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傳統工藝論文

傳統工藝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7 18:03: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工藝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傳統工藝論文

篇(1)

1.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資源

首先,編寫好校本教材。剪紙作為校本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為此,學校要動員教師和學生廣為收集有關剪紙的書籍和資料,并到新華書店購買相關書籍。同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由課題組負責把這些材料整編成冊,作為剪紙校本教材。其次,充分利用民間藝人這一稀有資源,邀請民間藝人來校指導,傳授剪紙刻紙的技術和方法。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要逐步普及剪紙藝術,就要通過多種渠道向學生介紹、宣傳剪紙藝術。可以在學校的宣傳櫥窗、墻面、樓道、教室、窗戶等位置上張貼師生的剪紙作品,發揮校園隱性環境課程的教育作用。利用學校廣播等媒體進行定期宣傳,介紹剪紙的知識、方法,借鑒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剪紙教學網站,開展為學生作文配剪紙插圖的活動,編制“小巧手”剪紙學習專欄,使學生對剪紙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轉為親切,激起探究欲望,營造積極的校園剪紙藝術氛圍,使師生在校園生活的每時每刻都能受到藝術熏陶。

3.讓學生積極參與剪紙

剪紙是一種工藝,需要良好的心態、力量的均勻和意志的堅定。不論學什么,精神都是最重要的,方法是第二位的。剪紙教育注重動手、動腦,能營造一種輕松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與求知欲,提高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寓教于樂。剪紙內涵十分豐富,具有極強的綜合性,涉及數學、美學、哲學、力學等。它的創作過程,與常規教育有很大的區別。剪紙教育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動腦、動手的主動精神,而且還要提高他們的美學審美層次。剪紙藝術的內涵是開放的,是課內外相結合的,能促使學生廣泛地吸納更多的學科知識,特別是美學知識,因此在剪紙的創作和教育過程中包含了再認識、再創造循環往復的過程,對人的品質的培養產生了重大影響。很多不愿學習的學生通過參與剪紙藝術,學會了吃苦,磨練了意志,提升了自信,開始熱愛學習。

4.建設剪紙藝術傳承團隊和工作室

學校應安排教師牽頭成立剪紙藝術學群,負責剪紙工藝教育和教學工作,并定期邀請剪紙大師或藝人來校講學、傳授技藝,由教師和工藝師聯合組成傳統工藝傳承團隊。還應該建立剪紙工作室,繼承傳統、融入時尚元素、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設計室、創作室、展示室三位一體,使設計、制作、展示在真實的職業場所環境中進行,真正實現藝術融入技術、技術凸現藝術。學生跟隨指導教師學習實際操作技能,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每一件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都能夠很好地感染熏陶學生。

5.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師生關系的處理上,要建立陶行知先生所提出提出的“藝友制”,即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師生,又是朋友,教學形式不拘泥于課堂,大家像朋友一樣相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和教師進行交流,既可以切實學到技藝,還可以發展創造性思維,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傳承剪紙工藝對塑造校園文化的再思考

篇(2)

(1)武漢理工大學留學生對中國傳統手工藝的興趣

在本次調研中,大多數留學生都對于中國傳統手工藝有興趣。41.7%的留學生喜歡裝飾擺設類的手工藝品,37.5%的留學生喜歡小型配件工藝品,有8.3%的留學生喜歡家居日用品,另有8.3%的留學生喜歡服飾類工藝品,4.2%的留學生則表示喜歡其他類的手工藝品。在學習了解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時候,有58.8%的留學生對中國傳統手工藝的興趣在于手工藝品的制作工藝,35.3%的留學生對于手工藝品的歷史文化感興趣,5.9%的留學生關注手工藝品的其他信息,在調查范圍的留學生都不關心傳統手工藝品的吉祥寓意和意味。而在購買中國傳統手工藝品時,吉祥含義和特殊寓意被55.6%的留學生視為重要因素,16.7%的留學生注重手工藝品的實用性和功能,11.1%的留學生在乎傳統手工藝品的時尚感,工藝品的材質也影響5.6%的留學生抉擇,5.6%的留學生會更喜歡大師的作品,5.6%的留學生更注重工藝品的價格和性價比。外國留學生大多對傳統手工藝有著一定的興趣,他們的興趣集中在于裝飾擺設性的工藝品的制作工藝,歷史文化和特殊寓意上,在合適的材質和功用下,留學生會考慮購買中國傳統手工藝品。

(2)武漢理工大學留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渠道

武漢市是中原文化聚集的交匯處,武漢市存在著剪紙,刺繡,糖塑等多種傳統的手工藝形式。湖北省美術館,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市博物館,武漢市美術館等機構舉辦的展覽為武漢市民提供了學習認識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平臺。此次調研中,45%的留學生希望通過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體驗來獲得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知識,30%的留學生偏好文化旅游的方式來接近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15%的留學生選擇去看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展覽,只有10%的留學生會去聽中國傳統工藝的講座。留學生更偏好通過可交互式的體驗方式和多方面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去學習認識中國民間的傳統手工藝文化。對于在武漢的留學生而言,學習工作之余能夠接觸中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的機會極少,了解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渠道更趨簡單單一,又加之各個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語言障礙因素,致使留學生并不能系統地認識了解中國傳統手工藝。

2針對留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調查分析

學校以及留學生、傳統工藝者、政府方面以及媒體傳播

(1)關于學校以及留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問題研究。

1)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差異性造成的問題

被調查的留學生,大多數對某些傳統有一定了解,如:剪紙、刺繡,但是更多的傳統工藝不被留學生所熟知。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差異性所造成的,其中包括語言障礙、文化障礙等。留學生在中國的交流學習中大部分漢語水平有限,他們通常只在留學生圈中活動。這種由語言障礙導致的文化障礙使留學生難以深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主義導致的文化差異性和民族意識形態的不同也導致留學生無法了解傳統工藝背后的意義。

2)學校教育人才培養方案計劃

學校在培養外國留學生的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應增加留學生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知識的學習,可通過展覽、參觀工作室等方式組織留學生了解傳統文化。

(2)給傳統工藝從業者的建議。

1)宣傳途徑方式需完善

在調研前期對于中國傳統手工藝從業者探訪過程中,許多的傳統工藝者以家庭作坊制為主,在展示作品采用的宣傳方式較傳統保守老舊。在此我們推薦立體式、多角度、長久性、多媒體的宣傳方式。例如,親身體驗,更加系統詳細的講解傳統工藝的獨技藝、悠久傳統等旨在讓參觀者身處其中的體驗感;在體驗者初次體驗后,通過興趣班的開設或者課堂講座為有意愿繼續了解或學習其制作的留學生提供長期的專業指導和培訓;結合多媒體進行宣傳,在原有傳統媒介傳播的基礎上,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宣傳,提高傳統手工藝的曝光度。

2)實現傳統工藝產品

與市場相結合。從留學生的興趣點出發推斷外國人的興趣點所在,根據他們的需求,適當調整工藝品品類,從而打開和拓寬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國際市場,把中國傳統手工藝品推向國際舞臺,向世人展示中華文化的藝術精髓。

3)加強英語學習,完善工藝品介紹信息

調研前期對于中國傳統手工藝從業者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從業者都為方言使用者,不具備與外國留學生交流的語言基礎,而其工藝品的介紹并未有外文標識,這也是外國留學生很難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一大障礙。中國傳統手工藝從業者應加強自身的素質建設,完善外文標識,才能更有效地宣傳自己的工藝品。

(3)政府方面以及媒體傳播。

1)加強對中國傳統工藝的關

注和宏觀調控。建議政府構建完善的保護傳統手工藝的服務體系,加強有關方面的宏觀調控,并有目的性的針對外國留學生開展傳統工藝活動,提供可交互式的體驗方式和多方面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加強活動的立體性和生動性,實現宣傳的高效性和深刻性。

2)形成傳統文化集聚地,實現集中式宣傳

政府調控傳統文化的集聚,形成傳統文化功能分區,打造城市文化旅游聚居區和文化名片。便利外國留學生和其他游客系統性地游覽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3調查研究的意義

(1)對于留學生而言

我們可以通過我們的力量,幫助他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給他們提供一些能夠近距離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平臺。同時還有助于解決留學生在文化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2)對于學校而言

校園就是我們學習、生活必不可少重要場所,學校對于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來說影響巨大。通過本次的調查研究,我們深入了解留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可為我校留學生創新培養計劃提供案例分析和翔實的研究數據,推進留學生學科創新建設。

(3)對于整個社會而言

篇(3)

關鍵詞:傳統工藝美術,現代室內裝飾

 

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使人類原有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人們對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錯誤定位和認識,以及當前工藝美術產業的不景氣,使得人們對工藝美術的認識就是低知識、低技術,手工藝的小作坊,從業者是知識水平低的人。這樣的認識的高學歷者和藝術專業的學生,無人愿在就業時選擇工藝美術。雖然部分學校開設了工藝美術專業,但畢業生也都轉向了其他專業就業,使大師后繼無人,沒有徒弟可帶。工藝美術門類正面臨著日漸稀少、后繼無人的局面,使許多本身就具有局限性的傳統工藝美術面臨危機與挑戰。畢業論文,傳統工藝美術。在此情況下傳統工藝美術如不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將會慢慢淘汰,淡出歷史舞臺。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沉淀后,雖然失去了原來的主流地位,但它仍然繼承了以往的優秀傳統,保持著中國工藝造物的一貫美學特征,已經形成一定的象征模式并融入社會之中。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其獨特的藝術構造、豐富的表現形式、鮮明的民族特色都反映了生活的直接性以及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對現代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社會的空間中有其存在的獨特意義,在我們生活中工藝美術無處不在,有工藝美術作品的地方往往會吸引更多的目光,它是環境的一部分,是人們感受生活、釋放情緒的媒介,這也是傳統工藝美術的魅力所在。在眾多的平面設計、室內設計、工業設計中到處都能看到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設計中的作用。

社會的發展變遷導致人們在吃、穿、住、行、用等各個方面較以往都有了更大的不同,尤其是現在的青年一代,追求精神自由、張揚個性美感是工藝美術創新發展的原動力。家庭住房、物用品質、室內陳設等社會空間都是藝術家設計創新的空間,也使得傳統工藝美術有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二、室內裝飾設計的發展概況

室內裝飾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社會活動和生活需要,合理、完美地組織和塑造具有美感而又舒適、方便的室內環境的一種綜合性藝術,是環境藝術的一個門類,現代的室內裝飾強調以人為中心進行設計,大致可以分為兩大潮流,一是從使用功能上對室內環境進行設計,如科學地通風、采光、色彩選擇等等,以提高室內空間的舒適性和實用性;另一種是創造個性化的室內環境,強調個人的風格和獨特的審美情調。室內裝飾設計融合了現代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并與建筑設計、裝飾藝術、人體工程學、心理學、美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可以改善空間,對室內空間進行美化和修飾,通過選擇與設計,創造一種理想的室內氣氛,使人賞心悅目,怡情逸性。

我國現代室內裝飾設計起步較晚,真正意義上的室內裝飾設計發展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開始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觀念的改變,人們對公共場所、辦公區域以及居住空間環境裝飾要求越來越高,促進了室內裝飾設計的迅速發展。不管是公共場所還是家庭居室,現代室內裝飾設計已經深入人心并得到了廣泛應用。由于當時裝飾設計及創作還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觀念和較為完善的體系,室內裝飾設計局面比較混亂。有些一味照搬外國設計成果追求所謂的“西洋風格”,有些到處堆砌傳統裝飾樣式強調所謂的“民族特色”,甚至于把不同風格、特點的設計元素混雜于一室已達到“中外合璧”的效果,粗制濫造的現象比較普遍。

三、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裝飾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價值、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可以為現代室內裝飾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和運用價值。創造傳統工藝美術品的目的就是美化人們的生活,很多制作精良的工藝品在古代就已經作為室內裝飾物供人們賞玩,從審美特質上看,傳統工藝美術品與繪畫、雕塑等其他造型藝術相比,裝飾性更強,更適合運用于室內裝飾。

工藝美術的對象主要是手工藝品,而藝術設計是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一個是傳達了傳統的道器思想,一個是體現現代人的設計理念。以往的工藝美術史論多是講技術和現象,多是研究圖案、裝飾的問題,或者亦偏重于材料的工藝闡釋。與工藝美術相對應的是道器,器指物質載體、道指精神內容,是相對于工藝美術領域的范疇而言的。而藝術設計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人為事物。人為事物主要是指包含了人的設計思想和創造性理念的人化自然事物。工藝美術的“形、道、器”相對應的就是藝術設計的“造型、設計、產品”;傳統的“制器和器用”就是當今的“產品和用品”。道器是傳統的器物觀念,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而人為事物是當代的對設計的一種認識,二者互不排斥。

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室內裝飾設計結合,也是為自身的發展謀求出路。傳統工藝美術以手工制作為主要生產形式,其蘊含的勞動價值量非一般工業品所能比擬。畢業論文,傳統工藝美術。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傳統工藝美術品的實用功能幾乎完全被工業品所代替,從實用品轉身變成僅僅充當審美對象的藝術品,褪變成為一種“小眾文化”,其發展空間受到強烈擠壓。可以說將傳統工藝美術融入現代室內裝飾設計,是對中國民族文化藝術進行繼承和發展的有效途徑。

無論是有著500年歷史的景泰藍采用的無機化學,材料學和金屬加工技術,還是歷史更久遠的玉雕,牙雕所使用的加工工具,無不透視出科技和工藝技術的發展水平。畢業論文,傳統工藝美術。而傳統工藝美術之所以能夠綿延不斷發展數百年,乃至千年,其核心就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工藝美術的傳承需要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設計理念的不斷注入。

四、方法

如何避免千人一面,是所有的設計師關注的話題。經過十余年的爭論、反思和探索,目前,業界基本上已經形成共識:我國的室內裝飾要健康發展,應該走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設計道路,努力探求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時吸收國外先進的設計經驗,建立具有現代意識的真正體現中國特色的室內裝飾設計理論和實踐體系。畢業論文,傳統工藝美術。畢業論文,傳統工藝美術。在設計實踐中,設計師不斷探索創新,新手法、新理論層出不窮,各種文化藝術元素都得到了充分發掘,個性化越發明顯。室內裝飾設計風格也因而頻繁變化,自然環保、民族特色、異域情調、前衛現代等風格隨處可見,呈現出百花齊放、五彩繽紛的局面。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價值、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可以為現代室內裝飾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和運用價值。吸取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材質元素、主題元素和地方文化元素并對現代建筑內部空間進行裝飾和處理,使傳統特色和現代建筑統一,對創造既有鮮明民族特征又具強烈時代感的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作品意義重大。傳統工藝美術運用的具體方法多種多樣,但是要符合室內設計的使用功能和環境主題,或繁或簡,采取合理方式手法適度地進行裝飾。

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運用傳統工藝美術時,其原則是要符合室內裝飾的特點。首先要契合室內使用功能和環境主題,合理適度的進行裝飾,使裝飾成為室內環境的亮點。第二,傳統裝飾品要與整體設計風格相適應,和燈光、家具、隔斷、植物、陳設等相得益彰,符合整體美的要求。第三,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運用傳統工藝美術元素既不能打破室內的整體性又要突出其現代感,不能把傳統裝飾進行堆砌而成為古代裝飾的簡單克隆產品。第四,盡量降低傳統工藝美術中不適應現代裝飾設計的限制性因素的使用,如玉石、金銀器等珍貴的原材料、制作程序過于復雜和表現手法太過精細的工藝品,雖然有獨特的裝飾效果但都不適合普遍使用,要重視新材料、新工藝、新手法的運用。

在室內裝飾設計實踐中,應該遵循現代設計觀念,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理論、結構體系中,創造出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思維方法的室內裝飾。最基礎的方式是將傳統工藝美術的造型、圖案、紋飾直接引入到室內裝飾設計方案中,對傳統裝飾進行解構與重組,或者對材質、工藝和表現手法進行替換,延續其審美形式。在掌握了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造型方法、特點、規律之后,可以進一步對傳統元素進行革新和再創造,通過抽象、變形或增加新的表現方式,產生新的形式和效果。

最有創新價值的方法是將傳統工藝美術精髓真正融人到室內裝飾設計中,不囿于傳統裝飾的現有形式,探索并創造出新的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造型方法,真正實現室內裝飾設計的中國化。畢業論文,傳統工藝美術。這就要求我們充分挖掘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吸納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在設計理論和實際實踐上大力探索,不斷拓展傳統工藝美術的進步空間。

篇(4)

關鍵詞:霞帔;面料再造;手工扎染;陜西秦繡

1 霞帔的應用價值與當代再研究的意義

1.1 霞帔的當代應用價值

據記載,霞帔形式的服裝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在隋唐時期得以定型。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是女性社會身份的一種標志。明代時得此名――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霞帔形式的服飾在中西方的服裝體系里雖然名稱不同,但都屬于女性最常用且用途廣泛的輔衣物。在名稱上中國傳統有霞帔的稱謂,也有叫“云肩”的相似服飾。它是披風、斗篷的傳統演變形式。在現代服裝中,以大披肩款式加一字領開口的形式出現得比較多,既可作為大圍巾圍裹在身上,也可以穿在身上做各種款式的變化,更可作為一種裹被使用。由于這種極強的實用性,故在當代服裝體系中被廣泛運用,而國內外大多是結合本國服裝傳統的特色或以傳統工藝加以改造,或用現代加工工藝予以處理,在應用研究上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方法,總的來說是實用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即實用又極易與各種工藝相結合,所以傳統霞帔在當代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與價值。

1.2 霞帔當代再研究的意義

對霞帔應用價值的再研究能在當代服裝業中起到一個以小見大、以點寓面的實例示范作用,對服裝業能起到重要的啟發與研究樣板意義。它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實用性與多用性。霞帔在當代的實用作用是多樣的,既可圍、裹,也可穿、蓋。若能利用當代面料再造藝術把傳統扎染與秦繡工藝運用進來就能以傳統服裝經典充實當代服裝設計。在實用性較強的衣物上注入品質內涵,豐富其文化藝術的品質精神,就可以逐漸占據服裝設計的上游環節,為發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且具有藝術內涵的高檔品牌服裝作基礎,打造具有中國特色與時代精神的當代服裝典范。

1.3 面料再造在霞帔設計中的當代特色

面料再造是當代服裝設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如何運用現代手法將特色的材料及特色面料運用于當代服裝,并挖掘本民族的服裝特色。此次是以傳統霞帔為研究對象,研究傳統服裝形式的當代性改造問題,研究如何利用當代纖維面料再造藝術把傳統扎染工藝以及陜西秦繡繡法表現出來,以兩種傳統手工藝作為面料再造藝術的基因元素而進行當代性的應用研究。以傳統霞帔為范例,利用傳統服裝因素進行當代的面料再造處理,從面料、實用性、形式三個方面完成傳統服裝向當代的轉換。

2 面料再造在霞帔設計環節中的研究

2.1 面料再造在霞帔設計中的應用

傳統霞帔現存的形式即大方巾加一字領開口,在基本款式造型不變的前提下,發揮面料再造工藝在扎染的面料上施以陜西秦繡的技藝,解決如何使扎染較自由的效果與具體的秦繡相結合的關鍵問題,有機地融合這兩種面料再造的方式并使之渾然天成,發揮各自的工藝特點,實現優勢互補,達到高品質服裝的自身質量與觸摸、視覺等感官效果的統一,形成一種獨特的服飾形式,既是延續也是創新、融合、再造,傳承純手工工藝表現形式的工匠文化精神。

2.2 面料再造在霞帔制作工藝上的應用

面料再造在霞帔上表現的方式方法很多,就面料再造自身這方面就有非常豐富的再造手法。例如,面料之間的加減法再造手段的應用,各類刺繡技法的應用,印染技術的應用,豐富多樣的裝飾材料的應用等等,這些都可以應用于霞帔或者說服飾面料之中。本次工藝特色主要是以陜西地域特色的刺繡――秦繡和手工扎染進行的有機且獨特的結合法進行霞帔的面料再造上的創新與設計,視覺上既有一種平面的抽象暈染效果,又體現了秦繡工藝針法的立體視覺感。

陜西秦繡是一種高品質工藝手段,它的特點是技法精粹、效果豐富、針感具體,但霞帔是相對休閑與自由的服飾形式。而以扎染自然天成的秦繡施針前的底紋基料基礎后將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并綜合各自的工藝優勢。先行處理的扎染過程將以方巾的大小確定扎染的大小圖案,確定形態與分布密度并完成其色彩的處理,這一過程是在設計前提下進行的。

扎染的效果往往帶有較多的偶然性、隨意性以及不確定性,使用扎染是霞帔面料再造過程的第一步,即在原始面料上先再造一個較自由幻化的基底圖案。陜西秦繡是面料再造的第二步,是在此基礎上展開的,此時的秦繡圖案是以純抽象方式進行的,即不施可視的具象圖案,而以扎染圖案為藍本,抽象地運用秦繡的施針方式,選擇好的面料纖維施針,發揮秦繡施針的抽象針法美,使繡線以針法的形式沿扎染的自由抽象圖案展開來,抽象地解構了秦繡的傳統針繡圖案外形,保留了它工藝美里的形式美,即面料本身的纖維美感、抽象的針法美、繡線的材料美,并結合扎染幻化神奇的自由性或自然性。

把扎染與秦繡以面料再造的形式運用到“霞帔”的設計上是本論文的重點。這兩種傳統工藝不是被動簡單相加在一起,而是一種重構,一種打破原本結體的重組。扎染只是取其渾然天成的基底,雖然用的是傳統手藝,但扎染不是最終的目的與效果,而秦繡才是本次應用研究的核心。此條件下的秦繡已經是一種被附以當下意義的傳統工藝,它已沒有形的軀體,更沒有外形的約束,在扎染的框架下它只有形式美、工藝美以及材質美,它有了更多的美的精神與現代感,只保留了秦繡的抽象針法與材料,秦繡有了更純粹的意義,它們又是以實用的霞帔為藍本的,達到了實用性與工藝美的完美結合。

篇(5)

8月22日上午,南京大學歷史系徐藝乙教授應邀來到2016年上海書展現場,為聽眾帶來了一場題為《弘揚傳統,振興工藝》的主題演講。該活動由上海故事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同時也是徐藝乙教授新書《手工藝的文化與歷史》的首發儀式。

雖然不是周末,但這場以手工藝為主題的演講活動還是吸引了不少聽眾。現場座無虛席,許多徐藝乙教授的多年粉絲,以及慕名而來的感興趣讀者、工藝美術大師都齊聚世紀館活動A區,在這里購書并駐足傾聽徐教授的演講,為琳瑯滿目的書展盛宴又增添了一道“工藝文化”大餐。

徐藝乙教授1956年生于江蘇省南通市,從事工藝美術研究、傳統物質文化研究、民俗藝術研究和文化遺產研究工作已經有數十個年頭。近些年,在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景下,徐教授常有機會到各地和不同的人流。有應專業刊物之約進行寫作的,也有應邀就某個專題進行演講的。這樣的機會日復一日增多,記錄下來的文字也慢慢頗有體系。有朋友提議,不妨將這些文字集結成書,也算是對近些年思考的梳理和總結。于是品鑒篩選,考據增刪,厘清脈絡,豐富圖文,很快這本以《手工藝的文化與歷史》為主題的論文集就和讀者見面了。

這本書收入了徐老師20篇論文和相關演講的文本記錄,基本上涵蓋了他本人最近幾年對傳統手工藝的思考成果。如果您對一些具體的傳統技藝,比如紫砂、刺繡、雕刻、漆畫等感興趣,這里有豐富的圖文供您了解它們的精微堂奧;如果您對傳統手工藝在當下的傳承發展有困惑,這里也有不少的思考結晶;而若您見微知著,想了解更多的傳統工藝歷史與文化,這里也有許多化繁為簡、高屋建瓴的宏觀論述,是一本兼具專業與普及的“手工藝文化與歷史”讀物。而在演講過程中,徐教授也再次重申了他對手工藝的幾點思考。比如手與心的關系:“就高手而言,技術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如何忘記技術,用心讓技術如同自身的本能,在面對具體的材料時,能夠自然而然地進行處理乃至創造”;再比如如何看待傳統手工藝行業里的繼承與創新問題:“在傳統手工藝行業里,創新往往不是最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恰恰是繼承。如何繼承老祖宗的智慧,繼承傳統的工藝技術,繼承前輩對許多問題的處理方法,乃至繼承這個行業的全部知識與智慧,這才是最重要的”。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徐教授一直致力于對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宣傳工作。自1980年代以來,他已出版有編著、專著、譯著30余部,此次《手工藝的文化與歷史》一書的出版,不僅是徐教授近些年來的思考總結,也是再一次對當下“傳統熱”的呼應。也許正如臺灣錫藝大師陳萬能所說:“傳統就是昨天的創新,創新就是明天的傳統”,從手工藝一門便可窺之一二。

篇(6)

關鍵詞:民間美術;活態;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8-0157-02

長株潭地區是湖南省經濟文化中心,伴隨該地區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步伐,其空間布局、功能定位、經濟結構和社會形態等都發生著迅速而深刻的轉型。在現代強勢文化的沖擊下,一些優秀的民間美術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傾軋,其原本依托的生態環境也已經或逐漸被破壞殆盡。如何挽救長株潭地區瀕危的民間美術文化遺產,并對其進行“活態”地保護與傳承,是必須直面的問題。從“活態”角度研究其傳承模式,不僅延續了歷史與文化脈絡,更有利于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社會煥發蓬勃生機。

一、重構文化生態,打造傳承載體

民間美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類別,它的存在和傳承方式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僅有可供靜態展示和流傳的“有形”藝術品,還承載著諸多 “無形”的文化特征,如手工藝和民俗等。談到民間美術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和延續,就必須考慮到這種精神性的存在對生存環境的特殊要求,它不能脫離文化遺存原本存在的土壤,只能在特定的“文化生態空間”中生存。在長株潭城市一體化的高速進程中,大量民間美術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基礎事實上已經不復存在了,能否重構這種文化生態,正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一)建立民間美術文化遺產活態展示館。

長沙的“湘繡博物館”館藏了大量湘繡名家的繡品,但這只是對民間美術文化遺產的“靜態”保護,近年來,在杭州和江西等地新建的“手工藝活態展示館”采用“情景還原”的方式對“文化生態”整合與重構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此類博物館一般分為:陳列展廳,用以介紹各類工藝品的歷史淵源、制作流程、藝術特色等;另設手工作坊廳及興趣室,由藝人為參觀者表演傳統工藝,游人也能動手操作,現場體驗同時兼有教學功能;此外還有配設有生產廠房和營業廳等。這正是“活”態保護的一種形式,長株潭地區亦可借鑒這種保護范式,建立“民間美術文化遺產活態展示館”,將展館作為文化的傳承載體,“靜態”展示與“活態”傳承并行,實現民間美術文化遺產在當代乃至未來的不斷延續和發展。

據2012年普查的情況,長株潭地區民間美術類文化遺產的分布狀況為:長沙市26個,株洲市14個,湘潭市5個。①可將湘繡、火花、銅官窯陶瓷、瀏陽石雕、望城剪紙、棕葉編、醴陵皮影戲、中國紅釉上彩繪技術、株洲縣朱亭鄒桂文木雕、株洲縣劉雙喜油漆畫、蘆淞區百井剪刻紙藝術、藍印花布等內容遴選后納入展館,展館不僅展示完成的作品,還同時展示制作過程和工序,如能以展示、教學、體驗、生產、銷售結合的形式呈現,則較之靜態的實物、文字、圖片更為全面,能讓文化遺存保持鮮活而持久的生命力。

(二)保護民俗文化,全民參與,營造適宜的社會環境

盡管以“活態展館”的形式能呈現傳統手工藝的部分形態,但畢竟是一種標本式的保護,已經全然脫離了民間美術的生長環境,且保護的種類有限,只能是挽救瀕危文化遺產的權宜之策。“上導之為風,下行之為俗。形成習慣,世代傳承,是為風俗。”②唯有形成風俗和習慣,民眾才會自覺自發地將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融入日常生活。在這個問題上,最關鍵且長效的辦法是需要政府積極引領保護民俗文化,全面提高公眾的文化自覺意識,全民參與保護與傳承,營造適宜的社會環境。譬如在高度現代化的日本和韓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依然中會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集中展示各類傳統工藝品;在政府劃分出來的歷史街區和民俗村,工匠依然在手工作坊從事著傳統工藝,生產和售賣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品。也唯有如此,各類民間美術文化遺產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活態”的保護和傳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和韓國的做法切中肯綮,我們當效法之。

二、賡續文化薪火,構建傳承體系

(一)傳承人、后繼者、民間協會共同構成的傳承隊伍

民間美術文化遺產實現“活態”保護與傳承的另一個關鍵是保護“人”,作掌握特殊技藝的民間藝人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他們是極其珍貴且瀕危的文化資源。要解決民間美術傳承人“斷代”問題,我們應該通過宣傳和激勵提升民間藝人和傳統工匠的社會地位,使全社會意識到他們的文化價值,將他們等同于“藝術家”而非“工匠”來對待。此外,還需要定期向公眾開放手工作坊,吸引公眾注意,提升藝人自豪感和對自身價值的認同感;要求傳承人不斷研修、學習以促進技藝的提高;再以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方式全面記錄他們掌握的民間美術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技藝和知識等;分階段、有計劃地征集并保存他們的作品,制作成教材和宣傳片,以電子媒界的形式傳播等。

民間美術文化遺產要保持“活態傳承”的狀態,還要注意藝人工藝技術的繼承與改善以及“后繼者”的培養。盡可能為藝人提供活動空間,定期組織手工技能表演,以展覽或競技等形式供藝人交流、施展和拓展技藝等。提升年輕人學習和從事傳統技藝的興趣;通過媒體傳遞授徒信息,在全國范圍開展拜師學藝活動、組建民間協會等都有利于“傳承人隊伍”的形成,能確保該項遺產后繼有人。

(二)將民間美術與學校教育結合,持續培養有生力量

培養民眾的民間美術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開發和利用地方美術資源,自覺自發地參與保護與傳承,需要將民間美術文化遺產課程納入整個教育體系,使民眾從小接受民間藝術的熏陶和潛移默化,成為傳承與保護工作中可持續發展的有生力量。

幼兒的民間美術教育主要是對孩子進行有目的滲透和熏陶。通過家長帶領幼兒參與民俗活動;在幼兒園設立民間美術體驗教室來欣賞作品,培養兒童對藝術品的感覺、知覺和美感意識;選取能進行實踐操作的民間美術樣本進行臨摹和創作等;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對家鄉傳統藝術的熱愛。

小學階段,長株潭地區各學校可以因地制宜,與校內資源進行整合,進行校本課程的研發,如藍印花布、火花設計、剪紙等易于實踐的內容等,都是豐富的民間美術課程資源。可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制作過程并舉辦展覽,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此外,還可以以“民間美術文化遺產”為主題,定期舉行全省繪畫和作文競賽,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兒童對當地民族民間美術文化遺產的認同感。

中學階段,注重拓展對民間美術文化遺產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對本土的民間美術的關注,了解地方民間美術的發展歷史和現狀,熟悉當地民間美術的主要種類、地方民間藝術造型特點、審美特征、工藝流程等。在日常教學中以“熏陶、滲透、融入、踐行”的方式培養保護與傳承的后備人才。

地方高校應邀請民間藝人進課堂授“絕活”,鼓勵美術教師向老藝人拜師學藝,將民間美術文化遺產課程列為必修或選修科目。有條件的高校,還可成立民藝系,培養有志從事民藝工作的專業化人才,肩負起傳承民族民間文化的重任。

三、振興傳統工藝,擺脫傳承窘境

長株潭地區民間美術文化遺產的種類繁多且分散,除“湘繡”已形成規模化發展外,其他多屬于規模極小的零散作坊,處于無序發展和自生自滅的狀態,因不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面臨瀕危窘境。要避免單一以“遺產”或是“館藏”的方式存在的局面,就應該讓民藝作品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不斷被生產和銷售,在發展中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真正的“活態”存在方式。

這需要政府職能部門承擔具體而有效的工作。首先通過調查研究,不斷開拓市場,為該地民藝作品的生產和銷售提供信息,再設立長株潭地區工藝品信息網,搭建藝人與消費者溝通和對話的平臺。其次,對在傳承發展傳統技藝、大力培養后繼者以及拓展銷售渠道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民間藝人進行表彰和獎勵,以促進傳統工藝的振興。第三,對學習民藝品制作的年輕人發放生活補貼,保障其生活,能專心致志從事民藝傳承工作。第四,定期舉辦民藝作品的展覽和展銷活動,讓民間藝人彼此交流和展示技藝,以促進技藝的提高。

振興傳統工藝,走產業化發展道路,是民間美術文化遺產擺脫傳承窘境的有效途徑。要建構合理有效的手工產業,長株潭地區應該將經濟價值較高的民間美術文化遺產加以利用,如重點扶持和建立湘繡、銅官窯陶瓷、瀏陽石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作為展示與宣傳民間藝術的窗口;幫助長沙粽葉編、石、醴陵皮影、株洲縣朱亭鄒桂文木雕、株洲縣劉雙喜油漆畫、蘆淞區百井剪刻紙藝術、藍印花布制作等民藝品走向市場,吸引更多民營資本進入民藝產業等。

科學合理的產業化既能為民間藝人帶來理想的經濟收入,改善其生存狀態,又可以更好的發揮其文化價值。以傳統文化拉動地方經濟,又能推動民藝品與市場結合。從“湘繡”的保護來看,在產業化后得到了穩定的傳承和發展,已經成為長沙市經濟產業和居民生活的組成部分,不僅為社會提供了所需的產品,還使“湘繡”本身找到了存在價值,更為重要的是保持了民間美術文化遺產的“活”性,使活態傳承成為可能。

四、嘗試創新思維,實現傳承發展

在現代工業化生產的背景下,由于民間美術作品墨守成規和因循守舊,不可避免地經歷了由盛而衰的過程,被視作粗鄙俗氣的物品而遭到疏離,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讓傳統工藝和民間美術作品融入現代社會,既滿足民眾生活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并最終成為現代化自身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現代文明的發展和民藝品的使用并非不可調和的矛盾,倘若兩者能互為補充、相互融合,往往能創造出令人驚訝的經濟和文化奇跡。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尋求變革與創新,實現民間美術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倘若一味只依靠政府投入來保護,那注定只能是茍延殘喘,逃不過湮滅無形的命運。更何況“持續變化”本就是活態美術文化遺產的基本屬性,正是一代代民間藝術家們的繼承與創新,才使得遺產本身不斷增值。

石濤說過:“筆墨當隨時代”,民間美術之所以逐漸淡出時代潮流之外,其主要原因依然是維持固有形式,沒有緊跟時代步伐。就像長株潭地區瀕危的遺產藍印花布,其圖案的依然只停留在傳統的形式――二方連續、吉祥圖案等規整的紋樣。如果能在圖案的設計上尋求創新,結合現代藝術形式、融合傳統與當代藝術,立刻就能拉近與世界流行時尚的距離,從而廣受歡迎。此外,我們還能在藍印花布的功用上做文章,比如設計整合含藍印花布元素的坐墊、抱枕、腰靠、汽車內飾、包裝盒、旅游紀念品等等,都能引領時尚,讓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生機,重回民眾的日常生活。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說:“舊邦新命”,“舊邦’是應當保持且珍視的文化傳統,“新命”當指隨時代而變,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和推陳出新。也唯有不斷地吐故納新,才能增加民間美術文化遺產對現代社會的適應性,參與現代化的構建,時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勁的發展動力。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11c0096)

注釋:

①徐美輝著.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報告.藝術中國,2012年第10期.

②顧祿著,王昌東譯.圖說古風俗:清嘉錄.北京,氣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2頁.

參考文獻:

篇(7)

論文摘要:傳統手工藝是作坊式的師徒手把手地傳承技藝的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將純熟的手藝絕活保留下來。而高等教育是側重創新研究模式,它是在否定基礎上再肯定,尋求不斷的變化和創新,兩者的目標是相背離的。但是,它們也有互補性,傳統手工藝目前面臨的困境是缺乏創新,不能很好地和現代社會的審美和需求結合;藝術設計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是缺乏民族性,創新的根基不牢固,并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何結合市場經濟、企業的產業結構及對人才的需求來調整教學手段也是藝術設計高等教育在思索的問題。文中分析了兩者各自存在的利弊問題,探討了適宜雙方發展的契合點、利于合作和發展的規劃,以及如何產生良好的互動效應。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傳統手工藝逐漸得到重視并恢復發展起來,但是某些種類的手工藝還是面臨重重困難,無論從工藝手段、材質,還是應用價值等來看,都受到很多限制,如果只是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的保留,它們需要社會力量甚至是相關部門的扶持,如果目前只是依靠自身發展,短期內很難振興,需要重整發展之路,找到和現代社會需求的結合點,并適應現代審美、現代生活的新模式。傳統手工藝注重手藝的傳承,大部分是靠手工完成,其成本較高,在現代社會,比較難以適應大眾需求,但也有部分高端或是特殊消費群體能接受,但類似需求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足以推動某一個傳統手工藝行業的發展。對消費群體的科學細分將決定產業的出路,決定行業的存亡。

藝術設計高等教育也面臨著很多挑戰,藝術設計的核心就是不斷創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方的藝術設計教育理念隨著一批海外學者的歸來,而逐漸滲入了國內的藝術設計教學領域,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就是在這個時期提出和實施的。時隔十幾年,國內這些高校仍然在繼續改革和創新著,并在不斷摸索適合本土的教學模式。

在通常觀念里,傳統手工藝產業很難和高等教育聯系起來。傳統手工藝是作坊式的師徒手把手地傳承技藝的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將純熟的手藝絕活保留下來。而高等教育是側重創新研究模式,它是在否定基礎上再肯定,尋求不斷的變化和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講,兩者的目標是相背離的。但是,它們也有互補性,傳統手工藝目前面臨的困境是缺乏創新,不能很好地和現代社會的審美和需求結合;藝術設計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是缺乏民族性,創新的根基不牢固,并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何結合市場經濟、企業的產業結構及對人才的需求來調整教學手段也是藝術設計高等教育在思索的問題。正是基于以上存在的問題,兩者可以找到發展的共通點,相互彌補,取長補短。

下面我們將結合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的教學實踐來分析、探討傳統手工藝產業和藝術設計教育的互動現狀:

以下是在當代手工藝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些情況:2009年10月,我和幾個做專題研究的學生到江蘇省連云港東海縣對水晶手工藝產業進行考察。

首先,對東海縣水晶城進行考察。東海縣水晶城是東海水晶工藝品的集散地,也是全國水晶原料的集散地。在水晶城里大多是簡單加工的水晶工藝品,有的水晶飾品是按份量銷售,基本沒有設計,也談不上什么附加值。當然水晶城里也不乏精品,但是按照水晶石材的檔次和雕刻工藝的精美來區分的,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最高附加值的工藝品就是這兩者完美結合出來的產物。但是就我們所見到的精品,還是以傳統題材為主,它所面對的消費群體的數量正逐漸萎縮。

其次,對當地的水晶企業、作坊進行考察。通過對當地至善坊水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考察發現,目前他們在傳統工藝的繼承上做到了極致,比如他們雕刻的佛像非常活靈活現,神韻十足。有的水晶還有著非常漂亮的包含物,比如一些有色金屬礦物質,會折射出美麗的光澤,挑選這一類材料雕刻成的佛像,幾乎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的。在藝術品收藏領域中,這種傳統工藝品有一定的優勢,它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企業高層非常重視與高校間的交流,意識到傳統手工藝行業都面臨的種種問題和困難,比如大多數傳統手工業沒有發展的遠景規劃,目前遇到的瓶頸就是只能滿足對傳統工藝的一部分市場需求,也就是不斷復制傳統的東西,形式上沒有創新,消費的群體也比較局限,并且當代設計理念相當缺乏等等。我們深入接觸的這家企業在行業里有一定的先知先覺,他們已經開始在自我的定位上尋找新的突破口。

通過與至善坊水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交流我們有了以下第一手的資料信息:

一、規劃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在成立至今的6年時間里,以前三年的時間充分融入行業,在此基礎之上實現企業規模擴大。

二、確定企業文化和理念

確定“我們的靈魂就是水晶,水晶就是我們的靈魂”的企業文化,提出“藝術化設計、產業化生產”的發展理念,堅持“不換思想就換人”的觀點。

三、引進藝術設計專業人才促進企業發展

從08年引進第一批藝術設計專業設計師以來,企業在產品的質量、產品的銷售、管理模式等方面發展迅速,成績斐然。

通過至善坊水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個案分析,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和傳統手工藝產業各自存在的利弊有以下幾方面:

一、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優勢: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具有系統性、開放性、交互性,對品牌意識及打造品牌的理念比較成熟。

傳統手工藝的優勢:傳統工藝美術行業擁有精湛的技藝,其產品在收藏市場上具備堅實的基礎。

二、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弊端:由于傳統文化和技藝等方面的“斷代現象”,設計教育體系下的學生在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方面存在欠缺,設計作品個性凸顯風格前衛,由此導致設計產品與消費群體脫節。

傳統手工藝的弊端:傳統手工藝行業面臨缺乏創新、品牌意識薄弱、市場分析缺乏科學性以及知識產權的保護措施的無力等諸多問題。

總的來講,傳統手工藝產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它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半自動化程度,特別是形態復雜的工藝品的加工大部分還是需要靠手工來完成,即使是使用機器,人工對機器操作的熟練程度也很難被電腦程序指揮下的機器完全替代。手工藝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很高,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照搬和重復古人的東西,其價值也是低廉的。藝術設計高等教育在傳統手工藝產業中發揮了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挖掘,與當代設計理念的融合以及對品牌的打造等方面的作用。現代藝術設計高等教育和傳統手工藝產業的結合需要找到適宜雙方發展的契合點,看清以上分析的各自存在的問題和具備的優勢,這樣才利于制定出長遠合作和發展的規劃,產生良好的互動效應。因此我們還要逐步探索如何和企業產生聯動,如何引導消費市場,以及如何增加現當代手工藝術品的附加值,這將是我們藝術設計學科將要繼續研究和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榮四海.基于創新生態鏈的產學研合作模式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无码孕妇孕交在线观看| 九九综合九色综合网站| 成人免费视频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福利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美女|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少妇伦子伦精品无吗| 欧美性狂猛xxxxx深喉|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 国产免费观看久久黄av片| 日韩不卡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 香蕉在线 亚洲 欧美 专区| 欧美一进一出抽搐大尺度视频| 帅小伙自慰videogay男男| 欧美性猛交xxxx|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国产精品| 深夜a级毛片免费无码| 在厨房拨开内裤进入毛片| 久久妇女高潮喷水多长时间|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al|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 免费av片在线观看网址| 欧美性巨大╳╳╳╳╳高跟鞋|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免费|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 亚洲永久精品ww47| 老熟妇乱子伦牲交视频| 五月婷婷俺也去开心|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男同| 顶级欧美做受xxx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