生或權貴、富人子弟,而剝奪了大多數學生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權利,加劇了教育的不平等。

平民教育是面向百姓的教育,面向普通百姓子女的教育,面向普通智力發展水平的學生的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因此,平民教育也是平等教育,應當提供給每個受教育者均等的受教育機會,享有國家提供的同等的教育資源的權利。維護每個學生的平等教育權利,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學校教育的責任。僅僅為了少數尖子學生的升學服務;而置大多數學生的后續生存發展而不顧,實在是目前學校教育的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

第四,農村小學初中教育要變單一文化知識教育的培養模式為文化知識和職業知識教育相滲透相結合的培養模式。農村小學初中教育就其教育教學內容和培養模式而言,仍然是以單一的文化知識為唯一的內容,課堂傳授是培養學生的主要形式。這種教育嚴重脫離農村實際,脫離農業需要,脫離教師學生的訴求。我們國家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課題組在福建6個縣的抽樣問卷調查表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占本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80%以上,有96.26%的教師認為學生的職業意識、基本勞動技能、態度等應該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培養,94.17%的農村初中生認為,小學、初中階段應該給學生一定的職業意識、技能等方面的培養,85.71%的小學生喜歡或很喜歡職業技能課,99%的初中學生希望或非常希望學校開設職業技術課。我們在吉林省東豐縣調查兩所初中,2004年和2005年畢業生中,分別有60.34%和55.63%留鄉務農,外出打工分別占19.5%和21.2%,升入普高的分別為16%和17%,升入職高的分別為3.8%和5.5%,個別復讀。就是說,農村初中畢業生大部分要留在農村就業或者出外打工參加城鎮建設。而目前普遍的現象是,農村小學初中學校基本沒有開設職業技術方面的課程,義務教育目標定位單一,“離農教育”“升學教育”仍占據主要地位。這樣一大批初中畢業生,難道不應該在小學初中階段學習職業素養、職業技能類課,不應該為他們的職業選擇奠定某些基礎嗎!

近些年,通過改革,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內容,增添了某些職業教育內容的課程,但內容隨機性較大,缺少吸引力,多半流于形式,有名無實。我們認為,排斥職業教育內容的滲透,是農村小學初中教育的最大誤區之一。其實許多國家對中小學階段職業教育內容的課程都非常重視,例如,美國對中小學培養出來的學生適應社會需要評價標準就是: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具有動手能力,是否奠定了成為熟練工人所需要的良好基礎。我們都知道,猶太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務實的民族。猶太人認為,接受教育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與義務,但學習知識、專研律法都不能代替勞動的技能。從古代開始,希伯來人就極為強調掌握一門技藝,要求兒童無論貧富貴賤等級高低,到成年時都必須掌握一門手藝。部落所有的頭領也都有技術,甚至可以和街上的匠人媲美。以色列建國之前,在巴勒斯坦猶太人建立的基布茲組織中,就很重視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讓孩子們從小了解各種農活,掌握最基本的飼養知識。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還經營自己的小農場、小飼養場、小植物園等。建國之后的以色列,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接受系統的勞動教育,使他們熟悉勞動的基本知識,了解主要的生產原料和加工過程,學會使用基本的勞動工具。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要掌握各種勞動技術,如材料加工、制圖、制表、電子、裁剪、縫紉、家務操持、家政管理等。普通學校8年級(相當我國初中二年級)要學習“以色列工業和國民經濟”課程,要求學生了解工業生產的基本原理、國民經濟的主要運行機制、產品的生產及市場營銷、財政金融的基本法則等。中學高年級的勞動教育有了明顯的職業化傾向,學校把勞動教育分成農業技術教育和工業技術教育兩種,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培養一門專門技藝。這種教育方法使學生學完中學課程時,已基本上完成了基礎的勞動教育訓練,相當一部分學生還學有專長,這對其選擇專門化的大學教育方向以及未來的就業都很有幫助。

篇(5)

據有關部門調查表明,無論在是城市還是農村,在小學還是中學,音樂課大多都開了,教材都訂了,師資力量也不是完全空白,但學生在識譜方面卻令人瞠目:農村學生幾乎100%不識譜,在城市中學的也僅占4%。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思。眾所周知,音樂教育作為學校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學,心理及身體素質等方面均可起著重要的輔助促進作用。尤其是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審美、藝術素質起著直接的促進作用。然而在應試教育條件下,不僅音樂教育的應有地位受到許多學校、家長和學生不同程度的忽視,而且嚴重影響了音樂教育的上述功能的發揮。把這樣素質的學生送到師范,師范的音樂教育雖有一席之地,但面對學生實際水平與大綱嚴重脫節的現狀,音樂教學也只有陷入補課階段,使中師教學又面臨無法達標的局面。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對中小學音樂課程的任務作了明確的規定。探索音樂與健美相融,把音樂、舞蹈與形體相融,這就是寓體于樂。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思考實施素質教育,正在成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這是改變音樂教育現狀的極好機遇。在素質教育中,如何發揮音樂教育在提高學生素質中的獨特作用,是當前音樂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

筆者認為:一定要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準確把握音樂學科大綱的課程特點

首先,音樂課是一門實踐性、技能性很強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獲得都需要練習,而且是只有扎扎實實地練習,才能達到“雙基”要求。根據已經總結的教學經驗和現行音樂教材的特點,要在識譜和聽音兩個環節中,把增強學生信心、提高學生興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樂基礎知識、技能和課本歌曲、課外補充歌曲結合起來。 要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記憶和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學生間接參與音樂藝術實踐的重要內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學的教法,相得益彰,音樂課就會更受學生歡迎。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一條適合音樂教育改革的新路,提高學生素質,要求學生在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各項要求的基礎上,能較好地掌握音樂語言能力和識譜能力,掌握科學的唱歌方法,掌握一般兒童歌曲的寫作方法。

2.探索音樂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要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必須不斷改革教學方法。1.根據兒童生理心理特征,教學上必須重視形象化和直觀化。2.針對兒童“好動”的特點,教學上必須重視律動性。3.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上必須重視啟發性。4.抓好音樂創作教學,開發兒童智力。小學的音樂創作教學可以將學生的好奇心轉化為學習動機,通過研究、探索、發現和創造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5.教書育人,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學之中,根據音樂教學的特點,教師應注意對歌曲主題的分析,并用最飽滿的感情去教唱,用藝術的形象去感染學生。少年的想象力是一把開啟心靈的鑰匙,通過它可以使靈感得到創造性的發揮。因此,音樂教學已 成為促進學生全身心健康發展、塑造“創造型”人才的一條重要途徑。作為素質教育的音樂教學,必須舍棄一切單調、枯燥、令學生感到厭煩的內容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態、輕松的氣氛和愉快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實施的。要提高音樂課的教學質量,應根據兒童好動、好游戲的心理特點,把少兒的音樂學習與游戲、舞蹈有機結合起來,把抽象的音樂概念、復雜的音樂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訓練,轉化成生動有趣的游戲、舞蹈,使之形象化、具體化,讓少兒通過自身的活動,進入音樂世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音樂知識、技能,培養思維能力,同時也受到美的熏陶。使學生得到直觀的感性認識。作為教師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讓孩子們幼小心靈中播下的創作種子得以生根、開花、結果。 讓學生在愉快的教學中感受、想象、創造音樂

3.音樂教學應實施素質教育以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

眾所周知,音樂教育作為學校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學,心理及身體素質等方面均可起著重要的輔助促進作用。尤其是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審美、藝術素質起著直接的促進作用。然而在應試教育條件下,不僅音樂教育的應有地位受到許多學校、家長和學生不同程度的忽視,而且嚴重影響了音樂教育的上述功能的發揮。當前一個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教育改革熱潮正在全國興起。素質教育觀的確立和實施,為確立音樂教育應有地位奠定了基礎,也為音樂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鑒于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音樂教育的位置將逐步得到提高,音樂教育的功能將得到更好的發揮。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在音樂教學中往往不同程度地打上了應試教育的烙印,甚至背離了素質教育的方向。應該說,只有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才真正給音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并為改革的成功創造了條件。

篇(6)

一、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觀念

小學教師是實施小學素質教育的主體,教育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著素質教育的進展,要落實小學素質教育,搞好課程改革,教師首先必須轉變觀念。長期以來,小學教育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是以一張考卷的考分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唯一依據,嚴重的背離了素質教育的軌道,導致小學

二、抓教育技能訓練,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整體素質的高低,決定著素質教育的落實程度。要使教師的素質提高,必須抓好教師的基本技能。因為,教師基本技能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技能,對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搞好素質教育、落實課程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教師除了要具有“三筆字”“簡筆畫”“普通話”“思想教育”“電教知識”等一般小學教師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強“語言”“板書”“教具學具的使用與制作”“組織管理”與他人合作、開發課程資源及“教學機智”等基本技能。

1.語言。語言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語言能力可以直接決定教育效果的好壞,同時也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效率。小學教師的語言必須準確、精煉、有條理、生動形象。例如,數學語言是利用一些數學的名詞術語、關系符號來表達數學概念、結論或說明解題思路的語言。教師不僅自己要做到正確使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而且要求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也能逐步學會使用數學語言。例如,把算式(65+35)÷(40-35)讀作“65與35的和除以40與35的差,求商是多少”。這樣,不僅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利于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總之,語言修養是與思想修養分不開的,每一個教師都要下功夫進行語言基本功的訓練。

2.板書。板書是小學教師的第二基本功。教師的板書對學生理解概念、系統掌握知識有極大的影響,并對學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師的板書應規范、有條理、重點突出、簡練明確、布局合理。板書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綱式,有的邊講邊板書,也有的在新課結束時系統板書。不管以何種形式進行,一節好課的板書,在教學時猶如一幅具有整體結構的藍圖,把教學的重點和關鍵,鮮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之中,起到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學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學教育中,有些學科知識比較抽象,而小學生又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要解決這個矛盾,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學具也成為小學教師的另一個基本功。首先教師要能夠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以及兒童的年齡特征,選擇恰當的教具和學具。例如在小學數學學科中學習幾何初步知識時,低年級可多用大小、顏色不同的紙或其他材料剪幾何圖形;中年級可多用釘子板;高年級可發動學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對象的本質特征或發展過程,使用時要注意恰當的時機,做到適時、適量、適度,以達到直觀的目的。教師還要具有操作使用電化教學手段的基本功。

4.教學中的組織管理。教學中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不僅表現在課內的教學環節中,如收發作業本、使用學具、訂正作業等都應有統一的常規,反映在教師敏銳的視察力、說話的感召力和行動的感染力方面。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神情、言語、氣氛上洞察學生的內心活動,做到及時發現問題,正確解決問題。教師的講話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要以教師自己謙虛好學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難的樂觀情緒來感染學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動來有效地組織學習。

5.課程資源的開發。在未來的新課程中,將出現課程資源的概念。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教科書不應該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為惟一的課程資源了。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去組織、去開發、去利用,教師應當學會主動地創造性地利用一切課程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里學習和探索。

三、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1.改革學科課程。學科課程是義務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科課程的改革主要應圍繞下列3個方面進行。

(1)學科課程必須堅持德育首位。現代教育必須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使學生既有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發展的科學文化素質。學校開設的各門學科都必須滲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門學科又怎么滲透呢?這主要從3個方面進行:①注重挖掘各門學科的思想教育內容,有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學生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③注重“三風”(校風、教風、學風)建設。

(2)把原來單一的學科課與活動課程結合起來。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學生“全面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獲取新的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我們只有通過活動課程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才能使學生動靜結合,書本知識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發展語言與認識事物相結合,掌握基礎知識與發揮特長相結合。

(3)國家統一課程與地方課程配合進行。學校必須開足國家規定的全部課程,不能削弱音、體、美課程,適當增加一些地方課程,把勞動教育與地方課程掛起鉤來,既有育人性,又有社會性。

2.把活動課程落到實處。活動課程是義務教育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使活動課程落到實處,必須從幾個方面去抓:①學校要成立活動課程領導小組;②學校要把活動課程排入課表;③活動課程有專人指導,檢查、落實;④活動課程要做到有組織、有目的、有內容、有計劃、有場地。通過活動課程的改革,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道德情操、知識能力、身體心理全面地、和諧地發展。

3.創設環境課程。環境課程是一門新型的、比較隱蔽的課程。它包括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教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學校開發環境課程的途徑有:(1)加強學校環境教育。學校環境教育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經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學校環境教育可以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例如:①留心觀察學校周圍的人和事,引導學生寫有正面教育意義的文章或小評論;②利用黑板報、壁報、畫廊、宣傳欄等,搞好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記者、小編輯,充分發揮課間一分鐘新聞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國旗儀式,進行國旗下的講話活動;⑤張貼名人畫像、名言、宣傳標語、舉辦各種展覽;⑥開展使用禮貌用語,凈化學校教育環境。(2)開展社會環境教育。社會環境教育應是一種比較廣泛的、長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會環境教育可以使學生擴大視野,拓寬知識面。例如: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觀察體驗社會生活,深入社會調查,參觀訪問,了解國情,了解工農業生產、科技衛生、教育事業改革創新、發展騰飛的大量的社會信息。(3)進行家庭環境教育。家庭環境教育應是直接的、隨時的、經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環境教育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場所,孩子的成長、培養、成才都與家庭教育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必須要創設一個很好的家庭環境。

四、改進教學方法

要使學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發展,體現素質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進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學取得良好成效,體現素質教育。

所謂教學方法,是教師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所采用的一種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方式。但方法不能只限于幾種,它應隨教學任務、教材及教學對象而不同。如:講解法、練習法、實驗法、啟發式談話或發現法等,都是在一定情況下適用的。總之,無論那個學科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都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既要重視學習的結果,又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重視傳授知識,又要重視培養能力,體現素質教育。

篇(7)

關鍵詞:機床線路;實訓;項目教學

作者簡介:管樹強(1960-)男,河北省任丘市人,渤海石油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液壓與氣動技術;雷素華(1962-),女,河北省任丘市人,渤海石油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電機技術。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32-0043-03

一、高職院校機床線路實訓課的現狀

(一)實訓教材不完善。目前,電力拖動實訓類教材不少,但真正適合高職院校完整的實戰型實訓教材幾乎沒有。許多高職實訓類教材內容陳舊,缺乏針對性,與實際聯系不夠緊密。部分教師自編講義時,又缺乏探究性,往往以作者個人理解為主,編寫的講義存在著質量問題。

(二)教學設施與生產設施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之前的高職畢業生,通過電力拖動實訓后,對電機控制線路(比如機床電氣控制線路)基本技能的掌握,絕大部分同學都很熟練,但是,真正一接觸到生產實際,感覺有些陌生,還是不能順利銜接。主要的原因,學校的實訓臺與實際生產裝置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不能把整個生產過程完全展現出來,對實現畢業生很好地與企業“零”距離對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直接影響了實訓效果。

(三)專業教師現場經驗欠缺。機床線控制線路實訓課成功實施的關鍵是采取有效地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體驗到該實訓內容是今后工作中的一部分,明確學習目標,堅定努力方向,進而感受到工作現場的氛圍。大多數高職院校擔任機床線路實訓教學的指導教師缺乏現場經驗,對機床線路工作過程體驗不深,導致不能把有關機床完整的工作過程展現出來,致使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四)學生接近生產現場的機會較少、甚至沒有。在操作臺上進行機床線路實訓,控制線路簡單,學生實訓的都是零散、斷續的技能,部分動作過程不能實現。不具備綜合的應用能力,很難實現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也不能發現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達不到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效果。

二、項目教學法概述

項目教學法的內涵是勞動教育思想,它起源于18 世紀歐洲的工讀教育和19世紀美國的合作教育,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逐漸趨于完善和成熟,在如今仍然成為當代職業教育的一種重要教育思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德國職業教育是較成熟和成功的職業教育,其教育理念就是實施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模式主要是圍繞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崗位活動為導向而展開的教育形式,它以學習過程生產化和社會活動統一為內容,以使受教育者提前與社會相融合,提前適應當代企業的生產活動、運作過程、管理方式等社會能力的培養為目的,它與傳統的職業教育相比較是一種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最直接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項目教學法是“行為導向教學法”的一種模式,是作為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項目”而進行學習的教學方法,它將傳統的學科體系中的知識內容轉化為若干個“教學項目”,圍繞著項目組織和開展教學,整個過程學生直接參與、體驗、感悟、論證、探究,注重的不是最終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將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要完成的任務以項目的形式教給學生自己處理,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按照實際工作的完整程序,進行收集信息、制定工作計劃、設計方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以合作或分工的形式完成整個項目。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進而促進了素質教育和整體教學。

三、 項目教學法的設計原則

項目教學法在應用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起輔助作用。

(二)根據課程內容,選取適當的子項目,開發項目模塊。

1.項目模塊。由若干個子項目構成,子項目可以由兩個以上的工作任務組成,其中包含若干個實際工作任務;也可以是一個典型的工作任務,它能完整地展現生產某一產品的工作過程,或者是只解決生產過程中某個單個或局部的問題。一個項目模塊,可以分解成若干個子項目,這些子項目間的關系有:根據教學內容由淺入深、按生產過程真實體現工藝流程以及同樣的工作方法解決不同的生產問題,等等。一個項目模塊就是一個典型產品,項目模塊下的子模塊所涵蓋的是該典型產品的某一部分(產品的安裝、運行維護、維修、售后服務),每個子項目至少4學時以上。

2.子項目應圍繞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目標,確定工作任務。其內容包括:工作任務、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基本技能、拓展性知識、工具儀器、材料、操作要求、項目考核標準、所需時數等。其中專業基本技能是指完成某項工作任務必須具備的操作技能,如操作方法和步驟、工藝、工具(儀器、設備)的使用等。專業理論知識,是指完成該工作任務必須具備的理論知識,它對技能的形成起著指導性的作用,并作為“為什么要這樣操作”的依據,其基本要求是以體現工作過程為基本原則,并避免“帶徒式”的教學方法、使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脫節的傾向。項目考核標準要與崗位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和企業崗位規范相結合,并納入專業課程標準之中。

四、項目教學法在機床線路實訓中的作用

“職業教育的本質就是就業教育,因而必須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加強實訓教學環節,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及職業道德教育。”項目教學法是實現職業教育與生產實際“零距離”對接的方法之一。在機床線路實訓中采用項目教學法,可以達到以下目的。

(一)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培養。對每一種機床線路的元器件布置、工藝標準、線路走向、控制過程、通電測試、故障分析與處理等各個環節出現的各種問題,學生完全可以利用前續知識、組員間、組間相互交流與討論,集思廣益,解疑答惑,從而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案。

(二)學生的機床線路安裝與檢修技能得到綜合鍛煉。機床線路安裝實訓按照工廠生產車間的機床線路進行布局(比如電動機、按鈕、十字開關、行程開關等的實際位置),需要負責所有的安裝和調試環節,在此過程中,既熟悉了生產產品的加工過程及企業的運行過程,又掌握了該機床整體過程的控制和操作,使學生的安裝與檢修技能幾乎可以得到完整、深入和全面的鍛煉。

(三)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得到了培養。學生在完成操作項目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自然而然地會采取小組內或組間協調、合作的方式,通過合作既鍛煉了學生與他人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增強了其團隊意識。

(四)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感得到培養。在項目法教學過程中,以來自實際工作崗位的任務為內容,以典型產品為載體,教學順序按照項目編排來展開。在整個實訓過程中,把實訓室當成生產車間,實訓小組模擬工作班組;車間主任(學生)、班組長(學生)親自領導、分配組內工作,是真正學習的主導者,他們能親身感受到要完成該項工作任務所擔負的責任,以大局為重,同心協力,關注本組項目的進度、工藝的標準性、操作的規范性、完成的準確性,愛護公物、工具等。使學生的職業道德得到提升。

五、項目教學法機床線路實訓中的實施

項目實施之前,教師要將以下內容向學生交代清楚:實施該項目在行業或企業的實際意義、項目所達到的功能、實施該項目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方法、項目流程、工藝要求、應達到的質量標準以及考核方法等。下面就“機床線路實訓”為例說明其基本實施步驟。

(一)確定實訓項目

在教師提出項目要求后,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討論“項目”的題目,以便了解學生已有的經驗以及他們對此項目已有的知識。教師啟發和幫助學生設計項目活動主要了解和解決的問題。由學生圍繞項目的內容通過現場觀摩、學習,結合自學等方式了解必要的知識。

在“機床線路”實訓中,先通過現場觀摩和現場教學,使學生對每一種機床的電氣控制、機械控制、電氣與機械聯合控制、機床的結構以及機床的工作過程等建立起一個感性認識,并對該機床的加工功能、動作順序加深印象。確定項目后,教師應對此項目下達任務書,任務書的內容主要包括:完成任務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工藝要求、完成此任務的方法和注意事項等。

(二)制定項目實施計劃

根據項目的培養目標和學習任務,首先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初步制定完成項目的工作計劃、工作步驟和學習要求。學生在老師發放的工作計劃表上填寫,填寫內容主要包括:機床線路原理圖、元器件安裝位置圖、接線圖、所實現的功能、應具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元器件明細表等。然后老師對此計劃進行輔導和檢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角”,教師是“配角”,必要的時候教師只給予適當的引導,如提供一些生產案例、觀看錄像、帶領學生到生產車間參觀生產過程等,還要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機床線路實訓的前期任務是準備原材料、面板布置、元器件及線路的安裝等。后期任務是自查線路、通電試運行(包括查找故障、分析原因、排除故障等)。通過以上流程完成項目任務計劃書。

(三)實施項目計劃

對于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的項目教學,首先確定項目組長,由組長來分配各組員的具體工作任務以及組員間怎樣相互協作,按照各組制定的工作計劃展開工作。教師做好引導,對于在學生中出現的典型問題,應及時地在組內或是集合全體學生進行討論;根據工作任務,教師還應適時地穿插與工作任務密切相關的內容,并在組內或組間建立一種相互協作的工作關系,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

1.前期準備。除了在課堂上系統的學習外,利用網絡、圖書館、相互交流的方法,增進知識和技能的提高,是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在此項目中學生根據任務書要收集以下相關資料:不同型號的該機床的加工功能、不同型號的該機床的電氣控制電路和電路原理、元件明細表、機床線路安裝工藝要求等。復習以前課本相關知識,學習機床控制電路各模塊功能,掌握元器件識別、檢測及安裝工藝。學生將收集到的信息,分組討論交流并根據任務書的要求,進行整理組合。學生填寫領料單,任課老師簽字,到庫房領取元器件,并根據明細表逐個清點、檢測。

2.安裝線路。當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和技能時,可能會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出現這種情況,不一定是基礎知識和技能沒有學好,大多數情況是學生在解決復雜問題時注意力的分配所引起的。解決辦法是細化操作步驟、分階段的輔導檢查。

3.檢查調試。安裝完畢學生根據任務書指定的檢驗內容與步驟進行檢查,最后通電測試。

本階段是學生技能、工作態度、職業道德形成的關鍵時期,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根據項目計劃任務書,各組在其組長的帶領下分工合作完成“機床線路”安裝項目。為了使項目能順利完成,教師要做好巡回指導。

(四)檢查評估項目

各組項目完成后,先由學生以組間交流的形式進行自我評價,每組學生對外表述整個安裝過程、出現的問題、收獲和有目的地展示元器件布局、接線工藝、線路走向等階段性成果。之后再由教師對項目工作成績和學生在項目過程中的表現情況進行檢查評估。師生共同討論、評判在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解決處理的方法及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特征。通過對比師生的評價結果,找出造成評價結果差異的原因。組間交流環節非常重要,不僅能讓學生表達自己從中學會了什么,分享自己或他人成功的快樂,還能激發學生興趣,有利于該項目的后續發展。如果最后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那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現象分析并查找原因,從而為今后的工作積累經驗。

在評價過程中,可以按以下幾個環節進行。

1.學生先對本組作品進行組內自評,然后再以相互交流的形式進行組間互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環節中去,而不是像以往只有教師進行評價、打分,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主人意識。在自評過程中,學生要真正通過組內討論評出任務完成的質量和不足,并明確在下一個項目中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形成逐步提升的過程。2.教師點評。教師將該項目的量化標準面向全體學生通讀,學生根據量化標準和作品對照,回顧自評結果明確哪些地方有出入,從而找出作品的差距,發現問題,并引以為戒。最后教師再對學生的評價結果進行總體評述。

3.學習效果反饋。學生利用組內自評、組間互評和教師點評情況,反思自己的學習效果,老師可采取抽查的方式進行提問,使學生在全面總結自己此次活動表現的同時,進一步思考自己作品的修改方案。

(五)項目總結

項目完成過程是各個小組成員共同努力探索鉆研的過程,為了能學眾人之長,項目完成后的總結是項目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首先是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結合點的總結,該總結可以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產問題的能力,針對學生以后可能遇到的類似問題,能夠想到用該知識進行解決;同時發現自己在哪些理論知識上有欠缺。二是操作技巧的總結,主要總結工藝形成的技巧、提高效率的方法和技巧、解決遇到疑難問題的方法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嫻熟的操作技能和靈活的操作方法,積累工作經驗,為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另外,教師還應注意對與項目相關的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

由此可見,項目教學法充分地展示了現代職業教育“以能力為本位”的價值取向,開展“項目教學”,使學生在掌握新知識、技能時參與的機會多了,主體作用能充分體現,通過親自動手參與項目的全過程,在過程中互相學習與競爭,并相互享受到學習的快樂,真正達到了高職實訓教學的目的。

六、結束語

通過項目教學法在機床電氣控制線路實訓教學過程中的實施,使我們體會到項目教學法在當代職業教育中的現實意義,即:既是學生提前適應職業崗位能力的需要,采用項目教學法,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的能力、營造企業崗位氛圍、鍛煉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和適應市場的能力,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確保學生按市場崗位零距離就業。又是教師不斷成長的需要,實行項目教學法,必須要求全體教師根據機電專業培養目標和要求,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其由行為驅動內容,由理性認識轉變為感性認識,通過改革,培養雙師型專業教師,工程型教師,以滿足當代職業教育的需要;通過學習輔導、專家引領,全體參與,使專業教師達到:面向學生是老師,面向企業員工是培訓師,面向企業是工程師。還是學校發展的需要,在推行項目教學法進行項目設置時,專業技能和相關專業知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企業職業崗位需求的內容,必將推動以崗位實際為導向的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必將有利于推動“以能力為本為,以生存求發展”教學過程和教育工作的改革,同時也將有力推動相應的學校教學管理的改革。

參考文獻:

[1]焦晨霞.談“項目帶動式”培養模式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與教育,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少妇挑战三个黑人惨叫4p国语| 97国产精华最好的产品亚洲|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 五十路熟妇亲子交尾| 亚洲av日韩av无码av| 啪啪无码人妻丰满熟妇| 国产丰满老熟女重口对白| 日本丰满熟妇hd| 东京热人妻无码一区二区a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va久久久久久久冰| 玩肥熟老妇bbw视频| 裸身美女无遮挡永久免费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 狂野欧美性猛xxxx乱大交| 麻豆人妻无码性色av专区| 男女做爽爽爽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а√中文在线资源库| 国产二区交换配乱婬|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 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剧情在线ss| 内射夜晚在线观看| 处破痛哭a√18成年片免费| 一本到在线观看视频| 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破外女真实出血视频 | 日出水了特别黄的视频|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熟妇厨房xxxxx乱|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免费|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白嫩外女bbwbbwbbw| 女人喷潮完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