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1 15:41: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體育產業內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體育產業;管理;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G80-0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6-0035-02
我國是一個體育大國,同時也是一個體育強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國民經濟建設有著重要意義,是影響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對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有著各種影響,因此體育產業的發展和建設得到了我國社會大眾的高度關注。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體育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協同創新不僅在體育產業的管理實踐中得到了大力倡導,而且在體育產業管理發展趨勢上也呈現出了一種協同創新的特點。協同創新不論是對于體育產業管理理論的發展還是實踐應用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為實現體育產業管理效益與質量的提高創造了一種良好的環境,有助于實現我國體育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促進體育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就是關于體育產業管理發展趨勢的協同創新的研究。
一、體育產業管理協同創新的內涵
協同創新這一概念是由我國財政部與教育部聯合提出的,原本是指突破高校與其他創新主體間的限制,使人才、技術、信息、資本等創新要素具有的活力和生命力得到充分盡情的釋放,從而促進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單位之間進行更加密切的合作,找到一種能夠適應不同需求的合理協同創新模式,進而為協同創新創造一種有利的氛圍與環境。對于不同主體對象來說,協同創新的內涵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1]。
在體育產業管理中,所謂的協同創新,其實指的就是各個體育產業管理主體之間進行的一種有效高效協同合作,體育產業管理機制體制適應突破協同創新模式的要求,不同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對象的合理整合與有效創新,體育產業融合、協同發展趨勢引起的體育產業管理研究以及實踐應用協同創新。
1.體育產業管理主體的協同創新。體育產業管理主體的協同創新是實現體育產業管理協同創新的重要前提,只有實現了主體的協同創新,才能夠為接下來的管理協同創新奠定一個穩定的基礎。體育產業管理主體的協同創新主要包括三個層次,分別是單一體育產業管理主體的協同創新、不同體育產業管理主體相互之間的協同創新以及政府、行業企業協會、科研機構、高校等在體育產業管理上形成的協同創新。
2.體育產業管理機制體制的協同創新。不論對于哪一個行業來說,良好的管理機制體制都是保證行業管理取得高效率的重要保障,對于體育產業的管理來說也一樣,體育產業管理機制體制是保證體育產業得到良性有序運行的重要因素,設計與體育產業管理發展特點相適應的體育產業管理機制體制能夠促進體育產業管理的協同創新[2]。而設計體育產業管理機制體制的時候,要以鼓勵政府、行I企業協會、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間的協同合作為出發點,從而創新體育產業管理方式,實現體育產業管理效益與質量的提高。
3.體育產業管理方式的協同創新。體育產業管理的方式非常靈活多變,選擇最合適的管理方法能夠讓體育產業管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提升體育產業管理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徑。
4.體育產業管理研究的協同創新。開展體育產業管理協同創新研究工作是實現體育產業管理協同創新的有效途徑,其中,進行體育產業管理研究協同創新的一個重要形式就是“產學研”,能夠促進體育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提升[3]。
二、體育產業管理協同創新的意義
協同創新作為一種新型的組織合作方式,許多行業或產業都開始在其自身管理中進行協同創新,給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個全新的面貌。因此,體育產業也要意識到協同創新的價值,在體育產業管理中進行協同創新。體育產業管理協同創新主要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1.體育產業管理理論發展的協同創新。體育產業體育學與管理學等許多學科協同創新得到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體育產業管理理論的全面發展,同時,體育管理的發展也受到了協同創新的持續支持。體育產業管理作為我國體育管理學科中的一個主要分支,是在交叉融合了體育學、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并得到發展的,各個不同學科之間的協同創新使得體育產業管理理論體系逐漸被建立起來并得到了完善。此外,在協同創新下,還在體育產業管理領域中合理引入了企業流程再造、組織文化、戰略管理以及知識經濟等理論,使體育產業管理理論體系得到了進一步擴展和補充。
2.體育產業管理實踐應用的協同創新。我國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制定了許多扶持優惠政策,使得體育產業在近年來的發展速度在不斷加快,體育產業發展的廣度與深度都得到了持續的拓展,一方面涌現出了許多新的分支領域,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原有體育產業領域的深層次發展[4]。比如,除了加大了開發傳統的健身休閑業、競賽表演業等體育資源的力度,而且關于體育產業服務、配套設施等方面的內容也得到了不斷的強化和鞏固,同時還加快了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傳媒產業之間的融合,凸顯出了新出現的體育產業領域具有的價值。
通過分析體育產業管理進行協同創新的意義可以指導,體育產業管理的協同創新將會是今后加快體育產業應用實踐發展的一個必然選擇。
三、體育產業管理協同創新的機制
1.內部協同創新機制。體育產業內部各個行業相互之間的協同也就是所謂的內部協同創新機制,指的是調整并優化體育產業的內部結構,讓體育產業內部各個不同子行業可以在相互之間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從而創造一個有機整體,實現體育產業競爭力的提升[5]。其中,體育產業中的主導產業主要有體育組織管理、體育健身休閑以及體育場館管理,將其與其他體育產業之間形成一種積極互動的合作關系,利用主導產業來引領整個體育產業的良性發展,以其他體育子行業為提托,共同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通過內部協同創新機制,能夠為體育產業的持續發展奠定強大穩定的基礎。
2.產業協同創新機制。產業協同創新可以使體育產業和其他與體育相關產業之間進行互動與交叉而形成的一類新興產業領域,比如體育產業與加工制造、旅游、建筑、銷售等行業之間的協同創新。對于體育產業來說,其產業協同創新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體育產業企業在原有基礎上與其他體育產業企業或者其他與體育相關產業企業創建的新興產業業務形態等。產業協同創新的運行機制主要有四類,分別是創造產品附加功能、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共享產業服務與基礎設施、提高產業經濟效益。
3.管理協同創新機制。管理協同創新能夠為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一個穩定的環境基礎,是體育產業管理部門相互之間的整合協調以及創新管理手段和體制的過程[6]。管理協同創新中還包含體育產業運行機制與管理機制創新改革的作用機制。相關政府部門對體育產業管理要履行好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以及政策支持。其次,體育行業協會要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與信息咨詢等服務,將行業自律作用發揮出來[7]。最后,體育企業作為體育產業中的主體部分,要將體育企業的主導功能發揮出來,促進體育企業服務與產品質量的提高,從而為體育產業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4.區域協同創新機制。除了上述三點,在體育產業管理的協同創新中,區域協同創新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將區位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從而對區域范圍內的體育產業進行合理的整合,實現其創新發展,最終實現區域內體育產業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提高[8]。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協同創新作為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管理呈現出的一種發展動向,其不論是對于體育產業管理理論的完善還是實踐的應用都具有突破性和創新性的指導意義。今后加強對體育產業管理的協同創新進行研究十分有必要,只有找到最合適的協同創新模式,才能夠進一步為體育產業的健康良性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邢尊明.我地方政府體育產業政策行為研究――基于政策擴散理論的省(級)際政策實踐調查與實證分析[J].體育科學,2016,
(1):27-37.
[2] 鐘秉樞,鄭曉鴻,邢曉燕,等.“十三五”我國足球、籃球、排球發展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6,(2):7-12.
[3] ,張俊飚,顏廷武.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參與主體的合作博弈及協同創新績效研究――基于DEA-HR模型的16省份農業
廢棄物基質化數據驗證[J].管理世界,2014,(1):90-104.
[4] 馬衛平,夏漫輝.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中的幾個熱點問題述略――基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體育學立項課題的分析[J].體育
科學,2015,(2):3-13.
[5] 邢尊明,周良君.我國地方體育產業引導資金政策實踐、配置風險及效率改進――基于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實證調查及分
析[J].體育科學,2015,(4):12-21.
[6] 何桂芳.基于品牌生態系統視域我國體育用品強勢品牌塑造研究――以李寧、安踏、360°等國內一線品牌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
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42-46.
[7] 田麥久,孫大光,田雨普,等.中國體育:體育強國的辨析與建設――中國科協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觀點摘編[J].體育文化導
刊,2009,(8):1-13.
關鍵詞:價值創造系統;體育服務產品;需求體系;價值鏈體系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9)01-0017-04
價值鏈理論是企業用于判定競爭優勢并創造和維持競爭優勢的基本工具。是理論研究中用于產業分析的有效方法。傳統的價值鏈理論是在制造業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是一種以生產為中心的思維模式,而我國的體育產業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新興的綜合性產業,既有服務業的內容,又有建筑業、制造業等傳統產業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本文提出了以顧客為中心的價值創造系統概念,從顧客需求出發,構建體育產業內部的價值鏈體系,揭示體育產業價值系統內部的價值活動規律。
1 體育產業價值創造系統的提出
波特的價值鏈概念是傳統價值鏈理論最具代表性的論述。波特用“價值”這一概念把企業經營活動的本質從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中抽象出來,把企業的各種經營活動還原成價值創造的“元”單位,為在企業乃至產業范圍內研究價值活動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思路。在研究中,許多學者開始把顧客納入到企業的價值分析中來,并運用價值網(value-network)、價值創造系統(value-creating system)等概念進行企業戰略分析。諾曼和拉米雷茲認為,一個成功的企業,戰略分析的重心不僅僅限定于某個特定的企業或產業,而是必須聚焦于創造價值的系統本身。上述價值分析邏輯的變化為研究體育產業提供了新的思路。體育產業是為滿足體育消費市場而進行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生產和經營等活動的集合。在體育消費的過程中,顧客需要往往演化成為多層次的產品需求。為了實現消費目標,顧客不僅會產生對體育產品的直接需求,還往往會在生產者市場形成生產者需求。在顧客需求的驅動下,體育產業中各價值創造主體以顧客價值為主線開展價值活動,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上形成以顧客為中心的價值創造系統。
體育產業價值創造系統是一種以顧客為中心的價值分析模式。在該系統中,企業的價值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顧客需求為主線,按照特定的順序前后連接,共同為顧客創造價值。和傳統的價值鏈分析相比較,體育產業價值創造系統擴大了價值活動的分析范圍,揭示了顧客需求體系和企業價值活動的對應關系,突出了顧客在價值創造活動中的主導作用。
體育產業價值創造系統主要由顧客和體育產業價值創造主體兩個基本要素構成。在顧客需求體系的驅動下,二者相互作用:體育產業通過價值活動向顧客提品,顧客則為產品支付價格,實現價值的轉移。如下圖所示:
圖1較為抽象地反映了顧客和體育產業之間的關系。從價值活動的角度來看,該系統主要包括以體育產業為主體的價值創造體系和以顧客為主體的價值消費體系。由于體育產業的價值創造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取決于顧客的體育消費需求體系,對于體育產業價值創造系統的理解首先要對和滿足顧客效用體系密切相關的體育產品、顧客需求體系以及體育消費過程進行研究。因此,本文先從顧客端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研究體育產業內部的價值鏈體系。
2 體育產品、顧客需求體系與體育消費過程
2.1 體育產品的特征與內涵 我國體育產業可以分為體育本體產業和體育相關產業。體育本體產業主要提供體育服務:一類是各種可供觀賞的、以競賽表演形式出現的競賽表演服務;另一類是提供人們通過一定身體運動并提高人體的機能、心理水平,實現“再生產”能力提升的健身服務。體育相關產業主要提供開展體育服務活動所必備的物質產品,如體育場館、體育器材、體育服裝等;以及能夠增加顧客效用的體育消費產品,如體育彩票等。就本質而言,體育產業屬于服務業范疇。
作為一種產品,體育服務具有服務的屬性。服務通常表現為一方向另外一方提供的、具有無形特征卻能夠增加顧客效用的活動,在消費的過程中,不會產生所有權的轉移。服務不同于傳統的物質產品。貝里認為,傳統的物質產品是“一件物品,一種器械,一樣東西”,而服務是“一個行為,一次表演,一項努力”。顧客對一般商品的消費總是伴隨著產品所有權的轉移,產品能夠貯存;對服務的消費則體現為一個過程,消費過程和生產過程同時進行,具有即時性。顧客在消費過程中接受服務帶來的利益和滿足。
從要素構成上看,在大多數情況下,服務并不完全由無形要素組成的,而是往往和有形的產品交融在一起,共同給顧客帶來滿足感或者利益。一般而言,服務是服務勞動者以活勞動的形式提供的服務形成的,結合了服務場所、服務設施等屬于勞動資料、勞動對象范疇的要素,是無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綜合。體育服務的提供往往需要借助體育場館、體育器材等有形要素才能進行,所以在對體育服務進行的研究中,不能孤立地研究體育服務活動本身,而是需要將其放在所依托的綜合要素之間進行整體上的研究。為了研究需要,本文用“體育服務產品”對這一特定概念對其進行表述。
體育服務產品是依托體育場館、體育器材等有形要素進行的體育競賽服務活動和體育健身服務活動,單一的無形要素或者單一的有形要素都不具備體育服務產品的功能,因此,可以將其視為體育服務產品的一種要素投入,通過顧客對體育服務產品的消費實現價值活動的轉移。
2.2 顧客的體育需求體系 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每一個需要層次對應著不同的產品需求。體育是人類社會的文明成果,其本質功能是“塑人育心”。這一功能是體育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其表現形式一般包括體育的健身功能和娛樂功能。體育的健身功能通過參與者身體的運動來實現,體育的娛樂功能則表現在個體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化需要等層面,以體育競賽及結果對觀賞者給予的感情刺激和情感體驗達到愉悅身心的目的來體現。從本質上說,人們對體育產品的需求源于社會成員追求自我完善的需要,是一種對應于享受、發展需要的高層次生活需求。
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在購買力的支撐下最終會轉化為對相應產品的需求,人們通過對產品的消費來獲得滿足感和利益。人們追求體育的功能價值主要是為了滿足體育健身需要和體育娛樂需要。這些體育需要通常在消費市場上對應于一定的體育服務產品和體育相關產品,形成滿足顧客體育需要的產品需求體系。顧客的健身需要通常對應于體育健身產品、體育服裝以及體育用品等,體育娛樂需要則對應于體育競賽產品、體育彩票等。顧客的需要不僅會在體育消費市場上
產生產品需求,還會在體育產品的提供者一方形成新的供需關系,產生衍生需求。在健身消費中,體育服務產品的提供需要健身服務活動、體育場館、體育器材等要素,顧客對體育服務產品的需求必然會導致體育服務產品提供者產生對該類要素的需求。在我國健身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對健身指導員、體育器材等需求就會比一般城市要大,反之亦然。不同的需求總是和市場上特定的產品相對應,在體育消費中,顧客的體育消費需求體系可以用圖2表示:
2.3 體育消費過程 消費是聯結顧客需求和企業價值鏈條的基本活動方式。對于顧客而言,消費是滿足顧客自身需要和欲望、實現生活價值的主要手段。在生活中,和消費需求體系相對應,顧客往往需要進行由多個單項產品消費組成的組合性消費活動來達到消費目的。各單項產品消費活動由自身各種不同環節形成單項消費價值鏈。相關單項消費價值鏈有機結合成組合消費價值鏈(崔迅、袁小霞,2004)。顧客的組合消費價值鏈反映了各項消費之間的邏輯關系。在時間維度上,完整的消費價值鏈通常表現為一個完整的消費過程。
顧客的體育消費價值鏈是以滿足顧客體育消費需求為主題的多個單項消費的組合,在市場上表現為對體育服務產品以及相關產品的消費(圖2)。顧客對體育服務產品的消費屬于主導消費,對相關產品的消費則屬于輔助消費。根據輔助消費中各單項消費和體育服務產品消費之間的關聯性,可以將其分為兩種主要類型:1)衍生型消費。各單項消費和體育服務產品消費之間是一種衍生、相互依存的關系。缺少其中一個環節,或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將會影響顧客價值的實現。例如顧客在進行健身活動之前必須要購買體育服裝和相應的體育用品等,如果不進行這些消費,顧客就無法進行健身活動。2)關聯型消費。各單項消費和體育服務產品消費之間雖然沒有特定的衍生關系,但是從實現顧客價值的角度來看,進行該單項消費能夠增加顧客效用,比如顧客在觀看比賽之前購買體育彩票,能夠增加觀看比賽的刺激程度。
從消費時間順序上來看,各單項體育消費和體育服務產品消費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依次型消費和同時型消費兩者兩種類型。顧客健身之前進行體育服裝消費、體育用品消費,以及觀看比賽之前購買體育彩票等,和體育服務產品消費是一種依次型的關系。
體育服務產品是依托體育場館等有形要素提供的體育服務活動,是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的組合。由于顧客是體育服務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從這個意義上講,顧客在對體育服務產品進行消費的同時,也實現了體育服務產品中各個要素的價值轉移(圖3)。
3 體育產業價值鏈體系的構建
3.1 顧客需求與產業價值鏈 目前,學術界關于價值的論述還存在諸多爭論。在價值鏈分析中,通常用“價值”一詞代替“價格”。“價值是客戶對企業提供給它們的產品或服務所愿意支付的價格,價值由總收入來度量”。李海艦認為,產品都是由客觀價值和主觀價值組成,兩者都對最終價值的形成發生作用。“雖然價值的衡量標準呈現多層次性,但最終都歸結為一個事實:價值是由消費者決定的”。
從營銷的角度來看,價值是與人類的需要、欲望和需求是密切相聯系的。需要源自人類的本能,經過文化和個性的塑造后轉變成欲望。在購買力的支撐下,欲望形成需求。在需求的推動下,產品在市場上和顧客需求達到均衡。經過交易后,二者進行交換,產品進入顧客的消費領域,滿足消費需求,顧客需求則形成價值變成生產者收益。在產業范圍內,價值鏈各個環節上的企業價值活動組成產業價值鏈,在價值鏈的終端形成產品。通過消費,產品進入顧客的生活領域為顧客帶來利益,而顧客需求形成價值變成企業收益。產業價值鏈和顧客需求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圖表示:
顧客需求和產業價值鏈之間的關系是體育產業價值創造系統的一部分。在產業價值鏈上,價值活動由上游企業向下游企業傳遞,至顧客處實現。顧客需求則形成價值,由顧客傳遞至產業價值鏈內,根據企業在價值活動中的地位進行分配。
3.2 體育產業價值鏈體系的構建 體育產業價值鏈的構建取決于體育產業的性質,而產業通常建立在特定的產業鏈基礎之上。傳統的觀點傾向于從生產流程的視角去定義產業鏈,認為產業鏈是從自然資源到消費品之間的層次,用生產流程中企業間的劃分與鏈接來定義產業鏈,不能完全概括產業價值鏈的內涵。從傳統的觀點來看,由于體育產業包含了多個不同的生產流程,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產業”。
吳金明、邵昶等認為,產業鏈是基于產業上游到下游各相關環節的由供需鏈、企業鏈、空間鏈和價值鏈四個維度有機組合而形成的鏈條,是產業價值實現和增值的根本途徑。其中,價值鏈是引領產業鏈形成和發展變化的重要關系鏈。是產業鏈中最主要的維度。產業中的價值鏈并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停的變化,這種變化往往受經濟活動中供需關系的影響。在價值鏈供需鏈環節上首先出現。“消費需求必然引發生產需求并導致消費需求和生產需求之間、各級生產需求之間、需求與供給能力之間的互相銜接”。價值鏈往往通過和供需鏈的對接形成產業鏈的延伸和升級。產業鏈的這種延伸和升級不斷把新的價值活動納入到本產業領域,形成相對于傳統產業的復合型產業。由于價值鏈是產業鏈延伸和升級的向導,因此,考察一個新的產業是通常從價值鏈和供需鏈對接的角度進行分析。體育產業是跨行業的復合型產業,存在著不同行業的價值鏈條,這些價值鏈條圍繞顧客需求開展價值創造活動。圖2顯示了實際消費過程中消費者需求和生產者需求之間的關系,這些價值鏈條被體育產業中的消費需求和生產需求組織在一起,形成產業價值鏈體系。各價值鏈條上的價值活動通過和供需鏈的對接不斷向顧客傳遞,通過消費至顧客處實現。價值鏈的對接在現實生活中會以某種具體的方式出現。在體育產業中,價值鏈條的對接主要以市場交易的方式完成。
價值鏈的對接從理論上論證了體育產業內部價值鏈條的整體性。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體育產業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在體育產業價值鏈體系中,各個企業按照一定的順序創造價值,顧客則通過向產品支付價格完成向產業價值鏈的價值轉移。本文根據我國孫晉芳、王志明等在體育產業統計指標體系中關于體育產業的分類,結合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EI4754-94),將體育本體產業的內容進一步劃分為體育健身業、競賽表演業和體育技術培訓業3個小類,將體育相關產業進一步劃分為體育彩票業、體育建筑業、體育服裝業和體育用品業4個小類。體育產業內部的價值鏈體系用下圖表示:
體育產業價值創造系統是基于需求驅動的動態系統。包含了一種按照特定順序連接的固定價值鏈條。在價值鏈條上,是需求帶動供應,而不是供應控制需求,屬于不同行業的價值鏈在消費需求和生產需求的作用下形成體育產業的價值鏈體系。和競賽表演業相比較,體育健身業包含了更多的價值鏈和供需鏈,發展健身業能夠帶動更多的價值環節。
4 對我國體育產業的啟示
關鍵詞:體育服務業 體育健身休閑業 現狀與前景
引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等發達國家體育健身休閑業占體育產業總值60%左右份額(蘇睿,2012),體育產業總值占GDP份額高達2%,體育產業是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增長點和支柱產業。與之相比,截至2010年,我國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份額僅為0.55%,體育服務業占體育產業總值不到20%,體育健身休閑業占體育產業總值僅為5.09%。這些數據都佐證了我國體育服務業尤其是體育健身休閑業發展水平相當滯后,與我國有著13億人口、競技體育水平位居全球前列的體育大國地位十分不相稱。康曉燕(2010),張小潔、姜峰(2012),林立新等(2012),張林、黃海燕(2013)等認為體育服務業是體育產業發展重中之重,其發展水平高低是體育產業是否成熟重要標志。張林、黃海燕(2013)認為體育健身休閑業對于豐富社會生活、增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擴大社會就業、拉動經濟增長等宏偉目標,具有不可估量推動作用。因此,大力提高人們對體育健身休閑業消費意識,積極推進體育健身休閑業的發展壯大,不僅可以培育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而且對體育強國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實際意義。基于此,本文在對體育健身休閑業內涵界定基礎上,詳細地闡述體育健身休閑業發展現狀,并結合我國實際對未來發展形勢進行展望,試圖給相關決策部門提供理論支撐。
體育健身休閑業內涵界定
在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是一項新興產業,也是體育及相關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體育及相關產業的核心層地位(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產業分會,2011)。體育健身休閑業是指以非實物形式向社會提供體育健身、休閑服務產品經營單位的集合,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康復、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需要和消費而發展起來的面向大眾的體育文化服務行業(張林、黃海燕,2013;阮偉、鐘秉樞,2013)。2008年,國家統計局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制定并頒布了《體育及相關產業分類(試行)》,根據其概念和活動范圍,將體育及相關產業劃分為3個層次,包括體育用品制造業、體育用品銷售業等8個大類(見圖1),并對每個大類再進一步細分為24個中類,57個小類。其中,體育服務業包括體育組織管理活動、體育健身休閑活動等5個類別。基于上述分類,可知體育健身休閑業隸屬于體育服務業。
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發展現狀
(一)總體規模
近年來,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總體規模呈不斷增長的態勢(見圖2)。據統計,2006 年,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創造增加值46.98億元,占體育服務業增加值比重27.94%,占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總值比重4.78%,占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總量0.05%,占當年GDP的0.02%;2007年,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增加值58.79億元,較上年增加11.81億元,增長率達25.14%,占體育服務業27.77%,占體育及相關產業4.65%,占第三產業增加值0.05%,占當年GDP的0.02%;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促使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增加值進一步攀升,其值達74.49億元,比上年增加15.7億元,增長率高達26.71%,占體育服務業27.06%,占體育及相關產業4.79%,占第三產業0.06%,占當年GDP的0.02%;2010年,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增加值再創新高,其值飆升到113.05億元,分別是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2.41倍、1.92倍和1.52倍,較2009年增加18.42億元,增速為19.47%,占體育服務業26.15%,占體育及相關產業5.09%,占當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0.07%,占當年GDP比重達到0.03%;2006-2010年5年間,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高達24.55%,遠遠高于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和GDP增長速度;同時,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增加值在體育服務業占比總體上呈現下降態勢,年均下降率為1.64%,但在體育及相關產業、第三產業以及GDP的占比卻處于遞增趨勢,呈現出比例不斷擴大的態勢,其對應的占比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59%、5.26%和6.71%。
(二)就業人員數
與體育用品、服裝、鞋帽及相關體育產品的制造業等3大門類相比,體育服務業尤其是體育健身休閑業無疑具有更好、更高、更靈活的就業彈性。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見圖3),2006年,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吸納就業人數為11.78萬人,占體育服務業從業人員數25.09%,占體育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總數4.6%,占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0.05%;2007年,從業人員數上升到13.32萬人,較上年增加1.54萬人,增長率為11.56%,占體育服務業就業人員數25.99%,占體育及相關產業就業人員總數4.69%,占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數0.05%;2008年,世界陷入國際金融危機漩渦中,各國經濟處于疲軟狀態,全球就業率整體處于每況愈下被動局面,而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吸收就業人員卻逆勢上揚,高達15.03萬人,較上年增加1.71萬人,增長12.84個百分點,占體育服務業就業人員數24.61%,占體育產業從業人員數4.74%,占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0.06%;2010年,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從業人員數繼續處于一路攀升狀態,其值達到15.78萬人,較2006年增加4萬人,增長率高達33.96%,占體育服務業從業人員數21.78%,占體育產業就業人員數量4.68%,占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0.06%;2006-2010年,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從業人員數年均增長率達到了7.58%的速度;同時,從業人員數量在體育服務業占比總體上處于遞減趨勢,年均遞減率為3.47%,但是體育及相關產業以及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總數占比總體上卻處于遞增態勢,呈現出比重不斷增大趨勢,對應占比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0.47%和5.27%。
(三)全員勞動生產率情況
全員勞動生產率是指根據產品的價值量指標計算的平均每一個從業人員在單位時間內的產品生產量,它是考核企業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也是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職工技術熟練程度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表現。目前,我國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是將工業企業的工業增加值除以同一時期全部從業人員的平均人數來計算的,計算公式為: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照此思路,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的勞動生產率就是指單位體育健身休閑業從業人員所創造出的增加值,即體育健身休閑業的勞動生產率=體育健身休閑業的增加值/體育健身休閑業的就業人數。
2006年,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勞動生產率為3.99萬元/人,與體育服務業、體育及相關產業和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相比,分別高出0.41萬元/人、0.16萬元/人和0.32萬元/人;2007年,體育健身休閑業分別低于第三產業和體育及相關產業的勞動生產率0.15萬元/人和0.05萬元/人,但高于體育服務業0.28萬元/人;2010年,體育健身休閑業的勞動生產率為7.16萬元/人,體育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為5.97萬元/人,體育及相關產業和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同為6.59萬元/人,相比之下,前者較后者分別高出1.19萬人/人和0.57萬元/人。同時,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勞動生產率一直呈現出遞增態勢,由2006年3.99萬元/人攀升到2010年7.16萬元/人,增加幅度達到3.17萬元/人,年均增長率達到15.77%,分別高于體育及相關產業和體育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率1.28個百分點和2.15個百分點,但是略低于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0.02個百分點。
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未來發展形勢展望
(一)國家政策支撐為體育健身休閑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0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中的重點任務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體育健身市場;在不斷加大投入,加強城鄉居民基本體育服務基礎上,積極培育體育健身市場,培養群眾體育健身意識,引導大眾體育消費;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運動項目,加強群眾體育俱樂部建設;積極穩妥開展新興戶外運動、極限運動等項目經營活動,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健身項目。
2011年,國務院在《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的通知》中指出,全民健身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內容,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大各級財政全民健身事業投入、鼓勵社會興辦全民健身事業、有計劃地建設公共體育設施、廣泛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不斷加大科學健身指導力度等政策措施;到2015年,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顯著增加,形成覆蓋城鄉比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2012年,國務院在《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的服務業發展重點明確指出,支持發展健康服務機構,鼓勵健身活動;以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競賽表演業為先導,帶動體育用品、體育中介等行業的聯動發展。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有機組成,體育健身休閑業已經進入了逐漸成熟階段,在相關政策支撐下,勢必將迎來前所未有發展空間。
(二)人均GDP快速增長為體育健身休閑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體育健身休閑業的發展取決于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能夠滿足體育健身休閑消費;二是人們有足夠余暇時間進行體育健身休閑活動(蔡軍等,2007;蘇睿,2012)。歐美等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率先并發展好體育健身休閑業,原因就在于滿足了上述兩個條件。有關學者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就進入文化消費快速啟動階段,達到3000美元則進入對文化消費快速增長階段。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令人矚目成就,GDP由1978年2164.61億美元一路飆升到2011年74970.43億美元,在這34年間,年均增長率高達11.34%,人均GDP由1978年的241美元迅速攀升到2011年5449.71美元,年均增長率9.91%。據專家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將以年均20%增速發展,遠遠高出整體經濟增長水平,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將以超過25%年均增速飛奔,體育健身休閑業增加值將會以不低于25%年均增速前進,大幅超過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水平。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和人們收入水平不斷的提高以及1995年伊始至今執行的雙休日制度,將促使我國大眾消費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總體趨勢是恩格爾系數將不斷下降,人們對物質生活需求增勢將逐漸減弱,而對文化消費需求,尤其是對與健康和生活質量提高息息相關的體育健身休閑服務產品消費的需求將進一步增長,人均健身休閑時間和健身休閑投資將呈逐年遞增態勢,這將為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的發展創造出巨大市場空間和強大推動力。
(三)國內大型體育賽事舉辦對體育健身休閑業發展具有輻射作用
體育賽事之所以在今天如此受人青睞,原因在于賽事發揮出來的效應已經遠遠超過了舉辦賽事本身的功能,更多地體現在舉辦賽事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張林、黃海燕,2013)。體育賽事作為優質傳播載體對提升舉辦城市知名度、競爭力、城市形象以及文化內涵等信息正面傳遞效果十分顯著(阮偉、鐘秉樞,2013)。體育賽事作為體育產業一個重要發展領域,是整個體育產業主體和支柱所在,同時也對其他體育產業特別是體育健身休閑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引導和輻射作用。
自2008年以來,我國連續舉辦了多次大型綜合性的運動會,例如:2008年北京第29屆奧運會、2010年第16屆廣州亞運會等。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例,奧運投資對國民經濟帶動作用重點體現在“乘數效應”上,與奧運會直接或間接的相關產業就有50多項,包括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奧運因素注入將直接拉動這些產業快速發展,對經濟產生第一輪拉動,而這些行業增長又需要與之密切相關的其他行業支持,因而產生新一輪的經濟拉動作用。如此循環傳導,奧運投資乘數效應拉動了國民經濟整體增長。總之,我國先后承辦多項大型體育賽事之后,留下眾多高質量體育健身設施,形成富有活力的社會化全民健身組織網絡,促進社會體育指導員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的顯著提高,我國體育健身休閑業正迎來發展黃金時期。
(四)城市化進程加快為體育健身休閑業發展創造了重要契機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現代體育逐漸成為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催生了體育及相關產業的勃興,而作為產業經濟發展重要載體的城市,無疑為體育及相關產業發展提供重要平臺和空間(方慧,2013)。世界體育及相關產業發展歷史,與城市化演變進程具有一致性(鮑明曉,2006;方慧,2013)。據統計,截止到2011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個數達到288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49.7%。張林、黃海燕(2013)認為,到2015年農業增加值比重下降到6%左右,農業勞動者比例下降到33%左右,城鎮常住人口代表的城市化水平達到53%左右。這些指標無疑說明,我國正進入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期加速階段,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以及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轉換。體育及相關產業興起與發展的基石是城市發展及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因此,城市化進程與體育及相關產業發展有著密切相關性,城市化水平與體育服務業發展存在較為密切的正相關關系,我國城市化發展現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體育及相關產業發展進程,同時,體育及相關產業發展又可促進城市產業結構向輕型化方面演進,進而促進城市化質量不斷提升(宋偉,2004;鄧悅曾,2007;張林、黃海燕,2013;方慧,2013)。總之,城市化進程提速給體育健身休閑業帶來了無窮活力和推力,有意識地推進城市化進程中體育健身休閑業的發展,不僅可以促使城市產業結構向輕型化方向演進,還可以促進城市化品味和質量的提升。
(五)服務產品層出不窮為體育健身休閑業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
近些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經濟刺激和內需拉動的共同作用下,國外眾多健身品牌紛至沓來進軍我國市場,例如:美國健力豪健身俱樂部等;我國健身俱樂部也以每年近千家速度遞增,萌發出青鳥健身俱樂部、浩沙健身俱樂部等大型連鎖健身俱樂部,健身行業從業人員的數量和綜合素質穩步得到提升。同時,隨著收入增加、閑余時間增多、城市節奏加快以及老齡化到來,社會對體育健身休閑業需求也開始逐步地從個體走向群體、由單一走向綜合、由室內走向戶外、由調節走向習慣、由健身走向健身休閑、由單純健身休閑向健身和養生以及休閑和度假相結合的方向轉化(劉兵,2010)。目前,有些具有實力的健身休閑經營單位已經開始把健身與養生、休閑與度假納入重要的業務范疇,設立多個子品牌或并購其他品牌,針對不同市場細分顧客,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務產品(張林、黃海燕,2013)。此外,大眾健身項目也由傳統的籃球、排球等發展到今天的保齡球、高爾夫等新興項目;民族傳統項目也在近些年健身休閑業大力推動下呈現積極態勢,舞龍、舞獅等項目此起彼伏;一些要求比較高的特殊項目,如滑翔傘、攀巖等也應運而生。總之,體育健身休閑已經從最初個人愛好轉變成群眾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由最初力量型訓練、有氧訓練發展到現階段的一種時尚方式,勢必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展現出旺盛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鮑明曉.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2.鄧悅曾.20世紀90年代我國城市化進程對體育產業發展影響的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7(5)
3.方慧.城市化進程中體育產業的發展及作用[J].城市問題,2013(3)
4.康曉燕.提高體育服務業服務質量的策略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0(10)
5.林立新等.福建省體育服務業發展瓶頸及戰略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1)
6.劉兵.如何讓健身休閑產業“礦產”變得豐富?[J].環球體育市場,2010(6)
7.阮偉,鐘秉樞.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8.宋偉.體育與我國城市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6)
9.蘇睿.國外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發展現狀與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1)
10.蘇義民.我國體育健身產業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6)
11.張林,黃海燕.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M].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
12.張小潔,姜峰.體育服務業,如夏花絢爛[J].數據,2012(8)
如何認識休閑體育
縱觀休閑體育的起源及發展,中西方對休閑體育還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定義。然而絕大多數學者都將休閑體育定義為體育文化的重要元素,例如著名學者盧元鎮在《中國體育社會學》一書中指出:余暇時間是創造體育文化的重要條件,“余暇時間是人們直接參加體育活動和接受體育文化的基本前提條件”。任海在《國外大眾體育》一書中認為:人們在可以自由支配的余暇時間里進行的,以尋求身心放松、獲得愉快情感體驗、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一種以體育手段為主要內容的健身活動就是休閑體育。而且這種觀點認為,休閑體育是一般不計任何報酬的非功利性活動。它追求的是運動本身所帶來的樂趣,這種樂趣可以是一個人獨享的,也可是某個體育群體所共享的。在不同時代、不同形態的社會中,休閑的思想觀念和展現方式不盡相同。而在中西方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鏈條上,休閑文化不僅各自展現出五彩紛呈的絢麗景觀,而且,各自勾畫出勃興、起伏、發展和回歸的曲折路徑;中西方不僅休閑概念、內涵和載體等不盡相同,而且特征、外延和方式等也不盡一致。在西方語境中“休閑”一詞最早出現在雅典城邦,希臘哲學家們總是將休閑與學問聯系在一起;近現代工業社會以來,特別是二戰以來,休閑和工作的分離、有閑階級的出現等,促使休閑出現娛樂化趨勢,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娛樂對體力、情感恢復和再創造的正向功能。休閑(leisure)是人類社會構建出的特殊文化現象,其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相伴隨。考證休閑一詞的英文詞義,“leisure”的核心是發展娛樂,從中得益,并與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輔相成。在中國漢字中,“休”有“吉慶、歡樂”的意思,“閑”通“嫻”,具有嫻靜,思想的純潔與寧靜的意思。從詞義的組合上,表達了人類生存過程中勞作與休憩的辯證關系,預示著物質生活逐漸還有精神活動的存在。
綜合上述觀點,本文對休閑體育內涵的界定如下—所謂休閑體育是在可以自由地支配的時間內,以一定的身體活動形式為手段而產生最佳心理體驗的有意義的現代生活方式。“休閑”在能消除體力疲勞、恢復正常生理狀態的作用被肯定的同時,其在人們精神釋放與心靈慰藉上所起的作用也日益被人們接受。休閑體育的特點:一是活動的身心兩元性特點。休閑體育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力與智力的統一、生理與心理的統一。二是非功利性特點。休閑體育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悠然自得,與世無爭”的放松與愉悅情懷,主要體現為休閑過程中的娛樂性和游戲性。三是休閑過程中活動的身體參與性特點。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條件,自主選擇休閑運動項目,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來達到精神和體力的恢復。
休閑體育喚醒了人類對自身進行改造的發展意識,休閑體育的這種客觀存在,本質上乃是人們為娛樂享受和促進身心健康而創造的,以自覺意識支配的身體運動作為主要手段對自己的身心進行改造并使之臻于完善的實踐,它更多的是關注人類自身的發展與完善。所以休閑體育是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過程中,表現出人類完善自身、發展自我、提高和改善生命質量與生活品質的發展意識。越來越多的人在工作之余投入到休閑體育的生活方式之中,它不僅可以促進個體的生活健康,滿足需求,更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人格,使國民的生活質量得到升華和提高。休閑體育不僅蘊含巨大的人文價值,還是體育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休閑體育將在未來的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休閑體育的經濟價值
休閑體育是經濟、體育一體化的產物,表現在經濟發展與閑暇時間的增多,一方面,經濟參與“買來”休閑體育,它是回報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休閑體育可以被用來娛樂、消費、健身、交往,來支持有效的經濟參與。正是這種消費的“再創造”性,使得休閑體育合理化。
首先,休閑體育是體育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和休閑法制化的實行,國民從物質追求開始轉向精神追求,這也就為休閑體育提供了巨大的市場,休閑娛樂已經成為國民余暇時間的重要消費態勢,休閑體育毋容置疑成為體育經濟的有機構成主體。目前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在我國的一線城市,休閑體育運動蔚然成風,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根據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09年在沿海發達城市經營性休閑體育場所有4000家以上,并以每年20%的速度持續增長。
其次,休閑體育產業經濟效益顯著、發展迅猛。隨著國民日益增長的休閑體育活動需求,休閑體育巨大的經濟價值也越來越顯著。國民經濟的增長為人們參與休閑體育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撐和物質保障,有閑時代已向我們走來,休閑體育作為健康、科學、文明的休閑方式,將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給現代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也給休閑業與體育界以及政府帶來更多新的思考與探索。我國已形成了總投資額已超過二千億元的相當規模的體育專業市場,國內現有體育產業經營性機構達2萬多家,年營業額超過六百億元,其發展速度十分可觀。高科技和社會發展趨勢將可以讓人們生活中的50%時間用于休閑。在世界上主要經濟發達的國家,體育休閑產業無論是發展的速度,還是總體經濟規模方面都已經在國民經濟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2000年體育娛樂總營業額高達四千億美元,超過房地產業與國防開支,極大地刺激了相關產業的銷售。奧運經濟研究會會長魏紀中介紹,目前全球體育產業的年產值高達四千多億美元,并且保持著2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僅以北京的上百家健身俱樂部和健身中心為例,它們的年創收目前就高達上億元。
第三,休閑體育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休閑體育活動對人們的身心復原作用和促進個體發展作用,能對生產效率產生無形的推動影響,是一種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隨著社會進步和觀念更新,休閑體育已經從競技體育的附屬品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新興產業。我國休閑體育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但表現在體育產業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在于對第三產業的輻射作用。休閑體育產業帶動傳媒業、旅游業和娛樂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優化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還可以通過關聯效應,帶動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休閑體育這種強大的經濟輻射作用,使得休閑體育產業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休閑體育發展前景展望
休閑體育的經濟價值正在逐漸被人認識,體育經濟作為公認的“陽光產業”,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發展休閑體育就成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的重要措施。展望休閑體育的發展前景,實現多元化發展休閑體育具有積極意義。人們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重視,對休閑體育消費意識的不斷加強,花錢買健康已成為一種時尚,體育休閑消費的市場前景不可估量,這為體育消費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與發展空間。
第一,從休閑體育的發展形勢看,休閑體育經濟可以改善競技體育經濟井噴式的發展模式,從而調和后競技體育經濟時代中出現的問題,促進體育經濟的和諧發展。休閑體育已悄然成為產業,直接或間接地拉動消費,形成休閑體育產業效益。作為新興產業,有利于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帶動產業結構更新換代,成為推動國民經濟進一步持續、穩定發展的新增長點。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休閑體育行列,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
第二,從休閑體育的就業形勢看,加快休閑體育經濟往往伴隨的是修建更多的體育娛樂設施,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緩解失業人群,構建和諧社會。注重休閑體育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繼續提供一系列的勞動崗位,分流社會富裕的勞動力,緩解社會壓力,增加社會財富,穩定社會秩序。
第三,從休閑體育的發展結果看,休閑消費比重上升,拉動經濟的發展。收入水平提高及余暇時間的增多是參加休閑體育的必要條件。現階段,我國居民整體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活消費開始由量的滿足過渡到質的提高,家庭消費結構不斷優化。這樣不僅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居民有能力選擇休閑、旅游觀光度假,那些收入水平還不很高的居民也有時間選擇休閑。
第四,從休閑體育的參加主體看,以健康愉快的狀態投入經濟活動,有助于減少社會道德淪喪和異化以及它們帶給社會的經濟成本,對經濟發展有更高的貢獻率。參加休閑體育使勞動者消除身心疲勞、恢復體力、激發潛能,從量和質方面增加了工人勞動生產率,并且減少怠工現象,促進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和諧地發展。
誠然,體育休閑產業在發展中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休閑體育在我國雖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存在體育投資較低,體育基建投資不足,群眾休閑體育意識薄弱,體育項目活動單一枯燥,場地不足,體育產業結構單一,門檻過高的問題,價格過高讓一些消費人群有心無力的問題;再如無形資產的開發利用還非常欠缺等問題。鑒于我國體育經濟尚處于初級的發展階段,體育休閑產業發展空間巨大,需注重市場體系建設,引導和刺激消費,讓社會主義市場與國際接軌,形成健康有序的發展局面。
為進一步完善岡村村健身場所,提高村民體育健身的素質,擴大體育產業內涵,貫徹落實美好鄉村建設的精神。黃山區湯口鎮岡村村民委員會擬投資建設岡村村大嶺下健身廣場項目,該項目位于***,計劃總投資為25萬元,項目投資所投資金由村集體出資8萬元,其余對上爭取17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籃球場改造、健身舞池、戶外體育設施、健身廣場景觀、綠化、亮化,以及廣場周邊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請貴委予以批準立項為盼。
附件:《湯口鎮岡村美好鄉村建設大嶺下自然村健身廣場項目建議書》
(聯系人: 聯系電話: )
2目前體育經濟發展的現狀體育經濟是指從生產和經營的角度出發,把大眾的體育生活和與此相關的經濟行為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作為一項特殊的產業來發展[1]。體育經濟的發展主要有兩種模式,市場主導型和政府參與型。它主要具有兩大方面的效益,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體育經濟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很快。目前,中國的體育經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和市場規模,成為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門類。近階段來,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2.1體育產業的比重逐漸提升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體育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目前我國體育產業正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其中經濟發達地區增加值已占我國GDP比重的0.7%左右[2]。根據《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2008~2010)》的可知,從體育產業對經濟的貢獻來講,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對GDP的貢獻與歐美、日本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我們的體育消費品占30%左右,而歐美國家達到60%,這是令人遺憾的。但從另一角度說明了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空間是無限的,潛力是巨大的。
2.2體育產業的不斷拓寬和延展我國體育產業開發的領域不斷拓寬,并從海外吸納,既包括有形資產的經營,如各種體育用品的銷售、體育場館的建設,也包括無形資產的開發和利用,主要體現在各類重大體育賽事的運作過程當中,同時對商標的使用權、電視的轉播、體育贊助以及體育明星廣告的開發和利用都在逐步發展和完善。此外,NBA在中國的成長,促進了中國體育經濟的發展,打開了一個龐大的市場,豐富了體育的無形資產;另一方面,沖擊了中國的CBA職業籃球聯盟,引起了國人的關注和反思。
2.3體育市場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框架目前,我國體育市場的框架是由健身娛樂市場、競賽表演市場、技術培訓與咨詢市場、體育無形資產市場、體育旅游市場、體育場館建筑業、體育會展業等組成的并逐漸發展形成了一個以體育產業為主體的市場。近年來,我國各大城市的國際馬拉松尤為盛行,并且受到上萬群眾的青睞。其中,北京馬拉松、上海國際馬拉松、大連國際馬拉松以及廈門國際馬拉松合稱為國內四大城市馬拉松,這一賽事的舉行,不僅拉動了地方健身娛樂市場,還促進了地方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體育無形市場的發展。
2.4國家政策及管理制度的日趨完善2003年5月,國家統計局對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進行了重新調整,修訂后的3次產業劃分將體育產業與文化和娛樂業一起組成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其中體育產業包括體育組織、體育場館和其他體育3個門類[3]。由此可見,體育產業的地位明顯得到提高。2008年6月18日,國家統計局和國家體育總局正式頒布了《體育及相關產業分類(試行)》,這是迄今為止我國體育行業首個具有約束力的國家統計標準,體育產業再一次被重視以及地方各種體育市場管理條例的頒布,如《重慶市體育市場管理條例》,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重慶市實際,制定的條例。另外,作為行業內的第一本學術研究報告——《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2008/2009)》的誕生,也凸顯出了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位置。這份報告是以黨和國家政策方針作為指導,描繪了未來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宏偉藍圖。有了國家政策的扶持,體育經濟的發展也就有了保障,發展的步伐也將加快。
3低碳時代對體育經濟的影響
3.1“低碳生活方式”進行體育健身休閑運動等到2008年,全國體育健身休閑活動從業人員15.03萬,實現增加值74.49億元,增長幅度連續兩年超過20%,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是體育產業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4]。這是一個相當大的群體,且規模會越來越大。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力減少,從而減低碳,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從而減少對大氣的污染,減緩生態惡化。以低碳生活方式進行體育健身休閑主要表現為:(1)“走出去”健身而不是開著空調和跑步機在室內流汗,而是選擇快走或者騎單車的方法來取代跑步機;(2)選擇低碳的交通工具,即在去健身的路上少開甚至是不開汽車,而是選擇騎單車或者電動車或者乘公交車,還可以步行;(3)選擇低碳的運動裝備。耐克、樂卡克、李寧等品牌的部分服飾采用了相對較“低碳”的有機棉、竹纖維、彩棉等材質制成,不僅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且也防止了化學劑的二次污染;(4)走“泛輕體育”的發展道路。“輕體育”是歐美體育界提出的一種體育運動方式,較為適合大眾的健身。輕體育相對于大強度、高能耗的體育活動而言,具有能耗低、強度小的特征,更為重要的是,它不僅在負荷上的“輕”以愉悅身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還能以實現自我價值、實現個人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5]。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下的“低碳健身運動”,如爬樓梯已經成為一種有效且時尚的健身方式,在國內外都有相當大規模的爬樓梯比賽了:美國紐約號稱“爬樓梯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帝國大廈爬樓梯比賽;英國倫敦金融城的“42塔”大樓爬樓梯比賽;國內的重慶CBD城市爬樓比賽以及深圳市的“地王大樓”爬樓梯比賽等,這樣的“低碳健身運動”是低碳生活方式的一種演化,是低碳發展的需要,理應大力提倡,予以重視,并且得到政府的支持與鼓勵。
3.2“低碳模式”發展體育用品制造業、體育場館建筑業等到2008年,全國體育用品從業人員為234.13萬,實現增加值1088.31億元,體育場館建筑業從業人員3.35萬,實現增加值49.16億元[6]。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體育用品制造業,體育建筑業的前景更是被看好。如此看來,這既是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機會,但也是體育經濟發展的挑戰。因為在低碳經濟發展的模式下所醞釀的產業革命,就是一個“高碳時代”向“低碳時代”轉變的革命。這就要求體育用品制造業的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首先是開發和采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新技術和新材料,如棉、麻等天然織物,它們不像化纖那樣是由石油等原料人工合稱的。因此消耗的能源和產生的污染物相對較少;其次是生產過程的技術改進,這就要求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都要把產品的二氧化碳排放程度作為最終的設計目標,要充分考慮產品在原料獲取、生產加工制造、運輸銷售、使用及回收處理等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種影響;最后是要提升體育用品制造企業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由于在產業的全球化發展中,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德國等都是從產業鏈條中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少的勞動密集型環節起步的。這就決定了僅僅依靠簡單的組裝加工產業,是無法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更無法獲得充分的競爭能力。因此,要求體育用品制造企業必須加快技術研發步伐,加速產品升級換代。此外,對于體育場館建筑業,應該科學統籌體育場館布局,合理規劃體育場館規模。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合理規劃不同規模體育場館建設布局。2008年底,我國體育場地設施數量將達到104萬個,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7.9個[7]。在如此低的個人擁有體育場地比例的情況下,我國很多地方都把體育場館的建設作為城市標志性建筑,致使場館建筑規模過大。不僅造成了大型運動會后觀眾看臺的長期閑置,而且還給政府造成了財政負擔,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資源浪費。因此,體育場館的規劃、建設要處理好與城市的發展相適應、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全民健身體系的建設相適應的3個關系。其二是降低體育建筑能耗,引導培育并規范體育場館建筑節能市場。目前我國建筑能耗是十分驚人的,建造和使用直接、間接消耗的能源已經占到全社會總耗能的46.7%,這一嚴重的體育場館建筑耗能問題值得反思,所以提出場館的環保節能是正確的,是符合時展需要的,這就要借助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推動規范性建筑節能市場的形成,促進節能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3.3“綠色渠道”規劃體育旅游業、體育會展業等由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競賽表演業以及體育培訓業帶動起來的體育旅游業,作為一種新興的健身休閑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在博鰲國際旅游論壇上,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介紹,所謂體育旅游,就是參與體育活動的旅游,或者是觀看體育比賽的旅游,或者是尋訪體育文化景點旅游[8]。體育旅游業是旅游業的一部分,因此體育旅游業與旅游業一樣在其生存和發展上要依賴于自然、社會、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提出了有關旅游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其中包括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優勢,推動各地旅游業特色化發展和堅持節能環保,合理利用資源,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兩條原則。這就要求了體育旅游業同樣要以“綠色規劃,綠色開發,綠色利用”的模式來發展自身。例如,海南的體育旅游業,它依靠自身山、水等優質自然環境,擁有了“亞洲頂級、國際一流”美稱的國際自行車環島賽。此外,它還依靠良好的沙灘資源,舉辦了世界沙灘排球巡回賽和亞洲沙灘排球錦標賽;加上近階段舉辦的國際沖浪賽、海釣賽等休閑體育賽事,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吸引了眾多的旅客。這些舉措不僅促進了海南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海南體育經濟的發展。現有運動項目,對體育場地的調查范圍較為廣泛。如果以后開展新項目只需添加專項指標即可,因此指標體系的發展性很好。
關鍵詞:體育經濟;創意產業;體育文化;北京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10)06-0021-04
Study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YIN Bo1,FENG Xia2
(1.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0732,China;
2.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and pointed out that current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mainly focused on such 4 aspects as sports tourism that bases its theme on the Olympic Games,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industry dense areas, the construction of games sponsored by sports brands, and the booming of creative ideas for leisure sports entertainment together with the experiencing economy, having such major problems a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s for the sports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the total volume of sport cultural consumption being too low; the scale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having not been formed; the sport industry being not adequately combined with related industries. The authors offere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sports economics;creative idea industry;sport culture;Beijing
北京2008年奧運會作為頂級的體育賽事,全球矚目。從會徽、吉祥物,到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設計和施工都體現了前所未有的體育文化創意。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及理念的實現,拉開了中國體育文化產業的大幕,為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平臺。本文對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及特征
1.1文化創意產業
“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術語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英國是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國家,并在政府層面上積極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在《創意產業專題報告》中首次對“創意產業”進行了界定:源自個體的創見、技巧和天賦等智力活動進行知識產權的生產和開發,以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相關產業[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出,文化創意產業是指“借助于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發揮人的創新能力,借助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2]。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3項內容。
在我國,最先使用文化創意產業這個概念的是臺灣地區。在2002年臺灣制定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并將其描述為“源自于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式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并促進整體生活提升之行。”北京在2006年出臺的《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中,將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為:“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新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征,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體驗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行業集群。” 由上述界定可見,雖然定義各有差別,但是對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與產業聯姻,用創意作紐帶的實質已形成共識。正如一些學者所言:“文化創意產業”的稱謂是對我國文化、政治、歷史、經濟的一種高度的融合,既擴充了文化產業的內容,又不是對英國創意產業的簡單模仿,也更符合我國當前的實際狀況和發展需要[3]。
1.2體育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意味著人類經濟增長方式和未來經濟社會存在的文化方式的變革。在世界經濟發展藍圖下,體育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一躍成為極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當前學術界對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尚沒有清晰的界定。
體育文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產業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國家標準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的16個門類中,體育位列第12大類“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我國體育文化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對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第三產業附加值起到積極作用。有研究者提出:體育文化產業,在總體上被看作是經濟體育文化一體化產物,是具有體育符號特征,從體育文化發展的角度推動經濟增長,用產業手段發展體育文化,以體育文化為主要資源進行生產,以經營性方式向社會提供體育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新興產業形式。從廣義上被界定為“以提供體育文化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行為和組織的總和”[4]。
根據前面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分析,“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有機組成 ,它具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基本特征,它是體育產業中具有“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征,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體驗”的那部分內容,才能稱為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或體育創意產業)。
1.3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
1)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知識性特征。文化創意產品一般是以文化、創意理念為核心,是人的知識、智慧和靈感在特定行業的物化表現。文化創意產業與信息技術、傳播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的應用密切相關,呈現出高知識性、智能化的特征,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分支,亦具有這一相似特征。
2)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創意產業處于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文化創意產品價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顯高于普通的產品和服務。在體育產業中,體育用品的簡單加工與售賣、常見的體育比賽都不能算作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內容,而形成知識產權的部分如賽事電視轉播、知名品牌的銷售策劃、品牌賽事的推廣等,因體現創新和研發等科技與文化的附加值可歸為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內容。
3)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強融合性特征。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產業,它是經濟、文化、技術等交融的產物。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對與其相關聯的產業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同時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也為相關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2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2.1社會背景及政策措施
我國在《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中提出將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成為繼房地產、汽車之后另一大國家重點扶持產業。
2006年1月15日,北京市頒布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把北京建設成“創新型城市”,要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重點支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成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研究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2006年11月7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出臺了《北京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和《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指導目錄》,對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進行了詳細規劃。2006年12月11日,北京市財政局出臺了《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對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助的具體內容;同年12月13日,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首次了《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把文化創意產業分為9類,這是中國內地第一個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標準。2007年9月北京市出臺了《北京市“十一五”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10年,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占全市GDP比重超過12%,年均增速超過15%”,進一步提升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和文化創意產業主導力量的影響,把北京建設成為全國的文藝演出中心、出版發行和版權交易中心、廣告和會展中心、古玩和藝術品交易中心、設計創意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文化體育休閑中心等9大全國性文化中心。2007年11月2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批準把“文化體育休閑產業”納入“文化創意產業”范疇,并納入北京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戰略的大格局中,體育健身休閑、體育競賽表演、體育彩票等門類綜合統稱為體育類的創意產業。2009年4月16日,北京市政府和文化部共同簽署了推動首都文化建設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5]。
2.2發展現狀
北京有人才、科教、文化、信息、市場等獨特優勢,2007年,文化創意產業資產總額達到7 260.8億元,實現收入4 601.6億元,實現增加值992.6億元,占全市GDP的10.6%,已超過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商業服務業及交通運輸業等行業,成為北京市新的支柱產業。預測到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將突破千億元,成為首都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6]。
當前北京發展創意產業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創造北京的體育品牌,二是生產體育元素、文化元素、旅游元素、媒體元素高度結合的高端產品,培育國際級的大型體育品牌賽事。通過發展體育創意產業,引導豐富的奧運資源發揮積聚效應,使奧運資源轉化成滿足人們物質、文化和精神需求的體育產品,已成為體育文化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體育文化研究的增長點,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1)以奧運為主題的體育旅游持續升溫。
奧運會后,參觀奧運主場館“鳥巢”和“水立方”被列為最具有號召力的北京必游項目。此外,奧運場館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體育文化季活動,每年一屆的“鳥巢歡樂冰雪季”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參與冬季體育娛樂健身活動,“水立方”在奧運會后正在改造成為北京最大的水上游樂場,整個奧運中心區將形成一座集賽事、休閑、餐飲、文化于一體的奧林匹克主題公園。通過奧運場館的改造,推動體育文化體驗,文化創意激活了體育的體驗經濟。
2)體育產業集聚區域發展迅速。
從2007年起,北京市政府連續3年每年拿出5億元人民幣支持體育產業的發展,打造6大體育功能區,包括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館(水立方)在內的奧林匹克中心區,以五棵松體育館為核心的球類健身運動產業功能區,以體育商務和總部經濟為主的龍潭湖體育產業園,以順義水上樂園和跑馬場為核心的東部休閑運動功能區,以昌平區的鐵人三項基地為基礎的十三陵戶外休閑運動功能區,以及囊括大興、亦莊和豐臺的南部體育功能區。上述6大體育功能區的建設使北京初步形成南北有大型體育主題公園,東西有特色體育健身園區的基本格局。
3)體育品牌賽事加緊建設。
2010年3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育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形成一批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體育產品品牌”的發展目標。北京在“十一五”時期加強與國際職業體育組織的合作,積極引進國際體育品牌賽事,如世界職業網球巡回賽中國公開賽、世界斯諾克中國公開賽、世界乒乓球北京大獎賽、環北京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北京國際城市馬拉松黃金賽等;積極探索國際性、綜合性體育賽事的市場開發和運作模式,努力打造有影響、有特色的賽事品牌。
2.3存在的問題
1)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缺乏。
體育文化創意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在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中,一個賽事如果有非常優秀的體育創意,會產生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產業效應;一件體育用品的售賣,不僅是產品本身,還包括同時出售的基于對體育文化理解的創意。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實質上是內容產業,內容是核心競爭力,而內容又依賴于人力資源,依賴于創意、創新和創造性才能。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新興產業,需要大量的創意人才。
2)體育文化消費總量過低。
北京作為首都,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不僅意味著擁有城市功能的優勢和龐大的消費群體,同時產生出較高層次的消費需求。根據《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預計,2020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1 800萬左右。從消費支出結構看,2006年北京市城鎮居民家庭每年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為2 515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以上;人民閑暇時間不斷增加,每年約為125天[7]。《2005年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通過對全國21個大城市2萬余人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居民的休閑活動集中在:去公園、看休閑消遣類書籍、打羽毛球、登山、打麻將、種花盆栽、打游戲機等7項既簡便易行又花費低廉活動上,這說明,提升我國整體的文化消費數量和質量還任重道遠。2009年3月,總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體育健身等服務消費列為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行業。這一舉措明確了全民健身與體育消費的關系。人文北京城市目標的提出,讓城市發展賦以體育文化和健康的含義。發展體育文化創意,吸引大眾的體育參與,提高城鎮居民的體育文化消費水平,是當前北京發展體育文化創意產業需要著力抓好的問題。
3)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尚未形成規模。
近年來經過產業結構調整,北京初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3大支柱的首都經濟發展模式。作為第三產業的現代服務業成為首都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北京的現代服務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占有量仍然偏低。當代后工業化和工業化國家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為60%~70%,其中一些國際化大城市高達75%以上,如紐約為86%。北京體育企業分散而規模小,缺少有國際競爭力的體育企業或企業集團。根據國家體育總局規劃,到“十二五”初期,體育產業占GDP的比重將發展到占3%~5%(占GDP的5%就將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北京提出要向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要爭取2010年達到8%甚至10%。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向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提交的報告中提出,后奧運時期北京將重點發展幾大具有奧運特色的產業,其中體育和文化被置于首要位置。利用北京在文化、科技、人才以及國際化方面的優勢,接勢奧運,繼續擴大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和規模是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4)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結合力度不夠。
體育產業具有綜合效應和拉動作用,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電子信息等相關產業的結合。當前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力發展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是北京體育產業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北京奧運會啟動的奧運功能區,在開展與擴大體育休閑產業邊際效應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帶動作用,但總體而言體育產業仍需要加強與相關產業的結合力度。
3促進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建議
1)探索實驗,大力推進體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建設。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高端產業,建立體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能充分發揮其示范、集聚、輻射和推動作用。體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是推動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2)加快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引進和培養,營造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發展環境。創意產業需要多學科人才,要營造有利于發揮各類人才智能的生存環境,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和培訓基地。此外,加強與國外的人才交流和合作。
3)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培養體育消費群體。后奧運時期,全民對體育的關注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發展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基礎是推動體育文化消費總量的提高,合理規劃和布局公共體育設施,充分發揮公共體育設施在提供社會體育服務的作用。公共體育設施根據其功能、特點向公眾開放,實現體育資源社會共享,滿足群眾性體育運動和健身需求,培養體育消費人群。
重視創意已成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全世界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都處于起步階段,誰先發展誰就占有先機,誰就將在新一輪的世界經濟發展中占據有利位置。北京奧運帶來的觀念的轉變、眼界的開闊、舞臺的拓展,為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的發展帶來機遇。北京作為一座具有3 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的具有眾多文化古跡的現代城市,在發展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這座城市所蘊含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終將成為體育創意產業發展的動力。通過發展體育文化創意,促進時尚、休閑、娛樂體育的發展,進而帶動相關產業產生巨大社會效益。因此,發展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僅將其視為經濟發展問題,還需要將其納入城市的整體運行之中去綜合考量。
參考文獻:
[1] 朱曉青. 文化創意產業的特點和發展條件探討[G]//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理論與實踐探索.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64.
[2] 馮梅.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問題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2.
[3] 張振鵬,王玲.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及發展問題探討[J]. 科技管理研究,2009(6):564-566.
[4] . 體育文化產業策劃與創意[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6.
[5] 陳少峰,朱嘉. 中國文化產業十年(1999-2009)[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109-110.
[6] 王劉芳. 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北京支柱產業[N]. 北京日報,2008-12-20(7).
[7] 張京成. 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09)[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52.
[8] 尹繼左. 文化創新與城市發展[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9] 約翰•哈特利. 創意產業讀本[M]. 曹書樂,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94.
[10] 張泉. 北京文化發展報告(2007-2008)[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