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0 14:58: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智能物流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積極回應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概念,提出火力發展以物聯網為核心的新興技術產業,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相生活,達到“智慧”狀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奧巴馬認為這就是美國在21世紀保持和奪回競爭優勢的方式。
中國政府也對物聯網的發展極為重視。2009年8月7日,總理在無錫提出了“感知中國”的理念,表示中國要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物聯網技術。11月3日,總理再次指不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進入2010年,物聯網成為當年“兩會”的熱門話題,“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據了解,2010年一系列物聯網發展相關的產業政策將陸續出臺。
物流業是最早接觸物聯網理念的行業,也是中國物聯網在2003~2004年第輪熱潮中被寄予厚望的一個行業。很據物聯網發展現狀,在分析國內外物聯網發展對物流業影響的基礎上,我們認為物聯網的發展必將推動中國智慧物流的變革。因此在2009年10月,《物流技術與應用》編輯部和中國物流產品網聯合提出了“智慧物流”理念,開始在物流業全面倡導智慧物流變革。
認識物聯網的本質
物聯網概念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也不是某單項新技術突破引申出來的。物聯網的發展有堅實基礎,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多項現代信息技術的聚合應用與創新,是信息技術系統性的創新與革命。
物聯網的概念在1999年提出,當時基于互聯網、RFID技術、EPC標準,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識別技術(RFID)、天線數據通訊等技術,構造了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laltemet ofthings”(簡稱物聯網)。這也是中國第一輪物聯網熱潮的基礎。
2005年11月17目,國際電信聯盟(ITU)借用了“物聯網”名詞,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宣布了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網絡主動進行信息交換。RFID技術、傳感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ITU描述了一個美好的、智慧的物聯網世界。物聯網概念的興起,得益于ITU的2005年以物聯網為標題的年度報告。然而,ITU對物聯網缺乏一個清晰的定義。
目前關于物聯網的定義有多種,眾多專家也有自己的描述,在對物聯網本質的認識上也存在一些誤區,物聯網還缺乏一個清晰的定義。但是,物聯網的基本概念框架已經形成,不會影響我們對物聯網本質的認識。
我們認為: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是通過各類傳感裝置、RFID技術、視頻識別技術、紅外感應、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根據需要實現物品互聯互通的網絡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智能網絡系統。
物聯網主要有三層架構,即: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如圖1所示。
從物聯網本質上看,物聯網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一種聚合性應用與技術提升,將各種感知技術、現代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聚合與集成應用,使人與物智慧對話,創造一個智慧的世界。因為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幾乎涉及到了信息技術的方方面面,是一種聚合性、系統性的創新應用與發展,才被稱為是信息技術的第三次革命性創新。物聯網的本質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特征,即對需要聯網的“物”一定要能夠實現互聯互通的互聯網絡;二是識別與通信特征,即納入物聯網的“物”一定要具備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網絡系統應具有自動化、自我反饋與智能控制的特點。
物聯網認識方面的誤區
毋庸諱言,目前關于物聯網的認識還有很多誤區,這也直接影響我們理解物聯網對物流業發展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首先辨誤,理清思路。
誤區之一:把傳感網或RFID網等同于物聯網。事實上傳感技術也好、RFID技術也好,都僅僅是信息采集技術之一。除傳感技術和RFID技術外,GPS、視頻識別、紅外、激光、掃描等所有能夠實現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的技術都可以成為物聯網的信息采集技術。傳感網或者RFID網只是物聯網的一種應用,但絕不是物聯網的全部。
誤區之二:把物聯網當成互聯網無邊無際的無限延伸,把物聯網當成所有物的完全開放、全部互連、全部共享的互聯網平臺。實際上物聯網絕不是簡單的全球共享互聯網的無限延伸。即使互聯網也不僅僅指我們通常認為的國際共享的計算機網絡,互聯網也有廣域網和局域網之分。
物聯網既可以是平常意義上的互聯網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據現實需要及產業應用組成局域網、專業網?,F實中沒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聯網;也沒必要使專業網、局域網都必須連接到全球互聯網共享平臺。今后的物聯網與互聯網會有很大不同,類似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專業網,智能小區等局域網才是最大的應用空間。
誤區之三:認為物聯網就是物物互聯的無所不在的網絡,因此認為物聯網是空中樓閣,是目前很難實現的技術。事實上,物聯網是實實在在的,很多初級的物聯網應用早就在為我們服務著。物聯網理念就是在很多現實應用基礎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創新,是對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聯的網絡化、智能化、自動化系統的概括與提升,它從更高的角度升級了我們的認識。
誤區之四:把物聯網當成個筐,什么都往里裝;基于自身認識,把僅僅能夠互動、通信的產品都當成物聯網應用。如,僅僅嵌入了一些傳感器,就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家電;把產品貼上了RFID標簽,就成了物聯網應用等等。
物聯網在物流業的應用分析
物流業是物聯網很早就實實在在落地的行業之一,很多先進的現代物流系統已經具備了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視化、自動化等先進技術特征。很多物流系統和網絡也采用了最新的紅外、激光、無線、編碼、認址、自動識別、定位、無接觸供電、光纖、數據庫、傳感器、RFID、衛星定位等高新技術,這種集光、機、電、信息等技術于一體的新技術在物流系統的集成應用就是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業應用的體現。概括起來,目前相對成熟的物聯網應用主要在以下四大領域:
一是產品的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統、藥品的可追溯系統等。這些智能的產品可追溯系統為保障食品、藥品等的質
量與安全提供了堅實的物流保障。
目前,在醫藥、農產品、食品、煙草等行業領域,產品追溯體系發揮著貨物追蹤、識別、查詢、信息采集與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已有很多成功應用。其中,粵港合作供港蔬菜智能追溯系統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通過采用RFID技術,可以對供港蔬菜進行溯源,實現了對供港蔬菜從種植、用藥、采摘、檢驗、運輸、加工到出口申報等各環節的全過程監管,可快速、準確地確認供港蔬菜的來源及合法性,加快了查驗速度,提高了查驗的準確性。通過RFID標簽與數據庫形成的“物聯網”,實現了對供港蔬菜的自動化識別、判斷和監管,可提高監管效率,實現快速通關。
二是物流過程的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這是基于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RFID技術、傳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物流過程中實時實現車輛定位、運輸物品監控、在線調度與配送可視化與管理的系統。目前,全網絡化與智能化的可視管理網絡還沒有,但初級的應用比較普遍,如有的物流公司或企業建立了GPS智能物流管理系統,有的公司建立了食品冷鏈的車輛定位與食品溫度實時監控系統等,初步實現了物流作業的透明化、可視化管理。
在公共信息平臺與物聯網結合方面,也有一些公司在探索新的模式。展望未來,高效精準、實時透明的物流業將呈現在我們眼前。
三是智能化的企業物流配送中心:這是基于傳感、RFID、聲、光、機、電、移動計算等各項先進技術,建立全自動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作業的智能控制、自動化操作的網絡,可實現物流與生產聯動,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全面協同。如:一些先進的自動化物流中心,就實現了機器人碼垛與裝卸,無人搬運車進行物料搬運,自動輸送分揀線上開展分揀作業,出入庫操作由堆垛機自動完成,物流中心信息與企業ERP系統無縫對接,整個物流作業與生產制造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這也是物聯網的初級應用。
四是企業的智慧供應鏈: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對著大量的個性化需求與訂單,怎樣能使供應鏈更加智慧?怎樣才能做出準確的客戶需求預測?這些是企業經常遇到的現實問題。這就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應鏈的后勤保障網絡系統支持。打造智慧供應鏈是IBM智慧地球解決方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有一些應用案例。
此外,基于智能配貨的物流網絡化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物流作業中手持終端產品的網絡化應用等,也是目前很多地區推動的物聯網在物流領域應用的模式。
目前,物聯網在物流行業的應用,在物品可追溯領域的技術與政策等條件都已經成熟,應加快全面推進;在可視化與智能化物流管理領域應該開展試點,力爭取得重點突破,取得有示范意義的案例;在智能物流中心建設方面需要物聯網理念進一步提升,加強網絡建設和物流與生產的聯動;在智能配貨的信息化平臺建設方面應該統一規劃,全力推進。
物聯網推動智慧物流變革
物聯網雖然早已在物流業有應用,但是物聯網理念的提出對現實中局部的、零散的物流智能網絡技術應用有了一種系統的提升,契合了現代物流的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可視化、實時化的發展趨勢。物聯網對物流業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因為現代物流業最需要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
首先,物聯網的理念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提高了我們的認識,讓我們能夠主動地全面提升物流業智能化、自動化與信息化水平,統一理念,開拓思路,借助于新的傳感技術、RFID技術、GPS技術、視頻監控技術、移動計算技術、無線網絡傳輸技術、基礎通信網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全面開創智慧物流新時代。
其次,物聯網必將帶來物流配送網絡的智能化,帶來敏捷智能的供應鏈變革,帶來物流系統中物品的透明化與實時化管理;實現重要物品的可跟蹤與追溯管理。相信隨著物聯網的發展,一個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會很快實現。物聯網在物流業應用的趨勢與問題
物聯網發展推動著中國智慧物流的變革。隨著物聯網理念的引入、技術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來物聯網將給中國物流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中國智慧物流將迎來大發展的時代。
未來,物聯網在物流業的應用將出現如下四大趨勢:
一是智慧供應鏈與智慧生產融合。
隨著RFID技術與傳感器網絡的普及,物與物的互聯互通,將給企業的物流系統、生產系統、采購系統與銷售系統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礎,而網絡的融合必將產生智慧生產與智慧供應鏈的融合,企業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業經營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業。
二是智慧物流網絡開放共享,融入社會物聯網。
物聯網是聚合型的系統創新,必將帶來跨行業的網絡建設與應用。如一些社會化產品的可追溯智能網絡就可以方便地融入社會物聯網,開放追溯信息,讓人們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聯網或物聯網手機終端,實時便捷地查詢、追溯產品信息。這樣,產品的可追溯系統就不僅僅是一個物流智能系統了,它將與質量智能跟蹤、產品智能檢測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融入人們的生活。
物流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是產品追溯系統,今后其他的物流系統也將根據需要融入社會物聯網絡或與專業智慧網絡互通,如:智慧物流與智能交通、智慧制造、智能安防、智能檢測、智慧維修、智慧采購等系統融合,從而為社會全智能化的物聯網發展打下基礎,智慧物流也將成為人們智慧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多種物聯網技術集成應用于智慧物流。
目前在物流業應用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術,今后隨著物聯網技術發展,傳感技術、藍牙技術、視頻識別技術、M2M技術等多種技術也將逐步集成應用于現代物流領域,用于現代物流作業中的各種感知與操作。如,溫度的感知用于冷鏈;侵入系統的感知用于物流安全防盜;視頻的感知用于各種控制環節與物流作業引導,等等。
四是物流領域物聯網創新應用模式將不斷涌現。
物聯網帶來的智慧物流革命遠不是我們能夠想到的以上幾種模式。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更多的創新模式會不斷涌現,這才是未來智慧物流大發展的基礎。
目前就有很多公司在探索物聯網在物流領域應用的新模式。如,某公司在探索給郵筒安上感知標簽,組建網絡,實現智慧管理,并把郵筒智慧網絡用于快遞領域;當當網在無錫新建的物流中心就探索物流中心與電子商務網絡融合,開發智慧物流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模式;無錫新建的糧食物流中心探索將各種感知技術與糧食倉儲配送相結合,實時了解糧食的溫度、濕度、庫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糧食配送與質量檢測管理的智慧物流體系等等。
物聯網在物流業發展前景光明,但是面對物聯網熱潮,我們也要保持冷靜,不要不顧實際去跟風炒作。具體而言,應該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切記浮躁心態。
近期以來,關于物聯網的發展新概念風起云涌,各行業與各地區都讓人感到有一股浮躁情緒,讓人感到一種無法言說的憂慮。新技術受到普遍關注,本是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我們不是實實在在地推進,而是一窩蜂地炒作。對此,國家工信部一位官員就謹慎地指出,發展物聯網絕不能搞“大呼隆”,否則就是“浪費資源”,將會導致整個物聯網產業鏈受損。
二、盡快制定統一標準。
物聯網的發展與應用,向上關系到眾多物聯網技術裝備企業,中間關聯著電信等網絡層的基礎通信運營商,向下關聯著眾多應用企業與行業。物流行業僅僅是應用行業之一,在這種情況下,物聯網發展迫切需要統一標準,統一規劃,切忌各自為戰。但是,目前物聯網標準制定缺乏統一協作,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物聯網應用和產業規模發展也都受到很大影響。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 互聯網 發展 應用
物聯網的雛形最早可于追溯到1990年,物聯網的概念提出是在1999年,在這幾十年的發展里,物聯網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并且有著一個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物聯網的本質是將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完美融合,打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實現了物與物直接的信息聯系、或缺、融合、傳遞等,真正達到物物相連的網絡模式,使人與人直接的信息交換上升到物與物直接的信息交換,本文就物聯網,談一談物聯網通信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
1 何為物聯網通信技術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
物聯網是利用局部網絡或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把傳感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網絡。
2 物聯網通信技術的應用
物聯網工作的應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典型的應用關系體現在物聯網技術與專業技術行業的結合,實現智能應用的解決;物聯網應用層讓信息技術與行業結合,對經濟和社會產生影響,可以說物聯網是繼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革命,它主要有九大應用領域有: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保、智能醫療、智能家居等等。
2.1 智能物流
現在的物流管理有著明顯的信息化發展,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物聯網技術與物聯網與衛星定位技術、GSM/GPRS/CDMA移動通訊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使物流管理的每一個流程都被準確無誤的感知和掌握,GIS與GPS與感知信息的結合,構成了物流信息一張強大的網。
2.2 智能醫療
自動識別技術為醫療領域提供了方便,最典型的代表是RFID自動識別技術,RFID技術與醫院信息系統(HIS)及藥品物流系統的融合,是醫療信息化的必然趨勢,智能醫療能夠幫助醫生實現對病人全方位的監控,達到會診記錄,病情記錄等關鍵信息的共享,還有對病人醫療器械和病人病情發展的追蹤,這種智能醫療必然會得到更大的推廣。
2.3 智能交通
物聯網在智能交通上的應用也非常普遍,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乘坐公交車時IC卡的使用,物聯網技術與公交系統的融合,統籌運用GIS和GPS等手段,達到調度,發配,收費等管理于一體,同時還有智能化的停車,系統調配紅綠燈,及時查看路況信息等交通控制調配等手段,都體現了物物相連的物聯網對于交通的幫助,還有公路、橋梁、交通的智能檢測,都體現了智能交通的作用。
2.4 智能農業
智能工業。智能農業與智能工業最主要的體現上是在對于數字的實時監控上,從生產、加工、運輸、分銷、零售上,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從生產監控系統,信息管理系統,質量管理系統,信息服務系統,到信息跟蹤,事故追溯系統,質量評估系統,統計分析系統,信息門戶系統等,使農業和工作都達到智能化的水平,方便生產。
2.5 智能安保
智能安保體現在傳感節點的利用上,利用傳感節點的覆蓋全面性,來防治翻越,偷渡,恐怖襲擊等威脅安全的入侵,這種智能安保已經應用到世博會當中。
2.6 智能家庭
物聯網對于智能家庭,數字家庭的建設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智能家庭不是簡單地將家中的電子產品結合到一個遙控裝置當中去,這樣做只是一個簡單的電子設備相連,物聯網所要達到的智能家庭,數字家庭的目的,是通過物聯網建立外部聯系,讓服務與設備之間產生聯系,達到互動效果,一個最理想的例子就是在工作的過程中,在辦公室里就可以指揮家用電器的工作,在下班回來的途中各個家用電器已經各司其職,回家時就享受自動化的成果與便利。
3 物聯網通信技術的發展
物聯網是推動世界發展的重要動力,有人把它比作是繼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革命,這樣的比喻一點也不為過,1990年的施樂公司可樂售飯機可以被看作是物聯網技術的最早實踐,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Auto-ID中心在美國統一代碼委員會的支持下提出了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的概念.比爾蓋茨1995年在書中提及了物聯網的概念,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闡明了物聯網的含義,但隨著物聯網的發展這種含義也產生了變化,再隨后的時間段內,各國開始提高了對物聯網的認識,并把物聯網當作一項國家戰略來發展,目前的物聯網當中有三項關鍵的技術,分別是傳感器技術、RFID標簽、嵌入式系統技術;所涉及的四大關鍵領域分別是:RFID;傳感網;M2M;兩化融合,隨著各國對于物聯網技術的重視,一些關于物聯網發展的戰略也相繼被提出,如日本的u-Japan計劃,韓國確立了u-Korea計劃,歐盟執委會發表了歐洲物聯網行動計劃,美國將新能源和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重點,智慧地球被提出并引起強烈反響。
2009年8月,總理的感知中國講話和建立的感知中國研究中心將中國的物聯網信息技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
4 總結
物聯網通信技術作為一項前沿技術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發展空間,目前無論是國家還是技術企業,都對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價值看的很重,物聯網技術應用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但是人們在享受物聯網所帶給我們方便的同時,對物聯網的概念認識還并沒有互聯網那么深入人心,人們對于互聯網的認識要遠遠高于物聯網,隨著物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物聯網技術會應用到人們的生活中,相信人們對于物聯網的認識將會逐漸提升,同時,物聯網通信技術將會更好更快的發展也必將有一個更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董新平.物聯網產業成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郝罡.物聯網的發展及在通信運營商領域的應用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
[3]焦文娟.物聯網安全―認證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
[4]趙靜,喻曉紅,黃波,譚秀蘭.物聯網的結構體系與發展[J].通信技術,2010(09):106-108.
關鍵詞:“互聯網+” 物流;倉儲
中圖分類號:F25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12-41 -03
一、物流倉儲行業現狀分析
如圖所示,是國家郵政局15年的統計數據,在2015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已達1195.7億元,同比增長33.2%,快遞包裹量達84.6億件,同比增長43.3%。201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完成140億件,首次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這些數據背后所體現的正是我國的電子商務行業蓬勃發展的現狀。
與此同時,在電子商務行業興起的同一時間,伴隨著的是物流倉儲等相關行業的迅速發展。在電商的物流鏈上,快遞業作為前端面向著終端的消費者。同時,支撐起快遞行業的配套倉儲體系作為后端,保障著前端快遞行業的穩定運營。換言之,后端運營的科學性與前端派送的流暢息相關。然而,面對電商行業的超常規快速發展,物流倉儲業是喜憂參半。營業額的暴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利潤,但頻頻出現的“爆倉”難題卻又難以解決。
可以說,傳統物流倉儲在電商面前倍感壓力,傳統物流倉儲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在電子商務領域,資金流、信息流鏈條日益完善,倉儲物流若不能及時跟隨時代的腳步,勢必會導致整體電商領域的滯后。
如下圖所示,根據倉儲管理流程圖可以發現,傳統商業的倉儲像是一個臨時的倉庫,是產品的寄存地,以叉車進行入出庫作業,重點在儲存而非流通,主要著眼于貨物的安全保存。而現在的電子商務的倉儲是通過式倉儲,本質上是分揀中心加臨時倉儲,且庫存品種多,單品庫存少,在庫品管理方面就有很高的要求。不單單是簡單的快遞,更是全供應鏈的優化,至少也是倉配一體化。故此,若想從根本上解決當下物流倉儲的困境,必須從根本上對倉儲物流行業的供應鏈進行全面優化。
那么,傳統物流倉儲如何轉型升級?追根究底,還是需要“互聯網+”的幫助。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是發展所必不可少的。讓互聯網平臺、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物流倉儲行業相結合,使貨物的流動性提高,再配備以高速、高效的物流設施,創造以物聯網為基礎的全新倉儲體系,以此加快電商物流行業供應鏈整體的效率。
二、物流倉儲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為了能更加明確地了解當下物流倉儲存在的問題,我們就N市范圍內各大小物流公司及倉儲點進行了題為“物流倉儲管理問卷調查”的問卷發放與回收。
調查時間:2016年7月6日――2016年8月6日
抽樣方法:簡單隨機抽樣
樣本容量:148
數據收集方法:收集發放的紙質問卷以及其他非問卷形式的資料
數據分析方法:
首先,對所回收的問卷進行了可信度和有效度的相關分析,對問卷進行了有效問卷的篩選。同時,借助Microsoft Excel 2010 進行數據圖表的制作。并且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了處理和分析。
本次數據統計過程中,問卷總計發放150份,實際回收148份,有效問卷數148份。通過對這148份問卷調查數據的收集與整合,我們從“倉儲外包”及“智能倉儲”兩個方面對現下物流倉儲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被調查的物流倉儲企業中有62%的企業有著外包,而通過進一步的訊問后,發現當下的電商物流企業主要是將除核心產品外的大部分產品進行了外包。那么為什么這種的方式,如此受到廣大電商的青睞呢?通過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是大多數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的過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季節性,企業自身的倉儲場地體量存在有一定的大小剛性,不可能隨時隨地根據需求的轉變而轉變,但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倉儲場地面積,可以根據貨主的需求的進行彈性轉變,因此不存在限制問題,單獨的企業便可以根據需求隨時增減。
二是企業的自有倉庫地理限制因素太多,相比之下,物流公司遍布許多城市,并且會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做出調整,向價格低廉的地區發展。因此,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倉儲外包服務無疑是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的不二選擇。
三是相較于國外已經成熟的物流體系。國內的物流業總體上還是屬于比較低端的、用工靈活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對員工素質、技能要求不高。為此,將倉儲外包的選擇,不僅明顯地降低了成本,同時更避免了企業在人力資源決策上的諸多憂患。
與此同時,通過對智能倉儲普及度的調查,不難發現在被調查的電商物流倉儲企業中,有85%的企業已經進行了智能倉儲的普及。通過調研分析,智能倉儲相較于一般人工的倉儲,其所需的人工勞動力可降低20-30%,大大降低了商品缺失的風險。通過互聯網技術改良的供應鏈管理將降低20-25%的工作服務時間。同時高效準確的數據采集,也提高了作業效率。入出庫數據的自動采集,降低了人為的失誤。整體上,大大提高了倉庫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企業倉儲物流的成本。
但其中只有41%的企業將智能倉儲進行了普及。通過進一步的調查后得知,當下國內普遍還存在著智能倉儲普及率不高的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國內企業相較于國外企業,智能倉儲的實際效率利用率還不夠高,甚至存在著環境污染等衍生問題的存在。
三、現代物流倉儲行業優化策略
(一)倉儲外包優勢及改進意見
誠如上文所述倉儲外包是解決“爆倉”問題的一個有效方式,其主要的優勢正是體現在彈性高、地理限制小以及成本低。然而若想真正發揮倉儲外包全部的優勢,還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進升級。
目前,絕大多數的物流公司信息化建設水平都還很低,依舊停留在依賴EXCEL表格進行功能極其有限的庫存管理,使用EMAIL定期或不定期向貨主發送簡單統計報表的原始階段。外包后的庫存管控對于貨主來說,幾乎就等同于“黑箱作業”,既無法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實時性,也無法滿足貨主的可視化、可交互性要求。
這就要求物流公司能夠擁有一套自己的像樣的倉儲管理系統。在此基礎之上,通過互聯網環境下的營銷環境,使得物流公司與企業貨主之間建立長期性的戰略合作關系,雙方共同實現并維持物流商的倉儲管理系統與企業內部ERP系統的“集成”達成可交互。這種構筑在互聯網基礎之上的物流倉儲外包體系一旦達成,對于企業的效率提供質的飛躍。
(二)電商模式下智能倉儲的優勢分析
電商模式下,商品的出入庫相較于傳統倉儲流程要復雜得多,倉儲系統內部不僅物品復雜、形態各異、性能各異,而且作業流程復雜,既有存儲,又有移動,既有分揀,也有組合。這就使得電商企業對電商物流倉庫以及配套設施的要求變得非常高,尤其在工作量變大的情況下,人工的失誤率大大上升,導致企業對于信息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業只需要通過智能倉庫依靠著的互聯網發達的技術,保證貨物倉庫管理各個環節數據輸入的速度和準確性,以此便可以確保企業在收到數據時的準備性與真實性,達到合理控制企業庫存的目的。
在此基礎上,企業再通過科學的編碼,對庫存貨物的批次、保質期等進行管理時,以此達到更加便捷高效的目的。同時,運用智能倉庫所擁有的SNHGES系統的庫位管理功能,達到掌握庫存貨物的實時所在位置,保障貨物的安全性與時效性。
這種使電商的物流倉儲行業智能化與網絡化的智能倉庫在經過進一步發展后,勢必會受到越來越多廣大大型電商的青睞與追捧。
(三)互聯網結構下的新興云倉儲
倉儲外包與智能倉庫在現下發展中已日趨成熟,但是其不免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互聯網+”的影響下,結合倉儲外包與智能倉儲的優勢一個全新的云倉儲概念被提出。其主要依托于當下社會所提出的云概念,最初的云概念,僅應用于存儲的虛擬云盤。但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行業也開始與云概念所結合改造升級。
傳統的倉儲物流已經慢慢被互聯網大數據所改變,以前的倉儲物流僅僅為客戶存儲貨物等低層次服務;在云倉儲的環境下,所有的倉庫將掌握所有客戶的資源流通,貨物進出,財務進賬等信息。通過這些信息,云倉儲將通過大數據計算分析得出:客戶貨物的進出倉規律,銷售規律,資金規律,現金流規律,乃至推算出全國產品市場變化和行業興衰規律。
亞馬遜是國內最早提出所謂“云倉儲”服務并給出明確操作方案的公司,其“云倉儲”核心內容按官方定義主要包含兩點:一、“賣家按商品實際體積及存儲天數支付倉儲費用”;二、“賣家僅需就近入倉,亞馬遜自動將庫存智能分配到全國各倉”。
其提出的第一定義是企業倉儲外包所需要的靈活性的極致體現,區別于一般的倉儲外包,其更具靈活性,彈性變化更大,無疑迎合了當下企業的需求。其提出的第二定義,是自動化與智能化的總體體現。在確保企業庫存有效管控的基礎上,企業只需要與云倉儲企業溝通好如何部署自身的商品在各地的分布,同時保證倉儲外包后的數據透明,貨物的實時動向。便可以充分發揮云倉儲的智能化與自動化,使云倉儲為企業智能分配。
云倉儲構建于“互聯網+”之上,其本質是以方便快捷的全新形式為企業帶來便利。但與此同時,一些技術需求的必要性也抑制了其普及的發展。在物流商與企業之間的數據透明與實時交互正式溝通完成的情況下,相信在倉儲外包自身倉儲管理系統的基礎上,云倉儲必然能得到進一步的普及,使物流倉儲的效益得到質的飛躍。
四、結語
當下時代已然進入了互聯網+的時代,物流倉儲作為構建電商行業的核心基礎之一,與互聯網相結合也是時展之必然。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物聯網感知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在今后的物流倉儲勢必會更加普及。各大物流公司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時代下的這些產品,才能真正實現物流倉儲效率質的飛躍,實現真正的全面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翟壘壘.智能化轉型下我國制作業倉儲物流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 2015,(04):70-71.
[2]張璨輝.智能化倉儲系統的設計與研究[J].大眾用電, 2014,(09):42-45.
[3]付鳳海.物聯網在物流倉儲管理中的運用探究[J].電子制作, 2015,(08).
[4]楊力敏.國內物流倉儲機械智能化狀況及發展趨勢[J].物流技術: 裝備版,2012,(09):18-20
[5]王元吉,麻慧,沈哲等.物聯網技術應用與倉儲信息能力研究――以寧波倉儲企業為例[J].現代營銷,2012,(10):335-336.
關鍵詞:物聯網;智能流通;智能交易
中圖分類號:F713;F06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6116(2012)03-0029-05
一、引言
1999年我國開始研究物聯網技術,與西方國家同時起步,至今已經有13年了,物聯網技術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發展。2010年我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到2000億元,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1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30%。物聯網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技術目前已廣泛地應用于我國流通領域,如批發、零售、餐飲、美容美發、洗浴洗染、家政、修理、配送、快遞領域的網下與網上交易、智能物流、智能供應鏈、智能菜單、POS結算系統、環境監控管理、商品的及時補貨系統、防盜系統、智能商業、客戶關系管理、冷鏈物流、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平臺、商業智能、商業流程管理、節能減排、未來商店(智能商店)、體驗店、智能市場等。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在20多個城市的肉類蔬菜體系中建立了應用試點,比如屠宰企業、大型批發市場、標準化菜市場、大中型連鎖超市、眾多團體消費點等等。此外銀行、交融運輸行業的試點也得到迅速發展。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銀行卡累計發行量已達29.49億張,同比增長22.1%,增幅較上年同期加快5.2個百分點,其中信用卡2.86億張,國內聯網POS機具已達438.7萬臺。截至2011年1月,按照國家ETC標準和交通運輸部行業規范建設和開通ETC的省市有17個,開通車道數1930多條,使用車載機(OBU)不停車收費用戶達到120萬個,使用統一標準的非現金支付卡用戶60多萬個,自建客戶服務網點341個。
以上有些是物聯網科技的直接運用,但更多的是物聯網科技在流通領域的創造性應用。尤其是智能技術在流通中的應用,大大刺激了物聯網的快速發展,促進著我國傳統流通業向現代流通業的轉型與升級?!爸悄芰魍ā边@一新興概念在流通領域得到迅速推廣。
二、智能流通的概念及其新發展
(一)智能流通的概念
智能流通是指將流通主體、客體、工具、對象、空間等,按照標示層、識別層、傳輸層、應用層聯結起來的,物與物、人與物(含動物)、人與機、機與機等相互鏈接、形成協同運營的系統,包括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物流、智能交易環境、智能消費等流通全過程的智能活動。具體來說,含有電子標簽的智能“新商品”成為智能流通的前提,智能交易引領流通過程的現代化,各種網上與網下支付模式和移動支付模式,智能物流配送快遞,智能交易環境,智能消費空間(在流通過程中許多服務是生產與消費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統一的)等,共同構成智能流通。智能流通向上游延伸與智能生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智能流通與智能消費又是一個有機整體,形成一種生態關系(詳見圖1)。
(二)智能流通的新發展
智能流通與“三網融合”相結合是物聯網領域內研究的新課題。從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趨勢來說,“三網融合”+“物聯網”是一個發展趨勢。物聯網條件下是互聯網、電信網、電視網“三網融合”的技術環境,在這一環境中,可以感受到物聯網與互聯網融合、物聯網與電信網融合、物聯網與電視網的融合,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三網融合”。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在向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互聯網演進的過程中,其技術功能趨于一致,業務范圍趨于相同,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能為用戶提供語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
1 智能流通與下一代互聯網融合
智能流通不僅是互聯網應用的延伸,更是融合。在智能流通的標志層、識別層、網絡層、應用四個層次中,傳輸過程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最廣泛的網絡層次,將其內部網、外部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相互聯動起來。
2 智能流通與寬帶電信網融合
表現為物聯網通過電信網絡,將手機的無線傳輸功能、感知功能、音頻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相互聯動。近幾年出現的移動商務就是智能流通與電信網的結合。
3 智能流通與數字電視網融合
智能流通與電視網的融合,使物與物、人與人、人與物的聯動與視頻傳輸有機結合起來,讓流通企業集團的團隊能夠集中在辦公室遠距離地遙控商品流通的全過程。
三、智能流通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在我國物聯網以30%的年市場增長率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智能流通卻被“邊緣化”了。許多新的政策和措施不向流通產業傾斜,導致微利的流通產業卻不能搭上物聯網經濟的快車,這個問題應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
(一)智能流通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 “流通無科技”的影響根深蒂固
長期以來,“流通無科技”的觀點盛行。有人認為,流通沒有科技,也不需要科技,流通即使“有科技”也不過是成熟科技在流通領域的運用而已。而我們認為,流通“有科技”,而且流通科技能夠直接轉化為流通生產力。即使是成熟科技在流通領域的運用,也需要有一個“創造”的過程,即流程、工藝等流通科技的創造以及價值的創造等,以滿足流通領域的實際需要。如成熟的ERP技術在流通領域應用過程中就曾經出現過許多不能與流通實際相結合的弊端。
2 智能流通尚未成為“十二五”規劃的主要內容
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環境與安全檢測、智能工業與自動化控制、智能醫療健康、智能精細農牧業、智能金融與服務業、智能國防軍事是物聯網產業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但是智能流通并沒有被置于一個重要的位置。即使是《國內貿易發展規劃(2011—2015)》,也沒有把“智能流通”列入其中。近幾年來,我國先后頒布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商貿物流發展專項規劃》、《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二五”電子商務發展指導意見》、《電子商務“十二五”發展規劃》等發展規劃文件,智能流通的政策都是分散于不同的文件之中,并沒有形成完整的規劃。
3 智能環境差,對智能流通的認識度偏低
智能環境較差,比如,除了安全監控外,商場溫度也難以控制,許多商場總是冬天溫度高,夏天溫度低,使顧客難以享受到溫馨的服務環境,在節水節電節氣節油等方面尚有較大發展空間。此外,就現行文件來看,雖然物聯網規劃文件較多,但針對智能流通的規劃性文件較少,這充分說明目前對智能流通的認識程度不高,從而嚴重影響智能流通的建設和發展。
(二)智能流通的未來研究方向
1 加強智能流通的上游——智能商品生產研究
研究“實物商品、服務商品、系列活動”的“三位一體”的現代智能商品的生產過程,研究其智能化、可識別、可追溯、可控制、可移動等特性;研究其多樣化使用價值,以及如何滿足消費者效應,提高商品的消費效應,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質量;研究智能商品的生命周期等。研究的范疇包括多種智能工業品、智能農產品,也包括農產品中的綠色產品、無公害產品、有機產品等的生產。使用EPC等技術的許多電子標簽就是在生產過程中嵌入產品中,從而成為產品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的。
2 加強智能交易研究
包括各種各樣的網下與網上的智能交易活動,如B2B(經濟組織對經濟組織)、B2C(經濟組織對消費者)、B282C(企業對企業對消費者)、C2B(T)(消費者集合競價一團購)、C2C(消費者對消費者)、B2F(企業對家庭)、020(網上與網下相結合)、SaaS(軟件服務)、PaaS(平臺服務)、IaaS(基礎服務)、M—B(移動電子商務)、B2G(政府采購)、G2B(政府拋售)、B2M(面向市場營銷的電子商務企業)、M2C(生產廠商對消費者)、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動)、ABC(商一商家一消費者)、BAB(企業-聯盟-企業)、P2C(生活服務平臺)、P2P(點對點、渠道對渠道)、SNS-EC(社會化網絡電子商務)、B2S(分享式商務,或體驗式商務)等電子商務模式,以及未來商店等的智能交易過程。
3 加強智能支付研究
商品流通支付的智能化是一個發展趨勢,在物聯網環境下,卡基支付、網絡支付、移動支付、線下支付等支付模式將更加智能化,這些智能支付(圖2)將解決現有的超市排隊結算現象,使消費者享受到更多的便利性,從而提高其消費質量。
4 加強智能商品物流研究
包括對RFID技術、各種物流,如運輸、儲存、冷鏈、零庫存等的經濟運行的研究,以及廢舊物回收逆向物流體系的研究等。
5 加強智能交易環境研究
探討多種體驗易環境,總結2003年以來未來商店的發展經驗,以及近兩年的020網上與網下交易相結合的經驗,創造體驗性購物消費環境。
6 加強智能商品消費研究
研究各類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如網下消費、網上消費,以及如何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質量,增加消費者剩余等問題,探討未來商店消費等。
四、加快我國智能流通發展的政策建議
我國正處于傳統流通向現代流通跨越的過程中,智能流通在引導生產、引導消費、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電子拍賣交易、現代化物流配送等需要商品的標準化,商品的標準化又促進了生產標準化。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促進了生產的標準化,如肉禽蛋奶的可追溯體系的建設,就要求將電子標簽嵌入產品中,使二者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因而,應加快我國智能流通的發展。
1 提高對智能流通重要性的認識,將其上升到戰略高度
智能流通是科技在流通領域的一種應用,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是推動流通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根據微笑曲線規律,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產品的生產所耗費的時間越來越少,流通過程所耗費的時間越來越長,生產所占用的成本越來越少,流通所占用的成本越來越多。正如微笑曲線所表示的,在價值曲線上,左端的研究與開發居于價值曲線的高端,右端的銷售、渠道以及品牌也居于價值曲線的高端,因此智能流通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各級政府和企業界應提高對智能流通重要性的認識,將智能流通提高到戰略高度,合理規劃智能流通的發展。應將智能流通列入我國國內貿易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和物聯網的“十二五”發展規劃,補充列入我國“十二五”發展規劃,使智能流通與其他“十大智能領域”共同發展。實際上“十大智能領域”中的智能物流也是智能流通的重要內容,而智能流通與其他智能領域也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
2 加快建設智能流通體系,完善智能流通的試點建設
借鑒蔬菜、肉類、醫藥等體系的建設經驗,總結我國智能商店(市場)建設的經驗,推動其他商品智能流通模式的創新與發展,建設智能流通體系。尤其是要在體系上做文章,如形成包括智能批發、智能商品交易市場、智能零售(含未來商店建設)、智能商務服務業(如拍賣、典當、會展等)、智能生活服務業(如美容美發、沐浴沐足、洗染、照相、修理、家政等)、智能物流、智能配送(特別是智能冷鏈)等的流通體系。同時,將建設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物流配送、智能供應鏈、智能交易市場、智能商店、智能流通示范城市、智能流通企業、智能流通基地作為“十二五”時期的重點工作,以促進我國流通業現代化水平,真正發揮其先導性、基礎性流通產業的作用。
3 切實抓住發展機遇,避免掉入“中斷期”陷阱
引導物聯網由引入期、成長期、發展期,進入繁榮期,避免在進入“引入期”后掉入“中斷期”陷阱。電子商務就曾在2000年掉入了“中斷期”陷阱(見圖3)。因而,應引導物聯網拋棄傳統的“點投資”模式,探討物聯網“鏈投資”新模式,避免盲目投資,順利經過“引入期”,直接進入“成長期”,并促進其快速進人“發展期”。
4 運用先進技術,合理規劃智能流通網絡
以電子標簽作為切入點,促進我國智能流通的普及和發展,使之成為打擊假冒偽劣名牌煙、酒、茶等產品的重要工具,保護我國自主知識品牌。同時,還要高度重視利用遙感技術(如北斗衛星導航)進行流通網絡規劃與設計。截至2012年2月,我國已經發射了11顆北斗衛星。北斗衛星可以監測流通領域在空間布局上的重復建設、投資趨同的傾向,避免流通資源的浪費,同時還可加強對國家商品儲備的遙感控制,對我們充分利用國產自主知識產權的遙感技術規劃商業網點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原來,清晨忽降大雨,雨天低能見度和濕滑的路面將會降低車速,導致交通擁堵。倘若依舊按原計劃出門,勢必會遲到15分鐘才能打卡上班。您的手機預測了這一切,于是它大著膽子提前15分鐘叫醒了您。
接著,當您駕車行駛在早已熟悉不過的公路上時,車中的智能儀表板對你發出了語音警告:“請注意,一輛救護車即將駛過前方的十字路口?!蹦砷_油門,減速慢行。同時,前方的交通燈提前亮起紅燈,一輛救護車在您面前呼嘯而過。警鳴聲漸遠,綠燈又亮了起來。
此時,儀表板又顯示,前方一公里處發生了交通事故,選擇其他路線,才能避免擁堵,更快地到達目的地。您聽從了儀表板的建議,改道繞行。
在這樣一個繁忙的清晨,您依然準點到達公司,完美地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這不是電影《駭客帝國》中的場景。車聯網的飛速發展,正在將這一切變為現實。
“治堵精英”減少30%等候時間
5年前,智能手機還是科技前沿的熱門產品。而今,已有數十億的日元、美金和英鎊投資到了下一個吸引眼球的科技熱點――車聯網。
1999年,麻省理工大學的Auto-ID中心提出了“通過感應器連接物與物”的概念,也就是人們如今熟知的“物聯網”。在物聯網的基礎上,車聯網的概念應運而生。所謂車聯網,就是以車為載體,通過RFID(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全球定位以及圖像處理等信息傳播設備,采集適用的數據,再通過互聯網技術搭建信息平臺,使行人、駕駛者、商家、基礎設施和政府組織相互共享由中央處理器整合好的數據信息。
在美國,通過ATIS(先進出行者信息系統)提供的實時路徑信息,駕駛員能夠及時獲知前方道路是通暢還是擁堵,道路阻塞的原因是車禍還是道路維修,到達目的地還需要多長時間。
隨著技術不斷成熟,你的車甚至能夠先送你到機場,然后再自己開回家――自動駕駛系統可以解決這一切。
從小移民美國的Yan,喜歡利用假期與朋友一起自駕游,她告訴《支點》記者:“就算是去那些從沒去過的地方,也不用擔心因為道路不熟悉而超速駕駛,因為智能導航會提醒你?!辈恍枰{駛者親自搜索信息,也沒有繁雜的操作系統,智能化的車聯網服務,目的就在于優化用戶體驗度。它的操作方式很簡單,通常都通過語音控制完成。
通過車聯網治理交通堵塞,也逐漸深入到各大城市的交通管理理念中。美國洛杉磯市著名的“治堵精英”――洛杉磯的ATSAC(自動交通監測和控制中心)建于1984年,最初只限于奧運會主場――洛杉磯紀念體育場地區使用,后來逐步擴展到全市。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所說,ATSAC目前已經控制全市4398個十字路口的信號燈,而洛杉磯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實現全市信號燈同步的主要城市。每年,ATSAC為洛杉磯市的每一個十字路口增加12%的交通速度,減少30%的車輛等候時間,節省至少15萬美金的開銷。
物流配送試水車聯網
車聯網進駐中國的時間并不晚。2009年,G-BOOK和Onstar被引入中國,這一年也被業界定位為“中國車聯網元年”。但是,在乘用車市場里,車載導航等智能系統大多運用在中高端車型中,并沒有惠及中低端車型。中國移動首席科學家楊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中國的車聯網普及率不足10%。
但在商用車市場,特別是物流業,車聯網技術已經悄然布陣。
翼彩科技有限公司是土生土長的武漢車聯網概念企業,也是中國精準化物流領域的開拓者。他們擁有一支國內一流的物流管理軟件研發團隊,在交通運輸管理、物流企業經營管理和司機的營運管理上不斷突破創新。 翼彩科技總經理龔曉斌表示,都說“物聯網是個大籮筐,什么都往里面裝”,我們現在在做的,就是如何讓這些好的新興概念在國內落地。
在物流領域,無論是何種性質的物流,都離不開庫和車。庫是固定作業體,易于控制,而在車的管理上,就相對粗放,從而帶來了大量的資源和效率浪費。
物流配送效率低下,給商家帶來困擾。龔曉斌告訴記者:“物流運輸‘最后一公里’的城市配送效率會直接影響CPI,這和每一個消費者息息相關。比如,從壽光市往武漢市運送蔬菜,如果最后一公里的城市配送效率不能提高,那么從武漢市白沙洲批發市場到市中心賣場的運費,甚至比壽光到白沙洲的運費還要高?!?/p>
“現在,我國用于物流的費用,占到了國民經濟總量的18%,這個數字在歐美發達國家僅為10%,甚至8%~9%。在這18%里面,運輸費用超過50%,如果能夠有效地管理運輸產生的費用,對于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資源浪費有很大的推動。”龔曉斌說。
車聯網管理“智慧城市”
“就拿報紙的配送來說,編輯半夜定稿,送到印刷廠,開機印刷,分揀裝車,送到發行站,再送到各個售賣點或者門棟。如果報紙送晚了,就成了廢紙?!饼彆员筮@樣解釋精準物流的意義所在,“現在的管理模式,稿樣什么時候給印刷廠、什么時候給發行部,只能靠工作人員口頭溝通,也正是由于物流管理的不精確,節點控制的不精準,一旦物流中出現送貨延遲等問題,就會造成責任的推卸?!?/p>
如果所有的流程都能“按時打卡”,同時向貨運司機提供智能化的路線規劃,物流配送的時間、財務成本就會大大降低,同時也能改善城市配送的低效率問題。
龔曉斌這樣介紹自己的研發成果:“通過我們的平臺,每一個貨運司機都是信息搜集者,他們只需要對門店拍照片,那么到達門店的時間、門店經緯度以及進入送貨點的最優路線,都會被一一上傳至信息平臺?!?僅憑這些數據信息,就能成功防止貨運司機因找不到送貨點而走錯路,耽誤到貨時間,甚至蝴蝶效應般地影響接下來的全部貨運流程。
這種精準管理不僅適用于物流,同時也適用于公共交通管理。
作為武漢公交集團下屬企業的武漢東方軟件科技公司,已經為市民“智慧出行”推出了公交定位及報站系統,市民可以根據手機軟件提供的信息,及時了解自己希望搭乘的公交車的信息,合理規劃出行安排。該公司董事長張友華介紹,當前,下載軟件客戶端的用戶已經達到35萬,網頁用戶有5萬,占公交乘客的8%,智能手機用戶的25%。下一步,公司將會更廣泛地拓展地鐵、出租車、航班、交通路況等業務。
“車聯網能夠實現城市的‘智慧管理’。我們正與貴陽市合作,推出一套城市物流解決方案,這套方案將融合車輛管理、碳排放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也許將成為國內第一例車聯網實現城市生態建設的案例?!饼彆员笳f。
智能移動的“千億時代”
到底有多少人在期待車聯網的普及?
根據信息技術研究分析公司Gartner的調查,在美國,有46%的人希望體驗車內聯網的智能應用程序,超過33%的人期待親自坐上自動駕駛汽車出游。當然,就連自駕車都已不再是奢侈的夢想,Google研發的自動駕駛汽車將于2015年至2017年進入市場銷售,而目前,這些自駕汽車已無事故跑完48萬公里。
深圳車聯網產業聯盟理事長張家同認為,到2015年,車聯網用戶量將從今年的50萬戶大幅提高至400萬戶(不包含強制安裝的用戶)。另外,易觀智庫根據分析得出,我國汽車產量將于2015年達2500萬輛,而車聯網的服務滲透率將接近10%的臨界點,用戶數將升至1000萬,而市場規?;驅⑼黄?500億元人民幣。而龔曉斌認為,目前無法判定車聯網的發展上限,“幾百億,幾千億,你有多少想象空間,它就有多少發展空間”。
英國的科技研究機構Machina Research則預測,到2020年,將有6000億美元投入車聯網全球市場。
商業模式有待挖掘
車聯網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和應用的革新。它改變的,將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商業運作模式。
車聯網概念在國內被迅速炒熱,商家們意識到車聯網行業的上行空間之后,資金蜂擁而至。然而,目前國內的車聯網行業還處于摸索階段,車聯網的概念并沒有正確普及,甚至有一些廠商還在概念懵懂期時就跟風投入。在這樣的狀況下,電子硬件產品加工制造市場逐漸趨于飽和。車聯網產業過于“早熟”,沒有形成成熟的商業體系。
另外,近兩年開始,乘用車的終端客戶對車聯網技術的需求逐步提升,乘用車的車聯網技術開始投入前裝市場。而商用車車聯網技術多位于后裝市場,因為終端客戶對車聯網的認識和需求尚未成熟。
張家同認為,目前,國內的車聯網產業處在第一階段的泡沫期,商業模式不夠清晰。同時,汽車產業鏈比較封閉,不愿意把車聯網外包給第三方做,終端廠家的上游被汽車生產廠家切斷,未來,整個產業都面臨著嚴酷的競爭。
當然,有更多的商家對車聯網產業持樂觀態度。龔曉斌表示:“目前,車聯網的概念是正確的,商家卻不知道如何落地,產品價值因此無法提供出來。我們需要不斷地創新,把好的概念、商業運營模式、產品呈現方式和市場推廣手段有機結合。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找到有價值的服務模式?!?/p>
另一方面,也有人擔憂,過度的互聯網化,可能會給智能機動車帶來其他的隱患。
“安全問題是最大的威脅”,在2013年美國CES消費電子展上,福特公司的全球技術專家John Ellis說道,“過于便捷和自動的用戶體驗,可能使駕駛者忘記自己正在開車,反而因此造成交通事故?!?/p>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5月商務部研究制定了《“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這是首個落實“互聯網+”的專項行動計劃,其目的在于加快互聯網與流通產業深度融合,推動流通產業轉型升級,創新服務民生方式,釋放消費潛力。[1]這一計劃主要面向廣大農村,并提出了具體目標。同時,針對總理的報告,不少專家提出了“物聯網+農業”的智慧農業發展方向,并預測該方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而農產品電商和農業物聯網在五個方面應用明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農產品物流。在農產品物流研究中,生鮮農產品物流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對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生鮮農產品配送的階段進行研究,嘗試解決生鮮農產品配送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1.生鮮農產品配送生鮮農產品通常是指含水量高、保鮮期短、極易腐爛變質的果蔬、肉類及鮮活水產品。近年來,生鮮農產品產量逐年增長,特別是最近三年生鮮農產品總量每年都在11億噸左右,超過了農產品總量的一半。配送是整個農產品供應鏈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是因為農業生產和流通對自然環境及農產品個體生命特征的依賴性很強,使得農產品配送較工業產品難度更大。而生鮮農產品配送難度尤其大,因其本身具有鮮活性、生產地域性、季節性等特點,加之蔬菜、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又是日常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較小,具有產地分散性和消費普遍性等特點,[2]與玉米、小麥等其他農產品配送相比,生鮮農產品配送具有對運輸技術要求高、對物流時效要求高、對分揀包裝要求高、檢驗項目復雜等特點。[3]“天津地產蔬菜物流標準化運作體系的構建研究”課題組對我國的一些重點生鮮農產品市場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這些批發市場幾乎沒有高水平配送體系,沒有檢驗檢疫手段和設備,大多只是交易平臺,分揀和流通加工過程比較粗放,生鮮農產品特別是葉菜類農產品在這一環節損失嚴重,幾乎占到總損失的50%,按照這個比例計算,生鮮農產品僅配送環節的損失每年就要超過500億千克。2.物聯網介紹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uto-ID實驗室的艾什頓(Ashton)教授提出了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當時叫傳感網。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報告中,這一定義和范圍已經發生了變化,即發展成了現在真正意義上的物聯網概念。物聯網概念是在互聯網概念基礎上,將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即在物與物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的一種網絡概念。[4-5]物聯網通過在物品上安裝識別裝置,通過無線處理設備,實時收發物品所有相關信息,實現完全的信息智能交互。當前,學術界比較認可的物聯網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6]因此,一個物聯網可以細分為標識、感知、處理和信息傳送四個環節,每個環節的關鍵技術分別為射頻識別二維碼、傳感器、智能芯片和電信運營商的無線傳輸網絡。3.相關研究現狀和擬解決的問題在中國知網上,我們以“物聯網+農產品”作為關鍵詞,對核心期刊論文進行篇名搜索,截至2014年底,發現了十幾篇相關論文,數量較少,但至少可以說明,已有學者對物聯網在農產品管理中的應用進行了初步探索;接下來,我們以“物聯網+配送”作為關鍵詞,對核心期刊論文進行篇名搜索,只找到了很少的幾篇文章,說明有關物聯網技術在配送中應用的研究相對較少;進一步,我們以“物聯網+生鮮農產品+配送”和“物聯網+生鮮農產品配送”作為關鍵詞進行篇名搜索,沒有發現類似的文獻,說明有關物聯網在生鮮農產品配送中應用的研究幾近于零。因此,考慮到相關研究的重要性,課題組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課題組在走訪調研及對調研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時,發現了幾個比較典型的問題:一是配送屬于流通環節,不易監控,是假冒偽劣產品魚目混珠的重要環節;二是現代化管理手段在農產品配送管理中應用較少,導致生鮮農產品配送效率低下,農產品流通過程浪費嚴重,成本居高不下,且生鮮農產品在這一環節腐爛變質嚴重,污染環境;三是作為連接上游生產和下游零售環節的重要紐帶,配送環節信息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物流企業對生鮮農產品物流過程的監控,影響著用戶能否方便快捷地追溯生鮮農產品來源。因此,本文引入物聯網概念,嘗試建立農產品配送環節的物聯網構架以解決上述問題。
二、生鮮農產品配送管理中的主要信息技術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也迅速提高,農產品物流取得長足發展,但由于生鮮農產品易腐爛、數量大、種植區域性等特點,對物流過程要求更加苛刻,尤其是物流過程中的重要一環——配送,傳統物流方式很難適應人們對生鮮農產品的品質要求。隨著物聯網概念的提出,生鮮農產品配送信息化有了新的發展趨勢,即向著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演進。這些物聯網信息技術主要包括:配送過程追溯和跟蹤技術、包裝標識識別技術、信息交換和處理技術。[7]1.配送過程追溯與跟蹤技術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農產品配送環節的追溯系統和物流跟蹤技術。農產品追溯系統包括生產追溯、管理追溯兩個部分,但配送環節的追溯主要涉及管理追溯的內容,是供應鏈管理追溯的研究內容。在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把農產品初加工、倉儲、庫存以及供應商和客戶的數據合并,用標準化的方法和統一的規范對農產品供需、倉儲、庫存、分銷等物流過程進行全程管理。而農產品追溯體系的設計正是在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之上發展來的,它遵循GS1條碼規則,在分揀包裝時給生鮮農產品貼上產品唯一碼,將產品配送信息與下游供應鏈系統整合,使消費者可以在終端進行供應鏈全程追溯,包括產品信息、運輸環境、流通環節等消費者關注的信息,一旦買到的產品有問題,即可迅速明確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食品安全。物流跟蹤技術主要指3S技術,這里的“3S”是全球定位系統(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遙感技術(RemoteSenescing,RS)三個詞語的英文縮寫。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與其他技術集成,可以很好地應用于農產品物流管理。例如,與全球移動通信技術(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GSM)集成,車輛可通過全球定位系統定位,可通過全球移動通信系統發送車輛位置、在途貨物相關信息到管理監控中心,監控中心管理員可通過車載系統向駕駛員發送查詢、控制及調度指令,實現對配送過程中生鮮農產品的實時監控;與射頻識別技術集成,可應用于農產品配送管理系統,實現對物流車輛的集成化可視化管理。2.包裝標識識別技術包裝識別技術是農產品追溯系統中的重要一環,主要通過數據載體——條碼、二維碼及射頻識別標簽,整合物流與信息流,以便配送過程各環節進行數據交換。二維碼和射頻識別技術是目前主流的農產品配送過程自動識別技術,該技術在生鮮農產品配送管理中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生鮮農產品配送管理中數據與信息采集的準確性和效率。條碼和二維碼是目前農產品配送管理過程中應用最廣的自動識別技術,借助這種技術我們可以快速而準確地采集流通過程中的農產品信息。條碼和二維碼是農產品在基地或初級加工廠加工包裝后,由生產線的管理及工作人員將產品配送信息輸入系統后自動生成的,然后再將之打印出來貼在包裝上。在產品配送過程中,通過讀取設備掃描產品包裝上的條碼及二維碼,能夠迅速讀取農產品所有的配送信息。這樣就極大地提高了生鮮農產品配送管理的效率,降低了生鮮農產品配送過程中的運營成本。射頻識別是近幾年迅速發展起來的自動識別技術,與條碼和二維碼相比,它具有防水、耐高溫、遠距離讀取、存儲容量大、芯片可重復使用等優點。將全球定位與射頻識別技術集成使用,對農產品進行動態跟蹤,可實現在途貨物信息收集和傳輸,實現實時監控和跟蹤。當整車貨物通過配送中心或物流站道口時,可以對整車產品進行信息收集,免去裝卸過程,避免生鮮農產品裝卸過程中的損失,與條形碼技術相比,其信息收集效率又有了很大提高。3.信息交換和處理技術(1)無線局域網技術。近幾年,網絡技術發展迅速,為農產品配送管理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物流信息系統通過網絡技術將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分支機構、供應商和客戶聯系起來,使得供應鏈上的節點信息可以實時交互和共享。無線局域網就是基于這一理念發展起來的,它與條碼技術、移動終端技術相結合,應用于農產品物流管理,如電子標簽揀選系統、無線終端揀選系統、自動揀選系統等,這些系統可對物流信息進行實時而準確的交換和處理,并將所儲存數據與處理結果共享,使生鮮農產品在配送過程中可以更加便利地進行收發、盤點、分揀等工作。(2)電子數據交換技術。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EDI)是指商業合作伙伴間或自身各管理模塊間,按照某種標準,在各自的數據終端對規范化、格式化的信息數據進行自動交換和處理,這項技術是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建立的基礎。對農產品配送過程中每天收發的訂單信息進行程序化處理,再通過電子數據交換技術將這些經過編譯的交易數據規范化、格式化,然后匯總到數據庫,各物流節點也按照同樣的格式和規范對數據進行處理,然后進行網絡數據共享。農產品種類繁多,品質不一,產地不同,如何高效而準確地進行信息交換和共享,是實現農產品高效配送管理的關鍵,因此農產品配送過程中的信息處理系統是農產品配送管理的核心與中樞神經。在生鮮農產品配送管理過程中,集成了條碼(二維碼)技術、射頻識別技術、3S技術、電子數據交換技術、網絡技術等,實現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實時交互和共享,并且可對信息進行實時處理,大大提高了生鮮農產品配送管理水平,方便了用戶,降低了社會成本。
三、配送環節的網絡結構
1.配送環節與前后各環節間的信息網絡在農產品物流日常管理中,配送環節一般是上游與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生鮮農產品基地相連,下游與銷售終端相連,因此物聯網的信息傳遞與交換也基于這種管理中的緊密聯系而設計。通過物聯網的信息平臺,前后環節間的數據交換幾乎并不占用寶貴的流通時間,同時政府部門和消費者也可很方便地進行監管和查詢。[8]配送環節與農產品物流其他環節間的信息交換如圖1所示。2.配送環節內部功能間的信息網絡生鮮農產品配送效率除需要配送中心與上游加工環節、下游銷售環節進行信息共享和同步管理外,配送中心自身的入庫、分揀、包裝、出庫、盤點等操作環節也同樣需要信息共享,只有對每一個操作環節的信息做好記錄,到數據平臺上,才能對產品進行快速配送與質量溯源。[9]配送環節內部功能間的數據信息平臺如圖2所示,至于數據庫所需的具體內容,接下來將專門進行解釋。
四、基于物聯網的配送系統設計
1.系統框架根據物聯網技術特征與農產品物流配送特點,設計農產品配送系統構架,[10]如圖3所示。它主要包括數據采集、數據傳輸、配送管理三個環節。[11]其中,數據采集主要是通過傳感器等無線感知設備獲取農產品物流過程中的信息,便于對配送環節的管理;數據傳輸主要是借助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將信息傳送到互聯網上;配送管理主要是對互聯網傳輸的相關數據進行實時的管理和控制。三個環節無縫銜接,構成了基于物聯網的配送系統。2.系統功能設計(1)實時監控。這一功能主要是無線接收設備可以實時接收到全球定位系統的信號傳輸,并通過以太網將數據傳輸到配送數據庫中心,配送中心管理端發出查詢指令,即可定位被查詢車輛位置、車輛狀況、車內溫度、濕度等信息,同時配合服務器中的地圖,在地圖中顯示車輛位置。(2)過程追溯。對于射頻識別信息,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每經過一個環節,都會加載該環節信息,如企業名稱、產品流通加工記錄、產品檢驗數據、操作員姓名等,無論產品到達任何一個環節,配送中心都可在管理系統中進行查詢并監管。(3)路徑尋優。系統內配有地圖軟件和路徑優化軟件,配送中心在地圖上標注訂貨客戶的地點,由系統根據訂貨量與路徑長短,自動計算最優路徑。配送車輛在城市進行配送的過程中,系統可實時監控車輛所在的地點和車上的貨物量,車輛一旦發現原路徑擁堵嚴重,可及時向管理中心反饋,中心可通過路徑優化系統重新安排車輛剩余部分的行駛路線。另外,一旦原訂單客戶在車輛出發后對訂貨量進行調整,管理中心也可及時通知該配送車輛,同時對所有配送車輛的運行路線進行重新規劃并發出指令,以達到總體配送路徑最優。[12](4)數據管理。傳統的物流配送過程由于不能實時操作,一般采取以下處理方式:一是分批配送,配送中心對每天的訂貨進行一到兩次統計,根據統計結果分批安排發貨,不能實時根據客戶要求進行調整;二是對于突發配送任務,要進行特殊處理,如利用專門的車輛進行配送等。對于物聯網配送系統,其數據傳輸、統計、分析、管理等都是實時的。例如,車輛出發后又有新訂單或原訂單有變化時,中心可隨時通知在途車輛進行調整,從總體上分配所有已經出發的車輛,及時根據車輛位置和訂單變化調整配送路線與未出發車輛配載,實現整體配送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配送車輛在貨物送達并簽收后,會通過車輛配載的終端配送信息采集系統將到貨簽收通知實時傳到總部,客戶一旦完成簽收,總部的訂單狀態就會由配送自動修改為配送完成,并對產品配送批次、零售客戶簽收批次、客戶信息等進行同步修正,使產品生產加工、配送、零售的所有信息數據對應起來。3.系統數據庫配送中心一般靠近城市,通常是規?;少彛⒏鶕M地點的客戶訂單進行分揀和零散配送。另外,農產品生產受氣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條件限制,一般其產地和初級加工廠距離配送中心較遠,在途物流時間較長,運輸過程中可能會導致產品變質,因此入庫前需要經過嚴格的檢測,為達到前面設計的系統功能,配送環節的數據庫應包括配送中心信息、中心工作人員信息、農產品檢測信息、配送環節追溯信息四個部分,具體數據項目參見表1。當然,對系統數據庫而言,這些信息是最基本的,我們還可根據具體的企業、行業等對數據進行修正,以達到促使系統更有效運行的目的。
五、基于物聯網的配送系統應用
具體實踐中,為完成整個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基于物聯網的配送系統主要包括如下幾個子系統:1.智能包裝子系統生鮮農產品在實際流通過程中,長距離運輸多數情況下并不采用小包裝運輸。這是因為,即使采用小包裝,經過長距離運輸后也會產生腐爛變質的枝葉,到達物流節點時仍然需要重新清理,所以長距離運輸大多采用比較粗獷的包裝,甚至沒有包裝。這樣,配送環節的流通加工和包裝對物流效率和產品品質的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智能包裝是指在包裝上嵌入自動讀取和存儲數據的芯片,以便實時存儲包裝物內與產品內容、品質、運輸及銷售過程有關的信息,利用物聯網技術在配送節點高效地進行數據交換,從而達到提高物流效率的目的。2.智能流通加工子系統流通加工環節是在配送節點對生鮮農產品進行輔加工生產,以提高效率,提高資源使用率,方便用戶和促進銷售,同時也可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配送環節操作的便利性。這項工作主要是品種的組合、黃葉及腐爛部分的處理、清洗、標識制作、稱重等,同時配合智能化包裝,方便配送管理。3.智能裝卸搬運子系統配送環節的裝卸和搬運效率直接影響著整個配送環節的效率。這個環節主要包括裝車、卸車、移送、堆垛、出入庫等操作,根據生鮮農產品類別和裝卸搬運要求,其智能裝卸系統主要由輸送系統、智能搬運車、控制系統、通信系統等部分組成。4.智能倉儲管理子系統智能倉儲管理與傳統倉儲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倉儲以儲存為主要工作內容,而智能化倉儲是通過現代化技術,結合庫存理論,來實現合理高效的倉儲服務,解決生產與消費節奏不一致的問題,減少浪費并保障物流的及時性。在物聯網技術下,智能倉儲可以做到準確而實時地記錄并保存庫存信息,自動分配貨位,實時盤點庫存,實時查詢產品位置,匯總各類庫存信息,并且可以統計各品類產品的出入庫數量和信息,對生鮮農產品需求的季節性和周期性進行預測等。5.智能分揀子系統智能分揀系統是配送中心根據顧客訂單要求或配送計劃,迅速、準確地將商品從其儲位或其他區位揀取出來,并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分類與集中的作業過程。自動分揀機一般由輸送機械部分、電器自動控制部分、計算機信息系統聯網組合而成。它可以根據用戶要求及場地情況,根據訂單對產品種類、數量、出庫時間、用戶、地名等進行自動分揀、裝箱、封箱等連續作業。智能分揀系統不受氣候、時間、人的體力等限制,可以連續運行。同時,智能分揀系統單位時間內分揀件數多,且誤差率極低。分揀誤差率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所輸入分揀信息的準確性,如果采用人工鍵盤或語音識別方式輸入,誤差率在3%左右;如果采用條形碼掃描輸入,除非條形碼印刷本身存在差錯,否則不會出現差錯。因此,目前智能分揀系統主要采用條形碼技術來識別貨物。分揀作業基本可實現無人化,建立智能分揀系統的目的之一就是減少人員的使用,降低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人員的工作效率。6.智能產品可追溯子系統它以產品追溯碼為信息傳遞工具,以追溯標簽為表現形式,以查詢系統為服務手段,實現對生鮮農產品原料來源、流通加工、倉儲及零售各環節的全程監控,并對追溯信息進行整理、分析、評估、預警,完善生鮮農產品流通過程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配送是整個物流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對生鮮農產品全產業鏈的追溯是保障配送環節生鮮農產品質量的基礎,可保障對配送環節信息的全面收集,保障配送環節的可監管性,使配送環節信息更加透明,使生鮮農產品配送行業更加規范。[13]上述幾個子模塊的有機結合,使物聯網技術在生鮮農產品配送中得以實現,推動了生鮮農產品配送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物聯網配送系統的應用始于生鮮農產品由生產基地和初級加工廠發貨的那一刻,盡管貨物還沒有到達配送中心,但此時配送中心已經可以實時接收到產品在途的一些信息,如氣候、溫度、車輛狀況等,便于配送中心提前安排人員、物資與倉儲場地。貨物到達配送中心之前,檢驗人員就已經對產品數量、品種、來源、在途情況等有了一個詳細的了解,并對檢驗所需的設備、材料等進行了準備,貨物一旦到達即可馬上進行產品檢驗,并通過掃描產品的射頻識別電子標簽,記錄檢測指標和檢驗結果,根據系統提示判斷是否合格,進而安排入庫或退貨。產品入庫、出庫、調撥、移庫、越庫、盤點等各環節操作都是通過射頻識別電子標簽和傳感器進行自動化整批采集的,不需要對單個產品進行掃描,可確保配送中心各環節數據輸入的高效性和準確性,大大縮短生鮮農產品配送環節的物流時間,同時確保企業及時、準確地掌握真實庫存數據,幫助配送中心合理安排進貨并控制庫存。
六、結論
關鍵詞:物聯網 綜合服務 產業應用 公共服務平臺
公共服務平臺對于管理公共服務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它是公共服務得以正常實施的基本保障。由于公共服務數量繁多,種類多樣,如何管理好這些公共服務就面臨很大挑戰。為了給公眾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物聯網技術應運而生,它以可以管理物體的優勢迅速發展起來,與公共服務平臺的初衷契合。
物聯網概述
物聯網的概念最初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學院Auto-ID Labs根據EPC網絡架構提出的:主要是以電子產品碼(EPC)標準及射頻識別(RFID)技術來構建商品身份認證系統,使每項物品的辨認、最終查詢、驗證機監控管理等功能均可透過網絡來實現。直至2005年,由國際電信聯盟所發表的網絡報告,為物聯網下了定義:今日網絡化的時代將進入新的階段,以往人們能在任何時間及地點透過網絡與人互相聯系,并與物進行資訊的交換,同樣的任何物體之間也可藉由網路運算搭建起資訊互通平臺,為資訊與通訊科技的發展趨勢加入新的維度(國際電信聯盟,2005)。
基于上述描述,筆者認為物聯網就是把所有事物透過無線射頻識別等訊息,將感測設備與網絡連接起來,實現智慧化的識別和管理的技術。在整個網絡的基礎上,利用RFID自動識別和資訊獲取、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將架構一個包含世界所有事物的相連接。無線射頻率識別技術及相關識別技術將成為物聯網的基礎。在整個網路中,所有的物件能夠自動識別,互相進行資訊交流。
根據歐洲物聯網研究計劃小組等機構對物聯網的定義,其架構主要分為三層,底層為“感知層”,由各種資訊獲取、識別的感知元件所組成;中間為“網絡層”,各種不同種類的傳輸技術;最上層為“應用層”,為物聯網的各種應用領域。毫無疑問物聯網是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的重大變革,它的架構預示了資訊和通訊的未來發展。
物聯網行業發展及應用領域
目前物聯網的應用層已包括,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水利、智能醫療、智能家居等方面。物聯網快速縱深發展于各個行業,在不同的領域都建設有物聯網應用的示范工程,培育出了完整的市場應用服務體系。同時也為物聯網行業的發展、不斷創新提供了有利環境??偨Y來說物聯網重點應用在以下三個領域:
一是應用于國民經濟領域。主要是,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電網、智能物流等,主要目的是提升工業、農業、物流行業的工作效率、有效改善管理工作精細程度,比如,在農業精細化中,由傳感器、無線采集器、智能網關、無線控制器、監控管理系統5個基本部件組成,可采集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土壤溫度,土壤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6種常用環境參數,結合3G通訊技術、圖像監測技術,對溫室環境進行有效地監測控制,達到節省成本,增產增收效果。
二是應用與公共管理領域。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環保、智能災害防控等方面,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改善公共生活環境,例如,用于環保領域,可以整合信息資源,實現對有害物質的有效監測、統計、考核,以控制空氣質量。
三是應用于公眾服務領域。智能家居、智能醫療等。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打造平安、和諧、宜居城市。
物聯網在公共服務平臺中應用
公共服務平臺在公共服務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直接決定了公共服務的質量。而物聯網的初衷與公共服務平臺管理的目的正好契合,為了保證這些種類繁多的公共服務能夠有序進行,十分有必要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中。
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是中國特色的物聯網產業聯盟環境的核心,可以說是當前階段我國眾多商業模式中生命力最為活躍的平臺。平臺提供的物聯網信息服務功能,可以組成以企業作為重點核心的物聯網信息傳送互換及以重點企業為中心的行業物聯網應用服務核心的雙核心公共服務環境。其核心思想是將物品連接起來,就像互聯網中的計算機一樣。連接起來的目的是讓彼此可以通信,從而實現管理的功能。在物聯網的系統組成中,“物”不僅指代參與信息交互的各參與者,同時還代表了建立通信和交互的環境信息,并能夠根據預定的設置實現在有人或無人的情況下,按照相應的程序來采取具體的操作或動作。由此可知,對物聯網的“物”來說,不僅是具體的實物,也可以是虛擬的物,或者是處于中間態的用一定數字形式表示的中間體,從而實現了“物”與數字信息世界的數據集成。
對應到公共服務平臺,“物”可以指代公共服務平臺的具體服務。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從自身信息化發展的實際出發,全面推進物聯網技術廣泛應用。比如在現代物流行業中,通過引入物聯網技術,將物流中的商品從采購、加工、包裝、運輸及銷售等環節進行精確的定位,通過全程信息化服務平臺,大大提高了生產制造、倉儲成本、銷售服務的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特別是對商品進行有序標識,并轉換成數字化應用環境后,實現了對商品的智能化調度,降低物流流通費用,促進物流管理的合理化,增強了整個供應鏈的可控性。在電力行業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運用。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對于社會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隨著智能化電網管理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物聯網技術在電網系統的應用,有效提高了電網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比如在電網中引入智能傳感器,可以實現對電力系統各節點的運行狀態和信息進行及時的收集,利用嵌入式處理器可以實現對狀態信息的存儲和計算,并結合分布式網絡管理系統,實現對整個電網運行參數的有效處理,并對其中的故障問題進行及時的處理,對相應反饋信息實現記錄和統計,以實現對整個電網和用戶用電情況進行全面的監控,確保電網系統對電能的優化配置和利用。
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服務模式-以智慧圖書館為例
自2009年8月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公共服務平臺從最初發展的雛形到現今借助于物聯網技術,不管從服務能力,還是從服務規模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計劃是推動智慧化生活創新應用,以主動貼心服務為發展內涵,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創新服務,達到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皆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相互溝通的智慧環境。
圖書館是公共服務的一個典型代表,隨著科技資訊的發展,其從書本圖書館、自動化圖書館、網絡圖書館、虛擬圖書館不斷的進步演化,無論是書本時代還是數字時代,歸根結底其核心都是“服務”,是追求服務品質不斷提升的過程。圖書館在發展上,不斷的致力于思考如何提供及時、有效的資訊給使用者。例如,當圖書館購買了新書目或者增加了新服務,如何簡單的告知使用者并讓其清楚流程。再如,圖書館中總是會有一部分熱門書目,其使用率會較高,導致不容易借閱,但事實上還有許多書目和熱門書目屬于相同類別的、讀者有可能感興趣,由于使用者搜索技巧、習慣、方向的原因,而未被調閱、利用。結果,豐富的館藏和服務因此被浪費,也給讀者帶來了不便。因此有必要運用物聯網建立其創新的服務應用模式,不僅可以幫助圖書使用者利用圖書館資料,還可以整合、優化圖書館的服務流程。
本文服務模式是以物聯網的概念進行構建,現有的圖書館或網絡中的資訊服務大部分以發送電子郵件、登陸網頁才能獲取相關信息的方式,這種資訊的獲取方式是被動的,因此可能會造成信息遺漏或不及時。本文架構的服務模式中使用者只要在網絡覆蓋區,在搭配感測器的終端裝置,即可隨時隨地享受服務。
本文依據物聯網概念作為服務模式構建基礎,以“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三層為架構系統,模擬服務方式。該模式最大特點,使用者可以主動獲取信息,而且還可以查到使用者的借閱記錄,方便查詢你借閱數目的歸還期限,還可以依據借閱的歷史記錄為使用者推薦可能感興趣的書目,避免資源浪費。
從圖1中可以看出該模式可分為三層:首先是感知層,使用者藉由射頻感知、晶片感知等,透過感測器,讀取使用者的登錄信息。然后,進入網絡層,不特別界定網絡的形態,能夠搭配各種或多種綜合網絡形態,連接后形成系統平臺。最后,應用層藉由使用者的基本資料、借閱相關記錄等信息,篩選出圖書館內相同類別的館藏資源,并進一步透過借閱次數、最近一次借閱時間等信息,分析使用者可能感興趣的書目,最終通過關聯資料的篩選,得出一系列信息,并推送到“服務平臺”,平臺通過圖形化界面相結合的終端裝置,將信息呈現給讀者。
綜上所述,基于物聯網的服務平臺,可以使圖書館實現“技術支撐服務,資料隨時可得,信息共享空間”的效果,使用者可以享受到更人性化的服務,在圖書館內的,即對印刷型文獻資料進行科學合理布局,讓讀者隨手可得,還可以根據個人情況推送感興趣的信息。成員之間也可以做到信息實時共享。平臺提高了數據采集的效率和實用性。后臺通過對使用者的相關借閱、查詢等數據進行系統計算、分類、分析,最終得到決策性信息,并使信息自動反饋給讀者,形成系統循環,從而提高讀者的借閱效率。
結論
隨著公共服務平臺的不斷深入以及物聯網關鍵技術的不斷革新,作為新一代的互聯網絡將步入新的時代,網絡末梢效應及其邊緣價值將成為未來物聯網發展的重點,并在不斷的開發新的面向應用的服務上,改變著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同時,以全國范圍內的智能化綜合服務平臺系統的建立,將開拓出更加廣泛的增值服務,促進新興經濟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洪波,楊龍祥,朱琦.物聯網產業化發展思路與泛在無線通信技術研究[J].中興通訊技術, 2012(2)
2.李其中.物聯網技術及其商業模式探討[J].商業時代,2011(18)
3.趙志軍,沈強,唐暉,方旭明.物聯網架構和智能信息處理理論與關鍵技術[J].計算機科學, 2011(8)
4.寧煥生,王炳輝. RFID重大工程與國家物聯網[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1
5.SOA-based RFID public services infrastructure: architecture andits coreservices[J].Journal of 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Vol.20,No.1,2009
6.謝印成.物聯網環境下物流產業升級路徑和政策趨向研究[J].商業時代,2012(36)
7.王輝,沈潔,石英琳.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管理發展新趨勢[J].商業時代,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