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中值周總結

高中值周總結精品(七篇)

時間:2022-08-02 00:20: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值周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中值周總結

篇(1)

【關鍵詞】教育戲劇;高中語文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261-01

一、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

語文素養就是各種語文學科所需能力的統稱,具體包括以下幾大層次。

一是基礎知識。高中語文基礎知識,包括了漢字音形義的學習、重點詞組語法修辭手段的應用、文章的閱讀鍛煉與寫作提升等,這些內容需要日常積累才得以掌握。教師應考慮對具體基礎知識的研究安排,讓知識的普及更加順利。

二是語言累積。高中語文課本內容經眾多專家學者審議核驗,較為經典。高中生應圍繞課本展開文章閱讀,掌握足夠的生字生詞,同時強化詩詞的閱讀誦詠,努力提升自己的語言閱讀積累量。

三是語言技能。高中階段要求語言技能達到熟練應用程度。語言技能有查閱資料、閱讀文章、語言交流實踐、文字寫作等。學生掌握多樣化閱讀方法,并擁有固定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將自己的思維活動用語言加以形容表達,從而實現對信息的加工處理。

四是W習習慣。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在于讓學生掌握重要的學習方法,能夠為未來的學習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習慣。只有堅持在教學中強化查閱資料找信息、注重閱讀、摘抄記憶、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分析寫作等能力,才能對學生的未來產生足夠大的幫助。

五是言談舉止。語文教學能夠讓學生內外兼修,培養儒雅文明舉止。待人處事落落大方,舉止得體,措辭嚴謹講究;與人交流時注重交換思想,傾聽不同聲音,在取長補短的觀念中與人交往。

六是文化修養。語文的不同題材、體裁的文章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祖國悠久歷史文化傳承的魅力,自身見識增長后,文化品位與審美情趣也將增加。學生在欣賞漢字形象美、語言藝術美的同時,必然感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必然驚嘆于其中的多元文化智慧。

二、基于教育戲劇理念的高中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策略

(一)利用語文資料編排戲劇來獲得深刻人生感悟,提高文化修養。任何一個角色的塑造,都需要經過臺下漫長時間對飾演角色內心的揣摩,才能真正演活角色,得到觀眾的一致認可與喝彩。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戲劇作品超過十余部,無論哪一部,都可以稱得上是古今中外的優秀戲劇劇目。這些戲劇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其中的人物關系錯綜復雜,個性分明,對于演員有較高的要求。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將這些選段作為劇本進行戲劇表演,讓參與表演的學生感受到戲中角色的內心世界。表演者在不斷感悟中,認識到自己作為社會一份子,必需具備更為豐滿的人生閱歷,擁有更加成熟穩定的性格,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贊許,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感悟,提高文化修養。

(二)利用語文資料編排戲劇來獲得為人處世經驗,注重言談舉止。借助語文教材中的部分戲劇選段來編排戲劇后,學生參與其中進行編演,精心模仿不同角色的人生。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不同人生的知識、視角、經驗等都成為了學生可學習的內容。教育戲劇的模式中,無論是參與戲劇表演的學生,還是作為觀眾的學生,都能夠在理解角色和解讀背景故事的基礎上,將心比心看自己與劇中角色的對照表現,從而可以更好地激勵成長,向更優秀的人學習,注重積累生活經驗,強化自己的言談舉止。

(三)利用語文資料編排戲劇來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培養技能習慣。團隊協作能力是教育戲劇理念中值得繼續加強的培養要點之一。隨著戲劇的編排開始,很多參與者都必然需要加強各崗位各角色之間的合作扶持。作為一項團體參與的活動,若學生能夠在各方面保持默契,明確分工,堅定落實職責,就可以促成一部戲劇的出色完成。在語文課堂上學習戲劇片段文章與實際開展戲劇表演是兩種感受。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會人物情感,感受故事發展,并持續與周圍人保持交流溝通,建立尊重互信的合作氛圍,可以更好地融入戲劇,完成教育戲劇的培養目標。同時,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必然要運用各種語文課程所教授的語言聽說讀寫能力,無疑可以同時進行有效培養,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結語

高中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任重而道遠。隨著教育戲劇理念的不斷深化,現代高中語文教學可以擴大利用教學戲劇進行素質培養的探索與嘗試。高中語文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對書本戲劇片段進行編排,形成新的戲劇讓學生參與表演,有效提升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李論.教育戲劇的原理探究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D].天津師范大學,2016.

[2]巴君超.論高中生“語文素養”的培育[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王聰.高中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研究[J].新課程(下),2016,(2):56-57.

篇(2)

一、探究性化學實驗的功能透視

新教材的“活動與探究”編排具有以下三大特點。

(1)關注基礎知識,體現學科意識。新教材很多探究實驗都體現了學科思想,建立在純化學理論之上。如化學Ⅰ專題三第二單元“Fe2+與 Fe3+的轉化”的實驗探究。要求學生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原理,通過具體的實驗探究,總結出Fe2+與Fe3+轉化的條件。這種以學科知識為載體的探究過程,對學生理解基本的化學概念和原理,認識化學現象的本質,理解化學變化的基本規律是十分有效的。

(2)重視自主設計,凸顯實踐意識。化學新教材用“活動與探究”代替“學生實驗”,其目的就是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開展實驗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探究意識、學習探究方法、體驗探究快樂,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行為。

(3)取材于現實生活,展現社會意識。新教材選取了許多源于生活中的研究課題,如化學Ⅰ中專題三第二單元的“鋼鐵的腐蝕”原理的探究。它要求學生對鐵銹的生成的化學現象進行仔細觀察,提出假設,并借助實驗的手段解決鋼鐵腐蝕的原理。這種“從生活走向化學”的探究課題充分體現了化學“為提高公民科學素養服務”的教育理念和社會責任。

二、構建探究性實驗教學的一般模式

探究性實驗教學,按其適應場合和活動方式可分為兩類:一是新課程教學中值得探討的問題,以師生協同,邊講邊實驗為主;二是以學生實踐為主的綜合性研究課題。

第一類探究性實驗教學模式程序:引發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探究―總結規律―遷移創新功能:明確目標―創設情境―發現新知―獲得結論―發展能力

(1)引出問題,明確目標。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要求,從教材或生產生活實踐中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2)提出假設,合理推測。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后,引起學生好奇、懷疑、困惑和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心理,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查閱資料、構思實驗,提出某種假設、作出操作上、現象上、結論上的預測。(3)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設計可能的實驗方案,組合實驗儀器,邊操作邊記錄現象和數據。(4)探索規律,作出結論。學生根據實驗事實進行討論、爭辯、揭示產生現象的原因,教師的適時點拔有利于去偽存真,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要概括出有關的化學概念、原理和規律。(5)鞏固開拓、遷移創新。面對新的問題,學生能準確運用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及時給予指導與評價,達到鞏固提高、遷移創新的目的。

這類探究性教學的基本要求是:以問題為基礎,依循“問題――假設―實驗―觀察―真假設―再實驗―分析綜合―結論”。最好把課堂實驗與學生分組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二類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模式是融合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表現出一定的新穎性,綜合性和開放性,可作為優秀學生課外活動的素材。

一般結構是:明確探究課題―查閱文獻資料―設計實驗方案―觀察現象―作出假設―總結規律。

三、實施探究性實驗的措施

(1)以生為本,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學生親自設計實驗方案、親自進行實驗、親身近距離地觀察實驗現象,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喜悅,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探究化學現象產生的原因,透過現象認識其本質,有利于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認識興趣。因此,成功的實驗教學方法往往是以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切入口,千方百計幫助學生樹立探究的興趣,進而使學生信心十足地進行探究活動。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圍繞“氯水成分”進行探究。當時課堂上,同學們的討論很激烈,甲說選這個試劑,乙說選這個試劑,大家邊互相說著,邊動手實驗了起來。“原來氯水中竟有這么多未知的微粒,能和那么多的物質發生反應。”“呀,HClO 的氧化性真強,竟然能使變紅的試紙褪色。”在我觀看學生實驗的過程中,聽到學生發出這樣的感慨。后來我問了個別學生氯水成分掌握得怎么樣,學生說:“老師,我不僅知道了氯水的成分,還理解了氯水所能發生的反應。像這樣讓我們動手做實驗在初中還沒有過呢,老師,希望你能多給我們搞點讓我們自己能動手做的實驗。”我也堅定地說:“可以。”從上面這則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是以學生自主性學習為主,注重了協作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相結合,個體學習與集體學習相融合,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體。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探究”

“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弊端,學生缺乏自主探究,而化學教學側重在“做”,只有學生親自做了,親身經歷了,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今年我們進入了新課程改革,作為化學教師,認真領會新課程理念,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定位。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條件,根據魯科版教材中提供的“活動?探究”,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或其他形式的探究活動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以揭示化學科學的奧秘。

參考文獻:

[1]陳繼澤. 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 考試(教研版), 2008,(03) .

[2]姜旭蘇.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探究性實驗的教學設計形式[J]. 考試周刊, 2009,(08) .

篇(3)

高中生正處于思想和行為道德塑造的關鍵階段,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他們加以正確的引導。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突出德育的重要性,不僅有效地體現了學科本身的特質和特點,更滿足了學生們的實際需求,進而更好地提升歷史教學品質,幫助學生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和素養。要想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歷史教師要解決兩點問題:一是深刻認識在歷史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古人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謂傳道即是指傳授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內容,這是教師的首要責任。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在歷史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是課程本身的內在要求。二是注重歷史教學內容與德育工作之間的聯系。歷史的長河,不僅是時間的流逝與事件的更替,更是思想標準與行為道德的發展與進步,因而在歷史教學中融入德育工作具有先天性的教學優勢。在當下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師生們要共同明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相互之間通力合作,共同去發掘探索歷史素材中正確的行為道德標準,并在教學和生活中將其體現出來。由此可見,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進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塑造,在整體的教學工作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方法

1.發掘歷史德育資源,注重學生人格塑造

歷史是一系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的思想和行為的綜合展現,而行為又是由思想所支配的,因而任何歷史內容都可以看成是思想變化所造成的一系列結果。高中的歷史教材弱化了歷史事件本身的故事性,強化了其蘊含的行為道德與思維形式,這本身就是凸顯品德教育的一種表現。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歷史教材內容不斷探究,努力發掘其中值得學習的人文教育素材。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借助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教學,引導學生深入到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國家富強的斗爭史中去,讓學生們逐步形成強烈的愛國情懷。此外,李時珍不畏艱苦、不斷以身試草藥,最終完成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商鞅立木為信主張變法,最終廢除了舊制度、奠定了秦王朝統一天下的基礎……這些歷史人物為學生樹立了一系列行為道德的正確典范。歷史課要引領學生不斷認識和學習這些內容,確保歷史課堂中品德教育始終處在首位。

2.改變歷史教學方法,提升道德實踐體驗

想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就要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從學生的實際需求與教材內容特點出發,探索總結出適合歷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以確保教學任務的有效達成。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工作,必須讓學生積極自主地與歷史內容產生思想或道德上的接觸或碰撞。在歷史課堂上,筆者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三種:情景教學法、小組討論法以及實例探究法,這三種教學方法既相互區別又有機統一。在實際的歷史教學過程中,筆者常通過一些多媒體向學生們展示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或影視資源,以期引導學生更直觀地體會歷史深蘊,然后讓學習小組成員們互相合作、共同探討,深化他們對教學內容的認知。與此同時,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相關實例來激發學生進一步討論。同時,還要將德育滲透到歷史的課外教學活動中去,比如參觀歷史博物館、撰寫歷史文章,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加強品德教育的實踐。

3.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強化自我道德認知

當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注重德育工作的滲透,因而在教學評價時不僅注重歷史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積累學習情況,更關注在此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文道德的規范。以往的歷史教學評價階段,教師們往往以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作為評判學生的標準,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們對歷史內容死記硬背、缺乏探究的教學弊端。相較于終結性評價,筆者在歷史教學中更推崇形成性評價的開展。一方面,形成性評價包含了道德品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以及個性與情感等方面情況的評價,能夠更有效地了解學生的全面情況。另一方面,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的思想發展與能力提升過程,對引導其形成正確的行為準則有著顯著的優勢。當然,只有將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才能更實際地了解學生狀況,進而在教學中不斷調整教學方式,強化人格培養與情感體驗。

三、結束語

篇(4)

 

一、數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對數學課程認識過于片面

 

師生認為數學這門公共必修課的作用僅僅就是“為專業服務”,是學習某些專業課的工具,把數學素質排除在“專業素質”之外。

 

2.教師不能主動適應職業教育特點

 

部分教師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上沒有緊貼職業教育的核心訴求進行課程教學設計,由此導致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設置等一系列環節上出現指向不明、與職業需求脫節等現象。

 

現在授課重知識輕思維、重結果輕過程現象比較嚴重。沒有對隱含在數學知識中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行精粹的提煉和分析,數學思維和數學美學的魅力就無法展現出來,教學始終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次上,不利于發揮數學的文化教育作用。對學生則少于啟發,疏于引導,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僅僅滿足于機械地接受知識而惰于思考、懶于動手。

 

3.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自主創新的能力

 

目前,學生存在“數學很重要,但現實生活用不到”的片面想法,進而對數學失去興趣;另外,部分學生的學習意愿、學習能力和學習責任感呈弱化趨勢,他們的高中數學基礎普遍比較薄弱,但又不肯課下花時間自己去復習,這直接導致了舊知識不記得、新知識學不會的惡性循環。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的數學知識貧乏、理性思維能力不強,尤其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

 

4.實踐教學環節還比較薄弱

 

受傳統思想和客觀條件制約,實踐環節要么不完整、不系統,要么直接被忽視。

 

以上不足或問題帶來的結果就是職業學校學生的科學文化基礎不扎實,綜合素質不高,不善于通過自學來獲得新知識,畢業分配后不能很快適應工作崗位,對書本教學中沒出現過的具體問題缺乏應有的分析、解決能力,發展后勁不足,很難與強手競爭。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面對這樣的新問題、新機遇、新挑戰,我認為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是關鍵所在。什么是數學素養?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顧沛先生說,很多年的數學學習后,那些數學公式、定理、解題方法也許都會被忘記,但是形成的數學素養卻終身受用。數學素養就是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東西,其本質可以歸納為一種個人能力和個性品質,主要包含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論證能力、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及理性、嚴謹和求實的個性品質。

 

數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針對數學教育的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二、解決數學教學問題的對策

 

1.明確教學目的,提高學生對數學重要性的認識

 

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和人們對數學認識的逐步深入,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現在高職院校的高等數學教學大部分還是沿襲地方的一般工科院校,不僅沒有突出培養職業教育人才的特殊要求,而且對地方工科院校的數學教學目的的認識也比較模糊,存在一定的隨意性。老師匆匆講完教材內容,學生稀里糊涂考個及格。這種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嚴重阻礙著數學教育功能的發揮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明確數學教學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要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滿足職業需求、具備較高素質的人才,必須重新認識數學教學目的,增加數學教學時間,增開現代數學課程,整合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2.培養思維能力,強化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能力

 

教師應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思維方法的傳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對于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講授定積分的概念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試著解決拱橋橫截面積問題,因為這不是一個規則圖形(實際上是曲邊梯形),沒有現成公式可以利用,學生無從下手。這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規則圖形去近似代替拱橋橫截面,學生會覺得只用一個矩形去替代誤差太大,進而會發現用多個小矩形來替代的話,誤差會縮小。這就完成了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后面對于求曲邊梯形的面積,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分割”“近似”“求和”“取極限”四個步驟就可以解決。然后,再給學生講授變速直線運動的路程計算問題。拋掉兩個問題的實際意義,僅從數學角度分析可以看出這兩個問題的解決都可以歸結為相同結構的一種特定和式的極限,從而概括出定積分的普遍性定義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則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如,講授微分中值定理這一節時,不要急于把定理直接呈現給學生,可以讓學生自己發現、歸納、總結。因為羅爾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以及柯西中值定理都是描述了同一個幾何現象,即“任意一條光滑的平面曲線弧AB上,都至少存在一點C,使過C點的切線平行于弦AB”。區別僅在于坐標系的建立和曲線方程的不同,引導學生自己把這個幾何現象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積極作用。

 

3.要精簡課內教學,強調學為主體

 

避免課程的簡單堆砌和內容的重疊交叉,精簡下來的時間交給學生自主安排,通過有引導的自習、自修或自選拓展課程,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成長過程的自我設計。

 

4.加強實踐性教學,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數學實踐性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有效途徑,在此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數學教學在加強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學習的基礎上,增加數學建模內容,有條件的院校可開設數學實驗。職業學校在加強數學實踐性教學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積極參加數學建模競賽,但也暴露了很多問題,比如普及性不夠、與實際結合不緊密等,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數學實踐性教學環節。

 

由于數學實驗課程在內容深、廣度上介于通常數學課程的應用和數學建模課程之間,因此可采用分層次、多模式的教學方法,按學生的不同基礎、興趣和志向組織教學,分流培養,可以盡快達到預期目標。

 

教育界、用人單位及青年人都曾經片面追求高學歷教育,忽視或輕視職業教育。然而,學歷并不代表能力,隨著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觀念的進步,學歷在就業市場的優勢越來越低,用人單位更注重于學生實在的能力,比較務實地去選拔適合需要的人才。社會正在由片面追求學歷向能力轉變。數學教學也要跟隨大潮流,更加注重學生的數學素養,為社會輸送“第一任職能滿足、長遠發展有潛力”的高素質新型人才。

篇(5)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研究;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4-077-01

一、設計“問題串”的原則

1、目的明確,難易適中

教師需要明確問題提出目的性,提出問題想要實現怎么的目的。因此,要求學生在進行問題創設時,可以準確地去把握。要嚴格控制問題的數量,選擇一些難易得當的問題,符合大多數學生需求。當有新的問題提出時,學生的求知欲會被激發,在關鍵時刻教師要給予學生指引,掌握學習重點。完成了題例講解之后,教師變通問題提問,這樣才能更好地去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面向全體,因人而異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達到因人而異,要照顧到班級全體學生。因此,教師在進行備課時,就要做到心中有數,觀察每個學生的實際變化,進行問題層次調整。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是根據教學目的進行,有選擇性去設置問題。

3、鼓勵探索,科學講評

教師提出了問題之后,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回答,來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檢查自身方法教學效果。教師鼓勵學生去回答問題或者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之間談論,最后由教師總結點評。教師聽取學生回答問題之后,進行小總結。對正確的問題加以肯定,不正確的問題補充說明。及時糾正學生的存在的知識漏洞,幫助學生更加系統去掌握數學知識,使得數學知識更加完善。教師需明確,在評價學生的問題時,應該關注到學生的提問題的積極性,再關注學生提出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最后再關注學生問題的正確性。

二、設計問題串

如何在課堂中有效進行問題串設置,怎樣使得設計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這是當前教學首要考慮問題。教師在進行問題串設置時,第一,應該設置出生活化的問題串,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新課標已經支出,學生應該在現實的生活背景下接受知識。因此,教師進行問題串設置時,需要結合生活背景,這樣才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第二,教師設置的問題要精細化,最好是突出重點和難點。眾所周知,數學最核心的知識是設置問題之出發點,也是把握課程重點之有效方式。教師設置的問題要由淺入深地慢慢去引導,讓學生掌握數學化有效思維方式。在學習中可以養成理性的思考習慣,這樣才可以突破難點和重點問題。第三,教師設置問題串時,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理解能力。解決數學難題,應該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能力中找切入點。學生的知識結構應該豐富。借助對簡單問題的研究,就可以縮短高難度問題時間,降低解題難度。因此,教師在進行問題設置時,就應該遵守從特殊到一般,逐層遞進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能力。第四,教師要設計出延展性之問題串,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當完成了課程教學知識時,教師還應該設置一些延展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去組建知識,體驗的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這樣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會培養學生思維得到拓展。

三、問題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案例:教師講解到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知識時,教師明確該課程重點是了解使用加減法去解二元一次方程步驟,能夠掌握使用加減法解答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教師同時也應該明確教學難點。明確使用了二元一次方程組,最為關鍵的是必須是的兩個方程中的同一個未知數絕對值是相等的。教師開始串設問題,引出加減法。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以下情境呈現出來,當天平兩邊都屬于平均狀態下時,如果每個小立方塊的質量是*(g),每個圓柱體質量y(g),這個時候小砝碼質量是30g,大砝碼的質量是100g。可以將x和y的方程式表示出來嗎?這個時候學生開始列出方程組。教師可以讓學生基于小組形式進行探究學習。當學生完成了方程組列出之后。教師要對每個同學的方程組進行點評,稱贊學生的聰明才智,同時教師帶入上章節講解到的加減法,將其進行板書,教學中突出重點,這樣可以提升教學效率。教師再引學生去思考,在這些方程組中,哪種方程組是最為簡單的,學生會通過比較之后,發現加減消元法會非常實用。教師看到學生基本理解了知識之后,進一步提問,從方程組解答中,你們學習到了哪些知識?教師給學生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嘗試去分析和總結,教師關鍵時刻可以給學生一點提示,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打開眼界,還可以讓學生學會質疑,在答辯過程中,能夠深入理解知識,能夠掌握知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問題串設,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數學興趣,學生能夠清晰掌握數學知識。隨著教學方式的深入使用,能夠培養學生數學思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 趙雄輝.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注意的幾個方面――景弘中學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J].湖南教育:下旬(C)-2013年9期

篇(6)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化學;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眾所周知,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是利用大量的實驗和生活實踐,并從中總結出來的,并且與現代科學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往往只局限于教師演示,學生看;教師示范,學生模仿;重復實驗等被動式的實驗模式,忽略了在實驗中對學生觀察、探究能力的培養。而有效教學理念恰恰彌補了這一點。

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是有效教學的理念來源,后來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關注。有效的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教學有效性還要關注教學效益,它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

在傳統化學教學中,教學目標只是單純的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把反復練習的方式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忽略學生情感、態度、品質的培養。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不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師生互動不強,學生在課堂上很難被調動積極性,正是由于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學生沒有掌握應有的知識,家長擔心,給學生另找家庭教師補課,如此以往,導致惡性循環,學生負擔過重。所以實現課堂教學中多向互動,培養學生學習品質是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學中,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不僅是單純的學習者,而且具有自己的思想、好惡、情感、價值取向和知識基礎。教師只是激發學生自主讀書,自主感受事物,自主觀察,自主探究以及思考。另外在教學的有效性下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

觀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生對任何理論知識的掌握,都必須建立在通過觀察而獲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非簡單地表現在學生是否能夠注意到某個事物或實驗現象不明顯的特點,而更多地表現在能否就此進行探究性思索,以透過其表面把握其本質和規律。做到真正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科學家斷言:任何自然科學都始于觀察。通過事實教育學生,使他們認識到,一切有成就的人在科學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都離不開對周圍環境、周圍事物及自然現象的觀察。文學家如此,生物學家如此,化學家也是如此。一切都開始于觀察,沒有觀察、探究就沒有科學的新發現。我們要教育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及日常生活中堅持對事物進行全面系統的觀察、探究,不放過任何微小的細節。

演示實驗是教師進行表演和示范操作,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探究能力的最好方式。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進行觀察和思考的實驗,它能為學生提供感性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從而提高探究能力的理性飛躍。所以化學教師要精心設計化學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并進行合理地安排,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去影響學生,決不能隨便找些理由,敷衍搪塞了事。為了增加演示實驗的可見度,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既能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又能提高實驗的趣味性,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性。學生被帶進了五彩繽紛的化學樂園。如:在教學“能量變化”中學生質疑,不用火柴能把酒精燈點著嗎?為此老師用玻璃棒蘸取濃硫酸后再蘸取高錳酸鉀,立即放到酒精燈的燃蕊上,酒精燈點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學生實驗是培養學生獨立、周密地進行觀察和探究的好機會,必須大力加強。首先,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傳統教育重理論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的傾向,消除“讓學生做實驗不如講實驗,講實驗不如要求背實驗”、“學生實驗可做可不做”的錯誤看法。其次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定,開足開好所有學生分組實驗課,充分做好儀器的準備工作,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人人都能動手做實驗,人人都會做實驗。如條件許可,可將某些演示實驗改作學生實驗或邊講邊實驗,增加學生觀察和探究的機會。再次,要重視實驗中的操作指導:講清實驗目的要求,幫助學生明確操作正確步驟,規范操作動作,加強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教給學生觀察的各種方法,培養觀察能力。為了引導學生進行多實驗,多觀察,應該讓實驗室進行開放式管理,這樣學生既可以隨時進行試驗驗證教材中的實驗題目,或做感興趣的家庭小實驗,也可以做自創性實驗(為解決學習中的難題自己設計的實驗)。在加強學生實驗教學以后,學生們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改革化學的體現,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質和習慣是實施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老師可以這樣講課《新課標蘇教版化學必修一(化學金屬制品的防護)》“剛剛老師碰到了一個問題,怎么解釋都覺得不夠全面,想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幫老師一起解釋。”“我提出的合金是混合物,但為什么它會有一定的熔點?”這下學生們可就熱鬧了,有的說,合金是幾種金屬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物質;有的說,合金的形成不是簡單的將兩種金屬進行混合,他們之間是要斷裂金屬鍵的,金屬陽離子重新排列的;有的說,合金從物質分類上看,有的屬于機械混合型混合物合金,有的屬于互化物合金,無論那一種類型,只要組成一定時,熔點就一定。最終,學生們在討論與爭辯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義。

在實際操作中,教師一定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發展的特點,自身發展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另外,每個學生的發展都有巨大的潛能,教師要相信每個學生,盡可能地挖掘他們的閃光點。教師要始終堅持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和促進者,而不是命令者。教師應一方面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的狀態。要把教學視為學生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全面改進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最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合作,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拓展學生發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納、民主、平等、協調的師生關系,從而讓老師和學生成為朋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有雄厚的多媒體計算機知識。能夠組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系統,構建課程整合網上協作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同時要本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挖掘和發揮各種傳統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把現代教學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努力把握所有教學技術手段的實用價值,積極促進各種技術手段的協同互補,從而促進教學技術體系整體協調發展。

總之,觀察是探究的基礎和前提,探究是觀察的延續和升華。觀察能力提高,能激發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更新觀念,努力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融觀察、探究于一體,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品質才能為國家培養更好的化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姚武.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化學教學論教學的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6(4).

篇(7)

關鍵詞: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

文章編號:1005-6629(2010)03-0029-05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議題的提出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新的課程標準的實施,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成為教學中值得關注的問題。不少高中教師反映初中畢業生所掌握的化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高中化學學習所需具備的要求差距很大;另一方面,對于初上高中的學生來說,普遍感到高中化學內容繁鎖、抽象,知識點“易學難用”、學習興趣不高。因此,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影響到了高中化學的正常教學。

初中與高一年級的教學銜接是一種“短期銜接”,其目的是幫助學生與遺忘作斗爭;而真正科學的教學銜接是初中與整個高中階段的“長期銜接”,它涵蓋了短期銜接,并將其進一步拓展、延伸和優化了的教學銜接。

2 對初高中化學教學現狀的調查、分析和結論

筆者于2009 年4 月對高一年級學生的化學學習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調查,以期找到學生化學學習中所存在的共性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2.1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的對象是華東師大三附中(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高一年級的部分學生,發放調查問卷126份,回收有效問卷126份。

本次調查研究從初高中化學教學差異的角度,共設計客觀性問題12個,開放性問題2個,主要圍繞三個維度展開:初高中化學教學內容、初高中化學學習方法、初高中化學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采用問卷調查和口頭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抽樣調查。

2.2 結果與分析

有關統計結果與分析如下:

有關初、高中化學的教學內容。

只有3.97 %的學生認為初、高中化學“聯系緊密”;在初高中“化學知識規律性”的對比數據中可以看出,學生對于高中化學知識規律性的認識普遍不及初中。究其原因――初高中化學教材有其相對的獨立性,難免存在脫節的現象,其具體差異表現為:

(1)教材內容

初中化學教材內容主要是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最基本的化學技能,知識容量小、知識點零散、不連貫、教材內容表達淺顯,屬于“生活中的化學”;高中化學教材內容由宏觀轉向微觀、由形象轉為抽象,除了要掌握物質的個性,還要尋求物質之間橫向縱向的聯系,形成知識的立體網絡結構。

(2)基礎理論

初中化學沒有相對完整的化學理論。例如:提出了離子化合物的概念,卻沒有涉及到共價化合物的概念;介紹了氧化――還原反應,卻只是從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高中化學理論與元素化合物知識穿插編排,并使元素化合物知識在理論指導下教學,因此,高中化學課程具有理論豐富、應用廣泛的特點。

(3)化學實驗

初中化學實驗是在教師指導下對某個知識點、對某種具體的性質或具體操作進行局部性、淺顯性、單一性的觀察,主要為“定性分析”;高中化學實驗在實驗的目的性、計劃性方面更加深刻,實驗過程中要求把變化與能量、運動、性質、理論等聯系起來,除了“定性分析”外,還加入了“定量分析”實驗、“設計(評價)實驗”等實驗類型,對思維能力的要求更進一步。

(4)化學計算

初中化學淡化了學生對化學式概念的理解,對不純物質參加反應的計算要求降低,對化學反應的多部計算不作要求,主要圍繞質量守恒定律進行有關質量的計算;高中化學引入了“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將宏觀物質與微觀粒子聯系到一起,除了物質的質量還有氣體體積、溶液濃度等相關計算,因此在計算難度和方法以及綜合能力上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有機化學

初中有機化學介紹的是“身邊的化學”,以科普知識為主,只對常見物質(酒精、蔗糖等)常見的物理性質及應用加以介紹;高中有機化學在有機物的結構、官能團的性質、制備方法、鑒別方法、用途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拓展,并對有機物相互之間的轉化關系以及變形應用提出了較高層次的要求。

有關初、高中化學的學習方法。

與初中相比,到了高中以后,一方面對于一些基本的化學學習方法例如“課前預習”(高中34.92 %―初中26.19 %)、“歸納知識點”(高中52.38 %―初中42.06 %)、“總結學習方法”(高中29.37 %―初中15.87 %)等,學生們能夠比初中階段更加重視;另一方面在高中階段,有42.06 %的學生很少預習;有39.68 %的學生對學習化學的學習方法“偶爾”進行總結;同時有38.10 %的學生對于自己“自學能力”的情況沒有把握。這說明進入高中后,由于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和主動調整的意識,因而影響了學生進一步改進學習方法,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過初三“題海戰術”的反復操練,許多高一新生習慣于聽從教師的指令,學習主動性差;二是教師上課結合學科內容進行學法指導的力度和頻率不夠;三是不少學生進入高中有“休息一下”的思想,這種思想對于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進取精神影響較大。

有關初、高中化學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

調查結果顯示:①在化學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學生一般都能想辦法解決,但其中能“主動發現并提出問題”的比率由初中階段的40.48 %下降到高中階段的35.71 %;遇到問題能夠“獨立思考”的比率由初中階段的30.95 %下降到高中階段的23.81 %;②學生進入高中后對自己化學成績“信心不足”的比率高達44.44 %;而對學習化學的興趣來源,有49.21 %的學生是來自于“在集體中不甘落后”,“對知識的渴望”只占到19.84 %;③初中階段近七成的學生感到課堂節奏慢或是適當,完全可以適應教師上課的節奏;到了高中,過半數的學生感到教學進程快,難以或是勉強可以跟得上教師上課的節奏。產生這一系列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與初中相比,高中化學課程難度明顯加深,內容繁多、抽象,這使得形象思維仍占優勢的高一新生很容易出現心理疲勞和不適應的情況。“我要學”變成“要我學”,靠自我約束、自我控制來維持學習活動,學習積極性明顯下降。另一方面,在教與學的磨合過程中,部分學生出現了學習焦慮的心理狀況:學生感到“聽課時好像都聽懂了,可做作業卻毫無思路”;在難度不一的頻繁考試中往往難保成績的“絕對優勢”,因此,很多學生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心理上萌生了“自信危機”。

2.3 關于問卷結果分析的討論

初高中化學教學在化學的物質觀、科學的思維方法、知識網絡的構建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差異,而這些方面正是教學銜接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3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的對策及實踐

3.1建立科學的化學物質觀,保障銜接

從表象到本質,這就要求學習的重心應該從記憶事實轉移到理解可遷移的核心觀念和對更為根本的知識結構進行深層理解。因此,培養學生的科學化學物質觀是保障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的有效途徑。以下介紹三種培養科學化學物質觀的教學策略。

(1)直接教學策略

合理的化學物質觀應該是在化學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開始建構的,沒有化學知識做基礎的化學物質觀是空泛的、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培養學生化學物質觀應該是在講授化學知識時,結合學生初中化學基礎知識進行有傾向性的滲透。當化學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及時的給予指明或直接進行教授,即直接教學法。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案例]:在初中化學知識――“CO2性質”的基礎上,在“晶體類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運用直接教學策略:

[學生]①寫出碳、硅的原子結構示意圖;②描述CO2的物理性質

[教師]①展示石英圖片,結合SiO2用途介紹其物理性質;②展示CO2、SiO2結構模型

[學生]通過物理性質、結構模型,判斷CO2 SiO2晶體類型分別屬于分子晶體、原子晶體

[教師]進一步總結同一主族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的化學式相似,但其性質可能不同;提出“結構決定性質”的基本觀點。

(2)前導性信息教學策略

在物質觀的建立過程中,當學生的認知結構中沒有適當的認知觀念可以同化新觀念時,教師可以在教授新觀念之前,為學生提供引導性的材料,它比將要學習的新材料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學生利用這一材料去同化新的學習材料,即前導性信息教學的基本原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加工處理,獲取新知識。

[案例]:在“乙醛化學性質”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分析乙醛分子結構的特點和在化學反應中可能發生的化學鍵斷裂方式,總結出乙醛的化學性質。首先提供給學生“前導性信息”:①醛基中的碳氧雙鍵可以打開,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加成反應;②醛基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③乙醛分子中的甲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碳氫鍵的斷裂――取代反應。

[圍繞前導性信息,探究新知識]前導性信息出現后,學生對上述乙醛結構進行分析,得出乙醛的主要化學性質:①乙醛在一定條件下能與氫氣等發生加成反應;②乙醛能被氧氣等氧化;③乙醛與氯氣可以發生取代反應。

[總結新規律,完善物質觀]在完成對新知識的學習后,引導學生回頭重新審視“前導性信息”與物質性質的關系,對信息加以充分說明上升為學生的化學物質觀,作為今后分析問題的工具和同化其他新知識的基礎。

(3)自然科學方法論教學策略

自然科學方法既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具體體現,又是對包括化學科學在內的各門具體自然科學認識方法的概括和總結,是學生認識化學物質,形成物質觀的有效途徑。自然科學方法論教學策略通過實驗事實和資料的收集,一方面將所獲得的化學物質觀指導個體的科學行為,應用于科學實踐;另一方面進一步從科學實踐中發現問題,鞏固或發展個體的化學物質觀。

[案例]在“乙醇的結構”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初中化學“乙醇的性質”,通過性質實驗來判斷乙醇的結構。

[明確問題]乙醇的分子結構式是怎樣的?

[收集事實和資料]a.分子式:C2H6O;b.化合價:C、H、O的化合價

[提出假說]根據乙醇的分子式和碳、氫、氧的化合價,寫出乙醇可能的結構式:

[對假說進行推理和判斷]如果為結構(I),那么1 mol乙醇能產生2.5 mol或0.5 mol氫氣;

如果為結構(II),那么1 mol乙醇能產生3 mol氫氣。

[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乙醇分子的結構式是結構(I),而不是結構(II)。

以上三種培養學生化學物質觀的教學策略只是局限于在課堂上進行,為保障初高中化學科學物質觀銜接的連續性、流暢性,進行豐富多彩的化學課外活動同樣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和完善自身的化學物質觀。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家庭化學小實驗,舉行化學物質專題討論,舉辦知識講座等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的化學物質觀。

3.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落實銜接

思維能力是中學化學教學要求的各種能力的核心,是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基礎。從初中到高中,是思維方式逐步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的過程,因此,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要加強對學生思維方法的培養,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

培養分析綜合的思維技能對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用很大。在思維過程中,一方面將現實中聯系著的東西分解開,另一方面又將它們結合起來,這樣就在思想中產生了分析綜合。在概念形成的教學活動中,可采用此種方式來鍛煉學生的思維。

[案例]:在“原電池”的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在觀察“銅、鋅――稀硫酸”原電池的現象時,提出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①電流計的指針為什么會偏轉?電子流動的方向如何?②鋅片上的電子為什么會流向銅片?③銅片上為什么會有氫氣泡產生?④鋅片和銅片的質量會發生什么變化?⑤從氧化――還原分析,兩極各發生何種變化?⑥從能量轉變角度分析,原電池是一種什么裝置?

學生通過分析思考每一個現象,綜合得出原電池的概念。在學生形成概念的過程中,經歷反復思維的活動訓練,對開闊探索科學問題的思路是非常有益的。

(2)抽象與概括的思維方法

所謂抽象與概括,是更高一級的分析綜合。抽象就是通過分析,在思想上分出事物的本質屬性;概括則是通過綜合,在思想上將事物的本質屬性聯結起來,從而形成概念和理論系統。在教學中用科學家發現概念和定律的研究過程來啟發學生抽象與概括的思維是非常有效的。

[案例]:在“物質的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道爾頓和阿伏伽德羅都沒有看到單獨的原子或分子,但是他們通過千千萬萬個原子或分子所表現出來的客觀現象,抽象得出原子的概念和分子的概念。可以說他們是利用思維的力量,把物體“分割”成組成它的分子,將分子“分割”成組成它的原子。

這說明運用抽象思維進行分析,可以達到實驗手段達不到的深度和廣度。

(3)歸納與演繹的思維方法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實踐的過程,同時這也是由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過程。其中,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活動是歸納;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活動是演繹。在對規律性知識進行遷移、應用時,可利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案例一]:在梳理“非金屬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時,由“非金屬性越強,其氣態氫化物就越穩定”這一規律可知,由于非金屬性:Si

[案例二]:在“鹵族元素性質”的學習過程中,由氯氣的化學性質:①與金屬反應;②與某些非金屬(如氫氣)反應;③與水反應;④與堿反應;⑤與某些鹽(如Na2S)反應,可推知,鹵素單質大多有以上性質,此為歸納。

這類思維方式容易掌握,而且一經掌握,學習的思維就更具有邏輯性,同時對所學規律性知識的應用更加得心應手。

(4)創造性的思維方法

心理學家指出: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創造現象力的發展速度快,開始把創造想象同創造性活動聯系起來,對理化實驗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將學生心理與培養目標結合起來,有組織、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親自動手操作。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所謂設計實驗就是按照課題要求,運用所學知識,選擇儀器、藥品,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得出實驗結論。

[案例]: 在“測定NaHCO3(含NaCl雜質)的純度”這一實驗課題中,向學生提供燒杯、過濾裝置、膠頭滴管、滴定管、分液漏斗等儀器,另外提供BaCl2溶液、稀HCl溶液、稀H2SO4溶液、指示劑等。實驗過程中,學生先分組討論并設計出可能的實驗方案,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并進一步評價、比較出最佳方案。實驗方案如下:

方案一:取m1 g樣品溶于水,加入過量的BaCl2溶液,稱量m2 g沉淀。

方案二:取m1 g樣品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測生成氣體CO2的體積(標況下)V1 mL。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方案三:取m1 g樣品溶于水,加入指示劑,用標準鹽酸C mol?L-1滴定,到滴定終點,耗酸V2 mL。

……

通過對實驗的設計、分析、評價,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創造性,這對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3.3 有效構建知識網絡,促進銜接

初高中化學在體系上既有內在聯系,又有階段性變異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恰到好處將新知識與過去所學知識以及后期將要出現的知識進行復習性、導向性和預見性的教學處理。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把握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初中化學知識,對于每一個新知識都要努力找到與之相關聯的初中化學認知基礎,從而對知識進行積累和有效的構建。

(1)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

新知識總是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的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相互整合的過程中獲得的。在初中的學習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在遇到新情境時,教師應判斷學生用來同化新知識的原有初中知識是否穩固和清晰,從而把握好教學的起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案例]:在學習“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時,可以首先從初中介紹過的“酸性氧化物”和“元素化合價”入手進行復習,鞏固學生原有認知,然后,讓學生從“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和“硫的價態”兩方面考慮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這樣,既完成了對二氧化硫化學性質的認識,又在知識和方法上進行了積累和進一步構建。

(2)理清高中教材的邏輯結構和知識的呈現順序

理清高中教材的邏輯結構就是要掌握學生在高中不同學習階段知識上的聯系和銜接,適時引導學生了解高中化學教材的邏輯結構,熟悉教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從宏觀和微觀上把握其整體結構。在向學生呈現新知識時,要注重對知識呈現的順序和方式進行推敲,這對于學生有效構建知識網絡至關重要。

[案例]:“開發海水中的鹵素資源”這節內容是在初中學習原子結構初步知識的基礎上,在高中第一次學習到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運用原子結構的初步知識分析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元素族的概念,為接下來學習氧族、氮族做準備;為后面學習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理解“位、構、性”三者之間的關系打好基礎。

(3)創設認知情境,引發知識碰撞

學習不僅是新知識的獲得,也是對舊知識的改造。學生原有的初中化學知識在高中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被新知識、新思想、新方法所補充、修正或替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知識結構的平衡不斷地被破壞,新的平衡不斷的形成,此時教師應該因勢利導,努力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改組與重建知識結構。

[案例]:在學習“鹽類的水解”時,教師讓學生判斷下列物質水溶液的酸堿性:硫酸、醋酸鈉、氯化鈉、氯化銨、氫氧化鈉,學生會根據初中已有的酸堿鹽化學知識做出如下判斷:pH7的溶液是氫氧化鈉。這時,教師請學生動手驗證這五瓶溶液的酸堿性,進而從溶液中存在的離子和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入手,自然地引出了“鹽類水解的概念”;接下來又通過形成該鹽的酸堿性強弱,又順理成章總結出“鹽類水解的規律”。在實驗結果和學生原有的認知發生沖突的情況下,對知識結構的重整和構建將是非常深刻的。

(4)構建知識網絡,揭示化學知識的有序性

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整的結構把它們聯系起來,那是一種多半會被遺忘的知識。化學教學的內容十分豐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比較、類比、歸納等方法,將已有的知識按一定的關系分類,并找出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規律和聯系,使知識系統化,這樣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遷移能力,提高其學習效率。

[案例]:在學習有機化學時,學生會感覺到高中化學所學的有機物種類繁多,性質各異,在總體上很難把握。這時,教師應該啟發學生從物質的結構――物質的性質――物質的用途這條主線來組織整理各主要有機物如:醇、醛、酸、酯等物質的內部知識以及彼此之間的聯系,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建立知識網絡圖,從而,有機化學的主要內容就被提煉出來,整個有機化學的知識就顯得更加有規律、有序。

4結束語

教學銜接是教學中永恒的研究課題。在高一新生入學后,很多教師在初中與高一化學教學銜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這里就不贅述了。筆者認為: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是初、高中化學教學的共同任務,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其中在思想上做好長期銜接的準備是前提;建立科學物質觀的銜接是重點;加強科學思維方法的指導是關鍵;有效構建認知結構是保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古代 |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老阿姨| 国产在线 | 中文| 疯狂做受xxxx高潮欧美日本| 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大| 最美女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av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成人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无需播放器|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 国产熟女高潮视频| 18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大ji巴好深好爽又大又粗视频| 精品丰满人妻无套内射| 国产漂亮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亚州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伊在| 欧美人与禽交zozo| 末成年女av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亚洲 都市 校园 激情 另类 |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 | 国产精品爆乳奶水无码视频免费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动态图| 天堂8中文在线最新版在线| 成全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动漫|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 大地资源网第二页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在线综合网站|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狠狠的干性视频|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