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3: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移動通信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的移動通信實驗教學體系,將先修課學習、工業實習、理論課學習、實驗課開展、畢業論文等多個教學環節進行整合,形成從基礎理論仿真到專業實驗操作、工程技術實訓、創新實驗等一個開放的實驗教學體系。
通過通信類先修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準備好相關的基礎知識,同時也對移動通信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有明確的定位[14,15]。相應編程語言類課程的學習更為實驗仿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移動通信理論課程的講授為實驗課程的開設提供了直接的理論平臺。工業實習安排在移動通信實驗課開設前一學期開展,實習內容是到各通信運營商公司和設備廠家進行跟崗實習,涉及到的內容有:移動通信系統基站的建設與維護;交換與傳輸系統管理和維護;光纖傳輸設施維護;移動終端制造與維修;3G應用等多個方面。通過工業實習使學生對當前移動通信所涉及到具體問題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這對之后實驗教學的開展,特別是移動網絡方面實訓的進行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移動通信實驗教學的開展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基礎理論仿真、專業實驗操作、工程技術實訓、創新實驗、畢業設計。基礎理論仿真是利用MATLAB軟件實現:QPSK調制及解調;MSK、GMSK調制及相干解調;QAM調制及解調;OFDM調制解調;m序列產生及特性分析;Gold序列產生及特性分析;數字鎖相環載波恢復;Rake接收機仿真實驗。例如,OFDM調制解調實驗,按照圖2OFDM仿真結構圖,利用MATLAB程序實現圖2中不同測試點處的信號波形。
工程技術實訓階段則是利用3G天線獲取實際信號,利用頻譜分析儀等儀器實現CDMA2000、WCDMA、TD-SCDMA信號的分析。同時實現基站放大器、塔頂放大器性能指標的測試。例如,圖4中給出利用頻譜分析儀所測得實際CDMA2000和WCDMA信號的頻譜特性。
創新實驗階段主要是針對有興趣參加各類設計競賽的學生開展,將全國及各省、校級電子設計大賽題目進行改造,從中選取與移動或無線通信有關,且具有創新性、前瞻性、實用性的方案,經過適當修改作為創新實驗階段的實驗案例。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的實驗案例了解各級大賽的要求及特點,教師則也可以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選拔優秀學生參加各級大賽,進而提高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畢業設計階段主要是利用實驗室實驗條件,從學院承擔的科研項目中,將某些項目進行簡化、修改、重組,轉化成通信專業類論文題目,或從本專業最新的科技論文中選擇其中合適的內容進行改進,作為通信專業類綜合性畢業設計案例,從而將先進的科研成果打造為優質教學資源,實現基礎與前沿、經典與現代的結合。為通信類專業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和開放的培養環境。總之,移動通信實驗教學體系中基礎理論仿真、專業實驗操作和工程技術實訓是必修課程教學內容,是實驗教學的基礎與根本[16]。創新實驗、畢業設計則是移動通信實驗向之后教學、實踐環節的擴展與延伸。這樣由必修和擴展環節共同構建起移動通信實驗教學開放體系。
本文作者:馮敏羅清龍作者單位:聊城大學
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業的高速成發展,電信部門管理手段的現代化也逐步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為了使通信網絡的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學化,就需要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來代替低效、繁瑣的手工方式。因此使用計算機技術對移動通信設備進行管理已經勢在必行,這時移動通信網本地網管系統就應運而生。
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許多傳統學科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從而誕生了一批新興學科,地理信息系統就是其中之一。其英文名稱為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簡稱GIS。它能夠處理大量含有地理成分的數據信息,使你可以簡單而迅速地在大量的信息中查看其模式和關系,而不必不斷地訪問數據庫。
在通信網絡中,大量的設備都有其地理位置,同時,有大量的處理如果通過地圖來進行,則會又方便又直觀。因此在網管系統中,引入GIS系統,在電子地圖上顯示基站、小區等各類通信網元的分布情況,并對網元進行實時監控管理、瀏覽配置信息和性能查看分析。
二、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選題背景出自項目“移動通信網本地網管系統”。該系統立足于TMN,以操作維護、環境監控工作為重點,實時監測全網的運行情況,快速響應網上的各種事件,提供性能分析報告,不僅為設備的集中操作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技術手段,而且為網絡優化和經營管理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
地理視圖作為本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是使用GIS技術,在電子地圖上,將各類通信網元按地理位置顯示成一個分布圖。用戶可以對圖進行操作,也可以對網元的告警、配置和性能信息進行查看和分析處理。地理視圖是直接與用戶交互的前臺界面,其制作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用戶對整個系統的認識,可見地理視圖在此項目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此外,GIS還廣泛應用于諸如交通管理、商業銷售等領域的軟件開發中,因此,研究和開發GIS系統是很有意義的。
三、研究的重點內容
本畢業設計涉及到的主要內容有:數據庫存、Internet網絡應用、MapInfo和ASP技術。
系統的GIS軟件平臺采用了MapInfo公司的MaxXtreme。MapXtreme是一個基于Internet的地圖應用服務器,可以通過Internet或企業內部的Internet向用戶地理信息。
該地理視圖系統是瀏覽器/地圖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三層結構,需要WindowsNTServer。其中
地圖服務器:WindowsNT,InternetInformationServer,MapXtreme
客戶機:windows95/98。
由于采用了MaxXtreme,使系統在結構上成為瀏覽器/服務器的形式,順應了企業內部網向Intranetx演變的潮流。在服務器端是用微軟的ASP技術,需要用到其中的ActiveX和VBScript技術。
地理視圖子系統要通過Socket通信方法從網管系統的其他子系統獲得有關各種網元的數據流,對通信網中各種信息進行實時動態的監控、分析與顯示,并將處理所得數據傳入數據庫,以便進行信息查詢,同時數據庫要動態更新。可見,本次畢業設計既需要了解硬件知識,又需要有較熟練的軟件編程能力,既需要計算知識,又需要通信知識,是我所學專業知識在具體工作中的應用。
本次設計具有較高難度,但我相信,通過學習和不斷的努力,我一定能高質量的完成本次畢業設計任務。
四、進度安排
3月20日-4月15日
分析題目,查閱資料,學習與畢業設計相關的知識,作好前期準備工作。
4月16日-5月10日
劃分軟件工能塊,進行方案論證,編制軟件。
(一)把握教與學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教師對本學科的理解和把握是引導學生學好本課程的關鍵之一。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是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教師要在教學的重要環節中起主導作用,包括制訂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課堂精講、課下答疑(網絡教學);指導學生實驗以及評判學生成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體現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課下預習復習、完成作業、網絡學習、論文撰寫以及實驗實訓中作為主體進行學習。
(二)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移動通信課程通常在大三下或大四上才開設,學生正處于找工作、考研的關鍵時期,怎樣讓學生自主愉悅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是我們思考的主要問題。下面重點闡述移動通信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探索。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充分整合文字、圖像、flas、視頻等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生動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解多徑信道的統計分析時,對瑞利分布、萊斯分布產生的環境條件可以用flas的形式來展現,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講解移動用戶的登記和位置更新過程,可以借助flas,既生動又形象。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播放從網上篩選的短片或者其他優秀教師的視頻資源,加深學生對某些重要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設計適當的問題,留給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提問,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和問題,與學生一起探討,這種互動式的交流,既使課堂生動活潑,又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拓展視野。授課過程中,還經常采用類比的方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打比方,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復雜的問題。比如,在講到頻率選擇性衰落和平坦衰落的判定時,將信道的相干帶寬比擬為高速公路的車道寬度,將信號帶寬比擬為汽車的寬度,只有當汽車的寬度小于車道的寬度,才發生平坦衰落。當汽車的寬度大于車道的寬度時,必然發生頻率選擇性衰落。通過將抽象問題具體化,學生能從現實中找到鮮活的例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為了豐富教學手段,除了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外,我們還利用MATLAB和VHDL語言,進行仿真實驗演示。例如,在講授多址方式時,通過仿真實驗的形式給出了三種主要多址方式的實驗結果,使學生對頻分多址、時分多址和碼分多址一目了然。在講授擴頻通信中采用的偽隨機序列時,將m序列、gold序列的仿真波形顯示出來,通過對結果的分析,使學生對偽隨機序列的產生和性質有了深刻的認識。為培養本科高年級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可組織開展專題討論會,讓學生就技術背景、應用前景等撰寫綜述報告。教師分組安排學生針對移動通信領域的幾個專題開展討論,如移動通信的3G/4G技術、CDMA的軟切換技術、MIMO技術、OFDM技術等。通常專題討論會在課程的后半學期開始,要求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資源查找資料,提交綜述論文,并組織評判。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獲得相關專題知識,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綜述能力,為畢業設計打下基礎。
(三)舉辦通信前沿技術講座對3G、4G中的關鍵技術和新發展,通過專業教師開展通信前沿技術講座、聘請校企合作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做報告等形式,讓企業或者研究機構的專業人士從不同角度講述移動通信系統的新理論和新應用。這樣既能使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彌補部分課時不足的問題,將移動通信前沿技術移到講座中完成。
(四)開展網絡課程建設移動通信作為學院新建的網絡課程,在學校求索學堂網站上,通過課程資源、學習輔導、在線考試和答疑等方式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和互動學習。我們利用網絡的特點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學習資料和鏈接。網站的內容主要有:課程描述、教師隊伍、課程建設、課程資源、實踐教學、課程內容設計、教學資料、互動欄目等。這些豐富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拓展知識、啟發思路,在課下深入學習和研討。教師通過與學生討論和答疑,達到網上師生交流的目的。在近兩年的教學實踐中,從課程考試、科技競賽、就業考研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效果良好。
(五)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在課程進行中和結束后,通過詢問不同層次的學生、班干部或進行問卷調查,從學生那里收集教學反饋信息,聽取學生對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實驗教學等方面的反饋。
二、以項目實訓和現場實踐強化動手能力訓練
在移動通信課程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改革上,我們進行了如下嘗試:首先,通過硬件驗證、軟件仿真、實際系統訓練等多種手段,完善實驗課內容,提升實驗課的層次,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訓練。利用移動通信網站為學生提供實驗課的要求和流程,圖文并茂地講述實驗內容和實驗系統,便于學生在實驗前進行預習,對實驗有一個感性了解。以往主要采用實驗箱進行一些驗證實驗,學生對移動通信系統只有一個初淺的認識和模糊的印象。而通過對校企合作單位的調研,我們發現學生在軟件方面的實踐能力培養需要加強,可利用MATLAB或者VHDL語言,指導學生進行簡單通信模塊的編程和簡單移動通信模型的搭建。這些實踐不限定時間和場所,利用無線通信實驗室作為開放實驗室,既可在課程進行中完成,也可在畢業設計階段完成,更具靈活性。設計題目先在畢業設計中進行,然后推廣到課程設計中。在大四上學期,我們通過3GWCDMA項目實踐這樣一個完全模擬真實場景的軟件仿真項目,使學生對3GWCDMA的基本原理和設備配置有較深的理解。在四周的畢業實習階段,我們利用無線通信實驗室的嵌入式手機平臺對學生進行實訓,其中一些項目還可讓學生繼續在畢業設計過程中進行深入研究。
集群通信系統是共享資源、分擔費用、向用戶提供優良服務的多用途、高效能而又廉價的先進無線調度指揮系統。對于指揮調度功能要求較高的企、事業、工礦、油田、農場、公安、武警以及軍隊等部門都十分適用,集群通信采用單工或半雙工方式,要求接續時間小于500毫秒,具有調度級別控制等。同時對于集群通信還提出了傳輸集群、準傳輸集群和信息集群的定義。
隨著集群通信的發展和用戶的需求,集群通信也從原來的模擬集群向數字集群過渡。但這種過度并不是簡單的將原來的模擬話音轉換為數字話音和提供數據傳輸功能就可以稱為數字集群了。其實,綜觀國際上提出的數字集群來看,數字集群的標準都是圍繞著用戶的需求而發展起來和提出的。
2.數字集群移動通信網絡的運行
數字集群通信是繼手機、小靈通之后的第三大戰場,正在成為電信領域開發的新重點,運營商、設備商正在展開一場新的角逐。在設計中針對了專業無線用戶的需求,特別適合在政府和商業領域的專網使用。
2.1數字集群通信的標準
TETRA(陸地集群無線電)系統在指揮調度方面應用的比較多,可完成話音、電路數據、短數據消息、分組數據業務的通信及以上業務的直通模式,并可支持多種附加業務。在大區制條件下最大覆蓋半徑56公里。TETRA擴容可以逐步增加模塊化,適用于小、中、大型調度系統;設計組網靈活,既適應于專用調度網,也適應于共用調度網。TETRA話音編碼方式采用代數結構碼本激勵線性預測編碼,具有良好的話音質量,即使在強背景噪聲干擾下也可聽清,話音質量并不像調頻系統那樣隨場強減弱而降低。大量實驗證明,TETRA系統的話音質量比GSM系統好。因此,大量應用于應急、調度、指揮等專網應用系統。
iDEN(集成數字增強型網絡)系統是基于TDMA多址方式的調度通信/蜂窩雙工電話組合系統。它在傳統大區制調度通信基礎上,大量吸收數字蜂窩通信系統的優點,如采用雙模手機方式,增強了電話互聯功能;采用小區復用蜂窩結構,提高了網絡覆蓋能力。選用這種編碼是先進的,但技術公開性不好,價格較貴。但通話質量和保密性都較好。
2.2數字集群系統設備安全
設備是網絡的基礎,設備的安全是保障網絡安全的基礎,只有保證網絡的物理可靠性,才能保證網絡功能、信息的安全性,因此基礎設備的可靠性至關重要。
對于交換機,硬件上應實現關鍵部件的熱備份。軟件上,關鍵的用戶數據、配置數據應當及時、定期進行備份。對于基站系統要考慮其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如射頻干擾、雷擊、抗震性能等。基站系統的備用電源應根據基站覆蓋區的重要程度適當配備,以應變突發事件。系統主備用倒換能力是系統可靠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如倒換時間、倒換過程對正在進行的業務的影響等。完善的監控告警機制可大大提高網絡的可靠性,如系統部件可自我診斷和修復、系統可隔離故障模塊、及時產生告警信息。此外,調度臺、終端存儲了用戶的重要信息,這些設備由用戶控制,應由專人維護,以保證相關用戶信息不被外界竊取。
數字集群通信系統是一種特殊的專用通信系統,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對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數字集群通信系統的安全要求要大大高于公眾移動通信系統,所以數字集群通信系統運營者必須從各方面考慮如何增強系統的抗災變能力,如何使系統更安全可靠的傳遞信息。只有全面的重視數字集群通信系統的安全問題,才能使數字集群系統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未來數字集群通信技術發展方向
3.1高安全性
數字集群在基站與手機之間,信息完全依靠無線電波的傳輸,很容易被人們從空中攔截,在通話狀態、待機狀態都會泄密,即使關閉電臺,利用現代高科技,仍可遙控打開,繼續竊聽,從中截取、破壞、調換、假冒和盜用通信信息。
3.2高抗毀性
專業移動通信在使用過程可能遇到惡意破壞的人為因素或雨雪災害的自然因素等影響,導致網絡不能正常工作,因此,未來PPDT系統要求可靠、準確地提供業務,具有高的抗毀性和可用性。通常情況下,系統以集群方式工作;在遭遇危害的極端情況下,系統以故障弱化方式或直通方式工作,保證系統能滿足基本的集群業務需求。
3.3高環境適應性
專業移動通信由于它是用于全球的表層和空間,會遇到各種惡劣的氣候、地形和環境;因此,要求通信裝備必須能抗拒酷暑、嚴寒、狂風、暴雨等惡劣氣候條件;必須適應山岳、叢林、沙漠、河海、高空等三維空間的不同地形環境條件;既可車載船裝,又能背負手持,要經得起各種移動體的安裝機械條件;在嘈雜的噪聲環境,要具有背景噪聲濾除功能,使通話對方聽不見噪聲干擾,話音清晰;在高速行駛時,通信不能中斷,質量不能下降,可支持500km/h的高速運行。
4.結論
集群共網畢竟具有它自身的缺陷,那就是這些共網往往是調度功能要相對弱一些,即使是利用與專網相同的系統來組建的共網,也同樣會相對使得調度功能減弱。那些在公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調度系統由于是在原來的系統協議和結構上增加了調度功能,由于原來的體制、協議和系統結構是以公網的電話業務為主而建立的,要想完全能夠符合專業用戶對專網的需求,應該講目前還是達不到的。
參考文獻:
[1]鄭祖輝.數字集群通信漫談[J].電子世界,2003,(12).
[2]潘娟.數字集群通信系統的安全保障[J].當代通信,2006,(13).
[3]胡興軍,向群.數字集群通信三大標準及前景[J].中國信息導報,2004,(9).
關鍵詞 通信行業 3G網絡 通信運營商
中圖分類號:E9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通信業的基本構成
通信業主要由通信服務業和通信制造業組成。通信服務業包括提供信息內容服務的信息提供業和提供通信網絡服務的運營業兩大方面。目前,在我國通信服務業中,信息提供業的主要企業是互聯網信息內容提供商ICP。通信制造業可以按不同的制造產品,將其分為通信設備制造和通信產品制造。通信設備主要有:交換設備、傳輸設備、接入設備、數據通信設備、移動通信設備、微波通信設備、衛星通信設備七大類;通信產品主要有固定通信終端和移動通信終端。
二、通信企業行業特點
(一)不可觸摸性
服務是無形的,消費者為減少這種不可觸摸性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就應該對終端設備、溝通資料、價格等幾個方面,作出服務質量的判斷。所以,在消費者面前,通信運營商可通過多種渠道去展示自身服務特點,提升消費者對其服務的信任度。
(二)不可分離性
服務的生產與消費二者一般是同時進行的,在服務時顧客也在場,所以提供者和顧客會產生相互作用,服務的結果受提供者和顧客兩者的影響。
(三)可變性
服務取決于由誰來提供以及在何時、何地提供。可以從以下兩個步驟來對服務質量進行控制:
1、挑選優秀的工作人員并進行培訓。有效開展對服務提供者的培訓,使其對顧客出現的各種情況都能做出適當反應,從而減少服務的可變性;
2、充分利用顧客建議和投訴系統,了解顧客的滿意情況,由此可以及時察覺出質量較差的服務并進行更正。
(四)易消失性
服務不具有可貯藏性,不可能事先生產出服務留待以后再消費。通信業的生產過程本身就是消費的過程,所以極易消失。此外,因服務性企業具有以上特點,所以在服務性企業中,顧客面對著服務質量不太穩定和較多變化的服務者,服務提供者及“不公開的 ”生產過程都將影響著服務結果。
三、通信行業的發展重點及趨勢
(一)基礎傳輸網光傳輸網建設是一個重點,適當發展和完善微波和衛星網,使其成為光纜傳輸補充、保護和應急手段。長途光纜傳輸網擬新建約20萬公里國內長途光纜,網絡光纜長度將達到50萬公里以上,加大國際海光纜網的建設力度。在業務量大的地區建設新型光纖,積極采用DWDM技術,適時應用光節點設備(如OADM和OXC),并構架全光網絡,形成適應通信發展需要的大容量、高可靠性和靈活的基礎傳輸網。
大力發展接入網。以光纖盡量靠近用戶為原則,采用光纖、銅纜、同軸電纜和無線等接入技術和手段發展用戶接入網。在大中城市,還要不斷加快寬帶接入網的建設速度,逐步開放接入網的建設和經營。
(二)通信業務網
推動移動通信業的高速發展,盡快拆除模擬移動通信系統,使移動通信業務向多種類多速率的綜合業務方向演變,方便用戶。以IP為基礎的多媒體網是通信網發展的重點。例如:在長途網絡上組建寬帶IP骨干網絡;在城市范圍內組建寬帶IP城域網;大力發展信息化小區和商務樓,形成一個以IP為基礎的寬帶多媒體網絡平臺,提供更多種類業務。
(三)通信制造業
通信制造業發展的重點是:移動通信產品、光通信產品、接入網設備和IP網絡設備與產品。在移動通信產品方面,主要是組織實施GSM數字移動通信產品國產化專項、CDMA技貿結合專項,將我國的自主品牌移動通信產品成為國內外市場上的主流產品。此外,還必須要加快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與產品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
在光通信產品方面,還要著力于密集波分復用設備、光同步數字系列設備等光通信產品的發展。同時,還要注重加大光層面產品的開發及產業化。
(四)3G運營
1、2G用戶發展空間收窄,3G新增用戶已經起到增長帶動作用
用戶是通信運營商的根本。目前,移動電話用戶的增長驅動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農村用戶市場的增量開發;另一個是3G用戶增長的帶動作用。未來的主要看點為3G用戶的增長,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由于3G網絡制式有獨特的技術優勢,這將隨著用戶規模的增長而逐步得到體現。從3G增長角度來分析,我國移動電話用戶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此外,我國3G處于發展初期,3G用戶的逐漸增長還會帶動起新增用戶的增長。
2、3G產業鏈已逐漸成熟,網絡、終端等條件基本完備
目前,我國3G網絡已覆蓋大部分區域。通過與日本3G的發展過程對比,可以看出低端機和面向業務的功能性手機(如音樂)對3G用戶增長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對比國內的情況分析,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明顯降低了業務用戶界面的使用障礙,同時智能手機價格的降低和豐富的種類也為不同層面的用戶提供了更多的消費選擇。智能機加速親民化對傳統功能手機的替代顯著提速,迅速擴大了移動互聯網應用范圍,并廣泛涉獵到生活、社交、辦公、游戲等眾多領域。
目前,中國聯通在千元智能手機市場方面制定了千元互聯網手機的定義;中國電信則將終端計劃定位于中低端智能手機,重點發展2000元內能夠帶來良好用戶體驗的智能終端。
3、流量消費漸行漸近
流量的增長只是一個表面現象,所體現的是消費模式的變更,從而影響到運營商的經營模式。流量增長還能產生一個更為深遠的影響,也就是隨著用戶對于流量的需求,將3G網絡帶寬優勢逐步體現出來。終端界面和網絡條件決定了用戶體驗的兩個方面,人們認為智能手機改善了用戶的第一界面體驗后,網絡體驗將成為用戶選擇運營商的重要標準之一。總之,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在網絡能力方面的優勢將得到市場重視。
四、參考文獻
【1】張悅《信息通信業發展特征及趨勢分析》,北京郵電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摘要]農村移動通信市場的發展是農村經濟騰飛的重要保證之一。我國農村市場移動通信市場發展正當時。本文結合江西省吉安市具體情況闡述了農村移動通信市場的特征,分析了制約農村通信市場發展的因素,進行了農村移動通信市場的細分,提出一定的營銷策略。
[關鍵詞]農村通信市場細分策略
“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村通信市場的目標是:實現“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移動通信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中人們社會交往和經濟往來必要的溝通工具,移動通信工具的普及率的增長速度非常快,潛力巨大的農村通信市場成為移動通信市場的重要利潤增長點。在江西省吉安市,通過抽樣調查在被調查的農村消費者中使用移動通信工具的比例高達63%,使用固定電話的比例為21%,使用通訊工具和不使用通訊工具的比例為84:16這說明現代通訊工具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再是奢侈或身份的象征,而使用手機的和不使用手機的比例是58:42,說明手機使用的比例占據了大半壁江山,但潛在市場仍然非常可觀。因此將農村通信市場細分,研究相適應的營銷策略,對進一步發展移動通信業務,開拓農村市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加速新農村建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農村通信市場構成及分析
消費者市場又稱最終消費者市場、消費品市場或生活資料市場,是指個人或家庭為滿足生活需求而購買或租用商品的市場,它是市場體系的基礎,是起決定作用的市場。成功的市場營銷者是那些能夠有效地發展對消費者有價值的產品,并運用富有吸引力和說服力的方法將產品有效地呈現給消費者的企業和個人。因而,研究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主要因素特征及進行相關分析,對于開展有效的市場營銷活動至關重要。
二、農村移動通信市場影響因素特征分析
1.區域特征
在吉安市13個縣(市、區)中,移動通信用戶的分布比較均衡其中使用手機排名第一的是安福縣(73%),第二的是井岡山市(70%),第三的是吉水縣(69%)。與縣域經濟水平的排名大體相同,其他縣使用手機最低的比例也達到了40%。其具體分布特征如下:
(1)臨近城區的農村地區。這樣的地方由于是城鄉結合部,農民比較方便進城做生意,找活干,商業氣息比較濃,收入也比較高些移動通信工具使用比較普遍,像臨近吉安市的安福縣,被調查者手機使用比例高達73%。
(2)旅游發達的地區。吉安的旅游資源主要是集中在井岡山,旅游業的參加者也包括大量的當地農民,他們在農閑的時候,或在旅游旺季的時候,甚至很多人已經是專業的旅游從業人員,他們是農村移動通信市場重要的消費者。被調查的井岡山市的農村移動通信消費者中使用手機的比例高達70%。
(3)人口分布集中,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比如像遂川縣,人口密度比較大,工業有一定的規模,商業也比較發達,數據表現比較強烈,既有明顯的強勢占有比例,也有強大的潛力市場。
2.收入特征
被調查農村移動通信使用手機的消費者中,其中家庭年平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比例是67.6%,家庭收入在6000元~10000元的有57.5%,3000元~6000元的有49.6%,3000元以下的有44.2%。用手機的比例高低與家庭年平均收入成正比。最高的收入群體使用手機的比例超過最低收入群體使用比例20多個百分點,收入能力的高低對于通訊工具的消費起重要的影響作用。
3.年齡特征
吉安農村移動通信消費者中30歲~40歲年齡段的購買力最強,50歲~60歲次之,40歲~50歲的購買力再次之。20歲年齡以下的人群購買力最弱。這一現象與農村家庭所處的生命周期及對應期的經濟狀況相一致。
4.消費特征
在被調查的在吉安農村移動通信消費者中,人們對手機功能的需求次序為:接打電話,接發短信,彩鈴服務。各收入階層對通信產品功能的認可依次為“接打手機”、“接發短信”、“彩鈴服務”,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群對“彩鈴服務”的功能基本上不使用。吉安農村通信市場手機的購買與話費的支出行為90%以上是消費者直接實施的,他們多數在購買過程中同時扮演了發起者、影響者、決定者、購買者及使用者的多重消費角色,即5種角色由此及一人擔任,其購買行為多數屬于高度參與型。
5.潛在市場
(1)家庭經濟角度來看,手機潛在用戶在不同經濟水平狀態下的比例狀況表明,一是在同一家庭年收入狀況下,未使用手機的絕大部分是經濟水平較低的,二是手機潛在用戶集中在家庭年均收入在1000元~10000元左右的顧客群。
(2)農村通信市場的三個子市場(手機、小靈通、座機)之間存在一種潛在的轉換趨勢;使用座機和小靈通的用戶之所以不用手機的主要原因在于用不起、不需要;而未使用通信手段的潛在用戶中,他們不使用手機的原因主要是買不起、買得起用不起;不使用座機和小靈通的原因主要是使用不方便和沒有信號。
三、制約農村通信市場發展的因素
1.網站建設覆蓋面不夠,信號不夠強
我國農村住戶分散,居住面廣,居住地區的情況復雜,通信機站的建設沒有跟上通信發展的需要,覆蓋面不夠廣,在廣大的農村有不少的通信盲區,特別是離城市越遠的地區,信號越差,通信質量不高,甚至經常掉話。吉安是個以丘陵、山區地貌為主要地理特征的地區,像永新、寧岡等縣使用移動通信工具的比例只有1%,井岡山也是近幾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加強了通信機站的建設,才解決了這一問題。
2.服務機構不夠,服務不周全
農村由于相對城市來說是地廣人稀,移動通信服務機構的設置不能像城市那樣有比較高的集中度,設置的數量相對有限,不能全面滿足農民手機銷售、話費繳納、維修等方面服務需要,就會讓農民產生因為使用移動通信時不方便而放棄使用。同時相對城市針對各個消費群體的移動通信套餐,在農村通信市場上適合不同農村消費者需要的服務套餐品種少,優惠不明顯,實用性不強服務不夠周全。
3.通信消費相對偏高
首先是手機的購買費用雖然近幾年越來越低,但對農民來說仍然算是個奢侈消費品,往往在農村家庭中最多只能做到一家一個,而不能像城市里人手一個。其次是移動通信費用高。固定的月租、幾毛錢一分鐘的話費讓農民覺得一打手機錢如飛般而去;雙向收費讓農民覺得移動通信沒有固定電話實惠。比如吉安市農村手機市場中購買手機和手機費用的交付90%是由自己出的,而且購買的理由主要是因為“與家人朋友聯系方便”和“做事需要”,所以在農村目前這種條件下,手機資費價格高低對使用手機的影響比較大。
4.宣傳沒到位
移動通信在農村雖然使用已經多年,但是日新月異的通信技術,套餐、手機功能的日漸復雜,手機品種的多樣沒有足夠的宣傳讓農民知道是什么,以及具體日后使用,抑制了消費需求,產生消費盲點。在吉安農村通信市場中消費者87%喜歡接打電話,41%喜歡接發短信,10%喜歡彩鈴服務;82%使用打多少交多少的方式,13%使用包月的方式;86%喜歡交現金的方式,11%喜歡買充值卡的方式。彩鈴、包月、充值卡使用比例之低反映農村移動通信消費者對于通信服務新產品的知曉和接受程度很低。
四、應采取的營銷策略
1.加大機站投資力度,消滅通信盲區
移動通信的信號強弱是決定通信質量的主要因素,也是影響消費者消費導向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吉安農村移動通信消費者使用移動服務商的用戶比聯通、電信的多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移動公司的通信信號比其他公司的強。
2.增加農村移動通信服務網點,提高服務質量
移動通信公司不僅自己要增加農村移動通信的服務網點,還可以采用加盟的形式吸收社會資金和社會力量來一起辦農村移動通信網點,既滿足農村移動通信消費者的需要,同時加盟商、通信公司又能雙贏。而關于話費的繳納和查詢可以通過網絡和銀行來幫助解決。
在構建通信及其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實踐教學體系中,我們緊扣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和我校通信與信息類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深化教學改革,既保留并規范了原有的基礎實驗項目,同時,將傳統實驗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增加設計性、創新性實驗內容,開發了一系列與現代技術相適應的先進的高水平實驗項目[3-4],構建了“基礎型、應用型、綜合型、設計型、創新型”的分層次、循序漸進的實驗課程教學體系,相應設置了“基礎實驗”、“系統仿真實驗”、“應用型實驗”的實驗教學模塊,重新制定了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課程內容的優化與重組,編寫了多部實驗教材,形成了模塊化管理、軟硬結合、層次分明、結構完善的實驗課程體系,實驗內容和實驗水平都有了飛躍式的發展。
1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思想
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中,設計了分層漸進的體系結構,遵循“基礎知識的學習—能力培養—競賽強化”的實踐教學培養思路,即:首先是扎實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在此基礎上強化能力的培養,最后通過參加各種學科競賽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和創新能力。針對基礎知識的學習,設計了基礎實驗模塊,有基于“通信原理綜合實驗箱”驗證性實驗、分別利用DSP、ARM和FPGA的設計性實驗,通過通信原理實驗箱讓學生驗證點對點通信系統中的基本的調制解調原理、編譯碼技術、系統性能分析等理論知識,并通過DSP、FPGA和ARM開發系統實現;針對強化能力的培養,設計了系統仿真實驗模塊,包括基于SystemView的通信系統仿真實驗[5]、雙語教學的基于Matlab的通信系統仿真實驗[6],通過軟件仿真平臺自行設計由簡單到復雜的通信系統,明確各個具體模塊的實現方法以及相互之間的關聯,從而真正了解整個通信系統的組成及工作原理,在應用型實驗模塊,包括軟件無線電實驗和CDMA移動通信系統實驗,軟件無線電系統中實現較為復雜的調制解調和編譯碼技術,在CDMA移動通信系統實驗中,可以接觸到實際系統的構造和工作過程,鍛煉動手能力;最后,選拔優秀的學生,參加各種競賽,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在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中,重點突出了以下幾點:
(1)各模塊之間既相互聯系,同時也自成體系,支撐相應的理論教學內容,將基礎實驗與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相結合,將多媒體技術、虛擬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方法與手段相結合,充分利用先進的、豐富多彩的實驗教學資源[7];
(2)在實驗項目設計中,結合指導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自制儀器設備,將講授、討論、自主實驗、課內外實驗相結合,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創新精神;
(3)在課程架構設計中,各模塊循序漸進,從簡單到復雜、從基礎到綜合、從設計到創新,同時,兼顧和輻射其它的相關專業,如非電類專業的學生建議選做基礎實驗模塊和系統仿真模塊中的驗證性實驗,電類非通信專業的學生建議選做基礎和系統仿真實驗模塊,通信類專業的學生3個模塊均可依次選做,外語程度好的學生可以選雙語教學“Matlab與通信仿真實驗”,也可作為開放實驗和研究生實驗項目。
(4)實驗內容設計緊扣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業務能力的培養。
2實踐教學體系的目標
首先,通過構建的分層漸進的體系結構,幫助學生建立通信系統的整體概念;其次,通過驗證性、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幫助學生對通信系統上至整體架構下至具體模塊以及相應的關鍵技術建立全方位、多層面的認識,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業務能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8];最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通信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術的能力,以滿足培養通信與信息類高素質工程應用型人才的需要[9]。例如,在基礎實驗模塊中的第1個實驗就是借助通信原理綜合實驗系統實現兩部電話機之間的正常通話,讓學生對語音信號是如何在兩部話機間進行傳遞的?需要哪些模塊?如何連接這些模塊?需要哪些關鍵技術等有一個初步的直觀的認識;接下來通過后續的硬件驗證性實驗對具體的模塊(如HDB3模塊、PAM模塊等)再做進一步的測試,從而驗證最初的結論,幫助學生建立通信系統的整體架構和工作流程。在DSP和FPGA開發系統實驗中,學生可以通過設計通信系統中的核心功能模塊(如FIR濾波器、2FSK模塊等),并有選擇的搭建基本的通信系統,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有機的結合起來。在系統仿真中,學生可以借助SystemView軟件仿真平臺自行設計通信系統(如FM系統、PSK系統等),或者借助Matlab軟件仿真平臺具體分析系統的性能(如AM系統、PCM系統等),從而進一步加深對通信系統的認識。在軟件無線電系統中,可以實現較為復雜的通信技術,如:GMSK解調技術、無線多徑信道特性實驗等,在CDMA移動通信系統上通過工程實踐深入理解實際移動通信系統的架構和工作流程。最后,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的競賽活動,讓學生將學到的各方面知識和實踐技能得到應用和強化[10-11],從而最終實現教學的目標。
3實踐教學體系的效果
(1)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科研素質,成為科學研究的啟蒙教育。學生在進入畢業論文和研究生階段后,其科研能力表現普遍受到導師們的好評。
(2)激發學生對通信基礎實驗及系統實驗的興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非通信專業學生選修本課程,有些學生在修完本課程后還利用課余時間或暑假進入實驗室進一步拓展實驗。
(3)多名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大賽中獲全國、省級獎:①2007年,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陜西賽區一等獎1項、三等獎4項;②2008年,參加陜西省數模混合設計競賽,獲陜西賽區一等獎1項;參加全國“博創杯”全國嵌入式競賽獲全國二等獎1項;③2009年,參加全國挑戰杯競賽,獲全國二等獎1項、陜西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參加NOC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獲全國一等獎1項,并捧得最高獎杯;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陜西賽區二等獎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