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5:13: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微商的商業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開啟移動互聯電上店下商業模式4.0時代)
作者簡介
曲延明,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合伙人艾媒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實戰電商協會常務副會長贏時代GOMX論壇特約演講及評論專家《銷售與管理》雜志特約評論專家北京大學零售業研究中心特聘講師清華大學電商總裁班特聘講師山東大學電商總裁班特聘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MBA社會導師北京工業大學MBA社會導師出版著作:1.《品牌謀略》(合著,人民郵電出版社)2.《北京大學電子商務標準教材》(合著,中國言實出版社)
劉靖,非典型射手座,老80后;愛電影、愛旅行、愛公益、愛“轉型”;本科就讀于廈門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就讀于北京大學經濟學專業;曾沉湎于IT數碼信息化行業,轉型后專注于傳統行業管理咨詢領域;目前關注新興產業及信息通信產業、新媒體產業的發展,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戰略及創新商業模式的研究,移動互聯網運營和管理、致力于輔導傳統企業轉型。現任北大縱橫管理咨詢集團高級合伙人,在戰略管理、商業模式、集團管控、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和人力資源方面有豐富的管理咨詢經驗。現擔任多家企業常年管理顧問。曾為中國電力工程集團、首創集團、云南建工、中農礦產、福建中能、郵儲銀行、浙江敦奴、水晶石科技以及貴陽市烏當區政府等客戶提供服務。參與咨詢輔導的企業分布在機械、建筑、電力、礦產、食品飲料、房地產、電子、數字科技、旅游、化工、服裝、銀行、動漫等行業。曾任世界500強IT企業產品總監,負責手持產品和便攜式數碼產品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業務發展。是國內最早從事數字家庭系統和手持設備內置智能軟件應用及LBS應用的信息化領域實踐先行者,在系統集成、電子商務、互聯網服務、大眾消費產品/服務營銷等方面有著豐富的業務實踐經驗。在任期間,所操作的手持電腦產品品牌從全國排名二十多名成長為排名前兩名的品牌,單品銷量成長為同類產品第一名。
內容簡介
通過對移動終端電子商務系統搭建的流程,架構搭建、商品布局、微平臺設計、O2O布局等四個主要模塊,讓商家在設計營銷流程、團隊建設、產品系列設計等過程中要與微信電商平臺緊密配合,打造一個強有力品牌,使其品牌知名度在同類行業中名列前茅,這樣商家的產品或服務就有可能在無數個電商網店、微信、App中脫穎而出!
目錄
第1章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3
1.1發展階段9
1.2商業模式12
1.3商業布局26
1.4浪潮商機28
第2章微信的商業價值31
2.1微信特色功能34
2.2公眾平臺功能42
2.3微信營銷模式45
2.4N度人脈理論52
第3章個人微信營銷體系55
3.1營銷要點56
3.2微信入口61
3.3LBS62
3.4朋友圈65
3.5搖一搖71
3.6漂流瓶75
3.7微信錢包76
3.8微信卡包 77
第4章二維碼的商業模式81
4.1商業趨勢85
4.2商業應用98
4.3應用場景99
第5章公眾平臺規劃方案1075.1開通流程108
5.2商家接入流程112
5.3微信支付方案116
5.4商業價值132
5.5平臺設計135
5.6內容為王138
5.7運營團隊建設147
第6章公眾平臺營銷體系153
6.1營銷要點154
6.2運營策略158
6.3推廣策略175
6.4營銷矩陣193
6.5訂閱號營銷策略199
6.6服務號營銷策略206
6.7企業號營銷策略211
6.8核心總結215
第7章微店的運營策略221
7.1微店四大平臺223
7.2微店(口袋購物)運營策略225
7.3微信小店運營策略250
7.4微店運營成功案例261
第8章O2O的商業模式275
8.1O2O的商業模式276
8.2O2O的產業布局283
8.3O2O電子商務293
第9章移動電商平臺建構305
9.1移動電子商務系統搭建306
9.2移動終端購物流程設計308
9.3移動終端客服系統(CRM)搭建316
9.4大數據營銷商業模式設計317
9.5移動支付系統設計327
第10章互聯網+行業成功案例335
10.1互聯網+金融335
10.2互聯網+餐飲338
10.3互聯網+旅游340
10.4互聯網+酒店344
10.5互聯網+零售346
10.6互聯網+珠寶348
10.7互聯網+化妝品350
10.8互聯網+食品353
10.9互聯網+服裝356
10.10互聯網+汽車358
10.11互聯網+醫療362
10.12互聯網+娛樂367
10.13互聯網+媒體369
10.14智慧城市373
10.15電商產業園377
10.16微信海外382
附錄388
后記:
C2B反向電子商務的特質屬性
1、快速聚合有效需求
與B2C不同,C2B若時效性喪失優,即購買意愿和最終成交跨度時間過長,則商業模式不成立。需求若不具備規模化同質商業屬性,則無法形成商業價值。
2、邊際成本較低
C2B的商品價格需要低于現有商業模式的商品價格,這就需要在弱化“時間”這個商品屬性,換取“價格”的優勢。虛擬商品和具備虛擬形態屬性的商品更適合C2B的商業模式。
3、“信任”成本
具有公眾認同的同質化通行商品,不會產生歧義和商品質量保證是C2B商業模式中保證信息傳遞的先決條件。
移動互聯網對于C2B應用產生的貢獻
1、位置服務LBS
將個人位置信息輔助以商業智能系統(BI),為快速聚合有效需求鋪平了前進的道路。
2、信息傳遞,小額支付和商品憑證三位一體
智能手機平臺,手機支付,手機二維碼與微博,SNS智能分享等移動互聯網推廣手段結合將為C2B商務模式的規模化提供可行保障。
運營商C2B商業模式預測舉例:聚合電影需求形成C2B商業模式
1、商業屬性方面
電影院具備大眾娛樂屬性,固定投資和周邊位置商業輻射屬性。
電影具有同質化,同一影院放映的同一電影同質化,而時間上的差異導致受眾需求和價格差異很大
電影價格與放映時間,場地相關,觀影人數的變化對成本影響不大。
電影票具有虛擬支付(小額)和手機二維碼驗證,在實現方面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電影具有廣泛的受眾,在宣傳方面具有便捷的傳播屬性。
觀影具有地域性和時間限制性,較低的重復性(很少有人在電影院看兩次同樣的電影)
2、目標用戶群體
學生,具有充分時間自由的群體
3、運營商在此C2B商業模式中的優勢
在支付方面:手機微支付--話費支付--積分兌換
在宣傳方面:手機報彩信短信
在聚合用戶方面:LBS位置定位,用戶消費類型定位
在商品憑證方面:手機二維碼,報時短信提醒等
在商業規模形成方面:運營商在與電影院線商業博弈方面具有優勢,相對容易獲取閑時價格優惠。對于消費者又容易形成一體化標準用戶消費模式,掌握商業博弈的主導權。
這一切也將迫使未來所有的商業行為必須要考慮真正以人為本,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去不斷創新,用新的思維(如互聯網+的思維)、新的技術(開發極致產品)、新的行為(注重消費體驗與情感交流)方式去適應時展需要。
互聯網+、移動互聯與跨界對我們傳統行業的影響是最為深刻的,目前的微信與微商其實就是互聯網時代產物的最典型代表。微信在改變傳統的溝通交流方式,給到用戶簡單、方便且|生價比高的超強體驗感的同時,直接跨界打擊了具有壟斷性的通信行業,而且直接開辟了“微商”這種新的商業銷售模式。
“互聯網+“時代加劇了行業的洗牌,在經營中,目前無論是零售商、商還是廠家,已處于洗牌的階段,如果企業不去擁抱、創新,即便過去是如日中天的企業,也許一夜間便轟然倒塌,也可能像思埠集團一樣,曾今名不見經傳,如今突然崛起,這就是“互聯網+”開創的新的商業模式所帶來的巨變。
互聯網也改變了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和購物行為,同時也影響了他們對品牌的認知方式。對于愈加有主見的成熟的消費者而言,鋪天蓋地的廣告強制進入眼球的宣傳效果越來越弱,她們會更相信朋友的切身推薦,這種主動接受的傳播方式效果更為凸顯。品牌的粉絲,就是品牌最大的傳播力。與此同時,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已不僅僅是產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品牌所傳達的情感認知。
在未來,好的商業模式必須要有好的產品,好的產品要有一群真正的粉絲,而主力人群正是80后、90后。現在是年輕人為主導的新消費時代,我們要真正去了解她們需要的產品,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需要有更多的趣味和靈魂,去迎合她們做相應的商業配套。
微信剛誕生時,很多人難以把它和QQ、微博區別。兩年來,微信“潤物細無聲”地經營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態環境:不是微博的“廣播”而是朋友圈內的“窄播”,不是鋪天蓋地的信息海洋而是自主優質的信息訂閱,不僅傳播文字還可以傳播圖片、音樂和視頻,這一切,有網絡即免費。有網友調侃,一個微信“語音”,動了三大傳統運營商的最后一塊奶酪,給幾億網民節省了不少米米。
42歲的馬化騰對微信商業化十分謹慎,定義“微信是連接人與服務的平臺,是以服務為主的管家”。最近召開的“微信公眾”會,他又確保開放地理位置、客服、語音等九大高級技術接口,而且完全免費。
至2013年年底,微信用戶已經突破六億,包含一億的海外客戶。
馬化騰對微信承載了“騰訊國際化”的希望。外界認為馬化騰已經拿到移動互聯網的船票,而他自嘲是站臺票,不知能否成功到達彼岸,但“喜歡這種在未知里激情探索的過程”。他一直對創新孜孜不倦。微信加入了朋友圈、公共賬號的平臺化模式,這種創新速度已經超越了歐美的同類產品,屬于全球第一。
“我們第一次不僅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線,甚至還領先于美國的互聯網巨頭。”
48歲的大俠馬云,早就因為他的奮斗史、演講口才和淘寶成就聲名貫耳。2013年,淘寶成立十周年,馬云卸任阿里巴巴的CEO,主要負責阿里董事局的戰略決策等,致力教育、環保等等,“從明天開始生活將是自己的工作,商業只是票友”。
同年11月6日,阿里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實際融資額達到16.9億美元,超過當年Google上市首日募集。
隨之而來的雙十一,外界對淘寶再次刷新的350億商業交易額震驚。“票友”馬云接受采訪時說:“我不在乎數字,在乎數字背后的思考。”去年馬云就表示,雙十一不是電商大戰,而是新經濟、新的商業模式對傳統商業模式的大戰,“就像獅子吃掉森林里面的羊,不是因為恨羊,而是生態的必然規律,新經濟已經起來了”。今年,他重申要相信市場的力量,愿意幫助傳統企業轉型升級,也呼吁社會能給電商更健康的生態系統。
馬云也承諾會把雙十一做下去,不是要沖刺某個數字,而是要把雙十一做成中國的感恩節,“廠家感恩消費者一年的支持,拿出最好的商品,最便宜的價格去感恩消費者。”
感恩不是創新,但把中國的感恩節變成雙十一的狂歡,把雙十一變成新經濟向傳統實業吹起的戰斗號角,而在其間又一次次強化阿里獨有的支付寶和余額寶服務,正是馬云的創新。
劉強東一直是個爭議人物。有評論說,“電商十年,京東商城是最大另類,野蠻的增長速度令其賺得成功光環,不盈利靠資本驅動的模式又令其招致空前的質疑。”
2013年京東日訂單量超過50萬單,擁有3萬名員工,注冊用戶突破一個億,全年交易額預計將破1000億元透過這些數字,你看到京東在飛速擴大的商業版圖。這一切都源自劉強東很強硬地推動自己的“另類”措施,始終堅持:“創業的根本是創新”。
2003年他力排眾議,將實體零售全部搬到線上,不求高毛利率,而把成本控制和高效率作為立足根本,極速擴大規模,成就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2010年首創“211”限時達服務,已經成為全球電商行業的配送服務標桿。
十年后的2013年,劉強東提出“修養生息”, 一年來赴美游學,在哈佛大學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要為大平臺戰略鋪路。
“出乎意料。”當得知自己創立的公號“十點讀書”的后臺用戶達到1000萬時,林少多少有些驚喜,他從沒想過自己4年前憑興趣做的這個有關讀書的自媒體,能在如此浮躁的當下“俘獲”千萬粉絲。
這發生在2016年中秋假期的第二天,9月16日晚上10點。
幾分鐘后,林少便在朋友圈發了一段頗為感性的文字:謝謝這個時代,還有朋友們的長期支持,繼續造夢,朝下一個目標出發。
此時的他也不會想到,他要感謝的“這個時代”正發生著變化:兩周后,微信自媒體刷閱讀量的新聞便引爆朋友圈,給整個行業招來一片罵聲,唱衰論調也由此而起。
不可否認的是,自媒體行業在經歷過去4年的野蠻生長后,終于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兩極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好的會逐漸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差的會逐漸在競爭中被淘汰。”2015年底剛推出公號“商業人物”的遲宇宙說。
也因此,無論是林少這樣的先行者,還是遲宇宙這些后來者都必須思考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在后自媒體時代,面對漸近飽和的用戶增長以及日益疲勞的用戶審美,如何保持長盛不衰?
從玩票到創業
時間回到十年前。
2005年,西方的blog進入中國,演變成中國版的“博客”,這被認為是國內最早的自媒體形態,到2008年的全盛時期,中國的博客數量有1.07億。不過,一年后,博客的地位便被迅速崛起的微博取代。
只經短短三年,2012年8月之后的自媒體便開始向微信進發。
當公眾號平臺推出后,原本駐扎于微博的大量自媒體開始轉戰微信。
林少便是其中的一個。
中學時代便喜歡讀書的他, 2010年就在微博上開了一個名為“每日好書推薦”的自媒體賬號,兩年內吸引了幾十萬擁躉;但2012年底,他還是把“每日好書推薦”從微博搬到了微信上。
“就是想嘗試一下。”林少對《t望東方周刊》說,當時大部分做自媒體的都是基于自己的興趣,并沒有明確目標。
這一點秦朝也贊成,“很多人做自媒體是玩票性質。”但他并不在此列,“自媒體是我的創業項目。”
在2013年7月底做公號“餐飲老板內參”之前,秦朝有過一次做培訓網站無疾而終的經歷,而后便把創業方向轉向了自媒體,“因為創業成本低,加上當時微信自媒體苗頭漸長。”
“2013、2014這兩年隨便注冊個賬號就能獲得很多人關注,一些稍微有特色的自媒體粉絲數都是成倍增長。”秦朝對《t望東方周刊》說,微信自媒體也由此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并漸成氣候。
微信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7月底,微信公眾賬號總數就已達580萬個,且每天新增1.5萬個。
不過,林少明顯感覺到,2014年后,抱著玩票心態入場的自媒體減少,而把自媒體當創業項目的人明顯增多。就連他自己也在2014年將“每日好書推薦”更名為“十點讀書”,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創業中。
更有甚者,像遲宇宙的“商業人物”、賈曉濤的“三聲”這類2015年底才涉足市場的,都是拿到了幾百萬元的前期投資后才啟動。
而正因為投資人的涉足,自媒體行業又迎來了一波。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2月,微信公眾賬號已增至1000萬個,日提交群發消息數超過70萬條。
這意味著,過去三年半時間里,每月新增25萬個微信自媒體。
都是賺錢惹的禍
不久之后,自媒體們開始嘗到甜頭。
林少的“每日好書推薦”在2014年便吸引了書商關注,有書商找上門,提出付費推薦其旗下圖書的要求。
雖然第一單廣告收入只有上百元,但卻讓林少看到了自媒體的“無限前景”。
而秦朝的“餐飲老板內參”、黃章晉的“大象公會”都因龐大的粉絲基數以及高企的閱讀量成為廣告商追逐的對象。
這些廣告從幾百元起步,一路走高,到如今已漲至幾十萬元,大象公會頭條廣告的報價如今已高達20萬元,二條廣告報價也有10萬元。
自媒體市場的異動也始于此時。
“原本玩票性質的自媒體有了可觀收入,讓很多人看到了商機,于是蜂擁而入。”擁有自媒體、且在代運營多個公號的業內人士何芳(化名)對《t望東方周刊》說,但此時進入市場的自媒體已褪去理想化色彩,并不諱言更直接的賺錢目的。
他說,有公司為了賺錢,會先注冊多個自媒體營銷賬號,其后找技術公司瘋狂刷粉絲數、文章閱讀量,然后再用這些高得驚人的后臺數據吸引廣告商,以此獲得高額利潤,“這種公司還不在少數。”
慢慢地,這些營銷號及其背后的刷量公司和公關公司便形成了一個隱秘的產業鏈,“十點讀書” “餐飲老板內參”甚至“大象公會”這類自媒體開始受到沖擊。
“營銷號的廣告價格比大號低很多,但刷出來的數據跟大號相差無幾,很多公關公司為了節省成本會選擇營銷號作為投放平臺,真正的大號收入自然就減少了。” 何芳說,用戶也開始因自媒體上無處不在的廣告感到厭煩。
這讓遲宇宙這樣的后來者感到壓力。
“在一些垂直領域,原創內容的自媒體仍有機會,但想要成功,確實比以前更難了。除了要有出色的內容外,更要想好商業模式。” 他對《t望東方周刊》說。
其實,在做“商業人物”之前,遲宇宙出于自己的興趣也開過幾個公號,最后都荒廢了,“純靠興趣,很難長久堅持下去,商業模式是一種動力和壓力。”
但此時,即便是林少、秦朝這類先行者也明白,僅依靠單一的廣告模式已不合時宜。
“廣告是最基礎的商業模式,是自媒體與生俱來的,但廣告帶來的收入比較穩定,已很難有大的增長。”林少說,過多的廣告不僅會影響自媒體的內容品質,還會影響用戶的閱讀體驗。
實際上,不少公眾號的文章假“原生廣告”之名,常常突兀地出現廣告內容,與文章本身的內容產生嚴重割裂,許多用戶看到最后發現是廣告,難免有種受騙的感覺。另一方面,有批評稱,內容生產與廣告經營糾纏不清,這種在傳統媒體屢受討伐的違規操作,在自媒體平臺上居然大行其道,見怪不怪,可見監管覆蓋仍存在盲區。
更為關鍵的是,自媒體尤其是營銷類自媒體為了賺錢,忽略廣告質量,導致大量虛假廣告趁機而入。2016年9月1日起實施的《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瞄準的正是這一問題。
“廣告可以用來維持自媒體的日常開支,但要想長遠地走下去,自媒體需要找到除廣告外、更貼近自身定位和用戶需求的多元化商業模式。”自媒體“三聲”的合伙人賈曉濤對《t望東方周刊》說。
衛生巾成爆款
“十點讀書”選擇的商業模式是電商,這也是目前多數百萬級別粉絲基數的大號普遍瞄準的變現途徑。
“經過過去幾年的積淀,自媒體的粉絲群體已經相對穩定,黏度也比較強,這時候做電商賣產品是比較合適的選擇。”林少說,況且粉絲本身就有購物需求,“那我們為什么不滿足他們呢?”
2016年初,“十點讀書”上線了購物板塊――“十點好物”,售賣包括圖書、文創、家居在內的多種產品。不過,林少在最初推出產品時并不順利,一款茶葉就因銷量過低而下架。
“這就是沒有了解清楚用戶到底想要什么。”林少說,后來他開始分析十點讀書的用戶結構,發現女性用戶占比高達70%,“那我們再選擇產品時就會著重考慮她們的需求,更有針對性。”
最終,一款小清新衛生巾成了“十點好物”上的爆款,一個月內賣掉了一萬多條。到2016年9月,電商業務收入已占到“十點讀書”總營收的30%。
相比之下,時尚領域的自媒體大號“黎貝卡的異想世界”做電商要容易得多。
其創始人方夷敏告訴《t望東方周刊》,2016年8月初,“黎貝卡的異想世界”跟故宮文化珠寶合作推出了限量款首飾,原本只設計了400件,但20分鐘就售罄,后來因想要的人太多又追加了3000多份。
一款單價1000多元的德國設計師品牌珍珠配飾經“黎貝卡的異想世界”推介后,半小時就賣了20萬元,7天賣了142萬元,“后來把歐美的貨都調到國內了,但最后還是因為預訂量太大,設計師做不出來而強行下架。”方夷敏說,接下來她還要和美國獨立設計師品牌合作限量款包包。
而秦朝也計劃在明年打造一個專賣餐館所需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的電商板塊。
當然,并非所有自媒體的電商嘗試都會成功。
科技自媒體“差評”在2016年2月涉足電商,主打設計感強的科技硬件產品。和“十點讀書”以及“黎貝卡的異想世界”不同的是,“差評”上的所有商品均由其團隊設計好后交由廠家定制生產然后銷售,而非只是提供渠道的代買。
“差評”的電商業務在近半年時間內都處于虧損之中,直到近兩個月才實現盈利。
“我們有80萬粉絲,但真正愿意掏錢買產品的人并不多。”“差評”的聯合創始人夏天向《t望東方周刊》坦言,未來電商不會是其重點拓展方向。
遲宇宙也不看好自媒體做電商,“粉絲基數大,不代表活躍粉絲多,也不代表他們愿意花錢,況且電商和自媒體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一個是渠道一個是內容。”
老板們搶著報名
除了電商之外,自媒體們扎堆切入的領域是培訓。
“十點讀書”在2016年5月推出了付費的在線學習課程,涵蓋了情感、心理、美學、職場、生活等五個領域,僅過去5個月付費用戶就已達到5萬。
林少說,這些線上課程都是和專業老師或者培訓機構合作,雙方利益分成,其中最火的一門69元的心理學課程,上線一個月就銷售了2.5萬份,整體銷量達到10萬量級。
“我們的課程費用比一些在線教育平臺更低,性價比更高。”林少說,關鍵是其用戶多半喜歡學習,也愿意為此付錢,“所以未來我們會把課程業務放在重要位置去推。”
“餐飲老板內參”也不例外。 與“十點讀書”相比,其涉足培訓業務的時間更早,程度也更深。
秦朝在2016年4月決定嘗試課程培訓,之前“餐飲老板內參”只依靠廣告過活。
隨后,他推出了兩款針對不同層級餐飲從業者的產品:一款是針對餐飲老板、與中歐商學院合作、收費高達12.8萬的高端課程;一款是針對餐飲創業者,收費千元的主題培訓,名為“小灶課堂”。
除線下教室外,“小灶課堂”的用戶還可藉由直播和點播觀看課程,后兩者的收費均為百元左右。
“這其實是針對不同層級、收入用戶群體的個性化需求開發。”秦朝說。
在2016年的“十一”期間,他還組織了一場為期7天、售價4.58萬元的餐飲老板日本游學活動,“一開始就想試試,沒想到那么多人報名,最后去了20多個餐飲老板,光這一場活動就有90多萬元的收入。”
“目前培訓收入在整個收入中的占比已經從零增長到了40%。”秦朝說,得益于此,“餐飲老板內參”2016年上半年的收入已超過了2015年全年。
也有一些自媒體在內容變現上更進一步。
“大象公會”“商業人物”等未來都會嘗試原創書籍出版;而“三聲”未來要做的是基于原創內容的行業智庫以及付費節目。
1.形成圈子,講究人際
做微商,就要合理利用圈子效應聚攏用戶。微信的興盛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朋友圈的良好發揮,而具有較高粘度和交互作用的朋友圈顯然是進行推廣營銷的絕佳之地,是微商最佳支持平臺。當以微信為基礎形成圈子效應,就自然而然出現微信社群。圈子效應將更多的具有共同屬性的用戶聚集,比如經常一起敷面膜的幾個女生,容易產生共同話題,會一起去購買面膜,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要進行面膜的營銷推廣就要優先鎖定有需要的群體,而這個群體的特征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客戶特征。同時,除了較高的朋友圈交互能力,微信還有一個地方值得微商好好利用。那就是排除交流以外的朋友關系。要知道交易依靠的是什么,就像馬云所說,網絡交易其實是架構在信任基礎上的,當你和你的客戶樹立了一種可靠的信任關系,那么你推薦的東西只要對他有用,那么從你這購買的幾率就會大很多。這就是在形成圈子后,微商要注重的人際效應。朋友圈是一個交流和交互的過程,將這些本身就擁有相同關注點的人放到一起,將朋友紐帶和信任作為微商的發展重心,挖掘出的商業效益也是相當可觀的。
2.全局觀念的注重
微商的眼光更要有全局意識。很多電商在平臺經營時太過于專注了,就會全身心的趴在自己的空間,以至于放棄掉很多外在東西,這是一種狹隘的經營之道,不是微商所應該有的眼光和思維。微商在經營時,要善于利用它山之石,為自身受益,在經營過程中要有全局意識和長遠的眼光。
3.借自媒體起粉絲經濟
微商要借助自媒體產生粉絲經濟。自媒體越來越興盛,雖然自媒體與產品銷售看似毫無關系,但是當你真正去思考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媒體的加入會讓整個銷售過程更加明朗和細致。例如銷售美妝產品,這個時候利用自媒體推送一些關于美妝的資訊,購買化妝品的心得等,也可以引流至微客紅包移動效果廣告平臺上,讓消費者更加了解你的產品,然后直接關注成為你的潛在客戶。
4.口碑營銷
微商,應該利用獨有的平臺優勢進行口碑塑造。朋友圈的交互能力是當今其他社交產品所不能比擬的,這意味著一個好的文案會對品牌的塑造產生巨大的推送力。而且微信強大的傳播能力是微商可以利用的基點,畢竟是一個朋友圈,畢竟是一個關系紐帶下的個人,朋友用過的哪款產品效果很好,用過南昌方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服務好,馬上就可以一傳十十傳百的傳播開來,傳播速度甩實體店五條街。這種傳播往往能夠帶來最真實的流量,因為信任的存在,為口碑效應背書,口碑就會變成最有力的廣告語。也正是因為看到了這點,越來越多的朋友才會投入到浩浩蕩蕩的微商大軍中來。朋友和朋友之間的傳播帶來的收益往往超出我們的想象。所以口碑效應是最關鍵的一點,畢竟只有有了口碑,我們才能更好地在朋友圈中進行有力的推送和產品的銷售。
未來,微商的發展需要時間
從上文列舉來說,微商的發展需要圍繞一定圈子效應,全局效應,粉絲效應和口碑效應進行有效和有序的發展。也需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從信任和品牌做起,微商這種商業模式,歸根結底還是一種需要賣出商品的營銷手段,沒有買家的信任與強大的品牌,不可能做大做強。
微商的發展是很快的,至今發展不足三年,我國就有約一千萬人做微商,開有一千萬家微店,年交易流水約650億元。其中朋友圈微商400億元,微店150億元,京東、拍拍等微信購物入口占100億元左右。發展太快有時并不全是好事,如今的微商需要時間去積累。現在我們看到的“微商亂象”,其實就是發展初期必然會發生的現象,也是多數新生商業力量初次登臺的必由之路。在經歷了生長野蠻期之后,微商這種商業模式一定會自我修剪、自我完善。
曾在2013年爆發式增長的手機游戲,也經歷了野蠻增長階段,不過在進入2015年之后,那些以量取勝、搶占市場空白的策略已經無法支撐部分企業的持續成長,更加理性的市場意味著“碰運氣”的投機行為越來越少,市場增長率也由2013年的246%降低為2014年的140%,手機游戲市場由此開始進入精品化時代。
微商的發展與之類似,其實任何富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在發展初期都會有一段野蠻生長的經歷,當年的淘寶如此、微博如此,現在的微商也是如此,我們需要給微商更多的觀察期。微信官方平臺的整頓,社會管理相應的法律法規,同樣是保證微商順利發展的前提。
《商業2.0豫商》:開微餐廳是你開始的第三次創業,對于之前失敗的創業,你的總結和反思是什么?
喬贏:我也確實做過一些反思和總結,真正地明白了一點:所有的創新是好事,但是如果商業模式不創新、不拔尖,再好的概念也成功不了。
原來我挑戰麥當勞做連鎖,那個時候商業模式缺胳膊少腿,我開到68家店時,表面上看是直營店,其實不是,后續的產業鏈跟不上。你看麥當勞全球3萬多家店,為什么它能開得那么好,其實是它后面有巨大的產業鏈供應,沒有產業鏈是不行的。
《商業2.0豫商》:具體講講你所理解的商業模式是什么樣的?
喬贏:所有的創業者都是創新者,所有的創新都是要經歷失敗的,都很難一次性成功。其實人們在挫折當中吸取教訓,才能找到核心,也就是商業模式。
好的商業模式+好的團隊+資本助推就一定能夠成功,資本看中團隊和商業模式,他才愿意助推。
我的失敗根本不在于我不勤奮,我比誰都勤奮,我每天早上五點鐘起床,晚上十二點才睡覺,一天十幾個小時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我比誰都愿意落地,別人都說我不可能研發出方便燴面,但我能在標準化流程中研發方便燴面,這種面和燴面館的味道沒有什么兩樣。實際研發中碰到很多難題,我一個個克服,我還申請到幾個專利。
吃苦耐勞和落地都沒有問題,那么為什么老是出問題呢?最后我明白,我選擇的這條路必須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沒有好的商業模式,產品或品牌再好也走不遠。所以從挑戰麥當勞到康酷到今天,我不僅要打造新概念,更重要的是探索怎么樣才能成功?核心是什么。現在我找到了核心,就是優秀的商業模式、優秀的團隊和資本助推,有了這三樣,不成功都難。
《商業2.0豫商》:那你第三次創業為紅高粱設計出什么樣的商業模式?
喬贏:我第一次創業連鎖,第二次是做快消品。在這種情況下,我又遇到一個新的挑戰,這個時候世界正在興起移動互聯網,如果這個世界不和互聯網連接在一起,是沒有長遠前景的。我開始研究如何將傳統產業和互聯網結合。我認真地研究了小米模式,中國有中國的競爭模式,國外有蘋果,雷軍能夠在夾縫中率先打出一個小米,粉絲達到數百萬,這就是商業模式的力量。
研究之后,我參加了北京的一個課程,系統地學習了商業模式,我至此明白,真正的成功是商業模式整個系統的創新。商業模式涉及的方面更廣闊和細致,每個方面都需要精準把握,比如說,誰是你的消費者,越精準越好。
我研究我的產品發現,白領中午吃飯時間緊,需要快,盒飯又害怕不衛生,這里面他們需要快捷、方便、安全、好吃、價廉、時尚,缺一不可,他們有內在需求,有夢想,希望創業,喜歡追逐財富英雄,我們紅高粱也符合這樣的精神需求。內在和外在的需求紅高粱都符合要求。
但是我們發現泡得沒有煮得好吃,所以就自制設計了電熱碗,如果你能成為紅粉成員可以送一個電熱碗,還有一本我寫的書,以及一份依個人口味定制的營養早餐。
白領以后的生活會很方便,我們配了營養餐包,男生吃山藥面,女生吃玫瑰面,選擇具有多樣性,我們的口號是“你的口味你做主”。一份套餐的價格控制在6~8元錢,不僅僅只有面。
“這么好的商業模式不投是豬”
《商業2.0豫商》:這次和弘基資本是什么時候開始接觸的?
喬贏:我們接觸已經有一年半了。
《商業2.0豫商》:弘基資本看好你的產品嗎?
喬贏:他不是看你一碗面一碗面地賺錢,他看到的是未來價值,商業模式的價值。他看未來價值,他的注意力關注的是今天我三元錢進去,年底的時候是不是六元錢出來。這就是資本成功的基礎。
《商業2.0豫商》:弘基資本為什么投紅高粱?
喬贏:第一,因為他再也找不到一個二十年來孜孜不倦就只為把面做好的“偏執狂”了。
第二,我有好的商業模式,我們見面剛剛談了五六分鐘他們就肯定了我們的商業模式,一個企業有好的創業者和好的商業模式,這是資本最喜歡的。
第三,這個模式是輕資產的,他不像銀行或者投資擔保只看重重資產,資本反倒是喜歡輕資產,一個重資產的企業,它的創新力不足,當今企業的四大卓越特點是:有成長空間,輕資產(一般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10%~25%的為輕資產,超過40%就是重資產),周轉性好,客戶黏性大。我們的企業也恰好符合這樣的特點。
《商業2.0豫商》:為什么每次失敗之后都能找到新的投資者?你覺得他們為什么愿意給你投資?
喬贏:美國硅谷投資人會給什么樣的人投資。流行三句話:“五次創業理論”,這是他們提出來的五次創業理論,說全世界都在刮互聯網臺風,再大的個子都不能頂住十二級臺風,比如諾基亞、摩托羅拉,多大的企業,也經不住互聯網思維方式的轉變所帶來的變革。所以每一個企業都要不斷地進行自我革命,也就是自我創新,只要有創新就一定避免不了挫折和失敗。
只有符合規律的才能實現目標,但規律不是一下子就能摸到的,我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就需要實踐,實踐就意味著要面臨失敗和挫折,每次失敗就更接近真理,從這個角度來說,失敗是必然的。所以失敗多了就更接近真理了。
河南沒有金融家,只有銀行和擔保,而這些機構只是從看過去開始,你以前次次失敗,他就不敢投你。但是風投不是看這些的,股權投資人是看你的故事和未來。他們通過是投人、投模式、投夢想、投創業者對于事業的執著。
“紅高粱做的是創業面、立志面”
《商業2.0豫商》:請給我們一個選擇紅高粱燴面的理由?
喬贏:我現在打造的這個項目,和創業精神相聯系,而且健康,品牌的這種精神加到面里,我們打造的就不僅僅是面而是創意。我去年最大的收獲之一是吃到了褚橙,褚時健74歲開始再創業,84歲有成果,除去褚橙的味道和24:1的甜酸比,更關鍵的是看到這個橙子背后的故事。所以我們打造的這個面,也是有相似的品牌故事。現在我們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和資本的力量,來推廣這個創新的模式,這完全是激勵人的一種東西,人們吃這個面的時候,不僅僅是在吃面了,而是受到一種正能量的激勵。
《商業2.0豫商》:你覺得有多少人會更關注你的故事呢?
喬贏:這個得看個人的營銷水平,有的人能有的人不能。我們現在依靠互聯網來實現,現在已經有面和精神力量的鏈接了。這個不是我發明的,美國有個喬布斯,中國有個喬不死,創業的這個面自然而然地體現在面上了。
《商業2.0豫商》:你怎么定義成功和失敗?
喬贏:什么叫成功呢?永不放棄的失敗者,投資機構非常愿意投資這種人,因為你沒有失敗的教訓,怎么判斷你一定會成功,只有失敗過的人,知道失敗是什么樣子的,抱著永不放棄的精神東山再起,資本家是會投資的。
我們中國要想真正鼓勵創業者,首先我們人的觀念要改變,其實我們都沒有弄明白什么是成功,成功根本就不是成功,是無數次失敗之后的結果。“成王敗寇”,怎么會是“寇”呢?失敗之后放棄的才是“寇”。不放棄一定會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