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8 11:04: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鐵路技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為適應鐵路提速的需求,大量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廣泛應用在鐵路上,職工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時,對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進行不斷實踐、探索、總結,整體素質得到很大的提升,特別是技師等高技能人才在攻堅方向也往多領域涌現。集結各領域的技師人才、融合各領域的技術才能,成立技師小組,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團結協作的氛圍,將極大地挖掘技術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技師整體力量、充分發揮技師作用。
當前,鐵路正處在改革發展的深化期、關鍵期,隨著管理機制創新、安全風險細化、客貨運輸提速、鐵路建設拓展等各項任務的深化推進,人才的作用更加凸顯,人才的需求更加強烈。太原鐵路局2014年成立了技師小組,依托技師、高級技師組建工作團隊,發揮技師作用,解決現場安全生產實際問題,促進提升職工隊伍的業務素質,為技師、高級技師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提供了平臺。這是深入實施人才強局戰略,釋放質量更高、效益更好人才“紅利”的重要舉措。
一、技師小組現狀
按照太原鐵路局發展需求、結合基層單位實際狀況、經詳實論證,我局建立了441個技師小組。技師小組均簽訂了目標責任書,明確了各小組的職責和年度工作目標,為做好技師小組的各項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技師小組工作進展情況
技師小組組建以來,各單位全力組織推進技師小組開展工作,各技師小組積極圍繞運輸生產安全,結合各自的工作實際,積極開展了提出合理化建議、技術攻關、師帶徒等活動,在活動中涌現了許多典型做法。
(一)領導重視確保了技師小組工作有序推進
大同西供電段為確保技師小組各項工作的有序推進,將技師小組按專業性質分別由機關相關業務科室進行了對口包保,每月由段領導組織相關業務科室、部分技師小組組長召開技師小組攻關活動推進會,匯報工作進展情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通報、考核。
(二)技師小組在安全生產中的作用凸顯
太原車輛段動車組機械師小組,緊密圍繞高鐵安全,正在積極開展“CRH5A型動車組單檢78步和CRH380AL單檢68步作業法技術攻關”課題的攻關。
(三)技師小組的特色做法已在單位推廣
湖東車輛段制動鉗工技師小組結合運用、檢修生產需要,獨創設計了運用檢測尺和16、17號車鉤調整裝置,經段推廣后,原來的3人作業工作量縮減為1人作業即可,顯著提高工作效率。
(四)技師小組成員防止事故、排除安全隱患效果顯著
目前,技師小組成員防止事故、排除安全隱患受到總公司、路局表彰獎勵52次,受到單位表彰獎勵128次。例如,原平車務段車站值班員技師小組,發現處理典型設備故障2次,分別是列尾受到異常干擾、無法正常置號1次;調車作業中道岔失表1次,發揮了應急處置能力作用,保證設備技術狀態良好,為行車安全提供強大保障。
三、開展技師小組活動取得的成效
隨著我局技術裝備快速提升、運輸能力特別是重載運輸的不斷擴充,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夠解決生產一線技術難題的高技能人才。啟動“技師小組”活動項目以來,各成員積極開展技術攻關、提出合理化建議解決生產過程中的難題,充分發揮了高技能人才專業特長。
(一)技師小組攻關課題等活動進展情況
2014年全局441個技師小組,共確定攻關課題462個,其中:已完成了424個,有38個因資金不足等原因截止年度未完成。
(二)技師小組主要工作進展情況
2014年441個技師小組共開展活動2709次,車間進行業務指導2049次,站段業務部門進行專業指導1165次;提出合理化建議2887條,完成技術性論文或總結1149篇,培養高技能人才862名,在段、車間推廣新成果或特色做法628次。
(三)技師小組模范帶頭作用發揮情況
各“技師小組”緊密圍繞運輸生產,充分發揮技術業務特長,積極開展小改小革活動,參加技術技能革新和技術攻關項目,破解運輸安全生產技術難題,有計劃、有目標定期培養一定數量的技術技能骨干。現已出版技師小組成果集,且經過評委會評審,“太原北站貨運員技師小組”等十個技師小組,被評為“年度示范技師小組”,頒發獎牌并給予一次性獎勵10000元。
四、技師小組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單位對技師小組不夠重視
部分單位對技師小組不夠重視導致制度落實不到位、業績不明顯,部分“技師小組”存在基礎管理工作較差,未下達年度工作目標、未制定本小組各項管理制度、各項階段小組活動總結不及時等問題。
(二)部分技師小組組織開展活動滯后
按照太原鐵路局文件要求,2014年5月份各單位技師小組開始運行,但通過勞衛處前期檢查,發現部分單位的技師小組仍未組織開展活動。例如,6月份檢查朔州車務段懷仁站調車長技師小組尚未開展活動,無任何活動記錄。
(三)個別“技師小組”成員思想松懈
個別成員從思想上未真正認識到“技師小組”是高技能人才在安全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最佳平臺,是確保鐵路運輸安全、促進鐵路快速發展的有效捷徑,工作消極、滯后,階段性“技師小組”的各項活動敷衍了事。
五、提升技師小組作用的建議與思考
技師小組是由技師、高級技師組建的技術攻關團隊,是集結各領域拔尖人才組建技術創新團隊,是各類高技能人才在安全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最佳平臺。建立健全技師小組制度、深入挖掘技師小組潛能、大幅提升技師小組能力、充分發揮技師小組作用,將能更好地促進生產、提高效率、確保安全。經對我局開展技師小組活動的分析、探索,對下一步技師小組工作推進進行了思考,特提出幾條建議:
(一)加大宣傳,挖掘人才
各單位要以學習、宣傳和踐行鐵路精神為主線,把鏡頭對準一線高技能人才,通過專題、專欄、專版、專場巡回報告和音像圖文、報臺網刊等形式,深入宣傳高技能人才的典型事跡;宣傳他們“職業就是事業、本職就是天職”的價值追求;宣傳太原鐵路局對人才建設的方向和目標,宣傳路局、路局黨委對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政策導向和務實舉措。要善于發現培養新的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精心營造更多有利于人才涌現的新平臺、新環境,不斷發展壯大我局的人才隊伍,營造人才涌流、薪火相傳的生動局面。傳遞好聲音,激發正能量。
(二)加強組織,重在落實
(1)各單位要建好用好“技師小組”等高技能人才發揮作用的平臺,主動給高技能人才交任務、壓擔子,通過立項攻關、導師帶徒、幫扶結對等方式,引導各級各類人才在工藝造新、創效出新、技術革新、育人帶新中發揮更大優勢、展示更大作為。
(2)各單位要結合技能崗位大比武、大練兵活動的有關要求,結合各自崗位特點,重點將培養崗位技術能手、培訓參賽選手、舉辦車間技術比武、練兵等活動納入技師小組年度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推進措施,形成培養練兵能手的專業技術骨干培養培訓機制,充分發揮好技師小組的作用。
(三)表彰成果,轉化效益
(1)做好成果轉化工作。各單位要將“技師小組”攻關活動與日常運輸、安全、經營等工作緊密結合,做好日常融入和經驗總結、成果推廣工作,用實實在在的攻關效果,凝聚起推動全局改革發展的強大能量。
(2)做好站段考核評價工作。每年底,單位根據要求和單位技師小組管理辦法,對技師小組工作情況開展檢查,經單位高技能人才振興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對優秀技師小組予以命名表彰,對表現突出的優秀技師小組組長及成員予以表彰獎勵。
(3)做好路局表彰工作。每年底,經路局高技能人才振興工作領導組評審,確定多個示范技師小組,發文命名表彰,頒發獎牌、獎金。
(4)做好技師小組的總結宣傳工作。一是每月底前將各單位技師小組工作推進情況、工作動態進行收集整理,對月度推進工作進行小結。二是每年組織召開一次技師小組攻關情況推進會。組織各系統技師小組代表,在技師小組攻關情況推進會上進行經驗介紹。三是每年底,組織各業務處將系統內技師小組的攻關內容、做法、效果形成攻關課題資料冊,在本系統內進行推廣。
(四)提供保障,發揮作用
(1)路局業務部門突顯指導作用。路局各主管業務部門要加強對本系統技師小組活動的幫助和指導,發揮好專業職能作用,對技師小組活動開展進行實時跟蹤,及時提出整改完善措施意見,做好日常融入和經驗總結、成果推廣等工作,明確責任,強化保障,科學操作,按步驟推進,確保攻關活動穩健、有序開展,以推動全局運輸安全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2)基層站段發揮第一位責任。各單位要建立健全技師小組管理機制,明確各級管理職責和工作流程,結合本單位情況完善技師小組管理、考核、獎懲和評比等各項制度,切實發揮第一位責任,要有一名行政領導親自負責,各部門要協調配合,分工負責,確保攻關活動取得實效。要與受到命名的技師小組組長簽訂年度目標任務責任書,明確技師小組權利和義務,建立年度工作計劃,確定技術攻關課題,積極開展技術攻關活動,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3)技師小組發揮職能作用。各技師小組要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發揮技術業務特長,開展小改小革活動,參加技術技能革新和技術攻關項目,破解運輸安全生產技術難題,有計劃、有目標定期培養一定數量的技術技能骨干。
(五)創造平臺,交流學習
(1)利用先進網絡技術。利用互聯網成立網絡交流、咨詢平臺,讓廣大技師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利用網絡平臺積極交流工作經驗,工作技巧,并小改小革,技術創新等心得體會,促進比技能、拼業務的學技創新的工作干勁;在咨詢平臺上可以讓全路職工參與,對日常技術問題,理論知識或實操規范等工作難題進行咨詢,讓職工與高技能人才進行學術互動,在全局形成“學、比、拼“的良好氛圍,錘煉使命感,提高榮譽感,切實激發廣大職工干事創業、崗位成才的工作熱情。
(2)到兄弟局觀摩學習。定期組織高技能人才到其它局參觀學習,學習先進的工作經驗和優良的技術,掌握全路各專業最先進的技術與方法,爭取讓我局技術上在全路處于領先水平。
(3)到職業院校進修。每年輸送高技能人才骨干到技術院校進行脫產學習,只有掌握了國內外最先進的鐵路知識與技術,才能在鐵路改革發展的大潮中成為領頭軍。
(4)在本局切磋學習。定期組織高技能人才在本局兄弟單位互相觀摩學習,吸收經驗與長處,相互促進,相互幫助。
(六)激勵機制,發揮潛能
(1)路局重獎機制。對于“技師小組”小改小革,攻堅克難過程中項目,如有突出貢獻,路局應給予重獎,以鼓勵高技能人才崗位創新的積極。
(2)路局經濟支持。在每個“技師小組”每年獎勵基金的基礎上,對于技術革新中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核通過的課題,路局要給予一定的啟動資金,以使項目能按計劃有序開展。
(3)路局技術支持。對“技師小組”攻關克難課題被路局相關部門認可的情況下,路局要派業務部門骨干進行針對性的幫扶指導、實時跟蹤,對于遇到的難題要積極解決,必要時可以將本系統兄弟單位本專業技師小組成員抽調組成臨時攻關小組,這樣不僅從時間上來保證專攻課題,也可以同行之間資源共享、技術共享,這將在很大程度上保證項目保質保量完成,為路局技術創新、技術改造、技術攻關提供堅強后盾。
(4)站段大力支持。單位應為技師小組開展活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保證和鼓勵技師小組積極開展活動。同時,若小組內特殊情況可以向上級部門申請資金或技術支持。對單位、車間確定的技術攻關課題,單位可集中安排時間開展活動。
(5)車間積極配合。車間應提供技師小組活動場所,以及必要的設備、工具及材料,確保技師小組正常開展活動。
(七)落實考核,完善制度
全局各運輸單位要加強技師小組的動態管理,針對考核評價過程中檢查發現的問題,逐項分析原因、修訂完善制度、規范工作程序、強化責任落實,加快問題整改,不斷提高技師小組的管理工作質量,力爭在較短時間內使技師小組管理工作有新的改進和提高。
(1)加強對技師小組的監督檢查。勞衛處每年組織相關業務處,對技師小組的運行情況、日常管理、攻關課題、作用發揮等情況進行一次督導檢查,單位是否提供技師小組活動場所并已掛牌、是否建立了相關活動制度、是否將技師小組的活動納入車間日常管理、是否組織開展了技術攻關活動并有活動記錄等內容。檢查結束后,下發檢查情況通報,總結單位好的做法,通報存在的問題。
(2)加強對技師小組的考核。一是加強路局對單位技師小組管理工作的考核。勞衛處每年督促各單位做好技師小組的考核工作,發現未落實對技師小組考核工作的單位,追回路局下撥單位的技師小組獎勵基金;考核工作落實不到位的單位,核減路局下撥單位的技師小組獎勵基金。二是加強對技師小組攻關課題的考核。對單位每個技師小組的攻關課題兌現情況由業務處審核通過后,在勞衛處進行銷號,截至每年年底仍未在勞衛處銷號的,將追回該技師小組的獎勵基金。
論文摘要:魷業是民生之本,提高就業率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我國高職教育兩大任務.高職教育必須堅持以魷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緊緊圍燒高職辦學的培養目標,密切高職教育與市場、擾業、崗位能力的聯系,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到2004年,我國各類舉辦高職教育的院校已達1 400多所,在校生規模超過1 001)萬人,占在校大學生總數的50%以上.2004年7月走出校門的280萬名內地高校畢業生中,有147萬是高職生,
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總的形勢是供大于求,就業壓力大,競爭激烈.據教育部統計,2003年的畢業生總供需比為1:1.02,比2002年略有下降,但2004年的總供需比僅為1:0.85,出現大幅下滑,特別是高職(專科)生的供需比一直處于很低的水平.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73%.其中研究生就業率為93 %,本科生84%,高職(專科)生僅為61%.高職畢業生就業率明顯偏低.
教育部部長周濟在2004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要牢牢把握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辦學方向.”高等職業教育如何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思想,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是關系到高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課題.
1準確定位,堅持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向社會輸送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準確定位,是一個根本問題,也是準確把握高職教學特點的前提和基礎.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上,目前存在三對矛盾—有崗無人和有人無崗、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高級藍領奇缺和高職畢業生就業率偏低.由于我國當前產業結構的調整改善,生產和服務部門的技術含量增大,勞動復雜度提高,無論在制造業還是在服務業中,出現了許多要求勞動者既有理論和專業知識、又有很強動手能力的高級藍領、灰領崗位.資料顯示,中國城鎮企業共有職工1.4億人,其中高級技師僅占0.41%、技師占3.1%,而在發達國家,這個比例達到2.0%一40%.也就是說,中國至少還缺三、四千萬灰領.2004年第三季度全國115個城市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狀況調查顯示,求人倍率較大的是高級技師、技師,分別為2.59和1.84.白領、藍領與灰領的比例將成“菱形”,即白領和藍領的比例逐漸減少,灰領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成為吃香的“銀領”.
市場需求是高職院校辦學的最大動力.高職院校只有定位于培養企業發展所需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吃得苦、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四得”人才,定位于培養既能動腦又能動手,具有較高的知識層次、較強的創新能力、掌握熟練的心智技能的高級藍領、灰領,才會有生機與活力.
2加強考核.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評估體系
畢業生的就業率是社會衡量學校辦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周濟部長在2004年的一次就業工作會議上提出,今后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就業狀況作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及其結構調整的依據,對就業率連續三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專業要減少或停止安排招生計劃,不適應市場和社會需要的專業要予以撤銷.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各類院校教育質量良秀不齊,因此有必要由權威部門定期組織專家進行評估.由教育部組織的全國高校本科辦學水平評估已經逐步走上正軌,每五年一個循環,分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檔.合格高校將限制招生,不得超過去年的招生指標.不合格的高校將停止招生,限期整頓.每年由教育部負責向全社會公布評估結果,有效地促進和規范了本科院校擴招以后的教學質量.最近幾年,一些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相繼升格為高職學院,這既給高職教育增添了不少活力,同時也給高職教育帶來一定的混亂.因此有必要以某一評估體系為標準,對所有的高職院校進行一次大檢閱,優勝劣汰.對現有的高職院校隊伍排排隊,也給考生一個報考的參考.依據高職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提高就業率及改善就業狀況,準確評價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能力應該是高職院校評估體系的核心內容.
3校企合作,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
面向市場、面向行業、面向企業,是高職教育改革的切人點.目前許多地方出現了一面是高職生就業難,另一面卻是某些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暴露出高職教育與崗位需求的不相匹配.
校企合作要根據區域特點、學校實際、專業要求選擇恰當的模式進行實踐,并在實踐中求異、創新.可以是經濟開發區和職業院校合作,如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校;可以是學校和企業合作辦學,如青島職業技術學院與海爾集團共建家電培訓中心;可以是學校和行業、社區或企業群合作,如溫州職業技術學院依托行業協會聯合辦學.同時,為適應終身學習和建設學習型企業的要求,通過行業、企業和學校的共建,使高職院校成為企業繼續教育的基地、崗位培訓的基地,成為企業員工學習培訓的平臺.
如某鐵路職業院校在鐵道部實行主副分離后,并沒有停滯不前,而是敏銳地捕捉到我國地方鐵路的蓬勃發展,如三茂、廣梅汕、金溫等地方鐵路急需大量的鐵路專業技術人才.于是他們在2000年鐵道部取消定向招生計劃后,先后和廣西沿海地鐵公司、泉州地鐵公司、淮北礦業集團等企業建立“訂單式”培養計劃,企業和學校雙方共同編制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二年級之后,按企業實際需求編班,最后一學期在企業實習,通過了企業的專業技能考核后,直接到企業報到.目前他們又瞄準了大城市的地鐵熱,又與廣州城鐵、上海城鐵初步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同培養城市輕軌和地鐵的專業技術人才.
高職學院與地方政府或大型企業簽訂人才培養與服務合作協議,開展人才配送、“訂單培養”等系列合作與服務,使學生的在校教育與企業的生產和發展緊密銜接,有利于院校推進開放式辦學,也有利于企業獲得自己急需的人才,從而實現校企雙烹.
4增設第二課堂學分,積極推行雙(多)證書制度
截止到2003年,我國已對92個技術性強的職業實行就業準人制度,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現場上告示,需雙證上崗.市場向求職者發出了明確信號,職業資格證書成為人們擇業的“通行證”,成為職業準入的又一道門檻.
推行雙(多)證書制度,勢在必行.要改變過去單工種的技能鑒定為面向行業或職業崗位群的綜合職業能力考核,將行業準人標準同高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既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同時又掌握了職業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本行業管理和運行過程,并具有一定的解決現場問題、綜合能力的技能型、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
將“雙(多)證制”納人職業院校的正常教學計劃,是高職教育全面推行雙(多)證書制度的必然趨勢.規定在校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獲得幾個第二課堂學分,其中包括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術等級證書,各類科技創新成果,小發明、小設計,省、市、國家級競賽獲獎等等.學校要把畢業實習和專業技能鑒定合理地組合起來,為學生的技能鑒定提供必要的機會和場所.校企合作成功的高校,一般都由學校和企業共同來組織專業技能鑒定.事實證明,就業率高、就業狀況好的院校也正是雙(多)證書工作走在前列的院校.
5加強職業規劃.全程指導學生就業理念
學生的就業觀念直接影響到就業能否實現.全程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幫助端正就業心態,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是學生充分就業的前提.
哈佛大學為不同年級的學生提供不同內容的指導.對一年級的學生,讓他們盡量熟悉了解學校的全貌,尤其是各個院系的專業和課程設置,為以后選專業和選課做準備;對于二年級的學生,進行職業興趣的測試,引導學生全面地認識自己,以實現興趣、價值、個性和職業的匹配;為三年級考研的同學提供美國各研究生院的咨詢服務;對于準備工作的另一部分學生,職業中心根據他們的職業意向,為他們提供兼職工作信息,為以后求職、走上相應的工作崗位,積累經驗和經歷.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職業指導中心從職業的選擇、求職的準備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指導,確保學生從心態到行為都順利完成角色的轉換.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都設有招生就業指導辦公室,“重招生輕就業”的現象普遍存在,這是造成當前高職畢業生眼高手低、定位不準、有崗無人、有人無崗的主要原因之一。
建議設就業指導課程為必修課,它是幫助學生加強職業規劃的重要手段.所謂職業規劃就是確定聊業發展的大方向.它應解決的問題是:我是什么樣的人?我適合選擇什么目標和道路?我有哪些優勢,還需要彌補什么?以我的能力,我能達成什么樣的目標?有的院校在二年級的學生中普遍實行職業能力測試,它能科學客觀地反映出每一位同學的職業能力以及從業適應范圍,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覺規劃.
關鍵詞:高鐵 大學生 培養和使用
一、大學生培養和使用現狀分析
杭州工務段近10年間共接收和引進全日制國民教育本科學歷以上人員63人,占全段在職干部總數24%。其中前5年接收22人,后5 年41人,數據表明近幾年接收數量呈逐年上升之勢。
目前,段在崗大學生合計68名,已走上科級及以上崗位的12人,占17%。另有42名大學生在一線專業技術崗位上,參與過寧杭、杭甬高鐵聯調聯試工作的大學生33人。其中32人計劃納入段高鐵十大關鍵專業技術崗位和系統高鐵專業技術崗位儲備人才庫,占大學生總數的51%。表現出大學生逐步進入高鐵發展行列。
隨著大學生逐漸涉足高鐵行列,他們迎來了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在普通鐵路和傳統技術裝備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們,亟需人力資源部門重新審視與定位,不斷深化培養和優化使用,為高鐵的發展打造一支知識文化水平高,技術業務能力強,且能一呼即出、出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大學生人才隊伍。
二、大學生培養和使用過程中顯現的問題
1.大學生畢業生自身存在的缺陷
(1)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 當前,大學生畢業生多數為80、90 后,大部分家庭環境優越,在家中又是獨生子女,受父母寵愛,多數個性較強,喜歡追求安逸享樂,走入現場后對嚴格的管理、艱苦的環境,怕苦怕累,不愿埋頭苦干。
(2)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 大學生在入路時基本上都是20多歲,初入社會,對人際交往缺乏了解,沒有經驗。與身邊同事的相處中,有時不能很好處理認識、觀念上的差異,有的在人際關系上不夠和諧,影響自身的發展進步。
(3)缺少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工作作風。部分大學生入路后,缺乏對路局、站段大學生培養政策的正確理解,思想浮躁,急功近利,總想尋找快速升遷的捷徑。對組織上安排設計的到基層鍛煉機會不能很好珍惜,不愿腳踏實地的學習鍛煉。
2.大學生培養和使用過程中存在的缺陷
(1)培養目的不明確。大學生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有明確的培養目的,才能有效避免過早地將一線培養的大學生選拔到重要崗位上。有的大學生在基層一線鍛煉的時間不足,對現場設備缺乏了解,欠缺現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反而導致對崗位不能勝任。
(2)培養方向單一。需摒棄側重于專一行、精一行、用固定類型的崗位培養專業型人才的模式。專業型、技術型、管理型在大學生早期培養中三者不可偏廢,否則將使大學生的整個職業生涯喪失支撐基礎。
(3)培養內容失衡。在大學生培養中,習慣性以理論學習為主,存在著“重管理、輕技術”,導致大學生在技術生產實踐中存在“手無縛雞之力”的尷尬局面。
(4)選拔使用方式失誤。在大學生的選拔使用過程中,論資排輩、任人唯“本”(學歷證書)、拔苗助長等不良傾向,容易挫傷要求上進且能力較強的大學生的積極性,或在大學生中自然形成“抬頭望、坐著等、熬年頭”想法,或形成“先天營養不良”的大學生無法擔負重任的局面。
3.企業管理與大學生員工價值需求落差
企業對大學生管理與大學生員工對自我價值的需求的匹配尤為重要。對大學生視同勞動力對待,在一線作業中,認為大學生派不上用場,一無是處。亦或將“高學歷等同于高能力”,任憑大學生“自然成長”。這些都容易導致大學生因感受不到企業的重視,對自身職業生涯感到迷茫,對企業失去信心而選擇離職,造成大學生人才流失。
四、大學生深化培養和優化使用的對策
1.探索行之有效的早期培養方法
(1)用好見習“磨練”期。一方面適當延長他們在較艱苦的一線崗位上的見習時間,使他們在實踐中磨練意志、積累現場經驗、加強溝通鍛煉,增長技術業務才干,同時甩掉眼高手低、紙上談兵、急功近利等弱點。另一方面加強對日常跟蹤和目標考核,讓他們在生產一線關鍵崗位“賽馬”競爭,分出優劣,重點掌握。
(2)加強人文關懷。不但要加強入路教育,也要不失時機地以談心和文體活動的形式進行大局觀念、團隊精神教育,增強歸屬感、榮譽感、責任感,以解決引進接收初期思想、情緒不穩定等方面的問題。
(3)強調跟蹤培養。對見習期滿的大學生,所在車間、部門應詳細了解該大學畢業生在見習期內的綜合表現,進行分析評估,提出培養方案,經上級同意后,落實專人進行跟蹤培養,并定期寫出書面匯報,同時培養人要按規定填寫《跟蹤培養表》,待培養基本成熟后,經集體討論后上報主管部門,決定是否納入高一層次的培養計劃。
(4)注重輪崗培養。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基層一線崗位,讓每個大學畢業生全程歷練,力促他們扎實根基,切實與企業進行全方位的深度接觸,為今后走向管理崗位和承擔重要關鍵崗位職責打下堅實的基礎。
2.強化培養制度和使用管理
(1)培養制度化。應制定高校畢業生見習和繼續培養鍛煉管理辦法。需對見習管理、定職定級、繼續培養鍛煉做出具體規定,從而形成大學生培養和使用的有效機制。
(2)合理使用法。一是崗位交流,把在一般管理崗位工作幾年的大學畢業生,通過輪崗、下派鍛煉、掛職鍛煉的方法,給他們舞臺,促他們進步。二是構建民主推薦、競爭上崗、公開招聘競爭平臺。在擇優競聘之中,改進考察方式方法,大力選拔經過艱苦復雜環境磨練、實踐證明優秀、有培養前途的大學生走上合適崗位,得到重用。三是加大梯次培養選拔力度。按照“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原則,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分梯次加大培養選拔力度,根據實際選拔任用一批,適時儲備一批,使大學生培養選拔形成源源不斷、波浪式推進的良好態勢。
3.形成多元化的培養和使用手段
(1)送外培訓。積極輸送優秀青年大學生參加實踐鍛煉基地學習和高校舉辦的持續培養鍛煉班。
(2)“師帶徒”培養。優秀青年大學生與企業領導層、中層干部簽訂師徒協議,以一帶一的形式幫帶和加快優秀大學生的成長。
(3)推動“雙師型”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大學生報名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取得“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切實提高青年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
(4)“壓擔子”訓練。促進大學生快速成長。一方面是加強項目鍛煉,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安排其參與相關的QC攻關課題。另一方面有計劃地選拔一批可塑性強的大學生,派到一線車間,在相對較困難的崗位任職,通過實踐豐富工作經驗,磨去稚嫩,走向成熟。條件成熟的及時放到關鍵崗位,委以重任,予以重用。
4.多種激勵方式,刺激大學生加快成長
(1)注重“比”。企業應建立優秀大學生人才庫。并每年自我推薦和組織推薦的方式,確定候選人,召開推選會,集中述職,無記名投票方式選拔本年度優秀青年大學生。并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企業先進工作者、中青科技人才、首席工程師等評選。
(2)及時“獎”。鼓勵大學生參與撰寫技術總結或專題論文,并組織發表會,進行集中評比,對獲獎論文及時獎勵。對大學生“師帶徒”等培養活動進行監督、跟蹤和年度考核,每半年根據考核結果及時對培養取得實效的師徒進行獎勵。
(3)立典型,樹榜樣。對評比出的優秀青年大學生等要及時公告,選取典范,進行表彰。要每年召開大學生座談會,請具備“榜樣”效應的大學生發言,從而起到更好的模范帶頭作用。
(廣東省交通運輸技師學院 廣東 廣州 528300)
摘要: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人才培養的需求與培養規格基本明確,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主流,但課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較淺層面。該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應避免重復開費資源,加強專業建設上層統籌;避免技術方法把握不準,加強課程開發整體構思;避免偷工減料質量不高,加強課程開發過程專業性;避免課程實施效果不佳,加強教學條件和師資建設。
關鍵詞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4-0031-04
2012年9月5日,國家發改委密集了25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建設規劃獲批的公告,其中23個項目的總投資額高達8 326億元,項目投資周期多在5年之內。這意味著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即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將產生巨大的技能人才需求。目前,廣東省已有超過15家高職、中專和技工院校開設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培養規模達到1 500人/年。因此,對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和課程改革現狀進行分析,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為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和課程開發提供依據。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人才培養
人才需求與培養規格基本明確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規模最大的投資和建設熱潮已經形成,諸多二線城市也已步入地鐵時代。在已經批復的28座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中,2015年將建成線路93條,總里程2 700公里,遠期規劃則將超過1萬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的基本數據,每公里線路需要技術和管理員工50~90人,其中,70%~80%為一線操作人員(技能型人才),包括從事設施設備檢修和維修作業的維修工,以及從事客運服務的列車司機、站務員、值班員等。客運服務類崗位主要包括站務員(售票員、廳巡、站臺崗)、值班員(客運值班員、行車值班員)和值班站長等。這些一線操作人員一般需要具備大專及以上學歷,而線路運營控制中心(OCC)的調度(行車調度員、環控調度員等)崗位工作人員則一般需要具備本科學歷。針對以上一線操作(技能型)崗位,諸多高職院校和技師學院開設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機車車輛等專業。高職教育和技師學院的高級工培養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較,應突出“高技能”,與中職教育相比較,則應突出“高素質”。確定人才培養規格時,應考慮到應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車技術設備操作等基本崗位技能的同時,具備一定的應變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針對性(不能混同于鐵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運輸方式)、區域性(如廣州地鐵對粵語的要求)及延續性(職業發展路徑,如站務員晉升至值班員、值班站長)等方面的要求。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主流 由于行業及其發展的特殊性,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很久以來沒有統一歸口管理,也沒有規范統一的技術標準。各個城市的軌道交通采用的建設方案不同,選用的車型、供電方式、信號系統、運營組織方式等也不盡相同,給規模化、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帶來嚴重的阻礙。另外,諸多院校還較多地沿用以前鐵路運輸的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與產業需求嚴重脫節。在這種背景下,各地城市軌道交通企業和區域內的高等院校相互尋求合作,結合地域特點,廣泛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自1995年廣州地鐵一號線開始運營,便與廣州地鐵合作,進行地鐵客車司機和車輛檢修專門人才的“訂單式”培訓。目前,該校已與廣州地鐵、深圳地鐵和香港地鐵等多家城市軌道交通企業合作開設了“訂單班”,總規模超過300人/年。在“訂單式”培養過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充分利用雙方的優勢資源,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實現預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并由企業依照協議提供就業崗位,實現了學校、企業和學生的“三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參考。譬如,深圳地鐵通過公開選拔“訂單”學生、與學校簽訂“訂單式”培養協議、全面參與教學管理、精心安排學生實習、考核驗收等步驟實施“訂單”培養,并通過設置論文制度、建立聯系制度和企業文化滲透等措施加強“訂單班”的過程管理,是比較成熟的“訂單”培養方式。從發展趨勢來看,上海地鐵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合作成立的城市軌道交通學院,已經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訂單式”培養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輻射全國的趨勢。
課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較淺層面 經過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斷深入,多數學校意識到了課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學校在課程設置和課程開發方面考慮到了專業崗位任職要求和行業資格標準,充分重視依據職業能力需求重新構建專業教學課程體系,并在師資隊伍建設、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教材編寫和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積累了一些經驗。也有個別學者推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介紹了建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諸實踐。目前仍然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雖然意識到了課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舉行企業專家參與的咨詢會、合編教材、聘請企業專家來校講座或兼職授課、學生到企業參觀等較淺層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課程開發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論上仍未突破學科體系的思維限制,課程體系改來改去,無論是增、刪、合并課程,還是突出實踐教學,仍然與職業能力的需求相差甚遠,沒有尋找到打通二者之間聯系的技術路線;三是缺乏實踐應用,雖然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技術已經在機械、汽修、機電等專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也有部分經濟、管理和服務類專業已在探索和嘗試,但在城市軌道交通專業領域尤其是在運營管理類專業中的應用還很少。
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本土化應用
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應用廣泛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改革和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在國內的高職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推行,幾乎應用到諸如機械、機電、電子、化工、計算機、汽車維修、物流、會計、酒店管理、秘書英語等所有常見專業領域,部分專業性較強的領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電、船舶、高速動車、樓宇智能化、審計等。但尚未發現(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應用實踐方面的文獻資料。表1所示為進行了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專業及其所在學校;下頁表2所示為主要開發的學習領域課程及其所屬專業領域。
本土化實踐和研究成果豐富 近年來,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和學習領域課程模式通過項目合作、培訓考察等形式被引進國內,越來越受到學界重視。諸多學者就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技術及其應用進行了實踐和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學界已基本明確了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基本要素、實施流程和關鍵步驟。另有學者從理論研究的層面深入探討了學習領域課程模式的理論要素、勞動組織、技術和職業教育三者的聯系,并分析了職業能力內涵,取得了不少理論成果。隨著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技術的推廣應用,學習領域課程實施要素和實施過程的研究也日漸深入,在教學保障體系、教學管理、課程標準制定、教材開發、工作頁編寫、教學項目設計、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實踐教學設計、實訓基地建設、教學團隊建設、教師身份轉變與適應等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豐富。有的學者在實踐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訓,提出了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看法和建議,如傅新民認為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極大,不適合一個專業以一種課程方案統一全國所有職業院校,但省級層面的統籌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陳貴方從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本土化實際出發,認為我國與德國國情不同,國家層面的統籌力度不夠,企業實踐專家的熱情不高,課程開發專家只能起到指導作用,課程開發的主體只能是職業教育的教師團隊。
學習領域課程開發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建設和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專業性強,雖然已成為國內職業教育界近年來關注的熱點,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但總體而言,還存在缺乏上層統籌、重復開發、技術方法把握不準、偷工減料、教學管理和實踐教學條件及師資跟不上等問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在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應避免重復開費資源,加強專業建設上層統籌 在德國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中,只有最后一個環節(課程方案的微觀設計)即學習情境設計由職業學校的教師團隊完成,之前的所有環節均由“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統籌完成。與德國不同,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極大,全國所有的職業院校由一種課程方案統一并不可行。一方面,根據國家級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如“教育部職業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人員的規模和組成方式,難以完成所有專業的課程開發。因此,國家層面所做的一般多是以舉辦學術講座和培訓班等形式給予學校原則性指導。而省級層面統籌職能的缺失,會導致同一地區多所學校各自開發同一專業的課程,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學校層面的課程開發往往存在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也會影響課程質量。因此,有必要成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建設學校聯盟,從省級或區域層面進行專業建設統籌和指導。
應避免技術方法把握不準,加強課程開發整體構思 學習領域課程開發過程是一項由宏觀到微觀(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學習情境)的系統工程,必須在一個整體的構思指導下進行。由于缺乏上層統籌以及各自為政的局限性,再加上普通教師缺乏對專業進行課程架構的綜合能力,理論、技術和方法的掌握和運用能力有限,使得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存在先天不足。表現在往往就一門已有課程進行所謂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并沒有重新構建課程體系,也就不可能實現預期目標。不少課程開發者對有關概念理解偏差,將“典型工作任務”理解成“主要工作環節”或“典型的工作環節”,甚至為設計學習情境而“尋找”典型工作任務,或者將實訓課程中模擬性質的教學任務定義為“典型工作任務”,與概念本身的內涵相差甚遠。因此,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在進行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時,應整體構建、準確把握課程開發的技術方法。
應避免偷工減料質量不高,加強課程開發過程專業性 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開發團隊由于意識淡薄和能力限制,有些環節把關不嚴,加上缺乏整體構思,導致開發的課程質量不高。具體表現在實踐專家研討會沒有足夠數量的真正的崗位技術能手實質性參與,或者會議流程沒有嚴格按照指導手冊進行;在調研環節,沒有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或者問卷設計粗糙,數據分析流于形式;在課程設計環節,憑經驗主觀猜想的多,實際調研的少,甚至只是將原有課程中的名稱改為學習領域課程的術語或憑教師有限的經驗對當下的職業行動做出想當然的描述。因此,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在學習領域課程開發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嚴格按照課程開發操作手冊,加強調研、實踐專家研討會、課程體系構建、課程設計等環節實施的專業性。
應避免課程實施效果不佳,加強教學條件和師資建設 根據周春紅和王啟龍對廣州和北京7所中等職業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電梯安裝與維修、數控技術應用、工業與民用建筑、模具設計與制造、給水與排水等6個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實施的調查結果來看,學習領域課程的編排、結構和教師的工作態度等都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評,課程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還存在一些不足,限制了學習領域課程的實施。一是教學團隊能力不夠,教師數量、實踐操作能力和教學方法運用能力不足;二是校本教材的開發比例較高,但教師參與度不高;三是實踐教學設備難以滿足教學需要,課程教學資源缺乏;四是教學形式和教學管理手段傳統,未能適應學習領域課程教學需要。因此,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在學習領域課程實施過程中應加強教學管理,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完善實訓設備,開發校本教材,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課程開發能力和教學能力,保障課程實施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公強.淺析高職院校城市軌道交通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確定[J].價值工程,2010(29):197-198.
[2]鄧愛喜.訂單班人才培養途徑與方法探討——以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地鐵訂單班為例[J].科技經濟市場,2010(11):106-107.
[3]李瑞榮.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9(11):135-136.
[4]余鋼.城市軌道交通人才訂單式培養模式探討[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9(7):17-19.
[5]徐虎.關于高職類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一點思考[J].價值工程,2011(10):287-288.
[6]申文縉,周志剛.從“行動領域”到“學習情境”——對德國“學習領域”課程模式的探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9(6):76-81.
[7]王建初,顏明忠.德國職業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改革的理論詮釋[J].外國教育研究,2009(7):78-81.
[8]謝承力,羅斌.基于工作過程中的高職學習領域職業能力內涵分析[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41-44.
[9]傅新民,袁秀娟.德國職業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核心內容及本土化改造[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版),2010(1):123-124.
[10]陳貴方.學習領域課程本土化開發策略[J].中國電力教育,2010(33):135-137.
[11]高英敏,劉慶華,路建彩.基于工作過程的《機械設計》學習領域課程開發[J].職業技術教育,2009(14):13-15.
[12]廖超平.《EDA技術》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探討[J].科技資訊,2009(9):168-169.
[13]劉建潮,卞平,李順軍,等.“沖壓模具設計”學習領域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89-90.
[14]徐丹琦.高職會計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成本核算與管理》課程為例[J].職教論壇,2012(8):52-53.
[15]陳貴方.學習領域課程開發的瓶頸與對策[J].江蘇教育,2011(36):37-39.
[16]周春紅,巫興宏.學習領域課程教學實施情況調查分析——以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為例[J].交通職業教育,2010(4):13-16.
關鍵詞:卓越班;《電力機車檢修》;教學;實踐操作
引言
“卓越班”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中的一個基本組織單元的核心環節,是該計劃實現的組成者和實施者,亦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使命者。“卓越計劃”的核心與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而要落實好“卓越計劃”,高校“卓越班”課程的創新改革的施實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1]。尤其是在“卓越計劃”背景下,高校“卓越班”課程的創新改革教學在“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顯得相當突出[2]。本文通過分析華東交通大學軌道交通“卓越班”的《電力機車檢修》課程教學體系改革模式,就培養優秀“卓越工程師”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創新進行初步分析。
《電力機車檢修》課程的主旨內容包指電力機車在機務段或者機車廠庫內進行必要的整備、維護、檢查和修理作業,為機車的正常進行提供安全性保障。電力機車的日常維護保養是把機車處于萌芽狀態的故障現象及時發現并處理,這項工作由機車乘務員、機車整備車間共同完成的。除了機車乘務員的日常檢查和保養以外,還必須按時進行各種修程的定期檢修。由此可見《電力機車檢修》課程具備很強的實踐操作實用性,算得上是一門實踐操作技術課程,它是“卓越工程師”培訓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所以該課程在教學上具有教學與實踐操作發球并行的過程,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形成一個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知識的運用與強化的學習過程。針對該課程的特點,結合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的要求,對該課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行探索和改革,對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和培養高質量的機車工程師人才,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和使用價值。
1、《電力機車檢修》課程“卓越”之前狀況
華東交通大學軌道交通學院在設置車輛工程專業課程教學大綱時,在車輛工程專業中設置將《電力機車檢修》課程設為必修課,原教學大綱中規定此課程由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二部分,理論教學64學時,由于電力機車設備價格昂貴,且維護保養費用特高,故學校暫時沒有電力機車實物的教學實踐設備,所以實踐教學安排在理論教學之后,為該課程的學生安排一周的時間到南昌鐵路局、鷹潭鐵路段、邵武鐵路段等的機務段進行實踐教學,大概30個學時。在日常教學中,由于《電力機車檢修》課程的結構復雜,原理深奧,再加上全是理論維修知識的講解,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表現出較差積極性,由于而接觸不到電力機車的實踐操作,對于理論上的維修方法,存在實踐上的操作斷層缺陷。而實踐教學環節與理論教學環節存在時域上的差異,再加上理論學習效果較差,這導致學生對《電力機車檢修》課程知識掌握不牢,存在很多不懂區域,在學生真正跟電力機車接觸時,能學到的維修技能效果達不到預期。這種教學模式的安排使得學生對該課程件的實踐操作和現場應用的靈活性不強,使得該課程的教學效果難達預期。
2、 教學模式探索分析
上面分析了《電力機車檢修》課程教學效果難達預期的主要原因在日常教學中先理論教學后實踐教學,使理論與實踐教學脫節,二者缺乏有機的科學結合,影響了學生對該課程的實踐維修技能和專業素質的提升。本文作者系我校“卓越班”的《電力機車檢修》課程教學教學老師,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及認知,下面通過對該課程的教學探索進行剖析,期望能對卓越班的其它課程教學改革能起到一定的促進效果。
2.1大幅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通過修改該課程教學計劃,在教學環節中,大幅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建議把原來的教學64學時更改為36學時,所減少的理論教學學時全部放置到實踐教學環節,使得實踐教學環節增加28學時,大幅增加學生對《電力機車檢修》課程時間,使得實踐學時達到58學時,大大超過理論教學環節,實現“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中實踐教學占主導環節的要求,增加實踐技能操作時間與實踐鍛煉機會雙軌并行,讓學生在理論指導下,在實踐中獲得真知技能。
2.2 政府加大資助經費
國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局對“卓越計劃”的實施相當重視,并給每所擁有“卓越班”在學校給予了較大的資金支持,但是由于“卓越班”的開設才剛起步,很多實驗設備都要更新換代,這需要較多的資金為滿足實踐教學要求而購買實踐設備。而一臺電力機車設備的購買的費用達上千萬元,政府給予的資金遠遠不夠,對于車輛工程專業的特殊專業,應該特殊專業做到特殊資助,國家可以支列貴重設備資助經費項目以扶持類似專業,力爭盡最大努力給支持,以實現其特殊性的要求,實現實踐設備滿足“卓越班”的教學要求。
2.3 理論教學方式改進
對于《電力機車檢修》課程的理論教學方法應該做出一定的改進,要結合該課程實踐操作性強的特點,在進行授課時不能過份講授理論知識,要結合實踐進行分析,讓學生能感覺到是在實踐操作要求的基礎上進行理論知識的補充,這樣學生能帶著問題學習,帶著目的學習,那學習的積極參與度會提升更高層次。此外,要增加視頻實踐教學環節,通過視頻讓學生切實體會到電力機車維修的現場的工作內容,了解電力機車維修的基本技能,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注意的環節,為學生進入實踐環節打好基礎,做好鋪墊。同時,如有必要,可以聘請機務段的電力機車維修技師進課堂進行授課,引導學生重點學習知識的點和面,讓學生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理論學時中,掌握與維修相關重點知識。
2.4 實踐教學方式改進
對于《電力機車檢修》課程的實踐教學方法也要做出一定的改進。首先是實踐教學的時間要進行改進,首先要讓實踐與理論教學相結合,所以在每上一階段的理論后,就要讓學生到機務段進行相應理論知識部分的實踐操作練習,時間可以定在雙休,這樣師生都有時間,也不會與其它理論課堂教學的時間沖突。其次是以前的實踐教學是老師帶著學生到相關機務段后,讓學生跟著機務段的師傅學習,沒有下達具體的要求和指標,重點強調學生要注意人身安全,基本屬于參觀性質的實踐教學,能否學到技能完全靠學生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改進方面,要對學生分組分工,讓3-5人/組,每組跟一個師傅,先由師傅講解操作技能方法和注意事項,然后實踐操作示范,讓每個學生認真學習,最后由每個學生必需自己進行操作,遇到問題再由師傅指點,直到學會為止,當然也可以提出更好的操作方法來完成相關操作,同時學校也派相關老師去現場監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實踐教學的學生分成若干個組,每個組都有師傅帶著目標進行學習,然后根據排定實踐教學計劃,每組定期更換師傅,進行另一工種的維修技能學習,這樣依次有序進行,完成整個實踐操作的學習,讓學生在真正的實踐中完善操作技能。
2.4 成績考核方式改進
加大該課程的實踐操作考核力度,改掉以往憑試卷考試成績分數70%及平時成績的30%,二者相加統計總分的評定模式,這種模式只能考出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考前突擊能力或應考水平等情況,不能真正體現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水平。該課程既然是操作為主,就應該以實踐操作為主要考核方式,所以本課程的考核方式修改為:對實踐操作技能水平成績的考核占總成績的70%,試卷考試成績占30%。現場實踐操作方式進行考核,重點在于考核學生的對電力機車維修的實踐操作能力,由機務段的師傅進行考核,并實行淘汰制度,比例點到總學生人數的10%左右,這個可以適當靈活,如果確實都表現很好,那也可以全部通過,但考核過程中任課老師要參與監督,防止出現人情成績。另外,如果實踐操作技能成績不合格,那么可以取消學生理論考試資格,意味著《電力機車檢修》課程成績不合格,這樣可以讓學生便更加注重實踐操作環節,有壓力的切實提升實踐學習的效果。
3、結語
“卓越計劃”的實質是培養具有工程意識和工程實踐操作能力的實用新型人才。通過華東交通大學對《電力機車檢修》教學實踐改革的探索與研究, 給車輛工程“卓越班”理念與實踐教學探索注入了新的動力,把《電力機車檢修》課程當成是實現這一培養目標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當然,《電力機車檢修》課程教學探索屬于教學內容改革中的一部分,仍需不斷改革和創新總。我們要圍繞 “卓越計劃”的要求與目標,奮發向上,探索更好的教學途徑,使學生在實踐操作技能上得到更深層的全面提升,實現優秀的“卓越班”人才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康穎安,卿上樂,夏平.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理論力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1,21(1):102-104。
[2]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2(4):10-18。
本論文得到以下項目支助:
1、 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課題,車輛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11ZYXYB004)。
關鍵詞:高職數學;教學改革;能力培養;高職特色
作者簡介:谷志元(1957-),男,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數學教育、應用數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08年度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高職應用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編號:08A009,主持人:谷志元)階段性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05-0022-03
一、高職數學課程在高職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高職教育是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實踐技能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以計算機為代表的學科的發展推動了其他學科的發展;二是數學知識已經滲透到包括計算機、運籌學、機械制造和鐵路運營等課程的各個學科領域。
在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數學教育是起著基礎性作用的,高職數學課程有如下五個方面的功能與作用:
(一)是為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服務的。高職數學課程主要講授“函數、極限與連續,一元函數微積分,常微分方程,線性代數初步,概率論初步”等知識。高職數學既是一門重要的工具課又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是學習專業基礎課(如電工、電子、運籌學、機械制圖等)、專業課(如計算機、物流、鐵路運營等)必備的基礎課。所以,高職數學課程學習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后續課程的學習。
(二)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思維包括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應通過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規律的得出、數學模型的建立、數學知識的應用等過程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使學生學到知識,還要使學生學到科學的思維方法,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通過高職數學課程的教學來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通過例題的講解、習題的解答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培養學生具有“勤于思考、善于歸納的良好習慣,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踏實肯干、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刻苦鉆研、吃苦耐勞的探索精神,相互溝通、協同作戰的團隊精神”。例如,教師向學生設問、提問時難度要適中并富有啟發性,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發展邏輯思維能力。
(三)是為學生的就業與再就業服務的。高職數學課程有助于高職學生適應社會與職業的發展變化。近幾十年來,世界科技快速發展,知識日新月異。數學知識迅速向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滲透,在工程技術、經濟管理及社會服務等各個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今市場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才流動、職業變化更加頻繁,一個人在一生中可能有多次選擇與被選擇的經歷,各種職業和崗位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如果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不能與信息技術的要求相適應,就會失掉與社會同步前進的機會。相當多的高職學生不可能終生固定在一個工作崗位上,這就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轉崗能力與發展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增強高職學生的競爭力是高職院校面臨的嚴峻挑戰。但有的人片面地把高技能理解為只能動手干活,而不必動腦思考。實際上,在知識經濟時代,智能化、信息化的水平不斷提高,高技能越來越多地體現在人的思維能力而不是動手能力。以數控技術為例,傳統的操作以手動為主,對工人的操作技能要求較高。而現代的數控技術是采用計算機程序控制,這種技術按事先存貯的控制程序來執行對設備的控制功能。因此,制造業的高級技師必須具備一些計算機的知識,掌握數控機床的編程方法。
通過高職數學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受到了現代數學思維及方法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對不同的實際問題能夠進行分析、推理、概括,并利用數學方法與計算機技術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知識綜合起來加以解決。這種思維能力的強弱決定了高職學生能否快速適應職業的發展及崗位的變化。
(四)是為學生的繼續學習與深造服務的。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企業的職業技術、技能將帶來的快速的更新與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數學知識的要求高低也會影響到職業技術、技能的更新與變革,高職院校不但要為學生眼前的就業考慮與服務,更應該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后勁,為學生的繼續學習與深造提供服務。
(五)是培養與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其一,高職數學課程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有著其它課程都無法替代的專業服務功能和素質培育功能,它既是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畢業后繼續學習深造的重要基礎與必備工具,又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和數學能力、激發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這些都是培養與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其二,通過高職數學課程的學習,學生除了學習數學知識和技能外,還可以積累一些數學文化知識,比如數學的發展史、數學與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名題、數學趣聞軼事、數學的發展動向及前沿成果等知識。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所教知識內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數學涵養,讓他們了解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數學大花園的綺麗多姿,并從中受到啟迪,培養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嚴謹的治學精神,使學生將學習數學的興趣轉化為志趣,志趣再轉化為志向。高職數學課程能為學生成才搭建一個好的平臺。
總之,通過對高職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理論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有助于糾正人們在制定和實施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時出現的一些偏見,對高職應用數學在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功能與作用有比較準確的把握,從而制定和實施較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名符其實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二、高職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內容與任務
(一)關于課程內容的改革
1.高職數學課程的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取舍,既要科學又要有所創新。
(1)要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與科學的教學手段。要將“啟發性”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能力都得到培養和開發。例如,數學概念的引入,要突出與實際問題的聯系;部分數學公式、定理的嚴格理論證明可用簡單直觀的歸納或幾何解釋來代替。
(2)要樹立課程意識,體現高職特色。要深入研究高職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專業能力,根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專業能力對高職數學知識的需求來制定相應的高職數學課程標準、授課計劃與知識點,在教學實踐中不斷修正完善,使其更科學、合理,充分展現高職教育的特色,做好高職數學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服務的工作。
(3)要形成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新體系。高職數學課程要形成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新體系,改變課程結構單一的局面,應在教材結構上打破傳統教材的束縛,根據不同專業對數學知識的需求,可采取“基礎模塊+活動模塊”的課程內容設置方案,擴大選修內容,以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4)要把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到高職數學的日常教學中去。傳統的高職數學教學內容與體系,都重理論推導,輕實際應用。受學時少、學生基礎差的影響,數學教學工作難有作為。所以,高職數學授課內容可以適當增加數學建模的知識,對學生加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數學建模本身是一個創造性的思維過程,它是對數學知識、數學建模方法、計算機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并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創新性。高等職業院校數學教學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而數學建模課程的創新性符合數學教學改革的方向與要求。所以,要把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到高職數學的日常教學中去,使數學知識、數學的思維方法與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有機結合和相互滲透,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
(5)適當介紹計算機應用軟件的使用。在高職數學教學中,要結合數學模型的求解,適當介紹計算機應用軟件(如Excel、Matlab、lingo 等)的使用,增加數學實驗的內容,使學生掌握利用計算機知識進行數值計算和數據處理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減少一些復雜、繁瑣的推導與計算。
(二)關于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
1.將“啟發性”貫穿于教學全過程。課堂教學要采用適合學生學習和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先進教學方法,將“啟發性”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必須運用各種方法啟發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使學生經過獨立的思考融會貫通的掌握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提倡探究型教學模式。高職數學的教學內容非常豐富,運用高職數學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很有研究意義和價值。如果,教師把所教的知識點當作一個研究課題,或提供一個問題情境,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探索、發現、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既獲得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從而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使學習由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移,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形成遷移能力,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新意識能力。
3.強化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學軟件的高速發展,為高職數學及數學建模課程創造了有利條件,數學建模培訓,學生既動腦又動手,運用數學軟件可以進行比較復雜的計算、畫圖,通過運用計算機語言編程等輔助手段,可以對建立的數學模型的計算結果進行分析、判斷,從而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極大的提高,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學生學到了很多知識,而且這些知識的實用性很強,涉及面廣,學生的能力(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論文的撰寫能力、計算機軟件使用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和編程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創新能力與等)提升很大。
三、高職數學課堂教學實施的策略與方法
(一)利用學生的心理因素實施課堂教學
心理學認為,“任何人的實踐活動都是在心理活動調節之下完成的”。因此,如何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以提高人的實踐活動的效率,就成了人類各個領域共同面臨的問題。作為教師,如能掌握教育心理學,有效地利用學生的心理因素實施課堂教學,定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生動活潑的場面,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我的體會如下: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職院校的工科基本都開設高等數學。筆者從多年來的教學實踐體會到,雖然我們的講授內容并不深,要求也不高,可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考試難以過關。這些剛從中學跨入大學校門的新生,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習慣了傳統的傳授知識為主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適應了機械的分類式的題海戰術訓練。這些學生學習上依賴性強,缺乏自學能力,不能較快的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因而學習效果差。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一個努力目標;高中期間的文化基礎尤其是數學基礎較差;學習方法不當;剛經歷緊張的“高中三年”,想好好休息一下了;未考上自己理想的院校,有各種復雜的心理因素;上網成癮,無心上學。
教育心理學指出:“需要”是產生動力的源泉。我在給新生上第一堂高等數學課時,就要介紹我們的授課計劃、進度安排以及與中學數學的異同點在哪。特別要介紹高等數學與其它各學科的聯系和作用,以及高等數學在市場經濟中的廣泛應用。讓學生明白,高等數學是智力開發的重要途徑,是學習運用科學技術的先決條件,尤其在這個數字技術的時代,在各行各業的激烈競爭當中,數學已成為強者的翅膀。如今,我國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沒有扎實的數學基礎和過硬的本領就沒有今后的立足之地,要學好專業課,就必須學好數學課。通過引導,使學生一進校,就要明確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教學中,老師要講清楚所學內容對后續課程的作用,幫助學生了解高等數學的重要性。特別是,教師的課堂教學應做到“概念講準,知識講清,道理講明,思路講活,深入淺出”。這樣,教師不但傳授知識、技能,而且在人生觀、學習方法、思維能力諸方面能給學生以啟迪,點燃他們心中奮發向上的火花。那么,學生就會對這門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學習就會由被動轉為主動。
2.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增強心理優勢,促進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1)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較多的疑難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學習才會進步。而有些學生即使有問題也不敢提,怕別人笑話,特別是不敢輕易對老師提問。這樣,日積月累,問題成堆。這種現象比較常見,是學生的心理障礙。作為教師,首先要平易近人,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我的做法是:讓數學科代表把每個同學舉手提問發言的次數記錄下來,作為考核平時成績的重要依據,并在期評時對發言積極的同學給予適當加分。有了這個規定,在我的數學課堂上學生的發言都比較踴躍,教學的雙邊活動都能正常開展,這對搞好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要幫助后進生克服心理障礙、增強自信。俗話說得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后進生的文化基礎,尤其是很多中學數學基礎知識一般都較差。來到大學后,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后進生的學習自覺性不強,特別是他們的心理障礙難在短時間內消除。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應該向他們伸出溫暖的手,使他們樹立起信心,消除一些緊張情緒和顧慮,創造一種親切、溫馨的教學情境,把“教”與“學”變成師生之間感情的交流。有了輕松、愉快的氛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
要幫助學生進步,提高學習成績,教師必須了解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提不高,問題到底在哪?有的學生雖然努力,但成績就是上不去,顯然學習方法不當。有的學生不善于總結和歸納所學知識;有的學生不善于分析問題,思維方法不當;有的學生由于基礎差,聽不懂老師講課,越學越沒有興趣。這些,都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施之以愛,導之以行。
3.運用表揚和鼓勵的手段來鞭策、激勵學生。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的過程。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學生個體學習積極性方面的因素,如動機、興趣、態度、個性、愛好、意志、品質等,它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堅定目標,克服困難,排除障礙,堅持不懈地去取得學習成功的原動力。如果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把潛在的學習需要充分調動起來,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獲取教學成功的原動力,教學工作就會富有成效。
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表揚和鼓勵的手段來鞭策、激勵學生。例如,當學生做完課堂練習后,要及時進行講評。對概念準確、解題思路清晰、方法正確的都要不失時機地給以肯定、贊賞或表揚。學生得到老師的表揚,自然很高興,學習的積極性就更高了。對學生做得不夠好的,也不要責怪,但要把存在的問題向學生講清楚,是概念理解不準,還是解題方法不會,或是粗心大意造成演算出錯了。實踐表明,精神激勵是課堂教學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二)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創設寬松學習環境
1.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的新觀念。高職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差,學生的學習方法比較單一,被動地接受知識,加之高職數學部分內容難度較大,導致部分學生無心學習。另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較大,獨生子女較多,給教師的教學帶來許多困難,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很吃力,教學效果不理想。要搞好教學工作,必須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的新觀念,增強責任心,嘔心瀝血,勤奮工作,方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平等,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寬松的學習環境的前提;寬松的教學環境是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土壤。師生心理相容相通,互相尊重信任是學生產生數學興趣的心理基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基礎在于師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特別是教師對學生無私而崇高的愛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
如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生動、活潑、有趣的數學教學與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是高職院校教師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教師如果能夠善于應用微笑教學、語言溝通、實踐活動等方式來形成相對穩定的教學心理氛圍,使學生樹立遠大目標與抱負,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自覺性,教學工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200616號文.
[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產業集群已成為一個地區加入全球供應鏈的重要途徑,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依托、動力。本文首先對昌黎縣葡萄酒產業集群進行了概況描述,其次對該集群進行了競爭力分析,最后對集群的發展給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 昌黎縣 葡萄酒 產業 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一個地區吸引外來投資的重要的投資環境,對昌黎縣而言,葡萄酒產業集群更是促進昌黎縣經濟整體及中小企業發展的加速器、動力源,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然而,該集群還有諸多方面急需加強。
一、昌黎縣葡萄酒產業集群概況
昌黎縣地處河北省東北部,非常適宜種植釀酒葡萄,該地被譽為“世界葡萄酒黃金產業帶上的明珠”。 2000年,昌黎縣分別被農業部特產之鄉宣傳及推薦組委會和中國地區開發促進會授予“中國干紅葡萄酒之鄉”、“中國釀酒葡萄之鄉”和“中國干紅葡萄酒城”。2002年8月,“昌黎葡萄酒”成為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
昌黎縣葡萄酒產業集群目前已初具規模。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產業集群已經形成從酒葡萄栽培、釀造、橡木桶生產、酒瓶制造、彩印包裝,到葡萄酒學校、研發中心、檢測中心,各環節密切結合的生產體系。干紅酒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0%。2006年,全縣干紅葡萄酒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3.5億元,對財政的貢獻占全縣財政收入的40%,該產業已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第一大立縣產業。集群內共有44家葡萄酒相關企業,其中成品酒生產企業24家,葡萄總加工能力140000千升,灌裝能力140000千升,從業人員24140人。全縣釀酒葡萄基地面積目前已達到了5萬畝,常年產量6.5萬噸,釀酒葡萄面積、產量、企業數量、生產能力為縣級全國第一,干紅酒年出口量全國第一。并涌現出了“長城”、“地王”、“越千年”、“丘比特”、“朗格斯”、“茅臺”等一批知名品牌。集群的發展,帶動昌黎及周邊7萬多農戶增收,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二、昌黎縣葡萄酒產業集群競爭力分析
在波特的鉆石模型中,將生產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和支撐產業,以及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四個因素看作菱形的四角,而政府和機遇作為影響產業競爭力的輔助因素。以下應用該模型對昌黎縣葡萄酒產業集群競爭力進行分析。
1.生產要素
波特將生產要素劃分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這些生產要素一般是交織在一起對產業集群發展產生作用。昌黎縣葡萄酒產業集群的生產要素主要體現如下:(1)天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昌黎縣具有發展葡萄酒產業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越的中緯度位置,良好的土壤及氣象生態條件,使得這里具備優質釀酒葡萄生長所需的土壤、陽光、降水、山坡、海風5大要素,成為中外專家一致認可的中國最適合紅酒葡萄栽培的地區。(2)人力資源。昌黎縣葡萄酒產業集群發展具有充足的勞動力資源配置。昌黎縣是農業大縣,農業人口48萬人,非農業人口6萬人。除此之外,昌黎縣鄰近京津,具有吸引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的優勢。(3)基礎設施。昌黎縣素有連接華北與東北的“經濟走廊”之稱。京山鐵路、205國道橫貫全境,青、昌、樂公路縱穿南北,秦唐滄沿海公路把昌黎與北戴河、山海關連成一體。(4)大學、科研機構。在昌黎縣境內擁有一所省級高校,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該學院的食品工程系開設有釀酒專業。另外,還有一家省級科研單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昌黎果樹研究所。
2.需求條件
目前,人們對于葡萄酒的保健作用已有所認識,并且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葡萄酒市場潛力巨大。而目前,中國的葡萄酒消費量僅占國內酒類年消費總量的1%,人均消費量與世界人均消費量差距很大。因此中國的葡萄酒市場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3.相關支持性產業
在昌黎縣葡萄酒產業發展中,已形成了產業鏈接,包括原料生產,葡萄酒生產企業30多家,酒瓶生產企業1家,國內惟一的葡萄酒專用橡木桶廠、最大的玻璃瓶廠、葡萄酒學校、葡萄酒研發中心、瓶塞、紙箱、彩印包裝等項目相繼建成。全縣有2萬多農民從事葡萄種植管理、釀酒加工、釀酒材料運輸、干紅酒文化游等工作。
4.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同行競爭
葡萄酒生產所需資金數量大,風險高,對廣大處于分散狀態的酒葡萄種植戶來說,很難進入;而對于集群內從事諸如釀酒、橡木桶制作、玻璃瓶制作等的企業而言,又多為中小企業,規模偏小,很少能從事產業鏈上的所有環節。而通過選擇進入自身具有競爭力的環節,形成高度的分工,能極大提高生產效率。而昌黎縣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葡萄酒生產為主體,原料生產、銷售、包裝等一條龍服務的經濟格局。
5.政府角色
在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作用又是不可忽視的。昌黎縣葡萄酒產業的發展也正體現出政府積極引導的作用,主要表現在(1)產業規劃。20世紀90年代末,昌黎縣將葡萄酒產業正式納入“五帶興昌、六業立縣”經濟發展戰略,并將其列為六大立縣產業之首。而縣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正式形成了《關于加快發展釀酒葡萄基地,建設干紅葡萄酒城的決議》,制定了昌黎“中國干紅城”建設的總體規劃。1998年專門成立了林業總公司,具體負責釀酒葡萄基地建設,同時將釀酒葡萄基地建設作為立縣項目來抓。為了使產業實現健康、協調發展,縣委、縣政府先后成立了干紅城建設辦公室、葡萄酒業管理局、釀酒葡萄種植協會、葡萄釀酒企業協會。(2)政策優惠。在葡萄基地建設過程中,政府通過提供低息貸款及技術服務等措施,扶持農戶發展基地。對種植釀酒葡萄的群體和個人,優先調配土地。凡是栽種進口苗木的,縣政府負責回收枝條,保證農民當年基本收回投資。同時,實施“經濟通道”建設,輕費減負,確保企業在短期內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和規模擴張。對于新建企業,由政府協調職能部門幫助企業跑部進廳,提供一條龍服務。(3)舉辦昌黎國際葡萄酒節。通過舉辦酒節,擴大了昌黎葡萄酒的對外影響力和市場知名度,進一步提升了昌黎干紅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截至目前,昌黎縣政府已經組織了7屆中國秦皇島昌黎國際葡萄酒節,而且自2005年開始,連續在昌黎之外的成都、廣州舉辦了兩屆國際葡萄酒節,實現了“昌黎干紅,異地飄香”的宣傳效果和品牌效應,打造一個為世人矚目的共同的昌黎品牌。
6.機會
機會其實是雙向的,它可能會使新的競爭者獲得優勢,而使原有的競爭者喪失優勢。隨著昌黎縣把葡萄酒產業列為立縣產業之首,大力推進“中國干紅城”建設,昌黎縣葡萄酒產業集群發展前景廣闊。
三、昌黎縣葡萄酒產業集群發展對策建議
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一個地區加入全球供應鏈的重要途徑,也是吸引外來投資的重要的投資環境。可以說,昌黎縣葡萄酒產業集群是促進昌黎縣經濟整體及中小企業發展的加速器,動力源,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當然,該集群還有諸多方面急需加強。
1.營造集群發展的環境
通過制定適合集群發展的產業政策、制度等,使葡萄產區實現產區制度管理,從而保證釀酒葡萄的品質。另外,嚴格審查招商引資項目,在企業投資規模、設備的先進程度等方面設置高標準,對低于標準的企業堅決不許進入。政府要著力提供集群發展所需的地方公共品,特別是集群發展所需的合作網絡建設,促進葡萄種植者與相關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另外,針對集群中中小企業多,缺乏流動資金支撐、融資難的情況,要積極實施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積極吸引社會資本。
2.培育促進集群發展的區域文化
文化是葡萄酒最大的銷售力。昌黎縣葡萄酒產業應結合自身的地理環境,葡萄酒的品質和個性,打好文化牌,使原產地域保護產品達到最大程度利用。在產品宣傳中,應著力將產業與高山、大海、黃金海岸結合,強調原料、工藝的嚴格要求,從而為產品樹立高品質形象。
3.提升集群發展所需的人才支撐體系
人才支撐體系薄弱,勢必威脅到集群的技術創新水平、企業的管理能力及長期發展。昌黎縣作為縣城,在吸引人才方面與大城市相比有天然的劣勢,而集群的發展又離不開強大的人才支撐體系建設。因而該集群不僅應注重通過工資、住房等方式吸引人才,更要注重以感情留人。
4.優化、構建集群企業竟合關系
目前,昌黎縣葡萄酒產業集群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葡萄酒同質化問題,這極大威脅產業集群的升級、發展。為此,集群企業必須加強技術創新步伐,以創新實現產品差異化。而政府等有關部門應該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給與支持、保護,鼓勵企業合作創新,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使集群發展擁有和諧的競爭秩序。
參考文獻:
[1]包建華方世建:安徽茶葉產業集群式發展:基于鉆石模型的分析.農業經濟問題,2006,6
[2]豐寶生韓寧:運用波特鉆石模型分析產業集群競爭力.生產力研究,2007年7期98-99 107
[3]新疆葡萄酒產業風險分析及對策研究,新疆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