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博士生學位論文

博士生學位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3 15:17: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博士生學位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博士生學位論文

篇(1)

【關鍵詞】 博士生;學術論文;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實施三十年來,我國的博士學位授權單位達到347所,累計為我國培養了33.5萬博士,分布在各行各業,成為領軍人物和骨干力量[1]。伴隨著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各學位授予單位也更加關注高層次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國內相當一部分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申請學位時,必須取得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科研成果,包括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學術著作、科研獲獎、發明專利等。這其中,又以學術論文為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對于這樣的要求,有不少業內人士持反對意見,認為導致博士生學習負擔較重、學習研究效果下降、博士生在時出現逆向選擇以及高校在論文要求改革上的博弈態度等問題[2]。那么是否對博士生發表學術論文的要求已經沒有必要甚至必須取消?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的關系?本文試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要求博士研究生發表學術論文的依據

1、國家規定的授予博士學位的條件中,體現出有關要求的意愿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在第六條中,對于授予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應達到的學術水平描述為:“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各高校針對上述要求,對博士生制定了培養方案:通過課程學習,實現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通過參加科研工作訓練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通過發表學術論文并最終撰寫學位論文,來證實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中,也提到“申請博士學位人員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有重要著作、發明、發現或發展的,應當向學位授予單位提交有關的出版著作、發明的鑒定或證明書等材料,”并且指出,在經過一定的審核認定程序后,“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課程考試。” 這說明,發表學術論文不僅僅是取得了科研成果,同時也反映出博士生掌握了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

2、發表學術論文可以反映博士生科學研究的理論水平和創造性

申請學位的博士研究生,如何審查其理論水平?國內高校有許多不同的做法。然而僅僅依靠課程考試來檢驗,顯然是不全面的。張光進等人的研究表明:學術論文是理論研究的主要產出形式,其質量的高低基本能夠反映學者的理論研究水平[3]。也就是說,通過對博士生發表學術論文的水平進行評價,可以從這樣一個角度進行檢驗。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要求博士生將學術在核心期刊上,也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1)核心期刊在審稿時更重視論文的理論水平和研究前沿;(2)核心期刊所聘請的審稿人均為行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專家;(3)核心期刊的發行量相對大一些,擁有更多的關注度和同行業讀者。博士生所撰寫的學術論文,一定是基于自己正在從事的科學研究工作提煉而成,如果課題本身缺乏理論研究深度,或者研究內容不是本學科前沿,就很難在高水平的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SCI(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和 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被稱為世界三大檢索系統,從不同的側重點收錄世界各種公開發表的學術文獻,包括學術論文。其中,SCI在收錄、統計和評價時,也關注論文被引用的頻率。那么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推論:高水平和學科前沿的學術論文將獲得更廣泛的關注。如果博士生發表的學術論文能夠被三大檢索(或其中部分)收錄,可以認為作為一個科研人員,該博士生的理論研究水平和研究課題的創新性得到了普遍的認可。這也是國際通行的一種對研究成果進行評價的比較客觀、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標,在衡量……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等方面發揮著一定作用。[1]

3、公開發表學術論文有助于學術交流和學術監督

博士生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大多數時間,其學術交流范圍是在指導教師和其所處科研團隊內部?;谘芯空n題的不同,部分參與大型課題研究的博士生可以和一些校外同行進行學術交流,而這個范圍也非常有限。事實上,科學研究是比較忌諱閉門造車的。長時間局限在自己的思維模式下,容易忽略一些細節問題和反面因素。將自己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公開發表,可以彌補這個缺憾。研究人員會通過閱讀大量的與自身從事課題相近的文獻來推動和校正自己的研究方式。學術論文在公開發表的同時,也提供了作者的聯系方式,為同領域的研究人員搭建了一個交流、溝通甚至合作的橋梁。事實上,相當一部分共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了合作或者競爭的關系,從而促進了自身的科學研究。學位論文則因為公開的范圍有限,公開時課題研究已經基本結束等原因,很難起到同樣的作用。

同樣的道理,學術論文在眾多同領域研究人員的關注之下,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學術監督作用。常見的學術失范行為如抄襲、剽竊、造假等,都會因為學術論文的高度公開而暴露在陽光下。韓國著名科學家黃禹錫的學術造假行為,最早就是其在高關注度學術期刊的論文中,被發現并揭發的。

二、學術論文與學位論文的關系

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整個攻讀學位期間,科研成果的系統性匯總,學術論文則是這個系統性的科學研究中,創新點的凝練。國內的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一般都要求博士學位論文有若干個創新點,并且將這些創新點作為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時的重要關注點。因此,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是相輔相承的關系。高水平的課題研究可以催生若干有創新性的學術論文;優秀學術論文的成果進行優化組合,最終形成高質量的學位論文。學術論文如同各種高性能的芯片,學位論文就是要通過合理高效的電路和電子元件,將這些芯片組合成高性能的計算機。

原中國科協副主席馮長根教授曾撰文,認為“發表學術論文是攻博(科學研究)的有機組成,作為博士生而參與發表學術論文,首先是得到了寫作論文的專業技能方面的重要經驗,然后你在冠名于所從事的工作方面搶得了先機?!保?]印證了學術論文本身就是學位論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基于上述關系,學術論文的質量完全可以從側面反映學位論文的水平。筆者在多年的博士學位申請審核工作中,發現評價較高的博士學位論文,都會附帶高質量的相關學術論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是目前公認的國內高水平學位論文的代表,其都對應發表有相當數量和質量的學術論文。有研究機構通過對1999-2006年12個工學學科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在讀期間發表的數量進行了統計,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SCI收錄期刊數據來看,電子科學與技術獲獎論文人均SCI期刊11.94篇;信息與通訊工程獲獎論文人均SCI期刊5.83篇,控制科學與工程獲獎論文人均5.2篇,材料科學與工程獲獎論文人均SCI期刊11.09篇。[3]這也證明了學術論文的質量完全可以從側面反映學位論文的水平。

三、矛盾存在的原因

既然發表學術論文對于博士生的科學研究如此天經地義,為什么業內人士對于要求博士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會有不同的認識?爭論的焦點大多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認為攻讀學位有限的時間和繁重的研究工作之間存在矛盾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顯然是將學術論文撰寫和博士生的課題研究剝離開來思考的,忽略了發表學術論文和開展攻博課題研究是一個有機整體的概念。一般情況下,想要撰寫高水平學術論文,就必須涉及本學科的前沿課題,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4]劉朝暉在對西南交通大學授予博士學位人員發表學術論文的統計結果表明,攻讀博士學位時間超過5年的博士生,不僅人均數有所增加,并且學術論文的國際認可度也有顯著的提升。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高水平學術期刊上,從撰寫到投稿、審稿和刊登,需要經歷較長的一段時間,而國內博士生的正常學習年限一般是3-4年。但是僅僅基于這樣的原因就放棄對博士生發表學術論文的要求,顯然不太合理。對我校近幾年授予學位的博士研究生發表學術論文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就博士生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而言,制定在讀期間超過4篇/人的最低控制標準,既不難完成,也很有必要,否則無法從制度上糾正博士生急于畢業拿學位的功利心態。[5]

2、重形式而輕質量的現象普遍存在

目前很多高校仍對博士生發表學術論了硬性的要求,一部分博士生將發表學術論文當成了任務去完成。發表學術論文帶著強烈的功利性甚至商業性,著眼于期刊是否被學位授予單位認可,論文刊登的周期是否符合自己申請學位的時間計劃,尋找最少的付出和最大的收益,以至于業內曾有極端的觀點認為“制定對博士生發表學術論文的要求,相當于將博士學位授予的審核責任轉嫁在期刊評委和編輯身上”。這種存在,既不利于博士生潛心研究,也違背了科學研究的客觀規律,甚至催生了新形勢的學術不端行為。對這種現象的主題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這部分人抱有僅僅是為了拿博士學位這樣的思想,被動的進行科學研究。對于這樣的博士生,如果取消了學術論文的要求,那么他們投入課題研究的精力會更少,學位論文質量更無從談起。

3、存在標準一刀切的不合理現象

對博士生及博士學位論文評價系統不完善,沒有體現不同學科間的差異。量化的標準更公平且更有可操作性,但是同時也忽略了個性化的評價,忽略了學術論文數量和質量上的區別。不過這個矛盾也并非不能化解,需要各高校結合自身的科學研究特點,制定更加細致、科學、合理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

四、結論和建議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對博士生發表學術論文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從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博士學位申請者是否達到學位授予要求出發,高校在制定相應的政策時,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作用,引導博士生正確認識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的關系

在進行課題研究中,尊重規律,循序漸進,點滴積累。將學術論文的提煉回歸到學位論文研究的過程中。

2、制定完善的學位申請審核和評價體系

對學術論文等科研成果有所要求,但不能僅僅評價學術論文的數量或質量。注重對學位論文本身質量的評價,充分發揮同行專家的把關作用,嚴格執行學位論文預答辯、評審和答辯制度。筆者所在的高校一直非常重視學位論文的評審,以前對于博士學位論文的雙盲評審規定:對于新增學科、新增導師的首屆申請學位者和課程成績有不及格的現象或無碩士學位入學的博士生,在申請學位時,應有6份學位論文進行校外雙盲評審;同時,為了鼓勵博士生按期畢業,對于超出正常學習年限的博士生也進行6份論文的校外雙盲評審;其他學位申請者為2份校外盲審和4份正常評審。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博士生急于畢業的不良心態,不利于博士生系統深入的完成課題研究。因此,學校在近幾年改變了學位論文盲審制度,對于有高水平學術論文的博士學位申請者,可以減免雙盲評審的份數,同時要求所有的評審專家均應選擇校外專家,以此既能激勵博士生潛心研究,提煉高水平學術論文,又能保證論文評審環節的把關效果。

3、在上述基礎上制定更加細致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

筆者所在高校充分考慮科研獲獎、學術專著、發明專利及學術論文的質量關系,并將不同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分為4檔,協調科研成果質量和數量的關系,充分考慮學科間的差異,制訂了國際知名刊物I檔和II檔目錄,并根據博士點學科分布特色,選取了部分一級學會刊物作為指導性目錄,同時關注核心期刊和高水平國際會議的論文。在此基礎上,考慮學術的期刊檔次,允許博士生分別以1-4篇學術論文達到學位論文答辯的條件,并對科研獲獎、學術專著、發明專利的權重做了相應的規定。

博士生撰寫學術論文是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必須訓練并掌握的基本能力。通過合理的引導和全面且科學的評價,激勵博士生摒棄雜念,投身科學研究,是不斷提高博士學位授予質量的重要舉措之一。

【參考文獻】

[1] 劉延東.在紀念實施三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1-2-12.

[2] 孫瑩.評高校對博士生的要求[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6(4)71-75.

[3] 張光進,廖建橋,初浩楠.理論研究水平的非正式認可度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7(5)897-903.

[4] 張羽.1958-2003年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遼寧大學論文統計與分析[J].遼寧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2(1)82-85.

[5] 馮長根.再談博士生如何夯實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礎(8)[J].科技導報,2011.29(15)83.

[6] 丁澍,陳偉,繆柏其.工科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獎者情況的統計分析[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8(3).33-38.

篇(2)

(一)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目的

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是博士生學位論文工作的重要環節,是為闡述、審核、確定博士生學位論文選題及內容而舉行的報告會,旨在監督和保證博士生學位論文質量。

(二)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內容

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內容包括審核和確定博士生的學位論文選題依據和研究方案。選題依據包括:選題的理論意義及實踐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內容、研究目標、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難題、擬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與創新之處以及已積累的與選題有關的參考文件等內容。具體內容可參考附件:《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及其相關問題的說明》。

(三)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時間

博士生學科綜合考試合格后可進入學位論文開題報告階段。為保證學位論文寫作及答辯質量,進行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學期與進入學位論文答辯的學期之間應至少間隔一個完整的學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一般在本年級第四學期進行,第六學期進行學位論文答辯。不能按期履行開題報告的博士生,其開題報告和學位論文答辯的時間按上述間隔要求順延。

(四)專家委員會的組成

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專家委員會的組成由本學科和相關學科的三至五名教授、副教授(或相當職稱的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主席由教授或相當職稱的專家擔任。導師可以參加專家委員會,但不能擔任專家委員會的主席。

(五)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方式和成績評定

開題報告專家委員會的成員首先考察博士生與論文選題有關的近期研究成果,對選題依據和研究方案以及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審查和提出修改的補充意見。博士研究生根據專家委員會小組的評議意見,在對選題方案進行修正、按規定程序審批備案和存檔,并正式進入論文寫作階段。

學位論文開題報告論證結果按考評成績,分為通過、修改后通過和不通過三檔。開題報告“通過者(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可進入學位論文研究寫作階段;開題報告“修改后通過者”,須根據專家委員會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改補充,一個月后送交開題報告專家委員會確定的專家審定,通過后,可進入學位論文研究寫作階段;開題報告“不通過者”,須在半年以內重新準備開題報告,半年后由院系所為其重新組織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會。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后,因特殊情況需變動論文題目和基本內容時,需本人書面說明、導師批準后重新組織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并填寫《中國人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

(六)開題報告書材料的備案和管理

學位論文開題報告進行后,經開題報告論證專家委員會主席和專家委員會委員簽字,再由院、系、所領導提出審查意見后簽名,由院、系、所教務秘書暫存,畢業時,一份報研究生院存學校,一份存博士生個人檔案。

(七)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及其相關問題的說明(參考使用)

有鑒于論文開題報告對于論文寫作工作的重要意義,特對開題報告的寫作規范及相關要求做出如下說明:

關于開題報告的內容,作者應當說明:

1.論文題目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及其界定

2.論文題目選擇的依據和理由

科學性說明/創新性說明/批判性說明

個人性目的/實踐性目的/理論性目的

3.論文擬涉及的范圍及其討論的問題

研究性質界定:經驗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描述/相關度與個案研究/比較研究)與規范規定

對象特征界定:真實性/意義性;一般性/特殊性;變量/過程;描述/詮釋;比較/因果;

學科和學科領域界定;

時間空間說明:

4.作者已經獲得的文獻資料以及對這些文獻資料的占有和整理情況,

已獲得的文獻

作者已具備的知識基礎

從已獲得文獻中提煉的概念框架和研究背景:假說/假設與流派分歧

5.論文擬完成的知識增長工作及其方向

基本理論預設和主要理論工具

描述性理論建構

與既有理論的差異/針對既有理論的修正

6.作者擬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所依據的理論說明

研究方法與研究路徑:學理性的依據

研究技術與研究程序:學科的訓練背景

研究工具與研究手段:基本條件的制約

7.論文工作大綱

基本的章節目形式安排

章節目安排中的邏輯結構或邏輯聯系

8.參考書目

中文與英文分類說明

篇(3)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1]單波.反思新聞教育[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4).

[2]韓煉.面向全球化的中國新聞教育改革[J].現代傳播,2004(2).

篇(4)

 

二、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方向)建設現狀

 

經過二十多年來的建設與教育技術前輩們的努力,伴隨著我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深化與改革、學位授權審核體系的改革與調整、經濟發展與社會需求等動因,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的數量與規模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優的發展歷程。

 

1993年是我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發展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教育技術學專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年,教育部(原國家教育委員會,簡稱國家教委)正式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教高[1993]13號文件)[3],將“電化教育,’專業正式更名為“教育技術學”,歸屬于教育學科門類,并注明可授教育學或理學學士學位。還是這一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第五批學位授權審核中,正式批準北京師范大學建立我國第_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何克抗先生成為我國第_位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導師。之后的幾年中,條件逐漸成熟的幾所師范類高校相繼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獲得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其中包括華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除此之外,2005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進行博士學位授權審核體制改革,《關于委托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開展自行審核—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試點工作的通知》,北京大學獲得自行審核增列教育學博士學位授權_級學科點的權利,同時具備教育技術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全國非師范類高校建立的第_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但目前為止并未招收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

 

面對社會對教育技術學博士生人才需求持續增長、學科授權體系改革的機遇,以及學科發展的前期積淀,使得教育技術學博士點數量與規模快速發展。浙江大學于2010年被批準設立博士點[5]。2011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了《關于下達2010年審核增列的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_級學科名單的通知》,審核批準增列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河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14所院校具有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教育技術學二級學科點同時獲得博士研究生招生資格。除此之外,根據國家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和調整結構、優化布局的實際需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08年10月《關于做好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工作的指導意見,嘗試將學位授予權部分下放到省級學位委員會和省級政府,允許以立項建設方式審核批準增列一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及授權學科。其中,浙江師范大學與新疆師范大學兩所高校成為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其教育學學科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2013年這兩所高校順利完成了教育學博士學位授權學科的驗收,獲批教育學_級學科博士點,教育技術學專業隨之獲得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迄今為止,我國共有27所高校獲得了教育技術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根據各高校相應網站公布的2015年博士招生簡章及專業目錄信息,北京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雖已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但仍未有招收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的計劃。所以,截至2015年,共有18所高校招收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

 

生。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授予點數量的大幅增加,這與學科發展的前期鋪墊、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和前輩們的努力密不可分。

 

三、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方向)分析

 

二十多年來,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建設走過了輝煌的歷程,以下從地域分布、高校類型與研究方向聚焦等方面分析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的總體情況。

 

(_)地域分布

 

從27所教育技術學博士點高校所屬地區來看,既有地域分布的廣泛性,又存在地域之間的數量不均衡性、區域發展的不協調性。地域分布的廣泛性體現在,這些高校廣泛分布于我國七大地理分區:華東地區(7所)、華北地區(7所)(注:橫跨華北、西北、東北地區。由于內蒙古師范大學所在地呼和浩特地處華北地區,故此處將內蒙古師范大學劃歸華北地區)、華中地區(4所)、西北地區(3所)、東北地區(3所)、西南地區(2所)、華南地區(1所),涉及全國4個直轄市和16個省、自治區。地域之間的數量不均衡性與區域發展的不協調性體現在,華東地區與華北地區博士點數量較多,占總數的_半。華東地區的博士點分布在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福建省等地,大多是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地域優勢使得這些地區的高校易于匯聚人才資源、科研資源及充裕辦學經費,學科建設與發展較為迅速。華北地區的博士點主要分布在北京與天津,其中北京市就有5所,數量也最多,原因可能是,北京市是我國政治與文化中心,各大重點高校云集于此地,地域優勢再加上國家扶持、政策傾斜等多種因素,使得教育技術學科在北京高校中的發展較為迅速。而另一方面,中西部很多省份、自治區沒有教育技術學博士點。雖然說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的建設、培育與發展不能搞平均主義,但也應在注重因勢利導、培育重點的同時,兼顧分布協調、均衡發展,只有在全局規劃的協調性上做好文章,才能真正有利于教育技術學學科的長遠、科學發展。

 

(二)高校類型

 

目前,具有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機構都是局等院校。從局校層次上看,有“985工程”局校8所,“211工程”高校1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11所,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高校1所,省部共建高校5所,說明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起點較高、實力較強,有較深厚的學科積淀。從高校類型來看,師范類高校多達19所,綜合類高校7所,理工類高校1所。這說明師范類高校是培養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主要陣地,綜合類高校、理工類高校也已成為培養教育技術高端人才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綜合類高校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科研實力強勁,研究領域寬廣,更利于教育技術學科建設的交叉性與多元化發展。而師范類高校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面臨著轉型,正在由過去培養單一人才向更為全面的綜合性大學拓展,不僅擔負著培養高水平師資的使命,更被賦予了一種全新意義的綜合性人才培養基地的標識,所以師范類高校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也要注重其實踐性、綜合性等,將創新培養模式作為推動改革的著力點。

 

(三)研究方向聚焦

 

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的研究方向是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關鍵環節與核心內容,代表了學科的研究取向、特色及發展趨勢。有些研究方向,如北京師范大學的“遠程教育學”經過多年學術積累,凝聚了成熟的學術梯隊,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有些研究方向,如北京師范大學“知識科學與工程”、華南師范大學“教育電視”與“教育傳播”、西北師范大學“信息技術與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學習科學與技術設計”、南京師范大學“視覺文化與媒介素養”、內蒙古師范大學“技術史與教育技術史”等,依托博士生導師的學術專長和培養單位的條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與知名度,具有鮮明的優勢與研究特色。

 

根據各高校招生網站公布的2015年博士招生簡章及專業目錄信息,把相近研究方向進行歸類分析,其中有8所院校設置了“計算機教育應用”方向,占總數的12.3%;其次是“現代遠程教育”、“數字化學習技術與環境”方向,占10.8%;“學習科學與技術設計”、“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CSCL)”占9.2%;“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及其應用”、“信息技術與教育”占7.7%;“視覺文化與媒介素養”、“教育信息化系統工程”、“教育信息化”,各占3.1%。還有一些方向,如“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策略研究”,“信息化教學環境、信息技術教學法”,“教育信息資源設計與開發”,“教育軟件”,“信息化教學設計”,“知識媒體設計與開發”,“學習分析技術”以及“知識服務與管理”等,名稱上依舊沿襲教育技術學常規研究方向。還出現了一些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而設置的研究方向,比如“新媒體閱讀、知識交流”,“新媒體技術與藝術應用研究”,“新媒體與教育”,“教育云與數字校園”以及“云計算與教育公共服務”等。總體來講,各高校研究方向設置較為分散,重合率相對較低,呈現出多元化特征。

 

近年來,有些研究方向也比較注意培育學科新的生長點與新的博士生導師,以形成新的學術梯隊與研究方向,從而有效避免了穩定研究方向“飄移”現象。所謂“飄移”現象是指由于老一代學科帶頭人退出、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同時肩負繁重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后備學術梯隊不穩定或未培育起來等因素,致使學科建設停滯不前而導致的學術滑坡。學術梯隊建設與培育是實施研究方向的保障,教育技術學博士點研究方向建設必須依據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需求,堅持高水平和優勢特色,形成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推動力,將教育服務模式創新作為研究和培養的新重點,以助力教育信息化事業發展。

 

四、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培養

 

從系統論視角看,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是由諸多環節、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復雜結構系統,是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總和。從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及運行機制來看,大致可以概括為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與培養考核三大部分博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指通過培養活動使作為培養對象的博士研究生在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上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和規格標準,包含著特定的價值目的和價值判斷,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博士”這一問題,是整個博士研究生培養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授予博士學位要求培養對象“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

 

目前,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培養定位基本上都是學術型博士,強調了科學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突出了創造性、獨立性、自主性。這與美國教育技術學學術型博士層次培養定位較一致,如教育技術老牌名木父印第安納大學博士層次培養目標是為了培養教學技術領域的研究者,通過基礎研究發現新知識和通過應用研究解答特定的實際問題,博士一般在大學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或者在和教育技術相關的私人部門、公共研究部門、開發中心擔任研究者氣但美國有的高校,比如雪城大學教育技術學博士培養分為偏學術研究與偏職業研究兩個方向,雖然這兩個方向都是研究導向,但偏學術研究主要針對研究性大學或高校,偏職業研究主要針對政府、K-12教育、工商業、非營利組織、軍隊對教育技術博士生的需求,在課程安排上也更注重項目經驗、團隊工作、管理及領導能力的訓練。美國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目標是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兼具理論性(或基礎性)與應用性的雙重性質,這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

 

(二)培養方式

 

培養方式是根據培養目標及要求,針對培養對象所采取的基本教育方法或教育形式。培養方式回答了“怎樣培養”的問題,一般包括招生與錄取、課程設置、科學研究、導師指導等諸多要素。培養方式是否科學,關鍵在于各構成要素之間是否優化組合。招生與錄取是培養工作的起點,是研究生培養模式和社會大環境的中介,具有很高的靈敏度;課程設置、科學研究是主要的培養方式;導師指導則貫穿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始終。

 

1.招生與錄取

 

在博士生培養中,選拔具有真才實學的優秀人才是重要的起始環節,招生質量直接影響培養質量。目前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招生有直接攻博、提前攻博、碩博連讀和公開招考多種形式。公開招考_般實行各校自主命題、自主劃線、自主錄取,大多采取初試(筆試)+復試(面試)的“考試入學制”,對于有效選拔具有科研潛力的生力軍進入博士隊伍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然而“考試入學制”可能帶來諸如導師自主權缺失等問題,難以有效選拔具有科研潛力的人才。為了彌補功能短板,近年來一些高校開始試行“申請一審核”制,以對申請材料的審查代替初試,通過學校自主組織的綜合考核來考查申請者的培養潛力與學術創新能力?!吧暾堃粚徍酥啤庇欣谏暾堈吆蛯熤g的雙向了解,能夠使導師更好地了解申請者的全面素質,從而遴選出最適合培養的申請者。如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技術學院從2013年在公開招考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時開始試行“申請一審核制”選拔博士生制度,即申請者提交申請,然后經過初審和面試兩個環節擇優錄取,給其他高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申請一審核制”創新了博士生招考理念,將選拔的重點落在了對申請人創造能力、探索精神、批判能力與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考查,賦予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招生選拔中更大的自主權。因此,提升博士生招生制度本身的科學性,漸進地將“申請一審核制”引入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生招生選拔中,逐步由目前“考試入學制”和“申請一審核制”并存的雙軌制走向單軌的“申請一審核制”是必然趨勢。

 

2.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與教學是實現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培養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拓寬博士生的知識面,加深專業知識掌握,提高科研能力,使博士生掌握較寬廣、系統、深入的理論基礎知識起著重要作用。目前,教育技術學博士生課程設置普遍實施學分制,大多規定博士生修讀學分在20學分左右,由學位課、選修課和實踐環節三部分組成。學位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和學位專業課,其中公共必修課為政治理論課與外語類課程,由學校根據國家有關文件要求統_設置,選修課是為拓寬博士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加強研究方向的深度而開設的課程,實踐環節包括參加學術活動、作學術報告等。

 

但從目前各高校設置課程科目和實施方式來看,仍然存在_些問題,諸如課程設置缺乏層級性,課程名稱、內容體系、教學方式、考核要求等與本科、碩士研究生差別不大,未能突出學術性。從課程體系的編制來看,存在隨意性,部分高校課程設置僅考慮博士生指導教師研究方向,因人設課。筆者以為,由于博士研究生的學術旨趣各異,博士生課程應當是“自助餐”式的,體現個性化,內容注重基礎性與前沿性的協調統_,學習應重在獲取知識和創新知識的質量,圍繞學位論文、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學習。

 

3.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是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關鍵與中心環節。_般高校都鼓勵博士生積極參加導師的科研項目,參與國內外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研究,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培養博士生的科研能力。鼓勵博士生積極參加校內外有關學術活動,加強學術交流與協作,提高博士生的社會交往和社會服務能力。英國學者E.M.Phillips認為,博士生培養過程就是使學生“在研究領域里,成為一個訓練有素的專業研究者的過程”[12]。大多數高校對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間都有的要求。除此以外,博士學位論文是綜合評判與衡量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水平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依據,是對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創造性、批判性與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考量。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應在導師指導下,由博士生獨立完成。論文應體現在學科研究方向上的前沿性、獨創性和系統性。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論文工作過程包括選題、開題報告、學位論文中期檢查、學位論文標準、學位論文預答辯、學位論文評閱以及學位論文答辯等環節。

 

4.導師指導

 

目前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培養大多數實行導師制,博士生導師作為教育技術學領域的領軍人物,是教育技術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培養鏈條中最關鍵的節點。博士生導師受到學科的特殊性、學生的研究與能力、學校研究條件及經費情況等因素的影響,對博士研究生的指導方式也因人而異。從教育學角度來看,導師對博士生指導與培養過程是一個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對處于學科前沿、以研討精深學術為主的博士生培養來說,這個互動過程更為明顯,意義更重大,更多表現出教學相長的特點。在美國的大學,博士生導師對博士生的指導是通過兩個渠道來實現的。其_,組合式、套餐式指導制度。博士生入學以后,建立一個以導師為主,另外至少三名教師組成的指導小組,按照培養方案,分別從不同角度進行專業咨詢、討論和指導,共同負責對博士生的研究工作進行監督和把關,為博士生的研究提供了_個求教、切磋學術的正式專家網絡,使博士生增加了研究選擇的余地和發展空間。目前,我國一些學校開始采取導師負責和導師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其二,導師指導培訓制度。雖然“有些導師天生就具有教導的能力和興趣,但是他們很少發展自己的教導技能以更好地促進這種能力和興趣”P3。導師指導方法的培訓得到美國許多大學的認同,這些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三)培養考核

 

培養考核的目的是通過評價考核的調節與反饋,促進培養模式各環節的優化組合,進而保障并提高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培養考核的范圍涉及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各個環節,主要包括課程考核、中期考核、開題報告、學位論文預答辯、學位論文評閱和學位論文答辯等。課程考核主要針對第一學年的學位課程進行考核,在課程學習完成之后展開,大多以讀書報告、論文、項目開發等方式進行。中期考核是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管理與質量保障的一個重要環節。博士研究生在進入學位論文工作之前,培養單位對其思想品德、學業成績、業務能力等進行全面考核,對不宜繼續培養者終止其學業,以保證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博士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開始博士論文的選題;確定選題后,可申請博士學位論文開題,

 

需要提交開題報告;學位論文科研過程中,需要提交學位論文中期報告,院學位委員會進行中期檢查或根據需要組織研討;通過學位論文評閱,達到博士學位論文水平的博士生,導師組織博士生論文預答辯;通過預答辯即可匿名送審(俗稱盲審,是一種組織專家組評審的制度);盲審通過之后,方可參加學位論文答辯,即培養考核的最后環節。答辯內容涉及論文存在的問題、疑點和與論文相關領域的知識,由學位委員會投票決定學位論文是否通過??傊?,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在規定年限內修滿規定學分,通過思想品德考核和學位論文答辯,準予畢業;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有關規定,達到學校學位授予標準,通過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方可授予博士學位。

 

五、討論與思考

 

筆者試圖通過剖析我國目前教育技術學博士點建設與博士研究生培養現狀,找到發展壯大教育技術學科、擴充學科生存空間的途徑,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教育信息化建設。對于從這個角度求解“南國農之問”,結合前文的分析有以下討論與思考。

 

(—)加強整體規劃,做好博士研究生教育頂層設計

 

二十多年來,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走過了輝煌的歷程。近年來已漸進地從外延式發展進入到內涵式發展的階段,正努力實現從規模發展到質量提升、從量的擴充到質的提升,這就需要按照拓展學科領域、豐富學科內涵、增強學科特色、提高學科水平的總體要求,科學地處理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四者的相互關系,在學科布局和結構優化方面加強整體規劃,做好頂層設計,推進協調發展。可以考慮區域內教育技術學博士點聯合培養,共享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彼此之間加強合作交流,聚合區域內高校的優勢學科資源,共同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推進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設置與國際接軌的研究方向,開闊學科視野的同時,擴充學科的生存空間。

 

(二)完善管理機制,構建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新框架

 

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生教育為教育技術學領域培養了大批高層次人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我國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起點較低、歷程較短,尤其是近年來博士點數量快速增加,發展步伐過快,博士研究生教育規模逐步擴張,而相應的培養支撐條件尚未完全到位,博士研究生的質量問題隨之凸顯。研究生培養支撐條件是制約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它是指參與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各種相關硬件與軟件資源的綜合。各高校應根據國家發展的需要和自身實際,確定博士生適度發展規模,加強對人才培養過程的管理和指導,從硬件和軟件兩大方面完善嚴格的管理機制,建立有效的教育質量管理系統,構建科學的博士生培養質量監督與評估體系,才能更好地保障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在教育信息化事業紅火的今天,亟待將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同時作為培養目標,創新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使其兼具理論性(或基礎性)與應用性的雙重性質,并將應用性作為研究和培養的新重點,以更好地服務于教育信息化事業。

 

(三)調整培養定位,適應教育信息化實踐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同時需要理論研究型與實踐應用型兩大類人才,但對實踐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高于理論研究型人才。而在我國目前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注重學術型博士即理論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忽視了對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存在著學術型博士理論基礎不深厚、創新潛力不足的問題。我們的確需要培養以知識創新、科學研究為目標的學術研究型人才,同時更需要培養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滿足教育信息化實踐需求、具有_定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及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所以筆者認為,為了適應社會需求,教育技術學博士研究生教育應該在保持學術型博士規模的同時,嘗試招收一些實踐應用型博士,推進博士研究生培養定位多元化。是否效仿美國雪城大學教育技術學博士培養分為偏學術研究與偏職業研究兩個方向,這也是未來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與充分論證的問題。

 

(四)鼓勵產學研合作,推進博士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

篇(5)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吳晶)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25日在答記者問時表示,今年我國將進一步加大博士生論文抽檢工作。

????續梅指出,今年7月國家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隨后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了適應《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教育部將進一步加大對博士生論文的抽檢工作力度。原來,我國博士生論文抽檢工作是由學位授予單位直接報送材料。今年,為了體現公正公平,也為了減輕報送單位的負擔,教育部將直接從國家圖書館調取資料。

????“在加大抽檢力度的同時,我們還要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評審,將評審結果反饋到相關學校和學位授予單位?!崩m梅說。

????據了解,為了增強學校、學位授予單位以及導師和學生的質量意識,確保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培養質量,我國自2000年開始進行博士生論文的抽檢工作。

篇(6)

致謝一:

老早就知道博士論文后面有一段致謝意味的后記部分,一直在想自己到那天會是如何的激動如何的感慨,如今真到了這一時刻,卻是相當平靜卻也發現自己無從表達此刻的心情。

從大學畢業時考研找工作兩手準備,到幸運被復旦會計系錄取,再到兩年半后由碩轉為攻博,最后三年半后博士畢業,進入不錯的高校成為大學老師,我完成了由會計小本到會計博士,從會計學術門外漢,到成為一名可以獨立進行會計研究的大學老師的華麗轉身,這是六年前的我絕對沒有想到的。六年的青春歲月可以在復旦度過,可以在會計系度過,我是幸福的。感謝我的導師呂長江老師,這不是博士論文后記部分的例行感謝,是學生發自內心的,我一直認為如果當時我的導師換了其他人,我可能都不會走到今天。是老師一步步的將我帶入會計學術的氛圍中,讓我yulu.cc的看到會計學術的魅力,也是老師耐心的教導及指引,讓我慢慢發現了自己適合的人生職業。感謝老師對我的學術及生活上的關心,感謝老師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謝老師對我有話直說、口沒遮攔的寬容。

同時還要感謝師母王克敏老師對我的點撥及生活上的關心;感謝會計系洪劍峭老師的關心及對博士論文解析部分的幫助;還要感謝會計系陳超老師、周紅老師、徐浩萍老師對論文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感謝北京大學陸正飛老師、上海交通大學夏立軍老師、復旦大學原紅旗老師、南開大學劉志遠老師、上海財經大學潘飛老師、上海交通大學張天西老師對論文提的寶貴意見;感謝復旦會計系所有老師在六年中從各個方面的幫助與照顧。此外,還要感謝我在耶魯大學交流期間的外導FrankZhang,感謝張老師對我在耶魯交流期間的照顧,及對我在學術上的悉心指導,同時也要感謝耶魯會計系的博士生杜凱同學對我生活上的幫助及論文解析部分的指導;也要感謝耶魯會計系其他老師和同學對我在各方面的幫助。

我在復旦的同窗們,我不會忘記你們的:我的室友王瑞、杜琰琰、程南雁,同窗翁宵偉、李靜、武建、朱晨波、張軼凡,及劉璇、黃海杰、劉念、徐媛媛等師弟師妹們,以及管院09博的所有同學們,因為你們的陪伴,我的生活才能如此豐富多彩。

最后感謝我的父母,是你們為我提供了一個無憂無慮的成長環境,是你們的支持可以讓我無后顧之憂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們的愛護是我人生最大的財富;還有我的好妹妹,你倒是像姐姐一樣照顧我,我們的姐妹情無疑是我值得驕傲自豪的地方。

所有愛我的和我愛的人,僅以此文獻給你們。

致謝二:

歷時一年有余,這篇博士學位論文終于即將完成。回首論文的撰寫過程,內心不禁五味雜陳,感觸良多。

政府審計與民主政治關系的研究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話題。兩年前,我的恩師,國內政府審計領域的權威人士蔡春教授以他對學術前沿的高度敏感捕捉到了這一問題的研究價值,并建議我以此為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最初思考這一選題時,我頗為惶恐。這一論題不僅要大量涉及到政治學等較為陌生的領域的理論知識,而且在進行選題論證時搜集到的己有相關文獻成果極為有限,國外文獻研究幾乎為零。可以預見如果以此為題,論文的創作將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與同專業的博士同學以及同門的師兄師姐討論后,他們也都認為這一選題難度較大,這一度幾乎讓我失去信心。與導師蔡春教授交流以后,他給予了我極大的鼓勵和支持,幫助我分析研究思路,啟發我思考解決論文中的關鍵問題與難點,并提出了他獨到的見解。在蔡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最后我還是決定要堅持下來,并最終確定以政府審計推動民主政治發展的作用這一問題作為我博士論文的選題。

選題確立后,我從2011年4月開始搜集資料,擬定論文研究大綱。寫作期間,我又再次遇到了瓶頸,民主政治細化的問題曾讓我一愁莫解。后來,我研讀了大量政治學、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學、公共權力學的書籍與文獻,并多次與政治學專業的同學討論,才最終從民主政治運行機制的角度解決了.

這一問題。其后遇到的諸多難題,如政府審計對民主政治發展作用的機理分析、實證研究中民主政治的量化、模型的構建等,我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與導師和同門師兄師姐討論,一次又一次的翻閱各類文獻,每個問題都是反反復復的琢磨直到被逐步攻克,這才最后形成了這篇博士學位論文的成果。整篇論文的撰寫過程,從選題開始到最后論文定稿,大到論文大綱框架的確立,小到一個詞語的選擇,無不凝聚著導師蔡春教授的心血、同門兄弟姐妹的幫助、同學和朋友的鼓勵和我自己的努力,現在回想起來,實屬來之不易。

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了學術研究的不易,也越發感覺到自己才疏學淺。論文雖然初步成稿,但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我的研究還是最基礎性的嘗試,其中許多問題思考還不夠成熟,分析還不夠深入,還有許多缺陷甚至錯誤,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批評指正,以幫助我更好的完善本論文并展開對這一領域的后續研究。

學海無涯,我將博士論文的完成看成另一個學習道路的起點。在今后旳日子里,我會持續關注政府審計領域的研究,謹記恩師教誨,踏踏實實的做人,勤勉嚴謹,不斷思考探索,不辜負恩師的栽培,不辜負同學朋友的支持和父母的期望,更不辜負自己的人生。

三年時光,如彈指一揮間。收到博士錄取通知書那一刻的欣喜仿佛還在昨日,轉眼間我已經在提筆撰寫畢業論文的致謝詞。深夜12點,萬籟俱靜,回想榮春園三年的求學生涯,導師的栽培、同門的幫助、同學朋友的關懷,父母的支持,一幕一幕在腦海中浮現,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衷心感謝我的恩師蔡春教授。能夠成為蔡春教授的博士生是我一生最大的榮幸。是蔡春教授帶領我走進了審計學術的殿堂,他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認真細致的做事風格、勇于創新的精神、對學術的不懈追求都令我十分的欽佩,這將是我受益終生的寶貴財富。三年博士階段的學習生活,蔡老師教會了我科學的思維方式、正確的研究方法、前沿的思想理念,教會了我許多待人接物與為人處世的道理。他每一次學術思想的提點都讓我獲益匪淺,每一次生活上的關懷都讓我這孤身在外求學的學子倍感溫暖與感動。

特別是在博士論文的撰寫過程中蔡老師更是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論文的選題到資料的收集、開題、論文的撰寫、修改直至論文完稿,蔡老師一直在給我支持和幫助、信心和鼓勵。沒有蔡老師悉心的指導,我不可能順利的完成我的學業。師恩深似海,蔡老師的諄諄教誨我會永遠銘記于心。衷心感謝我的師母包建華女士,感謝您慈母般的關懷和教誨。

衷心的感謝西南財經大學的諸位老師。感謝彭韶兵教授、楊丹教授、羅宏教授、陳苑紅教授、葉建明教授和黃載興教授對我專業課程的教導。感謝樊行健教授、潘學模教授、呂先锫教授、馮建教授、馮儉教授、余海宗教授、譚洪濤教授、馬永強教授和唐雪松副教授對我博士學位論文所提出的中肯意見,讓我的論文得以完善。感謝方萍書記、余霞老師、楊長虹老師,謝謝你們三年以來的關照感謝蔡老師研究團隊里面的所有的兄弟姐妹。感謝李江濤博士對我博士學位論文在實證模型設計等方面所給予的指導和幫助;感謝劉更新博士,與你六年的同窗情誼,你對我的學習和生活給予了許多的關懷與幫助,感謝你在我考博期間的支持與鼓勵,感謝你帶我進入蔡門大家庭;感謝謝贊春博士、苗連奇博士,感謝你們一直像大哥大姐一樣照顧我,感謝你們在我感到困難的時候給予的安慰與關心;感謝孫婷博士生、饒翠華博士生、馬碩博士生,感謝你們在博士論文撰寫過程中的一路鼓勵與扶持;感謝蔡利博士生、朱榮博士生、李明博士生、劉雷博士生、謝柳芳博士生、唐繡球博士生、感謝你們兄弟姐妹一般的同門情誼,讓我倍感親切和溫暖。感謝師門的瞿旭博士、董延安博士、李海燕博士、劉學華博士、羅朝暉博士、鮮文鐸博士、張勇博士、徐榮華博士、楊曉磊博士、路偉達博士等和碩士研究生楊魯、敖金俐、林潔、劉春苗、黃婧、張倩倩、和輝、王志、祁恒慶、陳永輝、楊晶晶、何雨、何苦、鐘婷、馬可哪吶、吳征遠、梁怡爽、張鵬、周思維、王瑜、陳亮、孫琳、張靜、周賢莉、李慧、羅琪、段楠、王憲振、歐琳、苗芄、蔣靜、趙曉燕等師弟師妹,恕不一一列舉,你們是我今生最大的財富。

感謝我的同班同學。感謝王偉博士生、張瑋倩博士生、張曉玲博士生、彭丁博士生、郝以雪博士生、何惕博士生、黃莉博士生、林高博士生、盧興杰博士生、王昱升博士生、向陽博士生、袁洋博士生、張媚博士生、周冰博士生、魏濤博士生、張澤南博士生、汪tn専士生、周婧博士生、侯甜甜博士生、肖光紅博士生、周明友博士生。感謝你們讓我擁有三年美好的求學時光,我會將這些記憶永遠珍藏。

感謝我的碩士同學萬磊、龔建英、柳宇燕、夏冬明、易旭東、隋春蕾、周德如、陳義、夏蓓、王峰、張莉等;感謝我的本科同學徐燕、薛愛玲、王芳、仇揚、楊珠等,謝謝你們一直以來的幫助和鼓勵。

最后,深深感謝我的父母。你們用畢生的心血養育教導女兒,女兒不孝,多年在外求學,不能承歡膝下,只能在心里感謝你們對女兒的無私的愛,感謝你們一直包容我的任性,感謝你們一直做我堅強的后盾,放我去飛,放我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感謝所有關心和支持我的朋友們!

致謝三:

光陰荏苒,轉眼間我在上海交通大學度過了豐富且有意義的四年求學生涯。這四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讓我體會到了會計學學科的博大精深,同時使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前進方向。

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張天西教授。張老師以其淵博的專業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默默的奉獻精神時刻感染著我,深深地影響著我,激勵著我奮發進取。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張老師對我的畢業論文始終給予了認真和耐心的指導,使我順利地進入畢業論文研究階段并成功地撰寫了畢業論文。四年來,在張老師的言傳身教下,使我能始終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協調處理好學習、工作、家庭三者的關系。尊敬的張老師,謝謝您!

衷心感謝在過去四年時間里為我們辛勤授課的安泰管理學院的各位老師,正是老師不辭辛苦的教學,使我們能夠不斷地成長與進步。他們開拓了我的視野,為我的論文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感謝在百忙之中犧牲寶貴時間評閱和評審本文的各位老師和專家。

篇(7)

關鍵詞:芬蘭;研究生院;制度

芬蘭是一個擁有500多萬人口的北歐國家,國土面積僅30多萬平方公里,但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科研創新能力較強,已經連續多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在歐洲高等教育“博洛尼亞進程”的推動下,芬蘭對研究生教育制度進行了重大而深入的改革和創新。芬蘭研究生院制度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建立并不斷發展的。

一、芬蘭研究生院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知識經濟發展的影響,各國紛紛開始重視發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張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在歐洲傳統高等教育中沒有明確的研究生教育層次(即碩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僅有“高級研究項目”(Advanced Research Programs)?!案呒壯芯宽椖俊笔谦@得博士學位的必經階段,但并沒有上課修學分的要求,學生主要通過導師指導或獨立進行科學研究。

根據芬蘭大學生組織研究基金會的調查統計,1985、1988、1991年共有近4萬名大學生進入芬蘭全國20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統計結果顯示,5年內完成研究項目獲得文憑的學生只有20%,這嚴重影響了芬蘭社會對高端人才的需求。[1]

從1995年開始,芬蘭文化教育部在20多所大學內建立了研究生院制度,主要培養博士研究生。具體目標包括:增強博士生培養的系統性和實效性;將博士生學習年限縮短至4年;將新生入學平均年齡由37~39歲降低至30歲;擴大招生規模;加強國際合作。[2]

研究生院制度建立以來,芬蘭博士生教育發展極為迅速,其原因主要有3方面:北歐普遍存在博士生教育才是真正的研究生教育的傳統認識;高等教育大眾化已經達到較高水平,規模較為平穩;新興產業對博士的需求急速增長[3]。據相關統計,2010年芬蘭研究生院數量約為104所,2012年又新增77所,均被列入為期4年的國家資助計劃。

芬蘭科學院曾于2000年對97個研究生院4000多名博士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首批4年制的博士生中已有889人獲得博士學位,男性完成學業的平均時間為4.6年,女性為4.7年,男性獲得博士學位的平均年齡為31.7歲,女性為33.5歲。36%的博士生獲得資助到國內或國外大學的實驗室或研究所從事研究,80%的博士生參加過國際會議。[4]

2011年12月,芬蘭科學院《研究生院工作組關于博士生培養發展的建議:追求博士生培養的質量、透明性和可預測性》顯示,芬蘭在過去10年里平均每年招收博士生1600人,2011年在學人數規模達到2.05萬人,是1991年博士生數量的3倍。博士學位獲得者的就業機會在同齡人中最大,失業率僅為2.4%。[5]

二、芬蘭研究生院的特點

世界上最早的研究生院出現在19世紀末的美國,是從事研究生管理和培養的專職機構,后來這種模式為許多國家效仿。芬蘭研究生院制度不同于傳統的研究生院,從嚴格意義上講,它只是具體的研究生培養單位,不承擔過多的管理職能,更不具有頒發學歷文憑的資格。芬蘭研究性制度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一)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研究生院與芬蘭各大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研究生院依托于高校而建,主要師資亦來自大學。但是,兩者可以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研究生院可由兩所大學共建,也可由大學與科研機構共建或者校企合建,甚至可基于國際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網絡(International Network-based Doctoral Programs)而建。芬蘭高校的院系本身也提供研究生項目,但它們與研究生院的項目不相沖突。研究生院是以科研項目為基礎,一般只提供博士生教育,并且規模不等,大小不一,有時一個課題組也可以成為一所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的人員構成簡單,包括教師、行政協調人員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院的教師既可以來自同一所高校,也可以來自不同的高?;蚩蒲袡C構,甚至還可以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外的單位。

根據芬蘭的法律,只有高校才有學位授予權,因此研究生院的學生必須在某個特定的高校注冊以取得學籍。研究生院在人員聘用管理、經費申請與使用方面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許多研究生院有自己的管理委員會,可以獨立編制預算,制訂研究生培養條例,自主招生,獨立開展科研和教學工作,舉辦學術交流活動。

(二)管理手段靈活

芬蘭研究生院普遍規模不大,以科研項目為依托,課題組組長既是博士生導師,又兼任研究生院院長。研究生院的行政管理人員最多一人。在有些研究生院,導師兼管行政工作,因此不再設立單獨行政管理崗位。行政人員負責日常管理、招生咨詢、教學安排、學生工作、科研活動、協調聯絡、組織論文答辯等各項工作。管理機構簡于形而精于心,辦事效率高,突出了科研教育的中心地位。

(三)科教緊密結合

科研和教與學的結合是近代高等教育的一大基本特征[6]。芬蘭研究生院的研究領域幾乎涵蓋了芬蘭所有優勢科研項目,芬蘭高等教育系統正是在科研與教學協調和統一的基礎上運行的。在芬蘭, 大學承擔著大部分基礎研究任務, 且近1/4的研究與開發活動也由大學承擔。除教授負責本學科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之外, 校外基金資助的研究人員、助理教授和學生也從事科研工作。研究生教育, 尤其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博士生教育與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研究工作聯系十分密切。[7]

(四)資助來源廣泛

芬蘭研究生院可向不同部門或機構提出資助申請。芬蘭科學院每兩年受理一次設立研究生院的申請,申請一旦獲得批準,所依托的大學需負責提供教學設施、安排教職員工和導師人選。從2013年開始,研究生院設立和資助申請的審批職能將由芬蘭文化教育部行使。研究生院獲批后的有效期為4年,與芬蘭博士生培養期限相同。芬蘭將博士生確立為 “早期研究人員”(early stage researcher),通過各種有力支持,著力培養博士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學創新能力[8]。因此,博士研究生不但不交納學費,還可以獲得一筆薪酬。博士生4年工資收入與行政管理人員一樣,都由芬蘭文化教育部提供。芬蘭科學院負責資助研究生院的博士生課程及科研活動經費,包括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國內合作交流費用等。研究生院還可獲得來自其他科研機構、企業、高校(包括所依托的高校)、高校院系和國外機構的資助。

(五)鼓勵國際交流

芬蘭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很高,研究生院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芬蘭的研究生院鼓勵招收國際學生,教學語言是英語,目前外國研究生比例為14.8%。研究生院支持國際合作交流項目,積極與國外大學開展聯合培養等各種學術交流項目。在芬蘭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的國際學生和科研人員可向芬蘭文化教育部國際交流中心申請獎學金。

三、研究生培養:以赫爾辛基大學為例

與大多數國家相同,芬蘭博士研究生培養包括科研工作、課程訓練和論文答辯。由于所依托的大學不同,各研究生院的具體措施也不同。在遵守大學相關制度的基礎上,研究生院可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與自身教學科研目標協調的規章制度?,F以赫爾辛基大學維基分子生物學研究生院(Viikki Graduate School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為例,介紹芬蘭研究生院如何完成研究生培養工作。

(一)錄取

赫爾辛基大學維基分子生物學研究生院的錄取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申請人遞交申請材料,研究生院通過遴選錄取博士生。目前,申請到研究生院深造的競爭十分激烈,芬蘭研究生院的平均錄取率為20%。在第二階段,學生需在初錄后一年內書面考試。考試書目一般與學生的培養計劃、教育背景和未來發展方向密切相關,由導師和負責考務的教授共同協商確定。

(二)學籍管理

在研究生院錄取后6個月內,赫爾辛基大學需完成學生學籍登記事宜。這樣,研究生院的學生即成為赫爾辛基大學的學生。在論文答辯前,大學負責聘任論文答辯正反雙方專家。

(三)跟蹤小組(Follow-Up Group)

經初錄取的學生和其導師共同提名,獲得研究生院院長和行政協調人同意后,跟蹤小組即可成立。小組成員均由研究生院院外專家學者組成,他們與研究院管理委員會一起負責學生的學習評估。尤其是在導師和學生產生糾紛時,跟蹤小組將代表學生利益與導師進行溝通。

(四)導師

赫爾辛基大學維基分子生物學研究生院的導師不僅包括所依托大學的全職教授,還包括來自其他高?;蚩蒲袡C構的專家學者。導師的工資由芬蘭科學院支出,芬蘭科學院資助的資金80%以上用于研究人員的工資性開支[9]。導師的中心任務之一是為包括學生工資在內的整個研究生項目尋求并提供資金支持。導師要全面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科研工作,還要幫助學生制訂職業發展規劃,以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順利找到工作。另外,在學習期間,導師還有義務積極推薦學生參加相關學術會議、研討會及論壇,結識本領域知名學者,以幫助學生能早日步入科學共同體,成為學術圈中的一員。

(五)論文答辯與學位授予

學生修滿課程學分,按規定發表2~3篇學術論文后,便可以申請論文答辯。答辯論文首先交由院外專家審閱。院外專家意見返回后,導師將在預答辯前與學生一起探討院外專家的反對和贊同意見,以及任課教師起草的針對贊成和反對意見的建議。正式答辯會須遵守嚴格的程序:先由3位教授進行評審并決定是否可以進行論文答辯;決定可進行論文答辯后,再邀請其他國家相同科研領域的教授擔任主答辯(反方)教授,研究生院不僅負責其往返的國際旅費和在芬期間的費用,還要給予一定的報酬。答辯會上,主答辯教授根據申請者回答問題的情況做出評價,如果比較滿意,則建議授予學位,學位由赫爾辛基大學根據相應程序授予。

四、經驗與借鑒

芬蘭國土面積不大,人力資源相對匱乏,目前僅擁有16所公立高校,但芬蘭卻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建成了100余所研究生院,為芬蘭科學與教育事業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這主要是因為其研究生院的發展采取了靈活高效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方式,有效地促進了國內外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為科研水平與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平臺,基本滿足了創新型社會對于高級人才的需求。

當然,芬蘭科學院《研究生院工作組關于博士生培養發展的建議》也指出了研究生院制度存在缺點和不足,主要包括:研究生院設立有泛濫趨勢;高校監管義務有所缺失;導師和學生的權利義務有待進一步明晰;資金來源比較分散等。芬蘭文化教育部和芬蘭科學院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應對方法,以完善研究生教育改革,保障其研究生院制度健康穩健地發展。

芬蘭研究生院制度對于我國研究生教育事業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啟示:

第一,研究生院制度的建立應立足國情,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為目標,并堅持自身特色。芬蘭研究生院定位于科學研究,在全國高校數量有限、科教人員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做到不拘規模,不限隸屬關系,堅持高標準的培養目標,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學習效率,開創了新型的研究生院發展模式。

第二,研究生教育應爭取國內相關機構的大力支持。市場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為吸引優秀生源, 芬蘭文化教育部、科學院以及高校通過各種渠道提供資金和物質支持研究生院的發展,才使得研究生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第三,科研與教育相結合的研究生教育不應受到高校傳統體制的束縛。如芬蘭研究生院教師來源廣泛,不乏來自其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而后者的工資則可以由高校發放,由芬蘭科學院資助。芬蘭博士研究生教育已經超越了簡單的課堂教學,有些科研項目可以不設立在高校所屬院系之內,高校對研究生院的政策可以稱得上“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在研究生院體制下,科研課題更具前瞻性,研究生才更有機會獲得實現學術突破所需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

第四,研究生教育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管理。博士研究生被視作工作人員,不僅享有免學費、領工資等經濟待遇,還可獲得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的資助;學生不但有導師指導,還有跟蹤小組的答疑解惑和權益保障,有利于使學生在生活方面減少負擔,從而能充分利用寶貴的時間專注學問,安心讀書。另外,學生的就業問題也在導師的考慮范圍之內,這進一步密切了師生關系,體現了芬蘭研究生院制度設計貫穿始終的以人為本理念。

參考文獻:

[1]盧楓.國際競爭力來自成功的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3(5):4.

[2]Graduate Schools [EB/OL].http://aka.fi/en-gb/science-in-society/the-research-career/graduate-schools/graduate-schools-2008/,2008-11-17.

[3]楊頡.國際研究生教育現狀與動態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8):51.

[4]The Graduate School Working Group's Suggestions for Doctoral Training Development [EB/OL].http://aka.fi/Tiedostot/.../Doctral_Training_2012_en.pdf?/, 2012-10-31.

[5]盧楓.國際競爭力來自成功的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3(5):4.

[6]伯頓·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學研究基礎[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崔瑞鋒,張俊珍,魏小艾.變革中的芬蘭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J].中國研究生,2006(2):36–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 欧美 变态 另类 综合| 特黄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熟女俱乐部五十路六十路av|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同志网站| 毛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高清app| 七次郎在线视频| 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福利|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欧美 | 好吊妞人成视频在线观看27du| 99久无码中文字幕一本久道|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 亚洲男同gv在线观看| 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 日韩性爱视频| 青娱乐极品视觉盛宴av | 毛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欧美黑人粗大xxxxbbbb| 亚洲日韩成人av无码网站| 边喂奶边中出的人妻| 欧美群交射精内射颜射潮喷| 丝袜 中出 制服 人妻 美腿 | 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视频www| 少妇精品导航| 亚洲男女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