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災害風險防治

災害風險防治精品(七篇)

時間:2023-10-02 09:08: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災害風險防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災害風險防治

篇(1)

關鍵詞:山洪災害;風險評估;風險區劃;GIS技術;易損性指標

中圖分類號:S15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5485(2015)12-0041-05

1研究背景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丘區面積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2/3。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暴雨多發的氣候特征、密集的人口分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山洪災害發生頻繁。據《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數據統計,我國山丘區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山溪河流約5萬條,其中70%因受降雨、地形及人類活動影響會發生山洪災害[1]。由于山洪災害的發生具有突發性強、來勢猛、時間短等一系列特點,且其造成的危害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影響巨大[2],因此,關于山洪災害的研究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山洪災害的研究已經涉及成因、空間分布特征、災害損失評估、風險評價與制圖等各方面[3-11]。風險評估與管理逐漸也成為國際上倡導和推廣的減災防災有效途徑之一[12]。目前,山洪災情評估工作得到了來自地學工作者、工程專家和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逐漸成為國際性的研究項目。特別是在山洪風險評估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7-11]。但是,這些評價工作的對象往往是泥石流、滑坡或單純的溪河洪水等單一災種,評價單元基本以行政區域為單元,缺乏流域系統性、災害種類完整性,評價指標選擇也無可比性[2-6]。其次,目前對大尺度范圍上的山洪災害區劃成果,多為如何防治山洪災害的目的進行的,是一種黑箱模型,未完整給出各山洪溝的危險性、易損性和風險等級水平,因而無法準確判斷不同區域的山洪風險等級。因此,本文將借鑒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中對山洪災害的定義,將由降雨在山丘區引發的洪水及由山洪誘發的泥石流、滑坡等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災害統一納入研究范圍[1]。以小流域為評價單元,開展四川省山洪災害風險評估研究,以期為四川省山洪災害管理及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2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風險評估的方法,仍借鑒聯合國有關自然災害風險的定義,即風險是危險性與易損性的乘積。其中危險性是災害的自然屬性,易損性則是災害的社會屬性。風險分析在危險性和經濟社會易損性分析的疊加基礎上完成。因此,本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危險性分析、易損性分析以及二者疊加基礎上的風險分析。最后,在風險分析的結果基礎上,采用一定的區劃原則和方法,結合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中的一級區劃和二級區劃,對四川省山洪災害風險進行更進一步的三級分區,形成風險區劃圖。由于在進行危險性和易損性分析時,選取的指標較多,各個指標在危險性和易損性大小中的貢獻不同,為定量評價各指標在其中的權重,本研究選用層次分析法進行分析。其基本原理為:首先建立山洪災害危險性、易損性分析評價指標體系,每一層都有1個或2個評價因素對應上層目標層,根據這些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因素按照它們之間的隸屬關系排成3層評價結構體系;然后,根據專家經驗針對某一個指標相對于另一個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打分,打分后即建立判別矩陣。根據山洪災害的成因和特點,結合目前現有數據情況,本研究選取的危險性和易損性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和表2。在進行山洪災害危險性和易損性的評價時,為了將不同的指標體系組合后用一個統一的量化標準對其等級進行劃分,首先根據已有數據的分布區間按照StandardDeviation分類方法,對危險性和易損性水平進行劃分,根據實際需要,共劃分為5個等級,各個等級的指標范圍見表1和表2。

2.2數據來源

四川省山洪歷史災害資料來自四川省山洪災害防治分區項目調查數據。該數據以小流域為單元,其面積界定為<200km2[1]的小流域共計2471條(近50a來發生過山洪災害的小流域)。部分縣域,小流域單元數據是由國家氣象局與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提供;四川省內及周邊82個站點年雨量數據來自中國氣象局數據庫;DEM(90m)數據來自SRTM;土地利用數據來自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巖性數據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的1∶250萬中國數字地質圖;基礎土壤數據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1∶100萬中國土壤屬性數據庫。

3山洪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

3.1危險性指標體系及評估

根據危險性各評價指標及對各指標數值的綜合統計分析,結合專家的經驗判斷,參與者均為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中承擔相應數據資料分析的專家(共3位),各位專家根據經驗判斷各級指標間的相對重要性,然后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出危險性各指標的權重值,如表3所示。結合ArcGIS的空間分析計算,將各指標危險性分級圖轉換為柵格格式(見圖1(a)至圖1(e)),結合上表給出的每個指標所確定的綜合權重值,利用ArcGIS的柵格疊加計算功能,可得到山洪災害危險性圖(見圖1(f))。具體計算方法為:山洪災害危險性=0.041×最大24h暴雨極值+0.021×最大24h暴雨極值變差系數+0.207×最大1h暴雨極值+0.105×最大1h時暴雨極值變差系數+0.035×地形坡度+0.04×地形起伏度+0.091×小流域主溝比降+0.19×河網緩沖區+0.071×歷史災害緩沖區。

3.2易損性指標體系及評估危險性

根據易損性評價指標體系,依據層次分析法計算了四川省山洪災害易損性指標的權重值(見表4)。在ArcGIS中,將各指標分級圖轉換為柵格格式(見圖2(a)至圖2(c)),結合表4給出每個指標所確定的綜合權重值,利用ArcGIS的柵格疊加計算功能,可得到山洪災害易損性成果圖(見圖2(d))。具體計算方法即為山洪災害易損性=0.18×溝道兩側范圍人口數量+0.42×溝道兩側范圍人口密度+0.18×地均GDP+0.12×人均住房數量+0.06×歷史災害死亡人數+0.04×歷史災害沖毀房屋數。

3.3山洪風險評估

根據山洪風險度R等于危險度H乘以易損度V的定義,利用ArcGIS的空間分析疊加功能,可以計算山洪災害的風險度圖。在處理數據時,首先將危險性分級圖和易損性分級圖進行歸一化取值(0~1)見表5,然后進行柵格相乘計算,即可得到四川省山洪災害的風險圖,其取值范圍為0~1之間。根據山洪災害風險區等級劃分標準進行分級,可得到四川省山洪災害風險分級圖,如圖3所示。

3.4山洪風險區劃

根據山洪災害風險分級結果,結合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中的一、二級防治分區范圍,采用基于空間鄰接系數的聚類分析方法,對風險分級結果中的最小單元進行逐級向上合并,根據主導因素與綜合因素相結合、區域單元內部相對一致、以人為本的經濟社會分析等山洪災害區劃原則,劃分出全國山洪災害風險區劃單元。以四川省山洪災害風險等級為基礎進行最小單元聚類,在ArcGIS中疊加全國山洪災害防治二級區劃(四川省境內)成果,同時根據四川省自然條件和山洪災害防治現狀,將四川省境內的西南地區細分為3個三級區(圖4所示Ⅰ-8-3,Ⅰ-8-1,Ⅰ-8-2),原二級區劃中的藏南地區、藏北地區、秦巴山地區由于面積不大,山洪災害現狀和自然條件比較一致,因此不做進一步劃分(如圖4所示的Ⅲ-1,Ⅲ-2和I-4)。因此,四川省山洪災害風險區劃共涉及6個區劃單元,如圖4所示。在完成風險性等級劃分圖和區劃圖以后,以各風險區劃單元為單位,統計各三級區內風險度等級分布特征。表6為四川省各風險區劃單元內風險度等級面積統計,表7為四川省各風險區風險等級比例統計。從表7中可見,四川盆地及周邊為山洪災害中高風險區,為四川省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地區。其它地區山洪災害風險等級較低,在進行山洪災害防治時,應以防治措施為主,同時加強災害監測的預警預報。

4結論

(1)整個四川省的山洪災害風險等級水平處于較高水平,特別是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是山洪災害的高風險值地區,中風險區等級以上的面積占到了整個四川盆地及周邊總面積的近80%,這一區域也是四川省人口、經濟密度最大的區域,因此山洪災害防治任務艱巨。其次,秦巴山地區是四川省山洪災害次嚴重地區,中風險區等級以上的面積占到了整個四川省秦巴山地區總面積的18%。其它幾個三級區域山洪災害風險水平不高,大多處于低風險和較低風險水平,山洪災害防治應以防治措施為主,同時加強災害監測的預警預報。(2)由于山洪災害的成因機理十分復雜,特別是溪河洪水及其誘發的滑坡、泥石流災害成因更為復雜,在進行山洪災害危險性、易損性評估時,評價指標體系應在深入研究成因機理的基礎上進行選取,但限于目前研究成果和資料的可獲取性限制,本研究風險評估結果的準確性仍有待驗證。

參考文獻:

[1]長江水利委員會.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報告[R].武漢:長江水利委員會,2005.(ChangjiangWaterRe-sourcesCommission.TheMountainTorrentDisasterPre-ventionandControloftheNationalPlanningReport[R].Wuhan:ChangjiangWaterResourcesCommission,2005.(inChinese))

[2]唐川,師玉娥.城市山洪災害多目標評估方法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2006,25(4):13-21.(TANGChuan,SHIYu-e.Multi-ObjectiveEvaluationMethodofMountainTorrentDisasterinUrbanArea[J].ProgressinGeography,2006,25(4):13-21.(inChinese)

[3]石凝.閩江流域災害性洪水形成機理分析[J].水文,2001,21(3):30-33.(SHINing.FloodingDisas-terMechanismofMinjiangRiverWatershed[J].Hydrol-ogy,2001,21(3):30-33.(inChinese))

[4]謝洪,陳杰,馬東濤.2002年6月陜西佛坪山洪災害成因及特征[J].災害學,2002,17(4):42-47.(XIEHong,CHENJie,MADong-tao.MountainTorrentDisasterCausesandCharacteristicsofFoping,ShaanxiProvinceinJune,2002[J].Journalofcatastrophology,2002,17(4):42-47.(inChinese))

[5]韋方強,崔鵬,鐘敦倫.泥石流預報分類及其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J].自然災害學報,2004,13(5):10-15.(WEIFang-qiang,CUIPeng,ZHONGDun-lun.ClassificationofDebrisFlowForecastandItsPresentSta-tusandDevelopmentinReseach[J].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2004,13(5):10-15.(inChinese))

[6]許有鵬,于瑞宏,馬宗偉.長江中下游洪水災害成因及洪水特征模擬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14(5):638-644.(XUYou-peng,YURui-hong,MAZong-wei.CauseofFloodDisastersandFloodCharacter-isticSimulationAnalysisof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J].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YangtzeBasin,2005,14(5):638-644.(inChinese))

[7]張春山,李國俊,張業成,等.黃河上游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區域危險性評價[J].地質力學學報,2003,9(2):143-153.(ZHANGChun-shan,LIGuo-jun,ZHANGYe-cheng,etal.Collapse,LandslideandDebrisFlowandGeologicalDisastersRiskAssess-mentofUpstreamoftheYellowRiver[J].JournalofGe-omechanics,2003,9(2):143-153.(inChinese))

[8]趙士鵬.中國山洪災害的整體特征及其危險度區劃的初步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1996,5(3):93-99.(ZHAOShi-peng.AnElementaryStudyonWholeChar-acteristicsofMountainTorrentsDisasterSysteminChinaandItsHazardRegionalization[J].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1996,5(3):93-99.(inChinese))

[9]鐘敦倫,謝洪,韋方強.長江上游泥石流危險度區劃研究[J].山地研究,1994,2(2):65-70(ZHONGDun-lun,XIEHong,WEIFang-qiang.HazardRegionalizationofDebrisFlowintheUpstreamofYangtzeRiver[J].JournalofMountainResearch,1994,2(2):65-70(inChinese))

篇(2)

【關鍵詞】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注意事項

一、前言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是一項極具現實意義的重要研究課題和減輕災害損失的非工程性重要措施,其研究成果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為區域發展及中長遠規劃提供基礎背景資料;為評價建設工程用地的適宜性及基礎設施布設提供依據;為受災害威脅的地區制定應急措施以及為保障生命及財產安全提供工作基礎;直接為科學而經濟地組織實施防災減災工程服務;為災害保險及發生次生災害的可能性及損失提供參考依據。地質災害風險評估也是地質災害風險分析的核心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為深入認識地質災害災情、制定防災政策、規劃防治區域、實施防治措施以及優選防災項目、進行項目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在一些領域進行的災害評估,已經在減災、防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我國一些區域或城市完成的洪水災害評估、地震災害評估等,不但為國家經濟規劃和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且直接指導了減災工作。

二、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在減災和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為國土資源規劃,重大工程選址以及地質災害治理、監測、預報及制定救災應急措施和保護環境提供科學依據。目前,我國已相繼開展了全國和區域性的風險評價與區劃;開展了部分地區-多發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危險性評價;部分建設用地的危險性和風險性評價;重大工程(如三峽水庫、青藏鐵路等)的危險性和風險性評價。

1、為國土資源規劃和重大工程選址提供依據。通過對地質災害進行全國和區域性的風險評價與區劃,可以為各種重大工程建筑的選址,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和環境保護提供依據。各種工程活動和土地開發利用,都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各種重大工程建筑應建在地質災害風險程度較低的地區。

2、為防治地質災害提供依據。通過對地質災害進行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可以為地質災害的防治提供依據;對發生規模不同的地質災害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進行治理或綜合治理。如果地質災害危險性低、易損性小,則宜采用工程防治措施;如果地質災害危險性高、易損性大,則應采用躲避或搬遷措施;在無法躲避、無合適搬遷地址,或不允許搬遷時,則宜采用高標準的工程措施。

3、為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提供依據。通過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期望損失分析,可以為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站的選點提供依據。對重點地區的地質災害進行實時監測并及時對各種地質災害信息進行分析,作出預報、預警,使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4、為地質災害的應急措施提供依據。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易損性評價、風險評價,提出在發生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時的應急方案,并為災后重建提供依據。

5、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地質災害除受自然因素控制外,主要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資源環境而引起,因此,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環境、控制地質災害的發生或減小地質災害損失是保持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三、地質災害評估級別

1、一級評估是指重要建設項目。由建設單位或委托單位提交危險性評估報告書,必須對評估區內分布的地質災害是否危害建設項目安全、建設項目是否誘發地質災害、預測評價工程建設可能誘發的災害類型及危險性、因治理地質災害增大的項目建設成本等進行全面的評估。一級評估由省級國土資源廳組織,邀請專家5~7 人,最少不低于5 人,省級國土資源廳備案。

2、二級評估是指較重要的建設項目。與一級評估一樣,由建設單位或委托單位提交危險性評估報告書,對評估區內地質災害對建設項目的影響或危害以及建設項目是否會誘發地質災害進行分析或專項分析,基本查明評估區內存在的地質災害類型、分布、規模,以及對擬建項目可能產生的危害、影響。對評估區內重大地質災害應參照一級評估要求進行評價。二級評估由市級國土資源局組織,邀請專家 3~5 人,最少不低于 3 人,市級國土資源局備案。

3、三級評估是指一般建設項目。可以從簡,由建設單位或委托單位提交危險性評估說明書,縣級國土資源局備案。

四、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主要內容

1、現狀評估是指已有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任務是根據評估區地質災害的類型、規模、分布、穩定狀態、危害對象進行危險性評價。對穩定性或危險性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作較深入的分析,判定其性質、變化、危害對象和損失情況。

2、預測評估是指對工程建設可能引發或加劇的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以及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預測。任務是依據工程項目類型、規模、預測工程項目在建設中和建成后,對地質環境的改變及影響,評價是否會誘發地質災害以及災害的范圍。以郭屯煤礦為例,預測工程建設可能引發或加劇采空塌陷、砂土液化和地面沉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以可采 3 煤在全部開采的情況下,預測評估工程建設遭受采空塌陷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遭受砂土液化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中等;遭受地面沉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3、綜合評估的任務是根據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的情況,采取定性、半定量的方法綜合評估地質災害危險場地的建議。

五、 地質災害評估報告的編寫

1、建設單位要委托有資質的勘探設計單位編寫報告書。勘探設計單位首先要根據建設用地所處的地質環境條件,確定評估范圍和評估災種,如煤礦則以采空塌陷和地面沉降為主要評估災種。進行地質災害調查,充分收集資料,分析研究評估區附近氣象、水文、地質、水工環等地質資料。

2、評估報告在綜合分析全部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編寫。報告書力求簡明扼要、相互聯貫、重點突出、論據充分、結論明確、附圖規范、時空信息量大、實用易懂、圖面布置合理、美觀清晰、便于使用單位閱讀。報告書的主要內容包括: ①征地地點及范圍;②項目類型及平面布置圖;③評價工作級別的確定;④地質環境條件;⑤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征;⑥工程建設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⑦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⑧綜合評價與防治措施;⑨結論與建議。

3、評估報告提交國土資源部門指定的委托審查的專家會評審,形成審查意見。國土資源部門對專家審查意見和所報資料進行審查備案,出具《×項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成果備案證明》,以文件形式印發。

4、專家審查意見是國土資源部門行文備案的主要依據,在一定意義上是代表政府進行審查,審查專家認真負責,審查意見規范、實事求是。審查意見對評估單位評估報告所確定的評估范圍和評估災種是否合理、預測評估方法是否正確、危險性評估結果是否可信、評估依據是否充分、結論是否可靠、報告中提出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與建議是否可行等要明確表明。

5、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書評審通過后,及時上報國土資源部門審查,同時填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備案登記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備案登記表》,一并上報審查備案。

六、結語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是風險管理和減災管理的基礎。針對不同目的實施不同種類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包括點評價、面評價和區域評價。根據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結果,依據風險程度的不同,管理部門可以制定出相應的減災政策,部署實施減災工程,使減災管理做到有的放矢。風險評價成果可以為國土資源規劃,重要工程選址,地質災害治理、監測、預報及制定救災應急措施和保護環境提供科學依據。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發展趨勢是其研究理論與方法不斷完善,并將與多種自然科學相融合、交叉,特別是與社會科學緊密相結合。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總體上是向著內容越來越豐富、評價定量化和模型化、以GIS為技術支撐的管理空間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崇福.模糊信息優化處理技術及其應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5.145-159.

[2]向喜.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風險管理,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0,11(1) :38-41.

[3]黃崇福.自然災害風險分析的基本原理,自然災害學報,1999,8(2) :21-30.

篇(3)

[關鍵詞]通南巴

油氣勘探 地質災害

防治對策

自2006年起,中國石化在四川盆地通南巴地區實施油氣勘探工程,相繼獲得了一些重大油氣勘探成果,如:河壩場氣田、馬路背氣田等。然而,油氣勘探實施過程也不斷遭受因自然或人類工程建設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對油氣勘探安全生產帶來重大風險隱患。如:2007年,通江境內HB101井場內側發生巖壁崩塌;2008年,修建M201井場道路時橫穿滑坡體致使發生滑坡;2010年,M101井在鉆井作業現場遭受罕遇泥石流災害。上述地質災害連續發生致使通南巴地區油氣勘探作業安全風險急劇增大,危險到勘探作業人員和周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也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1通南巴地區地質災害現狀

地質災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通南巴地區(指四川省東北部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區)屬于地質災害多發區,極易因自然因素或人類工程活動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受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影響和每年雨季強降雨過程的影響,區內每年都新增大量地質災害隱患點。據不完全統計,通南巴地區現有4524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范圍廣、點多、規模和發育程度都各不相同。

2地質環境條件

2.1地形地貌

系四川盆地東北邊緣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屬典型的盆周山區,地勢北高南低,三級階梯狀構造,從北到南逐漸降低。北部為深切割中山,多峽谷;中部為中切割低山,多窄谷,淺切割低山,多“v”形谷、平底谷,稱山區平壩;南部為丘陵,沿河兩岸及臺狀山頂有平壩。據統計,丘陵、平壩面積約10%,而山地占90%。地質環境脆弱,地形切割陡峻,地層巖性復雜,巖土體支離破碎。另外,區內還有流水侵蝕、沉積、扇形地貌和重力堆積、殘積地貌。

2.2水文氣象

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適宜,年降水分布不均;年降水量70%以上集中在5~10月,而11月至次年4月10%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旱澇交替,日照正常略偏少,暴雨、大風、冰雹時有發生。

2.3地質構造

境內地殼活動強烈,地質構造跨及米倉山臺穹、大巴山弧形、川北臺(坳)陷及川東新華夏四個二級構造單元。構造形跡以褶皺為主,斷裂不發育;褶皺曲線呈弧形,巖層傾角變化頻繁且有扭曲現象。由于地處特殊地質背景,褶皺由北向南形成30多個向(背)斜褶皺帶,地質構造復雜。

3地質災害類型

通南巴地區地質災害類型較多,規模大,危害嚴重,根據已排查4524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數據統計,僅滑坡、崩塌、泥石流就達4162處,占災害總數達92%,因此,區內主要災種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次為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現就影響油氣勘探作業過程頻發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進行分析探討。

3.1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巖土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如:2008年部署在通江境內實施M201井,由于地形地貌和場地選址等諸多條件限制,修建井場道路直接從滑坡體中部穿越,開挖路塹邊坡時產生滑坡,由于滑坡體范圍廣、規模大,造成治理難度大、成本高、風險大、周期長。

滑坡按滑坡體的物質組成和滑坡與地質構造關系分:堆積層滑坡、巖層滑坡、特殊滑坡;按引起滑動的力學性質劃分為推移式滑坡和牽引式滑坡;按形成原因劃分為工程滑坡和自然滑坡;按滑面與巖層面關系劃分為無層滑坡、順層滑坡及切層滑坡。

3.2崩塌

崩塌是較陡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如:2007年7月,部署實施河壩場構造HB101井,因持續強降雨,加之井場開挖形成高切坡巖層節理裂隙發育及山區風化侵蝕作用,井場內側陡壁發生較大規模巖壁崩塌,造成鉆井設備毀損和停工1個月,經濟損失達數百萬元。

崩塌按照坡地物質組成劃分為崩積物崩塌、表層風化物崩塌、沉積物崩塌、基巖崩塌;按照移動形式和速度劃分為散落型崩塌、滑動型崩塌、流動型崩塌。

3.3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區溝谷、河溝地貌特有的一種自然地質現象,它是由于降水(如暴雨等)而形成的一種夾帶大量泥砂、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它暴發突然,歷時短暫,來勢兇猛,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如:2010年7月6日,位于通江M101井遭遇泥石流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毀損大量油氣鉆井設備,直接經濟損失達上千萬元。

泥石流根據流域特征分類標準型泥石流、河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根據物質狀態分類黏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以上是最常見的兩種分類。

4地質災害的形成及誘發因素

4.1滑坡

滑坡形成條件

(1)地形地貌條件:下陡中緩上陡的山坡和山坡上部成馬鞍形的環狀地形,且匯水面積較大時,在基巖面易發生滑動;

(2)地質條件:巖土層中存在軟弱面,巖體構造和產狀對斜坡的穩定影響很大;

(3)氣候徑流條件:氣候條件,地面水地下水作用等。

誘發因素:一是不合理的人類工程建設活動;二是降雨對滑坡的影響很大。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無雨不滑”的特點;三是地震對滑坡的影響也很大。究其原因是地震的強烈作用破壞斜坡土石的內部結構,加上地下水也有較大變化,對斜坡穩定是很不利的。

4.2崩塌

崩塌形成條件:

(1)地貌條件:崩塌多產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坡度大于45°的高陡邊坡,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緩,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

(2)巖性條件:堅硬巖層組成高陡山坡,節理裂隙發育,巖體破碎;

(3)構造條件:巖體中各種軟弱結構面的組合位置處于最不利狀態時易發生崩塌;

(4)巖土類型:巖土是產生崩塌的物質條件,不同類型所形成崩塌的規模大小不同。

誘發因素:一是地震。地震引起坡體晃動,破壞坡體平衡。二是降雨。暴雨和長時間連續降雨,使地表水滲入坡體,軟化巖土及其中軟弱面,產生孔隙水壓力等從而誘發崩塌。三是不合理人類工程建設活動。如邊坡開挖過高過陡,破壞山體平衡,都會促使崩塌的發生。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晝夜溫差、季節溫度變化及風化凍脹等。

4.3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包括:

(1)地形條件: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山高溝深,地勢陡峻,溝床縱橫坡度大,流域的形狀便于水流的匯集的區域;

(2)地質條件:所處地區地質構造類型復雜、斷裂褶皺發育新構造運動強烈、表層巖土破碎,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作用發育,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

(3)水文氣象條件:區內泥石流多為降雨激發,特別是降雨集中且強度大的雨季。

誘發因素:一是不合理工程建設活動。人類各種工程建設活動不合理開挖,破壞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二是濫伐亂墾。濫伐亂墾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護、土體疏松、沖溝發育,加重水土流失,進而山坡的穩定性被破壞,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三是次生災害。如地震災害過后經過暴雨發生的洪流。

5地質災害分布特點

5.1地域地貌特征明顯

地質災害在地域分布[3]多集中于地勢坡體陡峻的山區,特別是中高山河谷深溝區。地質構造對地質災害的發育起控制作用,尤其是強烈的地質構造作用破壞巖土的完整性,提供有利巖土體失穩的結構面。褶皺發育強烈,山地地貌是滑坡、崩塌的高發區,而深溝河谷地貌是泥石流集中發生區域。

5.2時間性強

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區內降雨集中分布每年6月~9月,占降雨總量的70%以上。根據有關數據統計,幾乎大多的地質災害的暴發均與降雨關系密切,特別是泥石流災害。

5.3人類工程活動影響大

人類工程建設活動如開山修路、濫伐亂墾,礦產資源開發建設等強烈活動區,地質災害發育。根據資料統計,與人類工程活動相關地質災害3168處,占統計總數的70%左右,主要為滑坡、崩塌;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地質災害1356處,約為統計總數的30%,以泥石流為主。

5.4連鎖反應強

一種地質災害的發生往往引發其它地質災害發生,如大型崩塌堆積體物質產生滑坡,滑坡物質又成為泥石流的重要物源,形成累進連鎖的破壞,這類災害發生在通南巴地區是較為普遍。

6地質災害對油氣勘探作業的危害

通南巴油氣勘探具有高風險、高技術、高投入的特點,以滿足尋找特殊油氣地質目標為前提,使得實際大多數勘探作業井場位于偏遠山區、斜坡河谷及深溝沿岸平壩等復雜環境區域內,遭受地質災害風險隱患高。其次,由于地形地貌條件限制,勘探場址建設出現深挖高填方及高陡切坡區,不得不面臨滑坡、崩塌等災害的重大風險。第三,由于油氣勘探點多,面廣,不集中,且位于遠離城市的偏遠山地、河谷等地區,極大增加區域內氣象和地質災害信息搜集、獲取難度大,無法及時對可能發生災害進行防范,導致遭受地質災害風險概率增大;特別是油氣勘探施工過程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時,將嚴重危險到全體施工人員生命和鉆機設備安全,造成損失和后果將無法估量。

7地質災害防治對策

隨著通南巴地區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形勢日趨嚴峻,筆者認為,應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積極采取防治管理和技術措施,才能做好油氣勘探作業區域地質災害防治。

7.1地質災害防治管理

7.1.1落實責任,執行規范

做好地質災害防治,落實防災減災責任是關鍵;其次,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規范、技術標準有關要求。

7.1.2做好地質災害調查和評估

在油氣勘探場地選址階段,應對所選勘探場址區域地質災害進行調查評估,查明是否存在潛在不良地質現象;對可能存在重大災害風險,宜優先避讓;當場址必須建設時,應組織技術經濟論證。

7.1.3加強地質環境監測與應急預報

在油氣勘探作業區域及周邊地質災害多發區,應做好地質環境監測,并加強與地方氣象、地質災害防治部門聯系,以此逐步建立適用于油氣勘探作業特點的地質災害監測及預報信息系統。

7.2地質災害防治技術

7.2.1生物治理措施

生態環境的變化是促使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此,采取相應的生物治理措施:恢復地表植被,提高自然水土保持能力;禁止任意采石取土,破壞山地地表,防治水土流失;做好油氣勘探工程建設區域及周邊環境生態保護。

7.2.2工程防范措施

在斜坡地帶進場油氣勘探場址工程開工建設前,應先做好工程勘察,查明有無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存在;在斜坡地帶進行挖填方時,做好開挖邊坡支擋和排水,避免造成工程滑坡;施工前做好施工組織設計,制定挖方的施工順序,合理安排棄土的堆放場地:

7.2.3工程治理措施

(1)防治滑坡措施:修建排水溝、滲井等消除和削弱地表水及地下水對滑坡的影響;增大滑體的抗滑力,修建抗滑樁、錨拉抗滑樁;采用后緣減載,前緣加壓等改善坡體形態;采用灌漿、錨固等改良坡體巖土體性質,提高強度,增大穩定性。

(2)防治崩塌措施:修建護坡、錨桿擋墻等防止巖土體剝落;人工削坡消除小型危巖及崩塌隱患;疏導地表水和地下水,減緩風化、沖蝕及侵蝕;

(3)防治泥石流措施:修建攔砂壩、攔渣壩,減弱泥石流的動力作用、減少物質流通;在下游設置排導槽、約束水流、改善溝床平面,抑制泥石流暴發。

篇(4)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災害 治理

自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思想提出至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方面乃至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模式的共識。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精髓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要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人類社會歷史上特別是自工業革命以后形成的災害救治思想與措施實質是一種不可持續性的災害治理模式,其根本原因是沒有認識到災害現象具有的社會經濟雙重屬性,不能從人與自然物質變換與循環角度去理解災害與社會經濟互為影響關系,忽視致災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制度性背景,過于依靠技術性解決措施來解決問題,即以技術性力量平衡自然―社會變異造成的生態經濟系統不平衡。

一、可持續性災害治理的提出

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將環境問題造成的災害僅僅視為技術問題,如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對水污染進行治理,在末端治理污染的工藝、技術和設備、建設污水處理廠等。事實證明,這種末端治理模式不僅耗資巨大,而且往往留下二次污染的隱患,經濟活動的增加又引發更多新污染源,末端處理方式陷入了“污染―投資―再污染”的循環怪圈。可見,某些防災減災措施僅僅是推遲了災害的發生,而由此積累導致的災害后果將是更具破壞力的。例如,河流修建的蓄水工程只是基于前期歷史數據設計的工程技術標準,在此保護下人們將視此區域內為適宜人類居住、生產安全地帶,帶來密集的人口和積累龐大社會財富,但是,洪水流量與強度本身具有不確定性,一旦河水流量超過現有水利工程的設計標準,堤壩崩潰將造成更大的災難。究其原因,許多防災減災措施并沒有充分考慮對當地社會經濟的長遠影響,僅僅滿足于達到當前效益,這將導致潛在致災因素的增多甚至加大災害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

可持續性災害治理模式與傳統災害救治方式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可持續性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要求經濟發展必須與環境資源可承載力相適應,不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滿足當代人需求而不損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的滿足與福利,滿足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們需求而又不損害別的地區或別的國家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災害問題本質是一個發展問題,降低或消除災害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也是為了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歸根結論,災害問題的解決最終是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治理不同于傳統的統治、管理、管制,它是指各種公共和私人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使相互沖突的不同利益者得以調和,并且采取集體行動使之得以持續的過程,治理既包括有權迫使他人服從正式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符合人們共同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就是約束、協調和控制。災害的治理要求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權力和權威,而要更多地強調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協調和行動,注重信息交流與分散決策。

二、如何應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災害防治

(1)提高環境質量,保護生態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性。災害是由人與自然關系不協調導致的自然―社會變異現象,它與人類社會傳統的生產方式以及粗放式、消耗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密切相關,不管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技術性災害都可以從中找到淵源。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科技水平提高,人類支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災害已經嚴重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與質量,成為制約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解決災害問題就是為了消除它們對于人類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束縛,因此從終極目的來說,災害既然產生于發展之中,也需要通過發展的方式來解決,解決的原則、方式、措施也應有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協調、統一。

(2)保證代內與代與代之間使用資源與環境的公平性。實現同代人之間、代與代之間資源環境的公平性使用,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根本要求。這不但意味著當代人消費使用資源不影響下一代人對資源環境需求能力的滿足,更重要的是,不能因為不合理的使用方式、消費觀念,而給后代人遺留下潛在的致災因素。可持續性減災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時刻關注后代人的利益,不能將災害防治的成本轉移給后代人,保持代際資源與生態資源的平衡性。代際公平的原則還要求實現當代不同地區、文化、性別等群體之間承擔災害風險的公平性,因為當代人風險承擔公平性決定著下一代人承受災害風險的均衡狀況。

(3)基于多方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下的公共治理過程。災害產生于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與自然界之間物質變換與循環過程中,從來就不是一種個人行為。近代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環境問題引發的環境公害、產業技術公害的增多,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互為影響,界限日益模糊,災害影響的社會經濟性越來越明顯,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國與國之間環境問題聯系更加緊密,原來局部、個別的環境公害已經跨越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如氣候變暖、溫室氣體排放等環境問題,它涉及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更為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所以,傳統的依賴國家政府一方的減災防災工作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未來需要,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擁有解決綜合、動態、多樣性問題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和信息,也沒有一個個體行動者有足夠的知識和信息去應用所有有效的工具。新的形勢下政府部門調整自己在傳統災害防治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則單方控制轉變為議程設定,創造適宜多邊協調、溝通機制與平臺,鼓勵公眾、社區、利益相關者參與進來,包括建立多維最終目標體系,設立具體的行動目標,制定實現具體目標的政策;選擇政策的方式,建立執行政策的機制;建立參與機制,明確參與者的權利和義務。

參考文獻

[1] 史培軍,邵利鐸,趙智國,黃慶旭.論綜合災害風險防范模式――尋求全球變化影響的適應性對策[J].地學前緣,2007(06).

[2] 關賢軍,徐波,尤建新.城市災害風險的基本構成要素[J].災害學,2008(01).

[3] 王紹玉,孫研.大力促進社會與公眾的合作 有效應對災害風險――2008瑞士達沃斯國際災害風險大會綜述[J].城市與減災,2008(05).

篇(5)

一、活動時間

5月8日至5月14日(宣傳周),5月12日(宣傳日)。

二、活動內容

圍繞“防范化解災害風險,筑安全發展基礎”開展宣傳。主要包括:地質災害知識、三防(防汛、防早、防風)知識,氣象災害知識、森林災害知識、抗震知識、交通事故、火災事故、家庭電、氣、水事故、危險品事故及自然災害災后助等。規范災害應急處置、應急預案編寫、應急演練規程、應急避難場所設置,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三、組織領導

各社區、村要不斷強化安全發展理念,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將做好風險源頭管控和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治理作為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內容抓緊抓實。深入貫徹黨的五中全會精神,精心實施防災減災救災抗震“十四五“規劃,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教災抗震等應急管理重要論述精神,突出“防范化解災害風險,筑牢安全發展基礎”主題,認真組織開展做好防災減災宣傳工作,組織專門力量,廣泛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充分利用自媒體、微信群、公眾號等資源切實做好宣傳。

四、活動安排

各社區、村根據實際實施宣傳,圍繞主題開展創新的防災減災抗震宣傳活動形式。

1.主題:“防范化解災害風險,筑牢安全發展基礎”。

2.時間:5月8日至5月14日(宣傳周)

3.內容:各社區、村要結合各自特點,在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面向社會公眾普及洪澇、臺風、地震風、地質、森林草原火災、生物、生態環境等各類災害知識和防范應對基本技能,通過自有電子屏幕、廣播站等播放防災減災標語或圖片,舉辦網絡直播公開課宣講關于防災減災救災、自然災害防治等重要論述精神,講授防災減災抗震救災、安全知識和實用技能等形式,切實將宣傳工作落到實處。并開展一次防災減災抗震災應急演練及創作文章、圖書、視頻、掛圖、折頁、圖解等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

4.各村(社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多媒體設備資源,在5月12日集中開展城市與農村防災減災宣傳工作,組織懸掛防災減災抗震救災宣傳條幅,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防災減災標語或圖片、發放防災減災抗震救災宣傳手冊、社區和家庭應急手冊,視情組織應急演練、現場宣傳視頻播放等,國家級和省級減災示范社區(金華社區、建國社區、松江社區)要切實發揮示范社區引領作用,制定簡便易懂的應急指南,明確撇離路線、安置場所、物資保障,提高居民災害事故發生后的轉移遵險能力。引導社區居民和社會力量等積極參與災害風險網絡化管理,把災害預警信息傳遞、科普宣傳教育、災害應急處置預案到人、落實到人,有條件的社區可針對消防安全、生產安全、醫療護、應急搜救、社會力量參與等內容開展培訓等活動。

五、工作要求

(一)精心劃,嚴密組織。各社區、村領導要高度重視本次宣傳活動,指派專人負責,根據疫情防控的相關要求,制訂細化活動方案,明確職責,提前準備好宣傳資料等內容。緊緊圍繞主題加強宣傳,科學分析和研究防災減災重點工作任務,開展防災減災公眾現場或線上體驗活動,拓寬公眾接受防災減災抗震救災宣傳教育的途徑,加大防災減災抗震救災科學知識普及力度,提升綜合減災能力,普及防災減災法律知識,有力提升防災減災抗震救災工作的科學化和法制化水平

(二)立足本職,注重實效。各社區、村要不斷強化安全發展理念,根據轄區特點,認真研究所在區域主要的災害風險,做好風險源頭管控和行業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分析重點設施和人員密集場所的薄弱環節,總結災害應對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把宣傳教育作為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斷豐富內容,創新活動形式,面向社會公眾普及各類災害事故知識和防范應對基本技能,推動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從源頭上防范化解群眾身邊的安全風險,向社會公眾尤其是中小學生、社區居民、務工人員、企業職工普及災害風險知識和自救互教技能,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筑牢防災減災抗震救災的人民防線。切實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三)縝密排查,強化管理。各社區、村要將防災減災抗震救災與基層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有機結合,加強災害風險網絡化管理,并集中開展一次全面系統的災害風險隱患排查,聚焦重點:居民區、社區、學校、醫院、社會福利機構、建筑工地、火車站、客運站、大型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和重要設施的隱患排查,對排查出的災害事故隱患,編制災害風險隱患清單,摸清災害風險底數,提出有針對性的整治措施,分期分批開展治理行動,明確工作責任和時間進度,認真執行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和信息報送制度,盡最大可能減輕災害事故風險和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

篇(6)

【關鍵詞】 中藥資源;風險分析;應對策略

中藥資源是我國中醫藥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中國工程院肖培根院士認為,中藥業的發展首先有賴于穩定、良好的中藥資源。因此,健康良好中藥資源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傳統中醫藥的發展水平。所謂健康良好中藥資源的發展,是指能夠持續生產出產銷對路、供需平衡、品質穩定、療效確切的中藥資源生產過程,其生產既能滿足中醫藥發展的需要,也能保護生態環境,維護藥農(企)利益,提高地區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但目前我國中藥資源正面臨著野生資源漸趨枯竭、部分中藥材瀕臨滅絕,人工栽培中藥資源品質下降、質量不穩定等諸多問題,加之中藥資源普遍存在著產銷不對路、供需不平衡現象,我國中藥現代化所依賴的中藥資源發展現狀嚴峻。尤其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災后救急過程中,充分暴露了中藥資源生產的一些問題,很多原材料一時無法供應上。中藥資源的生產過程是自然、社會、經濟三者復合的生產過程,影響因素錯綜復雜,潛在的諸多風險造成了上述生態系統缺乏可持續性、穩定性和平衡性,影響了中藥資源的產量、質量與效率。由于受各種影響因素不確定性、偶然性及生產難度等制約,導致中藥資源生產不持續、不穩定與不平衡的可能性。筆者現結合中藥資源生產的實際,從風險產生的角度對風險進行劃分,將中藥資源生產過程中的風險分為政策、生態、社會、技術、災害、質量、市場及內部等8類;并對中藥資源生產過程進行風險分析,明確中藥資源生產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偶然性與生產難度,同時針對風險產生的原因探尋應對策略,為溯本求源地解決中藥資源的實際問題、促進中藥資源健康良好的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1 中藥資源生產過程中的風險分析

1.1 政策風險

中藥資源生產屬于農業范疇,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糧食作物種植風險規避的政策支持,惠農的農業保險形式多樣、直接易見,農民種糧利益得到保證。2008年,國家財政政策支持擴大了農業保險的覆蓋面,中央財政的補貼范圍從主要的糧食品種擴大到花生和油菜,但對包括中藥材在內的多數農產品仍沒有實施農業補貼。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仍對不少中藥材品種征收農林特產稅,無形中增加了中藥資源的生產成本。現今我國藥材生產者多為零散農戶,難以承受不可預見的種植風險,不同的政策傾向更易引導資源生產者選擇種植風險較低的農作物種類,許多傳統藥材產地紛紛刨藥種糧油或種花果[1]。同時,在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范圍內能源需求的影響下,以玉米為代表的糧食價格開始上揚,農民種糧積極性繼續提高,糧食播種面積具有繼續增長的趨勢,藥材種植面積將因之受到影響,中藥資源生產瀕臨巨大的考驗。

1.2 生態風險

該風險是指資源生產過程中不合理的資源生產利用方式具有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和生物多樣性降低的風險。中藥資源人為干擾強度可分為野生中藥資源、半野生中藥資源與栽培中藥資源。我國野生中藥資源也因野生與家種的品質差異正遭受著大規模的非理性采挖,天然植被破壞嚴重;尤其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中,掠奪性的采挖極易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據報道,挖1株甘草可破壞方圓4~5 m2的植被[2],1984-1985年兩年間,寧夏銀南地區中寧等四縣共挖鮮甘草約1.7萬t,直接破壞草原達1.64萬hm2,間接破壞草原達4.93萬hm2,土壤沙化擴大[3];而濫挖甘草造成的草原沙化10年內都難以自然恢復。更為嚴重的是,破壞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嚴重的人為干擾致使大部分中藥材品種喪失了遺傳進化潛力,由此造成的中藥種質資源的退化將無法逆轉。

1.3 社會風險

該風險是指由于社會流行疾病譜的變化與社會種植風氣所致的產需失衡、量不持續的風險。中藥資源生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用藥的需要,但不確定的社會流行疾病譜使得中藥資源需求波動復雜。以2003年我國“非典”疫情為例,抗病毒類藥材需求旺盛,金銀花、牛蒡子等全國市場貨源銷售一空,相關中藥產品生產難以維系。社會流行疾病譜的變化同時也改變了中藥資源后續的產出,如板藍根受“非典”需求刺激生產,庫存豐富,2003年以來的市場以消耗庫存為主,價格也跌入谷底,藥農(企)利益受到極大傷害。此外,我國中藥資源生產者對藥材種植盲目性依然很強。某些藥材因高價刺激,導致種植面積無序擴大,由此陷入長時間的低價爛市;而某些藥材因價格偏低,藥農就棄種或少種。這種非理性的一哄而上(下)的社會跟風種植風氣,極易造成中藥資源數量的不穩定與不持續,影響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1.4 技術風險

在我國500余種常見中藥材中,可以人工栽培的只有200多種。目前,我們仍對多數中藥材生態及生長特性缺乏了解,其人工引種與栽培過程中的瓶頸因子尚未明晰,無技術支持已成為中藥資源生產過程中主要風險來源。例如,受制于滇重樓生長特性與栽培技術,滇重樓的生產一直難以持續,導致以其為原料的云南白藥系列產品開工不足。再如,業界尚未完全掌握冬蟲夏草抽生子座技術,人工培育的冬蟲夏草難以維續,冬蟲夏草資源陷入“越挖越少越少越貴越貴越挖”的危險境地。

1.5 災害風險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災變強度大,影響范圍廣,成災比率高[4]。有資料顯示,2006年5月甘肅河西地區的霜凍和干旱災害至少造成板藍根減產30%,而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1萬余畝中藥材生產基地被毀。自然災害不僅使中藥資源大面積減產、藥材質量大為降低,也對中藥資源的后市供求關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5]。總之,自然災害使所涉中藥資源減產甚至絕收,致使藥材貨緊價揚,種植面積、庫存、出口等狀況隨之改變;同時,自然災害導致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使一些救急藥材需求尤為緊俏,由此改變的藥材市場供求失衡增加了中藥資源生產的風險。

1.6 質量風險

該風險是指中藥資源質量極易受生產過程各種因素的影響,藥材質量波動多變,所產藥材無法穩定安全地入藥。中藥資源的質量風險來源于不合理的栽種、采收和儲藏方式。所謂不合理的栽種,是指栽培品種、栽培地、栽培技術的選擇并沒有遵循藥材生態及生長特性,藥材質量與藥效發生漂移;不合理的采收(包括采收季節、時間、方法等)改變了藥材有效成分的積累,影響了藥材的外觀性狀與內在品質;而不合理的儲藏方式(包括時間、位置、方式等)使藥材發生霉變、蟲蛀、返油等現象。此外,在中藥資源生產過程中,藥農(企)為了防治病蟲害,對藥材施用大劑量農藥,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已成為中藥資源能否準入市場、走向國際的綠色質量風險。

1.7 市場風險

該風險是指中藥資源生產者對市場接受與競爭能力缺乏預測,對市場需求的變動難以確定,進而導致市場供需失衡的風險。中藥資源的市場風險首先來源于藥材生產周期,因中藥材生產周期有長有短,一些木本類藥材如山茱萸、銀杏、梔子等一般需要5~7年才能達到用藥標準,此類資源的市場接受能力、競爭能力等無法做出準確的長期判斷,栽培風險巨大;而一些短期藥材,如板藍根、薄荷等,雖當年種植就有收益,但此類藥材對市場供求關系反應迅速,更容易造成資源爛市或缺市。其次,中藥資源屬于特殊的商品,“賣得掉是寶,賣不掉是草”,在這種心理驅使下,醫藥企業、藥材收購商漫天壓價,生產者市場處境被動。在風險巨大的醫藥行業,醫藥企業通過市場把風險轉嫁給資源生產者,生產者利益受到傷害,生產積極性大挫。此外,中藥資源的生產容易受到市場信息的影響。任何市場投機行為,如莊家操縱、媒體炒作、藥商跟風等都能引起中藥資源供求關系與產出狀況的變化,增加了中藥資源生產的不確定性與偶然性。

1.8 內部風險

中藥資源生產風險除了來源于上述的外部環境外,不健康的資源生產也與藥材自身有關,這是中藥資源生產的內部風險。此類中藥資源一般具有種子萌發率低、種子結實率低、生長緩慢、對生境要求嚴格、腐生及寄生的一些特性。例如,明黨參、高山紅景天的資源生產就受制于其內部機制:明黨參種子后熟階段與梅雨氣候的不協調是導致種子萌發率低及更新種群少的主要原因之一[6];而高山紅景天花朵敗育率高、種子成熟度低、有性生殖弱是其生產質量受到制約的主要原因[7]。

總之,生產過程中具有較多的潛在風險是我國中藥資源生產極其脆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實上,中藥資源生產過程中各個風險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例如,現代農業產業的繁榮越來越依賴于化肥、農藥、良種、農機等技術要素,而在中藥資源生產過程中,生產者為求更大的收益,過分及不合理地使用上述技術,由此衍生出大量的生態與質量問題,如土壤板結、土壤肥力下降、外來生物物種入侵、農藥殘留超標等;不可預計的災害風險一般還會次生出生態、質量、市場及社會等風險;中藥資源生產過程中的內部風險必然會提高中藥資源的質量風險級別等。

2 中藥資源生產過程中風險應對策略

2.1 加大惠農政策的支持力度,擴大補貼范圍

為穩定藥農種植藥材的積極性,國家應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并給予適當補貼。通過國家負責、企業參與的形式,積極引入國家保險、商業保險、良種補貼、化肥補貼等機制,降低生產過程中不可預見的種植風險與生產成本,從而降低農民種植藥材的風險,確保藥材種植面積,保證中藥資源的正常供應。

2.2 禁止亂采濫挖,保護生態環境

非理性的攫取與采挖是中藥資源生產風險的主要原因。亂采濫挖除造成野生中藥資源量急劇下降外,其直接破壞的生態環境將使中藥資源生產成為“無源之水”。政府部門應對中藥生產與經營者首先在制度與法規上加強監管,杜絕法規不健全、執法不嚴、權責不清、管理不力等現象,對因采挖破壞生態環境嚴重的中藥資源品種,如冬蟲夏草、甘草等,應引入資源生態稅收制度,讓資源受益者負擔生態恢復的成本,從根本上改變資源獲益者對生態環境保護角色,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

2.3 引導專業種植協會的建設,確保中藥資源產質

缺少專業的中藥材種植協會是我國多數中藥資源量不持續、質量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專業種植協會的建立首先可以協調中藥資源的生產,避免一哄而上(下)的種植風氣,確保有序生產與供應;其次,可以在源頭上避免同類中藥資源惡性競爭,控制假冒劣質藥材流入市場,恢復藥材市場的正常秩序,維護資源生產者的權益;第三,可以指導中藥資源生產,增加產研轉化能力,提高產質水平;第四,能夠快速地組織生產,對公共突發事件具有較好的應急能力,保障突發環境下的用藥安全。

2.4 加強中藥資源研究,提高產研轉化水平

目前,我國中藥資源生產仍缺乏相關的技術支撐,已有的技術多半是經驗,并沒有經過嚴格的試驗,可重復性低,此弊端直接導致我國中藥資源生產規避風險能力的低下。中藥資源研究應注意:①不僅要加強中藥資源的應用技術研究,更應加強其基礎研究,從源頭入手提高產研轉化水平;②加強中藥材次生代謝物質合成、累積及其變化等規律研究,促進中藥資源生產技術的科學制定;③加強種質種源的收集,保護中藥資源的進化潛力,防范種質退化帶來的生產風險;④及時保護所得科研成果,切實維護研發者和生產者的權益,確保中藥資源研發與生產的可持續性。

2.5 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提高中藥資源逆境抗性

我國的中藥資源生產頻受自然災害影響,因此,做好防災減災,對于防范生產風險、確保產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做好中藥資源防災減災工作應包括:①明確影響該地區中藥資源生產的災害類型、影響強度、發生頻率等,評定該地區發展中藥資源生產的風險等級,合理安排生產;②堅持“預防為主,減防結合”的原則,對可以預見的災害如氣象災害等,應及時制定避逸措施,降低災害損失;③加強抗逆研究,通過良種選育篩選抗性品種,提高中藥資源逆境抗性。

2.6 控制藥材生產要素,倡導良性生產方式

一直以來,我國中藥資源生產是以栽培生產與野生生產并行。因此,發展中藥資源生產,一方面應鼓勵規范化生產,控制藥材生產要素,從生態環境、種質、栽培、采收,到運輸、包裝,每一個生產環節都要處在嚴格的控制之下,確保栽培中藥資源的產量與質量;另一方面,還應倡導形式多樣良性生產方式,如野生撫育、生態栽培等,增加優良野生中藥資源的產量,滿足日益增加的用藥需要。此外,在藥材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改變防治觀念,以生物、栽培、物理機械等綜合防治取代化學防治,降低生產風險,保護資源環境。

2.7 建立市場供求信息平臺,規范市場管理

針對中藥資源生產過程中潛在的市場風險,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導建立市場供求信息平臺,規范市場管理。政府部門應充分理順供求關系,及時向生產者提供市場信息,以市場需求指導藥材生產;各地專業種植協會應對主要重點大宗中藥資源建立預警系統,根據歷年供需關系及規律預測當年生產與需求,使得中藥資源生產具有計劃性;相關部門還應提倡多種方式的訂單生產,建立可靠的市場信用機制,確保產銷順暢;同時,應規范中藥資源市場管理,打擊市場投機行為,加快流通過程,增強市場的風險規避能力[8]。

2.8 動態監測,加強珍稀瀕危資源的特性研究與替代研究

為了保障中藥資源的持續穩定,降低生產風險,應盡快開展第四次資源普查,摸清資源“家底”,并據此建立中藥資源信息庫,動態監測資源生產狀況,合理安排市場供給。另外,對資源量日益減少的珍稀瀕危中藥資源,科研單位一方面應加強對其特性研究,摸索該品種的致危因子,并據此建立合適的生產方式,提高資源產量;另一方面,還應加強替代研究,尋找療效確切、資源量豐富的替代資源,確保珍稀瀕危中藥資源的保有量,穩定物種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3 小結

中藥資源生產過程中的風險管理是中藥資源生產管理的重要部分,它貫穿著中藥資源生產的整個生命周期。做好中藥資源生產過程的風險分析,控制和防范風險,對解決當前中藥資源中迫切的實際問題,促進中藥現代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從根本上改變其落后的資源管理利用方式,真正實現中藥資源的持續性、穩定性和平衡性,依舊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期間不僅需要科學技術的革新與管理方法的變動,更需要制度法規的規范與保障。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總隊.山西城鄉經濟開局良好,整體價格上漲較快[EB/OL].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channelid=57792&record=385,2008-04-22.

[2] 劉泉龍,馬 蓮.濫挖甘草毀了草原[N].科技日報,2002-07-04(4).

[3] 解振華.中國環境典型案件與執法提要[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4.130.

[4] 李學舉.我國的自然災害與災害管理[J].中國減災,2004,14(6):6-8.

[5] 鄭智文.今年洪澇中藥材將受到哪些影響[J].全國藥材商情,2003,27(3):6.

[6] 胡方方,李宗蕓,黃淑峰,等.明黨參瀕危機制研究[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7,23(5):585-588.

篇(7)

關鍵詞:清鎮市;時空分布;暴雨;風險分析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98

清鎮市為西南地區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區之一,在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條件下,有暴雨、洪澇等氣象災害,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發展。本文選取清鎮市站1961―2015年及近10a9個鄉鎮基礎站點逐日降水數據,利用Arcgis10.3軟件制圖及空間分析研究,擬為清鎮市暴雨誘發的山洪、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及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1 數據來源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選用清鎮市國家基本站1961―2015年歷年逐日降水量和2001―2015年清鎮市9個鄉鎮基礎站點逐日降水數據,計算近55a清鎮市國家站及9個鄉鎮基礎站點不同等級暴雨頻率,通過暴雨日數通過測站出現暴雨天數與總觀測天數之比,求得致災因子選擇暴雨過程頻次和強度,致災環境因子選擇地形高程標準差、河網密度指數。

2 清鎮市暴雨災害風險分析

2.1 暴雨量風險特征

清鎮市年平均降水量1161.5mm,降水集中在6―8月,南部-西部多,北部少。清鎮市暴雨風險概率為0.8~1.4a/次,高風險區域主要在南部,如城區、紅楓湖鎮,西北部局地為低風險區;大暴雨以上風險概率為4.6~18.3a/次,西部、西南部屬高風險區,低風險區在東部-西北部邊緣。清鎮站暴雨風險概率0.8a/次,大暴雨以上風險概率7.4a/次。

2.2 暴雨日數分布特征

清鎮市年暴雨日數為1~3d風險概率為1.5~2.7a/次,高風險區在北部,新站鎮靠近鴨池河流域風險值較高,低風險區在西部、西南部;4~6d風險概率1.9~5.6a/次,西部、西南部屬高風險區,低風險區在西北部;7d以上風險概率為10.5~47.6a/次,高風險區在西部、西南部局地,低風險區為西北部、東部。清鎮國家站年暴雨日數1~3d風險概率為2.2a/次,4~6d風險概率2.3a/次,7d以上風險概率24.4a/次(圖1~4)。

2.3 暴雨洪澇災害風險區劃初探

2.3.1 致災因子危險性分析

選取暴雨頻次和強度作為暴雨洪澇致災因子,將暴雨過程降水量建立不同時長的降水過程序列,按照98%、95%、90%、80%、60%把暴雨強度分為5個等級,清鎮市1級暴雨強度頻次由北向南遞增,西南部為高值區,低值區在西北部;2級暴雨強度頻次由東部、西北部向西南部遞增,高值區在西部、西南部,東部、西北部局地為低值區;3級暴雨強度頻次由北向西南、東南向西南遞增,高值區為西部、西南部,低值區在東南部、北部;4級暴雨強度頻次自東北部向西南部遞增,西部、西南部為高值區,東北部為低值區;5級暴雨強度頻次自西北部至東南部遞增,中部-東南部是高值區,西北部為低值區。西部、西南部暴雨強度大、次數多,西北部局地暴雨強度小、次數少。利用加權綜合評價法、反距離加權內插法和GIS中自然斷點法,將致災因子危險性指數分為5等級,清鎮市西部、西南部暴雨洪澇致災因子危險性較強,西北部最弱。

2.3.2 孕災環境敏感性分析

在GIS中采用20m×20m網格計算地形高程標準差,高程越低、高程標準差越小,影響值越大越有利于形成災害,得到地形影響指數。在GIS數據中采用100m×100m網格計算河網密度并規范化處理,清鎮市河網密度南部密集、西部相對稀疏。將地形與水系對暴雨洪澇的影響因子各賦權重值為0.5,采用自然斷點法劃分為5個等級,清鎮市南部地形起伏較小,但河網密度大,對暴雨洪澇災害敏感;西部地形起伏和河網密度均較小,對暴雨洪澇災害敏感度相應也低。

3 結論

清鎮市暴雨量風險概率為0.8~1.4a/次,高風險區域主要在南部,西北部局地為低風險區;大暴雨以上風險概率為4.6~18.3a/次,西部、西南部為高風U區,低風險區在東部-西北部邊緣;年暴雨日數為1~3d風險概率1.5~2.7a/次,高風險區在北部,西部、西南部為低風險區;4~6d風險概率1.9~5.6a/次,西部、西南部為高風險區,低風險區在西北部;7d以上風險概率為10.5~47.6a/次,西部、西南部局地為高風險區,低風險區為西北部、東部;西部、西南部次數最多、總暴雨強度大,西北部局地暴雨強度小、次數少。

清鎮市西部、西南部暴雨洪澇致災因子危險性較強,西北部危險性最弱。由于地形影響分布破碎,東西部影響大、南部影響相對較小,但河網密度較大,對暴雨洪澇災害敏感;西部地形起伏和河網密度都不大,暴雨洪澇災害敏感度較低。西部、西南部為洪澇風險指數高風險區,西北部-東南部為中等風險區,北部、東部屬低風險區。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乱人无码伦av在线a| 小宝极品内射国产在线| 被两个两个黑人吃奶4p| 一边捏奶头一边高潮视频| 18成禁人视频免费网站| 免费的很黄很污的视频|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爽爽爽| 日韩av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 av无码久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精品+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伊人| 国产三级片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v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不卡| 丰满人妻被公侵犯完整版 | 2023亚洲男人天堂| 男人女人午夜视频免费|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乱一区三区| 男女做aj视频免费的网站| 丝袜足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国产精品天堂avav在线| 国语free性xxxxxhd|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肥老熟妇伦子伦456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精品| 伊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阿v高清资源在线| 麻花传媒68xxx在线观看| 无遮挡又爽又刺激的视频|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 亚洲成av人在线视|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国产精品丝袜久久久久久不卡| 插鸡网站在线播放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