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休閑農業文獻綜述

休閑農業文獻綜述精品(七篇)

時間:2023-07-13 16:30: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休閑農業文獻綜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休閑農業文獻綜述

篇(1)

關鍵詞:國內;城郊旅游;綜述

鑒于城市郊區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所以筆者在檢索已有研究成果時,利用了“城郊旅游”“郊區旅游”、“城市邊緣區旅游”、“城鄉結合部旅游”、“城鄉交錯帶旅游”、“環城休憩帶”、“城市影響區旅游”、“郊野旅游”字段,檢索項選擇題名,檢索結果如下:

城郊旅游相關文獻分布情況(單位:篇)

通過對現有研究成果的歸納總結,國內城郊旅游的主要研究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城郊旅游特征、市場需求及產品研究

少數學者研究了城郊旅游特征,趙玉宗等(2001)認為,城郊旅游具有圈層性、時間集中性、產品休閑性及景觀郊野性等特征。翁莉(2005)通過市場調查,分析了城郊旅游者的行為特征:基本旅游動機為調節身心,回歸自然;出游方式以家庭、朋友和個人的自助游為主;基本消費敏感度高;高度符合旅游地吸引力距離衰減規律;重游可能性大。周麗君(2005)探討了長春市環城游憩地基本特征:時間上以近年開發建設為主,類型上多為度假游憩地,以中低等級為主,空間上集中分布在城市周邊和主要交通線附近。

在城郊旅游產品方面。吳國清(2003)提出了城市郊區生態旅游開發的模式及產品設計(自然風光旅游、森林旅游、休閑度假旅游、觀光農業旅游)??v觀國內現有的研究成果,不難發現,對城郊旅游產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種類型的旅游產品,如農業旅游、森林旅游、生態旅游以及休閑旅游等。其中農業旅游是研究的熱點,從不同空間尺度來研究觀光農業的就有13篇。

二.城郊旅游地類型及空間結構研究

城郊旅游地類型方面。沙潤、吳江(1997)運用景觀生態學的思想把城鄉交錯帶的旅游景觀分為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兩種模式。劉衛東、李家虎(1998)認為,大城市郊區旅游開發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利用良好的自然環境建立旅游度假區;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和便宜的地價建設主題公園;開發鄉村度假休閑旅游;資源性和保護性旅游景點建設,以自然環境保護和歷史名勝古跡建筑保護為主;產業旅游和商務旅游開發以城市郊區工農業的成就和建設成果、生產過程作為旅游吸引物。一些學者以具體的城市作為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城郊的旅游地類型。符全勝(1998)在對江蘇錫山沿太湖地區的城郊旅游進行開發研究時認為可以根據位置、環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模式,他認為在近城區可以選用風景名勝區模式,在近郊區可以借鑒主題公園模式、觀光農業園模式和度假區模式,在遠郊區可采用度假區模式和森林公園模式。

城郊旅游地空間結構研究方面,目前只有張立明等(2006)對城郊旅游地的空間布局演變進行了研究,認為其呈三階段發展遞進規律:第一階段各旅游地呈零星點狀分布;第二階段將以吸引物較突出且開發較早的旅游地為中心形成組團分布格局;第三階段,由多個組團通過景觀軸線形成環城游憩帶;其余主要表現在對環城游憩帶的研究。王云才等(2000)根據北京市郊區資源、環境、區位及農業生產特點把全市的游憩地區域劃分為三個圈層、八個地帶。吳必虎(2001)綜合考慮了土地利用、交通可達性和人群流動等因素,將上海的城郊游憩帶描述為以中心城區為內核,按照第一、二、三環帶向外擴散的同心圓形式。何雨等(2006)對城郊游憩帶空間配置原理、配置模式及空間特征研究進行了綜述。

三.城郊旅游發展研究

城郊旅游發展的動因或動力機制方面。張立明等(2006)認為城郊旅游發展的驅動機制包括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郊休閑環境、吸引物和服務設施、城市居民休閑行為的演變和決策者行為四方面;劉麗梅等(2005)、劉江輝等(2008)認為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閑暇時間的增加和優美的城郊生態環境是城郊旅游發展的動因;羅艷菊等(2006)認為城郊旅游發展的動因是城市居民的經常性短途旅游需求以及因郊區較低的地價和各種優惠政策誘導企業在郊區投資。劉順伶(2007)也探討了城郊旅游的形成機制。

城郊旅游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旅游上。段圣奎等(2006)對我國城郊農業旅游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朱蘭玉(2007)對城郊農家樂的發展措施進行了探討;田逢軍等(2006)以上海為例,對城鄉交錯帶農業旅游的發展提出了思路和保障措施。

四.城郊旅游開發研究

城郊旅游開發研究是國內城郊旅游研究的主要內容,眾多學者從不同時期、不同空間尺度進行了研究。孟明浩等(2002)從城郊旅游開發的條件和形式、存在的問題和開發對策等方面對近年來國內關于城郊旅游開發進行了綜述研究。貢保南杰(2004)探討了北京郊區旅游的重復建設問題。趙玉宗等(2005)提出,要改革投融資體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立和完善社區參與機制等。周杰(2005)指出城郊旅游開發應遵循原則,并提出政府主導、規劃協調高層次開發、打造旅游產品形象、加強宣傳與促銷,注意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等策略。趙玉宗(2004)、柴晉華(2007)等人從個案出發,對城郊旅游開發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產業融合;模式;路徑;浙江麗水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280-0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93號)指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因此,探討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模式與實現路徑對于促進農、旅戰略性產業融合,推進農村產業經濟快速發展,實現科學趕超、生態惠民具有重要意義。

1 麗水市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基礎

2011 年以來,麗水市陸續出臺了《麗水市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規劃》和《麗水市生態休閑養生農業發展規劃》等生態休閑產業發展規劃,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指明了發展方向。麗水市地處浙西南,位于長三角和海西經濟區交界處,市域面積173萬hm2,其中山地占88.40%,森林覆蓋率達80.79%,具有最完整的生態系統。全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已連續10年穩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2013 年麗水市榮膺“中國長壽之鄉”稱號。近年,麗水市在發展生態農業的狀態下以民宿為主的鄉村度假休閑旅游也快速興起。回歸鄉野、返璞歸真的休閑旅游消費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景區旅游,而以生態農業觀光、生態農耕體驗、生態蔬果采摘等個性化生態旅游漸成趨勢。目前,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已成為麗水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產業。

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具有高關聯度、產業鏈長的特性。一方面,鄉村旅游是生態農業的傳播紐帶和營銷載體,可延伸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生態農業是鄉村旅游業的物質基礎和精神靈魂,有助于夯實鄉村旅游發展的物質基礎、金融基礎、人才基礎,從而促進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兩者存在耦合關系,通過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促進,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型產業。

2 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模式與特點

產業融合是伴隨技術變革與擴散過程而出現的一種新經濟現象[1]。在不同的產業內,產業融合會以不同的方式演進,最終將促成整個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并構建出融合型的新產業體系[2],主要分為3種方式:滲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組融合。麗水市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產業融合可以總結歸納為以下5類模式(表1),其中各模式還可以重疊交叉。

3 促進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的路徑

3.1 掌握市場動態,明確農、旅融合新業態發展導向

麗水市地形以中山、低山地貌為主,綿延起伏、自然景觀優美,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麗水市政府關于生態休閑養生經濟的定位和新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為麗水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任何新業態都是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產生的。因此,必須展開生態農業與旅游市場的調查,摸清現狀,掌握需求及其變化趨勢;必須要以創新意識、創新技術、創新方法去研究產業融合問題,探索產業融合契機,尋找產業融合切入點;必須以新角度研究分析市場,挖掘旅游業與生態農業產業的共性,才能發掘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產業融合的有效路徑,才能在掌握“農”“旅”2個產業市場動態的基礎上,開發出新型的、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農、旅融合新業態產品。

3.2 整合資源,構建新型農、旅融合產業鏈

當前各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主要通過資源融合、技術融合、市場融合和功能融合4條路徑[3]。通過對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的資源、技術、市場和功能的整合,滿足旅、農融合需要以及新型業態自身發展的需要。整合資源,合理布局。一方面,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轉變,增強農業被動融合和主動融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大現代高新技術在旅游項目開發上的應用,為產業融合提供技術支持。近年來,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度假休閑旅游在麗水山區快速興起,但現在鄉村旅游中“樂”的功能欠缺,過分依賴餐飲,項目建設出現同質化傾向。利用鄉村旅游功能,融入特色生態農業內容,對于提高旅游產品質量、豐富旅游產品內涵、拓展旅游產品功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相結合的模式,不僅很好地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大大加快了生態農業的發展速度,而且促進了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

3.3 建設軟環境,建立農、旅融合協調組織

鄉村旅游是阻止農業衰退、促進農民致富的有效手段[4]。重視鄉村軟環境建設,是實現農、旅融合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經過幾年建設,麗水市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硬環境建設已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服務環境等軟環境仍存在“短板”,需迎頭趕上。通過軟環境建設,確立農、旅融合的協調組織,發揮組織效應。在當前“互聯網+”時代,積極引導農戶利用電商平臺,參與各種有利于營銷的商業活動和組織,如合作社、協會、公司/企業等,是推動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產業融合的有力措施。政府可利用調整社會資源配置手段,搭建平臺,建立起基于政府、鄉村、社會間有利于信任、規范、學習、創新的鄉村社會組織,增強其推動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產業集聚融合的功能作用。

3.4 創新營銷傳播方式,完善有利于農、旅融合的市場經營制度

根據鄉村自然景觀和資源特點,以生態農業創意為特色,從生態、審美、康體療養等角度創新營銷傳播方式。比如,打造特色田園風光、花卉苗圃果園,特色養殖園、生態休閑莊園等,開展農耕文化體驗。此外,完善市場經營制度,促進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產業融合并向高級化方向發展。一方面,政府應通過銀行貸款貼息的形式對農戶和鄉村旅游企業進行資金支持,或者通過大力發展區域性銀行、擔保、租賃等金融機構的形式形成生態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轉型資金需求的多層次支持體系;另一方面,建立明晰的契約關系,從利益角度來鎖定主體關系,明確各自定位,制定聯盟之間的規則以及分工合作、運營的規章制度、各類商業活動的制度等,實現利益的鎖定。

4 參考文獻

[1] 張功讓,陳敏姝.產業融合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2011(1):67-68.

[2] 木德夏.產業融合理論研究:現狀與展望[J].當代經濟,2009(22):146-147.

篇(3)

關鍵字: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層次分析法;評價

1 問題提出

1.1背景意義

我國休閑農業興起于改革開放以后,起初是以觀光為主的參觀性農業旅游為主。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展觀光與休閑相結合的休閑農業旅游。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生活節奏愈發緊張,很多城市居民在節假日選擇去有優美的田園風光和自然景觀的農村或者郊區,進行觀光、休閑、采摘,體驗田園生活和休閑度假。由此,促進農民增收就業的、滿足居民休閑消費需求的、促進市民綠色消費的、生態農業與休閑農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生態休閑農業應運而生。

目前,國內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的勢頭迅猛,生態休閑農業園區、企業層出不窮,都努力想在這個市場里面占得一席之地。但是縱觀整個生態休閑農業產業,缺乏合理的規劃、行業內低水平重復競爭、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發展成本高、很難形成規模經濟。這些種種問題制約了生態休閑農業實現質的突破,導致其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盈利,究其根源是缺乏一個好的商業模式。

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庇纱丝梢?,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建立起自身的商業模式思路,構造出獨特的商業模式,形成核心競爭力,對于生態休閑農業企業來講至關重要。商業模式評價是當前商業模式研究領域的重點問題,也是學術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焦點。所以,本文研究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的評價體系構建具有一定的意義。

1.2文獻綜述

1.2.1商業模式定義方面。目前國內外對商業模式的定義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盈利模式論、價值創造論、系統論、戰略論。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商業模式的定義、商業模式的本質內涵及商業模式定義的概念構成要素等方面表現出差異性,如表1所示。

1.2.2商業模式要素選擇。不同學者對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的描述在深度、廣度、嚴格和詳細程度等方面差別很大。下面僅對一些影響較大,被大量其他文獻反復引用的商業模式構成要素、研究企業類型、數據來源進行對比闡述。如表2所示。

1.2.3商業模式評價。在商業模式評價方面,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類:商業模式實施前的評價和商業模式實施后的評價。這兩種評價視角從評價目的和評價重點、評價要素選擇上都存在差異,如表3所示:

1.2.4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在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相關研究方面,目前國內外主要研究旅游業的相關商業模式,比如旅游企業商業模式、旅游電子商務商業模式的評價體系、分類等,主要是從價值鏈、價值網的角度進行研究,有關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的直接性研究甚少。

從文獻梳理發現,雖然國內對生態休閑農業和商業模式評價在理論和實踐上已經有了一些有價值的探索,但是整體上,國內對商業模式的研究仍然處于探索性階段,還不太成熟,不成體系、不夠深入。在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研究更是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一套體現生態休閑農業特色、行業公認的商業模式評價體系。為了從根本上厘清和解決相關的問題,本文旨在利用價值鏈理論、概念研究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法等,在充分吸收國內外相關評價理論和實踐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生態休閑農業的特點,從價值的角度出發,提出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評價體系結構框架,以期為生態休閑農業企業評價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和贏利水平提供借鑒,基于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優化設計自身的商業模式,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減少風險、提高效率、增加機會,實現可持續盈利。

2 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評價的對象和內容

2.1評價主體

評價主體是指評價的實施者,如對評價對象發表評價意見的個人、團體、社會及媒體等。在生態休閑農業中,評價主體是多元的,包括投資運營主體(大戶、企業、合作社、農場)、政府管理主體、產業鏈合作主體、科研主體等。在生態休閑農業中起主導作用的應該是投資運營主體的評價,本文主要是選擇生態休閑農業企業為評價主體去進行商業模式評價。

2.1.1生態休閑農業的內涵。生態休閑農業融合了生態農業、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的特性,是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現代農業為支撐、休閑農業為拓展的綜合性農業,是集“環境保護、農業生產、優特產品、現代服務、時尚消費”于一體的多功能復合體。 在生態休閑農業中,“休閑”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態”是一種關系方式,“農業”是一種生產方式。生態休閑農業將生活、生態、生產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是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一種新型業態。

2.1.2生態休閑農業企業的分類。本文所研究的企業是生態休閑農業領域的企業。首先農業企業,其次是用生態方式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業企業,最后是能夠滿足休閑功能的企業。這種類型的企業屬性包括農業、生態、休閑三種,具有生態功能、生活功能和生產功能。所以生態休閑農業企業可以分成生活主導的企業、生態主導的企業,生產主導的企業。在研究時主要是以這三種類型企業為評價主體進行構建評價體系的。

2.2 評價客體

評價的客體是指被評價的對象。本文的評價客體主要是生態休閑農業企業的商業模式。

2.2.1商業模式的內涵?;谖墨I的梳理分析,總結得出商業模式的定義:商業模式是以盈利為核心,資源能力、客戶價值、風險管理、成本管理等為基礎,產品功效、組織機制、營銷策略、渠道管理為橋梁,實現利益相關者共贏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戰略體系。

2.2.2生態休閑農業企業商業模式的內涵。基于商業模式的定義,得出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是一種在特定情境功能下,以實現客戶價值為前提,通過體驗休閑、采摘、觀光等價值活動使得企業在運營的過程中降低風險,減少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機會,以最終實現企業及其相關利益者的可持續發展和盈利為目標,它是由客戶價值、內部價值、合作價值、經濟價值四大要素構成的整合框架。

3 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評價指標構建

3.1構建原則

3.1.1可行性原則。評價的體系選取的指標數據要有可度量性,能夠符合生態休閑農業自身的發展特點,并且方便資料的收集整理,便于計算,具有可操作性。

3.1.2科學性原則。評價活動是否科學,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賴于評價的指標和標準是否科學。因此,在設計評價指標系統時,要充分地考慮指標結果整體的科學合理性。

3.1.3全面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盡可能從多個層面和多個視角反映影響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盈利、價值最大化、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3.2 構建思路

首先,在相關文獻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基于生態休閑農業的獨特性,對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的影響因素和價值結構進行系統分析,抽取其中主要部分,建立比較全面和客觀的評價指標;其次,從客戶價值、內部價值、合作價值、經濟價值四個方面確定指標,并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最后,通過專家討論、問卷調查等方法征求各方面的意見,確定各個評價因素的相對權重。

3.3 指標確定

基于對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的梳理,本文結合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的特點,從價值的角度將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劃分為客戶價值、經濟價值、內部價值、合作價值四個維度,由此提出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的評價體系。

3.3.1客戶價值指標。(1)客戶價值。從客戶的層面來講,是指企業為客戶提供的價值,即客戶通過體驗、采摘、觀光等活動來感知企業提品和服務的價值。客戶價值由客戶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收益與付出的成本組成。

(2)客戶付出成本指標:客戶選擇去一個地方體驗生態休閑農業,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時間成本、貨幣成本、學習成本、風險成本4個部分。

(3)客戶獲得收益指標:客戶獲得的收益包括物態因素的收益、服務因素的收益及與產品使用相關的技術支持等質量因素的收益。結合生態休閑農業的特點,收益的評價指標分為休閑環境、主題鮮明、服務質量、產品個性化3個部分 。

3.3.2內部價值指標。Morris等認為商業模式評估的關鍵是評估商業模式的內部匹配性和外部匹配性。內部價值是企業作為核心競爭力在生態休閑農業企業商業模式中的深層次的表現。二級指標包括管理機制、企業文化、企業資源。

(1)管理機制:企業的管理機制是企業運作的核心力量,以使得企業經營活動更具合理化,幫助企業提高效率,降低風險,增加企業發展的機會,維護企業的良性發展。管理體制指標包括:經營結構匹配性、風險控制、后續發展能力、管理成本、整體協調性。

(2)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被組織成員認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認知。企業文化集中體現了一個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主張,以及由此產生的組織行為。在生態休閑農業企業商業模式的評價中,企業文化主要是評價員工的認同性。

(3)企業資源:企業資源是指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要素的總和。雄厚的企業資源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企業資源分為人力資源、技術資源、財務資源、基礎設施。

3.3.3 合作價值指標。對于企業來講,維護價值鏈網的高效運轉,必須要與伙伴共同創造和共同分享價值,實現“共贏”。合作價值是企業的外部資源,一方面是與其合作伙伴的關系,另一方面是與其競爭對手的關系。網絡價值分為合作伙伴、隔絕機制和渠道管理3個評價指標。

(1)合作伙伴:很多生態休閑農業企業合作現已不局限與本產業鏈中企業聯系,也與之外的其他企業聯系。合作伙伴的數量越多,合作伙伴實力越強,則該企業本身在產業鏈中的價值實現能力就越強。因此,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伙伴價值分為合作伙伴數量和實力。

(2)渠道管理:渠道管理的目的是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將生態休閑農業企業的農產品或服務提供給合適的人群。生態休閑農業的渠道除了傳統意義上的中間商渠道之外,還有就是企業的自有渠道。所以渠道管理的評價指標有:中間商渠道、自有渠道。

(3)隔絕機制:隔絕機制是指為企業價值免受侵蝕和傷害而做出的機制安排,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如何隔絕破壞者和模仿者,使生態休閑農業價值創造活動不被外來因素所破壞。主要分為行業帶動能力、融資能力兩個部分。

3.3.4 經濟價值指標。商業模式將生產力要素通過一定的規則整合在一起,產生經濟效益稱為商業模式的經濟價值。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的經濟價值主要是通過盈利性來表示。成功的商業模式,必然有助于增強企業獲取長期利潤回報。筆者在經濟價值評價指標的設定主要是參考借鑒了Afush教授的指標:盈利性指標和盈利預測性指標。

(1)盈利性指標:盈利性指標是衡量企業把給消費者提供的價值轉化貨幣從而創造現金流的能力。筆者選擇主營業務利潤率,主營業務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這個指標越高,說明企業能創造的凈利潤能力越高。主營業務利潤率=凈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凈額。

(2)盈利預測性指標:優秀的商業模式不但要幫助企業在現階段盈利,也有助于企業在未來獲得長期利潤回報率。因此,盈利預測性指標包括利潤率、市場份額、收入增長率。

3.4指標權重

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指標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理論支撐,需要對每一個評價指標進行權重賦值。因為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是一個相對比較新鮮的概念,國內外對其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各方面的理論還不成熟、不夠系統,對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的影響因素并沒有完全地界定清楚。而且建立的指標中含有一定主觀評價指標,這也造成了對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無法做到精確來計算。所以本文采用相對主觀的AHP層次分析法對確定生態休閑農業商業模式各項指標的權重。

第一步:建立各指標相對重要性判斷指標。從準則層開始,對同一層次的各因素兩兩以1-9比較尺度進行相對重要性比較,構造判斷矩陣并給予賦值。如表5所示。

第二步:計算權向量。求出比較判斷矩陣 A 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W,經歸一化后即為各準則對目標或各方案對某準則的排序權重向量。將比較判斷矩陣列向量歸一化:

(i)將比較判斷矩陣的列向量歸一化:

=(ij)=ij/ij;

(ii)將按行和得:

=(1j,2j,3j???nj;

(iii)將歸一化后,得排序向量:

W=(ω1,ω2,ω3???ωn)T;

(iv)最大的特征值

λ=

第三步:一致性檢驗。若檢驗通過,特征向量進過歸一化處理后得到權向量;若一致性檢驗不通過,需重新進行個因素的指標評價賦值,構造對比較陣。檢驗公式:

CR = CI /RI

式中CR為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率;CI為判斷矩陣的一般一致性指標。

CI=(λmax-n)/(n-1)

RI為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1-9階的判斷矩陣的RI值參見表3。

當判斷矩陣A的CR

4 結論與展望

本文結合生態休閑農業的特點,從客戶價值、內部價值、合作價值、經濟價值四個層面出發,以生態休閑農業企業為微觀價值載體,客戶和產業鏈其他合作伙伴為宏觀價值載體,構建生態休閑農業構建商業模式評價體系。同時,利用層次分析法對每項指標設置權重,并對其進行一致性檢驗。但是商業模式是一個多主體參加的復雜動態系統,加之本文研究的對象是一個新鮮的事物,相關研究借鑒的資料比較少,所以本文的研究還更多側重的是靜態分析和評價。在未來的研究中,筆者將基于生態休閑農業的分類,將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為各項指標賦予確定的分值,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計算有機結合起來,得出總體上的量化評價,這就大大加強了評價過程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最終給出了一個比較可靠的全面綜合評價結果。(收稿:2013-11-21)

參考文獻:

[1]林偉賢.最佳商業模式[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1,8.

[2]劉衛星.基于六維平衡計分卡的商業模式評價體系構建[J].工業技術經濟,2010,12

[3]歐陽峰.搜索引擎商業模式的綜合評價研究[J].商業研究,2009,03.

[4]張婷婷.基于"3-4-8"構成體系的商業模式分類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02

[5]原磊.國外商業模式理論研究評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10.

[6]郭煥成.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01

[7]張博.B2C商業模式評價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9,6.

[8]車靚.物流企業商業模式研究[D].長安大學,2011,05.

[9]周金波. 鄭州都市區觀光休閑農業發展對策研究[J].河南農業大學,2012.

[10]鄭曉穎.旅游電子商務模式評價體系初探[D].2012,12

篇(4)

關鍵詞留守婦女;女性;農業化

AbstractMostoftheruralmenwenttofindjobsinthecity,sothewivesleftathometodothefarmingwork.Anewworkdivisionisgoingtoarise.Theleft-at-homewivescontributetotheruralmodernizationbutalsosupporttheurbanization.Thenumberofleft-at-homewivesestimatedismostly47million.Thisarticlereviewsthelifeconditionofthemdependedonmediafilesandotherprofessionalresearch.

KeywordsLeft-at-homewives;Women;Agriculturalizing

一、國內相關媒體報道的綜述

(一)負擔沉重:農業生產、贍養老人、撫養子女

杜菊瑛家住定西市安定區李家堡鎮蘆馬岔村,丈夫長年在外搞裝潢,家中有3個孩子和兩位80多歲的老人。杜菊瑛說,她家種了7畝半馬鈴薯,她一人犁地、播種,到了收獲季節,她又一人挖、撿,然后用架子車一車一車拉回,一共收獲近兩萬斤馬鈴薯。家中20多畝牧草也是她一人收割回來的。杜菊瑛深有感觸地說:“說實在的,我現在就是家里的頂梁柱,沒了我,這家就轉不動了”[2]。

(二)文化水平較低:教育力不從心,致富無門

“不知道做什么能掙錢。只有看電視劇、打牌打發時光?!?月17日,記者在青神縣羅波鄉龍泉村采訪時,丈夫在上海打工的歐明蓉這樣說。歐明蓉今年33歲,丈夫每年回來一次,家中只有她和她的女兒?!罢煞蚣幕氐腻X,夠女兒學費,家庭日常開支還得自己掙?!薄拔以瓉碓诿蘅棌S工作。就二三百元一個月,關鍵是三天兩頭沒活兒做。”她辭了職?!翱吹絼e人養豬有得賺,我去年就喂了一只母豬,哪曾想豬價一路走低,飼料還貴。”說起剛下的15只仔豬,她又是心疼又是心傷,“真是不知道如何辦”[3]。

(三)安全無保障,心理負擔沉重

由于“留守婦女”處于弱勢地位,她們的合法權益相對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于是成為農村案的主要侵犯對象。調查顯示,農村害案件中有70%的受害者是“留守婦女”4。

(四)婚姻安全受到威脅

“過年也不愿意回家,總是推說沒有掙到錢。就是回來了,也拉著個臉,還常背著家人打電話。問他還死不承認?!闭煞蛟诶ド酱蚬さ摹傲羰貗D女”肖紅(化名)向記者述說時語氣里充滿了無奈。肖紅不停地用一條毛巾擦眼淚,“我整晚睡不著覺,不是孩子我連死的心都有了!”[5]。

(五)文化生活匱乏

農村“留守婦女”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匱乏,“留守婦女”們常常因為空虛而從事賭博、迷信等活動[6]。

二、國內相關學術研究的綜述

(一)農村留守婦女的家庭地位

婦女的家庭地位界定為,婦女在家庭中享有的威望及擁有和控制家庭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權力。

與傳統意義上的農村主婦相比,勞動力外出務工后,婦女的權力空間擴大,增加了婦女公共事務參與的機會,為農村婦女提高自主意識、展示和鍛煉自己提供了條件,而且收入邊界清晰化使得婦女的重要性得以體現,留守婦女的價值得到了更多的體現。但是,留守妻子對于主要的收入來源的物質基礎責任田只擁有使用權但是重大事務的控制權仍然由丈夫決策[7]。再者,由于農業收入遠遠低于外出務工的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其地位并沒有因此提高[8]。

朱梅等認為留守婦女日益加重的勞動帶來的不是更多的現金收入而是更大的對家庭的隱形貢獻,從而與外出就業的丈夫創造的相對較多的顯性收益形成了巨大反差,婦女的經濟地位反而有下降的趨勢,如果政府不進行干預,從長期來看婦女的家庭地位將進一步下降[9]。

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留守婦女自己認為丈夫對家庭的貢獻率高,還有一部分留守婦女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不能做主[10]。留守婦女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但是這些家庭責任并沒有賦予她們對等的權利,留守婦女家庭還是遵循著丈夫的權利大于義務,而妻子的義務大于權利的不公平的處境。

(二)農村留守婦女的生活方式

農村留守婦女的生活方式仍屬于傳統型。安徽婦聯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婦女承擔起田間勞動和家務勞動,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訪談中,大部分女性反映由于勞動負擔重,基本上沒有什么時間照顧孩子,特別是在孩子的學習和教育上,沒有精力去管,有疲于奔命的感覺,留守女性也反映出勞動之余的休閑娛樂活動內容單調無味,常感到寂寞。

安徽婦聯調查發現,外出務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家庭的經濟狀況。但是自1996年后,外出打工的主要工資呈下降趨勢,加上現今消費品價格的普遍上漲和農產品價格的相對下滑,農民的實際收入減少,其消費水平仍然停留在以生存資料消費為主體的層次上[11]。女性作為家庭生活的主要策劃者,其消費更是在綜合考慮的情況下進行,所以其消費水平很難提高。

農村留守婦女娛樂休閑方式單一落后,社會交往關系仍以血緣和地緣為主。

(三)農村留守婦女的心理狀況

通過在河南省341名留守女性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量調查,利用心理學上SCL-90癥狀自評量表進行測量調查,結果表明由于受社會傳統觀念、教育程度、家庭經濟狀況以及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多種角色的困擾以及多種標準的評判,農村“留守女性”心理上的壓力加重,引發了各種心理問題[12]。

(四)農村留守婦女的婚姻狀況

男工女守分工的直接后果一是夫妻的長期分居引起夫妻共享時間的減少和夫妻的異質性增強,婚姻的穩定性受到威脅;二是農業效益比較低下造成的留守婦女在家庭中的經濟功能的下降,使得留守婦女在婚姻中處于弱勢地位。

(五)農村留守婦女與農業生產

大批男性農民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婦女日益成為農業生產和發展農村地方特色產業的主力軍,學術界出現了關于從農業經濟角度出發的農業女性化和從女性發展角度看的女性農業化的討論。

1.關于女性農業化對婦女發展的影響,學術界大致有兩種傾向性意見

(1)女性農業化對婦女地位改善有進步意義

丈夫的外出客觀上賦予了留守婦女生產自和生活自由度,并且拓寬了發展自身潛能的空間。可能會給她們帶來生產和生活的能力提出挑戰但是無疑也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在國家倡導的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所實施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政策及農業結構調整的大趨向給農村“留守婦女”的發展提供了發揮的平臺[13]。

(2)女性的農業化對婦女地位的提高和生存狀況的改善明顯不利

男性的逐步非農化,農村婦女則正在逐步地農業化。這個過程將給農村婦女帶來嚴重負面影響:比如農村婦女的收入邊界雖然清晰了,但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卻下降了;雖然獲得了更多農業生產的機會,但卻加重了其勞動強度和生理負擔;女性的農業化加重了她們對男性的依賴,固化了農村婦女的不利地位[14]。

2.關于農業女性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由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男性要低,獲得培訓的機會少等原因使得農業女性化對農業生產產生不利影響:農業女性化將導致農業勞動力的結構性文化水平下降;導致農業勞動的結構性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下降等不利影響[15]。

三、總結

以上的研究給我很多啟示,也存在如下一些不足:

(一)研究文獻很少,描述性居多,深入分析少

與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相比,目前對于農村留守婦女的研究過于籠統、表面化,缺乏代表性研究成果。關于留守婦女的文獻大多沒有把留守婦女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來研究,無助于深入了解留守婦女群體。

(二)單一研究多,綜合研究少

從研究視角來看,目前已有的文獻大多數都是從社會學、經濟學等單一的學科視角出發進行討論,缺少從綜合的角度進行的研究。

(三)主觀判斷多,實證研究少

涉及留守婦女問題研究的文獻缺少實證分析,在為數不多的調查報告中也多為生存狀況的描述,而且調查地區選取比較局限,樣本量太小,容易忽略了各地的文化、地區資源等差異,以偏概全。對于農村留守婦女沒有嚴格的分類,大多數學者都關注負擔沉重的留守婦女,把她們看成弱勢群體,可能還有部分賦閑在家屬于剩余勞動力的留守婦女,由于缺乏實證研究,這些都還是未知。

(四)對于農村留守婦女的界定不夠

留守婦女所出現的問題中比如消費方式低下、社會交往范圍狹窄、心理狀況差等可能不是留守婦女所獨有,而是存在于廣大農村婦女之中的普遍問題。另外,有的學者認為留守婦女的家庭地位需要提升,可能非留守的農村婦女付出的勞動和其家庭地位更不相稱,所以需要相對于非留守婦女的視角來研究留守婦女,真正把留守婦女這個群體研究清楚。

農村留守婦女肩負著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家務以及贍養撫養等家庭責任,她們似乎不再只是半邊天。家庭生活“單親”化,使得農村出現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比如留守兒童的問題,婦女的人身安全、婚姻不穩定等等。農民工問題因關聯著城市的穩定而引起了廣大的關注,相對而言,農村留守婦女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卻是雙重的,她們被掩蓋在農民工的背后,支撐著城市發展也維持著農業生產,然而她們在我們的視野里卻是那么模糊。這種忽視違背了社會的公平,影響了社會的和諧,也不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開展。

農業生產的女性化,給她們帶來的是獨立發展的機遇還是建立在傳統分工基礎上的再次不公平的傾斜?在政府大力倡導新農村建設、培育新農民的背景下,留守婦女會不會因為男性的缺席而獲得更多的發展的機會,成為新一代農民?政府會不會給與留守婦女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會保護呢?這些問題的答案似乎都是模糊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對這個群體沒有給與充分關注和深入分析。

探討農村留守婦女問題對于婦女的發展、新農村建設、社會的和諧以及農民工家庭和諧等等問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新華網/politics/2005-11/10/content_3759062.htm,2005-10-30

[2]青神“留守婦女”說無奈,四川在線,2006.06.20/nsichuan/msxw/20060620/200662085003.htm

[3]性騷擾七成指向農村留守婦女?新華網,2006.06.30/legal/2006-06/30/content_4770673.htm

[4]蘇北“留守婦女”:守住家庭丟了愛情,新華網,2006.11.24

/society/2006-11/24/content_5369285.htm

[5]鄉村“留守婦女”現狀調查,河南報業網,2006.06.07

/xwzx/rdtj/jdt/t20060607_537124.htm

[6]孫瓊如.農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別考察[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6(02)

[7]彭娟.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對留守婦女的影響分析[J].青海師專學報,2006(3)

[8]朱梅等.農村“留守妻子”家務勞動經濟價值的社會學思考[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

[9]魏翠妮.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

[10]李潔.試論農村社區中留守女性生活方式的轉變[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

[11]朱桂琴.農村“留守女性”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思考[J].天中學刊,2006(8)

[12,13]周全德等.論農村“留守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角色和作用[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6(10)

篇(5)

關鍵詞:鄉村旅游;產品類型;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0月29日

一、鄉村旅游發展概述

(一)鄉村旅游概念界定。鄉村旅游的概念問題涉及到鄉村旅游概念體系的構建,國內外學者都非常重視鄉村旅游概念的研究,但目前國內外學者關于鄉村旅游的概念界定還未達成一致。在國外,鄉村旅游在不同國家的內涵有所不同。英語里與鄉村旅游有關的詞有“Rural Tourism”(鄉村旅游)、“Agrotourism/Agritourism”(農業旅游)、“FarmTourism”(農莊旅游)、“Village Tourism”(村莊旅游)等,也有很多學者將“Rural Tourism”(鄉村旅游)、“Agrotourism/Agritourism”(農業旅游)、“FarmTourism”(農莊旅游)、“Village Tourism”(村莊旅游)等提法不加區分,相互替代,例如Inskeep、Deegan&Dineen等學者。但提得最多的還是“Rural tourism”(鄉村旅游)和“Agrotourism/Agritourism”(農業旅游)。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傳統上將旅游稱為觀光的國家和地區則稱之為“農業觀光旅游”。歐洲聯盟(EU)和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994)將鄉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義為發生在鄉村的旅游活動。其中,“鄉村性(Rurality)是鄉村旅游整體推銷的核心和獨特賣點”。由于鄉村旅游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導致國外學術界對鄉村旅游的相關概念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是從本質上講,基本上都認同鄉村性(Rurality)是吸引旅游者進行鄉村旅游的基礎,是用以區別城市旅游和界定鄉村旅游的最重要標志。在國內,學者們也從不同的角度對鄉村旅游作出了定義,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但不管從哪個角度進行的定義,關于鄉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以下兩點已達成共識:其一,鄉村旅游是依托特色村容村貌、鄉村民俗風情、鄉野田園風光等資源,為游客提供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娛樂體驗、康體健身、會務等項目的新興旅游方式;其二,鄉村旅游發生在鄉村地區,且“鄉村性”為核心吸引要素,因而是與都市旅游相對存在的區域綜合性旅游形式。因此,只有把握鄉村旅游的鄉村性,才能逐漸形成統一的鄉村旅游概念,構建鄉村旅游研究的理論體系。

本文援引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郭煥成學者在2010年對鄉村旅游作出的定義:鄉村旅游,是指以鄉村地區為活動場所,利用鄉村獨特的自然環境、田園景觀、生產經營形態、民俗文化風情、農耕文化、農舍村落等資源,為城市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健身、娛樂、購物、度假的一種新的旅游經營活動。鄉村旅游既包括鄉村觀光農業旅游,又包括鄉村民俗文化風情旅游,還包括鄉村休閑度假旅游和鄉村自然生態旅游,是具有區域性和綜合性的新型旅游業。從依托的旅游資源類別來看,鄉村旅游可以分為:觀光農業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和自然生態旅游等。

(二)鄉村旅游的起源?,F代鄉村旅游起源于19世紀30年代的歐洲,20世紀60年代西班牙開始發展現代意義上的鄉村旅游,1865年意大利“農業與全國協會”的成立標志著現代鄉村旅游誕生。隨后,美國、日本、波蘭等國先后推出鄉村旅游產品,鄉村旅游逐漸發展起來。20世紀80年代后,在歐美發達國家,鄉村旅游已頗具規模,并且已走上規范化發展的道路,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為外事接待的需要,采用定點方式開展了一些具有鄉村旅游性質的政治性接待活動,譬如北京近郊的四季青、山西昔陽縣大寨大隊、天津靜??h小靳莊、上海崇明島等;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旅游起源于80年代末深圳的“荔枝節”,當時的深圳開辦了“荔枝節”,主要目的是為了招商引資,緊接著又開辦了采摘園,取得了較好的效益,于是各地紛紛效仿;到了90年代初,鄉村旅游被當作脫貧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種形式,在四川成都的郊區――龍泉驛書房村的桃花節的成功示范效應的帶動下,全國各地掀起了鄉村旅游發展的。

(三)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特點。一是豐富性。我國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在廣大的鄉村地區,鄉村的田園風光、生產生活形態、鄉風民俗、農耕文化、農舍村落等都是旅游資源,既有自然景觀,又有人文景觀,既有農業資源,又有文化資源;二是地域性。鄉村旅游活動都發生在城市以外的鄉村地區,我國地域廣闊,由于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及民族差異,必然導致不同地方的鄉村有著不同的自然風光、農事習俗和民俗傳統,因而鄉村旅游的地域差異性特征較為明顯;三是文化性。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族眾多,鄉村勞作形式各異,有刀耕火種、水車灌溉、漁鷹捕魚、采藥采茶等農業生產方式,還有多姿多彩的鄉村民風民俗、傳統節日、民間工藝、民間文藝等文化形態,這些鄉村旅游資源,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四是體驗性。鄉村旅游是現代旅游業向農業和鄉村的延伸與拓展,它將旅游活動由觀光游覽式提升到參與體驗式的層面。例如,鄉村旅游中最常見的垂釣、采摘、種植、喂養、傳統手工藝制作、特色農產品加工等參與性活動,使旅游者在欣賞到優美的田園風光的同時,又為其提供了實踐和參與的機會,讓游客可以在熱汗淋漓的農耕忙碌中,體會到勞動所帶來的全新生活體驗,最后還能如愿購得自己的勞動果實,又能增進游客對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的認識;五是季節性。鄉村旅游所依托的農業生產活動,由于生產的各個階段深受水、土、光、熱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使得鄉村旅游在一年之中會出現較為明顯的淡旺季之分。春天百花盛開,氣溫適宜,秋天碩果累累,是出游的旺季;而夏熱冬寒,氣溫高低變化極端,是出游的淡季;六是生態性。鄉村旅游的目標游客是城市居民,其對游客的吸引力主要在于鄉村景觀的原生態性及濃厚的鄉土文化氛圍。而鄉村旅游所依托的自然風光與文化景觀都是人類長期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而創造的,既保留著原來的自然風貌,又有著濃濃的鄉土風情,“古老、原始、純真”的鄉土特點,使得鄉村旅游表現出貼近自然、返璞歸真及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性特點;七是效益性。出于保護鄉村原真性的考慮,發展鄉村旅游只需在原有農業生產條件和資源基礎上,做好科學規劃,對道路交通、基礎配套設施等進行適當改善,將現有的農業資源略加整修與管理,就可以較好地滿足旅游者的需求。開發難度小、投資少、見效快、效益較好。

二、我國鄉村旅游產品類型

全國鄉村旅游已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各地鄉村旅游發展熱情高漲。目前全國鄉村旅游產品類型豐富,總結歸納起來,按照鄉村旅游產品的功能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七大特色產品類型:一是觀光游覽型。這類鄉村旅游產品是依托鄉村自然風光、田園風光及人文景觀設計與開發出來的旅游產品。例如,農業觀光、花卉農業觀光、果園觀光、茶園觀光和古村落觀光等都屬于觀光游覽型旅游產品;二是農業科普型。這種類型的產品融合了傳統農業與現代高科技農業種植技術,將成規模的農業種植基地打造成為鄉村休閑景觀供游客觀賞,是集科教性、參與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具有田園風光的新型鄉村休閑旅游形式;三是農事體驗型。主要是結合農牧業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生活等內容,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購農家物、干農家活”,體驗農村文化、生活為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形式;四是民俗體驗型。主要是以鄉村歷史古跡、古村落、古民居、特色村莊、紅色遺址為載體,以歷史事件、傳奇人物為補充,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和鄉村風情,吸引游客參觀考察、觀光體驗的旅游形式;五是商務度假型。這類產品主要利用鄉村自然風貌為旅游者提供一種返璞歸真的自然享受,但這些休閑會所和度假村在格局上卻保留著城市酒店的風格,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主要還是吸引會議型、休閑型、度假型客人,并非是鄉村休閑游旅游者;六是康體保健型??梢韵慰推?、增進身體健康,滿足游客對康體養生的需求。這類產品,一般要求鄉村自然環境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陽光充足、空氣中氧離子含量高等。目前,國內康體保健型產品主要有:森林浴、日光浴、溫泉浴、劃船、垂釣、遠足、高爾夫等;七是休閑拓展型。主要是利用鄉村的崇山峻嶺、郊野田原,開展登山、攀巖、露營、野炊等活動,讓游客盡情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感受不同于鋼筋水泥的自然風光,從極具樂趣、挑戰的戶外運動中感受刺激,在與自然險阻的拼搏與較量中,不斷磨煉自我意志的旅游形式。

三、我國鄉村旅游產品設計與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品粗糙,缺乏文化底蘊。許多鄉村旅游產品還停留在表層開發,缺乏創新和深度開發。產品粗糙、無特色、城市化傾向普遍、鄉土氣息不濃。例如,有些地方的鄉村旅游還沒和城市旅游區別開,有的農戶為營造所謂的“高檔舒適”,將民居改成“標準間”,將前庭后院的鄉村景象刻意雕斑成“城市園林”,失去了鄉村旅游原汁原味的鄉土原生態本色。另外,各地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重物質景觀資源開發、輕非物質文化資源開發的現象。在打造古鎮古村和古建筑景觀以及現代農業示范觀光園區等方面下的工夫多,而對傳統藝術、傳統工藝、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資源和特色旅游產品開發比較少。導致鄉村旅游的“生態性、文化性”逐漸削弱,同質化問題嚴重,滿足不了游客的高文化品位需求。

(二)產品類型同質化嚴重。鄉村旅游產品從結構來看,觀光型產品居多,休閑、度假、參與等專項類產品缺乏,難以滿足廣大游客多層次、個性化的旅游消費需求。特別是在小區域內,眾多的鄉村旅游點更是具有明顯的相似性,產品雷同、品味不高。例如,鄉村旅游的主打產品――農家樂,產品準入門檻低,簡單效仿重復建設,服務項目大同小異?,F在各個“農家樂”提供的服務項目都停留于吃農家飯、賞農家景、釣魚、喝茶、唱歌、打牌等常規活動,缺少創新,難以形成具有獨特賣點的旅游吸引力,彼此競爭加劇,導致效益下降。

(三)體驗性產品缺乏。鄉村旅游旨在給城市居民提供一個認識農村、體驗鄉村生活、追尋古樸民風民俗的機會,為游客提供娛樂體驗、教育體驗、審美體驗和逃避現實的體驗。但國內鄉村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活動內容單一,缺乏參與性、體驗性產品,使得大部分游客無法獲得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體驗。無法延長游客的逗留時間,導致游客重游率較低。

(四)產業鏈不完善。相當一部分的鄉村旅游產品功能存在缺陷,偏重“食、住、游”,輕“娛、購”。產業鏈條不完善,以致不能很好地發展鄉村旅游的產業帶動,限制了產業進一步發展。目前,國內鄉村旅游產品普遍存在娛樂活動和旅游商品開發不足問題,產品內涵不夠豐富,參與性、體驗性產品偏少,導致游客逗留時間短,直接影響了鄉村旅游經濟效益的提高。

四、我國鄉村旅游產品轉型升級策略

(一)深度開發,挖掘產品文化內涵。獨特的文化內涵是鄉村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鄉村旅游的游客對象是城市居民,其吸引力主要表現在城鄉文化的差異上。針對目前各地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重物質景觀資源開發、輕非物質文化資源開發的現象,應該大力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滿足游客高品位的文化需求。發展鄉村旅游要深度挖掘鄉村特色文化,利用鄉村豐富的文化資源,營造濃厚的鄉土氛圍,深層次、多方位地挖掘鄉村傳統藝術、傳統工藝、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資源,開發特色鄉村旅游產品。同時,在開發過程中要以“體驗”為中心,讓游客參與到各種活動中,讓他們體驗返璞歸真和鄉野的樂趣,進而優化“食、住、行、游、購、娛”諸要素的結構,延長鄉村旅游產品產業鏈、服務鏈和經營鏈,從而增強鄉村旅游產品的吸引力,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

(二)特色創新,打造差異化鄉村旅游產品。針對鄉村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問題,我國鄉村旅游地應充分利用自有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明確鄉村旅游主題定位,為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奠定基調,塑造差異化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形象設計方面,應做到理念形象、行為形象、視覺形象、景觀形象、氛圍形象等形象要素與旅游主題定位一致,積極創新,避免模仿和雷同。尤其是在視覺形象方面,對鄉村旅游的形象表示系統,例如標徽、標準色、標準字體、環境系統、交通運輸工具等都應統一規范,從而提高游客對鄉村旅游地及其產品的辨識度,進行差異化經營。

(三)轉變思路,加大體驗性產品開發力度。在鄉村旅游的發展初期,大多數的鄉村旅游地都著重于觀光游覽型產品的開發,而忽視了其他類型的產品開發,尤其是參與性、體驗性產品的開發。由于觀光性質的旅游產品,進入門檻低,容易效仿,導致重復建設,造成整個行業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而鄉村旅游的宗旨在于給城市居民提供一個認識農村、體驗鄉村生活、追尋古樸民風民俗的機會,為游客提供各種體驗。因此,鄉村旅游經營者必須深入研究游客的體驗需求,開發出能夠滿足游客各種體驗需求的體驗性產品,如種植、養殖、采摘、劃船、手工藝、土特產制作等產品,充分調動游客的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使他們獲得愉悅的體驗,以達到延長旅游者的逗留時間,提高旅游者重游率的目的,進而提升鄉村旅游產品的競爭力。

(四)市場細分,開發不同層次的鄉村旅游產品。前文已經提到,目前的鄉村旅游產品,主要以觀光型產品為主,休閑、度假、參與性產品缺乏。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方式的轉變,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開發鄉村旅游產品,應進行細分市場,根據不同游客群體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開發不同層次的多樣性、個性化的旅游產品,滿足不同游客不同層次的旅游需求。此外,旅游者的旅游意識及個性化需求的不斷增強,對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正逐步從傳統的、較低水平的觀光游覽型、休閑娛樂型朝參與體驗型和交叉復合型發展,這進一步要求鄉村旅游產品不斷縱向深化,滿足人們深層次的需求。

(五)加強培訓,增強服務意識。目前,鄉村旅游的從業人員,大多為當地農民,他們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并且多數從業人員沒有接受系統、專業的旅游接待服務培訓和教育,服務意識不強,服務水平低,導致接待服務中的餐飲、住宿、娛樂、安全、衛生等方面的服務達不到基本的規范與要求,總體服務質量不高。而從市場調查情況來看,大多數游客對鄉村旅游的食宿及接待服務質量存在質疑。旅游接待服務質量事關游客的切身利益,發展鄉村旅游,要加強培訓,提高鄉村旅游管理人員的素質,增強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服務意識,只有規范化、個性化的優質服務才能贏得游客的心。鄉村旅游地應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有計劃地組織專業人員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或是組織相關人員到大中專院校進行專業培訓,或是到國外考察學習、取經研討,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增強其服務意識,提升旅游“軟件”服務質量。

(六)合理規劃,大力扶持鄉村旅游發展。首先,政府要加強對鄉村旅游的規劃與指導,把發展鄉村旅游納入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整體布局中部署和推動,明確發展思路和開發重點,做到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分階段地發展。各鄉村旅游地應立足于自身地域文化及資源特色,重視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民俗文化的再現和提煉,設計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避免鄉村旅游的盲目開發與重復建設。項目的規劃與開發,應做到人與自然的統一和諧,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支持鄉村旅游發展的相關政策,引導和約束鄉村旅游的有序化、制度化經營。進一步明確管理職責、財政投入、建設用地、重點項目建設、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鄉鎮街(場)、特色村專業村建設的扶持政策,信貸支持及獎勵措施等,解決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瓶頸問題;最后,應加大資金的投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大力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對鄉村旅游道路交通、水電設施、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旅游標識、衛生設施等公共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完善旅游基本服務功能。財政部門要建立鄉村旅游專項資金,扶持有經濟實力和經營能力的鄉村旅游地,建設鄉村旅游專業示范村和示范點,發揮鄉村旅游的示范效應。

主要參考文獻:

[1]王秀紅.我國鄉村旅游研究述評[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3.

[2]郭煥成,韓非.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0.12.

[3]周霄.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特征與趨勢研究[J].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12.6.

篇(6)

[關鍵詞]野生動物旅游;非資源消費型;野生動物保護;旅游者滿意度;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2)05—0057—09

1

引言

人類對于野生動物喜愛的歷史由來已久,一直可以追溯到地球上二者共同生存的時代。根據文獻綜述,人和野生動物的關系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即狩獵采集時期、自然資源時期和生態文明時期。在最早的人類南方古猿出現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人類都處于狩獵采集時代,那時的野生動物對人來說最主要具有消耗使用價值,此外少數物種成為人們圖騰崇拜的對象,具有了精神信仰的指引價值,并且這種價值在不發達的農業文明時期也一直延續;進入農業和工業時代后,野生動物主要是作為自然資源供人們開發利用,主要體現其生產使用價值;進入生態文明時代后,人類意識到野生動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系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重要環節,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在這一時期除了消耗性利用外,非消耗性利用的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如今,與野生動物相關的動物旅游,如觀鳥、攝影、探尋足跡,已成為一種生態產業,該產業經常被認為是對環境影響最小的一種活動,是解決野生動物保護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這一矛盾的一種有效方式,并已成為一些國家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隨著休閑旅游活動的開展和普及,野生動物旅游(wildlife tourism)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日益成為旅游業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野生動物旅游快速增長的同時,該現象也引起了學者及媒體的注意。一直以來,學者們一般都從自然區域旅游、生態旅游或冒險旅游等旅游形式下的一種產品角度來觀察分析野生動物旅游現象,直到1990年,達夫和迪爾登(Duffus&Dearden)在其論文中較系統地提出了野生動物旅游的概念框架。1996年,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教授沙克利(shackley)出版了《野生動物旅游》一書,作為第一本闡述野生動物旅游理論的專著,沙克利指出,消耗性的狩獵旅游,非消耗性徒步旅行,半消耗性的動物園、水族館和野生動物園等,都是野生動物旅游產業的組成部分;他在書中還評論了目前應用于管理動物旅游負面影響最小化的方法。該書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吸引了人們對于野生動物旅游研究領域的關注,自此以后,野生動物旅游成為歐洲、北美和澳洲旅游學界新興的熱點研究領域,涌現了一批較有影響的論著文獻。相比之下,中國對野生動物旅游的研究尚未廣泛展開,除臺灣地區有部分文獻涉及之外,大陸只有少數學者進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遠遠不足。對國外野生動物旅游研究進行綜述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提高國內業界和學術界對野生動物旅游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其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2 文獻總體情況

2.1

資料搜集及年譜分析

本文通過科學指引(Science Direct)、塞奇出版(sage Publications)、艾米瑞達(Emerald)、萬維科學(Web Science)和谷歌學術(GoogleScholar)這5大外文數據庫分別在篇名、關鍵詞和摘要中輸入wildlifetourism(野生動物旅游)、wildlife watching(野生動物觀賞)、ZOO(動物園)、aquarium(水族館)、hunting(狩獵)、fishing(漁獵)、wildlife(野生動物)等術語進行聯合檢索,共檢索到1986—2011年間與野生動物旅游有直接關聯的文獻55篇,然后運用文獻綜述法、比較歸納分析法,對資料進行了分析和綜述。文獻的具體時間年譜如圖1。

2.2文獻內容分布與研究方法

55篇文獻中,總體上看,理論性探討的文章比較少,只有5篇(9%),其余50篇都為實證研究(91%)。在50篇實證研究文獻中,內容主要圍繞3大方面:首先是資源消費型動物旅游12篇(24%),例如狩獵和垂釣;其次為半資源消費型動物旅游16篇(32%),例如野生動物園、動物園、水族館、鳥語林;第三為非資源消費型動物旅游22篇(44%),如野生動物觀光、野生動物攝影和野生動物喂食。在55篇文獻所涉及的案例地來看,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亞17篇(30.9%)、美國9篇(16.4%)、英國8篇(14.5%)、新西蘭7篇(12.7%),此外,還涉及加拿大(4篇,7.3%)、非洲(3篇,5.5%)和其他國家(7篇,12.7%)。

本文對55篇文獻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分析,發現定量分析方法占相當大的比例,使用數理統計進行分析的論文達到38篇(69.1%),使用構造模型方法的論文有7篇(12.7%),使用民族志和質性訪談等方法的定性研究有10篇(18.2%)。實際上,國外動物旅游研究更常見的是采用多學科交叉方法,在對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進行分析時,綜合借鑒生態學、動物學、社會學、旅游學等多學科概念與方法,在數據獲取上進行大量問卷調查與統計,并采用質性訪談和實驗室試驗相結合的分析方法進行研究。

3 野生動物旅游概念界定

3.1

篇(7)

【關鍵詞】葡萄采摘旅游;旅游產業;葡萄產業;敦煌市陽關鎮

采摘觀光旅游是以當地農民為主體,以農民所擁有的果園、菜園、花園、花圃等自然資源為特色,讓游客在園內摘果、賞花、采茶,享受田園樂趣,同時以滿足城市居民追求綠色,緩解壓力,放松心情為目的,給游客以奇、異、野、土、嘗、購等吸引力,并擁有觀賞、參與、科考、休閑、健身、求知等多種旅游功能的一項親身參與收獲、娛樂于一體的較高層次旅游消費。

一、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優勢

(一)環境優勢

一是光熱資源豐富。光照時間長,全年日照時數為3 246.7 h,年總輻射量為6 882.57 MJ/平方,日平均輻射量為18.86 MJ/平方,屬于光能富集區。晝夜溫差大,降水量僅為42.2 mm,而蒸發量高達2 460 mm,是降水量的59倍。高溫、干燥、日照長、溫差大的自然條件對葡萄病蟲害的發生和生存極為不利,是我國無公害葡萄產品生產的最適區域之一。二是由于境內的土壤多為沙質壤土,質地均勻結構疏松,通透性好,酸堿適中,四周被“瀚海戈壁”包圍,形成了天然的生物隔離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為敦煌陽關鎮葡萄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使產出的葡萄含糖量高,品質優良,色澤艷麗,酸甜適口,深受消費者青睞。

(二)旅游資源優勢

陽關鎮有陽關、玉門關、渥洼池、壽昌城等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并投資興建了野麻灣度假村、新工壩游樂園、高老莊度假村等現代觀光景點,重點打造文物古跡游覽和鄉村旅游.

(三)旅游產業基礎優勢

2011年陽關鎮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龍勒村被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建成以鄉村觀光休閑、農家餐飲、采摘體驗為特色的葡萄農家園十余家,人均年收上萬,接待游客過十萬,農家園極大地拓寬了農民的增收途徑。

二、對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于2013年7月選取陽關葡萄產地陽關鎮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20份《旅游業的發展對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優化升級政府游客調查問卷》和100份《旅游業的發展對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優化升級游客調查問卷》抽樣調查,其中有效問卷各為18份、92份,有效率各為90.0%和92.0%?;靖采w陽關鎮政府及來此游客日均量的三分之一。通過spss19.0統計分析軟件,使用a信度系數分析及相依樣本t檢驗、分層聚類分析等分析方法,對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現狀評價與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前景評價的一致性,當地政府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分層聚類分析等進行量化分析,定量研究游客和當地政府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的評價分析。

(一)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調查分析

1. a信度系數評價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現狀與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前景評價的一致性。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以1-5代表“較差”到“很好”的表述來評價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現狀評價及敦煌市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前景評價。通過a信度系數測量累加李克特5點量表,經spss19.0 計算量表的a信度系數為0. 754,表明量表中各個研究變量內部具有較高的一致性。通過比較評價結果的均值,反映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前景評價均值高于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現狀評價均值,說明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前景評價好于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現狀評價。

2. 游客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的吸引力評價與游客對旅游促進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產業發展評價相依樣本t檢驗。本次調查選取了游客對陽關鎮葡萄產業的旅游吸引力評價與旅游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評價,各用a、b表示,以“1”-“4”代表“一般”的表述到“很強”。為了反映被調查者對于這兩個變量評價的差別,使用spss19.0相依樣本t檢驗比較兩個變量的均值,在此基礎上建立原假設H1:游客對陽關鎮葡萄產業的旅游吸引力評價與對旅游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評價總體上沒有差別。經spss19.0 計算變量“游客對陽關鎮葡萄產業的旅游吸引力評價”的均值為2.59,小于變量“游客對旅游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評價”的均值為2.85。因為p-值0.160>0.05,所以接受沒有差別的原假設H1,說明被調查者對這兩變量的評價近似,較多的游客評價為“強”。

3. 游客對旅游促進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產業發展方面分析(多選)如圖1所示,在游客對葡萄旅游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方面分析中,有83.72%的被調查者認為葡萄旅游在擴寬銷售市場方面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81.4%的被調查者認為葡萄旅游在促進當地居民增收方面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65.12%的被調查者認為葡萄旅游在推廣品牌營銷方面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的58.14%被調查者認為葡萄旅游在優化產區布局方面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的32.56%被調查者認為葡萄旅游在創新開發葡萄產業方面促進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4. 游客對旅游促進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產業發展建議分析(多選)如圖2所示,在游客對推動當地葡萄旅游產業發展的建議分析中,有73.9%的被調查者建議為規范葡萄觀光市場,有69.77%的被調查者建議為擴大宣傳,有69.6%的被調查者建議為嘗試開發葡萄高端旅游產品,有60.47%的被調查者建議為深度開發葡萄周邊商品。

(二)當地政府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現狀調查分析

1. 如圖3所示,在當地政府對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現狀評價分析中,有75%的被調查者評價為成立各類葡萄后加工龍頭企業,同樣有75%的被調查者評價為標準化集約化發展,有66.67%的被調查者評價為“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有58.33%的被調查者評價為品牌化發展,有33.33%的被調查者認為葡萄觀光旅游產業規模初具,有28.33%的被調查者評價為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制度和質量監督制度。

2. 當地政府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現狀評價分析。如圖4所示,在當地政府對陽關鎮葡萄旅游產業發展評價分析中,有91.67%的被調查者認可將葡萄旅游納入全鎮旅游體系中,有83.33%的被調查者認可發展集觀賞采摘餐飲休閑葡萄觀光園,有58.33%的被調查者認可開發葡萄酒相關旅游產品,有41.67%的被調查者認可開發葡萄相關旅游產品。

3. 當地政府對敦煌市陽關鎮葡萄旅游推動葡萄采摘產業發展分析。如圖5所示,在當地政府對葡萄旅游推動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分析中,有83.33%的被調查者認為優化產業結構推動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66.67%的被調查者認為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推動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58.33%的被調查者認為創新產銷模式推動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50%的被調查者認為擴展市場需求推動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有33.33%的被調查者認為轉移吸納勞動力推動陽關鎮葡萄產業發展。三、研究價值

綜合以上調查及以往文獻,筆者整理出研究農業采摘旅游產業具有以下意義:一是促進結構調整,推動農業轉型。采摘旅游作為傳統農業的后續產業,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可形成旅游業帶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服務第一、第二產業的良性結構。農業采摘旅游拓寬了農民致富途徑。同時,農業采摘旅游使當地村民重視環境資源的價值,農業采摘旅游有利于改善環境和保持生態平衡,最終使農村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三從促進城鄉交流來看,鄉里人進城,城里人下鄉,尋求差異,形成了都市與鄉村的一個過渡帶、銜接帶、綜合帶。從經濟角度看,城鄉經濟的互補互哺,有力地拉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文化角度看,城市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文化生活的品位影響了農村。實際上也形成了城鄉經濟、文化、社會的過渡和銜接,從而帶動了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同樣帶動了農村的社會進步和文化建設,推動了城鄉統籌和城市化建設進程。這對縮小城鄉差別,提高農村的城市化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發展對策

(一)規劃始行

敦煌市陽關鎮當地政府應對當地葡萄采摘旅游進行系統性規劃和協調管理,制定當地葡萄采摘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編制當地農業采摘旅游綱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則。充分考慮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充分考慮區域旅游總體發展情況和旅游發展潛力等各方面因素,使規劃既切合當前實際,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同時又具有一定前瞻性,推動當地葡萄采摘旅游快速發展。

(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交通、水電、餐飲、住宿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強與旅行社、酒店等其他涉旅企業的聯系合作。為游客提供觀賞、品嘗、購物、農作、休閑娛樂等多項服務。

(三)豐富產品內涵

敦煌市陽關鎮應進一步豐富葡萄采摘旅游產業內涵,合理搭配品種,分散采摘季節,減弱季節性,同時探索開發主題農業采摘旅游活動,進一步增強農業采摘旅游產業吸引力。增強采摘旅游產品的參與性、趣味性,滿足游客多層次需求,形成集觀光旅游、度假休閑、旅游商品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采摘旅游規模產業鏈。

(四)創新經營管理模式

對敦煌市陽關鎮政府葡萄采摘旅游可實行政府+公司+農村旅游協會+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農戶+農戶模式和個體農莊模式。成立“農業采摘旅游”協會,盡快出臺“葡萄采摘旅游”服務質量等級劃分及評定辦法等制度。通過管理委員會來規范監督農業采摘旅游經營戶的各項服務質量及服務標準,定期進行評價并發放相應的星級證書,構建葡萄采摘旅游內部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務,實現葡萄采摘旅游產業內部管理體系,進一步優化管理和服務,實現農業采摘旅游集約化與規模化經營,統一收費標準來規范市場環境。

(五)加強人才培訓

當地政府應建立科學的人才機制,重視農業采摘旅游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建立科學的選人、引人、用人和培養人機制。通過與相關高校和其他地區的旅游企業合作,提高農業采摘旅游產業從業人員素質,提升管理水平。

(六)品牌化建設

葡萄采摘旅游產品重復性高,同質化競爭強。因此,當地政府應強化品牌建設,實行標準化管理。樹立本土品牌,統一品牌形象,利用現代媒介加強品牌營銷。

(七)注重營銷

當地政府應強化調研市場信息,增強營銷投入,注重營銷策劃,采取多樣化的營銷方式,與其他涉旅企業合作,通過當地葡萄采摘旅游協會、政府組織,舉辦葡萄節會等方式,整合營銷。多角度、全方位地宣傳全鎮葡萄采摘旅游產業。加大打造品牌、塑造形象的力度,不斷擴大敦煌市陽關鎮葡萄采摘旅游知名度與影響力。

(八)加強生態保護

當地應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合理利用農村資源。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制定并貫徹實施“農業采摘旅游”發展開發規劃。葡萄采摘旅游產業開發應與資源環境相適應,妥善處理應“農業采摘旅游”開發而產生的垃圾、廢水等,保持生態平衡,保證鄉村清潔,形成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曾武英,范巍.采摘觀光旅游開發之探析[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6):107.

[2] 張莉,楊建軍.敦煌市葡萄產業發展的SWOT模型分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19):37.

[3] 余生明,陳翠蓮,李葆榮,余海正.對敦煌葡萄產業發展的分析與思考[J].甘肅林業科技,2011(1):60.

[4] 劉洋,劉玉梅.論我國采摘旅游的現狀與發展方向[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8(4):91.

[5] 李海平.從農家樂旅游發展看山區新農村建設--以?報?福?鎮?2?0?0?0?年?至?2?0?0?5?年?農?家?樂?旅?游?發?展?為?例[J].商場現代化,2007(6):232.

[6] 廖軍華淺析當前我國農家樂旅游的發展[J].湖北農業科學,2009(9):2324.

[7] 陳義彬.經濟欠發達山區農業旅游發展研究--以廣東梅州市為例[J].地理科學,2008(3):442-443.

[8] 鄭群明,鐘林生.參與式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探討[J].旅游學刊,2004,19(4):33-37.轉引自李加林,童億勤,時媛媛,李菁.中國鄉村旅游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2009(1):92.

[9] 王永強,馮軍.海南“農家樂”旅游可持續發展探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5):30.

[10] 趙世釗,張洪智,吳羽,等.安順市農家樂旅游現狀及對策分析[J].安順學院學報,2009(6):57.

[11] 郭煥成,孫藝惠,任國柱,等.北京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學,2008(4):4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a∨| 色五月丁香五月综合五月| 欧美乱大交xxxxx疯狂俱乐部| 少妇三级全黄| 人妻体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欧美 丝袜 自拍 制服 另类| 日本丰满少妇xxxx|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日本丰满少妇xxxx| 久久精品国产首页027007|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av|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日韩欧美激情兽交|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8av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 美女脱了内裤张开腿让男人桶网站|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色戒| 在线а√天堂中文官网|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bbbbxxxx| 人妻体内射精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av区乱码| 人人妻人人玩人人澡人人爽|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又嫩又硬又黄又爽的视频| 午夜无码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成人网| 亚洲欧美在线x视频|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文中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性人久久网av| 国产男小鲜肉同志免费| 欧美丰满熟妇乱xxxxx图片| 少妇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 | 精品多人p群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