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

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精品(七篇)

時間:2023-05-17 16:39: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篇(1)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地質環境

眾所周知,地球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地球上各板塊間也存在著相對運動,加之人類為滿足生產活動的需求,不斷加大對大自然的改造力度,隨之也引發了出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應加強地質災害的控制與預防,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保證防治效果[1]。

1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概述

①地質災害:受自然界變異和生物活動的影響,我國自然災害現象頻頻發生,地質災害是其中最為頻繁出現的其中,其通常是指由于自然地質結構及相應板塊的運動,或由于人為地質作用,導致地質環境惡化,進而導致資源,生命和經濟損失的一種災害。災害發生時,人們往往無法提前感受到任何征兆,且地質災害強度及受災規模都相對較大,面對災害時,人們只能盡最大力量來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給我國人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②地質環境:地質環境是地球演化的結果,通過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等在能量和物質基礎上相互作用,發生能量交替和流動,最終形成相對平衡的地質環境體系。地質環境有兩大特點,一是開放性特點,地球表面各個圈層都與地質環境相關,二是周期性特點,從漸變到緩慢,再到突變和災變,地質環境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呈現一定周期性的變化[2]。一旦當地質環境處于突變階段,就很有可能引發出地質災害。③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的關系: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兩者關系密切相關,不可分割。一方面,地質災害發育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等構成了地質災害發生的條件;另一方面,地質災害的發生影響了反映地質環境質量優劣的地質環境各要素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適宜程度,給人類社會的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在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科學預測時,可從地質環境中分析地質運動的規律,以有效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2地質災害防治策略

(1)加強地質災害調查區劃的建設:地質災害調查區劃的建設是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實施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程,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建設,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勘查周邊地質界線,查清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②預測災害的危險程度,進行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確定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③根據地質災害的等級及破壞程度,制定出相應的等級預案,并配合有關部門及時做好相關預警應急措施[3]。(2)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監測預警手段是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的行政手段和技術手段,主要是通過建立監測預警體系,有效反映地質災害的防治成效,進行防災減災工作。監測區域內的地質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監測預警體系在第一時間利用防災減災警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員預防災害、應急避險,為救援、避險爭取寶貴時間。地質災害具體監測預警流程,如下圖1所示。(3)建立健全搬遷治理工程體制:當接收到監測預警體系發出的報警時,根據調查監測結果,分析該區域的災情,若發現災害的波及范圍較大,危險等級較高的地質災害隱患時,應采取搬遷避讓加強工程治理,確保受災區域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減少地質災害損失。另外,在治理災害工程中,應充分考慮災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質環境合理利用,實現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達到防災減災與土地資源再開發的雙重目的。(4)完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由于我國地質災害發生具有突發性、隱蔽性和破壞性三大特點,因此,為最大程度的降低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應利用現有的經濟科技條件,建立并整合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其核心內容包括完善應急處理技術體系,建立網絡信息技術平臺以及配全應急設備。在地質災害發生時,可按照科學合理的流程第一時間進行準確的應急反應,最大限度的降低災害帶來的風險和威脅,達到最少的財物和人員損傷。(5)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支撐研究體系: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支撐研究體系是防治地質災害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應加強科學研究技術的能力,對地質災害的典型地質環境、內在機理及成因等進行研究,開發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模擬和仿真系統,建立應急響應與模擬仿真研究體系。

3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地質環境應用

(1)構建地質環境綜合評價體系: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為確保地質的安全性,應加強對地質災害風險和地質環境安全的研究,建立地質環境綜合評價體系。具體來說,該體系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工程地質環境的實際質量評價;②地質環境中的工程容量評價;③工程地質環境的功能區分評價;④治理的風險調控評估和地質災害防范。在對區域地質環境應用的實際評價中,應充分考慮該區域特點,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環境調查,從而有效分析該區域地質環境的具體情況,使得該地質環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減少災害的發生,(2)加強工程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地質環境安全包括地質結構、地質成分、外部形態和工程性質等。加強對工程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有利于規避工程風險,保障工程建設中的安全性,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①相關部門應樹立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理念,注重人與自然的和平共處,將人類生產行為與自然改造進行有機結合,促進地質環境的可持續發展;②相關人員在評價環境前需搜集與地質環境有關的信息和數據,綜合數據提煉出對工程地質環境安全評價體系并完善,提高地質環境的開發利用效率;③注重地質環境安全中技術層次,包括建設工程區域地質安全評價、建設工程場址地質安全評價以及建設工程單體地質安全評價。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的新形勢下,開展防治地質災害工作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應密切結合具體的地質環境,從地質環境的規律出發,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探求出最適合的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并落實,有利于提高地質災害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孫佳茜,王鵬瑞.關于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和地質環境應用探討[J].科技展望,2017,27(1):23-24.

[2]劉傳正,劉艷輝.論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J].吉林大學學報(地),2012,42(5):1469-1476.

篇(2)

關鍵詞:防災減災 建議措施

中圖分類號:TU352文獻標識碼: A

基本概況:合肥市安徽省省會,位于中國中部(北緯32°、東經117°),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貿中心,也是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市轄瑤海、廬陽、蜀山、包河4區和肥東、肥西、長豐3縣,全市行政轄區總面積為7029.48平方公里,合肥地處中緯度地帶,屬于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類型,冷暖空氣活動頻繁,常導致天氣時晴時雨,乍暖乍寒,復雜多變。全市常住人口460萬人,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1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260億元,經過不懈奮斗,合肥市基本建設成經濟更加發達、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生態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2010年我國就先后發生旱澇災害、特大地震、流域性洪水、局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面對這些災害,不由讓人再次深思。中國自然災害的多發性與嚴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并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七十年代中期唐山大地震后,加強了地震災害監測、預防的組織領導。八十年代以來注重了建立健全有關防災減災的法律、規劃及對自然災害管理工作。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我市已初步建立了防御各種自然災害的工作體系,制定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救結合”等一系列方針政策。但是森林減少與土地資源的過度開墾是加重水土流失及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加速河道、湖泊的淤積和導致調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以及洪旱災害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地下水資源的過量開采,導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標準降低、內澇加重等一系列問題。

二、存在問題

災害高風險區人口、資產密度的提高,是災害損失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災害高風險區的開發在中國是不可回避的。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圍的洪、澇、旱災害;中國位于環太平洋與歐亞兩大地震帶之間,地殼活動劇烈,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和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區;中國約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數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農業產值分布在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和地震災害都十分嚴重的沿海及東部平原丘陵地區,所以災害的損失程度較大;中國具有多種病、蟲、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條件,隨著近期氣候溫暖化與環境污染加重,生物災害亦相當嚴重。另外,近代大規模的開發活動,更加重了各種災害的風險度。過去我國體制中國家政府部門中直接面對有關防災減災的部門不少,比如民政部有減災委員會,水利部有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地震局有相關防災減災機構,國土部又負責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防治,農林部門負責各自范圍內自然災害防治,一旦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各個部門各自為政,各發各的文件,各統計各的數據,各組織各的行業開展工作,于是乎基層政府應接不暇。比如這次地震,各個部門為了顯示自己所做了很多工作,很重要,先后派出多路工作組下基層,基層的政府群眾除了要組織搶險,還要應付許許多多的上級領導,可謂苦不堪言。這些在現實中存在的體制不暢、政出多門的現狀,已經到了不能不改革的地步。按照一個部門負責一件事情的原則,有利于全面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有利于各專項經費的直接下達,避免多渠道、多環節、多層次的弊端,有利于建立綜合、專業性防災減災預備隊伍,有利于突發特大災害后第一時間依靠龐大的國家機器(軍隊)投入搶治,有利于專業性人員的培養,總之,我們認為成立國家級專業防災抗災減災委員會,是進一步進行機構改革和精兵簡政、全面行使政府職能和建設服務性政府的大勢所趨。

三、建議與措施

一要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綜合運用工程技術與法律、行政、經濟、管理、教育等手段,提高減災能力,為社會安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要加強災害科學的研究,提高對各種自然災害孕育、發生、發展、演變及時空分布規律的認識,促進現代化技術在防災體系建設中的應用,因地制宜實施減災對策和協調災害對發展的約束;

三要在重大災害發生的情況下,努力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防止災情擴展,避免因不合理的開發行為導致的災難性后果,保護有限而脆弱的生存條件,增強全社會承受自然災害的能力;

四是災害管理是市政府、有關單位與社會集團為防災、減災所進行的一系列立法、規劃、組織、協調、干預和工程技術活動的總和,貫穿防災活動的全過程,是社會減災行動系統的中樞。政府部門臨時性協調機構下設常務性行政辦事機構、可以依托的災害信息管理機構和從事宏觀災害管理研究的專家組織,對負責統籌規劃大江大河防洪安全建設與流域綜合治理的流域管理機構,以立法的形式明確其管理權限和保障這些權力實施的各種措施,加強中央政府對流域管理機構的支持和管理上的直接參與,協調解決流域治理中地方行政區域間的沖突,健全政府管理部門的執法和監督職能;制定提高行政領導災害管理水平的培訓計劃,形成制度,長期實施,健全災害調查、評估與統計的組織管理體系;

五是防災減災體系是人類社會為了消除或減輕自然災害對生命財產的威脅,增強抗御、承受災害的能力,災后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而建立的災害管理、防御、救援等組織體系與防災工程、技術設施體系,包括災害研究、監測、災害信息處理、災害預報、預警、防災、抗災、救災、災后援建等系統,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體系。

思考:整合全市各部門有關防災抗災減災的下屬機構,成立市政府防災減災委員會,由市委書記任政委,市長任委員會主任具體負責全市各類自然災害的防治和統一協調救災事務,委員會下設防汛抗旱中心、地質災害防治中心、地震災害中心、異常天氣中心、農林災害防治中心、災害統計辦公室、軍隊協調辦公室、綜合辦公室、財務、人事、科教、后勤等部門,同時要結合"防災減災日"等節日組織專題宣傳,采取公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宣傳形式,廣泛深入開展防災減災避災知識宣傳。增強社會公眾特別是農村群眾的防災減災知識,提高社會公眾的防災避險、應急自救、抗災減損的能力。

篇(3)

按照省政府部署和《浙江省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要求,《*市農業綜合開發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編制完成,并經省政府浙政發函〔*〕29號的批準?!兑巹潯房茖W地分析了*市農業資源特點、優勢與開發潛力,闡述了全市農業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區域布局和產業發展導向,提出了農業綜合開發重點建設項目和對策措施等。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下,認真實施好《規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F經市政府同意,就加快實施《*市農業綜合開發規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知如下:

一、貫徹執行《條例》,積極推進《規劃》實施

(一)把《規劃》實施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在研究制定農業重大政策和決策時,要充分吸收和采納《規劃》的有關內容。同時,把落實《規劃》與實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有機地結合起來。市發展改革、農業、林業、水利、國土、氣象、科技、財政、金融等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各司其職,通力合作,把實施《規劃》與實施本部門的專項規劃協調統一起來,形成強大的《規劃》實施網絡,保證《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加強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市發展改革委是全市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門,擔負著貫徹執行《浙江省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條例》,加強對全市農業自然資源進行綜合管理的主要職責,應定期開展全市農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綜合分析與評價工作。市農業區劃委員會各成員單位,應按照各自職責,對所轄領域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分布和利用及其變化情況進行調查監測,并根據綜合管理部門的要求開展分析評價工作。

(三)依法建立“三項制度、一大體系”。按照《條例》規定,建立農業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和綜合評價制度,對全市農業自然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分布、利用及其變化情況進行定期調查、動態監測和綜合評價。建立農業自然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影響評價制度,凡是對農業自然資源可能產生影響的基本建設項目,都要開展可持續發展影響評價工作,并將其作為項目可行性研究審查與論證的主要依據。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要加強指導,督促項目業主開展可持續發展影響評價報告編制工作,并組織開展對評價報告的審查,確保基本建設項目對農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建立農業自然資源重點保護山區和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保障制度,增加資金投入,加強對農業自然資源的保護。建立農業自然資源信息共享體系,農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部門和專業部門要互相配合,優勢互補,合力建設農業自然資源信息網絡,實行信息共享,提高資源信息利用率。

二、優化區域布局,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一)以《規劃》為指導,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要通過對農業功能結構、空間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等方面的調整,促進農業經營方式和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各地要按照《規劃》提出的建設5大功能區,21個產業帶的農業總體布局和形成杭州灣南岸紹虞平原都市農業、曹娥江兩岸特色農業、浦陽江兩岸優勢農業三塊產業集聚區和龍門會稽山地、天臺四明山地兩大生態保護區的“π”形農業綜合開發新格局的要求,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找準發展現代農業的切入點、優勢和拳頭產品,積極投身于現代化的產業帶建設,做強做大農業區域特色經濟。

(二)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積極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區域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

1.紹虞平原都市農業發展區,要大力發展綠色生態、休閑、文化娛樂型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培育成全國和全省重要的特色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和供應中心,建成杭州灣南岸農產品物流中心;

2.浦陽江河谷丘陵優勢農業開發區,要努力建設成為*市糧食、畜牧、水產等重要的優勢農產品基地,發展形成珍珠、供港豬、蔬菜等外向型農業特色區塊,培育成全國淡水珍珠養殖、加工交易中心;

3.會稽、龍門山地自然生態保護區,要建設成為*市良好的生態屏障和集休閑觀光、避暑度假、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區,發展形成茶葉、香榧、筍竹、毛板紅板栗等名特優產業群;

4.曹娥江河谷丘陵臺地特色農業開發區,要建成*市無公害和綠色糧油、蔬菜、優質生豬、禽蛋、水產等大宗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珠茶、長毛兔、小京生、白術、蠶種、花卉等特色農業產業化基地,培育成全國長毛兔良種繁育基地和供應中心;

5.四明、天臺山地森林生態保護區,要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恢復和改善森林生態系統,控制水土流失,建成曹娥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培育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與旅游農業相結合的生態旅游產業。

(三)穩定糧食生產,發展特色農業。要確保全市18萬公頃基本農田總量平衡,保護和建設好12.7萬公頃標準農田。切實加強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確保糧食安全。在全市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175萬噸上下,保證年糧食生產總量85萬噸以上,糧食自給率達到45%以上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重點扶持茶葉、水產、畜禽、蔬菜、花卉、筍竹、干鮮果等特色優勢農產品,打造“綠色茶都”、構建“花卉強市”、提升“珍珠之鄉”、創建“蔬菜大市”,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三、增加資金投入,加強農業基礎建設

(一)建立穩定增長的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機制。一要加快建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逐步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確保財政支農支出每年的增長幅度高于同級財政支出的增長水平。二要認真執行國發〔2004〕8號文件,按照各縣(市)不低于土地出讓金平均純收益的15%部分資金,切實用于土地整理復墾、宜農未利用地開發、基本農田建設以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土地開發。三要充分發揮國家支農資金投入的導向作用,進一步放寬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領域,采取貼息、補助、稅收等措施,鼓勵引導各方對農業綜合開發的投入,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物質條件。

(二)加強水利建設。以加強農村人畜飲水、灌區節水改造、水土保持、農村水電為重點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重點水利工程建設為龍頭,開展“千萬農民飲用水”、“千萬畝十億方”和“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設,解決好農村生活生產用水,改善農村水環境。到2010年,環杭州灣標準海塘達到100—300年一遇,各縣(市)新城區防洪標準達到50—100年一遇,重要建制鎮防洪標準達到20—50年一遇。*平原、虞北平原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以上,排澇標準達到10—20年一遇,并要突出解決內澇問題。病險水庫基本得到除險加固。大力推進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笆晃濉逼陂g全面改善和解決100萬農民飲用水水質條件。

(三)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和標準農田建設。建立健全標準農田建設的投入機制、管理機制和責任機制。把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和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規劃》實施的重點內容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增加投入,提高建設水平,并通過整合,把中低產田改造、標準農田建設與加強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到2010年,全市建成標準農田12.7萬公頃,新改造中低產田5萬公頃,全面提升地力,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

(四)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按照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穩步推進的要求,通過建立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和完善生態公益林經營機制,繼續搞好退耕還林,加強海涂和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認真抓好林業跡地更新改造,加強封山育林工作等,積極推進全市13.3萬公頃生態公益林建設。

(五)加強農業抗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災能力。以加強氣象、水文、防汛的現代化建設和動植物疫病及病蟲害防控體系建設為主要內容,加強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加強氣象自動監測和水利信息化網絡建設;開展小流域防洪避洪規劃,加強山區小流域治理、地質災害防治和重點農區的防災抗災工程建設;制定臺風、干旱、洪澇、寒潮、陰雨等自然災害的防御工作預案;完善森林防火,環境污染傷農事故應急處置預案。提高農業抗御各種災害能力,減少災害損失,確保農業生產安全。

四、依托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一)加強農業科技支撐能力建設。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與市場競爭力為重點,全面加強農業科技建設,提升農業科技的基礎實力、創新能力和轉化能力。建立以國家農技推廣體系為主體,企業、社會多元化參與的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到2010年,力爭在提高糧食單產、動植物品種改良、農業節本增效、農產品加工增值、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高效利用等重大關鍵技術領域取得較大突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5%,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農業勞動者受教育程度平均達到9年。加快實施“科技進村入戶工程”,實現農技推廣零距離。通過農村科技示范戶的輻射帶動和科技信息網建設,加速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推廣。

(二)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指導農業、以開放的思路拓展農業、以市場的手段經營農業,提高農業的自我發展能力。一要以農業產業化為核心,重點發展茶葉、珍珠、供港豬、長毛兔、紹鴨、優質稻米、蔬菜、花卉、名果、竹筍等10個主導產業,延長產業鏈,發展深加工,提高產業化水平;二要按照“扶大、扶特、扶優、扶強”的原則,支持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實行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科研開發、生產加工、營銷服務一體化經營,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區域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到2010年,全市建成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的加工型、外向型農業龍頭企業100家,其中超億元50家;三要加快農產品市場與杭州灣南岸農產品物流中心建設,集中發展一批基礎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管理規范、輻射范圍廣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積極推進“農改超”工作,大力發展農產品營銷大戶和現代流通網絡,振興農產品市場與物流業;四要深化開放型農業,力爭在外建基地、外引資源、外拓市場和外向創匯上有新突破,促進農業跨區域、跨行業發展。到2010年全市農產品商品率達到80%以上,農產品自營出口達到7.5億美元,外建基地面積400千公頃以上。

(三)積極發展循環農業。根據不同區域,因地制宜開發推廣循環農業高新技術和發展模式,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一要通過安全農產品生產關鍵技術,實施保護性農業耕作技術和高效節水綜合技術的研究與示范,實現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創新;二要通過集約化養殖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農業固體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以沼氣、太陽能為核心的,與農村廢棄物的生態化處理密切相結合技術的研究與示范,實現農業廢物利用和環境綜合治理模式創新;三要通過農業農村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及源頭污染防控技術,農村生活污水生態化處理和農村河網水系水體富營養化控制技術的研究與示范,實現農村水環境保護與水體生態修復模式創新;四要通過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和廢棄土地復被,土壤培肥技術的研究與示范,實現農村土地(土壤污染)綜合治理模式創新;五要通過延伸產業鏈,加強農產品加工中廢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的研究,實現農產品加工業潔凈化生產模式創新。

五、加強資源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一)以基本農田保護區為核心,建立優勢農產品保護區。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根據農業自然資源利用功能定位和農業發展要求,建立以糧油、蔬菜、淡水魚、畜禽等為主要內容的5個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保護區:紹虞平原的糧、油、漁、鴨產業帶,種子種苗產業帶;浦陽江河谷區的糧、菜、漁、畜產業帶;曹娥江河谷區的糧、漁、畜、禽產業帶,糧、菜、花卉、長毛兔產業帶。

(二)以名優特產品為重點,建立特色農業產業帶保護區。根據*市農業資源優勢和市場預測,建立10個特色農業產業帶保護區:紹虞平原海涂的特種水產產業帶;浦陽江河谷區的珍珠產業帶;會稽、龍門山地的食用筍、竹制品產業帶,香榧產業帶,名優茶產業帶;曹娥江河谷丘陵臺地區的茶桑、果蔬、小京生花生、白術產業帶;四明、天臺山地的毛竹、板栗產業帶,名優茶產業帶,桃形李、花卉產業帶,花卉、楊桐柃木產業帶等。

(三)以生態市建設為目標,建立農業自然生態保護區。根據農業自然資源功能定位和農業生態建設的需要,建立19個農業自然生態保護區:濕地保護區的鏡湖濕地公園,曹娥江口候鳥濕地保護區;水資源保護區的鑒湖自然山水風景區,湯浦水庫水源涵養區,東白湖水源保護區,南山水庫風景名勝區,沃洲湖風景區,石壁水庫水源保護區,欽寸水庫水源保護區,隱潭水庫水源保護區;屬于風景名勝區的蘭亭風景及水湖涵養區,會稽山(平水江)風景區,五泄、斗巖風景區;森林公園有蘭亭國家級森林公園,諸暨楓橋森林公園,香榧森林公園與種質資源保護區,嵊州金庭生態景觀林區,新昌天姥山森林公園,新昌羅坑山森林公園等。

六、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合理調整村莊社區空間布局。根據*市城鎮體系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結合新農村社區建設的要求,以“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為龍頭,以縣為單位編制和實施縣域村莊布局規劃,形成一般建制鎮——中心村——自然村三級農村居住區空間布局。通過城中村改造和撤并小型村、幫扶空心村、縮減自然村、建設中心村等優化村莊布局,加快農村基礎設施與城鎮聯網對接。爭取到2010年,完成行政村撤并工作,把城中村改造建設成為城市新社區,把50%左右的其它行政村改造建設成為全面小康和現代化的新農村。

(二)積極推進新農村社區建設。堅持以硬件建設為主,以優化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目標,加快新農村社區建設。按照“布局優化、路面硬化、路燈亮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的要求,加快農村村容村貌改造、改廁、垃圾集中處理等各項整治,健全農村環境保潔和綠化養護機制,實現農村生產環境、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提升優化。

篇(4)

關鍵詞:水源涵養林規劃;水源保護區;昆明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1.相關概念

水源涵養林是在水源區,通過植樹種草,恢復森林植被,從而能更好的滯留降水,保土保水的一項生態建設工程。其實質是恢復森林植被,其目標是促進水源地生態環境平衡(佘方忠,2000)。水源涵養林的建設必須遵循林學的基礎理論。

水源區水源涵養林規劃是對退化或受損的植被系統的恢復或重建過程。包括:重建,即去除干擾因素并使生態系統回復到原有的利用方式;改進,即對原有受損系統進行改進,提高某方面的結構與功能;修補,即修復部分受損結構;再植,指恢復生態系統的部分結構和功能 [1]。

2.水源區概況

云龍水庫水源保護區位于昆明市北部的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云龍鄉,距縣城58km,坐落于云龍河與掌鳩河交匯口以下580m處。水庫設計總庫容4.84億m3,正常儲水量3.97億m3,年供水量2.5億m3,水庫面積9km2。保護區的徑流面積包括云龍水庫、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及其支流的徑流區,總面積745km2,有林地覆蓋率約有30%,但林份結構不合理,分布結構不均勻,特別是上游支流保護區內,還有大量農耕地,存在點源和面源污染的隱憂。水源區水質為Ⅰ-Ⅱ類水質,是較理想的飲用水源。水源保護區范圍涉及祿勸縣6個鄉鎮的31個村民委員會、315個村民小組共5萬多人 [2]。

3.水源涵養林規劃基本原則

(1)以“全面綠化、全面整治、全面截污、全面禁養”為規劃的基本內容。

(2)堅持以人為本、保護為主、綜合防治、兼顧發展的原則。

(3)全面統籌,科學規劃、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4.水源涵養林生態系統建設規劃

目前,云龍水庫水源區內仍有53951人居住在徑流區域內,村中有林,林中有村,破壞森林資源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群眾的生產、生活燃料消耗較大,目前仍有50多各村沒有進行農網改造,無力承擔電價和煤價;三是群眾對現有森林資源和權屬期望值較高;四是護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有煙”火災和“無煙”火災,沒有人力、物力、財力保障。

依據水源區現狀條件,水源涵養林規劃中將生態建設類型區劃為環湖路生態隔離帶、退農還林生態林、主要入庫河流水源涵養林、環湖生態防護林帶、入庫河流與環湖生態濕地5種建設類型。重點建設區域為環湖路生態隔離帶、入庫河流與環湖生態濕地建設、入庫河流水源涵養林,該區域的退農還林工程在短期能較快形成隔離污染源、涵養水源的生態效果,道路交通、建設條件相對較好;其次將退農還林生態林、環湖生態防護林作為一般建設區域,該區域涉及現有農作物的收割周期、土地租用、移民搬遷等相關問題,待條件成熟進行大面積的生態林建設。根據云龍水庫一級核心區退農還林的特殊性,生態林造林以混交林為主,規劃目標如下(見表1)。

表1森林覆蓋率指標規劃

Table 4The indicators of forest cover planning

指標名稱 規劃水平年 規劃期(近、中、遠)

2007 2008―2010 2011―2015 2016―2020

森林覆蓋率(%) 64.7 67 70 75

水源涵養林比例(占森林面積%) 70 80 90

4.1一級、二級保護區生態隔離帶規劃

(1)一級保護核心區的范圍

云龍水庫水源保護總面積745km2,一級保護核心區以環云龍水庫公路以內的區域為主范圍,總面積近69.6 km2。由于生態隔離帶面積大且靠近云龍水庫水源保護區中心,大面積綠化將成為保護區的“肺”。它不但提供大量氧氣,吸納有害氣體,降低塵土,而且可以把水庫周邊環境的自然氣流導進保護區,使保護區與自然達到融合。因此,在各級保護區之間建設綠化隔離帶,是改善保護區生態和風貌的重要手段。成片成網的生態隔離林帶,其環境、生態效益是其它任何形式都無法比擬的,因此,建立生態隔離林帶網絡系統,是恢復和保護云龍水庫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和美化保護區的根本途徑。另外,結合河道治理,加快河流水體沿岸生態隔離林帶建設,一方面可以涵養水源、凈化水質、固堤護岸;另一方面能夠維護水源生態環境和景觀格局的連續性。

(2)云龍水庫環庫公路林帶

環庫公路林帶是云龍水庫水源保護區的“綠色項鏈”,它不但可以為云龍水庫水源保護區提供大量防護綠地,也將對防止云龍水庫水源保護區周邊鄉鎮無節制的擴展起到重要作用,形成進入云龍水庫的綠色生態走廊。林帶具置是在環庫公路兩側各控制20-200米用地進行環庫公路林帶建設,涉及面積1017.5hm2。其布局形式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喬木選擇滇楊、垂柳、大葉柳、水杉、孔雀杉、華山松、云南松、旱冬瓜等,灌木選擇可以形成防護作用的火棘、構骨、薔薇、云南含笑、野八角等。在公路沿線用地條件較好的地方可適當放寬至50米以內,規劃以喬木為主的封閉性復合林帶。環庫公路林帶寬度總體可規劃控制在20米至50米之間。

(3)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河道兩側生態隔離林帶

規劃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河道兩側水平外延水線以上30-50m區域為生態隔離帶。同時,重點保護三條主要入庫河道兩側10米用地以內的自然地形和植被以及河道兩側山體第一層山脊線以內的自然森林植被。在河道兩側區域內以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合理配植的方式構成一道復合型的生態屏障。這種生態屏障的功能主要有3方面:①阻攔陸地上的固體廢物進入水體;②通過植物根系,尤其是高大喬木的深根系保土固岸,減少水土流失和一定程度防止滑坡等地質災害;③通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長代謝,消耗、轉移氮、磷等農業面源性污染物,滯留、富集重金屬離子和農藥等,減少進入水體的污染總量。

(4)書西河、迷樂河、三合小河、高安河、芝蘭小河河道兩側生態隔離林帶

規劃書西河、迷樂河、三合小河、高安河、芝蘭小河主要河道兩側水平外延20-50米的生態隔離帶,種植滇楊、垂柳、大葉柳、水杉、孔雀杉、華山松、云南松、旱冬瓜、火棘、構骨、薔薇、云南含笑、野八角等植物,形成生態隔離林帶,阻止人們堆放垃圾、傾倒污水,有效地改善河道兩岸環境,控制水土流失,有效過濾污染物,減輕河道水體污染。

(5)雙化水庫環庫林帶

規劃建立20-50米寬雙化水庫環庫生態隔離林帶,以加強雙化水庫區域森林保護和林地改造,同時起到補充地下水,涵養水源的作用。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退耕還林、還草,以逐步實現雙化水庫區域全面的禁耕、禁牧和保護,同時加強水庫濕地的建設與保護。采用人工營建的方法,建設水庫濕地,對于有效治理污染,為野生動植物繁殖、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具有重要意義。在水庫淺水地帶和庫濱地帶,大量種植適合當地的蘆葦、蒲草等水生植物,形成水生植物的生態隔離保護帶,使庫濱帶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消耗水中富營養物質,凈化水庫水體,為云龍水庫的后備水源提供保障。

4.2造林典型設計

通過對項目區的詳細調查,結合造林地立地條件、樹種的生物學特性、有關造林技術規程和當地多年來的造林經驗,合理選擇造林適生樹種、林種。按整地方式、規格、造林密度、造林方法等編制造林模式表,共編制了三種造林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一級核心區環水庫道路兩邊20-100米和一級核心區范圍徑流河道兩邊100m的范圍,體現樹林的立體保水效果和林木對栽種地的適應性,設計為隔離帶水源涵養林,主要有模式I-1 香樟+欒樹 、I-2黃槐+石楠 、I-3滇樸+火棘 、I-4藏柏+旱冬瓜 、I-5華山松+藏柏,詳見附圖-小班作業平面圖。

第二種類型是水庫周邊20-50米及入庫河流兩側200米范圍內,考慮到充分體現樹林的立體保水效果和林木對栽種地的適應性,采用喬灌搭配,設計為防護林帶水源涵養林,主要有模式II-1杜鵑+榿木 、II-2慈竹 、II-3垂柳+杜鵑 、II-4柳樹 、II-5頭狀四照花,詳見附圖-小班作業平面圖。

第三種類型是一級核心區西北部和高海拔低區該地區植被主以云南松純林為主和西北部和高海拔低區該地區植被主以礫類和云南松混交林為主,充分體現樹林的立體保水效果和林木對栽種地的適應性,主要采用喬灌搭配,設計為退農還林水源涵養林,主要造林模式有III-1麻櫟+華山松 、III-2滇楊+馬桑 、III-3栓皮櫟+車桑子 、III-4云南松+旱冬瓜 、III-5華山松+榿木 、III-6華山松+旱冬瓜,詳見附圖-小班作業平面圖。

4.3主要工程技術措施規劃

(1)林種結構與布局

從水源區的實際出發,確定其林種結構與布局情況是: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以針闊混交葉林為主;經濟林以優良速生,有市場前景的種為主,薪炭林以能萌生、生長快的樹種為主。以上林種是根據國民經濟的需要和森林的不同效益來劃分的。云龍水庫水源區森林植被的主要生態功能是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所以70%以上的森林應區劃為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主要布局在河流及水庫的源頭,水系分水嶺及庫區分水嶺的上部,水土保持林主要布局在水系兩側面山及庫區面山的Ⅲ級水源保護區內。從水源區的實際出發,在Ⅲ級保護區內安排一定比例的用材林、薪炭林,經濟林主要以林糧間作的形式開展,主要安排在現有農耕旱作坡地實施。

(2)工程造林技術

工程造林規劃在宜林荒山荒地、退耕還林地及發展經濟林的地塊實施。工程造林就是要經過造林作業設計,應用較高標準的整地、施肥、良種壯苗和栽培技術,按節令進行植樹造林,造林成活后,必須經過檢查驗收,保存率達不到95%以上的必須補植補種,并記入檔案管理。

工程造林必須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適地適樹就是要使造林樹種的特性和造林地條件相適應,以充分發揮其林地的生產潛力,達到該立地在當前經濟技術條件下較好的產量水平。為達到這一目的,可以綜合為三個辦法。一是選樹適地。就是選擇在生物學、生態學特性方面與立地條件相適應的樹種或類型造林,以充分發揮造林地和造林樹種的生產潛力;二是改樹適地。即通過選種、引種、育種等方法改變樹種的某些特性,使其逐漸適合于在原不相適應的立地條件下的生長;三是改地適樹。即通過整地、施肥、灌溉、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變造林地的立地條件,使其適合于原來不適應的樹種生長。

造林作業設計:造林作業設計要求以鄉(鎮)為單元開展造林地區劃、立地條件類型劃分、造林模型包括:造林整地、規格及排列、造林密度、造林樹種選擇、施肥種類及數量、管理撫育等措施。還要有檢查驗收的組織領導和質量標準,建立檔案管理的可操作辦法。造林作業設計應由有資質的林業規劃、科研單位承擔,當地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主要造林樹種有:華山松、云南松、鐵松、云南油松、杉木、旱冬瓜、青岡櫟、黃櫟、白櫟、麻櫟、滇樸、黃連木、清香木、元寶楓、云南樟、刺槐、圣誕樹、金竹、老鴉泡、杜鵑類、火棘、山茶、化香樹、野八角、棠梨、山皮條、野皂角、密油枝、優良種的經濟林樹種桃、梨、柿、蘋果、花紅、板栗、花椒、山楂、金銀花等。

(3)森林經營措施

云龍水庫水源區內的67.5萬畝現有林(包括人工林和天然林),既是云龍水庫水源區防護林體系建設的生態、物質基礎,也是本項目建設的重點。為了提高現有森林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潛力,充分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綜合效益,在現有森林資源統計和補充調查的基礎上,設計開展以下現有林森林經營措施:

① 幼林幼育:人工造林保存率達不到90%以上的幼林或天然更新達不到造林密度的林分,設計每年撫育1-2次,主要措施是除草、施肥、補植補造及病蟲害防治;

② 中幼林撫育間伐:郁閉度在0.8以上的人工林,0.7以上的天然林設計開展中幼林撫育間伐,使郁閉度控制在0.6-0.65之間。撫育間伐強度是關鍵技術,從現在林分的狀況出發,可伐除林分平均胸徑以下的被壓木,病蟲害木及非目的樹種的林木,幼林可開展透光伐;病蟲害嚴重的則進行專項的衛生伐。繼續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推進云龍水庫水源區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每年義務植樹5萬株、新植核桃5000畝,大力開展以中幼林撫育、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為主要內容的綠化造林工作。

③ 次生林封山育林:采取封育為主,借助人力干擾,定向恢復和自然力促進其自然生長、更新、繁殖、演替,從而達到恢復和改善森林生態系統,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對于林相層次差的次生林地采取保留原植被、補植喬木樹種的措施。同時,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的劣性溝道采用營造掛淤水土保持林,修建土谷坊、生物柵欄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進行治理。其中,侵蝕溝坡水分、土質條件較差,選用極耐干旱、耐瘠薄、根系發達的樹種,如木荷、山烏桕、銀合歡、山毛豆等;侵蝕溝道水分較充沛,時有積水,選擇根系發達,且較耐水濕的樹種,如水杉、旱冬瓜、鴨腳木,喬、灌、草結合進行造林。

④ 防護林經營措施:為充分發揮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護岸護堤林的防護效能,應根據不同的防護效能,采用相應的經營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在內。在III級保護區內,主要采用生物措施,包括林分疏伐后在林下種草,培育灌木層等措施在內。

⑤ 經濟林經營措施:通過林地補闊措施,豐富林分樹種組成,增加地表覆蓋度。首先解決林權歸屬問題,由水庫管理部門取得林權后實施退果還林,逐漸撫育成水源涵養林。對現有果樹進行保留,嚴禁按果園中耕、除草、施肥管理;株間空隙地,混交鄉土闊葉樹種,形成多層次、多樹種的森林植物群落。在樹種選擇上,根據立地條件,自山頂至山腳選擇不同特性的樹種進行造林。主要選擇樹種有華山松、云南松、旱冬瓜、青岡櫟、麻櫟等。在造林方式上,采用 “一坡三帶”式造林,分山頂、山腰、山腳三帶造林;采用株間混交方式,在同一種植行內隔1株種植兩種以上的喬木樹種。喬木間隙補植本地灌木樹種。同時加種一些地被植物。

⑥ 低效林分改造措施:按經營目的林種、樹種、結構的要求,對達不到目的林種、樹種的低價值林分和疏林地、灌木林地進行全面改造、局部改造和分步改造,林分改造前要開展嚴格的工程作業設計,設計經過申請并獲批準后方能組織實施。林分改造要分清權屬關系,提高木材的綜合利用價值。林分改造后的跡地,必須當年進行清理,并用工程造林的方法,營造喬、灌、草結合的混交林、闊葉林,提高林分的生態效益和保護功能。

5結語

云龍水庫水源區水源涵養林規劃中以生態水文學為理論基礎,將適地適樹、混交林技術運用到水源涵養林規劃中,結合云龍水庫水源區的具體情況,把水源涵養林體系劃分為環湖路生態隔離帶、退農還林生態林、主要入庫河流水源涵養林、環湖生態防護林帶、入庫河流與環湖生態濕地5種建設類型。在集中式水源區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下,通過水源保護區水源涵養林的規劃與建設,從微觀層面找出合理的水源區水源涵養林的布局結構、水源涵養林層次結構與樹種種類,才能有效保障水源區的水量與水質。

參考文獻

[1] 史曉新、朱黨生、張建永,現代水資源保護規劃[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 云龍水庫水源保護區總體規劃前期環境現狀調查及評價報告.昆明市重點水源區保護委員會辦公室,2007.11.

[3] 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昆明監測站檢測報告(地表水云龍水庫).昆明市掌鳩河引水供水工程建設管理局,2004-2007.

[4]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全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編制技術大綱[S].北京: 2006.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人妻体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套抽出白浆来|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久青草影院在线观看国产| 色妞ww精品视频7777|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内射美女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色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少妇被猛烈进入到喷白浆|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国99久9在线 | 免费| 肉蒲团春到肉蒲团冬重燃| 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狠狠88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app下载|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 欧美性群另类交| 天天躁恨恨躁夜躁2020|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专业剧情av在线|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 国产肉体ⅹxxx137大胆|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浪潮在线 | 日本大片在线看黄a∨免费| 亚洲av无码之日韩精品| 人妻暴雨中被强制侵犯在线| 亚洲av无码乱观看明星换脸va| 无码人妻av一二区二区三区| 尤物视频网站|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 日韩a∨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乱子轮熟睡1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