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6:48: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開顱手術護理要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手術常見急癥之一,病情復雜,變化快,如不及時搶救治療,將給患者帶來不可逆的后果,因此,護理人員應具備有豐富的急救知識,熟悉病情,掌握護理要點,對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有極其重要的意義。2006~2009年收治顱腦損傷開顱手術患者121例,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臨床資料
顱腦損傷開顱手術患者121例中,男82例,女39例,年齡17~64歲,開顱血腫清除術64例,開顱去骨瓣減壓及血腫清除術32例,腦挫裂傷壞死組織清除術25例,結果良好78例,致殘26例,自動出院8例,死亡9例。
護理體會
術后回病房的護理:開顱術一般為全麻,應去枕平臥,頭向一側,以免嘔吐,引起窒息,每15~30分鐘測血壓脈搏,呼吸,密切觀察傷口有無滲血,滲液,注意引流管是否通暢,按醫囑合理調節輸液速度,注意保暖。
常規護理:常規給氧,準備好吸引器,隨時吸出口腔內的分泌物及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翻身,拍背,以理痰液排出。術后患者臥床呈被動狀態,護理不當就有可能導致系列并發癥,如引起的顱內增高,腦出血,心臟,呼吸驟停。
瞳孔的變化:正常瞳孔2~4mm,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術后患者24小時后若出現瞳孔一過性縮小,很快一側瞳孔進行性散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伴有意識障礙加重,提示有腦疝,很可能是術后顱內繼發,應及時報告醫師,立即再次開顱,挽救患者生命。
生命體征、四肢,反射的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即病情有變化,如血壓逐漸升高,脈搏慢,呼吸深慢,提示顱內壓高,呼吸有鼾聲,嘆息及抽泣樣呼吸提示病危,體溫升高提示體溫調節中樞障礙,偏癱及反射消失,提示對側腦組織受壓,四肢癱瘓提示廣泛腦組織挫傷或腦干損傷,發現異常應尋找原因,警惕是否為術后顱內壓增高所致。
保持呼吸道通暢:顱腦損傷患者多有昏迷,咳嗽及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或舌根后墜,導致窒息,應及時吸痰,必要時行氣管切開術,痰液粘稠難以吸出者要做好超聲霧化吸入,方便痰液排出。
預防術后并發癥
褥瘡的防治:①避免局部長期受壓,要2小時更換,翻身時避免皮膚的拖拉;②避免局部刺激,床整,干燥,清潔,尿失禁或尿潴留給予留置導尿管;③促進局部血運,局部按摩;④采用氣墊床,并每班嚴格交接班記錄皮膚情況。
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腦出血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也是急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具體護理措施:①保持病房空氣清新,昏迷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誤吸;②呼吸困難或排痰障礙者,及早行氣管切開,加強氣道濕化,確保吸痰工具的無菌,于每次吸痰后自氣管內注入藥液3~5ml,同時做好口腔護理,防止口腔感染;③昏迷或有吞咽困難者,盡早鼻飼,防止食物誤入氣道;④遵醫囑定期做好痰培養標本的采集和抗生素正確有效應用。
預防泌尿系感染:注意無菌操作,每天更換引流袋,注意會清潔,每日兩次清潔消毒,膀胱沖洗,采用雙腔氣囊導尿管,進行早期膀胱訓練,縮短留置尿管時間,降低泌尿系感染率。總之,通過臨床實踐,我們認為對顱腦損傷開顱術后患者,一定要嚴密觀察,配合有的醫療護理措施,使患者轉危為安,早日康復,否則就可能延誤病情,危及患者生命。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顱內血腫;護理
顱內血腫是腦損傷中最常見、最嚴重的繼發性病變。當腦損傷后顱內出血聚集在顱腔的一定部位而且達到相當的體積后,造成顱內壓增高,腦組織受壓而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稱為顱內血腫。發生率約占閉合性顱腦損傷的10%和重型顱腦損傷的40%~50%。顱內血腫按血腫癥狀出現的時間分為:特急型,為傷后3h內出現腦受壓征者;急性型,為傷后3日內出現腦受壓征者,其中多數在24h發生; 急型,為傷后3日~3周以上出現腦受壓征者;慢性型,為傷后3周以上出現血腫癥狀者。根據GCS評分法,14~15分為輕度傷,9~13為中度傷,3~8為重度傷。該分類經隨訪觀察,與治療及預后有關。根據血腫部位又可分為硬腦膜外血腫、硬腦膜下血腫、腦內血腫、腦室內血腫和多發性血腫。
1 臨床資料
本組24例,男18例,女6例;年齡46~94歲,平均年齡70歲。外傷性顱內出血:硬膜外血腫14例,硬膜下血腫7例,腦內血腫3例。出血量0~100ml。手術時間為發病6h以內6例,24h以內13例,72h以內5例。
2 臨床診斷
主要根據癥狀與體征。
2.1 頭痛、惡心、嘔吐 頭部外傷后出現劇烈頭痛、惡心、嘔吐頻繁時,應當考慮有顱內血腫的可能。
2.2 意識障礙 進行性意識障礙為顱內血腫主要癥狀之一。顱內血腫出現的意識變化過程,與原 發性腦損傷的輕重有密切關系。若原發性腦損傷較輕時,傷后無原發昏迷,待血腫形成后始出現意識障礙(清醒—昏迷)。原發性腦損傷略重時,則常能見到典型的“中間清醒期”(昏迷—清醒—再昏迷)。若原發性腦損傷嚴重,則常表現為昏迷程度進行性加重(淺昏迷—深昏迷),或一度稍有好轉以后又很快惡化(昏迷—好轉—昏迷)。總之,原發性昏迷的長短取決于原發性腦損傷的輕重,而繼發性昏迷的遲早主要取決于血腫形成的速度。
2.3 瞳孔改變 顱內血腫所致的顱內壓增高達到一定程度,便可形成腦疝。一側瞳孔進行性散大,光反應消失,是小腦幕切跡疝的征象之一,系腦疝擠壓腦干時,動眼神經受大腦后動脈壓迫所致。單側瞳孔散大多出現在血腫的同側,若繼續發展,腦干受壓更加嚴重,中腦動眼神經核受損,則兩側瞳孔均散大,說明病情已進入垂危階段。
2.4 生命體征變化 血腫引起顱內壓增高時,血壓隨之出現代償性增高,脈搏徐緩、充實有力,呼吸減慢、加深,血壓升高和脈搏減慢常較早出現,顱后窩血腫時,則呼吸減慢較多見。
2.5 神經系統體征 傷后立即出現的局灶癥狀和體征,系原發性腦損傷的表現,單純硬腦膜外血腫,除非壓迫腦功能區,早期較少出現體征。硬腦膜下血腫和腦內血腫立即出現偏癱等征象,是因腦挫裂傷所致。當血腫增大引起小腦幕切跡疝時,則可出現對側錐體束征。腦疝發展,腦干受壓嚴重時導致去腦強直。
3 治療
3.1 硬腦膜外血腫
3.1.1 手術治療 可根據CT所見采用骨瓣或骨窗開顱,清除血腫,妥善止血。血腫清除后,如硬腦膜張力高或疑有硬膜下血腫時,應切開硬膜探查。對少數病情危急,來不及做CT等檢查者,應直接手術鉆孔探查,再擴大成骨窗清除血腫。
3.1.2 非手術治療 凡傷后無明顯意識障礙,病情穩定,CT所示出血量少于30ml,中線結構移位小于1.0cm者,可在密切觀察病情的前提下,采用非手術治療。 硬腦膜外血腫在顱內血腫中療效最好,目前死亡率已降至10%左右。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有:(1)診治延誤,腦疝已久,腦干發生不可逆損害;(2)血腫清除不徹底或止血不善,術后再度形成血腫;(3)遺漏其他部位血腫;(4)并發嚴重腦損傷或其他合并傷。
3.2 硬腦膜下血腫 急性和亞急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治療原則與硬腦膜外血腫相仿。需要強調的是,硬腦膜外血腫多見于著力部位,而硬腦膜下血腫既可見于著力部位,也可見于對沖部位。所以,如果因病情危急或條件所限,術前未做CT確定血腫部位而只能施行探查時,著力部位和對沖部位均應鉆孔,尤其是額、顳極及其底部,是硬腦膜下血腫的最常見部位。此外,此類血腫大多伴有腦挫裂傷,術后應加強相應的處理。急性和亞急性硬腦膜下血腫患者的預后不如硬腦膜外血腫,因為前者大多伴有較嚴重的腦損傷。
3.3 腦內血腫 腦內血腫的治療與硬腦膜下血腫相同,多采用骨瓣或骨窗開顱,清除硬腦膜下血腫和明顯挫碎糜爛的腦組織。對少數腦深部血腫,如顱內壓增高顯著,病情進行性加重,也應考慮手術,根據具體情況選用開顱血腫清除或鉆孔引流術。腦內血腫患者的預后較差,病情發展較急者死亡率高達50%左右。
4 護理要點
4.1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4.1.1 瞳孔的變化 早期應每30min觀察1次瞳孔的變化,注意與術前和術后的每次觀察做對比,如術前瞳孔散大,術后早期已恢復到基本正常水平,若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側或雙側瞳孔呈進行性散大,說明有再次顱內出血和腦疝的可能。
4.1.2 意識狀態的變化 患者由深昏迷逐漸發展到淺昏迷,或有躁動,說明意識狀態恢復;若由淺昏迷過渡到深昏迷,并伴有瞳孔、血壓及呼吸的變化,應注意是否有病情進一步惡化的可能,并注意觀察顱內引流或復查CT以明確原因。
4.1.3 呼吸的變化 呼吸道通暢,并常規吸氧,同時注意患者的呼吸動作、頻率及深淺,監測動脈血氧飽和度,對于存在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低的患者應早期行氣管切開術。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強吸痰動作要輕柔,每次吸痰
4.1.4 血壓的監測 嚴密監測血壓的變化,若血壓逐漸升高,脈壓差大,同時脈搏減慢(≤60次/min),伴有呼吸深大,往往提示顱內壓升高危險,血壓進行性下降,則觀察是否伴有活動性出血(胸、腹腔內再次出血),動態監測血常規,注意觀察胸腔、腹腔引流的速度, 引流量每小時大于200ml時可明確診斷。
4.2 一般護理
4.2.1 給氧 持續低流量、低濃度吸氧。
4.2.2 高熱護理 監測體溫,并做好記錄,如有高熱,應及時給予物理降溫,必要時可用藥物降溫。注意頭部降溫,保護腦細胞,必要時給予冬眠一號或持續使用冰毯機降溫,降溫時出汗較多要及時更換衣物,注意病情變化,防止虛脫,鼓勵患者多飲水,飲適當鹽水。
4.2.3 頭部護理 患者易頭痛,煩躁較重時,可給予20%甘露醇250ml靜滴或給予鎮靜劑,如安定、冬眠一號等。保持頭部傷口敷料清潔干燥無滲出,保持頭部引流管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引流量及性質,如有病情變化及時通知醫生。
4.2.4 心理護理 在毫無思想防范前提下車禍傷及頭部,所以部分患者思想打擊很大。我們針對這種情況給予耐心地安慰,首先向患者表示同情和理解,幫助患者樹立對生活的信心,與患者多接觸交談,生活上給予關心照顧,使其感到溫暖,解除精神負擔,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4.2.5 抗感染 抗生素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對血象的影響。注意觀察痰、大小便有無真菌感染的表現,一旦發現應提醒醫師注意真菌治療。
4.2.6 飲食護理 鼓勵患者進高熱量、高蛋白質、富含維生素、清淡可口、易消化、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必要時靜脈補充以供給足夠多的熱量及營養,提高機體抵抗能力,減少感染機會。
4.2.7 皮膚護理 保護皮膚,防止褥瘡,患者臥床時間較長,要定時翻身,防止皮膚受壓過久,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大小便失禁時及時更換床褥。
5 討論
外傷性顱內血腫是急性顱腦損傷的常見類型,多發生于青壯年人中,男性明顯多于女性,致傷原因以交通事故傷多見,幕上明顯多于幕下,硬膜下血腫和腦內血腫多伴有腦組織的器質性損害,硬膜外血腫多有顱骨骨折。其主要危害是導致顱內壓增高,腦疝形成繼發腦干損傷。單純性血腫,特別是硬膜外血腫,如能及時正確的診治,預后較好。如果診治不及時或治療不當預后較差。我們體會以下幾點在顱內血腫的診治過程中應加以注意。
5.1 診治要迅速,做到早診早治 顱腦外傷病人,特別是已昏迷甚至瞳孔散大的腦疝病人,只要生命體征平穩,要盡快行頭顱CT掃描,及時發現顱內血腫,明確其類型、部位及量。決定是否需手術治療,如果血腫量>30ml,有腦室受壓變形,中線結構移位>0.5cm,環池閉塞,要盡快開顱清除血腫[1],術后腦腫脹嚴重,或腦疝時間較長同時行去骨瓣減壓術,以解除腦干受壓及高顱壓。
5.2 要正確掌握非手術治療的指征 國內有人提出血腫量8分,中線結構移位≤8mm,ICP
5.3 高度警惕遲發性顱內血腫 所謂遲發性顱內血腫是指頭部外傷后首次檢查(CT掃描)未發現顱內血腫,經一段時間后再次檢查出現顱內血腫,或清除血腫后,經一段時間后復查,在不同部位發生血腫者[3]。本組共24例,其中7例為開顱術中出現腦組織膨出,探查其他部位或復查CT發現,另16例為入院后意識漸進性惡化經復查CT而確診,均行手術治療,死亡1例。所以我們認為:在臨床觀察中,如果出現不能用CT結果解釋的意識障礙或局灶性神經系統體征。開顱術中出現不明原因的急性腦膨出,均應想到遲發顱內血腫,及時復查CT或根據受傷機制在相應部位手術探查。
5.4 不要輕易放棄搶救 顱內血腫的病人,不論病情多么危重,昏迷多深均應盡早手術清除血腫,解除腦受壓。特別是傷后意識清楚或有中間好轉期的單純性顱內血腫,即使雙側瞳孔散大固定,深昏迷,及時手術清除血腫,部分病人仍可望獲得生存,本組6例雙側瞳孔散大超過2h,其中4例術前自主呼吸已停止,及時開顱手術,5例成活,9例生活自理。
參考文獻
1 劉敬業,張賽,只達石,等.急性外傷性顱內血腫1441例臨床分析.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8,14:2-3.
【關鍵詞】腦膜瘤;手術護理
自我院與北京天壇醫院協作以來,收治了多種腦瘤病人,其中以腦膜瘤最多見,約占收治腦瘤病人總數的45%,腦膜瘤大部分發生于腦膜,其中以大腦半球突面、鞍結節、矢狀竇旁、大腦鐮旁和顱底等部位發生最多[1],其次為蝶骨嵴、溴溝、小腦幕等部位。幕上腦膜瘤遠多于幕下。大部分腦膜瘤生長緩慢,被發現前已長得很大。此外,腦膜瘤可與膠質瘤、神經纖維瘤同時存在,也可與血管瘤并存。腦膜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術中要顧及腦組織、血管、神經功能的保護和改善。研究表明手術成功的關鍵除了精湛的手術技巧之外,還需要嫻熟默契的護理配合。現將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并經手術病理證實的腦膜瘤50例總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腦膜瘤患者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齡28-74歲,平均年齡46.5±3.2歲。臨床表現:頭痛和癲癇為首發癥狀。根據腫瘤部位不同,表同為視力、視野、嗅覺或聽覺障礙及肢體運動障礙等,老年病人以癲癇發作作為首發癥狀。本組46例手術切除,4例手術次切除,治愈46例,4例好轉。
2手術護理及結果
2.1術前心理護理及術前準備
2.1.1對手術病人進行術前詳細的訪視,查問病歷,了解病人血液生化檢查及是否有其它傳染性疾病,對病人個體情況進行評估,包括意識狀態、皮膚情況、靜脈穿刺條件等。大多數腦膜瘤患者由于腫瘤生長緩慢,病程長,長期頭痛、頭暈及部分患者視力障礙或癲癇發作造成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得知需進行手術治療時生理、心理要承受雙重巨大壓力,以至于出現緊張、焦慮、悲觀等一系列不良心理障礙,這對手術配合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術前我們應多接觸患者及家屬,介紹顯微手術有著創傷小,效果好的優點并介紹有關腦膜瘤知識、手術目的、重要性等,從而使患者及家屬解除思想顧慮,愉快接受手術。
2.1.2環境準備本組手術均在顯微鏡下操作,手術時間長,病人風險大,因此要求手術間要保持安靜,室溫22℃-24℃,濕度50%-60%,手術間物品儀器擺放要術合理。
2.1.3用物的準備常規開顱敷料、開顱器械、顯微器械、雙極電凝儀、電動吸引器2套、電動骨鉆、頭架、手術貼膜、骨蠟、棉條、棉片、止血纖維及明膠海綿。
2.2術中配合
2.2.1巡回護士配合要點①的擺放:當患者進入手術間后,巡回護士要熱情接待,進行必須的查對工作,注意為患者保暖。建立好兩路靜脈通道,待患者全麻后,根據手術方式協助麻醉醫生和手術醫師安置好患者,的安置在順應呼吸及循環功能與充分顯露手術野的前提下,以病人安全、舒適、穩定為原則,頭抬高5°-15°,上穩三釘顱骨固定頭架,固定好術者手托,選擇厚度合適的海棉墊,在腋下、髖部、膝部及足踝部墊入,以防止長時間受壓后發生壓瘡[2]。約束帶適當約束肢體防墜床。雙眼涂紅霉素眼膏并用眼貼膜覆蓋,外耳道用棉球堵塞,檢查身體各部均不受壓。②術中密切觀察病情:術中注意觀察病人的尿量和膚色,是否有有躁動、抽搐和輸液反應。保證手術臺上所有物品的供用和密切觀察所有儀器的正常運行。術中分離腫瘤時牽拉刺激中樞易出現呼吸、心律的變化,術中應密切觀察心律、呼吸、血壓、血氧情況。本組有2例在分離腫瘤時出現血壓下降、呼吸減慢,停止刺激,用阿托品0.25mg-0.5mg靜脈注射得以糾正。③雙極電凝、電刀的使用:巡回護士將所有儀器的電源接通,把雙極電凝的腳踏板放于術者腳下,開始功率調至12W-16W,當手術進行到神經與血管相連的部位時,調至最小功率6W-8W之間,同時,密切觀察手術進展情況,及時根據術者要求準確調節雙極電凝功率。電刀負極貼放置正確位置,隨時觀察皮膚有無燙傷。④電動骨鉆的使用:充分銜接電動骨鉆的各個管道,避免管道折疊,將腳踏板放于第一術者腳下,將電動骨鉆頭開包打于器械臺上與器械護士一起連接緊密測試后備用。骨鉆手柄與磨鉆手柄用畢及時用專用清洗液清洗并上油。⑤顯微鏡的使用:根據手術入路合理擺放和調試顯微鏡,位置選好后與器械護士一同套好一次性無菌顯微鏡套,調節目距和物距,同時提醒手術間人員不要接觸無菌區防止污染。⑥護理記錄填寫:及時正確填寫護理記錄單,手術物品清點登記,出血量、輸血量、輸液量、尿量及血壓、脈搏,術殊用藥及用量;術中置入物包括鈦釘、鈦板,顱骨鎖以及尿管、引流管等,有無壓瘡、燙傷等意外情況。
2.2.2器械護士配合要點①術前查閱病例,熟悉患者病情,掌握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和相關的解剖知道,根據手術入路選擇合適器械。手術開始前與巡回護士認真核對清點用物數目。手術開始,準備好頭皮夾、雙極電凝鑷、吸引器頭、骨膜剝離器和頭皮拉鉤。打開顱骨時,準備好電動骨鉆、骨蠟以及明膠海綿和腦棉片。打開硬膜后給所有臺上人員更換手套。分離暴露瘤體時更換顯微器械,注意保護避免顯微器械磕碰變形,應放于固定的容器內,術中要保持所有器械、儀器頭端以及術野和器械臺的清潔工作,做好各種型號的棉片。夾閉瘤蒂是手術的關鍵步驟,也是最易出血的時候,器械護士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隨時配合術者的每一項操作,所用器械、物品準備充分。術中如有出血應沉著、冷靜,備好止血纖維,聽清指令迅速準確將顯微器械穩妥遞于術者手中。保存好所切標本,動作要輕、穩、準。確保顯微鏡下術者的穩定性。②器械處理:術后根據消毒技術規范清洗、消毒、干燥;顯微器械輕取輕放,清洗干燥后用保護套保護精細部位。
3討論
腦膜瘤手術要求參與手術配合的護士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穩定的心理素質,以及強力的責任心[3]。在手術中與醫生團結協作,動作敏捷。能及時主動配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確保手術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王忠誠.顱內腫瘤9063例分析.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85年.
【關鍵詞】 支架結合微彈簧圈;顱內動脈瘤;手術夾閉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常見的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顱內動脈瘤破裂常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中顱內動脈瘤占85%[1],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后腦血管痙攣、再出血與急性腦積水是危及生命的并發癥,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2]。我們觀察于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在我科治療的96例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隨機比較支架結合微彈簧圈血管內栓塞治療、手術夾閉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將臨床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以來在我院支架結合微彈簧圈血管內栓塞治療、手術夾閉治療各48例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支架結合微彈簧圈血管內栓塞治療組48例,該組患者均符合:①顱內巨大動脈瘤,如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巖段、基底動脈或椎動脈動脈瘤。②梭形、寬頸或無瘤頸動脈瘤。③手術夾閉失敗者或夾閉后復發者。④全身情況不允許或患者拒絕開顱者。⑤多次蛛網膜下腔出血,瘤周粘連明顯,開顱手術風險較大者。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61.25歲,大于60歲25例,占52.08%。發病至手術時間約2 h~5 d。手術夾閉治療對照組48例,均為家屬拒絕支架結合微彈簧圈血管內栓塞而選擇手術夾閉治療者,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39~73歲,平均60.79歲。兩組患者在出血部位、出血量(根據多田公式π/6 長軸 短軸 層面計算)、意識障礙程度等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控制血壓、降顱壓、腦細胞活化劑、調節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預防上消化道出血、預防感染、防止各種并發癥、營養及對癥支持治療。支架結合微彈簧圈血管內栓塞治療技術的要點是先騎跨動脈瘤口放置相應的支架,再通過支架網眼將微導管插入到動脈瘤腔內,放置微彈簧圈從而閉塞動脈瘤。顱內支架需要具備更好的柔韌性、支撐性及更輕的組織反應性。手術夾閉治療組患者在開顱后直視下夾閉破裂出血的血管。
1.3 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患者的死亡率,隨訪患者出院后3個月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根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狀態評分(ADL)來判定療效。①基本痊愈:患者能自理,ADL評分:100分。②顯著進步:患者輕度功能缺陷,ADL評分:75~95分。③進步:患者中度功能缺陷,ADL 評分:50~70分。④無變化:患者重度功能缺陷,ADL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卡方檢驗,P
2 結果
臨床療效:出院后3月根據ADL(activity daily living)評分評定療效,具體見表1。
3 討論
顱內動脈瘤破裂后可能在短期內再破裂出血導致患者死亡或致殘,也可加重癥狀性腦血管痙攣。因此,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一經確診即應給予積極的外科治療,治療方法目前為手術夾閉和血管內栓塞治療。對于破裂動脈瘤血管內治療時機多主張在早期,超早期進行,所謂“超早期”是指在動脈瘤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后24 h內進行。盡早對破裂動脈瘤實施血管內栓塞術,不僅可防止破裂動脈瘤再出血,而且能緩解已出現的腦動脈痙攣,防止血管痙攣所致遲發性腦缺血。超早期血管內治療具有微創性,術后并發癥及死亡率低,有利于術后患者的護理管理和早期康復的優勢,不受動脈瘤大小、位置、患者年齡、術前狀況等開顱手術及制約因素的影響。
通過本組研究可見,支架結合微彈簧圈血管內栓塞治療組顯效率及有效率高于手術夾閉治療組,而死亡率明顯低于手術夾閉治療組,故支架結合微彈簧圈血管內栓塞治療優于手術夾閉治療。支架結合微彈簧圈血管內栓塞治療,局麻下操作,技術易于掌握、損傷小、安全、恢復快、后遺癥少、家屬易接受,尤其對于年老體弱患者以及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是很有前途的治療方法,特別是對提高生存質量有積極意義,適宜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馬廉亭.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診治規范.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4,4(1):6.
[關鍵詞] 小骨窗開顱;直視下錐孔引流;高血壓腦出血
[中圖分類號] R651.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4-0028-02
高血壓腦出血的患者,其大腦半球的殼核處出血量比較大,處于基底處的小腦、皮層下方、腦橋處等一旦出血,血量較多,嚴重時還會導致腦室血流破入進去。內科的治療方法偏向于保守的方式,它主要通過患者對血腫運用自身吸收的方式減輕病情,但運用這種方式治療腦出血,會導致極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因為其治療手段過于被動,不易抑制病情及根治病情。當患者的出血量達到一定指標的時候,內科的治療方法已無法適用,進行手術治療[1]。運用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可以有效地對患者腦部的血腫進行清除,腦組織受壓減小,對大腦的損害也隨之降低。目前采用的手術治療方式對腦組織的創傷可以達到最小,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與內科治療相比大大降低。患者通過手術治療后,不必依賴日常護理,自己的生存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2]。因此,我們特對比探討小骨窗開顱與直視下錐孔引流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可行性,現將具體的研究過程及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0年12月~2012年6月我院確診收治的12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齡37~78歲,平均年齡為(58.8±7.6)歲;本組患者的納入標準為:符合中華神經學會以及中華神經外科學會關于《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關于自發性腦出血的診斷標準,患者全部經頭顱或是MRI掃描檢查加以確診;具體的排除標準為:經過患者病史、體檢以及頭顱CT檢查排除繼發性創傷出血。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出現癥狀的1~24 h之內來我院急診進行搶救治療,分別行脫水、降壓以及吸氧等處理。在自愿的基礎上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60例行術直視下錐孔引流術,研究組60例行小骨窗開顱。兩組間相比,一般資料無差異(P > 0.05)。
1.2 治療方法
研究組行直視下小骨窗開顱術:即患者全麻后,依據頭顱CT準確定位經顱骨鉆孔,擴大至3 cm×3 cm的骨窗,在顯微鏡下操作,切開硬腦膜,將大于2/3的血腫清除并充分止血,縫合硬膜后留置引流管。對照組行錐孔引流術:即在CT定位下選擇離血腫最近處將硅膠管置入血腫腔,并抽出1~2 mL血腫,置管持續引流,注入適量尿激酶,待引流管夾閉后持續開放引流,依CT復查結果再行抽吸引流血腫腔或拔管。
1.3 評價方法
術后隨訪1~2月,選取2~3位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對所有患者進行復查,對比并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包括血腫清除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治療1個月時,根據GOS預后評分量表評定近期療效[3]。5分:優,恢復良好,能正常生活:4分:良,中度病殘,但生活能自理;3分:重度病殘,意識清楚,生活不能自理;2分:差,植物生存;1分:死亡。同時兩組在發病第1、7、14 d采靜脈血3 mL,在4 ℃、2 3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吸取上清液, GFAP的檢測方法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GFAP水平,操作嚴格按試劑盒(購自美國RB公司)說明書進行。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所出現的一切數據均由Excel及SPSS13.0兩個軟件加以統計、處理以及分析,計量資料以(x±s)的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圍術期臨床指標對比
本研究中圍術期兩組間相比,研究組患者的血腫清除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 < 0.05)。見表1。
2.2 術后GOS臨床評分
術后1個月后兩組間相比,研究組患者的預后優良率為91.7%,高于對照組的83.3%(χ2=4.681,P < 0.05)。見表2。
2.3 術后血清GFAP水平變化
經過治療后,兩組血清GFAP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在第7天達到高峰(P < 0.05);研究組在第7、14天顯著低于對照組(P < 0.05),具體情況見表3。
3 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手術術式由傳統的開顱術、小骨窗開顱發展到現今的神經內鏡清除血腫、微創手術等方式,可見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術式不斷進步。不管科技如何發達,手術方式如何先進,對于腦出血的手術治療必須始終堅持治療的總原則[4]。手術方式的選擇一定要根據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要考慮患者腦內的出血位置、出血量的多少,每個患者的情況是不同的,選擇的治療手段自然有所差異。
作為一種比較傳統的手術方式,開顱血腫清除術主要分為骨瓣成形開顱術以及小骨窗血腫清除術。對于小骨窗血腫清除術來講,它最主要的優點就是創傷小、步驟簡便,只需將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就可以迅速進入至患者的顱內進行血腫的清除,能夠在直觀的環境下對患者進行止血[5]。這一方式比較適合于老年人以及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隨著技術的發展,對小骨窗血腫清除術進行了改進,改進之后的小骨窗血腫清除術只需開一個直徑為2.5~3 cm的口子就能夠進行,損傷更小,并且進入患者顱內的時間更短,但是,由于視野小,使得深部血腫清除會受到限制[6]。所以,通常都用于病情比較輕并且出血量比較小的皮質下或者殼核出血。而直視下錐孔引流術比較適合于原發性腦室出血的患者,對于繼發性腦室出血患者來講,通常這一手術方式只是作為輔助手段來進行的,實行的是雙側腦室外引流術[7]。它最主要優點是手術的時間比較短,能夠在患者局部麻醉的情況下進行,不會對患者的腦組織造成再損害,能夠使患者的顱內壓得到降低,能夠持續緩和把血腫消化,當然,也可以用纖溶療法來對患者的血腫進行引流,從而使血腫對腦組織的壓迫減輕,這一方法十分簡便[8]。這一手術方式的缺點是:對于出血鑄型者,腦室外引流的效果不是很好,十分容易造成堵管現象,從而使得引流不順暢[9]。本研究中圍術期兩組間相比,研究組患者的血腫清除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P < 0.05),說明從整體上小骨窗血腫清除術可有效縮短患者的血腫清除時間,減少并發癥及死亡發生率。就總體療效而言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預后優良率為91.7%,高于對照組的83.3%(P < 0.05),亦說明研究組起到了較好的臨床療效。GFAP與神經元功能調節和生存有關,之前有研究認為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有學者等檢測GFAP的兩種異構體(其中一種是磷酸化的形式),結果發現前額葉皮層中高度磷酸化狀態的GFAP可能是病理學自殺原因之一[10]。本研究中經過治療后,兩組血清GFAP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在第7天達到高峰(P < 0.05);研究組在第7、14天顯著低于對照組(P < 0.05),說明小骨窗血腫清除術可在生物水平上對患者進行有效改善。
總而言之,采用小骨窗開顱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臨床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一般情況下優于直視下錐孔引流,可在基層醫院普及。
[參考文獻]
[1] 林衛,陳衛紅. 高血壓腦出血破入腦室42例治療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2011,9(23):110.
[2] 胡濤,林勇,吳春平,等. 超早期小骨窗微創腦出血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臨床觀察[J]. 中外醫學研究,2011,9(12):33-34.
[3] Adeoye O,Ringer A,Hornung R,et al. Trends in surgical management and mortality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TICH trial[J]. Neurocritical care,2010,13(1):82-86.
[4] 黎文歡,梁天龍,龍健中,等. 高血壓腦出血微創穿刺術與小骨窗開顱術隨機對照研究[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23(5):831-832.
[5] 王文學,汪軍,翟德忠,等. 微創穿刺術與小骨窗開顱術治療中等量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比較[J].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9,14(12):728-730,733.
[6] Sinforiani E,Curci R,Fancellu R,et al. Neuropsychological changes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J].Funct Neurol,2011,16(4):329-330.
[7] Fewel ME,Thompson BG Jr,Hof JT.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 rhage:a review[J]. Neurosurg Focus,2009,15(10):1.
[8] Prasad K,Rrowan G,Sirvastava A,et al. Surgery in primary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atoma: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ails[J]. Acta Neurol Scand,2008,9(5):103-110.
[9] 王書香. 血腫微創引流術治療自發性腦出血療效分析[J]. 醫學論壇雜志,2010,3l(13):131-132.
【關鍵詞】 手術救治; 急診處理; 顱腦損傷; 腦挫裂
特重型顱腦損傷(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指暴力作用于頭顱引起的損傷[1]。包括頭部軟組織損傷、顱骨骨折和腦損傷。其中腦損傷后果嚴重,應特別警惕[2]。病因常見于意外交通事故、工傷或火器操作[3]。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中最常見的一種病,死亡很高,常因嚴重腦挫裂傷并發腦疝,使得腦干受損從而導致中樞衰竭引起死亡,手術治療選擇恰當的開顱時機和手術方式,及時清除血腫減壓、止血,防止顱內高壓進一步惡化是治療顱內出血的關鍵[4]。因此救治顱腦損傷患者采取的主要手段是開顱清除血腫、解除腦組織壓力,筆者選取了從2007年1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就診的137例顱腦損傷患者,就患者的手術治療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1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就診的137例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其中男123例,平均(38.3±4.2)歲,女14例,平均(39.5±3.6)歲,年齡最小的6歲,最大的80歲,平均年齡(39.3±3.2)歲。經臨床檢查發現,在137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雙側瞳孔散大小于3 h的有57例(其中男48例,女9例),雙側瞳孔散大超過3 h的有80例患者(其中男75例,女5例);出現意識障礙的患者有39例,出現呼吸異常或者休克的有24例,患者中生命體征不平穩,收縮壓大于160 mm Hg 或者舒張壓大于95 mm Hg的患者有35例,收縮壓低于85 mm Hg或舒張壓低于60 mm Hg 39例;CT 顯示患者腦中線移位低于10 mm的有57例,移位10~15 mm的有43例,移位超過15 mm的有37例。
1.2 治療方法 137例患者入院之后醫師立即對他們行氣管插管并進行低溫治療,在必要的時后使用呼吸機給予患者輔助呼吸。對出現血壓不穩且伴有顱內壓增高的患者醫師應該給予25%的甘露醇3 g/kg進行靜脈滴注。然后進行顱腦CT檢查,并及時檢查患者的血型以及血常規和進行抽血配血等相關處理,根據患者所表現的臨床癥狀以及影像學資料進行術前診斷,根據相應的手術指南確定手術治療時機[4-5]。對腦挫裂傷合并出現顱內血腫的患者采取開顱清創和血腫清除術。對于術中可能出現的頑固性腦組織膨出患者,臨床醫師應該對患者的部分膨出腦組織進行切除治療;醫師在手術中還應注意患者生命體征,及時的補液或對他們進行輸血治療。手術之后應該常規給予患者重癥監護,并在患者的頭部覆蓋冰帽,及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同時還要注意到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例如脫水、營養不良以及出現并發癥等[6]。
1.3 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患者癥狀以及體征完全消失;顯效:患者的癥狀以及體征有一定消失;好轉:患者的癥狀以及體征得到減輕,并且生活上基本能自理;無效:癥狀和體征沒有任何改變[7]。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法,P
3 討論
腦損傷的受傷方式分為加速性顱腦損傷(頭部在靜止狀態被運動著的物體打擊,頭部沿外力方向作加速運動)和減速性損傷(運動著的頭撞到靜止的物體或地面,由運動狀態變成靜止狀態而致損傷,常見者如墜落傷)。但實際上受傷方式往往非常復雜,如頭部受到外力撞擊呈加速傷,以后跌倒,頭部撞地又呈減速性損傷。在減速性損傷,除頭部著力點處有顱腦損傷外,其著力點的相對部位腦組織亦有對沖傷[8]。在顱腦損傷的診斷中,仔細了解受傷方式非常重要。從病理上看,原發性腦損傷為腦挫裂傷,有軟腦膜及大腦皮質的斷裂、破壞。腦組織中有散在出血灶。白質亦受累,呈軟化出血及水腫等改變。腦挫傷與腦裂傷常合并存在。在有對沖性腦損傷的病例,對沖部位的腦損傷重于著力點處。因對沖性腦損傷中多見枕部著力而使額葉、顳葉腦組織出現對沖傷,額葉的前顱窩底為凹凸不平的骨嵴,顳葉前部亦為尖銳的蝶骨嵴,可引起嚴重腦挫裂傷[9]。
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中最常見的一種病,死亡很高,常因嚴重腦挫裂傷并發腦疝,使得腦干受損從而導致中樞衰竭引起死亡。手術治療選擇恰當的開顱時機和手術方式,及時清除血腫減壓、止血,防止顱內高壓進一步惡化是治療顱內出血的關鍵[10]。因此,巡回護士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對突況要及時觀察分析、快速反應,不能夠慌亂,做到鎮定自如、急中求穩,穩中求勝。器械護士再配合醫生時要做到“快、準、穩”,使手術順利進行,為搶救成功創造機會,對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起到重要作用[11]。
綜上所述,臨床醫生應該熟練掌握各項搶救方法和先進的檢測技術,同時要具備較強的臨床觀察、分析和應急反應能力,手術中要及時進行手術操作中的相關措施,這對提高手術搶救的成功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江基堯,林兆奮.282例顱腦損傷病人死亡原因分析[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1997(2):12.
[2]周良輔.神經外科手術圖解[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225-247.
[3] Miller-Larslan A, Matteson H, Hertel E, et al. Reversible fatty acid conjugation of Simonides:novel mechanism for prolonged retention of topically applied steroid in airway tissue[J]. Drug Me tab Dispose,1998,26(7):623-630.
[4]譚翱.重型顱腦損傷的治療進展[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6,18(5):317-319.
[5] Highmen J G, Sever-son Rt, Davis S, et al. Incidence of calico in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 Sex race and 1 year age specific rates by his-ology tobe[J]. Cancel,1995,75(2):2186-2191.
[6]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83-285.
[7]尹康,林毅興.重型顱腦損傷腦疝晚期患者的搶救[J].中華刨傷雜志,2002,11(18):699.
[8]慕容洋,吳丹.特重型顱腦外傷的手術治療和救治經驗研究[J].中國醫學雜志,2008,28(11):831-833.
[9] Huang X R, Zhang J. Some epidemiologist characteristics peptic ulcer in Hebe area: Gastroscopic analysis of 10342 eases[J]. Thonga Xiaoping Neighing Mazhbi,1998,15(1):47-48.
[10]黎介壽.特重型顱腦外傷的手術治療和救治經驗研究[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7):387-388.
【關鍵詞】 腦室出血;鉆孔置管引流;護理
1 臨床資料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蘇省豐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從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腦室出血患者41例, 入選患者均采用鉆孔置管引流術進行手術治療, 經過CT的檢查患者均有腦積水出現或腦室鑄型形成。患者年齡34~87歲, 其中男22例, 女19例。患者均出現有不同程度意識障礙, 對患者進行GCS評分,
2 護理方法
對術后患者腦室出血鉆孔置管引流術的術 后護理干預, 具體的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2. 1 術后病情觀察
神志、瞳孔的變化:例如患者昏迷程度加重, 瞳孔由小變大, 或者出現不規則形狀改變, 預示有再出血的可能, 立即通知主治醫生, 查頭顱CT, 做好開顱手術準備:心率、脈搏變慢而血壓升高, 提示顱內壓增高, 同時血壓升高也可誘發再次出血, 需及時降壓。降壓幅度控制在正常偏高范圍, 降血壓過低, 則可使腦血流灌注不足, 影響腦功能恢復, 還需密切留意患者引流液的顏色、量、性狀, 腦室出血患者的引流液顏色在手術初期應為暗紅色, 以后轉為橙黃色。若患者引流液為鮮紅色, 并且引流量突然增加, 患者同時出現頭痛及血壓升高等癥狀時, 提示患者再次發生顱內出血, 立即通知醫生, 急查CT后決定是否開顱手術, 如早期得到治療, 可挽救患者生命[1]。引流量越多, 說明腦脊液通路梗阻越嚴重:若引流量逐漸減少, 提示腦脊液通路逐漸恢復:如引流液由清亮變渾濁, 提示可能感染, 宜留取腦脊液送檢。
2. 2 引流管護理[2]
引流管護理是保證引流成功以及患者術后預后質量的關鍵。保證引流管的通暢, 無扭曲、成角、無堵塞等。引流管通暢時, 可以觀察到引流管內的引流液會與腦動脈搏動一致, 或自流現象。若各種原因, 如血腫腔內血液較為粘稠, 引流管脫出或者各種凝血塊等可能導致引流管不通暢, 護理人員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恢復引流管通暢。對原發性腦室出血或腦出血破入腦室者需要將引流管的出液口高于側腦室平面約10~15 cm左右, 可以有效避免過度引流所引起的顱內壓降低。這樣一方面可減少血性腦脊液中自由基及其他代謝產物對腦組織的損傷, 有利保護腦細胞, 促進腦功能恢復。另外可根據每天腦脊液量間接推算顱內壓的高低, 以指導調節脫水劑用量及引流時間。低顱壓易導致腦皮質塌陷, 腦血管損傷再出血。在為患者進行翻身或者其他護理操作時, 需要注意小心避免牽拉引流管, 如患者需搬動或做檢查時, 應先夾管, 以免引流液逆流或氣體進入, 引起感染或氣顱。引流管出頭皮處要用縫線固定1~2針, 且松緊適宜, 過緊會影響引流, 過松則影響流出。勿將引流管固定在床頭, 以免頭部轉動時引流管被拔出。一旦拔出, 不可將其插回腦室內, 立即用無菌敷料覆蓋創口, 并協助醫生處理。若為連接管接頭處脫落, 立即關閉引流管上端, 在無菌操作下, 迅速更換一套腦室引流裝置。
2. 3 基礎護理
腦室出血患者術后絕對臥床, 床頭高15~30°便于靜脈回流, 降低顱內壓, 減輕腦水腫。如出現躁動癥狀, 要加強保護性防護工作, 加強看護, 必要時用約束帶, 交待家屬, 并定時松解, 以免皮膚受損, 必要時給予患者鎮靜藥, 注意引流管妥善固定。長期臥床病人應根據病情使用氣墊床, 每2小時翻身1次, 定時按摩受壓處皮膚, 預防褥瘡的發生, 留置尿管者每日用0.5%碘伏棉球擦拭外陰及尿道口, 應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 不能進食者行鼻飼飲食。定時翻身拍背, 鼓勵患者咳嗽排痰, 痰液黏稠時行霧化吸入, 必要時吸痰, 以預防肺部感染。
2. 4 預防感染
腦室出血鉆孔置管引流術患者自身抵抗力相對較弱, 因此需要做好各種預防措施, 避免發生院內感染, 需要對患者病房環境進行每日的消毒清潔, 盡量減少人員流動, 特別是在為患者行腰穿時, 需要停止其他一切不必要的操作, 患者穿刺部位需要每天進行消毒處理, 進行護理操作時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 若出現有污染或者在傷口處敷料出現潮濕時應該及時更換, 保證傷口或穿刺部位干爽。整個引流裝置應保持密閉, 不可任意拆卸或在引流袋穿刺, 以免污染, 引起顱內感染。
2. 5 拔管護理
腦室引流管放置時間不宜過長, 腦脊液引流量減少, 經頭顱復查后, 符合拔管指征, 予以拔管。拔管后, 切口處如有腦脊液漏出, 立即告知醫生, 妥為處理, 以免引起顱內感染。
2. 6 心理護理
對于有意識的患者護理工作人員還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的心理護理干預, 給予患者一定的鼓勵和支持, 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焦慮恐慌的情緒, 有利于術后的恢復。
2. 7 康復護理
康復護理是縮短住院日, 減少致殘率的關鍵, 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 開始進行關節屈、伸及肢體外展, 內收、外旋、內旋等被動和肌肉按摩, 要循序漸進, 包括語言、吞咽、坐、 站、立訓練, 充分調動患者積極性, 從而達到最佳康復效果。
3 結果
41例患者經精心護理后, 20例痊愈, 好轉15例, 3例放棄治療, 2例死亡, 1例轉上級醫院。
4 討論
對于腦室出血鉆孔置管引流的護理要點, 主要對引流管的護理, 保持引流管的通暢, 對患者進行嚴密病情監控, 能夠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 做好各種基礎護理, 對腦室出血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能夠提高患者術后的預后質量, 提高患者對于護理治療工作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