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論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
時間:2023-09-19 18:54: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論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應試;應試教育;素質;素質教育;中性;價值;對立
Abstract: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word “exam-orientation” is just a neutral expression which is not necessarily negative or positive. However, “exam-orientation” should not be confused with “exam-oriented education”. The latter is naturally a value-based judgment rather than a reality-based judgment, because there is a specific value instead of the reality of exam-orientation in th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value-based judgment, exam-oriented education is specifically a negative concept. It is the same to the concep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that of exam-oriented education and how the annotation of opposition is made are the key to the judgment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exam-orientation; exam-oriented educa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neutral; value; opposite
經多年努力,素質教育的實施盡管仍遠未改變中國教育的現狀,但其概念、理念和價值取向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并已對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然而,在對“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概念以及二者關系的理解上,仍然存在著一些混亂的思維方式,諸如誤解“應試教育”的概念和混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等。這一類認識目前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對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應試教育”究竟是一個什么概念
至今,人們對“應試教育”這一概念的認識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要真正理解這一概念,首先必須把“應試”和“應試教育”區別開來,不能混為一談,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其實,“應試”首先是一個中性概念,它首先表達的是一種事實判斷,揭示的是考試與應試之間的事實關聯,即考試與應試之間在事實上的必然聯系。從客觀上講,考試與應試一般不可能是二元分裂的。有考試必有應試,考試是一種評價手段,是一種價值導向??荚嚨哪康闹?,就是為了促使教者和學者按照其要求去應試,從而對教育活動的價值走向進行制約,對人的培養質量和規格加以規范。如果只有考試而沒有應試,或者說考試與應試是二元分裂、南轅北轍的,那考試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即便存在,也沒有什么意義可言。因此,從考試與應試的必然聯系這一事實判斷的意義上講,應試首先是一個中性概念,無可厚非,它既非貶義,也非褒義,而在現實中它既可能是貶義的,也可能是褒義的,這主要取決于它的價值內涵。
“應試教育”與“應試”不同。在我國教育的現實中,“應試教育”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并非泛指,并不是因為一種教育中只要有“應試”的事實存在,它就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價值取向,它不是對我國教育中存在著的應試事實的概括,更“不是對我國現行基礎教育的概括,而是對其中存在的單純以應試為目的而產生的諸多弊端的概括。否定‘應試教育’,不是要否定現行的教育”。[1]因此,“應試教育”在價值上是一個貶義性的概念。在我國的教育中,應試教育指的是一種考試主義或一種以考試為中心并對其他教育價值具有強烈排斥性的教育。在這種教育中,考試和應試幾乎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一切為考而教,一切為考而學,考試和應試成了教育活動和人的發展的異己力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了考試和應試的奴隸。可見,“應試教育”表達的是一種價值判斷,提示的是一種考試與應試之間的價值聯系,而且是一種錯誤的聯系。在這里,應試教育已關涉到了考什么、怎么考,應什么、怎么應,為什么考、為什么應等一系列重大教育價值問題。所以,對特定意義上的應試教育的理解,不能從“有試必有應”的簡單性事實關系中去把握。在教育中,價值往往比事實更本質,更深刻,也更能說明問題。
理解“素質教育”的思維方式亦當同樣如此?!八刭|”首先也是一個中性概念。因為素質首先是一個事實,它包括人所具有的所有生理的和心理的品質,諸如知識、能力、個性、品德以及體質等。正因為如此,所以有人在為應試教育辯護時才會認為,“應試教育不也提高了人的素質嗎?”“應試能力本身不也是一種素質嗎?”僅就事實判斷而言,這話是對的。任何教育,包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在內的人類歷史上的所有教育,總的講對人的素質都會有所增進,因為任何教育都會多多少少傳遞一些人類文化的一般知識,從而使人得到某種發展。在應試教育中,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知識,被人所掌握了的知識當然就成了人的一種素質,中國學生在這方面不僅素質得到了提高,而且堪稱世界一流。應試能力是不是一種素質呢?當然是,而且是一種高超的素質。在我國這種特定的應試教育中,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超強的記憶力、模仿力、認同感,以及各種嫻熟的技巧,甚至包括猜題、押題等種種能力和技巧;此外,還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安靜、細心、謹慎、聽話等心理品質和人格品質。所有這些,當然都是素質,而且需要長期的積累和修煉。然而,素質總有一個價值取向問題,因為不同性質和不同發展水平的社會對人的素質有不盡相同的要求。在特定的社會中,素質總有一個好壞優劣、高低上下、積極消極之分。因此素質盡管在理論上是一個中性詞,但在現實中它總是具體的,有其特質的,某種素質既可能是貶義的,也可能是褒義的,這同樣主要取決于它的價值內涵。
在我國現實的教育中,“素質教育”同樣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它是直接針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素質教育”并不是因為它包含有“素質”這個概念,也不是因為這種教育能夠對人的素質有所提高,而是因為它有其特定的價值內涵和價值取向,在于它對要培養學生什么樣的“素質”和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素質”有不同的選擇和追求。針對現實中貶義性的“應試教育”而提出來的“素質教育”,當然是一個褒義性的概念。
有人說,素質教育還不是要考試!既然如此,那還批什么應試教育呢?這種說法的邏輯是,素質教育也不能不要考試,而有考試就當然有應試,所以素質教育說到底還是應試教育。這種思維邏輯實在有些荒唐,令人不可思議。如果有考試的教育就是應試教育,那古今中外的教育在這個意義上講都是應試教育。這就把“應試教育”這一對“我國現行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單純以應試為目的而產生的諸多弊端的概括”的具有特定內涵的概念泛化了,就把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混為一談了。這種思維障礙,是導致至今許多人對批評應試教育抱有不平和對素質教育懷有抵觸情緒和悲觀情緒的重要原因。
不錯,有考試必有應試,但有應試的教育不一定就會成為我們所說的那種特定意義上的應試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所以有本質區別,并不是因為應試教育中有考試與應試,因為素質教育中同樣有考試與應試;也不是因為只有素質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質,因為應試教育同樣也能提高人的素質。二者的區別主要不在事實方面,而在價值方面。兩種教育都有考試與應試,區別在于考什么、應什么,怎么考、怎么應、為什么考、為什么應;兩種教育都可以提高人的素質,區別在于提高的是人的什么素質,提高了多少以及怎樣提高。如果只看教育中是否有考試與應試而不看考什么、怎么考,應什么、怎么應以及為什么考、為什么應,那全世界的教育都是應試教育,因為全世界的教育都有考試與應試;如果只看教育是否提高了人的素質,而不看提高的是什么素質、提高了多少和怎樣提高,那所有的教育也都是素質教育,因為任何教育都可以對人的素質有所提高。按照這樣的思維邏輯,即凡是有考試的教育都是應試教育,凡是提高了人的素質的教育都是素質教育,這樣看問題,那還有什么意義和針對性呢?教育學上的許多概念,諸如“教師中心”和“兒童中心”、“社會的教育目的”和“個人的教育目的”等,離開了特定的現實背景和價值內涵,其比較和爭論都會變得無甚意義,也無所謂什么優劣正誤之分。正如杜威所說:“諸如個人的教育觀和社會的教育觀這類術語,一般說來,或者離開了上下文,就毫無意義。”[2]對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認識同樣如此。
這樣看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本質區別并不在于它們在形式或事實上是否有考試與應試,而在于考試與應試的根本價值取向是否與教育的宗旨和人的健全發展相背離。素質教育也有考試,自然也有應試,但它應的是素質教育之試,應的是有利于學生健全發展之試,應的是合乎教育宗旨之試。這樣的考試當然要積極認真地應對,理直氣壯地應對,應對得越好,某種意義上教育的質量就越高,學生的素質就越高。
也須指出,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特別是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和考試改革的深入,雖然考試的價值導向逐漸趨于正確,逐漸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的健全發展,但必須認識到,素質教育決不能是考試主義和考試中心的,決不能以考試和應試來排斥基礎教育的宗旨,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考試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它是手段,不是目的。在任何情況下,應試與提高素質之間都有不一致的一面,再科學、再合理的考試,都是相對的,都有其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因此,學校教育與教學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完全局限于、屈從于考試,惟考是從,完全圍著考試轉。因為,素質教育不可能把所有所學科目都納入到考試尤其是升學考試的范圍,即便是考試科目,也不可能在考試中將其所有內容覆蓋。基礎教育的教學科目和教學內容是非常廣泛和豐富的,對人的發展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但卻不可能都納入到升學考試的范圍,否則學生將不堪重負。如果以考試主義的態度來對待考試與應試,那就勢必造成學校的一切工作完全圍繞考試轉,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考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考多少就教多少、學多少,對不考的科目和內容就無視和輕視。這樣的教育教學就有悖于教育的宗旨和學生素質的綜合發展與協調發展,更會使德育、體育、美育和社會實踐等落空。再者,無論多么科學、合理的考試,也不能對其過度重視,否則,即便是素質教育意義上的考試,也會異化為教師和學生的對立面,使他們淪為考試的奴隸,甚至不惜采取摧殘個人生命和破壞自我發展的方式去達到過于功利性的目的。
二、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具有價值上的對立性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否具有對立性,一直存在著爭議。許多人,特別是教育實踐工作者很難接受兩種教育具有對立性的觀點,因為這主要牽涉兩個問題。第一,如何評價以往的教育?認為如果把兩種教育對立起來,就意味著對以往教育的全盤否定,這至少在感情上很難為教育實踐工作者所接受。難怪當有人說“我們廣大的中小學教師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兩袖清風,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卻被‘應試教育’這四個字就概括了、否定了”這類頗具煽動性的話時,很容易引起教育實踐工作者的共鳴。第二,素質教育難道就不要考試了嗎?既然素質教育也是要考試的,那又怎么能說它與應試教育具有對立性呢?對這兩個疑問,前面已經作了部分解釋。
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否具有對立性這一問題怎么看,首先有一個思想方法上的問題。人們在爭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停留在對具體事實的關注上,忽視了看問題的思想方法,即怎樣理解“對立”,在什么意義上理解“對立”??磫栴}的方法不同,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的理解就有所不同。
什么叫“對立”,對立即“兩種事物或一種事物中的兩個方面之間的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相互斗爭”。[3]對立可以分為事實性的對立和價值性的對立。事實性的對立是指事物間具體存在或具體形式上的相背,如陰與陽、正與負之間事實存在上的相背。價值性的對立是指事物間意義上的相背,如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教師中心與學生中心之間意義上或價值追求上的相背。事實性的對立和價值性的對立在某些事物間可能是同一的,即事物間既存在著事實上的對立,同時又存在著價值上的對立;兩種對立在某些事物間也可能是非同一的,即事物間在外在事實上并不具有排斥性但在內在價值上卻有著排斥性。應該承認,在社會人文領域,判斷兩個事物間是否具有對立性,在根本上應著眼于價值層面而不是事實層面,因為價值比事實更為本質。
說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非具有對立性,如果從兩種教育具有相互包容關系,即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都包含有一些共同的教育事實,特別是從兩種教育都包含有考試與應試,都包含有對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的追求,而且也都能對學生素質的提高有所促進等意義上講,這個觀點是可以成立的。說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具有對立性,如果從兩種教育的對立是指根本意義上的對立,是指價值取向上的對立,這個觀點同樣也是可以成立的。顯然,說兩種教育并非具有對立性的觀點,基于的是一種事實判斷;說兩種教育具有對立性的特點,基于的是一種價值判斷。應該說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對立只能是指二者在教育價值上的對立,即在什么樣的教育是更好的教育、什么樣的教育是更適合人的發展的教育這類教育的根本價值取向上的對立,但并不意味著二者不包含有某些共同的教育事實和教育元素。
應試教育是對我國基礎教育中重大弊端的概括,是一個特定的概念,素質教育就是直接針對這種弊端而提出來的,它們之間不可能不存在價值上的對立性,比如:應試教育追求的是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素質教育追求的是為發展而教、為發展而學;應試教育是一種片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一種全面發展的教育;應試教育面向的是少數學生,素質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應試教育提倡的是重復、模仿和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素質教育提倡的是自主學習、自我建構和探究式的學習;應試教育壓制個性和創造性,素質教育鼓勵個性和創造性;應試教育造成知識和學科的孤立與割裂,素質教育注重知識和學科的關聯與整合;應試教育導致讀死書、死讀書,素質教育重視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應試教育提高的多半是人的記憶力、模仿力和解題技巧等表層素質,素質教育更關注人的智慧、能力和創造性等深層素質的開發與激活。
從以上意義上講,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顯然具有對立性,這種對立性主要表現在教育的價值取向上,而不是表現在教育的具體事實上。就拿考試來說,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對立性并不在于形式上和事實上是否都有考試,而在于考什么、怎么考、為什么考,在于考試的價值取向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人的發展需要,以及人性的內在需求。如果有考試的教育就是應試教育,那難道只有取消考試才能搞素質教育嗎?這豈不荒唐。
一直以來總是有人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關系的認識上持一種混亂的思維方式,不明白應試教育是一個特有所指的概念,是對我國現行教育所存在的單純以應試升學為目的而產生的種種弊端的概括的一個特定的概念,把事實上的“考試”與價值上的“考試主義”混為一談,把事實上的“應試”與價值上的“應試教育”混為一談。正是基于這種思維方式,有人提出了所謂“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舉”的主張。如有學者指出:近年來,我國一些教育界人士推崇美國的素質教育,事實上,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認識到過分強調素質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并已增加了教育過程中的考試,即我們所認為的“應試教育”。因此,應該實現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有機結合。他認為,應試教育雖然有諸多弊端,但并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它,把它作為素質教育的對立面和障礙;應試教育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完全取消它、抹殺它,“學習、考測;再學習、再考測”,可謂是學習的周期和法則的表現,符合認識規律。[4]顯然,這種論斷把“應試”和“應試教育”混為一談了,混淆了事實與價值的界限,其邏輯就如前所指出的:有教育就有考試,有考試就必然有應試,有應試自然就是應試教育。這種邏輯是站不住腳的。然而,類似的看法目前還有相當的普遍性,這種思維方式已成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阻抗力。這里還須澄清一個認識,美國學校近些年盡管的確是加強了考試,但必須指出:第一,美國學校是在素來不大重視考試的前提和背景下適當加強考試的,這與我國教育的背景完全不同;第二,美國學校加強考試,絕不是要搞我們所認為的那種“應試教育”,更不會改變美國教育的主流價值觀;第三,美國教育所存在的種種弊端,其原因并不是什么“過分強調素質教育”,而是有其復雜原因,加強一些考試,并不意味著是要少搞一些素質教育,而恰恰是要通過考試的加強和改革進一步提高和改善學生的素質,考試和提高素質之間怎么可能天然就是二元分裂的呢?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在價值上雖然具有對立性,但考試和應試與素質教育以及提高人的素質之間并不當然具有對立性。這樣看來,上文論斷之所以不恰當,其思維根源在于未真正理解“應試教育”這一特定概念,把否定應試教育與取消考試等同起來了,更不清楚“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的性質和內涵。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能不能在教育中并舉?這要看以什么樣的思維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如果把“應試”看成是一個褒義詞,即所謂應試是應素質教育之試,那么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本質上就是統一的,就無所謂什么并舉不并舉;如果把“應試”看成是一個中性詞,即僅著眼于有考試必有應試的事實判斷,而不涉及考什么、怎么考、為什么考,應什么、怎么應、為什么應等價值判斷,那么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就是含混的,就不能籠統地說什么并舉不并舉;如果把“應試”看成是一個貶義詞,即應試教育是一個如上所說的特定的概念,是一種考試中心和考試主義的教育,那么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上就具有對立性,就不能并舉。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舉的觀點之所以是不恰當的,主要有兩點不當。一是混淆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價值界限,不明白應試教育是一個特定的概念,不明白否定應試教育并不是要否定考試和應試本身,而只是要否定其中錯誤的價值取向;二是認為考試、應試與素質是二元分裂的,沒有關系的,所以才要一手抓考試,一手抓素質,它們之間似乎是兩碼事。其實素質教育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改造考試的價值導向并盡可能實現應對考試與提高素質的統一,但這并不能稱之為上面所說的那種“并舉”,因為這種“并舉”并未言及對應試教育的價值改造,而只是著眼于考試的事實存在。
當然,不能不承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當前的教育現實中的確在不同程度上是并行與并舉的,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兩種教育的并存和雙重擠壓所造成的一種無奈之舉,并非教育實踐工作者的意愿。在應試教育逐步向素質教育轉變與過渡的過程中,在應試教育的價值取向及種種做法開始被動搖而又遠未被克服、素質教育開始實施而又遠未真正建立起來的情況下,兩種教育的并存便造成了兩種教育價值取向對現實教育的來自兩個方面的雙重制約和雙重擠壓。一方面,在現實的、難以抗拒的單純以應試升學為導向的社會壓力和學校評價的迫使下,學校不得不對這種價值導向有所順應,不得不堅持應試教育的一些不恰當的做法,以在激烈的辦學競爭中維持學校的生存;與此同時,學校還須面對素質教育包括新課程實施的導向和要求,因為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升學考試的價值取向也在發生變化。近幾年的考試改革,正在逐步朝素質教育和新課程倡導的價值取向接近,以往那些應付升學考試的陳舊做法,如汗水加時間、題海戰術、死記硬背、嚴重偏科等,雖仍然有效因而不得不有所堅持,但又不如以往那么有效因而又必須在提高學生內在素質,如創造性、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面和綜合素養等方面下一定功夫。在這種情況下,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漸進性的轉變過程中,學校不得不同時應對仍然存在的應試教育和逐漸興起的素質教育兩種價值取向,即兩種教育并舉,但這與某些學者所倡導和鼓勵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舉”的主張是根本不同的?,F實中所存在的兩種教育并舉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無奈之舉,是為了應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兩種教育價值沖突所造成的教育兩難困境的權宜之計,是正常的和可以理解的,但又是不宜公開宣揚和鼓勵的,更不是以承認和接受應試教育的價值取向為前提的。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N].中國教育報,1997—11—21(01).
[2]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A].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8.
論文摘要:教育乃是事關國家興亡的關鍵?,F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對于教育就更加地重視??v觀教育體制的發展歷程,從科舉制度到應試制度;從應試制度到素質教育,只能用科學發展觀的視角去審視去分析。本文重點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二者之間的問題加以關注。
自古以來,教育乃是事關國家興亡的關鍵。因此無論哪個國度,無論哪個時代都對教育投以最大的關注。今天,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就更是可見一斑。從科舉制度到應試制度;從應試制度到素質教育,孰是孰非,就只有用科學發展觀的視角去審視分析。下面,我僅對時下人們比較關心的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的問題,談一談個人粗淺的看法。
一、以人為本,推行素質教育
許多人認為要推行素質教育就要對目前的中小學教育全盤否定,讓素質教育建立一片新的天地,讓教育體制脫胎換骨,這是極端錯誤的。所謂強調的素質教育不是對現行中小學教育的否定;應試教育也不是現行中小學教育的概括,而是對其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學率而產生的各種弊端的概括。應試教育是和片面追求升學率分不開的,是時展的產物。和應試教育相比,素質教育才真正適合時代的發展,更能突顯出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它是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健全個性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
二、與時俱進,開展教學改革
素質教育將要代替應試教育已經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但素質教育提了近20年了,我國的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已經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素質教育似乎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實際操作也剛剛是個起步階段,而且在前進中阻力重重,舉步維艱,面對這種情形,所以教改中每前進一步都不得不慎之又慎。當前正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銜接階段,是素質教育改革的關鍵期,對教育工作者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三、分析原因,找問題切入點
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應試教育為主導的教育方式產生了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究其原因,應試教育與其支持它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經濟條件有很大關系。概括如下:
(一)當今,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愈發嚴峻的就業壓力;極其殘酷的淘汰機制使考試成了鑒別人才優劣的方法;學歷成了度量員工工資的關鍵;文憑成了評定人員職稱的門檻。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這樣的觀點——分數越高學歷越高;學歷越高工資越高;工資越高社會地位越高等等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無形中就給予了應試教育的認可,給予了應試教育發展的溫床。正是在這種應試教育的條件下,我們的教育成為一種“精英教育”,是一種為社會選拔優秀人才的教育。
(二)應試教育目標明確,學習知識就是要應對考試,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了促進作用。就是現在,一部分人還在應試教育的思想慣性作用下剎不住車,用各種方式方法盲目的追求高分。
(三)應試教育的考試公平簡便,是大家公認的最合理的方法,即使是在當今條件下,其他的評價措施也難確保公平公正。應試教育培養出的人才不是沒有能力,只是它過于重視少數人的發展,而忽略了大多數;同時對于這少數人的培養,也沒有充分重視到其能力的發展過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至于現在青年人有知識卻不會創新,智商高而情商太低。
綜上,分析原因,觀其后果,無不表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開展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四、排除萬難,共建素質教育
現在大多數中小學領導和教師都已經認識到素質教育是關系到我們青少年各方面健康成長的大事,知道競爭激烈的社會需要的是高素質的人才,因此,都想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但是如何對中小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落實到各年級的具體的教育內容是什么?適合各年齡段的具體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具體的考核方法是什么?具體的考核標準是什么?什么樣算是高素質,什么樣算是低素質?
到目前為止,這些“具體”都因為沒有具體的教育內容、具體的教育方法、具體的考核方法,使教育工作者們感到無法操作;沒有具體的考核標準,便不能約束人們的任意性。在這種情況下,本來就不重視素質教育的學校領導和教師,因無約束力,自然不會去進行素質教育;想抓素質教育的學校領導和教師,也因茫無頭緒而無法進行素質教育。
五、結論
中國的教育,因為直接涉及千百萬家庭,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所以備受矚目,幾乎承攬了社會應該承攬的所有責任,包括學生的做人、學生的成才、學校的發展、教育的走向,國家的前途命運,我們對教育寄予這么多的期望和要求,導致教育已經在承擔它不能承擔之重。換個角度,如果我們對教育的關注,少一些指責,多一些支持;我們對教育的思考,不僅僅想教育為我們做了什么,還多想想我們為教育做了什么。這樣,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轉變傳統觀念,承擔自己的責任,為教育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給教育一個準確的定位,從沉重壓力下解放的教育,讓教育僅僅只承擔好教育該承擔的責任,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地發揮,教育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美】約翰·s·布魯貝克《 高等教育哲學 》 浙江教育出版社編譯,2001
[2] 陳志尙 《人學原理 》北京出版社,2005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必須大力加強。并強調: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是個根本性問題,廣大勞動者和優秀人才的素質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關系到我國在21世紀激烈國際競爭中的地位。一所學校辦得好壞,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與這所學校校長的素質和教師文化專業水平、理論素養、道德修養、教學技能有關。一個企業發展得好壞,與從業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有關……應試教育是指脫離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以應付升學考試為主要目的的違反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學模式。它根生于小農經濟和我國封建制度、科舉制度的基礎之上,長達1300余年,根深蒂固,影響極深。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雖有所扭轉,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基本學制仍沒有根本的突破。
要轉變它,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問題的。片面追求升學率是應試教育思想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學校的一切工作圍繞升學轉。為了升學,課程可以偏開;對學生可以偏教;五育可以偏抓;評價可以偏項。應試教育是一種痛苦的教育,使學校、學生、老師從小學一年級起就背著沉重的包袱,每年七月各種應試蜂涌而至,給老師和學生壓得沒有“喘氣”的機會。應試教育偏離了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針,背離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嚴重摧殘了兒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人格的萎縮。國家教委三令五申,強調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但屢禁不止,均與應試教育有關,給我國的基礎教育帶來嚴重后果。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按照教育規律進行的教育,是德、智、體、美、勞教育的完整結合。
素質教育立足于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和正確的辦學指導思想,著眼于教育的長期效應,把促進學生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基本特征是教育活動的整體性和學生發展的多樣性。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素質教育應試教育主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不同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是: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起作用,它特別強調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促使學生全面、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應試教育把學生完全置于被動地位,以過重的課業負擔、無休止的題海戰術、頻繁地考試排隊來提高分數,提高升學率。性質和目的不同素質教育是國民教育的教育基礎,以提高素質為目的的育人,面向全體學生,具有全面性、和諧性、基礎性等特點,重視學生良好個性培養,是對社會的發展負責。應試教育是淘汰選拔的教育,以汰劣來“選才”,面向的是少數尖子學生,它把逐級升入高一級學校當作出發點和唯一的目的。教育的內容不同素質教育是全面的結合的完整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品德素質、智能素質、心理素質和勞動素質。
應試教育在教育內容上具有片面性,怎樣考就怎樣教,怎樣教就怎樣學。是以是否有利于升學為取舍依據,一味地抓智育,不顧其它。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培養的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面都能得到和諧發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應試教育在教育效果上的虛假性,為了應考暗渡陳倉,用教師的能力代替學生能力,以分數為唯一標志的水平,不能反映學生的實際素質水平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整體素質提高,培養社會主義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的,是著眼于社會發展的長期效益的;后者以片面追求升學率為目的,不顧及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是忽視社會發展需要的短期行為。應試教育在一段時間內造成了相當的影響,要真正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軌道,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育環境等,但至關重要的是要轉變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最根本的,要實現這一轉變,必須力求實現“四個轉變”、“四個確立”、“四個統一”和“五個堅持”。要實現思想上的“四個轉變”“四個確立”,即:轉變基礎教育單純為升學服務的目標觀念,確立基礎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提高民族素質服務的目標觀念;轉變唯升學是人才,唯升學能成才的人才觀,確立多渠道成才,多規格育才的人才觀念;轉變分數掛帥,以分數看學生,以升學率論英雄的教育質量觀念,確立德育為首,全面發展,個性特點充分發展的質量觀念;轉變愛有差等,只對少數學生升學負責的施教觀念,確立愛無差等,對每個學生負責,對學生終身負責的施教觀念。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教育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四個統一”和“五個堅持”,即:一是社會需要與個體發展的統一;二是群體目標和個性發展目標的統一;三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的統一;四是教育結果和教育過程的統一。在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還必須做到五個堅持:即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必須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觀;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素質,為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人翁作用,必須堅持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有高尚的師德,以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必須堅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態平衡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表現為階段性、連續性和漸進性等特點,必須堅持教育目標的層次要求,以便做好統一要求下的因材施教發展個性;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對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賦予了新的內容,教師在評價學生上,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評價學生,以保證學生有良好的學習心態。改革勢在必行,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這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最根本的問題,是一個社會的系統工程,我們只有用堅持改革的實際行動,才能迎接新的更大的勝利。
關鍵詞:應試教育 素質教育 形成原因 應對策略
我國政府很重視教育問題,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并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概念。素質教育是更科學的合理先進的教育,經過許多年的努力,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取得了較大成效,全民推進素質教育已經成為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應試教育阻礙實現素質教育的原因
通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素質教育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素質教育的實踐模式正處在積極探索和建設之中。但素質教育是一個“老問題、大問題、難問題”,我國長久以來的傳統教育、社會環境、應試教育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其中應試教育是素質教育難以推進的深層次原因。一些地方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抓得扎扎實實。一些學校對待素質教育態度積極,行動遲緩,認為可以說說不可真做,就是真做也不在主課中做。一些家長競爭目標不斷提高,競爭重心不斷偏移,不僅想讓孩子上大學,而且想上好大學,從幼兒園階段就讓孩子上各種校外輔導班。素質教育難登教育之門,傳統觀念為其存在之源,社會意識為其盛行之由。
二、小學素質教育應對應試教育問題的策略
要提高和完善小學素質教育,應該從社會、家庭、學校三個方面入手,為小學素質教育提供完備的外部環境、前提條件和實施場所。
1.社會應當引導方向,推廣素質教育
對于素質教育,社會應給出一個較清晰的概念,明確素質教育的內涵、實施素質教育的原則。要改變對學校和人才的評價觀念,不再給學校必須應對應試教育的壓力,同時不能放任一切權利,不致于有些學校把素質教育等同于給學生減負、減課業、給學生權利。社會要從法律上確認學校與家長在安全方面的義務和責任,解開學校、教師的手腳。提高民族素質,實施小學素質教育,關鍵是要社會轉變教育觀念。
2.家庭內注重素質教育,家長改變思想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以育人為本。基礎教育應對兒童實施全方位的素質培養?;A教育階段實施素質教育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還要求引導學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要求家庭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質,為小學生在家里的素質培養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家長更要改變思想,在為兒童選擇學校時不只是一味地看學校成績、升學率等,要注重該學校的教師素質、文化底蘊等。家庭的改變亦是應對應試教育持續的關鍵之一。
3.小學校園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場所,是應對應試教育的關鍵
小學校園應貫徹實行素質教育,把培養“自強、自立”的學生作為目標。學校的任務就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學校應順應時代潮流和歷史要求,改革教學思路和模式,切實推行素質教育。
(1)學校自身,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上要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增加音樂、美術、體育、課外勞動等課程,讓學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在教學方法上,要改填鴨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還有一方面就是在考核標準上,要改變過去單純的以成績論英雄的做法,把體育、音樂、美術、課外實踐活動等納入考核,全面衡量一個學生;再者,要改革小學的辦學體制,形成基礎教育多樣化的辦學格局。
(2)現在素質教育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巨大,老師要以身作則,有終身教育的意識、責任意識。教師的素質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素質。為讓學生創新,老師自身必須具備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在激烈競爭的時代,創新的能力、絕處逢生的能力、面對挫折的耐力等等,是取得成功的必備素質。
(3)學校要構筑高效率的課堂,提高學習效率。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人的創造思維發展的重要過程。教育要在內容上、方法上和各個環節上由單一走向多樣。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確定科學的教育目標,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組織教育,例如多媒體、網絡等,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啟
發思維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提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達到全面發展,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生活性和發展性,提高課上的實際利用率。
小學素質教育已開展多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應試教育依然嚴重,實現素質教育有一定差距。相信經過種種措施一定會完成在小學實施素質教育,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小學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點滴進步和全面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學校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使校園不僅美觀、有特色,而且富有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
參考文獻
[1]袁征 等《小學素質教育論》.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馮克誠等 《素質教育的基本理論》.華語教學出版社,19997年版。
關鍵詞:農村小學;素質教育;應試教育
“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是我國素質教育改革實施過程中教育現狀的真實寫照。2001年,時任教育部長陳至立也指出:推進素質教育步履艱難,基礎教育還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慣性和影響。迄今為止,基層類似于“素質教育潰不成軍”、“素質教育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落實”的民間評估多多;“素質教育執行難”也逐漸成為許多基層教育工作者對落實素質教育的幾近一致的認識。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年來,教育部門是非常強調素質教育的。但是,為什么素質教育政策執行起來還是如此困難呢?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了呢?就農村小學而言,現狀更令人堪憂。下面我將分別論述目前農村小學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面臨的困境以及針對此種困境提出的解決設想。
一、農村小學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現狀
1.師資缺乏。農村小學基本上是在進行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環節較為薄弱。農村一個老師教多門課程的現象較為嚴重。專業師資“師慌”現象存在多年。近年來雖有改觀但并未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2.生源問題。這似乎是個看似和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無關的問題,實則是影響農村小學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目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與日俱增,學齡階段兒童很多跟隨父母在打工的城市就近上學。沒有跟隨父母進城的學齡兒童大都有年齡偏大的爺爺奶奶監護撫養,家庭教育的松散和放任自流狀態使得學校教學效果不容樂觀。這種農村小學“留守”學生的“放羊”狀態其實已經成為存在于全國的普遍性問題,是需要關注和加以解決的社會問題。
3.農村“小升初”考試的應試性。就我任教的地區來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存在的農村村辦小學已經不再存在,小學中心校是目前農村小學教育主要或者說唯一模式。撤銷農村中學由原有的中學教學設施和中學師資以及各村辦小學師資共同構成新辦小學中心校的教學力量。中學教學該有鎮里中學負擔。這帶來的一個問題便是農村小學生升初中(即“小升初”)成為農村小學教學至為關健的一環。升入重點中學的學生數量成為農村小學辦學潛在的績效考核標準,也是同一級別的農村小學之間競爭的重要標尺。由此,便帶來農村小學奔著“小升初”考試的“集訓”教學。農村小學素質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更難以開展。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的應試教育在各種因素的合力作用下,顯現出單向甚至極端發展的面貌,而素質教育在很多時候出于自發狀態。單向的應試教育擠壓素質教育成為農村小學教學中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基于自己的教學活動對目前農村小學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狀況作出的綜合觀察。
二、針對此種狀況,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一)從宏觀的認識層面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考試”的存在不會必然導致應試教育。考試作為教育評價的一種具體方式,其主要功能是促進教學,即檢查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甄別與選拔充其量只是它的附屬功能。“應試教育”則以選拔為宗旨,即是以考試得分為手段,以把少數人從多數人中選為唯一目的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育。“由于實踐中人們模糊了教學評價的質的規定性,片面地把它直接異化成選拔意義上的概念。”[1]因此切忌將“應試教育”視為是考試的必然結果。農村小學的“小升初”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梗阻,打通這一關節,增加農村小學生進入中學的選擇,改變城鎮重點中學選拔學生的考試制度,不再一考定終身。
2.素質教育并非是非考試的教育。有人認為,搞素質教育,就得減輕學生負擔;減輕學生負擔,就得取消考試,將素質教育看作是非考試的教育。這種錯誤觀點就是把素質教育與考試給對立起來了,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誠然,素質教育提出了對現有考試制度、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等進行變革的要求。但并不是說,素質教育不要考試,而是要使考試充分發揮對教學的診斷和促進發展的功能。
3.素質教育有利于升學率的提高。有些人認為素質教育將會擠壓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空間,減少學生知識的汲取,當然就必不可免的影響升學率。
但是,素質教育真的就是升學的障礙嗎?事實上并非這樣。雖然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目的,以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它的終極關懷是“人”而不是“分數”,更不把追求高升學率作為目標。然而,正是由于人本身的發展與全面素質的提高推動了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依托于這種教育背景而產生的較高的高考升學率,是一種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的結果,是以“無為”的方式實現了“有為”。所以,高升學率不是素質教育的刻意追求,卻是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
(二)除了宏觀的認識層面需解決的問題外,回到農村小學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中來看,應對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二者之間的矛盾沖突,擬可從下面幾個具體、微觀的解決方案著手:
1.農村小學寄宿生的增加為素質教育的實施創造了大量空間。農村幼兒園辦學的不成規模、不成系統和村辦小學的撤銷使得農村學齡兒童從進校門的那天起便成為寄宿生。這是近年來農村小學的新現象。除日常的教學活動外,小學生在其它的課外時間也留在學校。這其實為農村小學進行素質教育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各種文娛活動的開展,多樣的業余興趣的培養,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充實了學生的童年生活。素質教育的實施將成為寄宿學生童年生活中最為燦爛的一筆。
2.師資運用優化。由于農村中心校由之前的中學改編而成,鄉村中學的師資結構相對來說較為合理。這對農村小學的素質教育的推行來說是一種難得的資源。由之前的理科教師來指導小學生的課外實驗活動,由之前的音樂、美術教師來專職承擔小學生的藝術教育,這對于提高農村小學素質教育質量是極有裨益的。在這個師資運用過程中,師資優化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3.改革評價機制。這是解決農村小學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矛盾沖突的必不可少的步驟。“評價機制不變,二者之間的矛盾一時難以根本改觀”[2]。對于農村小學而言,又增添了更多實際問題。由于學生家長大都還停留在上學是為了識字的思想認識階段,并且家長們普遍存在傳統的“嚴師出高徒”的心理,鼓勵老師教師體罰成為農村小學一個格外耀眼的問題。所以改革評價機制對于農村小學而言首先要改變家長的思想認識誤區,這是推行素質教育的第一步。除了學生家長之外就是和城鎮中學的評價機制問題,教育部門應避免唯城鎮小學、中學馬首是瞻的弊端。如何實事求是地改變教育評價問題是農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瓶頸。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沖突較為嚴重,既有歷史原因,也和近年來的教育改革關系密切,對于占中國絕大部分的農村地區而言,教育至關重要,而小學又是起始階段更不容忽視。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在農村地區可以完成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教育質量優化人才培養實現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雙贏是繞不過去的問題。
注釋:
①張寶云:《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厄創造力》,《山東教育科研》1999年第12期。
②任夢:《小學素質教育:梗阻與彌解》,《文教資料》2007年8月號上旬刊。
參考文獻:
[1]孫孔懿:《素質教育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一、轉變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軌
“素質教育”是相對于“應試教育”提出的,他們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觀、知識觀、學生觀不同,即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使學生全面發展,是否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八刭|教育”與“應試教育”在如下幾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 從培養目標上看,素質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應試教育只重視智育。 從對待學生上看,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應試教育只面向學習成績好的學生。 從教學內容上看,素質教育著眼于素質的全面提高,應試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 從教學過程上看,素質教育注重啟發學生生動地學習,應試教育則是教師一講到底,學生只是聽講。 從教學方法上看,素質教育是師生雙向活動,變講授為訓練,優選最佳的教學方法,應試教育則為“滿堂灌”,學生被動地學習。 從學生負擔上看,素質教育目標是當堂理解,重視學科能力的提高,應試教育是大搞題海戰術,學生不慎重負。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應試教育是以追求升學率為根本目的的陳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質,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反對應試教育,毫不猶豫地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這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作為化學教師應當毫不例外地把素質教育落實在日常教學之中。
二、化學基礎知識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在化學基礎知識的教學中突出觀點的教育及科學態度和 科學學習方法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高中化學教材是按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編寫的,它的體系是必學與選學相結合、課堂教學為主與閱讀和家庭小實驗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比較科學的體系,使教材延伸到了社會和家庭,使化學教學與日常生活、科學技術、生產勞動相聯系,是一本進行化學素質教育的好教材。因此,深刻理解《新課程標準》,鉆研教材并且體現在日常教學中,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關鍵?;瘜W課的講授主要目的是在教會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制法和用途。通過一些定型的驗證性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觀察能力,通過化學計算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定量地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雙基知識的同時初步形成用化學觀點和化學方法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總之要著力于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方法,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對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培養和訓練上,而不能放在單純為解題而解題的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化學課的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入手,可以從日常生活和社會生產中的化學現象出發,深入到化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等基礎的化學知識,在經過解釋、練習,使學生對新知識學得實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進一步學習和工作的能力。特別是《新課程標準》和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比原大綱和教材在化學基本概念和理論方面適當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識方面適當拓寬,化學計算難度和數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學實驗略有加強。這種變動適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符合義務教育培養目標。
三、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新課程標準》指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币虼思訌娀瘜W實驗室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教學中要堅決反對“黑板上畫實驗,課堂上講實驗,課下背實驗”的應試模式,要把教材中所選的實驗認真做好。做到課前進行周密的準備,使現象明顯,效果良好,讓全班學生都看清楚,實驗要做到操作規范化,并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從具體觀察上升到抽象思維,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聯想所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判斷,認真做好記錄,填寫實驗報告,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四、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
教師必須以師德素質的提高促進自身教書育人素質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創造出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新的教學方法,研究學法,加強與生產生活相聯系的化學知識的學習,關心最新化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學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素質的提高,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
關鍵詞 素質教育途徑教學觀念
中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著豐富的創新內涵,為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深化教學方法,結合數學聽、說、寫、做的理念對學生進行訓練,培育創新人才成長的“肥沃土壤”。在我國提倡素質教育已經有些年數,但是在一些偏遠山區,素質教育的推行可謂是舉步維艱,一路坎坷,不太樂觀,究其原因,問題多多。在廣大農村初中,盡管素質教育已受到普遍重視,教學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尤其在“應試教育”的左右下,教學過程大多是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目標,重視學生成績高低,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教”,而忽視“學”;重視現成結論的記憶,忽視學習過程;重視向學生灌輸,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教學活動的嚴格劃一,忽視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個性差異;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等等。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體現、滲透素質教育,首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轉變教育觀念,面向全體學生
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提出來的。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目的的教育,它與“應試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觀、質量觀、學生觀、教學觀的不同,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從培養目標看,素質教育力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應試教育只重視智育。
2.從對待學生看,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而應試教育只面向少數成績好的學生。
3.從教學內容看,素質教育著眼于素質的全面提高,應試教育強調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
4.從教學過程看,素質教育注重啟發學生生動活潑、自主地學習,應試教育則是老師一講到底,忽視了學生的主動參與。
5.從教學方法看,素質教育是師生雙向活動,重視學科能力的提高,變講授知識為訓練綜合技能,應試教育則不論學生層次與個性差異滿堂灌,大搞題海戰術,學生被動、機械地學習,作業負擔過重,心理負擔過重。
因此,我們要堅決反對應試教育,毫不猶豫地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數學教學中,尤其要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在學法方面的指導,使學生掌握數學學習規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盡可能創設一個適宜于數學學習的生活環境,使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質教育落實到日常教學之中。
二、確定每一個新生的素質教育目標
學校教育不能成為一種扼殺個性和天賦的教育,更不能是一種平庸化教育和狹窄式唯分式教育。農村中的教師可以平凡而不被人重視,但從另一方面想,我們可以從容的去學習,和最有朝氣的人群在一起,去思索人生的問題,這又是農村教師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在農村學校的教育,是最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素質教育,可以避免“辦家家”式素質教育。
三、遵循數學教學規律,優化課堂教學目標
遵循數學教學規律,優化課堂教學目標,是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
80%以上學生的知識接受和技能訓練是在課堂教學中完成的,因此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和目標首當其沖。傳統的“應試教育”不足之一即在于重視智力因素而忽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表現為“教學內容繁雜”,“四會三會”等目標不明確不突出,對學生學習態度、興趣、自信心、學習策略及習慣的培養都沒有具體目標,無的放矢。
課堂教學有一個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這既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教學全過程都必須圍繞這個目標來展開和完成。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基礎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做了明確的規定,包括“知識、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個方面。在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學目標,并實現目標分級使之更加層次化、具體化,這無疑給新時期數學教學指明了方向,對基礎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帶來生機。
因此,我們必須克服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學總目標為依據,優化課堂教學目標,大到學年、學期目標,小到一周、一節課目標。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以情感為核心,把培養學生學習動機、興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學目標并使之具體化,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層次和個性差異,達到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
四、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是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素質教育要求必須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思維、學會選擇、學會審美、學會健體,具有終身的學習能力、發展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一改只顧“教”而不顧“學”的做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尤其是探討關于“學”的方法,促成“教學過程”向“學教過程”的轉變,使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