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3 04:28: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學教學論文范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提出地理問題
探究教學也稱作“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是一種關注經驗的教學,是圍繞現實生活中一些結構不明確的問題所展開的調查和尋求解決方法而組織的。問題是人類教學知識的源泉,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建構自己的知識,提出更高層次的問題,激起探究更多知識的欲望。這就要求教師創設的問題要有啟發性、趣味性、層次性和創新性。案例一:教師在一節地理課的導入中,是這么提出問題的。李白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大家從地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這句詩的合理性,并說明理由。學生思考:水奔流到海也會復還,因為水是不斷循環的。此案例用創新的手法引出的問題,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而且對學生學習水循環具有啟發性,如有的學生可能會進一步思考:黃河源頭的水又是從哪里來呢?水是怎么聯結到一起的?這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提出假設和設想
假設是探究教學的核心。在大多數學生理解了問題,并且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家的看法趨于相近的時候,教師要將學生的看法與問題聯系起來提出一個假設。案例二:確定、評價空間位置的探究。(1)教師為學生長江流域的地圖,上面有地形、流域范圍、自然資源、交通線分布情況等,讓學生分析如果修建大壩應該建在何處?(2)提出幾種假設,只考慮地形因素建在河道最狹窄的位置,第二是只考慮因素生態因素建在對生態影響最小的地方。(3)教師提出三種假設后,由學生討論分析,最后展示三峽大壩的具體位置,并分析修建在此地的原因。提出假想,重視事情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在實際操作中,教師鼓勵學生不要局限于現有的,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收集地理信息
收集相關的信息是論證猜想是否可行的第一要求。首先我們要在提出的論證設想上,制定出相應的計劃,讓學生明確收集信息的范圍與要求,以減少盲目性,提高針對性,使收集的信息有意義。其次,通過多種途徑來收集(如圖書館、數字資源的文獻、實地調查、訪談)等。案例三:給出視頻材料,黃河斷流逐年加劇。視頻中呈現出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間,黃河有21年下游出現斷流,1997年距河口最近的利金水文站全年斷流226天,斷流河段曾上延至距河口約780千米的河南開封。由黃河斷流帶來的不良影響,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水循環的重大意義。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收集更多關于黃河斷流帶來的不良影響。
四、整理分析地理信息
學生在整理收集到的資料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從中選取有用的信息,指導學生高效地利用收集到的各種信息,進行科學的總結歸納。例如,為什么三峽擁有世界級的水力資源蘊藏?并從水力資源的能源性質等角度,分析討論三峽水力資源開發可以帶來的直接間接效益。學生課下查閱了長江上游段氣候資料、河流徑流水量,地形的有關狀況后,要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才可以得出結論。教師應根據學生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繪制圖表。例如將常年的降水量做成柱狀圖,將地勢落差用地形剖面圖模型表示出來。從三峽地區河水的總量與上游地區的氣候類型、特點的相互關系中,分析落差大、水量特別豐富的原因。
五、總結
結論是經過對資料的整理,學生之間的相互探討得出的,不是個人的主觀臆斷下得出的。例如,在分析影響美國老年人口向南遷移的因素時,學生可能會主觀地認為是經濟因素引起的人口遷移。教師這時就應呈現美國南部和北部的氣候類型圖,再呈現一份對老年人期望居住地的問卷調查。學生互相探討,教師引導其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抓住核心,突出一點的分析法,總結出氣候才是影響美國老年人遷移的重要因素。
六、陳述交流
表達與交流時探究教學的必經階段,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有利于學生的團隊意識,得出最適合的結論。例如,在一節是否可以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的教學課中,開始讓大家猜想時,大家的結論都是比較武斷的,單純地認為能或者是不能。在經過資料的整理和通知之間的討論后,得出的結論是:任何事物具有兩面性,可以把南極的冰山拉到西亞解決用水短缺問題,但此時就應該把環境問題考慮周到,免得造成全球性環境災難。應該先進行環境評估,環境評估不能通過,項目不能動工,避免造成先建設、后污染、再治理的錯誤做法。探究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快速掌握地理知識,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還可以增強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符合培養新時代人的要求。因此新一代教師在課堂中應增加探究教學的應用。然而,探究教學是地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但不是“靈丹妙藥”,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地理教學方式。所以,在地理教學課堂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擁有的設備、教學內容等靈活選用探究式教學與其他教學方式,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董朝倩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一、中學歷史教學的現狀
一份來自我國某地重點中學的問卷調查材料顯示,有69.6%的學生反映,他們上歷史課“習慣于照抄老師板書的內容”,而不是主動探尋問題的答案;有71.4%的學生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另有許多學生則坦率地承認,“上歷史課不是做其他的作業就是打瞌睡”等等。這里所折射出來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不少教師們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上課照本宣科,課堂缺乏思辯與創新;死記硬背成了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主要渠道,學生對歷史學習猶如“復印機”,除了重復前人的結論之外,很少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歷史學習與教學應該是怎樣的呢?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國芳先生也指出:“單做事實的傳鑿、記憶、敘述,決不是歷史教學。……對我們至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會精神,是社會的意志的沖動,是時代精神,更不能單純將歷史看成死了的形骸,而應看成活著的文化,看作人的活動,生命的躍動。”如果說歷史是有生命的,那么作為歷史學科的教學自然也應當同樣具有毋庸爭辯的生命性。體現在歷史課堂里,就是我們的歷史教學應當使人能夠從中充分感受到強勁躍動的生命脈搏和濃郁的人文氣息。“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讀史使人明智”,歷史教學肩負著獨特而重要的使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學會用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當前中學歷史教育的現狀不僅使歷史教學德育功能因方法陳舊而顯得蒼白無力,而且也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因此,歷史教學必須進行改革。
二、“引導—探究—創新”教學模式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當前黨和國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教育改革要以提高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為重點。現在的社會,知識更新以原子裂變的速度呈現,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如同五彩斑斕的萬花筒,讓學生將來能夠坦然地面對、從容地處理;必須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關鍵的青少年時期發展多元智能,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創新勇氣。所以課堂教學中就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讓學生去展示自己、表現自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革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即由重教師的“教”,轉向重學生的“學”;由重知識轉向重能力。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教師仍是課堂的主角,教師仍視自己為知識的傳遞者、能力的培養者、思想認識的教育者。學生的多元智能得不到挖掘,束縛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倡導“培養人文素質”、“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等內容,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它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人文素養主要是通過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學習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使得人格、氣質和修養的內化。所以開放的課堂教學可以使學生自主形成并內化了歷史思維能力和改革創新精神,使學生更好地迎接未來社會生活的挑戰,適應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三、提高歷史教學措施
(一)、引導教學
1、課前引導
課前主要引導學生去預習新課,搜集、閱讀與課堂教學相關的知識,制作相關物件,也可依據教材內容編制課本劇等,重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八年級歷史(上冊)“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一課,應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向老人或在其他書籍上收集一些日本侵華罪行的資料,有可能的可讓學生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這樣在收集、調查、參觀一系列“做”和“看”的活動中,進行思考,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在“議中學”打下基礎。
2、課中引導
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為“平等中的首席”,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指出的那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的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的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相互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按照這個樣子發展,它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④實現這一轉換,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2.1、設置生活情境,聯系實際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鴉片戰爭》一課后安排“鴉片的嚴重危害和青少年對應持的態度”的討論,讓學生結合歷史教訓,聯系現實生活,懂得珍惜生命,遠離的重要。又如在《科舉制度的創立與發展》一課后,安排了“古今考試制度比較”的討論,并在比較的基礎上由學生對我國當今的考試制度改革提出建議等等。這些內容,增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的聯系以及歷史與現實的聯系,體現了較強的時代性。
2.2、讓學生先自學,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
教師對各組提出的疑難問題,不是急于作答,而是還給學生,讓其他小組予以解決。解決不了的,教師才予以點撥。這樣才能體現讓學生在“看中學”、“議中學”。學生一看就懂的問題教師不講,經過討論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也不講。教師只對解決不了的問題、共性的問題進行精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進行恰當的點撥,從而體現傳統教學,讓學生在“聽中學”。
2.3設置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教師對一些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及一些關鍵性的問題進行精講后,必須設置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教給學生思考、討論、爭論、辯論。歷史七年級(上冊)“秦王掃六合”一課后,讓學生評價秦始皇的功過,石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學生自然會去思考、討論、爭論。
2.4制作或準備相關教具
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在課前制作一些與課內教學有關的教具、搜集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器物,讓其在課堂上展示;盡可能地實施“角色扮演”的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做中學”,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將一些抽象的知識、深奧的道理以具體的形象深入淺出地作出說明。在學習《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一棵時,我讓學生自己出示課前準備的能反映經濟的全球化的實物素材,同學們各顯神通,拿出了諾基亞手機、海爾DVD的遙控器等。有位同學則當堂脫下了運動鞋,原來是阿迪達斯牌的,同學們哈哈大笑,我借題發揮,給學生介紹了像海爾這樣的中國跨國公司的發展,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馬上又接著介紹了幾個外資企業各我國帶來嚴重污染的案例,學生經過思考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全球化就在身邊,我們要順應這個潮流,也要盡力規避它的不利影響,我們青少年要發奮圖強,為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富強做出貢獻。可見,“生活”對學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們觀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識既讓學生有收獲成就,實踐證明,一個好的歷史教師需要從生活中不斷汲取營養,讓看似枯燥的歷史因為有了生活的氣息而鮮活起來。
2.5協和氛圍
課堂上,教師要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倡導學生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讓學生發表意見,張揚個性,發展思維,體驗成功。當然,教師的點撥要及時,引導要得法,切實實現“交流——互動”。
(二)、探究教學
探究教學的任務是讓學生揭示探究歷史知識問的聯系,梳理知識結構,多樣化展示自學成果;方式是學生以自主閱讀學習為主;教師作必要的指導,而作為引導自學的提綱或提示,開始最好以試題的形式推出,抓手是能夠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內在聯系的問題鏈,呈現方式是板書、發放印制好的自學提綱或多媒體屏幕顯示等。
1、探究的方法
主要針對某一歷史要素進行提問,如“《天工開物》的作者是誰?(人物要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時間?”(時間要素)這類提問屬于低層次的識記性提問,作為鼓勵提問的積極性初始階段可適當采用,隨著學生質疑能力的不斷訓練和培養,此類提問的數量也會逐漸減少。逆向提問法。即逆著知識發生過程進行提問。如對歷史事件的評價結論(性質、意義、影響等)問“為什么是這樣的”,“結論是怎樣得來的?”例如,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學生對一戰的性質提問:“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講,都是非正義?”標題質疑提問法。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標題中“站”的含義是什么?
2、探究的原則
在培養學生提問能力初始階段,除了及時恰當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之外,還需教師事先精心設計好能體現本課教學目標的核心問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一點,在教會學生質疑能力的初始步階段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節課的探究學習是否能順利展開、富有成效,關鍵之一就在探究的核心問題確定得是否得當。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偏離或游離了本課教學目標之外,探究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為此,特提出以下原則:
①探究問題要有興趣。
即確定的探究問題要能充分調動學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為此教師要不斷創新探究問題(或活動)的設計內容和形式。
②探究問題要有“空間”。
即所提問題教科書上最好沒有現成答案。如果有現成答案,學生的思維容易受到限制和束縛,導致形式上的探究。退一步說,即或有現成答案,也應引導學生將教科書看法僅僅作為一家之言,啟發學生得出其他可能性的答案。再者還可通過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景,不給定觀點和看法,由學生自己判斷,做出回答。當然,這需要教師必須具有開放的心態,扎實的專業功底和素養。
③探究問題要有意義。
即所提問題要體現課標對本節課三維目標的規定,針對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④探究問題要有能力。
即所提問題難易要適中,適合學生探究,學生具備一定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可能探究出相應的結果。有研究表明,所提問題有50%的學生能回答上來,比較適宜。
(三)、教學中的創新
1、充實新的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自主的視野
實施“自主創新教學策略”首先應從改進教學內容著手。按慣例,課堂教學的內容,須遵循課程標準,以及教材所規定,由教師擬定教案,然后組織課堂教學。但課堂教學內容也該與時俱進,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規定,應有所突破,略作調整或充實。恰當、適量地引進與所學內容相關的新信息、新材料,可以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有利于學生對教材學習內容的理解,還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學生才有可能提出新問題,活躍其創新思維。沒有一定量的材料,只是教科書上一點點歷史信息,讓學生自主去學習,學生提出新問題的幾率是非常小的。與課堂教學內容相聯系的,可以結合社會新聞的某些熱點話題的內容;可以涉及新考古發現的內容;有史學領域重大的、新的探討的內容;與對外往來、文化交流相關的內容等。對這類內容,如果學校和學生家庭有條件自己查找,可以把方向指給他們,但是,目前具備這樣條件的學校和學生家庭畢竟還不是很多。如果學校和學生家庭沒有條件自己查找,教師就要及時而有選擇的把這類內容引進到課堂,提供給學生。這樣,達到教學中讓學生自主才有可能。在學習埃及史時,學生對胡夫大金字塔這一“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跡”很感興趣,很希望進一步了解,渴望知道相關的考古學方面的新發現,對此,我就把相關的考古學方面新發現的視聽材料引入歷史課堂教學,學生特別感興趣。他們知道的相關知識多起來了,提出的疑問也同時多起來了。問“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跡”,到底奇在那里?修建困難怎么解決的呀?大約5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是怎樣使用簡陋的生產工具,修建成高大、雄偉的胡夫大金字塔的?巨石是如何采鑿的、巨石是如何搬運的、巨石是如何堆積的?我都沒想到學生會提出那么多疑問,這讓我感到十分高興,因為我已經感覺到我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達到了。
2、運用新的教學手段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悄然走進課堂。歷史教學可以通過多種媒體查找所需資料,在課堂教學時,將各種信息,借助電腦、網絡、電視機、大屏幕等,新教學技術的運用,有利于學生自主創新。運用新教學技術的優勢,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多元化,有利于學生自主創新。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媒體,不同渠道,獲得自己所感興趣的、與自己正在學習的歷史知識有關信息和材料。可以讓歷史教學的效果多層次。現代教學手段可以全方位、多視角刺激學生的感官,為學生創新提供條件。
3、多方面評價學生的創新
我們構建了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創新模式,打破了過去以一張試卷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模式,進行了多元化指標體系的探索。它在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的原則下、在一定范圍內讓學生選擇開放性的考試內容,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開放式考試在某些問題上不強調評價標準的一致性。鼓勵提出獨特、新穎的觀點。具體形式是:①寫歷史小論文,②制作歷史小報③制作歷史小畫報④歷史小制作等。每學期初,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和愛好,選擇一種考試形式,學生在制作開放式考試作品中,融入了他們的智慧和創新,例如制作歷史小報時,就必須通過翻閱本學期的教材,概括出小報的主題,再進行文字組織和版面設計,可以是手工制作也可以用電腦制作。凡此種種對他們來說都是新穎的,都是創新。
四、小結
歷史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學科綜合水平,依托新課標,根據實際優化教科書,不僅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更要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學習興趣上下大力氣,賦予歷史生活化、貼近學生實際,在學習中增長學生的智慧,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就不再是個難題。總之,引導—探究—創新教學模式具體方法多種多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事教學第一線的老師都會有自己的經驗和方法,這里我只是談了自己幾點很淺顯的體會。相信經過不斷地努力探索與實踐,初中歷史的課堂必定會精彩紛呈,真正有效。
1明確學生的思維目的
具有目的性的思維是必須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明確該堂課的學習目的也是至關重要的。數學教師在長時間的教學過程中,積極的引導學生明確其目的性的思維,其意義是重大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并引導學生培養正確思維的重要性,明確其學習數學思維以及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學習當前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將來的工作、學習、生活都帶來了提供了有力的基礎和幫助。只有學生明白了思維培養對自己的重要性,才會在學習中樹立正確的思維,才會在學習中更好配合思維。
2通過巧設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
知識來源于對疑問的解答,然而較大疑問的過程中正是讓學生進行思維分析的過程。可以這么說:提出的疑問也就是思維的目的,有了疑問,學生的思維才會有了明確的方向。因此,在新課標的數學教學中,對數學教師的提問的水品越來越高,所提的問題必須要具備兩個特征:啟發性和質疑性。以往傳統式的教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所提及的問題基本上是課本中例出的問題,不具有創新、新穎性,相當于是照本宣科,學生只需要是望著書本進行作答就行了,這樣一問一答的教與學的模式,45min的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不需要動太多的腦筋思考,只需要根據書本上了“朗讀”就行了,學習思維的培養根本就無從談起。所以,初中數學教學要改變這種教學現狀,要不斷的創新特問的方式和新穎的問題,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和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充分的思考、分析其問題,并結合該堂課的數學內容進行作答。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當然,教師在提出問題的時候不能盲目的提問,必須要滿足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難度適中、獨特、新穎、具有一定的啟發性、目的性的特點等。
3加強訓練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教師在口頭上的教導,它還需要通過各種相關的訓練來加強、熟練、掌握。
3.1培養學生分析能力以及比較水平
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涌入了較多新的知識點、新的概念,通過這些新知識的涌入之后,不僅增加了知識的全面性,還提升了知識的復雜性。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上要下功夫了解各項知識之間的個性與共性。
3.2訓練學生抽象的、概括性的思維
思維的過程就相當于尋求解答問題方法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有長有短,長者達到幾年,甚至幾百年或者是更長;短者幾分鐘、幾小時,甚至幾秒鐘。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目前所要解決的問題肯定是后者。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在短時間內解決若干個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自己提出的關鍵性的問題需要對學生進行點撥甚至是引導。使學生通過客觀事物的本質了解,掌握其相關的知識點,并且讓學生對自己所見的事物經過抽象的概括,從中找尋出問題的答案。
4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思考的思維。讓學生初步掌握并運用數學的思維去觀察、分析、解決數學中,乃至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更好的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那么我們作為初中數學教育工作者,積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一、培養高中學生熱愛歷史的方法
(一)科學處理教材
1、注意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
高一上學期歷史教學中要注意總結歷史規律,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例如,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分析,可總結歸納出工業革命的產生需要一個政治前提和資金、市場、勞動力、技術、資源等條件,把此上升為方法論進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的原因: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各主要國家的確立和發展;條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殖民掠奪提供了資金、市場等物質條件,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科技不斷進步積累了豐富經驗。分析完了兩次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得出兩次工業革命的同不刻意追求初中歷史學科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2、把握歷史的整體性與時序性
(1)建立背景性聯系,既著重分析不同模塊所涉及知識之間的因果性聯系,如必修三中的“西方人文主義的起源”,實際上與必修一的“古代希臘的政治制度”密切相聯,后者可以成為前者的背景。
(2)建立橫向聯系,既通過不同角度對同于歷史事件或事物進行分析,如必修一從政治史角度講述“辛亥革命”,必修三則從思想角度通過“三民主義”闡述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3)建立必修各模塊內部的歷史與邏輯聯系。根據中外歷史的時序和歷史問題的因果關系,把課程標準中相對割裂和孤立的子專題串聯起來,用講解《前言》的形式進行概括性串講,可以使模塊內部的線索更加清晰。
(二)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
1、課題引入要“懸”,吊起學生的胃口
課題引入的目的,在于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引導到探求新知識上來,激發學生對新課的學習興趣。所以,它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為此,課題引入不能平鋪直敘,沒有起伏,必須設置懸念,吊起學生的“胃口”,以切入主題,導入新課。例如:在上完《九一八事變》后,教師總結是可以說:“九一八事變,震驚了世界,而當時的國民政府還在積極反共,迫使紅軍長征。”并引用的《長征》一詩,引出下節課《紅軍的長征》。
2、講述時應力求形象化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往往發源于興趣,興趣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學生只有對歷史知識產生了興趣,才會愉快、熱情、積極、主動地學習。而教師在講解時的故事化、形象化、戲劇化,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使學生感到“書山有路趣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例如:在上《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一課時,教師可以引用總理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講述在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來訪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故事以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世界的影響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結合時事特點
歷史教學中,有許多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熱點時政問題,學生對此也特別感興趣,可以結合這些時政熱點進行教學以培養高中學生熱愛歷史,培養學生探求知識的主動性和愛國情感。如學習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可以利用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60周年、日本首相參拜供有二戰戰犯的靖國神社等熱點問題進行教學。通過引導和教學,使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提高,并使學生從二戰史實中認識到了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要正確地利用科學技術為人類造福。同時也認識到和平來之不易,要熱愛和平;認識到法西斯是人類共同的敵人,要時刻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和法西斯勢力死灰復燃,對日本政府作出的傷害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及至世界各國人民的感情的事情給以譴責。這樣,歷史學習就變得有現實意義了,學習歷史的興趣由此盎然而生。
(四)運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打破時空界限,突破了課堂狹小天地,再現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讓歷史通過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媒質,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產生動靜結合的畫面,使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直觀化、具體化,富有感染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情感、興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狀態,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如講授《紅軍的長征》一節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一,以電視劇《長征》中的歌曲“十送紅軍”導入,這首歌所蘊藏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使學生每一根神經都“樂”起來了,激發了學生了解本節歷史的興趣;第二,講述長征路線時以動態的畫面,鮮艷的色彩,把長征的過程一目了然呈現在學生面前,以提高興趣;第三,講述時也把長征時經過的地方如雪山、草地、遵義會議舊址,紅軍的用品、照片,以及有關的詩詞等打在屏幕上,以增強興趣;最后再放一段長征的影片,使學生回味無窮。
(五)以革命領袖為榜樣
當我們了解革命領袖人物青少年時代勤奮學習的歷程以后,便會發現,他們都從小就喜歡學習歷史。教師可以利用革命領袖熱愛歷史的事跡來教育學生。例如:
在9歲時進家鄉私塾,先讀的是《三字經》,接著又讀《幼學瓊林》和《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些書既講孔孟之道,也涉及許多歷史事實。記憶力強,能夠口誦心解,很一決領悟,讀史興趣也因此大增。13歲時,在私塾繼續讀四書五經的同時,又在課外看了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精忠傳》、《西游記》等古代歷史傳奇小說,他特別喜歡書中那些反抗統治階級壓迫的斗爭故事。15歲時,開始讀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和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17歲時,在選讀《綱鑒類纂》、《史記》、《漢書》等古籍的同時,還選讀一些時論和新書。從6歲起開始讀古代歷史小說,第一本書就是《西游記》。在9歲前,他就已經熟讀了《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等演義史書,并練就出驚人的記憶力。12歲時,他隨三堂伯周貽謙從安徽去到東北。那時,沙俄和日本剛以中國的東北土地為戰場進行了為時一年七個月的戰爭,使東北人民在外國軍隊的炮火硝煙下蒙受了深重的苦難。這給少年以異常強烈的刺激,他再也無法平靜下來。從此,他養成了關心國事,每天堅持讀報的習慣。時局的危急震撼著他,歷代民族英雄的精神感染著他,所以當一次老師間學生“為了什么而讀書”時,堅決地回答:“為了中華之崛起。”在席家匾私塾讀了9年書。在席先生的啟蒙引導下.少年不僅讀完了四書五經,還涉獵了一部分史籍以及《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等一些歷史小說,使他明白了許多道理,知道了中國正在發生的許多事,萌發出要拯救中華民族的愛國意識。1905年,19歲的走出儀隴,在張瀾等人的影響下,開始接觸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結語
當代的學生成長在紅旗之下,是在新中國愛國主義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革命領袖的事跡往往是學生最感興趣、也是最愿意去效仿的。以革命領袖為榜樣教育學生熱愛歷史:革命領袖熱愛歷史,學生效仿;同時對革命領袖事跡的學習也是歷史教學的一部分;再有,對革命領袖事跡的學習還是一種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因此,以革命領袖為榜樣教育學生熱愛歷史。不失為一種“一箭三雕”的方法。
一、樹立學習信心,敢于嘗試
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教師要想辦法使學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和勇氣,鼓勵和指導學生們多觀察、多動腦、多動手。特別是對于學生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自然現象,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找答案。例如,在《鐵生銹了》這課的教學中,在探索鐵生銹的原因時,要根據生活中的鐵生銹現象引導學生大膽猜測。鐵銹的形成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呢?為了保證學生們的課外實驗能落到實處,還要能承接第7課的教學內容,筆者首先提出要求,讓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再根據本組需要發放相應的實驗材料,進行實驗、觀察、分析的探究得出最后的結論:鐵生銹是空氣和水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樣的探究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是在不斷思考、觀察、分析,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使學生們認識到自己也能像個小科學家一樣,從而增強自信心,這樣動手能力和創造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養。
二、設境質疑,引導探究
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是優良創造品質的具體體現。在科學課教學中,教師應當精心地創設問題情境。例如,在《不倒翁》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能正確提出問題,可以將教學活動設計如下:先向學生展示一個不倒翁,然后請學生們將各自桌上的不倒翁搬倒,結果,學生不論怎么搬,就是不能將不倒翁搬倒。這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此時最想知道什么?”學生由于對這一現象感到很奇怪,便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為什么搬不倒?怎樣才能搬倒不倒翁呢?只有在這時,學生的探究愿望才能油然而生。于是探究活動開始了,在活動中,有的學生在不倒翁上加重物,有的取出不倒翁的“內臟”,有的給不倒翁安上了腳,還有的把不倒翁的底部粘上了小木板、硬紙片等,這些學生都把不倒翁搬倒了。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啟發學生將搬倒的不倒翁還原成為不倒的。然后組織學生討論:“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到底在哪里?”由此,通過“正一倒一正”這樣一個過程,學生自己發現了不倒翁不倒的兩個秘密,上輕下重,底部是圓球形。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是由教師指導,學生自己進行實驗設計,學生們則一起動腦筋、設計方案、想辦法,進而解決了問題。大家學習科學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他們為證實各自的想法而進行實驗、探究,既培養了學生們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同時也歷練了他們的意志。
三、重視探究、發現和合作學習
在科學教學中,一方面要重視探究與發現,培養學生能認真觀察、獨立思考、善于發現的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想清楚自己弄懂了哪些,還有哪些沒弄懂的地方;另一方面,要善于指導學生開展研討,重視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多利用小組學習、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們互相啟發,在討論中加深理解,從別人的思路中得到啟示,促使學生們將各自分散探究的結果集中起來,變成大家共同的財富,更能夠在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分清正誤,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能有更多的發現,獲得科學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帶框框,不能硬性地拔高或限制學生討論,而應因勢利導,使學生逐步獲取合乎他們認知水平的結論。例如,在學生探究物體沉浮的規律時,教師就不能帶著“浮力大于重力物體就上浮,浮力小于重力物體就下沉”這種框框,硬把學生的探究與發現一下子拔到這個高度上來,也不要硬把學生的探究方法囿于書本上講的方法內,更不要簡單、輕易地表態或發表帶傾向性的意見,而應依據學生的探究情況,采取適當的、讓學生經歷并體驗探究、發現的過程,積累成功或失敗的體驗,引導他們得出恰當的、合乎學生自己認知水平的正確結論。例如,在《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的實驗過程中,學生經過嘗試,他們不僅發現了改變物體的形狀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還發現了改變液體的性質也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這就是教學活動的一項重大收獲,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感,才能促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們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還能幫助學生們進行情感的交流,達到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的目的,只有這樣才符合科學課的特點,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四、引導應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小學科學課程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從實驗入手,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推理,再有目的地讓學生在課堂上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從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科學的最佳狀態,體會到學習科學的無窮樂趣,才能更好地使學生擴展知識,達到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目的。例如,在《金屬的熱脹冷縮》的教學時,由于這節課是在學生們學習了液體、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后,所以可以提出問題:你想知道固體會不會熱脹冷縮嗎?給學生設下懸念:出示實驗材料,老師這有一銅球和一銅環,銅球剛好能通過銅環。現在用酒精燈加熱銅球,大家就可以發現加熱后的銅球不能通過銅環。這是怎么回事?學生們一下被吸引住了,思維狀態迅速被激活。再將銅球放入水中冷卻,則冷卻后的銅球又能通過銅環了。學生們通過實驗觀察:銅球也會熱脹冷縮。在得出銅球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之后,讓他們自己設計實驗,驗證其它金屬如鋼條等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并要求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小資料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準確地知道:許多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現象。通過舉一反三地探究,要讓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在生活中進行充分應用。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要使學生達到鞏固知識,拓展視野,培養創造能力的目的,就得使學生學會充分利用課外生活這一場所。
作者:孫長義 況建海 單位:湖北省房縣姚坪鄉中心小學
一、中學生學習禮儀的重要性
中學生學習禮儀是十分重要的。學習禮儀有助于提升中學生個人素質。如果我們時時處處都能以禮待人,那么就會使我們顯得很有修養。古人有這樣的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教養體現細節,細節展示形象。一個舉止大方,著裝得體的人肯定會比舉止粗俗、衣著不整的人更受人歡迎。那么到底什么是禮儀呢?簡單地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所以我們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在一個國家中個人是主體。對于個人來說什么最重要呢?我想首先應該是具備文明素質,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素質,那么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農村中學生身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農村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教室里、校園內食品袋、方便面盒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學樓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臟話、粗話,隨意攀爬樹枝,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把禮儀的學習滲透進去,使得農村中學生在學習中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設出優良的學習氣氛。現在,我們正處于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農村中學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即使中學生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于人于己于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農村中學生首先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禮儀就是素質的前沿,擁有禮儀的文明,那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要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的農村中學生。那么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滲透學習禮儀,使得每個農村中學生管住自己的口,不說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自己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斗毆;管住自己的腳,不踐踏草坪。試想假如農村中學生在學習到英語知識的時候弄夠學習好禮儀,那么我們民族的整體素質將大大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將會大大加強,祖國的未來一定是繁榮昌盛、燦爛輝煌!
二、現農村中學生禮儀現狀分析
我們的農村中學生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學習、生活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認識,與此相關地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沖突。這是他們需要有學習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夠告訴他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這些問題。家人在這方面應該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下家里的其他親屬或父親母親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以及面對成長中的不解,使得農村中學生缺少了學習禮儀的機會,這種缺少,對于農村中學生心理將來進入社會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里悶得慌。這是一位農村中學生周記中留下的簡短而不簡單的句子,形象的概括出農村中學生的學習現狀。“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這句滿含感情的寄語,是總理寫給農村中小學生的。關注農村中學生教育,推行“將禮儀教育在英語教育中滲透的精品教育”,讓每一個農村中學生充分享受學習英語的快樂。體驗學習禮儀的喜悅,追求最大發展,把每個農村中學生都培育成為新時代的優秀人才。人的本質不時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下,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農村中學生也不例外。因為今天的農村中學生就是明天社會的一員,也就是說今天的農村中學生必然要融入社會,適應社會。那么,我們的學校教育應如何幫助農村中學生不斷提高未來的適應能力呢?無疑,在學校中學生英語教育中開展禮儀教育滲透是最直接、相對簡單、行之有效的辦法。禮儀,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應當共同遵守的禮節和儀表。個人的禮儀修養是一個人總和素質的外在表現,是一張最好的名片。中華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是“禮儀之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但是由于學校教育過分重視了智商,卻忽視了德育,使部分青年人的精神匱乏。在應試教育制度下,學校更注重于學生的英語成績高低,無暇顧及學生的禮儀教育。由于家庭和學校等諸方面的原因,目前農村中學生中的禮儀修養普遍不高,不少農村中學生與陌生人交往不時面紅耳赤、手腳無措、語無倫次,就是趾高氣揚、目中無人、高談闊論。這樣很難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則這些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將處于劣勢。如果這種現象不改,勢必影響到他們與他人的合作能力的發揮。農村中學禮儀教育不僅僅是一般的禮貌教育,而是以種道德修養,一種健全人格的教育。在中小學階段開展禮儀教育時非常適宜的。但是對于禮儀教育,它并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學習,它還通過教師創設情景,師生一起活動,讓農村中學生”在學習英語課堂活動中認識禮儀,感悟禮儀,運用禮儀。經過英語課堂教育反復的學習和訓練,農村中學生修養明顯提高,學生不僅在學校對老師彬彬有禮,學生見到客人、老師主動問好,回家主動與父母溝通,主動協助家長做家務,離開家時主動向父母告別,月假不回家主動電話通知家長,讓家長放心。許多家長都說:“孩子在學校不僅念了書,懂得英語還學會了做人”。
三、如何在課堂實施教學
英國哲學家培根談到教師時說:“教師是知識種子的傳播者,文明之樹的培育者,人類靈魂的設計者。”教師肩負著教育學生、培育學生,使學生成為接替老一輩事業、延續社會發展的新一代。因此,教師無論是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還是在平常的交際場合,都需要講究禮儀,做文明交往的使者。語言禮儀是言語交際中的普遍現象,是發話人為維護交際雙方的面子,達到其目的的一種標記性言語行為規范。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一定的禮儀原則,采取相應的禮儀策略,維持正常有效的社會交往秩序,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融洽。就課堂英語教學來說,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必然會建立起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在英語課堂這種特定的交際環境中,教師在課堂上使用英語來引導學生學習禮儀用語,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而且這種示范作用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人際交際中的禮儀意識。因此,教師需要考慮自身言語行為的禮儀性和得體性,在教學交際過程中,采取適宜的禮儀策略,從而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在課堂環境中,教師對熟悉的學生可直呼其名以示師生之間親密平等的關系。在對學生不夠熟悉的情況下,教師可對學生泛稱為boys和girls。對學生適宜得體的稱謂,不但向學生傳達了教師的尊重和好感,還從主觀和客觀上起到了維護他們積極面子的作用。
四、課后怎樣鞏固
在英語中教導農村中學生學習如何使用好禮貌用語:請、您、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再見。除了可以直接使用英語來說外,在平常人際交往中,教導學生靈活運用生活中的禮儀。
(一)例如熟知與人交往,談吐方面的禮儀常規運用。
1、尊稱(敬稱):對長輩、友人或初識者稱“您”;對師長、社會工作人員要稱呼職務或“老師”、“師傅”、“同志”、“叔叔”、“阿姨”等,不直呼其姓名。
2、對他人提出要求時說“請”:與人打招呼時說:“您好”:與人分手時說“再見”;給人添麻煩時說“對不起”;別人向自己致歉時回答說“沒關系”;受到別人幫助表示感謝時說“謝謝”。
(二)熟知與人交往,使用體態語言的禮儀常規的運用。如使用好體態語言: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禮讓、回答問題起立。
1、微笑:是對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齒、嘴角微上翹。
2、鞠躬:是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個人對群體的禮節。行鞠躬禮時,脫帽、立正、雙目注視對方,面帶微笑,然后身體上部向前傾斜自然彎下15——30度左右,低頭眼向下看。有時為深表謝意,上體前傾可再深些。
3、握手:與人見面或離別時最常用的禮節,也是向人表示感謝、慰問、禮賀或鼓勵時的禮節。
(三)、進校第一次見到老師,鞠躬問好;上下課,起立向老師行注目禮;課上,發言先舉手;課余,進老師辦公室或居室,喊報或輕敲門,經允許后再進入;離校與老師、同學道別。
關于教育中學生禮儀,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簡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辦法是把他們應該作或是應該避免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跟前,一旦你把他們熟知的人的榜樣給他們看了,同時說它們為什么漂亮或為什么丑惡,那種吸引或阻止他們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夠給予他們的說教都大的。因而我們應十分重視榜樣的示范教育作用,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給學生作示范。它會激發學生行為,積極效仿教師行為作風、道德品質、行為習慣。促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體會到榜樣的力量。對學生來說,這是無聲的教育,所以英語教師日常的言談舉止應規范,從而熏陶、感染學生形成良好的禮儀行為規范。禮儀教育在農村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將取得明顯的效果。
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物理實驗技能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也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之一,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一)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突出觀察的重點
例如,在講“沸騰”時,觀察的目的是“弄清楚產生沸騰現象的全過程,掌握蒸發和沸騰的異同”。觀察的重點是“水在沸騰前出現什么現象?沸騰時水面出現什么現象”等;又如在“機械能的轉化與守恒”的課題中,教師做滾擺演示實驗時,要讓學生觀察的重點是重力勢能(即主要看相對高度h)如何變化,動能(即主要看拋體的速率v)又如何變化,以及第2次升高的高度與原來的高度是否相等,等等。無論是在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實驗中,觀察的目的愈明確、重點愈突出、任務愈具體,實驗效果就越好!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和習慣
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和習慣,幫助他們養成較好的獨立觀察的能力,使其徹底擺脫處處依賴老師的思想和行為。培養觀察興趣的途
徑有:
①加強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精心組織實驗,讓學生能清楚地、準確地觀察到成功的實驗現象,尤其是那些不顯著而又重要的屬性和特性。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使其
產生并提高觀測興趣
②啟發學生對實驗多問幾個為什么,誘導學生積極觀測并探究物理知識。
③在實驗中介紹物理學家的觀測趣事。例如,18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在此之后許多物理學家都在想“反過來,磁能否生電呢?”法拉第以深邃的觀察力和高超的實驗能力,經過十年的艱辛努力終于獲得成功,從此人類進入電的光輝世界!其實,許多物理學家都有敏銳的觀察力,歷史上一些重大的發現,如X射線、光電效應的發現,都是物理學家觀察、實驗的結果。在實驗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物理學家的趣聞軼事,也能達到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觀察興趣,并進一步促使學生自覺養成那種獨立觀察的好習慣。
(三)注重科學的觀察方法
一般在中學階段,我們要教給學生以下幾種觀察方法:
①連續觀察法。它不是一次性的,觀察隨時間而進行,觀察的目的在于發現某個物理過程各個階段的規律。如觀察“萘的熔解和凝固”要經過一段時間,從萘的熔解和凝固過程中找規律,從而得到“萘的熔點和凝固點都是80℃”。
②對比觀察法。對比觀察,通過兩個現象、事物對比,或者通過將某個現象發生變化的前后情況進行對比來認識事物的目的。它有利于掌握事物的特征,以及它與其它類似現象的特征和區別。例如,將標有“220v,10w”和“220v,40w”的兩個燈泡,串聯接到電路中,哪個更亮?顯然“10w”的更亮;若他們并聯時呢?顯然“40w”的更亮。這樣一對比,串、并聯電路的不同就顯現出來了。
③重點觀察法。它是對與實驗目的有關的事物和現象進行觀察。如在研究“電磁感應實驗”中,我們應該重點觀察“導體怎樣運動電流表指針才動?”“電流表指針動了”的現象特征,表明產生了電流;“導體作切割磁感線運動”是產生這種現象的條件等等。
④歸納觀察法。在研究一些涉及因素較多的問題,或總結一些現象規律時,通常采用“歸納觀察法”。通過個別現象進行觀察,得到一些個別結論,再通過歸納得出一般規律。例如研究電阻、電壓、電流(R、U、I)三者關系時,先使“R”不變,研究“U”、“I”關系,得到“I正比于U”的結論;然后,使“U”不變,研究“R”、“I”之間的關系,得到“I與R成反比”的結論。最后歸納得到“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的結論。
另外,要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還要讓學生學會“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觀察”,觀察與思維并重,通過積極的思維來提高觀察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使實驗得以順利進行的一種動手能力,是實驗技能中的一項重要能力。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也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如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呢?
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規范課堂演示實驗
由于演示實驗具有很強的示范性,教師做演示實驗時的一舉一動,都將成為學生獨立操作時的依據,對學生有耳濡目染的作用。教師要從實驗方法的設計、器材的選擇、操作的順序、觀察的方法、結論的歸納等方面精心備課,并在課前反復演練,力求操作演示規范、熟練。例如,在演示用安培表測電流強度時,提高操作要領:“斷開電鍵,順序連接;電表串聯,正進負出;檢查無誤,通電試觸;選定量程,接線讀數”、“先看量程后讀盤,大格小格算一算”。這一系列操作要求準確無誤,對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十分重要。
(二)強化學生實驗操作的基本訓練
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提高起始于實驗的基本操作。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依據實驗目標,落實基本技能訓練的要求。例如,對刻度尺、天平、彈簧秤、量筒、溫度計、安培表、伏特表、滑動變阻器等基本儀器要求做到“五會”即“會合理選擇、會調試校正、會正確使用、會準確讀數、會判斷故障”,這些要求需要在實驗教學中有計劃、有意識地落實。
(三)上好實驗課
實驗課是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要達到提高實驗課的教學效率的目標,必須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抓好實驗預習。課前要求學生認真預習,弄清楚實驗原理、器材、步驟,設計好實驗表格。這樣可以避免實驗課上學生盲目動手,又可以保證學生有足夠時間操作;第二,加強實驗規則教育。向學生進行規則、紀律、作風等方面的教育,這對好奇心較強的學生十分必要,以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和良好習慣;第三,培養“小顧問”。課前組織實驗中心小組的學生進行培訓,讓他們獨立操作,總結經驗。上實驗課時,這幾個人就是“小顧問”對其他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指導。
(四)開展好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不僅能鞏固和深化課內知識,而且有利于培養技能。將第二課堂納入教學計劃,注重通過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可有以下幾個措施:第一,開放實驗室,多給學生實驗的機會;第二,開展“小制作、小實驗”活動,激發學生的動手興趣和能力。如:組織學生利用簡易器材制作“土天平”、“橡皮測力計”、“鉛筆變阻器”等,開展“筷子提米”、“紙鍋燒水”實驗等;第三,進行實驗操作競賽。寓能力培養于趣味活動之中。如:學完串、并聯電路后,進行“電路連接比賽”;上完天平一節后,進行“天平調節和稱量比賽”等。這些活動,學生參與面大,對培養學生興趣和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培養學生的實驗數據處理能力
實驗數據處理能力,是指通過對實驗測得的眾多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獲得某些量的變化規律或量與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的能力。在中學物理實驗中,分析、處理實驗數據常用的是“圖象法”,它的步驟是“建立直角坐標系,描出實驗數據點,繪出圖象,總結規律”。例如:在直角坐標系中用橫坐標表示自變量,用縱坐標表示應變量。坐標比例要適當,使得圖象在坐標紙上大小合適、關系清晰,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如何由這些數據點恰當的繪出平滑的曲線(或直線)。總結物理規律,是要根據實驗數據處理所得函數圖象分析歸納出物理量之間的規律。如對牛頓第二定律研究:在合外力一定的情況下,研究“加速度(a)和質量(m)之間的關系”,由于a和m之間的關系圖象是曲線,不宜判斷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以“1/m”為橫軸,對“a”作圖。如此得到“1/m-a”關系圖象是通過原點的一條直線,于是可以比較容易的得到“在合外力一定的情況下,物體的加速度與其質量成反比”的結論。
除了加強學生進行實驗數據圖表化訓練外,提高學生實驗數據處理能力還要要求加強學生進行誤差分析、修正數據和總結分析實驗數據等等訓練。通過加強訓練達到提高學生實驗數據處理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
四、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
實驗設計能力是實驗能力中要求教高的一項,它是指在理解與掌握了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等的基礎上,具體設計實施實驗的能力。在進行設計實驗時,必須把握好“安全性原則”、“可行性原則”、“精確性原則”、“方便性原則”和“經濟性原則”等。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一)掌握正確的實驗設計原理
例如,“驗證楞次定律”實驗,就是要在改變磁極、改變磁力線方向、改變導線切割磁力線的方向、改變線圈繞向、改變磁鐵運動方向及改變相對運動方向時,探討感生電流的產生及其變化規律。
(二)掌握實驗的基本方法
①實驗歸納法———通過實驗,歸納出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方法;
②實驗驗證法———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經過推理,提出假設和預見,然后在通過實驗來證實;
③理想實驗法———根據科學抽象的理想純化作用,有意識地突出研究的主要方面,排除次要因素和無關因素的干擾,在頭腦中構成理想化實驗,用于代替難以實現的實驗進行研究。如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等。
(三)教給學生設計實驗的基本思想方法
要設計實驗,就要首先對實驗進行構思。實驗的設計與構思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平衡法———利用偏離平衡因素的抵消效應,用已知的物理量去探測另外未知的物理量。如電橋測電阻;
②轉換法———利用力、熱、光、電、機械等方法之間相互轉換,依據“等效思想”,把一些不易于觀測的量轉化為可觀測的量。如“伏安法測電阻”,就是將測電阻R轉化為測電壓U和電流I;
③再現法———利用實驗模擬自然現象。如,用棱鏡使太陽光發生色散等。
(四)注重節約
我們追求的是“投入物資要最少,同時實驗效果要達到最佳,將兩者結合起來,這樣才是最佳匹配的設計方案!設計實驗時,要使涉及到的實驗器材要盡量的“精簡”,同時還要保證達到預期的效果。
(五)學生的素質培養
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作風,使學生真正學到“真才實學”,提高他們的實驗能力。
一、從教材中挖掘環保教育素材提高學生環保意識
課堂教學是加強學生環保意識的主要途徑。要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主要還是要緊密的聯系教材,從教材中挖掘各種各樣的素材。教材使我們進行環保意識教育的有效工具。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不失時機的通過教材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對于農村中學的學生來說,更容易通過現實與教材進行結合,讓他們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例如在現行的人教版生物教材中就包含了許多可用于環保教育的素材,特別是農村中學所處的特殊環境,可以使的通過這個特殊的地理環境優勢對學生展開教育。例如人教版生物教材的七年級上冊中的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就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良好素材。讓學生對《生物圈Ⅱ號》失敗的原因進行討論,讓學生們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上的生態環境被破壞了將讓我們無處可去。向同學們講20世紀50年代使用的一種DDT的化學藥劑進行殺蟲時,對于農村中學來說將有著十分有利的環境,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家中的情況討論在他們的家中是否也曾經使用過DDT,現在又使用的何種殺蟲劑?通過討論讓同學們認識到化學藥劑在使用時有可能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在如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7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在這一章的教學中讓同學們聯想家中平時所做的事是否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例如各地邊和田邊是否會在暴雨后出現垮塌的地方?為什么會出現垮塌?現在與過去相比家鄉中能夠看到的動物種類是否有所減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平時家中種地時又用了多少的農藥?從這些點滴出引發學生對于環境保護的認識。又如在八年級下冊中第七單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中講到遺傳變異時,讓學生知道環境也是引起變異的因素。1984年9月,前蘇聯一核電站反應堆爆炸,30人喪命,核輻射造成大部分居民逃亡他鄉,老鼠巨大如豬,污染至今尚未徹底消除。為何會出現這樣巨大如豬的老鼠,這些都是核輻射引起的基因突變所造成的。在看看日本20世紀50年代震驚世界的公害病——水俁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環境中還會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也會引發十分可怕的變異。
二、開辟第二課堂,加強學生對環境現狀的認識
現代社會發展迅速,農村中學學生獲取外界信息的途徑與城鎮中學學生沒有什么差別。因此可以在平時讓學生多注意收集與環保相關的實時信息,例如可通過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如果學生沒有條件接觸到報紙、雜志和網絡這些東西的時候,老師應該積極的去進行收集整理并及時的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對當前的各種環保問題有個大致的了解,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利用各種節假日的時間組織各種調查活動。組織學生對學校周圍的河流進行實地考察,認真查看水質情況。組織學生對周邊的居民的生活牢記的處理情況進行調查,對農村中農藥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對周圍的樹木砍伐情況進行調查。通過調查發現個別的居民不注意河水污染,隨意將各種生活垃圾和生活用水傾倒入河流中,各種有害物質隨地丟棄,例如各種廢棄的電池、塑料袋等。現在的農業生產離不開化肥、農藥農田薄膜等,所以農村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農藥、化肥等的使用情況等。農藥與化肥雖然能保證收入,但也確確實實的污染著我們的土地和河流。在調查中還發現,由于科技和社會的迅速發展,農村中很多家庭中都擁有著多種多樣的電子設備,例如彩電、電冰箱、電腦、手機、影碟機等。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這些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十分迅速,而且在農村中的居民也缺乏相應的環保知識,城市也沒有在農村設立相應的垃圾處理站點,最后導致了在農村中出現了大量的電子垃圾。電子垃圾的出現會嚴重的影響到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電子產品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以電腦為例,制造一臺電腦需要700多種化學原料,其中50%以上對人體有害。一只陰極射線管通常含有58磅鉛,鉛一旦進入土壤會嚴重污染水源,最終將危害人類、植物和微生物,還會對兒童的腦發育造成極大的影響。另外,電腦中還含有銀、鎘、汞、硒、鉻等有毒金屬,鉻化物可引致哮喘、破壞人體DNA。汞具有明顯的神經毒性,還對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有不良影響,20世紀50年生在日本的震驚世界的公害病——水俁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有的物質則由于生物降解很慢,或沉積在土壤中影響植物生長,或經過土壤長期的過濾作用,通過水體或生物鏈進人人類的生存環境。由此看來,如果對這些電子廢物處理不當,將對大氣、水源、土壤造成嚴重污染,對人類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其后果不堪設想。
三、讓學生充分認識自然資源的價值
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沒消耗一分就少一分,應該讓學生們認識的自然資源的重要性。在課堂上可以播放視頻,讓學生欣賞森林生態系統之美,了解其“綠色水庫”之稱的由來,海洋生態系統之壯闊,給自然界供水供氧;濕地生態系統的凈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理解“自然之腎”的美;溪水生態系統的物產豐富,農田生態系統的富饒等等,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另外再對比負面影響,如身邊的河水變臭,空氣中到處彌漫著焚燒垃圾及焚燒桔桿的難聞的煙霧等現象組織學生討論: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些惡果?對我們有什么樣的影響?學生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激發了學生保護自然熱愛自然之情。
一、寫作本身就是個性化的活動
(一)倡個性寫作是寫作本身的要求
作者受到外界刺激往往是瞬時的,作者欲望即寫作動機是與作者內心個性切合的。這種寫作動機的萌發肯定是富于創新意義的,個性的。因而我們可以看出寫作動機的產生不是隨意的,人人共有的,而是瞬時的,充滿個性色彩的。寫作動機萌發,則預示著作者思維指向的確定,正如獵人在森林活動中突然發現目標一樣,作者的思維擺脫了盲目性,增強了目的性與自覺性。作者開始在自己經驗世界中重新審視已有經驗,豐富自己的素材,把一切屬于自己的東西網羅出來,選尋具有特定意義的能充分展示自我個性的經驗和素材。在自己經驗和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開始豐富個性化的聯想,使材料更加豐富和具代表性。這種經驗的自我從新審視本身就是個性化的勞動,體現著個性特點,而選材也是受個性動機支配、控制的。
作者將自己的思維的觸角指向自己心靈的世界,深挖自己的心靈世界,開掘深刻的個性主題、思想。因為作文的主題思想牢牢控制著作文的構思全過程和行文的全過程。主題的開掘也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主題的確立過程,也是作者心靈與經驗無數次撞擊的過程。寫作動機萌發以后,并不意味著主題就能隨之產生。主題的產生也許要經過作者長時間的經驗內省去發掘。運用作者個性思維,審視自我。作者捕捉到了生活素材,但不一定就能去表達它,因為不能從更深意義上去發現他,我們所感觸到的,發現到的只是表層的不足為道的共有的旨意,沒有創作意義,我們所要表達的主旨應是個性的深刻的。
行文過程更具個性。每人在行文結構安排上都盡可能展現自我風格特性。寫作這一行為的全過程都是個性化的,所以才形成了不同作家的屬于自己的不同風格,個性特征。
寫作這一行為過程是個性化的,在很大程度上緣于它的創作主體是充滿自我個性特征的人。不同的主體產生不同的創作個性。千人千般思,萬人萬般情。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社會閱歷、知識儲備,人生經驗、文化素養,受其制約和影響,其接受信息,思考問題,運用心思的方式及語言的生成和表達等習慣也是千差萬別的。即使在同一環境中同一生活中,由于我們創作主體個體的主觀個性特征不同,出于不同人之手的文章,其思想、風格和情趣也是會截然不同的。
(二)提倡個性寫作也是時代的呼聲,個性寫作也是時代進步發展的趨勢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的時代要求展現自我個性。當今再也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了,再也不是“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時代了。五彩繽紛的社會造就了色彩斑斕的焦點、熱點。展示自我個性,抒寫心靈應是寫作的任務。我們的學生需要運用創造心理寫出自己的文章,張揚自我個性。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引導他們,而決不是“拼死阻守”恐怕“出什么亂子”。我們應使個性寫作這只大船航行得更遠。提倡個性寫作是寫作自身的特點,是適應時展要求的,是中學生作文發展的未來。
二、探討
(一)分析學生的創作心理
學生并不是沒有自我個性,更不是不想展示自我個性風采,而是長期以來我們扼殺了學生的創作個性。
1.學生對作文心理的自由有了強烈的渴求。渴求無羈無絆、標新立異的進行作文,反對教師命題,附加各種規定限制創造空間的作文。
2.渴求作文價值的實現。作文不僅是個人情感的宣泄和抒發,而且也是為了交流思想傳播信息的。學生渴求自己的作文價值得到全方位的實現和滿足。希望有更多的讀者,不僅僅限于老師。學生希望能得到交流,從而有作文成就感。在作文交流中更能反饋自我缺陷,給予及時改正。
3.渴求找到作文成功的捷徑。這也是那些所謂“寶典”“訣竅”得以風行,扼殺學生創作個性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些學生將目光盯在那些名家名作上,竟相效仿,或結構,或語言、或體式、一心希望尋求捷徑。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能抹殺創作個性,一定要加以引導。
(二)加強引導與訓練
1.寬容,實行開放式作文。命題的寬容。學生要展示自我,渴求自由。我們在命題時要盡量把準當代學生思想的脈搏,捕捉他們的喜怒哀樂,“鉆到學生心理出題”,讓他們產生不吐不快的感覺。再者命題應多出些給材料,給范圍,給文章等限制中有開放,開放中有限制的題目,撥動學生心弦,使學生興奮寫作,才會有個性有創新。寫作的寬容。培養學生創新,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學生根據自我需求寫作,“有感而發”。教師要注意學生寫作思想情緒。尤其是偏激灰暗的思想給予理解關心。“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統觀方向,細心引導,自由創作。批評的寬容。注意肯定學生,尊重學生創造,培養學生創作熱情,多站在學生角度評價,盡可能發掘閃光點。注意指導用語,采取鼓勵方式,探討方式。
2.大力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在交流中發現不足,取長補短,而且更能夠滿足學生心理交流渴求的需求。
3.鼓勵。鼓勵學生說真話,說實話,說自己想說的話。加強指導訓練,讓學生首先說真話、說實話,真實的展現自我,反對學生用套話、套式。用學生自己的手抒寫自己的人生。鼓勵學生做真誠之文。再者鼓勵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說自己的話。在作文時盡少運用別人的語言,只有自己的語言才能真實表達自我,體現個性。最后,要引導學生整理加工自己的語言,盡可能用文學語言表達自我。因為我們的作文是文章,不是流水賬,是文章就要有文章特色。在訓練中我們的學生定會寫出出色的文章作品。
三、總結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提倡個性寫作是一個實踐性的過程,更好更充實地展現學生個性發揮學生才能,使學生個個能成為作文高手,從此不再畏懼作文、厭惡作文,讓我們的中學生作文插上個性飛翔的翅膀。
作者:陳章鎮 單位:福建省南安市實驗中學
一、課堂活動設計同課堂教學兩者之間的不同點
(一)教學方法上的不同
首先,在中學音樂課堂活動的設計中,教師通常會采取互動的教學方法,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充分的進行交流,為學生構建出一個交流思想的平臺。能夠打動人心的音樂是需要有靈魂的,教師會在課堂活動中重點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感受,從而達到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對不同的音樂進行理解,并將自己的生活以及閱歷加入到演唱中來的目的。其次,課堂教學所采取的方法則截然不同,在授課中,處于主導位置的是教師。并且師生在課堂中的交流僅限于提問回答的形式,并沒有其他的互動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比較傳統的,教師會先為學生講述一些理論性的知識,之后再給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最后在課下為學生派發一些練習任務。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作用。
(二)教學內容上的不同
中學音樂課堂活動的內容具有非常大的靈活性以及不確定性,也正是因為這種特點才能夠讓學生的應變能力得到鍛煉。教師通常會給學生安排一個活動主題,之后讓學生自行發揮,在過程中可以采取個人或者小組的形式,然后再針對活動結果來給予指導性的意見。而在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則會在上課之前制定好詳細的教學大綱,在授課中按照大綱來進行,例如針對某一首歌曲進行講解的時候,會首先從樂理知識以及演唱技巧進行講解,之后再讓學生加以練習,如果學生在練習中出現同教學大綱不符合的情況,教師會將其視為錯誤的表現并且加以糾正。很顯然,這種教學內容會將學生對于音樂的靈感以及個性扼殺掉,并且會讓整個課堂氛圍變得枯燥乏味,并不能夠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氛圍上的不同
教師在針對中學音樂課堂活動的設計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創造出一個和諧、積極的課堂氛圍,因為只有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產生一種愉快、輕松的感受才能夠改變他們對于音樂的認知,從而由內到外的去愛上音樂。而課堂教學則不會如此,教師注重的并不是教學氛圍,而是教學頻率。教師會抓住一切的時間來對學生灌輸知識理念與演唱技巧,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盡可能地將他們的基本功得到進一步的扎實,并且針對課堂中空檔時間,教師會讓學生對所講的內容進行練習和背誦,總體來說教學氛圍是比較沉悶的。
二、課堂活動與課堂教學的合并與互補
(一)課堂活動與課堂教學之間應該“動”“靜”結合
在上文中我們提出,課堂活動的教學形式所主張的是“動”,而課堂教學則主張的是“靜”,那么在今后的音樂課中,教師應該將“動”與“靜”結合起來,在課堂活動中為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去聆聽音樂,用心去體會樂曲中所講述的故事以及所要傳達出來的意境,并且在活動的設計中將一些理論性的知識與演唱的技巧融入進去,讓學生能夠自愿的將這些相對枯燥的知識點進行理解。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可以有“動”的時間,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次數,并且不要將交流的模式僅僅局限于問答,可以采取游戲、辯論、分組搶答等方法,讓課堂中的教學氛圍能夠變得活躍一些,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學方法應該揚長避短
無論是課堂活動還是傳統教學,都是有優勢以及不足之處的,教師應該在日常的教學方法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這兩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課堂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將一些演唱的技巧加入進去,讓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進行領唱,并且對其他學生講述自己的演唱心得,這樣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小小的虛榮心理,還能夠變相的教授了教學大綱中的知識,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不斷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
傳統的教學方法之所以不被學生所看好,主要是因為過于陳舊,從而無法讓學生產生新鮮的感覺。教師應該將課堂活動中的內容加入到課堂教學中,并且經常性的對教學的內容進行更新,讓學生對音樂課程產生一種期待感。首先,在音樂課堂活動的內容設計中要在原有的理念之上加入一些相對穩定的元素,讓學生可以得到定向以及定時的培養,不能夠一味地去尋求新穎而忽略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有些學生反映,雖然在活動課中非常開心,但是在應對考試的時候會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由于中學生的各方面素質還處于尚未成熟的階段,所以一些理解能力較差的同學就無法在活動課中吸取重要的知識點。其次,在課堂教學的內容中,教師要注意變化,不要完全的按照教學大綱來進行授課,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來制定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述音樂的風格以及流派時,教師可以將例曲更換為當下比較流行且適合的音樂,讓學生能夠產生興趣,只有讓學生同音樂之間出現了共鳴,才能夠將原本枯燥的樂理知識變得靈活易懂起來。
三、結語
音樂是自由的,教師只有將音樂課堂活動與課堂教學結合在一起,才能夠讓學生的音樂思想不被束縛,更好地徜徉于音樂的世界中。
作者:劉暢 單位: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學
1個人網站在生物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1.1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
我們通過在網站中增加音頻(比如鳥獸的鳴叫)、視頻(比如動物的行為)、圖片(比如微觀結構)等,便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原本抽象的原理、概念相對直觀地展現在瀏覽者面前,從而達到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比如,在講到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內容時,由于書上的插圖和老師的板畫都是靜態的,學生很難將各個細胞時期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連貫的、動態的過程。從而對將來的靈活應用造成阻礙,而通過在網頁中加入動畫或者短片則可以清晰地將整個過程展現在學生眼前。更主要的是,利用網站強大的鏈接和交互能力,學生可以很容易地在網站中找到更多的相關內容,在無形之中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擴大了學生與知識的接觸面。
1.2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
不可否認,雖然我們一直努力地改變我們的教學策略,但是在大多數時候我們仍然遵循著傳統的教學方式,也就是“老師講,學生記”的接受式學習模式,老師把經過自己理解消化的知識通過種種形式直接傳遞給學生。老師是知識的傳遞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提出不同意見,也可能存在爭論,但最終老師還是會以種種理由要求學生接受并且掌握、理解或是死背,學習再一次回到了聽—背—寫這種枯燥的的過程當中。這也就怪不得我們的學生逐漸地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與之俱來的也就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者認為,如果合理地、適度地把教學網站的建設應用到教學過程當中去,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狀,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師的教學負擔,但是基于對學生良好發展的愿景,這些應該是值得的。
首先教師應對自己所有的教學資源和現有的網絡資源進行收集、篩選、整合和分類(必須強調,在網站的建設過程中信息的分類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網站的結構、欄目等,像超市一樣,把老師已有的知識通通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對于綜合性教學網站來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愛好,對某一冊書的某一節知識進行學習;對于專題性的教學,可以像正常的授課導入階段一樣,通過學生閱讀或是短片介紹,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老師預先設置好的教學網站,搜索相關知識,甚至可以放開搜索引擎,到更廣闊的互聯世界中尋找自己想知道的答案,最終把獲得的信息在自己的頭腦中進行分析整合并得出屬于自己的結論,這樣,既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使得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在老師的合理控制當中。
2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2.1不要過分強調網站建設中所謂的“技術含量”
作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一些年輕教師把多媒體課當成了展示自己計算機技術的舞臺,音樂、動畫層出不窮,認為這就是所謂的活躍課堂氣氛,殊不知過多、過快的媒體切換會大大分散學生們的注意力,反而起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都知道在音樂演奏中常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說法;武俠小說中也常出現“以無招勝有招”的大俠。事實上,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亦是如此!技術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它應該悄無聲息地融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之中,而不是張牙舞爪地出現在學生們面前,我們使用信息技術是為了讓學生們加深理解,而不是自我炫耀,真正高超的技術是潤物細無聲的技術,是合理、恰當的技術,而不是喧鬧、突兀的技術。多媒體技術的恰當與否在于質而不在于量。
2.2不要試圖用網頁中的動畫代替傳統教學手段
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學科,結論、原理大多數是通過實驗獲得的,這些實驗過程雖然并不都是初高中階段能夠再現的,但是在授課過程中我們還是要求教師力求直觀地將實驗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這里所說的直觀是建立在操作層面的,也就是說是要求學生親手操作,至少也應該是老師演示操作,學生直接觀察的所謂“直觀”,而不應該將書上的演示實驗用動畫代替,將板書、板畫用現成的文本和圖片代替。教師應該用自己的知識給學生解釋自然現象,而不是解釋自己制作的動畫。
2.3忽視教學規律,將網站教學“進行到底”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大可不必讓媒體全程包裹了自己。要知道網站或課件花哨的外套可以使人賞心悅目,給人美感,但同時也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學生對所授內容的關注。課堂好比是舞臺,可這個舞臺的主角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更不是媒體。因此在使用個人網站進行教學的時候同樣應該注意適時、適度,以避免對學生造成更大的灌輸。
作者:張永樂 單位:天津市第九十中學
一、在中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營造生活化的學習情境
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作為案例來刺激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最終使得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例如,學習摩擦力時,學生對于摩擦力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大家只是清楚摩擦力可以阻礙運動。教師在講課之前,可以讓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可能存在摩擦力,為什么在冰面上要比在路面上滑?為了使大家能夠更加形象地感知摩擦力與什么相關,教師可以將同一個物體放在不同的地面,利用測力計來拉動物體。從學生熟知的日常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出發,培養學生對于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并且逐步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
二、課后作業和練習要聯系生活
只在課堂上學習科學知識,這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課后作業和練習也是學習科學必不可少的方面。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很難做到使每個學生親手實驗操作,因此,課后的科學作業是必不可少的。以物理中的電學為例,在課堂上需要很多實驗器材,并需要很多時間,所以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感知到電的存在,可以安排學生課外作業,即在課余時間利用導線、電流表來進行實驗,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生物學習中,在學習花卉時,可以讓學生親自觀察不同花朵的雄蕊、雌蕊、花瓣數目、花萼,并且完成觀察報告。設計一些生活化的作業,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于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使學生真正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學以致用,從而達到科學教育的目的。
三、培養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即能夠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學有所成。在中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所接觸到的理論知識,并不能完全融會貫通,這就需要教師采用一些由簡到難的練習,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電功率”時,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家所用各種電器的電功率和用電情況,并最終完成調查報告。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將觀察數據整理成理論報告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科研能力。因此。科學知識的學習必須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真正做到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和動力,真正達到科學教育的目標。
四、總結
通過開展生活化的中學科學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不僅可以表現出科學的基礎性和綜合性,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科學教學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利用所學理論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者:白福城 單位: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鶴溪中學
一、充分利用體育教材資源
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體育教材資源,首先需要根據教材本身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加強內容之間的銜接,方便學生自主處理相關信息,從而形成健康體育知識的有效儲備;其次是要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具體特點采用層次式教學,可以通過構建知識點中的問題序列,采用“發現問題+解決方法”的模式。這樣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是根據教材內容,盡可能地選擇貼近學生學習和鍛煉的實際,使教材內容生活化,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體育知識和技能就在自己的身邊。
二、開發體育課程人力資源
體育教師是體育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他們自身的知識素養和價值觀都是可進行加工和改造以后轉化成為課程資源的。除此之外,體育教師要積極鼓勵和引導中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的大環境中去學習和探索,使體育教學變得五彩繽紛,這樣可以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鑒于此,體育教師要不斷創造出貼近學生生活并且適合現代化需要的教學內容,比方說健美、武術等,通過這些方式來培養他們的運動興趣。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學生才是教育的根本,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的親身體驗要比體育老師的純粹說教來得更加深刻,除此之外,體育教師可以適時地組織學生多參與一些體育競賽的編排工作和場地布置等活動,以此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培養他們的協調能力,同時也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開發和利用體育運動項目資源
通常來講,青少年都喜歡追求時尚,當然也包括喜歡追求新興的體育運動。因此我們應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合理地對現有項目加以適當的改造,并且需要大力開發新興運動項目,比方說輪滑、街舞、遠足等活動。再比方說體育教師改變以往的蛙跳活動方式,將其改成“兩腳擲球比遠”項目,具體就是將學生分成兩個人數相等的隊伍,并且面對面地站在中線兩旁,相對的兩人為一組。組分好以后,將實心球放在中線上,要求甲先用腳把球夾住以后擲向乙方的特定位置范圍,乙方再將球從落點處夾起以后擲向甲方的特定位置范圍,如此進行重復往返,哪一方先擲向對方端線者為獲勝方。通過實踐證明,經過這種改造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都喜歡上了田徑這個項目,同時也起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
四、總結
綜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學體育的課堂教學也需要進一步的優化,在此過程中本文建議了一種現階段已經得到證明過的、切實可行的方法—開發利用課程資源。這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現有教材資源和設施資源的基礎上,還需要對體育項目本身同時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不斷地創新和改進,從而為更好地開展中學的體育教學提供良好的條件,并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最終既能夠熟練掌握體育技能,還能很好地鍛煉自己體魄的目的。
作者:高歌 單位:新鄉市第七中學
一、抓住有效教學的精髓,多樣教學模式、豐富方法內容
1.教學模式要多樣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通常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學習變被動為主動,還可以改變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在學習動作技術、技能,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教學模式的安排與教學安排、師生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在隊列練習時可以安排一些“反口令練習”;在準備活動慢跑時穿插些“喊數抱團”的游戲或者增加“蛇形跑”“螺旋形跑”等等;在短距離跑的起跑練習時,可以安排坐姿、背向、轉圈等不同起跑方式的練習。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學生間的交流,使體育課的教學效果不斷得到提高。
2.教學方法要靈活運用。“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場地器材等多方面進行擇優擇機運用。常見的體育教學方法有講解示范法、完整、分解法,游戲法、比賽法等等,現代化的體育教學方法有創造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情景設置教學法等等,我們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將教學方法科學、合理地融入到各種教學模式中去,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體育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教師要多組織學生參加他們喜歡的籃球賽、排球賽等等,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大型體育比賽,如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頑強拼搏奪冠的喜人場面,以此來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拼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
3.教學內容要多樣、可行。體育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必須得到每個體育教師的重視。高中選項教學時,學校應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學校的師資配備、擁有的場地器材等方面考慮,正確、合理地安排選修項目。例如:在球類項目設置時,可以安排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盡可能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在力量素質練習時,可以設置上肢、下肢、腰腹等多種練習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分組練習,盡可能滿足不同需求的學生。可以預見體育教學已從動作技術為中心逐漸向體育方法、體育愛好為中心過渡,但這并不說明以后就不需要教動作技術了,而是將全面拓寬技術、理論、素質、保健等方面內容,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體育學習和鍛煉,為此體育課程的內容應突出娛樂性、實用性、健身性、終身性,而內容的深度則強調可行性。
二、抓住有效教學的核心,培養自主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有效教學需要學生能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能求新求異,能掌握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和方法。體育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創設促使學生獨立思考、發散求異的教學情境,啟發學生大膽嘗試,鼓勵學生對體育教學發表獨特見解,同學間能相互交流、熱烈討論,活躍課堂氣氛。無論是體育理論知識學習和還是動作技術技能學習時,都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訓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時,教師應設置和提出有多種解答方案的發散性問題,啟發學生獨立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教師、學生、教材、教法、場地器材等都是體育教學的基本要素,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有效教學要達到最優化,體育教師必須理清各要素之間的聯系,處理好以下三種關系:
1.明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中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探索知識、求新求異的能力是體育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啟發,組織教學和啟發思維是教師的引導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體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形式來實現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并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根本目的。例如:在枯燥無味的中長跑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設計一條長跑的路線、方法、情境進行練習,練習完各組對自己的設計、體驗談優缺點,使單純的圍繞操場跑的耐力練習變成有趣的情境跑,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2.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思想給“師道尊嚴”罩上一層神圣的光環。平等、民主、理解以及尊重是和諧的師生關系的根本。教師雖然是指導者,但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有效教學的基礎。例如: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表揚與批評的手段,發現學生的優點或在學生取得成功時要給予微笑、表揚;發現學生遇到困難、困惑時要給予鼓勵、指導;發現學生的缺點或錯誤時要給予指正、適當的批評,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愛護。在這種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氛圍中,學生們身心愉悅、樂于參與體育活動,從而視野開闊、思維活躍,體驗成就感,實現生命的價值,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確立健康的人格和自由的個性,有利于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有效發揮。
3.知識與身體活動的關系。“以身體活動為主”是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體育教師在實施有效教學時要考慮到這一特殊性,必須根據學生的生理負荷合理安排運動量,身體活動不僅作用于生理上,還作用于學生的情感體驗、技能發展等。因此,體育有效教學應遵照以“量”的多少進行合理性評價的原則,知識的信息量、運動負荷量等都在評價的范疇。例如:在排球正面雙手墊球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對動作技術掌握的程度不同,練習時教師可以安排墊固定球、一拋一墊、雙人對墊、三人輪換墊等多種墊球方法供學生自主選擇,練習中學生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也可以作適當地調整,以增加學生自信心、提高練習積極性。體育有效教學中,學生人格的完善、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運動樂趣的增加及所學技術難度的不斷提高和知識深度的增加是衡量學生進步的標尺。體育教學中的學生個體差異大于其他學科教學中的學生個體差異,因此,在內容、難度和運動量等方面給學生選擇的權利是體育有效教學的一個基本的特性。
作者:湯靜 單位:江蘇省包場高級中學
一、科學甄選課堂學習內容
由于武術是一門理論高深、技能高超的高級體育運動,是對學習者體能素質與運動基本功的極大考驗,然而中學生由于課業負擔繁重,時間和精力都十分有限,要想確保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教學課堂中從快樂中獲得知識,就要注意對武術課堂教學內容的甄選,要在教學大綱所要求的范圍內來選擇那些學生能夠接受、消化并實用的學習內容和動作項目,并試著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向學生呈現與講解這些武術知識,從而推動武術教學課堂的順利開展。
二、因材施教,安全必要
武術運動是對學生基本運動能力的考驗,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都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武術教學也要以學生的體能素質為核心進行因材施教,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例如:身強力壯、天生愛運動的男生可以選擇相對劇烈、高難度的動作進行教學;相反,身單力薄、身體較弱的女生則適合相對輕柔、緩慢的動作,這樣才能使不同才智的學生各有所得,各有發揮。同時,安全意識必須貫穿于整個武術課堂教學的始終,特別是一些高難度的動作教師必須親自守護,重點監督學生的動作規范與要領,確保學生能夠嚴格依照規定科學練習。同時,也要提高他們的身體協調能力,適當地控制訓練強度,可以通過適當休息進行調節,防止出現學生由于過于疲憊昏厥的現象。
三、游戲教學,興趣引導
在武術運動開始階段,學生身體處于安靜狀態,很難進入激烈運動狀態,可以引入游戲來激起學生的亢奮情緒,常用的游戲方法有:武友相聚、大刀接力等,通過這些方法來聚焦學生的神志,學生的神經、肌肉會自然進入緊張氛圍,身體也會慢慢走向運動狀態,為接下來的武術練習做好準備工作。特別是一些高難度動作更應該引進游戲,從而全面完善學生的肌肉質量。學生具備了練習武術的基本身體素質,才能達到對武術的瘋狂熱愛,從而增強學生的耐力,提高學生的品質。在一堂緊張的練習課的末尾,教師可以適當引入一些較為輕松的游戲來幫助學生放松神經、梳理肌肉,為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的鍛煉,對接下來的教學課堂充滿期待。
四、側重武術套路形成特點與原則教學
武術教學的核心在于在具備了基本功的基礎上掌握武術套路,無論教師選定那一套武術教學策略,都要確保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其動作特征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原則,這樣才能確保學生習武不偏離方向,走入正軌。例如:常見的套路動作表現為打、攻、摔、踢等,動作的主要特征體現為進攻與守護,要向學生全面介紹這些動作規律,培養學生的肢體靈活度及保持平衡的能力,這樣才能確保穩扎穩打。而且學生一旦明白了各種武術套路的特征,就能夠憑借自身的體能條件來恰當地擇取練習方法,確保不同的學生各自發揮自身功力。
五、引入多媒體,渲染氣氛
體育教學也應該同現代化接軌,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來優化教學秩序,提高教學水平,渲染氣氛,使學生能夠身在其中感受到武術的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來為學生播放一些典型的武術動作,例如:一些古裝武俠劇中的武術片段,學生通過觀看激烈的畫面,自然會產生對武術功夫的崇敬,同時,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來為學生播放武術背景音樂,讓學生伴隨著音樂來練習,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音樂與肢體鍛煉的雙重帶動下身心得到鍛煉與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帶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來自于《新課程導學》雜志。《新課程導學》雜志簡介詳見)
六、總結
中學武術是一種新型的體育教學項目,也是一項帶有挑戰性的運動,教師要抓住武術運動的特點,學生的特征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獲得良好鍛煉的同時,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作者:朱奎永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清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