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傳統文化的思考

對傳統文化的思考精品(七篇)

時間:2023-07-17 16:22: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傳統文化的思考

篇(1)

關鍵詞:合唱藝術;高雅音樂;傳播;目標;審美情趣

在教學中音樂是一門重要的且實踐性強的活動型課程,音樂

還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音樂藝術教育在實踐中是很難的事情,因為音樂藝術教育具有特殊性。在教育中,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經歷音樂活動,充分了解民間音樂,發現音樂中的意境,從而了解音樂、欣賞音樂、認識音樂,還能從音樂中獲得傳統文化知識,把傳統文化通過音樂的形式傳遞給學生,進而提升自身的綜合

素質。

一、以傳播高雅音樂為目標

合唱是音樂文化的構成部分之一,它的存在已經有一段歷史

了。合唱與其他的音樂形式相比,最主要的不同點在于它是以很多聲部的人聲作為主要形式,相互配合而進行的一種演唱行為。這種演唱形式的主要原則就是個體高度服從集體,每一個參加合唱的成員都必須做到語言、咬字、聲調和諧統一。合唱是音樂文化中一種極為重要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還有其存在的社會性功

能和意義。但是,有一些學生因為接觸合唱的機會并不對,對其了解也比較少,所以很容易將合唱想象成一種單一的歌唱表演。在這種情況下合唱藝術豐富的藝術內涵以及優美的音響效果對于學生來說就變成了一種陌生的音樂行為,不利于激起學生的探究和學習興趣。所以,對合唱藝術進行教育研究變成了一件十分具有意義的工作,它可以激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優雅的合唱藝術。

1.堅持親歷的知與學理知相結合

“知”有兩種:一種是體驗感悟的知,一種是書本學習的知。音樂作為人類的聽覺文化,其特征是以不斷的變化去適應或影響人們思想的表達,并對人們觀念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

(1)以審美作為研究的入手點

想要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接觸并了解高雅的音樂,光靠書本知識與歌曲品析是遠遠不夠的。“審美”是一種特別奇妙的行為活動,它與單純的生理活動不一樣,但是又需要生理活動的協調;跟邏輯思維不一樣,不過又需要理性地辨識才能得出結果。“審美”不是一種簡單的智力活動,更不是對事物的簡單分類,其實質是將內心感受與外在的藝術形態結合起來評定結果的活動。人的“審美”活動是為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與日常的純物質意識相脫離。

(2)以現實作為研究的入手點

隨著電子時代的到來,在我們的生活中信息科技無孔不入,流行音樂便是隨著這股趨勢慢慢地搶占了越來越多大學生的耳朵與日常生活。電子時代的大學生90%都是從小聽著流行音樂長大的。通過各種手段禁止他們聽流行音樂只會讓他們更加迷戀于流行音樂。但是如果我們的音樂文化轉變一下審美方向,創造出更多的風格清新、內涵深厚的作品,并能引導這些作品成為社會的主要審美對象,那么人類整個精神文明將會得到提高。

(3)以具有的作用作為研究的入手點

曾經有人說過,人類需求音樂就像人類需求衣食住行和繁衍后代一樣。流行音樂能夠滿足人的是一種娛樂與放松的需要,這種需要具有自然性。現在的生活節奏在不斷地加快,生活中的壓力也在不斷攀升,適當的娛樂能夠幫助人們緩解內心的焦慮與壓抑。但是作為人的自然性需要流行音樂并不是聽眾唯一的需求,在基本物質生活有保障的情況下,提升內心精神境界、審美品位對于人類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則一味地追尋一些東西去滿足自然性需求而不顧內心世界,將會讓一個人變得更加迷茫、急躁、空虛。高雅的音樂可以幫助你解決這一問題,在品味高雅音樂的過程中我們

可以獲得自我的不斷完善與提高。

(4)以年齡結構作為研究的入手點

伴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流行音樂一路高歌,飛速發展,憑借著先進的傳媒工具,占據了最為廣闊的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流行音樂不斷地與聽眾們縮短著距離,以期被聽眾們毫無思考地全盤接受,變成他們的唯一選擇,最終贏得他們的喜歡。但是類似于合唱的高雅音樂則具有超自然性需求的特征,它能夠讓聽眾獲得的是生活境界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對于當下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歷練,所以這兩種音樂形式都是他們成長所必需的。因此在音樂品析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不是對兩種音樂好壞的劃分而是要看清楚他們在表現形式上存在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2.堅持音樂與文化相結合

不同的文化下會形成不同的音樂形態意義。只有對相關的文化有足夠的了解才能夠對某一音樂形式有準確的理解和感悟,從而真正明白具有該文化特點的音樂形式。從藝術文化出發,合唱是一種藝術的形式,具有強大的魅力,它對社會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合唱作為音樂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在西方歷史的發展上呈

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變化趨勢,從教堂的禮頌到宮廷聚會的娛

樂,再到歌劇院和大型音樂會上的正規表演,無一不綻放出它所具有的怡人光彩。從早期流傳至今的很多作品仍具有濃厚的藝術氣息與很高的藝術價值,受到很多人的喜歡。

通過引導學生品析西方各個階段的合唱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有關的文化背景,更好地掌握其音樂格調和特點、了解各個作曲家的音樂生涯。在此基礎上,分析不同的合唱作品,掌握賞析的方法。

二、以提升音樂審美情趣為目標

1.堅持健康向上的審美導向

就目前的情況,高等院校大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基礎,同時思想觀念活躍開放,又有足夠的精力,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拓寬審美的范圍屬于具有自然性的需求。不過這種審美能力會受個性、音樂基礎知識水平、個人修養以及生活背景等各種因素的限制,所以它又會表現出易變性和主觀性的特點。尤其是在傳統文化倍受“快餐”文化沖擊的當下,人們對藝術的作用和認知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更多的青年學生來說,他們的音樂世界中更多的是新穎、娛樂、放松、愉快、偶像這類詞語。如何用優美、高雅的音樂引導當代大學生,讓他們更多地去接觸高雅的藝術作品,保護他們不受到“快餐文化”的毒化?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培養他們對高雅藝術作品的興趣,學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作出正確的選擇。

根據實際教學經驗,當代大學生有很多還是愿意接觸和了解高雅音樂的,但是因為一些老師不正確的教學方式,以及所選作品案例與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不相符,所以導致部分學生無法對這些音樂產生興趣。作為老師,最應該做的就是在授課之前要跟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期望,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作品。為了避免因為作品單一而引起枯燥乏味,老師可以選擇一些中外合唱作曲,讓學生充分感受合唱音樂的藝術美。

2.堅持敞開式合唱排練模式

美國一教育學家曾經這樣說:“公共教育中的音樂課必須面向所有的學生,而不能只是少數我們所謂‘特長生’的專利。”正如這位教授所言,在合唱團組成的最初,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這種音樂形式得到普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合唱團的排練形式是敞開的,并且不管有無唱歌經驗,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

通過這種敞開排練的形式,我們已經成功地吸引了很多對音

樂感興趣的學生參與進來。學生為了參加排練和演奏放棄了很多課余時間,這正是合唱音樂藝術本身具有的強大魅力的體現,同時也是合唱音樂集體特性的需要。

參考文獻:

篇(2)

根據傳統文化元素對現代平面設計的應用現狀,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應用比較廣泛,例如廣告牌制作和宣傳、企業產品品牌和形象設計、書籍、畫報、雜志封面宣傳、海報、網絡平面設計等領域。現代平面設計中之所以引入傳統文化元素,主要是考慮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當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國人希望能通過回歸自然和簡樸的文化空間,緩解個人壓力。而傳統元素正好具有該方面的功能。但是對傳統文化元素應用進行思考,我們發現,國人對傳統文化回歸的情感,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簡單回歸。在現代生活背景下,現代人的審美觀點和思維方式,已經更加適應現代化的生活需求。因此,這就要求現代平面設計,與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合必須結合現代人的審美心理和思維,創造符合現代人審美思維的現代平面設計,實現與消費者之間的有效溝通,滿足現代人思維要求,提升國人的現代審美水平。

2.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舉措

(1)化復雜為簡單,組合創新

現代平面設計中,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不是簡單的原形融入,這主要是在現代生活背景下,現代人的審美觀點和審美思維方式的變化所決定的。這就要求設計師在現代平面設計中,要站在更高一層的角度上,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高度概括、總結和歸納,使傳統文化元素上升成為現代平面設計的重要圖形元素部分,為現代平面設計服務。因此,傳統文化元素必須經過化繁為簡,創新組合,對傳統文化元素先進行“破”再進行“立”,創造滿足現代人審美思維的現代平面視覺效果。在這方面應用比較好的代表,有中國銀行的標識。對于一個銀行服務機構,其核心經營品牌主要表現在兩點,第一就是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資本實力雄厚;第二就是服務完善。中國銀行標識設計中,不但充分展現了這兩個方面的要求,而且是簡化和創新組合的代表。首先,化復雜為簡單,將“中”中間變空,與方孔銅錢的“口”對應。具體說來,標識源于我國古代的方孔銅錢符號,在標識設計處理中,設計師首先模仿傳統方孔銅錢圖樣,然后將其線條進行簡化和凝練,形成了簡化的“中空”方孔格局。其次,創新組合,模仿方孔銅錢圓形形狀,將圓形外環與中空圖案的“中”組合一起。可見,與我國古代傳統方孔銅錢相比,該符號簡單凝練,讓人們通過對古代方孔銅錢的第一眼感性認識,就可以想到該標識與“錢”有關,可能是銀行等機構的標識。同時“中”字,又是中國的代表,圖標呈現出莊重、渾厚的特點,使人聯想到中國銀行的資金實力雄厚。因此,該設計通過傳統文化元素的巧妙簡化和組合,使國人可以牢記中國銀行的品牌形象,最大限度的傳遞了中國銀行的核心價值。圖方孔銅錢到中國銀行標識的化簡和組合

(2)中西結合,相互對比

現代平面設計融入我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又要求實現中西結合,強化對比,就是要求將傳統文化意蘊和精髓融入現代平面設計之中,使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產生兩種異域文化的對比。這種結合不是簡單的羅列、擺弄,而是設計師在充分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和共性的基礎上,實現兩種文化精髓的融和。通過視覺效果的處理和沖擊,來展現兩種文化風格的個性和同性。在這方面應用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標識。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是一個世界級別的運動會,在這場全世界參與的國際運動中,會徽設計中必然面臨多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一方面,為了突出2008年北京是運動會召開城市,在會徽設計中,利用了我國傳統書法元素,以中文抒寫“京”,并且對“京”做了文字線條的處理,使圖案呈現一個“文”字,即呈現出一個“運動中人”的樣子,圖像鮮明地表達了北京作為主辦地的城市形象,又表明了奧運會的“運動”主題。另一方面,由于這是一次全世界的運動會,為了實現與西方文化的融合,會徽下方用英文寫了“Beijing2008”字樣,代表了對西方文化的接納和認可融入;并且奧運五環也被設計到會徽中,反映了北京奧運精神與國際奧林匹克的精神是一致的,中西結合,實現了完美融合。

(3)用傳統文化元素表達現代文化氣息

現代平面設計要求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點,傳統文化元素的利用要為現代設計而服務。如何使傳統文化元素表達出現代文化氣息是現代平面設計追求的主要目標。在現代平面設計背景下,隨著設計技術、人們審美觀點的變化,現代文化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人們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追求和回歸,僅僅是現代文化需求心理的表達。平面設計中只有抓住現代人們的審美心理,利用傳統文化元素表達現代文化氣息,才是一個成功的平面設計。

3.結論

篇(3)

關鍵詞:傳統文化;當代大學生;調研;統計分析;建議

中圖分類號:G515.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2-0186-02

一、引言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漢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歷代相沿而又不斷傳承更新的共同認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識、民情習俗、思維特性及價值觀念等。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大學生是社會上極其特殊的一個群體,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離不開大學生的積極參與。為了掌握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情況,我們以遼寧省六所高校部分大學生為對象進行了調研,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

(一)調查研究的背景

從1840年到20世紀80年代,國人圍繞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幾次論爭。90年代后,人們開始重視傳統文化問題,在中華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傳統文化熱(國學熱),一直延續到現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正處在文化沖突的焦點。十六大報告指出:“……面對世界范圍的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作為未來社會中堅力量的大學生更應重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以便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研究方法

本次調研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只針對大學生群體,調查對象為沈陽市六所高校在校大學生。采取團體施測形式,文理科生兼顧,覆蓋面較廣,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44份,樣本分布情況見表1。問卷共包含35道題,27道單選題,8道多選題。

二、調查結果的數據分析

(一)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總體認知情況

1、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了解程度一般。在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6%的人對傳統文化了解非常深入,81%的人了解程度一般,13%的人不了解。總體上看并不理想,傳統文化教育依然任重道遠。

2、大部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76%的被調查者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或比較感興趣,20%的人興趣一般,4%的人不感興趣。這說明在大學生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具有良好基礎。

3、關于傳統文化的存在價值:認同度很高。90%的被調查者對傳統文化的存在價值持肯定態度,11.9%的人認為可有可無或沒有價值,顯然他們在認識上存在誤區。95%的人認為有必要學習傳統文化,3.4%的人為了考試才學習;個別人認為沒必要,這顯然是錯誤的。調查表明,大多數大學生在情感和理性上認同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

4、大學生認為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作用。90%以上的被調查者承認傳統文化對社會具有積極作用。87.9%的同學認為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對個人幫助較大,12.2%認為幫助程度一般。可見主流思想是肯定傳統文化的作用。

5、大學生對保護傳統文化態度比較堅決,對緊迫性認識不足。94%的被調查者支持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活動。對于傳統文化是否需要保護的問題,76%的人回答堅決保護,20%的人表示稍作保護, 4%的人覺得無所謂。關于保護傳統文化的緊迫性,69%的人認為十分緊迫,18%的人不覺得緊迫,表示不清楚、無所謂的人數各占9%,4%。可見大學生對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迫切性認識不夠深刻。

(二)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具體掌握情況

文學藝術、傳統技藝、傳統節日等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外在表現,問卷著重從這幾方面進行了調查,以求窺一斑而見全豹。

1、文學藝術與傳統技藝

對于京劇或其他地方劇種,“非常喜歡”和“可以去看看”的人分別占12.6%和46.8%,“不感興趣”和“非常討厭”的占34%和6.5%。可見接受程度不高。對于古代經史子集,9.7%“愛不釋手”,66.9%“偶而翻閱”,可見大學生并不反感,但了解不多也不深刻。對于四大名著,12.2%的同學多次看過,33.3%都看過,47.5%看過一兩部。21.2%的同學能背誦很多古典詩詞,64.6%回答“不多”、14.2%“很少”。關于二泉映月是什么曲子,84.5%的同學選擇了正確答案二胡,答嗩吶、笛子、鋼琴曲的分別為8.1%、6.5%和0.9%。總之,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掌握很不理想,需要大力加強。

2、傳統節日

對于傳統文化的另一重要載體-傳統節日,51.8%的同學很感興趣,43.7%的人隨大流。對于國家將清明、端午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的行動,92%的同學非常支持或比較支持。大學生對韓國端午申遺事件的反應見圖1,折射出大多數人有文化保護意識和高度的愛國熱情,但也有少數同學漠不關心,令人不解。

3、大學生感興趣的傳統文化內容及學習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其中,文藝類、科學類、建筑類為大學生最喜愛的內容,其后依次為飲食類、傳統習俗、服飾、道德教育。目前大學生獲取傳統文化知識的途徑中,課外閱讀、媒體宣傳和課堂學習分列前三位,其次是長輩教授和其他途徑的學習。大學生眼中造成自身傳統文化貧乏的主要原因如圖2。

4、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傳統文化學習方式

這是本次調研的重點內容之一,采用多項選擇方式。大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依次是①名家講座;②民俗活動;③旅游;④傳統文化題材影視作品(表2)。結果顯示大學生更樂于接受生動形象的、具有現代特征的學習方式,同時對傳統學習方式課堂學習、課外閱讀也不排斥。

(三)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發展前景的展望

調查問卷最后請大學生展望傳統文化的未來。認為前景很樂觀和比較樂觀的人各占24%、38%,表明多數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很有信心。21%的人認為前景一般,少部分人不樂觀,呈現出擔憂心態。

三、調查結果引發的思考與啟示

(一)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社會上還沒有形成崇尚民族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社會重視力度遠遠不夠,優秀傳統文化沒有得到很好地傳承,在青少年心中有淡化趨勢。

第二,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單一,缺乏有效渠道。盡管大學生在理性上認同傳統文化且學習熱情較高,但由于方式、渠道限制等原因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學生在學習上過于追求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不少學校只重視應試教育,忽視或淡化了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文化等內容,加之就業難度大等導致學生學習時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較嚴重。

(二)改進建議或措施

1、糾正全社會輕視傳統文化的普遍風氣,形成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家長、學校以及其他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社區等應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

2、多途徑、多形式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引導青少年閱讀經典,另一方面也要不斷改革,用當代青少年更易接受的形式去表現傳統文化內容。

3、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教育制度化。

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應從戰略高度進一步強調并制度化,還應保證政策制度的連續性。

4、重視傳媒在弘揚優良傳統文化、傳播歷史知識中的作用。應充分發揮現代傳媒的優點來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

5、大學生應學會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當代大學生應深刻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個人成長及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注意提高個人思想道德水平和基本素質,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使其流于形式或口號。

四、結語

本項調研目的在于促進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更好地把自己塑造成為適應社會和時代前進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同時為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提供現實依據。本文所提供資料真實準確,統計分析結果對于改進傳統文化教育的缺點和不足、提高其針對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黃洪基.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態度及其對策[J].民族傳統文化精神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2007.

篇(4)

關鍵詞 傳統文化 中小學 現狀 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0007-02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性格和精神形成的土壤,是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所在。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發展的社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逐漸削弱,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已是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在北師大座談時,強調古代詩詞和散文的重要性。另外,教育部也下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重視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地位。中小學教育作為傳承與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擔負著中國文化繼往開來的重要使命。因此,在中小學階段普及傳統文化,目的是讓學生找到情感上的歸屬,在精神上變得豐富,在思想上獲得根基,做一名有內涵、有文化修養的文化人。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過與校長的座談,以及教師教學的觀摩,發現我縣的傳統文化教育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師的傳統文化素質不高,無法承擔傳統文化教學;教學方法單一,以誦讀為主;專門的國學課少,以活動為主;學生可利用的資源少,沒有傳統文化基礎。因此,為了改變這些教育現狀,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

教育要出特色,就不能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主席說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由于學校教育長期處于傳統文化的“枯水期”,教師群體也同樣“傳統文化營養不良”,作為傳統文化的教育者,教師首先要補文化課,也要補思想課。另外,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一門具體學科的知識,而是有關生命的學問和智慧,需要個人在日常工作中進行理解和認識。這些都需要教師深刻的理解和鉆研,把握其思想精髓。教師只有成為具有文化素養的人,才能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所以,教師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除了“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通過自己的行為影響學生,在言行中使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實現知識的潛移默化。

二、教育內容實現由“知識――情感”的轉型

傳統文化內容在中小學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不少。可以說,我們不缺少傳統文化教育的素材,缺少的是教學的方式與方法。我們的教師習慣于講授一些知識性的東西,學生聽了不僅沒有興趣,而且也沒有情感的共鳴與體驗。從實踐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現行的傳統文化教育只是完成了知識的灌輸目的,并未達到讓文化深入人心的目標。

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情感意識,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古詩學習,教師可以引領學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嘗試從作者的視角來思考,感受古詩所表達的意境,同時,要杜絕死記硬背,減輕學生的壓力。針對戲劇,教師可以發揮學生的表現力和想象力,讓學生親自表演和感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和思考,而且還降低了學習難度,培養了學習興趣。總之,學校作為學生興趣和潛能的開發者和引領者,應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資源,找到其與課堂的切合點,讓學生體驗民族氣息,培養文化情感。

三、解除“應試教育”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捆綁

應試教育極大限制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和教師的施教水平。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師就必須改進自己的教學。以語文中的文言文為例,教師要改變以往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方式,引導學生賞析、體會作者的意圖,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樣的,在歷史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之間有其內在的聯系性,站在歷史情境中分析問題,提高興趣。

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輕松自由的氛圍。在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的文化鑒賞力,發掘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對文化產生感情,以文化中的價值觀指導自己的行為。因此,將傳統文化作為一門課程講授時,教師要突破舊有的思想束縛,考慮其內容的特殊性,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比如,在課堂上,老師可以講述一些關于諸子百家及中國古代各派名人的故事,利用動畫、看電影等多媒體娛樂活動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樂趣中學會知識,收獲情感。最終實現教師會教、學生愛學,讓傳統文化思想在中小學生心里扎根生長。

四、引導學生多讀國學經典

接受國學經典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人自覺走進“文化”的過程。閱讀經典可以改變人的氣質,教會學生學會做人。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加強誦讀教學外,還提倡學生在課外時間多讀國學經典,閱讀的次數多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就會感受到經典中的博大精深,逐漸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感悟,實現生命成長。所以,教師要關注誦讀的價值,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推薦學生一些經典的、民族的、優秀的書籍,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多國的經典文化,讓學生在對經典的了解之中把握傳統文化的真諦,在比較撞擊中逐步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五、加強漢字書寫訓練

篇(5)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現狀高校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9-0031-02傳統文化是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在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然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卻是極其特別的。就時間來說,約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就內容來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釋道為核心的文化形態。

《教育法》明文規定“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繼承傳統美德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是高校教學工作的核心內容。為了全面了解和分析高等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整體狀況,我們以一所985高校、一所211高校、一所普通本科高校為對象展開了調查。該調查覆蓋三個高校38個專業的568名學生,收回有效問卷563份。

調查問卷為自行設計的《大學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狀況問卷調查》。為確保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全面性、真實性,問卷采用無記名抽樣問卷、選擇性訪談、客觀評測法等方式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一、學生傳統文化經典閱讀量不足,知識儲備水平呈下降趨勢

單說傳統文化類書刊的閱讀量,僅有4.9%的學生一學期閱讀會超過10本,少部分(20.6%)學生能基本保證文化經典的閱讀量在6-9本之間,絕大多數(65%)的學生一學期的傳統文化專著閱讀量在5本及以下,還有9.5%的學生幾乎不關注此類書籍。

通過卷面的信息數據采集,客觀題(30題)卷面答題的平均正確率總體不高,為63.3%。文史類學生的答題正確率僅接近30%,也只是理工類學生的一倍。

二、學生選課態度普遍帶有功利性色彩,但女性功利性比率低于男性

統計顯示,66.7%的大學生選擇“傳統文化課”的主要原因,是因這種選修課程的期末“考查方式以‘論文’形式為主,學分高且易得”;有31.7%的受訪者是出于“發展興趣與提高素養”的需要;28.3%是抱著“拓展知識與消磨時間”二者兼得的心態; 選擇“喜歡授課的教師或者學習的氛圍”的學生,占總數的55%。需要注意的是,從性別角度來看,女性(31.4%)以“拼學分”為目的選課考慮比率遠低于男性(68.6%)。

三、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掌握程度普遍較低

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進行的分程度數據統計(除去第一、三部分的主觀選題),在問卷的第二部分即“文化信息”類中,許多問題都涉及傳統文化的基本熱點,包括傳統戲劇、倫理道德、名言典故等。從學科專業與答題錯誤率的關系來看,在30題的文史常識客觀題中,文教類專業的學生平均錯題數為9題,理工類學生與藝體類學生的錯題數分別為18題與20題。可見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是非常欠缺的。

四、造成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質量不高的原因

(一)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動機不純

66.7%的學生是以“輕松獲得高學分”的選課態度來參與學習的,選修課成為他們獲得學分的一種工具。這種學習動機頗具功利色彩,不再是單純地為了培養學習興趣,提高文化修養了。

(二)傳統文化教育主導體系欠完善

一是學校對傳統文化教育普遍不重視。在課程設置上,只有漢語言文學專業會安排一些傳統文化課程,即使是其他文科專業,比如傳播學、新聞學專業也鮮有傳統文化課程,至于理工科專業,基本沒有傳統文化課程。學生除去上個別公選課以外,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基本沒有。

二是教師教學方式僵化古板。教師授課多以“快餐式”為主,只求課堂灌輸,缺少生活引導與關注,學生的課后實踐缺少教師的引導與關注。

(三)校園缺乏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

從學生方面來說,在校學習追求的目標是掌握就業的工具,很少有人考慮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從學校層面來說,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文化修養的培養,從而影響傳統文化學習氛圍的形成。

(四)學生對學習傳統文化存在認識誤區

部分學生認為“學校沒有必要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認為“傳統文化已經不合時宜,是封建時代的產物”,他們認為西方的文化是科學的、前衛的,西方的教學方式是民主的、高效的。學生的這種想法既是對傳統文化模糊的、錯誤的認識,也是對西方文化盲目的、全盤的肯定。

五、綜合以上情況分析,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應從學生和學校兩個方面著手

(一)學生方面

1.要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加強自我教育

所謂的“文化自覺”,“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1]要想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確立自己的位置,首先就要認識自己的文化。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接班人,倘若這群接班人連學習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基礎與繼承的意識都沒有,拿什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談什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這也就要求學生不僅要認識自己的文化,還要做到自我教育。

文化意識的自我覺醒是提升自己的辨別能力,喚醒自己的心靈,使自己不再迷失于多元的文化之中。文化意識的自我反省,要求大學生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對自我的認知狀態進行結果歸因,調整心態,正確對待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文化意識的自我創建是一種自信,一種感情,這種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情感。

2.根據自身特點,量身制訂學習計劃

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學習計劃的制訂首先必須從長遠的角度,縝密地思考并做出長期乃至終身的發展計劃。其次,學生應在原有傳統文化知識儲備的基礎上,依據自身實踐特點和學習方法,設計一套屬于自己的學習計劃,選擇最能吸引自己興趣的文化作為計劃實施的切入點,循序漸進。最后,因為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所以在制定適合自己的計劃后,還應對計劃的可行性進行檢驗,在檢驗的過程中需要對計劃進行不斷地修正。

(二)學校方面

1.培養一批受學生敬仰,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質、親和力的專業教師

從學生選修課程可以看出,學生很大程度上看中的不是內容,而是哪位教師上這門課程。一般來說,他們更青睞于教學方式多樣化、教學風趣幽默、講究教學藝術、學識淵博、工作盡責的教師。因此、此類教師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培養一批受學生敬仰,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質、親和力的專業教師,巧妙地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求知興趣。

2.傳統文化的課程設置要體現綜合性、選擇性

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要體現教育內容的綜合性,既要突出主流文化,也要有適當的民間文化,讓學生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既要傳授學生文化知識,又要開設綜合實踐課程,讓學生學以致用,用以修身。

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理應尊重學生興趣的選擇。傳統文化涵蓋的范圍很大,所以教育要尊重學生的選擇,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必要時應按照學生基礎知識、興趣、性格、性別等差異進行分班教學。例如,性別差異對學習文化的選擇性影響很大,女生比較熱衷于傳統文化中的書法、詩詞曲賦以及思想道德觀念等感性文化,男生則對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兵法、歷史等方面比較感興趣。

(三)高校應該重視傳統文化教學

“傳統文化”這一課程在大學的課程體系中還只是作為選修課供部分學生學習,尚未成為專業課。由于專業性質的不同,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機會也不同,這導致了“只學專業知識”的學科本位。在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學校應設置針對普及所有專業學生的傳統文化課,避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而忽視人文教育的做法。

[參考文獻]

[1].對文化的歷史性和社會性的思考[J].云南大學思想戰線,2004(2).

篇(6)

1 當代高校藝術類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筆者目前擔任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輔導員。針對目前藝術類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筆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1 傳統文化在當今“高校文化”中的保留程度有限

如今的大學校園,處處可見創新、自由、學術的影子,在所謂“大學文化”中,傳統文化是否占有一席之地呢?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接受問卷調查的221名藝術類大學生中,針對“你所在的校園文化中傳統文化的氛圍如何”,選擇“具有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的只有27名,僅占12.2%,而選擇“偶爾會有所體現”的有172名,占到了77.8%,甚至有22名同學選擇了“基本沒有傳統文化的氛圍”。可見,傳統文化在整個大學校園中的陣地正逐步被占領。

1.2 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仍比較重視

藝術專業是相對特殊的學科門類,它在其他學科重視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比較重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同時宣揚最大限度的創新[3]。在接受問卷調查的藝術類大學生中,針對“你認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大學精神中應是何種地位”,選擇了“傳統文化應是大學精神的重要核心內容”的有122名,占55.2%,選擇“傳統文化應在大學精神中有所體現”的有91名,占41.2%。另外,針對“你認為對大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否有必要”,選擇“非常有必要”的有100名,占45.2%,選擇“我愿意參加相關的教育”的有95名,占43%。這表明,雖然傳統文化在當今高校文化中日漸式微,但藝術類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仍比較重視。

2 高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壓力與原因

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高校學生教育極為重要的一環,它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有助于完整人格的養成,同時也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構建和諧文明社會的重要途徑[4]。但在當今校園,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步履維艱。經過調查分析,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2.1 缺乏廣泛的社會氛圍

當代中國社會在深化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飛速發展,同時也對傳統文化的保留提出了挑戰。有119名同學表示“從小接受的教育中,傳統文化比例不高,沒有社會氛圍”,占53.8%。但在談到傳統文化與現代市場經濟的關系時,仍有156名同學認為“二者相輔相成,傳統文化對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占70.6%。可見,雖然傳統文化的傳承仍有良好的思想意識基礎,但在整個社會飛速發展的大前提下,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不容樂觀。

2.2 缺乏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針對任課教師的一道調查題目中,僅有88名同學選擇了“3位以上的任課老師偶爾會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占39.8%,選擇“經常會有任課教師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更是只有9名,僅占4.1%。更讓人擔心的是,有67名同學選擇了“至少有1名以上的任課老師比較反對宣傳傳統文化”,占30.3%。由此可見,在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最主要的陣地,傳統文化正在被其他思想意識取代。

2.3 新媒體對傳統文化的嚴重輕視

在涉及到網絡新媒體的調查中,有119名同學選擇了“網絡媒體中很少有傳統文化的內容”,占53.8%。而在大學生群體中受眾最廣的網絡游戲世界,有38名同學選擇了“網絡游戲中會體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只占17.2%。相對的,選擇“從不體現傳統道德價值觀”的有51人,占23.1%。因此可見,新媒體對傳統文化的輕視現象比較嚴重,這勢必會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失去興趣,也會對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2.4 高校的考核、獎懲制度普遍缺乏人文關懷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所學校的考核制度,決定了絕大多數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努力的方向,以及人格的形成。而現如今大部分高校的考核制度仍緊緊圍繞績點排名高低、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等,對于道德層面的考察仍停留在形式上,很難有實質性的突破。在這個背景下,多數學生更加關心如何提高成績、競選學生干部。雖然學習是學生的天職,但如果一味的追求成績、鼓勵競爭,而輕視道德教育的話,勢必會導致當代高校學生群體的整體道德滑坡。而如何在以排名為主要標準的考核體系中體現對道德標準的考核,仍有待思考。

2.5 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常規模式的局限性

受以往教育模式的限制,當前開展的傳統文化教育主要以專題講座、展板宣傳為主。而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也有131名同學選擇了“愿意參加傳統文化類講座”,占63.8%。這些活動組織起來簡單易行,具有相對廣泛的受眾面,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講座形式單一、聽眾易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再者會受主講人知識水平、演講風格限制,筆者曾遇到過組織講座但參與者寥寥的尷尬局面。因此,要開展效果顯著,可行性強的教育活動,需要深入的思考與探究。

3 在藝術類大學生群體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性思路探索

筆者曾舉辦過多種形式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總體來看,藝術類大學生對這些教育活動比較接納,部分活動也取得了較好的影響力。筆者認為,要開展執行性強、參與度高、效果顯著的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拓寬思路,變換教育形式。

3.1 在藝術類大學生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優勢

由上文的數據可以看出,藝術類大學生對傳統文化關注度較高。調查數據顯示,有201名同學選擇了“傳統文化對個人藝術創作(或平時的作業、作品)理念具有一定的、重要的影響”,占90.1%。傳統文化是藝術領域重要的一部分,藝術類大學生接受過系統的、正規的專業藝術教育,相比于其他專業的學生,他們更加善于發現傳統文化中的美。因此,在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群體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很強的示范作用。

3.2 選取獨特元素,以新的視角開展教育活動

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如果籠統的開展宣傳教育,往往不得要領。筆者曾以學生黨支部活動為載體,開展以“慎獨、反省、個人修養”為主題的專題教育討論活動。以曾子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來進行自我反省的教育,以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來進行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的教育。這種反思、提高自身修養的教育活動可以深入到每位參與者的內心,收到了極佳的效果。筆者在這些教育活動中,真正領悟到了“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的真諦。由此可見,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大而全”不如“小而精”,完全可以選取其中某一元素進行放大、擴展、激勵,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3.3 以現有的教學形式為載體,從課程、學分的角度激勵參與

筆者曾申報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為課題的校級開放實驗項目,藝術類學生報名相當踴躍。這種教育形式的創新性和優勢在于,它與學校組織的教學活動緊密結合,把傳統文化滲入到正常的教學活動中來,逐步改變部分同學腦海中“傳統文化教育只是學習以外的事情”的思維定勢。并且此類開放實驗項目的成果以微電影、影像集、漫畫集為主要形式,切合藝術類學生的專業特點,在達到傳統文化教育目的的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鍛煉專業技能的平臺。

3.4 與暑期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范圍

暑期社會實踐的主要優勢在于,活動在假期舉行,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調查研究。筆者曾在2013年組織以“傳統文化尋訪”為專題的暑期社會實踐小組,組織6名同學奔赴貴州安順平壩縣天龍鎮,探訪具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屯堡文化。經過為期一周的實地走訪、采訪調查,最終形成視頻、報告等成果,開學后進行成果展示,收到了極佳的效果。并且在實地走訪過程中,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實時報道,極大的擴大了受眾范圍。筆者也被評為校級暑期社會實踐優秀指導教師。本年度的暑期社會實踐,筆者將繼續組隊赴河南進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尋訪,藝術類學生報名極其踴躍。由此可以看出,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結合適當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擴大傳統文化在藝術類學生群體中的影響范圍,也可以使傳統文化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傳統文化

一、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

近些年來,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出現了“爆炸式”的發展現象,高校擴招,學生總量大幅度增加。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藝術設計類學生的教育工作十分值得我們關注。而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傳統文化的薄弱,使得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曾指出:“世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是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在今天的藝術設計教育工作中我們應該適應時代教育特點和本民族要求,在接收現代的國際教育思想的同時,也要發揚、繼承本國優秀的文化,積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我們可以從設計大師貝聿銘、王澍的設計作品中看到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致敬。在民族文化為基礎上融入了世界現代元素,這種融合帶給他們偉大的作品。觀察日本、德國等現代設計強國,可以發現其中優秀的設計往往都蘊含著自身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在藝術設計上進行自己的民族化是每個社會發展的必然,我們在查閱西方設計史時便可發現,追求理性、人文情感淡漠的現代主義設計始終在衰弱,而大潮流是對傳統文化的重新思考而使著設計正在走向新的現代設計。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正在飛速發展,相信中國設計也將會開始其新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而如何正確面對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如何處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就成為了當代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問題。面對當今社會的經濟全球化,身為一名設計師,有責任積極投身于本國的藝術設計行業。而這時我們會發現,我國幾千年燦爛的傳統文化底蘊就是我們的財富,我們設計的源泉,立足于本土文化,吸收民間藝術精華,完成獨特的優秀創作。這就使得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需要加強素質教育,發揮大學自身的專業優勢,積極發展人文素養和具有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教育,建立注重民族特色的辦學模式,讓中國藝術設計教育在世界藝術設計教育舞臺上留下獨特的身影,也只有這樣,中國的藝術設計才能在世界展現自身的風采,打破“中國制造”,走向“中國設計”。

二、藝術設計教育在傳統文化上的問題

在我國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很大一部分學校始終保持素描,色彩,三大構成的教學體系,再結合定期的實踐教學,這類教學模式從包豪斯創立開始便一直沿用。但可以發現這中間很少涉及到傳統文化的教育,可以說沒有形成符合當代國情,經過自身慎重思考的獨特藝術設計教育理論體系。五千年來,我國遺留下了大量的優秀文化遺產,這些傳統文化是在我們中華民族在不斷的文化進程中積淀下來的精華,也是世界文化中最具延續性、最古老的文化之一,這些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與優秀人文精神是藝術設計得以支撐其整個專業知識的框架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新時期,藝術設計課程的具體設置上,有理由構建具有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以彌補目前藝術教育中傳統文化的缺失。新時期的藝術設計教育應該引導學生重新建立本土文化意識,并帶有傳統文化的思維模式意識,促進設計的獨特性。藝術設計類爆炸式擴招,其中此類高校本應是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基地,但之前也已說明,很多學校一直沿用包豪斯時期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帶動了學生現代主義的思維,傳統文化教育卻出現了缺失。同時也能夠看出其對傳統文化教育上的漠視。大部分藝術院校重視的是專業基礎知識以及專業技能的掌握,而忽視了傳統文化、人文課程的組織,或者說比重往往很小,存在著象征性的意味。

三、傳統文化藝術設計教育的策略

而在如此問題的基礎上,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藝術設計教育的過程中,到底如何科學、有計劃地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我們的教育里面去。課堂教學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育方式,所以首先應該在藝術設計教育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學課程的比例,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與脈絡,也使其平行于現代設計教學,做到現代設計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而且這也無疑能幫助世界觀正在成型的學生群體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增加傳統文化課程

增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在時間安排上可以分別在大一、大二兩個學年進行展開,因為大三往往面臨實習、而大四面臨著畢業,相比較大一大二是適宜培養傳統文化基礎的時機。大一上學期在開設設計史論課程的同時開設《中國藝術概論》,主要從傳統文化的歷史演進,傳統文化的特質及現代意義開始再到中國古代的哲學傳統、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傳統、宗教傳統、教育傳統、文學傳統、藝術傳統及史學傳統等等,以概要的方式叫學生們了解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大一下學期再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與科技》,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科技,樹立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理性看待西方設計與中國設計,正確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在大一學年的教學基礎上,大二學年可開設《中國傳統手工藝史》,系統講解中國傳統文化中手工藝領域及從中探索發現遺留下的寶貴財富等。作為藝術設計類學生,下學期可選擇較為貼合專業的《園冶》、《天工開物》等課程。在此期間同樣可以開設一些選修課為輔,如《中國古代禮儀文化》、《中國歷史文選》、《中國文學史》、《中國戲劇史》等等,幫助學生在傳統文化方面有更寬廣的接觸面以及耳聽目染的學習氛圍。

(二)培養傳統文化與藝術鑒賞力

在藝術設計類教學中,藝術鑒賞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審美觀與世界觀。而藝術類高校的專業課中都會有《藝術概論》這門課,藝術概論是對藝術活動進行分析、研究,最終揭示藝術的本質和規律,指導學生進行藝術創作和藝術鑒賞,它可以幫助提升學生們的藝術修養,為設計提供理論依據。但同時各高校也應該將藝術鑒賞納入專業課的規劃之中,進一步完善培養學生審美觀、價值觀以及人文素養的教學體系。同時將傳統文化教育帶入進來,在開設的藝術作品鑒賞課中,通過讓學生了解、學習古今中外著名的藝術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并在日后的設計中,能獲得民族傳統文化的設計意識。

(三)組織民間實習

上文已經簡要說明了當今高校中普遍使用的教學模式,也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設計課程與傳統文化必修、選修課同時開展的提議。但是不光要設置傳統文化必修課和選修課,同時在課余時間教學計劃中也應該包含組織安排學生參觀美術館、博物館、歷史文化館諸如此類,并觀看傳統文化演出的計劃。“采風”、“寫生”是藝術類高校已經普遍實行的實踐教學方式,但是“采風”、“寫生”的目的地確是值得深思的。不止要深入大自然,也要深入社會,深入民間,因為民間文化藝術是我國五千年歷史所留下的最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看來,這些有特色的民間工藝是完全可以融入到現代設計中來的。不止是山水,民間的種種也是學生們的寫生對象,而相信這種采風形式對培養他們的藝術素養和傳統文化教育會是難得的機會。

(四)建立“傳統文化墻”

鼓勵院校開設文化墻活動,定期開展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海報、板報、文化墻等設計大賽與鑒賞活動,場地可選擇學校有計劃劃撥的特定區域以及各學院的墻壁,內容包括多種傳統形式的名人名言、名言警句以及文化知識等等。這種大的校園環境供師生們隨時隨地品味與思考,間接引導師生們關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關注人文、關注民族精神。根據時間,也可以舉辦主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節,用這種方式結合傳統節日進行相關的傳統文化宣傳和教育,更能讓學生能夠擁有實際感受以及體驗。而學生在調查民風民俗,學習民間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在實際行動中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第一页浮力影院入口| 文中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任你躁国产自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 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 国产丝袜肉丝视频在线| 欧美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一二三区入口|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色妞www精品视频|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 樱花草在线社区www中国中文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 中文天堂在线最新版在线www| 八戒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五月国产色综合|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瑜伽|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 公交车大龟廷进我身体里图|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蜜臀av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av| 国产av日韩a∨亚洲av电影| 亚洲黑人巨大videos| 公粗一晚六次挺进我密道视频|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在线视频| 男人激烈吮乳吃奶动图|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亚洲av成人无遮挡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少妇荡乳情欲视频| 忘忧草在线影院www日本| 小荡货奶真大水真多紧视频| 疯狂做受xxxx高潮欧美日本|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