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3 04:43: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小學低段語文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小學低段的語文教學對象不同,教學目標不同,教學模式有差異,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也應隨之改變。
【關鍵詞】低段語文 教學方式 初探
隨著城鄉學校布局的調整,不少初中教師轉變為小學教師,當今小學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一般都是大循環,即從一年級直接任教到六年級,再重新從一年級任教到六年級,如此循環往復。筆者就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基本方式談一些體會與看法,供同行們參考借鑒。
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對象不同,教學目標不同,教學模式有差異,所以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也應隨之改變。
一、低段教學對象的基本特點
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低年級的小學生,想象更具模仿性,具有簡單再現和直觀、具體的特點,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需要利用圖片和插圖等實物進行輔助教學。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而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所以,教師的教學方式要靈活多樣、生動有趣,確保學生在整堂語文課上能夠精力集中。小學生的記憶力最初仍以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為主,所以低年級的生字教學就是一大難題。
小學生精力旺盛,活潑好動,但同時因為他們的自制力薄弱,意志力較差,在完成某一任務時,常常需要靠外部的壓力,而不是自覺的行動。低年級的課堂上,組織教學開展得怎樣,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
二、低段語文教學的目標
在華北師范大學出版社發行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對比研究》一書中詳細地敘述了小學各階段的教學目標,如,低段要求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
對于一般的課文,我們課堂教學的基本流程為“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個流程一般可用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
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3.細讀理解,品味感悟。
4.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第二課時教學流程:
1.復習導入,明確內容。
2.領悟表達,積累運用。
3.歸納總結,課外延伸。
在這一整套的教學流程中,筆者認為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應特別關注以下幾個環節:
(1)激趣導課的環節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直接導課,二是間接導課。間接導課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導入法、游戲導入法、謎語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游戲導入法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其他方法要與教學內容有關,目地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教學中采用哪種導入方式,要結合教學內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識字教學環節
這個環節一般這樣操作,找生字――解決生字讀音――記憶字形――鞏固生字――用生字擴詞、造句。
識字教學要避免單調和枯燥,要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在快樂中識字。用編字謎、猜字謎、編順口溜等方式來記憶,用開火車、幫生字寶寶找朋友等方式來鞏固記憶,效果會更好。
(3)口語表達訓練
在平時的口語交際教學中或課文領悟表達的環節中,我們要調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讓孩子參與到課堂中來,談看法、說意見。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在引導他們評價時,要多圍繞優點來談,這樣可以保護與激發學生發言的積極性,而且就評價角度和內容來說,教師平時的評價就應是一個好榜樣,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說具體一些、完整一些。課堂上這種積極交流的局面,能促進學生更認真地傾聽,也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進一步端正學生的聽說態度,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要從一名小學畢業班語文教師或初中教師成功地轉型為一名低段的語文教師,我們要做的當然很多。所以,在這兩個月的假期里,老師們要學會自我調節,既要充分享受假期的快樂時光,又要為下學期的“華麗轉身”奠定堅實的基礎。
祝愿老師們擁有健康的身心,讓新一屆的“花骨朵兒”開得更加鮮艷!
摘 要: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那么如何有效進行朗讀訓練指導呢?作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談談體會。
關鍵詞: 低年級語文教學 朗讀訓練 朗讀能力
《課程標準》在小學低段語文閱讀目標中明確指出: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文字的美。低段的孩子活潑好動,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與純真的情感,更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然而由于認知和識字量的局限,使得他們在朗讀課文時“唱讀”多,感情朗讀少,背誦快,情感體驗少。作為一名低段的語文教師,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抓住低段學生的這些特點培養朗讀能力,如何調動學生朗讀的主動性,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用朗朗書聲表達童真、童趣。
一、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的重要性
1.幫助學生正確識字識詞
小學低年級識字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并正確地書寫運用。學生在認真反復的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了字的讀音,強化了識記字形,從而有效識字、識詞。反復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流暢,增強語感。教學時教師在此基礎上指導范讀,形成對字音的初步印象,學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進一步讀準字音,然后通過抽讀生字、指名認讀,進行適當檢查并正音。
2.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準確理解語言文字,把握作者的寫作感情,常常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朗讀是理解的基礎,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朗讀,在此基礎上品味、揣摩,然后教師適當點撥、講解,學生的理解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促進記憶,才能克服學生在口語中存在的詞匯貧乏、詞不達意的毛病。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化朗讀,讓學生邊讀邊想,讀通、讀懂,沿著循文―明理―領悟的路徑養成“讀書內化”的習慣,在循文的過程中引起疑問,啟發思維,在思維的過程中誘發靈感,引起聯想,實現明理和領悟,在明理和領悟中走向創新,從而逐步掌握“感知、領悟、積累、運用”這一學習規律。這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學生發展思維的過程。考慮到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教材中特意安排許多生動有趣的圖畫,教師要充分利用文中色彩鮮艷、畫面形象逼真的插圖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同時使得學生受到教育。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1.指導學生準確流利地讀
(1)正字正音。發音正確、吐字清楚是朗讀的基本條件,所以每讀一篇課文都要先指導學生讀準生字、生詞的音,再抽學生讀,把學生讀錯的字,發音不準的字,隨時加以糾正指導。特別是形近字、多音字和一些變調、輕聲、兒化音、語氣助詞“啊”的變化等都對學生一一指導,力求讀準確。
(2)停頓。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的文章句子都不太長,但學生不明白標點的作用,唱讀、頓讀現象比較多。對此,給學生專門講解各種標點符號所表示的不同長短時間的停頓,讓學生練習、感受,盡快糾正不良習慣。
(3)語氣。在語氣指導方面教給學生問句、感嘆句等特殊句調的讀法,又告訴他們作者的話一般用敘述的口氣讀,速度適中,隨著作者的情感變化語氣,老年人的話可用緩慢、低沉的語氣讀;青年人的話用高昂、明快的語氣讀;小孩的話則要讀得天真活潑些。
2.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要運用多種方法
對于那些剛剛進入低年級的學生還不能夠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是低年級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所以要求教師將范讀的作用發揮出來,因為在低年級朗讀教育教學過程中,范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范讀是一種現實直接性的引導,一個好的范讀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于朗讀自身的興趣,調動小學生朗讀的主動性及積極性,進而幫助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正確理解,一個好的范讀對于小學生來說其實是一種心智啟迪,是一種美好向往,是一種美感情操,會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在小學生進行課文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首先進行范讀。教師必須做到全身心投入,聲情并茂地朗讀,不僅做到聲入學生耳,還要實現情入學生心。反復誦讀在潛移默化之中能使學生形成語感,進而使學生對語句情感及邏輯停頓進行準確把握,最終通過實施課文朗讀,鼓勵小學生將自己的感悟有效表達出來。
3.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朗讀質量
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朗讀教學,可以創設良好情境,開闊學生視野,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實物化,變得直觀、生動活潑,使課堂教學更具感染力。(1)配樂朗讀。朗讀不僅要教給學生朗讀技巧和方法,還要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變學生的“要我讀為我要讀”,使學生養成自覺良好的朗讀習慣。課堂上的朗讀訓練方式很多,針對不同課文進行不同的朗讀,可以以讀代講,播放音樂指導朗讀。(2)場景再現。心理學認為,形象直觀的事物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生動的畫面、悠揚舒緩的音樂,能給予學生無窮樂趣,配樂朗讀、給動態的畫面配音、聽電腦里的卡通人物點評朗讀效果,這些都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朗讀形式。
4.豐富學生的朗讀材料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不應局限于課本,而應該幫助學生充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在語文朗讀訓練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當今信息的共享性豐富學生的朗讀材料,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規定每個小組利用課外時間搜集一些有趣的知識供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在小學語文朗讀訓練中,我們可以自行編寫一些可讀性強的材料幫助學生增長課外知識,通過豐富的朗讀材料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
總之,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只有通過教師的精心指導,學生的刻苦練習,才能真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展現其藝術魅力。一篇課文如果學生聲情并茂、恰如其分地運用感情朗讀,就說明學生對課文已經理解,不需要再做繁瑣而不必要的分析,因此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教學中占據重中之重的位置。朗讀一旦成為學生的快樂,就一定能喚起學生對閱讀的深愛,閱讀就會成為他們無限的樂趣和不斷的追求。
摘 要:識字教學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
關鍵詞: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識字不單單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而且是學生學習其它學科的前題和保障。所以,優化識字教學,打下扎實基礎,對中、高年級語文教學都是大有益處的。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乃至整個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識字教學中遇到的困難也是每個低年級語文教師都能體會得到的。識字教學不僅僅要教給學生漢字的讀音和意義,更重要的培養孩子的識字能力。讓學生學會識字和方法,以便于今后自己獨立去識字。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識字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一批會獨立識字的人。為了提高識字教學效果,每位教師也都做了不同的探索和嘗試,我也不例外。
一、多識少寫,識寫分開
識字是讀寫的基礎,識字太少,必然拖閱讀、寫作的后腿。而識字多則學生負擔過重。研究表明:小學生手部的小肌肉還不夠發達,寫字緩慢而又吃力。如果讓學生拼命地一遍又一遍地喊,一遍又一遍地寫,則很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因此兒童識字負擔重,其實只是重在“聲帶”上,重在“寫”上,而沒重在思維上。我們的新教材在編寫“識字與寫字”時,采用了符合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的“識寫分流”“多識少寫”的做法,而我們教師決不能僅把這些當成一句口號,要真正的落到實處,讓孩子真正的從煩重的抄寫中解放出來。《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低年級階段學生“會認”與“會寫”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認少寫”,要求學生會認的字不一定同時要求會寫。”在我們的教學中就一定要將一類字“寫”的任務落實好,同時將二類字“識”的目標落實到位。不要盲目的讓學生去機械的寫,否則不但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更容易摧毀孩子學習漢字的興趣。
二、趣味識字法
《課標》指出,“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而漢字本身是抽象的,是枯燥的,對于這種抽象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被動的,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如果孩子長期被動的識字,不但識字效果不會好,還會影響孩子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對語文這一學科產生厭惡的情緒。所以在起步階段一定要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興趣的推動下孩子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而且識字的效果好。而低年級孩子天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受到影響,并且持續的時間不長。根據兒童的這些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很多手段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1、謎語識字
低年級孩子都喜歡猜謎,如果能讓兒童把某些抽象的識字內容編成謎語,通過猜謎來識字,既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通過對謎語的綜合分析,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2、游戲識字
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學過的字很容易忘記,而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將游戲融入到識字教學中一定會起到良好的效果。于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嘗試采用一些生動形象、趣味無窮的游戲,利用游戲,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學生興趣高昂,記憶深刻,識字效果極佳。
3、兒歌識字
兒歌讀起來瑯瑯上口,易于兒童誦讀和記憶。順中遛更能讓孩子記憶深刻。在教學中我將一些容易混淆的漢字編成兒歌或是順中遛,孩子記憶起來非常快,而且不容易忘。如在區分“己、已、巳”這三個字的時候我教孩子說“已半巳滿不出己”孩子們一下就記住了,而且終生都不忘。
另外,我采用了講故事,利用簡筆畫,或是利用多媒體課件等方式來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找規律識字法
漢字是人類發展進程中隨著人類自身、社會、周邊環境的不斷發展而逐漸產生的。它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字理”。只有發現了這個規律,并遵循這一規律才能更好學習漢字。漢字中的象形字、會意字、指示字、假借字、轉注字以及最常見形聲字,都是有章可循的。要抓住其字理的演變過程對學生進行教學,讓學生理解之后再去記憶,一定會記得準、記得牢。
四、語境識字法
在《新課程標準》中“以生活為資源”的生活識字就是讓生活成為學生識字的資源。漢字在學生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要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世界,抓住一切識字機會識字的習慣。如讓學生認識本班同學的姓名,認識教室內物品的名稱,認識常吃的水果的名字,學習用具的名稱,自己吃的食品包裝上的漢字。認識校內外經常接觸的字,認識家庭中的日用品,裝飾品,玩具等物品的包裝,商標,說明書,電視節目單,課外書、掛歷、街上的牌匾等。就這樣,在學生自己尋找的各種語境中多次再現,經過多處尋找,多次閱讀,學生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鞏固了所學的生字。讓學生知道語文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還養成了時時,事事,處處積淀和應用漢字的好習慣,使識字和生活水乳交融。
識字教學是我們在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可是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進行主動自覺地識字,怎樣激發孩子們在任何時候都有識字的興趣,怎么樣培養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的識字能力,怎么樣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作為一個低段語文教師所應該深思的問題更是在我們教學工作中應該加倍努力的方向。作為一個剛剛接手低段教學的教師,我深感識字的重要性與難度。有很多的事情我解決了,可是我深知我們的識字教學任重而道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邁好每一步,唱好低段教學的重頭戲。
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確立新的教學觀,教學觀念的轉變是教學行為轉變的前提。目前新課程低年級課文內容注意遵循兒童學習語文的規律,編排了豐富有趣的學習內容,大部分課文還配有精美的插圖。在進行課文的教學中,我認為“看、讀、說、演、悟”五方面很關鍵,下面就這五方面的策略談一點我的看法。
一、看――了解圖意
“看”,就是觀察圖畫。通過仔細、有順序地觀察,發揮插圖對課文的有效作用。新課程低年級的課文教學,教師若抓課文插圖進行導學,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級的兒童對文字的理解較難,而對直觀的東西較敏感一些。教師可先讓學生自由看圖,說說圖上畫有什么東西,這些東西是怎么樣的,再由教師和學生評議,看誰觀察得細致,看誰說得有條理。在上述觀察圖畫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看懂了有趣的圖畫,再去讀讀優美的文字,學生便很容易感受到文句的內涵,理解文章也顯得簡單了。
二、讀――學習課文
首先教師要正確認識“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告訴我們要重視讀。傳統的“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對語文教學的發展和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的確是弊端太多,使豐富多彩、血肉豐滿的語文載體變得枯燥、干癟,教學中,學生感覺索然無味,教師仍覺沒講透徹。新課程課文教學,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放手讓學生去讀。
低年級的課文學習,首先要讓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對于較難把握的字,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并及時正音。如后鼻音、輕聲字、變調字、兒化音等應反復正音。當基本消除朗讀障礙后,可組織學生分組賽讀。賽讀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外,就注意詞兒連續,特別要注意長句子中間的停頓。最后為提高學生個體的朗讀水平,體現個人特長,可讓學生在小組內挑戰讀,然后再向全班同學挑戰。看誰讀得有感情,讀得入情入境。在挑戰讀的過程中,有的同學能讀好贊美語氣,有的同學能讀好疑問句,有的同學能讀好人物對話。他們讀得搖頭晃腦,讀得眉開眼笑,讀得手舞足蹈……這樣放手讓學生去讀,可以收到以讀代講的效果。
三、說――訓練表達能力
新課程教學教師應當增強說話訓練意識,充分利用教材,把說話訓練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有了前面仔細觀察和情感朗讀的基礎,還要抓好表達訓練。首先讓學生自由說說讀后的收獲,從讀中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等。教師不可提高要求,學生能說多少就說多少,然后讓學生大膽提出對課文的一些疑問,分小組討論解決,給每個學生一個說話的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做適當的點撥和提示,為全體學生的討論引路導向,討論結束時,教師要做全面小結。最后教師還可根據課文的主體內容,故意設“疑”激起學生思考,然后自由表達。例如我在教《烏鴉喝水》這一課時,我讓小朋友們幫助烏鴉,讓它喝到水,小朋友們興趣一下就上來了,有的說給烏鴉找一根吸管比如稻草之類的管狀東西,有的說把瓶子搬到,有的說把瓶子敲個洞……這樣隨課文內容自然引入一些說話訓練,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進行了思維拓展。
四、演――玩樂中學知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使學生主動學習,并且,建立在興趣上的學習,注意力最集中,接受知識最容易,記憶東西最牢固,思維最活躍、最敏捷。新課程低年級教材中的課文趣味性很強。我在教此類文章時,結合兒童天真、好動的特點,只要內容適當,我就要給他們表演的機會,讓他們分角色表演,在情境中學習,體驗到學中有樂,其樂無窮的滋味。例如我在教《菜園里》時,在指導學生看、讀、說后,我讓他們拿出自己最喜歡的蔬菜在臺上作介紹,學生很感興趣,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比老師拿著蔬菜――介紹生動多了。
五、悟――明白文意
一篇課文的學習,當基礎知識過關,文章內容大體了解后,還要明白作者的編寫意圖,這是做教師的應當知曉的。比如它讓學生知道了什么,學會了什么,受到了什么教育和啟發等等。這就要教師因材施導,讓學生敞開心扉,談自己想談的,想自己所想的,真正讓學生明白文章,而悟出道理來。例如我在教《胖乎乎的小手》時,最后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家里人為什么喜歡那幅畫?學生回答:因為那畫上畫的是一雙胖乎乎的小手。我又問:家里人為什么喜歡這雙胖乎乎的小手?學生這時自由說開了:因為這雙小手是一雙勤勞的雙手,一雙孝敬長輩、關心家人的雙手……接著我又問:那你的小手以前做過什么事?今后又想怎樣做呢?學生又紛紛發言:幫媽媽燒火,給奶奶洗衣服,為爺爺捶背,替小同學拿書包……最后我又問:當你的小手變成大手后,你又會做些什么呢?學生腦袋瓜晃了晃,眼珠子轉了轉又嚷開了:畫出美麗的畫,寫出漂亮的字,彈出美妙的樂曲,抓完天下的壞蛋,做一個飛行員,翱翔于藍天。
總之,新課程教學,我們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朗讀,勤于思考,樂于表達,自主探究,在思維不受壓抑的課堂環境中去發現、去創造,去得出結論。
摘 要:在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課堂教學模式逐漸從傳統的“灌輸式”向“探究式”過渡。而這個過渡過程是從理念到實踐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控制好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興趣;課堂教學;有度控制
“度”是分寸,即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應該把握的尺寸。從小學低段的語文教學來看,學生的興趣是基礎,教師需要通過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通過拓展來培養學生的技能,而這些都需要控制一定的“度”。下面就結合小學低段語文教學實踐,對此進行簡單探究。
一、創設有度情境,激發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情境創設,還能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或在教師的問題引導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時,借助情境,還要引導學生形成新舊知識間的過渡,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而在新課改下,因對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低段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多注重情境創設而忽視了在情境中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尤其是使用多媒體過程中,更是唯多媒體是瞻,導致教學變得被動。
其實,問題情境應包含情境和問題兩個要素。情境是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而虛擬出的“生活再現”,目的是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形成從生活到語文的過渡。而在情境中,教師要通過預設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或提出問題,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促使學習過程深入下去。如:在進行“春天、布谷”等的識字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讓學生閉上眼睛跟著音樂感受春天,然后展示出一幅大大的春景圖,讓學生們睜開眼睛看看眼前的春天,同時找找春天在哪里。相信學生一定會興致盎然、爭先恐后地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提煉出一些關于春天的詞語,然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今天,我們還有一些關于春天的詞語想跟大家交朋友呢,大家想認識他們嗎?這樣,就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率也必然事半功倍。
二、提出有度問題,引導探究
問題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交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溝通方式。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圍繞問題進行探究,從而分析并解決問題,形成知識的構建。在從傳統教學向新課程轉變的過程中,很容易走入“滿堂問”的極端地步,甚至在課堂中教師提出問題后還沒有等學生回答自己就做出了回答,導致問題的無效性。因此,如何保證問題的有效性就成了課堂教學需要思考的問題。
以低段的閱讀教學為例,在《快樂的節日》第一小節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寫了哪些景物?(小鳥、風、花園、草地、紅領巾、衣裳。學生邊回答,老師邊板書)老師指著板書說:在小鳥的帶領下,在微風的吹拂中,少年兒童來到了什么地方?(花園,草地)這里景色非常優美,少年兒童們的打扮是什么樣的?(戴著鮮艷的紅領巾,穿著美麗的衣裳)老師板書:鮮艷、美麗。讓學生說這兩個詞的意思。接著問:少年兒童像什么?(一朵朵美麗的鮮花)齊讀第一小節,邊讀邊想:這一小節作者是通過什么寫出少年兒童的快樂心情的?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創設情境,表達了少年兒童的快樂心情。逐層地分析問題讓學生在探究中理解了文章內容,有度而有效。
三、課后有度拓展,培養技能
學以致用才是教學的目的。在小學低段教學中,識字教學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是教育的重點。新課改提倡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起來,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但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又容易走入唯人文性是從的極端地步,而忽視語文工具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拓展應立足學生實際,結合教學內容來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技能,在此基礎上培養人文性。
1.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拓展
如: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了相應的生字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回家路上認認廣告牌,也可以在看電視的過程中找出自己認識的字,也可以在閱讀中寫出認識的字。這樣,多樣化的拓展能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生字。再如:在口語教學過程中,為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些有趣的成語故事,讓學生回家后講給父母聽并讓父母寫下來。
2.要在基礎知識的構建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對于低段的學生而言,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滲透人文素養的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任務去引導學生完成,在完成過程中提升其人文素養。如:在《的扁擔》的學習后,讓學生收集關于的故事就有助于學生體會藏民與紅軍之間的魚水深情。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收集紅軍的相關故事,了解紅軍生活,體會今天美好的生活。
總之,在小學低段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突出學生主體性,通過有度的情境創設、問題、課后拓展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馬杭中心小學)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興趣尤為重要,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愛玩的天性,在學習中,教師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小學低段語文的教學來講,教師就要重視對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使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在學習低段語文當中了解更多的知識。針對培養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一些方法策略。
關鍵詞:低段語文;學習興趣;方法策略
我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低段語文的學習相比音樂、美術等學科來說較為枯燥,那么,教師就該探討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濃厚興趣的指引下愛上小學低段語文的學習。就此,筆者提出了幾點方法策略:
一、增加課堂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改變以往只站在講臺上講課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多開展課堂實踐活動,使小學生能夠多多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實踐活動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學習更多的知識。比如,在學習《小馬過河》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一起來排練《小馬過河》的話劇,請同學們在課堂上進行表演,相信學生對此會有很大的興趣,利用話劇的形式開展教學不僅結合了學生愛玩的天性,極大地吸引了他們的興趣,而且能夠讓學生深
刻體會到小馬過河時的心情,對學習本篇文章也有極大的促進
作用。
二、運用設疑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經常向學生提問題來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往往會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興趣。比如,低段語文課本中的《會走路的樹》,教師導入課文時可這樣提問:“孩子們,你們見到的樹是什么樣的呢?會走路的樹,你們聽過嗎?想不想知道它是什么樣的呢?”相信在這樣提問下,學生就會有很大的興趣想要看看課文中說的“會走路的樹”到底是什么樹了。這種設疑式的、有啟發式的問題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在低段語文課堂上的學習興趣。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興趣在低段語文的學習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靜下心來投入到學習中,因此,語文教師可多增加課堂實踐活動、運用設疑式、啟發式教學方法、采用游戲教學法等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第三小學)
摘 要:小學低段語文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可以學會更多的漢字、拼音,學會組織句子以及如何講話的技巧。因此,語文教師在教授低段語文的過程中就要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來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
關鍵詞:低段語文;創新思維能力;多媒體技術;方法策略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發展,對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這就需要語文教師主動探討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來適應新的課程改革要求,運用多種新穎的、創新性的教學方法策略,來使小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對語文學習中,以此來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
一、創新低段語文課堂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實行的今天,教師的教學觀念也要注意改變,
語文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師專講、學生專聽”的教學方法,教師可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學習“組詞”內容的時候,教師教給學生“組詞”的方法,然后指導學生自己進行組詞,在學生自己進行組詞練習的過程中,他們會發現自己易出現的錯誤,會對組詞有更加系統的認識。在學生自己進行思考過程中也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低段語文的教學對象是一群天真純潔的孩子,在他們身上依舊有愛玩的性格,因此,教師就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在低段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創設多種教學情境,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學習“拼音”的時候,教師可用多媒體播放關于拼音的兒歌;向學生展示圖畫:張大嘴巴啊啊啊的時候發的是“a”這個拼音;在課下還可向學生播放一些視頻供學生在游戲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通過這種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大大激發出來,這將促進學生對低段語文知識的學習。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努力探討新的教學方法策略。在低段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自身性格特點和年齡特征,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要創新低段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注意開展多種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學設施,使學生能夠在濃厚興趣的支撐下愛上對低段語文的學習。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第三小學)
【摘要】學低段語文教學中課堂閱讀能力至關重要,它不僅關系到語文的教學質量,還關系到小學低段學生語文整體的素質與能力。小學低段語文教師必須要先認識到課堂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在充分分析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課堂閱讀能力存在的問題后,提出相應的結局方案和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學低段語文的課堂閱讀能力。
【關鍵詞】低端語文教學;課堂閱讀能力;培養
在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下,許多教師一味追求學生的書面成績,只關心升學率,重心都放在識字教學方面上,而忽略學生課堂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代表小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種能力,閱讀水平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與相關教學能否順利教學有關。因此,教育的主要內容應該包括學校對學生的課堂閱讀能力的培養。小學低段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能促進學生各方面的學習,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和交際能力,還將為高年級的閱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要重點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要著力提高學生的課堂閱讀能力。學校應以培養小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為出發點,最終達到提高小學生的課堂閱讀能力的效果。小學語文整體的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與小學低段語文課堂閱讀能力有關,因此教師應意識到學生語文課堂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學生的閱讀能力應從小學低段抓起。本文將針對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課堂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培養方法方面做出簡要分析。
一、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課堂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一)培養小學低段課堂閱讀能力的價值與意義
教師應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從原始閱讀體驗出發,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鼓勵,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使學生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甚至擴展自己思維理解他人的思想,學生能夠充分感受討論成員的觀點,學生之間能夠進行深層次地思考并清晰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主導閱讀教學活動的局面應逐漸轉向以學生為閱讀理解的主動建構者的形勢。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課堂閱讀能力能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
閱讀能力需要靠長期的讀書實踐逐步培養,并非是一種天生的能力或是短時間內就能夠形成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如同知識的積累,都是由簡到難,從低級逐漸轉向高級的過程。因此,閱讀能力是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小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順利完成有關課堂閱讀的活動。課堂閱讀能力關系著學生終身的可持續發展,它不僅是學生將來在社會上和生活上所需的一種能力,還是學習各種學科的良好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課堂閱讀能力應成為教師在進行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培養學生課堂閱讀的能力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擴展學生的學習領域,并為其他學科奠定基礎。
(三)課堂閱讀能力的培養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也屬于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審美能力經過多種方式的審美教育才能培養出來。開展審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認識和理解現實生活中和藝術作品中的美好事物。閱讀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能夠將從書面上的信息符號轉化為具有一定意義的感知、理解。因此,語文教學除了使學生在閱讀各種讀物時吸取知識,開發思維之外,還應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感知美的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都與閱讀能力有關。
二、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課堂閱讀能力培養中出現的問題
(一)小學低段語文教師在學生閱讀過程中缺乏實際有效的指導
處于學習低段語文的小學生,在語文課堂閱讀過程中能力有限,他們還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或者是在閱讀后無法將自己得到的知識進行整合、應用。出現最多的情況就是對于看過一遍的東西并沒有記住重點,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給予小學生合理的引導,向其傳授合適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二)小學生缺乏廣泛閱讀興趣,積極性不高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只是靠課堂教學講授的課文內容來提高小學低段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不夠的。最理想的狀態是,通過教師的閱讀教學和合理引導,學生們能夠對閱讀產生興趣,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豐富的課外書不僅能幫助學生儲存許多課外知識,還能有效提高閱讀能力。有些學生甚至能夠將在課外書上看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課堂中。因此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是提高小學低段學生課堂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課堂閱讀能力培養方法
(一)激發閱讀興趣
一頓美餐能夠讓人垂涎三尺,一篇好的文章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老師可以給閱讀文章加上一段好的導語,從而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動力和關鍵,因此,教師應該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創造閱讀情境
教師可以為小學低段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優化學生的閱讀心境。良好的閱讀環境對閱讀起著調節作用,能夠有效形成閱讀活動。閱讀教學要注重心境和情境的統一,因為良好的閱讀環境能夠在無形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強烈的求知渴望。總之,良好的閱讀環境和閱讀心境都影響著學生能否激發對閱讀的興趣。
(三)加強閱讀指導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提出合理的閱讀要求,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處于小學低段的小學生看的書籍越豐富,知識積累的也就越多,如果教師能夠給予定期及時的指導總結,學生的閱讀水平將會得到更好的發展。隨著學生的閱讀質量逐漸提高,學生在閱讀中涉獵的方面也就更為廣泛。
四、總結
總之,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課堂閱讀能力至關重要,它不僅關系到語文的教學質量,還關系到小學低段學生語文整體的素質與能力。小學低段語文教師必須要先認識到課堂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在充分分析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課堂閱讀能力存在的問題后,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學低段語文的課堂閱讀能力。只有在研究清楚小學低段課堂閱讀能力的培養方法之后,小學語文教學才能取得一定的進步。教師在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應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并探索、研究新的方法讓小學生能夠快樂地學習語文,提高課堂閱讀能力,從而提高自身修養并全面發展,以便為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摘 要】根據對小學生心理特征的分析,其一般情況下對于鮮艷的圖畫、動聽的音樂以及生動的故事都表現濃烈的興趣與激情。信息技術化的發展為我國素質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本文通過查閱文獻,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對低年級小學語文的信息技術化教學模式了帶來的好處進行了分析及闡述,同時針對其使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點進行了說明并提出其合理化使用的途徑。旨在為低年級小學語文的現代化教學通過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低段語文;信息技術;探究;教學
時代的進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進步,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不斷的挑戰。20世紀80年代,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的發展,將信息化技術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成為我國教育界面臨的共同挑戰。該教學手段首先走進的是高校課堂,隨著新課標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度,教育部對學校及相關教育機構提出了加大改革力度,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自此,信息化教學手段在初高中及小學的課程教學中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這種集圖像、聲效、動態于一體的教學模式為課程教學帶來了諸多的便利及效果,但同時,由于教學的使用及學生的習慣在短時間需要發生驟變來適應這種教學模式,不可避免地在實踐中出現多種不利于課程教學的因素。面對信息技術化教學手段,新時期的老師都要對教學科技的準備技巧、其利弊關系、如何進行合理化使用等方面進行思考,最終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低年級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重點及難點在于對學生識字、說話、閱讀及理解等方面。在其教學過程中,如何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加上合理有效的信息化技術的輔助來提高教學效率是教師不斷探索的焦點課題。
1 信息技術與語段閱讀的有效整合
1.1 豐富課程內容
小學生對于外界事物都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不僅僅在于對課本知識的展現及呈現,其關鍵還在于對教學主體的有效確定和延伸。通過對課程教學的延伸,打破局限的教學困境,從而形成相對輕松的教學場面。信息技術平臺強化教學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儲備,是課堂延伸的重要途徑之一。其通過多元化的教學信息達到豐富教學內容的目的,適應小學生愛問、愛動的特點,滿足學生放眼看世界的需求,把學生“行馬天空”的想法通過信息量進行具體化呈現。
如:《四季的腳步》這一課程中,課本內容僅局限于用“綠水”和“鮮花”、“金蟬”、“落葉”、“北風”和“雪花”這些特征性的文字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進行了簡單的描述。但事實上對于四季更替的季節變化中,其特征性的標志絕對不局限于這些,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引入春天,小雨淅淅瀝瀝的下著,樹木開始發芽,人們換上春裝,農民伯伯開始耕地插秧;夏天,雷雨交加,樹木繁茂,人們穿上短褲及短裙,農民伯伯收割小麥;秋天,秋雨陣陣涼,樹葉變黃,紅紅的柿子掛滿枝頭,農民伯伯收割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冬天,樹葉脫落,人們換上羽絨服、外出帶上手套圍巾等保暖衣物,梅花綻放等。通過人類活動,動物活動,植物的周期性更替生活等元素,讓學生們對四季進行擴散性思維,拓展知識層面。
1.2 誘發學生情感共鳴
低年級小學生的情感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而語文課程中與日常生活相貼近的課文的理解有助于形成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知識的渴望。在教學實驗中,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采用圖畫、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以及動作演示等方式,把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演化成有聲有色的客觀世界和真切生動的人類生活,從對渲染和襯托教學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及思維器官,啟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對課文中描述的情景能夠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望廬山瀑布》是一首描繪廬山瀑布壯麗景觀,展現詩人傳奇創造力及想象力的古詩,其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感悟詩詞意境。“日照香爐生紫煙”展現陽光照射之下香爐峰云霧繚繞的美麗畫面;“遙看瀑布掛前川”,隱隱約約的青山之間,掛著一條瀑布;如此美景,不由的讓人想去靠近,由瀑布的鏡頭放大圖加上瀑布的飛流生效引出“飛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從而調動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展開想象,體驗心中有畫,畫中有人的祖國壯麗河山。
1.3 形象直觀,化難為易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過程中需要一個中介作為形象對抽象之間的橋梁。多媒體以直觀、生動、形象的優勢在詞句訓練中有著傳統教學不能替代的作用[3]。
在《雪地里的小畫家》這一課程中有著這樣的句子――“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對于剛剛走入學校開始接觸生活及學習的低年級小學生來講,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及聯想還不成熟,甚至對事物之間的聯系之一概念沒有任何的感知。因此,面對“小雞”和“竹葉”, “小狗”和“梅花”, 等抽象性詞匯的具體形象展現,教師可以這樣進行課程的展開。
首先,在上課伊始,將一幅美麗的雪景圖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在下雪生效的配樂下,雪花紛紛揚揚的飄落,讓學生們感受下雪的情景。之后在雪景的良好課堂氛圍中,呈現不同動物在下雪天的生活習慣。白茫茫的雪地中,進行活動的動物們留下的腳印與具體的實物相對比,以及實物與動物腳印覆蓋的動畫效果,通過學生們的觀察,將“小雞”和“竹葉”, “小狗”和“梅花”,“小鴨”和“楓葉”,“小馬”和“月牙”進行聯系,加深對“小畫家們”的記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4 促進學生品德教育
孩子們的品德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從他們剛剛出生伊始,各種社會生活條件對其品德的發展都會產生影響。同時受學校教育的影響,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并得到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恰到好處的采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將品德教育滲透到課堂中,讓學生們感知美德,對他們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有好處的。
如在《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中,通過“雷鋒叔叔”冒雨抱著迷路小孩回家,不顧荊棘背送年邁的大娘這些具有愛心的畫面,讓學生對愛心品德有一個具體的認知和感悟。當然,在其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品德的延伸,展現紅領巾為年邁的老人讓座,幫生病的同學補習功課,乃至解放軍抗洪救災等場面,讓學生們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愛心活動,加深愛心品德教育的形成及實踐。
2 低年級小學語文信息化技術教學注意事項
2.1 當用則用,找準切入點
語文教師在選擇是否應用信息技術化教學手段時一定要考究文章表達的中心含義,在課件制作上一定要慎重合理。要知道,真正吸引學生是課文內容,而不是課件。信息技術化只是一種教育技術,一種傳播媒介,它是服務于教學活動的。老師是否能夠把握和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并設計出優秀的課件,恰當的跟學生理解語言形成最佳結合,并在恰當的時機向學生進行展現及呈現,是應用多媒體的技術關鍵。
2.2 注重實效及設計的科學性
現代教育技術的實踐,絕不是簡單地將現代媒體進入學校或教室,還應該引導和控制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效果。教育技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機會。教師不僅要掌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的技巧,也要有相關的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理念,兩者缺一不可。實際教學中必須采用教學思想理念,注重實際效果。
2.3 切忌大肆使用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得到提升。語文老師都想依托信息化技術來完成這個壯舉,卻不知道其弊端最具體的表現就是有點限制學生的思維,老師在制作課件時更多是將自己的所想通過課件快速地呈現給學生,在短短的一節課里,學生確實接受了很多的教學信息。這樣的課堂教學好像是效率挺高的,可是作為學生的收獲則是教師“嚼碎的面包”,僅此而已。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語言的表達能力等又怎能得到培養?學生的個性又怎能得到張揚?所以,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情感共鳴,但切忌喧賓奪主。
3 小結
21世紀的現代化經濟社會時代,信息化已經成為其發展的主流之一。當代的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人才及信息的推動。隨著新課改的推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勢必會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同時,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全面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這就對一線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必須在思想觀念上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認清信息技術化教學模式的實質、精髓,努力克服它的缺點與不足,真正科學地把多媒體技術與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整合起來,既不盲目地為追求潮流而濫用,也不因傳統的語文教學理念而拒之門外。只有合理運用,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如虎添翼、如魚得水,也才能使語文課堂煥發出青春的活力與誘人的魅力;同時,加快實現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的現代化進程。
【摘 要】小學時期,是孩子大量接收知識、開始認識世界的關鍵時期,孩子的語言能力和閱讀能力也大都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出來的。因此,采用何種方式進行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親子閱讀”模式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作了分析。
【關鍵詞】親子閱讀;小學;低段;語文教學
一、親子閱讀和小學低段語文教學
1.目前的小學低段語文教學有以下幾點不足
(1)重識字而輕閱讀。“識字”教學是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新課標要求本階段應識字約1800個,其中會寫的要占1200個,識字量要占小學階段的60%。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把大量時間用在了識字教學上,而忽略了閱讀教學。特別是在農村,學生幾乎全部的學習任務都在學校完成,又沒有家庭輔導,再加上由于經濟條件限制而缺少相應的設施,教師很有可能把低年級的課文課教成“識字課”。
(2)教材選取的文章篇幅過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任務繁重,課本的課文篇目較多,且篇幅較長,阻礙了多樣性閱讀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的應用,也加大了調動學生閱讀興趣的難度,不利于閱讀貫穿整個課堂的實現。
(3)教學模式的落后。雖然新課改進行了還長時間,但還有個別地方仍沿用舊的教學制度,課堂氛圍不活潑,講課模式單一枯燥,小學生應該是朝氣蓬勃、比較活躍的,而舊的教學模式與其不相符。
2.親子閱讀
近些年李,國民素質整體上得到了普遍提高,而現在的家長也逐漸認識到閱讀在孩子的成長甚至一生中的重要性。閱讀能力并非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不斷鍛煉,而幼兒到小學這段時間,正適合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此時,由于孩子剛開始認識世界,好奇心較重,不易安靜,必須采取有效的方式對其進行培訓,親子閱讀模式以書為媒介,以閱讀為連接線,讓孩子和家長分享多種形式的閱讀,對孩子的課外閱讀有著重要影響,利用共讀的機會,大人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學習,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總之,親子閱讀很適用于這一階段,能讓孩子充分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二、親子閱讀的重要性
(1)拉近父母和孩子間的情感交流,對孩子的內心做及時的了解,給予正確的引導。親子閱讀有利于孩子更深刻地感悟父愛和母愛,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白天家長忙著上班,孩子要上學,沒時間交流,如果每天晚上父母能抽出幾十分鐘陪孩子閱讀,不僅能使其感受到愛的暖意,還能增長孩子的知識,日久天長,孩子會在這種良好的氛圍內茁壯成長。
(2)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提升孩子的傾聽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這個階段,孩子的求知欲和新鮮感比較強,容易受外界打擾,如果家長能以講故事的形式吸引其注意力,并長時間保持,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孩子的傾聽能力必會得到提升,同時,也能鍛煉其思考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因為在注意力高度保持的時間里,孩子融入到故事中,會發現新問題并希望得到解答,正好培養了其獨立思考的習慣。
(3)相比之下,喜愛閱讀的孩子一般語言能力也較強,因為廣泛的閱讀能夠鍛煉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并領會書中復雜的意念。小學時期是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從小就培養起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日后必定大有裨益。另外,此時孩子正處于接受知識的時期,想象力較豐富,與書中世界比較一致,大量閱讀可以拓展視野、增長見識,還能積累語言素材,提高寫作能力。不少同學在寫作時,總會有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這就是缺乏平日的積累所造成的。
(4)親子閱讀有助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在父母的陪伴中閱讀,首先會對未來有個正確的方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不斷交流的過程中,父母會對孩子的興趣、性格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這對其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不斷傳授知識的同時,受父母影響,孩子也會從小就心懷遠大理想。閱讀還可以增加孩子的文化內涵,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而家長也會時不時地傳授一些人生經驗,這便使得孩子視野高遠,心胸廣闊,既吸取了書中智慧,也間接增長了社會經驗,這要比課堂上的說教受益許多。
三、注意事項
(1)提前備課。在給孩子讀書或講故事之前,父母有必要先“備課”,只有自身從中發現了樂趣,才能在閱讀中把這份樂趣傳給孩子。甚至可以提前表演一番,選用最適合的閱讀方式,家長應清楚地認識到,給孩子讀書不能敷衍,必須認真對待。
(2)固定閱讀時間。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進行親子閱讀,并盡可能地不要頻繁改變,每次時間的長短不必苛求一致,視具體情況而定。
(3)聲情并茂地朗讀。在孩子面前朗讀時,保持平緩的語速,最好擺脫大人的嚴厲,扮演一種較夸張的表情,隨情節變化而變化,這樣能夠全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當期這個復雜多變的快節奏時代,親子閱讀的方式不僅保證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還能提高他們的修養素質,增長知識,從小就樹立遠大目標并為之不斷努力,爭取長大后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語文老師們都覺得有些辣手,這是因為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任務大,學生學起來難度大,教師無論是從教學方式方法上,還是師生情感態度上,都需要有一個適應與磨合的過程。我們通常說,語文教學要抓好雙基訓練,即抓好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如何抓好雙基訓練呢?
翻閱小學語文教材,小學低段的識字與寫字任務是:一冊要求會認400字,會寫100字;三冊要求會認450字,會寫350字。小學低段的閱讀任務是:一冊課內閱讀課文28篇,另有6個語文園地;三冊課內閱讀課文34篇,課外閱讀課文8篇,另有8個語文園地。而周課時就只有那么7、8節。應該說,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仍然是時間緊,任務重。
在有限的時間里,怎樣才能做到既要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又要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是值得每位小學低段教師深思的一個問題。帶著這個問題,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探索,本人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提高小學低段的教育教學質量,貴在抓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
為什么說在教學小學低段語文的過程中,抓好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很必要,很重要,很關鍵呢?其見解有如下五點:
一是教學目標的要求。新課程標準將教學目標確定為三個方面: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我們把它稱之為三維目標。其中之一的“知識與技能”就要求我們要加強訓練,且把它放在首位。
因為學好文化科學知識,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而要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則又要靠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加強訓練。
二是語文教材本身的要求。小學低段語文教材的編排本身就突出了知識性、基礎性、以及趣味性;為了為今后的語文教學打基礎,安排的認字與寫字量大,閱讀量也大。要正確認讀與書寫生字、詞,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只有加強其訓練才能達到。在短短的一學期里,要完成那么多的識字和寫字任務,還要結累和掌握一些重要的詞句,如果不通過反復地訓練,那是不可能的。
三是學生年齡特點的要求。小學低年級學生,大多數年齡還不到十歲。他們天真活潑,愛貪玩耍;記性好,忘性大;自我約束能力低,自覺性差。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鞏固知識,更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基礎訓練,必要時,還要進行反復訓練。因為知識的鞏固需要及時復習與多次復習,技能的形成主要靠反復練習。事實證明,一題多練,一題多作,收效是很好的。
四是教師調整教學策略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策略的調整很重要。教學策略可分為方法型(講授性、發現性)、內容型(直線式、平行式、循環式、綜合式)、方式型(教師中心、學生中心)、任務型(講解性、練習性、問題定向性、綜合能力性)策略等四種類。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班級的實際情況與不同的教學任務選擇其不同類型的和有特色的教學策略。小學低段的語文教學,無論是識字與寫字課,還是閱讀課,最主要的應選用任務型的教學策略。其中的練習性策略尤為重要。練習性策略,主要反映智力技能方面的學習目標,完成使學習者學會如何運用知識的教學任務。實施這種策略要求在學習者的活動與教師的檢查督促之間建立經常聯系,因而存在兩種密切聯系的活動。第一,學習者如何將知識應用于以前未曾遇到的情境之中;第二,教師要認真檢查督促學生的練習或操作情況,防止和糾正應用知識方面可能出現的錯誤。教師一邊講解,學生一邊練習,教師再一邊檢查與糾正,學生就能不斷地獲取并運用好知識。
五是素質教育終結檢測評估的要求。在開展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努力使每個學生成為志向高遠、人格健全、基礎扎實、特長明顯、努力創新、善于實踐的有用之才。目前,我國對素質教育的評估機制還不夠完善。我們在每期期末檢測評估學校素質教育質量與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時,除了看學生的思想道德、遵守紀律、學習態度與習慣等表現外,主要還是看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程度如何。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程度如何,也能直接反映出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如何。一個思想品德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也好的學生,絕不可能出現學習成績低下的情況。因此,我們要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還是要認真抓好學生智力的培養,扎實抓好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
當然,在加強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時,仍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練習目的的明確。每次練習,教師要做到胸中有數,應讓學生明確練習目的與要求,以便增強學生練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我們反對那種盲目的無要求無重點的練習。
2、注意習題數量的把握。練習時,習題量不宜過大,切忌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反對搞疲勞戰術和題海戰術。
3、注意練習次數的掌握。在一般情況下,重點字詞抄寫3至5遍,反復2至3次即可,第3次可間隔一段時間以后進行。
4、注意練習時間的安排。練習時間盡可能安排在課堂內,書面練習一般在12分鐘左右;可布置少量的家庭書面作業。
5、注意練習內容的拓展。練習內容一般是讀讀認認、讀讀寫寫、讀讀記記、讀讀背背等,重點是字、詞、句。在練習字、詞時,應注意內容的拓展,譬如,由生字到組詞,又由形近字的區別到組詞,再由組詞到仿照造句等。
6、注意練習形式的變換。練習形式應多樣化,書面練習不能機械地單一地抄寫生字生詞,必要時可練習加、減偏旁識字與組詞,可編寫一些識字歌等,以調動學生練習的興趣。
7、注意練習作業的按期檢查與輔導。無論是讀背課文,還是其他書面作業,一定要按期檢查;光布置不檢查是不行的。在檢查中,發現如有不按時完成的,要及時督促完成,如有不能完成的,要及時給予輔導幫助。
8、注意非智力因素(需要、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培養。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時,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也很重要。只有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才有后勁,收效才更好。
總之,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積極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趣,注意講練結合,主要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并切實加強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 要:文章的題目可謂課文的眼睛,課文的靈魂,具有高度的指向性,它們或介紹了文章的主人公,或體現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或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是課文學習的突破口。因此,從課題入手無疑是課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低段語文;文題;切入;有效性
一、運用“文題”引導學生提問
1.把握課題關系引導提問,即把握課題中角色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提問。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北風和小魚》中,課文緊緊圍繞著北風認為自己的本領很大,不把小魚放在眼里。勇敢的小魚在這個寒冷的季節,躲在水底捉迷藏,快樂地生活著。課文諷刺了北風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為。教學時,我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對學生做出了引導,你認為“北風”和“小魚”之間會發生什么事?問題剛提出,學生熱情回答:“北風來了,小魚在干嗎?”“小魚害怕北風嗎?”“北風會欺負小魚嗎?”……一個個精彩扣題的質疑就在把握課題角色關系中誕生了,既引入了課文學習,開課又精彩。這種引導既幫助學生把握了課題中角色間的關系,又輕輕松松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興趣。
2.抓住課題關鍵詞聯想提問,即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語,讓學生展開想象提問,如:一年級下冊《草原的早晨》中,“草原”對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既陌生又向往,所以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你認為課題中的哪個詞語吸引你?為什么?”學生紛紛舉手:“是‘草原’,因為草原到處都是綠油油的”“是‘早晨’,因為早晨空氣清新”“我還想到了草原有許多牛羊”……豐富的想象讓課堂熱鬧起來,發揮學生的想象,精彩問題自然而生,心里輕松,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文題”進行語言訓練
1.補充填空,進行詞語搭配訓練,即運用文題讓學生補充內容,培養學生詞語搭配能力。如在學習《有趣的發現》《美麗的丹頂鶴》《閃光的金子》《歡樂的潑水節》等課文時,我讓學生以課題為中心,填寫“( )的發現”“( )丹頂鶴”“( )金子”,或者“有趣的( )”“歡樂的( )”等等。各種補充搭配讓課題與課文內容更貼近了,讓學生的語言也豐富了。由此,在反復的訓練中培養學生間詞語搭配能力,從中也感悟到語言的豐富多彩,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同時,也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體會這些詞語,運用這些詞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2.拓展思維想象,進行口頭表達訓練,即運用課題,讓學生拓展思維想象說話,從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荷葉圓圓》時,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思考還有什么東西是圓圓的,學生七嘴八舌:“天上的月亮圓圓”“桌子上的盤子圓圓”“我的皮球圓圓”……從天上到地上、從吃的到玩的……學生們認真傾聽,認真想象,在彼此的回答中尋找自己與眾不同的靈感,從回憶中搜索著生活中相似的東西,既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訓練了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更為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機會。像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如果我們堅持用拓展思維的方法加以口頭表達訓練,對學生將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運用“文題”激勵學生,調動課堂氣氛
作為教師,激勵學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出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育人氛圍。
運用文題語言表揚學生,激勵自信,對學生的每一次進步,每一次成績,我們都應給予恰當的激勵,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說:“正確的表揚會使愚者變為天才,錯誤的批評會使天才變為笨蛋。”如,課文《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抓住學生在讀、寫中的進步,我們可以親切地夸夸學生:“你讀得真棒,得的紅圈圈最多”“你寫得多認真呀,得的紅圈圈最多。”每一位學生,不論個性如何,成績如何,無一例外都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課題語言鼓勵學生,使學生更自信,學習也更主動了,學習的氣氛也就更濃。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福利一校)
摘 要:小學低段是學生接受語言教學的啟蒙階段,在這個階段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培養小學生綜合的語言能力包括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閱讀能力和寫話能力三個主要方面。
關鍵詞:小學低段 語文教學 語言能力
當前的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應試教育的痕跡。不少語文教師注重學生的語文基礎訓練,卻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而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能力,不能只注重字、詞方面的培養,應該注重口語交際能力、閱讀能力和寫話能力等全方面的語言能力培養。
一、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在小學語文學科中,口語交際不是以往單純的聽說訓練,而是聽話、說話的發展,是一種雙向、甚至多向互動的言語活動。通過口語交際的訓練,我們要培養學生具有樂于表達的愿望、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細致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應變能力。
1.課前準備
教師要在上課前一兩天或更早的時間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資料,使上課時有足夠材料做話題進行交際訓練。課前準備的內容可因課而異,同時有些口語課的前期準備需要學親自動手操作。
2.創設情境
人的情感在對物的認識、體察中產生,而人的情感又會觸發語言表達的動機,促進詞語的選擇。想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暢所欲言,就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場景的創設來源于生活,生活給我們的課堂提供了生動的資源。孩子們在生活化的情景中積極主動地參與,進行交際,不僅可以鍛煉交際能力,還可以充分發展創新思維。
3.雙向互動
口語交際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只有聽說雙方的互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
二、著重訓練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閱讀興趣的培養是小學低段語文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學生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基礎,倡導學生大量的閱讀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關鍵。筆者以為,正確的閱讀教學應該做到:
1.營造閱讀氛圍,開啟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學會耐心傾聽,培養聽話習慣;邊聽邊思,掌握聽話方法;聽說結合,提高聽說能力。還特別注重班級書香氛圍的營造。
2.營造快樂的閱讀體驗,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學生自身的閱讀體驗,是實現閱讀習慣培養計劃的關鍵所在。然而學生的興趣是最容易改變的,引導其興趣的發展與深化對形成習慣至關重要。這就需要不斷給學生成功的體驗,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跳起來摘著桃子的機會。
總之,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需要長期的訓練培養。這些語言能力的培養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小學語文教師應從全面的角度尋求培養小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途徑。
作者單位:攀枝花市第十一小學
【摘要】小學低段是學生接受語言教學的啟蒙階段,在這個階段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小學低段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或適時提問以及對孩子進行巧妙的暗示,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在自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內快樂地學習。
【關鍵詞】小學低段語文;小學生;教學;快樂學習;語言能力
小學低段是學生接受語言教學的啟蒙階段,在這個階段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小學低段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或適時提問以及對孩子進行巧妙的暗示,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在自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內快樂地學習。
1 小學低段學生的基本特點以及低段語文教學的目標
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低年級的小學生,想象更具模仿性,具有簡單再現和直觀、具體的特點。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需要利用圖片和插圖等實物進行輔助教學。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而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所以,教師的教學方式要靈活多樣、生動有趣,確保學生在整堂語文課上能夠精力集中。小學生的記憶力最初仍以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為主,所以低年級的生字教學就是一大難題。小學生精力旺盛,活潑好動,但同時因為他們的自制力薄弱,意志力較差,在完成某一任務時,常常需要靠外部的壓力,而不是自覺的行動。低年級的課堂上,組織教學開展得怎樣,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目標要求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2 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足以可見興趣是人類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源泉。當一個學生對某種問題產生興趣時,他總是會積極思考,而且學到的東西往往記憶深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有效方法是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在適宜的學習情境中,學生心情舒暢快樂的投入到學習之中,學的輕松和主動,其主動性得到了積極的發揮。如在教學《小白兔運南瓜》一課時,教師先在黑板上畫一只小白兔,然后問學生:你們認識它嗎?在讓學生記憶以寫些小白兔的兒歌,通過背一背,一下子把學生引入到認識認識小白兔的情景之中,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又如在教學《秋天里》這篇課文時,教師先播放精心制作的秋天景色的課件,把學生帶入秋天的景色之中,讓學生充分體驗秋天的特點,這樣學生就會在具體的情景中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具體的情景之中深入理解體會所學的內容,并積累豐富的語言。
3 扮演角色,增加學習趣味性
課堂上學生扮演角色,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將教材形象展現,同時還能理解課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親切、愉快和輕松。比如《兩只小獅子》這篇課文是一篇要求分角色朗讀的課文。上好這節課,教師可以做一些頭飾,在黑板上畫一棵小樹作為背景,讓朗讀的孩子戴上頭飾上臺表演。同學們又高興,又激動,人人都鍛煉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個學生都讀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這快樂的教學氣氛中,不僅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為學生提供了交流的機會,縮小了同學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恰當地在教學中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智力水平,使學生樂于學習。
4 改革教學方法,促進學習成效
針對小學低段學生喜歡新鮮有趣事物的特點,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必須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并應注意運用具體、生動的教學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語言生動,語調優美,表情豐富等來引起學生對學習活動的關注,以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來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比如拼音教學比較單調,缺少真實的言語活動,教學時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為此,教師可以嘗試進行整體性的拼音教學改革: (1)教學強調對學生已有語文基礎的利用,從一開始就把設計針對詞匯豐富、言語能力提高、閱讀量擴展等較高層次的教學要求上來;(2)把拼音教學巧妙融人師生的言語活動中,通過整體的語文、故事語境來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并以此讓學生認識學習、掌握拼音的目的性、重要性,鞏固拼音,提高拼讀能力; (3)在課堂上讓學生開展挑戰性的注音活動,這種游戲、競賽性的課堂活動可大大激發學生興趣,并緊密結合語境。這樣掌握的拼音對學生而言是很有成效的,學生學習起來也覺得很快樂。
5 把握時機,給予暗示或適時提問
小學低段學生好動,注意力時間往往不持久,這對于學習而言,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老師在課堂上觀察到孩子們在做小動作、說笑話或漫不經心時,說明其注意力分散。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要去點名批評或訓斥,既傷孩子自尊,有影響教學秩序。這時老師可以選擇給學生以巧妙的暗示,或用眼神、手勢,或者走到孩子面前輕輕撫摸他的頭、拍他的肩。這樣既有親切感,又使該學生按照老師的暗示,自覺調整注意力。此外,好的課堂提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思考。教師還可以把握時間提出問題讓他們回答,促使他們轉移注意對象,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來。在提問時,教師多使用激勵性的語言,比如:我們看哪位小朋友是最聰明的、最勇敢的,能回答這個問題?誰是最可愛的孩子,能幫助老師解決這個小問題?我們讓最專心的孩子來發言等等。當學生回答不是很理想的時候,教師也不要急于批評或表現出不耐煩的神情,最好是循循善誘,稍加點撥,真誠地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問題,認為他們是最棒的孩子,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總之,小學低段教師要提高教學成功,不僅要擁有專業的技能知識,還必須開拓思路,創新方法,構建一個開放的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面對小學地段學生,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包容心,對孩子進行正確親切的引導,從而促進孩子健康積極快樂的學習和成長。
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最初的興趣是從“涂鴉”開始的,而涂鴉也是兒童繪畫能力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繪畫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的某種天性,也是兒童最早感興趣的主要活動。據說,科學家在記憶信息編碼研究中發現,兒童對記憶材料的編碼主要以圖形圖像為主,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更喜歡用色彩繽紛的圖畫,生動直觀的想象來描繪自己心目中的世界。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楊景芝在《美術教育與兒童創造思維發展》一文中指出:用繪畫啟蒙兒童的智力發展,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手段,每個孩子都應該在早期及時接受繪畫教育。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繪畫教學非常適用。繪畫能幫助學生加深課文的理解和記憶,讓他們在學習中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我在平時教學中經常將繪畫和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反復嘗試,已初見成效。
一、繪畫識字,易學難忘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簡單機械的重復識記漢字,學生感覺枯燥無味,容易遺忘。識字教學中,繪畫能將抽象的文字,演變為生動直觀的藝術形象,進而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和興趣,是一種高效的快樂識字方法。
比如教學生認識漢字“雷”時,可以畫這樣一幅圖:雨點滴在了田地上。請學生猜一個漢字。認識“刃”字時,可以先畫一把菜刀,“這把刀生銹了,有缺口了。”然后把菜刀畫成缺了口的菜刀,告訴學生,刀缺了一個口,就變成“刃”字。學生輕松地記住了“刀”和“刃”這對形近字。在教一些形象的漢字時,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動筆給字配畫。又如學“羊”字時,學生會畫一只可愛的小羊,學“明”字時,學生會畫上太陽和月亮。很多學生很容易將“烏和鳥”混淆,老師們如果能把簡筆畫運用到教學中,效果更佳。學習《烏鴉喝水》第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新課導入的:先在黑板上畫一只小鳥。馬上就有學生發現:“老師,小鳥的眼睛您忘記畫了。”我故作驚訝地問:“小鳥沒有了眼睛,就變成了什么字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是烏鴉的烏字。”“你們說的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烏鴉喝水》。”
通過繪畫遷移到漢字,既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讓學生對這堂課記憶深刻。經過多次有意識的訓練,許多學生積極踴躍地走到黑板前繪畫,請大家猜漢字,課堂上學生們識字興趣特別濃厚。一個個漢字,變成了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大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無形中也培養了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二、繪畫學文,深化理解
低年級閱讀教學,課文選材很貼近學生的生活,語言樸實,內容淺顯,學生很喜歡,但往往理解不深入,一知半解。教師單純講解,學生品味不足,如果靈活運用繪畫教學,則能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課文內容。
在上二年級課文《畫風》,為了讓學生對看不見、摸不著的風,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教學環節:“孩子們,課文中的小朋友畫出了風,你們能不能也拿起畫筆,畫一畫風呢?看誰畫得最有創意。”課堂上學生思維非常活躍,有畫氣球在空中飄蕩,有畫小女孩裙角飛揚,有畫孩子在公園放飛風箏,有畫媽媽騎自行車頭發飄揚,還有的畫大風吹倒房屋……孩子用手中的畫筆告訴我“風來了,風就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孩子們細致的觀察力和大膽的創作能力令人驚訝。孩子們畫的每一幅畫都是有鮮活生命力的藝術品。同樣的方法還可以運用到《四季》《畫家鄉》《雪地里的小畫家》等課文的教學中。
三、借“畫”學詩,創設意境
小學低段的古詩詞教學,很久以來一直是困惑教師們的一大難題:語言精煉、文辭優美,意境深遠,但由于學生識字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欠缺,即便他們能夠熟練背誦和默寫,往往也很難真正理解詩詞的意義,總是處于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朦朧狀態。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不多,如何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握低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興趣特點,教學中注意有感情的范讀,配合詩意繪畫實施教學。
在教學一年級古詩《一去二三里》時,我先讓學生認真地誦讀古詩,請他們說一說在讀古詩的過程中,看到一幅什么畫面,并把看到的美麗景色介紹給大家。學生們說,他們仿佛看到了村莊,美麗的亭子,鮮艷的花朵等。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詩人在古詩中寫出的鄉村美景,我及時出示了一副充滿詩情畫意的水墨畫,要求學生看圖說話。學生們的思維一下子打開了,有的學生說:“鄉村的房子升起了炊煙,也許是農民忙完了一天的農活,回家做飯呢!”還有的學生說:“這個村莊很美麗,遠處有古色古香的亭子,里面有過路的行人在休息談天。”還有的學生觀察到,畫上有牧童悠閑地騎在牛背上,不禁感嘆到:“這里的人們,生活在這么美麗的地方,真幸福呀,我真想到這個地方玩一玩,看一看。”接下來我順勢引導學生背誦古詩,“看到這幅美麗的鄉村風景圖,你們能不能嘗試這古詩背下來呢?”“能!”學生們胸有成竹地回答。學生們輕松熟練地背誦了古詩,愉快地體會了這首古詩表現的鄉村美景。古詩學習,通過精美的圖畫,教師深情的誦讀,學生的感悟,能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四、繪畫拓展,激發靈感
所謂“寫話”就是寫一兩句話或一段話。《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寫話教學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知和感想。”低年級學生的寫話應該建立在“說話”的基礎上。
在教授一年級語文《荷葉圓圓》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句子,為學生續編兒歌做好鋪墊。我精心設計了一幅畫滿綠色荷葉的池塘,當學生們讀出“蜻蜓說,荷葉是我的停機坪。”就把蜻蜓的畫片貼在荷葉上。當學生又讀出“小魚兒說,荷葉是我的涼傘。”教師可以將幾條生動有趣的“小魚兒”貼在“荷葉”下……教師鼓勵讀一讀兒歌中描寫它的句子。”讓學生帶上這些動物的頭飾,一組組去講臺上朗讀表演兒歌,學生們既神氣,又認真,兒歌讀的特別有感情。接著,讓學生當一名小詩人,學著創編兒歌。孩子們說:“荷葉是鴨子的太陽帽,鴨子在荷葉下睡著了;荷葉是魚蝦的被子,它怕魚蝦著涼了;荷葉是小朋友的扇子,夏天就用它扇風乘涼……”說的多妙呀,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不正是一個個小詩人么?在一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有意識讓學生進行這樣的口頭說話練習,經過長期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繪圖寫話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有明顯地促進作用。運用繪圖寫話讓學生在自己觀察體驗中找到寫話的靈感,孩子們在繪圖寫話中,展示著自己的內心世界。教師經常在學生們的作業中選出一些優秀的作品貼在教室的“學習園地”中,開展繪圖寫話展覽,一定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熟悉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來挖掘課堂教學的有利因素。恰當地指導學生繪畫,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動腦的能力,又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真是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