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外國文學研究方法

外國文學研究方法精品(七篇)

時間:2023-07-05 16:12: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外國文學研究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外國文學研究方法

篇(1)

很多人會將外國文學與翻譯文學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要想更加深入的從事外國文學研究,首先對這兩種文學有明確的區分。翻譯文學,從根本上來說它是以中國文學的思考方式并使用漢語的形式詮釋和閱讀西方文學,將外國文學中國化、本土化,是將中外兩種文學思想、文學背景、以及中外兩種文化通過語言進行互通和交融的一門學科,它是一種文化內部的研究,具有單語性。而外國文學,是跨文化的一種語際研究,相對翻譯文學來講,它明顯的帶有雙語性。通過上述的概念區別,我們已經了解,外國文學并不是翻譯的外國文學,不等同于各個國別的文化簡單的進行累加,它是一種綜合性整體性的文學研究。并且可想而知,它面向的主要教學對象應該是中文系的學生(對于外文系的學生來講,它就不能稱之為“外國”文學了),那么我們在外國文學研究以及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首先我們必須將外國文學教學與比較文學的教學結合起來。翻譯是各種語言之間進行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一種媒介,雖然它的最終結果還要歸屬于語言,但它是連接各國之間進行交流的橋梁,是自然語言非常特殊的研究對象,另外還應該是比較文學的優先研究對象。跟最初級的翻譯文學研究不用的是,比較文學的研究不僅僅局限在對于語言的研究上,更側重的是將翻譯中所涉及到的文學現象放在民族背景、社會文化的層次上進行研究與考察。其次,在外國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把外國文學當做翻譯文學來講授,還要注意翻譯文學的局限性,同時還應該經常性的將譯本與原著進行對照,去考察其中是否有增刪、更改?兩種文學版本之間是否存在變異?有什么錯訛的地方?然后進一步思考出現這些差異的原因和效果又是怎樣?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到文學翻譯的可能性、必要性、豐富性和局限性。

當前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學者主要主要分布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外國文學研究所、以及各高等院校的外語系、中文系以及相應的外國文學研究機構。正是由于以上的分布特性,我國當前的外國文學研究存在著以下的優勢:人力優勢,當前我國各大高校分布的外國文學研究人員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國內其他的研究機構,其人員優勢是其他機構所不能相提并論的,這為我國對外國文學的研究打下了根本的基礎;國內高校的教學涉及多個國家的外國文學研究的各個領域,涵蓋的領域之廣也為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相應的學者可以更加完善的進行研究;在學校中,對于外國文學的研究主要是應用于教學的,使學生通過這些研究的學習可以更充分的了解各國文學的背景、文化底蘊以及文學差異,所以,高校外國文學研究人員選擇的課題更傾向于解決有實踐價值的問題;人員師資的穩定性,當前國內的各大高校中,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師資隊伍,有資深的教授引導外國文學研究的主要方向,而同時也不乏中青年研究力量的加入,研究隊伍前赴后繼不斷壯大;各國高校之間經常會有一些學術交流會,這使我們的學術研究團隊可以不斷的接收到新的思想,與各國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接軌,豐富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課題。

三、外國文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的外國文學研究領域中存在的優勢很是明顯的,從國家規劃到具體學術研究機構以及研究人員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但還是存在著不足之處,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方面。

1.我國文學史類的成果很多,但是由于缺乏國家高度的宏觀調控手段,再加上大部分仍是個人項目,研究力量分散,不同高校的不通學者之間欠缺必要的交流,信息不能互通,所以難免會發生學術研究重復的現象,從而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的浪費。

2.當前在研究方法和學風上還存在著浮躁情緒。主要表現在大部分學者都會趨之若鶩于某一個時期熱門的課題以及熱點的作家,而面對較有難度的課題或者學術難題時,就會很少有學者敢于接受挑戰,對于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空白之處也很少有人問津,以至于這些領域遭遇擱置和冷落。

3.雖然當前不乏國際之間的學術文化交流,但是我們對于國外外國文學研究的最新動態的了解還是會相對滯后的,仍然會有很多的作品僅僅是對外國文學的簡單的翻譯和羅列、盲目的跟風,缺乏更加深入更加系統的研究。

4.雖然目前國內對于外語的熱衷程度很高漲,但還是以英語為主流,而且主要還是處于普及的程度。在研究外國文學的隊伍中尚存在一大批外語水平較低、無法直接閱讀外國文學原著,只能依賴于相關的翻譯作品或者其他的評論著作,這也會從一定程度上造成曲解,影響到了對于原著內涵的領悟。

5、我們的文論話語尚存在問題。面對這樣一個中西文化大交流、大撞擊的時代,我們的作家和批評家在自己的文學批評與研究實踐中往往處于一種比較艱難的境地。

四、外國文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接下來,外國文學研究的總體趨勢還應該是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繼續發展,但是當前也面臨著一些新的發展趨勢的挑戰。

1.對二十世紀外國文學發展的回顧和總結將是“十五”期間的首要任務。進入新世紀之后,外國文學研究將更加關注二十世紀文學進程的特點、思潮和流派,而時間上的這一距離也使我們有可能對剛剛過去的這一個世紀進行比較客觀的總結。

2.對于外國文學理論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一向是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薄弱環節。近十幾年以來,雖然很多國外的文學理論都有相應的譯著作品,而這些作品也都由很有途徑進入中國,從而被國內的廣大讀者閱讀。但是,至今現在國內或缺的仍然是系統的研究,更不用說做到為我所需,為我所用。這種局面亟待扭轉。

3.加強外國文學研究中的自主性。外國文學作品的譯著以及評介文章等在中國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這方面我們已有相當顯著的成就,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如何將中國文化和對外國文學的研究結合起來,推出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和獨立創見的研究成果,將是我們今后的主要研究課題,其成果也是中國評論界、學術界對世界文壇做出的最大貢獻。

4.傳統的研究方法已經束縛了我們對于外國文學的研究,這種狀況亟待解決,需要提倡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的多元化。遵循外國文化的概念,研究文學與人、文學與語言、文學與哲學、文學與宗教

、文學與文化等跨學科的課題。在研究方法上要兼顧傳統的研究方式和人類學、結構、符號、價值等新方法和新視角。 5.最大力度的減少重復勞動,加強各高校師資之間的學術探討、信息交流、互通有無,避免學術封閉研究,以及人力、財力、物力的重復浪費,提升資源的有效利用。另外加強我們當前外在外國文學研究領域的薄弱環節的各項研究工作。如對非主流國家文學的研究、對古典文學的研究、對戲劇、詩歌的研究、對文學翻譯的研究,填補外國文學研究領域上一些空白的項目等等,遮羞都亟待進一步加強。

6、外國文學教學與教材編著標準需要轉移。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潮流的推進,外國文學的學科建設受到了政治環境的極大影響,政治性成為外國文學研究及教材最重要的標準之一。而進入新時期之后,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以及開個開放的大局影響,外國文學在教材編著以及教學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極大地變化,審美性也開始成為教材編著所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7、外國文學學科建設的更新于調整。首先要從學科性質上帶來更新與調整,要求我們大膽的突破現有的教材體系和框架,吸取全新的科研成果,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充分的體現新課程要求;其次要更新學術理念,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高度注意翻譯作品的價值與局限性,重視文學交流和傳播過程中的文化過濾和文學誤讀;另外,!要注意到教學方法方式等方面的調整和更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讓課堂變成了知識的硬性灌輸,課堂變得枯燥乏味。

篇(2)

【關鍵詞】外國文學;文化;身份

一、前言

探究外國文學在我國的交流以及發展,不難看出,外國文學令大眾基于漢語環境欣賞了不同國家文學風貌,并令我國文化資源全面豐富,令中西方話語的交融逐步滲透至我國文學領域內。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深入,外來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突破了界限,并蘊含了一種潛在的同質化風險,可激勵民族主義,掀起反全球化的呼聲。基于當前背景,應科學探究外國文學與文化內涵,開創屬于我國的話語系統,有效的明確文化身份。

二、立足本土文化,基于外國文學開創我國話語系統

新時期,外國文學研究就全球化以及本土化展開探討,足以見得創建我國話語系統的科學重要性。外國文學評論便開辟了有關文化變遷以及融合的專欄,學者們展開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張德明指出,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令本土文化的保護與捍衛呼聲進一步增強,并變成政治沖突的又一個焦點。其主張,應注重研究民間知識,基于其不可通約以及移譯性特征,可映射出更加真切原始的民族文化。更多學者普遍認為,新時期,探究中西方的比較文學才是重中之重,并漸漸從外國文學影響中國文學的探究逐步轉變成中國文學位于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傳播與推廣。我國國人要快速的加入到國際理論的爭鳴之中,立足本土文化,開創基于外國文學的我國話語系統,進而真正的發出屬于我們的聲音,這正是契合時代需求的發展策略。由此不難看出,未來外國文學與文化的學術探討顯現出我國學者面對文化霸權以及原教旨主義的碰撞環境中,立足本土文化,樹立公平合理的原則主動積極參加行業全球性對話交流的決心。同時勇于基于全球化發展以及本土化交流互動中創建我國話語系統,顯現出我國文化應有的主體意識。

三、明確文化主體意識,提升外國文學研究水平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創建我國外國文學探究話語系統,應合理明確文化主體意識。基于外國文學學科特征,主張文化主體性,樹立主體意識尤為必要,其成為當前外國文學研究領域的科學指導思想。文化主體意識勢必包含民族性問題,其屬于個人終身同時可靠的社會特征。另一方面,民族主義在與西方文化斗爭,反對政治經濟殖民化的過程中,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其成為全球化發展的對立方,本土化作用長久發揮,同時未來文化建設發展勢必基于全球化以及本土化的碰撞對話中進行。一旦人們從民族屬性內探尋自尊的過程中,民族情感便發揮了補償效果。而民族情感倘若過高,跨文化認知便會更加面向本土方向。我們所看到的的是,西方理論以及文化思想發展傳播過程中,民族特征仍舊得到廣泛重視。

透過較多事實明確,西方國家強勢者由始至終并不能同他人進行公正平等的對話交流,也就是說世界大同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身處在弱勢地位的各個民族,為了獲得公平合理的地位,享有良好的對話權,則只有提升自身實力,方能實現。

我國外國文學研究創建話語系統,應將自有理論作為核心基礎。由于各個國家文學研究具有較多學派,為此應明確理論切入點,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我國在全球文藝理論系統中自成一派,因而要想創建具有我國特征的外國文學學科系統,應合理探究我國古代積淀形成的優秀傳統。排除那些同西方文化相似內容后,便呈現出獨特的民族特色,體現科學合理性,是民族藝術的精髓。因此在我國研究外國文學系統中,不應將這一寶貴財富不良忽略。而應基于該基礎,將各類文藝理論融合集成,通過不同文藝角度、應用方式的比對研究,創建新方法,樹立新視角。應基于外國文學學科探究的整體全面性,令其發展變成更為合理的體系,最終令我國理論系統進一步完善,提升外國文學發展研究整體水平。

四、融通異質文化,體現開放性與包容性

新時期,不同文化百家爭鳴的態勢對于創建民族話語系統極為有利。基于后現代以及后殖民主義背景下,應以異質身份參與到全球文化的互動對話行列,逐步融到世界文學的系統中心,進而積極的應對時代挑戰,契合發展需要。應真正明確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以及民族同國家非共時性,進而可令第三世界國家文學不但可映射西方問題,還可預示今后發展動向。

在創建民族話語系統,預防強勢文學單向輸入的階段中,也贏得了一定共鳴。各個民族文化的建設發展均處于動態階段,因此只要不呈現封閉狀態,便會經受外來文化作用影響。為此,在開創我國話語系統階段中,不應基于民族身份感以及同一性不承認外國文化。而應積極探尋融通引進異質文化,令其通過更新發展形成本土化價值內容,完成互相對話,實現雙方尊重與互相欣賞。民族自我意識以及長期積淀的文化記憶始終同外來文化持續的進行接觸,在不斷碰撞階段中,變得日漸成熟并凝聚起來。

我國話語體系應基于保護本土文化具有統一性以及獨具特色的基礎上,明確本土文化可為更寬泛文化范圍的內容部分,進而可良好的突破自身文化區域形成的語境束縛,形成文化反思,鍛煉認知技能,令理解關照中的再闡釋得以實現。學者們應不斷的容忍并承認差異,形成豁達之心。民族話語系統始終為動態變化的理論,因此需要同他類文化作用中展開自我規定。應突破片面民族主義,開闊視野。目前我國文化問題同樣為現代文化的相關內容,文化身份并不是怎樣明確現代性以及西方文化具體范圍邊界,而應探究現代話語歷史結構內,基于普遍文化以及價值觀念的視角進行自我闡述。為此,對于民族文化本真性應有所重視。不應將民族文化單純的看做靜態空間實物,將時間維度內的發展變化全面否定。實際上,生活方式、精神均處于發展變化狀態,我國歷史文化則為世界文化的構成,后者是國人關注的內容,因此應努力變成世界文化發展中的主體。我國文化雖注重自我具備的獨特性,然而,我國悠久文明歷史,體現了開放性以及傳統性,進而可同西方文化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應合理的引進西方文化取得的豐碩成果,體現開放性與包容性,將精髓內容加以消化吸收。豐富文化融合勢必引起創造與發展,并激勵平等對話溝通。因此,我們應基于自身具備的特有話語模式,積極與全球國際領域并軌,探究外國文學,實現持續全面的發展與提升。

五、結語

總之,外國文學研究離不開文化身份定位,只有明確文化發展內涵,積極交流、互動融合,方能開創我國特有的話語系統,激發外國文學核心價值作用,繼續推進其實現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關 鍵 詞】赫爾曼?麥爾維爾 發展脈絡 論文類型

赫爾曼?麥爾維爾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第一個把他引入中國譯介的是曹庸,曹譯《白鯨》(1957 上海新文藝版)是《白鯨》在中國的第一個譯本。大體而言,國內學者對麥爾維爾的研究可分為四類,即評論、譯序、論文和文學史。本文主要考察論文這方面的研究。

筆者在中國知網里面輸入關鍵詞“麥爾維爾”,大致情況如下:

大部分論文是對《白鯨》的研究,各時期情況如下:

周玨良的《河、海、園――、、的比較研究》(《文藝理論研究》1983年04期)開了麥氏作品在中國研究的先河。最新的是劉海燕發表在《荊楚學院學報》2011年04期上的《有形的樊籠無形的囿囚――解讀中“墻壁”意象與象征》。

一、發展脈絡

國內對麥氏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比較突出的除了周玨良還有吳加和李萬鈞。八十年代對麥氏作品的研究還不多,論文只有8篇。

九十年代國內對麥氏的研究逐步深入,涌現了錢滿素、汪義群等有影響的研究者。錢滿素的《含混:形式兼主題――文書與的聯想》(《外國文學評論》1991年03期)指出含混開拓了多元化的理解層次,有利于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汪義群的《論中的人道主義思想――紀念麥爾維爾逝世100周年》(《外國文學研究》1991年04期)指出《白鯨》處處閃耀著人道主義思想的光芒。

進入新世紀國內對麥氏作品的研究急劇深溫,南京大學的楊金才尤其突出。他撰寫了9篇相關論文及1部專著。他的專著《赫爾曼?麥爾維爾與帝國主義》(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掀起了麥氏作品在中國的研究。另外比較顯著的有韓敏中和林元富。

二、研究類型

1、總論型

這類論文總共才三篇,一般是對作家的生平、創作特點及作品的綜合研究。楊金才在《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0年第1期)發表的《赫爾曼麥爾維爾創作簡論》并將其作品大致分成三大類。另外兩篇是曾艷兵的《麥爾維爾與大海》(《東方論壇》1999年04期)和聶慶娟的《麥爾維爾:敢于說“不”的探索者》(《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2、創作特點研究型

此類論文涉及到《皮埃爾》、《泰比》等很多作品,從敘事特點、創作意圖、人物塑造等方面入手進行研究。

長期以來,《瑪迪》一直因文體的雜亂無章被許多評論家譏諷為小說中的“異類”。于建華和楊金才的《之“奇”形:一次關于小說的冒險》(《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05期)指出作者刻意用這種方法對小說的敘事結構進行探索和實驗,是一次關于小說的冒險。這一論文扭轉了其他學者的偏見,為麥爾維爾進行了。

視角比較新穎的文章還有:楊金才的《從人物塑造看的文本內涵》(《外國文學研究》2008年03期);安芝丹《試論的哥特成分》(《文藝理論》2009年11期);鄭然在《麥爾維爾短篇小說中的艾倫?坡元素》(《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4期)。

3、比較研究型

從表中可以看出這類論文占的比例也較大,內容豐富多彩。

周汶在《四川外國語學報》(1999年01期)發表的《一脈相承 異曲同工――和比較分析》通過對兩部作品的創作背景、動機、人物刻畫、主題等方面的比較分析,探討了菲次杰拉爾德對以麥爾維爾為代表的美國文學傳統的繼承和對美國小說創作技巧的完善。楊金才的《從看麥爾維爾與狄更斯的近緣關系》(《南京社會科學》2001年第8期)比較分析了兩部作品中的人物描寫和主題意蘊間的近緣關系,并指出麥氏對狄更斯進行了借鑒。

4、作品分析型

絕大部分研究都屬于這一類。這類論文除了少數幾篇涉及到《奧穆》、《皮埃爾》及其詩歌創作外,主要集中在對《白鯨》的研究。大致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1)對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分析。吳格非在《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2期第27卷)發表的《荒謬境遇中的生命抗爭――麥爾維爾小說的存在主義解讀》運用存在主義闡釋了該小說的現代意義。此前已有很多評論家對該作品其進行過各種解讀,運用存在主義進行新的解讀,不落俗套,發人深思。

對亞哈進行解讀的文章也很多,但對他的評論卻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人類進取力量的化身,也有人說他是魔鬼的化身。主要論文有:戴雪芳的《論亞哈船長的“瘋狂”》(《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年02期),王傳順和楊敏的《亞哈之死》(《美與時代》2006,01)。

(2)運用原型批評理論進行解讀。這類文章一般運用原型批評理論尋找《白鯨》中主要人物的原型,這類研究重復現象比較明顯。主要論文有:韓德星《外國文學研究》(2000年02期)《談人物形象的“圣經”原型》;雷鋒蓮《論中的圣經原型》(西北師范大學,2001)等。

馬文霞在的《對中原型意象的探析》(《時代文學》2009年02期)指出麥爾維爾并非“為原型而原型”或“原型至上主義”。這一原型解讀并不是一味地尋找作品中人物的原型,而是注重于追溯其神秘原型產生的原因,不落窠臼。

(3)解讀《白鯨》的宗教意義。評論家在這一方面的爭論較少,一致認為《白鯨》表現了麥氏矛盾的宗教觀。他一方面懷疑《圣經》中上帝的仁慈,但又不愿拋棄《圣經》教義的約束。主要論文有:孫筱珍的《的宗教意義透視》(《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04期);朱喜奎的《中的宗教思想》(《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4)從生態倫理批評的視角分析作品。隨著近年來生態批評熱潮的興起,從這一視角研究《白鯨》的論文急劇增加。這一方面的主流觀點是《白鯨》表現了作者前瞻性的生態危機意識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持這些觀點的主要論文有:郭海平的《中人與自然多維關系的倫理闡釋》(《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03期);徐明和李欣湘的《論的生態意識》(《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有些觀點認為《白鯨》表現了作者矛盾的生態倫理觀。周海燕和楊正和的《解讀的生態倫理困惑》(《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年05期)闡釋了麥爾維爾在生態倫理問題上的思想沖突和內心困惑。

(5)探討《白鯨》的主題

一直以來學者們對《白鯨》主題的闡釋都沒能達成共識,有的視其為一部反映現實的作品,有的揭示其復仇主題,眾說紛紜。

韓軍利的《中復仇主題的神話原型分析》(《世界文學評論》2009年01期)從原型批評的角度對其復仇主題進行分析。用原型分析解讀主題,可謂別出心裁。熊偉和侯鐵軍在《外國文學研究》(2008年03期)的《清教預表法與美國文學中的救贖主題――以、和為例》指出作品中救贖主題與《圣經》中三種救贖主題的相似性,論文把救贖主題上升到宗教的高度。

(6)探討《白鯨》的象征意義

這類論文所占比例也較大,一般探討白鯨、主要人物、白色等的象征意義。

張立新的《對于美國文學與文化中“白色”象征意義的重新建構》(《國外文學》2006年03期)指出:麥氏不僅支解了美國文學中“白色”的神話,并對“白色”的內涵和象征性進行了重新建構。陳秋紅發表于《外國文學研究》(1997年02期)的《象征意義的文化闡釋》從三個不同層面對《白鯨》的象征意義進行了剖析。

三、結語

縱觀國內對麥氏的研究,可以發現國內學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研究廣度和深度都不斷增強,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美中不足的是重復現象極其突出,例如關于《白鯨》的悲劇性、象征意義和生態批評解讀等一再重復。雖然我們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然而一些毫無新意的重復顯然是應該避免的。此外,國內的研究只涉及到麥爾維爾的一部分作品,主要集中在《白鯨》,他的詩集和其他作品如《雷得本》、《白外衣》等則少有涉及,以后的研究可以致力于這些之前不被關注的作品,這樣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一位作家。另外筆者注意到國內與國際麥爾維爾研究的對話與合作研究幾乎沒有,以后應多加強國際合作。總體而言,我國對麥爾維爾作品的研究仍處于初步階段,整體學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Robert S. Levine. Herman Melville [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韓德星.談《白鯨》人物形象的“圣經”原型[J].外國文學研究,2000(2).

[3]韓軍利.《白鯨》中復仇主題的神話原型分析[J].世界文學評論,2009(1).

[4]孫筱珍.《白鯨》的宗教意義透視在[J].外國文學研究,2003(4).

篇(4)

關鍵詞:外國文學經典;教學困境;對策研究

“外國文學經典”課程是我校秘書學專業的一門專業拓展課,一般安排在大學四年級開設。它主要講授從古希臘文學至后現代主義文學約三千多年各個時期的經典作家作品,是秘書學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隨著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外國文學經典”成為了選修課,課時量也隨之減少。通過筆者近兩年的講授發現,在選課的學生當中,有的是出于純粹的興趣使然,但大多數僅僅是為了修夠學分,“外國文學經典”教學由此陷入到了困境之中。

一、當前“外國文學經典”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學生作為接受者,缺乏主動性

作為一門專業拓展課,“外國文學經典”課程囊括了古希臘古羅馬文學直至20世紀當代文學的內容,時間跨度大;而且本課程包含了歐美文學和亞非文學,所涉及到的民族和國家非常多,代表作家作品更是不計其數;此外,在幾千年文學發展史中,文學思潮迭起,流派紛呈,學生作為接受者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錯覺。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太多,再加上外國人名太長,不好記憶,容易混淆,總是張冠李戴,讀作品時往往很難順利讀下去。如古希臘文學中的古希臘神話,在神話體系中涉及到幾十位神話人物,幾乎每一位神的名字都很長,到古羅馬時期一些希臘神的名字又被改為了古羅馬姓氏,學生在剛開始學習外國文學時便遇到了難關,這些冗長難記憶的外國人名已經讓學生望而卻步、難以理解了。二是經典文本距離現實生活久遠。許多學生更喜歡富有喜劇性、輕松化的作品,如《傲慢與偏見》;偵探推理類的作品,如《福爾摩斯探案集》;科幻類、魔法趣味類的作品,如《哈利波特》、《指環王》等。學生審美趣味與教學內容背離的現象令人擔憂。三是“外國文學經典”是在大學四年級開設的,之前已經系統學習了“中國文學簡史”和“現當代文學研究”,中西文學的迥異性使得學生認為只有中國文學才是經典,中國文學容易學,學好中國的就夠了,對外國文學缺乏興趣。

(二)教師作為講授者,缺乏創新性“外國文學經典”

任課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再加上學歷結構參差不齊,在授課過程中容易持保守心理,缺乏創新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在講授作家作品時,往往拘囿于教材中所持的觀點,如“哈姆萊特性格上的延宕揭示了當時資產階級力量的薄弱性”、“安娜是追求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貴族婦女形象”等等。這種批評方法拘囿于政治性和階級性,缺乏深刻的人性內涵解讀,使得本來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變得暗淡無光,單調乏味。二是“外國文學經典”教學多年以來幾乎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即主要講授經典作家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家生平”、“創作分期”、“思想內容”、“藝術成就”、“地位影響”等,這種常令學者詬病的教學方法將文學現象和文學內容割裂開來,使學生認為“外國文學經典”教學即是由這些固定板塊組成的,缺乏整體的把握和審美上的定位感。三是大學課堂和中學課堂最大的不同,即“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也被應用到了“外國文學經典”教學中。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導致教師本人在唱獨角戲,而學生的參與互動是缺席的,不在場的。這使得本應豐富多彩且充滿幻想的異國文學世界變得沉悶、枯燥。

二、當前“外國文學經典”教學對策研究

針對上述問題,如何改變目前沉寂的狀態,讓“外國文學經典”課程釋放出新的活力,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這不僅是學科建設的要求,也是高校培養綜合性人才的要求。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改進:

(一)發掘人性內涵,提升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作為外國文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其教學目標之一。從某種程度上看,外國文學就是一部關于“人”的發展史,是一部人類認識自身、發現自身的歷史。因而,教師對于“人文精神”的講解一方面需要貫穿整個“外國文學經典”課程,另一方面也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使他們能夠真切的感受到“人文精神”。如現代人在紙醉金迷的社會中迷失了自我,片面追求錢財,淡漠感情,造成了人的異化,已成為廣泛現實。20世紀的奧地利作家卡夫卡深刻洞察到人類面臨的生存困境,在其代表作《變形記》中,對人的生存狀態和人性的卑微做了最大限度的表現。工業化生產給人類帶來豐富物質享受的同時,卻并不能給人帶來持久的幸福,靈魂與肉體的對立仍然在困擾著人類,精神上的失落和迷茫在呼喚著人文精神和人道主義的回歸。

(二)引入比較意識,注重中西對話

“外國文學經典”課程一般安排在秘書學專業四年級開設,學生們已掌握了一定的中國文學基礎知識與理論思維能力。學習本門課程時,能較容易地將西方文學與中國文學加以比較認識,并且均可將兩者置于世界文學背景下進行新的闡釋,這樣更能顯示各自的特色,使學生加深對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學的認識。中外文學比較的例子俯拾即是。如在講古希臘神話時,可以將中國神話引入其中,通過中希神話的比較來使學生加深對古希臘神話特點的認識。首先,希臘神話具有系統性,分為譜系分明的三代神族,而中國神話則相對零散和雜碎;其次,希臘神話中,每一代神王都是通過暴力性奪權來成為新一代的統治者,而中國神話中的權力更替則通過和平的方式即“禪讓制”來獲得;最后,希臘神話中的神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點,中國神話中的神與希臘神相比,在外貌上具有“半人半獸”的特點,但是他們道德高尚,注重節操,都是人類心目中的“道德楷模”。古希臘文學作為西方文學的源頭,它重視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強調主觀能動性,崇尚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而中國神話衍生的中國文學則以“教化至上”、“文以載道”為文學傳統。再如,《荷馬史詩》中的兩部作品由于塑造了眾多的英雄形象,在此種情境下可以帶領學生引入對“中西英雄崇拜”的討論,分析中西英雄界定標準的差異;在古希臘悲劇的講解中,讓學生思考“中西悲劇的異同性”;在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品《哈姆萊特》中,引入的《原野》,讓學生討論哈姆萊特和仇虎“復仇”主題的差異性、奧菲莉婭和金子兩位女性形象命運的不同性;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也有許多中西文學比較的例子,如西方的浪漫主義詩歌和中國的古典詩歌對比、西方的象征主義詩歌和中國現代派詩歌對比、作品《飄》中獨立自強的郝思嘉和《紅樓夢》中精明潑辣的王熙鳳女性形象比較等等。通過這些比較,學生已不再被禁錮在某一個民族的文學世界中,而是本著拓寬視野、積極思考的方式,使不同民族和國家的作家作品進行交流碰撞融合,實現中西文學的深層次對話。

(三)創新教學模式,提升課堂品味

“外國文學經典”的課堂教學本應充滿人文性、社會性和生活性,但是傳統教學忽視課堂教學中人的生活體驗,重視書本知識的“記誦之學”,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大都習慣于不動腦筋的被動的“聽”學。聽老師講課,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試完后把筆記忘得一干二凈。“外國文學經典”教學面向現實生活世界,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創新教學模式,對學習環境進行重新建構設計。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張世君提出可在教學中創建以“視、聽、讀、寫、做、編、演”于一體的教學模式,這對當下的傳統外國文學教學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如“聽”即欣賞經典音樂歌劇作品,《費加羅的婚禮》、《茶花女》、《浮士德》、《奧賽羅》等等皆是歌劇界的翹楚;“寫”即撰寫外國文學論文,將文學作品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論述;“做”即制作多媒體作品,在課堂上與教師同學進行雙向交流;“演”即演出外國文學經典作品,使學生切身地去體驗作品角色。這種模式是實施課程內容設計的保障,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角色發生了改變,并對其創造性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夠積極發展自我,承擔起主動學習的責任。與此相關,為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模式活動的積極性,還可改革考試形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機制,平時成績可占到總成績的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加大其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平時成績的內容除了最基本的考勤和提交作業之外,還包括學生的研究論文、讀書心得筆記、多媒體作品、演出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等,將評價機制貫穿于學生整個的學習過程當中,促進課程的多元化發展。

三、結語

當然,在“外國文學經典”教學過程中尚有許多其他問題需要我們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和總結,“外國文學經典”教學理應走出原有的局限,教師應及時改進與教學相關的各個環節,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順應時代的潮流。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外國文學經典”課堂教學質量,推進“外國文學經典”的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鄭克魯.外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林精華,吳康茹,莊美芝.外國文學史教學和研究與改革開放30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謝南斗.外國文學教學改革新思路[J].外國文學研究,2001(3).

[4]徐媛媛.外國文學教學的尷尬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9(1).

篇(5)

【關鍵詞】網絡環境;俄羅斯文學;教學

就當代中國的文學教育而言,在高校進行文學教育、重視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要求所有的大學生、研究生都要選修一定學分的人文素質課,這不僅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如果一個學理工科的大學生對于文學與文化一無所知,對于論文寫作與發表也沒有自己的認識與操作性,那他的發展空間就可能非常有限。更為重要的一個事實是,最近一百年以來,世界文學發展史以事實證明,在世界作家隊伍中,學理工出身的人員占到了全體作家的三分之一以上,有許多學理工出身的人最終成為杰出的詩人與作家,而真正學文學與語言出身的人從事文學創作而取得成功的,卻不是太多。因此,面向全體大學生與研究生的文學教育,是必須的與必要的。

外國文學教育也是文學、語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外國文學教育大眾化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在高校只是靠教師的言傳身教而去實現文學教育的大眾化目標已經是不可能了,因為高校的師資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傳統意義上認為要實現文學教育真正的大眾化目標,非有數種以至于數十種專門的文學教育期刊不可。而在當今時代文學教育大眾化的真正實現,網絡的作用卻最為重要。據統計,人類歷史與文化科技知識的網絡化,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人類歷史上所積累起來的大部分知識,都可以在網絡上生存與得到日益廣泛的運用。這些已經成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資源庫。一座圖書館的所有藏書,甚至一個國家的所有藏書,都可以搬到網絡上,并得到永久性的保存。因此,對于外國文學與文化網絡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就成為我們外國文學及語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俄羅斯文學,特別是18、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是世界文學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這個時代的杰出作家人才輩出,經典作品層出不窮。作為俄羅斯的近鄰,通過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的開展去深入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背景具有深遠意義。

第一,傳統意義上的俄羅斯文學研究。現在如果想要了解俄羅斯的經典文學作品,只要到書店查找一下就會發現,大量的俄羅斯文學的譯本琳滿目,凡是著名作家的作品,甚至是選集、文集與全集,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在外文書店的原版作品,也有相當多。在著作本身的獲取方式上已經相對容易。因此,不論是專家學者還是普通愛好者,只要你對俄羅斯文學感興趣,那么你就可以獲得你所需要的原著書籍。而對俄羅斯文學研究方面的專業論文,現在也可以在多家專業的文學研究雜志和外語學術研究雜志進行查閱、發表。

第二,網絡對普通人學習研究的影響。從前我們中國人了解俄羅斯文學的渠道非常有限,而今天我們正處于一個資訊非常發達的時代。如果資金有限,買不起那么多俄羅斯經典文學名著特別是原版名著,或者是因為攜帶不便等原因,學習者就可以通過直接上網的方式,到網絡上閱讀多種多樣的外國文學名著譯本、原文。而如果你想對著作本身的背景、作者信息或作品研究感興趣,可以通過谷歌或一些國內知名的搜索引擎例如百度、搜狗等進行搜索。

第三,網絡對俄羅斯文學研究者學習研究的影響。中國權威的全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網》中有自1979年開始到現在中國學者發表的關于俄羅斯文學方面的論文;有全國優秀碩士、博士論文文庫,關于該方面的優秀論文都可以找到。據悉,現在正在建立“重要會議論文數據庫”的論文可以全文下載。國外的許多圖書館、著名的網站,文學作品與研究著作幾乎應有盡有。并且凡是著名的作家,幾乎都有其研究性的網站存在,內容豐富,形式生動,并且許多也都是免費開放的;如果我們俄語比較好,就可以進行閱讀與研究。俄羅斯本國的文學研究也相當深入,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有其相應的研究網站,在這些網站上你可以查閱到作家生平、分不同階段的作品、對不同作品的研究著作、論文等。這些資料雖然比較淺顯,但是相對國內較少的研究資料,這些相對比較全面的第一手資料就顯得尤為可貴了。

第四,俄羅斯現代文學發展現狀及其研究現狀。近年來許多文學作品首先是在網絡上發表的,許多有名的作家最初也是網絡,在中國也是類似的情況。作品首先是以網絡寫作方式發表的,我們也是通過網絡最先了解與閱讀的,然后再根據點擊閱讀量進行紙質的印刷出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具有原創性的俄羅斯文學作品已經網絡化。作家作品的傳播與閱讀已經實現了網絡化,文學已經不再只是基于紙質文本的才進行傳播的東西。當今的俄羅斯文學研究,不可能離開網絡這樣一個具有時代性的背景。同時,我們也有必要讓自己進入網絡時代,也有必要以自己的方式讓俄羅斯文學知識的積累與理論的批評在網上進行。

第五,網絡環境下的俄羅斯文學教育。在國內的高校里,不論是外國文學的教學大多還是傳統的授課模式,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口筆相授來完成知識的傳輸。但現實生活中高校大多已經建立了校園網,而我國的教育網建設也日臻成熟完善。學生們不但可以通過上課這種傳統的面對面的授課方式獲得知識,而且可以通過網絡來獲得大量的作品、作家信息。

外國文學的學習對于外語教學有推動和促進作用,能夠在外語教學中起到幫助了解學生的學習內容的背景,提高文學修養等方面的良好媒介,對于文學學習的掌握和應用是促進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橋梁,對俄語的外語教學工作有錦上添花的作用。

俄羅斯文學及俄語語言教學的教師可以通過資源整合進行立體式教學。在課堂面對面教學的基礎上同時可以利用校園網絡中心的服務器,上傳大量的與俄羅斯文學相關的文字資料或視聽資料,建立起可供學生在網絡計算機終端檢索查詢的俄羅斯文學相關資料的資料庫;同時也可以通過上傳網絡課件、課前課后對學生進行任務要求來促使學生對該方面知識隨時進行提取學習掌握,利用網絡交流平臺與教師進行相關領域的交流等作為補充教學手段。

俄羅斯文學是文學教育、俄語教學必不可缺的重要資源,網絡是教育的重要途徑與手段。面對新的時代,我們必須有新的思路與新的辦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網絡在俄羅斯文學教育大眾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途徑與方法所不能代替的。畢竟,我們已經步入了一個網絡時代,這是每一個文學及外語教育工作者與文學研究工作者所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實。

參考文獻:

[1]顧曰國. 網絡教育初探[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篇(6)

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是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華中師大聶珍釗教授在2004年6月召開的“中國的英美文學研究:回顧與展望 ”(南昌)全國學術研討會上首先提出來的(《文藝報》曾做了深入報道)。次年,在武漢召開的“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全國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120多位代表就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相關話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大家圍繞倫理學批評方法與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的解讀、文學存在的價值判斷與倫理批評、文學批評的道德責任、倫理學批評方法同其他批評方法的融合等議題進行了交流。在研討會上,聶珍釗教授對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方法、對象、內容等問題做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其學術觀點引發了與會學者的強烈反響。在這前后,他在《文學理論前沿》《外國文學研究》《學習時報》等重要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深入闡述了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意義和研究路徑,其中發表在《外國文學研究》的三篇論文尤其重要。“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的提出適應了當前我國文學批評的需要。武漢大學文學院陸耀東先生認為,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我國文學創作缺乏足夠的倫理道德關懷的語境下,文學倫理學批評這一問題的提出有“現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確實如此,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是針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文學批評,尤其是外國文學批評出現的某些令人擔憂的問題提出來的。這些問題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近年來我國文學批評理論嚴重脫離文學批評實際。從上世紀90年代到目前的一段時間里,我國文學批評界出現了重理論輕文本的傾向。一些批評家打著各種時髦“主義”的大旗,頻繁地引進和制造晦澀難懂的理論術語,沉湎于編織殘缺不全的術語碎片,顛倒理論與文學的依存關系,將理論當成了研究的對象,文學批評成了從理論到理論的空洞說教。文學批評話語因而變得高度抽象化、哲學化,失去了鮮活的力量。令人擔憂的是,這種脫離文學文本的惟理論傾向還被認為是高水平的學術研究,一連串概念和理論術語的堆砌竟成為學術寫作的時尚;扎實的作家作品研究被打入冷宮,文本研究遭遇漠視。學術研究的導向出現了嚴重問題,文學研究的學風也出現了問題。聶珍釗教授用“理論自戀”(“theoretical complex”)形容這一不良的學術現象。他指出,這種現象混淆了學術的評價標準,使人誤認為術語堆砌和晦澀難懂就是學問。其實,就文學批評來說,理論是一種方法、一種工具,理論的價值在于幫助我們去闡釋、理解和批評文學,在于幫助我們對文學作品或者作家進行更深刻的理性把握。但是,目前有許多人卻本末倒置。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首先是針對上述這種狀況提出來的,它強調的是對作家作品的研究,強調文學批評必須批評文學,而不是批評的批評。

二是目前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的倫理價值的缺失。在我們現在的一些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實踐中,往往忽視文學作品的倫理價值,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西方現當代文學批評理論和創作的影響。現當代西方的諸多批評理論,如形式主義、原型批評、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文化批評、結構主義、后現代主義等種種批評模式, 或偏重形式結構或傾向文化、政治和權力話語,雖然它們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卻普遍忽略了文學作品的倫理價值這一文學的精髓問題。西方的批評方法和理論影響到作家的創作,使他們專注于本能的揭示、潛意識的描寫或形式的實驗,忽視了對文學作品的內在的倫理價值的關注。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文學作品最根本的價值就在于教人從作品塑造的模范典型和提供的經驗教訓中從善求美。作為一種方法論,它旨在從倫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學作品以及文學與社會、文學與作家、文學與讀者等關系的種種問題。它主張文學作品的創作與批評應該回歸到文學童真的時代,應該返璞歸真,也就是說要重視文學的教誨功能和倫理價值。文學倫理學批評關注的是文學之“人”作為一種道德存在的歷史意義和永恒意義。

“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提出具有學理上的創新意義。它對傳統的有關文學的起源問題進行反思、追問,大膽提出“文學源于倫理的需要”這一嶄新的命題。這一問題表明了該批評方法倡導者勇于探索的學術膽識和富有挑戰性的創新思考。關于文學起源的問題,國內外教科書中似乎早已多有定論:或曰文學源于勞動,或曰源于摹仿,或曰源于游戲或源于表現等等。但文學倫理學批評在學理上對這一問題提出懷疑,認為文學與勞動和摹仿雖然有關,卻不一定起源于勞動和摹仿;文學藝術作品是人類理解自己的勞動及其所處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種情感表達和理解方式,這種情感表達和理解與人類的勞動、生存和享受緊密相連,因而一開始就具有倫理和道德的意義。也就是說,文學是因為人類倫理及道德情感或觀念的表達的需要產生的。如希臘神話中有關天地起源、人類誕生、神與人的世界的種種矛盾等無不帶有倫理的色彩。《荷馬史詩》往往也被用作對士兵和國民進行英雄主義教育的道德教材。從根本上說,文學產生的動機源于倫理目的(ethical purpose ),文學的功用是為了道德教育,文學的倫理價值是文學審美的前提。

“文學倫理學批評”作為一種方法論具有其獨特的研究視野和內涵。文學倫理學的特色在于它以倫理學為理論武器,針對文學作品描寫的善惡做出價值判斷,分析人物道德行為的動機、目的和手段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它指向的是虛構的文學世界中個人的心性操守、社會交往關系的正義性和社會結構的合法性等錯綜復雜的關系。總之,它要給人們提供某種價值精神或價值關系的倫理道德指引,即它要告訴人們作為“人學”的文學中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文學倫理學批評”要直面三個敏感的問題:一是文學倫理學批評與倫理學的關系問題; 二是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的關系問題;三是文學倫理學批評與審美的關系問題。首先,文學倫理學批評并不是社會學或哲學意義上的倫理學。它們的研究對象、目的和范疇不盡相同。倫理學研究的對象是現實社會的人類關系和道德規范,是為現實中一定的道德觀念服務的,重在現實的意義上研究社會倫理,它可以看成是哲學的重要分支(即道德哲學);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對象是文學作品的虛擬世界,重在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客觀地審視文學作品中的倫理關系,在方法論上它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基礎。其次,文學倫理學批評不同于道德批評。道德批評往往以現實的道德規范為尺度批評歷史的文學,以未來的理想主義的道德價值觀念批評現實的文學。而文學倫理學批評則主張回到歷史的倫理現場,用歷史的倫理道德觀念客觀地批評歷史的文學和文學現象。例如對俄底浦斯殺父娶母的悲劇就應該歷史地評價,要看到這出悲劇蘊涵了彼時彼地因社會轉型而引發的倫理關系的混亂以及為維護當時倫理道德秩序人們做出的巨大努力。同時,文學倫理學批評又反對道德批評的烏托邦主義,強調文學及其批評的現實社會責任,強調文學的教誨功能,主張文學創作和批評不能違背社會認同的倫理秩序和接受的道德價值。其三,文學倫理學批評并不回避文學的倫理價值和美學價值這兩個在一般人看來貌似對立的問題。在文學倫理學批評看來,文學作品的倫理價值和審美價值不是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審美價值是從文學的鑒賞角度說的,文學的倫理價值是從文學批評的角度說的。對于文學作品而言,倫理價值是第一的,審美價值是第二的,只有建立在倫理價值基礎之上的文學的審美價值才有意義。

“文學倫理學批評”具有學術的兼容性和開放性品格。這一品格是由其方法論的獨特性所決定的,即它牢牢地把握了文學是人類倫理及道德情感的表達這一本質特征。“文學倫理學批評”并不排斥其它的文學批評方法。相反,它可以融合、吸納和借鑒其它的文學批評方法來充實和完善自己。譬如,它可以借鑒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就人格的“自我、本我、超我”之間的關系展開心理的和倫理道德的分析;它可以結合女權主義批評理論來剖析性別間的倫理關系和道德規范等問題;它還可以吸納后殖民主義理論對文化擴張和全球化進程中不同文化的倫理道德觀的沖突進行反思;它還可以融合生態批評就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倫理層面的深入思考,從而構建一種新的文學生態倫理學或文學環境倫理學。更具現實意義的是,文學倫理學批評還可以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服務,為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服務,為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和促進良好社會風氣服務。文學倫理學批評堅持認為文學對社會和人類負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文學批評者應該對文學中反映的社會倫理道德現象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讓讀者“辨善惡知榮辱”。文學和文學批評要陶冶人的心性,培養人的心智,引領人們向善求美。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文學倫理學批評對目前和將來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我國倫理道德秩序的建設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文學的倫理問題是當前國內外文學界和文藝批評界十分重視的問題。例如挪威奧斯陸大學“易卜生研究中心”主任克努特?布萊恩希爾茲沃教授(Prof. Knut Brynhildsvoll,2005)主張對易卜生的戲劇進行文學倫理學的重新解讀;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布朗大學任教、現為芝加哥大學倫理學教授的瑪莎?紐斯鮑恩(Martha Nussbaum,1990)主張應該對文學作品的倫理道德內涵做出更精細、微妙的感受;《維多利亞研究》雜志執行主編、美國西密執安大學的吉爾?拉森(Jil Larson,2002)對維多利亞后期的英國小說的倫理做了富有見地的分析。希利斯?米勒(Hillis Miller)在其《閱讀的倫理》一書中明確指出“敘述與倫理不可分離”。當代美國著名的小說理論家布斯(C.W.Booth)也認為藝術形式離不開道德判斷。顯然,聶珍釗倡導的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論將會大大推動上述問題的研究。國內許多學者也意識到當下提倡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清華大學王寧教授特別強調文學倫理學批評對生態批評的意義,主張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的環境倫理學;針對當下國內文學批評和創作的道德關懷的缺失,中國社科院陸建德研究員多次在學術會議上呼吁文學批評必須從文本出發,在字里行間的文本細讀中培養我們的道德敏感;東北師大劉建軍教授認為新的文學倫理學批評應該是從文學的角度來促進人類和諧相處,文學創作要把握人的個性要求與時代要求相統一的關系。從時代的新要求來看,當下倫理批評的重要目的在于達到不同個體、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和諧互補。事實上,文學倫理學批評已經引起國外相關學術機構的關注,美國的《文學與環境》雜志準備與中國的文學倫理學批評倡導者一道在中國舉辦一次國際性學術會議,共同探討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新的倫理問題。

篇(7)

英國文學源遠流長,經歷了長期、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本體以外的各種現實的、歷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對文學發生著影響,文學內部遵循自身規律,歷經盎格魯—薩克遜、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不同歷史階段。戰后英國文學大致呈現從寫實到實驗和多元的走勢。

美國文學在`19世紀末就已不再是“英國文學的一個分支”。進入20世紀,美國文學日趨成熟,成為真正意義上獨立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學。戰后美國文學歷經50年代的新舊交替、60年代的實驗主義精神浸潤、70年代至世紀末的多元化發展階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歷史時期的鮮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學批評理論概述

20世紀被稱為“批評的世紀”。文學批評理論沿一條從“內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軌跡發展。“新批評”、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新精神分析、讀者反應批評、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等各種批評思想和理論革新了文學觀念,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文學傳統、典律構建、文學與文化、文學與社會關系的認識,為文學研究開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學的認知功能和藝術價值

文學是對人生體驗的文化表征。文學作品隱含對生活的思考、價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識形態。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可以接觸到支撐表層文化的深層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帶根本性的思想觀點、價值評判、西方人經常使用的視角,以及對這些視角的批評。

英美文學是對時代生活的審美表現,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創造性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英語表意功能強,文體風格變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約、或粗獷,其豐富的表現力和獨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閱讀優秀的英美文學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語音樂性的語調和五光十色的語匯,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學研究

開展外國文學研究,有助于我們開闊眼界,了解外國文化,豐富我們的知識,啟迪我們的智慧,繁榮我們國家的文學創作和方法。促進中國文學發展,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外國文學研究的意義所在。就英美文學而言,可選擇小說、詩歌、戲劇、文學批評理論、作家作品、文學流派、文學史、中外文學比較等作為具體研究對象。我們國家外國文學研究水平參差不齊,對英美經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對現當代文學跟蹤研究有待加強。

五、英美文學教學模式

目前許多學校的英美文學課采用“文學史+選讀”的模式。上文學史課時,教師羅列一大堆文學史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因為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復述”,怎樣形成自己對文學作品的見解便無從談起。傳統的文學課除了教授文學史外,常常要搞一點文學選讀,作為對史的補充。這種“語錄”式節選,破壞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師處理這些選段時,把大部分時間用在了解釋句子和單詞的意思上面。學生淺嘗輒止,雖然上了一兩年的文學課程,卻沒有接觸過一部完整的小說或一個完整的劇本,沒能學會如何欣賞和分析文學原著。由于教學內容是些死的知識,不少人便覺得英美文學課乏味、無用。

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改革思路:

1、讀完整的作品。作品選讀雖說是精選經典作品的華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選片斷,破壞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難免有支離破碎的感覺。只有認認真真讀過莎士比亞一個劇本,學生才能對莎士比亞的創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說“我讀過莎士比亞”,才能與人討論莎士比亞,也才能寫出有自己見解的評論文章出來。閱讀文學作品,從整體上去感受體驗,學生會有所震動,有所啟迪。

2、講欣賞作品的方法。在傳統的文學史課上,教師往往以“滿堂灌”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文學知識。其實,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網絡、百科全書光盤等途徑搜尋到這些知識。因此,英美文學課的重點應放在指導學生如何欣賞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說為例,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分析主題表現、人物塑造、情節安排、敘述角度、象征細節、語言風格等。

3、寫閱讀心得。讀書貴在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文學作品可以為寫作提供題材和內容,寫作則又深化了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兩者互為補充。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許多名家均為語言大師。學生通過閱讀,受其熏陶。英美文學課程的考核不搞閉卷考試,而是撰寫課程論文。

按照上述思路組織教學,英美文學課程可以成為一門素質培養課。學生主動參與文本意義的尋找、發現、創造過程,逐步養成敏銳的感受能力,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這種把豐富的感性經驗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的感受、分析、表達能力,將使學生終身受益無窮,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上立于不敗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領。在這過程中,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學教學與大學英語教學

大學英語教學屬基礎語言技能訓練,教學任務繁重,四級通過率壓力大。但作為英語教師,我們不應忽視英美文學這一豐富多彩的資源庫。

英語教師面臨提高自己業務水平的任務,英美文學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學生英語水平普遍提高,閱讀能力較強,不少學校開設英美文學選修課的條件日趨成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 | 亚洲婷婷五月综合狠狠|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不卡电影| 成熟人妻换╳╳╳╳| 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男人j进入女人j的视频免费的 |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 国产亚洲成av片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aaaa片黑人| 久99久无码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在线视频| 无码毛片aaa在线| 欧美国产激情18| av怡红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产欧洲无码视频|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黄桃| 久久久久国产综合av天堂| 18一20亚洲gay无套| 亚洲av综合avav中文| 亚洲va无码手机在线电影| 国产激情艳情在线看视频| 免费无码黄动漫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bt| 国产精品xxx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 少妇bbb搡bbbb搡bbbb|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 日韩一欧美内射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兔费综合| 亚洲旡码欧美大片|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高清|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