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6 06:43: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通識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等教育中都涵蓋著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兩項內容。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作為相伴而生的兩個概念,在不同的應用語境中,兩者的內涵會有一定的變動。首先,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主要是使學生成為一個在心理、生理及知識方面健全的人。只有首先成為一個國家合格的公民、一個能夠獨立思考并且有判斷力的人,其次才能成為某一領域的專才。專才主要是針對于專業教育而言的,就是某一方面比較專業的人才。另外,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模式,建立在專業教育上,著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使得學生不僅僅有長遠的見識,又有高水平的專業技能。與之相對應的專業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培養具有一定針對性及適用性的人才。最后,就教育內容而言,通識教育內容主要是非專業的綜合的通用的知識,而專業教育則明顯帶有專業性,主要是一些比較適用的技能和理論知識。
二、促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統一
在提倡將通識教育融入到專業教育的情況下,并不意味著對專業教育的全盤否定。專業教育是在知識逐步分化的前提下應運而生的。現實中,伴隨著職場中對各種能力的需要,高校教育必然會設立專業。為使教育充分實現其價值,我們更應理性對待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
1.避免過分強調專業教育
社會的飛速發展及科技的進步,造就了今天的專業教育,同時,專業發展又督促科技進一步發展。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是建立在科技不斷發展的基礎之上,為此,它們要求專業化教育在高校教育有進一步的發展。這也就意味著專業教育不僅不會低迷萎縮,反而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進一步拓展。因此,我們如果想利用通識教育來阻擋專業教育的發展,必是不明智的選擇。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接受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能夠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進而更好地立足于社會,這也是比較基本的需求。如果這些都不能實現,那么興趣愛好也只能是一句空話。但是如果我們過多過分強調專業教育,必將會付出一定的代價。過多的強調專業教育,將會是高等教育演變為一種比較狹隘的工作培訓,只是為了特定工作而發展的技能,進而將教育局限在一個狹小的范圍中。這樣無疑會造成教育對社會滲透力的減弱,也使得教育不能進一步提出具有重要意義及價值的問題,同時也使教育失去了對于道德的選擇。這也是造成現在社會中一些缺乏職業道德機構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2.發揮通識教育對專業教育的彌補作用
通識教育不以任何一種專業為教育目標,而是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專業教育的追求實用和功利性相比,通識教育則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教育,強調對于精神境界的追求。通識教育主要側重于對人們生活中的相關知識和一些一般性知識的教育,把人類生活中比較深刻的和一些基本的問題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所以,通識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的健康的人格,進而有助于他們對人類文明的全面深刻理解。通識教育主要關注學生心智和能力發展,而這些能力的挖掘及培養,可以運用到所有的專業學科學習中。為此,通識教育不僅僅是對專業教育模式及內容的補充,更是對專業教育精神的一種充實。
3.推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世界上高等教育比較發展的國家,美國的教育發展也離不開通識教育的強化。在美國歷史一系列事件中,都不曾動搖通識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通識教育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專業教育和自由教育之間的矛盾,使學生在個人發展過程中將兩者有機結合。美國的教育發展歷史無疑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統一將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的實現方案
僅僅通過專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始終只能做為一個有用的機器,卻不能成為一個健康和諧發展的人。對學生的教育,首先應該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對于事物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及判斷力。而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依舊存在著過分強調專業技能進而忽略對人本身關注的狀況。為此,我們對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做了深入的探究。
1.將通識教育思想融入到人才培養工作中
高等院校中,對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有以下幾種觀點:①通識教育是對專業教育一些不足的糾正及彌補,也就是說在專業教育之外,讓學生再學一些基本的、綜合的知識或技能。在這種觀點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無疑是并列的觀念。②通識教育主要是對專業教育的拓展與延伸,也就是將專業教育進一步通識化。這種觀點下,專業教育作為主體,通識教育主要處于從屬服務的地位。③通識教育思想是主導,專業教育也應遵循通識教育理念。這種觀點下,通識教育是主體,專業教育是貫徹實施通識教育思想的對象。針對以上三種比較常見的觀點,我們贊同第三種觀點,即將通識教育思想作為教育工作開展的核心。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絕不是不可調和的對立面,在通識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專業教育依舊是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將通識教育思想作為核心,并不意味著僅僅開設一些通識課堂,而是要將這種通識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這就需要我們通過適當有效的措施來進一步落實。
2.實施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教育思想與教育內容的顯示。培養方案主要包括培養目標、課程安排等幾個方面。為有效實施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方案,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在通識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綜合型人才。②確定人才培養實施具體方案,培養具備合格公民資格的專業型人才。③構建相關評價機制,例如職業技能評價體系。④制定有效貫徹實施通識教育理念的相關制度,例如學分制教學。當然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不僅需要學校及教師的努力,更需要國家相關制度的出臺,以確保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效結合。
3.創建具有通識教育特點的校園文化
首先需要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本文中的“通識教育”并不是一個與“專業教育”相對立的概念,而是貫穿于高等教育全過程的自由的教育和訓練,是大學教育的理念和靈魂。只是現階段的大學通識教育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未能達到這個水平,“通識教育”這個概念只能落實為專業教育的補充。但這只是一個過程,隨著理論的日臻成熟和實踐的不斷探索,大學通識教育會真正承擔起培養“全人”的責任,勢將達到“通識教育專業化、專業教育通識化”的境界。這才是大學教育的歸宿,才是實現大學理想之必經過程。
二、關于美學視角下大學通識教育的相關問題
美學理論為什么能夠承擔起解釋大學通識教育的本質與理想的重任,美學何以為大學通識教育提供一個達到可以俯瞰全局高度的平臺?
(一)美學包容性與通識教育的內涵是一致的
美學領域的外延可以囊括整個宇宙,集中體現于美學思想的無邊際性和深刻性,其內部包含感性與理性、矛盾與統一、功利與非功利、無目的與合目的、無概念與普遍理解、無邏輯與情感邏輯等等。這種巨大的包容性恰恰與通識教育致力于達到的“整體的人”的目的是契合的,人在體驗美與審視“整體的世界”即審美中不斷向“整體的人”方向發展。表現在:
(1)感性與超感性。
“整體的人”的教育是在“整體的世界”中進行的,體驗“整體的世界”既是感性的又是超感性的,是在感性中體驗到積淀的理性內涵。
(2)功利與非功利。
無論是“整體的世界”還是“整體的人”的功利性都不在于對象的存在及其實用價值,也不在于對象滿足主體的感念,因此是非功利的。但是其中又存在著追求自由愉悅的功利,它既不是純粹感性的功利,也不是純粹理性的功利,而是排除感性強制與理性強制的一種自由愉悅。
(3)無目的與合目的性。
“整體的世界”并不過多關注某一具體對象的實用性,通識教育塑造“整體的人”也不過多關注某一種實用知識技能的獲得,二者都是無目的的,是排除主體欲念和目的限制、和解感性與理性對立沖突、達到理念和真實的絕對境界的。但是它們又都是有目的的,這個目的不是狹隘的個人欲求,而是人類的目的。這是“整體之美”與人類心理結構同構對應關系的實現,是對人類把握整體世界能力的培育。康德所說的“文化”目的,就是超感性的自由選擇能力,也是自由教育的最終目的。
(4)無概念與普遍理解。
對于“整體的世界”的認識有別于概念認識,審美認識是欣賞而不是推理,通識之識靠的是領悟而不是說教。但是即使如此,它們也需要受到人類普遍思維規律的制約,雖不以概念為理解的基本單位卻不失去理解的普遍性。
(二)美學視角可解釋通識教育的本質與理想
哲學思辨經常運用于美學思維之中,因此美學思維是具有哲學的高度和統攝性的;而通識教育本質和理想的探討必須把通識教育上升到一定高度。立足于審美哲學的高度的通識教育,不僅具有了本體論的自覺性、深刻性與整合性,還能為通識教育找尋到最恰當的存在屬性,即美的存在屬性。
(三)美學的倡導與通識教育的賦予相吻合
拿存在主義美學的代表人物海德格爾的美學思想來說,他認為人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完滿人性基礎上回歸本真的“詩意棲居”,海德格爾將它解釋為“與諸神共在,接近萬物的本質”。詩意的棲居不是羅曼蒂克的棲居,不是風花雪月、不是花前月下;詩意的棲居是一種艱難的抗爭,抗爭因為現代社會的技術性存在而帶來的人的“異化”,抗爭遠離本真的“思想牢籠”,抗爭一味的技術性思維方式和功利主義的態度。世界的本真無論對于上古先人還是現代人都是永恒存在的,只是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時代,致使人們帶著現實的鏡片看世界,容易迷茫、失去自我,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找到那種可以承載生命重量的生活方式,忘卻了自身的精神和幾千年的人類積淀是相通的。通識教育落實到現實意義上就是要賦予學生們一種力量,去追尋人類的精神根基,追尋接近人本真的生活方式。
(四)美學的和諧本質是通識教育的理論旨歸
美的哲學性質即為和諧。而通識教育著眼的于“完整的人”的培養,使學生兼通于“何以為生”和“為何而生”兩個領域,通過外生和內存之道的相通、外在世界與內心世界的和諧、知識、情感、意志力的統一使學生逐步形成完整人格。因此,美學的和諧本質是通識教育的理論旨歸。
三、美學視角下對大學通識教育本質與理想的探討
哲學中的“本質”概念,是指事物中常在不變的形體,是事物的根本性質。而理想是屬于未來式的,以人對現在的認識為參照,本文中的“理想”是建立在對通識教育本質認識基礎上的一種期望。基于前文的理論前提,可以大膽提出如下假設:通識教育的本質即為在美中體驗美、審視美,挖掘美的本質,從一般之美擴展至貫通外在世界與內心世界之“大美”,其理想即為讓人在體驗“大美”之和諧與自由的同時形成完整人格。
(一)通識教育的理念本質與美學喚醒———凌駕于現實之上的高度
通識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理念,才可能是一種教育實踐。比起一般的教育概念來講,通識教育的理念性更應該引起重視。這不僅因為它的歷史淵源和它的內涵包容性,更因為通識教育要想溝通純粹的大學教育,其本身必須作為理念來構架,才有可能深入大學的內里和骨髓,成為一種氛圍,攝人魂魄、沁人心脾。“理念”可以作為通識教育的本質,從它的特性上來講,是由于其理論思辨的深刻性。理念是經過人類的思考活動,進行信息內容的加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人類情感格式化里,生成了一種認知過程的突變,產生了觀念、概念或法則),抓住了現象的本質,以及整體與內外的聯系,經過反復錘煉而不斷使“理念”純化。理念本質是可以喚醒美的。黑格爾說過:“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因為理念具有一種力量,可以激起人的內心深處關于美的反響和回應。通識教育理念與美的契合,不是一種偶然的“巧合”或“湊合”,而是一種必然的“天合”。
(二)通識教育的縱橫包容之美———構架思維的經緯網
橫向上來講,通識教育力圖加強不同領域間的聯系;縱向來講,通識教育致力于擴展學生思考問題時的時間深度。以臺灣成功大學通識教育規劃為例,它致力于培養學生八個方面的能力:豐富的文化涵養、社會與道德反省、全球化意識、數理分析能力,邏輯與批判的思考、溝通的能力、綜合理性推論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其內容體現了強大的包容整合性,橫向層面上社會、人文等諸學科之間相互整合,構成一個整體,以人文為體,與技術性專業性知識相整合;縱向層面上通識教育的目標、觀念、本質與理想融合于其教育的全過程,由淺入深地得以整合。這種縱橫包容之美,不僅是客觀上立體、宏觀的美,更是構架在人思維中如經緯網一般的思維美。
(三)通識教育的自由本質與美學闡釋———“整體的人”之美
亞里士多德說:“父輩對于諸子應該樂意他們受到一種既非必需亦無實用而毋寧是性屬自由、本身內涵美善的教育。”通識教育關注人的自由而完善的精神,通過具有普遍使用價值的知識來培養人的理性。這是自由人格的形成過程,是通識教育理念所首要內含的過程。把用于自由人格訓練的通識知識(廣義)看作是一種整體貫通的美,可使自由之美在主客體間貫通,實現對自由的最好詮釋。在這樣的過程里,體驗美、審視美也是一種純粹關乎自由的活動,這種自由沒有實用目的,只有關乎“整體的世界”的目的。因此從美學視角看,通識教育(包括目標、內容和評價)的全過程就應是構架美的過程,或者說是從世界的“大美”中萃取出可以用于訓練人的精華之美。這種精華之美中活躍著自由的因子,參與通識教育過程的學生主體在美中體驗美、審視美,挖掘美的本質,把這種提煉出的自由因子融于自身的氣質之中,形成對待世界的審視“大美”的能力,即學會思考、學會生存。推而廣之,便可領略世界最純粹最本真的美,形成自由的本質。
(四)通識教育的本質與美的規律———自由與形式的融合
通識教育欲在“完整的人”與“完整的社會”之間搭建橋梁,這是一個主客體的關系問題。在處理主客體關系上應當遵從一定規律,只有處理好這個關系才能真正體現通識教育的和諧本質。那么,它是如何處理這個關系的呢?真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以“完整的世界”化人,無論是客體展現出的“美”還是欲將學生身上塑造出的“完人之美”,都應將美的規律———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貫穿始終。李澤厚認為,“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這種統一,就是美的本質和根源”,“因此我把美看作自由的形式”。所謂合規律性,正是指外在自由———掌握客觀規律并可以通過最合理的形式表現出來而獲得的自由;而合目的性指的是內在需要所產生的自由,二者的統一才可稱“和諧”。通識教育的過程是自由與形式的統一,其培養目標更是使人達到自由與形式統一的境界,至少是培養起對自由與統一境界的追求意識,即成為一種自由形式力量。這種力量是通識教育意圖包含和教給人的。通過塑造人的有機的整體性文化心理結構,使生活在紛繁復雜社會中的人既有完整人格、又有合乎理性的自由,既是快樂的又不違背自然與社會規律,他的個性在理性的調制下適當地、有節制地得到發展,這便是通識教育意欲使人達到的“自由與形式統一”的目標。
四、美學視角下大學通識教育本質與理想的落實
(一)通識教育的本質與理想聚合于有機整體
世界是整體的,培養全人的知識也應聚合于“全然之美”。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恩曼說:“我們一邊有基本的定律,一邊有美和希望,必須看到事物的完整結構聯系,一切知識活動,都是要找出各個層次間的聯系,把美與歷史聯系起來,把歷史和人的心理聯系起來,把人的心理與大腦的活動,大腦活動與神經興奮,精神興奮與化學等等一切上下雙向聯系起來”。這表明,不僅通識教育的內容應聚合于有機整體,其主客觀交融的過程也應聚合于有機整體。人在教育中因體驗、理解人的精神成果并加入個人的創造性而達到生命體驗,文化理解、精神開放與升華的境界,感性與理性、直覺與思想、教化認知審美娛樂得到統一,在知情意的不同層面得到陶冶,通過陶冶不斷去除個人狹隘性而上升到人類精神普遍性時,他既去掉了夢寐的自我意識而得到了靈魂的喚醒,又因具有強有力創造的豐富主體性而進入到自由王國,這樣一個“整體的人”在享受完全世界帶給他的完整蛻變后,就完成了物質世界的整體性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聚合。通識教育作為一個協同合作的系統工程,各個系統應當是一個和諧、完整、統一的整體。這樣,“當人的健全本性顯得是整體,當他感覺在世如同在一個博大、美麗、莊嚴、貴重的整體中時,當和諧的使他悠然自在地心醉神迷時,那么,倘宇宙有感,它會因達到目的而歡呼,并贊嘆自身發展和本質之登峰造極”。
(二)全然美的分解生成
一下子把整個世界搬給學生讓他們自身內化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必須進行適當分解。分解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生內化的東西還是否能融為一體,而不是分解的零零散散,更深層的影響到了完整人格的形成。這里試圖將其分解并盡量做到分解而不分割,統一于“全然之美”。
(1)真理中求美。
真理的價值和美的價值是統一的,美的東西必然是正確的,但美中包含這一種比局部的“真”更加根本和普遍的東西。追求真理的動力是求美,美才是能激起人類心底共鳴、激發人類追尋欲望的根本因子。例如,知識教學時可以利用情境教學或理性直觀,發展主體的理性操作能力。當學生內化并可以進行直觀想象時,要求他通過高深的形式化途徑作為解決思路,當他熟練掌握這種思路,便從不同層次掌握了“真理”內涵。
(2)倫理中求美。
理想的人格模式是“善”的,即合乎更大的人類群體利益的同時尊重個體個性發展。倫理教育的“全然之美”體現在和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必須考慮塑造一種有機的整體的文化心理反應方式,這一種整體反應方式的訓練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基礎性訓練。要在生活的體驗中、在情感的交流狀態中,使個體的無意識領悟力達到倫理上完善的目標。人的文化心理和客觀世界的協調是倫理上教育的重點,充分發掘二者間無限的可能性,使學生產生更高的倫理體悟,以至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模式和自由境界,這便是通識教育在倫理方面的成功。
(3)智能結合訓練中求美。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H•加登納認為,人類有六大智能———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人格智能,多種智能結合的系統知性的人是一個有完整素質的人,心理中的思維和感覺、不同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多元文化、人文文化中的神圣崇高和幽默娛樂、道德范疇中的公正和仁慈等都在他的靈魂中得到協調互補,這樣的人避免了成文專業分工而導致的單一向度。早在畢達格拉斯的古典發現開始,音樂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就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了。斯特拉文斯基說:“音樂形式之所以是數學式的,因為他是理想的,形式總是理想的。”涉及對音樂結構的理解,便從更高層面上統合了數學思維。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多種智能結合的形式在人的心理中其實就是一種有機的整體反應方式,在這種形式中積淀了人的情感和想象,具有特定的社會文化內涵,同時作用于人的直覺、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使主體把握到一種具有平衡性和有機統一性的完整形式,處于一種富有創造性的自由愉悅狀態。整體的智能是超越性的,即是美的“理性直觀”,最高的境界便是天才式的智慧,打通一切,乃神的性質。教育要在更抽象、更整合層面上進行智能結合訓練,注意到整體完形具有各個部分相加所不具備的性質和長處,多樣統一、邊緣重組、尤其是二元對立的智能因素的組合,體現出奇異的優勢創造能力、綜合體驗和敏銳穿透力。通識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合理豐富的感性材料呈現,使學生增加對“完整世界”精華的體驗,引導學生通過對問題信息的知覺、想象,揣測事務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將局部性質納入整體的概念中。物理原型、空間圖示、意象呈現、問題情境在不同的腦區建構而鮮明呈現時,他就可以打通思維,產生一種運用類象直感識別個象的整體直覺能力、廣泛聯想能力、意義猜想能力、創造整合能力,進而感知“完整世界”的和諧、秩序和整齊的神秘美。
(三)通識教育的本質與理想的最終實現
通識教育本質與理想的實現,要經歷如下三個環節:
(1)初步體驗。
在通識教育的教學過程中,質料應逐漸消失在意象中,美感通過感性加工使表達完整世界的學習材料訴諸人的感覺器官,使人獲得生理快適。
(2)主客交融。
這一過程使“完整的人”與“完整的世界”實現貫通,在理解客體的時候理解自己,同時創造主客觀交融的新意義,創造力和想象力同時交融在理性思維中,這時他就有了一種征服對象的超越性,超越了無生命的歷史、社會、邏輯的束縛。學生能在審美想象中體驗到宇宙、真理、生命的“精神”的相通共鳴,例如體驗到數學公式、物理實驗、書法、建筑等之間的異質同構的模式,理解了這種模式的特殊意味,更有一種主體超越這些原來比他“巨大”的對象的自由感覺,征服了對象事實上是對象人化、主體化的勝利快慰。
(3)主體優化。
對大學生而言,在學校里,最重要的兩件事是學知識和學做人。通識教育,一方面可以幫助大學生獲得全面的知識。大學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大學生應具備的知識素質包括兩部分,“即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專業知識主要通過專業教育獲得,而相關知識則主要由通識教育課程獲得”,“大學通過開設通識必修課、選修課開展通識教育,課程涵蓋文、史、哲等人文學科,以及物理、化學、數學等自然科學領域,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健全大學生知識結構”。另一方面,通識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大學期間是培養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健全的人格、廣闊的社交能力的階段。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可以啟迪人智慧的教育,對學生知識、技能和德行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基礎作用。
二、大學生通識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0世紀末,很多高校開始開設通識教育,在課程科目選擇、師資配備等方面做了嘗試,但是,通識教育所取得的成果遠遠沒達到有預期的想法。筆者認為目前大學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
(一)學生從主觀上認為通識課不重要
由于通識課一般為選修課,而很多大學生又在頭腦中自動將大學所開設的課程劃分了主次,“重必修,輕選修”。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學生們上選修的課的狀態很隨意,多半是將通識課當做一個可以“混”學分的地方,沒有認真去對待通識課。
(二)教師從思想上對通識課不重視
大學教師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科研和其本專業的教學上,教師很難拿出更多的心思在通識教育上。教師開設通識教育課,多半是迫于學校壓力,往往有應付交差的心理,這樣就會產生教師拿自己的專業課直接作為通識課開設的現象,這樣勢必會讓很多非專業的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另外,通識教育課遠比專業課對教師能力的要求高,它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將專業知識用一種通俗性和趣味性的語言表達出來。那么教師就得有大量的時間去備課,本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已經占去了教師大量的精力,怎么還會有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如何上好一門通識教育課呢?因此,教師的積極性不高。
三、大學生如何進行通識教育改革
高校通識教育中主要存在學生和教師兩方面的問題,那么解決也應該從這兩方面入手,其中筆者認為關鍵在于解決教師的問題。
(一)轉變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識
通過多種宣傳渠道,讓學生了解,未來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一定是全面發展、復合型的人才。僅是學好專業課是很難應付未來生活、工作中所出現的所有的紛繁復雜的事情。學校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的目的就在于拓寬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要讓學生能夠從根本上認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以十分的熱情投入到通識教育的學習中來。另外,對于學生選修通識課時,一定要嚴格考查。曠課和課堂表現嚴格遵循學生手冊上的要求。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修”到學分而不是“混”到學分。
(二)調動教師積極性,提高通識課教師教學能力
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可以通過合理的利益引導,如在職稱評定上給予優先考慮、要求完成的上課總課時給予減免、開設通識課給予補貼等方法,鼓勵更多的教師開設通識課程。
通識教育便是在這兩種隱憂當中出現的教育,雖然通識教育的名稱要比文雅教育的名稱出現晚得多,但是通識教育的內容卻比文雅教育廣博得多,除了原有的古典語文、數理、藝術之外,通識教育還包含著許多實用技藝的科目,如社會、人文和自然科目,兼容生活實用、專業教育和心靈培養。雖然通識教育兼容教育科目和生活實用知識,但是也強調心靈的培養和文化的陶冶,以彌補20世紀以來專業教育過于專精所帶來的不足。通識教育既不能與文雅教育表示的高雅時尚相提并論,也不表示普普通通、無關緊要,而是指廣博開通、共同必識的意思,“通識”意指核心、共同及必識。通識的要義和價值是通達和融通,通識教育的內涵便是社會、人文及自然三大知識范疇的結合。
二、通識教育的全人目標
學生有諸多種上大學的理由,其中主要是為了獲取人生第一項職業學歷資格,如工程、法律等。然而初次獲得的學位,并不僅僅是提供職業訓練,特別是以學術研究為主的研究型大學及學院。這類大學大部分學生希望繼續攻讀研究生,因此,大學本科階段就成了一種通識性的教育———研讀,研讀是一種旨在掌握寬廣的知識和智力的課程,是一種不同于專門性、職業性或者技術性的課程。當然,通識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并不是僅僅為將來的研究生教育作準備,通識教育本身有其重要的目的。華盛頓大學羅馬語教授諾斯蘭(HowardLeeNostrand)對通識教育進行了這樣的定義:通識教育的目的不是對學生進行職業訓練的功能,它的主旨是個人的健全發展,包含運用我們時代最好的知識來充分認識事物的本質,鍛煉對情緒的反應能力,以及提升生活的目的。“運用我們時代最好的知識”是指時代在不斷地變動,要掌握時代的脈動;“提升生活的目的”是指不僅是學習知識,還要提升文化和生活的層次。用多明哥斯(JorgeDominguez)的話來說,通識教育就是:當你接受了教育,又把當初學的內容忘記后,最后還剩下的東西。我們時代的一個明顯的特征是知識前所未有的大量激增,伴隨而來的是過時的理論也快速增加,自然科學尤其明顯。例如自然科學的刊物于1665年出現,在1800年大約有100種,目前是10萬種。另外在經濟領域,傳統古典理論一般可以維持一百年的共識,但隨后的凱恩斯理論,尚未維持50年,便被批評得體無完膚。具有永恒價值的學術幾乎只限于人文學方面,孔子、柏拉圖、莎士比亞至今仍然適用,人類的基本道德,如正義、忠誠、責任依然和遠古一樣。現代教育的另一個特點是教育期限和人類壽命的延長。教育期限的延長使知識適用到越來越多的人,只為一項職業做初期準備已經不夠了;人類面臨著較長的壽命和較多的閑暇,意味著中年有可能改變職業以及年老時退休期的延長,這就要求我們在生命的每一周期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因此,通識教育的主旨在于擴大知識的視野,用批判性的思考來代替以往的傳統知識。100多年前,英國伊頓(Eton)公學的校長威廉•戈里(WilliamCory)對青年人的教育隱含了這樣的觀點,他對青年人說:“你們不要為知識,而是要為學問和習性,為專注學習的習性,為表達的學問,為品味,為辨別,為心智的勇氣和心智的穩健清晰,最重要的是,你們要達到自我求知的目標。”顯然,對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來說,懂得智力的使用和價值是最重要的,我們期望在專業領域中涌現出技術高超的專家,如一個醫生對醫學疾病要有高深的知識,一位律師對案件的法律程序要有深入的了解。當然,只有這些專業才能和特質是不夠的,專業的理想不應該只是專業出眾的科技者,理想的目標是專業權威之外,再加上謙虛、仁慈和幽默,醫生和律師應該懂得正義、科學、痛苦、歡笑、死亡、仁慈,這些遠比專業權威重要得多。因此,通識教育是全人目標,人生是不斷的教育過程,教育是人生的經驗,經驗是全面的,通識教育在這種全程全面的教育中擔負職責。
三、關于實現通識教育全人目標途徑的若干思考
(一)通識教育課程理念選擇
參照卡耐基促進教學基金會對通識教育改革中課程內容和結構類型的研究,通識教育在課程方面的理念一般來說有以下幾類(:1)學科分類導向,是指依照人文、社會和自然三大類或者依各科系的基礎學科來編排涉及;(2)基本能力導向,指英文寫作和閱讀、數理統計、口語表達及電腦應用等基本能力;(3)智能資格導向,指應用知識和資料做推理和批判的能力;(4)主題統合導向,是指針對某些特定的問題,做學科之間的科際整合;(5)方法解決導向,是指解決生活困難和實際問題以及學業困擾和讀書方法;(6)倫理價值導向,是指以發展或者建立學生價值觀念和社會價值標準為取向;(7)文化傳承導向,是指以繼承文化為導向;(8)學生興趣導向,是指以學生興趣為導向,讓學生任選。大學通識課程均包含英文寫作、社會科學、人文、自然科學及文化研究,可以看出西方大學通識教育很重視在學生主修領域之外增加知識的廣度,如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均規定學生于主修領域內免修相關課程。另外如印第安納大學則規定學生對同一領域的課程不得于同一系完成。
(二)通識教育的課程類別
通識課程大致分為“分類必修”、“核心課程”及“自由任選”三大類。第一類通識課程“分類必修”指的是學校將通識課程分成幾大類,到各系去讀,必須達到修業學分。到各系去選讀時,各個系通常的做法是將這些選讀的學生與本系原有學生合堂上課,或者是將這些來系選修的學生專門開班上課。第一種方法比較簡便,但對不同學系,通識課程旨意內涵應該有別,但教師卻以本系專門課程的內容、方式及要求來授課教學,常常是師生雙方都有抱怨。第二種為外來選修學生專門開課的方法,大多數教師不太愿意,怕天長日久成為系里的邊緣人物或者次等教師。無論哪種方式,長期以來,學生所獲得的是凌亂的、粗淺的、易通的通識科目。“分類必修科目”通常是入門初級科目,內容是介紹性、縱覽性、概論性式的,總之是粗淺綱要式的。“分類必修科目”的缺點是每一科目都是淺嘗輒止。通識課程是要求“通”在廣博之中“,識”在深入之中。“分類必修”式的教學,未必“通”更不能“識”。第二類課程是“核心課程”。核心課程有其長期的演變歷史,最早大學都上單一的共同課程,稱為共同課程或共同科目,其后,哈佛大學埃利奧特校長開始實施選修制度,到洛厄爾校長繼任時,共同課程演變成分類必修,洛厄爾的繼任者科南特校長不滿于分類必修的松弛,因而籌備組建《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委員會重新規劃通識教育課程,聘任名師任教通識科目并編撰教材。博克任哈佛校長的時候,既不滿意共同必修,也不滿意分類必修,更不滿意自由任選,因而有了哈佛的核心課程。哈佛課程的思想來源于西方人文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結合,兼顧個人興趣和社會要求,力圖將人類文化之精華,即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知識、技能、態度及情感等組成豐富而又系統的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慢慢就發展成了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模式。芝加哥大學的核心課程是指校長赫欽斯堅持所有學生讀百篇名著為核心,因而成為共同核心課程或共同核心科目“,核心”是指埃利奧特所倡導哈佛的自由、多元以及赫欽斯在芝加哥大學所倡導的統一、一致。核心課程當然是必修的,常稱共同必修科目。核心課程的科目內容不是傳統的單一科系,而是綜合性的或科際整合性的。分類必修通常是單一的學科內容,如經濟學原理、有機化學、西方哲學,等等,而核心課程卻并非這樣,以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為例,課程名稱大多是:正義、人性的概念,時間、空間和運動,地球的生命和歷史,國際不平等的歷史起源,等等。科目的內容雖然重要,但是核心課程是要從科目內容的材料中,獲得知識的方法途徑,就像中國古語中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分類必修是教師將系里的教科書直接拿到通識課堂,但是核心課程是專門為通識課程而編排。即使名稱為“經濟學原理”的課程也不是專門就經濟學而論經濟,而是以經濟學原理看社會問題,探討經濟對文化、人類心靈的影響。此外,核心課程是有邏輯連貫性的,學生在沒有對“哲學史導論”了解之前,是不能修“后現代哲學”的。在沒有對笛卡兒、康德和胡塞爾了解之前,不可能深入地理解結構主義。第三類課程是“自由任選”。自由任選看似漫無標準,但是有其深刻的哲理。以自由任選著稱的布朗大學,只對基本能力的英文寫作、數理統計、外國文學要求必修,其余科目學分,只要修滿即可,不做任何規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課程目錄中對通識教育課程幾乎沒有明確的闡述,就是要故意的、有意的模糊,其用意是要學生自己進行摸索、發現、抉擇,這也許是通識教育的方式和旨趣。因此,大學要培養學生自行抉擇、自我負責的能力,很多大學讓學生自由任選,其實大多數學生還是選擇得不是太離譜,即使少數離譜之至,導師及學生輔導中心和學生面談之后,學生就可以自我負責了。
(三)大學生生活輔導
大學生的生活輔導是通識教育中的一個環節,不宜忽視。生活輔導中最為關鍵的是宿舍輔導,中國大學的宿舍,常從行政管理方便著眼,同一科系住同一宿舍,通識教育的功能與目的就不易到達。對大學通識教育而言,住宿制度是有深刻含義的,除了設置一般的行政管理和總務事項之外,還應該設置宿舍導師,像哈佛、劍橋、牛津及耶魯等許多歐美著名學府一樣,由學校有聲望的教授擔任。宿舍導師定期或者不定期與宿舍內的學生談心,討論最近功課或者看哪些著作。師生在一起坐而論道,這種宿舍導師對學生思想言行影響頗多。宿舍內還應該開設宿舍研討會以供更多科系不同師生對某一問題提出不同看法,相互辯問,整棟樓舍都洋溢著探究考問的氣息,名校的風氣就是這樣養成的。此外,學生宿舍輔導的意義,不僅僅是簡單的住處房舍問題,也不僅僅是宿舍管理問題,而在于課堂上聆聽習得的知識咨詢,要在宿舍不同系室友之間交換討論,研習問辯,以便在下一次課堂上深入地和老師同學研討。這樣,大學生在宿舍內從不同的學科角度,不同的知識觀點,相互研討激蕩,達成通識教育的目的。
(四)學校建設與校園景觀的人文精神
除言傳身教之外,情景教育是達成通識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情景教育具有的潛移默化之功效,不亞于課本或者教師的作用。大學的校園和建筑,應該讓每一個師生和訪客均感受到肅穆優雅的人文精神,學校建筑除了實用方便之外,尤其還要考慮建筑的精神作用和心緒功能。很多大學的建筑趨向實用功能,而較少注意美學和人文精神價值。實際上,大學校園的景觀和建筑的無形情景教育功能不容忽視,我國建筑常用數字命名,如一教、二教等。哈佛則常用該學系最著名的學者名字為建筑物命名,這樣就容易給學生以見賢思齊的精神激勵作用。除了學校建筑之外,校園景觀的巧妙布置,能讓學生在其中熏陶涵泳,在湖邊波光的倒影中啟發靈性,在大樹華蓋下仰首思考。建筑和校園景觀是有形的通識教育,而精神建設或者學生心理建設是無形的通識教育,這無形的通識教育卻是學生經常耳濡目染的。學校一個細心的核對和通知、主動的探問和催交、熱忱的處理和解決,可能比課程上教授的影響力更大。
(五)大學校長的精神標桿
(一)從學生角度看。大學生因為缺乏社會經驗,處于相對的弱勢地位。首先,當遇到常見的消費法律糾紛時,他們往往選擇自認倒霉、忍氣吞聲的解決方式,不知道如何維權。甚至連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了都不知道。其次,當大學生進入實習單位實習或者將來走向正式的工作崗位時,往往都要面臨勞動糾紛問題,面對強勢的用人單位,很容易遭遇各種法律風險,例如人身損害、勞動權益受損等,從而導致他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最后,有些學生因為不懂法,誤入傳銷或者組織,其人身安全受到嚴重損害和威脅。因此,學校開展法律通識教育,能讓學生知法守法,提高法律維權技能,無論是對將來的生活還是工作都有很大的益處。
(二)從學校角度看。首先,學校開展法律通識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校園犯罪率。近年來,高職院校校園中的違法犯罪案件有所上升,有些受侵害者采取了非常過激的方式來處理,引發新的犯罪。這里面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部分學生法制意識不強、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的淡薄。其次,促進工學結合模式在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眾所周知,工學結合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實施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學生是工學結合中最重要的主體,學生權益受損,牽連實習單位,學生和家長方面會產生對實習制度的抵觸情緒,實習單位對校企合作模式也會有所顧慮,這將導致工學結合模式的發展進程受阻。只有強化學生的法律教育與提高預防功能,才能有效保障實習學生的合法權益,使得工學結合模式健康發展。
(三)從社會角度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實現這個總目標,全民知法守法是前提、關鍵。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是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因此,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法律素質的提高更為迫切,其法律素質對于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高職院校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現狀
目前,法律通識教育課程越來越受到高職院校的重視,其得到了大力的推行,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情況如下:第一,高職院校中很多公共必修課都涉及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識。例如,關于憲法以及作為中國公民應享有的最基本權利的法律知識被納入到了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關于勞動者權益維護的法律知識被納入到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這門課程中。而關于違法犯罪法律知識被納入到了大學生安全教育這門課程中。這些課程中的法律章節讓課程更完整,從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法律通識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這種混合體設計讓法律通識教育成為這些課程的附屬品,最終被輕描淡寫,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第二,有的高職學院新開了“法律理念與法律意識”等法律通識課程,它主要側重從精神程度上來提高學生對法律的認同,讓學生樹立較高的法律意識,從法律思想和精神方面使學生獲得啟迪。但筆者認為這門課程并不適合高職學生,而更適合本科院校的學生。第三,一般作為高職院校的公共必修課主要有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和大學生安全教育這三門課程。而從事這些課程教授的老師,其專業很多都是非法學專業畢業的。從教師的主體角度上來說,法律通識教育是缺乏專業性的。一部分老師基于自己專業的限制無法從更專業的角度傳授法律知識。這極有可能導致這些課程中的法律知識被弱化。總體上來說,我國高職院校的法律通識教育仍處在探索和實踐階段,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三、高職院校法律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
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理念的提高對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影響很大。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有賴于法制教育,因此,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植應該成為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共同關心的問題和重要的任務。以下對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初步提以下幾點設想。
(一)凸顯法律通識教育課程地位的獨立性。首先,學校要意識到開展法律通識教育的必要性,將法律通識教育課與其他課程獨立開來,形成一門獨立的課程。這是高職院校法律通識課程改革的前提和關鍵。高職院校可以先鼓勵法律教師開設法律通識教育方面的課程,并以全校公共選修課的形式推出,供學生選擇學習。待課程體系逐漸完善后,再逐步向全校公共必修課的方向轉變。其次,法律教師要盡快完善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之前法律與其他課程混合體的設計使法律通識課程的教學內容呈分散狀態,沒有形成完整獨立的體系。因此,法律通識教育的課程名稱、課程性質、具體內容和課程目標等很多方面都需要重新構建。
(二)提高法律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科學性。首先,明確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對象。法律通識課程是面向非法律專業的大學生開設的。而將國際經濟法、經濟法等專業性較強的課程作為法律通識課程來開設是缺乏科學性的。因此,法律通識課程的內容應以基礎性法律知識和法律理念的普及為主,不應涉及專業性很強的法律知識。其次,明確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名稱。例如,有些高職院校開設“生活中的法律常識”,這樣的課程名稱好像更能體現法律通識教育的本質,而且名稱相對科學些,更接地氣些。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生活中的法律常識”這門課程又沒有體現出專門為大學生量身定制的色彩。筆者認為,確定一個合適的準確的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名稱是完善這門課程的重要點睛之筆。最后,明確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目標。課程目標是課程建設的靈魂,它決定了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的組織形態、教程的安排、課程標準的制定等。法律通識教育不僅是對非法律專業學生一般基礎性的普及法律知識,重點應放在提高法律維權的技能上,但又要注意避免機械的、專業化的訓練。從更深層上來說,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提高學生法律風險防范能力,增強學生法律維權技能,這才是法律通識教育的最終目標。
(三)注重法律通識教育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和保證,課程內容的確定要以課程目標為核心。因此,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一定要具有實用性和可發展性。筆者認為,勞動維權方面、投資方面、消費維權方面、婚姻方面的法律知識以及侵權方面的法律知識,應該成為高職院校法律通識教育的主要內容。其中,勞動維權方面的法律知識是為高職學生在企業實習和將來工作服務的。投資方面的法律知識是為高職學生在校或將來自主創業服務的。而消費維權方面的法律知識、婚姻法方面的法律知識和侵權方面的法律知識都是高職學生在校和將來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法律知識。從學科知識的角度分析,這些課程內容更能體現法律知識的工具性,使高職學生基本完成法律維權知識的儲備。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分析,無論學生是在學校還是在將來的生活工作中,這些都是常用好用管用的法律知識。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法律知識基本能滿足學生終身學習法律的愿望和學習法律能力的培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
(四)加強法律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組織的多樣性。目前,相對專業教師,高職院校法律教師的數量是非常少的。面臨短時間法律教師數量的短缺問題,讓少數的法律專業教師承擔全校的法律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任務是不可能的。其解決的方法,一是加快培養和擴建一批專業的法律教師隊伍。二是加強法律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組織的多樣性。例如,高職院校應多請一些法律學者來校作學術報告,通過學術報告會可以加強學術交流,促進交叉學科的發展,對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法治觀念都能起到重要作用。或者請一些有實踐經驗的律師來校開講座,從而形成一個多方位的教學模式。讓聽報告和講座成為考核學生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最后,在教學模式上,可將法律通識課程以慕課形式呈現,大部分時間讓學生到網上自學做題,并結合少量合理的課堂探討,從而有效解決高職院校法律教師緊缺的壓力。
(1)教學知識的起點高,不符合學生數學學習水平。
職業高中數學教學的基礎是函數,針對學生的專業,再進行深層次的函數的周期性與奇偶性學習。立足于學習職業高中數學的條件,對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部分職業高中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強,知識掌握得不牢固,整體數學素質水平不高,不能達到學習職高數學的條件。
(2)數學教學方式落后,學生學習效率低下。
職業高中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通過教案進行教學的方法已經非常陳舊,很多教師都沒有指定符合自身的教學方式,只簡單地講解課程中要求的部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非常少,大部分學生都沒有機會向教師反映對所學知識的困惑,教師和學生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課堂教學質量無法提高,長期以往,形成了教學中的惡性循環,不能達到職業高中數學的教學目的。
(3)知識傳授不全面,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低下。
數學教育要求始終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作為教學目標,知識傳授與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雙向發展。然而,在職業高中數學教育中,卻不能很好地體現這一點,教師只簡單地向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學生在被動地接受;教師十分在意自己的教學成果,并把情緒帶到教學課堂中來,這二者之間的矛盾穿插在教學活動中,再加上教材跟不上教學內容的需要,導致學生不能有效進行學習。因此,在高職院校數學教學中,開設通識課程十分有必要。
(4)教學內容不完整。
目前,大部分職業高中的數學教材都只停留在普通高中教學的基礎之上,教材內容不能滿足職業高中學生的需求,對學生日后走上崗位也沒有幫助。另一方面,職業高中學生相較于普高學生,學習水平不相等,且這種不相等還體現在高職院校的學生和學生之間。職業高中的教材是統一的,不能充分考慮到各個專業、各個水平的學生的需求不同,不能滿足學生就業崗位的多樣化要求。除此以外,職業高中要注意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即使是對于偏理化學科也要能做到這一點。不能關注教學的嚴謹性,而是要能夠根據實際需要來強化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2職業高中數學教育中開展通識教育的對策和建議
2.1立足于通識教育,改革教學內容
在職業高中數學教育中,可以通過將教材中有限的知識延伸到無限的課外資源中,利用通識教育進行課堂教學,充分開發出數學蘊藏的知識。職業高中數學的美不只體現在思維方面,透過數學,還能看到大方之美、融洽之美、抽象之美。因此,職業高中教師要能夠指引學生發現數學中存在的美,提升學生的欣賞水平。講解數學的歷史來源,數學教材中每一個理論知識點都是由專家學者經過長期的驗證總結得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簡化職業高中課程的背景下,教師可以有創造性地選取一些特殊的教學方式,如開展數學專題講座、進行實踐教育等形式,將課堂要傳授的知識與市場要求、學生就業充分結合到一起,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
2.2立足于通識教育,調整教學目標
職業高中數學教學的口號可以被總結為:幫助學生發展成為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高水平人才。通過通識教育,將數學基本知識和實際應用能力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發展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隨著現代化社會的不斷發展,職業高中數學教學的課程已經處于改革創新階段,但是其基本框架不變,仍然是要做到: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職業高中數學教學是在進行基本知識理論傳授的基礎之上,實現知識的延續。獲取數學的理論知識不僅是數學教學的基本點,還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依賴點,更是數學教育的基本路線,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是數學教學的主要作用。另外,數學教學的主要作用還體現在,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上。數學能力是指能夠達到數學活動的要求,也指學生自身學習數學的潛在能力。數學學習能力與數學基礎理論息息相關。基礎理論是能夠通過書面知識進行傳授的,而數學學習能力是抽象化的,只有在掌握足夠多的經驗之上,才能擁有數學學習能力。基礎理論是形成學習能力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做夠的基礎理論作為支撐,就不能構成數學學習能力。基礎理論作為橋梁,能夠輔助學生養成數學學習能力。培養數學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出數學教學的作用。職業高中數學教學的目標重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放在主要工作內容中,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能力的形成需要數學理念的支撐,從而創建出有效的教學方法。隨著基礎理論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養成,使得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讓學生以理性的角度思考問題,形成行為與思想上的相統一,發揮通識教育的重要作用,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2.3立足于通識教育,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新
數學考試的目的不是要學生難堪,也不是要求學生學習成績有多高,而是為了能夠檢驗學生基礎理論知識和學習能力掌握的情況。筆者認為,職業高中可以將考核方式分為兩種,筆試和實踐考核。筆試主要考查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以按照傳統的考試方式來進行考核;實踐考核是參照教學目標,教師單獨設置考試題目,題目圍繞實際應用為中心,考查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實踐考核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進行,將全班劃分為幾個小組,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進行評比。這一過程主要要求學生能夠自主查閱資料、進行溝通交流,旨在考查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就學生研究出的結果進行分析,教師在從旁給出相應的建議。由此,兩種考查方法能夠幫助教師更客觀地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2.4更新教學理念
職業高中的數學教學理念要求教師能夠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具有較為穩定的價值取向。通識教育是職業高中根據社會變化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教學方法,其教學理念是堅持幫助學生全面發展。職業高中數學教學與其他科目教學不同,它是學生進行整個職高學習的前提條件,對學生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職高數學教學要切實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力,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堅持把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主要位置,充分體現它的作用性。數學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首先,要能夠提高基礎理論知識、數學邏輯思維、數學活動、數學視覺欣賞所占的比例,讓數學與其他科目更加和諧;其次,要充分協調好數學學習與專業教學的課時,注重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和運用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作用性;最后,教師要體現出數學教學的人文性,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之上,獲得理性情感,以及數學審美欣賞能力。
2.5立足于通識教育,加強職業高中數學教師隊伍建設
職業高中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學校和教師要能夠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并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切實加強數學基礎理論知識傳授的力度,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力。同時,還要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傳授學生數學學習技巧。要能夠做到以上幾點,要求教師:第一,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職業高中傳統、落后的教學觀念對教師的教學十分不利,立足于通識教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理念,并全面落實到教學課程中。第二,要切實加強教師的道德建設。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是一個互相交流的過程,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第三,要切實加強數學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結合。大多數學生數學成績很難有效提高,這需要教師的結合自身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技巧,來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生運用數學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企業的經典案例,創建數學知識框架。另外,人文精神的培養也是通識教育的一大重點。職高數學教師也要能夠涉及帶其他專業知識,諸如政治學、心理健康學、數學審美學等,并能夠掌握一定的歷史地理、人文、軍事發展等多方面領域的知識,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靈活使用。同時,要切實加強與學生專業知識的聯系,讓數學教師參與到相關的教學活動中來,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從而加強職業高中數學教師隊伍建設,達到幫助學生更好學習職高數學的目標。
3總結
第一步:定題選材———注重實踐性和針對性
教育論文的題材從哪里來?主要來自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需要和作者本人的實際感受。我們身在教學第一線,天天上課,天天與學生交往,只要做寫作的有心人,題材多得很。討論或爭論一個問題、聽其他教師的課得到的一點啟發、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對教材教法的一種見解等等都是極好的寫作素材。
第二步:立意定題———注重明確性和新穎性
立意就是確定論文的中心思想,即主題。主題是作者對材料意義的一種判斷,也是作者通過材料要表達的認識和對論文中所提出問題的總評價。它是論文的靈魂。主題確定了,文章的內容就要緊扣主題,突出主題,服務主題。主題確定以后定題名。
第三步:謀篇布局———注重嚴謹性和技巧性
這一步的任務是設計論文的結構,確定層次順序。通俗一點講,就是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構思一個總體規劃或叫框架。具體操作就是列論文提綱。教育論文的結構等同語文中議論文的結構,有并列式、總分式、遞進式、對照式四種。最常見、最常用的是并列式。
第四步:撰寫初稿———注重層次性和獨特性
在準備好充分的材料,擬定好論文提綱的基礎上,便可按論文格式和寫作要求撰寫初稿。論文正文部分的撰寫前面已作了說明,這里再談幾點具體要求:
(1)即事論理。教育論文畢竟屬于議論文文體,議論性是最起碼的要求,切忌停留在干巴巴的條文式列舉中,也不可滿足于教學現象的描述,要著力提升議論的層次,從理論高度闡明自己的論點。最忌論證不足而妄下結論。
(2)突出主題。寫論文最重要的技巧就在于使材料更集中,主題更鮮明。初寫論文者要防止文不對題或離題太遠。
(3)分清層次。論文不能繁瑣冗長,東扯西拉。層次分明、前后呼應、首尾一貫、邏輯嚴謹是論文的基本要求。
(4)見解獨特。高質量論文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就要求我們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矮子看戲曾何見,都是聽人說短長”,跟在別人后面人云亦云,無論如何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
第五步:修改定稿———注重科學性和規范性
教育論文的初稿完成后要反復檢查、修改,不要急于打印成文。主要檢查有無科學性錯誤、題目是否貼切、材料與主題是否統一、結構是否嚴謹、論點是否明確、論據是否充分、詞語是否準確、行文是否規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