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

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14 17:27: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

篇(1)

關鍵詞:常州科教城;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能夠建立高校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在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下,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的人才需求普遍脫節,學生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畢業后在企業的適應能力差,工作技能和綜合能力普遍偏低。而產學研合作使高校及時掌握地方產業和企業人才的需求,按照市場發展需要來調整授課內容、教學方式和課程設置,將課堂延伸到企業和工廠一線,使人才的培養更具適用性和針對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就明確提出:要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可以說,產學研合作改革了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本文擬結合常州科教城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深入探索科教城內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各種產學研結合培養人才模式的特點和適用性等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1 科教城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常州科教城內有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五所高職院校和常州大學一所本科院校。幾所學校在園區的大力倡導與推動下,按照“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的理念,不斷推進產學研合作,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普遍采取的模式有以下幾種:

1.1 工學交替模式

科教城內入駐企業涵蓋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醫藥生物、能源環保等行業,五大行業與高校專業對接,可以說科教城“工學交替”具有先天優勢。學生的學習分為校內課堂學習和企業實踐工作兩大部分,兩個部分交替進行: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之后,參與到企業的生產實踐中去,理論聯系實際,深化了課本所學知識;再把實踐鍛煉中遇到的問題帶回到課堂里來,應用學科前沿的理論研究來解決實際問題。可以說,工學交替模式利用高校和企業兩種教學環境和教育資源,開闊學生視野,增加社會實踐的機會,鍛煉其實際操作能力。把學生的書本學習和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經過幾年的努力,科教城內各高職院校的工學交替已經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學生普遍反映:通過工學交替,自己的學用結合能力、專業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另一方面,自己在企業的實踐中也明確了企業的用人標準,找準了努力的方向。

1.2 訂單式培養模式

訂單式培養的模式是企業簽訂用人訂單,學校為用人企業量身定做,培養到企業上崗后立刻能上手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這就要求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在專業設置時要適應企業人才需求,課程設計時要符合企業崗位要求、實訓安排時要立足崗位技能。這種校企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的模式有利于學生快速適應企業崗位要求,解決學生就業的問題。

近年來,科教城高校內的訂單班相繼開班,如“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華威世紀集團”訂單培養班根據華威世紀集團制定的國際化發展戰略與人力資源規劃,由學院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分別授課,共同考核,校企共育了一批熟悉電子技術與產品應用、具有一定銷售技巧的復合型人才。為華威集團銷售系統儲備了針對性與適用性并重的人才。

1.3 “2+1”頂崗實習模式

科教城內的高職院校絕大部分專業都采用了學生前兩年進行校內課程學習,最后一年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的“2+1”頂崗實習模式。這種模式給學生在畢業前一段較長的工作適應期,能讓學生從學習情境順利過渡到工作情境,深化在校所學的專業理論,實踐崗位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學生反映:這種方式實用高效地解決了就業問題,可以讓他們深入企業,提高了自身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

1.4 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企業與學校依據企業真實環境,根據各專業實際教學需要,在校內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科教城已建有電工電子、商務實踐等實訓基地,這種模式轉變了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現場教學,邊講邊練,鍛煉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保證了學生學習與就業的統一性和連貫性。

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非常歡迎:將課堂放到實訓基地,再現了企業的實際操作環境,上課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更形象更具體了。另一方面自己動手操作能力更強了,有同學形象的說:以前我們是“學”功夫,現在是“練”功夫。

2 各種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局限性的分析與比較

2.1 工學交替模式

在缺乏良好合作機制的情況下,工學交替模式暴露出一些問題,如企業缺乏動力,產學研合作并不積極,合作無法長期持續;低年級的學生在企業工學交替時,往往是以參觀、座談等形式為主,只能獲取一些對行業和崗位的感性認知,可以說是走馬觀花、流于形式。即使是進行崗位實習,由于時間較短,企業也無法將一些重要的工作職責交給他們,學生操作的仍是一些簡單重復、無需靈活處理的工作。部分企業甚至將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對學生沒有更高層次的培訓和深層次鍛煉,工作中也沒有獎勵機制,讓學生對工學交替產生了一些想法,影響了學生工學交替的積極性和對本專業的信心。

當然,對于企業來說,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實習時間又短,還需要將昂貴的設備提供給不熟練的實習生使用,這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付出。

篇(2)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行為選擇;對策

一、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的背景

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就是指通過在產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相互協作,發揮各自的功能平臺和特色資源,打造一支強大的集科研、開發、生產為一體的人才培養系統。產學研合作已經成為一個廣泛、重要而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它不僅有利于高校利用產業界和科技機構的培養平臺和資源,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和效果,更能為產業界培養滿足其創新發展的高水平人才。世界上第一個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國家是美國,正是極大地受益于產學研的密切合作成果,美國得以大大地促進和加快了其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并形成了以硅谷為代表的典型產學研人才培養合作模式。除美國外,在政府的積極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其它發達國家如英國、德國、日本等,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紛紛通過行業的整合,以產學研一體化促進了產業創新人才的培育,以創新型人才有效地促進這些國家諸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的成長和發展。

當今時代,經濟實力的競爭能力狀況如何,已很大程序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水平。在企業成長發展和全球企業競爭中,企業的知識技術因素和高新技術成果,所發揮的決定性影響已經越來越顯要。企業創新能力的建設,根本上又取決于是否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創新人才隊伍。如何加強產學研三方的合作關系,共享人才培養資源,使高校培養的人才滿足產業發展和企業增長的需求,以人才的創新性成果和創新造生產力推動區域、產業及國家競爭力的持續提升,已成為當前擺在產學研各方面的重要戰略課題。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時代背景下,政府已經制定了強有力重大戰略措施,引導產學研各方開展人才的合作培養,長遠影響非常深遠。2012年5月7日,國家正式啟動了旨在提升高校創新能力的“2011計劃”,這項戰略舉措的目的就在于致力于實現人才培養、學科發展、科學研究一體化合作,突破高校現有人才過程中所面臨的制約因素,激發合作各方的創新要素活力,從而提升協同創新能力。通過構建面向科學前沿、文化傳承創新、行業產業以及區域發展重大需求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機制體制改革,轉變高校創新方式[1]。

事實上,產學研究一體化合作人才培養的意義,不僅在于促進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變革,更重要的是在于通過三方緊密合作的實現,可以對現有產業創新人才培養資源的整合利用,以實現人才培養與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各方的合作共贏。以強化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合作為契機,努力探尋產業創新人才資源的最佳配置機制,將有助于改變國我長期存在、很難解決的創新人才培養問題,從而營造良好的產業與企業發展人才環境與氛圍,有利于國家創新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研究產學研一體化產業人才培養中行為選擇影響因素與對策,無疑具有急迫性、現實性和應用價值。

二、影響產學研合作成效的現實問題

近些年來,雖然我國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實際成效并不顯著。總體上看,還沒有形成典型的合作模式與創新人才培養成果,主要存在著以下現實問題:

一是出于自身利益的保護性抑制,產學研各方,特別是企業和科技機構對于人才合作培養模式、資源整合能力、商業機密如何保護仍存在疑問,同時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對于人才合作培養有不同理解,推動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工作難度比較大;

二是企業往往對培養出的人才的適用性與配置的可用性并沒有樂觀愿望。他們對收益問題比較敏感,擔心參與人才培養后,一方面要給企業帶來額外的付出與代價,另外一方面對是否能得到回報并沒有信心,即懷疑培養出的優秀人才是否能為企業所用,是否能為企業做出創新性的貢獻并具有良好的忠誠度,這就導致三方在合作的持續性以及深度與廣度上遇到的阻力大;

三是缺乏推動人才合作培養的有效措施。各方對于人才合作培養的資源投入、評價標準、協調方式、激勵機制、風險分擔方式等仍有待探索,同時還缺乏鼓勵合作的具體支持政策,目前尚沒有一個有效的產學研人才培養資源共享機制,沒有一整套嚴密、完整的規則來保證其有效實施。

上述問題的存在影響了我國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合作培養進程,基于我國的現實狀況,其本質原因在于:

其一,經過多年的發展,一般來說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擁有各自的特色資源,這些資源是其生存和發展所依重的一部分,也是維持其地位的物質條件。但不可否認的是,出于競爭和發展的需要,除非受到外力的壓迫,輕易是不會將這些資源開放出來的。

其二,不同層次與水平的學校,不同規模與實力的企業,不同領域與能力的科研機構,無論是資產規模還是經營實力,在合作中,都存在著不斷協商、相互選擇、動態變化的情形,在合作中,有些處于強勢地位(憑借聲譽、資金或技術優勢等),有些扮演著被動的角色,合作資源存在顯著的不均衡。

其三,我國當前實施的產學研人才合作培養,在各方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破除合作壁壘和促進合作共贏方面,都有賴于促進各方合作機制的有效性。

三、產學研人才合作培養中的行為選擇分析

在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型人才合作露頭活動中,產學研各方之間的關系顯然是一種博弈關系。這些利益相關者之間不同的戰略選擇與發展動機,影響著我國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核心能力與位次,以及產業技術吸收與創新能力的強弱。一般說來,在實際的合作過程中,各方的資源與優勢互補狀況與合作成效密切相關。相關方都想共享自身并不占優勢或不愿巨額投資的其它方的優勢資源,但另一方面,具有優勢資源的合作方并不愿主動將自己的資源讓其它潛在合作方共享,因為擔心這會導致自身競爭優勢的消減。本文擬應用最優反應動態模型和復制動態模型,對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型人才合作中的資源共享行為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產學研各方在合作過程中,既想節約投資參與合作培養,又有擔心付出與回報不相稱的代價導致喪失自身競爭優勢的本能,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中雙方實現有限理性的合作。

根據產學研人才合作培養中各方的聲譽、資金實力或技術優勢等能力狀況,我們可以將合作中的強勢方視為具有決定性創新人才合作意愿與創新能力相對較強、速度反應快的群體,具有“最優反應動態”機制;合作中的弱勢方為不具有決定性人才合作意愿與創新能力相對較弱、速度反應慢的群體,具有“復制動態”機制。弱勢方在人才培養合作機制、模式演進與創新進程中,因其本身的觀念意識、創新基礎、發展規模、綜合能力等特點,在合作過程中需要借助于共享強勢方的人才培養資源與平臺,以實現自身規模的壯大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根據產學研人才合作培養的特點,借鑒復制進化的博弈模型[2],我們可以對產學研合作中的各方選擇行為進行分析,如圖1所示。

假定博弈方1是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中的強勢主體;博弈方2是共建共享的弱勢主體。博弈方1有基于產業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優勢資源整合“積極型”選擇(合作策略),也有基于狹義自身優勢與利益保護的“消極型”選擇(不合作策略);博弈方2有基于共享其它方優勢資源、節省投資的“共享發展型”選擇(合作策略),也有基于自身獨立投資人才培養建設以實現創新發展的“自主型”選擇(不合作策略)。

2.促進產學研各方的差異化選擇競爭

實施產學研合作,也要促進相關參與方(潛在合作方)間的公平競爭,即需要在遵循自愿、公平、誠實的基礎上,以市場導向和選擇來實現相互合作。競爭和合作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在選擇產學研合作方時,有競爭必然也應有合作。科學地實現產學研一體人才合作培養不僅不會阻礙與削弱企業競爭發展環境,反而能營造企業間良好的競爭與合作環境,最大限度地節約企業與社會資源,從而加快產業和企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引導合作各方正確理解競爭與合作的辯證關系,根據自身優勢和地區特點,調整制訂好相應的發展戰略,發揮好各自的比較優勢,通過市場化導向的自由選擇,在關乎國計民生及企業競爭力的新技術、新業務發展上,注重加大投入相應創新人才的提前培養,將有助于形成產學研各自的競爭優勢。

3.盡可能地實現產學研人才培養的合作共贏

努力增大資源弱勢方合作利益的同時,努力促進弱勢方的技術進步、服務改進與人才培育創新,提升其內涵式競爭能力。未來的發展,無論是產學研的哪一方,都客觀上面臨著創新型人才的培育與能力發揮問題。在變化越來越快、越來越大的創新環境中,給人才的培養帶來了更高層次的挑戰,產學研的合作有助于改變傳統的人才培育觀念、流程、機制與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是合作的比例下限,否則不會實現產學研合作的共贏結果。當然,假設其它條件不變,可以通過降低的取值以降低雙方合作的初始起點,這可以通過增大及減少值實現,實質上都要求減少雙方的非合作收益而努力增大雙方的合作收益。博弈理論對于產學研各方之間合作問題最常提供的方法,就是長期互動與合作,這種長期交往使它們之間能夠增進互信,減少“道德風險”(Moral Hazard)與“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進而建立相互間就合作事宜的互動模式與心理上的互相期望。建立公平合理互信互利制度,實現各方的共贏。

4.注重政府政策措施的科學引導

創新人才的培育,是一項關乎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協作培養既要出于各方自愿,又離不開一定的監督和強制規范。美國以及其它發達國家的產學研合作經驗表明,正是因為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扶持,并在政策措施上以具體的方式,促進和鼓勵了產學研各方合作的主動性與持續性[4]。在采取扶持措施時,國外政府機構一般基于以下兩個指導原則:保障公共利益和維護公平競爭。對于我國來講,應當借鑒國外有效的作法,通過建立有效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人才合作培養機制,明確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在人才合作培養中的責任與利益,以政策導向降低不合作方的收益c、增大合作方的收益b,有利于促進初始較低的合作比例向穩定狀態復制轉變。

5.探索有效的創新人才合作培養模式

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有代表性的產學研創新人才合作培養典型模式,因此密切結合各領域各地區發展狀況,采取切實可行的方略以推進產學研之間的深入持續合作是必行之道。同時還應當看到,我國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是一個超越行業和領域的社會性問題,它涉及教育事業、學科建設、產業經濟、企業競爭、科技進步、科研創新、資源配置、體制改革、國家戰略等諸多課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要求在國家科教興國的歷史性時期,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必須從戰略層面上重視并實現相應的建設目標。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合作培養是一種整合資源、提高效率的發展必然,而且亦必然是由低級到高級,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循序漸進過程。借鑒先進經驗,從培養目標、培養計劃、培養方案、培養流程、培養機制等方面,再到培養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培養對象的遴選、考核、評價等方面,從技術標準與規范制定與有效支撐等方面,探索創新我國產學研人才培養合作模式,無疑有助于加快我國教育與科研事業改革以及產業升級、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培育。

6.實現與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協調發展

在產學研一體化協作進程中引入“利益相關者”機制,努力協調利益相關者各方的關系,采取原則性加靈活性的原則,防范和減少合作糾紛。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注重與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協調發展,通過各方的合作共贏努力減少對國家公共教育資源的依賴占用。在政府部門的協調下,以具備條件的重要行業、重點領域為突破,統籌推進產學研的協作,合理確定合作的方式與切入路徑,避免流于形式與短期效應,努力引導形成科學的投入、收益、風險、評估等長效機制。

五、結束語

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具有公共性、基礎性和長期性的技術經濟特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僅與高等院校直接相關,也與企業與科研機構的自身發展密不可分。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各個階段,傳統的模式是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各自為陣地相對封閉式地培養,對于單個個體來講資源利用的社會效率總是有限的。加快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型人才合作培養,是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履行社會責任,促進創新型人才教育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在有望解決傳統高等人才教育的培養脫節、投資不足、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的同時,必將促進高等教育模式改革與轉型,有利于中國教育事業的健康長遠發展。全面推行產學研的一體化合作也是針對當前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提升高校、企業與科研機構創新能力的實際情況而采取的鼓勵性政策要求。

我國對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機制已進行了許多積極探索,形成了一些較為有效的合作方式和做法。雖仍然面臨著一些現實問題和制約因素,但只要繼續探索形成科學的合作機制與躍遷路徑,加速推進創新人才培養的資源共享進程,就一定會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郝孟佳.“2011計劃”實施 加速建立能沖擊世界一流的新優勢[N].人民網,2013-4-20.

[2]方大春,曾垂勇.后發地區人力資本提升學習的博奕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9(9).

[3]李盛竹.科研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高校國際科技合作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10(10).

[4]師容.發揮產學研一體化優勢 形成科研成果轉化實體[J].中國農資,2012(42).

篇(3)

Abstract: It can achieve win-win to develop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of Production-education & Research, which can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rvice ability to the community, but also to promot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n this paper, the lessons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the opportunities of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situation are analyzed,andto combine with many years practices of Production-education & Research,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are explored.

關鍵詞: 產學研;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校企雙贏

Key words: production-education & research;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personnel training;university-industry win-win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4-0247-03

0 引言

應用型高校辦學要主動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走向,逐步形成辦學特色,而不是照搬、模仿其他高校的辦學。校企產學研深度合作彰顯應用型高校辦學特色,實現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的三大使命,可成為地方企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本文分析校企合作教訓與深度合作機遇,從實踐中總結校企深度合作的成功做法和經驗。

1 校企合作教訓與深度合作機遇

應用型高校多年通過建立企業實習基地,聘請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環節(比如專業開設、培養計劃制訂、企業家進課堂、指導畢業設計等)培養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但多年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實踐中,普遍存在校企合作主要從學校的人才培養需求角度出發,主要關注學校主體獲益(包括學生實習實踐、就業以及教師實踐等),往往忽略企業主體的利益訴求,因此在實踐中普遍存在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關系不穩定、合作程度不深、企業參與程度低等現象,比如歷年簽訂了為數不少的實習基地,但真正深層次開展校企合作的為數并不多,如何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是校企合作成敗的關鍵。

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改革實踐中應用型“3+1”卓越人才培養以及現代職業教育強調專業與需求對接、職業崗位核心能力培養以及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要求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更加深入,校企合作更加多元化。經過多年的摸索,應用型高校辦學逐步主動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希望成為企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經濟新常態下,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招工難用工成本高成為常態,企業競爭激烈,企業急需產品技術升級,企業迫切需要科技創新支撐企業轉型發展,對于大量中小企業雖然有技術開發等部門,但技術開發能力不足,尤其是實驗能力不足,大多數企業技術部門進行日常技術開發與生產,企業需要借助社會,尤其是高校的智力支持,否則企業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可見,校企雙方有深入合作的歷史性機遇,抓住校企雙方的需求,也就是雙方的興趣點,轉變單方面思維為雙贏思維,建立校企合作的頂層設計,深化校企合作。

2 校企深度產學研合作實踐與探討

作為一所應用技術大學的工科學院,多年產學研合作實踐辦學過程中,與多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積累校企產學研合作實踐經驗。在新形勢下,積極探索校企深度產學研合作,學院的產學研工作主要做法與探索如下:

2.1 產學研合作方選擇

合作方選擇應遵循目標共識、優勢互補與信譽原則。目標共識原則強調合作各方需在目標上達成共識,盡管行業企業、高校的領域不同,但校企合作雙方也有目標相同的地方,需要達成共識,以使產學研合作能為實現雙方共同的目標前進;優勢互補原則強調組織選擇合作方前需了解合作方是否具備自身缺乏的資源能力,實現強強聯合,企業優勢在于生產、資金、市場信息等,而高校優勢在于人才智力、試驗設備及科技信息等;良好信譽原則保證合作雙方降低風險并保證合作的順利進行。另外合作方選擇還可包括對合作項目的選擇與評估。

2.2 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

產學研合作是科研、生產、教育不同社會分工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優化企業技術開發行為的有效形式和途徑,也拓寬了創新人才的培養方式。學校和企業的雙向交流,高校教師深入企業,參與解決企業生產中遇到的實踐問題,企業專家和工程師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既推動了企業創新發展,又促進了高校人才培養改革和科技創新服務社會的能力。因此,產學研深入合作要建立實現校企雙贏、風險共擔的長效機制,是產學研合作良性發展的關鍵。建立校企層面及執行層面溝通與運行機制,校企層面定期召開合作研討會,解決校企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如高校面臨學生實習安全、企業聘任導師資格等問題;企業面臨知識產權保護、企業生產安全等問題。

實踐中學院與十多家企業建立比較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比如:上海名古屋刀具公司、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上海沿浦集團、上海康茂勝自動控制公司、上海高羅輸送設備公司等。

2.3 聘請企業專家進入學院教學委員會

為將產學研合作的思想滲透到整個人才培養環節中,實現學校與企業緊密合作、共同參與人才培養,聘請企業或行業專家進入學院教學委員會,參與專業調整與設置、培養計劃修訂、課程體系討論、講座、授課等人才培養環節,更好的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對接,培養行業企業需要的人才。比如學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聘請模具行業協會以及骨干材料成型相關企業專家進入專業教學委員會。

2.4 產學研基地

產學研基地建設通過企業與高校簽訂契約,可以項目合同形式,以高校為技術依托,高校提供技術研發和試驗設備,企業提供資金和生產設備,通過企業將技術產業化、商品化。學院表面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試驗研發物理氣象沉積(PVD)技術,將具有更高硬度、更強結合力和更均勻的薄膜運用于工具、刀具、模具以及有高耐磨要求的零部件,研究制備的各類PVD涂層,可以大幅度提高刀具、模具與摩擦磨損件的使用壽命。該中心已與上海名古屋刀具公司、上海高羅輸送設備公司、上海紫江集團著名企業開展了廣泛、深入的產學研合作,給企業創造了巨大經濟價值,也給產學研合作教育打下堅實基礎。學院還與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上海沿浦集團建立產學研基地。

2.5 校企聯合實驗室、校企工作室

校企聯合實驗室是高校與企業在“優勢互補、平等互利”的原則下,結合企業與高校的優勢和特色,合作共建的非實體性研發平臺。聯合實驗室設置研究方向、相應的管理制度及運行經費,研發人員匯集行業企業專家和高校人才,開展應用技術試驗開發。學院與企業合作成立了西門子校企工作室、機械工程故障診斷技術開發聯合實驗室、康茂勝自動控制校企聯合實驗室等。

2.6 聯合申報項目

政府支持以企業為主體,聯合高校申請政府導向的科研課題,學院與企業聯合申報各級政府資助項目,比如近年學院獲得上海市聯盟計劃項目二十多項。另外企業聯合學校申報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市、區級小巨人企業等。

2.7 人員雙向交流

企業工程師與學校教師雙向流動,上海市教委與學校支持教師帶薪到企業實踐,鼓勵企業優秀人才來學校承擔教學任務,優先引進有工程實踐經驗的高職稱、高學歷人才。近2年學院聘請80人次企業兼職專家授課、指導畢業設計、企業實踐等活動,到企業實踐(包括開展橫向課題)教師近30人。

2.8 企業工程實訓

學校加強校內實踐環節,使學生在進入企業實習前已經具有相當的工程實踐能力、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企業積極吸納學生參與企業工程實訓,制定實訓方案,聘任企業指導教師。學生企業工程實訓螺旋式進行,通過機械工程認知實訓,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及其發展,對機械產品的生產流程具有感性認識,促進后續培養環節的目的性。機械工程生產實訓,通過跟蹤典型零部件的生產流程,學習典型零部件產品的制造過程與制造設備,學習產品質量保證體系在生產過程應用,學習產品開發過程的試驗裝備和試驗方法,培養工程意識。

2.9 頂崗實習

學院2011級、2012級多名同學到西門子、上海航空發動機、上海龍達塑料、上海鼎龍機械、上海沿浦等企業頂崗實習,頂崗實習要完成崗位工作,按企業員工要求,可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增強崗位能力訓練,提高敬業精神,增強工作責任心,激發創新思維,促進綜合素質提高,形成創新源動力。學生得到磨練,能夠面對困難,積極上進。

2.10 校企聯合指導畢業設計

企業選派指導畢業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企業導師,實行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組成的雙導師制,共同指導,并參與畢業設計論文評閱和答辯。畢業設計課題來自企業真實工程項目,強調結合工程實際,真題真做。學院畢業設計課題來自校企聯合指導的占40%。

2.11 設立企業冠名競賽、獎學金

學院與上海亞虹公司合作,舉辦每年一次的“亞虹”杯設計大賽,以企業需求為競賽導向,通過競賽,夯實大學生基礎知識,增強大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提高企業和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工程師綜合素質。

上海亞虹公司在學院設立“亞虹”獎助學金,上海博萊特公司設立“博萊特”獎學金,校友設立“校友勵志獎”,用于資助品學兼優、家庭經濟困難的同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結束語

校企產學研深度合作實現共贏,校企雙方要開展全方位合作,形成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協同創新機制,企業工程師和高校教師間雙向流動互聘機制,校企雙方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實現校企雙方互利共贏的目的。

校企深度產學研合作彰顯應用型高校辦學特色,促進了高校人才培養改革和科技創新服務社會的能力,也推動了企業創新發展。校企產學研深度合作的一些成功經驗和教訓為進一步擴大產學研深度合作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焦玉步.加強頂層設計 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對荷蘭、瑞士和意大利三國職業教育的考察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3):28-33.

[2]陳躍泉.應用型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6):43-47.

[3]余建星.卓越工程人才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24-27.

[4]曾萍.產學研合作研究綜述:理論視角、合作模式與合作機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2:28-32,49.

篇(4)

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一、引言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產學研結合的一種重要形式,是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職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和企業社會資源,采取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這一教育模式已成為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和基本途徑。然而,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的深度還停留在中級階段,與深層次的高級階段還有距離。如何完善和創新產學研合作教育,充分發揮其在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是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二、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教育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各高職院校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上作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產學研結合機制創新,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深度和廣度,雙師型教師、專業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及骨干教師的培養,技術服務質量和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有效擴展和合作,專業建設特別是實訓基地的合作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不足或問題,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加深合作。高職院校在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時必須利用生產企業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因此,產學研合作教育不可能在單一的校園環境里完成,必須有企業的配合和支持。從目前情況看,各高職院校在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時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企業主動參與不夠

在目前已形成的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中,大多數是高職院校為求生存、求發展和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而主動向企業界尋求合作伙伴,主動來尋求與學校合作辦學的企業則很少,多數企業給予學校的資助,也都停留在項目支持、實訓實習基地提供、員工培訓的合作上,離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目標——建立起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將高職教育資源的勢能轉化為推動積極增長的動力,實現辦學的整體效益相去甚遠。

2.合作中互惠互利尚不夠到位

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主體是學院和企業用人部門,一個是人才的輸出者,一個是人才的接收者,他們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產學研合作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利益驅動的合作,存在著利益上的協調與制約。這種制約不是相互之間的牽制和對抗,而是要求彼此相互適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產學研合作進行人才培養的各方都是獨立的利益主體,開展產學研合作對各方都有一定的好處,這就需要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機制。然而,無論從政府、行業(企業),還是高職院校本身,都存有盲區。政府缺乏有力的財政和政策支持,行業(企業)則存在短期行為,學校偏重利益,沒有形成長遠的以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的機制,未形成合力。

3.合作優勢互補不夠明顯

產學研合作教育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遵循的原則是:合作者們要具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意向和意愿,更重要的是合作雙方要能夠優勢互補,使得“1+1>2”。產學研合作教育中要注重發揮各自的優勢,以彌補各自的劣勢,共同發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優勢互補仍不夠明顯。

4.合作中政府職能方面的問題

產學研合作教育不僅是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實踐的合作,也是一種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合作行為,應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來調節、規范和推動,并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政府在其間應起到“牽頭、組織、服務”的作用,但現有的職能還未充分發揮出來。主要表現在政府的政策在產學研合作教育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現行人事、勞動、財務制度與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還不配套。

三、高職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主要措施

1.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立互惠共贏的校企合作平臺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行業院校,堅持“立通、面向交通、服務交通”,以“給學生提供最優教育,給社會提供最佳服務”為使命,以交通人才綜合素質提升為目標,在“三層次一網絡”校企合作組織體系的基礎上,構建了“三體一網”交通行業人才培養開放平臺,即成立了由交通職業院校、交通運輸企事業單位、交通協會和研究會等成員組成的浙江交通職業教育集團,組成“行業人才戰略決策共同體”;以專業群組成的二級學院和行業企業共建校企合作工作組,組成“產學研聯合體”;專業層面的專業建設委員會,組成“育人創新共同體”;在浙江省各地市校友聯誼會基礎上建立11個“校企合作工作站”,形成校企聯合育人的“一網絡”。該平臺集聚了交通優質資源,暢通了校企溝通渠道,有效促進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經過建設,形成了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相結合的“育人新格局”,全面提升了交通高職人才的培養質量,取得了顯著效果。

2.加強專業內涵建設,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和布局

為使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建設能夠滿足區域經濟和行業企業發展需求以及學生就業需要,學校緊緊依托行業,主動適應浙江省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港航強省”,浙江省交通“大路網、大港口、大物流”建設以及“大交通”格局形成的需要,按照“突出重點、強化特色、創建一流”的原則,對接產業結構、優化專業結構,提高專業整體建設水平。根據區域經濟和交通行業發展的特點,以交通運輸大類(公路運輸類和水上運輸類)為龍頭,調整專業結構,拓寬專業口徑,改造傳統專業,合理設置新專業,培育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形成了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與區域現代產業結構發展趨勢相一致的專業結構體系。

3.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適應區域經濟和交通行業發展的需要,我校總結和鞏固近年來教育教學改革成果,吸納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斷優化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以培養具有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以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為主線,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全面提高;堅持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校與企業相結合,以學生獲得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為基本要求,逐步形成了“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相融合、課程體系與工作過程相融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專業教師與企業骨干相融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的“工學五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4.深化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建立科學完善的專業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學校根據浙江省交通建設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需求,堅持職業能力為本位,以工作工程為導向,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到課程建設與課程教學中來,依據職業標準開發課程體系,將學習性工作任務、實際工作任務、崗位工作任務的關鍵能力培養融入課程體系中,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針對課程建設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出了一整套工學結合課程開發建設指導文件,力爭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梯隊、教材建設、教學效果等方面有所突破,使課程建設真正基于行業企業發展需要,達到學生專業基礎、專業技能與就業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進一步提升學校的課程建設水平和教學質量。

5.豐富專業教師行業企業經歷,提升專業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

針對專業教師缺少專業實踐經驗和經歷,很難結合項目、工作實際進行教學的現實問題,學校從2010年暑假開始,通過實施“四百行動計劃”、教師職業教學能力培訓和測評等系列活動,不斷豐富專業教師的行業企業經歷與經驗,提升專業教師的職業教育教學能力,為推進工學結合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四百”行動計劃,即“選派百名教師、深入百家企業、培養百名骨干、建好百門課程”的專項活動。組織全校專業教師以項目(課程)為小組,圍繞主題教學課程,分期分批奔赴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踐鍛煉。他們深入行業、企業一線,實實在在地掌握行業最新情況,體驗實際工作過程,了解崗位工作要求與流程。對教師而言,通過實踐鍛煉,一方面,有效提高了自身的實際動手能力,豐富了行業企業經歷與經驗;另一方面,為教學改革積累了大量的素材,為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推進奠定了實踐基礎,有效推動了專業與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同時,“四百”行動的開展也提升了教師進一步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的能力,拓展了社會服務功能,有效實現校企雙贏。

四、高職院校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充分認識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作用和影響

作為高職院校,不但要看到產學研合作教育給學校帶來的直接的、近期的便利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產學研合作教育給高職教育帶來的長期而深遠的影響;要認識到產學研合作教育是高職教育的基本特征所決定的,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同時也是保證培養出的高職人才切實符合職業崗位(群)實際需要、保證人才定位、特色及質量不出偏差的重要措施。只有認識到位了,才能使產學研合作教育變成自己的自覺行為,才能實現真正的產學研合作教育。

2.把握產學研結合的發展方向

產學研結合是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一條世界性普遍規律的反映,它已經引起世界許多國家的高度關注,實際上已成為一種國際性的發展趨勢。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合作教育是一種開放性的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理想模式。它既不同于普通高校產學研結合模式,也有別于高職院校的實習訓練。其發展方向是充分利用學校、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和資源,把人才培養、技術開發、科研成果轉化融為一體,把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置于社會大環境中完成,目的是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共同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合格人才。

3.找準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結合點

產學研合作教育一定要找準高校和企業的結合點,追求雙贏效果。高校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與企業的結合點。一是從專業設置上尋找結合點,使專業貼近社會,貼近企業;二是從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上尋找結合點,使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與企業的需求同步或超前;三是從實踐教學中尋找結合點,使實踐活動實景實訓;四是從互聘兼職教師上尋找結合點,使校企真正融為一體;五是從企業職工的各類崗位培訓與繼續教育上尋找結合點,高校積極為企業服務;六是從科技開發和技術應用上尋找結合點,使企業收益。

4.注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實效,不做表面文章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校企進行深層次的合作,而不是學校在企業掛個實踐教學基地的牌子或企業為學校提供些資助等淺層次的合作。校企雙方都應該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各司其職,盡心盡力。

5.建立良好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機制

這個機制應該是:共同目標的驅動、雙方利益的驅動、較好的外部環境、有力的組織領導。要形成這么一個有效的機制,除校企雙方共同努力外,還應該有政府的指導、協調和管理。從國外成功的經驗看,政府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橋梁、紐帶和導向作用。政府的介入,可以使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內涵更加深刻、效果更加明顯。

參考文獻:

[1]劉曉明,楊如順.高職校企合作的現狀、問題及模式選擇[J].職教論壇,2003,(14).

[2]高艷,荊靜.高職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3,(25).

[3]左健民,張麗娟.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比較研究[J].江蘇高教,2002,(5).

篇(5)

一、產學研結合的主要類型

高職高專產學研結合的形式多樣,類型繁多。

1.根據合作的對象劃分:(1)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學生到企業實習這是目前高職高(t院校產學研結合的主要形式,學校與辦學相關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簽訂合作協議,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根據教學計劃的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認識、生產、畢業實習實訓。學生通過到生產、管理現場認識生產、經營、管理過程,感受實際工作的氛圍,體會實際1一作的經歷,為今后的學習、就業打下基礎。(2)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學生在基地進行系統訓練。目前,多數企業比較被動地接受學生實習,學生在現場只能走馬觀花,不能下馬采花,不能真正動手操作,因此,需要高職高專院校建立具有真實(或仿真)職業氛圍、裝備先進、軟硬件配套的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實訓基地真刀實槍地動手操作,得到訓練,學生經過實訓基地的系統訓練,再經過學校組織的職業技能鑒定,能夠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證書。(3)建立校辦產業,學生在基地頂崗實踐。(4)加強校所(校)合作,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5)發揮學校優勢,為企業提供服務。學校為企業開展技術培訓、在崗培訓、再就業培訓,高職高專院校職業教育的經驗往往在職工培訓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在企業的人才培養中發揮作用。如我校為云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展電工培訓中,教師帶上自制的教具,邊講授、邊演示、邊操作,授課效果優于某些本科院校。學校為企業的服務加深,維系了產學研結合的長期開展

2.根據組織的形式劃分:(1)集中式和分散式。集中式就是學校集中組織學生到基地、企業參加實踐訓練。分散式就是計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條件和今后就業的意向,自主選擇實習實訓場所。(2)并行式和交替式。并行式就是在理論學習的同時,進行實踐訓練,邊學習理論知識,邊進行實踐操作,或利用課余時間,或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多用于單門課程或單一技能的訓練,難以用于整體的專業訓練,教學安排有難度。交替式就是學習一定的理論知識后,進行實踐操作的訓練,理論實踐交替進行,可以在校內實訓基地,也可以離開學校,是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常用的方式,便于教學安排,但由于交通、費用、課程安排、教學秩序以及企業接待等問題,交替的頻度不夠。(3)預就業制。學生在最后一學期到企業頂崗,邊工作,邊完成學業,學生的作用不僅僅是觀察,或影子般的跟著操作人員,而是以·個職業人的身份接受任務,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單位交辦的工作。學校和企業雙方都負有培養、管理學生的責任,學校負責指導學生完成尚未學完的理論課程,進行授課、答疑、檢查、考核,按企業要求調整教學內容;企業安排工程技術人員作為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實習、設計(論文)。學生根據預就業單位和崗位的特點,結合實際進行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報學校、企業雙方審核確定。學生在企業頂崗,一方面可以盡早地融人企業生產環境,盡快地適應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緩解企業用人的緊缺。學生考察企業,企業考察學生,雙向選擇,擇優錄用。我校2003年畢業生中申請預就業的學生全部順利就業。

二、發揮產學研結合在促進就業中的作用

1.在產學研結合中強化就業導向。不能將產學研結合僅僅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環節,而要作為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口,建立以社會需要為方向的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體現產學研合作。產學研結合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以學生就業為主要內容,通過產學研結合推動學生就業,通過促進學生就業,深化產學研結合。

2.加強產學研結合的研究和管理。學校辦學全過程的產學研結合,對傳統的辦學思路、教學模式產生沖擊,造成學校的諸多不適應。如分散式實習、預就業給學校教學組織管理帶來了閑難和沖擊。預就業的學生教學的管理問題,剩余留校學生人心渙散的問題,學生頂崗工作報酬的問題,等等。產學研結合還涉及利益的問題,學校要開辟為企業服務的途徑,探索合作的機制,建立合作的體制,讓企業在獲取所需人才、解決技術難題、人員培訓以及獲得高素質勞動力等方面受益,力爭校企雙方互惠互利,達到雙贏。

產學研結合中出現的新問題,必須用新的觀念去思考、去研究、去解決,產學研結合需要對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需要教育教學創新,包括教學制度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管理方式的創新,教學手段的創新。產學研結合尤其要注重規范化。

篇(6)

一、當前我國高校物流專業實訓基地和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物流行業在我國近些年來發展的速度非常快,出現的人才缺口也很大,人才成為嚴重制約快遞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我國雖然有 200 多所本科院校和一批大、中專科學校開設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經濟、國際貿易、國際貨運及國際物流等物流類專業,但是無論從人才的數量或質量方面都存在嚴重的問題,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實踐能力無法勝任物流企業和快遞企業的需求。一方面是企業有旺盛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卻是培養出來的人才企業無法使用,這說明我們目前的專業人才培養方式與實踐需求有很大的脫節,主要問題表現為:

1.學生動手能力差,實踐知識缺乏。很多學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建立在課堂教學理論,企業實訓實踐。老師只管教、企業只管用。結果教學內容和實踐內容脫節太遠,學生不能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教學效果不理想,實踐達不到預期要求。

2.教學硬件條件差,無法滿足需要。很多學校建設的實訓室,只有一些簡單的設備。對物流專業學生的培訓還局限在簡單的包裝、運貨、分類等方面。大多數還是手工操作,沒有引入現代化的計算機實訓和軟件操作,以及現代化的物流設備。很多時候只能帶學生去物流企業參觀,然后課堂上紙上談兵。學生最終無法掌握實踐知識。

二、我們在研究“產學研”結合方式中遇到的問題

1.物流專業的社會認知度還有待提高。目前社會上還是有不少的人對物流這個行業有著不正確的觀點和認識。所以導致學生在選擇這個專業學習和就業的時候也有不正確的觀點。對此我們還需要加大對物流快遞行業的宣傳力度,讓大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2.學校自身認識的不足,影響了對物流快遞專業“產學研”結合模式的探討。我們的人才培養體系和課堂教學方式中,教育觀點要從培養一個合格的畢業生轉變到培養一個合格的物流專業人才上來。這樣我們才能扭轉單純的為了畢業、為了文憑而培養學生的現象。

3.海南省快遞業對高校人才培養方式的認識不足。目前許多的快遞企業、物流企業對校企結合培養人才的方式認識不夠。企業單純的從自身利益出發,不愿意投入過多的資金協助學校建立實訓基地,只想利用學校提供的廉價的學生勞動力去實習或者工作。這種合作模式將嚴重阻礙物流行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和培養,所以我們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建立一個新的產學研的模式,建立新的結合方式,實行新的合作類型。將單純的實訓基地建設成一個綜合培養學生、企業員工各方面知識的培訓平臺。

三、海口經濟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思路

1.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研究方式和指導思想

海口經濟學院的物流管理專業在2011年就開始積極探索物流管理專業發展方向,如何將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教研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經過二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快遞行業為依托、以快遞企業為平臺,“一個中心、三個支點、六個結合”的專業特色。一個中心是指“海南快遞物流發展研究中心”;三個支點是指“海南郵政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快遞行業發展交流基地、全國快遞人才培養基地”;六個結合是指“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行業發展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行業培養和訂單培養相結合,實習實訓與就業相結合,全日制教育和在職培訓相結合,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相結合”。

2.“一個中心”的領導作用

通過“海南快遞物流研究中心”建立“教學、科研、生產、培訓”四位一體的結合方式。中心先后承擔了多項省教育廳、省社科聯關于物流行業的研究課題,還有“海南郵政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快遞行業發展交流基地、全國快遞人才培養基地”的成立,順利的建立起來集生產型、教學型、科研型于一身的現代化實訓基地。先后與圓通速遞公司、中海物流公司等企業和簽署物流管理專業共建合作協議,合辦校園快遞物流產 學研實訓基地、校外物流產學研實訓基地,探索快遞物流方向、國際物流方向從課程、教學、實訓、實習、就業、科研等“一條龍”合作教學模式。一方面為本專業的學生的實習實訓提供了基地,滿足了本專業學生認識實習、畢業頂崗帶薪實習和就業的需要。另一方面為教師的教學科研提供平臺。

3.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建立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擴大在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范圍,將現代化的物流訊息及時傳遞給學生,我們制定了專門的人才培養體系,而且由專職教師和物流企業兼職教授以及校外實訓基地的專業技術人員負責教學與實訓。根據本專業確定的培養目標、企業對專業素質和崗位技能要求,我們把課程的形式、性質、功能劃分,合理設置各門課程,將物流、國際貿易、外語等相關課程進行有機的結合。做到知識面廣、實用性強,達到教學效果好、教學質量高的目的。以實踐教學為中心,將基礎理論教育與物流操作實踐、外貿單證實訓等實踐課有機結合。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學校和企業提供的現代化的操作設備和配備相關的物流實訓軟件,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將枯燥的理論教學融入生動的實訓中。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不斷的實踐練習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最后進行考核方法的改革,不單一的采用試卷考核的方式,加強口試、現場考核等形式,全方位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重視收集對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反饋信息,改進下一步的教學,完善人才培養系統。

四、對推進“產學研”結合模式的建議

通過借鑒國內外高校對物流管理產學研結合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可重點從以下方面推進我院物流管理專業的產學研結合。

1.加強海南快遞物流研究中心的促進和引導作用。為了進一步協調學校在教育、企業在人才需求和研究中心的研究需要,將這三部分有機的協調起來。應該以海南省快遞物流研究中心為指導中心,大力倡導物流產學研合作,對企業的物流產學研相結合的項目,通過研究中心的指導作用,以物流行業的理論研究為引導,對海南省乃至國內外的物流行業的發展進行研究。對物流行業的熱點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對本省物流行業和物流企業的發展提出建議,加快海南省物流行業的健康有序的發展。

2.積極探索和推廣更有效的物流產學研結合模式。物流企業在我們的物流專業的教學技術創新和投資中的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學校和科研機構應主動深入海南地區的企業了解物流市場需求,針對海南省獨特的交通條件和地理位置,以及海南省的經濟發展現狀。對海南省物流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把握企業對物流科技和人才需求的發展動態和趨勢,有效地解決企業的物流技術與管理方面的難題。

篇(7)

關鍵詞產學資產項目模式就業

高等學校中科研工作與培養高素質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科研的水平又直接影響教育的質量。科研工作一直備受高等學校各位領導和廣大教職員工的關注。但高校的科技成果、專利技術的轉化仍存在著某些有待研究解決的問題,諸如科技轉化率、科技轉化模式、科技轉化基地、科技轉化的風險基金和運作基金等。很顯然,要使科技成果、專利技術順利得到實施、完成轉化并結碩果,必須高度慎重關注科技轉化的各個環節,深入地討論妨礙科技轉化的各因素。總書記指出:“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發展的全過程,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增強發展后勁”。這對實踐中的科技轉化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對我國科技轉化中“產學研資”統一體的構建、發展及壯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促使對科技轉化中“產學研資”統一體進行深入探討。本文結合學院情況對“產學研資”統一體進行了探求。

1“產學研資”統一體的概念

產、學、研結合,是指科研、教學和生產部門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是生產力要素的優化和耦合,其特點在于科技直接與產業結合,縮短科技成果轉化的時間和環節,促進企業和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就財經高等院校而言,最突出點是“資”,而科技成果孵化與產業化、風險基金的聚散、科技體制的創新、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這一些無不與資金相關聯,而且,資金在這些活動中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產學研資統一體就是把傳統的產、學、研與“資”相結合而賦予新的含義所構建的實體,這正是財經院校的顯著特點。更確切的說,產學研資統一體是一個高層次、綜合性、開放式的產學研資相結合的實體,力爭成為中部地區具有競爭力的科技成果孵化與產業化基地、風險基金聚散基地、科技體制創新基地、高薪技術人才培養與人才引進基地,成為學院所在地區高職院校最重要的產學研發基地。利用高校雄厚的技術研究資源,為湖北和周邊地區企業、投資機構與高職院校技術合作提供開放的窗口。建立新型的培訓體系,結合學院和其他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為入孵企業提供全面、系統、度身定制的培訓。

2構建“產學研資”統一體對學校建設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

校企結合,實踐“產學研”是實現高職教學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校企結合與產學研協調發展是高職院校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強化師資隊伍、鑄造金領人才的可靠保證,是使職業教學更加貼近社會,更加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培養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目標的重要途徑。首先,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的學生是生產一線的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培養方案的落實依賴于企業的合作,利用企業的人才、設備資源和管理經驗。同時,產學研相結合協調發展有利于學生的整體職業素質提高,學生在項目學習操作實踐中與企業結合,接受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熏陶,從而培養愛崗敬業、吃苦奉獻、團隊協作的精神,以及質量意識,效益意識和競爭意識。這樣,既有利于社會的需要確定學生的培養模式,又有利于把各專業的優勢和教師的科研實力推向社會,從而形成了學校與社會的互動互利的培養模式,適應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要,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的目標。近幾年,學院根據社會的需要培養了不少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畢業生,受到了社會的好評。

3更新教學模式,深化教育改革

3.1“學工交替”模式

借鑒德國“雙元制”模式和其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模式,學院實施了“學工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第一、二、三、四學期由學校實施基本文化素質、專業理論等方面的教育并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第五學期在企業參加生產實踐,并在“產學研”中心和企業學習“項目”操作,進行產品的生產、配裝工藝、企業管理、產品技術文件、現場管理、財務分析、稅收策劃、經理班長MBA管理等課程,由“產學研”中心和企業實施職業能力、職業素質、職業知識等全面教育,第六學期在進行畢業實踐。模式中的人才培養計劃以企業為主制定,充分體現了企業(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它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模式,是一種企業真正參與的高等職業教育模式。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體現了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做,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以就業為向導的原則。

3.2“產學結合、校企結合”訂單模式

學院“產學研”研究中心所制定的辦學管理體制與相應的產業集團,形成天然的聯系紐帶,在項目操作模式下,進行訂單式的培養試點,瞄準市場需求,主動根據用人需要進行教學改革,包括實施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與方法等各方面的調整,并在“產學研資”統一體中心進行實訓的改革,就是以項目引領教學,指導學生實踐與實際操作,讓學生通過項目的具體操作變換不同的角色,在經濟實體中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充分發揮個人的才干及綜合協調等各方面能力。適應企業或用人單位對財務、稅務、市場營銷、計算機技能性專門人才的需要,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很快就能進入職業環境,適應技術要求,安心工作,快速領引部門行業,用人單位非常歡迎這類訂單的培養方式。

學生在“產學研資”統一體中心或掛靠的企業,還能進行有效的畢業設計與操練,充分的崗前訓練,讓畢業設計環節在企業實體中去進行,既鍛煉和提高了畢業生的實戰水平,又進行了實際的上崗訓練,讓企業通過這一環節了解畢業生,并作為企業接收畢業生的考察過程。這樣雙向互動,大大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率。

根據國家教委最新公布的數據,2005年大專院校畢業生人數高達338萬人,超過上年的人數,并且在未來幾年人數還有所增加。因而在全社會就業形勢依然非常嚴峻的形勢下,對高職高專的沖擊就更加突出。審時度勢,要做好畢業生就業創業教育,繼續落實已出臺的各項政策,大力開拓畢業生基層就業渠道,作好思想教育和就業創業指導工作,建立共享規范、高效的畢業生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和機制。及時調整辦學方向,改變培養模式,走校企結合,產學研協調發展的道路。一方面,以自主創新項目和外引聯動項目為主線,自主創業,校企結合,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財經、服務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并結合產業、企業等單位的需求向導,進行訂單式的培養,項目實戰操作,從而提高學院的知名度和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產業、企業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資源,高職教育也需要行業、企業的深層次參與。通過積極打通產學合作的途徑,盤話技術與技能培養的教育資源,提高畢業生對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的適應程度,為畢業生就業開拓新途徑。企業介入高職教育的辦學過程,參與新專業設置論證、教學計劃開發、課程開發、畢業設計與論文指導等環節,同時接收畢業生進行實習訓練。為學生的就業奠定了基礎。

互動性的校企合作,“產學研資”統一體研究中心項目培養模式,使學校企業在項目的實施和領導下共同實施高等職業教育。這種形式是在前兩種形式的基礎上進行的互動性產學研資合作。這種深層次的合作,將使學生培養全過程的絕大部分內容由學校、企業、“產學研資中心”合作完成,企業已經成為“育人主體”的一部分;學校主動參加新產品的開發、企業的技術改造資金的籌劃、運作、指導等發展活動,協助企業完成營造“學習型產業”的任務。在“產學研資中心”的項目領導下盡可能大的范圍內做到校企雙方資源的有效共享。這種形勢賦予了合作雙方更積極、更有活力的合作空間,更大程度上推進資源共享、校企互促、共同發展、實現雙贏。

總之,產學研資是高等院校正在蓬勃發展的一項新事物,通過構建新的辦學模式,突出了辦學特色,深化教學改革,可讓學生、學院在“產學研資中心”的自主創新項目與外引項目的操作下,通過項目的開發、推廣、實施與企業建立密切的聯系,提高了教學質量,鍛煉了學生的操作能力,把所學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并可讓學生帶著項目與企業合作或自己創辦企業和公司,熔鑄金領人才,把校企結合的模式真正落到實處。既受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歡迎,又拓展了就業空間,緩解了就業壓力,可為學院創造巨大的財富。若項目產品銷往國內外的廣大地區,將大大提升學院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創建高職院校的品牌;項目或優秀畢業生溶入企業也必將為企業帶來活力與競爭優勢,必將產生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從而達到校企共同發展,知名度與效益雙贏。

參考文獻

1任君慶,蘇志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高職辦學的社會聲譽[J].中國高等教育,200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影院|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7777精品伊久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尿失禁|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人禽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男同帅gay片在线观看| 各种少妇正面着bbw撒尿视频|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www婷婷av久久久影片| 春色校园亚洲综合小说| 日韩一本之道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 | 在熟睡夫面前侵犯我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蜜芽|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天美传媒|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 全免费a级毛片| 中文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免费麻豆| 免费a级毛片18禁网站免费|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码|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av老女人|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蜜桃| ā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爆乳3把你榨干哦ova在线观看 |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播放|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 黑人大群体交免费视频| 内射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97丁香色香蕉| 亚洲 自拍 另类 欧美 综合|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av人摸人人人澡人人超碰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