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15:29: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教師的角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教學顧問教學合作伙伴教學引擎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11-099-02
一、引言
教育部負責人曾指出:英語已經成為國際交往的主要工具,英語水平的高低已經成為大學生參與就業競爭、國際人才競爭的重要方面。所以,我們要加大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力度,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可以作為整個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可以為其它課程改革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改革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一大課題。教高[2006116號文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要重視中青年教師的培養,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能力。大學英語教師有必要分析傳統教學模式的負面影響,轉變思想觀念,努力發揮教學顧問、合作伙伴和教學引擎等作用,不斷適應高等學校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或以教師、學生雙主體的形勢發展需要,努力構建一種新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二、大學英語教師傳統角色的一些負面影響
長期以來,許多人受中國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和束縛。誤以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宰力量,他們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而不考慮學生的需求和想法,不給學生有發揮自我特長的空間。教師們像封建家長那樣,主宰一切,教師教什么內容,學生就得學什么內容;教師怎么教,學生就得怎么學。學生們為了尊師重教而盲目順從教師,他們不勤于思考,不擅于提問。缺乏創新和挑戰意識。
傳統教學模式往往忽視學生的積極參與,使許多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激情和主觀能動性,他們的個性特點得不到充分考慮,因材施教成為空話。在這種傳統模式的影響下,許多學生暫時的學習動力主要來自在學習中所承受的被迫壓力,他們屈從于對教師的恐懼害怕,不學不行,要學就聽教師安排。教師安排考試,學生就盲目復習迎考,考試不求消化理解,只求60分合格,考完就忘記,考完就放棄英語學習。他們平時不敢多問,不愿意多種角度思索。學習目標單一,學習方法單純,考試合格似乎是他們追求的唯一目標。
另外,固定僵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安排使大學英語教學缺乏生機活力。由于有全國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教學基本要求作為指導文件,地區性教學安排就難以真正落實,導致部分教師像傳統的軍人一樣,唯命是從,固步自封,把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簡單化地定格在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實用英語應用能力考試上。他們每學期固守原有的教學程序,從講解詞匯、句子開始,然后進行課文分析、教學練習,很少主動地根據實際情況而改變教學安排。缺乏教學創新。一些教師抱怨教學任務繁重,害怕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愿意為學生提供建設性建議,同一班級基礎好的學生和基礎差的學生共享同樣教材、同樣教法、同樣試卷。一部分人僅注重書本教材的語言知識,缺乏文化對比,培養的學生只理解所學過的內容,缺乏利用所具備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為了擺脫傳統僵化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有必要探索轉變大學英語教師的傳統角色,給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注入一些新的活力,逐漸克服大眾所批評的“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現象,為大學生畢業后終身學習英語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探索大學英語教師的新角色
大學英語教師在一些方面類似于體育運動中的教練員。假如教練員所使用方法科學合理,假如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關系和諧融洽,運動員和其所在運動隊就有積極性,他們就能正常發揮水平,贏得比賽的勝利。相反,假如教練員所使用方法不科學合理,假如教練與運動員之間的關系不和諧融治,運動員和其所在運動隊就沒有積極性,他們就不能正常發揮水平,不能贏得比賽的勝利。劉翔的教練所使用方法既人性化,又科學合理,他與運動員的關系和諧融洽,劉翔就能超常發揮,多次奪冠。2010年南非世界杯賽中的法國隊教練與部分隊員產生分歧,球隊就大失水準。大學英語教師應從中吸取經驗教訓,轉變傳統的封建家妊式和唯命是從軍人式的角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
首先,大學英語教師應學會發揮英語教學顧問的作用。顧問的英文含義是someone whose job is to give advice because they know a lot about asubieet.especially jn business,1aw or politics,英語教學顧問就是要給學生提供學習英語的建設性意見。由于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影響,一些教師唯我獨尊,仍像封建家長那樣主宰著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一言堂”、“滿堂灌”,缺乏發揮教學顧問作用的意識。因此,我們應及時轉變思想觀念,把傳統的教師主宰者的角色變為自主式大學英語教學顧問的角色,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教學建議。學生要從原來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自主式大學英語教學的合作伙伴和主體力量。上課前,教師應安排一定的時間,與學生面對面座談,主動征求不同基礎學生對教學安排的不同想法,讓學生自主確定想學什么?怎樣學?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他們進行必要的分析研討,給他們提供不同的教學建議,供學生們自主參考。雙方通過當面座談和研討,各抒己見,溝通各自的想法和建議。逐漸成為大學英語教學平等的合作參與者。
教學顧問能全面了解學生們的具體想法,引導他們從多種角度分析思索問題,鼓勵他們大膽實踐,不斷增加創新和挑戰意識。教學顧問還有利于幫助學生減輕學習英語的壓力,讓他們不再屈從于對教師的恐懼害怕,有針對性地增加他們自主學習的機會,使他們學習英語的動力真正來源于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愛好,為他們走出校門后繼續終身自主學習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教學顧問能引導學生正確理懈考試的作用,把考試作為自我評價的手段之一,不再僅僅比較分數高低,主要側重分析一些薄弱環節,明確需要努力的方向,逐漸提高自我確定目標、自我管理、自我評價、自我調整的綜合能力。
其次,大學英語教師應發揮英語教學合作伙伴的作用。合作伙伴是指業務活動中的同伴、合作者,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相互配合協作的同伴,需要教師和學生自主教學的有機結合。學生自主就是對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在教學顧問的建議下進人從學習依賴向學習自主的過渡。學生僅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地承擔自主的責任。教師自主就是對自己的教學承擔責任,在學生的配合下從教學統一向教學自主的過渡。
大學英語專業已出現了6種教學模式:(1)外語+專業知識;(2)外
語+專業方向;(3)外語+專業;(4)專業+外語;非通用語+英語;(6)雙學位。大學英語教師和學生應共同研究切合實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師應與專業教師相合作,由專業教師選擇確定一部分專業相關的基礎材料作為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其比例可達到35%,使大學英語教師在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同時傳授一定的專業知識,增加學生學習英語+專業的興趣。大學英語教學中還可適當增加實用的市場經濟及傳統文化等題材內容,其比例可達到25%左右,使師生對生活實用的英語知識有所了解。英語中有專業,專業中有英語,英語中有實用的生活,生活中有實用的英語,這或許是今后大學英語教學的主流趨勢。大學英語教師要虛懷若谷地聽取專業教師的意見,向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我的教學生存能力;學生要趁此機會掌握走向社會后在本職崗位上自主學習英語的策略。
大學英語教學中究竟是教師是主體還是學生是主體?傳統的理論把教師作為主導、學生作為主體。王才仁教授(1996)在他的《英語教學交際論》中提倡英語教學二主體論。他指出英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教和學是兩種活動方式,學生為主體時,要學會英語;教師為主體時,教師要教學生了解和掌握學好英語的規律。教師和學生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為教學合作的雙主體,雙方應平等合作,忽視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建立健全正常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
另外,大學英語教師應發揮英語教學引擎的作用。引擎好似汽車等機械的中樞神經、心臟部位,它決定整個機械的運行速度、時間、距離等,但不是真正的駕駛員。如果引擎能正常工作,駕駛員就能按規定的速度順利地把汽車開往目的地;如果引擎出現故障,再好的駕駛員都只能望洋興嘆。
大學英語教師應明確自己的職責,平時要加油鼓勁,創新活動內容。而不能替代學生完成駕駛員的任務。學生是真正的“上帝”。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以學生能否認可、能否接受、能否掌握為衡量標準,以能否跟上時代為重要依據。當今世界。學生的需求豐富多彩,教師要不斷變化教學內容,建議學生參考相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如對比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出版社等出版的不同系列教材。在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被廣泛應用的時代,教師還可建議學生充分利用現代化設備和現代化技術所帶來的好處,注意利用網上資源,參考計算機網絡、報紙雜志上的教學內容,做到紙質資料與網絡資料齊頭并進。不同的教材可以提供不同的教學營養物。
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向目的地行駛,在課堂上可安排一定量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讓他們結合教學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態度。按照較難、適中、較易等類型靈活設計問題,較難的問題由基礎好的學生討論解答,適中的問題由基礎一般的學生討論解答,較易的問題由基礎不扎實的學生參與解答,使各類學生均有恰當的思維空間和發揮才能的機會。教師如發現學生進行自由交談和連貫表達時出現一些語言錯誤,可暫不糾正,待表達結束后稍加評析。教師還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辯論比賽、寫作比賽、pair work,email communication,etc,既維護個人權利,又不放任學生自由化;既挖掘個性潛能,又考慮教學的共性要求和實際需要,引導學生有更多機會體會駕駛的快樂,在英語活動中表現和發揮個人潛能,不斷提高他們駕馭英語的能力。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學方式;教師角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342-02
一、問題的提出
克拉克斯頓描述了一系列的教師角色:“其一,教師扮演油站加油員的角色,這種教師把教科書這部運油車所承載的經過提煉的知識,注入學習者;其二,教師作為反芻喂飼小鳥的母雞,在這個角色中,教師詮釋知識后,把它再組織成為可消化的東西,然后供學習者享用;其三,教師是馴獸師或雕塑家,這是指教師訓練或模塑學習者的思想,以達到教師心目中的理想形態,學習者本身就像一堆堆的黏土,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是被動的;其四,用鐘表匠的角色比喻那些視本身職責為建造者的教師,學習者雖然會參與建造,但卻由教師去質疑或決定教學目標;其五,教師是園丁,所有的生長過程是由植物(即學習者)自己完成的;其六,教師是向導,為不熟悉地域的探險家充當有豐富知識的導游”。[1]從這段話中我們看到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之所以扮演不同的教師角色,在于教師在教學中持有不同的教學理念、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寧夏師范學院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在2009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新方案的出臺,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創新教學方法,以適應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新版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適應基礎教育的應用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主要是培養適應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教師,在課程設置上縮減了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的課時,加大了教師教育課程和實踐課程的課時,凸顯以人為本,注重全體、尊重個性、全人發展的育人思想。這種課程設置是與中學政治課新課程標準的育人理念相適應。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是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隨著新版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教師要對以往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審視、反思,探討在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下如何轉變教學理念、設計教學方式,實現角色的轉變,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教學,實現新版培養目標。
本文在新版人才培養方案視角下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學方式變革中教師角色的轉變,其現實意義在于:第一,實現新版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與中學新課程標準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更好銜接。第二,在傳統教學的的基礎上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第三,實現學生們學習思想觀念的轉變。第四,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角色的轉變,提高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反思的能力。
二、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學方式中教師角色的反思
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強調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由原來的教學權威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和啟發者,幫助學生建構所學課程知識的意義,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在教學中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核心體現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教育客體的主體性。
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仍占比較大的比重,這種教學方式的主要特點從以下四個教學維度來分析。第一個教學維度:在師生關系上,體現的是教師中心觀。教師是中心,在教學中處于支配的地位,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將準備好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就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被動的學習者,在這個過程中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更好地被體現。第二個教學維度:在學習目標上教師設計學生能達到的目標,而忽視了教育客體的現有狀況。第三個教學維度:在對知識的傳授上,教師是知識的中心,教師把儲存在自己頭腦里的知識輸送到學生頭腦里,而忽視了學生頭腦里已有的知識,比較重視學生的識記目標即記住了多少知識,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情感素養。第四個教學維度:在課堂語言上,滿堂灌,學生只是聽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較少。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這種傳統教學方式下教師扮演的角色是知識的傳授者,正如韓愈在《師說》中所描述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所培養的傳統的教師角色影響了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其一,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培養的學生是高分低能,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其二,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更注重教師的權威、教師的責任,忽視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合作關系,忽視了學生的智慧發揮。其三,這種教學方式制約了學生的創造性。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基本是90后,他們有活力、有朝氣,個性張揚,知識的來源渠道很寬,對任何問題都有自己的觀點,而且有較強的參與意識。特別在網絡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網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學習平臺。傳統的教師中心教學觀受到學生的排斥。其四,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意識、責任意識及人際交往的能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 英語教學 教師角色 角色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c)-0181-01
在我國傳統教師中,教師被看成是教育的基礎,將教師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不過隨著社會語言學理論與心理學理論的進步與完善,開始對學習模式、教學實質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所以,英語教學領域也隨之出現了很大的改變,英語教學教師角色的完善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學習。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普通高等教育和中學教學存在很大的差異,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反思至關重要。在我國的高職英語教學中,很多的英語教師都存在教育觀念的誤區,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待提高,此外,高職院校的硬件條件和評價機制對教師角色的定位起著很大的決定性作用。
1 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角色存在的問題
1.1 教師角色依然為傳統的知識傳授者
在我國高職院校中,大多數英語教師在課堂講學中還是采取講解詞匯、語法,對課文進行解讀,間接傳授知識的傳統模式。在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如果不存在知識傳授的需要,那么自然也就沒有教師這一角色。就求知的學生來說,教師就代表著知識,就像是一本豐富的教科書,因此,要求教師必須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教學素質,教師應該在浩如煙海的知識中做出選擇,加以概括和總結,利用不同的形式選擇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徑傳授給學生。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會占用很大比例的時間來闡述間接知識、語法結構等,而對于直接知識沒有足夠的重視,也不會強調培養學生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這樣造成學生難以探索處方獲得知識的途徑,同時教師的過多傳授,學生就不能有更多的思維空間,從而推動學習興趣。
1.2 教學模式依然以教師為中心
絕大部分的高職英語教學還是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課文進行逐字講解、翻譯和分析,對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沒有足夠的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還沒有在高職英語課堂上得到落實,仍然是“一言堂”的傳統式教學模式。在這樣模式下,教師是主導角色,是課堂的發言者,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這樣造成了學生產生了被動心理,逐漸減弱了學習的主體性,為學生的潛能開發造成了很大的障礙,不僅影響了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而且還影響了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3 教學方法和教學條件有待提高
在我在高職英語院校中,自始至終都是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固定的設備,比如:黑板、粉筆等等,教學方式單一,死板,大部分課堂都是教師通過黑板、粉筆來授課。學校的教學條件不足,就不能設立語音室,或者是語音室陳舊,不能很好的為教學服務,所以教學只能選擇錄音機在教學講授聽力課。同時,英語教師的師資力量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教職院校的過快發展,每年的招生人數都是增長,一些院校的英語教師的教學任務過于繁重,造成了教師存在應付心理,相對投入的精力有很大程度的減少,對于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方式的學習和應用更是無法實施。
2 高職英語教師理想角色趨向
2.1 從師生關系的角度出發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是最為基本的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保障教學目標成功實現。傳統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需求沒有足夠的認識,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社會的發展不相符,現代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創造力的激發者、教學的合作者和心靈的傾聽者。
在信息社會中,學生能夠利用不同的途徑獲取信息,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傳統的信息傳播者和講授者,應該從教轉換為導。輔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探索最有利的途徑,為學生創建一個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創新型的教師應該善于激發所有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啟發學生自動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相互尊重、相互促進,成為學習的參與者。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健康心理的咨詢者、催化者,成為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給予正確的引導。
2.2 從課程運作的角度出發
課程不再是傳統的以特定知識為載體,而是師生共同探索知識的過程。可以說教師和學生是彼此影響的主體,從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來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一部分,也是課程的建立者。教師成為的建立者應該是課程的設計者與評價者的角色。
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課程進行選擇,根據學校的自身條件來設計全速的課程,而教師就是課程設計的核心。大部分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基礎較差,存在很大的層次差異,而且具有的專業化特征,因此,課程的設計存在很大的難度。首先,高職英語教師一定要把握好這一角色,根據學校的自身情況,對于教學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對于校外的教育,主要開發圖書館、工廠、企業等有效資源,對于現代信息資源也要合理利用。其次,教師要對課程的結構與進度進行合理的調整。高職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充當課程的評價者這一角色,積極地對自己所設計、實施的課程進行綜合性的判斷,做出有效的評價。教師對于自己所設計并實施的課程十分的了解,其中的所有環節都很熟悉,并且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對于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和不足之處具有清楚的認識,所以都應該充當課程評價者的角色。
參考文獻
[1] 高秀云.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角色的反思[D].東北師范大學,2005.
[2] 梅琴.高職英語翻譯教學中教師角色的定位與思考[J].華章,2011(35):228.
關鍵詞:大學教師;角色;轉變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2-0266-03
美國人類學家林頓認為“角色是指與某一身份相聯系的文化模式的總和,是社會賦予任何一個占有這一身份的人所擁有的態度、價值和行為”[1]。大學教師作為一個龐大的專門職業群體,也必然承擔著時代和社會所賦予的這一特定身份所擁有的角色,行使和履行該角色所規定的職業和義務,展現自身的價值和行為。
另一位美國社會學家默頓使用角色叢的概念,來描述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同時擁有多個角色,它是指“人們由于占有某一特殊的社會地位而具有的角色關系的全部”[2],認為占據了某一社會地位的社會成員并不只有一個角色,而是獲得了一系列相關角色,即角色叢。顯然,大學教師這一社會地位也是多角色集合的角色叢,既有在教育教學中所要擔當的角色,又有與大學生家長、同事等社會關系中所展現的角色,還有家庭中被賦予的角色等等。而教師的社會身份與地位決定了這一群體最主要的角色應是教育角色,尤其是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所承擔的角色。一般意義上,大學教師的角色就是指其承擔教育教學的角色。
一、大學教師角色的傳統定位
文獻調查揭示,對于一般意義上的大學教師角色并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多數文獻仍集中于對承擔基礎教育的教師角色的探討,而在為數不多的討論大學教師角色的文獻中,對大學教師角色的研究多局限于英語教學領域和對角色沖突的討論,涉及到大學教師的角色,也均未脫離于傳統上的定位,即把大學教師的角色歸納成“者”的概念和類型。
具體地說,有把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為課堂教案的設計制作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以及課后學習的促進輔助者[3];將大學教師角色囊括為教育者、研究者、服務者和社會批評者等角色[4];把大學教師的角色理解為學習資源的收集者和提供者、學習過程的監控者、學習環節的組織者和設計者、學習的督促者、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學習成績和自我教學過程的評估者[5];或是大學生學習的導航者、教學方法的研究者和文化的精通者來概括[6]。還有類似的將大學教師的角色歸納為學習的策劃者和推動者、學習的指導者和評判者、學習的陪伴者和幫助者、學習的參與者和觀賞者[7];文化的駕馭者、知識的傳授者、教育環境的創建者[8];擔當學者的角色、知識分子角色、教育者角色[9]等。
二、大學教師傳統角色定位的弊端
傳統上以“者”的概念和類型賦予大學教師的角色,顯得范圍過于寬大,對角色的描述必然過于籠統和模糊,反映在大學教師身上,表現為對自身所處的群體形象存在模糊不清的認識,教師個體不能清晰地認識自身形象,不能更為明晰地看清自我,最終對自身的責任擔當也就失去清晰的定位,導致大學教師不能明確意識到自己的職責所在,以及自己所應該追求什么樣的績效。都明白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但對所負的任務不能清晰、具體地予以描述,因此,于實踐中也就難以找到履行自身職責的有效路徑與方法,難以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以進一步優化和完善自身的行為實踐,從而嚴重影響了大學教育教學的質量效果。
三、大學教師角色的轉變
由于在心理、年齡、生理及環境等方面的不同,大學生的學習與兒童和青少年大學生具有顯著的差異,大學教師無疑需要充分認識到這些不同點,根據大學生的學習特征去實施教學,而明確與這些特征相吻合的角色,并積極地向這些角色轉變,為教學質量的提升帶來持久、穩定、有效的保障。
(一)大學生的學習特點
大學生在年齡、心理等方面已跨入成年人的范圍,且擁有基礎教育學習的經歷,因而其學習具備一些新的特點。
大學生已擁有獨立自主意識,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等方面有一定的自決權。也都有一定的學習經驗,自我導向性趨強,在選擇學什么、為什么學、怎樣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取向。但是,這種自主意識和自我導向性并不健全和成熟,雖有學習經驗,但不一定都有能力將所學到的知識遷移應用到所需的領域或實踐中去,這就需要有知識應用經驗的大學教師的引導和后續跟蹤,需要大學教師幫助他們搭建學習體系,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同時啟發大學生的思維,引導大學生的注意力,促進知識的建構,進而使大學生掌握知識創造的能力與方法,以知識的應用取代知識的灌輸,以大學生動態潛能的開發取代靜態知識的擁有,以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取代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等。
(二)大學教師角色的轉變
鑒于傳統角色認定的弊端,以及大學生學習的特點,大學教師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以課堂教學這一大學教學的主要組織和實現形式為中心,延伸至課前和課后,來強調大學教師的角色轉變,從而能夠全方位幫助大學生掌握學科知識、訓練各項技能和完成學習任務。
1.課前:向編劇角色轉變
教師向編劇角色轉變,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開始前針對大學生的現實情況、教學目標、教學項目、教學任務實施程序以及教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外和應對策略等情況而編寫的教學內容,是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前對整個教學構成進行的全面而精心的藍圖描繪和具體實施方案。
雖然傳統課堂教學前教師也需編寫包含教案、講稿等在內的課堂教學內容,但其并未從編劇的角色上來要求,使得二者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存在質的區別。編劇的角色使得課堂教學內容在表現形式上由純文字型向圖形圖像、音頻視頻轉變,在內容上由單一理論、枯燥說教向多元交叉、多樣豐富轉變、,在展示方式上由平鋪直敘向倒敘、插敘轉變,在展示過程上由平靜流淌向波瀾起伏、蜿蜒曲折轉變等等。
因而,大學教師向編劇角色的轉變,在每一節課堂上,大學生看到的都是一部部引人遐想、激起無限興趣的劇情大片,其將繁雜的理論轉化成淺顯的道理,將艱深的模型轉化成簡潔的案例,將苦澀的演繹過程轉化成甜美的故事……,從而激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大學生的學習欲望。
2.課中:向導演及教練角色轉變
(1)向導演角色轉變
導演是組織和指導演出工作的引領者,大學教師向導演角色轉變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大學生的學習進行現場指導,指導大學生怎樣完成學習任務,怎樣完成教案設定的學習目標。
這個時候,教師僅僅起引導和告知任務的作用,任務的實際執行和操作則完全由大學生自己來完成,亦即大學生充當演員的角色,大學生在“演出”亦即完成由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的同時,就實現了對知識的掌握亦即相應技能的形成。
大學教師向導演角色的轉變,是真正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一貫性教學要求,是真正培養大學生自身各項技能的根本性條件。教師需要具備“導”的各項能力,能夠有效掌控導的目的、在何時導、又怎么導等一系列的技巧和策略,這樣也使得前面的劇本得到最好的展現,若教師的導演功力孱弱,不但會使前面的劇本創作失敗,而且還會耽誤演員的事業發展,影響大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的形成。
(2)向教練角色轉變
在人們的固有意識中,教練是體育界中的專有概念,但隨著體育運動越來越受到更多的青睞,教練技術也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管理者將其應用到企業管理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進而形成一種有效的企業培訓和學習方式。
教練不只是一種知識訓練或者技巧訓練,它更著重于“激發人的潛能”,注重態度訓練,為學習對象提供一面鏡子,使學習對象能夠洞悉自己,從而理清自己的狀態和情緒,并就學習對象的表現給予直接的回應,令學習對象及時調整心態、認清目標,以最佳狀態去創造成果。
因此,教練技術是讓學習者認清自己,調整心態,激發自身內在隱藏的潛能,來完成原先認為不可能達到的目標。當前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領域,學習者被普遍認為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缺乏其父輩們吃苦耐勞、勇于抵抗挫折和困難的勇氣,看不到自身的隱性潛力。這特別需要大學教師完成教練角色的轉變,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教練技術和方法,掌握聆聽的能力,善于傾聽大學生的心聲;學會發問的能力,從提問中了解大學生的心態;具備區分的能力,幫助大學生“還原”到一個真實的“我”;并掌握客觀且富有建設性的回應能力。
大學教師向教練角色的轉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指令式的教學,為大學生提供新的學習方法,容許大學生自己決定選擇什么方法來學習,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要求大學生在不容置疑的前提下接受所提供的一切。當大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又可以從教練那里得到幫助,不僅有效達成各自的教和學的目標,而且藉此師生之間還能夠建立起良好的教學關系,相互信任,教學相長。下表展示了教練型教師與傳統型教師的差異之處。
3.課后:向導師角色轉變
大學教師向導師角色轉變,是要求大學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僅滿足“教”,還需注重課后的“研”,承擔研究者的職責,不僅研究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與手段,開發課程和教材資源,把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到教學內容之中。還要指導大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引導和組織大學生直接或間接參與研究,培養大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維及創新能力,以維持和保護大學生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沖動,教會他們探索性、創造性的學習。
對于教師自身來說,研究性的導師角色使大學老師能夠適應社會和學科發展的變化需要,大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熟悉過去的知識、知曉現狀知識,還需要了解和把握學科前沿知識,這就需要以研究者和導師的行為角色來開展課堂教學。
對于大學生來說,隨著當代社會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識增長幅度的不斷攀升,知識的學習和創造不可能僅依賴于課堂學習來完成,課堂學習時間的有限性、課堂學習路徑的不完整性都極大地限制了個體知識的建構和掌控,個體在課堂里學到的東西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滿足其需要,社會個體在學校的學習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師需把貫穿大學生個體整個人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作為大學教學的目標之一,讓大學生從大學里學會創造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大學生們從大學中學到終身生存和發展的技能。這需要大學教師向導師角色轉變,指導大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一旦學習者掌握了研究性學習方法,課堂教學也就進行了有效的延伸,從而大學生不僅在規定的教學時間中會更主動、積極和有效地學習,而且還會在其它時間采用自學方式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
四、結語
“角色”明確展示了個體所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所能夠擔當的任務和職責,同時“角色”也能夠給外部觀眾非常形象的直觀認識,從而形成內在一致的共同體驗,而這些對于大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編劇、導演、教練和導師的角色具備清晰的人物形象輪廓,顯得更為具體、真實和可效仿性,更易為大學教師所接納并自覺地向這些角色形象靠攏。這種角色轉變更利于大學教師定位自己,使自身的職責和任務更為清楚和明晰,進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采取更為明確和具體的行動,帶來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并為大學教師的自我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拉爾夫?林頓.人格的文化背景:文化、社會與個體關系之研究[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3.
〔2〕羅伯特?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M].譯林出版社,2006.567.
〔3〕黃金煜,鄭友訓.“翻轉課堂”與教師角色轉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4,(6):49-51.
〔4〕熊德明.大學教師角色沖突現狀的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5):7-10.
〔5〕段煒.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角色的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6):53-55.
〔6〕葛向宇,孫躍鵬,楊亞麗.轉變大學英語教師角色提升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J].教育探索,2013,(12):30-31.
〔7〕劉鈺.自主學習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師角色的新定位[J].當代教育科學,2013,(17):61-62.
〔8〕任冰,朱秀芝.試析多元文化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99-101.
關鍵詞:教師;角色;轉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2-0023-02
在教師行業不斷職業化的今天,筆者就目前某電視節目中對兩位教師的一場討論,也引發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一位是是身著中山裝、嚴肅低調、哼著豫劇走路去上課的中學英語教師;而另一位是時尚新潮、課堂氣氛活躍、擁有奔馳坐騎的某英語培訓機構的任職教師。他們都是英語教學領域內的佼佼者,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這里我們暫且不論兩位PK孰贏孰輸,這不是問題的關鍵。而這一討論之所以會引發這么大的社會熱度,是由于教師職業的特殊化以及教師角色的新變化,使得這場傳統與現代的激烈碰撞更加發人深省。
1.何為師者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是古人對教師內涵最為精辟的概括。從最偉大的教育家、教育行業的掌門人孔子,到如今我輩這些普通的一線教師,作為傳統的教育者都是秉承著這樣的理念來定位教師的。在英語里,教師(teacher)定義為從事教學(teach)的職業人員。教學(teach)的意思是"讓某人學習或者獲得某種知識(knowledge)與技能(skill)、教學(instruct)或者培訓(train)"[1]。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不同的國度,教師的定義是具有普遍性的。當然教師的定義也有更為廣義的理解。有學者將"教師"分為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方面是指職業;第二方面是指社會角色;第三方面是指教育者。從這個層面來看,本文中所討論的教師更多的傾向于上述定義的第三個方面。
2.教師的角色
隨著時代的變遷,教師的角色也在悄然變化著。我們的教科書中,教師常被比喻成蠟燭、園丁、筑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教師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無私奉獻和辛勤勞作的代名詞。也正因此,在這種許久以來的觀念下,教師自身的價值也就被社會逐漸確定了下來。我國歷來是一個尊師重教的國度,因此教師的地位似乎也一直高高在上。而如今站在教育改革的風口浪尖,教師在踐行諸多改革措施時,有時也會被這種"光圈"所牽絆。
角色是對處在一定地位的人所期待的那種符合社會規范的一種行為模式。教師角色,是"指與教師的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是社會和群體所賦予的對于教師行為的期待。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對教師所規定的行為規范有所不同"[2]。教師角色包括兩層含義:社會職業角色和這種角色的具體承擔者。作為社會職業角色,它是"人們終身或者較長時間所從事的,并以此為主要生活資料來源的教育教學活動"[3];作為角色承擔者,"則是有個性的具體的人,他總是同時承擔著眾多的社會角色"[4]。人們對教師角色的多面性進行了總結,見表1-1。
表1-1是對教師多重角色的總結[5]
教師角色類型典型特征
人類文化的傳遞者①具有樂教精神,善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②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和合理的知識結構;③掌握精湛的教學藝術;④能高效地指導學生學習,
發展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新生一代靈魂的塑造者①善于觀察和分析每個學生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②善于估計情勢,以便使教育走在他們發展的前面;③注意引導學生的自我教育;④能充分地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
學生心理的保健者①具備生理、心理衛生知識,能有效地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準確鑒定、治療和矯正;②進行生活指導和心理咨詢,把學生從各種心理障礙中解放出來;③區分品德不良與個性缺陷,根據情況擬定適當的指導和治療方案。
學習者和學者①具有既博又專的知識素養,并注意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②注意持續學習,學會終生備課;③教學相長,善于向學生學習;④善于進行教育科研,做一名"學者型教師"和"專家型教師"。
人際關系的藝術家①建立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②提倡"角色心理位置互換",做學生的知己和朋友;③協調教師、家長、學校、社會之間的關系和影響,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教育。
續表1-1
教學的領導者和管理者①建立教學常規和各項規章制度,確保教育教學工作順利展開;②倡導自覺紀律,樹立學生集體觀念,使之由他律走向自律,充分發揮集體凝聚力;
3.為什么教師角色需要轉換
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教師角色轉換的根本原因。無庸置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體制需要不斷調整以適應經濟的發展,同樣社會文化也會隨著這一經濟基礎的發展而逐漸發生變化。因此,這也就對新時期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 新課程 英語教師 課堂角色 轉換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程體系在課程目標、功能、內容、結構等方面都有重大變化。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課程與教師有著天然的聯系,課程領域的改革必然會影響到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必然會引發教師角色的歷史性轉換。
1.英語教師角色轉變的必要性
1.1傳統的高中英語課堂角色
傳統的外語教育觀是以知識為本,以教師為中心。在傳統的高中英語課堂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處于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的地位,總是被動地聽講,然后死記硬背所學的語言知識。英語教學成了一種知識的存儲行為,信息交流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傳輸方式為主,教師的職責就是將確定不變的知識“喂”給學生,學生成了知識的儲存器。在這個意義上,高中英語教師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者和語言錯誤的糾正者,他們最關心的是學生是否掌握了大綱要求的、課本中的知識,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則缺乏關注。
1.2新課程對高中英語教師的挑戰
1.2.1教學行為上的挑戰
在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把學生當作接受教育的被動者,課堂上講什么,怎樣講,以及對學生的要求,等等,主動權始終在教師手里。新課程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把“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貫徹到課堂教學中去。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從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從統一規格的教學模式轉向個性化教學模式;從教師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從評價模式的單一化轉向評價模式的多元化。
1.2.2新的學習方式的挑戰
新課程所倡導的新觀念,將深刻地影響、引導著教學實踐的改變。教師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當教師以知識傳授為重點時,他的基本做法是:將知識、技能分解,并從部分到整體,有組織地加以呈現,學生通過傾聽、練習和背誦,再現由教師傳授的知識,回答教材中的問題。而在探究性課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的過程變成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營造支持學生學習的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1.3現代信息技術呼喚教師角色的轉換
現代教育技術是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等實施的手段和必要條件,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使教育由傳統的封閉式走向了現代的開放式。盡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把傳統上由教師、學生構成的“人―人”的教育系統發展成為現代的教師、教學機器、學生構成的“人―機―人”的新型系統,教師由臺前被推到臺后,但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必須發動教師、依靠教師,所以就教師本身而言,教師需要認識現代教育技術的變革對教育現代化的影響,在“人―機―人”的新型教育系統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惟其如此,才能自覺地搶占教育的“制高點”,才能承擔現代教育所賦予的歷史重任。[1]
2.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課堂角色的轉變方向
新課程賦予了英語教師課堂角色新的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必須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
2.1控制者(controller)
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中,教師的“控制者”者角色表現為老師完全控制課堂――不僅控制學生做什么,而且控制學生什么時候說和使用哪些英語。這種角色的優勢在于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師的講解,而且所有學生的學習步調一致。新課程下的教師的“控制者”角色強調的是對學生的適當控制,表現為有效控制課堂紀律、調節課堂氣氛;控制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節奏,并在關鍵處點撥,使學習沿著正確的軌道推進;營造一個能激發學生主動性的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以有利于學生只用非死記硬背的語言進行交流,同時通過這種自由表達又可以預測學生將要說和做的內容。
2.2組織者(organizer)
外語教育家賈冠杰曾經指出,“大概一個外語老師在外語課堂上最難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作為組織者”。確實,這個角色與外語教師的個人素質、文化水平、課堂教學設計能力等息息相關。
傳統的課堂教學強調“老師講,學生聽”的信息交流的單向傳輸方式,過分注重學生對教科書內容的記憶和內化,而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關注則不夠。而在新課程條件下“組織者”這一角色正在由重傳遞向重發展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由教學模式化向學生個性化轉變。因此,組織者的含義應是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建立人道的、民主的、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受到激勵和鼓舞;組織學生營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學習過程中的積極的心理氛圍。[2]
要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組織學生營造教學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問題情景,把學生置于問題之中;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
3.結語
以上通過對高中英語教師課堂角色轉變方向的定位,對新的教學理念的實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教師角色的改變能積極引導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有意義的教學行為。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素質教育 教師角色定位 角色轉變
素質教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我國素質教育步伐緩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師隊伍難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進行角色的轉變是阻礙素質教育實施的重要原因。
一、素質教育的概念
要弄清什么是素質教育,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素質”。狹義素質概念是指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包括神經系統、腦的特性及感官和運動器官的特性,是人的體力和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質基礎,故又稱為遺傳或先天素質。廣義素質概念超越了遺傳特征的局限,在應用范圍上,既可指個體素質,又可指群體素質。如“國民素質”、“學生素質”、“教師素質”等,人的素質系統包括身心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兩個系統或由德、智、體、美、勞五個要素所組成。身心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兩部分。身體素質包括解剖生理特征(身高、體重、神經系統等)和生理機能特征(如靈敏、速度、耐力、適應能力等);心理素質包括智力因素(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和非智力因素(如需要、動機、意志、興趣、性格等)。社會文化素質主要包括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審美素質和勞動技能等。人的上述素質也可以說是由德、智、體、美、勞五個要素所組成的。
根據以上關于素質含義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所謂素質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教育者為目的的一種教育思想。《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一文對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作了科學精辟的闡述,進一步明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堅持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加強和改進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教育和民族創新能力。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求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二、傳統教育環境下教師角色的定位
在傳統觀念中,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學生是幼稚無知或知識不多的后生晚輩。教師因“博學”而處于社會高位,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處于被支配、被控制的下位,是被動的受教者。師生關系由教與學關系衍生出管理與被管理、領導與被領導、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教師運用規章、獎懲、操行評定等手段實行控制和支配,“教師倨,學生恭”便理所當然。教師職業角色形成的客觀指標是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教師權威。傳統觀念認為,只要具有教師身份就天然具有教師權威。其實,這只是由外在賦予教師法定地位所決定的教師權威,是教師在扮演其教師角色。制度性權威馬克斯?韋伯認為長期傳統因素影響形成的“傳統權威”是由個人魅力所獲得的“感召權威”及“法定權威”和“專業權威”構成的“合理―合法權威”三類。伴隨著現代教育民主化、社會化的個性趨勢呈現,教師的“傳統權威”和“法定權威”逐漸消融。教師只有具有淵博的知識、甘為人師的高尚品德、誠摯博大的無私愛心才能使學生終身受益。教師才能贏得真正具有審美意義上的“權威魅力”,從而贏得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與敬佩。這需要拋棄傳統的“師道尊嚴”,追求自我素質的不斷完善。
三、現代素質教育中教師角色轉變
現代教育向傳統教師角色發出有力的沖擊,因特網的普及使教師不再是求知的唯一源泉,使傳統教師角色發生根本性變革。隨著信息社會知識總量的劇增和更新速度的加快,沒有人敢說自己擁有大量的知識。教師應該是“學習的促進者和問題解決的指導者”。人體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羅杰斯提出“非指導性教學”思想,他強調學習只能促進,教師只是一個促進者,幫助學生明確自己想學什么,幫助學生安排適當的學習活動和材料,幫助學生發現自己所學的心理氛圍。現代學習心理研究更為此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首先,教師要轉變師生關系意識。從“師倨生恭”到“師生平等”,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強化平等意識,因此必須重新調整師生關系中角色地位的天平。師生是平等的關系,彼此之間是一種相互理解和承認、相互敞開和接納的社會性關系。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清除學生的心理壓力,使學生敢于接近老師,樂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勇于發表個人見解,暢所欲言,才能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才能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挖掘他們的潛能。因此,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致力于對話與智慧。靠自己的廣博知識、人格魅力及大方得體的親和力帶領學生走進知識的殿堂。
其次,教師要轉變教育使命意識,重視“人文關懷”。教育關注整個人生世界和意義世界,喚起和激發主體對新生活方式和更高精神境界的渴望與追求。哈佛大學校長羅登斯廷教授曾撰文指出,教育本質是一個人文過程,除了傳播知識信息外,還要培養人的人格、情感和價值觀。教師的言談舉止、衣著風范往往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因此,教師的言行舉止要符合社會規范,更要符合教育規范,就像演員在舞臺上,要以日常生活為底蘊,更要符合劇情。因此,教師的個人素質顯得極其重要。教師在培養人的過程中必須弘揚“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的和諧交融。學校應該是溫馨的“精神家園”,教師應當是“精神園丁”:重塑人的自尊,張揚人的個性、凈化人的靈魂、滿足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