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宅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關鍵詞】風水文化 教學方法 內容設置
中國高等院校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的發(fā)展受西方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影響頗深,已經形成相對完整的課程結構和評價標準。伴隨著高等藝術教育大眾化、市場化進一步加深,對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也逐年提高。因此,高等教育中與傳統(tǒng)文化、民族特色相關的知識應進行擴寬,教學上應注重學科間的交叉與滲透,以便適應當代社會的需要。
風水是中國較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現象,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自然、人文和諧關系的一種理論,是關于居住(陽宅)和葬地(陰宅)環(huán)境選擇的學問。從古至今,風水一直以一種人類活動的經驗積淀在中華民族心靈深處。梳理歷代有關風水的文獻不難發(fā)現,風水文化與環(huán)境設計的形成、發(fā)展有密切的關系,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歷史實踐影響了數千年人類文明的進程。
環(huán)境設計主要是用技術與藝術結合的手段解決自然、人工、社會三類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問題。而中國的風水思想正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統(tǒng)一,蘊含環(huán)境設計的理念,可以看成是初級的環(huán)境科學,這在“人文地理學”“行為地理學”“環(huán)境心理學”的論述中都有體現。將中國傳統(tǒng)風水文化引入到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中,科學地甄別其內容,系統(tǒng)地學習其精髓,可以幫助我們探討中國古代城市、村落、住宅與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性,為深入了解聚落結構、建筑外部空間布局和內部細節(jié)營造提供依據,也為當今環(huán)境設計的理論學習和實際應用提供指導。
一、風水作為專業(yè)課程的文化解讀
風水觀念源遠流長,一些人認為最遲也是始于周代,從此風水便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結下不解之緣,成為中國人追求理想環(huán)境的代名詞,人們試圖憑借所選的佳境招致幸福。風水按照“氣”“陰陽”“四靈”“五行”“八卦”等學說展開,形成兩大流派,即形勢派和理氣派。風水以“負陰抱陽”為基本格局,以對宇宙天地的迎合、引導和順應為總體思想,逐漸發(fā)展成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植根于社會的各個層面。
風水的產生早于其他學科,風水理論以傳統(tǒng)哲學觀念和方法為基礎,架構的思維體系中有一部分心理因素,因而在被某些缺乏科研依據的商業(yè)機構或個人肆意轉變?yōu)槟怖侄沃螅L水被看成是封建迷信的產物,受到大部分學者的批判。筆者認為,風水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社會存在,反映了人們對環(huán)境的整體審美思考,盡管其發(fā)展存在著許多歷史的、認識的缺陷,范疇也欠精密,但不應一味采取盲目的排斥態(tài)度,而應用理性的視角發(fā)掘其科學智慧的一面,填補長期以來由于思想禁錮而造成的學術空白。
如今,很多研究者從民俗學、地理學、文化學、建筑學、規(guī)劃學等不同領域探索風水,有些院校在研究生階段設置風水相關科研方向,相比之下,風水本科教育剛剛起步。筆者認為風水具有當代價值,應該作為通識文化繼續(xù)在當今社會發(fā)揮作用,在環(huán)境設計本科階段設置相關課程,使風水美學融入到建筑規(guī)劃、生態(tài)保護、空間布局等方面,指導學生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更好地處理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
二、風水課程的教學方法
風水理論紛繁復雜,旁系頗多,目前還沒有一本完整的理論成果可作為教材使用,許多古代風水典籍都是用文言文編著,往往晦澀難懂,本科生要想較全面、深入的進入風水世界具有一定難度。此外,大多數授課教師沒有相關實踐經驗,只是從書本上或是網絡上了解一些成功案例,給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在基礎課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大量閱讀相關文獻,確保風水文化的傳播不在扭曲和誤解的基礎上建立,所涉及的內容集中在有確鑿理論依據的部分,去除模棱兩可的觀點,案例引用也應有所考究,以一種科學合理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在專業(yè)課階段,為了達到課程與市場的緊密聯(lián)系,可以聘請校外風水專家、風水職業(yè)設計師擔任專題客座教授,參與課程教學,使課堂傳授的觀念、內容、方法與業(yè)界發(fā)展同步,避免常規(guī)的內容寬泛、形而上學等問題;在實踐課階段,可推行“真題真做、虛題實做、實地調研”等教學策略,將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化為與實際項目相結合,強化學生實踐體驗學習和實戰(zhàn)設計意識,提高活學活用、古為今用等能力。
目前,國內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在課程設置上通常采用三段式教學,即大一階段的專業(yè)基礎課,大二、大三階段的專業(yè)方向課及大四階段的專業(yè)實踐課。風水作為課程不能局限在單一時間段來完成,應融合本科四年的專業(yè)視角采用貫穿式教學方式,涉及風水的流派宗旨、形勢美學、經典案例研究、現代實際運用等內容,將知識點整合到相關設計課程和實踐課程中,加強風水知識與專業(yè)方向的聯(lián)系,在實際案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深奧艱澀的風水不是一件易事,本科開設的風水課程在內容上應更偏向基礎理論和實際應用方面,純風水理論應適當弱化,感興趣的學生可在研究生階段,根據對風水的理解及個人特點選擇更寬泛的學習內容。
三、風水課程的設置及內容
本科一年級主要通過秋季寫生進行實地感知,從中了解風水的基本流派及特點。環(huán)境設計類學生在一年級末通常會安排去外省寫生采風,常去江西婺源、安徽西遞、宏村等風景秀麗、明清建筑保留較完好的地方。這些地方整體規(guī)劃布局嚴謹,既講來龍,又講去脈,是中國風水村落的典型代表。風水術在其漫長的歷史變革中,曾出現過諸多流派,特別是鼎盛的唐宋時期,以楊筠松為代表的“形勢派”可謂為主流。該流派強調“山龍落脈形式”為主,因傳播地始于江西,故又稱“江西派”。形勢派注重在空間形象上達到天地合一,遵循“山環(huán)水抱必有氣”等規(guī)律。如果教師僅在課堂上枯燥的講授“龍、砂、穴、水、向地論”五訣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在外出寫生時依據實地實景進行具體講解,則既生動又讓學生印象深刻。
二年級主講風水基本理論。圍繞大一階段所了解的“形勢派”,以“陽宅”和“陰宅”兩個方面分專題進行研究。陽宅形法又細分“宅外形”和“宅內形”,“宅外形”是對宅外視野所及的范圍進行整體環(huán)境質量評估,常以“辨形”“察氣”兩種相宅手段,以及“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為主要內容,授課時需要將古代最佳城址、村址、宅址的風水圖配合以上要點詳解,再選取清代紫禁城的風水平面圖進行分析。“宅內形”是對宅院形態(tài)的規(guī)定,同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密切,主要是對尊卑大小、方圓整缺的權衡,可延伸到大三階段的室內設計方向課程中。在探討“陰宅”問題時,主要與我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聯(lián)系起來,所謂“圣水深壑,靈山翠微,億年安宅,鞏我丕基”,天子的靈魂要和山川大地相配相融達到永存,因而從風水的角度剖析帝王陵寢是對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綜合體現。帝王陵寢除了強烈的禮制色彩和大規(guī)模建筑群的空間組織處理方面的精湛造詣外,細致探究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有機結合,如何使整體環(huán)境賦予藝術感染力,是值得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學生傳頌的,經典案例可選用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北的清東陵等。
三年級劃分不同專業(yè)方向。本科階段主要涉及的室內設計包括家居空間和公共建筑空間。后者涉獵范圍更廣,內容更龐雜,因此在設置風水室內方向課程內容時,只選取家居空間進行深度剖析,主要從功能分區(qū)、空間流線、色彩照明等方面展開。比如,客廳的玄關設計、臥室門朝向的講究、老人房的燈光色彩、兒童房的書桌擺放的注意事項、廚房的布置、衛(wèi)生間設計中的禁忌,以及一些帶有美好寓意的物品與方位的配合問題。景觀設計方向則側重選址、擇向、營造、樹種的意蘊等方面,包括地理、氣候、水文等諸多因素的審辨和選擇,以及對應的優(yōu)化處理方法。比如“四靈獸地形”模式、“水口”序列,以及如何做到“藏風聚氣”等,運用風水知識對山水空間進行有效組合,從而形成錯落有致的景觀格局。
四年級階段,對風水有基本認知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專業(yè)方向的需要,把風水知識與操作方法直接作用于畢業(yè)設計作品中,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某個觀點展開進一步論述,以畢業(yè)論文或是期刊論文的形式完成。
結語
高等藝術院校是培養(yǎng)設計人才的搖籃,也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無論將風水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還是將風水作為一種普及學科,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審美價值,都體現了中國古代的生存藝術與規(guī)劃原則,將風水科學引入到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課程體系中可以使現代環(huán)境設計蘊含傳統(tǒng)文化美學,對推動當代藝術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鄭曙D,等.環(huán)境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
[2]王其亨,等.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2.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某男兩年前高考失利,之后逐漸出現不愿出門、少語少動,總是一個人悶在屋里發(fā)呆,有時可見自言自語、自笑。并且生活懶散,衛(wèi)生習慣差,對家人也漠不關心。后來被醫(yī)生診斷為“精神分裂癥”。
這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一個典型表現就是“宅”。但是這種“宅”的核心癥狀為孤僻懶散、社會功能退化、情感淡漠,是由疾病直接導致的社會功能損害,患者并不能意識到自己的異常。抑郁癥患者同樣會出現不愿出門,不愿交流,這是建立在抑郁癥導致的情緒低落、精力減退的基礎之上。此外,孤獨癥、社交恐懼癥、驚恐障礙等疾病的患者也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宅”。
但并不是所有的“宅”就意味著是精神疾病。比如自由職業(yè)者,包括自由撰稿人、網絡程序員、網店經營者等,他們的工作需要“宅”在家中,這不僅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更為他們的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我們認為,這樣的“宅”是完全正常的。
從上面的對比可以看出,疾病引起的“宅”是一種病態(tài)的表現,患者對此沒有自制力,屬于“被動地宅”。經過治療,隨著疾病的痊愈,這種情況會得到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將逐漸恢復。而正常人的“宅”,是一種他們樂意選擇的生活方式,屬于“主動地宅”。他們會認識到自己很“宅”,甚至了解“宅”所帶來的一些不良影響。
過分“宅”存在諸多隱患
根據網上調查,由于長期缺乏運動,飲食不規(guī)律,作息時間不穩(wěn)定,“宅男”“宅女”的身體狀況堪憂。他們身體抵抗力差,患有多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視力下降尤為明顯。此外,長期的“宅生活”使得他們過分依賴網絡,沉溺于次元文化(即動漫、網游、網絡文學等),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性格越來越內向,不擅長交流,喜歡逃避現實,甚至現實中和網絡中具有強烈的性格反差,逐漸形成自閉、偏激的性格和消極、退縮的生活態(tài)度。因此,“宅男”“宅女”更容易患抑郁癥、焦慮癥、社交恐怖癥、進食障礙、失眠癥等。
三類“宅”人需防心病
首先是青少年。因為青春期是各種心理問題高發(fā)的階段,他們尚未形成健全的人格,對外界不良因素缺乏抵抗,性格叛逆,極易沉溺于互聯(lián)網,不僅嚴重影響學業(yè),更會形成孤僻、偏激、厭世的生活態(tài)度。其次是性格內向的人。這類人本就不擅長交際,選擇“宅”來逃避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有人因此成為“剩男”“剩女”。還有一些全職主婦,由于沒有工作,長期“宅”在家中,思想與社會嚴重脫節(jié),和丈夫缺乏共同語言,導致家庭不和諧。這些都是容易“宅”出心理問題的人群。
適度“宅”有好處
“宅”一定是壞事嗎?不一定,甚至我們在生活中的某些階段還需要適當地“宅”。比如,很多學生要面臨考試,繁重的復習任務限制了他們的外出,只好“宅”在學校看書;而工作中,我們需要查閱資料,撰寫論文、書籍,為了使自己靜下心來,獲得清晰的思路和源源不斷的靈感,也要“宅”一下;有些人熱衷購物、聚會,但有時過度了,不僅浪費金錢,還增加了酗酒等風險,此時抽出幾天“宅”在家中,讓身心得以休息。所以,在繁忙的工作和社交之余,適度地“宅”能減慢生活節(jié)奏,有助于放松心情,緩解壓力,平和心態(tài),為進一步發(fā)展制訂良好的計劃。
“宅”還能做得更好
某位宅人有一張“快樂宅人時間表”。周一到周五下班后,他就會“宅”在家里。其中,四個晚上看動漫;一個晚上登錄交友網站,尋找適合自己的女友;周六下午和羽毛球協(xié)會的人打羽毛球,打完球一起吃晚飯;周日下午會會老友,晚上回到家里,例行寫周記,記錄心得。他覺得自己很適合這樣的“宅生活”,有獨處也有扎堆,有清靜也有熱鬧。
很多“宅男”“宅女”內心的根本問題是不積極、不自信。說得通俗點,就是有些事情想做,卻又不敢做,于是消極對待,畏首畏尾。而這張“快樂宅人時間表”,正好給我們很好的啟發(fā)。
生活要有目標 雖然這位“宅人”一周大部分空閑時間待在家里,但是他知道自己的情感需求,于是留出一定的時間進行各式各樣的交友活動,這樣就合理安排好了“宅”和“不宅”的時間比例。其實,對任何人來說,“宅”只是一種生活方式或生存狀態(tài),不是最終的生活目標。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自我成長的力量,對外界擁有各種各樣的期待和渴求。如果能找到生活的目標,給自己制訂一些計劃,并朝好的方面努力,就不會安于只待在家里。
“宅”得要健康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到飲食規(guī)律,營養(yǎng)均衡,睡眠充足,不久坐,不熬夜,不吃垃圾食品,連續(xù)上網時要注意用眼衛(wèi)生。同時,要積極參加一些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宅”得有收獲 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認識更多的朋友,獲得更豐富的知識與信息;還可以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如讀書、繪畫、書法等,既陶冶情操,又能修身養(yǎng)性。
關鍵詞:“九間堂”傳統(tǒng)建筑文化和空間繼承與回歸
引言
空間,是我們接受現代建筑教育時開始接觸到的詞匯。現代建筑的空間概念是以笛卡爾三維直角坐標系為背景,從牛頓經典力學的物理空間概念中演生出來的,它指的是經人建造的,從幾何化的物理虛空分劃出來的部分。
我國易經中早有“變易.不易.簡易”之說,在引發(fā)有中國特色的時空觀方面起著重要影響。無論古今,我國值得稱道的建筑與規(guī)劃大都體現了易經思想的精辟的空間概念。“變易”指建筑應順應時間,空間的變化,如季節(jié),氣候與地理環(huán)境等的變化。“不易”指在千變萬化中有不變的東西,例如無論建筑還是規(guī)劃,盡量滿足使用要求這點不會變易,建筑應盡量的考慮到滿足長時間的使用要求。“簡易”指好的建筑應該簡潔大方,力避繁瑣。
其實,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理論中,空間是被忽略的概念,這個被古代匠人們忽略的部分,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文人趣味的影響下卻形成了一些頗有意思的特征。前人的理論沿襲至今,再經后人的不斷完善,進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空間理論。
一、“虛”空間的比重
西方建筑注重營造建筑內部的空間,而中國古代建筑,似乎更加傾向于“室外”空間的營造,如庭院、天井等。老子的道德經中有一段話:“埏植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有;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對中國建筑中的虛實空間的地位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思想奠定了“虛”空間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地位。無論是宮殿,還是民居建筑,其建筑單體簡單明了,而整體建筑群則虛實并融,呈現出了豐富的空間特征。中國古代建筑設計以群體組織關系見長,將相似的單體建筑置于建筑群體之中,形成復雜多變的院落空間,體現出中國人獨有的整體的環(huán)境觀念。
“九間堂”承襲中國傳統(tǒng)園林大宅的建筑意象,從建筑布局、材料運用還 內庭式園林這三大中式要素中,都進行了自我反思和創(chuàng)新。通過不同的視角,從建筑、園林、文化、內蘊多個方面深入詮釋現代中式民居。其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明的研究,從“居無竹而俗”到“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從“君子擇鄰”到“智者樂水”,從“天圓地方”到“小橋流水人間”,對華夏民族五千年文明中提煉精粹的建筑文化,賦予了深層次的內涵,而不僅是簡單地借用了浮華的外表。
二、空間的秩序感
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整組建筑群,乃至整個城市、整個國家的建筑,都被一個統(tǒng)一的思想――禮制思想規(guī)范著。禮制思想強調一種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與下、主與從、內與外。就四合院來講,從照壁、垂花門、庭院、正樓到后院,軸線貫通,左右對稱。就故宮來講,通過對一條明顯的中軸線上的一系列建筑單體、院落空間的序列,建筑、空間序列的交替變化,使建筑群獲得一種節(jié)奏感,從而在雄偉壯麗的氣勢下,滲透出一種強烈的秩序感。
在中國的民居設計中,與宗法制度一樣,在一個群體中,無論是大的社會群體,還是宗族家庭的組織生活中都有縱向和橫向的坐標位置。在一組建筑群中,依然對應著這種縱橫排列的方位。由于這種組群的空間設計方式使單體建筑在群體的建筑群中的主次位置一目了然,甚至是點綴都清晰而秩序井然。
正是由于中式建筑物強調全面系統(tǒng)地呵護居所中的族群和家庭,以及從自然到超越自然的各個層面的信仰,因此,作為中式大宅,“九間堂”強調的是精神內涵――德威并舉的禮孝文化。但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設計建造具有中國傳統(tǒng)空間意境的住宅的同時,并沒有停留在對傳統(tǒng)作簡單的保留和復制“老古董”的層面上,“九間堂”將傳統(tǒng)文化和時代精神相結合,做到了有舍取的繼承傳統(tǒng)。理解中式宅院的精華,保留其中符合時代精神的部分,摒棄不合時宜的封建糟粕,在傳承中有所創(chuàng)新。
“九間堂”屋舍自帶一個庭園的設計,將主人的私密生活獨立于客人的視線之外。玄關處的隔斷近似于傳統(tǒng)的照壁,從室外過渡到室內,略做了一處停頓。但正如“禮”有“樂”的相對一樣,宅院也并非處處設限,它必會有“和”與“同”的釋放。因此,在起居之外,會有主客“同樂”的客廳;私密的庭園,也會出現祖孫共用的“天倫之樂”。轉過玄關以后,隔池相望的大宅就兀自呈現在眼前,明亮開闊,一份由衷的因一段壓抑之后也會驟然而起。這就是中國人所尊崇的建宅哲學:對外不事張揚,與內則自成天地,先須克己,而后隨性。
三、空間的內向性特征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有言:“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而大陸國家的人民易滿足,不喜變革,重農業(yè)而輕商業(yè),喜定居不喜漂泊。”因此在古代中國,自然而然形成了以家族為中心內向性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在建筑上則表現為內向性的特征――人們用高高的圍墻把內部空間包圍起來,形成內向的空間。在一組單體建筑圍合出的群落建筑群中,建筑的群體呈現出內向的獨立的性格特征,而在這種群體的布置組織關系又和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形成思想和物質的對應關系,而這種對應關系又是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的之間的對應關系。是文化意識在物質生活中的升華。
“九間堂”的建筑主要是在平面上延伸,從單棟房屋來看,多為長方形。簡單規(guī)整、卻各司其職,由院墻為何而成一個空間功能豐富的建筑群。從空間上講,國外的建筑處于空間中央,是“向外看”的,而“九間堂”的中式大宅,建筑在周圍,空間是通過建筑物圍合而成,是“向內看”的,有相當一部分的住宅中心設有天井,人對其所處的土地、空間有強烈的歸屬感,這正與中國五千年的農耕文化息息相關。“九間堂”的內庭私園,在自己的生活居地經營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環(huán)境,正所謂“雖由人作,宛如天成”。
四、空間中的時間觀念
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空間的營造,非常關注人在移動中的體驗。在園林建筑中,廊引人隨、步移景換;在官式建筑中,建筑空間變化的節(jié)奏感也是在人通過軸線時得到的一種心理感受。
在建筑空間組織設計中,建筑以群體取勝,注重群體的組織關系。同時,也注重與環(huán)境的關系,虛實結合,以內斂的線條與大地相依,橫向鋪陳的組織形象體現了與自然相適應的相協(xié)調的觀念。而建筑外部造型是虛實相濟,輪廓柔和,線條流暢。屋頂設計為反曲線和輕巧多變的翼角,表現出與自然協(xié)調的觀念。在建筑設計中注重與周圍環(huán)境山水樹石之間形成和諧一致的關系,形成中國所特有的人與自然樸素的哲學美學觀。
“九間堂”講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園林建筑作為藝術強調意境,園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種建筑和它們所組成的空間不僅是一種物質環(huán)境,而且是一種精神環(huán)境,一種能給予人們思想感悟的環(huán)境。“九間堂”別墅精妙的布局更讓人、宅與自然合一,其中式園林建筑按照不同的需要,穿插安置不同形式的功能空間,建筑物之間用曲折的小徑、優(yōu)雅的游廊連接,創(chuàng)造出具有不同景觀的景點:它們或是古木一棵,或是翠竹一叢,或移境或借景,安置得宜,在有限的范圍內,擴大了自然空間。
結語
住宅是居住者生活模式和審美習慣的體現,設計符合中國人自己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等的要求,也體現了中式設計的獨特之處,處處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源遠流傳的美學光芒。西方設計界流傳著一個觀點;沒有中國元素,就沒有貴氣。中式風格的魅力可見一斑。隨著中式文化的復蘇,中式文化在設計界也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論文摘要: 金華文物古跡眾多,擁有豐富的實踐資源。通過對文物古跡現狀的社會調查,學生能掌握基本的社會調查方法,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激發(fā)愛鄉(xiāng)熱情和建設家鄉(xiāng)的使命感,樹立自覺保護文物古跡的意識。
探究式學習,或稱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立主題,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地發(fā)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情感與態(tài)度,特別是發(fā)展探索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它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其特點是自主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探究式學習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奠基性的價值。處處留心皆學問,從生活實際入手,有利于開啟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窗戶,開拓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視野,激發(fā)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開展探究學習的欲望。
金華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古跡資源十分豐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6處:市區(qū)的侍王府、天寧寺大殿、鐵店窯遺址和法隆寺經幢;東陽市的盧宅、土墩墓群;義烏市的古月橋、黃山八面廳;蘭溪市的諸葛長樂明清古建筑群、芝堰村古建筑群;武義縣的延福寺、俞源村古建筑群;浦江縣的鄭義門古建筑群、上山遺址;磐安縣的玉山古茶場、櫸溪孔氏家廟。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2處,即市區(qū)八詠樓、法隆寺經幢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33處,即通濟橋等。武義縣的俞源和郭洞是2003年國家建設部公布的首批1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之一。以這豐富的古跡資源為載體,可以開展探究學習。
一、圍繞古跡,確定探究主題
教師可以提出探究方向,如:“金華文物古跡眾多,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金華的文物古跡情況。”確定研究方向,讓學生設計問題或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關于金華文物古跡的某方面情況,然后讓學生討論投票確定共同的探究主題。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金華有哪些文物古跡?”“金華文物古跡有什么特點?”“金華文物古跡是怎么保存下來的?”“金華文物古跡在保護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金華文物古跡的保護遇到了哪些困難?”“你認為除了各省、縣、國家級文物古跡外,還有哪些值得保護的文物古跡?”
根據同學提出的這些問題,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之后形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金華有哪些文物古跡?”這樣的問題太淺顯,沒有探究的趣味性;“金華文物古跡有什么特點?”這問題太專業(yè),難度太大,容易打擊同學探究的積極性;“金華文物古跡是怎么保存下來的?”和“你認為除了各省、縣、國家級文物古跡外,還有哪些值得保護的文物古跡?”這兩個問題范圍很廣,適合探究,但需要大量的實地考查,研究成本對初中生來說可能太高,所以選擇的學生較少;“金華文物古跡在保護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和“金華文物古跡的保護遇到了哪些困難?”這兩個問題有共同性,是針對古跡保護過程當中的某一方面展開的,可以看作是前兩個大問題的子問題,相對可行,所以最終大多數學生把票投給了這兩個問題。因此,最終確定探究主題是:金華文物古跡保護過程中的問題。
二、分析主題,確定探究方法
學生認為對“金華文物古跡保護過程中的問題”的探究,發(fā)現問題只是任務的一部分,解決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金華的文物古跡能妥善完好地長期保存,讓后代子孫瞻仰研究才是最重要的。
根據探究內容選擇探究方法,學生提出了一些想法。有的認為可以訪問文物古跡的管理人員,有的說可以利用網絡查找相關信息,有的說可以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古跡實地考查,也有的說可以進行問卷調查。
當說到問卷調查的時候,很多學生提出了質疑。質疑的學生認為,探究主題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性,問卷對象該如何選擇是個大問題:如果隨意抽取學生或普通市民可能收集到的知識一些猜測并不能如實反映現實問題;如果針對專業(yè)人員如古跡管理人員,直接訪問可能獲取的信息會更多,而且不必浪費問卷的精力和資金。
最終,學生們決定采用訪問法、實地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在確定探究方法的同時,引導學生注意這些方法實踐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訪問時,要有禮貌,提問要言簡意賅,可事前準備好問題;實地調查時要觀察仔細,從整體和局部來看問題……
三、分組實踐,形成探究成果
根據地域的遠近,學生自由組合,形成探究小組。各個組根據組員的能力情況進行簡單的分工,如采訪人、網絡資料收集人、資料匯總人、報告展示人等。最后,展示各組調查情況,由各組代表介紹各自的成果。
“我們通過上網查詢和實地參觀,了解到金華名勝古跡數不勝數。像天寧寺大殿、蘭溪諸葛八卦村、義烏故居、東陽盧宅、磐安明建昌文塔……
就以盧宅為例,它坐落在東陽市區(qū)東門外1公里的盧宅村。當地盧姓居民,八百年來在此聚族而居,是典型的封建家族聚居點。祠內有工字形平面的肅雍堂,建于明景泰七年,至天順六年,建筑上有精美的木雕和彩繪。
可是,如此杰出的木雕建筑,在歷史的洗滌、風雨吹打下,還能風采依舊嗎?所以當下該解決的難題就是如何更好地保護遺跡。
我認為,古老的文明是一定要妥善保護的,人類要從自身做起,杜絕私欲,盡己所能,保護文物;其次,政府也要出錢出力,以現代化手段加以保護,不要讓它成為‘世紀遺憾’。朋友們,行動起來。愿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能欣賞到歷史留給我們的‘佳作’。”
“金晗小組的報告發(fā)人深思,他們的倡議感人肺腑,可見他們是用心去關心愛護身邊的文物,下面哪個小組再來展示你們的成果?”
“我們調查的是金華市區(qū)的八詠樓,該樓造型典雅,風格古樸,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千古風流的八詠樓,如今因為游人過多,八詠公園內的一些設施被人為破壞,地上還有游人亂扔的垃圾。我們認為應該禁止游人亂摸文物,設立相關保護條約。在道路上多設垃圾箱并豎路牌,提示游人注意保護公共場所的衛(wèi)生。
調查后,我們感受很多。中華民族的古文明就像明珠閃耀在世界的東方。然而,由于保護不力,總有些文明漸漸離我們遠去。身為華夏兒女,我們真應該為它們做些什么。”
還有吳迪組發(fā)現蘭溪諸葛八卦村地面有很多口香糖殘渣;一些老房子因為改裝,原有的一些牛腿裝飾已經殘缺……
從探究成果展示中,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學生那強烈的使命感,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和鍛煉,保護文物古跡成為了學生自覺的意識。當然,我們也可以發(fā)現一些問題,有的組與探究主題聯(lián)系不緊密,有的組個別學生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真正參與;有的組淺嘗輒止沒有深入研究等。雖然在利用古跡資源開展探究實踐的過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問題,但我認為,教師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求全責備,只要學生努力嘗試,廣泛參與,積極探究,就應該給予肯定評價。當然,對于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也應當做出適當的引導。
參考文獻:
[1]初中綜合實踐活動手冊.教師用書.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金華市教育局.錦繡金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論文關鍵詞:傳統(tǒng)民宅;倫理文化;傳承
1傳統(tǒng)民宅建筑中的倫理文化
建筑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載體之一,它以“文化紀念碑”的形式成為文化的象征,記載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倫理文化的演變歷程。沒有哪個國家的建筑在功能認識和處理上能夠具有像中國傳統(tǒng)建筑那樣強烈的倫理性。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中,建筑從來都不只是單純?yōu)榱司幼 ⑹褂茫侵刃颉嗔Α⒍Y儀、道德的體現。
1.1天人合一的倫理觀念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富康安逸。”無論在晉中,還是在皖南,傳統(tǒng)村落大多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形成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這些講究對于村民的實際生活未必會起到多少實際的作用,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山環(huán)水繞、藏風聚氣則是天地保佑的象征,同時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建筑學意義就在于建筑物要適應當地的地理氣候特點,順應自然規(guī)律,從而實現“回歸自然、回歸環(huán)境、回歸人性”的建筑設計思想。
1.2以“禮”為核心的倫理秩序、
古代宗法制度下,封建禮教倫理的教化功能實質上超過了建筑的實用價值,傳統(tǒng)庭院式住宅嚴格的格局布置實為社會禮儀、等級秩序等禮制文化的深刻體現。以華北地區(qū)傳統(tǒng)住宅建筑的典型北京四合院為例,主要建筑物如廳、堂、長輩住房等,排列于中心主軸線上,附屬房則位居次軸,軸線上的房屋布局一般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正高側低”為原則,其方位設置并不是出于考慮朝向與通風,其用途安排也完全不必顧及動靜、潔污、主輔分離的功能結構,甚至其名稱也與實際的使用無關。一切秩序只恪守一個唯一的標準,那就是嚴格的倫理分區(qū),其特點就是明確體現尊卑、長幼有序,男女、內外有別的人文倫理秩序。
1.3美輪美奐的倫理意境
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與美學思想強調“形神兼?zhèn)洹薄ⅰ皻忭嵣駝印保浴耙饩场弊鳛楦鞣N藝術作品(包括民宅建筑作品)追求的目標。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藝術構思,尤其注重將建筑的客觀功能與人的審美心理相融合,借助建筑的形式暢神達意,抒懷。我國傳統(tǒng)民居以其千姿百態(tài)的造型,意味深長的情境給人以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獨特印象。她的魅力,既表現在個體外部形象的構造形式、也表現在變幻萬千的整體組合氣勢,以及生動絢麗的色彩、裝飾和細部構件的巧妙精美,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韻味的美學風格。
2缺失的又化
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居住模式國際化已成潮流,世界各國以戶為單元的普通住宅樓已無本質上的差異,僅是建造標準因經濟狀況而不同。又由于大部分住宅建設項目給出的設計條件大同小異,尤其是量大面廣的多層和小高層住宅,有些設計者不作深入的項目研究,不去挖掘項目的特點,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相似的工程設計,導致住宅千樓一面,缺乏個性和本土特點,失去了地域性的標志,失去了幾千年來形成的地方建筑風格,也淡化了我國豐富多彩的建筑藝術。這其中西風盛行,尤其是中高層和高層住宅似乎非洋不可,甚至連名稱都洋了起來,這在受外來建筑文化影響較深的城市尚有情可原,但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璀璨的歷史名城卻難以讓人接受。還應該指出的是,一些項目的盲目抄襲不僅失去了應有的特色,也背離了建筑項目應有的內涵,更無建筑文.化可言。
由于傳統(tǒng)和現代之間的矛盾,因而提出了如何將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同現代建筑結合起來的課題。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輩建筑家將中國建筑史引向了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但這個課題還不曾解決。經歷了30年代的“中國固有形式”、50年代的“民族形式”和后來的“民族風格、地方特色、時代精神”等建筑文化的探索,其前景仍舊不明朗。而近來,住宅樓市強勁的歐陸風更是虎虎吹來,一時間,美式洋房、北歐風情、法式設計紛紛登場,大有席卷整個樓市之勢。這使得復興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道路更加漫長而艱巨。建筑是屬于社會的.屬于人民大眾的。因而,要建造出有中國特色的建筑,需要建筑師、工程師、業(yè)主、開發(fā)商的共同努力和協(xié)調合作。梁思成先生曾對建筑系畢業(yè)生說過:“非得社會對于建筑和建筑師有了認識,建筑不會得到最高的發(fā)達。……如社會破除(對建筑的)誤解,然后才能有真正的建設,然后才能發(fā)揮你們的創(chuàng)造力。”
3傳統(tǒng)倫理文化在當前住宅設計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雖然將傳統(tǒng)建筑文化與當前規(guī)模化生產的住宅相結合的理論還不充裕,但通過透析蘊含在傳統(tǒng)民宅中的倫理功能,加之大量的創(chuàng)作實踐,我們還是可以探索出許多有價值的經驗可供參考。
3.1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現代倫理觀
像古村落這種山水田園般的人聚空間和生活場景所蘊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大大提升了人居環(huán)境的景觀層次和生存品質,在今天,這仍然是都市人的理想王國。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這一觀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國所接納,并發(fā)展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觀——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住宅設計中,要體現可持續(xù)發(fā)展主題,就必須推行可持續(xù)傳承的文化主題,綠色建筑、綠色文化、綠色思想等都是我們應積極思考的新課題。住宅不僅是生活中的購物大件,更是人類文化主題中極其重要的創(chuàng)造地及承載區(qū),只有在挖掘先人文化瑰寶的同時,融入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主題思想,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才是當前及未來住宅發(fā)展的新趨勢。
比如.在房地產開發(fā)過程中盡量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不被破壞,盡量靠近生態(tài)公園、山坡,充分利用項目的地理優(yōu)勢及景觀資源。為居住者打造一個自然、綠色、環(huán)保、生態(tài)的居住環(huán)境;在建筑設計上將綠色引入庭院、引人住宅,比如將多層住宅的門廳擴大而布置成空中花園,把傳統(tǒng)的庭院由室外地面移至室內和空中。不但可以很好地實現庭園綠化從室外到室內的延伸,還有利于客廳和餐廳通風換氣、采光和降溫等室內微氣候的調節(jié),改善了居室的居住環(huán)境;或者將花草叢中帶有微型水景的小品引入廳堂,既方便實用,給居住者帶來了綠色,又經濟實惠,避免了因制造庭園綠化而帶來的建筑面積。
3.2以“禮”還“理”的倫理秩序
如果說尊卑有序、男女有別的倫理秩序是封建禮制的產物,是古代民居建筑布局設置的宗法體現,那么,在今天,傳統(tǒng)的“禮”應順應時代要求,剔除不合理的家族倫理觀念,取而代之的應是以人文本、合理有序的“理”性秩序,變“禮”為“理”。在住宅建筑的格局、平面空間中,這個“理”字主要體現為——尺度要適當合理,功能分區(qū)要清晰合理,交通路線要便捷合理。
3.2.1尺度適當合理
住宅是居住休養(yǎng)生息的安樂窩,其尺度應小而宜人,富有人性化和親和感,不宜尺度過大,尺度過大形成的大面積、大空間不僅加大各項開支,造成個人經濟和社會資源的浪費,而且也失去了家庭應有的溫馨感。普通標準的家庭住房面積在120平方米左右.如設計合理就已很舒適了。住宅的進深與開間應根據住房面積的大小測算出最佳合理值:進深太大,內部空間采光通風條件差,進深太小出房率低,結構浪費,不宜保溫隔熱,室內空間也不好劃分:開間以大為好,可靈活布置各功能空間,大的程度要符合結構上經濟性的要求,開間過小室內空間窄長使用不便。各功能房間的面積分配要均衡合理:各功能空間除確保最低使用面積之外,還應使房間平面的長寬比例合理、房間形狀方正,以方便使用。層高則應根據戶均住宅面積和套內最大功能空間面積來確定。
3.2.2功能分區(qū)清晰合理
公共活動區(qū)、私密休息區(qū)、輔助區(qū)要分區(qū)清楚、位置得當,避免使用中的交叉干擾、視線干擾、噪音干擾、氣味污染。要爭取臥室、起居室、廚房和衛(wèi)生間的“四明”,保持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條件,保證住宅的衛(wèi)生質量。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住宅功能空間將進一步細化。比如,隨著家庭辦公的出現,要求住宅中增加相應的工作室;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豐富,專用的家務室已成必須;隨著社會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家庭中設置陽光室供老年人休閑已成時尚;如此等等。
3.2.3交通路線便捷合理
合理地安排各功能空間的位置,可縮短戶內的交通路線,減少交通所占的套內面積。交通路線的長短還與住宅的進深與開間的尺度比例有直接關系,當比例得當時交通路線最短。
3.3富有地域特色的倫理風格
中國傳統(tǒng)民居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建筑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我們應從民居建筑中繼承經過長期檢驗后留存下來的寶貴設計遺產,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營造應用現代建筑材料和現代建筑工藝、滿足人民群眾現代生活方式、體現傳統(tǒng)建筑風貌的現代風格建筑。
七、文學
251《遼金元文學研究論叢》,高人雄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252《宋遼金元歌謠諺語集》,程杰、范曉婧、張石川編著,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
253《古詩行旅:宋遼金卷》,馬世一編著,語文出版社,2014年。
254《故事里的文學經典:遼金元文》,張增吉著,蘭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
255《故事里的文學經典:遼金元詩》,慶振軒、牛思仁著,蘭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
256《中國故事:遼金卷、元代卷》,萬方著,江蘇美術出版社,2014年。
257中國文學五千年:遼金元》《上、下冊),四川美術出版社編,四川美術出版社,2014年。
258《遼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整體評估與價值發(fā)掘》,蔣振華,《學術研究》,2014年第1期。
259《對當前可知遼金女性作家及作品資料的分析和比較》,王榮華《遼金元文學研究論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260《論遼金時期渤海遺民詩文的三種特質》,宋巍《渤海大學學報x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261《黃龍戲遼金史劇的悲劇性研究》,潘薇、楊雅婷,《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262《論遼代文學翹楚——蕭觀音詩詞的藝術特色》,蘇婉環(huán)《北方文學》《中旬刊),2014年第8期。
263《品評遼代詩壇的一座高峰——從<焚椒錄>看蕭觀音的文學成就》,陳姍姍《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264《生機與匯流:民族文化交融中的遼金元詩歌》,張晶《遼金元文學研究論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265《遼代騷體詩與歌行體詩藝術探析》,張偉紅《長城》,2014年第12期。
八、宗教
266《普天佛香:宋遼金元時期佛教》,熊江寧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
267相契與互融:遼代佛儒關系探論——以石刻文字資料為中心》,張國慶《浙江學刊》,2014年第5期。
268《遼代佛教世俗表象探微——以石刻文字資料為中心》,張國慶《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
269《遼代佛教信徒持齋與禁屠考略》,張國慶《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4年第2期。
270《通過鮮演的事跡看契丹遼)后期政權下的學僧和佛教》(日)藤原崇人著,姚義田譯《遼金歷史與考古》第五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14年。
271《契丹遼)的授戒儀與不空密教》‘日)藤原崇人著,姚義田譯《遼金歷史與考古》(第五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14年。
272《10-12世紀中國北方民族的佛教思想與文化認同》,袁志偉,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273《涅槃道場與僧傳敘事》,王磊《漢語佛學評論》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274《中晚唐幽州地域禪宗考述》,尤李《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第4期。
275《略論遼金時期佛教在北京地區(qū)的發(fā)展》,安寧《民族論壇》,2014年第7期。
276遼代燕京地區(qū)佛教研究》,李俊琴,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277《從金人王寂所記佛寺、高僧看遼金佛教文化傳承》,王彥力、吳鳳霞《北方文物》,2014年第3期。
278《遼金時期渤海遺民佛教信仰淺談》,李智裕、苗霖霖《遼金歷史與考古》(第五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14年。
27 9《遼金時期東京地區(qū)渤海遺民佛教信仰初探》,李智裕、苗霖霖《東北史地》,2014年第1期。
280《佛教傳入遼朝原因及來源探析》,孫國軍《赤峰學院學報x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281《論遼代的觀音信仰》,徐效慧《遼金歷史與考古》(第五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14年。
282《論佛教與遼朝政權的興廢》,王麗歌《蘭臺世界》,2014年第28期。
283《崇佛”政策與遼代滅亡的因果探析》,胡躍豐、陳清春《蘭臺世界》,2014年第33期。
284《從石刻史料看遼代女性的崇佛》,呂富華《蘭臺世界》,2014年第30期。
285《房山云居寺遼代刻經述略》,王德朋《蘭臺世界》,2014年第24期。
286《淺談山西天鎮(zhèn)地區(qū)在遼代的佛教發(fā)展情況——以慈云寺為例》,張峰《黑龍江史志》,2014年第17期。
287遼代佛教刻經述略》,孟亮《法音》,2014年第7期。
288《赤峰地區(qū)遼代、清代時期的佛教寺廟文化調查》,雪蓮《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1期。
289《遼三彩與佛教文化》,李慧凈、李曉艷《收藏》(拍賣),2014年第8期。
290《試論景教在遼金的流傳》,陳廣恩《暨南史學》(第九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
九、歷史地理
291《遼宋夏金時期鄂爾多斯高原的行政建制》,保宏彪《西夏研究》,2014年第3期。
292《宋遼夏金政權在鄂爾多斯高原地區(qū)的疆界變遷》,陸瑤,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293《11-13世紀初鄂爾多斯高原及其鄰近地區(qū)城市地理研究》,婁娟娟,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294《遼代白川州沿革及其經濟文化發(fā)展》,任仲書、洪嘉璐《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295《通州、長春州與泰州簡析》,張福有《地域性遼金史研究》(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296《論科爾沁地區(qū)在遼代的重要地位——以長春州為侈1》,孫立梅、鞠賀《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
297《黃龍府”若干問題述論》,姜雅迪《長春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都城
298《沈括、陳襄使遼所達單于庭”今地考——兼論沈括、陳襄二使者在巴林的行程、頓舍等問題》,王玉亭、田高,《遼金歷史與考古》(第五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14年。
299《金代詩人筆下的遼上京故地風貌》,張興國、于靜波《大眾考古》,2014年第11期。
300《兩度為都的也迷里古城》,劉向暉《新疆地方志》,2014年第2期。
301《試論遼朝京城體系演變過程與特點問題》,孫偉祥《東北亞研究論叢》(第七輯),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
302《對契丹西樓”的新認識》,劉一《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年第1期。
303《遼代上京道烏州考》,劉喜民《地域性遼金史研究》(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304《赤峰地區(qū)遼代城鎮(zhèn)分布及其文化屬性》,張瑞杰,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305《遼代饒州城址相關問題》,李非《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306《遼代饒州相關問題研究》,李非,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307嫩江流域遼金古城初步研究》,劉加明,大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308《城四家子古城的興衰》,宋德輝、宋美萱《地域性遼金史研究》(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309《遼泰州故城建筑時間考》,孫文政《地域性遼金史研究x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310《朝陽縣大青山城址略考》,杜曉紅、宋艷偉《遼金歷史與考古》(第五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14年。
311《遼代錦州城市建置與區(qū)域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任仲書、高玉平《東北史地》,2014年第4期。
312《牡丹江流域遼金時期女真筑城分布研究》,王禹浪、于彭《滿族研究》,2014年第3期。
313《遼代木葉山淺析》,劉喜民《地域性遼金史研究》(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314《遼代馬盂山考》,汪景隆《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7期。
315《遼代馬盂山考》,汪景隆《松州學刊》,2014年第4期。
316《遼中京馬盂山峰)及其狹義廣義域考》,胡廷榮、李俊義《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9期。
317《遼代興道兩朝冬捺缽駐地中會川”再考》,李旭光《東北史地》,2014年第5期。
318《遼代大凌河流域手工業(yè)探析》,肖忠純《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32《遼代對草原絲綢之路的控制與經營》,武玉環(huán)、程嘉靜《求索》,2014年第7期。
323《遼代東西交通路線的走向——以可敦墓地望研究為中心》,鐘焓《歷史研究》,2014年第4期。
324《陳襄使遼終點及其前五驛館和路徑考》,胡廷榮、李義《地域性遼金史研究》(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十、考古
325《遼代貴族喪葬制度研究》,內蒙古博物院編、鄭承燕著,文物出版社,2014年。
326《林東遼代遺跡踏查記》(日)三宅俊成著,戴岳曦譯,李俊義等校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年。
327東蒙古遼代舊城探考記》(法)閔宣化撰、馮承鈞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328《走進千年遼上京》(全三冊),劉喜民、劉浩然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年。
關鍵詞:語言學 語用學 語篇分析
1、教學內容傳統(tǒng)課本基本上以微觀語言學為主,按結構語言學思路編排內容,從語音學、音系學、形式學、句法、語義學,一直到語用學和語篇分析。教學內容的改革是大多數學者的主張,如白郁(2007)認為應以語言哲學意義、語言與大腦及認知關系、語言學發(fā)展簡史、宏觀把握語言學真正意義等四方面為重。還有學者認為增加課外閱讀材料以改進教學內容,如王揚(2004)和吳格奇(2005)主張選用有助于學生理解基本理論、概念的材料、輔之以拓寬視野的補充材料。還有以宏觀還是微觀語言學內容作為教學重點的爭論:“微觀”派認為語言內部分支是語言學的基礎內容,課時分配比重要大;“宏觀”派認為基礎部分簡單,學生可自學,重點應是宏觀介紹;“中間”派是既注重基礎又考慮涉獵面。但筆者認為,各高校層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統(tǒng)一規(guī)定教學內容不足取。近5年教學實踐告知以微觀語言學為主,即語言學內部分支的理論、研究、及應用。如在處理詞形學時,適當介紹詞的研究現狀,對象我校這種以師范專業(yè)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專學生而言,無論是提高職業(yè)技能還是英語水平都相當重要。我校地處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適當添加西部少數民族語言的相關研究,如方言特點、語言遷移現象、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也應在緒論部分增加語言學史和語言哲學等內容,讓學生了解語言學理論和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及語言與哲學的密切關系。此外適當介紹結構、認知和功能語言學這三大學派的相關內容也有必要。總之,就像百貨商場的陳列員,教師將所有商品分門別類、有條有理地展示,學生自然會依據具體情況取舍。教師侍機提供論文命題,使學生的探索與發(fā)現隨著課堂內容的進行而深化。著名學者趙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級生》就曾列出了20個作為語言哲學研究對象的話題,且認為是“震撼靈魂”,不可能不為之心動的命題。
2、教學方法該課程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有關研究一致認為必須改進該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建構語言及語言學知識。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動典型例子,結合歸納法和演繹法講解理論要點和難點;王揚(2004)主張采用傳授型和討論型相結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張研究型教學模式,“設境”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強烈求知欲。總之,避免教學方法的單一,努力激發(fā)學習動力。啟發(fā)式和發(fā)現式方法講解基礎知識和理論要難點;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務(個人任務和小組任務);大課堂講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與步驟;小課堂任務分配型方法,使教學達到“魚”、“漁”兼授效果。如語言學緒論之后,成立 “Study & Research Group”,提供6個topics:1)Language Changes;2) 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 Pragmatic Failure.2周時間準備15分鐘ppt陳述,5分鐘小組同學共同回答相關問題,并建立QQ群,隨時聯(lián)系。教師僅為任務的布置者、監(jiān)督者、幫助者和評定者,并鼓勵學生撰寫論文,或推薦給學術期刊,或為畢業(yè)論文的一部分。如一組學生在講“語用失誤”時,列舉了電影、小說、校園、網絡等許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夠透徹,教師可適時適當加以補充、提示和參加討論,既融洽了氣氛和師生關系,又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讓學生隨時記錄和關注身邊的語言現象和語言事情,并聯(lián)系到語言學理論,如,“山寨”、“客”、“剩女”、“宅男”等新詞新語收集,以討論詞的構詞理據。雖在探索中有難度,可介紹期刊網、萬方數據庫等資源;也可大膽與相關領域的教授或專家電郵尋找答案。為形成質量較高的論文打下了基礎。這些都說明:語言學課程的終極目的不是講授具體的理論知識,而是讓學生能意識到語言現象的存在,能對之產生興趣,并發(fā)表自己一定的見解,使自己作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語言研究的大環(huán)境中去。
參考文獻:
[1]白郁.英語本科語言學教學的重新定位[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
[2]潘之欣.關于高校英語專業(yè)“語言學導論”類課程設置的調查 [J].外語界.2002.
[3]鞠玉梅.以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基礎的語言學導論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構建[J].外語電化教學.2007.
[4]王宗炎.語言學.它的歷史.現狀和研究領域 [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
[5]王揚.高校英語專業(yè)語言學課程教學初探[J].外語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