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碳排放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碳排放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04 16:48: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碳排放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碳排放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篇(1)

關鍵詞:碳排放;機動車碳稅;低碳經濟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這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的提高。因此我國政府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提出了越來越明確的要求,十報告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這無疑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的地位。而我國現在的經濟結構仍然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其中的能源密集型產業更是占據主導地位,這意味著在我國全面開征碳稅必將對我國的經濟帶來很大的沖擊。怎樣才能從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平穩的過渡到低碳經濟模式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開征機動車碳稅的現實必要性分析

(一)我國碳排放現狀

我國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我國是一個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三大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10.1%、45.3%、44.6%,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產業結構仍然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耗量大,從而導致CO2的排放量的急劇增長。如圖1所示:2013年我國CO2排放量上升至9524.3百萬噸,全球占比27.1%,CO2的排放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并且還在高速增長。

(二)我國機動車尾氣排放對碳排放貢獻分析

汽車產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碳排放大戶,使用化石能源的機動車由其特性決定了它在使用中仍將持續形成碳排放。而且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及其增長速度不容忽視,2012年私人汽車擁有量已經達到8838.60萬輛,比2011年的7326.79萬輛增加約20.63%。與之對應的是,高速增長的能源消費,從其能耗結構上看,機動車能耗主要集中在在油耗上,而在油耗中又主要以消耗汽煤柴3種成品油為主。這三種成品油的消耗必將會帶來大量的碳排放。2012年,全國氮氧化物排放量2337.8萬噸,其中:工業氮氧化物排放量1658.1萬噸,占全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的70.9%;城鎮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39.3萬噸,占全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的1.7%;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640.0萬噸,占全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的27.4%。這組數據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機動車尾氣排放對我國碳排放的貢獻度。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CO2排放量高速增長,其中機動車CO2排放量占全國CO2排放量的比重也越來越高,預計到2050年機動車碳排放占全社會的比重為14%左右。基于此現實基礎,我國率先開征機動車碳稅迫在眉睫。

三、抑制機動車碳排放的途徑

(一)有關機動車的環境保護稅收政策比較

征稅私人車主目前主要包括車輛購置稅、車輛使用和燃油稅。車輛購置稅屬于汽車購買成本、車輛使用和燃料屬于汽車的使用成本。車輛購置稅可以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和運輸使用稅和燃料稅是間接影響消費者購買的決定。

1.車輛購置稅。2001 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中車輛購置稅的稅率為計稅價格的10% 。但是,汽車購置稅沒有明顯的減排效果,因為我國在購買環節實行統一稅率,并沒有對車輛按照碳排放量進行分層次設計稅率。雖然在2009 年將 1. 6L 及其以下排量的使用汽車的車輛購置稅調整至 5%,2010 年調整至 7. 5%(2011 年開始回到原來的統一稅率 10%。),鼓勵了更多的用戶轉向購買小排量的汽車,但同時也促進了汽車消費的數量的增加,低稅率沒有明顯的減排效果。

2.燃油稅。燃油稅是指政府的燃料的特殊性零售鏈接收稅。燃油稅是車輛類型和行車長短的基本體現,和載貨能力的大小,多少燃料消耗密切相關。可見,產品燃料稅,這是道路養護費用和其他稅費合并。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稅收收入,而不是糾正外部性的碳排放。可見,征收燃油稅依然無法體現控制碳排放的精神。而且在這方面我們的稅負明顯輕于發達國家,如 OECD 國家汽油消費稅的平均稅率就是我國的 4 倍以上。

總之,車輛購置稅、車輛使用燃料稅,并不嚴格。控制私人汽車排放的問題必須設計一個成為合理的、有效的和正確的稅收政策。

(二)機動車碳稅優勢分析

所謂碳稅就是二氧化碳排放稅的簡稱,對于那些以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為目的的,消費某產品時二氧化碳排放相關的稅種,都是可以認定為廣義的碳稅。機動車碳稅就是對機動車使用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征收的一種稅,是碳稅的一種形式。

對機動車以征收碳稅的形式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具有其獨到的優勢。第一,征收機動車碳稅是真正從控制碳排放、消除其負的外部性的角度出發設計的一種比較合理的稅制。第二,機動車碳稅可以彌補車輛購置稅和車船稅的不足,并且對車輛購置和使用環節的眾多稅種起到梳理和簡化的作用,可以在不增加消費者稅負的前提下有效的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三,針對機動車征收碳稅對燃油稅可以有很好的效果。因為消費者往往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短視,即當它購買機動車輛,更考慮價格而不是未來的燃料消耗,因此設置在機動車購買碳排放稅,有利于積極引導消費者的低碳消費。

四、我國開征機動車碳稅的原則

1.中性原則。機動車碳稅設計的時候要應從全局出發,綜合考慮我國現有稅制。同時機動車碳關稅將實現一些免稅政策,或者機動車碳排放稅及其他稅收減免,要么是采取稅收收入返還政策,滿足碳稅中性原則。

2. 兼顧約束和激勵作用的原則。征碳稅需要兼顧約束和激勵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過征稅限制企業對高能耗機動車的生產和消費者對高能耗機動車的消費,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改善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另一方面,通過稅收激勵企業加強創新,提高機動車能源使用效率,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此,在設計機動車碳稅制度時要堅持兼顧約束和激勵作用的原則。

綜上所述,結合我國現階段碳排放現狀和對機動車稅收的比較分析,在我國開征機動車碳稅存在其現實及理論上的必要性。并且在對機動車碳稅制度進行設計時要符合其政策目標和本文所論述的三條基本原則。(作者單位:吉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 林莉. 機動車碳稅的國際借鑒和現實把握[J]. 統計與管理,2014,04:46-48.

[2] 蘇明,傅志華,許文,王志剛,李欣,梁強. 新形勢下我國碳稅政策設計與構想[J]. 地方財政研究,2010,01:9-13.

篇(2)

關鍵詞:低碳經濟;對外貿易;外商直接投資;碳排放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6000402

1引言

低碳經濟,是指通過技術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形態。對外貿易是我國經濟增長最 重要的驅動因素,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呈現出快速的增長,出口額從2001年的2661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15777.54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4929%,進口額從2001年的2435.5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3962.44億美元,年平均增長1152.7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FDI)是另一個重要因素,從1980年的0.57億美元到2001年的46878億美元再到2010年的1057.32億美元。然而與此同時,溫室氣體排放也隨之快速的增加,CO2的排放量從1980年的14.54億噸增長到2010年的74.24億噸,翻了五倍有余。因此,研究對外開放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極其有必要的。

2文獻回顧

FDI與貿易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近幾十年國外出現了很多:Ahmad&Wyckoff(2003)研究認為,對于一些OECD國家,超過50%的碳排放是來自國際貿易。Wang&Watson(2007)認為全球貿易意味著一個國家的碳足跡也是國際化的,CO2不僅與該國家自身的消費有關還與外部的需求有關。Peters&Hertwich(2008)研究認為發達國家消費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品會導致發展中國家的CO2排放增加,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一種“外部污染”。Joysri Acharyya(2009)以印度為例,分析其1980-2003年的數據,發現FDI對CO2排放有著很大的正面影響。

國內學者也做了相關的研究:謝文武等(2011)對我國地區和行業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外商直接投資有助于我國的碳減排,而出口貿易會導致我國碳排放量的增加。但是倪偉清和厲英珍(2011)以浙江為例,發現FDI的流入在長期和短期內都會導致CO2的增加。傅京燕和裴前麗(2011)以廣東省為例利用投入產出模型分析對外貿易對CO2排放的影響,顯示對外貿易不利于廣東省的碳減排,但是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強度。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都一致認為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對CO2具有增排作用,關于進口與CO2排放關系的研究不多。而FDI對CO2的影響似乎眾說紛紜。本文將根據我國的情況,考察FDI、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與CO2排放之間關系。

3理論分析

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先從理論上分析一下對外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對CO2排放的影響效應是很有必要的:

3.1對外貿易對碳排放的影響分析

(1)規模效應,隨著貿易自由化的發展,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產生了規模效應,該種效應分為兩種: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規模經濟指生產的單位成本降低使得利潤提高了;而規模不經濟指的是生產的負外部性,即生產的單位社會成本提高了,因為規模的擴大導致能源消耗的增加從而增加了CO2的排放。

(2)結構效應,我國的貿易結構在不斷的調整與優化,從而產生了結構效應。這種效應對碳排放的影響分為兩個方面:其一,出口貿易中工業的比重不斷上升會引起能源消耗的增加從而增加了CO2排放,其二,服務型貿易的比重上升會降低能耗,從而減少CO2的排放。目前來看,工業的比重很大,所以出口的整體效應應該是增加CO2的排放。

(3)產品效應,發達國家逐漸將一些國內所需要的高能耗、低生產效率的產品轉移到我國來生產和加工,再通過公司內貿易等方式從我國進口這些高能耗的產品,從而完美實現了CO2排放通過對外貿易從發達國家轉移到我國的“碳泄漏”過程。

(4)技術效應,進口貿易的不斷發展也給我國帶來了先進的設備以及技術,這在長期情況下可以提高我國的生產效率,促進技術創新,從而降低單位產品的能耗,進而可以減少我國的CO2排放。

3.2外商直接投資對碳排放的影響分析

近幾十年來FDI的不斷流入對我國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對我國的環境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污染避難所假說”,可以用來解釋FDI與CO2排放的關系,該假說主要指污染密集產業的企業傾向于建立在環境標準相對較低的國家或地區。因此國際上呈現出一種污染友好型的商業環境,發展中國家保持這種寬松的環境標準來吸引FDI的流入,這樣下去必然會導致東道國能源消耗和CO2排放的不斷增加。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FDI的流入也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長期下去會形成技術溢出和制度示范效應,這會提高東道國的生產效率,降低單位能耗,從而減少東道國CO2排放,實現低碳經濟,這類想法被稱為“污染光暈假說”。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污染光暈假說”確實存在但目前它的作用還比較有限,而發揮著較大作用的是“污染天堂假說”,也就是說我國FDI的流入主要還是增加了CO2的排放。

4實證分析

4.1模型建立

篇(3)

(一)數據及處理

為了能夠全面系統地揭示廣西區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以及三次產業之間的關系,文章采用了多種指標,并使用了不同的衡量方法,對影響經濟增長的各個因素作了解析。文章選擇的樣本區間為1986-2010年,數據主要來源于廣西統計年鑒。國民生產總值數據在文章中采用國民生產總值來表示廣西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數據來源于廣西統計年鑒公布的當年GDP,單位為億元,樣本區間為1986-2010年,以2000年為基期。第一產業碳排放數據估算第一產業包括農、林、牧、漁四個行業,在第一產業土地利用過程中還會涉及到碳匯的問題,但是至今為止還沒有學者明確的研究出土地利用與開發過程中碳匯的測量,因此在進行本次研究中將碳匯的影響忽略不計,重點對碳源進行深入探討。

按不同的碳排放途徑進行計算,第一產業的碳排放主要包括化肥生產的碳排放(Ef)、機械使用的碳排放(Em)和灌溉的碳排放(Ei)。則農業活動總的碳排放為:Et=Ef+Em+Ei這里采用如下公式來計算化肥生產帶來的碳排放:Ef=Gf×A。其中Gf為化肥施用量,A為系數A=857.54kgC·t-1。農業生產活動中,農業機械采用如下公式來計算農業機械使用及操作帶來的碳排放:Em=(Am×B)+(Wm×C),其中Am為農作物種植面積,Wm為農業機械總動力,B、C為轉化系數,B=16.47kgC·hm-2,C=0.18kgC·kW-1。灌溉過程帶來的碳排放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Ei=Ai×D,Ai為灌溉面積,D為轉換系數,采用D=266.48kgC·hm-2進行估算。第二產業碳排放數據測算工業碳排放數據由于目前我國沒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監測數據,當前大部分的碳排放量研究都是基于能源消費量、能源碳排放系數進行估算。如朱勤等基于能源消費碳排放系數、化石能源終端消費碳排放以及二次能源消費碳排放對碳排放量進行的估算。張雷、李艷梅等基于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和一次能源碳排放系數對碳排放量進行的估算。徐國泉等基于一次能源消費量、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口對碳排放量進行的估算等,文章碳排放量采用以下公式進行估算:iiiiCESF其中,C為碳排放總量;Ei為第i類化石能源的消費量,Si為第i類化石能源對標準煤的折算系數,Fi為第i類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數。

建筑業的碳排放估算文章運用環境經濟學中較為常用的STIRPA模型,結合排放系數法,通過對我國1986-2010年建筑業的相關數據對其碳排放量進行核算,得到我國建筑業碳排放STIRPAT模型。進而計算出建筑業的碳排放總量第三產業碳排放量的測算中國第三產業能源碳排放數據無法直接獲取,本研究依據IPCC(2006)提出的碳排放總量公式對中國第三產業能源碳排放進行計算:TC=ΣiΣjCij=ΣiΣjCijEij×EijEi×EiYi×YiY×Y式中,TC為第三產業能源碳排放總量,Cij為第三產業內部第i行業的第j類能源的碳排放量,Eij為第三產業內部第i行業的第j類能源的消費量,Ei為第三產業內部第i行業的能源消費總量,Yi為第三產業內部第i類行業的產出,Y為第三產業的總產出。

(二)數據分析

通過對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利用E-views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廣西人均碳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的關系得出:Y=0.154291+7.01E-05X-3.81E-10X2X表示人均GDP,Y表示人均碳排放量通過圖形可以看出廣西環境EKC曲線呈線性,且增長趨勢不斷放緩,說明在經濟不斷增長的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緩慢減少。下面對各產業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進行具體分析: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為了減少波動,消除數據中可能出現的異方差,對碳排放Y和經濟增長X1、X2、X3分別取自然對數,得到序列LNY和LNX1、LNX2、LNX3,同時對四個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序列LNY和序列LNX1、LNX2、LNX3的ADF檢驗t統計量相應的概率值遠大于5%、10%的檢驗水平,從而可以認為序列LNY和序列LNX1、LNX2、LNX3是非平穩的。序列LNY和序列LNX1、LNX2、LNX3的二階差分序列dLNY、dLNX1、dLNX2、dLNX3的ADF檢驗t統計量相應的概率值遠小于5%。因此可以認為序列dLNY、dLNX1、dLNX2、dLNX3是平穩的。協整檢驗為了分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人均碳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首先對四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然后檢驗回歸殘差的平穩性。得到如下方程:LNY=0.511560+0.159063LNX1+0.487892LNX2+0.051079LNX3+εt(2.0)根據D-W檢驗決策規則可知誤差項很明顯存在正相關,選用廣義差分法對自相關進行處理:對原模型進行廣義查分得到廣義查分回歸方程LNY=0.84702892+0.174530LNX1+0.482274LNX2+0.079003LNX3+εt(2.1)現對(2.0)式進行殘差做ADF檢驗殘差序列單位根檢驗t-StatisticProb.*ADF檢驗值-4.2213740.0002臨界值:1%水平-2.6693595%水平-1.95640610%水平-1.608495從表中可以看出,殘差單位根檢驗的t統計量=-4.221374,其相應的概率值p=0.0002,小于1%的檢驗水平,可認為殘差序列是平穩的。碳排放和經濟增長的協整關系符合廣西的實際情況,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碳基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碳排放必然增加。

二、結論與對策

(一)結論

通過計量經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從長期來看,廣西三次產業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第二產業的碳排放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第三產業。從短期誤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碳排放偏離長期均衡關系的調整力度,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動態調整機制。非均衡誤差項的存在保證了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廣西區碳排放量隨著經濟增長有放緩的趨勢,但是并不能因此而放松對產業碳排放的治理工作,在三次產業的碳排放量中,第二產業仍然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工業碳排放將成為未來治理碳排放的首要問題。

(二)對策

篇(4)

關鍵詞:四川省;能源消費碳排放;LMDI模型;因素分解

1引言

在碳排放量變化影響因素研究領域,對數平均迪氏指數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a index method,LMDI)得到了廣泛應用。AngBW和Pandiyan[1]采用PDM1和PDm2法分析了1980~1991年、1981~1993年和1980~1993年3個時間段內中國大陸、韓國和中國臺灣的數據。CanWang等[2],Xiao-liLiu(2010)等[3]分別利用LMDI方法分解分析我國1957~2000年間,1980~2007年間與能源相關CO2排放影響因素。徐國泉[4]等運用LMDI分解模型對1999~2004年人均碳排放變化量進行了因素分解。郭少康[5]基于碳排放對數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對廣西1995~2010年碳排放量進行因素分解。宋杰鯤[6]運用LMDI方法將山東省能源消費碳排放分解為人口、人均財富、產業結構、能源消費強度和能源消費結構等5方面效應。上述研究運用LMDI模型分析了整個國家或地區的能源消費及碳排放量影響因素,對合理制定區域節能減排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2四川省碳排放量核算

根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的口徑,將最終能源消費種類劃分為9類,包括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氣和電力。目前我國還沒有省一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直接觀測數據,因此本文采用四川省2000~2010年能源消費實物統計量,以及各種能源折標準煤系數、碳排放系數進行測算,最終能源消費種類仍以《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為標準劃分為9類。計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時,首先將四川省9種能源的消費量乘以各自的折標準煤系數,計算得出各能源對應的標準煤消費量Bi,再乘以相應的碳排放轉換系數Ci,最后結果之和即為當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公式如下:

A=∑91i=1BiCi。

公式中,Ai為碳排放量,單位萬t;Bi為能源i消費量,按標準煤計算,單位萬t;Ci為碳排放系數(萬t/萬t)。折標準煤系數參照了《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的系數表,碳排放轉換系數借鑒徐國泉[4]等(2006)的研究結果,參見表1。利用上述方程,計算結果如表2。

計算結果表明,四川省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遞增,從2000年的4621.45萬t到2010年的12788.02萬t,增幅達277%,年均增長率10.7%。

3LMDI模型求解

本文采用LMDI模型將四川省能源消費碳排放分解為碳排放系數、能源消費結構、能源強度、碳排放強度、產業結構、經濟規模和人口等6個因素的影響。則有:

I=∑ijIij=∑ijIij1Eij×Eij1Ei×Ei1Qi×Qi1Q×Q1P×P=∑ijFijUijSijIsijAP。

式中I為二氧化碳的總排放總量,指燃燒化石能源釋放出的熱量所對應的二氧化碳量;E為能源消費量;i為產業類型或行業類型或各部門;j為不同的能源類型;Iij為第i種產業中第j種能源消耗產生的二氧化碳;F為碳排放系數;U為能源型消費結構;S為代表能源強度;T代表碳排放強度;Is為產業結構;Q為經濟規模;A為人均GDP;P代表人口。

根據LMDI方法將總能源需求從基準年0到目標年n的變化分解為6個對總的碳排放的影響,即:

隨著技術的進步,能源在不同年份碳排放系數將會發生變化,但是變化率較小并且測度碳排放系數的技術困難,這里假定它們是不變的,統一使用IPCC提供的默認值測算二氧化碳排放數據。因此,在接下來的因素分解過程中,碳排放系數的變化被假定為貢獻率為0[8]。運用LMDI模型方法對四川省碳排放量情況進行因素分解,可以分析得出能源消費結構、能源強度、產業結構、經濟發展、人口規模5個因素對二氧化碳排放量變化的影響效應(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出,2000~2010年影響四川省碳排放因素總效應(除2003年外)呈正值,推動了碳排放量的逐年增長。其中人口和人均GDP對四川省的碳排放的影響是正值,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且人均GDP對四川省碳排放影響最大,說明人口增長和人均GDP的增加拉動了碳排放量的增加。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四川省的碳排放量的總影響甚微。

4結語

本文首先核算了四川省2000~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發現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運用LMDI模型將四川省碳排放量變化分解為能源消費結構、能源強度、產業結構、經濟發展、人口規模五方面效應,并計算出逐年效應和累積效應。結果表明:人口規模的增加,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能源消費結構是引發2000~2010年四川省碳排放量增長的主要因素;產業結構對四川省的碳排放影響甚微,通過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增大第三產業比重,可以使產業結構對四川省碳排放產生負效應;能源強度的降低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碳排放量增勢,隨著能源強度下降幅度的加大,能源強度因素對碳排放量的減排效應越發明顯。

參考文獻:

[1] Ang BW,Pandiyan G.Decomposition of energy-induced CO2 emissions in manufacturing[J].Energy Economics,1997,19 (3):363~374.

[2] Wang Can,Chen Jining,Zou Ji.Decomposition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 in China:1957~2000[J].Energy,2005,30 (1):73~83.

[3] Xiao-li Liu,Yong-xiuHe,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China[J].in Proceedings of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nagement Science VOL.2010(3).

[4] 徐國泉,劉則淵,姜照華.中國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分析:1995~2004[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 (6):158~161.

[5] 郭少康.基于LMDI的廣西碳排放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4):12.

[6] 宋杰鯤.基于 LMDI 的山東省能源消費碳排放因素分解[J].Resources Science,2012,34(1).

篇(5)

關鍵詞:低碳;工業能耗;高端服務業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5-0-02

沈陽市發展低碳經濟意味著三大轉變:一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從高投入、高產出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高效率、低污染、低排放的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二是能源結構轉變,從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向多種能源共同使用轉變,提高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構成中的比重;三是產業結構轉變,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高端服務業,提高其貢獻率。

低碳經濟是沈陽市發展的必經之路,但由于處于工業化階段,特有的“二三一”產業結構是造成我市能源強度較高的根本原因。結合天氣條件,目前沈陽的排碳大戶是第二產業的重化工業和冬季采暖。

一、低碳經濟理論

(一)低碳經濟理論的提出。“低碳經濟”概念于2003年2月24日由英國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提出,指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以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為目標,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機會,并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實行低碳經濟的必要性。1.推行低碳經濟的主要目的是減少碳排放對全球變暖的影響。2.目前世界通用的能源以不可再生資源為主,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3.實行低碳經濟可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百姓生活質量。4.低碳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沈陽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主要困難與壓力

(一)所處經濟發展階段和現有經濟增長模式決定實現低碳需較長時期。按照經濟產業發展的規律,沈陽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工業在經濟中的比例在相當長時期里將占據主導地位。服務業居主導地位的發展是建立在充分工業化的基礎上的,充分工業化的實現離不開能耗高的重化工業,而重化工產業的基本特征就是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強度大。

2013年,沈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58.6億元,同比增長8.8%,三次產業分別增長4.7%、10.1%和7.6%,三產比重為4.7:51.8:43.5,工業仍是沈陽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從內部構成來看,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比例為74.7%,持續增高。這種重工業比重高的情況將持續較長時間,導致我市的低碳經濟發展無法迅速加快。

(二)發展低碳的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優勢不明顯,缺乏有效生產激勵機制。發達國家主要依靠發展高端服務業來實現低碳發展,而我市現代服務業發展還不完善。高端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智、高效、高資本、高收益和高時尚的特征,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通常比一般商業服務業高10-30倍。

高端服務業通常包括科技、教育、總部經濟、金融、三四方物流、休閑旅游、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節慶展會等十幾大類。發達國家的高端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0%左右,特大城市可達60%以上,而發展中國家僅占20%左右。中國的高端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雖然不斷上升,但收益僅占服務業收益的20%,低于國際比例的70%,整體水平低、占用資源大,卻沒有實現高效、高收益。

從沈陽市經濟發展重點來看,實現低碳發展所需要的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汽車的混合動力技術,冶金、化工、建筑領域的節能技術等雖然進步很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涉及核心競爭力的低碳技術,國際轉讓存在很大困難,依靠自身研發則有很長的路要走。激勵機制方面,對企業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的優惠鼓勵政策力度不夠,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體系。尤其是對相關技術人才的引入、留住,以及現有人才的知識技能升級方面,沒有明確的實施方案。

另外,低碳技術項目,特別是大規模示范項目的投資主要依靠政府臨時撥款和政策貸款,以及國際機構捐款和貸款,沒有形成穩定的政府投入機制。針對低碳經濟發展的融資體系尚不完善,金融機構惜貸現象嚴重,已有資金無法滿足發展的要求。

(三)國際高能耗、高排放產業轉移的壓力。發達國家為獲得低成本的減排量,更傾向于到減排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實施減排項目。作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中國,得到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和技術,看起來是“雙贏”的合作,但成為“世界工廠”、制造基地,是以不斷飆升的資源使用量、污染排放量為交換的。直到經濟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承諾溫室氣體減排或限排的義務時,才會將這些高耗能、高排放產業再次轉移出去。

低碳技術的推行還面臨另一個阻礙,即經濟高速發展引發的基礎設施、機器設備和耐用消費品的大量投入,這些固定資產的使用期限均在15年甚至50年以上,若為了應用新技術而使用期未滿就更換,將意味著更大的經濟損失。

三、沈陽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一)堅持規劃先行,加快構建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規劃。超前規劃有助于大力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優惠政策舉措的制定和實施,為低碳發展營造長期的有利環境,促進相關產業轉型和企業減排挖潛。對于沈陽而言,GDP能源消耗、人均能源消費量和能源消費平均水平等能源指標必須列入考核。基于我市工業比重大、企業規模大的實際情況,針對碳排放集中的優勢產業,需要根據以往及現有的碳排放數據,有的放矢建立沈陽的低碳指標體系。

一個完整的低碳規劃和體系應包括多個方面,如:低碳法規、低碳工業、低碳城市建設、低碳交通與物流、低碳生活與文化等相關規劃和體系,涉及的具體指標包括農業的化肥農藥施用量、工業碳排放強度、項目節能評估率、可再生能源比重、人均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單位建筑業GDP能耗等。

(二)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控制高碳產業的發展速度。同等總量的經濟,如果產業結構不同,碳排放量也相差甚遠。農業生產中,土地、光、熱等自然因素對農作物和動物的生長起主要決定作用,農藥、化肥的使用所產生的碳排放可以忽略不計。第三產業提供的產品以服務為主,期間消耗的商品能源和產生的碳排放在單位產值的比重極為有限。工業制造業、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則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戶”,隨著生產規模和城市版圖的不斷擴大,這種消耗和排放還在持續增加。

2010至2013年沈陽市單位GDP能耗分別為0.82、0.69、0.66和0.64(噸標準煤/萬元)。產業結構方面,由于沈陽正處于加速工業化階段,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4.6:50.7:44.7發展至2013年的4.7:51.8:43.5,這是客觀規律的結果,只有在工業充分發展基礎上,高端服務業才有可能實現實質的發展。

針對我市現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工業行業,一要通過技術更新、產品升級減少傳統能源使用量;二要通過有關獎懲制度,鼓勵企業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三要在政策上有所傾斜,大力投資采用新技術、新能源的低碳產業,嚴格控制“三高”產業的投資和擴大生產。四要重視排放量小,但危害大于二氧化碳的排放物,如全氟化碳。

(三)加速發展高端服務業,提升產品附加值。發展低碳經濟,服務業是受益最大的行業,2013沈陽市的服務業比重僅為43.5%,發展空間很大,而且服務業的能源、資源占用少、消耗低,大多屬于清潔產業,創造的是綠色產值。

金融:“低碳金融”,是指服務于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包括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項目開發的投融資以及其他相關的金融中介活動。2014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75億美元。

總部經濟:隨著東北總部基地項目的開工建設,沈陽經濟將形成新的增長點,實現第三產業與第一、第二產業的高效銜接與融合,最終實現“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利用充分”的新型區域發展要求。

物流:低碳、綠色物流提倡資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在綜合交通體系中,多選擇大運量、低排放的鐵路、尤其是電力驅動的高鐵運輸,物流園區多運用低碳技術,大力發展增值服務,采用新的管理理念,通過科學布局、成本節約實現低碳發展。

展會經濟:作為現代服務業的核心組成部分,沈陽市會展業步入黃金發展期,呈現出展會多、規模大、亮點新、水平高的特點。2013年舉辦各類會展活動266項,會展經濟意向交易額2000億元。賓館入住率、餐飲營業額、百貨業收入和本地游均實現快速發展。

休閑旅游:目前我市重點培育發展的旅游形式,包括工業文化游、農業觀光采摘、關東民俗文化游、時尚購物節、低碳踏青游等等,均是旅游與相關產業相互融合發展的完美體現,更迎合了現代旅游業的回歸自然、低碳環保的需要。

(四)提高能源效率,調整能源結構,降低能源強度。從能源結構看,三種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氣的單位熱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碳含量的60%。其他形式能源如核能、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等屬于無碳能源。加速發展可再生能源,減少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是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方向。

以2012年一季度數據為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消耗以煤炭、原油、電力為主,三種常規能源合計消費量為606.25萬噸標準煤,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比例為76.12%。

表1:2012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消耗構成

從居民生活用能來看,沈陽市近八成用能集中在城鎮,能源消費結構向低碳發展。城鎮生活用能中煤炭消費比重由2005年的21%下降到2012年0.4%,熱力、電力、天然氣占80%以上。而農村居民以煤為主的消費格局沒有發生實質性轉變。

表2:2005、2012年沈陽市人均生活用能情況

我市采暖期長達5個月,供暖用煤炭消耗比重占終端能源消耗量較高。通過拆小建大,沈陽市城市集中供熱率由2005年的73%提高到2013年的91%,并大力推廣基本不產生碳排放的地源熱泵技術,不僅減少了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也節約了大量煤炭使用量。從氣候條件來看,建筑物維護結構的保溫性能對供熱的能耗影響在40%左右。沈陽市已從居住節能建筑擴展到公共節能建筑,從北方住宅節能30%、50%向65%發展,以新建節能建筑帶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而進一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加快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和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發展。

四、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借鑒

(一)英國。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能源白皮書》,提出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計劃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減少20%,到2050年減少60%,初步建成低碳經濟社會。2007年6月英國出臺的《氣候變化法案》使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碳排放立法的國家。英國在發展低碳經濟上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開征氣候變化稅、成立碳基金和啟動氣體排放貿易計劃等。

(二)歐盟。歐盟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倡導者,視低碳經濟為新的工業革命,引導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2008年,歐盟制定了應對能源與氣候變化的一攬子政策,還批準實施了《關于實施新的汽車CO2排放標準的規定》等法規,實施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ICT)應對能源效率的挑戰等行動。

(三)美國。美國主要采取三大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的開發:

1.鼓勵技術創新,降低成本。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思路是:重視新技術新能源的研發和推廣,利用技術創新來不斷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從而快速推廣使用。在此過程中,美國政府出資資助研發,并建立技術商品化示范項目。

篇(6)

關鍵詞:生態經濟;碳審計;必要性

一、碳審計及生態經濟的基本理論

(一)碳審計基本概念

碳,是指木材、煤炭、石油等這些由碳元素組成的自然資源。而碳審計是針對這些自然資源消耗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審計行為。作為環境審計的一部分,碳審計,簡而言之,就是由獨立的審計機構針對履行碳排放責任方面,對企業和政府進行相關鑒證和檢查,這種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對碳排放管理活動及其成果進行獨立監督與評價。具體而言,企業碳審計所涉及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6種,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碳審計的具體目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保證低碳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政策施行的遵循性;第二,實現低碳稅收優惠的真實性和效果性;第三,實現低碳產品補助資金使用的效果性以及真實性;第四,實現低碳政策實施的效率性以及效果性。

(二)生態經濟基本理論

生態經濟代表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態,即經濟的生態化,它的內涵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它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應當保證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其特征是不但考慮經濟發展,而且考慮生態安全,不同于過去只顧發展經濟而不顧破壞生態環境的經濟類型;其二,經濟增長應該在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范圍內,保證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它應當作為一種指導思想來指導生態與經濟協調;其三,通過能量、物質、信息的流動與轉化,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構成一個生態經濟復合系統。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是從生態經濟系統的角度,來研究和解決當前生態經濟問題的。生態經濟學主要研究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系統之間相互制約與相互作用,以及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協調問題,同時關注生態空間與低碳發展問題。生態系統是經濟系統存在的前提,而不是被動地依附和服務于經濟系統。按照生態規律和生態閾值來發展經濟,堅持低碳發展道路,將經濟系統置于生態系統之中,這是生態經濟學最具革命性的貢獻。實現生態經濟發展,需要遵循的路徑是:首先,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完整性,保留足夠的綠地、水域、濕地等生態空間,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構建平衡適宜的城鄉建設空間體系;其次,根據生態平衡確定經濟開發的資源投入與廢棄物排放限值,走綠色、循環和低碳發展道路;再次,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建立全球碳排放履約機制和碳交易市場,適應氣候變化,減少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帶來的社會風險和成本;最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時注重建設網絡世界,實現多元化發展,追求多樣性,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二、推行碳審計的必要性

(一)推行碳審計能夠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是時展的需要

日益嚴重的全球變暖使得氣候變化的影響逐步加大。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很多弊端,例如加大了對資源的需求和消耗,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日趨嚴峻等。此時發展和實施碳審計能夠獲得較為詳細具體的環境信息,有利于有關部門就環境問題做出分析和報告,讓國家制定出更為完善的節能減排計劃,同時可以保障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走低碳發展道路,推行發展碳審計,這既是國內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途徑。現代的審計制度將審計規制功能拓寬,并賦予它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目標,把審計評價、信息披露和問責反饋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把它作為一種監督制約機制應用在節能減排中,從而影響經濟發展的相關路徑,一方面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又能實現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三低”的可持續發展。碳審計能夠甄別生產進程中能源使用狀況及碳排放問題,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碳排放形勢嚴峻

目前我國減排壓力不斷加大,能源缺口持續擴大。截至2016年7月6日,我國在聯合國已注冊的項目年平均減排量總和達1.8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已獲簽發減排量1.4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我國已注冊項目數及簽發的減排量均為全球第一。我國已批準的2000多個CDM項目中,80%以上集中在水電、風電。一直以來,企業的經濟目標都是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忽略了環境保護的社會目標。假如企業為了實現經濟利益高速增長,繼續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那也只能是短暫的。因為只有與環境保護有效結合,企業發展才會長遠。企業應大力發展低碳產業、節能減排產業,同時發展碳審計,有效監督自身碳排放量,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和自身規模的壯大。

(三)當前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需要碳審計,我國碳政策制定和實行需要碳審計

我國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在成為GDP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也從2006年開始一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并在近幾年保持著較快的增速。根據“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原則,我國積極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在2009年11月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礎上下降40%~45%;2011年3月17日又進一步明確在“十二五”期間單位GDP碳排放將減少17%;到本世紀中葉,爭取實現碳排放的“零增長乃至負增長”。為了履行碳減排義務,我國政府也明確提出了“轉方式、調結構”和“節能減排”的新構想,由此實現了以經濟優先為導向的經濟社會高速增長模式,同時向以環境優先為導向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戰略轉變。雖然我國尚未建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但是2008年以來已經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先后建立了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等10余家碳交易平臺。除此之外,早在2005年我國就頒布了《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運行管理辦法》。截至2010年8月9日,我國共有915個CDM項目注冊成功,占全部注冊項目的54%,占東道國CDM項目簽發總量的60%,項目總數和估計年減排量均居世界第一,表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發展碳審計有利于突破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和環境瓶頸約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利于順應世界經濟社會變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機制和制度保障體系;有利于推動我國產業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打造我國未來的國際核心競爭力;促進推進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樹立我國對全球環境事務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良好形象。因此,控制碳排放,發展碳審計就成為生態文明和諧發展的重要選擇。

三、我國碳審計目前面臨的問題及相關改進對策

(一)我國碳審計目前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已將低碳生態經濟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然而,從發達國家低碳經濟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國的低碳經濟之路仍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碳審計是發展低碳生態經濟必不可少的監督機制,我國仍處在探索階段,存在以下一些問題。1.缺乏開展碳審計相關工作的法律依據和審計評估標準。碳審計工作已經在許多國家開始落實,丹麥,美國,英國等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對碳審計制定了有效的評估和實行方法。但是在我國只有香港地區,推出了為建筑物的溫室氣體排放及檢測提供的一套簡單系統、科學的辦法。而大陸地區,碳審計還是全新審計門類,由于缺乏專門的理論框架以及提供給碳審計科學依據準則,碳審計缺乏一套較為標準、規范的審計方法,同時政府和企業也沒有對碳審計相關方法引起足夠的重視。除此之外,我國環境財務會計未形成體系,比較零散,使得以此為基礎的碳審計工作不但缺乏理論方面的研究,而且使得碳審計實務工作缺乏指導,理論與實務嚴重脫節。《審計法》第三章“審計機關職責”規定的審計職責中,沒有針對碳排放審計的明確規定,審計人員無法可依。同時根據現有的法規政策分析得出,國家在開展低碳管理中采用的優惠引導策略,沒有具體到法律層面,采用強制手段來加速企業實施碳排放審計的進程。因此,高排放企業對于由碳排放審計所引起的政策法規風險更為敏感,我們應加強立法,將碳排放審計工作法律化、制度化,有利于今后審計工作的開展和完善。2.碳審計取證受阻,數據核算困難,相對其他領域審計準確度低。企業缺乏碳審計認知,沒有規范使用管理碳審計專項資金。當前碳排放審計工作,主要是監督檢查企業內部審計以及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監管部門,而且由于碳審計數據會涉及到企業資金狀況,這就使被審計單位可能質疑被審計數據標準,擔心泄露企業重要商業機密,導致出現其資料提供不及時、不完整,審計取證難以正常進行的情況。同時目前,政府審計還未完全介入碳排放當中,這都大大增加了碳審計取證以及核算的難度。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目前我國只能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推廣低碳經濟不能一蹴而就;二是雖然碳排放的計量是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的《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為依據,但這最終也要依賴于當地政府的權威統計數據。3.缺少從事碳審計相關的專業人才。一方面碳審計涉及了能源、統計、環境各方面的知識,同時也會綜合技術政策、管理等方面內容,這些都對審計人員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由于傳統審計人員對地理生物氣體、工程機械、物理、化學等方面了解甚少,有的甚至是空白;另一方面財經專業的審計人員受專業限制,難以獲取可信度高的審計證據,除此之外,環保行政部門注重對所得結論進行評估,而這些結論大多從專業角度來分析,鑒證以及總結環境指標完成情況。但是大部分審計人員因為知識儲備量和技術能力的限制,無法對相關碳排放數據準確查證,繼而無法得出切實可靠的結論。

(二)我國碳審計相關改進對策研究

篇(7)

全球氣候變化是目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IPCC明確指出近百年來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所引發的溫室效應造成的。長期以來,碳排放研究主要集中在工業部門、商業部門、交通部門等,這種“部門”的碳排放研究忽視了個人消費行為對碳排放的影響,也忽視了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生產活動終端需求的家庭的生活消費。目前,從研究成果來看,家庭的碳排放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重視。如比娜(Bina)等運用CLA模型對美國居民消費行為和環境影響間的關系進行了探索研究,發現超過80%的能源使用和CO2排放是由居民的消費行為和滿足其需求的經濟活動產生的。根據社會學基本理論,家庭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居民消費多以家庭消費方式展開。美國研究人員發現,1997年家庭消費行為占全美能源消耗的28%,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美排放量的41%;王彥等研究中國家庭碳排放,結果表明,家庭消費引起的碳排放量占碳排放總量的比例由1995的19%上升到2004年的30%。由此可見,家庭碳排放對全社會碳排放的影響不容忽視。與此同時,“部門”碳排放研究不能解釋家庭活動的碳排放結構特征、影響因素,也無法解釋同一個城市或社區家庭特征(包括家庭人口數、文化特征、經濟特征等)差異而產生的碳排放的差異。因此,基于家庭消費視角的碳排放研究對低碳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文獻回顧

目前,國內外關于城市家庭碳排放的研究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家庭基本特征和家庭能源消費方式對碳排放的影響。國外學者帕喬里(Pachauri)借助家庭微觀調查的研究,結果表明,家庭收入是家庭碳排放的重要影響因素;杰克遜(Jackson)的研究表明,家庭規模、住房面積、成員結構、消費水平等家庭特征是家庭碳排放的主要影響因素。弗林格爾(Vringer)等發現,戶主年齡在40-50歲的高收入群體,其家庭能源消耗最大。楊選梅等以南京為例認為常住人口、交通出行、住宅面積是影響家庭碳排放的顯著因子。楊瑞華等對全國不同地域9個城市的家庭碳排放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對城市家庭碳排放特點和不同地域城市碳排放差異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家庭碳排放量與家庭經濟文化水平和家庭常住人口數呈正相關,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家庭的碳排放量高于內陸城市和經濟欠發達城市。威爾森(Wilson)等研究了家庭成員的環境認知、能源消費行為對家庭碳排放的影響。二是家庭碳排放的空間分布差異研究。阿爾蒙德(Almond)等研究發現,在中國,秦嶺-淮河以北地區由于需要家庭集中供暖,其碳排放量特別高。卡恩(Kahn)通過使用1993年美國居住能源消費調查數據,研究發現居住郊區化對能源消費的顯著影響以及其環境后果。黃茹等通過廣州市3個不同區位類型社區家庭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郊區社區家庭碳排放量最高,市區社區家庭碳排放量居中,城鄉結合部家庭碳排放最低。張馨等研究了城鄉居民家庭能源消費的碳排放,結果表明,從2000-2007年城鎮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間接能耗碳排放都呈上升趨勢,農村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碳排放逐年增加而間接能耗碳排放有所下降。三是從時間序列分析家庭規模的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蔣耒文等認為,相對于個人而言,家庭是消費的主要單位,在人口總量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家庭規模變化導致的家庭戶總量的變化有可能對碳排放產生明顯的影響。陳佳瑛等就中國1978-2007年家庭模式變化對碳排放的影響情況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家庭規模與總戶數對于碳排放具有較大影響力,家庭戶單位體現出對人均單位未能包括的家庭消費行為模式的包容,因而可能成為更合適的居民能源消費產生碳排放的分析單位。王欽池認為根據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在一定的經濟社會條件下,應該存在一個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家庭規模,稱之為最優家庭規模。當家庭規模大于或者小于最優規模時,都會導致能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和碳排放量的增加。總體說來,家庭碳排放的研究視角從開始較多地集中在宏觀層面逐漸轉向家庭微觀層面。隨著我國新型城市化建設的加速推進,人們生活方式將發生巨大變化,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將不斷提高,城市生活能耗消費量將不斷增長,導致城市家庭能耗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更加明顯。因此,有必要對某一區域或省域的家庭碳排放特點及變化特征做詳細調查研究,這樣可以針對不同研究區域的家庭特征、低碳消費行為分別研究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從而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區域、社區及微觀家庭成員的減排政策。本文將以微觀家庭調查數據為基礎,以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省份江蘇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江蘇城市家庭碳排放的結構特征和區域差異性,并分別對調查城市家庭的基本特征、家庭成員低碳消費行為與家庭碳排放的相關性作回歸分析,最后得出江蘇城市家庭碳排放的主要影響因素。

三、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

研究采用2013年南京郵電大學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江蘇城市家庭碳排放調查”研究小組對江蘇省城市家庭活動的調查數據。該調查按照江蘇南北區域經濟發達與不發達等特點選取了蘇南的南京市、蘇中的南通市以及蘇北的連云港市,由于三個城市2012年的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分別與所在區域的平均水平最接近,且南京市是江蘇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南通市是蘇中地區三個市中人口最多的城市,連云港市2012年人均GDP排在江蘇13個地級市的倒數第二位,因此,選取這三個城市體現了江蘇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和典型代表性,可以代表不同區域的城市家庭碳排放基本情況。研究在每個城市選擇三個社區(市區社區),為了使數據收集更具廣泛性和靈活性,并且提高問卷收集速度,在每個社區選擇150戶家庭采用入戶隨機發放和現場填寫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要求每個家庭18周歲以上成員填寫調查問卷。研究共發放問卷1350份,收回有效問卷1288份,問卷有效率為95.4%。調查問卷包括三個部分:家庭基本特征、家庭低碳消費行為和家庭碳排放結構。家庭基本特征包括家庭的人口統計特征、消費特征(居住面積)、出行特征、文化特征、經濟特征(家庭收入)五個方面,其中人口統計特征包括:家庭常住人口數、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家庭低碳消費行為包括家庭成員的每周購物頻率、在外就餐頻率、垃圾分類情況、空調溫度調控、自備購物袋以及“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六項內容。家庭碳排放結構包括家庭能耗(家庭用電、水、天然氣或罐裝液化氣)、交通出行(飛機、火車(動車)、長途汽車、地鐵、公交車、小汽車、電動車)、家庭生活垃圾三個方面。

2.研究方法

比娜等提出了消費者生活方式方法(ConsumerLifestyleApproach,CLA),該方法是從家庭外部環境、個人決策因素、家庭基本特征、消費者行為以及消費行為產生的后果五個方面研究家庭碳排放。該模型首先被用于美國家庭碳排放研究中,隨后該模型被眾多學者引用。此模型中消費者是指為滿足其生活需要購買產品和服務的個人或家庭的實體;生活方式影響并決定了消費者的個體消費行為。該模型的目的是通過理解消費者的個體行為以便制定出更好的公共政策。由于各種影響因素的相互交織,并且其中一些因素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因此,了解“消費者”變得很復雜。本文在此方法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和補充,繪制了基于家庭消費行為特征的家庭碳排放影響因素技術路線圖。

四、結論及政策含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看aa片| 公和我做好爽添厨房在线观看|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九色九九九老阿姨|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久久av| 亚洲 欧美精品suv| 女人夜夜春高潮爽a∨片传媒| 成人在线免费电影| 精品无码中出一区二区| 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亚洲av|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蜜臀亚洲| 欧美大片aaaaa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三年片大全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大全|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无遮挡粉嫩小泬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厂|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 18禁无遮挡无码网站免费| aⅴ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 日本三级片网站| 大桥久未无码吹潮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蛋壳 |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 俺来也俺去啦久久综合网| 亚洲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级|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深夜a级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绝费网站色www|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麻花传媒剧国产mv高清播放 |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桃| 国产婷婷色综合av蜜臀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