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經濟危機的看法

對經濟危機的看法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20 14:46: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經濟危機的看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經濟危機的看法

篇(1)

自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次貸危機迅速變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全球范圍內眾多的基金公司、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紛紛倒閉,全球經濟進入嚴冬。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中央出臺了4萬億救市的計劃,制定了十大產業振興計劃,采取多種措施鼓勵消費、刺激內需。各地方也積極配合政府的號召,各種刺激內需的方法紛紛出臺。然而中國經濟問題是否只是單一的內需不足問題,這種內需不足是否只通過簡單的刺激就可以解決?關于如何看待經濟危機背景下我國經濟發生的問題,目前有幾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是,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是由世界或美國的經濟危機引起的,持這種觀點的人數是最多的。第二種看法是,在美國經濟危機發生前,中國經濟就已經存在問題了。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就持這種看法。在他看來,由于中國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舊發展方式中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因此,即使沒有這場經濟危機,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會出現問題。第三種看法是,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與世界經濟危機沒有什么太直接的關系,造成目前出口困難的原因與其說是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不如說是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社會學界的孫立平教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第四種看法,即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即經濟危機導致的世界經濟整體下滑,外部需求減少,出口困難;內因則是我國處于從生活必需品時代向耐用消費品時代的轉型過程,而這個轉型卻遲遲轉不過去,由此造成在外部需求萎縮的情況下,國內市場消化不了如此多的產能,整個中國經濟進入嚴冬時期[1]17。我個人基本同意孫立平教授關于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論述,但認為,這種內因更是城鄉二元結構———這一結構性硬傷———造成的畸形的國內需求市場。從這樣一個角度看目前中國經濟出現的問題,可以得出:盡管我們目前的問題是由美國的經濟危機引起的,但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其實更類似于傳統經濟危機中的問題。故中國目前發展遭遇的困境,與其說是經濟問題,不如說是社會結構問題,是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體制造成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位以致農村市場需求發育不足的問題。

二、以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構筑走出經濟危機的堅實基礎

一直以來我國的主要目標就是建構一個現代國家所必需的現代工業體系。為實現這一國家目標,大量從農村汲取資源,通過農業稅、“剪刀差”等形式將大量的農業積累轉為工業積累,并采取“城鄉分治”的管理體制,即以戶籍制度為核心在城市和農村分別采取不同的政策和體制,實施城鄉不同、工農有別的國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從而形成了迄今為止還存在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這種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僅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醫療、義務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產品上。例如,多年以前城市就已經普及的醫療保障,農民居民卻只是最近兩年才享受到農村合作醫療的照顧,并且還沒有普及。另外,農村居民收入中的一項重大支出就是教育,義務教育經費的不足,使農村居民自己承擔大部分的教育費用。這種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失衡,使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貧困群體難以獲得基本的公共服務,由此嚴重限制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提高。這種由于畸形的社會結構導致的內需不足,需要通過社會改造、社會改革、社會進步才能有所改變,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我們國家的今天就是要通過完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來完善社會結構、構筑走出經濟危機的堅實基礎。

第一,利用經濟危機的機會加大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是與農業生產過程直接相關的各類生產性消費,農業生產嚴重依賴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另外,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還可以有效地提高私人產品的邊際投資產出,農民可將節省的資金投入到其他生產經營活動中以增加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擴大市場的有效需求,進而刺激和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據測算,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對農業總產值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產出彈性系數為0.643,即每增加1元的生產性公共產品供給,農業總產值將增加0.64元。并且,這個貢獻具有長期邊際收入效應[2]59。但是,我國在這一方面的投入卻嚴重不足,就拿對農業生產最基本、最重要的水利設施來說,改革開放30年來幾乎沒有進展。據水利部統計,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相繼建設各類水庫827座。而數據顯示,從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間,我國共建成大、中、小(10萬立方米以上)型水庫8.6萬座。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7085座。827對比87085,30年來我國農田水利一直處于“吃老本”的狀態[3]256。且這些水利設施多數年久失修,幾乎不能使用,每年數千萬畝的耕地受旱就充分反映了這一情況。現在農村居民大多數都要自己打井、自己購買水泵、水管、電纜等設備,這一套下來要花掉兩千元左右,使種地的成本大大提高,不少地區出現拋荒現象。這不僅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影響了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大大降低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加大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短期就可見到的效益就是可以解決大量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避免失業危機,并使其保持一定的消費能力。金融危機發生之初,農業部調查給出的失業民工人數為2000萬。如此大數量的人群重新返回那因為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而使他們被迫離開的鄉村,如果再沒有工作,就更惡化了他們的生活。如果利用這支龐大堅實的勞動力隊伍大力進行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的建設,不但可以為農村以后的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另外,他們通過建設工作獲得收入,也可以保持一定的消費能力。有了工作,人們就可以對未來有一個穩定的預期,這客觀上也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平穩恢復。

第二,利用經濟危機的機會加大農村社會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農村社會性公共產品供給主要包括義務教育、文化、衛生、醫療、體育等社會事業、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行政法律等。與生產性公共產品相比,農村居民享受到的社會性公共產品供給更是少之又少。可憐的九年義務教育到了農村地區也大打折扣,不僅教育條件差,而且農民自己承擔了絕大部分的教育費用。其它的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更是沒有。其次,在其它國家都是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卻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8億農民只能自己攢錢自己保障。幾十年來農村居民一直懷著“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的忐忑心理,生活在“小病靠挨,大病等死”的處境里,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別有病,否則一人有病、全家致貧。另外,大多數農民沒有可以依靠的社會養老體系,老年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土地上的勞作和子女的供養。農村居民懼怕變老,懼怕生病。上學、醫療、養老成了農村居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使他們不敢花錢,也沒有錢可花。這不僅使農民的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更嚴重制約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在出口嚴重受阻,內需尤其是廣大農村市場的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的情況下,建立惠及廣大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成為下一步經濟發展的關鍵。通常我們都會以為,社會保障要花錢,必須等到經濟繁榮、政府財政收入比較多的時候才有能力進行社會保障,這也是我們在社會保障領域經常聽到的聲音。然而,在30年代大蕭條中,美國的經濟狀況也很糟糕,政府財政收入狀況也不好,然而卻堅定的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結果社會矛盾不但沒有激化,反倒為走出大蕭條和美國之后的迅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什么會這樣?其直接原因是窮人借此度過了經濟危機,人們建立起了對未來的穩定預期,人們可以花錢了,這就解決了生產過剩和產品積壓的問題,而這恰恰是傳統經濟危機的重要問題。這同樣也是目前我國經濟危機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篇(2)

關鍵詞:金融危機;財務管理;啟示

引言

如果從2007年底美國發生“次級貸款”危機算起,被稱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至今已近兩年了,現在還再探討這個題目,似乎有炒冷飯之嫌,但在筆者看來,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說,金融危機使我們失去了很多,但不應失去思考;它摧毀了我們許多,但不應摧毀價值。還有人說金融危機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認識到它給我們上了生動而又深刻的一課,是年輕人鍛煉成長的好機會。它給我們多了一種經歷、一種見識、一種歷練、一種本事。不論從哪個角度,都必須通過思考,認真總結經驗,不能輕易地放棄金融危機給人類思考的價值。

理由之二:人們經常說形勢決定任務。當前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對世界經濟寒潮何時消退的形勢做出科學的判斷,以便確定當前任務。

就我國而言,在經濟寒潮何時消退中存在多種意見,其中有兩種代表性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我國經濟2008年底就觸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這次經濟寒潮2009年才能見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應當說,這兩種意見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張2009年下半年就能見到曙光的理由,媒體已有許多的披露,這里從略。下面主要講主張201 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時代,世界雖大也只不過是個地球村,誰也不能獨善其身。這里先關注世界多數經濟專家的看法。他們認為,這場經濟危機目前仍見不到底,也很難預測什么時候能見底。因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緩解,而不能根治;實體經濟深層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經濟調整還將進一步展開。有的專家還預言會出現第二波金融危機。拿超級大國——美國的經濟來說,經濟危機還在繼續,其經濟仍然在惡化,失業在增加,消費率(占GDP的比重)從70%降到60%等。這是因為,美國生產要素已缺乏增長動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夠填平金融海嘯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維持美元穩固的世界地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因預測到這次金融危機而得獎)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經濟將真正進入蕭條期,人們將看到零利息、通貨膨脹和無復蘇景象,這種情況還將延續很長時間。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萬分之一,也就是一百萬存款的利息是1元。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國的狀況又是如何呢?由于這次金融危機是通過美元和五花八門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國擴散,并滲透到世界各國經濟中。既要看到我國經濟基本面及發展優勢和潛力,也要看到我國所面對的外部嚴峻環境和自身的困難。而對于后者。主要有四點判斷:

第一。經濟增速繼續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長61%;全國財政收入1.46萬億元,同比下降8.3%。用電量和運輸量一般是研究宏觀經濟走勢的風向標,而一季度用電量還在下降,說明經濟產出仍是下降趨勢。有人具體指出,2009年我國經濟可能出現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時減速的險情。先說投資。投資增長的原因,是經濟增速的拉動。現在經濟下滑,投資自然就沒有積極性。再說消費,這幾年主要是靠汽車、房地產拉動,而這兩個產業又是靠消費信貸刺激起來的,然而百姓的消費力已經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費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億,而現在只有4億多。而今又有1000多萬的農民工返鄉,農村的消費很難拉動,目前又很難找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類似于家電下鄉這樣的策略并不理想。東部不想買,西部又買不起。有的還說,家電是因為不能出口,才轉銷到農村的,而價格優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稅而已。

第三,央行認為,房地產目前仍有回調的危險。商品房開工面積還在下降。其調整時間約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業的調整。

第四,伴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產業的分工,中國經濟的增長對對外貿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內難以逆轉。如我國與美國的年貿易額高達3000多億美元。而我國出口卻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進出口總額同比降24.9%。我國經濟面臨美歐經濟衰退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巨大考驗。

綜上所述,金融危機已到盡頭的說法并不可靠,現在僅是進入止穩狀態。因此,如何從認識危機產生原因和怎樣科學認識危機的問題出發,進而總結經驗、豐富知識、提振信心、沉著應對、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共克時艱這些問題,今天仍然嚴肅地擺在面前,需要我們做出響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來探討這個題目并沒有過時,更不是炒冷飯,仍然具有理論與現實的針對性。

基于此,根據有關文獻及筆者學習的體會,這里先講金融危機及其產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講當前人們對金融危機的幾種認識;接著討論一下怎樣科學與辯證地看待金融危機;最后,根據上述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和發展的形勢,談一談金融危機給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帶來的思考和啟示。

一、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這場危機來得莫名其妙。在談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說一下什么是經濟危機。

一個國家的經濟,由過熱到停滯,再走向衰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發生經濟危機。從其表面現象來說,就是你所生產的東西,有錢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買不起;或者說,大家需要的東西無人生產,不需要的東西卻還在大量制造。嚴重而又全面的經濟危機,是以下述7種現象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經濟嚴重泡沫化(商品價格嚴重脫離價值);二是經濟結構失衡,生產相對過剩;三是銀行嚴重虧損,有的倒閉;四是很多企業破產,大量員工失業;五是發生通貨膨脹或是通貨緊縮;六是經濟下滑;七是經濟秩序混亂。當人類被動地接受懲罰后,又會回到價值規律上來,使經濟得以恢復。但以后又會再出現經濟危機,使經濟呈現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經濟危機既有始,也會有終,所以稱其為經濟發展的周期性。

那么,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是什么?應當說,各個時期產生經濟危機的具體原因不盡相同。更為重要的是,金融危機至今還在繼續。此時,要對這場金融危機做出全面的尋根究源還不是時候。下面根據有關資料,講五個主要原因。

(一)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

篇(3)

【關鍵詞】經濟危機 傳統媒體 數字化 多元化 核心競爭力

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還在繼續,有預言說此次危機將可能持續幾年之久,其影響已遠遠超過戰后數次經濟危機。在這次危機中,中國傳媒業已經和即將受到何種影響,中國傳媒業的對策和出路何在,是當前學界和業界普遍關心并討論熱烈的話題。限于篇幅和為了使論述更有針對性,本文重點討論經濟危機對中國傳統媒體的影響及中國傳統媒體的對策和出路。

一、經濟危機下,中國傳統媒體壓力重重。

這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影響深遠而且廣泛,全球金融業、房地產業、商業、文化產業都深受其害。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傳媒業在此次危機中也遭遇了空前的挫傷,尤其是傳統報紙媒體在這場危機中可謂是傷痕累累:報業股價大幅下挫,幾乎到了全面崩潰的邊緣;廣告收入繼續保持負增長并呈加劇趨勢;許多報業集團不得不采取減薪、裁員等手段以降低經營成本;一些報紙開始出現變賣資產、停刊、轉網、申請破產保護等情況。

經濟危機對中國傳媒業的影響也正在逐漸顯現并不斷擴大,中國傳統媒體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受眾流失。近幾年來,伴隨網絡、手機、便攜式閱讀器等新媒體的出現,中國傳統媒體,特別是報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傳統媒體的讀者群流失嚴重。而經濟危機加劇了這一流失過程。據《2008年全國報紙印刷量調查報告》顯示,2008年全國報紙印刷總印量為1594億印張,較2007年減少了2.45%,而這也是自1993年以來中國報紙印量首次出現負增長。①另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報業市場訂閱數、零售數也呈下降趨勢,2009年第一季度以來,這一趨勢有增無減,且速度加快,與此同時,一些電視媒體的收視率、點擊率也出現下降。

廣告收入銳減。廣告收入是傳媒收入的重要來源,但廣告資源受國民經濟的波動和循環的影響非常大,經濟情況的任何波動都可能帶來廣告收入的相應變化。2009年以來,經濟危機對中國廣告業的影響逐漸顯現,廣告收入呈現下降趨勢。受經濟危機影響,一些企業大幅度減少了它們的廣告開支,其中對傳媒廣告業影響最大的是汽車、房地產、通訊和商業零售業。以房地產為例,其廣告投放增長率在2008年第二季度是59%,但到了該年第三季度下滑至-4%,而到了2009年1月份,房地產廣告投放量進一步萎縮,增長率為-22%。②伴隨這些行業廣告投放的大幅削減,傳媒廣告收入出現震蕩,下降趨勢明顯。有研究數據顯示,2009年1月除電視媒體外的各類媒介(報紙、雜志、廣播、戶外)的廣告花費同比都在下降,環比也基本處于下降趨勢。

再融資能力受阻。傳媒產業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的產業,投資額大、投資回收期長,并且需要不斷追加資本,這使得融資成為世界傳媒業必須面對的重大現實問題之一。中國傳媒業長期以來一直依靠政府投入,產業化時間不長,加之具有較深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因此,相比較西方發達國家來說,中國傳媒業的融資渠道更加有限,融資能力相對較弱。

二、導致中國傳統媒體困境的深層原因

經濟危機下,中國傳統媒體壓力重重,但冷靜下來思考,其實這些壓力和困難早就存在,只是當前的經濟危機放大加劇了這樣一些困難。

1、新媒體的沖擊

目前中國傳媒業處于一個新舊媒體共存共生、此消彼長的時期。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傳播中的主角之一,對傳統媒體造成巨大沖擊。這首先體現在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受眾的有力爭奪上。傳統媒體因為成本負擔較重、優勢不明顯等原因,其受眾正在逐漸萎縮;而新媒體倚仗它的便捷、及時、交互等優點,正逐漸成為受眾,特別是年青人越來越重要的新聞來源。據統計,至2009年1月,中國的互聯網網民已達3億,網絡的滲透率接近25%,并且還在不斷擴散。手機上網用戶在2008年也已達1.176億人。③另外,伴隨2009年年初3G牌照的發放,中國新媒體產業的發展動力將更為強勁。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還體現在它們不斷蠶食著傳統媒體的廣告資源。據美國報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至2007年,美國報紙印刷廣告收入累計下降了15%以上,而自有統計數據的2003年開始,各報紙網站的廣告收入卻在逐年增加,至2008年5年間增幅超過了160%。④盡管中國傳統媒體因受行政壟斷等保護,所受到的來自新媒體的沖擊相比較而言要小得多,但近年的相關數據也顯示,網絡等新興媒體分流了傳統媒體重要的廣告資源。

2、過度依賴廣告收入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廣告收入為主,其他經營方式為輔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在中國傳媒業表現得尤為突出。據統計,廣告收入大致占到了中國傳媒業總收入的70%-90%,在有些媒體甚至高達98%以上,而發行等其他方面的收入比例則相對很小,資源補償呈現嚴重的單一化傾向。

經濟危機波及之下,傳媒廣告業必然受到嚴重影響,而伴隨廣告收入的大幅下降,隨之而來的將是整個傳媒產業的搖擺與重創,這一問題在美國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比如有著悠久歷史和巨大影響力的《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太陽時報》在經濟危機中紛紛申請破產保護,等等。

3、同質化競爭嚴重

目前,中國傳媒市場基本上還處在早期競爭階段,而媒體經營層面的創新招數幾乎殆盡,媒體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且趨于同質化,傳媒在內容服務和營銷手段上越來越“大同小異”,不少報紙缺乏特色,電視頻道欄目重復,克隆成風,媒體普遍缺乏好的產品和服務。

同質化競爭嚴重的背后其實是傳媒內容創意的不足,文化市場中的多元文化消費需求沒有得到全面的關注,產品定位及功能單一,未能形成傳媒品牌和核心競爭力。隨著傳媒業走向“消費者導向階段”,競爭將直接體現為對受眾的爭奪和挽留,受眾滿意與否是衡量媒體發展的重要指標,核心受眾、核心內容、核心人才是中國傳統媒體走出同質化競爭困局,提升傳媒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三、經濟危機下,中國傳統媒體的出路

面對這場經濟危機,中國傳統媒體應該如何擺脫困境尋求突破呢?根據當前形勢和以往經驗,加速轉型是傳統媒體面對全球經濟危機的唯一抉擇。

1、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是傳統傳媒轉型的重要內容,近幾年中國傳統傳媒,特別是報業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實踐。據統計,截止到2007年,全國大概有300家以上的報社和關聯產業單位加盟了“報業數字化實驗室”,這對于整個傳媒產業的數字化進程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但是數字化轉型并不是簡單地建一個網站,究其實質是要構建起內容的多介質平臺,讓傳統媒體在數字化時代能夠適應互聯網的傳播規律從而把自己的價值最大化。在以往的數字化轉型中,很多傳統媒體紛紛建立媒體網站,以為這就實現了數字化轉型,其實它們大多只是報紙的電子版而已,有的甚至成為了傳統媒體的負擔。

此次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壓力會迫使很多傳統媒體改變對數字化轉型的簡單看法,放棄原有思路,更深層次地去思考數字化轉型問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年間,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間的并購整合、強強聯手將是大勢所趨。

2、多元化轉型

多元化又稱多角化,是指企業同時經營兩種以上基本經濟用途不同的產品或服務的一種發展戰略。多元化經營是企業增加收益機會,減少市場風險的有效手段之一。過分倚重廣告的單一化收入格局使中國傳統傳媒業具有極高的市場風險,另外,廣告占一個國家GDP的百分比是有限的,一般在3%左右,盡管目前我國廣告市場還有相當大的潛力,但在眾多的競爭者爭奪之下,早晚會出現飽和。多元化戰略是中國傳統媒體突破單一化收入格局,尋求產業長久發展之道的必然選擇。

其實,當代世界傳媒業正在走向“大傳媒”產業,運作以傳媒產品為主,包括跨媒介、音像出版、網絡播放權等,再衍生出如主題公園、書籍玩具等后傳媒產品。時代華納、迪士尼等媒體巨頭的發展,正是通過以傳媒產品為核心的大傳媒產業鏈的縱向和橫向整合,逐漸形成跨領域、跨行業、跨媒介、跨地區的綜合傳媒集團。中國要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大傳媒”產業,必須建構傳媒產業的商業運營新模式,重視塑造品牌及產業鏈,真正提高我國傳媒整合產業價值鏈的能力。

目前中國傳媒多元化經營主要采取兼并、收購、控股等方式進行,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通過跨行業、跨地區、跨媒體經營來拓寬延伸現有產業價值鏈。隨著產業價值鏈的拓寬延伸,尤其是后傳媒產品的開發,傳媒業的盈利模式將發生重大變化,其中,游戲、影視等都是傳媒業可以拓展的領域。

3、提高傳統媒體核心競爭力,注重品牌等非財富資本的經營

核心競爭力直接關系到傳媒的生存與發展,在傳統媒體數字化和多元化轉型過程中,提高核心競爭力始終是關鍵。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的優勢在于它有著強大的內容制作能力和較高的社會公信力,在經濟危機和新媒體的雙重夾擊下,只有把傳統媒體的這種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才有可能保住傳統媒體現有的資源,引領傳統媒體走出危機。而在多元化轉型過程中,傳統媒體也應對自身優勢和特長了然于心,而不能盲目擴張,不能搞“泛多元化”,不然不但不能分散風險,反而會給自己增加包袱。

在打造傳媒核心競爭力過程當中,尤其要重視品牌等非財富資本的經營,而這恰恰是中國傳媒業長期以來比較忽視的問題。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的競爭、產品的競爭最終體現為品牌的競爭。中國傳媒業這些年一直在進行品牌建設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了一些知名品牌。但從整體而言,中國傳媒品牌的實力仍然很弱,至今我們都還沒有世界知名的傳媒品牌。在同質化競爭日益突出的今天,品牌戰略理應成為傳媒總體發展戰略的核心。

經濟危機惡化了中國傳統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中國傳統媒體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境,但真正制約中國傳統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問題與矛盾在經濟危機到來之前就已經存在,經濟危機只是讓問題和矛盾更明顯、更突出,中國傳統媒體應該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成功地實現數字化和多元化轉型,在此過程中,核心競爭力始終是個關鍵。■

參考文獻

①②藺玉紅,《報業轉型 是面對全球經濟危機下唯一抉擇》,《光明日報》2009年4月20日

③陳剛,《經濟危機下傳媒發展的破局策略》,《新聞與寫作》,2009年第2期

④李乾韜,《美國報業破產警示:報紙廣告年增速僅3%》,《南方都市報》,2009年1月20日

篇(4)

時下由歐美引發的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危機,對一些企業來說是一場災難,而對另一部分企業來說是一次百年一遇的發展機遇。2008年12月9日,投資達1.25億美元的UPS上海浦東國際轉運中心正式投入運營。UPS逆流而上的做法在當今全球金融海嘯引發危機的險要經濟顯得特別“搶眼”,可以說給時下低迷的快遞市場帶來了難得的鼓舞。在此之前的一個月(2008年11月)投資達1.8億美元的UPS深圳國際機場亞太轉運中心也正式奠基。這些都充分展示出UPS在中國乃至亞太地區發展的信心,這次經濟危機對UPS亞太區來說顯然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會。

四大快遞“巨頭”業績下滑

全球經濟下滑,作為企業后勤服務的空運、快遞業受影響首當其沖。總部位于日內瓦的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于2008年12月9日預測報告,受國際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下滑的影響,2009年全球航空業將繼續虧損,全球航空客運量將下降3%,航空貨運量將下降5%。

事實上,早在2008年下半年國際四大快遞的最新季報都顯示,下半年的業績相對上半年業績都出現大幅的下降。四家跨國快遞巨頭不約而同在顯要位置強調是此次金融危機帶來的后果。在10月下旬,DHL、UPS、TNT接連第三季度財報,凈利潤下滑。DHL母公司德國郵政國際集團(DPWN)下跌8%,TNT更是下跌32.3%,UPS下滑12.4%。而早在9月18日FedEx截止到8月底的財報顯示下降22%。“第三季度中國的出口的業務仍增長10%,亞洲出口件增幅達15%。”uPS亞太區總裁德瑞克?伍德沃德(Derek Woodward)承認UPS的業務增幅放緩的主要原因是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UPS擁有101年的發展歷史,經歷這多次全球經濟危機的考驗,我們知道如何應對。”在這次經濟危機面前,UPS并沒有收斂,而更多的是鞭策,“我們在這個時候更應該提高服務水平和可靠性,加速全球貿易的效率”UPS國際總裁丹尼爾?布魯托(Dan Brutto)先生認為這是UPS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最有效的辦法。UPS中國區總裁、亞太區資深副總裁黎松江(Richard Loi)先生表示,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UPS深圳亞洲轉運中心的奠基和UPS上海浦東國際轉運中心順利啟用,UPS仍對中國的業務增長充滿信心,并利用亞洲這一部分世界貿易增長最快的區域內的網絡資源,為客戶提供幫助。

UPS這種做法在國際快遞業界是有些讓人難以理解,也不是一般企業所能做到的,作為同是國際四大快遞巨頭的聯邦快遞(FedEx),其在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的亞太轉運中心原本計劃于2008年底正式啟用,也延期到2009年。2008年12月17日,聯邦快遞一架MD-11貨機從菲律賓蘇比克灣起飛,抵達白云機場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然后載著80噸貨物順利飛往巴黎戴高樂機場,標志著聯邦快遞廣州白云機場亞太轉運中心試航成功,聯邦快遞還特別為此召開新聞會,并宣布其亞太轉運中心將于2009年2月6日正式啟用。聯邦快遞高層對延期啟用亞太轉運中心表態,原因是做足系統和操作測試及員工培訓,但在這個時候作出這一決策難免會引起界業的猜疑:經濟危機對FedEx亞太區的影響不小。“FedEx正在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積極的行動來管理并渡過這段困難的周期”聯邦快遞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弗雷德?史密斯先生針對財報表示,公司將減少開支,提高利潤以確保公司的長期的增長。據丹尼爾?布魯托介紹,UPS每年將占全球收入的4-7%作投資建設,提高服務效率,其中每年為改善技術投資達10億美元。2008年10月份,UPS還全盤接管了DHL在美國的業務。

鞏固防線,提高抗風險能力

與國際快遞咄咄逼人之勢相比,國內的快遞業顯得更為保守些。“能不投資的項目盡量不投,現在沒開展的項目盡力壓后”這種緊縮措施已成為目前國內普遍企業的做法。順豐速遞(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衛表示在當今的全球經濟危機到來之前公司需要“緊急剎車”,以保持公司持續發展的后勁。王衛表示歐美引發的這場經濟危機登陸中國帶來的沖擊還未真正顯現出來。“2009年3、4月份是最危險的時期,因為很多企業估計在春節后就關門了,工人、老板都不來了,工廠也不要了”王衛認為工廠關門“潮”也將會在出現在2009年上半年。他也對今后1-2年內國內快遞業的發展也持悲觀的態度。事實上,經過10多年迅速發展起來的順豐集團2007年營業額達43億元,之前為了將年均業務增長速度控制50%以內,王衛近10年來為公司的擴張一直小心翼翼,但是從2008年10月份開始,公司營業收入與上半年同期相比增長出現了下降,“2008年11月與10月份的業績相比,增長幅度下降,2008年12月肯定還會下降。”王衛表示快遞業的“旺季不旺”的主因是受到這次經濟危機的影響。

據了解,快遞、物流業旺淡季非常明顯,正常情況下每年的9-12月份是旺季,旺季的業務量將占全年的40%-50%,1-4月份是淡季。2008年的物流業“旺季不旺,淡季提前進入”,廣東德邦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崔維星也深有體會,“2008年10月份公司的業績增幅也開始有明顯的下降。”該公司副總經理朱域表示,現在更需要集中資源力量重拳出擊,2008年初計劃的全國布點戰略以數量為準也改變為重點鞏固現有網點的實力,“暫時能不設網點就不再投資設點。”

為應對這場危機,順豐集團正也在擬定應對政策,王衛透露這個政策將會在2009年的第二季強制實施。“現在不需要業務和服務的創新,而更需如何去整合現有的資源”王衛表示現在需要大家一起“抱團過冬”。

受到這次經濟危機沖擊更大的還有中國的許多民營快遞,宅急送早在2008年上半年時就開始有所警覺,為減少虧損,宅急送進行精兵減政,對人員進行優化,包括對公司中層及高層管理進行調整,以提高公司的抗經營風險的能力。

國內快遞業面臨“洗牌”

可以看出這資次金融海嘯對快遞業影響頗深。在最近召開的第七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上,中國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何黎明指出,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物流業的影響,正在從外貿等相關行業向產業鏈上游傳導,預計在明年的二、三季度開始在全行業顯現。他同時指出,由于國家出臺擴大內需等等措施,2009年物流外包市場的增幅還有可能保持在20%左右。他還分析雖然金融危機來勢兇猛,但是不能忽略兩點:一是中國的經濟目前還只是增長速度減緩,并不是衰退,這和美國的情況有本質的區別。第二,中國還有廣闊的經濟腹地,龐大的消費群體,以及大量有待開發的欠發達地區,這是一些發達國家所不具備的。何黎明對2009

年國內的物流業看法并沒有大多數人所認為的那么“慘淡”。

何黎明還表示,時下物流市場激烈競爭的同時,也為行業的優勝劣汰和資源重組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王衛也認為,這次經濟危機當,中國快遞業將面臨重新“洗牌”。

鏈接:

國內快遞“過冬”有四招

郭鵬程

降低企業管理成本

很多國內快遞企業由于管理不規范,在企業管理中造成的浪費占企業運營成本的比例很大,而對于員工的福利、企業文化方面的投資卻非常的少,因而,對于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的企業團隊、發揮企業員工主人翁作用,推進企業員工對公司戰略發展目標及文化的認同和向心力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一般說來,企業管理成本包括員工工資、物料消耗、辦公費和差旅費、勞動保險費、聘請中介機構費、咨詢費(含顧問費)、訴訟費、業務招待費、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職工教育和培訓經費、研究與開發費等。如果能控制企業管理成本,適當增加員工福利,不僅能增加員工對企業的信心,也能讓企業在“寒冬”中鍛煉出更加強健的體魄,提高企業免疫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強化增值服務

雖然當前受到經濟減緩等方面的影響,使快遞業整體業務量下滑。但是以國內眾多快遞企業此前為客戶提供的特殊服務產品來說,仍然難以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以快遞企業推出的增值服務產品為例,在到付、代收貨款、客戶簽收回單返還等特殊服務上還有很大的挖掘潛力。因此,如果能順應客戶多元化的產品需求,增值服務產品上進行重點挖掘,對于完善快遞企業產品服務體系,培育新的客戶群體,提高品牌知名度,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幫助企業度過“嚴冬”至關重要。

利用電子商務

在“寒冬”時期,電子商務將是各商家的首選買賣方式,而快遞企業在電子商務配送上可以說大有作為。行業人士指出,電子商務正在迅速成為全球主流化的新興商務活動,近十年,中國電子商務將持續保持高速發展,并成為中國快遞發展的主要平臺。快遞、物流和電子商務的緊密結合,將是新的經濟發展方向,也是快遞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由于電子商務產品都是包裹類產品,因此,非常適合于快遞配送,而國內一些大型的快遞企業都非常重視和電子商務公司的戰略合作,而且在有些民營快遞企業中,淘寶用戶產品的業務量占了將近一半的比例。

但是,由于民營快遞在管理及快件操作上的不規范,也導致貨物破損、延誤、遺失等問題的頻發,給客戶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電子商務雖然能推動快遞企業的發展,但是還要各快遞企業努力提升服務質量,完善服務體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快遞與電子商務的完美結合。

堤高風險預警

篇(5)

[關鍵詞]經濟危機 中國經濟走勢 內需 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F039;F12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326(2009)07-0091-06

一、引言

2008年8月前,由于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依然保持著較好的增長勢頭,無論理論界還是實務界對次貸危機對中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還缺乏足夠的、統一的認識。不少樂觀人士認為中國將幸免于難,更有甚者放言全球危機下中國的經濟形勢將“風景這邊獨好”。很多人仍將危機定位于局限于金融領域的危機。然而時至今日,隨著危機向實體經濟的延伸,經濟形勢的急劇惡化,這次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已經明顯升級到一場全球性經濟動蕩和衰退的世界經濟危機。

隨著事態的發展,各國政府紛紛出臺激烈的經濟刺激和拯救計劃。我國政策當局也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4萬億財政刺激計劃、108個基點的利率下調、引導匯率適度貶值、增加出口退稅以及研議中的稅制改革,這些政策“組合拳”的密集推出,幾乎囊括了政府可動用的所有政策手段,而且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但這些拯救措施是否得力有效?世界經濟前景如何?中國能否率先走出危機陰影?這些無疑是當前最重要的經濟問題。

國內外著名的經濟學者和權威的研究機構相繼發表了悲觀的評價和預測,其中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格林斯潘就曾斷言:本輪經濟危機將是百年來最嚴重的危機。格林斯潘表態的一反常態,相信他一定已經有了充分的理據。其實具有經濟學洞察力和經濟史觀的學者經過認真思考和深入分析都會發現,目前的宏觀形勢真正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階段。下面我們就此提出幾個判斷、一些對策以及幾點評論,并給出基于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理論的符合學理的分析。

二、全球經濟危機的根源

席卷全球的此次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它極大地傷害了一直以來被視作世界經濟發展火車頭的美國的經濟,從其最近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耐用品訂單數、失業人數、房地產成交量等主要宏觀指標已經達到了十多年來最差的數字,而這還只是開始。難以計數的金融機構壞賬已經逐漸顯現、隨之而來的金融機構倒閉、大幅度裁員已初露端倪。虛擬經濟泡沫的破滅將進一步地影響實體經濟,使得已經疲弱的消費與投資受到嚴重的影響,如此惡性循環,危機將日益顯示它的破壞力。從已獲得及預估的經濟增長數據來看(見圖1),世界主要經濟體無一幸免于這場災難,因而這場危機理應被定位為全球性危機。 br>

剝離那些顯而易見的表象,索洛(Solow)增長模型則為我們探尋危機的根源提供了的線索。增長理論告訴我們,實際產出在長期而言唯一的增長根源就在于(廣義的)技術進步,即:在經濟達到穩態(steady state)時,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升。

回顧1992年以來全球的經濟景氣,無非有如下幾點原因:首先,計算機技術在生產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如數控機床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其次,發達國家資本與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勞動力相結合,利用了剩余生產要素,深化了全球的分工體系。而后者又以網絡IT技術為承載平臺。最后,美、日長期以來的低利率政策(尤以為拯救網絡泡沫破滅而采取的寬松的貨幣政策最為直接)和寬松的金融監管政策,客觀上助長了投機資金在房地產和金融領域的過度活躍,從而形成了經濟的雙重泡沫。必須認識到,新技術自1998年以來已經沒有飛躍的進展,而其它經濟增長要素也基本上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于是,在全球沒有出現新的增長點以前,無法想象會有一輪新的經濟景氣。虛擬經濟的泡沫也在預期逆轉的情況下,瞬間破滅,并對實體經濟進一步產生負面影響。我們據此概括出十幾年來這樣的一幅世界經濟全景:

“在計算機技術與全球化因素的影響下,世界經濟出現十余年的持續增長。持續的經濟景氣使得人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并演化為盲目樂觀。盲目樂觀在低利率和寬松監管環境下使得大家更樂于接受和炒作金融市場上的高風險創新,這進一步推進了經濟的表面繁榮,引發了泡沫。

當增長源泉逐漸枯竭時,沒有實體部門支撐的虛擬經濟泡沫遲早必然破滅;并且經濟景氣時間越長,人們越樂觀,泡沫的積累就越大,泡沫破滅的爆發就越猛烈,危害就越強。于是金融危機進而經濟危機出現。”

我們可以證明,由于危機的真正根源在于舊有經濟增長源泉的枯竭,因此,它的出現是世界經濟周期發展的必然。那么,各國應對危機自救的經濟刺激計劃或政策,是否會迅速見效使得經濟走出低谷呢?答案是否定的。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危機可以視為經濟周期中低谷的一種極端爆發形式;如果襞平經濟周期的政策真的能夠迅速、徹底地解決問題,那么就不會再存在經濟周期了。而現實剛好相反。再考慮到增長源泉枯竭的問題,我們認為:在找到新的足以支撐世界經濟的增長點以前,本輪危機很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世界經濟不大可能在短期走出低谷。

三、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種認識是,這場次貸風暴直接影響美國、其次是日本、再次是歐洲,而對中國的影響并不大。這種看法未免太樂觀了。次貸對我們的影響使得我們持有的大量美元資產大幅縮水,從已有的數據來源上看,目前中國外匯儲備的構成是――3700多億美元美國兩房債券,7400億美元美國國債,2000億美元中投控制,3000多億美元短期債務,2000多億美元次級債,1000多億美元現金或歐元資產,共計1.9萬多億美元。現在去掉2000多億美元美國次級債與很難保證的3700多億兩房債券,中國外匯儲備以未平倉價格計算只有1.4萬億美元左右。加之美元不斷貶值,它代表的實際財富價值更是在不斷流失。

間接的影響有兩個方面。(1)由于美國和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每況愈下,美元不斷貶值,出口需求日益疲弱。這對我國的出口企業來說是致命打擊,已經有相當的中小型出口企業的日常經營出現了困難。這對主要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我國沿海省份的影響尤其顯著,并直接導致了大量農民工的下崗失業,潛伏了大量的社會隱患。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停滯甚至萎縮,對所有其他外向型經濟體的影響是一致的,中國不可能是例外。(2)逐漸顯現的全球流動性緊張會加劇中國資本市場的困難,減少可獲得的FDI。已有一些外資機構開始變賣、減持在華資產。這方面的例子已經屢見不鮮。

據此,我們可以推測,隨著危機的深入,中國經濟受外來的不利影響會越來越嚴重。那種希望中國經濟可以帶動世界經濟復蘇的論調,只會是美好

的愿望。

四、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困局:外因與內因

事實上。如果我們回顧2008年中國經濟的走勢,從年初開始中國經濟就已經顯示出后繼乏力的態勢。2月份GPI創出8.7%的漲幅新高以后,通貨膨脹成為了首要矛盾。在采取了一系列市場和非市場的措施以后,5月份以來連續4個月出現了CPI的回落,直至8月份令人意外地達到了4.9%。然而PPI卻一路走高,8月份已經達到了10.1%。創出了12年來的新高,展現出與CPI倒掛的態勢(圖2所展示的消費物價指數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對比關系可以基本反映上述狀況)。從理論上來說,PPI的上漲必然會傳導到CPI上來,然而之所以會出現二者倒掛的情況,一方面是政府的價格干預使得定價機制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另一方面國內絕大多數商品供過于求的形勢也限制了PPI對CPI的推動。PPI與CPI不斷加大的差距直接蠶食企業利潤,許多中小型企業因高企的成本而陷入嚴重的困難,倒閉破產也越來越多。

從表1、表2的數據可以說明我們通貨膨脹和經濟困難的外部原因:次貸危機導致預期美元貶值,熱錢流入并內生地增加了我國貨幣供給;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增加了企業運營的成本。表1和表2提供了更加詳實的證據。

以上只是外部原因。筆者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1)在次貸危機和成本推動的通脹的經濟環境中,中國出口為導向的、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維系。(2)以投資和出口拉動的高增長神話在目前的大環境下也不再會出現。(3)于是,內部結構性矛盾爆發出來:在人力、資本優勢逐漸喪失,而新的經濟增長點又不能及時出現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必然減緩。形成上述判斷的一個有力佐證是:用各種技術估算的中國各行業TFP指標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就持續回落。作為推動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TFP的下降預示著經濟增長的態勢不可能長期維持。因此經濟增長受到阻滯是或早或晚的事,只是這種必然在次貸危機背景下出現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五、危機下中國經濟的走勢

近代較嚴重的經濟危機,都嚴重摧毀了生產力。上世紀20-30年代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關聯。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經濟泡沫的破裂,使其一蹶不振,被稱為是“失去的10年”。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使得東南亞國家多年苦心積累的財富,被席卷一空,多年之后才逐漸恢復。此外,俄羅斯經濟危機、網絡科技泡沫的破裂給投資者的傷害,相信很多人還記憶猶新。圖2和圖3中,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持續了10年的時間;期間表現較好的美國經濟出現了高達25%的失業率。

應該認識到,歷史上的一些危機解決模式已經不再有出現的可能,例如我們不能想象再出現一場戰爭。因此如何盡快從危機走向復蘇,在我們人力、資本優勢逐漸喪失的情況下,只取決于我們能否及時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然而從全球的視角來看,電子、網絡科技帶來的這一輪經濟繁榮已經走到了盡頭,現有的經濟增長點已經基本耗盡其潛力。從國內的視角看,中國經濟發展到目前,要從根本上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不可避免地要進行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但是產業調整決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也許是痛苦的過程。因此有理由認為我國經濟將經歷較長的一段困難時期。這還是基于我們能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的前提上,如果我們的政策措施處理不當,則有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轍,陷入更長時期的經濟蕭條。

六、危機的應對策略

中國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這場危機,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也很可能是痛苦的。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仍然可以有所作為來減輕這種痛苦,這可以從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階段來指定相應對策。從短期來看,理論上我們可以合理采用一些逆經濟周期的政策來減少或者平均化危機過程中不良影響,從而避免一系列問題集中爆發而產生劇烈的經濟震蕩。在這里我們強調要“合理’’地運用,因為從經濟周期的角度來看,經濟政策從來就沒有熨平經濟周期,相反還存在有激化矛盾的可能。同時在中長期,我們應該明確,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結構性問題必須得到改善,而宏觀調控政策是不能解決結構性問題的。此時,產業政策的變化和經濟發展戰略的徹底轉變才是我們走出危機的根本途徑。

基于上面的判斷,我們在這里有針對性地提出幾點應對措施來減少(而不是解決)我們即將要面臨的痛苦。

1 短期對策。

短期而言,危機中的市場動蕩不可避免,這種動蕩既是經濟下行的要求也是非理的后果。此時,我們可以選擇合理的貨幣、財政、匯率政策或者政策搭配來緩解這種沖擊。

(1)積極的財政刺激計劃應該平衡短期目標和長遠影響,并具有前瞻性。應做好全球經濟長期低迷的準備。支出方向上應對癥下藥,為我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和長遠發展動力的培育留足準備。應對弱勢群體有更多的政策傾斜,以確保危機下的社會安定與和諧。此外,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減少不必要的對體制改革的沖擊。

(2)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應掌握好分寸,并重視監管。確保放大的貸款真正流向實體經濟領域,而不是吹大資產泡沫。

(3)匯率和貿易政策應以穩定局面為重,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幫助出口企業度過目前的難關。

(4)此外,穩定經濟其他措施,例如工資指數化、保值儲蓄等都值得研究。

2 中期對策。

如前所述,要在中期內盡快走出危機,解決問題的根本在于經濟結構的轉型。

(1)刺激內需的政策要以消費需求為重點。上文我們已經論證,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舊增長模式不可能再在危機環境中持續下去的,那么為了保持經濟有一定的增長以緩解其它社會問題的手段只剩下了刺激內需。從最近的數據上看,2007年消費占GDP的比重還不足40%,這十分畸形,但也提供了刺激消費的政策空間。中國的市場容量是其它經濟體難以企及的,這也是我們重振經濟最重要的基礎。但它也是老大難問題。如果不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提高消費只能是理論上的可能。

(2)完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監管機制和調控機制,預防泡沫的產生。

(3)汲取巨額外匯儲備損失的教訓,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通過資本帳戶開放和匯率自由化,使得人民幣成為一種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這樣不僅可以爭取到國際貨幣體系中“鑄幣稅”的特權,也可以為我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爭取到更多的話事權。

(4)充分利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通過區域性的經濟合作,重新獲得一些組織意義上的全要素生產率進步,以獲得新的增長點。

(5)要改變單純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舊增長模式,科學地、逐步地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我們的產品競爭力,通過加大使用成本,逐步將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淘汰出去,才能保證我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廣東省的“雙轉移”政策已在此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其戰略是正確的。

3 長期對策。

長期經濟增長的源泉在于科技的進步。然而新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研發耗費巨大,政府在推動

技術創新的運動中應起重要的引導作用。此外,制度層面的優化和改革,風險創投機制的完善也是有益的補充。基礎性研究對經濟的影響也許在超長期才能顯現,但是著眼于長遠利益,加大對其投人依然是值得而且必要的。這些項目的推動,依然需要政府引導、立足制度改革和完善。

七、對當前經濟學界流行觀點的質疑

上述內容是筆者對此次經濟危機和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發展態勢的一些基本看法。通過最近一段時間結合當前形勢對中國經濟轉型的重新思考,下面筆者對當前一些流行觀點提出質疑。

首先,在贊賞改革開放30年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我們不應忘記改革付出的代價。這種被形象地稱為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法”改革,必然會給經濟發展帶來震蕩,是否可以有逐漸“規范化”的改革模式來取代現有模式呢?這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顯得更有現實意義。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濟含義及其批評》一文中,筆者已經證明,“摸著石頭過河”具有預期的靜態性、行為的短期性、宏觀經濟的震蕩性的特征,這種改革方式本身急需改革。

其次,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在于新生產技術的應用,因此,筆者有這樣一個觀點,盡管目前美國遭受的危機影響最大,但是憑借其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儲備、領先優勢和優越的創新機制仍然有可能先于其它國家走上復興的道路,繼續充當世界經濟的領導者。因此,那些對此次危機可能改變世界格局的論調似乎不切實際。

最后,我們已經論證,我國以高投資拉動的粗放的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將不可維系。因此,目前國家和地方以投資拉動內需的政策值得商榷。也許出于社會穩定等非經濟目的的需要,這種做法尚可以討論。但從經濟學上看,在目前我國投資占GDP比重已經超過40%的情況下,高投資的長期效應一定不盡人意。具體說來,從近期出臺的4萬億財政刺激方案來看,資金主要投向了基礎設施建設,這對短期內穩定經濟增長速度、吸納就業會起到不錯的效果,但是對由此可能帶來的各種問題我們也應該有所防備。按照經驗來看,政府投資的大量上馬,必然會對社會私人投資帶來擠出效應,并且在權責不明、監管缺位的情勢下,很可能會重演盲目、一窩蜂、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老路,還會帶來一系列的尋租問題。而4萬億的投資支出可能還不足以確保“保八”任務的完成。據估算,地方財政還將配套3萬億左右投資,而這個數字只有一成至三成的來源有保障。其余還要依靠銀行貸款。如果投資的效益、質量得不到保障,可以預計的是我們財政辛苦掙來的家底必將不保,而且銀行系統必然會受到嚴重的沖擊。這就為我們的長遠發展埋下了隱患。此外,我們遺憾地發現,與民生問題緊密聯系的醫療、教育、住房改革所需要的資金投入沒有在這次方案中得到足夠的重視。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卻是中國經濟轉型、擴大內需這些中、長期發展問題得以解決的關鍵。因此,在這個刺激方案的操作上,財政政策依然顯得“短視”,市場經濟方向的理念甚至可能有所倒退。

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央指出的今年經濟工作的五大重點和我們的一些建議和批評是不謀而合的,但我們還應更加重視長期增長因素及其相關制度建設。過分擔憂和恐慌是沒有必要的,踏實和前瞻性的科學決策、合理的政策方案設計才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應有態度。

[參考文獻]

[1]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f,This Time is Different:A panoramic View 0f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Crises[Working Paper][Z],NBER working paper 13882,2008

[2]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f,The Aftermath 0f Financial Crises[Working Paper][Z],NBER working pa―per 14656,2009

[3]鄭京海等,中國的經濟增長能否持續[J],經濟學季刊,2008,(3)

篇(6)

2008年,跑到富國尋求避難的人數多達38萬,比上一年上升12%。美國連續三年成為避難國首選盡管因為經濟原因,避難人數已比2007年下降3‰

MSN簽名黨

為什么一直不肯低下高傲的頭,因為一旦低下,就再也抬不起來了。

我是一顆不起眼的沙粒,尋找一只河蚌,把我變成珍珠……

聽說房價掉了,我開心地跑去看。結果,房價沒掉,下巴倒掉了:買房人還那么多,不都危機了嗎?

墨魚的簽名:別說我不是賊,就算是,那也是文賊!要不,哪來的一肚子墨水!

每天除了吃飯的時間全在減肥,你還說我沒毅力?

經濟危機下的社會動蕩

經濟不景氣時,如果說消費信心跌入低谷是雪上加霜,那社會動蕩絕對算得上是致命一擊

盡管美國已是自顧不暇,但樹立個把假想敵的習慣并沒改。3月,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委員會主辦的《外交》雜志提出新名詞:動蕩軸心。

《外交》的文章歷來都可以反映美國政府對世界的看法,1940年喬治?凱南在該雜志的文章就被視為拉開冷戰的帷幕。對應布什政府提出的邪惡軸心國, 《外交》提出動蕩軸心國概念,預言阿富汗或巴基斯坦的政府可能因為持續動蕩戰亂加上經濟衰退而“陷入崩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中東地區是已知的動蕩地帶,而俄羅斯、索馬里和墨西哥則是“新動蕩軸心”。據《外交》雜志的理解,俄羅斯已經出現了“新的侵略形式”,索馬里充滿“無盡的混亂,且輸出海盜”,而墨西哥輸出,是“拉美的苦難”。印尼、土耳其和泰國是《外交》雜志認定的潛在動蕩軸心。

篇(7)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影響深刻而深遠。這次金融危機不是一次簡單的周期性危機,不是類似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危機那種局部、短暫的金融危機。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有言:這是一場“百年不遇”的危機。這場危機影響深、蔓延廣,由歐美發達國家蔓延到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演變成為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而且這場“金融海嘯”已經由虛擬經濟蔓延到實體經濟,演變成為對全球的實體經濟造成直接傷害的經濟危機,在這場危機中,幾乎所有國家都難以幸免。

本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研究分析系統、全面。作者從金融危機發生的機理出發,揭示了危機發生的深層原因,探討了危機的深刻影響。難能可貴的是,本書立足于中國國情,有針對性地分析了中國的樓市、股市,分析了中國的產能過剩等問題,提出了政策性建議。作者認為,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有著深刻的經濟原因、社會歷史原因,甚至文化原因。金融危機在什么時間爆發,以哪個銀行出問題為標志,這有偶然性;但就危機爆發本身而言,有著一種必然性。這次金融危機最直接的導火索就是美國的次貸危機,次貸危機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爆發,金融危機的蔓延導致了全球性經濟危機。金融創新工具過度發育,資產證券化大行其道,虛擬經濟同實體經濟嚴重脫節,都是金融危機發生和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同時,也不能忽視“布雷頓森林體系”破產后,美國憑借發行貨幣的優越地位,不斷擴展“貨幣戰爭”的影響。此次金融風暴,本質上是以“華盛頓共識”為標志的美國模式市場經濟治理思想的嚴重危機。作者還探討了金融危機發生的很重要的環境因素――美國民眾的消費觀、美國式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我們看到的美國的經濟危機的背后卻是美國的文化危機。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視角非常獨到,分析非常犀利,觀點非常鮮明。針對國際上(也包括國內)的一些官員、專家學者、實業家看到2009年上半年國際經濟運行態勢出現一定恢復的跡象,因而呈現出過于樂觀看法;作者明確指出,現在即判斷全球性金融危機已經結束為時尚早,現在的經濟恢復只是一定程度的“反彈”,還不能斷言國際經濟已經復蘇,還要有長期作戰的準備。書中集中了大量筆墨探討金融危機發生的必然性、蔓延的普遍性、危害的深刻性、影響的長期性。兩位青年學者還對金融危機的走勢作了預測,認為危機呈現“W+L型”走勢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2009年年底、今年年初國際經濟將呈現新的一輪波動,這個波動將影響全球經濟,包括中國經濟。

在研究方法和寫作方法上本書也很有特色。這體現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國際問題與國內問題相結合上。不僅一般性地研究金融危機的歷史和形成機理,更側重研究危機的走勢及其對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現實影響;不僅一般地分析金融危機的教訓,更側重對危機走勢的預測和判斷。同時,本書以對話形式寫作,一問一答,侃侃而談,像是作者兩個人聊天,又像是作者和讀者討論,循循善誘,絲絲入扣,緊扣讀者的思考歷程,隨時照顧讀者可能想到的問題,盡量把話說明白,把理講清楚,形式新穎、別致,語言生動、活潑,內容緊湊,邏輯性強,把讀書活動由枯燥的理性思維變成生動的藝術享受。這實在是難能可貴!采取對話的形式,以實在的語言,以樸實的文風,進行一部學術味道很濃的著作的寫作,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提倡的風格。

本書的兩位作者是活躍在理論界和學術界的優秀青年學者。我和他們是忘年交。20多年來,眼看著他們在學術園地里不斷地成長、進步,我十分欣慰。早在1985年我就與權元七博士相識。那是在長春召開的東北三省經濟改革論壇期間。他當時就讀東北大學,是大三學生,作為東北大學兩名代表之一參加那次論壇。在這個論壇上,我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演講,引發了他對改革理論的興趣,從而形成了對理論的孜孜追求。從此我們之間建立起“學術友誼”。后來元七在東北大學畢業,先后在政府機關工作,又擔任國企董事長5年。199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系攻讀經濟學博士。博士畢業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攻讀法學博士后,又在美國哈佛大學作一年訪問學者。現任北京大學東北亞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同時權元七在實業投資、企業管理方面也非常成功。他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走勢非常準確,這和他特殊的經歷和學識不無關系。梁啟東是我的學生,在我任遼寧大學校長時,他在歷史系讀書。在我的印象里,他是個思維敏捷、奮發向上的優秀學生會干部。大學畢業后,他到省直機關工作,還到基層鍛煉。實踐使他養成了理論思考的習慣,為他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術風格奠定了可貴的基礎。之后調到遼寧社會科學院工作,為他實現自己的學術目標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他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城市經濟和遼寧省情研究,是遼沈地區為數不多的知名優秀青年學者之一。他勤于實踐,善于思考,在省內外做了500余場報告、講座,被稱作“省情演講家”。近年來他在遼寧中部城市群(沈陽經濟區)研究方面頗有建樹,著述頗豐。

作為熱心宏觀經濟和現實問題研究的青年,兩位學者的共同特點是理論基礎扎實,基本技能全面,知識視野廣闊。作為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優秀青年學者,他們的學術風格和學人品格也是值得稱道的。他們是各自研究領域的專家,而且還是負責任的學術公民,保持著學者的良知;他們在關心自己前途的同時,更關心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程,對歷史負責,對時代負責,勇于擔當、甘于奉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亚州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东北少妇不戴套对白第一次| 2020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色www永久网站| h无码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一个人看的www片免费高清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 亚洲av无码无线在线观看|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樱桃视频影视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 | 国产九九99久久99大香伊| 国精产品999国精产品官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网站| 性大毛片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ⅴ无码| 亚洲精品久久久www小说| 欧美gv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人妻丝袜av先锋影音先| 全部露出来毛走秀福利视频|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导航| 桃花色综合影院| 激情第一区仑乱|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女人好紧好爽| 草草浮力影院| 天堂8在线天堂资源bt|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9一区9| 大地资源网中文第五页| 94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卫校国产小美女|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精品天堂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日韩av高潮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