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學專業社會實踐

農學專業社會實踐精品(七篇)

時間:2023-05-26 17:45: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學專業社會實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學專業社會實踐

篇(1)

1.1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必要途徑

農業科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科學,大學生必須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也是農業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無論是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環境資源調查、畜牧、養殖,還是花木栽培,都不可能在教室里完成,都需要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都需要在實踐中創新和探討。只有通過實踐教學,把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在實踐中觀察和發現客觀現實與原有理論的矛盾,才有可能創造出新的理論。農科畢業生一般到農業戰線就業,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有一大批農業科技人才。作為農科院校,必須根據高等農業教育的規律和農科專業的培養目標,以農業科技發展趨勢為導向,結合農業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要,從實踐教學入手,在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上下功夫,實行早訓練、早開發,使農科學生真正成為未來農業科技創新的先鋒。

1.2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要引導大學生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潮中去,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力所能及地為社會提供服務,尤其是利用自己的特長,參與地方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農科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已經初步掌握了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成為某方面的準專業人才。在“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中,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聰明才智,組織他們到田間地頭,通過科技宣傳、普及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2“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組織管理與實施

2.1“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組織管理

(1)寧夏大學農學院成立了社會實踐領導小組。社會實踐領導小組的工作職責主要是結合大學生專業特點,統籌規劃和設計“科技服務”為主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并進行決策、宣傳、動員和組織。

(2)將“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納入人才培養體系。

(3)設立了專門的學生服務社會實踐基金。學院制定具體的服務社會實踐基金管理辦法,為學生服務社會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學院同時也規定:根據互惠互利、雙向受益的原則和“對于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的高校,鼓勵學生開展社會有償服務”的精神,通過這種形式籌措了實踐經費,使學生“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得到了資金支持。

(4)建立服務社會活動檔案和記錄卡。農學院對學生“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分類并賦予一定的學分值,設計并制定了服務考核指標和程序,每學期進行一次登記和考核,及時計入學生學業檔案。學校會發給學生一張記錄其在校4年所進行的全部社會服務活動記錄表,以證明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所獲得的業績。

2.2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形式

針對“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寧夏大學農學院對學生、教師和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占96%的被調查者是認可和喜歡“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并認為它是最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根據農學院學生的專業特點與農學院實際情況,學校組織實施了以下形式的“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

(1)組織學生參與農學院專家服務團。農學院建立有13個由專家、教授組成的服務地方專家服務團,組織學生與專家服務團建立聯系,學生可以直接參與服務地方社會的實踐活動。

(2)組織學生參與農學院教師的應用性科研項目和橫向項目。

(3)力求將以上2類項目與服務地方項目相結合,使創新性項目和挑戰杯項目能直接應用于社會實踐,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

(4)成立了以學生為主的農學院學生科技服務團,并按專業進行分組,作為服務地方科技的組織機構,統籌學生為地方提供科技服務的工作。服務團每年選派約10名優秀大學生到銀川市郊區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進行掛職鍛煉或志愿服務,在學院專家或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周末、假期到戶、到園區開展志愿服務,積極服務當地的新農村建設。大三動物科學專業學生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到養殖企業和食品企業中實習,了解生產的實際狀況,對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根據不同年級、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的學生,分層次安排參與科技服務活動: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實際動手能力,可直接參與教師和企業的科研項目、技術革新,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事技術培訓、技術服務等活動;低年級生專業知識欠缺,可參與知識培訓活動或參與專業性不太強的技術性勞動,還可向農民發放相關農業知識的宣傳單,從而達到學知識、長才干的目的。

(6)在“學雷鋒”活動中,組織農科類大學生,尤其是園藝專業和植保專業學生到西夏區盈北村大棚種植戶中進行科技服務,幫助農民解決蔬菜種植相關病蟲害防治的問題。

3寧夏大學農學院“科技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成果

篇(2)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改革教學 教學效率 實踐教學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加強,學校培養人才被賦予新的內涵,中職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傳授學生一定量的知識,更中國

著眼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基于此,各學校對人才的培養模式也都進行了很大幅度的調整,每一門課程都面臨著教學改革,農學專業更是如此,那在農學教學中我們應當怎樣改革教學,提高農學的教學效率和教學實用性呢?

一、靈活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它具有科學性、邏輯性、思想性等特點。但教材只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教師不應只是教材的執行者,教師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科學地、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隨著農學類專業的快速發展,農學專業相關書籍如雨后春筍,許多教材是東拼西湊而成的;有的書內容寫了一大堆,有用的東西只有一點點;有的書還會把讀者帶入誤區,許多內容在實際工作中可能用不上。作為職業學校的農學專業教師不應把學校的教材教完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應當在拿到新的教材時以專業帶頭人的形式組織專業教師進行研究,通讀教材,吸取精華,棄其糟粕,增加書本上沒有卻實際工作中非常有用的內容,進行教學備課。

二、強化知識體系,精心組織教學

如《作物栽培技術》涵蓋了我國主要農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內容,涉及到的知識點多而且零碎,課程深講和細講一方面受學時限制,另一方面會使學生感到枯躁乏味。

新時期農業生產呈現新的發展趨勢,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教育大眾化的到來,其教育觀念、體制、人才培養模式等都將深刻地變革,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提出了挑戰。闡述了農學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對實現課程體系多樣化、綜合化、現代化,實現教學內容的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進行了探討。

三、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教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課件在農學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它具有傳統教學所沒有的趣味性、直觀性,具有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又豐富的表觀力和交互性,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教學由平面走向了立體,由靜態變成了動態,使抽象變得具體。大大增加了教學容量,并把教學效果化難為易,刪繁為簡,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和可信性。從而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對加強現代教育觀念,灌輸現代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農學課程內容涵蓋面廣、素材豐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加教學信息量和改善教學效果,是任課教師不斷追求和研究的方向。以多媒體技術為輔助手段進行農學教學,有增加教學信息量,教學內容更加直觀;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利于知識的交流、共享等諸多優點。但在應用的過程中也應注意教學準備和教師角色的重要性。

四、重視實踐和實習教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缺少或不完善的作物栽培實踐教學,就失去了職高專業教學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和加強作物栽培課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了解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發現、探討、解決農村作物栽培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把理論知識轉化為操作技能,服務于農村,使學生成為農村經濟建設的技術型人才。為此,要在保證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理論水平的同時,通過實驗、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科研實習等多種措施,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

(一) 合理安排生產實習的時間

農學專業與其他專業不同,其研究對象是作物,作物生長的周期長,北方地區一年一般只能種植一季作物,所以安排學生生產實習只能在作物的生長季節內進行,而一季作物從備耕、春播到秋收,需要近6個月的時間。將學生的畢業生產實習時間定為作物的一個生長周期是最為理想,但是在學制為4年的學習過程中安排這么長的生產實習時間是不可能的,那么畢業生產實習安排多長時間,什么季節才合適呢?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農業生產最關鍵的季節,所以我們把學生的畢業生產實習時間安排在春季,春季里土壤的耕翻耙壓,作物的布局,品種的選擇,播種、育苗,肥料的選擇與施用,除草劑的選擇與噴施,等等,旱田從備耕、播種到出苗大約需40多天,水田從播種到插秧約需50天,我們安排8 周畢業生產實習,可以完成春播生產的全過程。余下的作物生長期的田間管理實習,則安排在學校的試驗田中進行,這樣就可以完成作物整個生產周期的實習過程。

(二) 認識農村

讓學生們利用假期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到農村去考察實際情況,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我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并要寫出社會實踐活動的考察報告。學生們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既看到了農村富裕的典型,又看到了農村落后貧窮的一面,使他們對我國農村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增強了責任感。在座談中,同學們深有體會地說,改革開放20多年,我國的確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一些偏遠的農村還很落后,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農業、農村和農民對科學技術的需求十分迫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增長才干,將來為農業服務,報效祖國和人民。

(三) 認識作物

近年來,由于農學專業的升溫,來自城市生源的比重不斷增加,這些來自城市的學生對農業生產接觸很少,即使是來自于農村的學生,也較少接觸農業生產實踐。他們多數對作物認識得不多,甚至是五谷不分。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讓學生增強對作物的感性認識, 我們要帶領學生深入農村,深入田間,服務社會。根據農時季節,作物生長情況,帶領學生下鄉為群眾服務,傳播實用技術。一方面加深學生對作物的了解。

篇(3)

關鍵詞: 知識經濟時代 農學專業 實踐教學改革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及對高等教育的要求

知識經濟,亦稱智能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它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1]。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教育、文化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教育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部門,知識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最為重要的資源[2]。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校起著最大的知識集團的“核心”作用,高等教育是知識產業的中心,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中介。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必須在創建新文化、生產新知識,且將一部分知識創造性地轉化為生產力方面成為核心力量,必須培養創新型人才[3]。

二、農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和弊端

專業技能訓練、課程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是農學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是為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豐富理論知識,也為使理論緊密聯系實際,而設置的實踐操作及調查參觀課。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生產和職業技能,并達到一定的水平,這是實踐教學的一項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農學專業的這些實踐課程,目前基本是通過教師講授技術措施的原理和操作技術要點,要求學生掌握傳統的田間農事操作技能、高效益農田和作物學觀察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方法。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作物種植的簡化,傳統的實踐課程內容呈現越來越多的弊端。

(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作物種植的簡化,田間操作越來越少,傳統的田間操作技能基本被淘汰,如手工播種技術、手工除草等,進行傳統的田間農事操作技能訓練已經失去意義。

(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作物種植的簡化,雖然傳統的田間操作技能基本被淘汰,但隨著高效益農田面積的擴大和普及,對田間操作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如種植方式不再單一,可根據管理水平、地力及排灌設施等來確定,這對學生的理論及實踐知識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播種的質量對田間管理和產量的影響越來越大,現在已經由三分種七分管轉變為七分種三分管,因此對播種時的田間操作技能及實踐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已不能滿足現代的需要。

(三)隨著機械化的普及,不斷地出新機械,學生所學手工操作實踐技能失去意義,且對機械的操作技能一無所知。

(四)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當今社會的迫切需求。傳統的實踐教學內容,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有弊而無一利。傳統的實踐教學內容,大部分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進行模仿訓練,沒有學生自主創新的內容,這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學生進入社會后也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和工作崗位。

三、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思考

(一)樹立素質教育觀念。未來人才素質的差別不僅在于專業知識和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質,其中創新能力和人文素質居于重要的地位[4]。知識創新將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基礎,創新人才是綜合國力提高的原動力,高等教育是傳播知識、造就創新人才的重要基礎。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對于提高國家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支持國家創新體系,至關重要。創新能力不僅需要較強的創造思維能力支撐,更表現為一種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不僅表現為對知識的攝取、知識創新及知識的創新應用,而且是一種敢于沖破常規,銳意進取的意識,是一種探索未知領域的強烈欲望,是一種主動改變自己并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是一種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5]。

(二)改革傳統的實踐教學體系,與時俱進,推進實踐教學內容更新。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傳統農業改組、改造、優化升級,以及其他產業和農業的交叉滲透融合的要求,農學專業的實踐內容要不斷與時俱進,創新內涵和擴展外延。

1.增設新的實踐內容。在課程設置上將課程重新進行整合,取消或盡可能減少傳統的手工田間操作內容的訓練,增加現代農業需要的新技術,例如在實踐內容中增加現代農業機械的操作技能訓練。在課程設置上可以增設一些設計性、創新性實踐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進行農業機械的改造、改良等;在專業技能訓練中給學生發揮的最大空間,開始由教師指導操作,逐步減少教師的參與,給學生最大的發揮空間。最后一學期的技能訓練,可以給定題目,讓學生自主設計試驗,根據試驗自己進行田間管理;做畢業設計時,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就業意向和興趣自擬題目,自主設計試驗,自己根據試驗設計進行所有操作。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前沿性問題的討論,如當今如何發展有機農業。

2.構造全新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編寫新的實踐指導書,建設新的涉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新的實踐教學指導書將更加有利于各門課程實踐知識的銜接和兼容的貫通,有利于增加新知識,強化新技能,避免知識內容的重復和課程內容的脫節。在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方面,重視農業技能實踐訓練教學,使涉農專業學生真正了解農業生產過程的技術原理、知識與技能,掌握農業生產過程的農業實踐技能。

3.探索開放式實踐教學模式。開放式實踐教學是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出發,結合理論課針對某項或某個領域有關的問題,采用科學思維方法,大膽涉及,進行開放式實踐教學的。開放式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踐時間和空間的開放、教學內容上的開放、實踐指導方法上的開放、教學管理手段的開放、實踐教學評價的開放。開放式實踐教學是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提高其科學素養的重要環節,已經成為教育部評估高校教學工作水平的重要測點之一。近兩年來,我們在專業技能訓練課程上逐步開放,2012年進行了一個班級的半開放式教學。在教師的把關指導下,學生完成了小麥從種到收的一個完整的操作及管理技能方面的實踐訓練,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反應學到了不少東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加強與校外聯系,為了更好地加強實踐教學,學院先后與相關企事業單位聯合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目前,農學專業校外基地達到5處,分布在遵化、遷安及周邊市縣。教師和學生定期到校外實習基地開展實習和調查參觀。在今年的教改項目中,加強與校外實習基地的聯系與合作作為一個特色進行突顯,其中包括教師進農業企業指導和實踐,農業企業領導到學校進行當前相關領域前沿問題的講授和討論,學生定期到農業企業實習參觀,學生的課程論文或畢業論文可根據學生的意向和農業企業需要到企業進行并完成。

5.定期或根據農時深入農村進行社會實踐。農村和農業企業是農學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去向,農村為農學專業學生實習、就業和發揮作用提供了廣大的空間,也是農學專業學生實習實踐的良好去處。定期或根據農時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社會實踐,與農民進行交流,指導農民科學種田,不斷地深入田間地頭增長實踐知識,提高感性認識,在不斷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及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實踐能力。同時,在田間地頭的實踐中也會學到很多從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以及農民根據實踐經驗總結的一些先進的管理技術。例如泊頭農民王文柱創造的“五種六收”的種植模式,在2005年就達到了畝純收入3500元的高效益。

6.實踐與科研相結合。組織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小組,教師申請相關科研課題,設計一些急需解決的課題或疑難問題,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試驗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也一直堅持這種做法,教師的科研課題結合學生的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進行,學生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也了解了當前生產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部分系統研究,掌握了基本試驗技能,在完成過程中參與了管理,提高了實踐操作能力。

四、結語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高校起著最大的知識集團的“核心”作用,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必須在創建新文化、生產新知識,且將一部分知識創造性地轉化為生產力方面成為核心力量,必須培養創新型人才。農學專業的實踐內容要不斷與時俱進,創新內涵和擴展外延,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彭坤明.知識經濟與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趙燕.淺談知識經濟與教育創新[J].學理論,2011,9:15-16.

[3]蔡克勇,張秀梅.知識經濟與教育創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4]郭棟.對高師院校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考[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S1:12-13.

篇(4)

(云南農業大學 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以云南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專業為例,論述了云南農業大學為適應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結合社會需求,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組建優秀教學團隊、優化人才培養過程等方面進行的探索與實踐,以實現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提高教學質量,著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行業特質、自身特點的農學品牌專業,滿足云南省農業產業對高素質農業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 :高等農業院校;模式;創新;品牌專業

中圖分類號:G 64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4.390X(2015)01.0060.05

收稿日期:2014.09.18修回日期:2014.10.22網絡出版時間:2015.01.0713:06

基金項目:農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項目;“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國家級、省級教學團隊建設項目;云南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云南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云教高〔2013〕106)。

作者簡介:周平(1967—),男,云南永勝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氣象學與氣候學研究。

*通信作者:陳軍文(1977—),男,苗族,湖南沅陵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農業生態學研究。

網絡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13.html

Innovating Mode of Talents Training and Building Brand of

Agronomy Specialty: A Case Study on Agronomy

Specialty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OU Ping, TANG Tianxiang, HAI Meirong, LIU Yating, CHEN Junwen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In the present paper, as a case study on agronomy specialty of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or targeting orient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innovating mode of talents training, organization of excellent teaching group, optimizing process of talents training have been made b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Yunnan plateau in context of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These efforts are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talents training of agronomy specialty, to adv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to heavily build agronomy brand specialty with local, professional, and self characteristics, and to satisfy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industry of Yunnan province.

Keywords: high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de; innovation; brand specialty

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建設,是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強專業改造、豐富專業內涵提升專業整體水平,推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也是專業獲取國內外持續競爭力和求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手段。云南農業大學作為云南省唯一的高等農業院校,如何適應新形勢下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日益嚴峻的競爭中保持辦學優勢,一直是我們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農學專業是云南農業大學傳統優勢特色專業,設置于1938年,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艱苦創業與努力,農學專業在師資隊伍、人才培養、教學團隊和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均有較大的發展,辦學水平不斷提高。1995年被列為云南農業大學校級重點專業,2001年被列為云南省省級重點專業,2010年被列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14年被列為云南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加以建設,已經形成完備的本科—碩士—博士(作物遺傳育種)培養體系,為云南省乃至全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農業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顯著社會效益的科研成果。

一、明確培養目標,突出專業特色和優勢

人才培養目標是專業建設的靈魂,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應結合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學校自身的優勢,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突出專業特色和優勢,以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此,云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長期堅持利用云南省得天獨厚的生物資源優勢、民族多樣性優勢和毗鄰東南亞諸國的區位優勢,立足邊疆、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在水稻高產、小麥抗旱節水栽培、玉米坡耕地水土保持與高產栽培、薯類和甘蔗資源以及藥用植物開發與利用等方面已探索出相應的技術體系及理論,取得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成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作物研究方向和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本著“開學養正、育四海英才;明理尚農、興九州糧倉”的辦學理念和“德才雙馨、耕讀至誠”優良教風和學風,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教學體系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進、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實現農學專業“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

云南農業大學農學品牌專業建設依托3個省級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學)、1個博士點(作物遺傳育種)、5個碩士點(作物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植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藥用植物資源)和2個專業學位碩士領域(作物、種業),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不斷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在加強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不斷拓展專業方向,立足云南農業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實際,充分發揮團隊、科研、平臺優勢,利用國家級、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級教學團隊、省級教學名師、省級精品課程)建設成果,采取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培養既具有農作物高產栽培、良種培育及農業經營管理、農業綜合技術體系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專業實驗技能,又能運用現代化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理論知識指導現代農業生產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可從事農業科學研究、農業技術開發與推廣、農業教育和農業行政管理,又能從事企業經營、市場營銷以及農產品開發的高層次、創新型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二、適應形勢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云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與其他部分農業院校一樣,普遍存在原有培養目標偏大的問題,希望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全能型農業科技人才,畢業后幾乎能勝任所有與農業生產、農業科研相關的工作、貪大求全,忽視共性與個性的培養;培養方案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針對農學專業存在的上述問題,2010年根據學科和專業發展的需要以及學校教育教學定位,在廣泛聽取用人單位、學生、一線教師對培養方案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聘請校內外有關專家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最后完成2010版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以培養農學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強調“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應用型”,不僅僅以崗位能力培養為準,在注重基礎理論培養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與鍛煉,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010版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三平臺、六模塊”的課程體系及“(2+1)×2+(1+2)×2”的培養模式。“三平臺”即素質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和實踐教學平臺;“六模塊”即公共必修課模塊、公共選修課模塊、學科共同課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課模塊、專業選修課模塊。不斷優化的課程體系,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2+1)×2+(1+2)×2”的培養模式:即一、二年級的第一、二學期理論教學,第三學期實踐教學;三、四年級的第一學期為理論教學,第二、三學期為實踐教學。其中一年級第三學期為執行公共實踐教學模塊,二年級第三學期為課程實習、專業實踐、社會實踐,三年級第二、三學期為畢業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試驗。四年級第二、三學期為預就業實習、就業見習。實現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形成了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全面加強了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2010版的人才培養方案的特點表現在:一是培養目標轉向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二是加強了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和農學專業課課程設置的連續性和系統性;三是大幅度增加實踐教學和選修課學分(專業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累計學分達51個學分,占總學分的28.3%,專業選修課增加3學分,另外新增了12個課外選修學分,并將兩學期制改為三學期制)。因此,2010年的人才培養方案更貼近云南農業大學人才培養的核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的學生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較強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特別是通過產、學、研緊密結合,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能適應云南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近三年農學專業不低于90%的就業率也從側面說明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取得了成功,但和現代農學專業的發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著繼續調整和優化的必要。

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是云南省根據農業實際和發展需要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橋頭堡建設的重大任務,對云南探索現代農業新路、補齊農業產業發展短板、增強農業競爭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動云南跨越發展意義重大[1]。其實質就是充分利用云南地理優勢獨特,氣候優勢突出,物種優勢明顯,開放優勢巨大等條件,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目標,廣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和現代生產經營組織方式,打造云南在全國乃至世界有優勢、有影響、有競爭力的戰略品牌,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2.3]。為此,云南農業大學為適應云南經濟發展,培養適合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滿足科學技術研究、農業生產管理、農業行政管理、現代農業企業管理等不同需求的高素質、國際化農學專業技術人才,搭建校、企、研相結合的教育平臺,構建了“2+1+1”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2+1+1”的教學模式(見圖1),即學生2年的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1年多元化專業教育模塊(主干核心課程群和延伸課程群),包括農業生物技術課程群、作物學課程群、農業經營管理課程群和農業行政課程群模塊;1年的畢業實習和預就業實習,根據學生未來的就業取向,按照科研院所實驗、企業實訓、預就業實習分流培養。

“2+1+1”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以下4個特點。

(1)突出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將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優勢資源有效轉化為教學資源,解決教學資源不足、教學平臺不高、師資隊伍不強的難題。

(2)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一方面,改變教學方式,使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形成學生參與、師生互動式的教學過程;另一方面,學生根據擇業目標自主選擇核心課程群和實習、實訓方式,培養農業產業發展的研究型、應用型、管理型等多層次人才。

(3)突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建設以專業課程為核心的課程群,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通過實驗、實訓和實習相結合,培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

(4)突出本、碩、博一體培養模式。加強和充實與學科碩士點發展相適應的課程設置,探索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銜接,逐步實現本、碩連讀或本、碩、博連讀。

三、圍繞品牌專業建設,組建優秀教學團隊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優秀教學團隊,是打造品牌專業的基本保證,是促進品牌專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農學專業教學團隊在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省級(2008年)、國家級(2010年)教學團隊基礎上組建,團隊成員3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和高級實驗師2人,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22人;具高級職稱的教師有25人,比例達75.8%,22人具有博士學位,占人員總數66.7%,6人具有碩士學位,占人員總數18.2%;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所占的比例為84.8%。35歲及以下年齡教師有6人,占團隊總人數的18.2%;36~45歲年齡教師有19人,占團隊總人數的57.6%;46歲及以上年齡教師有8人,占團隊總人數的24.2%。教學團隊中有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二等獎獲得者1名,云南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名,農業部產業體系崗位專家1名,云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7名,云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才7名。

圍繞農學品牌專業建設形成了省級教學名師、知名教授為帶頭人,以教授、副教授為主體,中青年教授、副教授為骨干,多學科相互融合,積極致力于不斷教學改革,教學特色鮮明、學術造詣高、教學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熱愛本科教學,學歷、年齡、學緣結構合理的優秀教學團隊。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能掌握行業科技與生產發展的動態,推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和研究,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推進教學資源開發,促進專業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高,以質量樹品牌,實現專業辦學目標和教學團隊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品牌專在學校及行業中的引領、示范作用。

四、突出能力培養,優化人才培養過程

(一)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探索考核方式等全面加強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基礎知識和學科前沿知識相結合,增加云南地方特色作物及最新科研成果、先進生產技術;在教學方法上積極推廣“教—學互動模式”教學法,同時引入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等,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文獻查閱、表達等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在教學手段上積極推進多媒體教學、雙語教學和網絡課件的使用;在考試改革上探索筆試與口試相結合、閉卷與開卷相結合、理論性考試與實踐性考試相結合、撰寫課程論文與基本知識考查相結合。

(二)創造優良的實驗教學平臺,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是高等教育教學手段的重要形式,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個重要環節,其目的是有效促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鞏固和深化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創新精神。以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標準,以“云南省作物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云南高校作物種質創新及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云南省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體系研發中心”和“云南省優勢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為依托,重點建設基礎實驗教學平臺,為提高動手能力和開展科學訓練奠定基礎,一方面保障實驗室建設的投入真正用于本科教學實驗條件的改善[4],同時輔以特色專業、教學團隊等各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實施,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創新型實驗項目的開出率,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實現全面開放,從而為學生實習、實訓、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搭建良好的教學科研平臺。學生結合教師科研課題,開展科學研究四年不斷線的多元化實踐教學,不僅鍛煉了學生艱苦創業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了“產—學—研”的緊密結合,有效地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協作精神及科研綜合素質。

(三)注重實踐基地建設,改善實踐教學條件

農學專業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要經歷認知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保證每個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經歷,完善和穩定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是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5]。強化農學、生物技術、食品、農業經濟、行政管理等專業的學科交叉,按照“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與企業和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建設實踐、實訓基地,提供學生實習、實訓平臺,解決教學資源不足、教學平臺不高、師資團隊不強的難題。為滿足學生實踐教學的需要,2011年起新增麗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和云南沃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3個校外實習基地,至此校外實習基地達到9個,另外還有1個校內實習農場和7個研究所。共建人才培養實踐基地,不僅極大地改善學生實踐教學條件,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教師的水平,為農學專業的實習教學注入新的理念、并提高了實習教學質量。

(四)開設教授講壇,開闊學生視野

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開拓學生眼界、激發學習熱情,使學生對本院專家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為學生進一步深造做準備,同時為學生修讀課外學分創造機會,對學生開設了《教授講壇》。講壇內容主要有:代謝工程、高原甘蔗育種理論與實踐、云南中藥材種植發展與展望、薯類作物與人類生活、云南省玉米病害研究進展、全球雜交水稻研發概況、雙孢蘑菇的研究與栽培、油菜生物技術與育種、巖白菜的研究進展等農學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五、結束語

農學專業一直是云南農業大學的特色專業,在東南亞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云南農業大學在農學品牌專業的建設過程中,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優化人才培養過程等方面進行了探索[6],開展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品牌專業建設涉及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要真正打造被社會廣泛認可的一流品牌專業,實現品牌專業的帶頭、示范作用,還需在教育教學理念先進性、培養方案創新性、科學性及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如何適應新世紀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完善教學管理制度,突出專業特色等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7]。

參考文獻]

[1]曾小力.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路徑問題探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7(6):17.21.

[2]樊興偉,阮樸生.以特色農機推動高原特色農業發展[J].農機科技推廣,2013(1):49, 51.

[3]張艷誠.發展特色農機化助推高原特色農業發展[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7(S1):89.93.

[4]寧海龍,鄒德堂,唐鑫華,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及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11(5):43.45.

[5]唐正姣,王存文,吳元欣,等.湖北省“化學工程與工藝”品牌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論壇,2008(5):145.149.

篇(5)

高等農業教育的不斷發展要求課程體系改革加快步伐。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近年來,高等農業教育在不斷地推動內涵式發展,推進涉農專業綜合改革。2007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別要求:“深化教學內容改革,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要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實現從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向學生提供符合時代需要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二、農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體系的構建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農科專業課程體系在構建的頂層設計中,往往以專業負責人為主導者,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是參照國內相關農科專業的課程架構。在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存在著與當地農業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農業人力資源聯系不緊密的情況,導致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體系設置不科學的現象。課程體系的建立缺少專家論證這一關鍵環節。在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缺少反饋和評判環節,發現問題時,往往是針對某一問題做出改變,而不是從整體上系統地進行變革。

2.課程體系的設置偏重學科化。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對農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從需求的人才類型看,更主要的不是“專門人才”而是“知識面寬、有一定專業知識、動手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但是,由于長期受前蘇聯模式的影響,我國高等農業教育主要以學科基本框架的要求進行課程設置,致力于學生系統地掌握本專業的知識結構,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力和價值觀的培養始終處于弱勢。從國內各農業高校農學專業課程設置來看,課程體系不但在總體結構上體現出明顯的學科化特征,即課程體系一般遵照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的學科架構方式進行組織,跨學科課程和綜合化課程開設不多,而且在課程體系的具體要素構成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學科性與專業性色彩。

3.實踐課程體系缺乏特色。目前,從大多數農業高校農學專業課程體系來看,實踐課程體系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仔細推敲,發現實踐課程體系并沒有體現出系統性和獨立性。很多教學實驗、生產實習都是理論課程的補充,實踐課程在知識和能力的授予上不能做到由點到線,一線貫通,實踐教學還明顯地存在著單打獨斗的現象。此外,實踐課程體系缺乏特色,不能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特點來有針對性地設計實踐課體系,導致大部分院校的實踐課程體系相似度高,特色不明顯。

三、農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對策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農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思路直接體現了現代農業以及高等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教育觀念、教育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農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明確目標,找準切入點,科學設計,合理布局,增強實效。

1.建立農學專業課程體系評價機制。課程體系在構建過程中應引入論證機制,改變以往由專業負責人主導設計的方式為學校教務部門統籌,專業負責人制定,相關領域專家論證的方式。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當在國家和地方教育部門政策的指導下,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對農業人才的需求,充分參考企業、行業和協會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進行設計論證,確保頂層設計科學合理,保證課程體系的設計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符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應將教學效果作為評判課程體系優劣的基本標準,不斷通過教學效果來調整和完善課程體系。同時,還應充分調研學生就業情況、用人單位及社會反饋情況,根據這些因素逐步調整和完善課程體系。總之,要確保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實效性,需要在課程體系應用的全過程中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按照“論證-實施-評判-反饋-調整”這一評價機制不斷完善課程體系。

2.優化課程結構,整合教學內容,突出綜合性課程。優化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總體布局的核心問題,課程結構的優化應當避免“唯比例論”的做法。以往在優化課程結構時,很多高校比較看重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比例、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比例、必修課與公共選修課之間的比例,往往將某一比例的提高看做是課程體系改革的成果,這就造成了為了改革而改革。課程體系的結構優化,應當以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發展對人才類別、功能、素質、技能的需求為依據,按照人才培養的規格以及人才需求分析來合理的調整課程體系結構,減少重復的不必要的課程,增加與社會需求緊密的課程,減少單學科課程,增加多學科交叉課程。整合教學內容是提高教學效率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手段。教學內容的整合也要避免“唯學時論”的做法。教學內容的整合其實質是知識結構的重新配置。應當避免為了“增加或減少學時”而增加或減少學時的盲目做法。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很多農業技術的應用除需要具備農學知識外,還要具備一定的生物、計算機信息技術、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生產經營等知識,這就要求在課程體系設計中,應當適度地將一些單學科的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農學、生物、計算機信息技術融合到某一綜合性的課程當中,并在部分綜述或概論課程中融入政策法規以及經營管理類的社會科學知識。綜合性課程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綜合性課程最突出的體征就是知識結構的連貫和整體性。增加綜合性課程,可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強化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體系的掌握和應用,為學生將來從事科研、教學、生產、企業管理等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部分高校農學專業將《作物栽培學》和《作物生產學》以及《農業信息技術》三門課綜合為《作物栽培與管理》一門課程,將《分子生物學》和《植物細胞工程》兩門課程綜合為《現代農業技術》一門課程,將多門農學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綜合為農學專業綜合實驗。綜合性課程使橫向上分散的知識點變為縱向上連貫的知識結構,使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聯系更為緊密。

篇(6)

高職院校需要制定出符合人才培養目標和滿足社會實踐需要的課程體系,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農業高科技人才。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中還未完全擺脫普通高校根據學科知識結構的內在邏輯來設置課程的影響,課程體系設計仍然是按照學科體系下的要求在進行,采取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三段式”基本模式。由此導致了諸多問題,例如,課程體系呆板、缺乏靈活性;課程結構不合理,封閉式培養專業分得過細、相互滲透較少,單一的學科課程門類多、課時長,專業知識面窄;實踐性技能學習少,課堂時數多,不利于學生自我培養和個性的發展;課程目標缺乏對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明確要求與具體規定,與行業系統共同開發課程的規范性、實效性不足等。例如,某高職院校作物生產技術(種子、農資)專業開設的課程有:哲學、數學、英語、計算機等公共課,植物生長與環境、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樹栽培、農業機械、植物遺傳育種等專業基礎課;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農業信息與法規、農藥及應用、化肥及應用、種子檢驗、種子貯藏加工、蔬菜種子生產技術、園藝苗木生產技術等專業課;作物種子生產技術、市場營銷與企業經營與管理等專業拓展課,還有一些單獨的實踐課程,往往開設在最后作為總結性實習。這種模式是學科體系下的產物,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要求學生全面掌握學科知識,基本原理是公共課為基礎課學習做準備、基礎課為專業課學習做準備、專業課為實踐課做準備。這種模式的課程設置容易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減弱知識的實用性,無法將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相結合,不能建立起真正的產學結合模式,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因此,高職院校農學類專業課程設置體系改革勢在必行。

二、優化高職院校農學類專業課程體系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發展,在現代農業的大環境下,原有的課程體制結構和教學內容的弊端逐漸突出,舊課程體系培養出的學生死記硬背能力強,創造能力、操作能力和適應能力弱,這種課程體系模式已不適應高職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須對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改革。高職院校應緊緊圍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按照“重實踐、輕理論”的原則設計課程體系。高職院校農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應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所以,課程體系設計應遵循“先具體、再抽象,先講實踐內容比較多、理論少的課,后講理論多、實踐內容少的課,刪除百科全書式的課程,開專而深的有代表性的具體的專業課,最后再講理論課”的原則。以種植專業為例,農學類專業可以這樣設計課程體系。

(一)最先開設實踐性強的課程

1《.大豆學》這門課程主要講授我國大豆的栽培區劃、器官形態及其構造、生長發育及對環境的要求等基本情況,大豆灌排技術、大豆播種及田間管理技術、大豆施肥技術、大豆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大豆優良品種介紹、大豆重迎茬控制技術等栽培技術,大豆加工、大豆產業經濟等后續應用技術。2《.水稻學》這門課程主要講授中國水稻栽培的歷史和發展,器官形態及其構造、生長和發育、氣候條件和土壤環境、品種選育、深耕整田、育秧、合理密植、施肥、灌溉與排水、田間管理、輪栽、直播栽培、陸稻栽培、稻的特殊栽培、稻作病害及其防治等栽培技術,水稻栽培機械化、收獲、檢驗、貯藏與副產品利用、加工、產業經濟等后續應用技術。3《.玉米學》這門課程主要講授玉米生產概況、生物學基礎等基礎性知識,玉米的肥料施用技術、病蟲草害防治、雜交種子生產技術、栽培、高產潛力探索與高產創建、特用玉米栽培技術等栽培技術,玉米的貯藏、加工、產業經濟等后續實用技術。4《.馬鈴薯栽培技術》這門課程主要講授馬鈴薯的基本情況、生物學特性、品種、繁育等基本情況,馬鈴薯的栽培制度及栽培季節選擇,北方一作區栽培技術,中原———南方二作區栽培技術,西南單、雙季混作區栽培技術,間種套作和特殊栽培技術,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馬鈴薯免耕栽培技術等栽培技術,馬鈴薯的采收與儲運、馬鈴薯加工、馬鈴薯產業經濟等后續實用技術。5《.小麥學》這門課程主要講授我國小麥生產概況、種植歷史和現行種植區劃等基本情況;小麥生長發育與器官建成,生理生化,育種的遺傳學基礎和遺傳資源,小麥育種目標與育種策略,不同育種途徑,品種間雜交育種,輪回選擇,誘變育種,遠緣雜交,雙單倍體育種,麥田土壤耕作,培肥與灌排,麥田種植制度,北方冬小麥栽培技術,南方冬小麥栽培技術以及春小麥栽培技術,小麥各種災害的預報等栽培技術;小麥的收獲與干燥,品質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小麥加工,小麥經濟學等后續實用技術。6《.西紅柿栽培技術》這門課程主要講授西紅柿的區域劃分、各品種特點、生長發育規律等基本情況,日光溫室栽培茬口安排及原則、日光溫室栽培技術、主要病蟲害及生理障害的防治等栽培技術,西紅柿貯藏保鮮技術、加工及經濟等后續實用技術。7《.菠菜栽培技術》這門課程主要講授菠菜的植物學特征、變種及品種等基本情況,菠菜的生長發育過程、生長條件、栽培季節與技術、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等栽培技術,提高菠菜品質的途徑、加工等后續實用技術。這些課程的內容均包含作物的地理分布、生物性狀、生長規律、品種繁育、生長環境、田間技術管理、病蟲防治、加工貿易。這樣將知識重復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符合高職學生的特點,便于學生掌握,并且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二)隨后開設理論課程

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針對這幾門課開設農作物昆蟲學、農業氣象學、遺傳學、土壤肥料學、農作物病理學、植物生理學等專業理論課。由于有前面七門課程的教學基礎,學生對這些理論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接受理論知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便于對這些深奧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消化。

(三)最后開設實踐拓展課程

篇(7)

筆者選取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為個例,以該校三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研究。數據顯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3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8.1%,整體就業情況較好,但從中也反映出一些情況,具體如下:首先,職業選擇與專業關聯性不大。只有16.6%的學生在政府、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部門工作,9.9%的學生選擇繼續深造,另外73.5%的畢業生都在企業就業,且崗位比較分散,與專業關聯較少,有一半以上的畢業生從事文秘、營銷等非本專業對口工作,還有一小部分畢業生在繼續學習或自主創業。這樣的就業去向一方面會導致專業學生的信心度降低,失去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說明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結構與當前的社會需要不能很好匹配,培養方向有待進一步明確。其次,城市就業比率高于農村。盡管被調查對象中有80%以上來自農村或農場,但僅有10%不到的畢業生會選擇在基層農村或農場工作,其余都以城市作為就業的地點選擇,這與農業院校主要為農村和農場提供人才的辦學宗旨相悖,既不能很好的服務于農村發展需要,又不能讓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很好的發揮。再次,課程設置與內容安排有待完善。在教學模式上,畢業生普遍認為應理論與實踐同步,占91.7%,認為少講理論多實踐的占8.3;在課程安排上,基礎課課程90%以上的人傾向于原理類基礎課程,選修課則有90%以上的人傾向于應用和操作性比較強的辦公自動化和應用寫作等課程;在需要加強的專業教育方面,60.3%的調研對象認為應加強人際交往和協調能力,30.6%的認為應加強專業技能,認為應加強學習方法、研究能力和外語、計算機等實用技能的占9.1%;在專業課程設置上,100%的調研對象認為應根據就業形勢進行安排;在影響就業的最大因素方面,認為是個人能力的占68.6%,認為是專業的占20.5%,認為是學校的占7.7%,其他占3.2%。最后,職業技能培訓很必要。在被調查對象中,100%的畢業生都認為職業技能培訓的相關內容會對就業有很大幫助,建議應開設專門針對本專業的技能培訓課,不要流于形式。

二、人才培養模式視角下農業院校公管專業就業影響因素分析

1.教學內容缺乏與農業院校特色優勢鏈接。

高校擴招的大形勢下,很多高校未考慮實際情況就跟風上新專業,導致專業趨同,在不同的高校中,同類專業特色不明顯,競爭優勢不強。表現在農業院校的公管專業上,就是:一方面,由于農業院校其主要優勢在于農業等學科,所以在本專業上先天就缺乏經驗和優勢,在資源的投入上遠不如農科專業,經驗也遠遠不足,基本是摸著石頭過河;另一方面,從專業課程內容的設置而言,大都嚴格符合了國家規定的標準和規格,但顯然就缺乏了農業的特色,未能與農學等相關專業緊密結合,使本專業既在與其他綜合類院校本專業競爭時缺乏競爭力,又不能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提供對口的專業人才。

2.教學目標與社會需要對接不到位。

教學目標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標準,在高校集中體現在人才培養的價值主張及具體要求上,被認為是判斷人才培養活動得以發生的基本依據,還被作為人才培養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則而加以實施。目前,國內人才的培養方式大多采用前蘇聯的專業化培養模式,再加上受長期以來傳統計劃經濟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形成了一種狹隘的專業對口觀念,過分專門化,導致學生專業面狹窄、知識面不寬。畢業生的學科綜合能力偏弱,適應力、創造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不強,學校教育長期沒能將學生與社會密切聯系起來。于是我們又開始嘗試通用型的美國式教育模式,“寬口徑”又成為我們的選擇,可這種培養目標之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經常容易出現“滿手抓”的局面,表現在公管專業,就是看似學生學了很多科目,了解了很多課程內容,但事實上了解的很不深入,很多學生也認為有些科目根本沒必要開設,找工作時作用有限,工作后根本用不到。

3.教學體系未注重知識與能力的整體性。

知識應該是強調整體性的,這種整體性就是我們在知識的選擇上,應既強調廣度又強調深度,既強調理論又強調實踐,既強調普及又強調個性。可實際中,公管專業理論性課程占據了較大比例,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相關理論課程過多,且課程內容和知識過于寬泛而粗淺,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課程內容重復現象。跨學科的專業性課程和實踐性專業課程比例偏小,具有農業院校特色的通識課教育幾乎沒有,例如農學、園藝等方面的農業基礎課程,這就使學生的知識基礎缺少了交叉,對農業的了解,以及與農業的聯系就少之又少了,這本身就會對促進本專業的學生到農村和農場就業產生阻礙作用。此外,過于整齊劃一的課程安排,滿足不了學生學習更廣泛的人文、自然等方面課程的興趣,對促進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發展也是很不利的。

4.教學方式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以課堂教學為主,融入一定程度的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是當下農業院校公管專業學習的主要方式,盡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的學習,但作用有限,尤其是依然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與社會的聯系,缺乏研究性學習的精神,很少有學生能真正參與到教師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中去,也因此而少了很多學習的興趣;實踐教學開展不到位,專業實踐主要通過實習來集中實現,效果可想而知,社會實踐則更多依托社團來完成,很難做到完整規劃和循序漸進。這些都會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社會脫節,對社會容易產生陌生和恐懼,不利于就業。

5.職業技能培訓開展不到位,就業觀念影響有限。

目前,大多數農業院校的公管專業課程都未開設職業技能培訓相關的專業課程,就更談不上針對農業方面的培訓了。筆者對兩所農業院校的公管專業培養方案進行了調研,都未見培養方案中有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和學時安排,大多專業的職業技能相關內容的了解都來自于學校的就業指導選修課程,這種了解很少有專業針對性,形式單一,內容只是介紹就業政策、分析當前形勢,根本就未能達到根據學生個體特征和專業特色開發潛能和創造力的目的。也未能充分發揮動員學生服務基層農村的作用,導致大學生即便就業難,也不愿意到農村和農場就業。同時,相對于招聘單位而言,針對農業院校所開展的就業招聘會和洽談會,更傾向于農學等專業,很容易忽視公管等非農專業,導致就業面狹窄。

三、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農業院校公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利用優勢辦專業特色,院系聯合強競爭實力。

大多數農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都離不開以農業科學為特色這一整體定位,例如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扎根墾區,依托大慶,立足龍江,服務全國,面向世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速教學研究型大學建設進程,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公管專業也不應例外,要想有效激勵本專業大學生畢業后去服務“三農”,就必須培養農村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應用型人才,他們不但要能將本專業的知識學懂學透會應用,并且還要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甚至更好的農業生產技術知識。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要在學科交叉上下工夫,尋找突破。可利用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從單一口徑向多口徑方向發展,并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組合與共享。強大的農學類基礎,有利于形成新的學科發展的生長點,有利于自然科學和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多科類農業院校大多集理、工、文、經、農學等各類專業于一體,專業也各有特點,我們就可利用多學科教學資源,開設大量自然科學課程,以拓寬知識面,這已成為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日益多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此外,從學校角度,應積極提倡對接模式,提供資源和條件,并形成整體規劃和制度規范,在院系之間,應強強合作,建立聯合培養計劃,應主動積極與本校的農學院、動科院、生命院等通過建立跨院培養模式,增強本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拓展知識視野。

2.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完善教學體系。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能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是解決就業的關鍵問題。我們應將培養目標定位為具有一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技能,具有必要的職業素養和技能,以及個性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是既博又專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既具有較高的智力水平,又有較好的創新能力,更具有較強的實踐水平和素養。這樣的人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人才呢,首先,要改變課程設置中理論性專業課程比例過大、實踐課內容偏小、跨學科的專業課程比例缺乏的不均衡局面。目前,公管專業的培養模式大多沿襲了“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先通后專的模式,這種相對狹窄的培養思維,不利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優化組合。所以我們要打破它,實行綜合化授課,減少分段的不銜接。另外,也要多渠道優化課程體系,為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較大的時間和空間。諸如實行彈性學制、跨系選課制等,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由單一型向交叉型轉變。

3.繼續深入“產學研”結合的路徑,讓知識有的放矢。

產、學、研合作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這是一個多贏的選擇,企業或事業單位可利用學校的資源為其提供技術和服務支持,同樣,專業的很多理論內容也有了實踐的空間,而學生的實踐教學和能力獲得也有了出口。近年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人文學院為包括公管專業在內的幾個專業聯系建立了大慶市政府、紅星農場、克山農場等校外實習實驗基地。通過與合作單位在科研、技術等方面開展的合作,取得了互利互惠的效果。當然,首要的問題是如何將知識學好、學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通過參與教師教研、科研等項目的研究,提高自己的著眼點和得到鍛煉,有些學生甚至可以通過自主研究的方式獲得更大的提升。筆者曾指導過一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在與學生一起研究商討的過程中,就直接感受到了學生在能力、技巧和水平上的提升。還要注重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社會實踐活動雖屬一種自愿的學習行為,但如果引導到位,會成為每位專業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儲備實踐技能的有效路徑,通過深入社會,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理論聯系實際,就能形成有創造性的結論,達到培養創新人才的目的。

4.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完善就業指導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户外野外|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888| 拍拍拍无挡免费视频|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车上震动a级作爱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99国产精| 国产怡春院无码一区二区| а√天堂www在线а√天堂视频 |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 久久黄色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蜜芽| 丰满少妇被粗大猛烈进人高清|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牲欲强的熟妇农村老妇女视频 | 国产美女极度色诱视频www| 香蕉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妇无乱码大黄aa片 | 最近2019中文字幕大全第二页|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爱网站| 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 成全世界免费高清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小舞屈辱打开双腿自慰出白浆| 美女国产毛片a区内射| 亚洲美女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 亚洲 欧美 另类 在线| 大地资源中文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丝袜欧美人妻制服| 97人妻人人做人碰人人爽|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另类内射国产在线|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妺妺窝人体色777777| 乱子轮熟睡1区| 欧美极品少妇×xxxbbb| 在线a毛片免费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