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9 08:33: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茶經濟與茶文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茶文化如茶道、茶藝、茶俗、茶禮之類清新淡雅的片斷是人類悠久流長歷史中沉淀下的一朵瑰寶,大唐盛世在政治經濟文化的推動下,茶文化在社會發展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論文主要從茶的起源、發展及文化的形成過程和內容,研究其作為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內涵及對其他領域的連帶作用,引起人們以對本民族文化的共鳴。唐朝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最鼎盛的時期,因而對茶飲文化發展有強大的推動作用。繼而出現的陸羽《茶經》等文字著作是對茶文化發展從飲食到文化的高度總結和精神文化的集中體現,茶葉的種植、采摘、加工、烹煮、品飲乃至于茶具、習俗,使茶文化從純技藝升華為精神文化,并集中體現在茶道文化這一次生的文化形式,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流芳全世界。
關鍵詞:
唐代;茶文化;茶經
1.緒論
茶文化廣義上包括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即茶具、茶館、運茶、制茶、茶道、茶政、茶禮、茶藝等等,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指其人文科學內容。而本論文則從廣義的方向入手來研究中國唐代社會經濟對茶文化的推動以及茶文化對后世之影響。從茶物質開始,在延伸至與其相關的人文精神素養。“茶文化是茶的物質產生和飲品利用過程的物質、記憶以及形成精神的成果的總和,其內容包含物質層面,技藝層面和精神層面。”[1]隨著唐代疆域的擴大,飲茶文化也逐漸從南方傳播開來。直至邊疆地區,對后世在經濟、文化、名俗乃至于民族融合上影響深遠。如唐代有言:“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2]可見,飲茶、販茶在唐之前已經廣為流傳與普及。飲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周時期乃至上古,唐代以前并無“茶”字,只有“荼”的記載。茶圣陸羽首先提出了茶的起源是“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而至于全民品茶,論茶,斗茶,將茶發展出其專屬的文化品位,則源自于唐朝,它起到了加強經濟、融合文化、豐富藝術、促進交流、開源國庫的作用,有著無法預計的社會提升作用和效果。
2.唐代社會經濟對茶文化的推動
秦漢之際,中華民族的祖先飲茶始于藥用。有言“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3]“荼”即古代的“茶”(《爾雅》記載)。南北朝時佛教興起為茶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而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到了唐代,隨著國力、經濟的大力發展,中西方交流日益增多促成了茶文化的發展條件。安史之亂后,雖然經濟有所動蕩,但茶文化的發展趨勢仍未受到影響。正是在這種多元的文化氛圍下,茶飲文化正式的開始了發展和壯大。由此,茶葉貿易,貢茶制度,茶書著作,茶禪聯系都蓬勃發展起來。
2.1唐代茶葉貿易的盛行。
白居易《琵琶行》有言:“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浮梁是唐朝疆域里最東南的一個集散地,經濟交易十分頻繁。唐中葉以后,由于交易的經一步推進,使得茶葉文化從南向北擴散,呈網狀結構覆蓋全國。陸羽在《茶經》中更是羅列了無數的產茶州縣,現階段已經明確知道的茶業產區已有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江西、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覆蓋大江南北。這樣的網狀結構,在唐代這樣的廣泛交流時代,為茶葉的傳播和茶風的普遍化提供有利條件。
2.2貢茶制度的施行。
由唐代開始,朝廷開始在名茶產區設立貢茶院,由官府監督。當時最著名的貢茶院設在湖州、常州以及顧渚山等地。每年清明前,都需將上好的明前茶上貢至朝廷。貢茶制度勞民傷財,每次運輸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有其負面性。但另一方面該制度確實對茶葉質量的提升意義非凡?;始绎嫴枇晳T的發展帶動民間飲茶消費,當時宮廷里產生的許多新興茶飲模式成為民間習俗的風向標。自唐代開元以來對茶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甚至在產茶地設下御用制茶場。此外,唐代朝廷增收茶葉稅加以立法管理,也促成了茶文化的蓬勃發展。
2.3茶書發展及流傳。
唐代社會經濟推動茶文化發展的標志性產性—茶書興盛,對茶文化系統理論性研究愈加廣泛。自公元七六〇年左右茶圣陸羽所著《茶經》問世以來,陸續撰寫了《茶記》、《顧渚山記》等卷,系統介紹采茶、制茶、煎茶、飲茶之法并分列等級[4]?!缎绿茣?陸羽傳》記載:“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以。”[5]另外詩僧皎然、張又新、溫庭筠等著作《茶訣》、《煎茶水記》、《采茶錄》、《十六湯品》、《茶述》、《茶學大典》、《茶譜》等較為著名。這些茶書將飲茶學問詳細地論述,更加推動茶經濟貿易的發展。
2.4茶禪關系的發展。
由于茶味先苦后甘,與禪境十分相像,故自東晉后,飲茶便被列入禪規之中[6]。僧徒行蹤遍布全國,也使南方飲茶之風傳播到北方。茶對于僧人而言,其妙用在于精神層面,茶道所言清雅、寧靜、和諧、自由儉德等精神領悟與佛法之六度五戒暗暗相合。喝茶既可以通曉茶品、體驗自然、又可以通過觀茶色品茶味,識解佛性??偠灾涔餐攸c在于,領悟自然的神妙。[7]同時,寺廟因為其清幽雅致、古樸無華的環境,成為了文人墨客與僧人進行儒釋文化交流的絕佳之地。這些活動與交往,擴大了茶文化的傳播。[8]
3.茶文化對飲茶物品貿易的帶動
《茶經》對采茶天氣、制茶工序、煮茶用水、品茶方法等的詳細說明,[9]明確了茶文化除茶葉貿易外,還存在飲茶物品的交易。其中所列的飲茶器具總共有二十八種,并稱為茶器。而采茶所用器具則稱為茶具。唐代茶器可分為兩類,一種是陸羽所言,乃文人學士所用。二是在陜西出土的金銀、秘色瓷、琉璃茶器,乃是皇室王孫貴族和宮廷所用。比如風爐、水方、碗、札等,平時并不一定要用全套茶器,但最好還是備齊全套,否則,“茶廢矣”。
4.結論
在唐以前一千多年里,茶飲文化經過了漫長的孕育期,在唐朝國富力強的時代以空前的速度發展起來,極大的影響了后世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甚至人民的想觀念和意識形態,除了與飲茶實物的貿易外,茶文化在茶館、家庭消費等奠定了不容忽視的基礎,迄今不衰。茶飲已逐漸藝術化,國際化。
作者:光梓宜 汪翔 單位:西安交大附中 安徽大學
參考文獻:
[1]《論茶文化的理論與實踐》,鄭永球
[2]《封氏聞見錄》,[唐]封演著,《雅雨堂叢書》本
[3]《茶經》,[宋]陸羽著,1956,百部叢書集成,藝文印書館出版
[4]《神農本草經》,作者不詳,約成書于秦漢時期
[5]《新唐書-陸羽傳》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
[6]《飲茶與禪修》,沈柏村,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2000.5
[7]《中國唐宋茶道》,梁子著,1997,陜西人民出版社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今天,海峽茶業交流協會正式成立了。我和陳樺同志在此謹代表福建省委、省政府對協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大家知道,福建氣候溫和濕潤,生態環境優越,有著悠久的種茶制茶歷史。豐富的茶樹資源,眾多的茶樹品種,獨特的制茶經驗,精湛的制茶技藝,優良的茶葉品質,多彩多姿的茶文化積淀,在中國茶業發展乃至世界茶業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福建省委、省政府對發展茶經濟、弘揚茶文化十分重視,堅持把茶葉作為特色產品,出臺政策舉措,實施品牌帶動,加大科技投入,擴大產業規模,使茶經濟發展迅猛,茶文化事業蒸蒸日上。2007年全省茶園254萬畝,毛茶產值50億元,產量22.4萬噸,其中出口1.8萬噸,擁有國優和省優茶樹良種40個,茶葉平均單產99公斤/畝,全省茶葉主產區茶葉收入占農民年均收入的30%。據統計,全省從事茶業生產人口400萬,涉茶人員1200萬,涉茶行業產值超200億元,全省180家企業獲有機茶、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認證。20家企業獲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農產品和福建名牌產品。9個品牌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傊?,福建茶葉無論在產量、品種、出口總量方面,還是在國家級茶樹品種、無性系茶樹良種率、對臺茶業合作規模等方面,均居全國第一,充分體現出“茶之鄉、茶之祖、茶之源、茶之韻”的重要地位和獨特魅力。正因為如此,福建省作為我國茶葉的主產區,今年再次被國家農業部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扶持項目,福建連續五年每年投入5500萬元在重點品種開發上給予支持,另撥資金在茶葉的檢驗檢測上給予支持。這必將有力地推動我省茶產業的更大發展。
我在這里特別要提到,福建與臺灣茶緣同根,源遠流長。1992年以來,臺商已在閩創辦茶企60多家,還在漳浦、漳平、安溪等地開發高標準茶園5萬多畝。同時,臺灣茶業生產技術、加工機械以及包裝、市場營銷入閩,大大促進了福建茶產業的發展。閩臺茶業界優勢互補,長期相互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祖國大陸惠及廣大臺灣同胞政策措施的深入實施,依托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臺灣農民創業園等各種載體平臺,攜手發展兩岸茶產業,合力打造中國茶品牌,共同弘揚中華茶文化,對于進一步拓展“五緣六求”,促進兩岸同胞交流交往,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今年我省“兩會”期間,政協委員提出了“組建一個全省性、綜合性的茶葉中介服務組織”的建議,省委、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決定由張家坤同志牽頭籌建海峽茶業交流協會。我們希望以協會的成立為契機,進一步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努力把閩茶推向全國、推向世界,促進兩岸茶產業、茶經濟的發展繁榮,加強兩岸文化的交流融合,發揮茶文化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的重要作用。
當前,福建全省上下正在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實現農民增收為目標,優先發展優勢產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我們相信,海峽茶業交流協會的成立。必將有力推動茶產業、茶文化蓬勃發展,為加快海峽西岸“兩個先行區”建設,為農業增收、農民富裕作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明清時期;茶文化;海外傳播;特點
茶文化發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而盛于宋,在明清時期趨于完善,奠定了現代茶文化的內容與形式基礎。明清時期是茶文化呈現跳躍式發展的時期,茶葉的生產、制造及飲用方法較之以前都發生了巨大轉變,茶葉品類迅速擴大,飲茶事宜更為簡約,清飲之風最終確立,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得到充分挖掘,哲學意義也得到進一步擴充,真正成為中華民族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化身。明清時期同時也是我國茶文化海外傳播的關鍵時期,此時,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開始解體,資本主義萌芽誕生,科學技術得到長足發展,航海技術尤為發達,中西方貿易往來愈加密切,中國的物質產品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理念進入西方社會,掀起了一陣“東學西漸”的熱潮,茶文化以茶葉為載體傳至西方各國,與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生活緊密相連,形成了極具地方色彩的西方茶文化,為世界文化的豐富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明清時期的茶文化
我國人民種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飲茶之風的形成則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飲茶活動開始與民族文化相關聯。發展到唐代,我國茶文化基本形成,茶事活動由單純的實踐上升至系統的理論,飲茶意義也從其保健功效升華為精神熏陶,享有“茶圣”美譽的茶學大師陸羽著成《茶經》一書,宣告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的問世,內容涉及茶葉的起源、性狀、種類、采制、烹煮、飲用、功效、茶俗、茶器、產地等,言簡意賅,包羅萬象,是后世茶學研究的重要文獻。宋代對茶文化的研究更為興盛,內容廣泛而詳盡,相關著作多達三十種,既有專談斗茶技藝的如《茶錄》,有鑒別茶品高下的如《品茶要錄》,有綜合論述茶具選擇及茶葉珍藏方法的如《大觀茶論》等。明代,茶文化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與儒釋道哲學思想的結合更加密切,茶學專著達到七十余部,比如《茶說》一書提到了茶室、人品與茶品之間相似性的問題,《茶疏》則著力于對茶道禮儀、茶葉藥理與茶人品德進行評述,還首次記錄了紫砂壺的制作工藝。清代的茶學研究以編錄和總結前朝的史籍資料為主,比如《續茶經》就是對《茶經》的解釋與擴展,其體例按照《茶經》劃分為上、中、下三卷,共計十目,字數則由七千擴展至七萬。《續茶經》在附錄中增添了歷代茶法,把唐朝至清朝一千年間的典型文獻收錄其中,使許多瀕臨失傳的茶學著作得以保存,為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極大便利,可以說是繼《茶經》之后我國茶學研究史上最為杰出的一部作品。茶文化是勞動人民在制茶與飲茶的過程中自發創造而成的文化藝術形式,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茶文化的定義,各位學者眾說紛紜,至今尚未達成統一的概念,一般來說,茶文化是人們在生產、利用和發展茶的過程中,以茶為載體來表達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各種思想情感和意識形態的總和。茶學專家姚國坤先生在《茶文化概論》中指出,“茶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以物質為載體,反映出明確的精神內容,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和諧統一的產物?!辈栉幕膬热菖c形式都非常豐富,在物質形態方面包括茶書、茶畫、茶具、茶歌、茶戲、茶葉制品等,在精神形態上包括茶道、茶德、茶性等,在制度形態上包括茶政、茶法、茶禮等,在行為形態上包括茶風、茶俗、茶規等,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審美性,是物質與精神、功能與審美、高雅與通俗的高度融合。明清時期的茶文化相比前朝茶文化而言具有獨特意義。在茶葉及茶具方面,散條茶逐步取代了團餅茶,茗飲法逐步代替了點茶法,飲茶的整體審美意境得到提升,許多造型精美、花色考究、質地優良的上乘陶瓷茶具應運而生,比如青花瓷、斗彩瓷等,增添了好茶之人飲茶的樂趣。在茶藝方面,工夫茶藝達到鼎盛,“鳳凰三點頭”等兼具藝術性與技巧性的動作走向成熟,對飲茶的環境、意境和心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茶葉生產技術方面,綠茶的蒸青技術得到改進,炒青技術問世;花草茶的制作工藝大幅提升,很多花草都可用來做茶;綠茶、紅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花草茶等七大茶類正式形成。在茶館文化方面,明清也是茶館發展的鼎盛時期,茶館成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場所,各類茶館遍布大街小巷、數不勝數,形成了特殊的茶館共飲文化。在精神哲學方面,茶文化自誕生以來就與儒釋道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明清時代我國統治階層對佛教、道教和儒教極為重視,茶文化與三者的融合更加深入。儒家文化看重人格與品德,茶文化則有“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以茶品比人品,表明飲茶之人清明質樸、靜慮修身的人格特征;道家文化主張天人合一、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返璞歸真,將人的生命融于自然萬物,認為人與自然界的其他存在是和諧共生、相互轉化的,茶文化汲取了其中的自然思想,認為飲茶的一切環節都要盡可能地簡單、純凈,不可破壞茶葉原有的自然品性;佛家文化提倡包容、給予、感恩與自省,它與茶文化的有機結合主要體現在禪茶之上,僧侶每天要在固定的時間飲茶,提神靜心,達到禪茶對于“和、靜、清、儉”的要求,極大地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2明清時期茶文化的海外傳播
文化傳播是指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來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或信仰的全部社會交往活動,包括商業貿易、文化交流、技術傳播、人口遷徙、文化教育等一系列物質和精神途徑。明清時期茶文化的海外傳播主要通過對外貿易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外經濟、政治、科技情況及涉外政策的影響。明清時期,民間手工業發達,資本主義萌芽出現,資本原始積累開始,私人海上貿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民間經濟往來頻繁,中國的絲綢、茶葉、陶瓷等被運往海外并獲得了各國人民的喜愛,相應的文化形態也進入東西方各國,開啟了“東學西漸”之路。明清時期茶文化在東方國家的傳播范圍主要包括日本與朝鮮。日本和朝鮮與我國都是一衣帶水的鄰國,自古經濟往來與文化交流甚密,唐朝時期就已接觸到我國的制茶與飲茶文化,形成了各自茶道的雛形,不過當時僅限于貴族階層,明清時期茶葉貿易與茶文化交流進一步深化,茶葉成為日常消費品進入尋常百姓人家,儒釋道思想也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茶文化在日本和朝鮮呈現出系統化、模式化的發展態勢。其中,日本茶道在明清時期定型,以“和、敬、清、寂”為主要理念,既展現出中國茶文化的深刻影響,又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特色,展示出日本民族謙和寧靜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朝鮮茶文化則更加注重我國茶文化的禮儀與規則,意欲通過茶道對人的行為進行教育和約束,最具代表性的是每年5月25日全國茶日中舉行的“五行茶禮”儀式,人們衣著規整、舉止莊重,向神農氏神位獻茶,展現出朝鮮茶道文化中“禮、敬、和、靜、清、玄、禪”的思想。明清茶文化在西方國家的傳播則集中體現為英國茶文化與美國茶文化的形成及發展。我國茶文化自十七世紀進入英國以來,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盡管起源于中國,但受自然地理條件與民族飲食習慣的影響,創造出以紅茶為主的混飲式茶文化。眾所周知,明清時期茶文化清飲綠茶,為何到了英國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呢?這是由于英國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常年濕潤多雨、氣候陰冷,綠茶性寒,在這種條件下長期飲用會導致脾胃不適,而紅茶性溫,具有暖身、養胃、健脾的功效,自然得到了英國人民的青睞。至于混飲的方式,則源自英國價值理念中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在“下午茶”文化中有非常鮮明的體現。英國人的午餐與晚餐時間相隔較長,且午餐頗為簡單,每到下午四點左右就會感到饑餓難耐,于是人們開始以點心、水果輔茶,并在茶中加入牛奶、蜂蜜、水果、黃油、鮮花、香料、咖啡、雞蛋等,以保證均衡而全面的營養,促進體能恢復。除下午茶以外,英國人每天會有多個固定的飲茶時間,清早醒來要在床邊享用一杯“早安茶”,早餐時輔以“早餐茶”,上午十點左右為“上午茶”時間,午飯時刻享用“午餐茶”,下午四點左右為“下午茶”,晚餐時飲用“晚餐茶”,就寢前還要來一杯“晚安茶”。除了每天固定的飲茶時間以外,英國人還會舉辦名目繁多的茶宴、茶會、茶餐等,形式優雅,氣氛尊貴,用具考究,參與者要身著正裝,行為端莊,舉止得體,充分展現自我的文化氣質與內在修養,成為英國人社會交往的重要平臺。與講究形式與細節的英國茶文化相比,美國茶文化就顯得隨意而時尚。起初,美國人在西方殖民者的影響下,采用的是相似的混飲方式,后來,隨著茶葉貿易的開展與茶文化的普及,加之美國自由意識、開拓主義、創新理念和實用主義的影響,美國茶文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飲方式,發明了袋泡茶與冰茶,以適應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為現代茶文化的發展做了突出貢獻。
3明清時期茶文化海外傳播的特點
茶文化是一種兼容并包的文化形式,能夠隨著所處環境的不同而做出相應改變,生命力強,影響深遠,在傳播過程中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明清時期茶文化的海外傳播歷時長久,內容豐富,影響深遠。我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但受交流方式與外部環境的種種限制,并未形成規模,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中外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茶文化找到了持續有效的傳遞方式,包括茶葉貿易、著作翻譯、人際交流等,深刻而廣泛地影響了各國的社會生活,并深入到文化藝術領域,催生出一系列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文學、藝術、繪畫、歌曲、建筑等作品,對各國的風俗習慣產生了顯著影響。茶文化在很多國家的語言文字中形成了關于茶的諺語和詞組,豐富了各國的語言體系,使茶文化與這個國家和民族的連結更加緊密。其次,茶文化對各民族的物質及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明清時期茶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態度、人格追求、審美理念、思想意志、內在情感、禮儀觀念等,集中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觀念、和諧理念、自省思想與淡泊態度,對民族性格的塑造和社會氛圍的搭建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茶文化傳入海外以后,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娛樂、休閑和餐飲的方式,還承載著各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提煉民族個性、譜寫民族歷史的文化手段,對各國的物質及精神文明建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后,茶文化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統一,也是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的融合。在我國,茶文化注重精神享受,人們通過飲茶來獲得身心的平和與寧靜,通過研究茶的品格來完善自己的人格與品質,熏陶自己的思想情感,獲得心靈的凈化與提升。在東方國家傳播時,由于文化背景的相似性,比如日本與朝鮮的茶道文化也是以精神享受為主,但在西方國家傳播時則不然。西方文化體系以個人主義、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為核心,強調飲茶的保健功效與交際功能,混飲方式的確立、袋泡茶與冰茶的創造就是有力的說明。當然,明清茶文化在肯定其精神價值時并不否認其物質價值,海外各國茶文化同樣認可茶文化的雙重價值屬性,并都把茶文化視為展現民族文化與民族性格的窗口,彰顯出茶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毫無疑問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園中嬌艷明媚的花朵。
參考文獻
[1]劉勤晉.茶文化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2]陳香白.中國茶文化[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3]姚國坤.中國茶文化概論[M].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
[4]王漪.明清之際中學之西漸[M].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茶是地地道道的國貨,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陸羽《茶經》曰:“茶乃南方嘉木?!闭f明茶原產于我國南方。早在遠古,茶的藥用價值就被我們的祖先所認識、利用。成書于前公元2世紀《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氏遍嘗百草,一日中七十二毒,后用茶解之,方能幸免,這才把醫藥傳世,惠及后人。從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追述中可知,我國商末周初之時,古之巴蜀地區即已種茶產茶。王褒在《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的記載,反映我國西漢時期古巴蜀地區居家已有烹茶、飲茶的情節。東漢華佗在《食論》中指出,“苦荼久食,益意思?!奔达嫴栌幸嬷堑墓πА!侗静菥V目》也稱茶樹源于巴蜀,閩、浙、淮南山中都有種植。
相傳神農嘗百草后感到不適,躺于樹下,見到一種開白花的植物,便摘下嫩葉咀嚼而治好。到殷周時,茶不僅用作藥物,而且開始成為飲料,因此后人便開始形成喝茶的習慣。成書于公元前8世紀的《詩經》中亦有“誰謂茶苦,其甘如薺”。陸羽《茶經》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的記載。此外,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還出土了公元前4000年的古茶樹。
魏晉
在隋唐以前,南方人飲茶、食用茶有很長的歷史,尤其是在道家、玄學家和士大夫階層中頗受歡迎。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飲茶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社會風尚,一些有識之士則把飲茶視為清廉節儉的象征。而在中原地區,茶還是稀有之物,不為一般人所知。根據《世說新語》記載,一個南下經商的北方人甚至連茶是什么都不清楚,可見當時的北方人好飲乳酒,還不習慣喝茶。南北朝時期,菩提達摩從梁地北上來到少室山,修禪悟道,傳說他對著石壁一坐就是9年,這期間難免體生疲倦,眼皮打架,于是他干脆把眼皮撕掉,以振奮精神。不久眼皮落地之處就生出茶樹一棵,上面的綠葉偶然飄到小沙彌的開水鍋里,達摩喝下去后,頓時困意全消,身心舒暢,自此開了禪門飲茶的先河。這個故事十分有趣,卻難免夸張。喝茶當不是這位虬髯碧眼的大師始創的,但達摩從南方北上,把茶葉和南方人喝茶提神的習慣帶入禪門,卻也稱得上是一位先驅了。
隋唐
隨著隋唐時國家的統一,大運河的修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漸漸通暢,茶葉也開始向北方流通,社會出現將“荼”字減去一筆,俗寫成“茶”,自此便成為專用的茶字。而中原的飲茶風氣,則是自唐開元年間大興佛教而連帶發展起來的。這一點,在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有很好的說明,其稱:“茶,南人好飲之,北人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昔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可見,北方的飲茶習慣,正是借著禪宗的興盛而發展起來的,自此南北茶葉貿易也迅速膨脹,南方所產茶葉,源源北上,“舟車相繼、所在山積。”可見禪宗對茶的推廣作用是相當大的。另外上元至大歷年間,陸羽《茶經》問世,成為我國也是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分述茶的起源、采制、烹飲、茶具和茶史,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茶業和茶文化的發展。
宋元
宋代茶文化發達,出現一批茶學著作,如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特別是宋徽宗趙佶親著《大觀茶論》等。
宋元之際,劉松年《盧仝烹茶圖》、趙孟的《斗茶圖》等更是中華茶文化的藝術珍品。
明朝
明代朱元璋體恤民艱,詔令“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從此我國茶葉生產由團餅茶為主轉為散茶為主。茶類有了很大發展,在綠茶基礎上,白茶、黑茶、黃茶、烏龍茶、紅茶及花茶等茶類相繼創造出來。另外明代強化茶政茶法,為鞏固邊防設立茶馬司,專營以茶換馬的茶馬交易。
清以后
清代海外交通發展,國際貿易興起,茶葉成為我國主要出口商品。康熙二十三年,清朝廷開放海禁,我國飲茶文化和茶葉商品傳往西方。在民國初期,創立初級茶葉??茖W校,設置茶葉專修科和茶葉系。
“茶”的定義/The Definition of Tea
茶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制的飲料,后來引申為所有用植物花、葉、種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茶”等;用各種藥材泡制的“涼茶”等,在中國文學中亦稱雷芽。有些國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葉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
“茶”字出于《爾雅·釋木》:“茶,苦荼(即后來的“茶”字)也?!辈璧墓欧Q還有荼、詫、茗等。
“茶”字主要在中唐以后被普遍使用,此前多使用“荼”(tú)字?!拜薄笔怯杀硎静荼局参锏牟葑诸^和表示“苦味”的“余”字組成,本來指的是苦味的植物苦菜。一般認為,在陸羽所著的《茶經》中,將“荼”字減少折一畫以示區別?!恫杞洝分卸嗍褂谩安琛?、“槚”(jiǎ)、“蔎”(shè)、“茗”(míng)、“荈”(chuǎn)這5種名稱,不過,其他的借用字也存在,一共加起來的話有10種以上的字被使用。關于“茗”字,現代漢語對茶也有“茗”的稱呼,比如“茗茶”這個詞。
茶與禪/Tea and Zen
禪賦予了飲茶豐富的內容與形式,并流布給世俗社會甚至漂洋過海,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寫下重要的一頁。茶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陸羽,自小被寺院收養,當過煎茶的小沙彌,有了這種環境的浸潤,才為其寫作《茶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得茶文化與茶理論走向歷史的高峰。茶從偏于中國南方一隅不為人所知到現在風靡世界,禪僧作為媒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貴州茶文化的作用
關于茶產業與茶文化的關系。有茶人這樣描述:“茶文化是茶產業開發的翅膀。茶產業是茶文化的依托和載體。”可見,茶產業與茶文化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沒有茶產業這個載體,茶文化就失去了依托,同時,茶產業的發展,離開了茶文化,就等于失去了騰飛的翅膀。可見,茶文化對引導茶葉消費、拓展茶葉市場、拉動茶葉生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茶文化不僅是一種資源,更是一種潛在的巨大生產力。今后產業的角逐實際上是文化的角逐,商場的競爭實際上是文化的競爭,在未來的經濟領域文化是最核心的競爭力。既然茶產業又是特殊的文化產業,沒有21世紀的茶文化,就沒有21世紀的茶產業;貴州要在十年內建成500萬畝茶園大省,就必須從文化切入,在更大的范圍內更深的層面上做足“茶文化”這篇大文章。
(二)茶文化有力地促進了茶產業的發展。以茶營生,促進經濟的發展。茶文化與茶經濟是相輔想成的,不僅表現在茶本身,它還推動茶產業向多元化發展,如名優茶的開發和利用,茶文化旅游的興起,茶藝館成為體閑和議事的場所,茶的綜合利用和深加工產品的問世,茶具的進一步開發與利用等,就是最好的佐證。
(三)茶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以茶會友,有利和諧社會的構建。人民的身體健康與安居樂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飲茶有利于健康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因為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茶葉中含有茶多酚、茶氨酸、多種維生素等許多有益于人體健康的營養成分與藥效成分。茶衍生出的茶文化,已不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香茶,對社會進步起促進作用。
貴州茶文化的發展過程
從史料記載來看:漢代,貴州茶已經成為有名的土特產品,并出現了茶樹種植園的記載。晉朝傅撰在《七誨》中,記載了當時八種珍貴的特產,“浦桃、宛柰、齊柿、燕栗、峘陽黃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極石蜜”。其中的“南中茶子”就是指今天黔滇一帶所產之茶,南中相當于現在的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貴州三省。說明當時貴州的濮人制作的茶,已成為有名的土特產品?!妒酚?middot;貨殖列傳》也記載了漢武帝時,巴蜀的茶葉被運到甘肅武都出售。當時的巴郡包括今貴州境的道真、務川、德江、習水等縣?!顿F州古代史》多處記載了濮苗民族將烹煮技術運用于茶葉加工之中,使飲茶成為了古黔人民普遍的待客之道;還記載“在夜郎市場上,除了僰僮、笮馬、髦牛之外,還有構醬、荼、蜜、雌黃、丹砂等商品,商業較發達,市場是相當繁榮的。”當地人自擂茶、油茶的制作中,將飲茶與吃茶結合起來,變飲茶為喝油茶、吃擂茶,既養生又治病,很快在少數民族地區形成風尚?!度A陽國志·南中志》云:“平夷縣,郡治,津、安樂水。山出茶蜜。”唐蒙在經過夜郎去南越的路上,曾看到路途有構醬和荼蜜作為農副產品在市場上出售。
1000多年前,陸羽在《茶經》中記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這里說的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即都是今天貴州省所屬地域。宋代著名文人黃庭堅在貴州游玩品飲名茶都濡月兔后,曾作一首茶詞贊美貴州當時的名茶都濡月兔“品高”、“春味長”和“焙香”。都濡是在今天務川縣內。
從自然環境來看:中國西南部的云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是世界公認的茶葉原產地。貴州是國內唯一兼具“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條件的原生態茶區。茶葉優異品質的形成,與空氣、溫度、光照、土壤等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海拔較高,氣壓也就較低,極有利于茶葉芳香油的形成。同時,貴州大部分地區一年四季常常云霧彌漫,這正好適合茶樹的耐陰習性。而貴州土壤主要為酸性,質地疏松,排水性好,并有20多個縣的土壤富含硒、鋅、思等微量元素。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在古代漢語中表明茶字含義的多個漢字,與貴州山地今少數民族方言有關聯。荼、苦荼、檟、蔎、荈、詫、茗、皋蘆、鍋蘆等古代代表茶的漢字,中外學者認為與貴州山地少數民族的方言有關。貴州苗族的茶字方言有幾種發音:西部高寒山區織金平橋苗族稱茶為“阿沱”;黔西南州貞豐縣坡柳苗族稱茶為“將”;安順苗族稱茶為“及”;黔南貴定、龍里、惠水三縣交界處苗嶺主峰云霧山地哈爬苗稱茶為“幾”;遵義地區湄潭矛坪山地部分苗族稱茶為“刷”。黔南布依族叫茶為“荈”、“改”之音;黔西南州貞豐布依族稱茶為“殺”。黔東南州黎平侗族稱茶為“謝”,安順仲家稱茶為“者”。盤縣老廠彝家稱茶為“爬拖”。日本著名茶學專家橋本實在近著《茶樹的起源》中寫道:“居住在湖南、貴州山地的少數民族土家族,其發音為‘tujia’,與中國茶的古字‘荼’、‘檟’的發音相近,似可以認為中國茶的發源地在這一帶。”
從物質遺存來看:野生大茶樹在黔北赤水河流域和黔西南沿南北盤江及紅水河各地多有發現,但其中也有許多是栽培型的或是栽培后拋荒的大茶樹。1980年7月,在晴隆縣發現的一枚茶籽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地化所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鑒定為四球茶籽化石,距今至少已有100萬年,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出現,奠定了貴州是茶樹起源、茶樹原產地最有說服力的實物佐證。在晴隆縣境內發現有大茶樹、紅茶樹、紅藥紅山茶樹、紅瘤果茶樹、大苦茶樹、白花茶樹等珍稀古茶樹品種。在與晴隆相鄰的普安縣普白大箐原始森林中,發現有被專家認定為至今還存在的茶樹活化石“白茶”品種。在貴州,樹齡上千年的古茶樹近千株,最大的古茶樹直徑約170-180厘米,在國內極為罕見,是珍貴的古茶樹庫源;以上考證,雄辯地說明了貴州不僅是古茶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名符其實的“古茶之鄉”。
從茶市交易看:貴州有貢茶20余只,現存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立在貴定縣云霧鎮鳥王村關口寨的貢茶碑。經現代茶學大師吳覺農依據古地質、古生物、古氣候、古人類及近代考古和茶學研究成果顯示,地處西南腹地的貴州高原,不僅是人類最早的活動地域和古生物的安詳地,而且是世界茶樹原產地中心和茶文化發祥地。貴州茶葉科學研究所茶文化專家張其生從清代王褒的《童約》中發現有“夜郎茶市”的記載。
貴州茶文化的作用相關文章:
1.貴州茶文化的現狀
2.貴州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3.貴州茶文化的歷史發展
課題組成員:xxxxx
主題:二十一世紀的綠色飲料一一茶
簡要課題說明: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目前世界各國引入的茶種、栽培技術、加工工藝、飲茶方法,最初都是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傳入的。而中國茶葉更是以其品質之佳享譽海內外。但是近幾年來,中國茶葉對出口量已遠不如從前,中國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出口國。即使是在國內,中國的茶文化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西方飲料的沖擊和挑戰。我們決定以此入手,來探究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調查中國新興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新時期的學生都熱衷于飲用西方飲料,卻不知隱藏在那方便、快捷表象下的是口味的極度單一化。而中國傳統的茶文化恰恰由于品種的多樣化、口味、欣賞的個性化而較難被學生接受。但孰不知,幾千年下來,中國茶文化已積淀起極其豐富的內涵。中國的文化遺產中不論是文學、詩歌、戲曲,上至國家大事的慶典節目,下至民間生活的喜慶婚喪、風俗民風、農時收種,無不滲透著茶文化的影子,去掉茶文化,中國的文化面貌無疑將大大遜色。
我們研究茶文化在新時期的發展狀況,目的是希望茶文化能以嶄新的面貌適應現代化發展。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不再注重素質的培養,而茶文化則是培養人的素質最佳的精神食糧之一。我們希望以這行動來喚醒大家對茶文化的重視。
活動計劃:
1、任務分工:上網調查:周彬琳活動記錄:徐蓮敏資料的整理歸納:金艷文余文偉 設計包裝袋:周璐君光盤制作:劉雯琳姜契
2、活動步驟:
階段 :一 二 三
時間 :5-6周 3-4周 2周
主要任務: 資料收集 論文成形 制作光盤
階段目標: 完成論文所需資料的準備工作 論文的整體撰寫 多媒體光盤的制作美化修飾工作
而茶以文化面貌出現則可以追溯漢代,漢代文人倡飲茶之舉為茶進入文化領域開了個頭。有正式文獻記載的是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如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漢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而他們兩個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一個從藥用,一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于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后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們就轉而好茶,所以后期出現了許多茶人。而到南北朝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套上了關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里,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這樣,茶的文化、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兩晉南北朝中國茶文化初現端倪,到了唐朝終于形成了中國茶文化。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等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恫杞洝贩莾H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代禪宗就十分興盛,茶與佛門之間的關系也就更加密切了。禪宗重視“坐禪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雜念,專注于一境,以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凈”的狀態。所以要求參禪的僧人要“跏趺而坐”、“過午不食”。而茶則有提神養心之用,又可使饑餓感減輕,所以就選茶作為其飲料。如,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
“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效仿,遂成風俗?!?/p>
唐代僧人所飲的茶有“茶蘇”之稱?!稌x書》卷九十五《藝術傳》,僧人單道開在臨漳昭德寺修行,“時復飲茶蘇一二升。”
如果說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那么宋朝則進一步地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斗茶之風的興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并講究色香味的統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辟了道路。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致的,并將思想感情融匯進去。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數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像徐鉉、王禹稱、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與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的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進新居,左右鄰居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這時,茶已成為民間禮節。
佛門的飲茶隨著世俗飲茶也漸漸講究起來了,各寺院都設有“茶堂”,茶堂西北角有一鼓即“茶鼓”,東北角則為“法鼓”。專門有一管燒水煮茶的“茶頭”和尚,有的寺院門口還設有“施茶僧”。佛教寺院的茶稱為“寺院茶”,有很多品目:1、奠茶:供佛、菩薩、祖師;2、戒納茶:僧人按受戒時間先后排序喝的茶;3、普茶:寺人共同煮飲喝的茶。不僅名目不同,茶的質量也不同,上敬佛,中待客,下自飲。
可以說當進入到宋代這個茶文化高度發展的輝煌時代,佛教與茶文化的相互影響與融合表現得更為密切。這種影響與融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佛教僧侶促進了茶藝的發展
宋代對茶的熱愛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現在對茶藝的追求上,將它作為日常娛樂的一部分(如斗茶、分茶的興起),茶技發展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創造出了茶的藝術美,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鮮見的,沒有哪個朝代的文人如此熱衷于斗茶,注重茶的感官趣味。
首先,僧人對品茶方式的貢獻。以分茶為例:分茶是一種技巧性很強的烹茶游戲,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盞上用水紋和茶沫形成各種圖案,也有“水丹青”之說。陶谷《清異錄·茗苑門》有“茶百戲”條記: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七,別施妙決,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p>
當時人也稱這一技藝為“湯戲”。而這種獨特的藝術美的創造,很大一部分都得歸功于僧人的貢獻。宋代斗茶、分茶方面的高手基本上都是出自佛門,謙師就是其中留有記載的一個:元四年(公元1089年),坡第二次來杭州上任,這年的12月27日,他正游覽西湖葛嶺的壽星寺。南屏山麓凈慈寺的謙師聽到這個消息,便趕到北山,為坡點茶。坡品嘗謙師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專門為之作詩一首,記述此事,詩的名稱是《送南屏謙師》,詩中對謙師的的茶藝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
天臺乳花世不見,玉川鳳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續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朽。
謙師治茶,有獨特之處,但他自己說:“烹茶之事,得之于心,應之于手,非可以言傳學到者。”他的茶藝在宋代很有名氣,不少詩人對此加以贊譽,如北宋史學家劉分攵有詩句曰:“瀉湯奪得茶三昧,覓句還窺詩一斑?!笔呛苊畹母爬ā:髞恚藗儽惆阎t師稱為“點茶三昧手”。
福全和尚則是另一個留有記載的分茶高手。陶谷《清異錄·茗苑門》“生成盞”條:“福全和尚‘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并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镱愅偈洲k而?!碧展日J為這種技藝“饌茶而幻出物象于湯面者,茶匠通神之藝也。”
其次,佛門中人對茶的種植與品種發現也起了重要作用。千百年來各寺院都遵循一條祖訓:“農禪并重”?!吧街袆e無產,衣食取與茶”,可見制茶、售茶對僧人的影響,許多名茶都是由和尚制的,如“碧螺春”產于洞庭水月院山僧,原名“水月茶”。烏龍茶中名品武夷巖茶也由寺僧制作。蒙頂山茶制作,采集也由僧人經手……。
二、茶加強了佛門與世俗及對外的文化交流
“牢系鹿幾防獵客,滿添茶鼎候吟僧”。宋代的佛寺常興辦大型茶宴,請許多的文人名士前來赴會。茶宴上,要談佛經與茶道,并賦詩,把佛教清規、飲茶談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都融為一體,點茶——聞香——飲茶——評茶,氣氛融洽,這樣就使得佛教文化與世俗文化有了交流的機會,開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徑。
其中最有名的茶宴要算是“徑山茶宴”。徑山,位于天目山東北高峰,處于浙江著名的產茶區。徑山寺始建于唐,到宋時十分有名,宋孝宗親自御筆題額“徑山興盛萬壽禪寺”,從宋到元,都享有“江南禪林之冠”,而茶宴也舉辦了將近一百年之久。
另外,除了正規的茶會、茶宴之外,宋代的許多文人私下也樂于與僧人結交,以茶會友,以茶問道,如蘇軾、黃庭堅等文人,還留下了許多與茶有關的詩詞。
茶,也促進了中原與各個國家、地區的文化交流。(日本)森本司郎《茶史漫話》認為茶傳入日本,有兩人非常關鍵:一是753年東渡日本的鑒真(帶去茶葉);二是最澄法師在804年即貞觀20年來到中國浙江天臺山,專心學法,也對當地寺院采茶區進行了學習,帶回茶樹樹苗到日本,并種植于近江地區臺麓山,這在日本被看作植茶第一人。另空海也帶回茶籽,推動了茶道的發展。這時茶主要流行于日本的上流階層與僧人之間。
茶東傳日本的又一就是宋朝。1168、1187年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遍訪各地,居住達年二十四年之久,在1192年回國時就攜帶茶樹種籽,并親自種植,到晚年根據在中國考察的情況及自己在日本種茶經驗而寫成《吃茶養生記》(1241年),全國開始推廣飲茶。至此,日本開始飲茶習慣,并養成以“和、敬、清、寂”為根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可見,茶對促進宋王朝與日本文化交流起了十分重要的橋梁作用。
與此同時,中國茶也由佛門弟子帶到了朝鮮。
三、佛教精神融合的產物——茶道
如果僅僅從上述兩方面來看待佛教對宋代茶文化的影響的話,那么就只能停留在一種表面或者說是物質方面的膚淺的認識上,我們將難以觸及到宋代茶文化深刻的內蘊,要想真正全面地了解這個茶文化異常繁榮輝煌的特殊時代的獨特之處,在談宋代茶文化與佛教的關系時,就不能不談“茶道”。
中國“茶道”二字首先由禪僧提出,這樣使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的高度。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追求愉悅,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佛教作為外來文化,自漢代傳入中國,當時被宮廷、貴族用來祈福、祈壽、求多子多孫或保國家安寧。佛教飲茶最早是在晉朝。南北朝時,佛教被統治者用來麻醉老百姓,作為統治工具,此后歷代皇朝都樂于利用,佛教因此發展,并出現不同學派體系。佛教禪宗主張圓融,能與其它傳統文化相協調,從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發展,并使飲茶之風在全國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進“清靜”思想,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在飲茶中體味美好的韻律,使精神開釋。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種“悟”,飲茶可得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了。
下面試舉一例說明:“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話,但在佛教界,卻是一則禪林公案。
唐代趙州觀音寺高僧從諗禪師,人稱“趙州古佛”,他喜愛飲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歡用茶作為機鋒語。據《指月錄》載:
“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問:‘新近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笤褐鲉栐唬骸疄槭裁丛揭苍瞥圆枞?,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p>
“吃茶去”是一句極平常的話,禪宗講究頓悟,認為何時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極平常的事物中蘊藏真諦。茶對佛教徒來說,是平常的一種飲料,幾乎每天必飲,因而,從諗禪師以“吃茶去”作為悟道的機鋒語,對佛教徒來說,既平常又深奧,能否覺悟,則靠自己的靈性了。
到了宋代,受程朱理學從小事出發去挖掘真理的思維方式的影響,飲茶風尚中便少了一些富貴堂皇,多了一些書卷氣,側重于陶冶情操。對茶的風格有了更深一層次的思考,認為茶具有一種理性的靈光,賦予茶凝重端莊的人格。《東坡志林》卷十記載了司馬光與蘇軾之間的一段與茶有關的理性思考:
司馬溫公(光)曰:“茶與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
蘇軾:“二物之質誠然矣,然亦有同者。”
公曰:“何謂?”
軾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操同也。譬如賢人君子,妍丑黔皙之不同,其德操蘊藏,實無以異?!?/p>
公笑以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