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25: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博弈論的局限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入行論;博弈論;思想;辯證
《入行論》全稱入菩薩行論,是印度那爛陀寺寂天菩薩[1]所著,所作年份不詳,該論典是是大乘佛教諸多典籍中較為重要的論著,正如索達吉堪布在《入行論廣釋》中說:“《入菩薩行論》是修學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論典。在藏傳佛教各派中,每一個正規寺院里的修行人,都會傳講聽習此論;而且已形成一種普遍觀念,認為如果要做真實的修行人,必須精通《入菩薩行論》 ”[1]。佛學中將論著分為四類:言簡而義深、言繁而義淺、言簡而義淺、言繁而義深。其中最佳的當屬言簡而義深的一類,而《入行論》正是屬于這一類論著,其中所闡述的內容精辟而深刻,運用了諸多比喻,系統的示解了大乘佛法修行者所要修行的步驟及方法。九世紀初,《入菩薩行》傳入藏地,歷代高僧大德廣泛弘揚,至今也留下了二十余部注疏,使其成為地區膾炙人口的一部寶典,也成為了藏傳佛教中修行者的必修論典。這部論典中所闡述的價值觀,也是佛教教育者們的價值觀,是以利他菩提心為主,不單講不能偷盜邪、要尊師重道、知禮義廉恥、回報社會、尊老愛幼,更甚者講到除人類外的所有有生之物,都要營造無害、和諧,這種思想也就必然對后人起到了影響。
博弈論(Game theory)又稱之為對策論、游戲論,現在已發展成為現代數學的一個分支,被當作運籌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和方法。1928年馮?諾依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了博弈論的正式誕生。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劃時代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開啟了博弈論思想的系統化研究浪潮。然而,這一論著并非最早提出博弈的著作,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孫武所作的《孫子兵法》,可以說是最早的一部講述博弈的著作。隨之便出現了諸多研究博弈,以博弈思想為基石創作諸多方方面面的著作,也成為了風靡一時的青少年讀物,更甚者以此為自己的價值觀,出現了諸多效仿的事跡。但大風大浪過后,回頭審視這一行徑,才恍然發現博弈論帶來的不完全只有利益,更多的是磨滅了傳統思想中正面和積極、人性化的部分,這點值得研究和考慮。
一、《入行論》所闡述的主要思想
《入行論》一書的創作背景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其特殊性表現在,它是作于一個佛法盛傳的那爛陀寺,而且作者又是一位得道修行者,其局限性在于作者是出家人,又置身寺院中,從科學理論的角度而言,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而論著中主要講大乘深觀和廣行法,主要以廣行法為主,講解如何修心、修行應當持有怎樣的心態等。這部論著分為十品,第一品講發菩提心的利益,第二品講懺悔罪業,第三品講受持菩提心,這三品就是為了“未生者當生”,沒有生起菩提心的令生起菩提心。第四品講不放逸,第五品講正知正見,第六品講安忍,這三品是為了“已生勿退失”,相續中已經產生了菩提心,但這也是很容易退轉的,這三品是為了令生起的菩提心不退轉。第七品講精進,第八品講靜慮(禪定),第九品講智慧品,第十品講回向品,這四品是講“輾轉益增長”,為了已經具有的菩提心能夠增長,甚至圓滿。整部《入行論》就是為了未生的菩提心能夠生起,已經生起的不退失,而能夠增長[2]。其中以諸多比喻形象而生動的喻說了善惡取舍,正如《入行論》中將人身比作過河之乘舟,將最終的和諧當做彼岸,為得到這種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而只為利他。
二、博弈論所涵蓋的主要思想
博弈思想簡單概括就是二人在平等的對局中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意義。也就是二人對局如何占優。以博弈中的要素:參與者、各自的策略、得失(或者支付矩陣)、次序等達到均衡。理性的參與者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或者損失最小并結合對方的處境等指導作出決策達到均衡。甚至犧牲他人的利益,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正如其中典型的海盜分金、囚徒困境等等舉例,大致將可以涵蓋和解釋其內在的思想角度。在軍事戰略、游戲、統籌等學科,這一理論無疑是極具指導價值的,但在倫理人情中,尤其是東方文化中是否可行,這一論點值得探討和研究。
三、兩者的辯證關系
《入行論》的菩提思想與博弈思想,兩者即統一又對立,其統一點在于,兩者最終都是致力于求得最大的功利,這點是完全相同的。二者又有著對立的一面,因為菩提心不僅為了今生得到功利,還致力于來世,所做一切都是為了得到和諧、善果,甚至為得到和諧不惜失去生命的大愛。而博弈論則不同在于它不承認來世,所以只致力于眼前的現世今生,所求的是物質上的利益,甚至是將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別人的損失之上,甚至認為任何別人的付出都是“有原因”的,極度機械化的價值觀,不利于處理倫理、友情等問題,因為有些時候人與動物的區別正在于此,在于貢獻和無私付出,在于“利他”。
注釋:
[1]寂天菩薩:印度南方賢疆國王太子,原名寂鎧,出家來到那爛陀寺后,依當時寺內五百班智達之首的勝天為親教師出家,法名寂天。
參考文獻:
[1] 索達吉堪布著. 《入行論廣釋》[Z] . 智悲佛網電子版記述.2013:2.
一、公允價值計量的優缺點
(一)公允價值計量的優點
經濟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市場的不穩定性,使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很難真實反映企業的資產負債價值。公允價值,作為一種新的計量屬性,顯然能更加準確客觀地反應資產負債的價值和現金流量情況,提供更加準確的會計信息。同時也滿足了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相關性、及時性的要求。
(二)公允價值計量的局限性
第一,公允價值確認受到會計環境的影響,當處于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時,交易價格可以看作公允價值,但在現實的資本市場中,往往是幾個大型公司確定交易價格,并不能代表一個“公允”的水平。第二,利用公允價值確認資產或負債價值時需要會計人員的主觀準確的職業判斷以及良好的職業操守,但目前會計工作人員的職業水平良莠不齊。第三,公允價值為管理當局盈余管理提供了機會。因為公允價值計量較強的主觀性,管理者可以借此進行利潤操縱,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二、基于博弈論角度的公允價值分析
(一)市場參與者行為的博弈論分析
1、企業與企業間博弈。假設完全競爭市場上只有A、B兩家企業,且兩者均為理性即都會追求自身經濟效益最大化,且A、B不會因提供虛假信息受到任何懲罰。因為博弈雙方A、B同時博弈、決策,且雙方對各方得益都了解,所以筆者采用完全信息靜態博弈的模型(見圖1)進行博弈分析。
A選擇提供真實公允的會計信息時,B作為理性經濟人,選擇粉飾報表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獲得最大收益11;A選擇提供虛假信息時,B同樣選擇粉飾報表提供虛假信息獲得最大收益5。同理,A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此時的納什均衡即為A、B均采用粉飾報表提供虛假信息的方法來獲得自己的收益。但這顯然不是帕累托最優,且降低了資本市場的效率。
2、企業管理層與投資者之間博弈。企業方為了在資本市場上融得更多的資金,會根據自身運營情況,調高或調低已確認未實現損益來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若投資者以此為依據做出決策,則易做出錯誤的判斷,造成自身的損失。管理方與投資方的博弈過程采用動態博弈的模型,用圖2表示:企業管理層提供的財務信息公允時,如果投資者投資金額為I,且投資概率為P1,則企業方獲最大收益Q*P1,投資者獲最大收益M(M>I);若企業管理層提供的財務信息不公允,投資者選擇投資的概率為P2,企業方獲得最大收益(Q-C)*P2(C為粉飾財務報表的成本),投資者卻因決策失誤而導致-M的損失。因為粉飾財務報表從而虛增利潤、高估資產,更容易獲得投資方的投資,所以P2>P1,故:(Q-C)*P2>Q*P1時,企業方會選擇提供不公允的會計信息。
3、企業與政府間博弈。由理性經濟人的理論可知,若無政府監管,企業方為獲得更大收益,會傾向于提供不公允的財務信息。因此要想維持經濟環境的穩定,必須通過政府監管來約束企業。因政府行為決策依賴于企業方行為,所以這里同樣采用動態博弈模型,博弈過程用圖3來表示:當企業方提供不公允信息時,若政府不打擊,則企業方獲得比提供公允信息時更多的收益12,但政府卻因資金沒有得到有效的配置,造成了市場效率損失,收益為-50;若選擇打擊,那么最后政府獲得收益扣除打擊過程中花費的成本,收益為50,企業方的最后受益則為Q(Q0時,政府的打擊力度不夠,仍有企業因僥幸心理提供虛假的財務信息;當Q
(二)博弈論角度的公允價值分析
通過對市場參與者行為的博弈分析可知,參與者為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會采取多種手段來達到這一目的。而公允價值作為一種反映資產動態變化的工具,恰恰給企業、金融機構提供了操縱盈余的便利。但若沒有公允價值,投資者可能因為信息不及時披露而長期被蒙蔽在金融界創設的資本虛幻的美夢里。因此我們應理性看待公允價值:公允價值體現的是公平、活躍的市場對相關資產和負債現實價值的客觀評價。會發生一系列關于公允價值的負面案例,是因為公允價值發展的還不夠完善,而并非是其本質的問題。
三、結束語
基于以上從博弈論視角對公允價值的分析,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公允價值的發展,結合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不斷完善公允價值計量。如可以對公允價值的計量采用復合計價模式;加強政府對資本市場的監管,加大對利用虛假信息的經濟犯罪的打擊力度;提高會計人才的專業判斷能力及職業操守,在提高公允價值估值系統的可靠性等,從而使公允價值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丁霽.從博弈論角度看公允價值[J].經濟論壇,2009(6).
2、萬美,劉小麗等.基于經濟視角的公允價值思考[J].財會通訊,2009(3).
[關鍵詞]網絡輿情;治理;政府;商業化;網媒;演化博弈;前景理論;政媒合作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6.001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7)06―0003―06
網絡輿情的自由發展容易演化升級并蔓延到現實生活,影響社會穩定并損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已有研究表明,網絡輿情的治理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在網絡輿情危機事件中,危機的發生、發展、沖突到解決的過程,網媒的輿論導向作用不可小覷。因此,政府需要協同網媒等多元治理主體,充分發揮網媒對輿情引導的主體作用,運用媒體的資源,快速并有效地傳播信息、引導輿論及公眾的態度。中國社會化商業資訊(CIC)從企業商業運營的角度,將社會化媒體概括為論壇社區、微博、社交網站等,事實上以門戶網站、微博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已經成為危機事件、輿論的主要來源地,網媒以其技術特性,使信息傳播產生難以估量的“蝴蝶效應”。商業化性質的網媒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面臨追逐經濟利益和履行社會責任的矛盾,為了吸納人氣、提高點擊率與影響力,獲取經濟利益,以消息人士的口吻傳播不確定的信息,或者以虛假新聞作為噱頭,迎合受眾的低級趣味,散播暴力、媚俗信息。
為了研究網絡輿情相關主體問的利益沖突,已有學者將博弈論融入到網絡輿情的研究中,以相關主體在利益驅使下的行為選擇為對象,研究輿情產生與發展原因,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參考價值。吳峰從博弈視角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輿論博弈機制進行研究,認為突發事件輿論走向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結果,包括傳統媒體內部的博弈、新媒體內部的博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輿論之間的博弈及國內媒體與國外媒體間的博弈。宋余超等在τ咔櫓魈飫啾鴰分的基礎上,進行輿情主題與不同的參與主體組合的匹配,然后構建對應的三方博弈模型,運用演化博弈的思想求解不同情境下各個參與主體的演化穩定策略。劉人境等將地方政府部門與弱勢群體的策略互動和行為演化融入到傳染病傳播模型中,用于模擬輿論的擴散和收斂過程。周飛從網絡輿情參與方的角度出發,根據最大化自身利益為目的做出策略選擇,建立網民、政府及網媒博弈場,對政府的決策提出建議。趙靜嫻利用演化博弈方法建立偽輿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治理網絡偽輿情中各要素間的博弈關系。劉錦德以演化博弈為基礎,建立對稱博弈矩陣,引入個體的記憶長度,根據設定的交互規則更新觀點,表明網絡輿情傳播中存在羊群效應,并且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針對網絡輿情危機的處理,宋彪針對網絡輿情在產生和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群體性特點,應用群體動力學和演化博弈論的方法,構建網絡輿情疏導模型,并指出一些新聞媒體在網絡上新聞,標新立異夸大事實必須落實到政府的日常管理。
上述研究成果對網絡輿情的監管和治理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但是并沒有充分考量以門戶網站(新浪、今日頭條)、微博等商業化網媒作為盈利主體的性質及其影響力,對政府充分發揮網媒對輿情引導的主體作用的研究有所不足。大量的應急處置實踐證明,政府與網絡媒體的關系既有管理成分又有博弈成分,這種關系在兩者之間造成了一定的互耗,影響了對的處置。因此,本文在此基礎上,研究兩者的立場和地位演變,探討建立政府與網絡媒體的積極合作關系,以實現對網絡輿情的有效治理。結合前景理論,建立博弈支付的前景價值矩陣,分析在決策者不完全理性的條件下,商業化的網媒在面對網絡輿情時的策略選擇,分析商業化網媒以負責任態度進行傳播的約束條件,并進一步考慮政府和網媒之間利益相關性,探究政媒合作制度對網媒行為的影響。
1政府和網媒行為的演化博弈
1.1模型假設與構建
網絡輿情是突發事件的衍生產物之一,網絡輿情的傳播反過來又會加大原生事件的應急處置難度。網媒作為觀點、輿論交流傳播的平臺提供方,對網絡輿情的監管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本文研究的重點是政府的輿情監管部門和以微博、論壇等為代表的商業化運作網媒之間策略選擇的博弈,下文簡稱政府和網媒。
已有研究表明,突發事件容易引發網絡世界的大范圍討論,從博弈的角度,網民的策略選擇是(參與、不參與),事實上,商業性質網媒從盈利的角度,更希望有大量網民能參與到話題討論,網民的不完全理性、跟風的特征、隱性矛盾的集中爆發使得虛假言論更容易傳播,而商業性質網媒以不負責任態度進行傳播時,往往更容易造成“轟動效應”。因此,出于本文研究側重點的考慮,不再將網民假設為博弈主體。
假設1:博弈主體為政府和網媒,均為不完全理性,因此博弈主體對策略的選擇主要基于自身對策略支付值的心理預期,并非策略本身的直接損益。Kahneman和Tversk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前景理論,是心理學方面對期望效用理論的改進,認為人們對價值的感知并非價值本身,而是較之某一參照點的相對值,本文以此來衡量博弈主體的損益,將政府和網媒雙方對博弈支付值的心理感受定為前景價值V,由價值函數.f(x)和權重函數x(p)組成:
假設2:網絡輿情隨著事件不路⒔停影響擴大,網媒獲得人氣提升帶來的效益,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網媒不以負責任的態度進行引導,并且在一知半解的情況,為追求優先報道,以消息人士等口吻片面化的言論,放任平臺內極端、片面、虛假言論肆意傳播。若網媒選擇以負責任的態度積極應對,及時監測輿情的發展情況,對片面極端、虛假言論進行有效的管控,聯系相關主體辟謠,制定相應策略,則需要付出人氣流失、網民關注度降低等損失。網絡輿情的演化結果會直接影響社會福利進而影響政府收益,網媒的議題設置對網絡輿情的演化具有重大影響,從政府和網媒博弈的角度,政府有兩種策略選擇,即對網媒進行積極管控或消極管控,所以政府的策略集合為{積極管控A1,消極管控A2};網媒也有兩種策略選擇:{負責B1,不負責B2}。
假設3:網絡輿情的演化可能會加大原生事件的應急處置難度,產生一系列衍生事件,不利于社會穩定,網絡輿情失控致危機事件發生,博弈雙方均將承擔其策略選擇所造成的風險損失,假定博弈雙方分別需要承擔的責任成本線性相關,如果網絡輿情失控事件發生后的政府需要承擔的責任成本為G,則網絡媒體需要承擔的責任成本為δG,其中δ為責任成本的傳遞系數。
假設4:博弈雙方的策略選擇具有協同效應,當政府采取策略A1,網媒采取策略B1,網絡輿情失控從而導致網絡輿情危機發生的概率較小,本文假設此情景下,網絡輿情演化升級引發危機事件的概率為零;當且僅有一方采積極策略時,即策略組合為{A1,B2}或{A2,B1},網絡輿情失控發生的概率會增大,當策略組合為{A2,B2},網絡輿情失控并導致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發生的概率最大。
假設5:模型中,政府消極態度無論是否導致網絡輿情的失控,都會引起社會福利的下降,且成本G已設定為可變函數,故將政府G2假設為常數,且C1》C2。
根據上述假設,構建不完全信息下網絡輿情危機防治過程中政府和網媒之間策略選擇的博弈模型,關于模型的參數設置,如表1所示:
通過模型參數及博弈策略組合確認政府和網媒之間博弈支付的感知價值,如表2所示:
1.3模型的指導意義
第一,在同時滿足式(10)所述的條件時,網絡輿情危機發生的概率最低:網媒負責任時付出的成本不能大于被政府處罰風險的感知價值及政府積極管控的情景下的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發生后風險傳遞成本之和,且不能大于策略組合為{A1,B1},為網媒帶來的傳遞的外部性安全效益的感知r值;政府積極管控時付出的成本的感知價值,不能大于懲處網媒獲得收入的感知價值、消極管控付出的成本的感知價值與實施積極管控帶來的安全效益的感知價值之和,且不能大于消極管控成本的感知價值與在網媒積極管理時可能發生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風險感知價值之和。
第二,根據前景理論可知,不完全理性的決策者在進行風險決策時,往往并不是依據期望效用理論進行判斷,往往是獲得收益時傾向于風險厭惡,面對損失時卻傾向于是風險偏好。網媒采取負責任策略時需要付出確定性費用及點擊量下降導致的凈損失B,而選擇不負責任的策略時,有一定的概率付出懲罰損失D和輿情危機傳遞損失犯。此時,網媒的風險偏好使其不愿意承擔確定性成本,愿意承擔風險選擇不負責策略;而政府同樣受到風險偏好影響,不愿意承擔確定性的成本,盡量減少積極管控所需支付的成本。
第三,博弈主體的風險偏好會妨礙系統模型正常的穩定性演化,致使網絡輿情演化失控導致危機發生,其原因可能是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導致π(p)和G被低估,即危機發生的概率及其影響被低估,且網絡輿情治理的實際操作與理論、法規的(脫節),以及博弈主體對既得利益的偏好,積極管控、負責需付出成本的前景價值(C1,B)被高估.問責機制的失范導致政府消極管控成本C2的前景價值被低估。
本文嘗試引入與網媒具有責任感時付出的成本B、網絡輿情危機風險成本G等相關的變量,政媒合作為網媒帶來的收益H,分析網媒在政媒合作條件下的價值感受及收益H對網媒行為的影響,進一步解釋網媒責任感缺失的原因,研究政府激勵網媒發揮主動性的管控模式。
2政媒合作制度對網媒行為的影響
2.1政媒合作制度對網媒行為的影響模型
網絡輿情的治理可以借鑒“公共服務多元化”的理論精髓,充分發揮網媒對網絡輿情引導的主體作用。
假定6:網媒作為不負責傳播者時,可以獲得人氣提升帶來收益r,網絡輿情的影響面越大,網媒的收益r越高,若網絡輿情演化失控導致危機發生則政府的善后成本c12越大,所假定G是r的單調函數,即G=ψ(r),說明政府有意愿開展政媒合作共同治理網絡輿情。
3結語
本文運用演化博弈論對網絡輿情中的政府和網媒行為進行博弈分析,考慮到博弈主體不完全理性對風險偏好的影響,引入前景理論構建博弈的感知價值矩陣,更能切實反映在面對網絡輿情時,政府與網媒之間的博弈情境。
關鍵詞:組織沖突;博弈論;最優沖突管理;Morgan模式
一、前言
全球化和戰略聯盟使得行政管理過程中的壓力和資源重新配置問題劇增。技術壓力在組織內外產生了諸如喪失隱私、信息泛濫、缺乏面對面溝通、技能窘迫或知識匱乏得不到晉升等等方面的問題。企業龐大的集中控制的組織隨之與分散的、變幻莫測的市場之間的沖突愈加頻繁。這些發生在組織結構內部和戰略層面之間的沖突,極大地影響組織的決策。
(一)國內外理論進展
現代管理科學對沖突的研究源于20世紀60年代,巴納德和西蒙都認為組織沖突長存企業內部。“在一個大型組織里要所有人為其自身的個人利益工作而采取合作的方式不大可能。”J•klly,H•Assael都認為,組織中存在沖突對促進目標顯露有積極作用。之后對組織沖突產生原因及處理研究開始獲得進展,學者們開始發現壓制沖突的傳統管理思維和方法的不合理性。LouisR•Pondy認為,壓制沖突的組織剝奪了自我調節和穩定成長的功能。60年代后,在組織管理和行為理論的研究中,都把沖突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以關注。如RossA•Mebber于70年代完成的《組織理論管理》、GaryJohns的《組織行為學》、Derslergary的《組織管理》和JohnM.Ivancevich和MechaelT.Martteson的《組織行為與管理》等著作,都對沖突的性質和形成原因、影響解決沖突問題的因素和解決沖突問題的途徑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
相比西方管理學者的研究,國內管理學界對企業或其他組織沖突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80年代后期港臺學者開始相關研究,從創新角度得出了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觀點。如“缺乏沖突的團體容易陷入群體思考模式的陷阱。”“企業領導應該刻意維持良性沖突的產生,利用沖突激勵組織進步。”等等。賴明正對組織變革中利益沖突和組織學習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提出在追求競爭力提升的同時,原先企業內利益均衡的態勢也隨著組織的變革而有所不同。胡文琦、范慶玉從分銷渠道的角度對沖突關系進行了分析;張繼征對企業轉包過程中的沖突行為進行了評價并提出解決方法;張勇、張玉中分析了企業組織間沖突策略選擇的影響因素;李霄、徐中和則利用博弈論對沖突管理的策略方法進行了推演等等。
(二)對沖突理論演進的簡要評述
沖突(conflict)是指兩個或更多相關聯的主體,因互動行為所導致不和諧的狀態。是個體對外部環境做出的過激反應,體現了決策意愿的個人化。
按照西方沖突理論,沖突過程一般分為五個階段,即潛在的對立或不一致、認知和個性、行為意向、行為和結果。第一階段也稱為沖突的成因,一般概括為三類:溝通、結構和個人因素。認知和個性化階段是指個體對沖突有知覺存在,并且個體有了情感上的投入。行為意向介于一個人的認知、情感和外顯行為之間,它指的是從事某種特定行為的決策。行為階段則是沖突雙方公開地試圖實現各自的愿望。結果階段就是沖突對組織績效影響的最后結果,即是功能正常還是功能失調的結果。激發功能正常的沖突是沖突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當沖突出現的時候談判是解決沖突比較好的辦法。
組織內部成員之間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下,同時或先后,依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的行為或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并從中各自取得相應成果的過程構成了博弈論決策個體的特征。發生在組織內部的沖突則是由對立的目標、態度、行動所導致的組織內部或組織間的非合作博弈行為。本文試圖引入博弈論觀點,對給定理性局中人即組織成員在沖突中通過其最優選擇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最終達到博弈均衡的現象加以文本解釋,尋找沖突管理各方合理策略下博弈的解,從而建立最優沖突管理方案。
二、織內沖突的博弈特征
使用嚴謹的數學模型研究沖突對抗條件下最優決策問題的理論稱博弈論。如果一個博弈存在一個戰略組合,任何參與人要改變這一戰略組合都可能導致降低自身的效用水平(或只能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因而任何參與人都沒有積極去改變這一戰略組合,這一戰略組合稱為該博弈的納什均衡。沖突之所以發生可能是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對若干議題的認知、看法不同,需要、利益不同,或是基本道德觀、不同等因素所致。
沖突發生在復雜的組織內部,存在組織戰略行為中的沖突加劇了博弈頻次。Libby認為,組織是成員之間存在心理上相互依存關系的非簡單個人集聚。組織具有相互依存、協作、分工和權威階層的特征。[1,2]博弈論中的決策個體與微觀經濟學中的個體決策相比,博弈中的決策是相互依存的,即考慮了各個決策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
基于事物矛盾性的認識,組織沖突假設辨證表現在:(1)沖突是不可避免的;(2)沖突對變化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要素;(3)只要對沖突進行很好的管理,其對全局效用的促進是正相關的;(4)充分利用沖突為對于集團組織結構和戰略目標實現是有利的。沖突使組織內部產生了問題,但也為組織興奮提供了必要的激勵條件。在組織沖突中,決策個體不僅依賴于自己的選擇,而且依賴于其他決策個體的選擇,各個決策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在博弈決策中被充分考慮,個體的效用函數不僅依賴于自己的選擇,而且依賴于其他決策個體的選擇,個體最優決策μi(S),是他人效用函數的函數μ3i(S)=μ(μ1(S),μ2(S),…,μi-1(S)μ,μi+1(S)μ,…,μn(S))(設i為博弈中的局中人,i=1,2,…,n;si表示局中人i的策略,S=(s1,s2,…,sn)表示n個局中人的決策向量,μi(S)記為局中人i的效用函數。從一定意義上講,博弈論研究的是存在相互外部性條件下的個體決策問題,組織沖突同樣是一次或多次相同外部條件下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組織、組織與外部環境間博弈的最優策略選擇。[3]
三、一般性組織內沖突的原因及影響
Creighton,Moore,Amy,Bisno分別探討沖突的根本原因,并歸納為:(1)程序沖突(proceduralconflict)。流程上發生問題,在責任權限模糊時可能發生角色沖突。[4](2)資料或資訊沖突(dataorinformationconflict)。爭奪稀缺資源引發沖突。(3)價值判斷沖突(valueconflict)。隨著組織不斷擴大,交流機會和次數減少,成員對所在組織的歸屬意識得以增強,組織內競爭和文化相斥成為沖突的原因。(4)利益沖突(interestconflict)。報酬體系公平性導致的沖突。感覺到報酬體系中存在著不公平或發生偏離的情況,小集團間或人際關系上可能出現沖突。(5)關系沖突(relationshipconflict)。工作中的依賴關系導致的沖突。(6)情緒沖突(emotionconflict)。源于心理承受力、能力差異導致的沖突。研究和掌握容易導致沖突的原因的考慮方法,比防止非生產性沖突發生或者把非生產性沖突限制在最小化范圍內更重要。
沖突結果是長程的,回避沖突和掩蓋沖突同樣能導致消極和懈怠的狀態產生。Kast和Rosenzweig即強調不應忽視沖突在促進改革的積極的角色與功能。而沖突管理則是以系統、科學的方式來消除認知與價值差異等障礙,以達成協議的過程。其目的在沖突過程中減少可能的或是不必要的傷害,以促進有利沖突雙方的結果。[5]沖突管理的目的也是在均衡博弈不利于解決沖突困局情況下,采取合作態度尋求最優解。
四、組織內沖突管理——對Morgan模式的一個博弈理解
運用博弈觀點闡釋組織沖突管理的難點就在于局中人所參與的每次博弈或多次博弈的得益。理人往往從自身最優策略選擇出發以實現自身利益為目標參與博弈。
(一)Morgan的五種選擇
GarethMorgan在其《組織印象》(ImagesofOrganization)中,說明在組織管理者在面臨沖突時,可進行的五種模式選擇(見圖1)。沖突的消除從自我主張與協調性兩維度考慮。自我主張性是指當事人使自身利益關系得到滿足的意圖;而協調性則是使他人的利害關系得到滿足。據此可以把解決沖突的方法分為五類:(1)強制型:為利益堅持競爭,并以自身最優策略完全實現為目的,顯示威力和強制力;(2)和解型:放棄自身利益做出讓步,重視雙方關系維持而不是競爭,也許不得已唯命是從;(3)回避型:雙方都不輕易將其真實意愿外露的對策,沒有信息交換;(4)姑息型:相互妥協處理沖突,即與其唯命是從,不如擇機達成共識;(5)合作型:完全理性行動,基于充分合作雙方共同決定尋找最優策略并采取行動。合作通常被視為解決沖突的最佳方案。
Morgan解決模式構成了非合作博弈的條件。博弈的過程就是各個理性的博弈方(當事人)選擇自己決策的過程,當各博弈方都不愿或不會單獨改變自己策略的策略組合存在時,或者說為了極大化自己的盈利(或效用),每一個局中人所采取的策略一定應該是關于其他局中人所取策略的最佳反應。[6]納什均衡說明沖突管理也必須符合這樣的規律:按照你愿意別人對待你的方式來對待別人,但只有基于他們也必須按同樣方式行事。
(二)沖突博弈的困境解釋
現實組織內沖突發生時由于缺乏互釋的溝通,當事人雙方處于對立面時必然表現為一種“囚徒的兩難選擇”。困境中每一方在選擇策略時都沒有“共謀”,他們只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慮組織福利或任何其他對手的利益。也就是說,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參與人的最佳策略組合構成。沒有人會主動改變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獲得更大利益。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沖突,各人追求利己行為而導致的最終結局是一個“納什均衡”,也是對所有人都不利的結局。[7]雙方在合作與抵制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這樣他們必然要陷入回避。只有當他們都首先替對方著想,或者相互合謀時,才可以得到最完美的和解。
組織內集團利益沖突中,局中人心態構成博弈困境。前者希望沖突解決以部門利益最大化為終極目標,后者想打破這樣的均勢,博弈的結果可能出現Morgan模式,諸如強制推行,單方和解,雙方逃避或相互妥協幾種解決方案。那么通過怎樣的渠道才能在沖突人之間建立合作的基礎,使局中人一定程度上能夠站在對方的視角考慮問題,從而走出囚徒困境,最大化實現雙方利益。而客觀上,正當的逐利心態構成了人們正常與主要的行為動機。當沖突管理試圖通過法律或者道德維系良好的社會秩序時,必須正視這種心態在各種博弈過程的深刻影響與具體作用。
(三)最優沖突管理——強制下民主配合制度創新
組織沖突多是個人目標實現與組織強調經濟決策者的個人理性,強調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經濟分析,強調決策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等外部性,強調通過規則、機制和制度的設計和優化在個人理性得到滿足的基礎上達到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的一致。根據有關沖突的研究,無論是業績優異的公司管理者,還是業績差的公司管理者,解決沖突的考慮首先均為合作型。然而次優方案的選擇就差異很大,前者多采取強制姿態,而后者多采取姑息對策,由此可以導出最為有效地解決沖突的方法是強制的并以合作型為支持。由于合作型是采取基于民主解決問題的開放交流形式,可以說強制力下并給予民主的行動是解決沖突的最為有效的方法。[8]這也說明經濟的博弈均衡并不一定是帕雷托最優的,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可能存在著矛盾和沖突,對于這種矛盾和沖突,不在于否定個人理性,關鍵是通過設計一種制度的創新,建立起一種新的使得在滿足個人理性的基礎上能夠達到集體理性的機制。
Rummel認為沖突過程從平衡與不平衡中間移動,達成一種平衡。同時沖突關聯利益人的關系也未必是全然相互競爭的,在運用沖突管理的原則與方法時,反而通常存在競爭與合作的混合關系,貫穿如:(1)對事(或問題)不對人;(2)重視利益而非堅守立場;(3)尋求互利的方案;(4)兼顧主、客觀評估標準等態度,追求整合協商談判(integrativebargaining),所謂的雙贏(win-win)才有機會。[4]但納什均衡博弈論由于僅關注個體行為的合理性。不可避免的是它在解決組織沖突中的局限性,博弈論描繪出困境,卻難以解決困境。納什均衡博弈論也不能從根本上保護博弈各方的利益,博弈不能帶來共贏,卻可能造成共輸(simultaneity-loss)。[9]
參考文獻:
[1]DEBORAHM.KOLB,JUDITHWILLIAMS.Breakthroughbargaining[M].HarvardBussinessReview,2001:89~97.
[2]STEPENIEOVERMAN.Makefamily-friendlyinitiativesfly[M].HRFocus,1999:14.
[3]莫燕,周建中.基于博弈論的企業技術創新對策研究[J].技術經濟2002(7):10-12.
[4]弗雷德•魯森斯.組織行為學[M].王壘,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5]汪明生,朱斌妤.沖突管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6]劉仁軍.組織沖突的結構因素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1(4):30-33.
[7]張維迎.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關鍵詞:無線傳感器網絡;入侵檢測;機器學習;博弈論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13-3004-03
Survey on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DUAN Xiao-yang1, MA Hui-fang2, HAN Zhi-jie1, WANG Guan-nan1
(1.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2.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Recently,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has an increasingly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intellig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isaster control, battlefield surveillance and security monitoring. It caused growing concern. So th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security appear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paper firstly depicted the intrusion and intrusion detection. Then the current 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ique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s well a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 by classification. Finally the paper stated the possible 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Key words: WSN; intrusion detection; machine learning; game theory
無線傳感器網絡(wireless sensor network,簡稱WSN )的相關研究已經成為現階段國內外研究的熱點[1-4]。與目前常見的無線網絡相比,無線傳感器網絡具有以下特征:網絡的自組織性,動態變化的網絡拓撲結構,分布式控制,多條無線網絡,節點功能的局限性,無線網絡的局限性,安全性差,數量多、規模大,數據冗余與匯聚等。
有關安全的研究和歷史表明,不管在網絡中采取多么先進的安全措施,攻擊者總有可能找到網絡系統的弱點,實施攻擊。單獨使用預防技術(如加密、身份認證等)難以達到預期的安全目標,這些技術可以降低網絡被攻擊的可能性,但是不能完全杜絕攻擊,因此,安全的防御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入侵檢測系統(IDS Instruction Detection System)是近年來出現的新型網絡安全技術,它彌補了上述防范措施的不足,可以為網絡安全提供實時的入侵檢測及采取相應的保護。
本文主要對入侵檢測系統和現階段的入侵檢測技術進行分類介紹和分析,并對比各自的優缺點,最后提出自己對無線傳感器網絡入侵檢測技術發展的展望。
1 入侵和入侵檢測
入侵行為被定義為任何試圖破壞目標資源的完整性、機密性和可訪問性的動作。入侵一般可簡單分為外部入侵和內部入侵。Denning在1987年發表的論文中,首先對入侵檢測系統模式做出定義:一般而言,入侵檢測通過網絡風暴或信息的收集,檢測可能的入侵行為,并且能在入侵行為造成危害前及時發出報警同質系統管理員并進行相關的處理措施。為達成這個目的,入侵檢測系統應包含3個必要功能的組件(信息收集、檢測引擎和相應組件),如圖1所示。
2 入侵檢測系統的分類
1) 根據數據信息來源進行分類
基于主機的IDS(HIDS):在操作系統、應用程序或內核層次上對攻擊進行檢測。系統獲取數據的依據是系統運行所在的主機,保護的目標也是系統運行所在的主機,通過監視和分析主機的審計記錄和日志文件來檢測入侵。
基于網絡的IDS(NIDS):系統獲取數據的來源是網絡傳輸的原始數據包,NIDS放置在網絡基礎設施的關鍵區域,通常利用一個運行在隨機模式下的網絡適配器來實時監視并分析通過網絡的所有通信業務,保護的目標是網路的運行。
混合型的IDS:它是基于主機和基于網絡的的入侵檢測系統的結合,在網絡中配置NIDS以檢測整個網絡的安全情況,同時在那些關鍵的主機上配置HIDS,這可以提供比采用單一的入侵檢測方案更為安全的保護。
2) 根據響應方式的不同進行分類
主動響應IDS:如果檢測出入侵后,能夠主動重新配置防火墻、關閉適當的服務或反擊入侵者,那么就被稱為主動響應。
被動響應IDS:若檢測到入侵后僅僅給出警報或記錄日志,就是被動響應。
3) 根據系統各個模塊運行的分布式方式不同進行分類
集中式入侵檢測:它有一個中心計算機負責監控、檢測和響應等工作,這種適用于網絡比較簡單的情況下。
分布式入侵檢測:他它用一個移動的方式監視和檢測,每個分析點都有響應的能力。
4) 根據分析方法的不同進行分類
異常入侵檢測:這種方法首先總結出正常操作應該具有的特征,在得出正常操作的模型后,對后續的操作進行監視,一旦發現偏離正常統計學意義上的操作模式,即進行報警。
誤用入侵檢測:這種方法首先收集非正常操作也即入侵行為的特征,建立相關的特征庫,在后續的檢測過程中,將收集到的數據與特征庫中的特征代碼相比較,得出是否入侵的結論。
混合型入侵檢測:即異常檢測和誤用檢測的結合,基于異常的入侵檢測可以發現一些未知的的攻擊,對具體系統的依賴性相對較小,但誤報率很高,配置和實現也相對困難;基于誤用的入侵檢測能比較準確地檢測到已經標識的入侵行為,但是對具體的系統依賴性很大,移植性差,而且不能檢測到新的攻擊類型。所以,只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的系統性能,如圖2是一個通用的將二者結合起來的檢測方法。
3 入侵檢測技術
傳感器網絡的資源局限性和應用相關性等特點,決定了對其入侵檢測機制的研究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一個行之有效的傳感器網絡入侵檢測系統須要具有簡單性、實時性和檢測準確性三個特性。下面主要介紹一下目前的無線傳感器網絡檢入侵檢測技術方法及其各自的優缺點:
1) 基于多Agent的入侵檢測。
王培等在文獻[5]中針對分簇式無線傳感器網絡提出了基于多的入侵檢測方法,其系統結構如圖3所示。
通過讓節點和簇頭分別執行不同檢測任務,結合本地檢測和聯合檢測,并采用多個模塊分別實現數據收集、分析檢測和入侵響應和管理的任務,以便使系統具有操作簡單、易于擴展、能耗降低、安全性提高的特點。但是該方案中每個節點中都需要配備監視Agent、檢測Agent、響應Agent和管理Agent,會占用節點的大量存儲空間,而且也會增加節點的能源消耗。
這種方法可以減少網絡負載,克服網絡延遲和良好的可擴展性,高安全性,但是每個節點都有多個功能,較大的能量消耗,在其測試活動過程重疊時,準確率將大大低和較低的自適應性。
2) 基于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的入侵檢測。
基于機器學習的入侵檢測整體架構如圖4所示。
文獻[6]提出基于免疫遺傳算法的異常檢測,節點從它的鄰居節點偷聽信標包并提取稱為抗原的關鍵參數,如果匹配的抗原數量比在一個探測器的壽命預先定義的閾值高時,該探測器將失效并產生一個新的探測器。反之,如果匹配的抗原數量比探測器的壽命閾值少時,探測器將觸發入侵報警,對于探測器更新機制,使建議的IDS更加健壯;文獻[7]針對選擇性轉發攻擊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機的異常檢測,使用SVM針對入侵數據的健壯分類方法。SVM克服傳統機器學習方法大樣本的缺陷,根據有限的樣本信息在模型的復雜性和學習能力之間尋求最佳折衷,能獲得最好的范化能力。
這種方法將異常檢測作為分類或者聚類問題,借助機器學習的有效學習能力,構建具有一定精度的異常檢測模型,具有較高的準確率,但是,不足之處是需要的樣本量較大,訓練時間長。
3) 基于網絡流量分析的入侵檢測
基于流量分析的入侵檢測模型的基本結構如圖5所示。
文獻[8]采用Markov線性預測模型,為無線傳感器網絡設計了一種基于流量預測的拒絕服務攻擊檢測方案――MPDD。在該方案中,每個節點基于流量預測判斷和檢測異常網絡流量,無需特殊的硬件支持和節點之間的合作;提出了一種報警評估機制,有效提高方案的檢測準確度.減少了預測誤差或信道誤碼所帶來的誤報。文獻[9] 等提出了基于流量分析的入侵檢測方案,通過對鄰居節點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閥值技術分析,然后應用到選定參數,即一定長度的時間窗下所接收的數據包數和數據包的間隔時間,它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硬件安裝和額外的通訊費用,其計算代價也比較低。
這種方法相對比較簡單,直觀,實時性高,但要求流量輸入要具備一定的統計特性,因此不具有通用性,誤報率高。
4) 基于博弈論模型的入侵檢測。
基于博弈論的入侵檢測系統基本模型如圖6所示,分布在網絡中的入侵檢測器采用某種檢測手段審計網絡數據,檢測入侵,并提交檢測結果。然后博弈模型模擬攻防雙方的互動行為,并權衡來自入侵檢測器的檢測結果和其檢測效率,得出納什均衡以輔助IDS做出合理正確的響應策略。
Mohsen Estiri等人在文獻[10]中針對無線傳感器網絡的丟包攻擊提出基于博弈論的入侵檢測方案,提出了重復博弈理論模型來進行入侵檢測,在該模型中,將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攻擊者與入侵檢測系統作為非協作、非零和的博弈雙方,并利用平均折扣因子收益來顯示節點在博弈當前階段所達到的比下一階段所得到的更有價值。而且最終系統將達到納什均衡,形成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防御策略。
這種方法方法可以幫助管理者權衡檢測效率和網絡資源,但是檢測的人為干預是必須的,而且具有較差的系統適應能力。
5)基于信任機制的入侵檢測。
Min Lin[11]等提出了基于信任模型的動態入侵檢測方案,利用具有較高信任度的節點來交替地檢測簇內節點,提出了非參數CUSUM的檢測改進算法,報警響應也借助信任模型中的信任級劃分,有效減少節點的能源消耗,減小節點的計算開銷。Long Ju[12]等提出了基于加權信任機制的入侵檢測方法,在系統開始就給每個傳感器節點分配權重,每個周期當節點發送與其他節點不同的報告時進行更新,這樣當節點的權重低于某一閾值時就被檢測出是惡意檢點。
這種方法具有低功耗,高安全性等優點,但當簇頭節點入侵,或遇到Sybil攻擊時檢測精確度降低,而且其閾值設置會影響算法的精度,而且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閾值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4 結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的各種異常檢測技術還不能實時、準確地對各種入侵進行檢測。近年來,分形理論與無線網絡數據流分形特性和自相似特性為異常檢測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無線傳感器網絡數據流呈現出一定的分形特性,具有長相關性、具有較寬的類似白噪聲的頻譜特性、具有混沌吸引子等,基于此,根據網絡數據流具有的分形指數(Hurst參數,分形維數、李雅普諾夫指數)可以建立客觀檢測模型,從而根據網絡數據客觀內在規律異常檢測。此外,由于小波分析在信號處理中具有獨特的頻譜多分辨率優勢,基于頻譜、小波分析的異常檢測被證實適合實時的異常檢測,因此,研究分形理論與小波分析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異常檢測模型與方法將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孫利民,李建中,陳渝,朱紅松.無線傳感器網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 周賢偉,覃伯平,徐福華.無線傳感器網絡與安全[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
[3] 陳林星.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4] Onat I,Miri A.An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Montreal,Canada: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and Mobile Computing,Networking and Communications (WiMOB’05),2005:253-259.
[5] 王培,周賢偉.基于多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入侵檢測系統研究[J].傳感技術學報,2007,20(3):677-681.
[6] Liu Yang,Yu Fengqi.Immunity-based intrusion detect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Hong Kong,China:Proc Int Jt Conf Neural Networks,2008:439-444.
[7] Tian Jingwen,Gao Meijuan,Zhou Shiru.Wireless Sensor Network for Community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Classify Support Vector Machine[C]//Zhuhai,China: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2009:1217-1221.
[8] 韓志杰,張瑋瑋,陳志國.基于Markov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入侵檢測機制[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0,32(9):27-29.
[9] Ponomarchuk Yulia. Seo Dae-Wha.Intrusion Detection Based on Traffic Analysi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Shanghai,China:19th Annual Wireless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2010.
[10] Estiri M,Khademzadeh A.A Game-theoretical Model For Intrusion Detec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Calgary,AB: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CCECE),2010 23rd Canadian Conference on,2010:1-5.
[11] Min Lin,Shi Nan.An Intrusion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Based on Trust Management Module[C]//Wuhan,China:Internet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2010:1-4.
關鍵詞:企業;知識管理;知識經濟;博弈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工業經濟正在向知識經濟邁進,知識成為價值創造要素和競爭力的源泉,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如何創造、積累和使用知識,但是人們處在信息的洪流之中,卻經常發出“不缺信息缺知識”的嘆息。因此,一些與知識處理相關的技術倍受重視,而知識管理作為一種有力武器,也因此成為理論界和企業界的共識,成為西方企業管理的熱點和重點,許多企業特別是世界級著名的企業(微軟、惠普等),都紛紛為自己導入知識管理系統。從知識管理的內容、主要活動及目的三方面進行歸納,知識管理就是通過對存在于組織內、外部的個人、群體或團隊中有價值的知識進行系統地定義、獲取、存儲、分享、轉移和利用等一系列活動,以達到其幫助人們進行知識交流、提高組織生存能力及競爭優勢的目的。但是企業知識管理的實施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它的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阻礙,筆者以經濟博弈論作為分析基礎,對企業知識管理實施中存在的一些現象作研究。博弈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game”,是指一些個人、團隊或其他組織,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下,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各自取得相應結果的過程。它所研究的問題是決策主體在給定信息結構下如何決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保持不同決策主體之間決策的均衡,不僅在經濟理論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管理學的理論與應用上也極為重要,其理念與模型在現代企業經營中的成功應用,是現代企業、公司經營成功的重要原因。隨著人們對自身行為和決策的理性和效率的更高層次的追求,人們必將更多地利用博弈的原理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以爭取更理想的結果,特別是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博弈論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新的研究管理戰略的方法論,改變了管理研究的一些約束條件,它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經滲透到了管理的各個領域。《財富》雜志也表明世界五百強企業中,有40%的大公司都認為它們的成功歸功于公司經營管理中對于博弈論的巧妙運用。因而,博弈理論與應用作為管理學研究的利器,對于我國企業經營效率的提高以及參與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認為,在企業知識管理的實施中存在著以下幾種博弈行為。
二、企業知識管理中存在的博弈現象及對策
1.企業內部的博弈。
(1)企業與員工之間。企業在實施知識管理中需要將企業內部的隱性知識外部化,這一過程中存在著企業與員工,特別是與知識型員工之間的相互博弈。對于一個企業來說,要構建核心競爭力必須要具備自身特點的獨占知識庫,這就需要將多年來企業員工所形成的顯性及隱性知識編碼化,實現知識共享,提高企業核心能力,否則就會造成員工的創造能力較高,但是企業的整體績效卻較低的現象。而編碼的重點是實現隱性知識的編碼,因為顯性知識編碼已有了成熟的技術,實現起來相對容易,而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具有創造價值,是顯性知識的生長資源。另一方面,從員工的角度來說,隱性知識的供給受許多因素(心境、思想、意識、觀念等)的制約,并且由于其所擁有知識的特殊性和壟斷性的影響,使得員工對隱性知識的提供占有主動權、選擇權,企業并不能強行的占有和索取。另外,員工從自身利益出發,總是隱匿自己所擁有的隱性知識,不會有主動提供隱性知識的意愿。在此前提下,我們假定企業和員工均是理性的經濟人,兩者的行為均是從自身最大利益出發,那么從長期來看,企業(隱性知識需求者)與員工(隱性知識供給者)之間構成了一個有關隱性知識的動態重復博弈問題。
(2)員工與員工之間。知識是企業的戰略性核心資源,知識共享是知識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員工擔心自身競爭力的損失,共享行為并不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因此沒有員工會主動將自己的絕技或特別知識與別人分享。從博弈論的角度分析,我們可以構建一個簡單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假設某企業的兩名員工甲和乙在知識共享時都有兩種選擇,共享或不共享,那么雙方均選擇不共享知識的得益都為0,如果員工甲的知識共享使得員工乙也實現知識共享,那么,員工甲的得益為r,這里假定r等于6,如果沒有導致員工乙的共享活動,那么,甲的收益為-2,如果甲不共享,而對方共享,則收益為8。對于員工乙來說同樣如此。由此,得出博弈的收益矩陣如圖1所示。
圖1博弈的收益矩陣
從圖1可以看出,如果員工甲選擇共享,那么員工乙從自身利益考慮,必然會選擇得益較高的一項,為8,也就是說他必然選擇不共享;如果員工甲選擇不共享,那么員工乙必然選擇得益為0而不是-2,即不共享;另一方面,如果甲知道乙不選擇共享,則必然選擇不共享。對于員工乙來說同樣如此。可以看出,在沒有外力干預的情況下,對任何一個博弈方來說,不論對方是否共享知識,個人的最優選擇就是不共享。因此該博弈的納什均衡就是博弈雙方都不共享知識(表中劃線所示)。這樣,在企業中就產生了一種惡性循環,越是對知識保密越能限制別人的發展和壯大,也越能為自己打算,導致所有人都不愿意與他人分享知識,使組織長期以來功能發揮不正常,失去了競爭力。以Booz,Allen&Hamilton咨詢公司為例,在Booz公司原有的文化中,崇尚個人成就,漠視彼此合作,知識被當成用來與同事們比較的個人資本,結果造成已經積累的經驗知識不能共享,造成很多信息在企業內部的不流暢,不僅僅浪費資源而且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但是,從表1顯然可以看出,(共享,共享)的收益比(不共享,不共享)好,但是這個帕累托改進因為違背了個人理性而辦不到,要達到(共享,共享)的納什均衡必須外力的影響,也就是說需要有相關激勵機制,才能打破這種“囚徒困境”。因此,企業如果期待員工能夠分享他們寶貴的、有價值的知識,激勵機制的建立至關重要,在能夠保證成員利益和維護成員競爭力的情況下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博弈的最后結果也可能轉變為甲和乙都共享自己的知識。(3)師徒之間。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企業內部也存在這種情況,“如果我的下屬都能干了,豈不是要替代我”,企業內部,中層、骨干不愿意培養基層員工的情況也類似師徒博弈。實際上他們之間本質上是利益交換的關系,作為徒弟有的要向師傅交學費,有的要把技術發揚光大等等,各自對對方有所期待。正因為如此,師徒之間也存在著博弈關系,如果徒弟的手藝超過了師傅,成了師傅的競爭對手,確實會出現餓死師傅的現象。如果這位師傅對自己的手藝或者對能否長期留住徒弟沒有那么自信,也很有可能在教的時候對徒弟留一手,其實就是為可能的市場競爭設置技術壁壘。因此,企業內部存在著師徒博弈的現象。
2.企業外部的博弈。企業在實施知識管理的過程中,內部的變革固然重要,然而外界環境的影響以及外部力量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為了了解和彌補戰略的知識缺口,除了尋找內部已經存在的知識充分利用外,還要快速有效地找出外部環境存在著哪些我們需要的重要知識以及這些知識存儲的位置和如何獲取。相對于由內部自行學習、創造和開發,企業外部知識獲取將可能大幅度縮短時程,避免閉門造車。
(1)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之間不可避免要進行合作,開展知識創新,共同分擔知識創新成本并分享成果,為了保證合作成功,參與企業必須合理地分配以及共享用于知識創新的資源,包括基礎設施、設備、人力資源和尚未公開的知識等。但在合作決策中也存在博弈的問題:企業的目標就是利潤最大化,多數企業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及全體企業的利益,我國彩電企業、VCD、空調企業幾次召開峰會,訂立不降價同盟,但是沒有企業會遵守協定,而是普遍采取價格戰、傾銷、相互欺詐、攻擊等等惡性競爭手段。因此兩個企業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使得它們只有兩種可選擇的博弈策略——合作或欺騙。
(2)企業與客戶之間。企業在實施知識管理的過程中,管理者必須考慮如何吸引新客戶和留住現有的客戶,因為只有當企業真正了解和掌握了客戶之后,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競爭優勢。在這種背景下,企業要想穩步發展,首先要有讓客戶滿意的產品或服務,然后才能吸引客戶。
企業與客戶之間是一種博弈關系,企業為了在這些環境中獲得利潤,必須尋找一種新的平衡點,而客戶為了實現自我高層次的需求,也必須尋找一種新的平衡點。企業尋找的是投入與收益的平衡點,客戶尋找的是需求與支出的平衡點,這是一種局部平衡。
三、相應的對策
針對上述博弈現象,企業在其知識管理的實施過程中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采納:
發揮知識型團隊領導的表率作用。知識型員工和企業的關系是一種動態的博弈關系,領導不論是對團隊任務的完成,還是團隊文化的建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為,對于知識型員工,他們對于自己所從事工作的了解要比其他人深刻得多。因此,一個稱職的管理者應當知道怎樣去領導員工的發展,為他們創造充滿樂趣和關愛的工作環境,容忍員工犯錯誤并鼓勵他們忘記過去向前看。其次,要制訂內容健全、公開、明確、易于理解的管理制度。知識型員工的工作是帶有創新性,如果他們對企業將如何評價自己的行為沒有明確的標準時,工作上就會縮手縮腳,從而影響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最終不利于企業的發展。最后,管理層還要以身作則,不但要自身提供知識,還要積極參與到知識共享中來,起到激勵與導向的作用。
注重對成員知識共享行為的激勵。建立成員貢獻知識和應用知識的獎懲措施,對樂于共享知識的成員要讓其看到豐厚的物質和精神回報,表彰和獎勵等,對不愿共享的成員要使其明白真正的優勢在于學習的能力而不在于知識的擁有量,必要時可以采取員工淘汰制度。其次,將員工長期的知識培訓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而堅持下來,例如,請一些企業家、教授開辦一些講座,(下轉第112頁)借助網絡環境來開展學習等等,以員工的知識培訓帶動員工的知識共享。另外還要加強成員之間的溝通機制,讓每個成員都要為團隊的遠景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
要解決師徒博弈困境,就要把把師徒關系理解為交易關系,師傅和徒弟之間可以簽個明確、清晰的協議,例如保密協議、競業禁止協議等,教什么、如何回報、回報多久等等都可以明確規定。在企業里,可以實施導師制,規定中層骨干要被指定為一些基層員工的導師,其績效和徒弟進步的快慢掛鉤,對師傅繼續升職、加薪有好處,就更好不過了。例如IBM就有一個制度,規定中層干部如果不能培養出自己的接班人,就不能繼續上升。
對于企業外部的環境,企業之間可以建立制衡機制,另外通過對用戶信息資源的整合實現資源共享,從而為客戶提供更加快速周到的優質服務,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客戶。通過對業務流程的重新設計更有效地管理客戶,降低企業的成本。關鍵在于克服各種制約因素、適應信息化環境,找到企業利潤與客戶個性化需求的平衡點。
四、結束語
本文從經濟博弈論的角度出發,研究了企業的知識管理執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企業應從硬制度和軟管理兩個層面著手,對癥下藥,進而實現企業內外的雙向可持續發展。使用博弈論方法來分析問題也存在一定的的局限性,參與者理性的假設在現實世界中難以完全保證,未來工作的開展可以針對實際問題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謝識予.經濟博弈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于維生.博弈論及其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孫文現.博弈論與管理學.中國管理咨詢網,2005.
4.司訓練等.企業隱性知識外部化過程中企業與員工的博弈分析.北京: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
論文摘要:注冊會計師審計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治理的完善也有助于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文章以注冊會計師審計與奮司治理的關系為基礎,利用博弈論的觀點分析會司治理完善程度與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指出公司治理與注冊會計師審計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關系。并以商業銀行為例,探討當公司具有眾多的分支機構時,如何利用注冊會計師審計完善公司治理。
一、引與文獻綜述
1720年的南海泡沫導致的英國商法革命;2001年安然事件暴露的美國公司治理模式的重大缺陷;2008年金融危機中金融巨頭倒閉引發金融監管的思考。這些都使得理論界和業界意識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以及由此產生的委托關系,是公司治理問題產生的根源。注冊會計師審計也產生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目標是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發表審計意見,保護投資人的利益,幫助其作出合理的決策,這與公司治理的目標是一致的,注冊會計師審計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冊會計師審計與公司治理研究一直都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在國外,jensen和meckling( 1976)認為由于委托人和人追求的目標不一致,人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會損害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委托人與人之間存在較大的成本。這種成本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委托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審計通過鑒證可以降低委托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因此外部審計構成公司治理機制的一部分( deangelo,1981 )。在國內,韓東京(2008)的研究成果表明:上市公司是愿意聘請高質量的審計師作為一種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的,但整個審計市場質量還不高,還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監督作用。而針對公司治理對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影響,余宇瑩基于系統論的視角,研究公司治理系統對審計質量的影響,發現公司治理系統越好,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間越小,審計質量越高。
上述研究成果是從審計與公司治理關系的角度進行分析,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兩者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關系,一個角度分析不能體現其相互作用的機理;二是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大型商業銀行及集團公司的出現,審計對公司治理在作用機理上出現了新的變化。基于以上兩點,本文利用博弈論的觀點分析公司治理完善程度與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公司治理會促進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的提高,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的提高也會促使公司治理日趨完善;公司治理程度低,公司沒有動力聘請高質量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低,不利于激勵公司完善治理。文章最后以商業銀行為例,分析當公司具有眾多的分支機構時,如何利用注冊會計師審計完善公司治理。
二、注冊會計師審計與公司治理
(一)注冊會計師審計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將風險評估、風險應對與審計程序聯系起來,注冊會計師審計對商業銀行治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了解商業銀行的性質以及內部控制成為風險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注冊會計師也將公司治理環境作為風險應對的考慮因素。這不僅是公司完善治理的內在動力,同時公司治理層同注冊會計師進行溝通,對相關內部控制環節進行再設計,以完善內部控制。二是注冊會計師在實施控制測試與實質性測試時,會將交易的內部控制目標與關鍵內部控制聯系起來,這將有助于公司相關交易所涉及人員在業務流程中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比如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的會計基礎工作薄弱,賬戶設置不合理,入賬時間不合理,未按規定更正入賬錯誤等,注冊會計師審計可以起到監督的作用,使公司治理趨于完善。
(二)公司治理對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的影響
公司治理對審計質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會導致審計委托關系的異化,從而損害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部分上市商業銀行存在國有股“一股獨大”、內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而非上市的商業銀行治理結構不完善,在審計委托關系上就表現為企業的經營者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審計委托人,這樣的公司治理模式下產生的審計委托關系將會降低審計質量。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結構通過影響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來影響審計質量。公司治理是會計信息的第一層過濾器,完善的公司治理能有效地防止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但是由于可能存在公司組織結構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監事會失效的情況,企業的經營者就可能進行盈余管理和財務舞弊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從而使會計信息質量低下。而對其進行審計的注冊會計師由于信息不對稱和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及審計要求的“合理保證”,不可能發現公司所有失真的會計信息,而作為審計需求者的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只關注審計報告的結果,二者之間的“期望差距”使得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滿足這些審計需求者的程度不高,即審計質量不高。
(三)注冊會計師與公司治理相互作用關系
公司治理與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相互作用是公司經營者與注冊會計師博弈的過程,其收益矩陣如表1、表2所示。m代表公司經營者;a代表注冊會計師。
1.不存在審計合謀,相應的審計法律責任履行機制健全
由于審計法律責任履行機制健全,因此當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冊會計師質量低時,注冊會計師將承擔法律責任和法律訴訟的風險。則該博弈唯一的納什均衡是(公司治理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高)。
2.存在審計合謀,相應的審計法律責任履行機制不健全
由于審計法律責任履行機制不健全,因此公司治理不完善時,注冊會計師將綜合考慮或有收費、可能失去審計客戶以及承擔法律責任、法律訴訟的風險,選擇低質量的審計,出具不實的審計意見。則該博弈存在兩個納什均衡,分別是(公司治理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高)、(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低)。
商業銀行治理越不完善,越會對注冊會計師施加更大的壓力,從而使注冊會計師可能屈從于客戶的壓力而出具標準無保留的審計意見,從而影響審計師的獨立性和審計質量的提高,出現“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低”的“惡性循環”狀態。如果商業銀行將審計視為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彌補內部審計存在的不足,那么注冊會計師審計將有助于公司完善治理,出現“公司治理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高”的“雙贏”狀態。
注冊會計師也不是完全被動的接受:在公司治理不完善時,注冊會計師可以選擇不與公司進行審計合謀,嚴格按照審計準則展開審計工作,促使公司必須完善公司治理;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不高也會給管理層舞弊、粉飾財務報表提供機會,注冊會計師審計沒能起到很好監督的作用,這將不利于公司完善公司治理。
三、商業銀行治理與注冊會計師審計
注冊會計師審計在商業銀行治理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監督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的規范化治理和保證財務數據真實、可靠性方面考慮,商業銀行需要重視內部控制以及管理信息系統。但是由于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受內部審計模式、內部控制受經營者觀念的影響,效力有一定的局限,必須引入獨立的第三方注冊會計師對這些分支機構財務報表開展審計工作。注冊會計師將分支機構存在的問題與治理層進行溝通,治理層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商業銀行綜合利用內部控制與注冊會計師審計達到完善公司治理的目的。
商業銀行審計與一般公司審計有所不同,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商業銀行審計本身就具有較大風險。由于商業銀行機構龐大、分支行眾多,注冊會計師不能對其進行全面審計,只能選擇部分分支機構進行抽查,又由于審計抽樣的局限性以及注冊會計師職業判斷及定性的審計評價,使得商業銀行審計具有特殊性。二是商業銀行業務復雜,由于不斷擴展和創新,每個業務都包括大量的信息資料,給審計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審計人員很難全面掌握商業銀行內部經營管理情況,而且商業銀行不斷推出新業務,現有審計人員專業素質、知識結構不能完全適應審計發展的需要,審計技術方法滯后于金融業信息化的步伐。
四、結束語
商業銀行審計對于商業銀行治理的重要性和商業銀行審計又存在上述的問題,這兩者的矛盾如何解決,商業銀行如何更好地利用注冊會計師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如何提高審計質量,達到商業銀行治理與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雙贏”的結果?
針對以上問題,為了提高審計質量,更好地發揮注冊會計師的監督作用,完善商業銀行治理,筆者認為應該逐步改善證券市場的法律環境,引導審計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促使會計師事務所增強獨立性和執業能力,提高審計質量,建立聲譽和品牌,逐漸發揮出較強的外部監督能力,減少公司中的問題,改變實際的審計委托模式,提高治理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