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5: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一年級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 分組學習 研究
一、實行小學語文分組學習時常見情況分析
現就結合教育實際,談一下小學語文分組學習時的一些情景及情況,提出一些問題,并探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小學語文分組學習,一則為了提高孩子們的語文學習興趣,提升孩子們的語文水平;二則為了增強孩子的合作意識、紀律意識和團隊意識。
1、問題情景
在小學一年級的學習階段,所有的教育者都知道,這時的孩子們還不十分懂得遵守課堂紀律,所以在實施分組教學之前,更要懂得把紀律先調整好,好的課堂紀律是實現分組學習的第一前提。除此之外,在學生們對分組學習的意圖貫徹的不到位、不徹底,例如,在實行《烏鴉喝水》學習感受的分組討論時,有的學習小組開始進行,有的學習小組還在東張西望,不知道如何學習討論,或者應該做什么。
2、相關事件
在小學低年級實施的分組語文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已經強調或者要求得很明白,但是依然有學生在舉手詢問相關的事宜,有的問題甚至是剛剛講過或者強調過的,這是就需要廣大教師要用耐心和愛心去一一告知、一一的重復解釋一遍的,從而確保此次分組學習的成功,也是為了保證小學語文分組學習的有序性。
3、教學困惑
這時教育工作者就會針對這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課時產生困惑。困惑一,就是孩子的紀律如何保證;困惑二,就是如何在強調教學任務和目標時一次性告知,或者如何能少告知幾遍;困惑三,就是如何把稍微明白事理或者理解能力稍強的孩子均衡劃分,從而確保各個學習小組的力量都是相對均衡的,這樣更有利于有序性語文教學的開展。
4、教學改革政策及法規要求
希望學校在小學語文分組教學實施的初期,對課堂力量予以適當的增強,或者實行大班額學習嘗試,這樣就可以有2―3名教師共同服務于教育教學。總之,小學語文分組教學中,教學力量不足是一個主要的困難,再則就是學生們課堂紀律的問題。
5、需要解決的問題
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一一解決:孩子紀律的問題,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注意對孩子們在平時紀律強化、群體性的紀律意識提高和訓練,從而滿足日常分組教學需要,也要確保語文課堂教學的有序性;教學力量不足的問題,需要校方和班級之間互相幫助和協調,解決初期開展分組學習不好管理的問題;需要多次告知的問題,這就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學中注意觀察,把了解能力強、學習成績強的同學,均衡地分布到各個小組中去。
二、研究范圍、方法、周期、步驟
研究范圍:南充市順慶區漁溪鄉小學一年級學生。
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法、觀察法、對比研究法、經驗總結法、教育實驗法等。
研究周期:2013年12月到2014年6月。
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2013年12月),通過多方的調查論證,經區教育部門、校重要領導同意,決定在小學一年級六個班級中實施小學語文分組學習實踐活動。
新的課程標準已將估算作為一種運算技能和能力來要求。估算應作為小學數學教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來培養。因此,學生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的養成,對于提高他們觀察、處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1.有助于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整體感。2.有助于增強學生行為的計劃性。3.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觀察力。4.有助于學生養成對計算結果的檢驗意識。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往往把握不好估算教學的要求,出現各種教學誤區,嚴重影響了估算教學的質量。而學生們通常也不知道在什么情況下用到估算,估算到底有什么作用,嚴重缺乏估算意識。
千里之行起于“思”,鑒于以上種種情況,筆者認為在估算教學中,要切實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最重要的是使他們在思想上接受估算,喜歡估算,會用估算。這就使得轉變教師的估算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估算學習和運用意識顯得至關重要。那么,如何在低年級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估算的價值,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而提高他們的估算能力呢?
1.教師轉變觀念,重視估算教學
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與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估算教學意識的強弱。教師要重視估算教學,并把估算意識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當中,首先要考慮到教學目標,如果把目標定位在今天就教會往大估,或是見到“大約”就要估算,做一些機械的訓練,可能就會給學生形成一種錯誤的定式。(教學論文 )而我們想要的那種估算的意識,是如何培養學生這種近似的意識,這是我們數學教學本身發展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應該作為我們重要的教學目標來進行實施。
2.感受估算價值,培養估算意識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讓學生通過學習逐步感悟到估算的必要性和優越性就顯得猶為重要。
2.1讓學生認識到有些問題的解決不用精確計算,估計一下就可以了。如第五冊教材中有這么一道題:有一座承重為1噸的橋,下面哪幾只動物可以一起通過?大象500千克、熊180千克、牛120千克、獅子240千克、馬200千克。在這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感受到諸如此類問題估算比精算更方便。再者我們也可以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認識到在無法進行精算的情景中,往往需要估算。如“小明去書店買書,《格林童話》2■.00元;《十萬個為什么》68元,媽媽給了他100元錢,夠嗎?”在這個情景中,《格林童話》價簽上的個位數字看不清了,學生不能順利計算,于是試圖思考另外的策略。果然,陸續有學生的思維轉向估算:《格林童話》的價格是20多元,就算把它看成30元,30+68=98(元),媽媽給的100元也夠了。
2.2讓學生體會到估算可以提高計算的正確性。計算前進行估算,可以估計出大致結果,為計算的準確性創設條件,計算后進行估算,能判斷計算有無錯誤并找出錯誤的原因,及時糾正。教學時,我們可以針對性地設計一些題目。如:你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的題目是對的還是錯的嗎?為什么?150×6=630201×6=126832÷4=24597+268=755學生通過估算、比較,得出結果相差很多,學生體會到了估算好處,在以后的筆算中明顯增強了估算的意識,錯誤也越來越少。
2.3讓學生感受到估算能提高巧妙解題的能力。特別是在選擇題、判斷題和比較大小時,通過估算,可以正確、快速地探求出解題途徑。例如:車上原有32人,到達一個站后有9人下車,有5人上車,現在有多少人?a、46人b、36人c、28人如果進行筆算,要分兩步,得花一定的時間,但如果我們能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題中的條件,就可以發現車上的人變少了,三個選項中只有28人是符合條件的,所以通過分析估算,可以既快又準地找到答案。
2.4讓學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應用廣泛。這可以從書本中的生活估算題引申出去。比如可以利用學生集會、看電影、去春游等具體活動情境,讓學生估一估人數、座位數、門票數等等。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充分挖掘估算題材,結合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常估算,多交流,讓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性、優越性,感受到估算的魅力,增強估算的意識。
3.注重方法指導,形成估算技能(探索估算方法提高估算技能)
估算教學中要突出的問題即估算方法的指導。估算方法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培養學生估算意識的同時,結合具體情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討論交流出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以下是一些我認為比較適合低年級學生的估算方法。
3.1取整估算法。在估算時把數保留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數,然后計算出大概是多少。如:建設小學一年級捐書118本,二年級捐書104本,三年級捐書95本,建設小學大約捐書多少本?可以把118看成100,104看成100,95看成100來估算。有些數用這種方法時誤差會比較大,則可以靈活運用估算的方法,如防疫站要給二個年級的學生注射疫苗,大概要準備多少個一次性注射器?一年級152人,二年級147人。如果把這兩個數都看成整百數誤差就會比較大,所以可以把152看成150,147看成150來估算。又如在買東西時,電視機996元,微波爐816元,媽媽至少該帶多少錢?這里如果把996看成1000,把816看成800,則帶的錢就不夠了,碰到“買東西”這類問題時則應該多估計一點。
3.2生活經驗估計法。在解答應用題時,根據題意估計出與實際情況相符的結果,或者列出在實際情況中不可能存在的結果。例如:爸爸35歲,爸爸的年齡是小明的5倍,爺爺的年齡是小明的9倍,爺爺、小明的年齡各是多少?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常識,很快判斷出爺爺大于35歲,小明小于35歲,為正確解題埋下了伏筆。又如:有20個同學要去劃船,每條船最多能坐6人,要租幾條船?在估算時就要從實際出發,租3條船不夠,必須得租4條船。
3.3參照物估算法。如:估一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