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進口貿易的問題

進口貿易的問題精品(七篇)

時間:2023-06-27 15:55: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進口貿易的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進口貿易的問題

篇(1)

一、目前我國進口技術性貿易措施建立進程中的問題

根據WTO框架下專門規范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兩大協定――《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簡稱TBT協定)和《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簡稱SPS協定),各成員國可在其認為適當的程度內,為“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以及保護環境,或防止欺詐行為”等合法目標,而采取必要措施,制定和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以保護本國的基本安全利益。

遵循此原則,2001年我國人世后,連續向WTO提交了一定數量的TBT/SPS通報。這些技術性貿易措施主要涉及機動車輛、機電產品、金屬礦產、食品及標簽、化工產品、輕工產品、消防產品、卷煙、進口廢物原料、計量器具、農作物種子等的安全、衛生、環保等要求的行政規章、規范性文件和強制性國家標準。

盡管我國在技術性貿易措施領域已經開展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績,但隨著技術性貿易措施越來越成為國外實施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和國際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對技術性貿易措施這一非關稅壁壘的制定和實施在不斷強化,使得我國現行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已經遠遠不能適應近年來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需要。實踐證明,當國外已經筑起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銅墻鐵壁”時,我國進口產品市場的壁壘卻連“戰壕”都沒有挖好,這將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一種不平等的地位。因此,我國建立和完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目前我國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對進口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重視程度相對不足,技術標準戰略意識不強

由于經濟和科技發展同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我國在遭遇國外構筑的各種技術標準、技術法規以及環境、衛生、動植物檢驗檢疫等貿易壁壘時,往往感到損失慘重,并積極謀劃跨越和應對之策。然而,對于占據相當數量的不合乎國際標準的進口產品給我國造成的損害,卻評估不足,并且相對于前者而言,應對的緊迫感和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尚未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予以全面考慮和規劃,缺乏對技術標準戰略的系統研究。可以說,國家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在我國目前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由于長期以來對技術標準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充分,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我國對標準化工作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技術標準制定與修訂工作的經費得不到保障。雖然近年來已有大幅度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所占比列仍然偏低,難以解決經費欠缺問題。美國政府每年僅對美國標準科學技術研究院一個單位的撥款就達7億美元;而我國在2000年以前,財政部每年只安排標準補助費2400萬元,2001年財政部標準補助費雖然增加到6600多萬元,但與實際需要還是有很大差距。由于觀念、體制和政策等因素,我國多數企業不太重視技術標準對貿易的影響,參與標準化工作的力度參差不齊,未能發揮應有作用,在標準化領域中基本處于邊緣位置。此外,我國民眾的標準化意識不強,制定技術標準的社會基礎薄弱,高等教育中標準專業設置與基礎教育落后,這些都直接影響到我國標準化工作的整體水平。

(二)國家技術法規體系不完善,制定程序和管理工作亟待規范

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技術法規,但體系極其不完善,與國外相比相對滯后,其中很多已難以適應技術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完整的全國各行業、各地區協調統一的技術法規體系,在我國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并且由于一些技術法規是由計劃經濟下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和部門文件轉化而來的,因此與WTO/TBT協議條款規定的目標、范圍及內容等不完全相符,甚至有很大差別,有相當數量的強制性標準達不到目前市場經濟各國所遵循的國際標準。據我國強制性國家標準抽樣統計分析,有40%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含有不符合WTO/TBT所規定范圍的內容。

同時,我國技術法規的制定程序和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問題。由于各部門缺乏全局性的宏觀指導,導致制定工作不夠協調統一,靈活性和開放性較差,透明度不夠。靈活性差主要反映在不能針對涉及安全、衛生、環保方面的突發事件采取特殊程序,為縮短標準制定周期采取快速程序,以及無法適應技術發展較快領域的需要而采用類似于標準的文件(例如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的制定程序。開放性差主要表現在:一是我國至今沒有形成敦促WTO成員各相關方有效參與、最終達到各相關方意見協調一致的機制;二是尚未廣泛吸收技術標準市場經濟國家建立技術法規體系的經驗。仍舊沒有脫離封閉條件下制定技術法規的路徑。透明度不夠是指我國技術標準立項及標準的內容不能通過有效的信息傳遞渠道讓市場經營主體盡早知道,以便為企業及時調整生產,確立制度性的技術法規公告制度。尤其是人世后,要求對于跟貿易有關的技術法規應及時向WTO各成員通報,在此方面尚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技術標準總體水平不高,合格評定程序不健全,環境、衛生和動植物檢驗方面措施尚不完善

技術標準的制定和采用需要相應的技術支持。由于科技水平相對落后以及標準化組織管理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我國技術標準總體水平偏低,且時效性差,標準制定與技術研究嚴重脫節,有些行業和產品甚至沒有推出本行業的技術性專業標準。尤其是在高新技術領域,科研開發鏈條脫節,導致標準制定不能及時適應市場和技術快速變化的要求,修訂滯后,嚴重影響了我國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調查表明,在我國,國家標準可繼續使用的不足一半;在所采用ISO、IEC國際標準中,有78.65%是1994年及以前的標準,其中有736項ISO標準已經作廢或失效;16.64%的國家標準需要進行整合;7.42%的國家標準應廢止或降級為行業標準;超過1/3的國家標準存在問題、需要修訂;廣泛使用和在較大范圍內使用的國家標準分別為26.47%和27.73%,剛過半數。而由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更是少之又少,參與國際標準化制定工作的程度較低,對國際標準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狀態,容易受制于人。2004年國外一個研究機構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在全世界的1.6萬項

國際標準中,99.8%是由國外機構制定的,位居第一位的當然是美國,中國參與制定的不足2%。

同時,我國在其他標準的建立和實施方面也比較落后。與技術標準相配套的合格評定程序和認證制度尚不健全,我國認證認可體系雖已覆蓋了國際標準質量體系認證(ISO9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01和食品衛生安全管理體系(HACCP)認證等,但缺乏相關法規和標準,認證機構工作不規范,保護國內市場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尚未建立起來。在綠色壁壘方面,環保意識淡薄,環境標準偏低,環境標志和綠色包裝要求幾乎處于不設防狀態。動植物檢驗檢疫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檢疫審批不嚴,檢疫技術人員缺乏,檢疫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缺少快速檢測方法,對進口植物病害及所攜帶疫情的了解不夠全面等。

上述問題導致我國目前在建立技術性貿易措施進程方面,尚未達到理想階段,相對薄弱的進口技術性貿易措施給我國的進口管理帶來一定損害。

二、進口技術性貿易措施建立滯后給我國帶來的損害

發達國家在不斷加強構筑自身技術性貿易壁壘、保護本國利益的同時,利用我國技術標準低、認證體系不健全、檢測手段落后等漏洞,不斷加大對我國不符合國際標準的產品的出口,不僅存在嚴重的質量和環保問題。甚至將一些有害物質帶入我國,給我國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并嚴重威脅到我國的國家利益、生命財產安全、國民健康和生態環境,導致更加頻繁和嚴重的公共生態環境災害,也直接影響到我國外貿的貿易額、貿易量和貿易利益的獲得,給我國的進口管理工作帶來負面影響。目前,已經給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內消費市場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損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我國進口技術性貿易壁壘門檻低,進口產品不符合國際標準的問題比較嚴重

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外來入侵的有害物種已超過200多種,如雜草、昆蟲、有害動物、病害等,世界最有害的外來入侵生物中,入侵我國的超過一半,侵害了我國大量的植物面積,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例如,有一種造成松樹瘟疫的松構線蟲,隨著貨物的木質包裝傳入我國,造成蘇、皖、粵、魯、浙五省的局部地區瘟疫蔓延,直接威脅黃山風景區的安全。據統計,我國每年需花費7200萬美元來控制鱷雜草的蔓延,這種雜草原來是從巴西引進來做豬飼料的,其蔓延嚴重破壞花園、甘薯地以及橘園。作為世界頭號大豆進口國,我國在2003年進口的大豆達2074萬噸,創歷年之最,并首次超過國內產量;另外,魚類、植物油、油菜籽、雞雜碎等的進口量也都在猛增。這些并未進行嚴格技術檢驗和技術標準法規評定程序受檢的產品的大量進口,給我國農業帶來了巨大沖擊,并導致一些疫病和蟲害進入我國。

進口產品中的質量問題也很突出。2006年3月,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對13種國際名牌服飾的抽檢結果,合格率竟然不到50%。而該局最新的進口鞋類質量檢測結果則顯示,有近八成的國際知名品牌進口鞋質量不合格,其中包括康拉汗、佐治、馬丁鳥、其樂等西班牙、意大利國際知名品牌。有些知名品牌甚至在一些非常重要的部位出現質量問題,如鋼勾心不符合標準要求,輕者造成皮鞋變形,穿著不穩定,重者會造成消費者穿著時摔倒、崴腳等人身傷害。更為嚴重的是,不少知名品牌標注的執行標準竟然是廢止標準,但其售價卻非常高昂。據《浙江市場導報》報道,一款佐治牛皮革面皮鞋,進貨價為400元,在專柜的售價竟達到了2757元。

國際知名品牌產品尚且如此,其他進口產品的質量問題更是可想而知。2006年10月和2007年1月,深圳檢驗檢疫局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統一部署,先后兩次對深圳地區的進口服裝(包括男女T恤衫、胸圍、內褲、襯衫、睡衣、長褲和嬰幼兒服裝等)進行質量抽查檢驗。抽查結果同樣令人震驚,進口服裝質量問題相當嚴重,多批進口名牌產品檢出甲醛含量和PH值不合格(PH值超標可能會引起穿著者的皮膚過敏,尤其是對嬰幼兒危害較大),而進口服裝標簽不合格率竟然高達91.4%,更是成為不合格的重點領域。不合格產品涉及22個品牌,14個國家或地區。這些抽檢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反映了我國進口產品的真實情況,即由于我國進口技術標準低、檢測手段落后、監管制度不完善,致使大量不合格產品進入,嚴重損害了我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

(二)我國環境標準低,進口管理相對混亂,致使大量廢棄物和國外污染密集型企業進入,嚴重破壞了我國的生態環境

嚴禁國外不符合環境標準的產品、廢舊物質和危險品流入國內,以及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向我國轉移,本是我國政府的重要職責,但由于企業經濟利益驅動和道德法制觀念缺乏,我國陸續發生進口工業垃圾和有害廢棄物的事件,這不僅嚴重違背了控制危險廢棄物的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國際公約和我國有關規定,還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破壞。近年來,西方國家不斷通過出口貿易把環境污染物、危險品、工業和生活垃圾以及在本國已經被淘汰的庫存產品直接輸往我國,如報廢的舊船舶、汽車、電纜、電器、廢棄的軍工物品、帶有病蟲害和傳染病毒的服裝、磁帶等。

據統計,1990年我國的廢物進口量為99萬噸,進口額2.6億美元,占當年進口總額的0.49%;1993年猛增至828.5萬噸、15.75億美元和1.5%;1997年的廢物進口量達1078萬噸,進口額29.5億美元,占全國進口總額的2.07%,其中從美國、日本和香港進口的廢物分別占到我國廢物進口總量的24.25%、9.88%和5.58%。據媒體公布的統計數字,2003年我國塑料垃圾、廢鐵、廢紙的進口量分別是1990年的125倍、50倍和21倍,由此對我國生態環境和居民健康造成的危害,以及隨之流入的病蟲害和引發的工業垃圾走私等問題都越來越嚴重。

除此以外,一些外商為逃避本國政府嚴格的污染治理規定和高昂的環保稅費,獲取高額利潤,利用我國環境標準相對寬松和環保意識不強的漏洞,相繼在我國投資設立污染防治費用高、處理難度大或在外國禁止生產的污染密集型企業,如橡膠、塑料、化工、化纖、農藥、制革、印染、造紙、電鍍等行業。20世紀90年代初,外商在我國沿海地區興建了75家生產泡沫塑料、滅火劑、制冷劑的企業,這些產品中相當多的化學成分是《保護臭氧層國際公約》所禁止或限制的物質。根據1995年第三次工業普查資料,對全國三資工業企業和生產單位的分析發現,外商投資于污染密集產業的企業有16998家,占三資企業相應指標的30%左右;其中投資于嚴重污染密集產業的企業有7487家,占三資企業相應指標的13%左右,但其占污染密集產業中相應指標的40%以上。大量污染項目進入我國,在綠色壁壘下對我國的出口又構成了潛在危險。

三、加強我國進口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隨著經濟全球化,各國在國際貿易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為保障國家經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和本國消費者利益,根據WTO/TBT-SPS協議建立起合理的、針對國外產品的貿易保護體系,是完全必要的,也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我國應充分利用世貿組織有關規則和法律條款,建立和完善我國的進口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并從戰略的高度加以重視,以盡快改變目前我國在進口技術性貿易措施領域建設滯后的現狀,減少進口不合格產品對我國的損害,保護國家利益、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

(一)樹立標準化意識,積極推行技術標準化戰略

1、加強對技術標準制定工作的統一協調管理

我國應建立一個權威性的機構統一管理各有關部門、行業和產品的標準化工作,規范技術標準的制定和修訂程序,形成完善高效的技術標準決策體系。我國在《中國加入WTO有關質檢工作內容的多邊及雙邊承諾》中申明:“國家質檢總局負責中國所有的與合格評定有關的政策和程序,其他政府部門和機構在其制定的合格評定政策和程序前須經國家質檢總局授權。”因此,建議由國務院授權國家質檢總局統一負責技術標準的管理工作,起草制定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序或授權其他部門完成,以法令或條例的形式統一對外,并通過商務部及時向WTO成員通報。

2、增加對技術標準研究和制定工作的經費投入

從公共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技術標準體系或者說技術性貿易措施,在宏觀經濟層面可視為一種公共產品,國家理應是其主要生產者或提供者之一。目前我國政府用于技術標準方面的資金相對不足,應加大國家財政對技術標準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資金投入,將技術標準建設納入到國家經濟發展規劃體系中來,把技術標準經費歸入公共財政支出范圍內予以保障。同時,積極探索如何鼓勵和引導企業增加對科技創新與技術標準研發的資金投入,多渠道、多層次地擴充標準化經費來源。例如,可綜合運用優惠信貸、稅收減免或抵扣等經濟政策,以及政府直接資助、與企業合作研究、獎勵、補貼等政策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參與到標準的制定過程中來。

(二)建立健全我國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

1、參照國際規范建立和完善我國技術標準法規體系

一方面,及時調整我國現有的技術法規體系。對于符合世貿組織規定和我國國情的技術標準予以保留,對不符合國際貿易發展形勢或已經不適用的技術標準進行修訂或廢除,適當提高現行的某些規定過低的標準,以提升我國標準的整體水平。

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國際技術標準,借鑒發達國家標準化戰略的經驗,尋找差距,加快補充和完善我國尚未確立的標準和法規,健全合格評定程序,加快完善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標準。根據2002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的《“十五”期間國際標準轉化計劃》,我國將在5年內使國際標準轉化為我國標準的轉化率達到70%,部分重要行業的主要工業產品的采標率達到75%--80%。直接采用和轉化國際標準的做法實質上是一種廉價的技術引進,能夠節省成本、提高效率,符合具有一定技術實力的發展中國家的現實需要。我國可以參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電信聯盟(ITU)、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等國際權威標準化組織的標準,也可以采用已經在國際上被廣泛認可的某些國家的標準;還可充分利用WTO有關條款,將外國企業難以達到而我國企業能夠達到的標準制定為國家標準,為保護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而設置適當合理的技術壁壘。

2、完善我國產品認證制度,與國外權威認證機構建立互認機制

制定標準與建立認證認可制度是標準化工作的不同階段,將認證制度作為產品市場準入的手段是國際通行做法,也是我國技術標準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予以高度重視,并注意實現其與標準制定工作的緊密結合。一是要積極推行ISO14000和ISO9000系列認證工作,擴大認證產品的覆蓋范圍,適當加大對部分認證機構的支持力度,提高其規模和實力,力爭創建一批世界知名的權威認證機構和標志;二是盡快出臺有關認證的法律法規,加強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監督與協調工作,規范質量管理體系與環境管理體系,保證認證工作能夠統一、規范、有效的展開;三是積極開展國際認證工作,加強與國外權威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簽署產品認證、體系認證、實驗室認可的互認協議,建立互認機制,實現相互認證。這樣不但可以盡快完善我國認證體系,實現與國際接軌,而且能夠節省重復認證的高昂費用,還有利于促進我國企業提高自身技術水平,以質取勝,跨越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

(三)構筑綠色貿易壁壘,防止國外不符合環境標準的產品和產業向我國轉移

1、構筑綠色貿易壁壘,嚴禁不符合環境標準的產品進口到我國

綠色貿易壁壘又稱“環境壁壘”,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最隱蔽的非關稅壁壘之一。針對目前外國不合格產品、污染品甚至有毒有害廢棄物大量進入我國的嚴峻現實,我國應盡快提高環保標準,完善環境法律法規,構筑起合理的綠色壁壘體系,禁止這類物品繼續向我國轉移。具體措施包括:一是提高綠色技術標準,完善環境關稅體制和市場準入制度,對不符合我國標準的進口產品征收環境附加稅,或禁止進口;二是設立環境標志和綠色包裝標志制度,促進對環境影響較小的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三是健全綠色衛生檢疫制度,對食品的農藥殘留、放射性殘留、重金屬含量等的最高限量標準進行嚴格規定;四是實行綠色生產補貼,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入產品成本,對部分企業給予一定的環境補貼。

2、調整外資政策,防止發達國家利用國際投資向我國轉移“兩高一資”產業

為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應加快將外資政策從“招商引資”調整為“招商選資”,防止發達國家利用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不斷把“兩高一資”產業轉入我國。一是盡快建立高效的外商投資項目審批制度,重視環保審批程序,提高環保標準,視污染程度控制項目引進。對嚴重污染環境、治理困難或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投資項目進行嚴格限制,禁止引進國際上已經淘汰的重污染技術、設備、生產工藝。二是加強對現有外資企業環境生態效益的評估和審查工作,加大執法力度,促進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環境污染。例如,對于超過我國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外資企業,依污染物排放數量和濃度收取不等的排污費;對于不能按期實現治理目標的企業,取消其優惠政策;提高罰款金額,促使企業更新設備、增加對環保治理設施的投入。三是采用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外商對生態、環保產業進行投資,積極引進防治污染、清潔生產、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先進技術和設備。

篇(2)

2007年2月份,我國貿易順差繼續保持走強趨勢。續1月份貿易順差158億美元后,2月份的貿易順差累計增加到了396億美元,是去年同期貿易順差的3.32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2%。2月份單月實現貿易順差238億美元,我國已經連續第34個月實現貿易順差。

加工貿易出現向下拐點

外貿進出口總值297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1.6%。其中,出口1687億美元,增長41.5%;進口1291億美元,增長20.6%。我們認為進出口同比顯著增加的原因是:一般貿易增長迅速所至。2月份一般貿易進出口額1337億,增長39.8%。其中一般貿易出口766億美元,增長54.5%;一般貿易進口571億美元,增長24%。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迅速。我們認為這是2007年貿易增長方式轉變的開始。

某些流行的觀點一般會認為,中國的進出口以加工貿易為主,產生貿易順差不可避免。但是,事實上,從數據分析上來看加工貿易同比增速在2004年到達峰值后,開始不斷下降。而與此同時,貿易順差卻在2004年以后迅速激增。人民幣低估問題逐漸變成了貿易順差的肇因。但是,這又造成了無法解釋的“人民幣升值悖論”――2006年人民幣匯率繼續緩慢上升,當年升值2.97%,然而,人民幣升值并沒有出現經典經濟學的一般結論,出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上升;進口沒有增加、反而減少。可見匯率并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目前國內外政經界所熱衷于爭論的人民幣匯率低估問題實際上在短期內對改善中國的貿易順差并無太大意義。毫無疑問的是,導致中國的貿易順差激增的力量是多元的,匯率問題只是其中之一。我們現在應該討論的是在中國貿易順差激增的過程中,主要推動力量究竟來自何方,這樣我們才能透過重重迷霧,對整體的順差局勢有更好的認識。我們對目前中國的貿易順差做出以下三個判斷。

一是中國的貿易順差激增的主要力量是進口增速的迅速下降所致,進口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加工貿易出現拐點;二是成本最小化的問題導致配件的本地化和加工原料的地域化,這樣迫使外商投資企業進行進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這將促使了進口增速進一步下降;三是如果不讓中國通過技術進步進行產業升級,即使匯率進行改革也起不到想象中的減少順差的目的,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是放開對中國的進口限制,允許中國進行技術升級。

進口結構變化是順差主因

我國的對外貿易順差從2004年開始加速上漲,在1999~2004年間,大約每年保持在300億美元左右,而在2004年達到了1000億,到去年已達到了1780億美元。與此同時,其對GDP的貢獻率也達到了3%的水平。

我們認為貿易順差擴大的關鍵是進口增速的下降。(如圖1)

事實上,1990~2004年,進出口幾乎是同步的增長,所以貿易順差保持在一個比較合適的水平。在2004年以后,進口增速的下降導致了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在下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一點,出口增速在2005~2006年只比2001~2004年間減少了3%,而在相同的時間段內進口增速卻下降了13%。

減少壁壘才能增加進口

所以減少順差主要在于提高進口增速。我們認為我國貿易順差激增的原因在于進口下降的過于迅速,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這種迅速進口迅速下降呢?

日前,比較流行的一種觀點是“中國通過低估人民幣匯率,提高了進口商品的價格,同時使中國產品獲得了不公平的競爭優勢,人為的抑制了進口需求的增加。”

事實上,所謂“匯率低估”并不是中國進口減少的主要原因,通過計量模型的檢驗我們發現解釋變量的變化(工業產值的增長率,實際有效匯率,出口增長率,CPI變動率,滯后期的進口值)并沒有顯著的促使進口下降,而在加入結構虛擬變量后,實證檢驗的結果表明,中國的進口結構發生了變化。在2004年之前的進口結構與之后的進口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是這一點導致了中國進口增速顯著下降。

以下的數據可以給我們更加直觀的印象,由于我國的出口中大約50%為加工貿易,我國加工貿易同比增速從2001年的15%,不斷增長至2004年的峰值31%,然后開始下滑直到2006年的11%,下降了20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Foreign-Invested)的進口密度已經從2004年的峰值44%下降到2006年的41.8%。隨著中國在產業鏈上位置不斷上移,對于全球化配置資源的跨國公司來說,成本最小化的問題導致配件的本地化和加工原料的地域化,這樣迫使外商投資企業進行進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正是這一點促使了進口增速的下降。

另外,我國的對外貿易有顯著的三角貿易的特點,即從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進口原材料,經過組裝加工后出口到美國和歐洲市場的特點。近年來隨著生產原料的本土化,這種趨勢也發生了改變。從整個亞洲地區進口的增長速度已經從2001~2004年的年均34%下降到了2005~2006年的16%,下降了18個百分點,而從日本、韓國和臺灣的進口則分別下降了19個百分點、18個百分點和17個百分點。技術差距的縮小,在高端技術貿易對華出口限制,使這一趨勢又進一步得到強化。

篇(3)

武漢紡織大學

[摘要]目前激烈的自然資源貿易競爭正影響著進口國政府和出口國政府的經濟發展,各國政府也都努力解決貿易政策制定上的難題,從而緩解貿易摩擦。本文通過分析自然資源貿易的常規做法,對各國自然資源貿易摩擦的表現形式和主要原因進行探索。為了減少貿易摩擦,在國際市場中提升中國自然資源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并為政府和企業提供相應的策略參考。

[

關鍵詞 ]貿易摩擦;貿易競爭;自然資源

就目前世界各國家的發展狀況而言,每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過程,都在消耗著大量的資源。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推進了許多國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使其需要更多的自然資源,因此,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中日益凸顯出自然資源更為重要。資源的不可再生是有限的,人們應當樹立憂患意識,重視日益耗竭的資源和短缺的物質。本文所涉及的資源貿易主要指不可再生資源貿易。自然資源是保障國家長久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所關注的核心。而日益受到污染的自然系統,也面臨著其生產能力的退化直至衰退,由此引發的貿易摩擦和貿易競爭就更為激烈。通過對自然資源貿易制定合理的多邊貿易規則和進行有效的全球貿易治理,減少國際自然資源貿易摩擦。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自然資源消耗過多會導致到我國自然資源基礎的衰退,因此未來資源安全的走向是我們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一、國際自然資源貿易的規模及地理方向

自然資源貿易主要包括可再生資源貿易和不可再生資源貿易。可再生資源貿易是指:森林資源、魚類資源以及生物質能、風能、水能、潮汐能等各種可再生能源貿易。不可再生資源貿易是指:石油、天然氣以及各種礦產品貿易等,可再生資源貿易和不可再生資源貿易特點有大的區別,而不可再生資源貿易對于國家經濟的影響作用更大,因此本文主要是對不可再生資源貿易進行探究,而不會對可再生資源貿易進行探討。

二、中國自然資源貿易的基本特點

2.1貿易規模擴大

據統計,中國自然資源進口值的世界份額正處于穩定上升階段,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美國和日本。在中國的然資源進口值中礦產品和能源進口世界份額占中國進口總額的比重都較為重大,其中礦產品進口貿易值居世界首位,能源進口貿易值位居世界第四位。中國進口的大類商品主要有石油、煤炭、液化氣和鐵礦砂。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煤炭進口值比重較大,使得中國首次成為煤炭凈進口國。中國石油進口量也有較大的突破,中國原油進口依存度增長較為明顯。中國鐵礦砂進口量再創佳績,進口量同比增長率有所提高,對外依存度上升幅度較大,并且占世界鐵礦石進口貿易總量比重值也在逐年增長。

2.2來源地和市場高度集中

中國的巨大關聯經濟風險是由資源進口來源地高度集中、資源對外依存度大等特征帶來的,因此中國需要認識到達到雙方利益、風險共享的發展原則,從而促進對中國境外資源規模的擴大利用。因此中國當前的首要任務應當充分發揮巨額外匯儲備的作用,并通過加強資源外交,達到資源進口的多元化,從而達到資源進口的增加,減少貿易順差。

2.3以國企為主

中國自然資源貿易過程中,國有經濟占比尤為明顯。在煤炭進口量中,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保持相對平衡狀態,但仍以國有企業煤炭進口為主。中國國有企業進口原油占同期中國原油進口總量的比重正持續上升,并且中國國有企業出口焦炭占同期中國焦炭出口總量的比重也在大幅上升。這充分表明了我國自然資源貿易主要以國有企業為主,主要依靠國有企業來對自然資源貿易進行發展。

三、中國自然資源貿易存在的問題

3.1議價能力需要提高

中國的自然資源貿易過程中始終面臨出出口國面對不同地區時采取的不同價格的計算公式,每當自然資源購進時需要多付出部分差價。這種亞洲溢價問題在削弱亞洲經濟體系經濟競爭力的同時,也嚴重損害了亞洲經濟體系的經濟效益,而亞洲溢價問題并不僅僅體現在石油貿易方面,各國自然資源貿易的過程中,都會受到亞洲溢價問題的嚴重影響,而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由于亞洲自然資源不完善的定價機制。因此,中國作為自然資源進口大國,在自然資源進口貿易的國際議價能力有待提高。

3.2出口秩序混亂

目前中國自然資源出口價格低,導致了出口秩序混亂。中國出口產品中占主導地位的曾是資源型初級產品,其中中國最主要的外匯收入來源于煤炭、石油、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電力等資源。但由于中國資源出口規模不斷擴張,出口創匯壓力下降,政府對于經濟增長和業績提升的需求,導致官員鼓勵地方開礦,造成礦產資源大量出口,并使得中國礦產資源以過低的價格賣到國際市場。中國出口秩序的混亂,是導致中國資源儲量消耗過快的主要原因。

3.3遭遇貿易摩擦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貿易中的重要地位不斷提升,也導致了貿易摩擦的加大。對于中國的自然資源貿易摩擦不僅停留在準入向準出轉移,更傾向于對中國出口自然資源類產品進行高額反傾銷稅的征收。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將有效解決在經濟不景氣下一些國家失業率高的問題。世界貿易組織在裁決過程中,明確分析了中國原材料實施出口稅和制定出口配額限額,是嚴重違背國際貿易規則的行為,中國應當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加以改正。

四、中國自然資源貿易的應對措施

4.1制定合理產業政策

自然資源貿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在于產業政策的不合理,而通過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能夠有效增加產品附加值,讓競爭力較弱的產業國家在短期內迅速發展起來,通過一定的優惠與補貼來實現,達到提高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因此,應加大力度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擴大生產型產品的進口。

4.2開拓多元化市場

通過開拓多元化市場,實現規避國際貿易摩擦。中國對于日益枯竭的自然資源應當采取相應的保護性開發和利用的措施,做到行之有效。實現政策的一貫性就是要對出口部分和國內下游企業的供應進行數量上的限制,同時也要重視對國內市場的開發。

4.3合理利用多邊貿易規則

中國應當合理利用多邊貿易規則和處理自然資源貿易摩擦,理性客觀的看待和處理。維護中國國家利益是首要的,有節有理的解決資源貿易摩擦和經濟利益沖突。無論是國際規則還是各國實踐,我們都應當樹立正確的意識去解決問題,保障國家的長久發展,維護國家的利益。

參考文獻

[1]馬風濤,段治平.國際資源貿易理論與政策的研究述評[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69-76.

[2]劉珉,劉暉.自然資源貿易與貿易摩擦[J].物流科技,2013(03):38-39.

篇(4)

【關鍵詞】進口貿易 進口定價權 進口地區結構 進口技術水平

【中圖分類號】F752.6 【文獻標識碼】A

自從2001年加入WTO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獲得了蓬勃發展,其中,進口規模日益增加是我國對外貿易領域的一個重大變化,引起了國內外政府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我國進口規模日益增加,既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近年來我國國家政府出臺一系列鼓勵進口政策的結果。例如,《對外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積極的機電產品進口促進戰略的若干意見》(2011年)、《國務院關于加強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指導意見》(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2013年)等政策都明確指出要積極擴大進口規模。因此,為了使進口的發展方向符合國家的發展規劃,需要對我國進口貿易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本文將對此問題進行分析。

我國進口貿易的現狀分析

進口貿易規模。在2001年~2013年期間,我國進口總額從2001年的2435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9499.9億美元,2013年大約是2001年的8倍,我國進口占世界總進口的比例從2001年的3.9%增加到2013年的11.7%,增加了大約8%,進口規模在世界的排名從2001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2位。可見,我國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進口大國。

進口國別結構。從洲際地區來看,我國進口貿易主要來自亞洲,我國進口貿易的一半都來自亞洲,2013年,我國56%的進口來自亞洲,16%的進口來自歐洲,9.12%的進口來自北美洲。從具體國家來看,日本、韓國、德國、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是我國的主要進口來源地,我國從這些國家進口的趨勢整體都表現為增加的態勢,2012年以前日本一直是我國進口最多的國家,2013年韓國超過日本成為我國進口規模最大的國家。2013年,韓國在我國進口中所占份額是9.39%,日本在我國進口中所占份額是8.32%,美國在我國進口中所占份額是7.82%,澳大利亞在我國進口中所占份額是5.07%,德國在我國進口中所占份額是4.83%,俄羅斯在我國進口中所占份額是2.03%。

進口商品結構。如表1所示,在2001~2013年期間,中高技術產品一直是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在我國進口中所占份額整體表現為先上升、后下降的態勢;中低技術產品在我國進口中所占比例整體表現為日益增加的態勢,目前是我國第二大進口商品;中等技術產品在我國進口中所占比例整體表現為日益下降的態勢,目前是我國第三大進口商品;高技術產品在我國進口中所占比例整體表現為先下降、后上升的態勢,目前是中國第四大進口商品;低技術產品在我國進口中所占比例一直都是最少的,歷年所占份額都小于3%。

表1:2001~2012年中國進口商品技術結構(單位:%)

數據來源:根據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計算。

進口貿易方式。從所占份額來看,一般貿易進口所占份額一直都是最大的,而且,整體表現為增加的態勢,在2001~2007年期間,一般貿易進口所占份額大約都在45%左右,在2008~2013年期間,一般貿易進口所占份額大約都在55%左右,加工貿易進口所占份額整體表現為下降的態勢,所占份額從2002年的41.4%下降到2013年的25.6%,其他貿易方式進口所占份額基本保持穩定,基本在16%左右浮動。

進口貿易主體。在2001~2013年期間,雖然外商投資企業進口所占份額一直是最大的,但是,我國進口貿易的主體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國有企業的進口份額整體表現為日益下降,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口份額整體表現為先上升、后下降,私營民營企業的進口份額日益上升。目前,外商投資企業進口所占份額是最大的,私營民營企業進口超過國有企業,是我國第二大進口主體(見表2)。

表2: 2001~2013年中國進口的企業性質結構(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其中2013年為1-8月數據。

中國進口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進口地區結構有待于進一步優化。我國進口地區結構過于集中的現象比較突出。從洲際地區來看,我國進口嚴重依賴亞洲,我國大約3/5的進口來自亞洲,我國進口在大洋洲和北美洲的地區結構最為失衡。從區域來看,我國在歐盟的進口過度依賴德國,在拉美的進口過度依賴巴西。經過測算研究發現:近年來,我國在亞洲地區的整體進口地區結構優化速度最為顯著,其他所有地區的整體進口地區結構也在不斷地優化,但是,優化速度比較緩慢;我國在非洲地區的整體進口地區結構表現為惡化的趨勢。

對發達國家高技術產品的依賴過大。從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來看,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最多的產品一直是中高技術產品,高技術產品是對我國出口的第二大商品。總的來看,雖然發達國家在我國進口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發達國家仍然是我國主要的進口國,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口對日本、美國、德國的依賴程度很大,這三個國家占我國高技術進口的半壁江山,這種格局在近十年基本沒有變化(見表3)。

表3:發達國家占中國進口份額的情況 (單位:%)

數據來源:根據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計算。其中,LT(低技術產品)、LMT(中低技術產品)、MT(中等技術產品)、MHT(中高技術產品)、HT(高技術產品)。

進口定價權缺失問題日益凸顯。我國進口規模的擴大并沒有帶來我國對進口商品定價權的提升,相反,我國進口商品定價權缺失問題日益凸顯。我國商務部的報告指出: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定價權幾乎全面崩潰,存在“中國買什么,國際市場就漲什么,中國賣什么,國際市場就跌什么”的現象。在國際市場中,雖然我國占65%的全球鐵礦石進口量,但是,沒有定價權,不僅是鐵礦石,石油、銅、糧食等大宗商品的進口也面臨類似局面,進口價格大部分都保持著極高的增長速度。作為最大的國際買家,在定價權上的缺失,使我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進口技術水平急需提高。經過測算發現,2011年,在中國、巴西、印度、墨西哥、俄羅斯、南非、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土耳其、越南等13個國家中,進口整體技術水平排名前三的國家是俄羅斯、馬來西亞和巴西,后三位為新加坡、中國和印度。針對中國來看,2000年,我國進口整體技術水平位居第3位,僅次于馬來西亞和巴西,而2011年,我國進口整體技術水平下降到第11位,僅高于新加坡和印度,進口整體技術水平排名下降幅度在13個國家中最大。可見,我國進口整體技術水平急需提升。

應對策略

提升進口定價權。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急需從外部進口各類不可再生資源能源、技術含量較高的制成品或者是半制成品,這些產品的進口對維護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都至關重要,但是,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一般具有賣方壟斷的特征,資源能源等產品出口國憑借資源稟賦壟斷、高技術產品出口國憑借對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壟斷向我國索要高價、壟斷價格,作為買方的我國企業就會在交易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失去在國際市場中的價格話語權。

根據我國的國情以及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世界加工廠的地位來看,我國在今后的數年將繼續大量進口農業型初級產品、非農業型初級產品、中等技術、高技術產品,以滿足國內生產和生活消費的需要。因此,對于我國政府來說,由于不同類型商品屬性不同,影響進口價格的因素也不同,我國政府必須對不同類型商品進口價格實施“分類治理”,即針對不同類型商品制定有差異的政策。

具體來看:第一,針對非農業型初級產品,我國要想提高進口商品的定價權,必須降低國際運輸成本。第二,針對農業型初級產品,必須完善國內期貨交易市場,提高期貨交易規模。第三,針對高技術產品,由于發達國家對高端技術的控制日益嚴格,發達國家對出口高科技產品到我國的出口限制越來越多,我國要想獲得經濟發展所需的高技術是很困難的,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必須依靠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增加自主供給。這就要求我國增加研發經費的投入,培養大批高端研發人員。

優化進口技術結構。近年來,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進口整體技術水平下降幅度明顯。其原因是:第一,國內原因。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長、對外貿易增長的主要特點都是依靠規模擴張,而不是依靠質量提升。規模擴張的增長方式導致我國在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產品質量提升等方面進展不大,從而導致我國經濟發展對國外較高技術的進口需求不足。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國內勞動力成本、資源能源成本、土地成本等各種生產要素的成本大幅上升,在“生產成本上升時期”或者“高生產成本時代”,大大壓縮了一部分企業的生存空間,導致企業具有“去實業化”、“去制造業化”傾向。一部分企業,特別是微利企業可能就會進行多元化投資,不是把精力集中于原有產業的轉型升級方面,而是尋求新的投資領域,把資本投向金融業等新的行業,放棄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發展,轉而從事基金、證券等虛擬經濟的運作。另外,為了應對高生產成本,一些企業還會選擇把產業轉移到國外。這些都會影響國內對國外高端技術的進口需求。第二,國際原因。由于各種原因,歐美發達國家一直對我國高科技出口實施限制政策,這直接影響了我國進口商品的技術結構。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通過進口特別進口高技術含量制成品,是利用后發優勢提高本國技術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也是主要發展中國家都主要進口中高技術含量制成品的原因之一。當前,我國工業正處于進軍世界先進制造業領域的關鍵階段,因此,我國政府應該高度重視進口技術結構優化問題,急需制定國家層面的進口戰略,規范進口秩序,防范進口技術水平下降、進口技術結構惡化的傾向,提高進口的整體技術含量,優化進口技術結構,從而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加快建成工業強國。

實施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目前,我國正處于從貿易大國、經濟大國向貿易強國、經濟強國轉變的過程中,在此過程中,中國對外貿易、經濟的發展壯大勢必會沖擊現有的世界貿易格局、世界經濟格局,從而出現貿易摩擦、中國、貿易失衡等問題,這些問題得到妥善處理以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對我國至關重要,是我國貿易、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為了緩解這些問題,戰略性進口以及進口市場多元化便是一個很重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戰略。增加從與我國貿易逆差國家的進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貿易失衡問題;增加從具有中國言論國家的進口,可以讓這些國家意識到,我國的經濟發展是一種共享型的發展;對于某些特殊的進口商品,例如,不可再生資源(鐵礦石、石油等)、高技術產品等,雖然這些產品只有少數既定國家出口,但是,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改變進口市場地區結構、增加從其他國家的進口來提升我國進口的話語權。總的來看,與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一樣,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將是今后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項不可忽視的新戰略。

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目的是降低進口對部分地區過度依賴的風險、通過多渠道進口提升我國在進口中的話語權、增加從特定國家的進口以加強兩國的關系等。基于進口貿易穩定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我國政府應該高度重視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制定新的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化進口地區結構,推動進口地區結構多元化,適度降低重要戰略性資源能源、高技術商品的進口市場集中度,降低由于進口市場集中度較高帶來的貿易中斷風險,改善由于進口過于集中缺少定價權、進口利益過低的局面。

但是,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增加從發展中國家的進口、減少從發達國家的進口,即為了提高發展中國家在我國進口總額中的比例,減少從發達國家的進口,因為發達國家生產的一些產品特別是部分高技術商品、中高技術商品,雖然發展中國家也出口相同名稱的商品,但是,產品的質量有本質的差別,二者之間是不可能互相替代的。因此,所謂的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內涵應該是:優化發達國家進口來源國的內部結構、發展中國家進口來源國的內部結構,提高同類商品進口來源國之間的相互競爭;我國進口商品中的非高技術類商品、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可替達國家的部分產品,可以從發達國家進口轉移到從發展中國家進口;針對高技術類商品的進口,我國必須從技術水平最高的發達國家增加進口規模,并重視進口來源國的多元化。

另外,對于消費性而非生產性產品來說,特別是與我國國內已有產品具有水平性差異而不是垂直性差異的產品,我國要發揮國內巨大市場規模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增加從“金磚國家”、我國周邊國家的進口,提高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從而進一步形成我國發展帶動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崛起的局面與現實,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這既是中國承擔國際責任的體現,也有利于我國處理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爭端。

篇(5)

對外貿易在經濟增長中具有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很多人一直強調出口對一國經濟的重大影響,而關于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文獻往往只關注和分析貿易開放度、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很少注意進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直到最近幾年,人們開始意識到進口也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相關的經驗研究文獻也因此陸續出現。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認為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以貿易利益的形式來把握的,根據古典學派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貿易利益主要是指進口利益,出口是獲得進口的手段。羅默(Romer,1993)利用76個發展中國家1960年的截面數據分析了機器和設備進口對生產的影響。科等人(Coeetal.,1997)考察了通過機器設備進口而流向欠發達國家的技術溢出效應。劉遵義(Lawrence,1999)在對20世紀80年代美國100多個制造業中國際競爭對其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發現進口競爭刺激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一些文獻還探討了普通進口和技術擴散之間的可能聯系(CoeandHelpman,1995;Keller,2001)。康諾利(Connolly,2003)用75個國家1965~1990年的專利數據代表這些國家的模仿與創新,量化了高科技產品進口對進口國(發展中國家)模仿與創新的溢出效應。針對我國進口與經濟增長的互動作用,我國有不少經濟學者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定性或定量分析。普遍認為進口對經濟增長有推動作用(劉曉鵬,2001;張亞斌,2002;熊啟泉、楊十二,2005;廖進中、鄧海濱,2006;張亮,2006)。熊啟泉和楊十二(2005)的“重新審視進口再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一文雖然應用了計量分析中比較前沿的研究方法,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研究了進口貿易對GDP增長的動態影響及對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楊全發等(1998)運用巴拉薩和費德等人建立的模型,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得出出口的增長并不像想象的那樣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陳家勤從進口依存度和進口GDP增長彈性分析,得出我國進口的增長在GDP的增長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王建峰等依據已有的有關研究結果、數據、現實和歷史經驗提出對我國現行出口政策重新進行定位和調整,重新審視出口導向政策等等。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再次對進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討論。

首先從理論上分析當前適當增加進口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在此基礎上利用Eview5進行協整分析來檢驗進口對GDP增長的作用。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出口導向性的戰略政策,不遺余力的推行以出口創匯為主要目標的對外貿易政策,這在很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強,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國際貿易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中國現行的對外貿易政策提出嚴峻的挑戰。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緩慢,許多國家尤其是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加,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反傾銷和貿易保護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出口貿易環境嚴重惡化。據統計,2003年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60%,在如此高的貿易依存度下,增強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手段,而一味追求產品出口創匯則對我國經濟發展構成威脅。過去,我國外貿政策主要放在規模與速度的增長上,追求貿易順差與外匯儲備,使企業片面強調多出口,多創匯,少進口,節約使用外匯,從而導致出口商品供給的急劇增加,價格迅速下降,貿易條件惡化,出現“貧困化”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仍然保持以往的出口策略將會阻礙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破壞良好的國際環境,從而影響我國經濟發展。要解決中國當前面臨的這些問題,就要轉變對出口的態度,適當的增加進口。依據很多國家發展經驗,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但各國宏觀政策的實施依據國情進行,因此我們應立足國情來正確看待進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1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研究

進口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時代。亞當•斯密認為,出口帶來的收益及換回本國需求的產品沒有機會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交易生利)。大衛•李嘉圖指出,通過對外貿易從國外獲得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穩定物價,阻止利潤下降的趨勢,保證資本積累,促進經濟增長。約翰•穆勒認為,通過貿易可以得到本國不能生產的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等經濟持續發展所必須的物質材料,同時推動國內生產過程的創新和改良,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產品進口造成新的需求,刺激和引導新產業的成長。

受古典經濟學家上述觀點和理論的啟發,后來的經濟學家進一步探討了進口貿易對經濟的帶動問題。D•H•羅伯特遜和R•納克斯認為資本品的進口使該國取得國際分工的利益,大大節約了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它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馬克斯•科登提出的貿易對經濟增長率影響效應理論,認為如果大量進口投資品,會使國內投資品相對價格較低,投資成本下降,而投資率的提高無疑會帶來經濟增長率的上升。

20世紀80年代初,新貿易理論開始將進口貿易作為主要因素來解釋技術進步,認為進口貿易是促進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將經濟增長引入這一分析框架,把技術作為內生變量,研究技術變動、進口貿易、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他們認為,技術通過中間產品的投入產生擴散。如果一國的R&D活動產生新的中間產品與現有的中間產品不同,或比現有的中間產品更好當這些中間產品出口時,進口國的生產力就會通過其貿易伙伴的研發效應和技術擴散得到提高。

2數據、模型與實證分析

分析所使用的樣本選取1985~2006年的有關數據,數據來源于2007的《中國統計年鑒》。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按進口(M)、國內生產總值(GDP)等指標,作為樣本進行分析。

由于大多數時間序列數據都是非平穩的,不滿足傳統的多元回歸或其他方法對數據平穩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即便變量之間沒有關系,也會由于非平穩的序列帶有趨勢而顯現一定的關系,這也是所謂的“偽回歸”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采用協整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加以避免。另一方面,以多元回歸方法為代表的實證方法是事前假定,即先假定變量存在因果關系,然后進行驗證;而協整分析則是事后假定,即先判斷單整階數,只有變量間單整階數相同,或不同階數的變量經過組合后,理論上可能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才可以假定方程式。筆者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選取我國1985~2006年的數據作為樣本進行計量分析,在進行數據分析時,GDP按當年匯率折算成美元。為了更容易得到平穩序列,分別對各個變量取自然對數,這可消除各個變量之間的異方差性,使趨勢線性化,不改變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為考察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關系,本文采用GDP、M的自然對數形式,分別記為LnGDP、LnM。

2.1樣本數據描述性分析

從我國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對數圖(圖1)來看,在1985~2006年,我國進口貿易成上升趨勢,LnGDP也呈上升趨勢。序列表現不平穩,即序列使非平穩時間序列。LnGDP、LnM一階差分后,由圖2表明,新得到的數據序列沒有明顯的上升、下降趨勢,調整后的時間序列趨于平穩。

2.2樣本數據平穩性檢驗

在進行計量分析時,首先要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即單位根檢驗。本文采用ADF(AugmentDickey-Fuller)檢驗。

由于ADF=-1.739381,大于1%臨界值,所以LnGDP是非平穩的,ADF=1.737057同樣大于1%臨界值,所以LnM也是非平穩的。進一步檢驗變量一階差分序列以確定變量的單整階數,在一階差分中LnGDP、LnM的ADF值均小于5%臨界值,因此它們的一階差分是平穩的,即LnGDP、LnM為一階單整變量,可以進行協整關系檢驗。D-W值在2附近,表明時間序列是非自相關的。

2.3Granger因果檢驗

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用經濟計量方法檢驗可得。將LnGDP、LnM數據調入Eview5.0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進口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原因,即進口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Granger因果關系。所以筆者在做協整分析時可以根據經濟學有關理論,將進口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原因來分析。

2.4協整分析

前面的單位根檢驗表明,我國GDP和進口貿易總額數據都是一階單整的,他們之間應該存在一個平穩的線性組合,即LnGDP、LnM之間有長期穩定關系。根據最小二乘法,可以定量確定LnGDP、LnM兩者之間的方程。

LnGDP、LnM之間協整回歸方程:

其中括號內給出的數字是t值。根據t值、R2值,可知回歸方程解釋能力較好,殘差項有較強的一階自相關性,進口每增長1%,GDP就隨之增長1.123%。

進行協整檢驗,就是檢驗回歸方程殘差序列的平穩性,若殘差序列是平穩的,則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協整的;反之,則不是協整的。其檢驗方法就是采取單位根(ADF)檢驗。假定方程的殘差表示為e。

在做單位根檢驗時,一般在5%拒絕零假設,即序列平穩。從殘差序列的單位根檢驗結果看,e在5%、10%的置信范圍,其ADF值均小于置信值,接受零假設,說明e通過了單位根檢驗,表明e時間序列平穩。進而說明LnGDP與LnM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國內生產總值與進口之間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

3結論

通過對我國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實證分析,以及根據GDP、M因果關系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協整分析,可以看出進口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盡管各自的增長是非平穩的,但LnGDP與LnM之間存在長期穩定均衡關系,進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通過實證分析得出,進口與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從長期來看,進口增加1%,會引起經濟增長1.123%。當前出口導向的政策不僅為我國對外貿易帶來的很多問題,而且大量的出口初級產品導致我國資源外流,降低了社會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而適當增加原材料、設備、尤其是高科技產品的進口,這不僅有利于解決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國技術水平及資源使用率,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改變經濟增長方式,還可以緩和我國收入分配惡化的趨勢,從而提高社會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另外,當前的外匯儲備為我國增加進口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因此,要對我國的進出口有一個重新的認識,不能一味的強調出口、強調順差、“重出口輕進口”,要認識到進口對GDP的拉動作用,保持進口與出口的均衡發展,從而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增長。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出口價格;利潤空間;生產成本;貿易糾紛;定價權

中圖分類號:F406.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鋼材生產國和消費國,已占據全球近40%的鋼材產量。資料顯示,從1996年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以后,中國鋼產量連年增長,并一直保持鋼產量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伴隨著我國鋼材進出口貿易量和貿易額的不斷擴大,鋼材業也成為國了際貿易保護和救濟措施的“重災區”,迄今為止,鋼材業受到反傾銷、保障措施、調查等貿易救濟措施的訴訟案件居高不下,涉案金額數億美元,涉及多個國家,其中以美國和加拿大為最多。

一、我國鋼材的進出口貿易概況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是一個鋼鐵進口大國。如表1所示,1980~2005年的26年中,中國凈進口鋼材為2.95億噸,凈進口金額1474.14億美元。2006年,我國第一次成為鋼材凈出口國,由以前持續幾十年的鋼材凈進口國一舉變為凈出口國,當年我國凈出口鋼材2450萬噸,鋼材貿易順差64億美元。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我國出口鋼材平均單價為610.2美元/噸,進口鋼材平均單價為1071美元/噸,價差為461美元/噸。這說明我國鋼材出口的附加值很低。鋼材出口附加值低、出口價格低這一問題在國際貿易中又會導致一系列其他問題,比如說反傾銷、反補貼案件的增加等。

我國鋼材進出口貿易中存在問題如下。其一是總量方面存在問題。從2006年起,我國首次在鋼材國際貿易中實現凈出口結余,2007年、2008年至今,我國鋼材凈出口總量一直呈加速上升趨勢,這個結果會導致我國鋼鐵企業對出口依賴過大。其二是價格方面存在問題,相比我國鋼材進口平均價格,我國鋼材出口平均價格過低。從2000年到2008年,我國鋼材出口價格相比進口價格,一直存在很大的價格差,而且這個價格差額呈現除了遞增的趨勢,這大大縮減了我國鋼材出口的附加值,縮小了我國鋼鐵企業的出口利潤空間,導致我國鋼鐵企業在出口貿易中沒有獲得應有的利潤和優勢,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鋼鐵產業的發展。這又引發了國際上對我國鋼鐵企業反傾銷、反補貼等一系列的訴訟,影響了我國鋼材對外出口貿易,所以,出口價格的問題是我國鋼材進出口貿易問題的關鍵。

二、導致我國鋼材進出口貿易問題因素分析

導致上述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鋼材出口量大導致出口價格難以提高

根據經典西方經濟學理論,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當一種商品的廠商擴大生產供應,而使這種商品供給數量增加,但需求沒有變化時,這種商品的價格就要降低。

篇(7)

萬季飛表示,“人世”十年,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關系愈加緊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廣闊而穩定的市場,為各國的投資者帶來了機遇,為世界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十二五”期間,面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在對外進出口貿易方面也面臨著調整結構、平衡貿易以及發展低碳經濟、開展環境保護的問題。還要在積極推動企業走出去的同時避免企業風險,包括人員的風險,這些都是今后五年很重要的事情。

首先是要解決結構調整問題。萬季飛表示,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但還不是貿易強國,主要是貿易結構的問題。我們現在出口靠的是大宗的、低附加值的產品,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確確實實是可以擴大就業,但是存在著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費的問題,在全世界造成了一定的貿易摩擦。不少國家都在對中國進行反傾銷、貿易保護,“所以當今第一件事就是要調整貿易結構,減少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我們的出口還是要靠高新技術,要積極鼓勵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

第二就是要解決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他表示,“這種情況下我們要重視進口,改善進口的結構。這其中我認為最主要的是要鼓勵進口高新技術。”

第三是在“十二五”期間要發展清潔能源、發展低碳經濟,應該多引進一些環保、低碳的技術來使我們國家走一條綠色經濟的道路。“發展節能減排技術和新能源是我們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很有潛力的一個領域。希望盡快調整優化結構,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將出口的重點逐步轉向高新技術產品,轉向農業的深加工、精加工產品,轉向節能環保的產品,轉向大型成套的設備、服務外包等等領域。”

最后是“走出去”到國外去投資。萬季飛表示,現在風險很大,怎樣正確引導幫助企業規避風險,比如走出去的勞務人員能不能得到保護是很突出的問題。

陳經緯委員:

建議拿出部分外儲幫助企業“走出去”

“我國的民營企業‘走出去’,主要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融資問題。另一個是企業在國際視野、貿易慣例以及不同國家的法律、稅務、人文等方面還處在一個薄弱的環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國商會會長、經緯集團主席陳經緯接受采訪時表示。

陳經緯委員說,龐大的外匯儲備是好事,但也會衍生出很多問題。所以,拿出一小部分來支持民企,通過香港這個平臺,到國外去投資發展,是一件勢在必行的好事。一方面能夠有效的使用一部分國家的外儲,另外也能配合國家的發展戰略,加快實施企業“走出去”的目標。

陳經緯委員說:“我們把龐大的外儲買了外國的國債,信人家,不如信一下自己人,讓這些企業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做出貢獻。中國人在海外投資,我們的中華民族的精神都是落地歸根,最終這個還是我們中國的。”

王健林委員:

建議降低奢侈品進口稅

全國政協常委、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闡述最近大家關注的進口稅問題時表示,中國在進口環節對奢侈品征收高額稅收,導致國內外同類商品的巨大價差。他認為,“降低奢侈品進口稅利大于弊,能給中國經濟帶來諸多好處:一是有利于培育中國高端消費市場。市場規模擴大將促使世界品牌將設計、測試等關鍵環節放在中國。二是能帶來銷售商品的巨額稅收。此外,還可創造大量就業,并有利于打造中國內地的購物天堂。”

基于上述理由,王健林建議由國家商務部牽頭,組織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等相關部門,盡快出臺降低奢侈品進口稅的政策,并且降低稅負一步到位,使其與國際接軌,全力打造中國內地的購物天堂,擴內需促消費,加快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

謝旭人:

運用出口退稅的政策和措施,改善進出口貿易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草草影院ccyycom| 最近中文字幕视频高清|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级毛片|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七次郎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三人同眠| 中文综合在线观| 亚洲成人色| 美女裸体十八禁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а天堂中文在线官网|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99|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在线|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日韩av中文无码影院| 中文字幕av免费专区| 精品人妻大屁股白浆无码| 人妻少妇边接电话边娇喘|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 | 亚洲| 少妇邻居内射在线| 天天av天天翘天天综合网| 国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 国产乱人伦av麻豆网| 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 久久人人爽爽爽人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婷婷激情综合色综合俺也去| 亚洲18色成人网站www| 天堂√在线中文官网在线|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大香伊蕉国产av| 久久久久久综合网天天|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欧美精品人人做人人爱视频| 男人用嘴添女人私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