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7 16:36: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居家養老服務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寧波市老齡辦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綜合與分析調研情況,對我市市區老小區的概念與范圍進行了初步的界定,同時基本摸清了市區老小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一、老小區的概念界定
理論上對“老小區”的界定還沒有具體而明確的標準,各地對老小區的認定也各不相同。經過調查與分析,結合此次調研的主要內容,“老小區”的概念特征應該界定為:一個是“老”;一個是“小區”。“老”主要體現在:一是坐落老城區;二是建成時間比較早(一般應是在1997年以前建造的);三是老年居民比例較高。“小區”的概念比較模糊,為便于分析比較,本次調研把小區界定為社區,即把一個社區居委會管轄的范圍認定為一個小區。據此標準,結合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本次調研把“老小區”的概念界定為:大約在1997年以前建造,老年人居住相對集中且比例較高,居家養老服務配套設施短缺甚至沒有的城區社區。市區老小區及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情況
區?街道?社區
總數?老小區
(加的表示建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備??? 注
海曙區?鼓樓?5?孝聞、文昌、蒼水、中山、秀水?為鼓樓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江廈?3?新街、郡廟、天封?為江廈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月湖?7?梅園、太陽、縣學、平橋、桂井、天一、迎鳳?
?南門?11?澄浪、郎官、萬安、尹江岸、朝陽、東站、紅起、柳錦、馬園、周江岸、迎春?
?西門?13?勝豐、翠南、翠中、錢東、汪弄、柳莊、文化、新芝、永豐、新高、芝紅?
?白云?10?南雅、云樂、聯南、白云莊、安泰、牡丹、安豐、寶善、聯北、云豐?
江東區?白鶴?11?紫鵑、黃鸝、白鶴、王隘、丹頂鶴、丹鳳?
?百丈
?10?劃船、七塔、潛龍、舟孟、寧舟、朱雀、演武(輻射鄰近老小區)?
?東勝?9?史家、慶安、曙光、王家、戎家、張斌?
?明樓?10?徐戎、明東、明北、徐家、明南、東海?
?東柳?11?東柳坊、太古城?
江
北
區?文教?7?育才、雙東坊、大閘、翠東、范江岸?
?白沙?5?正大、白沙、桃源、北站、大慶?
?中馬?5?鹽倉、新馬、槐樹、外灘、浮石?
?孔浦?8?紅梅、綠梅、孔浦一村、孔浦二村、怡江、文竹 、白楊、百合???? 說明:海曙區社區總數73個,江東區社區總數71個、江北區社區總數42個,合計186個。
二、沒有服務平臺的老小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方式
通過調查歸納,目前沒有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的老小區主要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開展為老服務:
1、對特別困難的老人(即具備高齡、獨居、行動不便、子女又無法有效照顧等條件),各社區均實行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由財政出資雇傭人員(主要為公益性崗位)或委托能夠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企業派員工進行服務,服務項目主要包括家政服務和日常起居。
2、對那些獨居、高齡但又沒能列入政府購買服務對象的重點老人對象,各社區大多通過志愿者(義工)實施幫扶服務。如通過認親養老、鄰里守望、義工結對等方式,對空巢(獨居)或病殘的高齡老人進行結對幫扶,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巡視、健康保健、權益維護等服務。這些助老志愿者隊伍(義工)組織已經成為為老服務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老小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推進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3、一些社區依托社區和周邊的老年活動室、老年活動中心等相關社會公共服務資源,定期或不定期地為社區老年人提供量血壓、健康講座、心理疏導等方面服務。一些辦得較好且已形成長效服務機制的社區效果很好,定期服務日大多門庭若市,業已成為社區老年人的老年之家。媒體對此也時有報道。
4、一些社區通過舉辦各類文體活動,向老年人提供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方面的服務,提高了老年人的居家養老生活質量。
5、少數社區依托小區內外鄰近的養老服務機構、家政服務公司、愛心企業等資源,通過委托或認養的方式向老人們提供一些居家養老服務。
6、少數社區借用鄰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幅射功能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服務內容主要是送餐。
總之,調查顯示,自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以來, 我市市區各區對老小區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與關注,老小區的居家養老服務并沒有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各區在老小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的設施、內容和方式上動足了腦筋,想盡了辦法,也摸索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與辦法。
三、沒有服務平臺的老小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調查顯示,這些沒有服務平臺的老小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目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硬件緊缺。即可用于居家養老服務的基礎設施十分匱乏,
>> 福州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研究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探析 社區居家養老問題研究 居家養老模式研究綜述 城市居家養老模式研究 居家養老模式下的社區養老設施配置方式研究 城鎮社區居家養老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昆明模式” 中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淺析 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探索 社區居家養老,值得推廣的模式 成都空巢老人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探究 新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探索 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探析 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構建 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對策研究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調查研究 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基于醫養結合的河北省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研究 PPP模式運用于我國社區居家養老建設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② 鼓樓區民政局.南京市鼓樓區舉行首屆社區服務資源推介會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對接會[EB/OL].[2015-04-28]..
參考文獻:
[1]早川和男.居住福利論――居住環境在社會福利和人類幸福中的意義[M]. 李桓,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66.
[2]柏萍,牛國利.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思路與對策[J].城市觀察,2013(4):33-44.
[3]李翔.社會嵌入理論視角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問題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4(4):131-134.
[4]周春發,付予光.居家養老:住房與社區照顧的聯結[J].城市問題,2008(1):68-72.
[5]丁建定. 居家養老服務:認識誤區、理性原則及完善對策[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2):20-26.
[6]侯仕軍.社會嵌入概念與結構的整合性解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1(2):86-94.
[7]黃中偉,王宇露.關于經濟行為的社會嵌入理論研究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29(12):1-8.
[8]馬凱,劉鳳至.社會網絡嵌入視角下的社區養老模式[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6(1):38-41.
[9]郭競成. 居家養老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 社會保障研究,2010(1):29-39.
[10]張奇林,趙青. 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發展探析[J].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416-420,425.
[11]張俊浦.日本養老經驗對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啟示[J]. 改革與戰略,2014,30(8):136-140.
[12]史柏年.養老保險制度中經濟支持與服務保障的一體化構建――日本“介護保險”制度及其啟示[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3):115-121.
[13]田原.日本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的經驗與啟示[J]. 當代經濟,2010(5):40-41.
[14]尹銀.日本的養老經驗與對策[J]. 外國問題研究,2009(2):17-22.
[15]劉珊,王靜.日本的介護福利士及其培訓[J].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3):106-108.
[16]郝志梅,田煒,邢鳳梅. 日本介護保險制度的實施現狀研究[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0(8):529-530,551.
[17]祁峰. 和諧社會視域下中國城市居家養老研究[D]. 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學院,2010:95.
[18]章瑩.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13:30-34.
[19]矯海霞. 上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 社會工作,2012(1):24-26.
[關鍵詞]政府購買服務,居家養老服務評估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5-0167-01
當今社會,家庭功能日益弱化,子女無法承擔起傳統的撫養老人的義務。社區作為居家養老的主要承接機構,直接為老人提供養老服務。由此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評估體系,可以保障承接服務質量,使老人真正享受到社會福利。
1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評估支撐理論
理論差異性上,首先,從服務管理角度出發。章曉懿、梅強(2012)提出運用新公共管理理論其次,從服務質量角度出發,章曉懿,劉幫成 (2011)提出“根據客戶服務的差異的客戶對服務質量的認可與服務期待感與實際接受之間相差度”結論。陳競,文旋(2014)提出構建和諧的服務供需關系,打造穩定的口碑網的概念。相比之下,前者客觀公正,后者從二者關系出發,減少了評估的實際實施過程中矛盾的發生。最后,從服務時間角度出發,孫文燦(2013)提出評估時間理論。同人同地不同時的評估,分為準入評估和延續評估。
評估技術上,針對評估數據復雜的邏輯關系,劉晶(2005)提出數量化評估。賽明明(2013)提出網絡化治理評估。在評估執行時,增加被評估人的選擇機會。相比之下,后者通過管理技能和先進的數字化溝通使處于網絡中的政府部門,私人組織及社會團體高效合作。
2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評估實踐經驗
資金需求上,資金投入是所有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是否能實現正常運營的保障。現今,政府資金投入的不足。學者建議,首先,機構開辦前,孫慧峰(2010)建議政府依據機構規模給予資金作為開辦鼓勵,并優惠稅金、生活費用。然后,服務提供中,董紅亞(2014)建議制定補貼順序及標準進行依分級補助。最后,胡光景(2012)建議評估后,實行資金獎懲,鼓勵先進,督促落后,并二次驗收。此方法實現優勝略汰,激勵機制,機構間的競爭使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進步的更快。
另外,賽明明(2013)更建議采用網絡化治理模型進行資金評估。共分為三層。篩選非盈利組織;政府出臺正式的招標、評標文件;政府依據業績考核,決定獎懲和是否續約。
服務的科學性上,服務評估方式上,第一,評估問題設計時,章曉懿,劉幫成 (2011),設計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評估維度。第二,評估執行時,江海霞,陳 雷(2010)提出根據分數設定服務,以確定機構和從業人員合格率。
此外,對評估者評估過程的監管必不可少。楊金志,萬一,劉元旭(2006)建議應完善監督機制江海霞,陳 雷(2010)建議可以建立專門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以此來降低評估過程中出現的徇私,片面性等現象。
綜述所述,無論是哪一方面的評估,總結關鍵經驗教訓,避免受制于各自的主體利益和行動者的有限理性甚至非理性因素,避免許多地方做法各異,各自為政,產生許多沖突。
3 居家養老服務評估可持續發展
保障機制上,首先,楊春華(2009)提出“標準化”概念。其次,姚軼藍(2014)提出四大標準化保障工作點:確保財政支撐;政府落實補貼、激勵政策;加強評估執行者的職業化素養;評估流程標準化。最后,陳競,文旋(2014)以資金保障標準化為例,提出政企共建,擴大服務資金來源。
方法創新上,孫澤宇(2007)提出,在建立結果導向評估,同江海霞,陳雷(2010)所述,政府開設監督管理和投訴受理部門并追究責任,讓服務接受者運用法律手段維護權益。章曉懿,劉幫成 (2011)構建服務質量模型。然而此方法對服務提供者的評估標準較籠統,缺少可操作性,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維度統籌。
國內外學者思考以“服務提供方為受眾”進行評估創新時,國內學者更傾向于條理性。孫慧峰(2010)把評估過程分為三個步驟:服務前,服務中,事后。運用政府全程監管,避免虎頭蛇尾。陳競,文旋(2014)創新提出社會與義工聯動理論。
國外學者傾向于整體性,建議將各個評價要點匯總成網絡。如Winglam W.L. (2009)介紹香港居家養老社會服務創新點:鼓勵社會組織之間合作,營造競爭間合作機制這些方法不僅提高了被評估者積極性,更有助于提高評估結果的可靠性科學性。
參考文獻
[1]章曉懿,梅強.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 統計與決策,2012,24:73-75.
[2]楊鴻燕. 居家養老中生活照料評估體系研究[J]. 市場與人口分析,2001,03:61-66.
[3]劉晶. 城市社區生活不能自理居家老人生活質量評估和改善的研究[J]. 人口與經濟,2005,02:67-71.
[4]賽明明. 網絡化治理視角下的居家養老模式之構建[J]. 西北人口,2013,03:107-111.
[5]章曉懿,劉幫成.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 中國人口科學,2011,03:83-92+112.
[6]張國平. 居家養老社會化服務的新模式――以蘇州滄浪區“虛擬養老院”為例[J]. 寧夏社會科學,2011,03:56-62.
[7]楊春華. 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的困境和出路[J]. 前沿,2009,08:161-163.
[8]孫慧峰. 我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中政府的職責定位研究[J]. 蘭州學刊,2010,04:86-89.
[9]楊金志,萬一,劉元旭. 上海:居家養老三大體系[J]. t望新聞周刊,2006,47:25-26.
[10]董紅亞. 我國養老服務補貼制度的源起和發展路徑[J]. 中州學刊,2014,08:82-86.
[11]胡光景.政府購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質量評估體系研究[J] 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2,05:93-98
[12]孫文燦.力推養老服務評估,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J] 社會福利 2013,19-21
[13]姚軼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評估的系統化與政策保障――浙江杭甬典型社區調查 [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2014,07:68-72
[14]陳競,文旋. 社會組織在居家養老服務中的實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43-47
【關鍵詞】居家養老 老齡化 服務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快,如何加快我國養老事業建設,以實現對老齡化人口的妥善安置成為了我國養老事業的首要內容。從我國傳統文化角度分析,家庭養老是每個人都比較向往和熱衷的養老方式,但隨著當代家庭規模日趨小型化,家庭養老水平正在逐漸下降。而機構養老又沒有形成相應的機制,這使得我國養老服務事業出現了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的情況。如何能夠更好地為居家養老群體提供更好的服務,使不同層次老年人都能夠享受舒適的老年生活,成為了我國養老服務事業的主要問題。
一、國外居家養老服務現狀分析
國外將“居家養老服務”稱之為“老年社區照顧服務”,其是基于希望國家倡導的“在合適環境中養老(Aging in Place)”而建立起來。在這種養老服務模式下,老年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的家中,并獲得社區服務的相應照顧,以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醫療衛生、日常生活等需求。西方學術界對此種居家養老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老年人社區照顧服務提法與概念
A.Jamison(1989)指出,老年人社區照顧服務是指對需要幫助的居家老人提供極可能的長期照顧。P.Schopflin(1991)提出,老年人社區照顧服務是以為制度性方式對老年人進行安置與照顧,其內容包括家庭清掃,貼身護理、膳食等。
(二)老年社區照顧服務供給特點(英國)
S.Tester(1989)經過對社區照顧服務研究發現,英國社區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僅包括日常看護、家政等基礎,還包括娛樂、教育等精神,這些服務在為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照顧的同時,也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受到了老年人的喜愛。J.Alber(1992)提出職業私營養老金是社區照顧服務的主要資金來源,而這一切是在政府的鼓勵與支持下實現的。Walker(1992)提出英國社區照顧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從政府變為了專業的獨立服務部門,相比于政府而言,獨立服務部門的服務水平有所提升,且服務范圍更為全面。
(三)社區照顧服務系統(澳大利亞)
1985年,澳大利亞頒布了居家社區法案(Home and Community Care Act),法案重點內容就是進行整合性社區照顧服務體系的構建,以實現對服務片段的有效整合。Ackerman(2005)根據對澳大利亞的整合型社區服務體系研究提出,此種服務系統能夠是服務輸送提醒更具有彈性,從而有助于服務品質的提升。
二、國內居家養老服務現狀分析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在有效控制我國人口的同時,大大削弱我國家庭養老水平。面對龐大的老齡化群體,學術界開始主張發展家庭式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模式,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目前,國內學者對居家養老的研究探討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背景與意義
趙麗宏(2005)提出居家養老服務是世界絕大多數家庭的客觀需要,其中東方家庭的需求度更大。任熾越(2005)提出面對龐大的養老群體,機構養老為國家帶來的經濟壓力巨大,發展社會性居家養老服務勢在必行。劉飛燕(2007)提出家庭“小型化”發展,使家庭養老面臨嚴峻挑戰,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機構養老不受青睞的當下,實現家庭養老與社會服務養老的有機結合,更符合我國國情。張民省(2008)認為,隨著老齡化步伐的加快,我國的養老模式應加快轉變和創新,應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模式。陳平(2010)提出居家養老是適合中國國情,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二)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內容
宋寶安(2003)指出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包括飲食供應、醫療護理、體育活動、文化娛樂、文化知識更新、家庭關系調節、老年心理咨詢;楊艷珠(2008)把老年人的需求歸結為日常照料類、醫療保健類、精神慰藉類、法律維權類、文化娛樂類、應急救助類等服務需求;賈雪華(2009)指出目前居家養老服務研究的重點更多集中在物質需求方面,而忽略了對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視。
(三)居家養老服務缺陷及不足
一是資金問題。楊福彬(2003)、孫澤宇(2007)指出經費的缺乏導致政府購買服務的補貼標準較低,而養老需求人數的增多,會引起養護費用的增長,資金來源的不穩定性,會對居家養老服務水平產生制約。二是人員問題。趙立新(2004)指出當前居家要老服務人員工作重心更多的是創收,而并非真正的為養老服務需求人群提供服務。何榮(2005)指出養老服務職業聲望的偏低,對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帶來制約。孫欽榮(2012)等認為居家養老服務存在服務人員素質不高、專業水平薄弱等問題。三是服務內容問題。方秀云(2006)提出我國居家養老服務存在服務覆蓋面窄、服務資源不足、服務內容單一、服務資源整合性差、專業技能偏低、醫療保健匱乏、醫療費用過高和精神關愛缺失等問題。耿雅琴(2013)等認為,居家養老服務存在服務種類和層次較低、服務同質化嚴重、服務對象過于狹窄等問題。四是政府角色定位問題。李兵水(2013)等認為,政府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存在缺位問題,并據此提出政府應該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完善服務的購買、運行和監督機制。
(四)居家養老服務發展方向
葉妍(2004)提出民營資本進入居家養老服務市場,使居家養老服務實現了市場化發展,有助于提高居家養老服務質量,會成為養老服務發展的主要方向。孫仲彝(2005)提出政府應將養老服務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通過對設社會各類資源的利用,來加快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方秀云(2006)提出居家養老服務的未來發展重點應放在對居家養老服務資源的整合方面。
三、研究述評
通過對上述文獻的回顧、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國外的居家要老服務發展相對較早,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現已較為完善。我國國內對居家養老服務的研究比較多,主要集中在居家養老服務背景和意義、服務需求內容、服務存在問題等方面,對于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資源整合意見,但對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具體構建和運作模式研究還是相對較少,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丁英順.日韓兩國居家養老服務比較及啟示[J].日本問題研究,2013,04:60-66.
[2]陳笑笑.我國城鎮老年人居家養老模式的問題及對策[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09:37-38.
關鍵字:社會老齡化;養老問題;養老服務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3-0189-01
居家養老服務,從概念上分析,不同于家庭養老,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有很大區別。居家養老服務是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生活護理、精神慰藉和文化娛樂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為主要形式,并引入專業化服務,標準化管理的一種養老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滿足了老年人既需要照料又不愿意離開家庭的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又與當前“未富先老”狀況下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既有效緩解了機構養老資源不足的矛盾,又彌補了家庭養老的缺憾。
一、 建立社區服務中心,搭建服務平臺,推廣
居家養老社區化服務模式
居家養老服務主要是為居住在家里的老人提供符合他們個人不同需求的養老服務。可以先選擇具備條件的社區,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依托社區公共用房或其它設施,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從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出發,開展多層次的個性化服務和群體,充分發揮養老服務中心的設施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勢,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間托養、短期寄養、配送餐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服務。建立居家養老多元化服務機制,根據老人的實際情況分為無償服務、低償服務和有償服務。由政府提供無償服務,主要用于基本生活依靠政府救濟(救助)的城鎮“三無老人”、生活困難的“空巢老人”以及其他特殊困難老人;提倡社會組織、社區組織、志愿者組織以及鄰里鄉親為高齡、失能、貧困、空巢老人居家養老提供無償、低償服務。
二、 建立服務隊伍,增強服務能力,加強居家養
老專業化服務隊伍建設
通過競爭招標比選,建立服務準入制,選擇符合條件的專業公司和企業加盟到服務隊伍中,組建一支專業服務隊伍。同時建立相對固定的志愿者隊伍(招募建立社區志愿者隊伍,與相關單位聯系建立志愿者隊伍),充分利用低保家庭中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做義工,引導社區失業人員和有服務技能的居民從事居家養老服務。鼓勵各類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優先招聘失業人員、低保對象、“農轉非”人員從事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建立健全居家養老隊伍建設機制,不斷完善志愿者招募制度和定向、接力服務制度。鼓勵各類職業培訓機構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完善資格認證,推行持證上崗。按照國家社會工作者職業標準做好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不斷提高服務隊伍整體素質。
三、 建立服務機制,增強服務活力,發揮
社會化專業服務作用
社區老人對居家養老有強勁的需求,要合理地配置資源來滿足這些需求。這就需要建立一種機制,這就是“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居家照料,以自付費用為主,政府分類給予補貼,使居家照料有償化、市場化,使服務業發展起來;在有條件的社區建立日間托老所或俱樂部,實行入住制或會員制,形成相對穩定的客戶群;對重點對象,尤其是特殊對象,如高齡失去能力的老人、獨居老人,利用志愿者實行義工制;政府和慈善資助,實行分類按比例資助,總額封頂。同時對加盟企業實行合同協議約束的方式,簽訂服務承諾協議。有社會需求,就能形成市場,就能產生服務。鼓勵和支持企業、社會機構、民間組織、個體經營者參與居家養老服務,逐步將能夠與政府剝離的服務職能轉移給社會組織,提高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化和專業化水平。
四、 建立服務規范,明確服務標準,提高居家
養老專業化服務水平
居家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標志就是服務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力量參與相結合,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的原則,建立統一的服務規范,明確服務標準,積極培育和發展居家養老服務市場,為有經濟支付能力且有服務需求的各類老年人提供價廉優質的服務。
五、 整合社會資源,優化服務環境,建立健全居
家養老協調配合機制
【關鍵詞】社區居家養老;養老模式;養老服務
隨著中國內地人口老齡化,居家養老成為老年人照顧領域中備受關注的養老方式。2006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民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10部委聯合制定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提出了“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服務體系”。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以官方文本的形式正式確立的“社區居家養老”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在中央政府的號召下,地方各級政府紛紛掀起了一股探索“居家養老”模式的熱潮,而有關“居家養老”文獻亦如雨后春筍。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居家養老的文獻和數據資源,而且為進一步更好地探索“居家養老”模式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1 居家養老概念界定
一種觀點從養老場所的角度認識居家養老,認為“根據養老場所、居住方式的不同,可以把養老方式分為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居家養老,是一種與機構養老(養老院等)相對的養老方式。顧名思義,居家養老即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生活安度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養老機構。”居家養老的養老場所的確沒有脫離居住的家庭或社區,但是僅從養老的場所來認識居家養老有失偏頗,居家養老不僅涉及養老場所的問題,還涉及資源供給主體和服務提供渠道的問題。
綜合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居家養老是由個人、家庭、社區、國家和社會等多元主體提供養老資源,以家庭或社區為養老場所,在社區的基礎之上,通過多渠道獲取養老服務的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化養老模式。
2 有關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研究意義
2.1有助于解決當前社會條件下養老問題面臨的困境
研究表明,第一,我國老齡人口數量持續增多,規模已超過歐洲老年人口的總和,并呈現出數量多、增長快、撫養系數大、空巢老人多、“未富先老”等特點。如何應對老齡化成為中國政府與社會各界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難題。第二,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養兒防老”一直是中國傳統的養老模式。但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獨生子女家庭和無子女的“丁克家庭”的逐漸增多,家庭的規模、結構和功能發生顯著變化。傳統的家庭自我服務功能正不斷受到沖擊和削弱,諸如獨居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高齡老年人等長期照顧問題亟需解決。第三,機構養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入住養老院被譽為一種“現代養老模式。”
2.2有助于滿足老年群體的現實需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老年人追求生活質量的意識增強。據一項對全國1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5000名老年人養老意愿的調查顯示,95%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模式,僅有5%的被調查對象選擇機構養老。這很大程度上還與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養老文化有很大關系。俞賀楠等指出:“社區照顧能夠使被照顧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環境里生活,而不會產生被拋棄感,在心理上不會像養老機構中的老人那樣可能因遠離自己生活過的社區而產生被家人和社會冷落的孤獨感。”
3 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出路
3.1分發揮社區功能,逐步實現服務提供主體多元化
社區居家養老要努力實現政府、民間組織、志愿者、企業等不同力量同時參與。在引入市場機制方面,要盡快形成一種資源配置、監督約束的機制,進而體現財政支付的公平性。我國民間組織還要經歷一段時間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發揮、發掘社區的功能,鼓勵民間組織的形成。
3.2大力培養專業人才,為社區居家養老提供人才保障
政府應當促進社區居家養老事業的發展,在初期應當投入專項經費,對自愿參與的人員(包括老年人的子女)進行資格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醫學護理常識、生理和心理常識、家政和藥學常識等。日本采用的“介戶制度”可以作為我們參照的對象。“介戶制度”是由政府出資對拿到資格證書的“介戶員”由戶籍所在地區役所登記造冊,提供上崗崗位,“介戶員”的報酬也較高,這有力地保證了高素質服務人員的供給。只有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才可能滿足老年人的現實需求,才可能增進老年人享受服務的滿意度。專業化的社區服務人員無疑是我國老年事業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人才智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鄔滄萍,周俊山.我國社區養老的現狀、問題和對策[M]于燕燕.中國社區發展報告(2008―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19-320.
[2]熊躍根.需要、互惠和責任分擔――中國城市老人照顧的政策與實踐[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20,22.
關鍵詞:老齡化;養老模式;比較分析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老年人口已經成為一個有其特殊需求的龐大群體。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如何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長久以來,中國傳統的養老模式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化養老為補充。具體的養老形式中使用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居家養老、自我養老、機構養老、集中養老、分散養老等分類。根據對養老的理解,我們把一切能夠從老年人生活、精神和經濟上滿足老年人需要的方式和手段稱為“養老模式”。
一、幾種養老模式概念及分析
(一)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形式,是指以家庭為主進行的老年人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養老支持力,其居住方式有獨居、與配偶居住、與未婚或己婚子女居住等形式,其特征是分散養老。
從目前情況看,家庭養老模式仍然是我國養老的主要模式,雖然老年人對生活場所有多重選擇,如家庭、養老院、老年公寓等,但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的第一選擇。這是因為養老不單是物質上的還包括精神上的。不僅老人在生活上有保障,老年人在家養老可以經常看到自己的兒女和孫子女,進行情感上的交流。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國歷行計劃生育政策所導致的家庭結構的變化,年輕人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工作上,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老人的生活,家庭養老的方式出現弱化。在這種狀況下,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日常保健、心理訴求,疾病護理等問題日漸突出,即使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也不得不把各種需求的滿足從家庭轉向社會和社區,從而導致近年來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逐漸減弱。
(二)社會養老
社會養老是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經濟來源和生活服務由社會提供,而不是由家庭提供。社會養老主要表現形式是機構養老的模式,在機構養老中,老人需要按月交納規定的費用,就可以獲得專門為老年人提供護理、食宿、照料的各種福利院和敬老院的照顧。機構養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家庭養老的壓力,也能使老人得到較為集中的照顧和有序的生活。但是,就我國目前經濟水平的情況以及福利發展水平,滿足大部分老人的養老需求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傳統的觀念使老人和子女對于機構的照顧都存在著許多顧慮。隨著老年人口的增長,老齡化的加劇,社會養老的問題也日益顯現:第一,我國財力不足,現有的養老機構嚴重缺乏。第二,養老機構的服務方式、管理水平等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社區居家養老
社區居家養老就是要在家庭養老的基礎上,以社區為依托,充分利用社區現有的各種資源,使老人住在家里或家庭附近,接受社區的養老或托老服務,以滿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文化、權益保障等多種需求的一種養老服務方式。社區是除家庭之外老年人最熟悉的生活環境,由社區來扶助家庭、提供養老支持便成為目前條件下最適宜的養老方式。社區居家養老可讓老年人仍生活在他們熟悉的社區中,保持老年人的社會網絡不斷裂,而且社區養老服務可以減輕家庭的生活負擔,改善老人的護理條件,進而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社區居家養老可以充分利用社區養老資源,減輕政府負擔。在國家無力興辦全社會福利性養老機構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社區的財力、物力資源,建設老年活動中心、社區醫院等設施,從而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
二、社區居家養老的優勢與問題
與傳統的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相比,社區養老具有獨特的優勢。
第一,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減輕家庭和政府的負擔。老人在家中養老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形成互助網絡,還可以利用已有的家具、房屋等設施,這樣既避免了重復建設,也減輕對政府投入的依賴。此外興辦各類養老服務,還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吸納下崗人員再就業。
第二,有利于老年人自身的身心健康。通過保持老年人“正常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在社區環境中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務的理念,實現社會工作“以人為本”的價值信念和“助人自助”的目的,促進人的發展的工作目標。
第三,有利于城市社區建設。加強對老人的照顧,有針對性的開展老人服務項目,有利于改變社區居民對社區建設的看法,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參與社區的建設和發展。
由于我國經濟社會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未富先老,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周期非常短,養老服務業發展滯后,社會的養老意識落后等方面的原因,所以社區居家養老也面臨許多的發展困境。
第一,現有的社區硬件設施難以支撐居家養老。由于一開始政府對人口老齡化問題認識的不足、應對經驗的缺乏,所以在城市社區規劃與建設的過程中,完全沒有考慮到住宅的適老性與宜老性,這使得居家養老的開展一開始就存在先天的缺陷。
第二,服務的非專業性與非體系性。居家養老的本質其實就是社區照顧,就目前而言,我國的社區照顧服務提供的主體主要是家庭婦女、離退休人員、下崗待業人員,真正接受過專業化訓練的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很少。
第三,無法解決老年人的安全保障問題。從目前來看,絕大多數的所謂的居家養老服務主要是指提供餐飲及上門醫療服務。這雖然可以滿足老年人的最低生活需求,但是卻無法滿足老年人最迫切的養老需求,即老年人的生活安全保障問題。
養老模式的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提升而變化的。中國的文化背景使家庭養老成為我國的主要養老模式,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深以及計劃生育等政策的實施,養老問題已經不能單純的依靠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已經越來越占據主要地位,新的模式的應用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和矛盾,我們應該充分了解養老模式之間的利與弊,更好的服務于老年人群。
參考文獻:
[1]周云,陳明灼.我國養老機構的現狀研究[J].人口社會學, 2007,(4).
[2]熊必俊.加強理論和市場研究以人為本發展老齡產業老齡問題研究―――第三屆全國老齡產業理論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D].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