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糧食生產論文

糧食生產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2-22 17:13: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糧食生產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糧食生產論文

篇(1)

1種植面積相對較小,糧食產量不高

受到種植業結構調整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山區糧食種植的面積日益減少。響應我國政府的號召,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廣大農民開始走向多種經營的道路,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受到此類因素的影響,山區糧食種植面積大幅減少。如某縣因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在其生活的山區大面積種植食用菌,并由此獲得了豐厚的收入,但是受此影響,山區糧食種植面積卻大幅減少。而且,由于在糧食種植過程中,農民付出的較多,但是收到的經濟回報卻比較少,這就嚴重挫傷了許多山區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進而轉向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最終導致山區糧食種植面積不斷減少。

2糧食生產科技含量低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許多山區的農民知識水平還非常低,這就使得農業種植生產技術在這些地區的推廣和應用受到了非常大的阻礙。而且,許多山區,農戶數量非常少,而且住的比較分散,這就使得信息傳遞面臨很大的困難,即使政府部門想對此處的農戶進行現代農業生產設備使用方法培訓,也會面臨重重阻礙。再加上許多山區農戶的種植方法缺乏科學性,進而導致山區糧食生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3基本農田建設放松,耕地質量大幅下降

在許多山區糧食生產基地,當地農戶放松了對農田水利的建設,而且一些地區的政府部門對那些產量較低的山區田地所投入的改造資金較少,這就導致了許多山區耕地質量大幅下降。雖然許多地區建立了排灌設施,但是由于當地政府只是重視建設而忽略了管理,也是最終使得這些設施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進而使得山區耕地質量不斷下降。

二、山區糧食生產發展措施研究

1政府部門切實提供政策保障

從宏觀的角度出發,我國政府應該不斷完善山區農田建設的法律法規,而且當地政府部門要對國家的相關法規政策貫徹落實,盡可能地保護山區農民的利益。政府部門還應貫徹落實農田保護政策,不斷激發山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政府部門還應該建立農村地區生產技術培訓體系,政府部門安排專人無償對山區農戶進行糧食生產技術培訓,不斷增強農民的知識水平,進而實現科學種植與生產在山區農地的應用于推廣,進而為山區農民進行糧食種植與生產提供有效的技術保障。

2因地制宜以提高農民種糧相對經濟效益為目標,努力提高保障水平

首先應該加大對基本農田的保護力度。山區耕地是進行糧食生產的基礎,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其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所以為了保證山區糧食的生產,當地政府應該建立最嚴格的保護制度,通過制度來保障生產,針對那些非法占用耕地的行為進行嚴厲懲治,盡可能減少對基本農田的損害,進而使得山區耕地的生產能力有所提高。其次,要加大山區農田基本建設力度。因地制宜加強山區糧田機耕路和水利設施建設,而且要加強管理,通過這種方式,盡可能擴大旱澇保收面積。當地政府要通過多種渠道進行資金募集,進而獲得更多機構和單位對山區農田事業支持。農機部門要研發出適應山區的小塊小型農機具。受到山區地理因素的影響,其農田大多面積較小,所以,如果加大小型農機具的研發力度,將會顯著提升山區農地的生產力,如小型機動打谷機、小型耕地機,小型全自動噴霧器等,這些機具將會顯著改善農民的生產方式,進而有效提高山區農田的生產力。

3針對山區耕地開展糧食項目推廣

開展糧食項目推廣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山區田地的糧食生產能力,而進行項目推廣的過程中一定要符合當地農民的意愿。例如,可以在山區耕地進行拋秧項目的推廣,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拋秧項目很難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所以并不受農民的青睞,但是當聯合收割機推廣應用之后,拋秧的人工成本大大降低,這對農民來說,其生產效益就會大大提高,所以值得推廣。也可以在山區進行再生稻的推廣,因為再生稻的人工成本較低,所以通過種植再生稻,則可以顯著提高山區糧食的生產力,這也符合當地農民的意愿。當然,我們還應該注重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的推廣,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是有效控制水稻病蟲害發生與防治的最好辦法,尤其針對遷飛性害蟲效果非常顯著,而且進行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可以有效降低農藥成本,進而提高耕地的生產效益。

三、結語

篇(2)

遼源市屬于低山丘陵區中溫地帶,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嚴寒,夏季高溫多雨,春秋兩季節比較短,氣候多變。耕地山、平、坡地各占1/3。土質灰棕壤與白漿土占83.27%,山地怕旱,平地怕澇。歷年來有稍旱高溫年豐收,雨澇與低溫年欠收的規律。首先要因地制宜調整好種植結構,全市耕地均屬于微酸性,適宜種植各種糧食作物。多年來生產實踐證明玉米是高產穩產作物,增產潛力很大,應充分發揮這個優勢,要通過穩定面積提高單產來增加糧食的總產量。水稻不僅是高產穩產作物,而且還實現以稻治澇的有效途徑,凡水源有保證的地方均應大力開發水田。在糧食生產的每個環節,必須爭取主動做到“早”字當頭,實行早整地、早打壟、適時早播,提高播種質量,做到一次播種保全苗,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穩產增收。

2.大力普及常規適用技術與積極推廣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實行集約經營

很多常規適用技術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中創造的,在各個時期的糧食生產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并且到現在仍然有旺盛的活力,大力普及常規適用技術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加速農業技術改造,促進糧食增產。應認真總結推廣各種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在有限的耕地上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因地制宜推廣合理密植,合理間、套、復種,充分發揮時間、空間、地力的增產作用,是實施集約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產量的重要途徑,也可以調節糧食結構,增加經濟效益。玉米應以緊湊型耐密品種為主,采用省時省工的單粒播種技術,是玉米播種史上的一次革命。在種植業調整結構中,水稻生產越來越占有重要位置。大力普及旱育苗的標準,施行機插、拋秧,實行早插,施足底肥,巧施蘗肥,補施穗肥。合理使用化學除草劑,大力提高水稻單產水平,按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規程生產優質的無公害水稻。

3.糧食生產效益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結合,建立糧食生產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農業生產是復雜的綜合性生產,本質上是物質、能量的轉化,一方面從環境輸入原料,中間經過生物群體轉化、交換,然后輸出糧食等產品。糧食生產要獲得大量的產品輸出,必須有相應物質和能量不斷輸入。糧食生產轉化資源是多方面的,如土地、勞力、資金等特別是自然資源是糧食生產的重要資源,作物要高產、穩產,就必須從環境中吸收能量和養分,而且產量越高就要求獲得的越多。把農業資源保護和利用結合起來,根據資源特點,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建立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首先要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提高作物對環境資源的依賴適應性、能量、物質的轉化率。我市增產糧食要充分利用太陽能,大力提高光能利用率,這就必須通過增加葉面積指數以獲得更多的光能來實現。實行合理密植、間種套種是一個有效途徑。作物在肥力、密度、個體配置形式的三個因素協調良好的生態環境下,才能發揮最佳增產效益。糧食生產發展還必須協調農、林、牧生態結構關系,以加強物質、能量的轉化。農與牧的原料與肥料是供求與連鎖關系,一方增產可引起雙方增產,雙方增產又引起多方增產,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林業對農業增產作用很大,良好的植被可調節農業生態系統的輸入輸出,有利于改變農田小氣候,促進農業穩產增產。使農林牧之間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4.加強農業與技術推廣工作,建立多形式、多層次的技術服務體系

篇(3)

1創新工作思維模式

1.1加強農業項目頂層設計

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農業項目的集成作用,近幾年,農業局在項目規劃上,加強了頂層設計,集中區域實施項目。2013年把高產創建與現代糧食生產基地建設、新增糧食產能、土壤有機質提升、病蟲害綜合防治、測土配方施肥和農機示范等項目有機結合,在召公等3鎮集中實施,建設了3萬畝高標準農田,改善了項目區基礎條件,增強了多種農藝措施的疊加效應,提升了項目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2開展高產模式攻關與競賽活動

為了充分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在高產創建示范區開展了一系列超高產試驗示范,組合技術開展高產模式攻關,積極尋求糧食超高產的技術途徑。為了調動示范區農戶參與高產創建的積極性,組織開展了高產競賽活動,對示范區內面積3畝以上,小麥畝產超600kg、玉米畝產超700kg的,由村組推薦或農戶報名,經農技人員測產核實,給予500元以上的化肥等物質獎勵,2013年有3個農戶獲獎。

1.3加強農機農藝的緊密結合

高產創建作為一項農業綜合工作,實現農機農藝的有機統一至關重要。近幾年,在縣農業局的協調下,積極加強與農機部門的緊密銜接,實行綜合辦點、聯合抓片,解決了過去單一抓點、農機農藝難以結合的技術問題,實現了單一技術的疊加,提高了抓點質量。

1.4開展“校地”和“農企”合作

為了提高糧食生產效益,拓寬服務層面,2013年積極開展“校地”和“農企”兩個合作。一是在市、縣組織部門的倡導下,加強與楊陵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地合作”,在項目區引進種植優質小麥武農9862.5萬畝,平均畝產達到510kg。二是加強與老牛面粉、巨良種業的“農企合作”,協助農戶、合作社與企業簽訂生產訂單,實現了優質小麥的訂單生產和產銷對接,提高了糧食生產的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拓展了高產創建的內涵。

1.5積極培育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

為了提高糧食生產組織化、規模化程度,積極培育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近幾年在項目區積極扶持、協助成立了廣起、三良、召豐、良友等6個糧食生產和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采取項目傾斜、資金扶持、牽線搭橋等多種形式為合作社配備農業器械60多臺架,資金扶持70多萬元,牽線搭橋實施小麥訂單生產6000畝。其中廣起合作社2013年流轉土地320畝,實行糧食集約化生產;三良和召豐兩個合作社在項目區開展專業化病蟲統防統治10000畝;同時培養了10多個種糧大戶,在項目、物資上給予傾斜,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在高產創建活動中示范和引領作用。

2創新技術攻關措施

2.1大力推廣秸稈還田

以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為依托,加強與農機部門的緊密配合和對廣大群眾的積極宣傳,大力推廣小麥高留茬機械粉碎還田和玉米秸稈機械粉碎腐熟還田技術,全縣秸稈還田面積達70%左右,項目區群眾實施秸稈還田面積在90%以上,為減少污染、培肥地力、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奠定了堅實基礎。

2.2示范推廣小麥寬幅播種技術

小麥寬幅播種技術引進以后,曾出現應用方面的問題,縣農業局及時加強與農機部門的協作,積極開展試驗示范和機具調試,通過不斷完善和總結,寬幅播種在項目區示范面積不斷擴大,得到了群眾的充分認可。

2.3玉米單粒硬茬直播技術

為了提高玉米播種質量,簡化間、定苗程序,減輕勞動強度,確保留苗密度,從2013年開始,積極引進推廣了玉米單粒硬茬直播技術。播前與農機部門協作,提早調運播種機具,培訓農機手、調試調節機具,全部采用寬窄行單粒播種,確保了留苗密度,農技人員對百畝攻關田播種過程全程跟蹤,萬畝示范片除麥行點播外基本上全面推廣了單粒播種。

2.4玉米播種同機施肥技術

以往麥行點播或硬茬直播玉米多為白籽下種,施肥多在7月中下旬,容易形成苗期肥力不足,苗弱、苗小、參差不齊。結合玉米播種方式的改變,積極示范推廣玉米播種同機施肥技術,一般每畝機施三元復合肥25kg,后期再補施尿素20kg,這項技術的應用推廣,有效地解決了玉米前期生長發育緩慢的問題。

2.5全面推行專業隊統防統治

篇(4)

1.1糧食播種面積銳減,糧食總產減少

首先,種植業結構調整壓縮了糧食面積,糧食生產不能使山區農民脫貧致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入人心,農民發展多種經營的積極性普遍高漲,糧食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古田縣1995~2013年間,隨著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民生活得到改善,而糧食種植面積呈遞減趨勢。其次,種糧成本高,糧價低,種糧相對經濟效益低,農民積極性不高。以平湖鎮為例,2013年該鎮水稻平均每667m2產量515kg,產值1400元,扣除種子、農藥、化肥等物化投入236元、耕田費用120元等兩項支出費用356元后,每667m2純收入僅1044元;如果是用手工進行插秧、播種、田間管理、收割,平坦、大丘的好田平均要用6d,小而差的田平均要用10d,而這還只是粗耕粗種的用工,種糧1d的工資才100多元,古田縣戶均耕地約0.25hm2,年收入不過3000~4000元。所以,農民只是把種糧當成副業,比較外出打工、種食用菌和種水果,相對經濟效益明顯偏低。

1.2農民科技素質低下

由于農業相對效益低,農村有知識、有技能的青壯年農民都外出打工,從事糧食生產的多為“50、60”隊伍,在吉巷鄉嶺邊村還出現85歲老人種糧的現象。山區地廣人稀,居住分散,信息渠道不暢,科技培訓難度大,新技術推廣速度慢,良種普及率不高,糧食生產多是粗放經營、望天收。2013年,古田縣雖遇風調雨順年景,但全縣水稻稻瘟病發生面積還是達300多hm2,占糧食播種面積的4.5%。

1.3基本農田建設放松,耕地質量下降

農田水利建設有所放松,中低產田改造投入較小。排灌設施建設多在平原發展,但重建輕管,其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山區田受到荒田的影響,水源不暢,大量原有水田改種旱作經濟作物。部分配套水利工程閑置甚至棄毀,農業基礎設施整體效能難以發揮。

2山區糧食發展方向

從古田縣現實情況看,放松糧食生產勢必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可以說,沒有糧食的自給與安全,就不可能有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可以設想,在山區單純依靠發展特色經濟去換取糧食,靠調糧去滿足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口糧消費,以及畜牧業發展的需求,顯然是不切實際的。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必須以糧食基本實現自給為前提。因此,對山區糧食生產發展方向進行科學定位十分必要。

2.1糧食生產要保證居民口糧基本自給

根據分析,古田縣2013年糧食消費總量約為1.1億kg,其中居民口糧消費總量為0.9億kg,按每667m2耕地年產糧食500kg計,居民口糧消費則需1.2萬hm2耕地用于糧食生產。

2.2要適應畜牧業發展對飼用糧生產的需求

2013年,古田縣飼用糧消費量為0.2億kg,而這些飼用糧基本上都是從外地調來的,占全縣糧食消費總量的18.2%。隨著養殖業迅猛發展,對飼用糧的需求必將急劇增加。

3山區糧食發展對策

古田縣耕地資源相對充足,在現有生產水平下,只要把耕地充分利用,正確處理發展糧食生產與農業結構調整的關系,就能確保糧食生產自給。在當前國家重視糧食生產的情況下,也不能放棄了經過多年艱辛努力而取得的調整成果。發展山區糧食生產必須從提高科技應用、激活拋荒耕地上下功夫。

3.1要切實提供政策保障

貫徹農業法規,加大執法力度,打擊坑農害農行為,維護農民利益;落實基本農田保護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要按照“強化公益性、放活經營性”的原則,深化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盡快形成政府公益、企業有償服務、中介組織服務相互補充的農技推廣新格局,為糧食生產及農業綜合開發提供技術支撐。

3.2糧食推廣項目應著重考慮提高種糧相對經濟效益

如今古田縣水稻每667m2產量已超500kg,如果從現有糧食單產水平上想再提高困難很大,而且也無法改變古田縣種糧面積和總產逐年減少的局面。然而古田縣現有荒田面積很大,如果能將這些荒田充分開發利用,古田縣的糧食總產有望實現翻番。要將這些荒田開發利用,糧食推廣項目如果再從提高單產上做文章顯然行不通,故要從農民種糧相對經濟效益上考慮,充分醞釀項目的可行性。表1是筆者近30年來參與或調查的古田縣糧食推廣主要項目的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在古田縣糧食推廣項目應用上,農民的看點主要是省工、省本、技術性不高的項目,而不是單產提高的項目。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提出的“精耕細作”的做法已被當地農民拋棄。糧食推廣項目上也要適當考慮農民的意愿,不要強迫農民,項目驗收上更不能弄虛作假,那樣會讓農民對糧食推廣項目產生懷疑,不利于推廣應用。

3.3幾種糧食推廣項目的探討

目前古田縣農民把種糧只是當成副業看待,他們是會把這種“副業”的經濟效益與種其他作物或做其他工種的經濟效益進行比較來決定是否種糧,種糧的相對經濟效益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就自然提高了。而相對經濟效益往往體現在種一天糧能賺多少錢,而不是體現在一塊地能多收多少糧食上。因此,要鞏固農民接受、已推廣的幾種技術。以下對幾種未得到農民普遍接受并推廣的項目進行探討,供參考。

3.3.1再生稻

古田縣20世紀90年代開始種植再生稻,平均每667m2能多收糧食200~250kg,增產幅度相當大。然而,再生稻在收割上用工很大,早先人工成本低較容易推廣;如今聯合收割機的廣泛應用,再生稻收割用工大就顯得尤其不經濟。農民是這樣算的:種再生稻頭季稻一定要用手工收割,平均每667m2要用2.5個工日,在該縣雇農民割稻每人每天工資,在平湖、鳳埔一帶是260元(而目前在該縣有種植再生稻的地方正好是在平湖鳳埔一帶),在大東一帶是200元;收割費每667m2650元、運輸費30元左右、曬谷50元,共計730元左右,多收的糧食賣不了這么多錢。另外,種再生稻的再生季由于產量低,不方便雇收割機收割,有的還要用手工收。同時,再生稻還要多用肥料、農藥,每667m2成本80元左右,管理上多花1.5個工日。因此,再生稻推廣項目農民不易接受,較難推廣。如果再生頭季稻能改成機械收割,而不計較再生稻的整齊度和產量,也許農民會容易接受。

3.3.2拋秧

在播種和插秧上每667m2可以省1個工日,但每667m2會減產15~30kg。20世紀90年代古田縣有推廣,面積較大。由于拋秧在手工收割上每667m2要多花費1個工日,對比之下,也就沒有省工,然而每667m2還要多用種子0.5kg,所以拋秧無法推廣。但有聯合收割機的應用,拋秧在收割上就不需多花工,播種和插秧上每667m2省1個工日就可有效益,所以可以試推廣。

3.3.3免耕直播

每667m2可收糧食400~500kg,可省育秧、插秧、翻犁田等5個工日。20世紀90年代古田縣推廣了上百畝,但由于技術要求高,手工收割難度大,缺乏資金、技術扶持,免耕直播無法實施。如果在技術上加以輔導,該項技術具推廣可能性,有可能成為向拋荒田要糧的好項目。

3.3.4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

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是有效控制水稻病蟲害發生與防治的最好辦法,特別是對遷飛性害蟲,如稻飛虱的防治效果特別好,既可降低農藥成本,又可省工。但以現有的一家一戶種糧規模,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難以實現。因為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要求高,需要有較為準確的病蟲發生信息,要了解病蟲害發生規律和掌握一定的農藥使用知識,同時還要有一定規模的水稻種植面積和機械設備來實現。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必須要有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配套較為先進的機械設備和有植保知識的科技人員相配合。

3.4因地制宜以提高農民種糧相對經濟效益為目標,努力提高保障水平

3.4.1要切實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

耕地是構成糧食等農產品生產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資源。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護和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嚴格耕地管理,確保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要強化執法檢查,整頓非法占、用地行為。

3.4.2要切實加大山區農田基本建設力度

要因地制宜加強山區糧田機耕路和水利設施建設,減輕山區農民勞動強度,擴大旱澇保收面積。要多途徑籌集資金,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尤其是對山區村的項目支持。不能把有限的項目資金投在平原基礎條件好的田塊搞所謂的形象工程,重復建設,而應將資金投入到真正需要農田基本建設的地方。比如,吉巷鄉薛后村前路、棋盤丘、坑口洋3個自然村的農田除了在村莊附近有百來畝地沒有拋荒外,其余集中在際坑至番巖和洋坪至亭下洋兩大片區的上千畝農田均被拋荒。通過調查發現,農田被拋荒的主要原因是這些農田離村莊較遠,山路陡峭,交通不便,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這3個自然村急需有兩條機耕路來開發拋荒田。還有些山田拋荒是因為水源不暢,野豬危害所造成的。為此,增加山區農田基礎建設投入,消除安全隱患,是防止山區農田拋荒的有效途徑。

3.4.3要把糧食直補資金投放在農田基本建設上

近幾年的糧食直補,每年把幾千萬元資金直接打入廣大農戶賬戶上,農民只會把它當成是一種農民戶口的政策收入,根本調動不起農民種糧積極性,反而造成種糧面積逐年減少。如果把這些資金投在糧田的基礎建設上,那發揮的作用也許是巨大的。

3.4.4農機部門要研發出適應山區小塊田小型農機具

篇(5)

關鍵詞:農業科研;公共投資;糧食生產成本

糧食生產成本不僅僅關系到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的收入,也是農產品國際競爭能力的決定性因素。為此,國內外的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究,得到了很多優秀的成果。近年來,農產品收入增長幅度遠遠不如投入成本的增長幅度大,農產品的經濟收益呈下降趨勢,這使得研究農業科研公共投資對糧食生產成本的影響成為了一個廣泛關注的話題。

1農業科研公共投資的必要性

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已經用實踐證明了現在各個國家農業科研投入不足的問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農業科研投資的高風險性所決定的。農業生產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天時、地利、人和等都是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天時這一方面,比如氣候、土壤、病蟲害等是難以控制的,所以各大投資方都不愿意把資金投入到糧食生產當中去,企業和農戶投資農業科技活動的積極性也不高,使農業科研資源投資長期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1]。正是由于農業科研投資的這種特殊性,使得國內外各大學者對此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研究表明,農業科技投入是一種高回報的投資方式,其回報率一直呈增長趨勢。加大對農業科研公共的投資,促進農業技術進步,提高糧食產量,還能夠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改善品質,優化農業生產要素組合,提高生產效率,使得我國能夠加大對土地的利用率,進一步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推動農業的發展。

2我國農業科研投資現狀

通過研究表明,從整體上看我國糧食生產的投入費用呈現兩種極端化的形式。中東部地區的物質資源和服務費用相對較高,而西部地區的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分析原因不難發現,我國中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資本充足,但是勞動力缺乏,所以服務費用相對較高。而西部地區恰恰相反。我國農業科研投資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2.1農業科研公共投資總量嚴重不足

農業科研公共投資大部分源自于國家財政的投入。但是一直以來,農業科研公共投資只占了國家財政投入的很小一部分,遠遠低于農業在國民總收入中所占的地位,連基本的農業支出都滿足不了,更不用談政府投資來改善農業的科技含量。

2.2農業科研公共投資增長緩慢

我國農業科研公共投資從1990年的10多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60多億元,增長了5倍多,但是同一時期其他行業的科研公共投入和國家財政總支出分別增長了近7倍和近10倍。由此可見,我國的農業科研公共投資雖然在數量上有所增長,但是增長得十分緩慢。

2.3農業科研公共投資強度低

相對于其他行業科研的公共投入來說,我國農業的科研公共投資強度比其他行業的投資強度平均要低0.1個百分點,這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而大多數發達國家強度都會高于2%。相比之下,我國的農業科研公共投資強度就略顯遜色,有待進一步加強。

3農業科研公共投資對糧食生產成本的影響

(1)農業科研公共的投資主要是通過提高單產來降低糧食的生產成本,農業科技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的增長速率遠遠快于成本投入的速度。使用農業科研公共投資的技術后,單位面積產量所得到的收益也比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這就意味著,僅僅依靠農業科研公共投資來降低糧食單位面積的生產成本已經有了很大的局限性。(2)農業投入要素價格對于糧食生產成本有正的顯著影響。目前我國的農業科研公共投資的重點依然放在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上,這是一種間接的影響力。然而農業公共投資還沒有發揮出它對于農作物產量的直接影響力,所以農業科研公共投資還有很大的潛力待開發。(3)我國糧食生產已經呈現出了較為明顯的資本代替勞動的趨勢。所以,提高農業科研公共投資,并利用其來提高農業的生產,能夠節約人工成本,推動農業的技術進步,還能夠在產出一定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達到農業資源的優化重組,改善當下農業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局面。

4政策建議

4.1加大農業科研的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農業科研體系

由于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必然導致政府是農業科研公共投資的主體,而并非是企業和個人。我國長期以來就面臨著農業科研投資嚴重不足的局面,所以政府應該擔起促進農業發展的重擔,從政策和資金上支持農業結構的活動,提升農業科研服務的水平。

4.2大力開展節本增效型技術創新,加大節本型農業技術的研發

增效型的農業技術為降低糧食產品的生產成本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應該繼續開展和推進中小型的技術創新。同時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化肥等農用生產資料的優良品種還有待改善,以后還要特別注意成本節約型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4.3統籌安排農業科研經費的投入,注重資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我國的農業科研體系是按照行政區劃由上至下而設置的,擴大糧食種植區域是根據自然條件來劃分的,這兩種區分方式的不同就導致了一些問題的出現,比如有些適合種植糧食作物的區域,它的科研水平和投資力度都無法滿足當地的需求[2]。而不適宜種植糧食的區域,農業科研投資又過大,容易造成浪費。因此農業科研經費的投入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推進種植業技術的進步。總之,農業科研公共投資對于糧食生產成本有非常大的影響,只有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并且投入到正確的地方去,才能夠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鄧琨.農業科研公共投資對糧食生產成本的影響[D].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

篇(6)

一、高等農業院校圖書館在中原經濟區建設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實施成效

積極服務區域、行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是河南農業大學的優良傳統。作為河南省重點支持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在興辦百年農業高等農業教育歷程中,始終堅持傳承大學精神,切實履行農業大學使命,充分發揮農科積累深厚、學科門類齊全的學科優勢。迄今為止,已為國家培養了以玉米育種專家奠基人胡廷積,小麥育種專家陳偉程等為代表的20萬名高級創新人才;建設了河南省唯一國家重點學科作物學團隊;以及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煙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9個國家、河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特別是近年來邊連續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一批重大科研獎勵。目前,學校下設20個學院,84個本科專業(方向)。擁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9個一級學科省部級重點學科,34個二級學科省部級重點學科,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了農、工、理、經、管、法、文、醫、教、藝10大學科門類。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在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農業經濟發展中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實施。

1.建立小麥、玉米專題數據庫,使農業科研人員快速準確地獲取有效的農業科技信息。21世紀是信息時代,科技人員要在短時間內找到十分適合自己真正需要的情報信息,就需要信息量大、分類合理、查找方便的專題特色數據庫。而中原經濟區建設在發展工業現代化同時,農業經濟的發展將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核心,特別是河南省利用有限的土壤資源生產了全國近10%的糧食,其中小麥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4左右,玉米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因此,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建設小麥、玉米特色專題數據庫是中原經濟區建設農業經濟發展的必要需求。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經過長期的建設和發展,具有涵蓋農作物、畜牧家禽、農村能源等方面較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形成了以農業、生物文獻為主體的館藏體系。圖書館充分發揮文獻資源、科技人才等優勢,圍繞河南省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任務、根據中原經濟區發展需求,先后建起了小麥、玉米等專題特色數據庫。特色數據庫促進了農業科研人員水平與能力的提高,使學校科研水平不斷步入新臺階。小麥、玉米專題特色數據庫分別以建在學校的“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鄭州國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科研單位、國家級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為依托,以圖書館豐富的專業文獻信息資源為基礎,以網上資源為重要補充,重點收集國內外出版的圖書、期刊、會議論文等文獻中有關方面的情報信息,建立了書目、期刊題錄數據庫,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新品種、優異種數據庫,科研機構、科研成果、知名專家數據庫,市場信息、統計數據數據庫。小麥、玉米專題特色數據庫可為用戶提供特定學科范圍或某一主題的網上信息資源集合,便于農業科技人員快捷、方便地進行信息交流和利用。農業科技人員可以隨時點擊咨詢,與咨詢員進行交流,并可以在工作時間以外留言咨詢。數據庫的信息營銷服務,通過對信息產品與服務進行分析、調研等過程,實現了與信息用戶的價值交換,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業科技人員的信息需要;通過主動服務,能夠挖掘農業科技人員潛在的信息需求,不僅使農業科技人員的需求得到極大的滿足,同時為特色數據庫的信息補充提供了條件。專題特色數據庫,為小麥、玉米的科研、生產提供全方位、深層次的文獻信息服務,改變了小麥和玉米研究、生產中各種文獻信息利用難的現狀,為農業科技人員的科研立項、成果查新,以及貿易人員及時了解市場信息等方面提供方便,成為從事小麥和玉米等農業科技人員獲取文獻信息資源的主渠道。同時,小麥、玉米專題特色數據庫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全世界的研究、生產現狀,為農業科技人員正確把握其研究發展趨勢提供便利。小麥文獻信息數據庫因其特色突出、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獲得CALIS管理中心二等獎。小麥、玉米專題特色數據庫為學校科研項目《冬小麥根穗發育及產量品質協同提高關鍵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黃淮區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豐產高效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及時提供了大量信息服務,起到了較好的作用[4],為河南省糧食總產連續10年奪得豐收,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2.搭建農業情報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農業科技人員的跨庫檢索。盡管農業科技信息琳瑯滿目,但使用起來常常不盡人意。既有商業數據庫的壁壘,更有各建設單位“防火墻”的阻隔。因此,必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構建互動、互聯、互助、符合農業發展需要、適應市場競爭的農業科研創新平臺,包括成果轉化平臺、試驗儀器共建共享平臺、學術交流平臺和信息資源共享平臺[5]。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積極參與多家信息情報單位聯合建設的“河南省科技文獻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為該平臺提供了21000萬條小麥、玉米科技情報信息,10.6萬余條煙草科技情報,960多條科研成果、知名專家等科技信息[6]。不僅為河南省相關科研院所的有關人員提供了及時、必要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為中原經濟區建設中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3.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實現農業科技信息遠程快速服務。隨著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化教育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流趨勢。遠程化服務模式改寫了傳統的傳輸方式,多媒體網絡可對各種科技情報資源進行設計、處理、檢索和傳遞,為超越時空和地域的限制創造了條件,為需求者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觀的信息傳遞和咨詢。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積極適應這一形勢的發展要求,與學校、地方合作處等職能部門結合,建設了集互聯網、電信網、廣播網、電視網和報刊網于一體的“五網合一”的立體化農業科教信息服務平臺“惠農科教信息港”。“惠農科教信息港”開通了“965558”惠農科技服務熱線電話,開設了“中原惠農網”、“專家遠程視頻診斷系統”和“農業專家面對面”等欄目。“惠農科教信息港”在河南省選擇100個農業大縣、50個農業科教園區、500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0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養殖大戶,實施農業科教信息服務對接。農民通過“專家遠程視頻診斷系統”可以與專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惠農科教信息港”創新了農業科技情報信息的服務手段,架起了農業科技情報直通農業、農村、農民的橋梁,為中原經濟區、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農業科技情報信息服務,對推進農村信息化、建立健全農村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立農民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4.以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為信息載體,為農民提供直接服務。高校農業院校的科技人員、教師、學生是農業科技情報信息的最佳載體。他們掌握的農業科技情報信息量大、更新及時,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隨地滿足農戶需求。每逢抗擊自然災害、醫治農業病蟲害等農民最需要指導的關鍵時期,農業情報部門就要及時地把相關農業科技情報送到農業科技人員手中,通過他們給廣大農民朋友以指導,使農業科技情報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與校團委、學生工作部共同構建了大學生“五個一”農業科技情報服務體系,即“一送”(暑期大學生送科技、文化、信息“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一掛”(選派優秀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到郊縣鄉鎮掛職)、“一臺”(農業科技情報信息點播臺)、“一線”(農業科技情報信息“110”熱線)、“一網”(大學生青年志愿科技情報服務網站)。建立與地方合作機制,聯手開展“科教富民行動”,選派專業對口的應屆畢業生帶著農業科技情報信息到鄉鎮工作,選派素質高、業務強、懂管理的優秀教師擔任當地的科技副縣長、科技副鄉(鎮)長,初步建立了教育、科技、推廣“三位一體”的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新體系。與學校農業信息化研究中心合作,利用人才技術設備優勢,先后全省各地建立“河南農業大學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培訓基地”等科技信息網站。

5.搜集與分析農業科技情報信息,提高領導決策能力。科技進步的過程中,領導決策是事業成敗、經濟興衰的關鍵。加強農業科技情報的搜集與分析是農業科技情報工作的重要環節。各級決策者只有以足夠可靠、高質量情報為基礎,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這就要求情報工作者從搜集到的海量科技情報信息中找到領導決策最需要的東西,就要求情報工作者清楚地了解國家的戰略決策、地方經濟建設的重點,以敏銳的視覺捕捉情報、挖掘深層信息,持續跟蹤,長期積累,提供多層次的情報分析研究服務和領導戰略決策咨詢[7]。2010-2012年,和回良玉同志先后來到河南,就河南的糧食生產進行調研。農業部小麥專家組副組長、河南農業大學郭天財教授不僅每次陪同,而且回答了小麥生產特點、各時期麥田管理措施、預計收成、小麥市場形勢等方面的提問。在談到獲得“科技服務糧食生產突出貢獻獎”時,郭天財教授對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為其及時提供的農業科技情報信息服務給予了高度評價。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工作人員在做好常規工作的同時,緊緊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以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為基礎,以相關專家網絡為依托,以現代分析方法和技術平臺為支撐,建立了一種長期積累、反應敏捷、分析深入、保障可靠的情報研究服務系統,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關情報信息,編輯《高教參考》,為領導決策提供了及時必要的服務。2008年,學校提出建設“一流農業大學”的目標,圖書館及時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關情報信息并編輯“一流大學”專輯,不僅使師生知曉一流大學的內涵,還為學校制定“一流農業大學五年專項行動計劃”提供了參考。

二、高等農業院校圖書館在中原經濟區建設農業經濟發展中作用展望

篇(7)

論文關鍵詞:農作物,種植結構,糧經作物

 

據博羅縣農調隊對農業種植面積調查網點全縣8個鎮8個村民小組80戶農戶進行2010年的農作物種植實際情況調查,結果表明我縣農民對2010年的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態度由前幾年的消極、謹慎、觀望轉為積極、信心增強、力度加大;農作物播種面積由大幅下降轉為2010年的略減;水稻、薯類大幅減少,玉米、花生、甘蔗、蔬菜大幅增加。

一、當前我縣農民種植結構變化主要特點

(一)以市場為導向,大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根據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導思想,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途徑,突出合理配置資源,突出區域特色,延長專業化生產的產業鏈,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高效益的經濟作物,使糧經作物比例趨向合理化。據此次調查資料,2010年全年實際播種面積糧經作物比例為45:55,2009年的為7:3。

(二)農民全年農作物實際播種面積略減。根據這次調查資料反映,今年農作物實際播種面積同比上年減幅為1.07%,而農民經營的耕地面積減少5.4%。主要是因為國家和地方征用土地搞基礎設施建設,其次是為搞好農業集約化、產業化,以及引進外商、外資發展經濟、大辦果場、花木場、魚塘等。

(三)我縣逐年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由于我縣農產品流通渠道仍不通暢,農業品市場低迷,農產品收購價格持續下降。我縣各級領導注重農業結構和農產品價格等問題,大力發展適應市場需要,多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小論文,使農民對農業結構調整由消極、觀望轉為積極參與,信心增強。2010年農民的農作物實際種植面積略減,但復種利用率有所提高。據調查資料反映,2010年我縣農作物實際種植調查耕地復種利用率為207.5%,同比上年增加了15個百分點。

二、我縣農業種植結構存在問題

2010年我縣的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是構筑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業區域結構,以全面提升我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努力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今年我縣農業結構調整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我縣農產品品種結構不夠合理,優質品率不高的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二)由于我縣與農業關聯度較高的工業產業發展不夠快,導致農產品加工率低,農業生產成果主要以初級產品的形式來實現。影響了農產品的加工升級和農業產業延伸,不利于農業經濟質量效益的提高。

(三)我縣國民經濟發展對農業的拉力及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夠,影響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

三、優化我縣農業種植結構的措施和方法

(一)政府各級領導應大力引進和保護優質農產品,積極宣傳良種良法。在招商引資同時,注重引進農產品加工業,給予這些企業政策傾斜和優惠,逐年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興農的資金投入力度。

(二)繼續調減糧食面積,引導農民把調減出來的面積用以發展蔬菜、甜玉米等質優價好、暢銷的經濟作物上。我縣處于珠江三角地區,瀕臨港澳,并與廣州、惠州、深圳等經濟較發達地區連接,市場需求量大,交通十分便利,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加之多年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經濟作物生產將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勢頭。

(三)積極發展其它特色作物,種植業逐步趨向“一鎮一品”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有效地發揮各地的區域優勢,形成較好的規模效應。有關部門應加強引導,促進各地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以市場為導向,大力引進、推廣優良品種,優化品種布局。各級農業部門要根據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把工作重點轉移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上,組織力量深入調查研究,摸清本地資源,分析市場需求并以其為導向確定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品、主導產品和市場定位,積極發展“三高”農業,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加強動員、宣傳、引導農民和農業企業成為結構調整的主體,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與產量,提高市場的競爭力,齊心協力搞好種植業結構調整。

(五)加強對農民的技術指導。不斷調整和優化糧食結構小論文,要積極深入宣傳推廣高層次的農業科學技術引進良種良法,大力推行“訂單農業”,走“公司+基地+農戶”,實行產、供、銷一體化。

(六)抓好農產品的深加工,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抓好農產品的深加工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各級黨政部門做好農副產品的產前、產中的管理及產后的服務工作,抓好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市場競爭力,不斷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四、結語

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出現了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糧食企業收購量居高不下,庫存爆滿,企業負擔過重,糧食種植結構性矛盾日益加劇。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須遵循社會經濟和農業發展實際狀況,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基礎上,結合本地特色,充分挖掘各種優勢資源,積極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業、創匯農業,加快農作物品種的更新、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新型耕作和種植模式的探索、嘗試,逐步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農業整體效益。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是中國世紀之交的一場糧食革命,也是中國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穩定增加、農村社會經濟保持穩定繁榮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魏義章.關于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考[J]. 北京農科院技術咨詢,2002,2.

[2]李強子,吳炳方,許文波.農作物分類成數的精度檢驗[J]. 遙感學報,2004,6.

[3]羅興錄.淺談廣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J]. 中國農學通報,200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套内谢的新婚少妇国语播放| 色播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洗澡被强公日日澡| 欧美日韩国产码高清综合人成| 性激烈的欧美三级视频| 久久久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人成绝费网站色www|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日韩av一区二区三曲| 国产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gogo专业大尺度亚洲高清人体| 激情内射人妻1区2区3区| 日韩夜夜高潮夜夜爽无码| 欧美z0zo人禽交欧美人禽交 |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情侣作爱视频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vr|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亚洲区小说区激情区图片区 | 亚洲黄色电影| 久久大香萑太香蕉av| 交换配乱吟粗大sns840|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亚美研究所 | 中文字幕热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西西人体44rt大胆高清|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一本大道无码人妻精品专区 | 最近的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 黄瓜视频在线观看|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鬼色| 一本色道久久88精品综合| 日韩一欧美内射在线观看| 少妇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 国产自产v一区二区三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