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7 03:52: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最新小學語文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所謂“創新”,是指教師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對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使他們能夠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基本規律,并具備相應的學習能力。小學語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創新教育資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但是,由于當前的教學水平和師資力量,近年來中小學實施創新教育的情況并不令人滿意,存在不少問題,直接影響著創新教育的真正落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課堂缺乏民主、科學、和諧的教育氛圍,學生怯于參與教學實踐。師生之間謹小慎微,缺少互動,處于緊張、沉悶的狀態中,學生思維和技能受到壓抑,創新無從談起;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陳舊,沒有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通識性知識的傳授,忽視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作用,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大大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發展;教師教學方法陳舊,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生缺少互動。
創新教育就是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打好基礎,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分析小學語文教育缺乏創新的原因
小學語文是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素養的重要學科,人教版教材中更是蘊含著豐富的創新教育資源,若能有效運用,對于發展小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將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當前我們的小學語文教育中課程創新還受制于一些客觀因素,沒能完全發揮作用。具體原因:一是部分學校的教學水平和師資力量薄弱,直接影響著課程創新的真正落實;二是課堂氣氛不夠活躍,由于教師性格的原因,導致在教育教學中缺乏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創新教育成為一紙空文;三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導致課堂教學沉悶,讓創新無從談起;四是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保守,沒能樹立以學生為出發點的教學觀。在具體教學中一味強調通識性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個性化的發揮,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開展小學語文課堂創新教育活動
1.允許插話
課堂教學中,在教師對學生疑難進行解答,或對某一知識進行講解,或對某一學生答案進行評價時,有可能遇到學生插話,或學生對教師的某一觀點有不同意見而進行反問,這都是教風民主、氣氛融洽的真正體現,也是學生創造思維、創新能力得以培植的沃土,是學生獨立個性得到發展的可喜特征。
懷疑常常是創新的開始,教學中要讓學生做到不“唯書”不“唯上”。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當然,這里的懷疑,不是懷疑一切,而且懷疑須有根據。作為教師,要滿腔熱情地支持學生,實事求是地對待學生的正確意見;對不夠正確的意見也要表揚敢于發表意見的勇氣,而不是訓斥、打擊、挖苦。誠然,發現問題,敢于提出不同意見,對小學生來講,是比較難的,但只要我們營造了寬松民主的環境,并加以培養,久而久之,學生就敢于在課堂上大膽質疑了。
2.允許失敗
創新教育強調失敗和錯誤也對人有益,撥開失敗和錯誤的迷霧,真理就會光芒四射。課堂上,學生不活躍,不敢大膽發言,原因之一就是怕說錯,怕失敗,既丟面子,又可能招致同學笑話,甚至老師的批評。這樣,課堂氣氛必定死氣沉沉,學生的智慧必被埋沒,創造力、創新精神必遭扼殺。因此,要鼓勵大膽創新的精神,要使學生認同愛迪生對失敗的看法。有人認為他尋找燈絲失敗了500多次,而他卻認為自己成功地知道了500多種材料不可以作燈絲。高度的心理自由是愛迪生創造潛能極大顯現的重要因素。因此,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善于發現問題并敢于提出新的見解,就要允許失敗。學生的回答盡管是錯的,也要贊揚他敢于回答問題的勇氣,在此基礎上再啟發誘導,通過讀書、思索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
3.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發展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起點。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本身的內在樂趣,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誘導因素,激發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能力來體驗探知的全過程,體驗教學美;要善于開發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有意識地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欲望,推動學習進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學習的思維活動中,以求不斷獲得
新知識,迸發創新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種不同的方法教導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我們可以運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設疑法、情境法、游戲法、導語法、活動法等,每種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而靈活運用,認真挖掘語文教材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最終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興趣,誘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4. 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題、多質疑
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蘊含的創新教育因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題、多質疑,因為提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體現。
發揮語文學科思維功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語文教學必須發揮學科的思維功能,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放在首位,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創新能力的開發要求,把創新教育融入教學之中。教材中有些課文的創造性思維因素比較明顯,有些課文的創新思維因素較為隱蔽,這就要求師生努力去挖掘。
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始終堅持課程創新的思維方式,鼓勵質疑,優化設計,改變舊的思維模式,精心組織教學,并進行科學指導,促進教學成果。
論文關鍵詞:中小學 語文 銜接 教學 策略
論文摘 要:由于小學語文教學和初中語文教學在教材選取和教學方法上都存在著差異,為避免教學的脫節,教師就要做好教學的銜接工作。本文從學習興趣、學習習慣、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探究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有效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大多是以字、詞為教學重點,而在初中教學中,教師則傾向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根據中小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重點上的不同,要實現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初中教師就要盡可能地借鑒與學習小學教師通過唱歌、游戲、模仿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學策略,引導和幫助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那么,在初中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實現中小學語文的銜接教學呢?
一、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銜接
小學語文多是以提高學生識字、朗讀等基礎能力為主的課程。初中生與小學生相比,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有延續也有分化,教學中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著力實現中小學生在學習興趣上的銜接。例如:初一學生喜歡聽故事,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在故事中學習語文知識,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時,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紫藤蘿花的特點,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喚醒學生兒時的記憶,啟發他們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蘿、認識紫藤蘿,引導他們用心領悟藤蘿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蘿與社會之間的關聯;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啟發和培養他們的情趣與想象能力,從而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銜接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開始訓練學生寫字和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因此,在初中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知識難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計劃地強化學生的學習習慣,做好學習語文習慣的銜接工作。初中語文字、詞的增多,文言文難度的增加,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困惑,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讓他們把不會的生字、生詞摘抄下來,找出中心句,并進行簡單的分析與概括,要求他們按詞、詞組、段落等進行分類預習;用查字典的方法解決生字、生詞的疑難問題,對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向其他同學或教師請教。教師結合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能力,使學生完成從小學到初中學習習慣的過渡與銜接。
三、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銜接
初中教師要延續小學老師常用的情景教學模式,根據初中新生在語文學習上的掌握程度,實行分層次地教學,選擇一些活潑有趣、學生樂于接受的語言材料,靈活調整課堂教學內容以及學習進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課堂交流互動。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情景表演,模擬皇帝穿著新裝游街的情景,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學氛圍。教師還可以在學生表演過程中進行鼓勵,緩解他們在課堂上的緊張情緒,讓他們慢慢融入到初中課堂的教學氛圍中來,以行之有效的教學銜接策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四、要注重學習方法的銜接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還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在小學階段的預習、聽課、復習等方面進行調查,了解小學生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更好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讓學生在跟讀、齊讀、分角色朗讀中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文中描寫濟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2.文中哪些地方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寫作手法?3.作者是怎樣使情景交融的?通過提出這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學習課文內容,培養他們在閱讀中有意識思考的習慣。對于剛剛步入初中的學生,他們對教師的教學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幫助學生適應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對其進行指導,實現他們在學習方法上的有效銜接。
五、要注重教學評價的銜接
評價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語言評價對學生有著判斷、引導、鼓勵的作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用鼓勵性的評價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探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月亮上的足跡》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快速閱讀中,歸納和總結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大膽發言。在小學階段,教師大多是以頒發五角星、小紅花等以示鼓勵,初中教師可以借用這種形式,用表揚欄里的紅旗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對回答不全面或不正確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給予相應的指導與幫助,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語文教學中來。
總之,在初中教學中,教師要做好中小學教學的銜接工作,根據學生的習慣和學習興趣,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指導,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學習興趣、學習習慣、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和教學評價的過渡與銜接,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摘 要】在教學中我們語文老師缺少不了對學生們進行提問,通過提問我們可以了解學生們對知識點掌握的程度,同時也有利讓學生們將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在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明顯和重要的,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我們語文老師更要注意發揮提問的作用。
【關鍵詞】教學 提問 應用
小學生們容易精力不集中,這對于我們的語文教學會產生一些影響。我們語文在教學中要注意小學生們的情況,時刻想辦法將他們的精力集中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來。提問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手段,它不但有利于語文老師們了解學生們的學習情況,還能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也是課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扮演著主體的作用。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善于發現這種教學手段的意義,并在實際教學中熟練運用,最大程度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一、語文老師要精心準備小學語文問題,以恰當的方式向學生進行提問
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自主參與、自主體驗和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于自己問,學生答;教師不應把學生單純的視為被提問的對象,而應視為這一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精心設問,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一活動中來。教師應多給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用教師的教學機智營造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情景。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圍繞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實際,設疑問難,啟發思維,創造一個教學相長的民主氣氛,使每位學生都有“發問”的機會、時間和場所,使每位“發問”的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熱情、信任和尊重,從而受到鼓舞。課堂應留有自學時間,讓學生去發現小學語文問題、思考小學語文問題、提出小學語文問題。
二、拋向小學生的小學語文問題不宜過于繁雜,選擇合適的小學語文問題,爭取更大的提問效果
小學語文問題過淺,降低了教學內容的思維價值。太簡單的小學語文問題就如一碗清水,無滋無味,沒有任何思考的空間和余地,有時學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大大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小學語文問題過難,遠離學生的最近思維發展區,超出學生的實際水平,使得學生無處下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沒有知識儲備、經驗積累,當然不能一下子說出教師所期望的正確答案。長此下去,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不同的學生應設計不同的小學語文問題。因為學生個體差異是存在的,不同學生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維的方法也不同。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層次性,從學生需要出發,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差異教學。
三、積極創設提問情境,讓學生們提前進入被提問狀態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創設情境小學語文問題是必要且重要的一個環節,好的情境小學語文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小學語文問題過大,過于寬泛,學生容易“跑調”,很難被引入課堂學習的正軌,造成課堂教學時間嚴重不足,寶貴的學習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提的小學語文問題,都應具備創造性,無論是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方面,還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方面。前者自不用說,后者可謂更難。要提創造性的小學語文問題,本身就意味著對教師本人素質的挑戰。
四、尊重提問規則,堅持以學生為本
(一)老師要對所提小學語文問題有足夠的了解,對小學語文問題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也要有所了解。小學語文問題的推出講究層次,由淺到難,一層層向前推進,讓學生有一個過渡的空間。
(二)小學語文問題要體現本節課程的主旨,對學生們了解課堂內容要有所幫助。老師們要多設計與課堂相關的小學語文問題,環環相扣,舉一反三。
(三)注重小學語文問題的提問方式和時間,只有在老師控制好提問情況的時候,才能做到科學提問。
(四)小學語文問題的難度要隨著課程的進展而定,不能產生太大的跳躍,這不利于學生們的思考和接收。提問講究提問效果,老師要在提問之后總結出提問的效果,做好下一個提問的改進工作。
(五)針對學生們的興趣進行提問,這樣將有助于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學語文問題的思考當中,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六)小學語
問題要有一定的水平,老師們要注重小學語文問題的質量。在提問時我們也可以對學生們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發散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在小學階段,學生們的思維是很活躍的,語文老師要抓住這個特點,引導學生們多想象,發現新的小學語文問題。
五、在合適的時候進行提問,突出教學效率
提問對啟發和推動學生積極思維,促進加深理解知識,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問有很多講究,在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課堂提問體現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教師要從課堂教學的時間上把握,選擇合適的時機。一般來說,在講授新知識前的提問是為新知識的學習鋪路搭橋;學習新知識時的啟發式提問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抓住知識的重點;課堂小結時的提問是指導學生系統、有條理地梳理知識;課堂結束前的提問是為了了解和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接受和掌握情況,便于教師及時補漏。提問的時機應多選擇在語言材料引入、知識信息集中、鞏固強化所學知識、學生稍有疲憊、課堂小結及布置作業時等。
課堂提問的質量在課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對啟發學生快速進入思維過程,積極主動思考,發展創新能力至關重要。所以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小學語文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摘 要:本文在總結闡釋貧困山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豐富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加大教育財政支持力度等多個方面;提出解決貧困山區小學語文教學問題的策略與建議。
關鍵詞:貧困山區;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對策
教育的基礎在小學,就我國的基本國情而言,小學教育分布又集中于農村,由于受特定的地理和經濟條件限制,我國農村小學教育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尤其是貧困山區的小學教育問題更為嚴重。筆者在貧困山區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多年, 欲就其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發表幾點淺見。
一、貧困山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手段單一
目前,貧困山區小學語文教學仍然延續著“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單一使教師和學生都懼怕想象性、開放性問題;雖然國家相關課程標準、教材一變再變,但教學方法卻一成不變,致使新課改在貧困山區流于空談。
(二)教育教學資源匱乏
貧困山區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資源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小學無法相比的。由于教育經費長期投入不足,維修校舍、添置桌凳都很是困難,就別說增添、更新教學用品,及購置現代化的教學儀器材,可以說是一種奢望。學校設施基本是“三無”狀態:無圖書館、無圖書角、無課外書。
(三)教師整體創新素質偏低
貧困山區小學語文教師多是“”前就在山區從事小學教育的老教師,這些老師教學多年,可以說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但也受知識更新、接受條年的限制,最終成為陳舊教學方法的主要支持者。雖然每年能夠在寒暑假對教師進行函授培訓,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素質,但在創新方面還是存在諸多不足。另學校地處偏遠,教師普通話水平也較差,教學語言的使用過于方言化。加之,不能實現教師的更替,貧困山區小學教師數量逐漸減少,一個教師包一班,代一輩子課的現象普遍存在及微薄的工資也不可能支持教師去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導致山區教師普遍存在素質偏低的情況。
二、貧困山區小學語文教學問題的對策
(一)充分利用既有條件,豐富教學方式、手段
貧困山區環境與城市環境相比,存在差距無異,但也有著城市孩子無法擁有的廣闊的成長空間。針對山區小學不同年級共同上課及小學生新知識接受能力較差的特點。教師可以組織互助小組,由大孩子帶小孩子,由成績好的學生指導學習成績較差的,并負有監督小組作業完成情況、在使大孩子有了責任感、成就感、獲得學習動力的同時,也能有效減輕教師教學負擔;使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鉆研專業知識。針對山區有著廣袤的自然景色、純樸的風土人情及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仔細觀察、體驗身邊的事物、環境,作為習作的素材。
(二)依據山區學生特點,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山區經濟文化條件落后,學習條件更不盡如人意,所謂“窮人孩子早當家”,山區孩子在過早品嘗人間疾苦的同時,心靈也比同齡人過早的成熟。多年的教學發現,在山區孩子小學畢業,進入城鎮中學后,面對衣著光鮮的城市孩子,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嚴重者產生厭世的情況。小學語文教師的職責之一是要了解孩子的認知、情感、興趣等方面的特點,引導孩子向著身心健康的方向發展,為其人生打下幸福的基礎。山區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孩子沒有進入中學前給予向積極樂觀的方向引導,如:在教學中適時的鼓勵學生,向孩子們介紹城市孩子們的生活,使孩子形成坦然面對困難、挫折的健康生活態度。
(三)多方并舉,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
首先,要加大對現有教師的繼續教育支持力度,所有教師必須定期到較發達的地區進修、學習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其次,想法設法吸引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西部山區任教,尤其是本地區走出去的大學生;再次,努力改善山區小學語文教師的工作與生活條件,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小學語文教學、教研過程中;最后,應該建立城鄉小學教師交流制度,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應該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城里的優秀教師下鄉支教,定期安排骨干教師“送教下鄉”,鼓勵山區教師多與城市優秀教師交流,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
(四)加大教育投入,添置教學設施,適當合并鄰村小學
加大對山區小學教育資金的投入,是改善
當前山區學校基礎設施條件的主要措施。各級政府應充分發揮教育投資主渠道的作用,加大對貧困山區小學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并在政策層面上給予更大的靈活性,允許地方政府在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許可范圍內多方籌措資金,改善辦學條件。隨著我國獨生子女數量的增多,山區小學已不像過去那樣人滿為患,取而代之的是數量的逐年減少,出現了部分小學幾十人、幾個人的情況,為實現財政投入的高效利用,可以考慮將鄰村小學合并,實施聯辦,創辦寄宿制學校,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學習,也有利于貧困山區小學教育資源的共享與整合。
貧困山區小學語文教學由于教學條件、教學設施及教師素質等多種因素的限制,使學生在學習上、教學質量的提高上都有一定的困難。需教師充分利用既有條件開展多樣化的教學;需要教師依據山區學生特點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更需要當地及中央教育主管部門多管齊下提高山區小學語老師的專業素質、改善山區學校的教學條件;上述目標的實現,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上學主要是讀經書。自從廢除文言文以后,經書在語文教材中占的比重非常少。但是,目前中小學生課上、課余讀經書的熱潮似乎很高,這在教材編寫和學業測評中都有一些體現。為什么要讀經書,讀哪些經書,如何正確對待“讀經書”現象,這些是值得認真思考和必須明確的問題。否則,將使漢語語文教育偏離正確的發展方向和目標,背離漢語現代化的目標,影響現代漢語健康發展,削弱現代漢語在現代生活中的工具性功能。“中國語文現代化離不開教育,教育離不開中國語文現代化……任憑守舊派多么頑固,都阻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步伐”。
一、明確和彌補“經書”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局限
《現代語文》(山東曲阜師范大學主辦,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刊教學版)2002年第10期上發表了山西省作協副主席段崇軒先生的文章《“讀經熱”的冷思考》。文章認為,幾十年以來的中學語文教材編寫失敗了,豐富的文化被政治的功利代替。目前中小學讀經書成為熱潮,教材的古文份量也加大。這是好事。但是,讀經書到底為了什么?經書的范圍是什么?目前把經書與“四書五經”等同起來,就會背道而馳。讀經書是為了全面、準確審視和把握中國甚至世界傳統文化,吸取精華,去除糟粕,總結經驗教訓,塑造青年人深厚、開放的、現代的健全人格,推動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讀經書不僅要讀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更重要的是要讀“五四”新文化,還要讀西方文化經典。中國古代文化中提倡人和自然的協調統一,提倡中庸的辨證思想等,是有價值的文化遺產;但是,專制、等級、宗法、人治、保守、迷信等,是會使人和社會僵化的病毒。因此,文化不能一概吸收和弘揚。語文教材要在“文化性”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工具性”和“文學性”。
我們非常同意段崇軒先生的觀點。是的,這股熱潮直到現在還沒有消減,甚至有越來越高的趨勢,漫布全國各地。在很多省市還興起了“講經堂”等中小學生課后補習班。一段時間市面上經書熱銷,課上課后學生誦讀經書的聲音不斷。
我們贊同語文教學注意工具性、文學性和文化性的有機結合。“工具性”是指教材內容和教學過程要有利于指導孩子學會使用國家或者民族共同語言這個基本工具。“語言”工具是語文中基礎性的物質形式。“文學性”是指教材內容要多選擇具有語言藝術性的文學作品,提高語文教學中的美學含量。“文化性”是指語文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指主要通過現代語言廣泛涉及現代中國以及其他時間和空間的文化。
正如段先生說的,讀經書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傳統,從中汲取思想與文化養分。正是考慮這一點,我們的語文教材安排了部份古文內容,并且把它納入到考試范圍。也許正是因為“考試”的刺激,讓師生覺得學習古文的數量要大,范圍要廣,于是,就有了“讀經書”的熱潮。
其實,重視古文,學習經典文獻,這是我國語文教育教學上的一種宏觀的指導思想,這是由語文學科的“文化性”決定的,其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觸摸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認識到在這些“經書”里蘊藏著豐富的優秀的文化寶藏,從而使孩子們樹立熱愛、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激發民族自豪感。同時,通過部份古代經書的學習,掌握一定的基本的文言知識,為將來在高中或者大學獨立學習古代文獻打下基礎。
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小學和初中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任務主要是打好現代語言的基礎,包括國家共同語——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聽、說、讀、寫能力,進一步包括具有世界共同語性質的現代英語的聽、讀、說、寫的能力,以及利用現代語言進行交際、獲得知識、技能的能力,因為現代語言是現代社會現代人使用的語言。孩子們沒有必要也根本不可能做到用脫離現實生活的生疏、晦澀的文言實現上述目的,這一點無庸置疑。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理解現代文還是適用的,對學習經書來說,恐怕跟一句謊言沒有什么不同。
從結繩記事的遠古到電腦普及的今天,中國人似乎就靠背誦來獲得學問,獲得名利。哪里知道皓首窮經背熟的一堆文字裝不滿一個磁盤。記不清、想不通、找不到的問題幾秒鐘就可以在電腦屏幕上出現。經典名篇倒背如流固然灑脫雅致,卻不如翻一下書或者敲打一下鍵盤,更耽誤涉獵文化海洋,實現百科交融、中西貫通的目標,這不是因小失大嗎?
教師引導學生讀經書,要注意內容的選擇和方法的指導。古代經書浩如煙海,從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有精華,也有糟粕。在指導孩子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選擇那些好的經書好的篇章、語句來學習,尤其在思想內容方面一定要把好關,一定要用健康的先進的思想文化影響孩子,堅決摒棄其中的糟粕,尤其是“講經堂”之類的輔導班,更要注意這一點。指導學生讀經,不能一味強調學生背誦經書,要多介紹經書形成的時代背景、思想與文化的內涵、語言及文體特征等。涉獵的面要廣,側重橫向的了解而不注重單一的縱向的學習,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掌握閱讀方法。古為今用,要讓孩子學會辨證地批判地吸收經書中的內容,站在現代的角度去理解、吸收古代文化,南懷謹先生的《論語別裁》(沒有注釋)為我們讀經書指明了方向,做出了榜樣。
二、防止借助“讀經書”出現語言和文化的復古倒退
我們要密切關注語文教學和教材的改革,嚴防打著愛國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出現文化和語文的復古、倒退現象。例如,李敏生、李濤《昭雪漢字百年冤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十分可笑、無聊地給漢字“喊冤”,嘲笑和指責100年以來的中國語文現代化,作者自稱早年研究辨證邏輯,后來研究文字,有創見,其實缺乏起碼的文字學常識。尤其要防止進一步出現偽科學,因為“偽科學常常產生在一些與大眾生活和學習有密切關系的領域,產生在多數人感興趣又對它的科學內容掌握不多的地方”。[5](p16)例如徐德江等人利用自己操縱的《漢字文化》不僅散步偽科學言論,而且對中國的三大語文政策“推廣普通話和漢語拼音方案、簡化漢字,沒有一項不反對”。[7](p468)
社會在發展,文化也隨著它不斷發展。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在今天有積極意義,但是如果把求知的觸角完全吸附在古代經書上,而不顧現代人的新發現新突破,這種厚古薄今的做法,是無論如何也講不出道理的。
如果不能正確對待“讀經書”,不僅容易片面地產生復古倒退傾向,而且容易片面地出現所謂“淡化語法教學”、“淡化拼音教學”等傾向。有些實驗學校小學低年級就開始教英語字母,但是不教漢語拼音,只是到高年級才應付性地教漢語拼音。這就好像過河流前不建造橋梁,游泳過去以后為了應付檢查才建造橋梁。
1999年教育部貫徹中央減輕學生負擔的精神,草擬新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一些學者,他們恰恰不是語言學者,趁機削弱漢語拼音教學,跟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引起首都16位語言學家給教育部和《中國教育報》寫信抗議。[6](p5)拼音已經成為漢語教學和網絡漢語使用不能缺少的“第二漢字”,我們怎么能夠按照那些一直不熟悉漢語拼音的少數人的舊習慣隨意拒絕呢?
要正確處理不同時間和空間文化的吸收問題。為了吸收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文化,教材中選進了古代文言和外國文學作品,但都要借助現代漢語這一工具來學習。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主要是用以表達和記錄現代中國文化,因此要求學生首先具備聽、說、讀、寫普通話的能力。有了很好的普通話基礎,才能很好地翻譯、領會經書中的精華。
為了吸收外國文化,同時,也是世界經濟文化一體化的要求,我們要提高現代國際通用現代語言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所以,我們在中小學開設了英語課。但是,決不能喧賓奪主而忽視現代母語的學習。有些人急功近利,花費大量時間拼命學習英語,放松漢語學習,結果,英語對話純正嫻熟,而用漢語表達結結巴巴,一般的實用文體都寫不好。其實,沒有現代漢語的基礎,外語也好不到哪里去,因為任何形式的表達都離不開內容,而內容的積累,現代母語是最好的工具。
為了吸收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我們需要學習古代漢語,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朗誦古代漢語的能力。但是,要反對學生寫和說古代漢語。學習外語是面對現代活人的雙向交流,學習古代語言是面向古代死人的單向交流,因此要區別對待。
2001年江蘇一個高考考生模仿《三國演義》的語言寫作文,被所有評卷教師一致評判滿分。不管文章質量如何,形式上就不能這樣提倡。這一方面違背了國家語言法律關于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的規定,另一方面,也不符合現代信息社會的語言現代化潮流。這有我們老師教學引導上的問題。[3]
已故的著名的古代漢語專家王力說:“學古代漢語,是為了讀懂古書……并不是為了學寫古文……有個考研究生的同學給我寫了一封文言的信,文言寫得還不錯,但是我回他的信說‘我反對你學文言文,如果你考卷中出現了文言文,我就不取你”。[4]可是,我們現在的一些老師又在提倡用文言文寫作,有的學者還親自實踐文言文寫作,主要表現在一些學者給別人的著作寫的序言中,例如《中國儒學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的總序全文是文言。這種風氣似乎要流行開來,很值得關心漢語現代化的人注意。
三、在“讀經書”的同時推動語文教材和教學中的漢語現代化
對于教材和教師,尤其應該正確處理這些關系。教材不能自然主義地按照原文編寫,教師不能模仿或者使用歷代語言甚至方言進行講解。
調查表明,用來自方言或者近代漢語的“將”代替普通話介詞“把”,從而導致“他將將這篇課文教完”這樣的說法,幾乎成為普遍的教學語言,一直影響到多數現代漢語使用者在書面語中不自覺地用“將”代替“把”。一些中學語文教師連“介詞”、“副詞”都不能區分,還有許多老師經常說“自己個”、“來自于”等錯誤的表述……這樣怎么實現語言規范化,提高普通話水平?普通話絕對不是一個單純的語音規范問題,應該包括詞匯、語法上的問題。
?中小學《語文》教材無論從課文的選擇還是編輯的表達都存在語言規范問題。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編輯出版的高中《語文》試驗教材第1冊,第41頁介紹作者“唐韜”,“韜”字用了被淘汰的異體字,沒有做任何規范文字使用的說明。第37頁“東西長達……這段長城高處達五米左右”后面有語法問題,也沒有說明。應該說“高處高五米左右”或者“高處高達五米左右”等。
教材特別基礎教育中的教材出現印刷錯誤非常不好,例如第49頁“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這些話在2000年6月湖南出版公司重印的版本中把中間的句號漏了,使許多人讀成“瞇著北京人”。
由全國知名中學科研聯合體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課題組編寫,西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素質教育新教案語文高中第一冊》在告訴別人教學《瑣憶》的時候,建議概括魯迅先生的每次談話不超過8個字,結果自己機械地概括成“抨擊禁止男女同泳”,把課文里面“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學,男女同泳”中的“男女同學”這樣的重要信息擠掉,真是削足適履。即使死板地規定不超過8個字,也可以這樣概括成“抨擊禁止同學同泳”或者“禁止男女同學同泳”。從現代語言規范角度概括,最好說“禁止男女一起上學和游泳”。而且,“作者寫稿,魯迅挨罵”和“抨擊禁止男女同泳”在邏輯上沒有一致性。因為“挨罵”和“禁止”都是談話涉及的事情,“抨擊”才是談話本身的事情,所以如果后面說“抨擊……”,前面應該說“笑談代替別人挨罵”,這樣才能強烈體現魯迅怎樣把恨敵人和愛朋友辨證統一的人格。
在版書設計中用了“對友能愛,對敵能憎”的話概括,被許多教師和學生當做標準使用,實在是破壞現代漢語的健康發展。為什么不用普通話說“愛朋友,恨敵人”這樣更加簡明的話呢?難怪我們的學生語文學習越多,寫出的文章越來越不像現代人說的話!怎樣改變這種洋涇浜漢語的局面,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語文教材及其教學參考書是指導老師教語文和學生學語文的藍本,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性質,要求我們在編寫教材的時候,要注重文化性與工具性并重,尤其是注意常常被大家忽視的工具性。
“經書熱”和“外語熱”給我們敲了警鐘,說明我們的語文教材及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工具性與文化性的關系,要注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民族文化與外族文化的關系。對于出現的偏頗現象,要給予批評和糾正,確保我們語文學科的健康發展,確保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健康發展,確保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工具的先進和純潔,鞏固和發展中國語文現代化成果。
雖然還有不少老師不能順利地使用普通話,但是,我們的教材和在教學中流傳的“教案”應該首先遵守國家語言法律,有明確的普通話規范意識。如果漢語自身不能規范,不能適應語言現代化需要,又怎么能夠說“21世紀是漢語的天下”?在這個問題上,語文教學責無旁貸。
在傳媒十分發達的當下社會,影視文化作為大眾文化重要的一支,因其聲像并茂、色彩斑斕,給人以極大的視覺滿足,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加之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特別受中小學生的喜愛;影視文化,也成為中小學生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如果能借助現代教學媒體進行直觀的教學,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欣賞能力,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利用電影教學資源有效融入語文課堂教學的對策
1、利用電影教學資源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從教師方面:⑴教師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對電影教學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資源要起到的教學作用有足夠的認識,根據教學目標來決定電影教學資源在課堂中的地位和作用;⑵教師要有廣博的電影知識,對于電影的歷史發展、電影的基本知識和現今電影的發展趨勢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⑶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全面需求。要解決課堂中“教師熱、學生冷”的局面,始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可以用調查問卷、座談、討論等形式,來全面了解學生對于電影教學資源以及語文課堂教學的需求。最后,要明確電影資源融入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我們不能把電影教學資源僅僅作為另一種文本的閱讀,也不僅僅是文本閱讀的補充。
2、利用電影教學資源融入語文課堂教學,要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聯想和想象是文本閱讀與創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效的電影教學資源有助于激發、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象力,從而為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奠定良好基礎。
3、電影教學資源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就一定要緊密圍繞提升語文能力而展開。電影教學資源與課文資源。密切聯系課文文本閱讀,展開電影教學資源與課本資源的對比閱讀,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影視作品在教學中的幾種方法
1、梗概法。在放映影視片之前,任課教師利用幾分鐘時間,先把影視片的主要內容向學生作一簡明扼要的介紹,然后讓大家觀看。此法適于現看難度較大的影視片與專題片,另外也適用于不同年級學生一起觀看同一部片子。這有助于學生排除影片中的故事情節障礙,利于他們完整地理解故事情節和系統地接受語言信息。
2、導引法。在看錄像時,任課教師同學生邊看、邊就影視里的情景向學生作介紹。這種方法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語言技能訓練。
3、歸納法。有一些影視片很具有特色:要么形式很新穎,情節曲折多變、扣人心弦;要么構思獨特,思路新、觀點新,反映時代信息的積極因素和進步作用比較突出……類似這樣的影視片很能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所以,當學生看完該片之后,就立即組織他們進行專題討論,讓大家共同尋找影片中的敏感點、火花點、爭論點,并且進行集體討論,以便發展學生的觀察力、理解力、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任課教師可以進行啟發誘導。這里需要注意一點,這一類影視片題材要集中、敏感點要突出;既可以是獵奇傳聞,又可以是激動不已的生動故事;既可以是與青年命運息息相關的社會現象,也可以是與大家的學習生活、文化娛樂等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還可以是反映人生價值等題材的人生哲理知識。
4、自悟法。如果有些影片故事情節比較突出、生活氣息比較濃厚,而且理解難度并不太大,那么就由學生自己觀看,讓他們“自我理解、自我消化”。
三、教師要適時適度用好影視作品資源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合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教師對影視作品適時適度的利用,將會對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產生重要作用。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既要有開闊的文化視野,又要講究相應的策略方法。首先,引入影視資源要注意實效性原則。面對著良莠不齊的影視作品,教師要保持冷靜的頭腦,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取適當影視資源用在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上,不能脫離教材和學生實際,只有所選的影視資源符合教學要求,與學生的經驗契合,才能引導他們采用審美批判的眼光和思維方式來審視作品。其次,文本與影視作品對比研究。把影視資源轉化為教學材料和討論材料,必須考慮在什么時候適時、適度引入。教師必須加強在教學中的導向與調控作用,掌握暫停鍵,自配解說詞,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從影視轉移到文本中的研讀。要將文本與影視作品進行對比研究,使學生更加集中注意力觀看影片并與課本做比較,從而通過自身的揣摩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對文章的描寫或影視劇的拍攝提出創新意見,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力與思考力。語文教學改革要求語文教師自覺地主動地提高自身的影視文化、影視藝術修養。影視資源的豐富性,為語文教師合理開發與利用提供了可能,教師如能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教學規律適時適度地使用,發揮影視作品特有的優勢,對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將具有現實的促進意義,將會把語文教學帶入一個新的境界。
總之,我們要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自覺地將影視資源引進語文課堂,使學生既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提高了學習質量,又陶冶了情操,啟迪了智慧,真正達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的語文教學成為學生個性展示和語文素養提高的舞臺。
摘 要:美育是以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鑒賞、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等為目標的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應注重于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中,集中而有效地實施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筆者認為,必須依據語文教學的審美特征,遵循兒童的心理規律,在發掘、把握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內容的基礎上,將美育滲透在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關鍵詞:美育 美育意識 語文教學
我們祖國的語言生動優美,不僅表現在它表情達意的準確與細膩,還可體現在它的語音、語法修辭、節奏和韻律等方面,都富于審美特征。在教學中,可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欣賞、品味,來領略語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喚起課文中美的形象。同時,小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這些美通過不同的文學方式表現出來,能夠使語文教學達到賞心悅目、豐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審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讓學生能真正領略到課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師不斷滲透美育知識,才能奏響學生心中美的音符,叩擊學生敏感的心靈,使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鮮明的想象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一、鉆研教材,欣賞美
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文字的同時,要把傳授知識與美感體驗結合起來,把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與教學內容整合起來,使之具有美的特征;要發揮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使情感得到愉悅、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質兼美,蘊含著大量的美學因素。特別是在教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景狀物的文章時,應引導學生抓住語言文字認真體會,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去發現美。在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中,作者往往通過各種藝術形象來反映人物的行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質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人物肖像、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細節描寫,來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優秀品質,以撥動學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養審美觀。
二、創設情境,感受美
要讓學生感受美,首先要營造美的環境。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已成為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教學的一種美育途徑。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借用各種媒體設備,營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圍,調動學生的感官,領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讓學生采用繪畫、唱歌、表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盡情感受寫景之美,感受狀物之美;還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意境。一是借助錄音,進行審美教育。
在教學中可恰當地播放一些配樂朗讀錄音,渲染氣氛,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處于最佳狀態,再通過老師富有感情的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再現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賞到美的因素,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二是借助視頻,進行審美感受。例如在講授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通過視頻突出“荷花”、“荷葉”兩景,讓學生感知靜態美、色彩美、無邊無際的壯闊美,使學生感悟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詩情畫意”的含義就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讓學生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這種將寫景抒情所描寫的畫面通過媒體進行再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觀其形、如聞其聲的境地,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啟迪,撥動學生美的琴弦。
三、品詞賞句,陶冶美
小學語文教材不僅語言生動優美,而且大部分課文有著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品賞來體驗教材的語言與情感形式的美。
1、美讀。如在教學蘇教版的《二泉映月》時,作者是這樣描述的:“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運用排比句式,在語言形式上對稱工整。教學這樣的句子,可以在學生熟
的基礎上,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欣賞語言,一邊播放音樂,一邊引導學生朗讀;還可以讓學生填補課文的藝術空白,可以問學生,阿炳還愛什么?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想象,又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2、品賞。小學語文中的古詩教學,雖然數量不多,卻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美育資源。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細細品味,慢慢想象品嘗,領悟其中美的內涵。古詩中的語言美表現在獨特的音樂美以及語言的精確、凝練和含蓄美,同時,古詩中詩情畫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啟迪學生智慧、發展學生思維、凈化學生情感的寶貴資源。因而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我們必須引發學生的審美感知,設法將學生引入美的境界,達到品賞的目的。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無處不在,美育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它能促進學生身心和個性的和諧發展。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領悟美,就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達到提高審美能力、審美素質的目的。
課堂教學模式,是為了保證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而設計的一種程序,是課堂教學流程的具體化。課堂教學模式,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尤其重要。選擇有效模式,可以讓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串講互問式教學
串講互問式的課堂模式,能充分體現教師在分析問題方面的指導作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通過師問生答、生問生答的互動,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模式,主要采用“講授——提問——練習——強化”的流程,要求教師要講清語文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讓學生在問答、練習中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教師的講授應盡可能要言不煩、抓住要領,適合兒童的理解水平。問題、練習設計要有層次,循序漸進,盡可能減少同一層面的機械重復;并加強反饋矯正,以鞏固學生的練習成果。
這種策略如果使用得當,可以使學生盡快地獲得前人積累的知識。設計精當的練習,能夠讓學生把掌握知識落到實處。但這種模式,使學生較多地處于被動地位,反復練習也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二、導讀思考式教學
導讀思考式教學,根除了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牽著學生走的弊病。這一模式的特點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為目標。所謂以教師為主導,就是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學作用,教師設計最佳導學方案,采用最佳導學手段,探索最佳導學方法,取得最佳教學效能。所謂以學生為主體,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究,使他們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深入鉆研的學習品質、有效的讀書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所謂以能力發展為目標,就是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其達到自能讀書、自能作文、自能提高。
導讀思考式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導”。
學生循導而讀,以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為主要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根除了“應試教育”表現在語文教學中的“重教輕學”、“重講輕讀”、“重知輕能”的弊病,確立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統一、掌握知識與學會學習相統一、語文知識學習與語文能力訓練相互促進的基本模式,最終實現語言教學“內化為學生素質、外化為學生能力”的目標。
導讀思考式教學模式的流程分三步。一是引導預習。預習可在課前,也可在課上。與過去一般意義上的預習不同,導讀思考式教學賦予預習以嶄新的含義。教師要著力于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設計預習提綱,設置語言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工具書,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意思,通過圈、點、批、注,使學生在讀書中發現問題,引起思考。二是指導精讀。這個環節是針對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抓住重點問題,以學習提示的形式引導學生精讀課文。
與所謂“串講”、“串問”截然不同的是,“導讀法”要求教師牢牢把握本課的教學目標,整體地而不是肢解地、重點地而不是泛泛地指導學生在反復讀書中去領悟課文的思想和語言。學生經過獨立思考,進行師與生、生與生的群體交流,在交流過程中使學生將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大膽地說出來,經過相互啟發、借鑒、補充和矯正,得出正確的結論。“導讀法”強調為學生創造一個充分議論、發表和交流的機會,做到有讀有議、有啟發、有共鳴、有爭辯。所有結論的得出,都不是來自教師的灌輸,而是來自學生自己的思考。這樣就打破了教學參考書的框框和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真正實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思想。三是輔導練習。這一環節主要是輔導學生進行閱讀基本能力的訓練,指導學生在讀中學習寫作以及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這種模式因其直觀、富有鮮明的指導性,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效果比較明顯。
三、自讀自主式教學
&
nbsp;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以讀為本”、“以生為本”是基本原則。只有積極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保證學生的參與興趣,變“講堂” 為“學堂”,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布魯納認為:“發現不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 他強調的就是學生的親身實踐,強調學生的探究活動。自讀自主式教學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
自讀自主式教學的流程應該體現在學生的獨立學習上。第一,獨立學習。在這個環節學生主要按“五步常規教學法”完成自學任務。即:一查,查寫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寫作風格等資料;二定,根據教師設計和課文前面的提示,明確學習目標;三找,找出課文中易錯的字、詞和問題;四釋,查字典,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五分,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初步劃分段落。第二,討論與交流。根據教學重點,安排學生有組織地進行討論,并請有關同學匯報學習情況,在群體交流中達到釋難、解疑、明理的目的。第三,評議歸納。評議歸納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對學習內容的評議歸納。教師應指導學生回顧課文的結構,明確課文的知識要點以及訓練的基本要求。二是對學習過程的評議歸納。教師應引導學生就自主學習的過程和學習方法的運用進行總結、分析,并指出以后應注意的問題。第四,鞏固練習。根據課文要求,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練習,以鞏固學習成果。
自讀自主式教學,可采用“自讀——操作——領悟——運用”的策略,也可以采用“自讀——質疑——研討——小結”的策略。不管采用哪種策略,都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運用于實踐,達到提高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目的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小學語文老師的綜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擺在我們從事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明確“讀”的意義
要引導學生多讀書,指導學生讀好書,教師必須明確讀書的重要意義。多讀書最大的好處和最突出的優勢是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那么什么是語感呢?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符號刺激所產生的一種直覺。既然如此,我們培養學生的語感就應該從語言文字符號的刺激人手,而“讀”則是最積極最有效的“刺激”。“讀”到了位,學生語感的培養才可能到位,語文綜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2.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興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點。有興趣就有樂趣,有樂趣就能激發出更大的興趣。只要讓學生個體體驗到閱讀的興趣,就能增強他們在閱讀中的主體意識,實現個性閱讀能力的提升。特別是對于那些初學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大力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與樂趣相聯系。使讀書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成為他們的一種自覺的生活方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一個人的語文素養是靠長期大量的閱讀積累形成的。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人手:
2.1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一年級時,閱讀課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我便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的理解和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的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要求,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夠做到逐句逐段讀懂課文,以致理解全篇內容。
2.2通過有感情朗讀激發興趣。
朗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起重要的作用。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有利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體驗。小學語文課文形式多樣,文質兼美,充滿美的魅力,孕育美的情趣。
在講授二年級的上冊《坐井觀天》時,文章出現了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我事先準備好了小鳥和青蛙的頭飾,讓學生來扮演青蛙和小鳥的角色來對話,同學們一看到青蛙和小鳥的頭飾,都非常感興趣,躍躍欲試,于是我讓他們戴上頭飾來表演青蛙和小鳥的對話,看哪一組表演的語氣最形象,結果小朋友表演的各有各的特點,有的還帶上了動作,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把青蛙和小鳥的語氣也表演的活靈活現。
2.3在講讀和口語訓練中激發興趣。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自主揣摩、表達,以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比如:執教《白公鵝》一課,我在課前布置了預習的作業:①把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三遍;②找一找作者筆下白公鵝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因為是簡單易懂的文章,學生在讀了三遍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大意之后,他們能夠準確地找出白公鵝的特點:“有海軍上將的派頭!”在課上我隨機把文章的重點“海軍上將的派頭”進行板書,并給學生講“什么是海軍上將”,在學生對這個頭銜很感興趣時再讓學生讀文章,自己找從哪些地方體現了鵝的海軍上將派頭?學生很快就找到了鵝的走路姿勢“慢條斯理”,走過泥濘的路也沾泥,有狗在后面追也從不跑等等。通過學生感興
趣地找讀,很快找出了鵝的高傲。既完成了教學目標,又訓練了感興趣地讀書,讓學生在找讀過程中體會成功感和滿足感,為他們進行課外閱讀打下基礎。
聽話、說話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聽話、說話訓練,能夠提高學生運用普通話理解和表達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聽話、說話與識字、寫字、閱讀、作文緊密相關,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培養學生聽話、說話能力是生活、學習的需要,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聽話應該做到聽得準,理解得快,記憶得牢,并具有一定的品評和組合能力;說話要用普通話,說得清楚明白,說成段的話時,還要有中心,有條理,有邏輯性,并進一步做到用盡可能精練的語言,收集和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以收到省時高效的聽話、說話效果。
1.聽話、說話教學的意義
1.1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是現代生活、學習的需要。聽話、說話能力,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必備的能力,用處極為廣泛,幾乎人人每天都離不開聽話、說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人們的各種交往活動中,聽話和說話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且人機對話將成為一種新的交際方式。面對機器講話,要求具有快速、準確、簡潔的語言組織能力,否則,就達不到人機對話的目的。因此,抓緊、抓好學生聽說訓練,使他們具備一定的聽說能力,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
1.2言是思維的“外衣”,聽說讀寫都和人的思維緊密相關。聽人說話,要理解內容、抓住要點,離不開思維活動;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不僅要想清楚說些什么,還要組織好語言,也離不開思維。所以,聽說訓練的過程,也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和書面語言相比,口頭語言以聲音為載體,具有稍縱即逝的特點,沒有從容思考的時間,而書面語言容許在一定時間內推敲修改。所以口頭語言要求有更高的應變能力,這就必然促進思維靈敏性、準確性的發展。
2.小學階段聽話、說話的訓練過程
兒童年齡特征之一是喜聽好說,求知欲強,表現欲強。初入學的孩子已經“能說會道”。但他們的思維尚未得到充分發展,無意注意占優勢,聽話時常常注意力不集中,說話時表達不清楚,各種語病比較多。所以,在低年級專門開設說話課,對學生進行系統地聽說訓練。而低年級的聽說訓練,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因勢利導,以他們熟悉的學習、游戲、生活為內容,通過多種形式引起聽說的話題,訓練學生能聽明白別人說的一段話和一件簡單的事,養成認真聽話的習慣,練習說一段完整、連貫的話,口述一件簡單的事。
中高年級不再開設說話課,要在課內、各學科之間采取多種形式繼續加強聽說訓練。中高年級的聽說訓練,要在低年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要求。在聽的方面,中年級要能聽懂程度合適的講話和少年兒童廣播、電影、電視等中的對話。到高年級要能聽懂別人的講話。在說的方面,中年級要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到高年級能當眾做簡短的發言,而當眾簡短的發言,不是照著稿子讀,應該是稍作考慮和準備,即席發言。或者按照簡單的提綱侃侃而談。簡短發言,不能只是三言兩語,應該是不少于一兩分鐘,這是一個小學畢業生的說話能力應該達到的水平。
3.聽話、說話訓練的主要方式
3.1看圖說話。這是指學生通過觀察、理解畫面,進行聽說訓練的一種方式。看圖可以是單幅圖,也可以是多幅圖。說話內容可以是從圖上看到的,也可以是從圖上內容聯想到的。而采用這種方式需要注意:①要選好圖畫。聽說訓練用的圖畫,內容應該接近兒童生活的實際,富有情趣,以便于他們進行聯想,展開想象,以激起學生觀察的興趣,引發他們說話的愿望;圖意要明確,使學生能抓住主要內容,從不同角度去看、去想、去說;畫面的色彩要鮮明,線條要清楚,富有兒童情趣。②要設計好教學的思路,把指導看圖與指導說話有機地結合起來。看圖說話一般按“觀察——理解——表達”的思路進行訓練。三者之間,觀察是前提,理解是觀察的深入和表達的基礎,表達是對前面兩者的檢驗。教學過程中,先從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人手,指導他們按一定順序、全面、細致地觀察,再要求他們按教師提出的問題,把內容說出來。
3.2創設情境說話。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所以,教師應該為學生巧妙創設聽說情境,如模擬接待客人、借書、購物、打電話等,然后根據環境進行練習,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說話訓練中去,積極地觀察、思考、想象。這樣,他們的語言才會如涓涓
流,流出心田,一鳴驚人。
3.3討論、辯論。這種形式的聽說訓練,話題可由教師提出,也可由學生通過討論之后提出。而提供的話題,也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人或事,并且是有討論和辯論價值的。之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見解,發表意見,通過討論或辯論得出正確的認識。而這種訓練,對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因此,大多在中高年級進行。專門組織的討論、辯論,教師可以預先布置好題目,使學生有所準備,如查閱有關資料,向別人請教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發言的質量。同時,教師還應該適時提醒學生注意禮貌用語,糾正不適當的語調和姿勢。
總之,在小學語文中開展聽話、說話教學,任重而道遠。這就有賴于我們所有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落落大方,說話得體,能說會道,成為新時代的國之棟梁。
【摘要】互動式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以讓小學生會學、愛學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對培養學生交際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就詳細分析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 互動式教學模式 應用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語文活動有著重強調,要求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活動機會,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實行,小學語文教學中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就越來越多。在分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前,我們首先應該對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內容和特點有所了解。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內容和特點
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小學語文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以及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也是這些能力的綜合性體現。但是,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達到對學生基本能力的鍛煉和培養,同時會對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的發揮產生制約[1]。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師為客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它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個性的發揮以及學生天性的展示比較注重,通過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情感和交流環節的加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一般都是通過各種活動、游戲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進行調動與培養,將課堂真正地變成學生學習的樂園和搖籃,使學生能夠點燃自己的發散性思維,實現對學生多方位、立體化的綜合性培養[2]。小學生正處在人生最愛玩、愛動、好奇心強的階段,很難集中注意力,互動式教學模式對小學生的這些特點進行了互補,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通過對學生好奇心的捕捉制定教學目的和教學思路,對學生的天性進行充分的展現,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寓教于樂。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互動式教學模式應用
1.營造互動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前提,首先應該做到知己知彼,并營造和諧的互動環境。知己知彼是互動式教學的前提,只有了解了學生和教學所需,才能最有效地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提高,激發學生的潛在個性。教師應該盡可能做到對教學內容準備的伸縮自如,能夠隨意選擇教學進程位置,對教學交流和互動的形式與活動進行設定。教師還應該對學生的心理需求有所了解,改變“填鴨式”和“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給學生營造一個愉悅和諧的互動環境。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對風趣幽默且具有實質性內容的問題進行設計,講課的風格和課件形式也應該盡量趨向與小學生的審美特征與心理特點[3]。如在講授《狐貍和烏鴉》這一教材課程時,老師可以準被象征烏鴉與狐貍的頭飾,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學生都可以上講臺分工合作對教材內容進行演繹。飾演烏鴉的同學就戴上代表烏鴉的頭飾,代表狐貍的同學就戴上代表狐貍的頭飾。在這種自然和諧的環境中,學生的積極性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從教學對象中的被動方轉變為主動方。在這種互動教學的環境下,通過對烏鴉和狐貍惟妙惟肖的模仿,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又能對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進行培養,對教學效果的提高有很大促進作用。教師也可以在學生的表演中對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觀察和總結,對癥下藥,隨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這樣一來,能夠促進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好的融入和應用。
2.建立互動平臺,點燃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還應該建立互動的平臺,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向來都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推動力。在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中,興趣更是教師應該著重注意的一點。小學生好奇心較強,很容易調動起其積極性,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更多地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出發,在合適的時間引出學生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相互之間進行討論。比如在講授關于保護有益動物的課程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發出“有益的小動物都有哪些”的問題,讓學生
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發揮。之后再引導學生對有益和有害小動物的區別進行區分。也可以讓學生講述自己養小動物的各種或開心或難過的經歷,這些都能很快地引發學生的共鳴,點燃學生的興趣,從而帶動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自然而然地就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動平臺[4]。為了更好地構建互動平臺,提起學生興趣,教師還可以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比如在講解《丑小鴨》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朗誦課文,并讓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中的角色等進行安排,教師只需要在各個小組間巡視,對學生加以鼓勵和肯定。待學生表演完畢,教師可以對結果進行展示并組織評教。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促進學生自我設計和創造能力的提升。
三、發揮互動式教學的作用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需求,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已經成為一種主流趨勢。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做到知己知彼,并營造和諧的互動環境,建立互動的平臺,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使小學生得到最適合的語文教育。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教師在教學之中已逐步脫離了“黑板板書”的教學技術,但這種教學技術上的進步卻沒有給教學現狀帶來質的飛躍,教師很難主動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尋找教學資源,僅能夠借助現有的教學設備來提高現有教學的便攜性,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必須對網絡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究,發揮網絡教學資源的作用,以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轉化率。本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對網絡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進行系統化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網絡資源;教學運用
我國小學語文學科并非是獨立的學科,學生在這一學科內要學習多種學科的復合知識,這中間既包含了社會道德規范,又包含了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這種復雜性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關注“語文”教學本身,一定要有所拓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應試教學的實際需要,絕大多數的語文教師都必須要在教學中強調基本的語文學科知識,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更不利于語文學科的發展。因此,語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革新教學策略,推動學科教學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運用原有的教學策略能夠滿足語文學科知識的教學,而網絡資源則主要用于“復合知識”教學。當然,這些知識的教學應當融合進語文知識教學中,這樣才能夠真正推動學科教學的發展與完善。
一、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拓展學生認知渠道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都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資料收集與整理,以促進課堂教學的正常推進。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種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學生主要依靠“教輔資料”來開展,在應試教育中,這種教學方式是較為合理的,而在“復合知識”教學中,這種教學方式顯然是不利于學生學習思維的拓寬、發展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拓展自身的認知渠道,以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知識性發揮。當然,這種資源的更新、利用,應當由教師為學生進行展示,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模仿,因此教師必須“以身作則”,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例如,在《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一課的教學時,我就沒有用原有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而是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及相應的網絡教學資源為學生講解了“地心引力”這一概念。我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為學生選擇的播放內容并非是原有的教學課件,而是一些相關的科普動畫,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能夠了解到,網絡并非只能夠用來娛樂,更能夠進行學習資源的搜集并用于自身的學習之上,這將有效地轉化學生的學習思維,拓展學生的認知渠道。
二、利用網絡多媒體教學資源,模擬現實情境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單純的多媒體教學技術已經不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了,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更為新穎的教學內容以模擬教學情境。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多數學校的互聯網帶寬都能夠滿足教師實時教學的需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網絡多媒體教學資源來模擬現實情境,以此調動學生學習語文、學習綜合知識的興趣,推動小學語文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例如,在教學《九寨溝》這篇課文時,我不僅借助了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了事先準備的教學課件,更是為學生搜集了大量的教學資料以作補充。而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激發了出來,更是被“九寨溝”這一景點美輪美奐的景色所吸引,要求我為其展示更多、更現實的內容。我就借助互聯網資源,搜索了該區域的“全景地圖”,為學生作以展示,達成了相應的教學目的。
三、創建開放式語文課堂,促進學生形成終身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要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將學生連通在某一教學平臺之上,在這一平臺上學生能夠自主、自愿地進行交流與學習,從而形成開放式的語文課堂,而這種“交流式”的學習將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與完善。作為教師要在網絡學習平臺中起主導作用,這是因為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必要的自制力與前瞻性,容易被網絡上的信息所誤導,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欲望或學習效率,教師就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同時教師還應當及時為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進行答疑,這將有效地拓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場景,促進小學語文網絡教學的發展與完善。近年來,網絡資源運用到教學中已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教師也在探討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才能夠真正促進學科教學的發展與進步。但遺憾的是,由于我國遼闊的國土與復雜的國情,尚還未有一種教學方式能夠“通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想要將網絡教學資源合理地運用到教學中必須要依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合理化發展。
作者:王靜 單位:灌云縣楊集中心小學
摘要:曾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由于新課改的實施讓小學教學模式發生改變,其主旨就是以學生為本,教師輔之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小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保證其學習質量。小學生教學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們要在當前的小學課堂上注入新的活力,讓小學生能夠輕松愉快的學習。本文主要對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和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整體素質;課程改革;解決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基礎課程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得到老師和家長的重視,根據新課改的有效實施策略,我們要打破陳舊的教學理念,并且根據孩子活潑、好動、天真無邪的特征制定一套健全的教學模式,以達到整體的提升小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孩子能夠最大程度的接受所學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這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共同努力。
1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1.1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難題就是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體現出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非常之大,這個問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問題,但是也是最難完美解決的問題,所以最主要的還是走進小學生的內心世界,和他們交朋友只有真正的了解孩子們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并且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當前根據小學生的心里特征所制定的一系列提高小學興趣的教學手段,所得到的結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無法真正的做到興趣教學。1.2其次就是教學方法不夠完善,和當代的學生特點不符,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小學語文作為小學課程的起始階段,大多數學生都是十二歲以下,所以在制定教學方法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多元性和靈活性。但是目前還有一部分教師依然使用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課程教學,把每一篇課文都生搬硬套的分為一下幾個部分進行教學:認識生字、課文分段、總結歸納課文的中心思想還有就是作者的內心活動等,很多小學語文老師都會拘泥于這幾點,而完全忽略了課程創新與改革,結果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非常不理想,使得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理論知識相脫節。小學教學的主要目的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讓其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最終達到有效的提升學習效率。1.3對于一些比較偏遠的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相對于發達的大城市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模式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相應的教學設備不夠發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課本的重點很難掌握,脫離課本嚴重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育模式的陳舊使得他們適應了傳統的應試教育,實際的語文素質沒有想象的高,自主學習能力幾乎沒有,這些原因一部分是教師的綜合素質不高導致的,還有就是學生的學習環境問題導致的。
2小學語文教學相應的策略研究
2.1做到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而不是學生被動學習。著重挖掘小學生的潛能,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好語文教學的引導工作,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興趣,展示學生自己的長處。一般的小學生都有較強的自我表現能力,所以在教學的課程當中適當的融入一些表演教學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教學一些具有故事情節的課文時,我們可以讓每位學生表演不同的角色,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進行有效學習同時深入理解課文的深層含義,在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時候讓他們自己去查找相關的資料信息,有效的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能力,達到在多元化教學模式下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效率。2.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相應的鼓勵。對于小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較好的地方我們要不吝于語言上的褒獎,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定的虛榮心,所以來自老師的褒獎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具有很大的動力,對于那些出現錯誤的學生,老師要及時的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并且給予一定的鼓勵,不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抵觸心理,最后導致厭學、逃學現象的出現。對于褒獎一定要有度,不要讓學生產生驕傲的心里,從而影響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這些方面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所以相應的教育機構應該加大對教師綜合素質培養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建立一支綜合素質高的教育隊伍,讓其成為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排頭兵。2.3小學生們的潛力非常大,對于小學生潛力挖掘是目前教育事業一直討論的重點與難點。例如當前很火的一些小學教育方面的綜藝節目,其中有珠算“神童”還有“天才音樂家”等都是對兒童天賦的發現。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學生潛力的發掘。2.4對于一些比較偏遠的農村,我們要更多的注重網絡教育,因為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現在,資源共享已經成為當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教育方式。有效的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能夠學習跟多的語文知識,在接觸不同優秀教師的過程中更深入的了解語文課本知識。其次就是政府出資派遣一些優秀的教師到重點小學進行學習交流,通過和重點學校的老師交流和學習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最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高效保值的教育。2.5部分教師備課主要還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工作,其制定的備課內容主要還是符合領導而不是學生,對課本的鉆研不夠深入,思路不夠清晰沒有更深入的進行思考與研究,其主要的教學內容大部分都是照抄教學參考書,不能有效的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其實際價值幾乎等于零,大部分學生都不能完全理解。
3結語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提高我們要制定一套健全的體系,為小學語文教育事業指出一個方向,為了完善這個體系不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能力,還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配合,最終達到小學生的語文教學能夠高效保值的進行。
作者:韓海濤 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白銀路小學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社會也原來越關注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及老師應該更注重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堅持以人為本,以小學生為中心,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進行行之有效的互動,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推動教學發展。單子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師生缺乏有效的互動,教學方式和課堂方式等阻礙著師生的有效互動。因此,本文首先簡述了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師生有效互動對教學目標實現的意義,并指出目前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并以此尋找提高小學語文師生互動的有效措施,旨在促進師生交流,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師生;有效互動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傳道受業解惑,更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通過師生交流,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實施教育,有利于培養小學生對語文老師乃至語文課程的喜愛,激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學習語文[1]。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推動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的體現,不見實現教師與學生的情感傳遞,也培養了學生了交流能力和綜合情感,只有教師與學生之間多進行有效的溝通互動,學生們才能興致高昂地去學習語文,對語文知識的吸收與理解才會更加深刻,也更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1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交流的意義
1.1了解學生基本情況
語文教學是一門語言學科,語言的本質就是交流,通過師生間的交流可以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了解學生的綜合情況,例如學生對語文課文的理解程度,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了解學生對語文感興趣的方面,通過對學生的個性掌握,可以指定相應的教學辦法,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認知和自己的認知,使得學生有效地進行語文課程學習。
1.2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語文學科綜合性強,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還需要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例如小學生的人際交流能力,情感表達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通過小學語文課上的師生互動,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幫助小學生們建立對語言的認識,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
1.3通過表揚發現激發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希望自己得到表揚,希望自己的學習被人肯定,而通過互動時候的表揚恰好可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興趣成為他們最好的老師,只要有興趣,小學生對語文學習就有一種滿足感,樹立一種學習好久能得到別人肯定的動力,更好地推進小學語文教學。
2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
2.1教師缺少互動意識,很難把握住互動時機
隨著教學改革深入發展,互動教學成了教學的新理念,但由于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較深,許多老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辦法,尤其是較年長老師更難改變自身的教學方法,雖然他們可能都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在教學活動技巧和意愿上與年輕老師相比還是有些不足,缺少互動的意識,導致師生缺乏互動。此外,互動的時機把握不好也會影響互動教學效果。
2.2課堂及教學形式單一
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應用的時間較長長,許多教師的思維模式固定,傳統的課前預習,課堂講解,課后作業的教學模式根深蒂固,課堂互動的教學模式還未得到廣泛應用,所以從整體上看,教學互動在科學性和系統性上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可參考的具體教學方式案例較少,很多小學語文離不開讀、背、寫的教學框架里,導致課堂效果沒有得到提升。
2.3教師盲目互動,且互動方式不夠靈活
一方面,互動教學雖然有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維系及輕松學習氛圍的構建,但并不適用于每一堂課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小學語文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依然盲目地與學生互動,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有的教師在教學時雖然與學生適時、合理地互動,但是互動方式非常單一,使學生很難在互動中提起興趣。此外,一些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有明顯的選擇性,導致給予學生互動機會的不平等,挫傷部分學生與教師互動的積極性,互動效果不顯著。
3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有效措施
3.1加強課前的互動
要加強對教師對在小學語文中互動的認識,不僅限于課堂上,甚至在課前就可以通過建立與學生家長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等,課前就可以進行課程預習的交流以及讓學生家長對孩子進行有效的輔導交流,產生互動。其次,學校要加大對互動效果分析展示,突出教學效果,制定相應的規章,為老師與學生進行互動提供良好的環境。最后,學校本身也要提高對互動教學的重視,校領導應當積極學習相關先進的互動的精神,積極交流分享互動教育的工作情況,學習相關方法促進師生互動工作開展,例如老師可以在四年級上冊《火燒云》的課文預習上,通過選擇一個晴天夕陽,跟學生們進行手機直播互動,通過實地拍攝講解給學生的形式,讓學生充滿好奇,并可以與學生互動別的云彩分類,還可以拓展學生們的見解,在課前就與學生們交流好關系,才能活躍上課時的氣氛。
3.2采用互動教學的形式
首先,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備課時,要全面的觀察和思考小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和掌握水平,做好相應的記錄,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采取不同的課堂教育形式;其次,由于小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非常短,在課堂上受其他事物影響也比較容易,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多媒體中視頻或者網絡教學互動吸引學生注意;再次,語文教學并不僅限于課堂上的授課,也可以進行戶外的角色扮演,例如在對三年級下冊的《女媧補天》一課的教學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在操場模擬場景,讓學生參與進來,老師扮演女媧,學生扮演雨神,讓學生們了解文明,也讓學生們知道感恩,通過課本再現,在臺詞的重現過程中,又可以增加對生僻字的深刻記憶和理解,在再現課本的過程中,學生們都參與進來,這樣就充分發揮其好奇心和參與感,提高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
3.3加強課后的互動
小學生具有愛表現、爭強好勝、好奇心重的特點,因此,教師可以對于這一特征采用競爭機制來發揮互動的作用,例如在顯眼的地方設置交流簿,讓學生把對老師的意見寫進去,老師在交流簿上回應,相互促進相互提高,還可以通過課后家訪的形式增加對學生的交流[2],對于表現和學習好的學生在家長面前進行表揚,樹立自豪感,而對于表現和學習都不好的學生,在批評之后要了解仔細原因,與家長一道幫助學生進行改善,通過師生交流,樹立亦師亦友的和諧關系,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作者:陸藝方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市第一小學
摘要:小學語文作為一個學生的基礎階段,如果不能掌握基本的語文素養,那么學生會在今后各科的學習乃至社會生活中出現重重困難,所以,強化對小學語文的創新教育實踐尤為重要。內容主要介紹了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基本內涵,并進一步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育;基本內涵;教育策略
一、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基本內涵
小學階段是一個學生打基礎的重要階段,小學生可以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擁有更多的能力,所以語文教學必須要做到創新,才能夠有良好的學習效果,進而使得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提升。一旦小學語文教學實現創新,學生具備的素質也會體現。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所謂創新,主要集中在學生的個體化創新上。例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項工作的培養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探索精神,讓學生能夠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待學習能夠具備獨立性、自主性,這將為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語文的創新教育,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漢語語言,對待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夠有一個拓展的過程,讓學生能夠更加獨立自主地參與實踐活動,表現出與他人不同的能力。這將進一步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內涵,我們的教學也能夠在這個領域內做到有的放矢,將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落到實處。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策略
1.為學生夯實基礎
現行的小學語文課堂,教材、評價方法普遍都繼承了普通傳統語文教學的做法,這種缺乏針對性的做法,嚴重阻礙了當下小學語文教育發展。小學語文教師要堅持以學習為渠道,不斷充實自身的教育理念,放長教育目光。教師要通過學習,進一步認清楚小學生這個群體,并為其今后的發展建立良好的思維模式,認真地分析語文創新教育與其未來學業的深層次關系。這樣,學生才能夠根據這個群體更好地開展創新教育,切實有效地保障預期教學目標的實現。在小學的低年級階段,課本上有很多識字和練習的內容,教師可以定期為學生總結一套字詞,讓學生記憶和背誦,再以游戲或者比賽的方式來讓學生反饋自身的學習情況。
2.從教材資源中挖掘
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相對來說較為簡單,但是卻包含了諸多人生哲理,小學語文教材是一項寶貴的資源,里面有諸多優美的詩文,教師要適時地運用這些詩文,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這才是創新語文教學的應有之意。例如在夏天,我們可以讓學生去觀察雨,思考雨和“雨”字有哪些聯系呢?教師在這個時候,可以培養學生的開拓思維能力,在體驗中將語文課堂上得有聲有色。將知識內容與具體的場景體驗結合,學生能夠放松,整個教學質量也會有所提升,師生之間的關系能夠更加融洽。
3.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
學習雖然需要教師引導,但是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還是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一直由教師來做指導,讓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現個性化思維。教師在此,要充分做好角色的轉變,將傳授者化身為引導者,通過引導小學生,來鼓勵小學生獲取知識。以往的語文教學通常比較注重課內知識的傳達,但是這并不能有效地滿足當下語文課程的創新教學需求。所以,在當下的教學理念中,小學語文也需要進一步注重對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進一步鼓勵小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慢慢地閱讀一些課外書,品讀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例如在為學生講《林沖棒打洪教頭》這一課時,可以進一步為學生拓展《水滸傳》的內容,讓學生通過這一個故事,能夠對整本書提起興趣,這也是閱讀教學可探索的一條途徑。長此以往,學生能夠從課外作品中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而培養自身的作品鑒賞能力。
4.讓創新教育在作文中落實
小學語文是一個為學生打基礎的階段,小學語文的創新教育重點要落實在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上。所以,語文教師要進一步重視學生的寫作能力,鼓勵學生合理地運用自己在書中學到的經典詞句,讓自己的語言能力得到提升。教師在教育學生寫作文時,不要只將精力放在寫作技巧上,還要引導學生去體會自己生活中的情感,在自身的生活體驗中下功夫。為學生創造“走進生活”的情景,讓學生可以寬松、自由地認識生活、體驗生活,形成一個為生活思考的氛圍,從而激發他們對寫作的需求。例如帶領學生學習完王冕的《墨梅》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仿寫或者擴寫,以“花草樹木”為主題來進行現代文的寫作,優化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積極地鼓勵學生、表揚學生,讓學生能夠適應寫作,愛上寫作。小學語文的創新教育不僅在于讓學生了解多少種問題,理解某個問題有多么透徹,更要關注語言的獨特運用方式,用個性化的語言去進一步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思想觀點,去發揮自己的想象。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形成創造性的語言訓練和語言思維,強化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擺脫傳統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夠在小學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祝琳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鱸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