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梅州文化論文

梅州文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2-15 21:41: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梅州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梅州文化論文

篇(1)

梅州臺是一個地級市臺,踐行“走轉改”自然和“你幸福嗎”、“你文明嗎”之類的主題有所不同。市級臺踐行“走轉改”就必須結合實際,立足本土,以共通的精神激發個性的創作。梅州是客家文化之故鄉,梅州臺決定從這個角度入手,聯合各客屬地區電視臺,共同打造了一檔大客家文化類專欄節目――《這里是客家》。

節目形式大膽創新

“走轉改”活動的核心是“變”。變作風,變觀念,反映到節目上,就是要有創新。《這里是客家》在節目形式上與以前的同類節目有了較大的改變,節目題材的選取不再局限于梅州地區,而是除梅州各縣(市)外,還涵蓋了閩、粵、贛及廣西等客屬地區,尤其是梅州周邊的客屬地區,如惠州、龍巖、贛州等市。突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去做節目,才能真正走到基層,轉變一個電視臺為某級政府服務的僵化思維。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體現節目的大客家精神,欄目設置了各地區的多名主持人,他(她)們分別使用其當地的客家話口音主持節目,這不僅豐富了我們的電視熒屏,使節目更具有當地的韻味,讓電視觀眾更深切感受到具有當地特色的風情民俗,同時,還強化了客屬地區同行之間的交流,增強了市縣之間的緊密合作,將“走轉改”的成果和氣氛借助節目合作擴散開去,形成強大的整體氣場。客家語拉近客家人

關于方言節目的爭論,筆者不作太深入的討論。但人所皆知的事實是,一個電視欄目的語態關系到它對于觀眾的親和力,是其能否走人百姓心中、是否具有觀眾緣的重要因素,這也是“改文風”的體現。梅州臺作為一個地方電視臺,天然地具備重鄉情、接地氣的特性,無論選題上還是內容上,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透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包括節目語言的選用。《這里是客家》以客家話播出就充分踐行了“走轉改”精神,讓客屬地區的人看到節目后倍感親切,一下就拉近了觀眾與欄目的距離。

節目題材取寶民間

截至2012年10月底,《這里是客家》欄目已播出380多期節目,內容包含了客家古建筑、客家美食、客家歷史文化名人、客家傳統手藝、客家民俗節日活動等。這些節目全是從閩、粵、贛及廣西等客屬地區挖掘而來,在展示客家文化的豐富多彩的同時,觀眾們還能感受到客家文化扎根底層、代代相傳的頑強生命力。

欄目收獲好口碑

《這里是客家》因其貼近百姓、作風平實、內容親切,很快成為梅州臺的另一個收視熱點,形成了梅州一套有“820”(即《民生820》,是梅州地區收視率最高社會影響力最大的民生節目),梅州二套則有“920”(晚上9:20分播出的《這里是客家》),得到觀眾的高度評價。在通過廣東臺、中央電視臺、中央電臺等平臺對海外播出后,成功輻射到全球范圍內的客家人;還有國外電視臺主動要求播出該節目。梅州臺地處客家核心地區,制作的客家題材節目不在少數,但多數流于平庸,泯于眾人,少有被觀眾記住的作品。《這里是客家》能收獲這么大的反響,跟“走轉改”帶來的理念轉變有莫大的關系。

團隊與合作的培養

筆者認為,“走轉改”活動必然要落實到一大批貫徹此精神的節目上,但是忠實于“走轉改”而制作節目,并不是“走轉改”的全部,也不是最終目的。就《這里是客家》而言,除了節目本身,制作的過程還有另外兩個更加重要的收獲。

第一是隊伍得到了鍛煉和培養。首先培養了梅州臺團隊懂客家、愛客家的情感。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意義正在于發現并串起生活中種種有價值的事物,使之彼此聚合成一串串閃光的珍珠,呈獻給社會。通過《這里是客家》這個欄目使得做欄目的記者、編輯、攝像、主持人更加了解客家文化,他們有的出生在客家,有的是后來到客家,雖然他們都生活在客家這片土地,但真要讓他們回答客家文化、傳統、精神等卻一知半解。這個欄目的開辦,使他們能夠長期深入到每個山村的角落,去了解、感受客家先輩是如何來到這片土地,并在這里繁衍生息的。從當時房屋的不同結構,了解客家人生存理念,從客家古道的探索了解客家人創業的艱辛,從手工藝術的挖掘感受出客家人的智慧,從客家的山歌、漢劇展示出客家人豐富的內涵,從客家古鎮、碼頭讓人又聯想到當年的一派繁榮景象,從客家人的祠堂、眉干中體現出客家人對文化的重視。通過記者的腳、手、眼,走進基層、走進群眾,觸摸著客家這厚重的文化,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挖掘地方獨具魅力的文化和內在的美,在感受中拍攝,在靈感中動筆,制作出群眾喜聞樂見又有地方特色的節目。其次是培養隊伍對“走轉改”的領會。在制作《這里是客家》之前,參與制作的人員已經多次閱讀相關文件、論文、報道,學習“走轉改”活動的精髓,以期做到真正領會“走轉改”的含義和要求。特別是一些優秀的“走轉改”節目和做法,是我們節目創作人員做好節目的學習資料;另外,“走轉改”和梅州臺實際情況的結合,也是制作人員一定要準確把握的,否則只會成為四不像;在節目播出過程中,還定期組織節目編導與主持人進行業務交流與學習,通過觀摩制作的節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逐漸提高他們采、拍、制作或主持的水平。因此,“走轉改”實際上是一個契機,梅州臺可以借這個機會認清自己的位置,認清與其他電視臺的差距,以及梅州擁有的優勢又是什么,給梅州臺這個團隊一次精神洗禮的機會。

第二是臺與臺之間合作氛圍的培養。“轉作風”就包含了改變閉門造車、不相往來的傳統作風。梅州臺決定在制作上真正“走基層”,把制作節目源的方法教給各縣臺,讓各縣臺所轄區域每月定期完成2期lO分鐘的節目,梅州臺只在節目的質量上提出具體要求,其它方面由各縣市臺自由展現。梅州臺這個播出平臺極大地調動了各縣市臺的積極性,一是給各臺的主持人、編輯、記者一個展示自己能力和水平的舞臺;二是使各縣市能自由地進行自我宣傳。在梅州臺的具體指導下,各臺形成了“趕幫超”的勁頭,使得節目的內容、形式不斷創新,節目質量不斷提高。

篇(2)

摘 要:中古蟹攝和流攝在方言中的關系極少被關注,此二攝的合流是一種較為罕見的特殊音變。今以河源“本地話”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其他相關方言土語,考察蟹流合流的具體表現,從語音結構特點和演變規律等方面探討二攝合流的原因,并指出各地類似的語音現象并非毫無瓜葛的平行演變,這可從地緣關系、移民歷史得到解釋。

關鍵詞 :方言 蟹攝 流攝 合流 原因

在討論方言中古韻攝的分合時,流攝與效攝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考察點,今漢語方言中,中古流攝與效攝合流十分常見,而流攝與蟹攝發生關聯的方言要少得多。因此蟹流二攝在方言中的關系極少被論及。但在對河源“本地話”的調查研究中,此二攝的表現卻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今廣東河源市境內通行兩種有一定差別的客方言口音,一種是“本地話”(或稱“蛇話”“水源話”),另一種是常見的梅州、惠陽口音。前者主要分布在市區源城及東源縣、龍川和連平兩縣的南部多個鄉鎮、和平縣東南部的部分鄉鎮以及紫金縣靠近源城的一些村鎮,其他地方則為梅州、惠陽口音的客方言。河源“本地話”在語音、詞匯、語法上都有鮮明特點,前人已有一定的研究,如侯小英(2008)、嚴修鴻(2009、2013)、練春招等(2010),本文關注的是蟹流二攝的分合情況,目前未見相關論述。

總體上,河源境內的“本地話”①,大部分跟其他客方言一致,都是蟹流二攝判然有別,互不相混,但在有些地方,蟹攝與流攝的部分字合流,或表現出合流的趨勢。

一、河源“本地話”蟹流二攝的分與合

蟹流二攝在河源“本地話”不同地點中有分有合,分多合少。從分布地域看,河源“本地話”中,蟹、流二攝合流的現象見于河源市源城區、東源縣駱湖、船塘等鄉鎮及與東源相鄰的連平縣忠信、大湖、繡緞等南部鄉鎮。源城從分從合的都有,以從合為主流,從分者少見,主要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估計是新老派之別,但目前尚未有足夠充分的調查數據支持,故下文以新派(從合)、老派(從分)名之主要是為稱說方便。

二、其他方言蟹流二攝合流的情況

相比之下,河源“本地話”蟹流二攝混讀所涉及的范圍與上述多數方言點大同小異,主體部分都是蟹攝一等和流攝一等,其中蟹攝一等的層次往往較復雜,流攝一等較單純,即與流攝一等相混的蟹攝字只是一部分。具體字分派的差異與各點自身語音結構、演變情況等的不同有關,是語言發展不平衡的體現。需要說明的是,蟹流發生混讀的,也常牽涉到部分止攝字,如上所述,這是漢語語音史上止蟹合流的反映,此處不再贅述。

三、蟹流二攝合流的原因

(一)語音結構特點和演變規律上的解釋

漢語語音發展史上,蟹攝和流攝并非關系密切的韻攝,何以在河源“本地話”等方言中發生合流?究其原因,可從內部語音結構特點和演變規律去尋找答案。

(二)地理、歷史上的解釋

由上文可知,二攝合流的方言在地理分布上有較為明顯的地域性,即多見于湖南、江西、粵北一帶,這不禁引人思考:地緣關系在這一語音特征的形成過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我們認為,湖南、粵北一帶的湘語、土話及贛語存在蟹流合流現象,應該并非純屬偶然的巧合。如果說上述語音特點、演變規律是內因,那么地理條件可能就是促成這些空間上相鄰的方言土語發生相同或相近變化的外因。而四川儀隴和河源“本地話”的情況有所不同。儀隴地理上不近湖南,但其客家人多半遷自粵北[2](P520)。河源“本地話”蟹流合流的點,亦跟湖南、粵北無直接的地緣關系,二者不存在地理上的相鄰、接觸關系。然而從來源看,河源“本地話”與江西、粵北關系密切,“本地話”使用者的先民不少是由贛南經粵北遷入的。[4](P193~196)再加上“江西填湖廣”的移民事實,則河源“本地話”、粵北、江西、湖南一帶的方言土語在這一語音特點上的共性,應該也不是毫無瓜葛的平行演變。另外,“本地話”內部具備此類特點的方言點,都是地理上相鄰,也應不排除相互之間的影響。地理因素造成的接觸感染是促使同一地區的若干語言(方言)在某些特征上趨同的重要外因,而音值近似、音系結構上的共性和音變的規律性,是不同方言點朝著相同演變路徑前進的更為重要的因素。

四、結語

河源“本地話”中蟹流二攝或分或合,“分”是相對保守的繼承,“合”則體現了語音演變的創新。湖南、粵北一帶也有少數方言土語存在類似蟹流合流的現象,各地二攝混讀涉及的范圍大同小異,主體部分都是蟹攝一等和流攝一等,混讀后的音值不盡相同,最主要的區別在于:二攝混讀的方言,今讀主元音絕大多數為前元音,而河源“本地話”幾乎都是主元音為后元音[?]的類型。河源“本地話”蟹流二攝在語音演變的過程中由于音值趨近而致合流,侯韻[i]尾化是二攝合流的前提。各地類似的語音現象可能并非毫無瓜葛的平行演變,這可從地緣關系、移民歷史得到解釋。

河源“本地話”中蟹流二攝的合流應屬于晚期音變,這種音變在某些地點尚未穩定。如源城,此二攝從分與從合的現象并存,甚至在同一個家庭中都可能出現兩種情況,如我們調查過的上城街下角社區一戶邱姓人家,父親二攝有別,兒子卻已混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老派從分,新派從合。實際情況更為復雜:1.同一年齡層同一類字的韻母音值都可能不同,如年輕人中就至少發現[u?i]、[uai]、[?i]三種不同的讀音;2.同一個人對于同一類字可能有兩種不同的讀音,我們調查過一位從小在源城區長大的年輕女性,其侯韻字就有[uai]、[?i]兩種韻母,“斗爭、透、投、湊、構、侯”等相對較文的字讀[-uai],“斗一斗、偷、豆、樓、簍、漏、勾、狗”等相對較白的字讀[-?i];3.同一個字也可能有不同的讀音(非文白之別),如個別發音人認為某個字的韻母讀[u?i]或[?i]皆可。未變狀態與已變狀態共存共現,也就是說,源城蟹流二攝的合流尚未最終完成,但合流的趨勢已成必然,畢竟[u?i]—[?i](老派)的對立特征太不明顯,其共存格局極易瓦解。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海內外客家方言的語料庫建設和綜合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4ZDB103]、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粵、閩、客諸方言地理信息系統建設與研究”[項目編號:13AYY001]和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東江流域‘本地話’與客粵方言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1JDXM74001]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本文所用語料,除隨文注明外,東源駱湖見嚴修鴻(2009),其他均為本人調查所得。本文采用調類標調法,數字1~8分別表示:1陰平、2陽平、3陰上、4陽上、5陰去、6陽去、7陰入、8陽入。

②有時或讀[uai]。[u?i]與[uai]為自由變體,本文主要發音人以讀[u?i]為常。

③湘東區、蘆溪、上栗三點原文未提供讀音;三者及上述“蓮花”均屬萍鄉市范圍。

④瞿建慧(2008:53)曾指出:辰溆片一般是“流攝開口一等、開口三等莊組字韻母的白讀與蟹攝開口一等文讀字合流”。

參考文獻:

[1]陳立中.湖南客家方言語音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2]崔榮昌.四川境內的客方言[M].成都:巴蜀書社,2011.

[3]范俊軍.郴州土話語音及詞匯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9.

[4]侯小英.東江中上游本地話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5]黃磊.邵東湘語語音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6]黃小平.江西寧都田頭客家話兩字組連讀變調[J].方言,2010,(3).

[7]李如龍,張雙慶.客贛方言調查報告[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

[8]練春招,侯小英,劉立恒.客家古邑方言[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9]劉綸鑫.客贛方言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10]劉祥友.湖南土話語音的歷史層次[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11]龍薇娜.綏寧湘語語音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12]麥耘.漢語語音史上“中古時期”內部階段的劃分——兼論早期韻圖的性質[A].潘悟云主編.東方語言與文化[C].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02.

[13]彭建國.湘語音韻歷史層次[M].上海: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14]瞿建慧.湘語辰溆片語音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15]謝留文.客家方言語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16]孫宜志.江西贛方言語音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17]嚴修鴻.河源惠州“本地話”語音特點概略(一)[A].甘于恩.南方語言學(第一輯)[C].北京: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18]嚴修鴻.河惠本地話的詞匯概略[A].甘于恩.南方語言學(第五輯)[C].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

[19]張倩.贛南客家方言語音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篇(3)

關鍵詞:仿生;象物;營造意匠;龜城

中圖分類號:TU91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144(2010)08-37(10)

作者簡介:吳慶洲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華南理工大學建筑歷史文化中心主任

1 引言

筆者寫過“仿生象物――中國傳統建筑意象探微”和“龜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筑”二篇論文,談到由于龜在中國古代的崇高地位,龜有天、地、人之象,龜長壽,加上龜有堅甲保護,可免受敵人侵害,中國古代城池、村寨及建筑,多有以龜為營造意象的。本文則研究已知的龜城。目前已知龜形城有二十多座,其中贛州、昆明、蘇州、成都、梅州、平遙、商丘七座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為了研究龜城發展、演變的軌跡,我們不妨把龜城按形成年代分為:一、隋以前出現的龜城,有蘇州、成都、東魏鄴城等;二、唐宋出現的龜城,有拓東城、贛州城、九江城、湖州城、慈城、渾源州城、同州城、乾州城等;三、明清出現的龜城,如昆明城、永泰城等。

2 隋以前出現的龜形城池

2.1 吳大城――神龜八卦模式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吳王闔間之命建闔間大城(今蘇州城前身),“乃使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陸門八,以象天八風;水門八,以法地八聰。筑小城,周十里,陵門三。不開東面者,欲以絕越明也。立聞門者,以象天門,通閶闔風也。立蛇門者,以象地戶也。闔閭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閶門以通天氣,因復名之破楚門。欲東并大越,越在東南,故立蛇門以制敵國。吳在辰,其位龍也,故小城南門上反羽為兩鯢苗,以象龍角。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門上有木蛇,北向首內,示越屬于吳也。”(《吳越春秋》卷四)

吳大城象天法地,以天地為規劃模式,在城門的種類、數目、方位、門上龍蛇的裝飾、朝向等許多方面,賦予豐富的象征意義。

由記載可知,楚人“象天法地”建造都邑的模式與周代《匠人》營國的王城形制是不同的。王城為方形,一邊三門,宮城居中。吳大城并非正方形。據唐陸廣微《吳地記》:“闔閭城,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筑。……陸門八,以象天之八風,水門八,以象地之八卦。《吳都賦》云:‘通門二八,水道陸衢’是也。西閶、胥二門,南盤、蛇二門,東婁、匠二門,北齊,平二門”。可知吳大城一邊二門,水陸兼備。

吳大城乃今蘇州城前身。宋代蘇州城雖說經歷代改建(圖1),與吳大城已有所不同,“但城垣的范圍位置改變不大。”《吳地記》又云:“羅城,作字形,周敬王丁亥造,……其城南北長十二里,東西九里,城中有大河,三橫四直。蘇州,名標十望,地號六雄,七縣八門,皆通水陸。”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卷上?城邑》云:“自吳亡至今僅二千載,更歷秦、漢、隋、唐之間,其城洫、門名,循而不變。”《吳郡圖經續記?卷下?往跡》云:“闔閭城,即今郡城也。……郡城之狀,如‘’字。唐乾符三年,刺史張傅嘗修完此城。梁龍德中,錢氏又加以陶甓。”可見,宋城城池河道均與吳大城范圍位置相近,城郭也呈字形,城的東北、西北、西南三城角均切角成折線狀。

蘇州所在,為水鄉澤國,以神龜八卦模式進行規劃設計,乃伍子胥的獨到創意。蘇州城自創建以來己歷二千五百多個春秋,仍生機勃勃,長盛不衰,是名副其實的長壽龜城。

2.2 成都古城(圖2)

成都城形似龜。據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三記載:“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使張儀筑成都城,屢頹。忽有大龜浮于江,至東子城東南隅而斃。儀以問巫,巫曰:‘依龜筑之’。便就。故名‘龜化城’。”但一般都省稱為龜城。

2.3 東魏鄴城南城

以龜形規劃設計的龜城還有不少。比如東魏鄴城南城l圖3)為龜形。東魏孝靜帝于天平元年1534年)遷都鄴,居鄴故城。天平“二年(535年)八月,發眾七萬八千營新宮。元象元年(538年)九月,發畿內十萬人城鄴,四十日罷。二年,帝徙御新宮,即南城也。”(《歷代宅京記:鄴下》)

《鄴中記》云:

“城東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高歡以北城窄隘,故令仆射高隆之更筑此城。掘得神龜,大逾方丈,其堵堞之狀,咸以龜象焉。”

鄴城南城近年曾進行探查,東西寬2800m,南北長3460m,城墻不呈直線而呈水波形,城門處作八字形。突出雙闕,城角為圓形。城隅處為軍事上攻擊的重要目標。早在史前的古城中,在城隅處有特殊的處理,使其形狀利于軍事防御。

宋平江府城的東北、西北、西南三隅為折角形,對軍事防御也是有利的。楚郢都紀南城也有三隅為折角形。

城墻呈水波形,利于城上守軍觀察及防御攻城之敵。城門作八字形,突出雙闕,也是利于防御的。

2.4 夏縣城(圖4)

夏縣,北魏太和十八年(499年)以安邑縣改名,治所即今夏邑西北約7km的禹王城。戰國的魏建都于此。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移治今夏縣城。

據《光緒夏縣志》卷二,建置志:

縣城,土身,磚垛,似龜背。門五:東日朝陽,西日安定,南日南陽,北日北固,東南隅日云路。周五里一百三十七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五尺。創建于北魏神庸元年(428年)。

由記載可知,夏縣城創建于公元428年,明清歷代均有維修。

由《光緒夏縣志》之卷五災祥志可知,夏縣城歷史上多次受到地震之災和洪水之災。其城形似龜背,或許與選址于龜形山丘營建城邑,以減少洪水災害有關。

2.5 吉州城(圖5)

據光緒《吉州全志?城池》:周晉公子夷吾筑。明景泰初,知州王亨修。因山為城,周一里二百九十步,高三丈五尺,無池。嘉靖初,判官包鐘,以鹿賊猖獗,創建外城,東筑土城二百五十丈,西筑石城二百二十丈,民賴以安。后知州蔣賜再增外城,計周四里,南臨山澗,皆壘以大石。門四:東日太和,西日永康,北日洪北,南水門日定遠,內城門日崇安。東西各建層樓,北建小樓,東門外城前筑建瓦城樓,日長寧。……

嘉慶初,知州蔡國臣以城甚湫溢,拆西城,以西關城為西門。自此以后,地方漸衰,文風不振,科甲遂絕。堪輿家皆日:城為龜蛇形。西城拆則泄龜之氣,焉得不敗。

從記載來看,吉州城最早由晉公子夷吾所筑。查記載,春秋周惠王十一年(公元前666年),晉獻公命公子夷吾出居屈(今山西吉縣北)。但屈邑在今吉縣北,與吉州城不是一地,故《光緒吉州全志》所載吉州城最早為夷吾所筑不可靠。但稱為龜蛇形的小城筑于隋之前是可以肯定的。

2.6 同州城(圖6)

據《古今圖書集成?考工典?城池>記載:

同州城池,即古大荔地。相傳始建制類龜形,至唐易為方。城九里三分,高三丈,池深九尺。 明弘治十五年,知州張鼎,建樓于上。

圖6為明嘉靖《陜西通志》所刊“同州城圖“,仍略具龜形。

2.7 沁水縣城(圖7)

沁水縣在陜西省南部。其城形為龜形。據《光緒沁水縣志》記載:

支分太行之秀,氣聯王屋之奇,龜蛇呈形,金水結聚,群山環拱,眾壑瀠洄。險出于天成,勝概收其精氣(前令邱璐語)。

《光緒沁水縣志》記載其城池:

隋開皇間筑,周二里一百步,池深一丈。東西北三門,門各有樓。其匾額,東日迎暉,西日納爽,北日拱宸。明洪武間縣丞陳德,正統中邑令賈茂,景泰中邑令張升,正德中邑令王溱,嘉靖中邑令張爵,萬歷中邑令扈文魁相繼修筑。崇禎間流賊攻毀,署事州同張大為重修并溶濠。

3、唐宋出現的龜城

3.1 贛州府城為上水龜形(圖8)

贛州府城為上水龜形。據《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贛州府》載:

贛州府城池:晉永和五年,郡守高琰建于章、貢二水間。唐刺史盧光稠拓廣其南,又東西南三面鑿濠。

由這一記載可知,唐末刺史盧光稠拓建了贛州城。誰幫助他規劃建造了這一龜形城呢?原來是風水大師楊筠松。

楊救貧名筠松,字益,號救貧。據《贛州府志》:“竇州楊筠松,唐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發入昆侖山,過虔州,以地理術授徒,卒于虔州于都藥口壩。”

贛州的風水文化史,是從唐末掌管瓊林御庫的金紫光祿大夫楊筠松先生避黃巢之亂,攜御庫秘籍棄職隱居贛州的三僚村授徒傳藝開始的。

楊救貧攜風水“秘籍”來到贛南,首先結識了割據贛州的盧光稠。盧光稠請楊救貧為其母親擇地建墓。此墓在寧都縣洛口鄉麻田村圩場西北約3華里的山坡上。

楊筠松先生先后為盧光稠父母擇地建墓二處,盧光稠并請楊救貧擇基地筑贛州城。贛州府城,最早是東晉永和五年筑的土城,唐末盧光稠乘亂起兵,割據贛南后,請楊救貧為其擇址建城。楊救貧選贛州城址為上水龜形,筑南門,龜尾在章貢兩江合流處,至今仍名龜尾角。東門、西門為龜的兩足,均臨水。從風水學來看,贛州城有二條來龍,一是南方九連山(離方,屬火)發脈,從崆洞山起始,宛延而至城內的賀蘭山落穴聚氣,結成一處立州設府的大穴位,這支龍還有一個小支落在歐潭。此外,贛州的北龍脈來自武夷山,經寧都、萬安、贛縣,分成數小支,落穴于儲潭、汶潭。這三潭是贛州的三處水口,和贛州城外的峰山、馬祖巖、楊仙嶺、搖籃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贛州城山環水抱的局勢。贛州城遂成為一座三面臨水、易守難攻的鐵城。盧光稠得以擁兵一隅,面南稱王30余年。

3.2 昆明城(圖9)

昆明城起源于唐代南詔國的拓東城。拓東城在設計上“以龜其形”(張道宗《紀古滇說集》),被稱為“龜城”,表示了長久不衰的用意。元代以后,昆明城在城址上做了較大變動,明代又擴建為磚城,但龜城的特征仍保持下來,且為人們賦予了新的意義。

唐開元年間,南詔國王盛羅皮在晉寧修建了拓東城,“開元初,威成王(盛羅皮)冊楊道清為顯密圓通大義法師,塑大靈土主天神圣像日摩訶迦羅。筑滇之城以龜其形。五年,龜城完復。塑二神,一鎮龜城之頂,一鎮城之南。”顯然,修建龜城、塑神像以鎮神龜,目的就是使龜的靈氣不外泄,永保晉寧長盛不衰。此龜城就在北面蛇山之下。蛇山之下的龜城,形成龜蛇相交,象征著生生不已、繁榮富裕。

3.3 九江古城

九江古城也呈龜形(圖10)。宋岳珂《H史》載:“九江郡城。……城負江面山,形勢盤據,三方阻水,頗難以攻取。開寶中,曹翰討胡,則u年不下。或獻計于翰曰:‘城形為上水龜,非腹脅不可攻。’從之,果得城。”

3.4 湖州古城(圖11)

浙江湖州城,據明徐獻忠《吳興掌故集》卷十四雜考:“湖城在唐為二十四里。元季張士誠遣潘元明筑而小之。周一十二里六十步,其僻省處在西門外直抵大溪入清塘一路尖地,則當時城形似上水龜,其省去即龜之首也。自元以前城中多壽考,今世鮮近百歲者。”

3.5 慈城(圖12、13)

慈城在浙東平原,是人杰地靈的江南古縣城。古城北倚丘陵,南面平原,南低北高,為山南水北,“負陰抱陽“的純陽之地。為此,古城先民將城區設計成“坤卦”街衢,以通風納涼,平衡陰陽。方志有記:“新城堞循山而起,街衢縮三衡六,方如棋局畫像,坤爻a_整整……”

以后在“縮三衡六”基礎上,改造城“龜背”狀城區,意象為一只向北俯伏的“神龜”,正在汲飲慈湖“圣水”。漢儒董仲舒六世孫董黯定居古城,宋時王安石、元時羅貫中、明時祝枝山等達官貴人、文人雅士慕名而至,這就是古城的環境效應。

據《慈溪縣志》記載,“自唐至清,共有進士519名”,而其中的70%――80%出自慈城。其中有狀元4名、武狀元1名,榜眼1名,探花3名、尚書5名、御史33名、知府40名、知縣41名。古慈城,可謂人文薈萃的“寶地”。

3.6 渾源州城(圖14,15)

渾源州,治所在渾源縣,即令山西渾源縣。據《順治渾源州志》記載:“渾邑故城在州西二十里,橫山左側,峽水繞城環流。每值雷雨,泛漲為患,浸沒城隍。且土性濕鹵,民不堪居。迨至后唐,相今形脈,從東南來,結為立形如龜。東西高下,可奠民居,遂徒筑焉。城肖其形,雉蝶屈曲,宛若負書狀。”

又據《乾隆渾源州志》記載:“迨唐,相今地形勝,中有一丘,其形如龜,東西高下,可奠民居,遂徒筑之。”由記載可知,渾源州城原常受洪災,后以風水思想,選址于一山丘上建成,這山丘形如龜,城中間高,四周漸低,形如龜背,故以八卦形建成,“宛若負書狀”。

3.7 乾州城(圖16)

乾州,唐乾寧元年(894年)置,治所在奉天縣(今陜西乾縣)。

據《關中勝跡圖志》記載:

奉天故城。《通志》:“唐德宗建中元年,術士桑道茂言:‘奉天有天子氣,宜高大其城池。’乃命京兆發丁夫數千,推六軍之士,筑奉天城。”《名山記》:“奉天城外象龜形,內列六街。”

3.8 梅州城(圖17)

嘉應州(今梅州)城為龜形。

《光緒嘉應州志》卷四稱州治形勢:

金山為枕,梅溪如帶,諸峰環擁,眾水會流,誠山水秀區也。前志稱:形如奔江之龜。

州志卷四又記載:

龜目井,在州治前街,東西二井相對。昔人以州治形勢如龜,鑿井兩旁為目,以疏其氣,因名。明嘉靖時,知縣林修浚。今知州王之正復修浚,以灰土筑汲道、井欄,民甚便之。(王志)

《光緒嘉應州志》卷九記載州城池:

宋以前建置莫考。皇佑問儂智高反,陷邕州,圍廣州,嶺外震動,郡邑皆,始筑土城為捍衛,周圍四百五十丈三尺,即梅州城也。歷宋及元,皆為梅州治。明洪武二年,省梅州為程鄉縣,知縣樊思明自舊縣治遷于州治,即州城為縣城。

國朝雍正十一年,總督鄂爾達奏請改程鄉縣為直隸嘉應州,領興、長、平、鎮四縣,而縣城即為州城。

《光緒嘉應州志》記載:

老南門外含光樓,乾隆十一年,署知州王者輔建,又建觀瀾亭于樓側。(王志)

《天津日報》社主辦的《采風報》第200期有一則“一龜壓在石柱下,度過二百四十一年”的報道:

最近,廣東省梅縣市在重修城南梅江畔的觀瀾亭時,人們在搬開千斤石柱的柱基后,發現一只又大又扁正微微顫動著的活龜。龜背上清清楚楚地留著石柱壓下的印記,龜重3.5公斤,背面徑寬30多厘米。

據《嘉應州志》記載,觀瀾亭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當時的知州王者輔迷信風水,據州城似龜形,正好在南門,便命人建亭,并在一只石柱上墊一只活龜,以保佑官運亨通,福祿永存。就這樣,這只烏龜竟在地下度過241個春秋。

3.9 袁州城(圖18)

袁州城為龜形。

據記載,袁州(今江西宜春)城內有龜鼻井、左右龜眉井和左右龜目井:

雙清井,舊為龜鼻井,在府治東北甘棠坊。

揚清井,舊為左龜眉井,橫二尺,長六尺,在府治北達里坊。

澄清井,舊為右龜眉井,橫直同上,在縣治前文會坊。

東明井,舊為左龜目井,闊丈余,在府治東北隅達里坊西。

西明井,舊為右龜目井,在古開元寺浴院后,即今縣治前三十步,文會坊之西。世傳府地形如龜,袁天罡于城內鑿龜鼻、龜眉、龜目井,以全龜象,不專為民汲,亦取克制回祿之意。

袁天罡,又稱袁天綱。益州成都人,仕隋(581-617)為鹽官令。歷唐太宗貞觀年(627-649),為著名的相術士、風水大師。(《新唐書?袁天綱傳》)

3.10 鶴慶府城

云南鶴慶府城池,宋段氏時筑。據光緒《鶴慶州志》卷10城池記載:“宋段氏時,高惠筑城,形如龜。”《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鶴慶府》記載:“元末傾圮。至明洪武初始設府洽,統以土酋,守以御所。洪武十五年,大理指揮脫列伯守御,恢郭舊址。原卑隘僅容戒伍,正統間易以文職。然郡而未城,非大觀也。嘉靖庚子,知府周集改筑郭城,周圍東三百一十四丈,南六十丈四尺有奇,西增三百一十五丈,北亦如之,增廣三十五尺,計五里五分,高二丈二尺,厚二丈。南門月城一座,周圍八十丈,高一丈四尺,厚九尺二寸。北門月城即舊城也。”據此記載,其新城在舊城之南邊。

4、明清出現的龜城

4.1 昆明城(圖19)

明代洪武年間建昆明城時,著名陰陽家汪湛海曾為考察山龍地脈,數載慘淡經營,要將昆明筑成“龜蛇相交,產生帝王之氣”的城池。

汪湛海設計構筑的昆明城像一龜形,南門是,北門是龜尾,大東門、小東門和大南門、小南門是龜的四足。龜是一只靈龜,尾掉而動,所以北門甕城的內城門向北,甕城外門則不是朝北而朝東,是靈龜掉尾之義。大西門、小西門內門向東,小東門內門向西,外側門則都向南,這又是寄寓龜之四足起動之意。只有大東門的內外門朝向一致,是因東方屬木,取木宜伸而不宜屈之義。

把昆明城建造得像龜,是以城在蛇山之麓,與蛇山之氣脈相接,形成龜蛇相交的狀態。

4.2 平遙古城(圖20)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傳說筑自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前782年在位)時,至今已有二千八百年歷史。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擴建,按照“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原則和“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攸建,依此為勝”的說法,南墻“隨中都河蜿蜒而筑,縮為龜狀,其余三面皆直列無依”,“建門六座,南北各一,東面各二”,意為龜之頭尾和四足,南門外又有二井,喻為龜眼。北門甕城外門東向,似龜尾東甩。東西四門除親翰門(下東門)內外門直通外,其余外門分別向頭的方向彎曲,似龜腳向前爬行。故有“龜城”之稱。

4.3 嘉峪關城(圖21)

嘉峪關城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西部結合處,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長城全線中規模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關隘,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嘉峪關的關城由內城、羅城和擁城(外城)組成。內城城形如龜,兩門設甕城,四隅建角樓,南北城墻中部建敵樓。羅城、外城亦呈龜形,成為堅固的金城湯池。馬寧邦云:“此關地勢天成,建筑得法,其形如龜,六面掩護,輜重及重心皆在正方形中,良法也。”

4.4 洪洞縣城(圖22)

洪洞縣城也是龜形。

據民國《洪洞縣志》記載其城池:

城垣高三丈三尺,周五里二百五十步奇。垛口二千二百九十有五。門六。

其城池志記載:“考縣治,自隋改名洪洞,徒治今地,相傳舊無城垣。至明正統十四年,刨筑土城,周圍五里奇。”

即洪洞縣城,自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才筑土城。隆慶二年(1568)筑成堅固的磚城。

4.5 神池縣城(圖23)

神池縣城為龜形。

《光緒神池縣志》記載:

明正統十三年,置神池口巡檢司,有士城址。成化十五年筑堡。初與利民、三岔、八角,稱四堡城。嘉靖十八年,巡撫陳講,兵使王鎬,以其形勢迫狹,乃展筑焉,設守備中軍倉大使各一員。萬歷四年,城始甓,東西修而南北狹,其形象龜。城西有,直抵神池,為探海之勢。其上舊有海樓,今廢。土人呼為龜城,取四靈之意也。……雍正三年,改堡為縣,即以堡城為縣郭,神池營在焉。

4.6 永泰古城

永泰古城位于甘肅省景泰縣寺攤鄉老虎山北麓。西城平面略似龜,又名龜城。該城為云備副使邢云路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始建,次年6月建成。城周長1700m,高12m,四面筑有半圓形月城。城門南向,外筑甕城,形似。城四周有護城河,寬約6m,深約2.5m。距北城墻25m處,筑大墩一座,墩東北有小墩5座,成一字形排列。城西有地下泉水串流城內五井之中,俗稱“五臟”。

4.7 松山古城

孫宗文先生認為,松山古城也是一座龜城。

該城位于甘肅省天祝縣松山鄉松山村,由甘肅巡撫田樂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監筑,城座北向南,平面略呈正方形,分內外城。外城城垣東西長350余m,南北寬320多m,高約10m。黃土版筑。四角有角墩,長9m,寬8m,殘高6.5m。四周有護城河,河寬約8m。城門在南,現城垣保存完整。

4.8 鎮寧州城(圖24)

據民國《貴州通志》記載:

鎮寧州城:安莊衛城,洪武二十五年,指揮陸秉建,L似石。門四:東日朝陽,南日永清,西日鎮夷,北日迎恩。周七百八十丈(嘉靖志)。乾隆三十年,知州鄔紹文請帑重修。廣大之,周五里八分有寄,月城水關共長千一百三十四丈。自捐白金萬兩助之。越二年告竣。城皆L以白石,晶潔如銀,故俗有銀鎮之目。……城形如龜,中凸起,兩端低洼。

4.9 荔波縣城

據民國《貴州通志》記載:

荔波縣城:清順治十七年,知縣王家正詳請,遷于方村峨嶺,是為今城。……筑土垣,周圍一百八十二丈,高五尺,厚一尺五寸。開西南,北三門。……城在平地,前臨荔水,后負屏山,其形如龜。

篇(4)

研討會收到論文133篇,分設“主旨發言”與“專題研討”。馮明洋、喬建中、趙宋光、謝嘉幸、蔡際洲、楊民康、杜亞雄、田可文、田耀農等專家參會并做了主旨發言。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二胡演奏家宋飛對本次學術研討會的發起源由、目的、意義等內容進行了闡釋,認為″通過區域這一視角來解釋某一民族、地區、音樂及人在其中的文化行為,將有更加宏觀和整體性的視野,更有利于人們從文化中理解音樂、學習音樂、表演音樂″。馮明洋《嶺南區域音樂文化研究導論》提出嶺南區域音樂研究選題應以“多元一體論、核心價值論、文化趨向論”為基礎理論。喬建中以《心得與檢討:中國音樂地理研究30弁言》為題,分享了中國音樂地理研究三十年耕耘歷程,闡釋了中國音樂地理學研究中所應追求的學術、應用、文學目標。謝嘉幸《區域音樂研究:地方性知識與全球化視野――以北京傳統音樂節與太極傳統音樂獎為例》論證了區域音樂文化研究所具有的“地方性知識與全球化視野”特性。

分會場圍繞以下議題展開專題研討。

一、高校傳統音樂教學與區域音樂教育研究

蔡際洲《中國傳統音樂教學中的文化區劃問題》采用“文化區”的劃分方法運用于高校課程中國傳統音樂“音樂風格區”內容的教學設計;李莉《區域音樂史研究與地區高校“音樂史”專業教學的探索與思考――以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史專業為例》提出本地區高校音樂史課程中,將以“廣西地區音樂史研究”與“音樂史專業教學”結合,完成地區高校區域音樂教育教學的學科體系構建。代表們還就地方本土音樂如何納入高校音樂專業教育體系、高等音樂院校如何培養“非遺”文化人才、建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地方音樂研究機構”的重要意義等問題進行有益探討。

二、區域傳統音樂資源的挖掘與傳承

田耀農《區域音樂文化視野下的雅樂與雅樂的傳承》以雅樂為研究對象,提出區域音樂文化的核心思想:音樂是文化的基本形態,文化種類的分布既有條狀的跨越和交叉,又有塊狀的區域和地域;音樂的分布同樣有條狀的跨越、交叉和塊狀的區域、地域。楊玉成《“潮爾―呼麥”體系的基本模式及其表現形式――兼談蒙古族呼麥的保護》、馬達《謝導秀與當代嶺南派古琴的傳承與發展》等,均以傳統音樂傳承中的音樂現象、文化現象研究為切入點,關注區域音樂所具有的藝術特征、文化特質、生存現狀和未來發展。參會代表還以無錫昆曲、廣東音樂、南通地域音樂、商丘四平調、廣西西江流域傳統音樂、江西贛南于都客家嗩吶等各地域傳統音樂文化為研究對象,做了較為深入的學術梳理與分析工作。該議題全面呈現了我國區域音樂文化傳統特點,并就全球化語境中地域音樂文化認同出現的危機及重構等問題展開討論。

三、區域音樂研究理論與方法

馮明洋《嶺南區域音樂文化研究導論》提出大文化視野的區域音樂研究,應立足本土,放眼周邊,聯系整體,固元守本。楊民康《論云南與周邊跨界族群音樂的文化圈―文化層特征――以南傳佛教音樂文化圈為例》提倡和奉行將文化圈―文化層分析觀念的基本概念和意義范疇納入跨界族群區域音樂研究的總體學術框架中。李敬民《論區域音樂研究的實證方法運用――以淮河流域的民間音樂的實證研究為例》呈現了西方實證性研究模式運用于區域音樂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高彩榮《陜州梆子是外來劇種嗎?――兼談行政區劃與文化分區的錯位》、張曦《“潮州音樂”還是“潮汕音樂”》均從名稱、文獻梳理和地理因素三個方面,對民間音樂本土身份問題進行了辨析。周凱模、吳迪、張曦、蔣燮《議題:闡釋嶺南音樂的方法討論》將作為地方性知識的嶺南音樂,從活態傳統、物質文化、行為方式、表達形態的四個表層問題切入,從各自的研究方向,嘗試回答選擇何種方式來解讀嶺南音樂,為區域音樂研究理論與方法構建更為廣闊的討論平臺。

四、區域音樂個案研究

杜亞雄《寧夏回族民歌特色音調的解析和研究》根據作者多年在寧夏及整個西北地區進行田野和案頭工作的經驗,采用旋律分類法進行歸類和解析,認為寧夏回族民歌音調分為兩個較大類別。哈斯巴特爾《杭錦旗短調民歌音樂形態分析》宏觀地把握和歸納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總體特征,通過杭錦旗短調民歌旋律結構及不同版本所具有的形態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對地域和區域兩者之間的音樂風格差異和變融進行系統的梳理。何麗麗《〈金瓶梅〉與柳子戲關系考》、仲立斌《解析粵劇、粵曲中粵樂“唱腔化”的現象――從〈平湖秋月〉在粵劇、粵曲中的運用談起》、袁環《長三角及周邊地區灘簧聲腔考辨》等均以文化區域為視角,考證與辨析戲曲聲腔系統、曲牌發展的親緣關系,呈現文化地域視角下傳統音樂在旋律、板式、唱腔、形態、歷史等方面的流變脈絡,解析音樂文化現象內涵,探究傳統的形成、流傳與發展蹤跡。

五、多學科視野與區域音樂研究

劉富琳《福建南詞概述》運用歷史學與人類學田野與案頭研究方法,走訪藝人,搜集南詞音樂,了解南詞的表演方式、樂器和傳承譜系,對福建南詞的歷史進行了梳理,對南詞的樂種屬性進行了分析。陳雅先《景觀生態學視野下原生態潮州大鑼鼓的保護與發展研究》借鑒景觀生態學原理解析當下潮州大鑼鼓聲音景觀結構、民間音樂活動聲音景觀格局,探求有益于原生態傳統音樂生存的聲音環境。黃蘊蘭《柳城壯歡音樂美學特點探析》以音樂美學為理論基礎,通過不同地區的壯歡音樂比較,探析柳城壯歡音樂特點。雷嘉彥、楊嬌嬌《新疆烏恰縣柯爾克孜族“婚嫁歌”的現代轉型與文化適應》探討柯爾克孜族在面對當代多樣文化的沖突背景下維持傳統的自我調適,闡釋“婚嫁歌”的現代變遷及其在文化脈絡中的意義。潘妍娜《傳統音樂文化空間的建構、維持與變遷――當代廣州粵曲茶座的調查與研究》、劉澤梅《廣東漢樂、漢劇文化價值研究》、黃燕《梅州客家竹板歌的多元文化因素及其融合特征》、許璐《鄂州牌子鑼變遷的文化闡釋》、曾華宏《泉州北管的地域文化特征》均從物質空間與文化結構變遷、社會認同的改變等多元視角,審視文化空間視域中傳統音樂在當代的變遷。

結 語

研討會呈現以下區域音樂文化研究新進展:

其一,區域音樂文化研究的全球化視野。田可文提出“把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不同特色的音樂文化放在同一認知平臺上,以不懷偏見的態度進行研究,這是當今音樂文化研究整體觀的充分體現”。馮明洋論證了“壯侗語族之方言及其歌樂文化自古都具有跨區跨國性,與東南亞、南洋諸島及環太平洋文化都有淵源關系”。區域音樂文化研究取向更多地是源于不同民族音樂文化、音樂傳統的差異性。相對于西方音樂學研究者更注重于研究異于本土音樂的其他音樂文化,我國學者則更多關注本土或本地域文化。參會學者在研究中展現出兼收并蓄的全球化區域音樂研究視野,提升了區域音樂文化研究高度。

其二,學科滲透引領新的理論研究突破口。學科間的差異性與交融性能引發對同一命題的多角度關注,并產生有意義的論題。楊民康提出將“‘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和‘跨族群―地域音樂比較研究’,視為理論和實踐上互補、互滲的兩個重要研究領域”;蔡際洲運用音樂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文化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理論,“在地理空間上把對象分為若干單元,并對不同區域內的代表樂種與音樂體裁進行描述”。學科滲透使區域音樂文化研究擁有不同視角,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多角度研究逐漸形成區域音樂文化研究特點。

其三,區域音樂文化研究離不開浸入式田野工作。區域音樂文化研究本質上是以田野研究為基礎、以比較研究為原則的。杜亞雄、靳宗偉根據多年在寧夏及整個西北地區進行田野工作所得到的第一手資料,采用匈牙利音樂學家巴托克的旋律分類法進行歸類和解析,對寧夏回族民歌音調進行分類、分析?熏進而追溯來源。通過田野研究掌握更多的一手資料、發現新的研究問題、尋找新視域,并因此獲得了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其四,區域音樂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的綜合研究取向。區域音樂文化研究并非將生產學術知識作為首要目標,而應在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中有所擔當。喬建中闡述了“構建區域音樂文化研究與教學體系的初步設想”強調區域音樂文化研究應深入社會開展田野工作,發現真正有價值的學術問題和現實問題,并在社會與學校傳承體系中有所作為和建樹。

篇(5)

更多精品資源來自文秘站

一、經營畫面讓內容如虎添翼

將畫面套上“經營”二字,難免給人以投機取巧之感,似乎在玩弄技巧、欺騙觀眾。恐怕不少業內人士對此也不以為然。誠然,影視作品吸引人之處,首先在于內容。設想在9?11事件中一段用手機拍攝的極其業余、畫質粗糙的現場視頻,它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影視作品內容思想之重要,和畫面經營之關鍵,并不矛盾。突發事件及重大事件的一手珍貴資料自不必細究其布局、構圖、主次,信息稀有決定了它的價值;然而大部分的影視作品屬于有計劃的創作,內容的謀篇布局和形式的謀篇布局都需要付出同等的心血。經營畫面,是為了讓內容以更討好市場、更觸動受眾的形式亮相,先聲奪人;讓有意境、有氛圍、有思想和內容的作品更容易被觀眾認可。當下影視作品的市場營銷已經是一門成熟的專業化很強的工作,良好的市場營銷能讓影視作品有事半功倍的市場效果,誰也不會質疑它的必要性。畫面經營相當于在前期階段、在內容制作階段就提前讓產品營銷提前介入,主動性會更強。

二、影視畫面經營的基本原則

畫面經營是一種電視藝術創作,但它不應該只是大師手中的絕藝;只有大多數影視工作者都掌握其基本原則和方法,畫面經營才能發揚光大,成為我們創作時的下意識動作、成為習慣;也只有這樣,電視作品的整體水準才會提高。畫面經營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有以下幾點。1、把畫面最好的、最美麗的一面展示給我們的顧客——觀眾。猶如去水果店買水果,我們看到面上的幾個總是最大最好的,這會讓你產生心理暗示:所有的水果都很好,在這里買沒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在這方面是佼佼者,不論是照片還是紀錄片,他們的畫面總是給人美輪美奐的沖擊力,以至于全世界的觀眾幾乎形成了一個心理定勢:想看唯美得震撼心靈的畫面,就看國家地理。這得益于長期以來他們對畫面美感的極致追求,如果稍有瑕疵,那一定不會呈現給觀眾;2、努力放大畫面賣點。哪怕它是臭名遠揚的,也要臭到讓人側目;就好比賣臭豆腐的伙計更喜歡挑在風頭上擺賣,借助風力將那份“臭”傳得更遠更廣。例如香港電影自吳宇森式的慢鏡頭暴力美學后,對黑幫、警匪片的塑造似乎已經到頭了,但杜琪峰用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杜氏風格”成為新的矚目焦點。盡管有人批評杜琪峰對畫面的迷戀導致了電影情節的薄弱,但畫面賣點正是他的作品吸引人之處。風格化的畫面構圖、沉穩的鏡頭運用、獨特的氛圍營造、拉伸的鏡頭、昏暗的音樂,灰暗但不乏亮色、悲哀卻不失希望。杜琪峰把畫面特點放大,也就完成了作品的成功經營。3、突出重點。堅決擯棄一切不利或影響賣點的東西,哪怕它是優美的、優秀的;會讓觀眾分散注意力的一律從畫面中剔除。這樣的例子在影視創作中大量存在,前期可能拍攝了幾千小時的鏡頭,但通過最終要剪輯只剩下幾分鐘。這幾分鐘里留下的必然都是最能吸引觀眾、最能表達主題的精華畫面,讓觀眾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創作者想要表達的畫面上,以傳達創作意圖。如果創作者認為要做到以上三點還是存在難度,那還有一條簡單易行的畫面經營法則:排序。無論是攝影、攝像還是電腦編輯制作,首先把所有畫面按照自己認可的重要性給標上序號,如1、2、3、4、5、6、7,或者A、B、C、D、E、F、G等;然后看它們在畫面上所處的位置和它們的重要性是否相稱:最突出為1、后者為2、再后為3,如有不一致馬上調整,包括調整相機或攝像機的位置、焦距、景深,條件允許的話還可調整畫面上東西的位置,包括人、物等,或者試著調整畫面的光線,增減燈光的只數,直到它們的主次合乎你上面的順序;最后,再審視畫面,做減法,是否有些畫面是不必要、可有可沒有的,特別是重要性排名靠后的畫面,設法將它們減去。排序法實際是上面三個法則的綜合運用,較為簡單易行,對創作者個人的藝術素養和專業水平要求沒有那么高。我們不能指望每個人都是專家,但只要他具備一般水準的畫面意識,就能運用排序法經營畫面,而且效果能保證不低于70%。

三、業精于勤

篇(6)

關鍵詞: EGG 開商 梅縣方言聲調 入聲

語音可以從發聲和調音兩個方面進行研究,通過共鳴調制產生的不同音色是調音音質,而通過發聲產生的不同音質是發聲音質。以往的聲調實驗研究基本屬于調音音質的研究,即由口腔輻射出、以聲波傳遞的聲調的音高、音長等物理特性的分析,多未及聲門狀態。涉及聲門狀態的發聲音質研究僅見個別研究,未見系統研究。

廣東省梅州市是廣東省客家人聚居的地區,梅縣話是客家方言的代表話,是客家方言的“標準語”。梅縣話有六個聲調,其中兩個入聲完整地保留了[p t k]三種塞尾。本文基于EGG信號從發聲和調音音質兩方面研究梅縣方言聲調,分析梅縣方言的聲調系統,并初步分析其發聲類型。

1.實驗介紹

1.1語料采集

(1)錄音設備

錄音設備有IBM筆記本電腦,Creative外接聲卡,Sony話筒,調音臺,美國KAY公司生產的CSL-4300B電子聲門儀(EGG)。

(3)錄音軟件及參數設置

錄音軟件為Adobe Audition 1.5。錄音采樣率44100Hz,為雙聲道:左聲道用SONY-ECM話筒采集語音信號,右聲道用美國KAY公司的喉頭儀采集EGG信號,解析度為32位。錄音在南京師范大學綜合語音實驗室的錄音間進行。

1.2語音分析軟件

(1)用美國KAY公司的Real-Time EGG Analysis軟件提取EGG信號的基頻、開商、速度商等數據。

(2)Praat5.2.02語音分析軟件,用于語音標注。

(3)Matlab7.01,用于小波降噪和數據處理。

(4)Excel2003和SPSS17.0,用于統計分析和制作各類圖表。

1.3 EGG信號的濾波和降噪

采集的聲門阻抗信號,是聲帶振動的高頻信號和喉頭相對運動的低頻信號的疊加,需要在提取有用參數之前進行濾波和降噪。本文采取傅里葉變換方法濾除與語言學研究無關的低頻信號,借助軟件Adobe Auditon 1.5進行濾波。本次實驗降噪采用小波變換分析。

1.4語音標注和數據處理

(1)語音標注

實驗使用Praat5.2.02軟件進行語音樣本標注。標注分為三層:第一層漢字音標層(HY),以聲波圖上語音的開始為音節的前邊界,F2的終點為音節的后邊界[文獻8]。第二層為聲韻層(SY),聲母段和韻母段的切分以韻母段F2的出現為標準[文獻8]。第三層為聲調層(SD)。梅縣方言音節末尾的鼻音音段所占時長較長,具有調位意義,我們視其為載調段的一部分。所以本文保留韻尾,以主要元音和韻尾作為聲調負載段。

(2)數據處理

①提取聲調段的數據。根據Praat標注提取的聲調段的時間點即起點時間和末點時間,提取該時間段內EGG信號的基頻、開商、速度商等參數,相關參數由Real-Time EGG Analysis軟件提取。

②時間歸一化處理。在Matlab中將提取的原始數據規整為等距離的20個點,進行時間歸一化處理。

③內插三倍。

④統計分析和作圖。在Excel中對處理后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作圖。

1.5發音合作人

古祥生,男,生于1950年10月,農民,初中文化,從小生活在廣東梅縣,主要說梅縣話,也會說普通話。錄音時間為2011年7月。

1.6實驗詞表

表1 梅縣方言聲調實驗字表

2.梅縣方言聲調音高與時長實驗研究

2.1音高研究

(1)單字調基頻數據及T值曲線圖

表2給出了梅縣發音人的單字調基頻均值(m)和標準差(s),單位Hz,P表示采樣點,每個調類的樣本為12個。

表2 梅縣方言單字調基頻均值及標準差(單位Hz)

本文采用T值法歸一基頻數據,公式如下。[文獻3,10頁]計算結果見表3。

T=5■(x、a、b分別為測點值、最大值、最小值)

表3 梅縣方言單字調基頻T值

根據表3制作梅縣方言T值曲線圖,見圖1。

圖1 梅縣方言T值曲線圖

(2)五度值

為解決T值轉換成五度值時在臨界點上的歸屬問題,我們采用劉俐李師提出的界域理論。[文獻3,15-18頁]陰平的T值除了末點是2.97,整體在4度內,根據界域的上下0.1的波動范圍,規整為高平調44。陽平從1.38降到0.41,定為低降調21。上聲從2.05略升至3.05后降到0.03,根據界域理論,規整為中降調31。去聲從最高點降到1.63,為高降調52。陰入的降幅比上聲要小,根據界域理論,最高點3.02可歸入3度,末點0.94可歸入2度,故為32。促聲陽入在5度內,促而平,定為5。

表4 梅縣方言單字調五度值

實驗結果與傳統描寫有一些差異,但是和呂建國(2006)的實驗分析結果很接近:陰平44,陽平21,上聲31,去聲52,陰入31,陽入5/55。

2.2時長研究

我們對梅縣聲調的絕對時長進行了歸一化處理。公式如下:[文獻3,3頁]

ND■=■=■

式中ND■是標準化處理后的相對調長,D■是絕對調長值,m■是所有調類時長的均值,n是方言中調類的個數。表5是經過歸一化處理后梅縣單字調相對時長。梅縣方言的單字調時長模式可歸納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

表5 梅縣方言單字調相對時長

3.梅縣方言聲調發聲類型研究

孔江平對五種不同發聲類型的音調(基頻)、開商、速度商及抖動參數進行了統計分析,見表6。[文獻2,187頁]表中的數值表示每種參數大小的序列號,從1到5依次增大。

表6 五種發聲類型EGG參數比較

在語言學中,開商=開相/周期,用于描述聲門的松緊度。開商值越大表明聲門的打開度越大,反之則越小。速度商=開啟相/關閉相,是聲門打開和關閉的速度比。在嗓音分析和語音合成上,開商可作為區別發聲類型的主要變量。嗓音研究對開商的定義因聲門評估方法的不同而異。[文獻7,46-47頁]

孔江平測得緊喉音的開商均值為47.56,高音調嗓音的開商均值是54.41,正常嗓音的開商均值為54.55,氣嗓音的開商值均為56.62,氣泡音的開商均值為65.86。[文獻2,185頁]這些具體數值不是絕對值,在不同方言、不同人群中會有變化。但以上發聲類型的對比序列應該具有普適性。即以正常嗓音的開商為基準,其兩側值為非正常嗓音。開商值由小到大依次為:緊喉音〈高音調嗓音〈正常嗓音〈氣嗓音〈氣泡音。

尹基德(2010)通過開商、速度商、基頻及基頻抖動四個參數綜合判斷語流中的發聲類型。[文獻7,60頁]

表7是本文提取的梅縣6個單字調的開商、速度商、基頻及基頻抖動均值。

表7 梅縣方言聲調開商、速度商、基頻和抖動均值

表中6個聲調的開商值分三類,舒聲調中的陰平、陽平、上聲為一類,整數均為53;去聲與陽入為一類,整數為50;陰入為一類,整數55。如果按以上開商值由小到大的序列計,三個舒聲調的開商值居中;去聲與陽入小于53,在三個舒聲調的左側,可謂左離中;陰入大于53,在三個舒聲調的右側,可謂右離中。再觀察基頻抖動值,可分為兩類:四個舒聲調比較小,在0.6以下,兩個入聲調比較大,在0.7以上。將開商和基頻抖動數據綜合聚類,梅縣6個單字調可分為三類:1)陰平、陽平、上聲:開商值居中,基頻抖動小;2)陰入、陽入:開商值離中,基頻抖動大;3)去聲開商離中,基頻抖動小。

以上數據分析表明,舒聲的陰平、陽平、上聲與兩個入聲形成對立。由此我們判斷:陰平、陽平、上聲屬于正常嗓音,兩個入聲可能屬于其他發聲類型。去聲的發聲類型還不能判斷。無論入聲還是去聲的發聲類型,需要更詳細的數據分析模型才能準確判斷。

4.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EGG信號的開商、速度商、基頻和基頻抖動參數,研究梅縣方言的單字調及其發聲類型。梅縣的單字調系統為陰平44,陽平21,上聲31,去聲52,陰入32,陽入5。單字調時長模式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根據已有數據,判定梅縣陰平、陽平、上聲的發聲類型為正常嗓音,陰入、陽入可能為其他發聲類型。根據現有分析模型,尚不能判斷去聲的發聲類型,也還不能確定陰入、陽入的具體發聲類型。我們正在進行后續研究。

參考文獻:

[1]高志,余嘯海.MATLAB小波分析與應用(2版).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

[2]孔江平.論語言發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3]劉俐李.江淮方言聲調實驗研究和折度分析.巴蜀書社,2007.

[4]劉俐李.漢語聲調的曲拱特征和降勢音高.中國語文,2005-3.

[5]呂建國.梅縣客家方言單字調和連續變調實驗分析.嘉應學院學報,2006-8-4.

[6]宋益丹.基于EGG的吳語阻塞音發聲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9.

[7]尹基德.漢語韻律的嗓音發聲研究.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0.

篇(7)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管理;創新

1 高校圖書館與圖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早在1919年,同志就指出:“現在的圖書館已經不是藏書的地方,而為教育的機關。”可見圖書館與圖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1高校圖書館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少則幾十個人,多則上百個人在共同工作著。其中圖書館的工作復雜,程序繁多。面對這一個系統工程,有序的運作非常重要。

1.2 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料日益增加,21世紀的讀者需求也日益多樣化。高校圖書館所面臨信息量增加的問題為圖書館的管理留下了重大的考驗:文獻增加,信息污染嚴重等等。因此,要迅速的對高校圖書館工作合理安排及組織。

1.3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等現代技術廣泛的運用,要嚴密的組織,規范化操作才能正常有序的進行。所以說,科學管理是高校圖書館現代化要求的基本保證。

2 高校圖書館的管理現狀

2.1我國的高校圖書館界先后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以對提高圖書館的質量。但是從整體來看,其管理問題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第一,在高校圖書館的藏書上,大部分的圖書館書目數量有限,經費不足導致設備落后及藏書有限,經常性閱讀的書目藏書較少。

第二,高校圖書館的電子整合信息不夠完善,網上歸類資源只是簡單的對相關幾個網站進行鏈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讀者的查找困難。對相關網上書目的查詢閱讀存在不全,全文數據庫很少,開發的資源遠遠不及圖書館館藏。用于電子版閱讀的書目較少,存在印刷型書目較多。

第三,很多高校圖書館館藏存在傳統圖書館的傳統觀念,傳統圖書館以書為本,以藏為主,重藏輕用。管理的信息載體單一。在評價圖書館上,藏書為第一標準,導致重藏輕用現象的出現。

第四,高校圖書館管理員素質問題。隨著高校圖書館管理的升級,高校圖書管理員的自身素質需有待提高。今社會就業問題嚴峻存在,導致高校圖書館成為“領導親屬專屬”,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圖書館人員安排造成文化程度層次不齊。而且部分圖書管理人員存在綜合意識,信息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等等都有待提高。

第五,技術問題。在紙質出版物轉化為電子版時出現掃描的文獻內容不完整,字跡相反或字跡模糊等現象。造成對讀者的閱讀困難。

2.2現代高校圖書館的管理本質在于創新

總書記曾在一次全國科學會議的報告中指出:“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他又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有效地闡述了創新的歷史意義也提出了創新的現實要求。創新的本質是突破,即突破舊的思維定勢,舊的常規戒律。

獲得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埃里克康爾在對中國聽眾談論“成功科學家什么最重要”時候說:“要成為一名成功的科學家,首先要學會的是創新。”創新是人類活動中的一種普遍行為,存在于人類生活的每一個領域中著名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學及其在實踐中的一個重要的進步是他們現在都包含人們的精神和創新。所以說,創新是圖書館管理更好的關鍵所在。傳統的管理方式有著太多的規則,期間存在不合理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新生事物的發展,創新難以在圖書館管理中實施,直接導致管理形式的老化。高校圖書館需要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對傳統管理理念進行“揚棄”。

3 圖書館管理制度的設置

比爾蓋茨在1997年6月12日出席西雅圖召開的美國專門圖書館學會弟88屆年會上,對圖書館員在新的時期的作用做出了高度評價:“圖書館貯藏有重要的信息資源,它在信息時代將發揮出前所未有的中心作用”。圖書館管理的設置的目的就是最大的發揮圖書館的價值。只有實現其價值,才能更好的體現其存在的意義。圖書管理的根本任務就是根據經濟建設當前和長遠的需要,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從全局出發,合理有效地組織圖書館文獻資料,最大限度搞好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時激發管理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人做過統計,科技信息有70%是由圖書館提供的,其作用是任何一個機構都無法比擬的。

為發揮高校圖書館的存在價值,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3.1 在高校圖書館館藏購置問題上。總得來說,要符合讀者的需要,以人為本,結合實際,在購置方面科學實施,比例科學,比如教材,參考書等經常性閱讀的讀物可適合買印刷型的,即可方便借閱,又可隨身攜帶。因為此類書刊適用于借閱,消遣。又如學術圖書,學術期刊,工具書,專利,文獻索引等一些查詢量不大的文獻,用于查詢的文獻適合買電子版的,不用紙質文檔。因為此類型的文獻適用于查詢,而且使用方便,用于多次重復使用。

隨著改革開放,存在很多信息文化受到污染,圖書館在選擇文獻種類時,既要顧及讀者大量的閱讀量,載體類型的文獻多樣化,又要在質量上保證,精切挑選各種信息閱讀。還要合理安排文獻圖書的比例。所以,種種對圖書館工作的要求,以及對工作的大量組織工作。圖書館管理再次存在著重任。

3.2 隨著科技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高校圖書館也在同時廣泛應用。高校圖書館的重要特點是館藏多樣化,工作標準化,技術自動化,貯存數字化,服務網絡化,組織管理網絡化等等。傳統的高校圖書館不僅在操作上單一死板,而且管理方法也相對比較不健全。所以必須運用科學的現代管理方法,適用現代科技手段。在高校圖書館其管理的理念也要有所改變。思維方式必須從機械論的線性思維轉向整體論的系統思維或復雜系統思維。復雜性思維方式的形成必將對新時代的創新產生深刻影響。要開發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必須運用現代科技,可通過資源共享的協作方式,提高文獻利用率。對此,圖書館的管理模式存在極大地挑戰。

3.3 當今世界,文獻的數字化,決定了高校圖書館管理員是一個信息的組織者,再造者,也是知識創新的推動者。但是現當代圖書管理員的素質跟需要對比相差甚遠。其中存在的現象為:計算機,外語能力水平較低,在進行管理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出現“計算機盲,外語盲”的情況呈大比例。在圖書館招收新的管理人員的時候,要嚴抓質量,最好選擇復合型人才,以至于彌補人員結構的不合理。對現有的高校圖書管理人員要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培訓,培訓其外語,計算機及專業知識。為確保高質量的人才保證,高校圖書館業應實行持有資格證上崗。在人事管理上,應合理分配資源,在高校圖書館的經費問題上。合理地使用人力和經費,充分發揮圖書館的各種設備等,達到利用最優化。總之,高校圖書館只有通過科學的管理,制定出相應的工作計劃,才能是高校圖書館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結語

當今和以后更長的時間里,高校圖書館在社會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高校圖書館不僅是知識交流中心,而且是人類文化層次的象征。圖書館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最大程度上充分實現圖書館的價值。促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由為重要。

高校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將會對社會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使社會的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發展有極大地變化和進步。高校圖書館管理人員需同時樹立創新觀念,改變其傳統意識,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時代的前進要求圖書館管理不斷創新,促進其不斷發展。高校圖書館同時要充分認識到現有工作存在的優缺點,發揮現有的優勢重新整合各種資源和服務功能,建立完整的的創新機制,激發各要素的最優功能,形成一個有機的系統

參考文獻

[1]吳慰慈,圖書館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2]彭俊玲,對專業圖書館導入知識管理的思考,《圖書館》2002.1

[3]吳慰慈,圖書館學概論

[4]潘寅生,圖書館管理工作

[5]丁鳳玲:《我國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平頂山學院學報》,2005(4):99~100

[6]張慶家,知識經濟與創新教育[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俄罗斯13女女破苞视频|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www| 亚洲人午夜射精精品日韩| 国产99爱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欧美福利久久| 三年片在线观看大全| 欧美精品一产区二产区|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免费观看 | 亚洲尤码不卡av麻豆|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脱了内裤张开腿让男人桶网站|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高潮流水| 性欧美巨大乳| 免费中文熟妇在线影片| www.狠狠爱|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偷看少妇自慰xxxx| 免费三级现频在线观看免费| 特级毛片a级毛片在线播放www|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人妻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了| 真人无码国产作爱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a∨|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中文字幕乱偷无码av先锋| 大学生疯狂高潮呻吟免费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2018| 欧美阿v高清资源在线|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午夜.dj高清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视频在线| eeuss鲁片一区二区三区| 大地资源免费视频观看|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不卡| 亚欧洲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