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7 16:12: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生英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學 英語 生活化 教學
英語是一門語言性學科,和語文一樣也包含了豐富的 知識。英語中很多知識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因此,英語的教學如果采用生活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讓學習輕松學習知識。
一、打造生活化的英語學習環境
(一)構建雙語化的學習環境
英語的學習如果只是單純地死記硬背單詞,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給學生構建一個英語化的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英語。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室的標牌寫上英語和漢語,在墻上也寫上英語和漢語,使學生看到的物體都實現雙語化。這樣學生在看到這些物體的時候,就能積累一些英語單詞。這種雙語化的教學環境是很容易讓學生融入到里面學習英語的,也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構建家庭英語化的環境
家庭也能成為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構建一個英語化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把家里的電視、冰箱、電腦以及餐桌等貼上英語的標簽,這樣學生在會到家后就能習慣性地記住英語,學會單詞。學習也可以在自己的臥室貼一些經典的英語名言,每天休息前記憶下,這樣就能輕松地學習一些英語句子。
(三)利用好社會英語資源
學生在大街上看到英語的標志牌時,要認真的記下上面的單詞,在吃時看到的英語單詞也記下,通過對自己看到的英語單詞的點滴積累,來拓展自己的英語知識。學生在家還需要多看一些英語的少兒節目,在觀看節目中學習英語。很多英語的少兒節目都是比較有趣的,這就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英語環境,學生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高效學習英語。
二、打造生活化的英語課堂教學環境
(一)改變學生的座位模式
傳統的英語課堂上,學生的座位是橫排豎行排列的,學習環境是比較嚴肅的,學生的情緒也是比較緊張的。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改變學生的座位模式,學生可以做成圓形和半圓形,面對面交流。這樣的座位模式可以緩解學生學習的緊張感,讓學生在學習時放松自己的心情。學生這種座位模式下可以自由地討論,通過交流來提高自己在英語學習中的不足。這種座位模式也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體現了英語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
(二)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增加英語課堂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學“Happy New Year”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表演課文中的內容,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課文。學生在表演中就可以理解新課的一些內容,也能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學生在參與表演的過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這種教學模式比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
(三)利用游戲角色扮演,模擬生活情景進行語言實踐
小學生都是喜歡游戲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進行游戲扮演,模擬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用卡片制作一些關于食物、托盤的頭飾,讓學生扮演吃東西的情景。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學習英語知識。這種游戲教學模式給學生構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教學課堂,讓學生在活力四射的英語課堂中學習英語,提高英語知識運用能力。
三、構建生活化的英語練習環境
(一)考試檢驗形式生活化
傳統的考試檢驗模式是單一而嚴肅的,很多小學生都是比較畏懼的,造成了學習壓力,很多小學生形成了嚴重的考試焦慮。教師可以運用生活化的考試檢驗形式,來鼓勵學生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寫英語論文,或者改編英語詩歌,讓學生自由組合排演話劇。通過這些新穎的考試檢驗形式來檢測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度。這樣的檢測形式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競爭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學習英語中充滿信心。
(二)開展英語口語交際活動
小學生都是比較喜歡口語交際活動的。因此,教師可以定期給學生開展口語交際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選擇英語課文中的一些對話,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對話演練。學生在和同學交流中就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教師通過對學生英語口語對話的交流情況,就能對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情況有個大體的了解,然后可以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
四、結語
英語是一門廣泛性的語言,英語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比較重要的。生活化的英語大課堂環境不再局限于英語的教學課堂,還體現在英語的學習環境和考試檢測環境。因此,英語教學的課堂應該是具有包容性的。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該開展生活化的教學策略,為英語教學構建一個生活化的大課堂,突破 英語的教學模式,使教學模式多元化發展,讓英語知識更好地為生活服務。
參考文獻:
[1]陳燁.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探析[J].生活教育,2006,(06).
[2]閔青.生活化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與評價,2014,(09).
關鍵詞:問題教學;問題解決能力;問題意識;教學資源
一、問題解決教學的發展
問題解決教學也稱為問題教學。所謂問題教學,是由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學習單元,以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問題解決教學是以“問題解決”這種全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的教學模式.其教學目的指向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問題解決教學已經成為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直接途徑。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心理學家首先對問題解決進行了研究,并對“問題解決”作了諸多的闡釋。
在國際數學界。美國的玻利亞首先對怎樣解題作了詳盡的探討,之后逐漸對這個問題展開了研究。他強調問題解決過程中的“發現”.把解決問題的策略看成是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和逐漸得到結論的一些建議。他認為問題解決包括四個步驟:理解問題一制定解決方案一執行方案一返回到問題。在這樣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的主要責任就是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從分析人們思維的過程出發,提出相應的問題教學。其教學過程為:設計問題情境一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一占有資料一從事必要的觀察一展開所想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檢驗或驗證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有效。問題解決教學一直備受國際數學界的普遍重視。近20年來,“問題解決”已經成為國際教學改革的熱點。眾多的實際教育和作者將“問題解決”的理論應用于實際教學中,尤其是數學學科。在數學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問題解決能力被提到一定高度。如1977年。全美數學顧問理事會把問題解決的能力放在學生應具有的十大數學能力的首位。指出問題解決并不是指傳統教科書中的那些問題,是包括多種方法和大量實際應用的問題.再次強調了問題教學。
二、問題教學在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方
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大量問題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資料表明。不論是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本身。還是在有關問題解決的具體教學實踐中.都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或不足:
(一)問題解決教學實踐中所關注的問題多為學科內問題.畢業論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缺乏聯系。從眾多的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雜志和通過搜索引擎所查閱到的有關問題解決的研究和實踐成果來看。已有的問題教學中的“問題”多為某個學科領域內的問題.如數學學科中的“相似形”問題:而且大部分關于問題解決的教研論文所關注的都是如何將學科化問題的解法教給學生。以完成該部分內容的知識和技能的教學目標。
(二)在問題解決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提供缺乏考慮。很少針對確定的問題設計與開發支持性的資源。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缺乏對導引性學習資源的設計: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提供給學生、并方便學生使用的支持性的學習資源數量有限。在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中,學生要經歷一定的思維過程。而這一思維過程的順利有效的進行需要相關學習資源的刺激作用。如果缺少了教學資源的支持,學生的學習將會無的放矢,問題也不能迅速得到有效解決。
(三)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知識、概念、原理等的教授和呈現形式單一。學生對于知識、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是成功解決問題的前提。在學生解決應用性問題之前,教師要進行學科知識、概念和原理的教授,為學生進行問題解決奠定基礎。為了使學生靈活、深刻地掌握這些基礎知識.教師可以創意性地將知識、概念、原理巧妙地寓于問題的提、思考和解決的過程之中。可以通過多種形態來表征,即體現為多樣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以有效支持學生對于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就知識論知識地為學生講授。
(四)在進行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體現得不夠。由于對“問題解決”的片面理解,傳統的“傳授——接受”式教學思想在“問題教學”中表現得很突出。即學生總是被要求去解決由他人(教師、教材編寫者、出考題者等)所提出的問題。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缺乏學生主動建構學習的活動,從而使學生不可避免地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這些也在事實上說明了“問題解決”這一口號何以常常與“應試教育”表現出一定的相容性,甚至為后者所利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問題教學的實踐操作建議
問題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直接有效的途徑,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常要用到的。基于以上對于問題教學實踐所存在問題的分析,對教師而言。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注意,從而關注其更好的應用。
(一)問題教學之中的“問題”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教師要善于挖掘。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碩士論文教師可以從學生的一個小小的提問中找到切人點.引導啟發出一場有意義的對所學內容的重新審視,包括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激發起學生強烈的解疑的欲望.能夠紛紛去積極思考。在這里,教師的教學機智。尤其是靈活設置問題情境的機智能起到關鍵的作用。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教師事先精心的設計與創意。也可以是教學過程中善于抓住契機,趕設“問題”情境。
對于問題。教師應該注重問題答案或是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性。尤其對于人文類的學科,一個好的問題,應該是多解的。開放多解的問題不僅對于學生鍛煉分析問題并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有效.同時能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來鍛煉學生,包括思維諸多品質的鍛煉(靈活性、變通性等),系統的思維能力,高級思維能力(創造性、批判性),正面的情感態度等等。
對于那些有固定答案的問題,教師則應從問題的解決方法來考慮其多樣性。應鼓勵學生尋找不同的解決思路。并能夠對其進行分析并比較。
(二)關注生活實踐、關注知識的實際應用應成為實施問題教學的一項重要原則。在強調學科知識的教育體制中,與個人成長息息相關的問題解決能力.似乎一直被忽略。而這些又是可能被我們日常的課堂所關注的。在每一課程(堂)的開始,教師都應該對學生提出一些有關真實性、實用于現實生活的知識點或問題。在以培養小學生數感為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師會讓小學生聯想自己生活中的數字,如,109路公共汽車:肯德基食品店里的價格標牌上的數字……在統計與概率的內容里。讓學生設計有關學校用水的調查與學校節約用水建議的主題、統計家庭所在社區每天的用水與提出節水建議等等。這樣以一些學生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作為主題,不僅內含了豐富的數學內容,同時能夠調動起學生對問題本身的關注以及應用數學知識的欲望。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又會產生新的問題,在達成預期學科目標的同時,使學生的大腦始終保持在一種思考的狀態,開始由數學向其他領域拓展。
(三)給予學生對問題的主動權。美國的教育家認為:學生應該帶著問題走進教室.之后還能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職稱論文而我們的教師往往認為要把學生教得沒有問題,才算是成功的教學。要知道,困惑與好奇是孩子特有的財富,沒有問題恰恰是最大的問題。教師在實施問題教學的過程中,所需要做的是為學生設計情境,激發學生獨立探索,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培養他們多向思維的意識與習慣。
教師也有向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但更多的是讓學生在問題的實際情境的刺激下自主地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在教師進行問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始終保持這樣一種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來,產生新問題去,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能夠保持在一種思考狀態,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他們才會對知識進行更深刻的學習,這才是成功的問題教學。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探究。在教學中,學生能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推導的,教師絕不要越俎代庖。如在美國,一堂講拋物線的數學課,教師講完概念后馬上就布置作業.讓學生去繪制喬丹進球的圖。對于喬丹是怎么進球的這樣的問題.學生當然有興趣去探索。他們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去觀察錄像,去網上收集資料,幾天后作業完成了,規律也找到了。學生在研究問題中也鍛煉了能力。
(四)教師要為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提供充分的多形式的支持性資源。更多地關注學生在整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對支持性資源的需求。如國外的一堂小學二年級的科學與讀寫能力領域的“透視昆蟲”課,教師在進入主題時,精心準備了各種昆蟲的圖片鏈接作為導引性資源,在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后,開始整個教學過程,總共分為五大環節:確定研究的昆蟲——研究你的昆蟲——小組討論——給除蟲者寫封信——設計一張小組的海報。每一個環節里教學者都會為小學生們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源。在確定研究的昆蟲環節,教師不僅提供了幾類昆蟲的圖片,對于每一類昆蟲.還有相應的不同亞類的圖片提供,在學生的第一反應里引起他們的興趣;在研究你的昆蟲階段,教師事先已經設計好每一種昆蟲的各方面資源整合的網頁,學生可以直接點擊鏈接,查找所要研究的相關方面的資料,如,生活棲息地、食物、生命周期、對人類的益處及害處等等;給除蟲者寫封信和設計一張小組海報環節.教師分別提供了不同的范例作為學生們完成任務的支持性資源。整個教學過程貫穿“透視昆蟲”這樣一個研究問題,以“給除蟲者寫信”和“設計小組海報”這兩個任務作為主線,根據教學定的問題和學生群體,教師在教學前對于支持性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已經作了精心的準備和設計加工。
對于問題教學,英語論文這些只是一些原則性的建議,在具體的各個學科的教學中,教師理應運用自己的創造性和教學機智去更好的把握問題教學.并在逐漸摸索中掌握其中的精髓,從而更好地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作為實踐工作者.他們對于問題教學的正確理解以及在自己教學過程中對問題教學的努力踐行.必將進一步推進問題教學在新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陳京山.沒有問題才是個問題[J].中小學管理,2003(11).
[2]梁衛.談談問題教學[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