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6 16:07: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辯論技巧和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高級英語 辯論 反思
1.引言
高級英語教材《現代大學英語》五、六兩冊共包含24篇課文,題材多樣。其思想性、藝術性都堪稱典范,其語言難度較之基礎階段教材的課文又提升了一個臺階。學生不僅要面對大量生詞,分析豐富的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還要深入探討作品的文化和思想內涵。所以這門課程的課堂活動通常是以教師―教材為中心,由教師對課文進行逐詞逐句的分析,講授自己的研討體會,而學生在課堂上則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高級英語課堂教學與課程教學目標相分離的現象,在英語專業教學中具有一定典型性。為了改善這種不良現象,貫徹《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重視學生能力培養的相關精神,廣大教育工作者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進行探索、實踐,力求使自己的教學體現實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師普遍關注的熱點是如何有效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在具體的課堂活動開展中,教師普遍以研究性學習為指導思想,注重凸顯英語的工具性、實戰性、應用性。和角色扮演、二人對話、小組討論一樣,辯論應作為重要的課堂活動受到充分重視。
2.活動設計
伶牙俐齒、能言善辯已成為現代人迫切的渴求、必備的素質。如何讓對方贊同自己的觀點又不傷和氣,已成為一個現代人必備的能力。筆者于第五學期伊始,便在高級英語課堂上開展辯論活動,旨在引起學生對英語實用性的關注,激勵其努力提高自身的說服技能。
2.1目的
此次課堂辯論活動的目的是考查的英語應用能力,鍛煉其心理素質,學習辯論技巧,提高其辯論能力。
2.2準備
《現代大學英語》精讀5的第一課是馬丁?路德?金博士發表于1967年的演說“Where Do We Go from Here?”(《我們向何處去》)。文中金博士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Love is ultimately the only answer to mankind’s problems.
綜合考慮可辨性、難易度、教學內容相關度等因素,筆者將辯論話題定為“Love VS. Force:Which is the right choice in solving problems”。
筆者組織學生觀看學習往屆“外研社杯”全國英語辯論賽(FLTRP Cup National English Debating Championship)的精彩視頻、2008美國總統大選電視辯論等相關視頻材料,營造辯論氣氛,激發其參與其中的積極性。介紹基本的辯論知識及技巧,比較中外辯論賽異同點,使學生認識到議會制辯論模式重辯輕論的優越性。
2.3描述及問題評價
按照議會制辯論模式,四名學生分正反方就Love VS.Force展開辯論。辯論活動包括結構辯論環節(Constructive Speech)和反駁總結環節(Rebuttal)。發言順序為正方一辯、反方一辯、正方二辯、反方二辯、反方一辯總結、正方一辯總結。有別于正式的辯論賽,活動并未采納結構辯論環節所許可的質詢(Point of Information)。活動時長20分鐘,其中的突出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3.1雙方立論不夠準確合理,不注意傾聽對方立論觀點。立論是通過結構辯論環節實現的,正方一辯(Prime Minister)的立論即是簡單地重復了金博士的觀點,而反方一辯(Leader of Opposition)則更簡單到僅在以上觀點中加上否定詞“not”。雙方均未能就各自觀點進行深入、合理的闡述。這種情形一方面反映了學生的人文基本理論素質不夠,另一方面反映了學生并不明確辯論活動中的重點環節。
2.3.2雙方攻防技巧單一,不注意對方辯論技巧運用中的失誤及其所要達到的意圖。雙方的攻防過程嚴格來講是由相當數量的、關聯不大的例子構成的,期間鮮有思想觀點的碰撞。攻防過程中,正方二辯(Member of Proposition)提到2008年中國人民萬眾一心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災害這一事例,并以此證明愛的力量(power of love)。此時反方二辯(Member of Opposition)未就正方的論述作出任何回應,直接闡述了先前準備好的例子。這種情形一方面反映了學生缺乏辯論技巧,另一方面說明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薄弱,不能在短時間內從對方運用的技巧中找到失誤與錯誤。
2.3.3雙方不注意辯論各環節的邏輯性。最顯而易見的是雙方在發言順序(Speaking Order)和時間分配(Timing)方面出現混亂。也因為如此,辯論活動未能整體反映辯論雙方觀點的合理性、辯手素質及整體配合能力。
2.3.4雙方均遭遇不能表達自己的尷尬瞬間。具體表現為雙方對一些辯論常用語(how to state an argument;how to ask for opinions;how to express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how to interrupt;how to settle an argument)掌握較差,不時會出現一位學生突然停頓,轉頭問同伴某某詞該怎么說的情況。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缺陷明顯。
2.3.5雙方均有學生緊張,肢體語言僵化。學生的心理素質有待提高。
學生在活動中立論不夠準確到位,有轉移主題之嫌,攻防技巧單一,缺乏自發性。從Matter,Manner,Method,Spontaneity方面評估,此次辯論活動精彩程度不夠,效果不甚理想。
3.限制因素
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辯論這種長期處于受冷落位置的活動重新煥發活力,走進了英語教學課堂。然而正如此次辯論活動所反映的,課堂辯論往往精彩程度不夠,未能充分體現對抗性。課堂辯論效果不佳,可探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缺乏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由于高級英語課程以培養閱讀能力為中心,兼顧其它語言能力,課堂教學的微觀方法體現在如下重心的轉移,以區別于低年級閱讀教學:從低年級那種機械性的“詞匯―語法―練習”解釋為主轉移至高年級創造性地分析和評價文章的體裁特點、寫作風格、修辭技巧等為主;從逐段講解為主轉移至課文講解分析后綜合解釋為主;從對課文的字面理解為主轉移至評價性或欣賞性理解為主;從獲取信息式閱讀為主轉移至評析式閱讀為主(孫亞,2005)。教學目的及教學方法的改變要求學習者實時改變觀念,改進學習方法。未能及時適應這種變化的學習者常常覺得沮喪,其學習效果也不甚理想。不少學生僅僅把高級英語課當成是基礎英語的延伸,結果常抱怨“學不到東西”、“英語水平沒提高”,影響了其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3.2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在平時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內容長期局限在手頭的課本上,對學習內容認識不足,且未能有效地把學習內容內化為自身的知識和技能。活動中,學生僅憑教材中的信息展開辯論,多數時間是照本宣科。其思路大多局限在語詞概念或經驗層面,雖唇槍舌劍、詞鋒凌厲,卻缺乏深刻的思考。這凸顯了學生在獨立思考能力方面的缺陷。
3.3英語應用能力薄弱
在平時學習過程中,不少學生過于追求語言語調的標準,而忽略了通過語言表達內心的想法,在辯論中無法將想說的觀點用英語有效地表達出來、表達到位。學生在辯論中的表現凸顯出其英語實戰能力的薄弱。筆者也認為學生在口、筆頭表達上仍然沒條理、沒邏輯,對課文的主題等宏觀理解問題知之甚少。
4.教學反思
此次失利的辯論活動啟示教師從應多方面努力,消除不利因素,促進辯論活動的有效開展。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首先讓學生明確《高級英語》的學習目標是要進一步提高其語言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并培養其課文分析能力(text-analyzing capability);幫助其從思想和學習方法上作出轉變。其次,教師要通過課上引導及課下指導,讓學生接觸盡可能多的學習內容,開闊其視野,促使其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生主體活動,提高其英語應用能力。最后,通過觀摩、培訓、實踐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氛圍,傳達技巧。在具體的課堂辯論中,教師應鼓勵每個學生發言,引導雙方辯手換位思考,掌握好辯論時長,注重對學生辯論儀態和風度的訓練。
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應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反思,完成角色轉變。教師不再是課堂中的權威和中心,但這并不等于說教師成了旁觀者。這樣反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的工作將更具挑戰性。辯論活動和傳統課堂活動的不同是教師的控制減少了,學生投入大為增加,學生自主性加強了。必須明確的是,不管教師是示范者、組織者還是監督者,教師在課堂教學全過程的整體作用應是協調(coordination)、促進(facilitation)和指導(guidance)。教師要創造一種積極的氣氛讓學生得以充分調動、充分發揮,這是教師對課堂教學全過程擔負的協調作用所要求的;不論學生的主體能力怎么樣,教師都要通過課堂活動對他們進行有意識的策略和能力培訓,使他們的自主創新精神更強,這是教師的指導作用所決定的,和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并不矛盾;不論學生的認知和技能達到怎樣的水平,教師都要認真管理和引導,以保持課堂的動態平衡,這是一個調動各方因素的積極過程;不論怎樣的活動,怎樣的學習材料,怎樣的課堂教學過程,學生的自我意識及在學習中選擇并做決定的能力,都需要得到促進和培養,因為,這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點。在這個過程中也對教師的原有知識提出了挑戰,因為他們面對的不再是有現成答案的問題,而是無法預知的涉及各領域的難題。這能促使教師放下架子,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充實自己,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學生的需要。
5.結語
辯論讓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活動的時間達到最大限度,讓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活動的覆蓋面達到最大限度,讓學生的交際真實性達到最大限度,讓學生相互學習的機會達到最大限度(文秋芳,1999:186-187)。這能夠有效調動學生自主訓練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大大提升其言語理解和輸出能力,迅速提高以交際能力為核心的語言綜合素質和智力水平。課堂辯論活動的必要性已毋庸置疑,如何有效地開展課堂辯論活動才是重點。宏觀方面,教師應認真學習、貫徹大綱精神,根據學生學習英語的終極需要和其現有的語言知識和實際運用能力,采取相應的基本進路和選定教學起點和教學技巧。微觀方面,教師應做好辯前準備、辯中引導、辯后評價幾個方面的工作。這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孫亞.改革高級英語教學,提高語言綜合技能.21世紀報?英語教學周刊,2005,(3).
[3]文秋芳,趙學熙,王文宇.專業英語口語指南[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楊立民,梅仁毅.現代大學英語(精讀5、6).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曾丹.辯論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效果探析.學術?理論現代企業教育,2006,(7).
[關鍵詞]墨子;辯論;語言藝術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先秦時期繼孔子之后出現的第二位文化偉人,開創了墨學,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明鬼等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思想。為了宣傳他的主張,墨子四處游說,言傳身教,廣征博引,以理服人。墨子的辯論與眾不同,技巧高超,既不像孟子那樣氣勢奔放、咄咄逼人,也不像莊子那樣縱橫跌宕、變幻莫測,而是樸實無華、推理嚴密。墨子的辯論講科學、重事實,有理有據。“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明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以辯來別同異、明是非,形成其獨特的“墨辯學”。墨子的辯論用詞準確、語言縝密、百無疏漏,這在先秦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從兩個方面來論述墨子辯論的語言藝術。
一、墨子辯論語言的表達特色
語言是辯論的物質手段。先秦時期,諸侯爭霸稱雄,造就了大批能言善辯的社會活動家、論辯家,他們的論辯語言各具特色,有的言簡意賅,循循善誘;有的恣意縱情,奇特浪漫;還有的駁難離析,淋漓盡致等。墨子的辯論,語言簡樸、平實,準確、生動。如在《墨子非攻下》中,針對許多好戰的國君常借商湯、武王的征伐行為,為自己的掠奪行為辯護,“今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戰為不義,非利物與昔湯放桀,武王伐紂,此皆立為圣王,是何故也’”墨子辯駁道:“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謂攻,謂誅也!”在這里,墨子明確區分了“攻”與“誅”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戰爭,其語言準確擊中對方要害,墨子以簡樸平實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戰爭性質的認識,可謂一字千金。
墨子的語言不但準確,而且精煉。《墨子修身》篇說“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就是要求論辯語言要精煉。有一次墨子的弟子禽滑厘問他:“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蝦蟆蛙蠅日夜而鳴,舌干辟然,而人不聽之。今鶴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墨子十分精煉地說明了墨家反對說大話空話,但不反對說有用的進步的合時宜的話。
墨子的語言不但簡煉,而且生動感人。例如,有人反對墨家“兼愛”的思想,并再三向墨子發難。因而墨子與他們展開辯論,《兼愛下》記載了這次辯論,對方說墨子的“兼愛”主張雖然好聽,但不實用,“即善矣,雖然,豈可用哉”墨子立刻反駁道:“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墨子認為如果“兼愛”思想只是好聽而不實用,別說你們,就連我自己也要對它進行批判、指責,并進一步指出,哪有好東西只是中看不中用呢墨子的語言簡明生動,在先秦諸子中,是無與倫比的。
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評價墨子的語言“意顯而語質”,也正是總結了墨子辯論的語言特色:準確、簡煉、質樸、生動。
二、墨子辯論語言的邏輯技巧
墨子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他的辯論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學、文化、邏輯、語言、思維、心理、角色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強大的邏輯力量,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就先秦時代而言,中國形成有自己獨特特點的關于思維本質與規律的理論,墨家的思維形式結構論是中國‘辯學’或‘名學’的奠基。”墨子在辯論中創造性地制定了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的學說,揭示了邏輯所構成的這三種思維形式的區別。墨子的辯術是我國古代辯論科學的精華。《墨子小取》所談“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及“以名取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假”、“效”、“譬”、“侔”、“援”、“推”,以及《墨子大取》講的“故”、“理”、“類”等,都成為墨子的辯論法寶,體現了他高超的辯論語言技巧。下面從“假”、“譬”、“援”、“推”四個方面探討墨子辯論的邏輯技巧。
(一)“假”式反證法
《小取》:“假者,今不然也。”《經下》:“假必悖。說在不然。”《經說下》:“假必非也而后假,狗。假霍也。猶氏霍也。”“假”就是假使、假若、假如、假設,指在論證一個命題的時候,先假定與這個論題相反的命題存在,然后根據這個命題的虛假來證明原來的論題的正確性。簡單地說,“假”就是為了證明某個論題,就先假說它為相反的論題并由此推出錯誤來的證明法,即我們今天說的反證法。“它是通過確定與論題相矛盾的判斷(即反論題)的虛假,然后根據排中律,由假推真,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的一種論證方法。”在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墨子強調,要注意假定的命題必須是錯誤的,才能證明自己的論題是正確的,即“假必非也而后假”,否則,不但不能證明自己的論題,相反,倒證明了論敵的論題。例如,要證明狗是沒有姓的,就假定狗姓霍,而霍是霍氏人的姓,姓霍的人是不允許狗姓霍的,他們會反對這個荒謬的命題。于是,就證明了狗是沒有姓的。又如在《節葬下》中,說當時的貴族統治者主張實行“厚葬久喪”,“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厚葬久喪”可以使貧者富、寡者眾,墨子對此用“假”駁斥了厚葬久喪者的謬論:“使王公大人行此,則必不能蚤朝晏退;使士大夫行此,則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實倉廩;使農夫行此。則必不能蚤出夜人,耕稼樹藝;使百工行此,則必不能修舟車,為器皿矣;使婦人行此,則必不能夙興夜寐。紡績織紉。”為了批駁“厚葬久喪”,先假定它是對的,讓國人都去遵守、執行,然而依從了這種主張。將會給國家造成一系列的惡果,執政者無法正常治理朝政,士大夫、農夫、百工、婦人都不能各司其職,根本無法富貧眾寡,由此證明了“厚葬久喪”的荒謬。
(二)“譬”式證明法
《小取》:“譬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譬”就是譬喻,是說明道理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舉例和形象比喻,它所舉的事例必須是雙方已知和公認的,而且必須以承認此物與他物屬同類為前提,否則就不能達到“舉他物而以明此物”的證明目的。《荀子釋難篇》:“談說之術,分別以喻之,譬稱以明之。”譬喻就是因為直言不能將其事講清楚而產生的,對于別人不信之“故”用譬喻來講明。所以墨家將其借來作為“明故”的證明方法,這正是王充在《論衡目紀》中所說的:“何以為辯,喻深以淺。”墨子喜用譬,也善用譬,他根據不同的“譬”式要求,經常采取三種譬式證明法。第一,取像于其物,以說明一般的規律。如《墨子所染》:“子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墨子認為,人的思想猶如一塊白布,時刻受周圍環境熏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善人則善,染于惡人則為惡,比喻習染可以改變人的性格,交游不可不慎。第二,取譬于成事,以指導人們的行為。如《墨子耕柱》:“治徒娛,縣子碩問于子墨子曰:‘為義孰為大務’子墨子曰:‘譬若筑墻然。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后墻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事成也。’”縣子碩問墨子談辯、說書、從事三種為義的方式中,哪種最重要墨子以現實生活中人人皆知“筑墻”一事為譬,巧妙地說明,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把墻筑起;為義和筑墻的道理一樣,喜于談辯的就談辯,長于說書的就說書,善于從事的就從事,只有談辯、說書、從事三者同時并舉,通力合作,才能達到為義的目的。墨子如此譬喻,形象生動,使人有推窗觀日、開門賞月的明快之感,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第三,以寓言作譬,以明辨義理。如《公輸》:“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梁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王曰:‘必為竊疾矣。’子墨子曰:‘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墨子以寓言作譬,鋪張揚厲,步步進逼,窮理析義,不容不信,終于使喜好攻戰的楚王不得不大呼“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墨子運用“譬”式證明法,或說理以闡明自己的主張,或駁斥以攻破敵人的謬論。或譬醒以激發他人的覺悟,取譬明理,把精當的論述與摹擬形象的描繪融合于一體,既給人以哲理上的啟迪,又給人以藝術上的美感。
(三)“援”式推論法
《小取》:“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也’”孫詒讓據《說文手部》所云:“援,引也。”解釋為“謂引彼以例此。”“援”就是援引例子,即引彼證此,這種推論方法,就是邏輯學中的類比推理。
墨子“援”式推論所用的前提必須是對方說過的話或行過的事,或者是某人說過的話(如“圣王之道”、“先王之書”、“古書之言”)或行過的事并已為對方所承認和肯定了的。根據這個前提,墨子進行推論。如在《魯問》中,魯陽文君對墨子說反對“食其子而賞其父”的惡俗,“有啖人之國者,其國之長子生,則解而食之……美則以遺其君,君喜則賞其父,豈不惡俗哉!”墨子道:“雖中國之俗,亦猶是也。殺其父而賞其子,何以異食其子而賞其父者哉!”在此,墨子以魯陽文君所深惡痛絕的惡俗——“食其子而賞其父”作為前提,巧妙地推論出“殺其父而賞其子”同樣是惡俗,有力地鞭撻了魯陽文君好攻伐,使人民戰死,又從而賞之的罪惡行經。這樣的類比,入情入理,雄辯有力。
由于墨子的“援”式推論只要求其“然”必須相同,而不要求其“所以然”也相同,如只要承認“楚人非人”與“白馬非馬”這兩個命題屬于同類性質的命題,就可以由“子之然”類比推出“我之然”,至于為什么要承認“楚人非人”或“白馬非馬”的原因和根據等,就不便追究。所以,在使用這種推論方法時,可以暫時難倒對方,使自己獲勝,但卻不一定得到真理。
(四)“推”式推論法
《小取》:“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猶謂’也者,同也;‘吾豈謂’也者,異也。”“推”就是類推,類推是就同一類型的事物中,把還沒有取得判斷的這一部分和已經取得判斷的那一部分相比較,從而給這一部分也定出判斷來。“是猶謂”(這如同說)是用來表示相同意義的命題可以類推,“吾豈謂”(我難道說)是表示不同意義的命題不可以類推。孫中原認為“推”,“即以對方所不贊同的和所贊同的屬于同類這一點為根據,來反駁對方的觀點。這是應用矛盾律的歸謬式的反駁方式……從推理形式上說,這是一種歸謬式的類比推理。”如《天志下》載,“其所取者”“為不仁不義也”;“人人之場圃,取人之桃李瓜姜者”;“穴人之府庫,竊人之金玉布帛者”;“逾人之欄牢,竊人之牛馬者”;“逾人之墻垣,拘格人之子女者,不義”。所以,凡行竊者即“凡不與其勞獲其實皆不義”。據此類推:今王公大人“攻伐無罪之國,入其溝境,刈其禾稼,斬其樹木,殘其城郭”,是“非其所有而取之”,故王公大人攻伐無罪之國是不義的。又如《公孟》載,公孟子曰:“無鬼神”,又曰:“君子必學祭禮。”子墨子曰:“執無鬼而學祭禮,是就無客而學客禮也,是猶無魚而為魚罟也”。這其實是歸謬和類比的結合。
為什么看辯論的人越來越少?
為什么對辯論指手劃腳的人越來越多?
為什么現在的辯手個個感覺良好,而觀眾卻不買他們的賬?
為什么現在的辯論成為無聊的口舌之爭?
為什么我一口氣問了幾十個辯手,他們卻都不能告訴我辯論賽是在做什么?
他們還總是說一些諸如“思想的碰撞,理論的交鋒”自己也覺得心虛的話。
倒是一位觀眾來的直接――“辯論賽就是把對方扳倒”。各位辯手,是不是覺得他說的很惡俗?但你們想一想,你們各位在臺上爭得臉紅脖子粗,不就是為了這個結果嗎?說到這,你又不愛聽了。好,我們換一個文雅一點的說法:辯論賽與辯論是不同的,區別在于辯論是一種交流手段,是通過各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而達成雙方的共識,而辯論賽則是要想辦法證明己方觀點的正確和對方觀點的錯誤。
那讓我們再想一想,我們怎么把對方扳倒?也就是說,你們憑什么打贏比賽?
有幾位高手已經說了,要“劍膽琴心”,“要有智者的當機立斷,仁者的溫文爾雅,憑借放懷天下舍我其誰的胸襟,憑借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于談笑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如果你有這樣的人格魅力,你不用來辯論了,去隨便做點什么都比搞辯論強。你只是一個平常的大學生。不要對你正在玩的東西抱有那么高的期望。要知道,正常的賽制之下你方發言的時間只有23分鐘,平均每個人只能說5分多一點的話。也就是說你只能說一千多個字。就這一千多個字也是在對方的百般干擾下完成的。沒有時間讓你去表現你那高貴的氣質。還是省省吧。
又有“資深辯手”說了,要靠邏輯、理論和技巧。什么是邏輯?辯題永遠不是辯證的,雙方都不可能用邏輯證明自己的觀點,因為你們誰都不掌握真理。什么是理論?據我所知,目前沒有人知道關于辯論賽的理論是什么。因為它還不是一門學科,根本就沒有理論能幫你去贏得比賽。什么是技巧?話說得漂亮就叫技巧?怎么把話說得漂亮?話說得漂亮給誰聽?對手不會因為你話說得漂亮就認輸的。
說到這,我只能很遺憾的說,至今我還沒能遇到一位能告訴我辯論賽是怎么獲勝的辯手。
如果連這種問題都沒有人能搞懂,辯論還有什么希望?
2
我并不想反對什么,也不想提出什么,我只是在說辯論的現狀。作為一名辯手,我覺得這種現狀讓我很失望。
說到足球,我覺得這個例子舉得很好。是,足球的目的有很多,對于參加者來說,可能是要鍛煉身體,可能是要贏得獎金,也許只是為了吸引女孩的目光……;對于觀看者來說,他們大多是“關注的是在結果刺激下的過程”。這些都沒錯,但這是對足球來說,而不是對足球的職業球員與教練。如果他們只知道足球是“思想的碰撞,體力的交鋒”,而不知道怎么過人和射門;如果他們只知道足球是團隊合作精神的表現,而不知道用什么隊形;如果他們只知道球是要踢到一洞里面,卻不知道如何用11個人與對方的11個人進行進攻與防守;那么足球還可能像現在這樣嗎?我想不會。
可是現在的辯論賽卻是這個樣子,辯手們不知道如何取勝。他們只知道要把對手扳倒,但拿什么可以扳倒,怎么扳才算扳倒。他們根本不知道。人們只是看到4個青年才俊在臺上滔滔不絕,卻不知道他們想做什么。如此下去,辯論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另外多說一句,現狀如此,還有人想回避現實,說辯論越來越受歡迎了。看看現在的辯論都成什么樣子了。再看看新浪上關于辯論的討論――“辯論死了?”。我想如果一個東西活得生機勃勃,別人是不會去討論它死沒死的吧。
說到這里,我還是要再問,辯論賽到底是如何取勝的?
如果還是沒有答案,我想大概辯論真的沒有什么希望了。
3
說了這么多,現在是公布我的答案的時候了。
其實很簡單,辯論賽得勝的根本在于――“說服觀眾”。
是不是很失望?是不是很不服?
哈哈哈。當你真正的悟到了這一點,你就可以很自信的說上一句:“只要是辯論賽,只要我在場,沒有不贏的可能。”怎么?不相信嗎?
告訴你,所有的辯手都有一個巨大的錯誤。他們把太多的目光集中在對手身上,忘記了臺下的觀眾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你的對手會承認你說得對嗎?不會,永遠不會。
你靠什么贏得比賽?靠觀眾心服口服的掌聲,靠評委的肯定。評委也是觀眾的一種,你在說服所有觀眾的同時也要說服他們。
我想這才是辯論賽的出發點,也就是說辯論賽是你和對手擁有同樣多的時間去說服觀眾,誰讓觀眾相信了自己的觀點,誰就勝出。如果你打過夠多的場數,你應該能理解我的話了。
再多說一句,說服不等于迎合,說服不等于討好,說服不等于不考慮對手的說服。
還有,說服就是要無所不用其極的去說服,不要去說那些觀眾聽不懂的理論和邏輯,不要自娛自樂,不要去詆毀別人的說服方法。開放,去接受一切新的作法。
去聆聽你的觀眾吧,去團結你的隊友吧,讓那些“追求真理”的辯手悟虛去吧,讓那些自以為可以永遠欺騙觀眾的辯手退場吧。
1.通讀小古文,讀懂文意,了解通假。
2.學習有條理的辯論方法,初步學會有氣勢的辯論技巧。
3.多元拓展,了解有關太陽遠近的科學知識,感悟孔子實事求是的品質。
從以上三個目標定位來看,一方面,我們要學習古文的知識,包括停頓、節奏、通假等等;另一方面我們要學習兩個小孩辯論的藝術,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再一方面,我們還要明白關于論題的科學知識,讀懂孔子這個人。
在以往的課中,我們過多地開發了閱讀教學的閱讀功能,旨在提高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要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學習語文,這就離不開口語交際的運用。可以說,語文課大部分是要依靠口語交際的語言作為交際素材的。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教會學生說話,讓學生在敘述、提問、辯論中發展思維,提高能力。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口語交際的學習應該跟閱讀教學同步進行。本課的教學,就可以從“辯”字入手,指向口語表達。
一、初讀課文,讀得通順
先讓學生充分讀課文,初步感知古文的韻味;接著檢查朗讀,疏通讀音,讀準節奏。同時,在借助重點詞句的朗讀中理解短文的意思,了解通假,最后齊讀展示。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試圖拉近學生與小古文之間的距離,要讓學生與文本充分接觸。之后,引領學生初步領會其文意,讓學生讀通、讀好,經歷一個從陌生走向熟悉的真實過程。
二、理解文意,辯得明白
首先鎖定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理清兩小兒辯論的觀點和依據;然后呈現非連續性文本(表格),讓學生借助非連續性文本說話,感受兩小兒辯論過程的條理性;第三步借助朗讀,讀出反問的語氣,感受兩小兒辯論的氣勢;最后,補充孔子資料,以“孔子是否有智慧”為辯題,學習文中辯論的方法并嘗試運用。
這一板塊的設計努力將口語交際引入課堂,從特定的文本中發現“爭辯式語言”的交際形態,并契合文本特點進一步嘗試運用。同時,借助板塊的活動,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將連續性文本轉化為非連續性文本,再借助非連續性文本進行說話訓練,由學生自己理清辯論的觀點、依據及方法。“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隨課文情境遷移練習,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練習提升過程的展現。
三、熟讀成誦,演得形象
借助“演戲”的情境,先由學生自主背誦,巧記臺詞,再通過個別匯報,強化辯論式語言表達語氣,最后集體表演,內化積累。
學古文,積累是非常必要的環節。增加古文語言的積累,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借助“演戲”,嘗試將“理”與“趣”融通,一方面在表演中發現辯論展示的基本技巧,另一方面,在演中說出趣味,增加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三個板塊的構建,其實就是學習古文的三個基本步驟:讀通、讀懂、積累。三個板塊以學生的活動命名,實際上就把學生推到了教學的前沿,讓學生在真正的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內化知識,提升能力,努力體現“以學為主”的課堂。
贏得法庭辯論的理論基礎和工作基礎
前面我支離破碎地談了一些辯論當中的技巧問題,既不全面,也不一定科學,僅供大家參考。現在我要談的是,技工歸技巧,它畢竟只是贏得法庭辯論的因素之一,而并不是贏得法庭辯論的基礎。那么,贏得法庭辯論的基礎是什么?首先,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你沒有理論功底,你就要犯錯誤,你再有技巧也沒用,只是嘩眾取寵,只是嘴上功夫。其次,要有扎實的工作基礎,就是說要充分地調查取證。你沒有證據作基礎,憑什么去辯論呢?有些律師連案卷都不看,被告也不見,大致了解一下情況后,就上法庭去辯論,效果如何他不管。我聽說有這樣一個律師,卷宗不看,被告不見,什么時候見被告呢?在開庭前幾分鐘把被告提來的時候同被告說幾句話,就視為會見被告。出庭時連辯護詞也沒有,就是在法庭上跟人家耍聰明、斗嘴,這是極不負責任的。你沒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口才再好也沒有用,即使你是個演講天才,你也講不出真正有深度的理論內容和法律依據來;你沒有調查研究,沒有取證,也講不出事實依據來。所以,當你在法律依據和事實依據都很缺乏的情況下,你再能講也是毫無意義的。希望同行們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法庭辯論是一種技巧,但在這個技巧的背后,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同時,還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工作經驗為基礎。要不然,你這種技巧是沒法發揮出來的。前面我曾經講過,在法庭辯論的某些關鍵問題上,用一個恰當的比喻,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我剛才說的私生子不是假孩子的比喻,確實產生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類似的情況我想大家都有可能遇到過。重要的是,當遇到這種情況時,你能否運用自如?因為這種情況往往是事先無法預料的,我當時沒有想到,是逼出來的。但逼出來的前提是什么?是理論基礎。如果沒有理論基礎,一旦說錯了,那就了不得了,就會弄巧成拙陷入極大的被動。
現在我介紹幾個在這方面可以引以為戒的例子,供大家參考:
例如,前面講到的商祿案中,有一個非常荒唐的貪污情節:商祿率先搞承包,救活了一個企業,采用的方法是:他發動全廠職工繳納承包風險股金,按風險金的比例承擔風險和分紅。風險金數額分成幾個等級,工人最少,只有幾百塊錢,他個人最高,要繳1萬元。當時,他拿不出那么多錢,他就在大會上表態,他用全部家當作抵押,如果不夠,再用四個子女的家當作抵押。由于經營有方,第一年年底就盈利了。廠里成立了一個班子,研究分紅的問題,關于如何給商祿分紅還專門做了研究,后來決定,雖然商祿的風險金沒有繳足,還是應當按照全額計算比例分紅,因為他已經用財產作了抵押,如果虧損了,他同樣也是要全額承擔風險的。就是這么明顯的一個問題,卻被指控為貪污,說他貪污了那筆分紅款,理由就是他沒有繳足風險金。在法庭辯論時,我一再指出公訴人在此問題上混淆了民事法律關系與刑事法律關系的界限,因為,首先這筆分紅款的取得是公開的,經過認真研究的,不存在私自侵吞或占有的問題。其次這筆款的取得是合理的,符合風險與利益對等的原則。退一步講,即使這筆款不該得,充其量也是民事上的不當得利,根本不存在貪污問題。這個問題本來是非常簡單而明確的,但公訴人卻糾纏不休,不依不饒。后來,他很自信地打了一個比喻。他說:“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打個比方說,我們大家都把雞抱到一個地方去下蛋,人家的雞都抱去了,你的雞還沒抱去呢,你就去找人家收雞蛋,這不是貪污是什么?”這個比喻恰恰使他自己栽進去了。大家想一想,這種行為怎么會構成貪污呢?這種時候我當然不會放過反擊的機會。我當即指出:“關于分紅款的問題,我本來打算從民事法律關系與刑事法律關系的界限上作以進一步的分析,現在看來已經沒有這個必要了。因為公訴人剛剛講過的‘雞生蛋’的故事已經非常生動、非常準確地證明了自己的錯誤。很顯然,‘雞生蛋’的故事反映的內容恰恰是典型的民事法律關系。可見,公訴人在分紅款問題上所犯的錯誤正是在這種錯誤認識的支配下形成的,由此看來,公訴人的錯誤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理論功底的重要性。理論功底深的人,是不會犯這種錯誤的,如果他自己都搞不清楚,犯這種錯誤就毫不奇怪。
還有一個更典型的例子,又回到剛才講過的行政訴訟案。我在前面不是講過,越南的貨船是在分航點之前,在偏離國際航線避險時被查獲的嗎?所以,我在法庭辯論時強調說,“既然船還沒到分航點,你怎么能斷定它是去越南還是廣西呢?認定走私必須以一定的行為事實為依據,在走私的行為事實還沒有發生之前,就認定是走私,顯然是沒有根據的,純屬主觀推斷。”這時候,對方律師打了一個更加可笑的比喻。她用嘲笑的口吻對我講:“被上訴方人怎么會連這一點常識都不懂?比如說賊進了屋,還非得等他拿了東西才能確定是賊嗎?他只要進了屋就已經是賊了。這么簡單的道理還值得一辯嗎?”當時,對于這種說法我簡直是哭笑不得。不客氣地講,我感到對于這種無知的比喻如果不加糾正簡直就是一種失職,就是對不起良心。所以,我抓住機會,很不客氣地反擊了一番。我說:“上訴方人所講的‘賊進屋’的故事非常深刻而又生動地反映了被上訴人在本案中貫穿始終的思想脈絡。首先,我提醒一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處理盜竊罪的若干問題的解釋》剛剛公布,建議被上訴人人先認真學習一下這個司法解釋,做律師是不能忽視學習的。俗話說得好,‘捉賊要捉贓,要捉雙’這句話甚至連小孩子都知道,掏包的還要按住手腕才能認定盜竊呢,我實在無法想像,進了屋,沒拿東西也是賊,這樣的語言居然也會出現在法庭上!”接下來,我進一步指出:“‘賊進屋’故事的真正荒唐之處還并不在于‘進屋是賊’,因為對方人剛才所講的是‘賊’只要進了屋,沒拿東西也是賊。所以,事實上她把對賊的定性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就是說在進屋之前就已經認定是賊了。這種邏輯如果可以成立的話,恐怕只有一種例外,那就是:除非那個屋是賊屋,不是賊不往里進。否則的話,怎么能還沒進屋就認定是賊呢?”接著我開始進一步發揮,指出“‘賊進屋’的故事講得非常好,因為它充分暴露了上訴人的思維方式和違法行為的思想根源。從違法扣船到制造偽證,直至在法庭上的種種表現,一切都是先人為主,主觀推定,就像丟斧子的人一樣,把別人都當成偷斧子的人。正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人為地杜撰了一部推理偵探小說。所以,上訴人在法庭上所講的純粹是一部推理小說,根本沒有事實,更沒有法律依據。”說實話,我這一席話講得比較尖刻,但這也是被逼無奈,因為對方講話實在太難聽,太過分,而且太荒唐。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學科融合;創新能力;學習方式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革命,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創建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教學模式,著眼點就是要改變那種學生單純、被動地接受教師知識傳授的教學方式,幫助和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形成一種對知識技能進行主動探求,并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1]。
所謂思想政治課研究性教學方法,就是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研究的情境,以特定的、具體的某一主題或專題為載體,引導學生以獨立學習或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學習,進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2]。
一、研究性學習實施的現實意義
“法理越辯越清,是非越辯越明”,這是中央電視臺《以案說法》欄目中的一句壓臺詞。研究性學習方法的實施,往往具有群體性,需要發揮集體的智慧,集思廣益。不僅需要正面的意見和主張,而且要有反面的質疑和思考,這樣更能使問題畢現,矛盾突出,有利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對研究性學習課程中問題的辯論,我們可借鑒國際大專華語辯論會的一些成功做法,引入競爭機制,引入正方反方,明確辯論原則,劃分辯論階段。讓學生站在正反兩方,從不同的利益出發來對同一問題闡述不同見解,充分暴露問題爭論的實質和焦點,從而有利于尋找到合理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和途徑,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問題研究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研究性學習課程教學中問題的解決,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無論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上,還是在學生的主體地位上;無論是在問題的決策上,還是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上,都應突破傳統課程教學的局限,一切都應圍繞、服從和服務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敢于實踐,大膽創新[3]。
二、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實施
為探討實施素質教育的新型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跨學科綜合能力,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經過精心準備,政治組與化學組聯合主辦了一場以“關注環境――魚死誰之過”為主題的法庭辯論。以環境污染的危害為內容、以法庭辯論為形式,通過學科之間的融合,不僅使化學知識生活化,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鍛煉學生的演講口才和實踐能力。
這場辯論從構思、醞釀、準備到“開庭”經歷半個多月的時間。高一年級同學紛紛報名,經過師生推薦,確定了十一位同學。角色確定后,參加原告方、被告方、審判團的人員在老師的指導下,馬上到圖書館查資料、找依據。他們找來了《民事訴訟法》《環境保護法》《水的分析》以及有關法庭實錄、演講技巧的書。學生們查找資料、向老師咨詢、觀看有關民事審判的錄像,弄清了法庭審判的程序,熟悉了法庭辯論的一些術語。短短幾天,每個人都準備了厚厚一沓講稿。
學生的辯論從單純的環境問題延伸到了經濟發展與治理環境的關系,并涉及到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思考,對每一個環節、每句話都仔細推敲。幾位老師分別從化學專業知識的角度、法庭辯論程序與技巧的角度提出了建議與學生商討,老師從臺前走到了幕后,完全扮演了輔導者的角色,真正的實現了師生互動。
三、研究性學習實施的體會
這次活動發展了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態度、方法和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法庭辯論在學生中引起很大的反響,許多同學說:這樣的形式他們喜歡,欣賞的同時學到了知識;更有的同學說:時間太短不過癮;還有些同學對辯論中的某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而臺上的是一位同學感觸更加深刻,尹萬中說:“當了一次法官,真過癮,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法庭審判的程序了。”劉坤說:“有機會他真想成為環保大使。”其他幾個同學也都說:法庭不那么神秘了,化學更貼近生活了。這次以研究性學習為初衷的活動取得了成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各學科的融合
把握素質教育的精髓,不拘一格,既落實了基礎教育,又跳出了課本,特別是政治與其它學科的融合,為實現學科間的滲透,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各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2、采用新穎獨特的方式
活動的方式新穎獨特,它以化學知識為主要內容,以一些現實的問題為焦點,以法庭辯論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僅有效的實現學科之間的綜合,而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特長。
3、極具開放性的內容
活動的內容極具開放性,這也是這次活動區別于以前各種活動的顯著特點。在整個過程中,始終貫徹一個思想:通過活動,讓學生從全新的角度認識課本知識;只為學生提供一些思路,而不進行包辦,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樣學生每次排練,都會有一些新的內容是老師們沒有想到而又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絕的,在辯論結尾所加的一段“關注環境是全社會每一個人的責任”的尖端點評更使這場活動受到了畫龍點睛之效,引起在場每個人的深思。
四、結論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為根本,改變了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同學們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綜合運用于實踐的機會,培養了學生會合作,在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樂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密切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與自然界、社會生活的聯系,加強了學生知識學習與實踐活動的聯系。
【參考文獻】
[1] 張魏.研究性學習如何改變和凸顯思想政治課本身的學科價值.政治研究性學習,2008-12-07.
[2] 朱佩群.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初探,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09.12.
[3] 李波.高中政治課研究性學習課程問題的解決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普通高中2005/10-11合刊(總第13-14期)思想政治專輯(五).
【作者簡介】
胡榮亭(1971-)男,中教一級,主要從事中學政治課程的教學與研究.
(上接第152頁)
[8] 龔沛曾,楊志強等.大學生計算機實踐能力培養的改革和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8(6).
[9] 樊新華,孟鉑.“C語言程序設計”實驗教學的探討[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5).
朗讀是一門藝術,涉及到把握語音、語調、節奏、語氣的多種能力和技巧,
正確地朗讀不同的文體,不同感彩的文體,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功。而且經常朗讀,可提高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都要求學生認真朗讀,尤其是詩歌和散文的教學。每上一課,我先給學生范讀,或聽朗讀磁帶,或讓朗讀水平好的學生領讀,至于朗讀水平差的學生也給他們提供機會,跟讀、自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并對他們的朗讀加以評點,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2復述
要求學生把自己感知的語言信息經過理解、加工和儲存,根據表達的要求,將記憶的內容轉換為口語表述出來。筆者在講授小說和劇本時就大量地采用這種方法,如在講授魯迅的小說《風波》時,我就采用復述的方式,要求學生按時間的順序,生動而形象地描述辮子風波的產生、發展、和尾聲。實踐證明,復述可以培養學生連貫而系統的說話能力。
3討論
通過討論獲取知識,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好方法。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可放手由學生討論,通過思索去自己尋求答案。
筆者在教學中經常采用多種多樣的討論方式,如小組、大組,乃至全班。我在講授課文《寶玉挨打》時,預先擬定了三個討論的題材:1.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和情節的發展關系。2.歸納《寶玉挨打》主題乃至《紅樓夢》的主題。3.認識作者曹雪芹的藝術才華。針對這三個問題,我提出相應的要求,然后根據所擬題目的難易程度,采用不同的討論形式,由學生在預定的時間內自學討論,理解課文,尋求答案,再就討論的問題,由教師指名發言,或學生自由發言,最后教師歸納和指點,這種授課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提高了學生對口語練習的興趣。
4演講
高職院校是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院校,高職的大學語文與之相應的任務即是能說會寫。“能說”的演講訓練最能體現出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演講教學在培養實用型人才方面有著極高的實用價值。演講是一門綜合藝術,一次成功的演講,是技巧密集型的語言藝術,形體角色藝術和心理素質的綜合體。高職學生的演講如何能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我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分步訓練。
4.1壯膽性演講
第一步進行壯膽性演講訓練。如三分鐘自我介紹,談談我的家鄉等。結合這一訓練告訴學生什么是演講?演講稿怎么寫?演講的具體要求有哪些?通過講解使學生掌握初步的演講知識和特點。
4.2有準備演講
第二步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思維訓練,即有準備演講訓練。教師可在新課結束后,結合課文命題,也可離開課文命題,但命題應結合高職學生的學習、生活、前途或當前人們關注的問題。如《六十分真的萬歲嗎?》、《我為北京奧運添光彩》。這樣也可促進同學們廣泛地閱讀收集材料以構思演講稿,明確寫好演講稿是有準備演講成功的一個關鍵。當然,有準備演講關鍵仍在臨場演講時的思維訓練。盡管學生寫了演講稿,但不是原封不動地背誦講稿。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演講事例的選擇和應用,命題演講的開頭和結尾的方法,同時講解語言訓練中的氣息訓練,字音訓練,技巧訓練,注意重音、節奏和停頓。
4.3即興演講
第三步進行即興演講的訓練。如在教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后,讓同學們圍繞學習內容即興演講,這樣就能使演講者有言可發,有事可敘,有情可抒。
在即興演講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在立論上力避一般化,獨辟蹊徑,道前人未所道,這就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此外,即興演講還將培養學生勇敢自信,大膽表述自己思想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卻是傳統教學所無法企及的。
4.4辯論性演講
第四步進行辯論性演講訓練。由于平時對演講訓練的分步教學,學生掌握了理論知識,受到了實際鍛煉,演講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因此教師可安排四人為一組,把全班分成若干組,將水平接近的兩組構成對手,現場出題,抽簽確定正、反方,一個學期每組學生至少輪一次。在辯論性演講中,教師著重指導學生以下兩點:
(1)辯論中會聽不會說的必敗,會說不會聽的必定亂辯,只有聽說俱佳者才有希望取勝。
(2)由于一場辯論中要交鋒多次,辯手應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麇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的心理素質。
社會的發展需要具備綜合語文能力的人才,在諸多的語文能力中,培養說話能力的意義既是基礎性的,也是綜合性的,因此我們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劉叔成.美學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蘇洵.嘉佑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摘要:就高職學生語文說話能力的培養這一課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采用朗讀、復述、討論和演講的方法進行訓練,并重點探討了演講訓練這一教學方法的實施過程,以達到提高學生說話能力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