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5 11:04: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財稅體制改革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財政在國家治理過程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充當著重要性支柱作用,財政部門要自覺提高政治站位,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強化責任擔當,順時應勢、主動作為,持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扎實推進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一、促高質量發展財稅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如今世界經濟形勢正在發生深刻性調整和變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其發展變化所做出的重要論述,與此同時,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一次質的變化,國家治理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政府職能在科學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方面面臨著新的挑戰,縱觀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大變化,為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財稅體制改革迫在眉睫。
一是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統占據重要地位,財務體制需要滿足大國經濟體職能發揮的需求,需要優化質量并提高效能。百年來,中國經濟發生的變化和產生的影響力在世界歷史上所未出現過,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并占據世界經濟核心位置的格局,給予財稅體制新的功能協調,捕獲國際視野的寬度和增強國際政策的協調融合度需要進一步增強,在國內外經濟大循環系統中既要實現經濟規模的大增長,又要注重經濟質量的優化提升,著力實現經濟的增效提質。
二是在新舊動能轉換的世界經濟運轉圈中,財稅體制需要在促創新、推技術改革方面有突破、有進展,以適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動力需求。世界經濟新舊動能轉化已進入關鍵性的10年,涵蓋量子信息、大數據、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在內的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均在為開啟新一輪變革進行力量的集聚,從而演變為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給全球經濟發展和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科技實力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世界經濟政治舞臺上話語權的分量,影響制約著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總覽歷史,每一次的工業革命總會掀起歷史長河的浪潮,最先發生并起奠定基礎性作用的均是科技革命。不管是新市場還是發展中國家,要想加快步入跨越性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實力必須增強、開放程度、創新能力必須優化提升。如今,世界經濟正處于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主導的新一輪市場變革中,所廣泛推廣的新舊動能轉換要求我國的財稅體制需要順勢而為、適應高水準科技創新的需求,進一步發揮好創新引導、功能激勵作用,打好創新驅動戰略的服務作用,既要利用好、引導好、挖掘好傳統動能所蘊藏的優勢,又要側重新動能的研發和培育使之成為一種新的戰斗力,側重新技術的開發利用使之成為優化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渠道。
財稅體制在統籌協調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之間的利益關系過程中發揮著總閘門的作用,理所當然地必須改革以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需求,改變過去以擴張“量”為重點的方式,側重轉向以優化提升“質”為核心的新模式,確保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質的提升、效能增強,供給側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從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的角度和促進提升人類自身發展的視角,多角度、多視角、多種程度地促進經濟發展的高質量和社會文明的大進步。衡量政府作用發揮得好壞就要看宏觀調控機能的實施是否科學合理、政府現代化治理水平是否有效,這就需要保持穩定運轉的宏觀經濟,公共服務能力的優化增強、競爭手段的公平公正、市場監督職能的強化、市場秩序的安定,目的在于市場調控失靈時得以彌補、助推發展的可持續性,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財稅體制作為一種重要的政策工具,在宏觀調控實施和政府治理能力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政府功能發揮有效性的核心區。改革是必然的,確保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過程中市場決定性職能的發揮,理順好市場經濟規律的日常化運轉,發揮好政府在市場經濟環境的配角作用,適時適當地凸顯職能,確保履職的正確性、及時性,發揮好“兩只手”的協同作用,既能實現市場失靈的有效補充彌補,又能實現總體經濟實力的增長和綜合國力的增強,確保經濟增長的持續高效。
二、當前財稅體制不匹配高質量發展的四個主要方面
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體現為經濟總量的缺乏,財稅體制在解決量不足的問題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進入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財稅體制表現出一定的不匹配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財稅體制與大國經濟地位不相匹配
我國正在邁入世界舞臺的中央位置,為人類做出的貢獻越來越大,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影響和聯絡越來越密集,不斷影響加深世界多極化發展的趨勢以促進經濟全球化,而我國當前的財稅體制難以適應世界性重要角色的重新定位、難以匹配國際化公共產品服務的多樣化需求。一直以來,我國一直倡導現代國際治理的重要途徑是協商民主,堅持多邊主義,不搞單邊主義,嘗試探索一條新的世界各國交往路徑:“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去尋求發展全球性合作伙伴關系,認為以對立、施壓和對抗為特征的全球性挑戰毫無出路,堅持用正確的義利觀對待發展中國家,增加對發展滯后國家的援助以最大程度地體現南北發展之間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國的財稅體制在確保統籌國內經濟循環圈平穩良性發展的基礎上,對國際經濟圈的統籌協調能力也要逐漸增強。
(二)財稅體制調結構促發展功能發揮不充分
數據資料顯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問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經濟總量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凸顯出來,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演變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現象,城鄉之間、不同區域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發展差距日益擴大,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財稅體制充當著統籌協調社會收入二次分配的主要抓手,其在社會運行中的調控職能的有效發揮至關重要,肩負的調節任務、促平衡發展的擔子異常艱巨,改革是必然的選擇。另外,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變化,在服務領域體現為就業、醫療、教育、養老、社會事業、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等均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在產品和服務提供方面表現為一強一弱的矛盾,這又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另一關鍵因素。財稅體制作為政府職能發揮的主要政策性工具,既要完成確保民生生活的兜底性任務,又要提供充足性、均衡化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以確保社會的穩定安全,其政策性職能的充分發揮需要進一步完善提升。
(三)財稅體制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特性亟待彰顯
我國財稅體制的源頭是在20世紀的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在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建立時期得到初步形成和完善,不管從涵蓋的內容還是執行的程序,均不可避免地殘留著計劃經濟時代的許多特點,過分強調集中化和義務,民主意識、權利保障未能得到足夠保護。計劃經濟時期的典型特點是行政命令的執行、社會法治的淡薄,普遍存在著行政命令置換法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行任重而道遠。如何妥善處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間的平衡關系是一個國家財稅體制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效率和公平就像天平的兩端,只要一端分量稍微加重就會導致失平,財稅體制職能的發揮就難以實現可持續性。然而,我國長期處于側重解決“量”不足的問題中,突破經濟短缺的障礙,經濟總量方面實現了趕超,與此同時我國的財稅體制在效率和公平的制度天平中沒有做到平衡,而是表現為重效率輕公平。對于社會財富的分配方面,二次分配統籌協調初次分配的差距上呈現出不充分的功能發揮,有些調節性制度設計從某種程度上會進一步加劇社會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狀況,我國財稅體制在衡量公平正義、勞動價值創造分配等方面的調控職能有待進一步增強。
(四)財稅體制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方面有待強化
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充分發揮創新的第一動力作用,縱觀世界各國在對待創新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效益外溢性和日常運轉的高風險性,合理有效地使用財稅這個政策工具,在制度和政策上下功夫以引導企業走自主創新的道路。然而,我國財政對于科技板塊的投入總體困乏,無法確保增長的穩定性;戰略支撐投入重點性不突出,單一化的支持方式導致管理出現多頭現象,監督管理和全程化的績效評價機制更是無法保障;政府采購中涉及到自主創新的政策配套不足,采購規模偏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自主創新的拉動作用。協調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因素,二元化的城鄉結構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迅速發展的城鎮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這一基本社會形態,城鎮與鄉村之間的協調性、不同區域之間協調性均有了進步,財稅體制在這期間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特別是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更是彰顯出統籌協調作用。如今,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不平衡的發展形態表現得更為復雜,這需要財稅體制更加充分的完善優化提升統籌協調能力。
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綠色化的普遍形態,歷經數年持續性的高增長速度,我國的資源環境隨之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環境的承載力臨近臨界值、資源環境儲備面臨枯竭,綠色發展的要求成為必然選擇。近幾年,經濟要走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之路已經成為了社會共識,為確保綠色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財稅體制必須優化提升,加大環保類財政支撐力度,各級政府充分利用不同的融資途徑加大環境治理。我國環境治理、綠色發展任務任重道遠,財稅體制還不完全適應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充分開放,改革開放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經濟總量不足的現狀得到改善,開放、改革兩面旗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兩者不可或缺,為更好地適應改革開放的實際需要,稅收體制改革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對外開放過程中,我國引入外資和先進的技術、對外貿易水平逐漸擴大、中外合作與聯合投資領域的擴延等方面的實際運轉需求,財稅體制改革需要有針對性地設置稅收優惠政策,既可促進國外市場的活躍度又要實現國內經濟的快速穩定的大增長。然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點由總量不足轉向質的優化,這就給我國財稅體制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改革是必需的也需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順應改革開放發展的要求。
三、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財稅體制改革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的方針,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推動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位協同”的產業體系,作為調整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性工具,財稅體制改革必須適應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的需要,同時改革要促進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齊頭并進,共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增長。
(一)深入推進預算管理制度改革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預算體制的編制要堅持和強化黨的領導,加強預算編制的宏觀調控作用,確保國家戰略性、自主創新性任務的財力保障。統籌協調財政資源的整合再分配功能,系統化的政府預算運行體系,充分調入各類依托行政權力、國有資源(資產)獲取的收入以及特許經營權拍賣收入統統按照相關規定納入財政預算,各部門或者單位獲取的各類收入統一編排納入預算,執行標準化的、系統化的、審批流程化的財政支出系統,將國家公共服務標準與地方類似標準相結合以建立統一化、適應力更強、適應范圍更廣的服務保障體系,進一步優化財政體制的公平正義和法治有效。財政預算管理體系的強化約束、財政資金使用的實時監控和相關項目的全流程績效評價,共同推進預算管理體系的一體化進度,使財政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升、優化資金使用效率。
1.逐步建立以績效為目標導向的人大預算監督制度,增強經濟大國地位的根基。對于財政預算的初審工作,擴充初審內容,不僅僅審閱預算草案還需要審閱決算草案、預算執行調整草案、各類政府預算執行報告和相關審計報告,完善會議流程,適當引入聽辯證和修正議程,參會人員充分行使修正權,通過不同形式向正式會議提交修正方案或者意見,并按照相關流程進行表決修正提案,以保證預算初審流程國際化,穩固經濟大國法治化的需求。建立統一化、實用性強的財政資金使用內控制度和項目執行績效考評制度,以保證資金使用的合法合規、資金使用的途徑和投入方向的正軌,這需要建立良性運轉的預算監督管理框架,保證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符合大國經濟地位,逐漸培養以績效為目標的導向性監督管理意識,確保預算管理制度順利轉變。
2.強化預算管理執行制度,優化調結構促發展功能。財政資金的使用秉承著支出必問效益、無效益必負責任的原則,以結果為導向,搭建財政資金使用前的預算審批績效預評估、資金使用中的跟蹤化績效評價、資金投入后的效益產出評價全流程化的績效預算管理制度,讓每一分財政資金的使用均必須產生預期的效果,最大程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對有可能出現的融資融券業務風險點堅決抵制,從源頭上圍堵風險點產生的“后門”,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地方的財政支出建立普遍性的財政監管,保障監督輻射到每一個風險位置,讓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的融合更加合規、陽光透明,給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財力保障,最終實現統籌協調的綜合性發展。
(二)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
貫徹執行黨的歷屆全會精神,加快推進現代化財政體系制度建設,進一步梳理中央和地方財政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財力的協調統籌配合積極性,充分調動稅收的協調作用促進現代稅收體制建設的優化更新完善,強化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建設,確保政府舉債融資能夠做到規范化、安全高效運行,為地方經濟發展發揮應有的貢獻,為更好地開創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發揮應有的作用。進一步調整財政權力與事務管理權力不匹配的問題,明確地方財政的具體職能職責和公共產品服務供給情況分配原則,確保地方財政職能的實現和經濟發展的穩步推進,根據各地域工業化發展程度、城鎮化推進步伐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等國家層面的戰略性規劃,合理統籌安排各級財政資金的配置情況,最大限度地縮減基層鄉鎮實體負擔比例,改變各區域財政運行不一致的困境,建立完善優化三級財政管理體系,包括中央、省級和市縣同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讓扁平化的財稅管理模式得到運用和發展。中央的財政事務管理權限進一步強化,確保公共服務領域的普遍化、均衡化發展方向,使國家安全防御工作、經濟市場平穩運行工作、各區域協調發展步驟一致化工作、社會事務處理公平公正等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良性運轉的各類工作在預定的軌道上平穩前進。
地方性財政管理事務權力的發揮和指導性作用需要得到確定性保障,如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的發揮、社會治安管理秩序的維護、市政園林規范化建設的需要以及各級公路的維護和修繕、鄉鎮一體化推進過程中的社區事務管理職能的發揮等等均需要賦予基層財政充分的自主管理權限,最大限度地發揮基層財政的主動性以及行為干事的擔當,讓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更強烈、全力奮戰實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財政分層級化管理模式,中央和地方應該根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制定相對應的財稅體制改革方案,使其責任明晰、地區之間的財力協調、區域之間的財政均衡,確保中央和地方順暢的財政關系。根據稅種的屬性不同,進一步完善協調中央性、地方性財政收入,在國家統一立法和稅種開征權的前提下,通過法律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擴大省級地方性稅收管理權限,均衡各個地方財政資源。合理利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對財政薄弱的地方加大財政支撐力度,統籌各區域之間的資源財力,優化各地區的財政支出管理體系,強化財政資金的使用保障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進一步建立健全省級以下的財政稅收體制,最大程度地推動財政資金的有效轉移,實現向困難地區和基層一線的適度性傾斜,保障基層“三保”長效機制良性運轉。
(三)完善現代稅收制度,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
伴隨著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按照國際統計口徑計算,我國現有的宏觀稅負水平處于世界較低水平,而在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過程中,公共財政、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需要不斷的優化提升,需要總體穩定的宏觀稅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財力保障。建立健全直接稅和地方稅體系,適度提升直接稅占比和擴充地方稅源,共同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進一步發展。優化財政管理水平、提升資金使用效率需要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在保障財政資金主體責任穩定性的前提下,采取“中央切塊、省級細化、備案同意、快速直達”的流程,將財政資金精準投放到終端,確保財政資金能夠實現保就業保民生。財政資金的分配和財政預算的下達需要進一步完善資金監督管理動態監管系統,執行動態化跟蹤管理制度,確保資金以最快的速度直達基層和關聯單位,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惠企利民作用。
財政性資金直達機制可謂以快速、精準的導向直擊重大性社會問題,如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災難嚴重的地震等特殊時期,即可充分發揮國家層面宏觀調控的連續性和效果的凸顯性,又可以讓財政資金的使用能夠出現撥付使用長效運行的閉環式運行模式,使用過程中需要確保雙方信息溝通的順暢避免出現信息不對稱現象,讓資金能夠完成精準化識別、撥付立即使用并舒緩困境中人民的特效藥,確保基層財政運行順暢和基層民生安全穩定的長效運轉機制。直達資金的使用需要嚴格確定適用范圍,確保能夠全部覆蓋民生類相關補助,緊緊圍繞民生主題進行落實推進,讓每一位資金使用者都能夠感受到直達軌道的特效結果,“一竿子插到底”,確保民生支出一步到位。直達資金的管理需要明確具體的分配原則確保科學規范,基層財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賦予財政權力的同時也要壓實責任的落實,讓責任、權力和資金的使用權限能夠同步下達至基層財政管理部門,提升基層政府的基層服務能力和基層管理權限的話語權,讓轄區內居民和相關聯企業能夠直接感受到直達資金所帶來的效果。
最后,直達資金是一種創新型資金使用模式,需要強化監督管理職能,利用好每一分錢。嚴控防范“渾水摸魚”現象的發生,常態化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規作保障,需要形成法治化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預算法》《預算法實施條例》《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讓責任落實與資金使用效果的考核雙向作用,有力推進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的長期穩定運行,充分發揮財政、審計等相關聯部門的監管管理權限,利用好大數據平臺和云計算高科技建立全流程化、全跟蹤、全方位的資金使用監管機制,讓強有力的監管平臺來確保資金的使用效果,以最大限度地推進基層民生工作的開展和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建立。
最后,常態化直達資金的建立完善需要多部門的信息共享和協同配合,各部門發揮各自的優勢,強化直達資金的跟蹤監管,推動直達資金科學、規范、高效使用,如財政部升級改造直達資金監控系統,拓展數據分析和預警功能,推進部門之間的數據開放共享。規范化使用財政直達資金不僅可以有效解決為難緊急關頭的基層財政資金的困境,解救人民迅速脫離危險,對財政資金的高效率運用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需要各個部門建立強有力的監控系統,守牢直達資金入庫關、分配關、使用關,讓基層民生問題得到根本性保障,讓國家財力運行效果更加順暢,投放效果更加明顯有效。
參考文獻:
[1]黃海華.林毅夫:到2030年左右,中國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EB/OL].[2021-04-18].
[2]徐生,張霞.改革財稅體制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J].財政科學,2018(12):5-18.
[3]王雄飛,李香菊.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與財稅體制改革的深化[J].改革,2018(06):80-88.
[4]劉昆.建立健全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現代財稅體制[J].中國財政,2021(11):4-7.
[5]閆坤,張鵬,財稅體制改革進展評價及其“十四五”取向:基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角[J].改革,2020(07):39-64.
作者:周璐臣單位:成武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