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1 11:19: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高中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學校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新時代的高中生已經不能再做“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癡,而是要把知識學習的過程激活,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不斷進步,因此高中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要有運用數學的意識,要學會科學運用數學來提升我們的經濟管理能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經濟管理;培養
高中階段的數學科目知識體系復雜,由單一數據的計算,到方程以及邏輯思維的拓展,有點到線及面,由單一緯度到二維空間、三維空間,絢麗的數學世界常常令我們目不暇接。如果我們僅僅從解題出發來學習數學,那無疑是非??菰餆o味的。數學應用意識的養成也是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淡化考試帶給我們的消極影響,嘗試著把數學學習的過程與解決實際問題聯系起來,那樣學習的過程和體驗將會達到一個新高度。結合經濟管理問題培養我們的數學應用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這有助于我們深刻感受數學的獨特魅力,增加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1數學與經濟管理結合的時代必然性
商品經濟觀念是市場經濟的需要。當前市場經濟已將成為我國人們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主旋律。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承包制、股份制、租賃制的進一步推廣,每一個生產者同時也將成為經營者。產品質量,市場銷售與個人利益直接掛鉤,投入、產出、貸款、效益、股份、市場預測、風險評估等一系列經濟詞匯,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使用最為頻繁的詞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經濟活動也將更為豐富多彩,買與賣,存款與保險,股票與債券……幾乎每天碰到。這一系列經濟活動無一不與數學密切相關。如利息與利率、統計與概率、運籌與優化及分析與決策等。因此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經濟問題已成為必然。近年來高考題型的編排也越來越具有時代氣息,很多題目的考察方式都呈現出了數學強大的功用性特征,殘次品出現的概率分析,銀行利率的調整,基金債權的收益與理財分析,企業生產的最優解決方案,打折銷售與捆綁營銷背后的數據統計……如清新之風,數學考試跳出了枯燥拋物線與圓相切,改為自謀策略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雖然最后的解決方案還是離不開方程,但是將數學的邏輯思維架在“精明”的經濟利益面前,每個人都需要慎重三分。
2數學使我們更加理智的看待經濟問題
當前社會依然有許多人抱著“一夜暴富”的發財夢,有的試圖通過賭博來以小博大,有的渴望通過彩票來改變命運,學習了概率和統計我們可以更加理智,小概率事件發生的頻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還有股市問題對中學數學來說,股市分析可以聯系函數、數列等許多知識。學習中可以把股市行情作為例子,許多統計概念可得到很好的說明。例如,平均值、期望值、方差、相關系數等都可與股票的期望報酬、風險等相關聯系起來。有的同學要說,發財那些跟我沒有關系。那么如何省錢跟我們總有關系吧,現在互聯網已經普遍進入了大家的生活,杭州峰會之后,大數據更是成了生活中的熱詞。那么大數據的妙處何在?學習“概率和統計”這節課時,通常情況下老師都會從拋硬幣開始說起,以至于很多同學聽到硬幣就開始頭大,其實統計學就在我們身邊,由于課業壓力比較大,現在我們沒有時間出去購物,甚至過年買件新衣服都沒有時間,這時候大家會想到淘寶、京東、唯品會等渠道,利用互聯網篩選滿意的衣服,你的參考標準是什么呢?看價格還是看銷量,是不是綜合評價是比較靠譜的參考標準,是不是我們都會鐘愛淘寶上銷量前幾名的商品。其實這些數據的得出就是已經購買的用戶給予商品評分之后,淘寶后臺統計測算出來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購買到性價比高的商品。
3數學使我們的理財更加理智合理
學習數列的知識環節有這樣一道題目:為了支付將來上大學的費用大約8萬元,小A媽媽從一歲起在他生日那天到銀行等額儲蓄一筆錢,假如18歲時正好湊足,按月息2.56‰算的話,每月應該存多少?小B的媽媽采取的是保險理財的方式,每月存入300元,約定年化收益率8%,累積復利,那么他18歲的時候可以拿出多少錢?多年來,我們碰到的問題,往往是精心組織的,條件不多也不少,結論幾乎都可以整除,計算也很簡便,都是唯一的或是確定的。而我們面對的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時,沒有了標準的答案,可能條件是不完備的必須人為創造,可能多余也可能不足。解決問題過程中,往往需要豐富的聯想,大膽地創造,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對提供的信息進行篩選時,我們往往手足無措。月息,年息各是什么概念,零存整取怎么操作,當保險銷售人員天花亂墜的在那里給你介紹理財產品的時候,對照合同我們要怎么合理選擇適合我們的保險產品,所以運用數學,養成科學的經濟管理意識,可以有效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小結:數學的本質并不是簡單固定的抽象物,它是一門智慧的科學應用性很強。數學學科的發展不僅包括了數學自身的理論創建,而且包括了數學在其他學科和社會各方面應用的擴展和延伸。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通,社會對數學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高中生要樹立起經濟管理的科學意識,用以指導我們當前的學習和未來更好的發展。
作者:李柃均 單位:葫蘆島市第一高級中學
在政治經濟生活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更是大力推行探究式學習方法,推動課程資源的開發實施,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有效轉變。但是,現行的教育體制又在不斷制約探究學習的開展,我們不少教師缺乏引導學生探究的素養,同時,學生也缺乏探究的意識、能力與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探究學習的有效開展。因此,本文就如何提升政治教學中經濟教學的質量進行以下探討:
一、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一切的教學手段、課程資源最終都將落實到學生身上,因此,以學生為導向進行課程資源的整合開發并合理利用,對于提高高中政治課程中的經濟教學效率和質量有著重要作用。
1.掌握學生的各方面素質
不同學生情況也各有不同,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效果也不同。對于《經濟生活》模塊來說,其主要內容為貨幣、經濟、市場、生產、分配、消費等,這些內容源自生活卻相對抽象,對一些學生來說接受起來很困難。因此,教師應充分掌握學生的不同情況,根據實際來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
2.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導向開發課程資源
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探究,根據學生的興趣來整合課程資源,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經濟生活》模塊中,教師要了解什么事是學生感興趣的。這一部分內容不能離開學生的實際生活而空談理論,要結合實際生活來講授。例如,在“消費”這一部分講解影響消費的因素時,可以由學生自行探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消費經驗等來總結因素,除根本原因即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外,自己在平時購物時,會考慮家庭的收入、消費水平,以及商品價格、包裝、質量等因素。通過學生自己結合經驗,探索經濟理論,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二、提升經濟教學中的計算教學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的學習過程中,由相關經濟理論所引申出來的計算題是學生們普遍反映難度較大的一類題。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學生對于計算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掌握得十分不理想,面對計算題束手無策。不僅學生在這方面問題頗多,而且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覺得這類題的教學很困難,大多有有勁兒使不出的感覺。
事實上,經濟學計算題的解答并不需要過多的定理及推論過程,只需要具備初中的代數基礎知識和一部分生活常識即可。解答經濟學的計算題,其實無需用高中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否則會走入簡單問題復雜化的認識誤區。在實踐中,很多學生包括一部分教師,就是在解題時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才將原本很容易解答的問題演化成了神秘而不可琢磨的思維難點。因此,在對待計算題時,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必須首先樹立一個觀點:只要讀懂題意,理清思路,運用一些初中基本的代數常識,計算題是非常容易解決的!
三、讓學生在參與經濟生活中強化道德實踐
生活德育論認為:“真實有效的德育必須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并回到生活。”經濟生活不能沒有道德,參與經濟生活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道德學習的過程。在《經濟生活》教與學的過程中,堅持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學生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將德性自覺轉化為德行,從而過上更美好、更有意義的生活。經濟生活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對學生在日常經濟生活中的道德行為方式提出要求并作必要指導,啟發他們自覺接受考驗,逐步養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如體諒父母勞動的艱辛,不亂用零花錢;生活消費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自覺使用環保購物袋,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誠實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記錄;保護知識產權,不購買使用盜版書籍、影碟;關注社會公平,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樹立開放包容的心態,理智對待外國產品,等等。在生活中強化道德實踐,可促使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不斷進入更高的發展層次。
四、加強體驗實踐
在經濟生活的教學中,加強體驗實踐是有效的策略之一,它通常是在一課教學完后,學生對本課知識點的鞏固與加強。例如,在教學“銀行與儲蓄”時,教師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股票、債券、儲蓄、商業保險等知識,結合家庭經濟收入或個人零用錢制訂一個理財方案。學生積極響應,其中一位學生設計了一個頗有創意的理財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厩闆r是這樣,父親:劉××,45歲,在電力局工作,月收入5000元左右;母親:王××,40歲,在衛生院工作,月收入3000元。家庭儲蓄主要為一年期定期儲蓄6萬元,已經有了五個月,購買了五年期憑證式國債3萬元、活期儲蓄5萬元。正當他們準備買房時,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7年1月1日起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均上調0.27個百分點。因此,需制訂一個合理的理財方案。(1)五個月前存入的6萬元存款是否辦理提前支?。浚?)3萬元的國債又該怎樣處理?(3)是否該為自己在校期間購買一份保險?買何種保險較好?(4)加息后房價走勢如何?現在該不該買房?他們通過一系列的比較研究,終于選擇了一個可行的辦法。
總之,要提升政治教學中經濟生活教學的質量,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使學生充分發揮活動的自主性,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為了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必須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精心組織各類活動,使接受式教學與活動式教學相互補充,促進自主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青華中學)
摘 要 高中經濟常識教學不僅是教師的教學難點,同時也是高中生的學習難點。本文通過高中生的角度,來闡述經濟課堂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一些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 高中教學 經濟常識 學生 生活化
一、引言
在經濟常識的教學課堂上我們的學生對于老師的教學總是抱有微詞,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經濟學原理和理論都讓我們感到負擔。站在我們高中生的立場上現在的經濟常識課堂上到底缺少了什么,而我們又期望怎樣的課堂教學呢?
二、高中生在經濟常識課堂中的學習困境
《經濟常識》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下發的課程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學科性質是“力求貫徹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教育性與知識性相結合、整體性與針對性相結合等原則,幫助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培養為社會主義事業獻身的精神,奠定學生的無產階級世界觀、政治觀、道德觀和人生觀的初步基礎?!钡菍τ谖覀儗W生來說,這些解釋內容太具有官方性而并不能理解,那么我們在經濟常識課堂上究竟在學些什么?
翻開經濟常識教材的目錄我們可以看到,教材不僅包括了商品、貨幣、價值規律、生產、分配、消費等基本理論常識,還講了企業、公司、股票、證券、保險等具體的經濟活動載體;不僅介紹了國家經濟制度、國家財政、三大產業、對外貿易等國家層面上的基本經濟概念,而且介紹了作為公民個人從事經濟活動,包括經營、投資、就業等具體程序和操作技能方面的常識。這些經濟常識對于我們高中生來說有些是可以在生活中進行實踐的生活經驗,而有一些卻因為其專業而抽象的經濟語言而顯得撲朔迷離,特別是受到生活閱歷及年齡的限制。對于我們來說,有些國家政治層面的經濟內容是根本無法憑借書本上的描述來深入了解的。
然而在現在的經濟常識課堂上這一點經常被忽略,老師經常會在如何講解書本知識上花費大部分的課堂時間,卻沒有考慮到這些知識的源頭離我們學生非常遙遠。這就好像是拿了一團繩結中的一段來讓我們解,卻不能讓我們看到整團繩結的構造,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解開這些纏繞在一起的困難,就十分不容易了。
教師是課堂上的主導者這是正確的,但學生不僅僅只是扮演一種完全的接收者的角色,特別是在這樣的政治經濟教學中我們需要的不僅僅只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詳細的教學內容,更是一種角色互換般的理解感。老師需要考慮到的不僅有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素質和課堂品質,還需要考慮到我們可能會感到疑惑的問題。如果一味地在課堂上注重國家意志、黨的政策這些抽象觀點和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忽略我們會怎么想、在想什么,那么對于我們來說這樣的課堂完全缺少吸引力,讓人提不起精神來進行思考。
按照課堂中所教授的知識點來給出標準答案對于我們來說并不是十分困難的事,但是我們得到的只是卷面上的分數。為什么這么答?其中包含的內涵是什么,這些知識點在實際生活是怎么流通的?這些問題才是真正幫助我們學習、能夠影響我們未來的東西。因此,在經濟常識的課堂上教師應該分出一部分注意力在提升我們高中生的主體意識上,以我們的困惑出發改進現有的教學方式,使整個課堂活起來。
三、改進課堂學習的幾點建議
在如何改進經濟常識課堂進程的這個問題上,作為一個正在接受教育的學生,筆者有以下一些粗淺的建議:
(一)與其他科目融合,多利用數學模型
高中學習是一個整體,實際上經濟常識課只是高中課程的一小部分,我們在其他科目上所花費的時間可能遠大于在經濟常識課上花費的時間。因此,在進行經濟常識這樣需要利用到數學思維和理性分析能力的課堂上,數學模型會是一個比較適合的工具。
比如在商品、勞動產品、物品的區分上,在我們的一般印象里這三種并沒有什么特別明顯的差別,即使在進行了舉例分析之后我們也會在之后很長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喪失分辨的能力,但是運用數學中的集合概念來描述這三者的關系就顯得十分清晰:勞動產品只是物品的一部分,而商品是勞動產品的一個部分,而只有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是商品。將這三者用數學符號來解釋的話,我們會自動聯系學過的數學知識,從而達到深刻記憶的目的。
像這些數學模型的運用,可以把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理論直觀化、簡單化,同時在數學課堂或其他課堂的進行中,也可以引起我們對經濟常識的回憶,這對于理解經濟學概念、熟記經濟學規律有著事半功倍的功效。同時,像這樣不同科目的知識融會很大程度上會吸引學生的興趣,我們會自己去探討、歸納其中的問題,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得到高漲。
(二)更加注重生活化教學
經濟常識課堂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宏觀的原理知識和經濟機制,教師為了讓我們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已經試圖去利用貼近生活的講解方式來緩解經濟知識教學中產生的機械、沉悶感,但是經濟方面的內容本來就比較拘泥于教材以說理和灌輸為主,缺少生成性、情境性和靈活性,這種使用生活例子的講解有時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結果。譬如在講解商品的基本屬性這一課時,永遠都是一把斧子等于十五千克大米的例子,對我們來說聽了和沒聽是一樣的效果,有失新鮮和創造的生活化教學反而會產生一種不倫不類的效果。
對于我們來說,真正吸引興趣的生活化教學要在一個恰當的時機用一種恰當的方式展現,火候要正好。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表現就是通俗易懂的,提到“消費”就一定要去商場購物這樣的做法也是不能完全引起我們的共鳴的。一味地強調教學內容生活化反而會給我們帶來不少的困惑,作為高中生我們已經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對某些知識也會有相應的屬于自己的理解,我們需要的不是單純的例子解惑,而是把生活中的知識和課堂上的教學接軌,使得我們能夠把教材上的原理概念投影到生活中去并產生發自內心的領悟。
這樣高水平的生活化教學對于教師來說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需要老師與我們學生多多交流。在交流中了解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和經歷,這樣的互相了解對于在課堂上進行恰當的生活化教學也會有一定幫助。
四、結束語
有關經濟常識的學習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課堂中的知識多半是以社會經濟為背景的與我們現階段的學習環境差距較大,但是相信在我們與老師之間共同溝通、共同努力下,這一稍顯枯燥、理論化的課堂也會變得充滿經濟邏輯和生活情趣。
(作者單位為北京市海淀區育英中學高中部)
摘 要:經濟生活的內容在整個高中政治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與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學生活相比,經濟生活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經濟生活的理論雖然初學起來感覺比較具體,但是要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對此,本文將進行詳細探究,以找到突破高中政治教學中經濟教學難點的方法,從而提升經濟學習質量。
關鍵詞:高中政治;經濟生活;提升
在政治經濟生活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更是大力推行探究式學習方法,推動課程資源的開發實施,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有效轉變。但是,現行的教育體制又在不斷制約探究學習的開展,我們不少教師缺乏引導學生探究的素養,同時,學生也缺乏探究的意識、能力與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探究學習的有效開展。因此本文就如何提升政治教學中經濟教學的質量進行了以下探討。
一、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一切的教學手段、課程資源最終都將落實到學生身上,因此,以學生為導向進行課程資源的整合開發并合理利用,對于提高高中政治課程中的經濟教學效率和質量有著重要作用。
1、掌握學生的各方面素質
不同學生的情況不同,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效果也不同,對于《經濟生活》模塊來說,其主要內容為貨幣、經濟、市場、生產、分配、消費等,這些內容源自生活卻相對抽象,對一些學生來說接受起來很困難。因此,教師應充分掌握學生的不同情況,根據實際來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
2、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導向開發課程資源
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探究,根據學生的興趣來整合課程資源,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經濟生活》模塊中,教師要了解什么事學生感興趣的。這一部分內容不能離開學生的實際生活空談理論,要結合實際生活來講授。例如,在“消費”這一部分講解影響消費的因素時,可以由學生自行探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消費經驗等來總結因素,除根本原因即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外,自己在平時購物時,會考慮家庭的收入、消費水平,以及商品價格、包裝、質量等因素。通過學生自己結合經驗,探索經濟理論,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二、提升經濟教學中的計算教學
高中政治經濟生活的學習過程中,由相關經濟理論所引申出來的計算題是學生們普遍反映難度較大的一類題。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學生對于計算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掌握得十分不理想,面對計算題束手無策。不僅學生在這方面問題頗多,而且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覺得這類題的教學很困難,大多有有勁兒使不出的感覺。
事實上,經濟學計算題的解答并不需要過多的定理及推論過程,只需要具備初中的代數基礎知識和一部分生活常識即可。解答經濟學的計算題,其實無需用高中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否則會走入簡單問題復雜化的認識誤區。在實踐中,很多學生包括一部分教師,就是在解題時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才將原本很容易解答的問題演化成了神秘而不可琢磨的思維難點。因此,在對待計算題時,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必須首先樹立一個觀點:只要讀懂題意,理清思路,運用一些初中基本的代數常識,計算題是非常容易解決的!
三、讓學生在參與經濟生活中強化道德實踐
生活德育論認為:“真實有效的德育必須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并回到生活?!苯洕畈荒軟]有道德,參與經濟生活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道德學習的過程。在《經濟生活》教與學的過程中,堅持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學生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將德性自覺轉化為德行,從而過上更美好、更有意義的生活。經濟生活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對學生在日常經濟生活中的道德行為方式提出要求并作必要指導,啟發他們自覺接受考驗,逐步養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如體諒父母勞動的艱辛,不亂用零花錢;生活消費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自覺使用環保購物袋,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誠實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記錄;保護知識產權,不購買使用盜版書籍、影碟;關注社會公平,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樹立開放包容的心態,理智對待外國產品,等等。在生活中強化道德實踐,可促使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不斷進入更高的發展層次。
四、加強體驗實踐
在經濟生活的教學中,加強體驗實踐是有效的策略之一,它通常是在一課教學完后,學生對本課知識點的鞏固與加強。例如,在教學“銀行與儲蓄”時,教師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股票、債券、儲蓄、商業保險等知識,結合家庭經濟收入或個人零用錢制定一個理財方案。學生積極響應,其中一位學生設計了一個頗有創意的理財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情況是這樣,父親:劉××,45歲,在電力局工作,月收入5000元左右;母親:王××,40歲,在衛生院工作,月收入3000元。家庭儲蓄主要為一年期定期儲蓄6萬元,已經有了五個月,購買了五年期憑證式國債3萬元、活期儲蓄5萬元。正當他們準備買房時,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7年1月1日起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均上調0.27個百分點。因此,需制訂一個合理的理財方案。①五個月前存入的6萬元存款是否辦理提前支取? ②3萬元的國債又該怎樣處理?③是否該為自己在校期間購買一份保險?買何種保險較好?④加息后房價走勢如何?現在該不該買房?他們通過一系列的比較研究,終于選擇了一個可行的辦法。
總之,要提升政治教學中經濟生活教學的質量,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使學生充分發揮活動的自主性,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為了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必須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精心組織各類活動,使接受式教學與活動式教學相互補充,促進自主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中,經濟史占據了較重的份量,而經濟史主要涉及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概況、我國不同時期經濟發展過程,以及經濟在整個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所含內容跨度大,從古代經濟體制、社會生活概況到現代經濟構建過程,由于經濟史內容與學生距離較遠,多數學生在學習時較為吃力,加上教師教學方法有待改進,加大了高中經濟史教學的難度,對此,本文將進行詳細探究,以找到突破高中經濟史教學難點的方法,從而提升經濟史學習質量。
【關鍵詞】高中經濟史;教學難點;措施
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等聯系緊密,對人們生活、學習與工作也產生關鍵性影響,鑒于此,高中經濟史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經濟價值觀,熟悉當今社會運行的經濟體制、經濟理念、經濟方式在不同時期對社會發展各方面的影響,使其形成關注經濟動態的良好習慣,在當今發展迅速的社會生活中,積累足夠的經濟知識,科學分析經濟形式與個人成長、社會發展的之間的關系。然而,目前經濟史教學效果不顯著,學生對經濟史內容掌握存在較大難度,高三由于時間短,任務重,更加大了學習難度,對此,下文將針對這一現狀,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1.密切聯系實際,優化教學內容
教師在設計高中經濟史課程時,應當在初中歷史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補充,結合當今社會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動與經濟形勢,為枯燥的經濟史內容注入生活氣息,以課堂模擬世界經濟市場,實行分組角色扮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例如,在學習“大國崛起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史”時,首先,教師可進行現場模擬,提問學生: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哪國?你認為她在哪些方面較為強大?她現階段強大的原因是什么?她是借助哪些方式實現自身強大目標的等,在學生回答時,教師應根據其回答內容,引出“資本主義發展過程、新航路開辟的歷史價值、殖民侵略歷史進程、工業技術在世界歷史形成中的作用”這一教學任務,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其次,分組進行角色扮演,認命各個小組為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將“資本積累方式”、“工業發展過程”等搬到課堂中,以英國代表組為例,引導學生從世界市場形成原因、方式等進行陳述,同時允許其他小組進行辯駁,提出各個國家在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各種行為對其他國家與世界的影響;最后,教師對整個世界市場形成過程進行串講,強調重點內容與標志性事件,并對各個“國家代表小組”進行點評;通過這種全民參與的教學方式,變教師主講為學生主動探索經濟史知識,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質量,又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效果。
2.重視反饋,及時調整教學任務
教師應定期詢問學生教學建議,包括教學方式,內容安排、互動活動效果、課后作業布置量等,從而獲取第一手資料,并依據學生提出的建議,及時調整教學任務與課程安排,以提升教學效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復習古代社會經濟內容時,例如,在系統復習中國不同時期的耕作方式時,教師可采用對比方法,對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文化、生產力發展水平、人民基本素質等進行對比教學,以時間為紐帶,將整個發展過程融合為一體,探究耕作方式隨著時間的推進,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具體耕作方式以及對當時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的影響,講解完畢后,應做好反饋信息調查,如果學生對某個知識點存在疑問,教師可實行“問題整理”,即設置答疑環節,在串講時,號召學生指出不懂之處,在黑板框架上進行羅列,可先詢問已經掌握的學生的看法,再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重點解釋,爭取讓每位同學都能熟練掌握古代社會經濟概況。
3.抓住關鍵,突破講解難點
正所謂,打蛇打七寸,要想突破高中經濟史講解難點,也應抓住題目關鍵,能夠透過現象分析事物本質,從而將題目進行及時消化與吸收。例如,在復習“鴉片戰爭后的中國社會經濟”內容時,教師應突破常規“背誦復習法”,可事先向學生提問相關問題,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再結合復習計劃,將重點、難點各個擊破,然后找準切入點,帶領學生進入歷史學習狀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課文提到,鴉片戰爭后,較多的洋貨涌入中國境內?這里的洋貨都有哪些東西呢?
學生:西方國家所生產的產品。
教師:涌入中國,說明規模大、數量多,那么西方國家是怎么生產這么多產品的呢?
學生:運用機器生產。
教師:為什么洋貨進入中國市場后,打擊了我國原有的手工呢?
學生:洋貨價格低,而且功能多……
通過這樣富有邏輯性的“雨點式提問”,使學生的思維跟隨“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經濟”形成的關鍵原因,抓住該知識的本質內容,從而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4.結束語
高中經濟史教學最重要的是掌握靈活的教學方法,依據學生的興趣、知識掌握程度,并結合多角度的反饋信息,做好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措施的優化工作,合理安排教學活動,借助對比、時間關系、影響等對經濟史實行專題講解,找到突破其難點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高三學習的特點,對經濟史知識綜合探究、分析對比,以實現“低投入,高產出”,提升經濟史教學質量,幫助高三學子順利通過升學考試。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浦高級中學文昌校區)
新課程標準要求,現代教師必須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著手,去實現教學的目的。而這些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位于三維目標之首。道德是價值觀的表現形式,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道德觀及道德行為。我們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觀,必須時刻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德育思想。筆者談談高一《經濟生活》道德教育問題。
(一)在整個經濟生活教學中,要強調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道德經濟。
⒈從宏觀上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道德不可分割
一定的經濟需要一定的文化。人類經濟發展史表明,當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取代封建自然經濟后,相應的道德文化沒有建立前,自然經濟呈現無序狀態。我國改革以來的實踐表明,由于沒有建立市場主體自覺遵守的精細的道德文化,使經濟活動的許多空間失控,使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等現象時有發生,導致一些單位和個人鉆政策和法律的空子,這些都嚴重沖擊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秩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包含尚公精神,即崇尚公有制經濟對非公有制經濟的主導作用,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為經濟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三個有利于”價值取向的指導下,樹立公平意識、進取意識、誠信意識、互助意識。
⒉由于市場本身的缺陷,必須要求發揮道德的協調作用
市場經濟要求一切經濟關系市場化,而市場化的經濟關系必然受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優勝劣汰規律的調節和支配,這樣使得每一個市場主體都成為具有獨立利益的自然人或法人,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這就必然會有意無意地違背市場交易規則,發生多種利害沖突,如果不及時地得到合乎市場規律要求的妥善解決,就必然導致市場規則的破壞和市場秩序的紊亂,從而危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這就需要一種深入人們內心的、具有穩定的、連續性的、廣泛影響力的道德約束機制來進行監督。
⒊道德可以彌補市場法治的某些不足
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都是調節社會關系的手段,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但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一般地說,法是通過“抑惡”來揚善的,而道德是通過“揚善”來抑惡的:法訴諸于懲戒,往往只能除“惡”于已然,起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作用,道德則訴諸良心,可以防“惡”于未然;法長于治“標”,道德則長于治“本”:法遵循實用性原則,主要是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道德則遵循應然性原則,還可以引導社會走向理想。另外,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不僅道德需要良心,而且法也需要道德、良心的扶持,一個社會良心和公眾良心泯滅的社會,法律不僅會喪失其公正性,同時也會喪失其權威性。在歷史長河中,再完美的法律制度也還是會有空隙可鉆的,隨著情況的變化,制度規章也會有不適應之時,所以,在許多法律干預不到的地方,道德恰恰可以彌補它的不足。
⒋道德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一個新的趨勢就是經濟增長已不再單純依靠資本、技術等經濟因素,還有賴于各種非經濟因素。諸如文化知識的投入和道德精神的注入。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統計資料表明,人文因素在經濟增長方式中已占50%的比重,表現為意識形態的道德理論、價值觀念、倫理原則、道德人格等便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人文因素。成熟的市場經濟中內涵了誠實、信譽、公平、互惠互利等道德因素,并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那種效率和公平兼顧的價值觀,仁中取利、義中取財的經營方略,誠實信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德精神,使企業具有長久的發展后勁,成為增強企業競爭實力和經濟效益的“活水源頭”。
⒌道德對合理配置和利用人力資源作用重大
道德是人力資源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人力資源不僅包括勞動者一定的智力和體力,同時,還應包括一定的德力,勞動者只具有健康的體魄、靈活的大腦機能及智能還不夠,還必須具有一定的理想和奮斗目標,有較高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準則,有積極進取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只有在道德的作用力下,自身的智力、體力和全部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的調動和發揮。在社全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合理地配置勞動力,除了要有科學合理的經濟體制和管理制度外,還要有較高職業道德水準的管理人才,有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規范體系,調控手段和監控機制。
(二)在各個環節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內容,可以突出以下相應的道德思想和觀點。
⒈市場經濟條件下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四個環節需要道德機制發生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商品的生產、交換,還是分配和消費,都涉及到如何在道德范圍內進行的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商品的生產、流通和資源的有效配置等各個方面都蘊含了一種不同于“歐美資本主義”以個人為本位或“亞洲資本主義”以集團為本位的文化精神和價值理性。商品生產者和銷售者必須恪守一定的道德規則,這樣才能使整個商品流通過程和諧完成。例如,經濟生活第一課“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信用工具”,第三課“消費及其類型”“樹立正確消費觀”,第四課“ 生產與消費”,第五課“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勞動合同制”,第八課“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第九課“市場交易的原則”等等,以上市場主體的行為既有法律具體規定,也包含一種社會主義道德精神貫穿了整個教材,可以說,道德思想是經濟生活的靈魂,經濟生活教學如果沒有德治思想或德治思想體現得不充分,都是缺陷和不完整的。
⒉經濟競爭的有序性也離不開道德的監督
有市場就有競爭,有競爭就得維護自由、公平、公正的市場規則。這些規則有法律性的,也有
在人們內心長期形成的共同信念。由這些信念來規范各種交換和競爭行為,市場機制往往不會失靈或者扭曲.市場好比運動場,競爭就象比賽,都講究友誼第一,都主張在道德范圍內的積極參與。例如,經濟生活第一課“紙幣”,第二課“商品的基本屬性”,第三課“做理智的消費者”“公司經營成功的要素”,第五課“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第九課“市場交易原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建立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第十課“對外貿易”等內容,它們的順利進行,除了法律規定外,都離不開人類共同道德的規范作用。
⒊市場主體的平等、自由依賴于道德
市場經濟主體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自由的,任何脅迫行為和欺詐行為在交換活動中都是無效的,為確保這種地位平等的競爭自由,就得依靠道德,發揮道德的監督功能。例如經濟生活第二課“價值決定價格”,第四課“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競爭地位的平等性”,第五課“勞動和就業”“勞動合同制”“社會保障制度”,第六課“效率和公平”,第七課“個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課“財政和稅收”,第九課“市場交易原則”等內容都充分體現了這一特征,這需要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細心闡述。
⒋契約(合同)的效力需要道德發揮維持作用
市場經濟必定導致生產者之間發生商品貨幣關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商品貨幣關系往往采用合同的形式規定下來,而這種合同關系除需要法律規定外,道德機制也必不可少。例如,教材第五課中“勞動合同制度”,第六課“銀行的作用”,第九課“市場交易原則”,第十一課“世貿和金融組織”“對外開放堅持的基本原則”等內容都直接或間接地表明市場經濟是合同經濟。
⒌提高經營者、勞動者素質需要發揮道德的作用
經濟生活課程標準清楚地說明我們學習經濟生活的目的包含增強法制和道德觀念,自覺規范自己在經濟生活中的行為。在教材第一課“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第三課“做理智的消費者”“公司經營成功的要素”,第五課“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第八課“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第九課“市場經濟和市場秩序”等都始終把握社會主義道德的主旋律。
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發揮道德的力量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是要協調好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這樣才能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這就是說要遵循生態環境道德,自覺調控人與自然的關系,與自然界協調發展,與其他物種共生共榮。這種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生態環境道德的經濟價值所在。這些在教材第三課“消費及其類型”“樹立正確消費觀”,第四課“ 生產與消費”,第九課“國家的宏觀調控”,第十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又好又快發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教師通過教學必須始終要灌輸道德思想。
(作者單位:湖南省武岡市第二中學)
高中歷史新課改教科書加大了在經濟史的方面的比重,使經濟史成為獨立的必修模塊。應該說加強經濟史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更理解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脈絡。但至新課改以來,把經濟史獨立編在一本教科書中又會使學生掌握起來頗感吃力,也使身在一線的高中歷史老師感到經濟史確實不好教,原因大致有如下三個:
其一,經濟史的史實紛繁雜亂,學生學起來常常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困惱;
其二,經濟史尤其是越是離我們現時代比較遠的史實,初中了解得比較少,學生比較陌生,也難以跟自己的生活掛起鉤來,因此學起來比較枯燥;
其三,經濟史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堆史實的堆砌,其實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由于許多文科生在讀初中的時候,社會發展史掌握得也比較不好,因此要理解起來就比較吃力。
基于以上三個原因,高中生對經濟史的學習往往感覺到繁、雜、難,一線老師們也感到經濟史的教學枯燥無味,原理又過于抽象,因此也常常為此而苦惱。筆者從事高中歷史教學十幾年來,也時常思考如何在經濟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讓課堂"活"起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老師能在歷史課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課改以來這些年的實踐和探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學生學習經濟史,培養學生對學習經濟史的興趣。
1 注意梳理史實之間的邏輯關系,挖掘課本中的隱性知識,理順歷史的發展脈絡
如《中國古代土地制度》這一課,是經濟史中的重難點,該課講述了中國古代從周到明清的土地制度演變,史實很多,但要讓學生理解起來卻也不那么容易,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如何從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變,課本只是列了一些史料作為佐證,還牽涉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稅制改革,如果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沒有講透史料間的邏輯關系,學生讀起課本的話還是感到一頭霧水或者也是似懂非懂。為此筆者在課本表述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一條歷史發展的事件邏輯鏈條:
鐵器牛耕的出現(生產力的發展)個體家庭耕作逐步取代千耦其耘、人們耕作完井田后還能開墾荒地公田被拋荒、私田出現(公田要交貢賦缺乏積極性、私田不用)各國稅制改革(不管公田私田都要交稅)承認土地私有、刺激人們勞動積極性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生產關系改變(有地個體小農交稅,無地農民交租,租佃關系產生)。
這個邏輯鏈列出來后,一目了然。學生按照這個事件鏈加上老師的適當講解,當場就能掌握這么一個較難理解的歷史事件發展脈絡。有理解,也就能把課本堆砌起來的史料化繁為簡,記憶得到深化。
2 拓展課本知識盡量使史實與身邊時事、生活聯系起來
例如,在《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一課中有許多發明就跟我們現在的生活緊密相關。筆者在講述引發英國工業革命的棉紡織業發展中,不僅梳理了人類服裝布料的發展歷程,從中國的麻布、絲綢到西方的呢絨、棉布和化纖布,而且還結合當代我們所穿各種衣服布料的優缺點,介紹了我們選擇服裝布料時應注意的事項,學生聽起來才會感覺到歷史就在他們身邊。又如布雷頓森林體系這個子目,要理解起來其實不是那么容易。筆者在講這個子目的時候,不僅講述了人類貨幣發展的歷史(貝殼、銅錢、白銀、紙幣),紙幣贏得人們信任的價值依據,更主要是結合當前世界跟美元霸權和人民幣匯改相關的時事,如煤炭和鐵礦石談判,我國是最大的煤炭出口國,又是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為什么不管出口和進口,中國都不能掌握定價權?華爾街引發的次貸危機為什么美國金融家闖出來禍卻要全世界來幫他買單?而這一切都歸于華爾街主導的美元霸權。將歷史與時事結合理解,不僅使歷史變得不再陌生,同時在拉近歷史與現實距離的時候,學生就自熱而然對歷史有親近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也隨之增強了。
3 課堂上老師積極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歷史的味道
如《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一課,介紹了近代中國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生的變化。該課趣味性較足,也跟我們身邊的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為了加深學生對該課的印象,激發他們的興趣,筆者在該課中設計了一些近代生活的情景:
在1916年的某一天,某個商人要從北京到上海洽談生意,首先他在北京打電話給上海的朋友預約好到達的時間,然后穿上棉布做的中山裝,坐火車到上海后,乘電車到外灘。當他到達外灘的公司時,已近日暮,看到大街上燈火通明。當天晚上他與上海的生意人一起去吃牛排,飯后就住在這個生意人自家的一座三層高的洋房里。第二天,他便搭乘飛機匆匆趕回北京。到達機場時,你的家仆開著一輛汽車把他接到家中。吃過晚餐后,他的妻子孩子們又熱情地邀請他去看電影。閑聊中,他告訴妻子這次去上海洽談的是一筆農業化肥的生意。如果做成,對方就通過郵局馬上給自己匯款過來。
通過以上材料,復原當時中國社會的衣食住行,然后讓學生判斷以上場景哪些可能是真的,哪些不可能是真的。通過這樣的情景創設、角色體驗,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得到提升,不僅調動課堂參與的積極性,還讓他們感到歷史不是冷冰冰的"事實刑場",而是活生生的生活,也就增強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4 適當引導學生看一些歷史課外書,也可以是一些專題紀錄片
我們發現很多歷史學習好的同學其實學得很輕松,他們真正花在歷史單科學習的時間并不多,考出來的成績卻比經常在讀、反復在讀課本的同學好,這其中的原因難道僅僅是他們記憶力好嗎?應該問題不在這,這種情況的發生絕大多數是因為這些同學從小閱讀面寬,見識廣博,理解力自然就強,理解力強也就記憶深刻。但對多數高中生而言,他們的學習時間節奏已經很緊湊,加上以前如果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就很難啃大部頭的名著和歷史著作。因此我們老師在給學生推薦課外書目的時間是應該斟酌一下,既考慮知識性、
可讀性,又應考慮有內涵有趣味。比如網絡歷史小說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等。電視紀錄片可看《大國崛起》、《復興之路》,還有老少皆宜的《百家講壇》,這些都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也培養他們對歷史的興趣。
5 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選擇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跟歷史相關的課題
比如新課改以來,筆者曾經指導了一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是《中國古代一兩白銀相當于我們現在多少錢?》。這個課題名稱原來是由一個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在課題討論時當場提出的,筆者一時也不知該如何回答,可筆者發現當這位同學問起這個問題時,其他同學都豎起了耳朵,可能由于課題名很吸引人,所以筆者就因勢利導,經過討論當場就定下這個課題。過后課題組的同學都很想了解到問題的答案,因此他們也都很積極投入到這個課題研究中。通過這個課題的研究,筆者發現凡是參加這個課題的同學,歷史成績普遍都有較大的提高。尤其是有兩個女生本來是被動來參加這個組的研究性學習小組,平時的歷史成績很不理想,但通過這次研究,成績上升特別快,原因就在于他們找到了學習歷史的方法,領悟了歷史的樂趣,因此歷史對他們來說不再是枯燥的,而是"找到感覺了"。
以上五個方面的建議和做法是筆者在經濟史的教學中思考總結出來的,其核心就是一條,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加強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當然,老師給學生減負,老師自己反而是要加負,加負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學"繁、雜、難"的經濟史的時候,不再有畏難情緒,讓學生感覺到經濟史不再枯燥,更主要是有助于擴寬他們的視野,加深他們看待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又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做一個樂于學習的人,從而實現新課改的價值理念。
經濟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決定性的作用,由此決定了經濟史在歷史新課程模塊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現行高中經濟史課程缺失的客觀存在,在此基礎上相應規劃經濟史課程的教學策略,以達到高效的教學目標,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一、高中經濟史課程教學存在的缺失
1.高中歷史課程設置及教材編寫欠合理。首先經濟史的課程內容由于不同的知識選擇,導致不同課題內容設置存在著較大的輕重反差。有的課題內容偏少,教材編寫也較空泛。如人民版教材中“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等課題。有些則內容厚重,造成教材繁雜。如人民版教材中“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等。此外,教材編寫者對課標的把握也存在偏差:如人民版教材中“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內容包括“神農的傳說”、“‘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沉重的賦稅和力役”、“大禹和他的繼承人”。課標對此課的要求是“知道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農業的基本特點”。與課標相比,人民版這一課內容顯然多出許多,如階級關系、賦稅制度、水利工程等,而對土地制度卻講的不夠詳細。我們如果忽視對課標的理解,一味地依據教材,可能就會混淆主次,偏離學習重點。教材除這類游離于課標內容要求的偏差外,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分析不清、文字表達含糊,甚至體例結構不清等缺陷,這些教材問題的存在加大了經濟史教學的難度。
此外,由于高中歷史課程的專題編寫體例客觀上造成了知識斷裂,人為割裂了經濟與政治、文化之間的聯系,導致教學中對一些重大問題的分析失去政治及思想文化層面的知識依托,成為了經濟史教學中的障礙。
2.初高中經濟史教學嚴重脫節。整體而言,初中歷史課程存在著重政治史,輕經濟史的傾向。從課標看,初中中國近現代史部分14個單元,共65個知識點,經濟史僅占13個,占比只有兩成。與政治史相比,經濟史要求明顯偏弱。當然,這與初中學生的認知程度是相關聯的,但這也說明了初中階段經濟史基礎知識的相對薄弱。而高中經濟史的專題史體例和較高的能力要求,需要學生有較好的基礎知識儲備。這種初、高中經濟史相脫節的現象,導致高中經濟史內容偏多、偏難。
3.師生的經濟學理論知識貧乏。盡管學習經濟史在現實層面具有經世濟國的重大意義,但經濟史對師生而言畢竟屬于比較專深的知識內容,教或學難度較大。經濟史內容涉及了諸多深奧、抽象的經濟學理論與概念,往往超乎學生的認知程度。同樣,許多教師也存在經濟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知識儲備相對不足的問題。以已昏昏,何以使人昭昭?改變經濟學專業知識儲備與高中經濟史課程要求相脫節的狀況,是許多歷史教師需補上的一課。
了解高中經濟史課程教學存在的缺失,是進行經濟史有效教學的基礎。下面,本文就此提供一些教學思考,希望對提升經濟史教學的有效性有所裨益。
二、經濟史課程教學的應對策略
(一)準確把握課標。經濟史教學必須認真鉆研課程標準,以課標為依據。對課標的把握,除熟悉經濟史的課程地位、基本理念、體例結構外,教學過程中還應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理解課程內容的兩個層面能力要求:即第一層是掌握史事的要求,第二層是歷史認識的要求。如:課標“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采用兩段式的表述形式,先要求識記相關史實,然后進一步提升到理解和應用層面,最終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在此,教師應對識記層面的“了解、簡述、知道、列舉”,理解層面的“總結、概述、說明”,應用層面的“分析、探討、認識”等能力指向要求加以區別與把握,以明確教學目標要求,指導教學活動。
2.依照課標要求,明確教學目標。如:兩次工業革命,課標要求“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市場發展的影響”。教學內容則可細化為(1)知道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并能列舉珍妮紡紗機、改良蒸汽機、火車等重大發明,了解工廠制的形成;概述電、石油等新能源的開發和應用的相關史實。(2)探討工業革命如何促成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從生產關系、國際關系和世界市場等方面評價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教學目標要完整、準確地把握課標要求的內涵(即每個知識點所要掌握的基本內容)和外延,避免對課標知識點要求認識上的偏差,這就要求教師吃透課標,要有準確把握課標的能力。
3.依據主流史觀梳理經濟史。高中歷史課程以文明史為核心,突出體現了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等新的史學理念,并以這些史學理念貫通古今,聯系中外,串起各個模塊的知識脈絡,經濟史也不例外。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一些基本史觀出發,梳理經濟發展的重要脈絡及其規律,按不同史觀的要求,對經濟史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同時,這三種史觀是相互聯系的。現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更多地強調1500年以來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演進及工業文明向全球擴散的歷史,實際上是文明史范式的一個特定階段,二者只是在這一階段用現代化范式和全球化范式來概括更能把握其特定的歷史階段特征而已。如果說,現代化主要從縱向角度演示人類的近現代文明進程,全球化則側重于橫向角度強調人類文明的聯系與交流。
因此,只有認真研讀經濟史模塊的課標,準確把握、理解課標的思路與要求,教師才能依據重點,簡化教材,進行具體有效的教學設計,達到減負增效的教學效果。
(二)理順基本內容。由于教科書的敘述存在著或過分簡要,或容量過大,甚至條理不清的情形,歷史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主旨及重點,依托新課程涉及的領域和范圍,編織完善、合理的知識網絡,幫助學生弄清歷史發展的本來面貌。首先,要將基本史實條理化,復雜過程簡約化。如“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新體系”,教材內容即可要點化概括為:一個中心(以美國為中心)、兩個體系(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和國際貿易體系)、三大組織(IMF、WB、GATT)等三個方面。此外,在理清各課知識條理的基礎上,還應適時對單元知識及大、小專題知識結構進行宏觀整合。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大跨度地縱橫梳理知識結構,有利于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地“三步一回頭”,達成溫故知新的學習效果。經濟史教學量較大,面面俱到不容易講清楚,也很難完成教學任務,故授課中要堅持簡約知識結構,理順基本史實的原則。
(三)講清基礎概念、講透理論分析。經濟史中涉及的經濟基礎概念、基本理論和觀點,對于中學生而言相對陌生、抽象。歷史老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在教學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講解經濟史中的這些概念和基本理論、觀點,切不可冗長。(1)歷史概念力求講清、講白。如“海禁”與“閉關”,二者往往混淆。海禁在明清時期都實行過,但都是短期的,并非一貫的政策(明朝倭患平息,清朝平定臺灣后都開禁)。而清朝的閉關則是長期的政策(根本原因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導致)。海禁主要是對內的防范,而閉關則主要是對外的消極防衛措施。此外,還有自然經濟與小農經濟、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原始資本積累與資本積累等概念間的區別。這些都是學習經濟史中繞不開的基礎概念,它們是學習理解經濟史的重點,是歷史思維的切入點,往往也是考試命題的著眼點。不少同學在考試中選擇題丟分嚴重,其因素之一就是歷史概念模糊不清。(2)基礎理論和基本觀點要講全、講透。如“為什么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味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論證這一觀點:(1)首先,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核心的世界分工格局最終形成,工業生產大范圍、大規模地發展起來。各資本主義大國通過殖民擴張、瓜分世界、商品和資本輸出及掠奪原材料,建立了完全根據本國利益為轉移的國際分工體系。(2)大規模近代交通通訊系統的建立。兩次工業革命,形成了聯接世界的鐵路網、海運、公路交通網絡及通訊系統。(3)世界貿易以空前規模發展起來。(4)世界金融中心形成。倫敦成為工業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的金融中心。(5)股份公司的普遍化,甚至形成跨國公司。(6)列強對世界的瓜分進一步推進世界市場的形成。由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新產品需要大量的銅、橡膠、石油等原料和能源資源,而這些正是歐洲國家缺乏的。這加劇了它們對世界市場的爭奪,引發了列強瓜分世界,東西方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
總之,經濟史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深入淺出地講授經濟史教學中的相關理論和概念,注意把“歷史”與“當下”聯系起來,努力貼近學生生活,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史相關內容。
(四)教材內容簡則增補,繁則簡化。教材內容編寫是對課程目標要求的一種詮釋。由于課標的語言高度概括與濃縮,使得教材編寫者在理解與把握課標中難免存在偏差,也造成了不同版本教材的課題篇幅往往繁簡反差較大。以人民版經濟史教材為例,專題六第3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的課標要求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課標表述“言簡”但“意不賅”,它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學習要求,第一層次“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側重于史實的鋪墊,主要以美國為重點,讓學生認識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具體表現及原因。而第二層次“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側重于對資本主義新變化認識的概括提升(如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制定經濟計劃,指導經濟發展;通過財政及稅收政策調節社會生產;實行福利制度等)。在此,人民版教材內容與課標要求顯然出入較大。人民版教材的此課內容包括了“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斷調整的經濟政策”、“美國的‘新經濟’”、“戰后的西歐和日本”等四個子目,不僅內容編寫分量重,一些所涉概念也相當艱深,如美國的“新邊疆”、“偉大社會”、“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等,師生理解顯然困難;而有關課標的主題要求“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卻未予以明確指出。人民版此課內容編寫較明顯地游離于課標之外,造成了教材內容的繁雜,對此需要化繁為簡,否則將無法按時完成教學任務。而對于一些教材篇幅過于精要,不夠豐滿,不夠完整的課題內容,則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加以必要的補充完善,以便學生能夠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五)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教材。閱讀是人類社會最普遍、最持久的學習方式。在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材的閱讀、自學能力的培養既有利于緩解教學進度與課時的矛盾,更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高中經濟史教材如何閱讀?讀什么?這些方面離不開歷史教師的引導,如人民版教材的各個專題和課題所涉及的領域和范圍、課題的構成、學習的主旨、圍繞的重點等,都需要教師加以點拔。重視“前言”、“導語”、“課前提示”的閱讀,讓學生明確要“讀什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把握教材的知識框架,學會提綱挈領、提煉要點;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推敲和把握關鍵詞;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等等??傊?,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轉變傳統學習觀念,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是教師的職責所在。
高中經濟史由于課程內容的抽象性及課程體例結構的離散性給教學帶來了較為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難得機遇。只要我們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教學技巧與方法,加強經濟史和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就一定能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人類經濟活動是有道德價值導向的。在高中經濟生活教學中,引導和幫助學生認同并踐行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方向,也關系到我國市場經濟未來的發展。
一、在教學中落實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
市場經濟不是天然的道德經濟。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機制和道德規范,必須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經濟生活課是對高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通過經濟生活的教學,落實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應當圍繞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我國公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引導學生明確自己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努力踐行社會公認的市場經濟道德準則。
艱苦奮斗、勤儉自強?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體現。從國家層面上看,我國發展市場經濟的物質基礎相對薄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小康社會的全面實現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因此必須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從企業經營層面上看,一個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無論是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還是提高生產效率、拓展發展空間,都離不開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居安思危、奮發進取、自強不息的責任意識。從個人生活層面上看,艱苦奮斗既非反對生活享受,亦非排斥物質利益追求,而是提倡樹立正確的勞動就業觀,自主擇業,競爭就業,艱苦創業,靠自己的雙手開拓新的生活;提倡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勤儉節約,量入為出,理性適度消費而不奢侈浪費。
誠實守信、競爭創新?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人們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必須遵守的一項最基本的道德準則。誠信經營是企業樹立良好信譽和形象的基礎,更是企業的美德和最基本的社會責任。企業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利益,漠視社會責任,假冒偽劣,棄信毀約,不僅不會真正取得成功,最終還一定會被逐出市場。只有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誠實守信,社會的商品流通、合同契約履行和現代金融活動才能夠得以順利進行。競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沒有了競爭,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就會失去活力,失去效率。但競爭也有它的規范要求,毫無顧慮地無序競爭,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結局只能是游戲規則的破壞和市場體系的混亂。通過競爭推動產品、管理、體制的創新,通過創新提升工作業績和競爭能力,才能形成發展的良性循環,達到市場主體多方共贏的結果。
利益兼顧、公平公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承認利益的差別,肯定個人追求正當利益的合理性,但也要防止利益分化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帶來社會矛盾的激化。堅持利益兼顧的道德準則,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擺在優先和主導的地位,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的重要特征。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本S護社會公平公正就要在市場經濟發展中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權利,努力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機制,在全社會大力提倡扶貧濟困、熱心公益、揚善抑惡、友愛互助的道德風尚。
保護環境、和諧合作?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良好的環保道德。從發展戰略上看,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戰略的突出位置。從公民個人來看,應該樹立生態文明觀念,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在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演講時說:“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和諧的發展?!鄙鐣椭C人人有責,和諧社會要靠社會成員共同建設,由人民共同享有。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的形勢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才能更好地把握發展的機遇,應對嚴峻的挑戰。
二、探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徑
高中生作為具有鮮活生命的道德主體,他們正處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階段:一方面,他們的身心發展趨于成熟,獨立思維能力明顯提高,不愿意被動地接受他人的或既定的觀點,對道德說教非常反感;另一方面,他們對社會的了解不夠深入,容易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自身難以完全獨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觀點。針對高中生思想活動和品德形成獨立性、多變性和可塑性的特點,在經濟生活教學中滲透道德價值觀教育,必須探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在反思經濟現象中提高道德認識?學生在對生活里經濟現象的觀察中,往往會自發形成一定的道德感知,如對拜金主義的反感、對假冒偽劣商品的憎惡等。將這些感性的道德認識上升為理性的道德信念,需要引導學生對這些經濟現象作深入分析和反思,使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對經濟生活中是非、好壞、善惡的正確態度和評價。在“公司的經營與發展”一目的教學中,一位教師在出示了“三鹿奶粉”事件的有關材料后,并沒有簡單去問:“誠實守信對企業生存和發展有什么重要意義?”而是提出了如下幾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食品安全事件屢禁不止,其原因主要有哪些?”“在‘蛋白精’的研發、推廣、使用過程中,哪些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在添加三聚氰胺已成行業‘公開秘密’的環境中,奶農誠信經營可能會損害自身利益,如果是你,你會如何選擇?”學生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既從食品檢測技術、食品安全監督制度、市場經濟的自發性、技術人員的良心、政府工作人員的責任心等方面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屢禁不止的原因,更進一步認識到社會信用制度不完善、誠信缺失的惡果。通過對上述經濟現象的反思,學生們不僅認識到政府官員、企業家恪守良好職業道德的重要性,而且將自己置身其中,強化了作為社會公民必須在任何時候、任何崗位堅守道德底線的道德觀念。通過這一教學活動的開展,“誠信”“責任”已不僅僅是用來譴責唯利是圖企業和見利忘義個人的道德工具,更內化為學生理性的道德信念,有力地促進了學生道德認識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升華。
在揭示經濟規律中發展道德思維?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對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時,往往很難簡單地用是與否、善與惡去評價。在經濟生活教學中發展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就要使他們在道德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能夠將尊重經濟規律和堅守道德責任有機結合起來,理性作出判斷和取舍。如:匯源果汁將被可口可樂全資收購的消息傳出后,在學生中引發了廣泛爭議。一位教師就此話題組織學生開展了綜合探究活動。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圍繞“匯源果汁與可口可樂達成的交易是否違背了正常的商業原則?是否損害了國家利益?”“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進行的這一收購計劃要取得成功,取決于哪些條件?”“匯源果汁從中能得到什么?會失去什么?”“民族品牌發展之路在哪里?”等問題搜集了大量資料。在此后進行的成果交流、討論會上,學生們從樂百氏、大寶談到樂凱、娃哈哈、匯源,從經濟全球化發展、國家經濟安全講到市場經濟法律制度、企業經營戰略,對市場經濟發展中外資并購利與弊、民族品牌生與死、市場交易義與利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通過這一活動,復雜的經濟生活得以還原,深刻的經濟規律得以揭示,抽象的經濟理論得以活化,學生的道德思維也得到充分的拓展。學生們認識到,把正常的商業行為上升到關系“愛國”“民族”的高度,甚至對其進行狹隘的道德譴責,既違背經濟規律、無益于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不符合市場經濟道德發展的要求。
在參與經濟生活中強化道德實踐?高德勝認為:“真實有效的德育必須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并回到生活?!苯洕畈荒軟]有道德,參與經濟生活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道德學習的過程。在經濟生活教學過程中堅持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學生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在參與經濟生活中將德性自覺轉化為德行。教師應注意對學生經濟生活中的道德行為方式提出要求,作必要的指導,鼓勵他們自覺接受生活實踐的考驗,逐步養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一位教師結合經濟生活教學,經常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如體諒父母勞動的艱辛,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支出記賬;樸素生活,個人消費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保護環境,自覺使用環保購物袋,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誠實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記錄;尊重他人勞動,不購買和使用盜版書籍、影碟;關注社會公平,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樹立開放包容的心態,理智對待外國產品;等等。這些“作業”貼近學生生活,具有豐富的道德內涵,需要學生用行動去完成,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現實經濟生活的理解,又在無形中強化了學生的道德實踐。通過觀察發現,這樣的“作業”學生是愿意做也能夠做到的。一位學生通過對一學期自己學習、生活花費的記賬發現,家庭月收入有一半多花在了自己身上,從此花錢變得“小氣”了,孝敬父母、勤儉節約變成了自覺的行為。這說明,引導學生在參與經濟生活中強化道德實踐,才能促使其道德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從而過上更美好、更有意義的生活。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指出:“在發展經濟的基礎卜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這一決斷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這是我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進全民福祉,建設公平公正的社會,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的科學發展觀而采取的重大戰略措施。那么,作為政治教師在經濟學課堂中要結合課堂教學貫徹落實這一政策,讓學生真正全而深刻地理解黨的這一政策,具有重大意義。下面結合高中經濟常識教材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更加注重公平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市。使整個社會生產過程發生了根本變化。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不再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價值,而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禮會成員之問不再是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而是平等勞動、走向共同富裕的關系。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產生的社會成員之間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要求必須把全體人民的利益,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時刻作為我黨的根本出發點。建設好中國特色的禮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工作必須以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以同志為卣‘的黨中央堅持與時俱進,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針對目前中國發展的實際,及時提出更加注重社會公平,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更加注重公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同社會主義本質是一致的,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薄柏毟F不是社含主義,貧富差距過大,兩極分化更不是社會主義。”
中國社會正在從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邁進,2005年我國已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階段。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時期,既是黃金發展時期。也是矛盾期,處理得好,能夠順利發展,經濟能夠很快上一個新臺階:處理不好,經濟將停滯不前或倒退。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這一十字路口,為了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就應該解決好目前收入過分懸殊的實際情況,目前是我黨和國家為實現2050年的第二個宏偉目標奮斗的關鍵階段,如果社會公平解決不好,有可能影響社會穩定,進而可能使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毀于一旦。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
在高考政治第二輪復習中,主要通過專題形式來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對于高中經濟常識中的“生產理論”專題,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本專題在整個知識體系中和高考中的地位。本專題涉及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和焦點問題,是高考中經濟常識論述題主要考查的內容,所以是整個經濟常識的重點復習內容。
2.教學重點、難點。近幾年本專題的高頻考點有: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性、途徑,股份制,良好的企業信譽和企業形象對企業的影響等。在學習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時,可以聯系企業經營者素質,科學管理,信譽和形象,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科學技術的提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低碳經濟等內容。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是高考重點,也是人們持續關注的熱點,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近幾年本專題的高頻考點還包括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就業問題,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等。其中“三農問”題、建立和完善惠及全體國民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就業問題是高考重點。
3.處理教材。根據第二輪復習的需要,首先要構建知識體系,串講主干知識,同時用典型例題使學生掌握易錯點、走出知識誤區,引導學生復習鞏固主干知識,查缺補漏。在此基礎上對考點進行深化整合,以點帶面,使學生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其次要結合時政熱點,理論聯系實際,對同一熱點用多角度分析概括聯系教材,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法說明
1.學情分析。第一層次的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刻苦努力,主動配合教師,具備一定的知識與能力,能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第二層次的學生有努力的愿望和方向,但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牢固,能力相對較弱,制約了能力的進一步提高。第三層次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得較差,能力非常弱,或自暴自棄,或心存僥幸,無心學習。
2.指導思想。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兩頭兼顧,既要強化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網絡,又要深化整和、拓寬加深、提高能力;既要教知識、提高能力,又要糾正不良習慣、端正學習態度。
3.教學方法。(1)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高考考綱要求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探討問題,分析、解決問題,高考試題往往以一些時政熱點問題和一些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問題為依托來考查知識,因此教學中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尤其是聯系時政熱點。(2)多媒體教學法。由于第二輪復習內容多、容量大、涉及面廣,同時要有一定的典型例題和時政熱點資料,因此采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是最佳選擇。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拓寬學生思路,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
三、學法說明
在學習本專題時,我主要從兩個方面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培養學習能力。(1)從整體上提出復習要求。如要利用愛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避免知識遺忘現象,提高復習記憶的效率;在閱讀教材時要精讀和速讀相結合;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識,學會構建知識體系和知識網絡,從宏觀上駕馭知識;掌握答題方法,規范答題等。(2)個別指導。向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爭取使所有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同時加強課外個別輔導,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克服學習障礙。
四、教學過程
(一)知識網絡構建
(二)高頻考點突破
1.主干知識串講??键c一“企業和經營者”:企業和經營者要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企業強強聯合;樹立企業信譽和形象。考點二“產業和勞動者”:三大產業,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通過羅列知識點、填寫關鍵詞的方法,可以再現主干知識,引導學生查缺補漏。
2.深化整合。要重點分析以下問題:企業經營問題、科技創新問題、農業問題、產業問題、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問題等。通過對重點知識的多角度分析,可以拓寬學生思路,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提高知識遷移能力和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對于企業經營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遵循價值規律,面向市場,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采用科技,加強現代管理,進行自主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包括外貿發展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遵守市場交易原則;維護消費者權益;提高素質,注重樹立信譽和形象,提高產品質量,注重塑造品牌;維護勞動者權利;堅持對外開放的原則,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積極開展國際化經營等。
又如對于農業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如何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鄉鎮企業;農業和農村結構調整;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與結構調整的關系;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等。
3.考向聚焦。針對熱點考向,選擇典型例題,使學生進行強化訓練,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熟悉題型。本專題中的熱點考向主要包括企業的生產經營、技術創新、農村改革和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就業問題、社會保障制度等。
4.掌握易錯點。根據易錯點給出相應的試題,讓學生通過錯因分析和糾錯心得兩個手段掌握易錯點。
(三)引導學生規范答題
針對學生答題時出現的常見問題,適當講解答題規范,引導學生規范答題。
(四)展示時政熱點
展示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召開、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等時政熱點,引導學生用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分析時政熱點,理論聯系實際,從更高層次、更廣范圍對知識進行深化整合。
(五)專題過關演練(略)
(六)布置作業、鞏固知識(略)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教育必須以新的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模式,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自主學習、主動思考和創新。分析了高中經濟生活課學習策略指導的必要性,闡述了學習策略指導的具體內容。
關鍵詞:經濟生活課;學習策略;指導
一、經濟生活課學習策略指導的原則
在選擇經濟生活課學習策略內容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要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與經濟生活課教學目標要求相結合,要有一致性和統一性,相互推進。其次,要依據教材內容突出學科體系特點,把學習策略的理論同教學實踐結合,用學習策略針對性地解決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學習策略指導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要以人為本,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二是學習策略的實施和推進,要依據學生認知的規律和特征,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地循序漸進地進行,要注重在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和反饋信息,以便及時地堆學習策略進行更正和遷移;三是要以課堂教學指導為主,堅持課堂內外學習相結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二、經濟生活課學習策略指導的必要性
在新課程背景下,積極采取有效的策略促進思想政治課的有效學習十分必要。
1.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21世紀,制訂能夠激發學生創造性、發散學生思維、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和潛能的學習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社會的不斷發展要求學校教育必須樹立起新教育理念,使得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學會一種科學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并把這種學習策略應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將會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2.新課改的需要
新課改要求,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感受與學習方法的傳授,倡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改要求,要在有效的學習策略指導下,使學生取得最佳的學習效率,以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滿足社會和個人的價值需求。
3.學生發展的需要
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改革,都要求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掌握適應社會需要的發展能力。學生掌握一種科學的學習策略和方法,不但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有利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高效掌握知識,培養技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利于適應現代社會信息增加、生存空間繼續拓展的狀況,符合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理念,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4.經濟生活教學實際的需要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高中經濟生活教材、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也隨之改變,在經濟生活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學生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
三、經濟生活課學習策略的指導
在學生學習策略指導過程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1.合理設置問題情境,以興趣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在經濟生活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合理設置問題障礙、引而不發,激勵學生的探索精神,加強教師與學生間的感情交流,讓學生自始至終保持著較強的學習迫切感并產生積極思維的心理氣氛,就一定能獲得明顯的教學效果。
2.確定學習目標指導學習
學習目標對學生的學習會起到一些必然的影響,學習目標會使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行為。研究發現,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目標,會影響其學習任務的選擇、完成任務堅持性和付出努力的程度。建立學習目標體系,包括學習內容目標與方法、策略目標。在開展之初,教師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并教給確立學習目標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閱讀課題導言等。確立學習目標后要求學生識記學習目標,在目標下有針對性的學習,增強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有利于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3.分層次教學
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能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多層次的差異性,不同的學生基礎和能力存在差異,同一學生在不同類型教學任務中所表現的基礎和能力的差異。所以,要切實采取分層次教學,把教學內容進行分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確定不同的學習要求。
4.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
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使學生充分發揮活動的自主性,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是促成行為結構與知識結構迅速互相轉化的有效途徑。為了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必須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精心組織各類活動,使接受式教學與活動式教學相互補充,促進自主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
(作者單位 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歧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