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4: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語文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教學方式落后
跟據調查顯示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記、教師寫學生抄的現象普遍存在。許多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在講課時,只是將課文內容分解成段、句、詞、字等一些基本知識點,按照“學生字,給課文內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歸納全文中心思想”這四步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無非是抄和背,抄生字、背詞語、背段落;解釋每段的段落大意、歸納全文的中心思想以及一些寫作方法。教師在教授知識時完全不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差異,而學生總是處于“要我學”被動接受的地位,而不是“我要學”的主動學習狀態,死記硬背成了農村學生學習的主要方法,扼殺了很多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二)教學資源缺乏
農村地區小學的教育資源與經濟較發達地區相比有很大差距。很多農村小學因為教育投資不足,教育經費緊缺,許多小學目前基本上還是停留在“一塊黑板、一本教科書、一盒粉筆”的水平,另外,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也相對缺乏。這里的學生除了學習那幾節短暫而枯燥的語文課以外,其課外資源更是匱乏。先進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觀察力。由此可以看出,偏遠農村小學的辦學條件急待改善。
二、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要有效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首要問題是加強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首先是合理利用現有師資力量,充分發揮現有師資力量的長處,并為現有師資力量的作用發揮極力創造良好的環境;其次是加大對語文任課教師的專業培訓力度,不斷提高語文任課教師素質和技能,其培訓內容應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加大對農村語文教師基礎語文知識和教學技能的培訓,使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發揮最大功效;二是教學形式與方法的培訓;三是對語文教師文化素養的培養,使語文教師對教材有更深、更精掌握。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綜合考慮教學方法的優缺點,合理使用,應為教學法雖然可以有效解決某些問題,但是對其他問題可能又不適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宜采取過于單一的教學方式;二是根據課文內容、對象、特點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種方法靈活使用。
1、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學習環節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夠讓學生盡快的掌握新知識,并且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習《孔子游春》時,筆者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并思考為什么孔子要組織“游賞泗水”?通過孔子與他的學生們的對話,我們可以學到什么東西?這樣學生在課堂教學時候能夠更快地融入到相應的情景中去。
2、運用新穎的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好的課堂導入可以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探索求知的欲望,讓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角色。因為學生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因此對學生們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多種多樣。如在教學《滴水石穿的啟示》時,先和學生談談各自的理想,營造學習氛圍,然后以“實現理想的道路在何方呢?我們即將要學習的課文就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就讓我們一起到課文中去探索前進的方向吧。”通過這樣的引導既可以讓學生思考“我要怎樣才可以實現理想呢?”,又可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3、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課堂教學中,教師建構以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突出學生參與、學法指導、啟發方式、教會學習、師生情感交融的情景,緊緊圍繞學生的主體核心,通過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雖然農村小學的教學資源不如城市,但是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非常的豐富,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合理的利用這些自然資源,如在講述四年級下學期《大自然的啟示》中的《人類的老師》時,教師可以講學生帶到田園、河流、森林當中,去感受自然的豐裕,并用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真情去演繹課文。只有真摯的感情才可以讓學生被真正的感染。
楊金林,中學高級教師,先后被評為全國小學優秀校長、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江蘇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課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在語文教學、素質教育和學校管理等領域有多項獨特建樹。在國內率先開展“開放式語文教育實驗”,首創“為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而教理論”“知情行協調教育理論”,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產生較大影響。擔任百年名校泰興市襟江小學校長多年,在學校管理中重視文化營建、價值引領和科學機制的創建,所領導的學校擁有較高文化品位和先進育人理念,“知情行協調化”的辦學特色享譽省內外。出版教育論著兩部,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有影響的論文七十多篇。
我跟楊金林校長不熟悉,感覺中他很謙和,讀了他的書和文章,才感受到他思想的深刻和治學的嚴謹,以及文字的犀利與活潑。當下的語文特級教師群體是個藏龍臥虎的群體,但其中理論上有獨特創新、學術上有個人建樹的依然不多。不是沒有教育追求,不是沒有學術觀點,而是他們很難將豐富的經驗和鮮活的觀念上升為理論,更為困難的是這種理論能邏輯自洽,并且做到體系化和個性化。
楊金林顯然是特級教師中的佼佼者,他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有自己的學術個性。楊金林論語文教育的文章,有抽絲剝繭、絲絲入扣的從容,也有大匠運斤、析薪破理的氣魄。他的文章可以給人以許多的教益和借鑒,同時又能激起人們更多的聯想和思考。
語文教育是個古老的話題,也是個永恒的話題。論文論著汗牛充棟,名人名言妙語如珠,然星移斗換,歲月滄桑,語文教育大體依然故我。楊金林說“語文教育的高耗低效到了遭國人唾罵的悲哀境地”,這是一位有良知、有見地的校長的痛切之詞,也是一位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的自省之詞。語文教育如何才能有新的突破?楊金林認為“必須準確把握語文能力的本質、語文素養的生成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建構與之相應的操作系統”。
語文教育頭緒紛繁,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楊金林以簡馭繁,舉綱張目,將“語文能力的本質”和“語文素養的生成機制”這兩點作為語文教育立足的基礎,這是很有內涵、很有見地的觀點。楊金林認為,新世紀的語文教育必須樹立“為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而教”的理念。我認為,楊金林這一理念很好地回答了三個問題:1.語文的本質是什么,2.語文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什么,3.語文素養的生成機制是什么。這些都是本原性的問題。
語文的本質是什么?有人理解為語言文字,有人理解為語言文學,也有人理解為語言文章,分歧在于語文的“文”究竟指什么。但無論怎么說,語文姓“語”,語文的核心是語言,文字、文學、文章都是語言的表達,同是人類的精神現象和文化創造。伽達默爾認為,語言是最基礎的東西,正是作為語言的存在,人才能夠被理解。語言在本質上屬于人的生活世界,人首先不是使用語言去描述世界,而是將世界體現在語言中,在語言中蘊含人類的各種世界觀念和文化構建。
語文學習說到底是語言的學習。張志公先生認為必須明確三點:第一,語文課不能搞成一門純粹的知識課,而是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并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的課;第二,這里說的知識系統是指實際應用語言的知識系統,而不是純粹的語言理論的知識系統;第三,這里說的實踐是把聽說讀寫融合在一起的,豐富多樣的,面向實際應用,密切結合生活、學習、工作實際的。楊金林認為,言語實踐的主體是學生,不能調動學生主體能動性的枯燥的語文訓練不能稱為言語實踐;他同時認為,言語實踐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有更好的生命狀態。因此,那種機械重復的語言訓練,不是有意義的語文教學。
楊金林認為,語文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促進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他首先對“語言”和“言語”作了區別性的界定,并特別強調這里所指的是“語言”而不是“言語”,顯見楊金林對語言學有相當的研究。首創語言與言語相區別的索緒爾,在他的《普通語言學教程》里,認為語言由作為“所指”的概念和作為“能指”的聲音形象組成。索緒爾的理論在中國有很大的影響,圍繞語言與言語的區別,引起激烈而持久的爭論。方光燾、施文燾認為,言語是言語作品的表達形式;高名凱認為,言語是語言的具體運用及成果;高天如認為,言語是使用語言的產物;張世祿認為,言語是語言的表達方式。楊金林沒有在術語迷宮里費心摸索,他以語言的工具性、公共性、全民性和相對穩定性,對應言語的個體性、情境性、多變性和動態生成性,在二者之間劃開了一條明顯的界限。
由楊金林的論述,我們可以領悟到,語言是實踐著交際功能的一種現實存在。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諸要素都有嚴格的內在規定性,并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中小學語言學習,是習得語言的規范應用,并在此基礎上盡量做到個性化表達,是謂“言語”。語言規范是客觀的,言語表達是主觀的,語言教學是要達到主客觀的一致。語文教學是語言規范性的教學,失去語言的普遍規定性而不受節制地隨意表達,就成為雜亂無章的胡言亂語。
人們往往習慣于將語言的“體”比喻為工具,把“用”比喻為使用工具的活動與技能。其實,這很不恰當。因為工具可以離開人們使用而獨立存在,語言的“體”卻不可能這樣,它必須在人們的使用中形成。楊金林沒有襲用“工具性”來界定語言,也不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的套話,而是著眼于語言與精神在言語實踐中的聯系。楊金林認為,丟開語言搞精神陶冶,或忽視精神而抓語言訓練,都不可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言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們的交際工具,在于它被人們反復使用,它以言語的原材料身份存在于言語之中,否則,語言則是僵死的東西,不可能具有交流思想的功能,因而不成其為語言。反之,言語之所以能存在,也在于人們使用語言這個工具,表達了思想內容,使語言伴隨其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一起表現出來,否則言語也無從存在。
語文教育必然訴諸精神。人類的精神是對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對人的價值、生存意義的關注,是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按照黑格爾的觀點,表現人類精神的最高旨趣有三種文化形式,即科學、藝術和宗教??茖W埋頭于此岸的現實,宗教神游于理想的彼岸,藝術則將理想“現實”化,將彼岸“此岸”化。人類精神需求的目標主要是尋真(滿足認知需要)、持善(滿足道德需要)、求美(滿足審美需要)。法國文學家雨果說:“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與生活的不同嗎?動物生存,而人則生活。”語文教育所傳遞的正是對真善美的追求,這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聯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內化為一個人的認知與情感。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精神成長,這就是幫助學生確立人之為人的基本精神追求與價值規范、個體的獨立與尊嚴,以及人與人的平等與尊重。
從楊金林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感悟到語文的本質是語言,語言傳遞著人的精神。精神以語言為載體,語言以精神為內涵。語言失去精神則成為空殼,精神失去語言便無從依托。優秀作品都是語言藝術與思想精神的高度融合,語言藝術成就精神的完美表達,精神境界豐富語言的藝術個性。語言與精神共生。
楊金林說,語文學科應為“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而教”。所謂“同構共生”,是指既要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又要完善和豐富學生的語言系統。聽與讀是由外及內,語言中見精神,培養學生的語言領悟能力。說與寫是由內及外,精神借語言而呈現,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能力的培養過程(聽說讀寫),也正是精神陶冶與語言訓練相融合的過程。
楊金林的語文教育論有現代心理學理論的堅實基礎。西方心理學中的格式塔學派和日內瓦學派,對學習過程的心理活動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人與客觀事物之間雖然“質”不相同,是異質,但其結構形式可以相同,這就是“同形同構”或“異質同構”的關系。格式塔心理學反對把人的心理結構看成各種感覺元素的復合,而是把事物知覺為統一的整體。日內瓦學派的皮亞杰創立“發生認識論”學說,其理論核心就是認識結構的“建構”說,皮亞杰認為認識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主客體在相互作用中的雙重建構,人的認識發展過程就是在“心”與“物”之間不斷“順應”“同化”“平衡”的循環往復之中向前推進的過程。
楊金林的語文教育論是對中國古典美學理論的傳承??v觀中國古典美學,有關“情景”“意象”“意境”“境界”說,都強調主體與客體、“心”與“物”的交融,其實質便是語言與精神的同構。楊金林對中國古典文論超越之所在,便是強調了語文教學的教育性,強調價值理想的導向性,并將語文教育對美好心靈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化為“人文氣韻”和“詩人氣質”,如梁啟超所言“一毛孔中,萬億蓮花;一彈指頃,百千浩劫;文字移人,至此而極”。
怎樣才能做到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呢?楊金林認為,“言語實踐是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根本途徑”,他又說“實踐是精神之根,也是言語之源”。的確,語文學習的過程是對語言及精神感悟的過程,而不是語言知識授受的過程,基于語言實踐才能有語言的新生和精神的成長。語文學科屬人文學科,狄爾泰斷言:“自然需要說明,人則必須理解。”在自然科學那里,人作為純粹的主體觀照外部客體。精神科學或人文科學所指向的是人自身,是那個在實證主義視野外的“生命的意義”。與自然科學不同,在精神科學中,理解的對象是已成為歷史,或將成為歷史的“文本”,文本所描述的對象及蘊含的意義,不是理解者可以直接觀照或經驗的東西,理解者必須通過語言體驗文本的創作過程,才能揭示文本的“原意”。因此,語文教育必然地表現為對話和體驗,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
楊金林認為,教育就是生長,高品質的言語實踐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生命成長。他認為語文學習的過程,是教師、學生、文本互動的過程,尤其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能動性。語文教育一定要創設特定的言語情境,并體現言語的針對性和影響力,要能夠改變學生的語言與精神的狀況,就像陶行知所說:“沒有改變,就沒有教育?!毖哉Z實踐意味著在應用中學習,并體現個性和創造,正如同志所言:“讀書是學習,應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p>
語文教育中,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怎樣做到既切實有效,又讓學生喜聞樂見?楊金林主張“不僅要建立必要的運行機制,而且要創設良好的心理條件”,要讓學生處于“高度醒覺和活躍的心理狀態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育務必激發學生的內在需求,達到“物感心動”、意象融合、樂此不疲的審美效果,由此方能產生靈感和頓悟,產生言語和思想的創造。
兒童的世界多夢想,“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心靈因此得到充分的舒展,精神獲得極大的自由。楊金林告訴我們:“有想象,有夢幻,才有追求,才有創造。”楊金林認為兒童天然地拒絕瑣碎的分析和刻板的理解,兒童的語言學習過程是心靈與文本的擁抱,是審美感悟的過程。唐人韋應物《聽嘉陵江聲》詩云,“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鳴”,教師的責任就在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潛在欲望。楊金林說:“在增強學生感受、啟發學生思想和激發學生真情上下足工夫,而不要舍本逐末,緣木求魚,硬逼著學生搜腸刮肚地‘說’和‘寫’。”
顯然,楊金林的語文教育思想強調“人”在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強調兒童立場和語言本位。他注重學習過程中語言的體驗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精神人格的完善與提升。這對當前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模式化,教學目標的標準化,檢測手段的機械化是有力的針砭。
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平臺在哪里?楊金林的回答是,必須充分拓展學生心靈的空間,空間大,語言和精神的容量就大,同構面就寬廣。楊金林主張“小教材向大教材擴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閱讀能力,并將這一教育思想課程化和操作化。楊金林主張通過擴展學生的生活空間來拓展心理空間,他認為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親近自然,美化自然;走進社會,融入社會,影響社會”,他強調“要設法在語文與生活之間建立聯系,使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生活中最動人的一部分”。這正是陶行知“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在語文教育中的體現。中國古人也看到生活經歷對作家和作品的影響。清代納蘭性德說:“人必有好奇縋險,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謝詩;人必有北窗高臥,不肯折腰鄉里小兒之意,而后有陶詩;人必有流離道路,每飯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詩;人必有放浪江湖,騎鯨捉月之氣,而后有李詩?!彼囆g家的個性體現在作品中,源自于生活的經歷。
楊金林拓展心靈空間以促進精神與語言之同構共生的理論與中國古典文論高度一致。劉勰提出“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的論點,將“學”“才”“識”“力”諸因素連在一起。魏禧說:“博學于文,而知理之要,練于物務,識時之所宜?!睙捵R即是明理。嚴羽《滄浪詩話》中說:“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蓖跏康澱f:“為詩須多讀書,以養其氣;多歷名山大川,以擴其眼界;宜多親名師益友,以充其識見?!倍嘧x書、多游歷、多交友才有語言與精神的充實與提高,才能促進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
【關鍵詞】古詩教學;情境創造;情感體驗;創造思維
小學古詩是小學生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生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體驗作者的情感?!保?]小學古詩教育不僅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提高語文素養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于加強愛國主義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陶冶學生情操,具有深遠的意義。
德萊頓認為通向優秀授課的關鍵是:“通過積極的態度和聯想,整體認識,開動所有的感官,走出演講的角色,協調各種無意識的方法等,就可以把一堂課講得很好。”[2]而當前小學詩歌教學特別是農村小學還存在著眾多問題。
我們在詩歌教育中,不僅要讓學生背誦詩歌,理解含義,而且要求學生在詩歌教育中領悟其內在感情,引起感情上的震動與共鳴,促使學生創造性思維,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一、還原生活
贊科夫曾說:“激發兒童深入思考作家對所描寫的事件和人物的態度和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要引導兒童注意人物的內心感受和行為。”[3]由于古詩寫于許多年以前,它的內容、情感、哲理與現代人之間還有一段距離,特別是小學生思維想象能力較差的情況下,要理解古詩特別困難。所以在古詩教學時,就要把古詩的內容還原到當前的生活中,讓學生的情感投入到意境中去,體驗生活細節,深刻理解詩的內涵和情感。
二、創造情境
創造情境就是“教師設置、提供可看見或而感受的具體場合和情景,以調動學生感知、記憶、思維、想象,誘發出情感、靈感和神思。”[4]通過創造情境,引起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深刻理解古詩表達的情感。
電教手段是創造情境的有效途徑??茖W研究得出:“人們從語文信號獲得知識,能夠記憶15%,而以圖像信號獲取得知識,能夠記憶25%,如果,同時使用這兩種傳遞知識的工具,就能夠接受知識的65%”。[5]新的教學中應廣泛應用現代化聲像手段,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促進學生頭腦中表象的揉和與交換,從而達到調動學生的情感,誘發想象。
三、模仿創作
模仿創作是通過學生自己對古詩意境的理解,用其他方式把它形象的表現出來,這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深刻理解詩的意境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通過繪畫形象表現意境。陶行知曾說:“小孩不視便是瞎子,小孩不動便是死孩子。”[6]在古詩教學中,不僅要促使學生積極思維,還要學生動手創造出來。對于有些形象具體的意境。可以通過繪畫,把詩中的景象勾勒出來,形象直觀理解詩的美妙意境。
其次,可通過寫小論文來體會詩意。學生讀詩,自由想象,自由體會,然后用簡短的話語將自己想象和體會到的情境寫出來。在講杜甫的《絕句》一詩時,引導學生理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的迷人景象時,老師先提出:詩中描繪的畫面是怎樣的?根據詩句寫出新描繪的美妙景象。通過討論,學生聯系到自己平時觀察的,聽到的,頭腦中儲存的表象,并根據詩意在頭腦中進行思維加工,充分發揮想象形成了新表象。
四、講述故事
教師的課堂語言是有聲的語言,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聽覺,以教師的語調,語義可以引起學生思維想象形的活動,在課堂上,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通過講述故事的方法,對詩中的某一情境,作具體的描繪,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時,學生感受到的不僅是聲音,不僅是詞,而且仿佛看到了畫面。因此,課堂上老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有趣動聽的故事,可以喚起、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從而達到誘發想象的目的,深入理解古詩的內涵。
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過:“一片風景是一個心靈的結果?!保?]外在的自然風景與內在的心靈相互疊印,互融為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意境。學生學習理解詩歌時,講述有關詩人世間所處時代環境、背景及詩人的經歷,可以為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創設一個想象的情境,更容易使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
五、情感體驗
古詩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個心靈都寄托在他們所描寫的形象當中,文學巨匠巴爾扎克說過:“作家必須看見他所描寫的對象?!保?]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老師經常做的就是挖掘古詩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去感受、認識課文中描寫的形象,令他們如聽其聲,如見其人,這一過程就要通過形象思維來幫助完成。當作者刻畫的形象躍然紙上,活脫脫的展現在學生面前,情感就會隨之而產生了,學生心靈的琴弦被撥動,他們的情感就會伴隨著教學活動,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就會用心去感受詩中的形象:體會作者的悲與喜,愛與恨。聯教育家贊科夫曾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保?]
通過這種對話的形式,把學生引入詩中,又回到現實,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作者的感情,從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受到思想教育。
六、角色扮演
表演文章的詩句是活躍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好手段,心理學研究表明,表演、游戲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有利于兒童的創造力培養,教學詩歌經常根據教材的內容,采取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詩歌的內容,有看、有演、有評,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學生也很喜歡。
這樣的古詩教學過程,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表演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原有的表象和產生了新形象,使課文中描寫的形象與畫面漸漸清晰具體鮮明起來,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七、“畫龍點睛”
“抓住詩歌中感彩濃厚,思想含義深刻的重點詞語進行講解,使學生受到感染”[10]在講解古詩時,教師通過對感彩濃厚的詞語講解分析,傳達出作者在詩歌中飽和著的深切情感,使學生受到感染。以一個詞擴張展到一首詩,以一個詞聯系到與詩有關的所有內容?!扒苜\先擒王”,關鍵字詞解決了,其它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課堂教學是靈活多變的,是充滿生機的一個整體,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使用單一的形式和方法是不能達到的。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是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協調統一運用。同樣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可使用其中一種形式,也可多種方式綜合運用。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必須堅持不講、少講、精講,把抽象的情境還原到現實生活,讓學生投入到詩的意境中去,體驗詩中所飽含的情感和美的意境,并在情感體驗過程中,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從中受到思想教育,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注 釋】
[1] 楊恒銓,何雄健.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2003.1.
[2] [新西蘭]德萊頓.[美]沃斯.學習革命.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356.
[3][9] [蘇]贊科夫.教學與發展.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287.
[4] 楊成章,謝賢揚,李麗.語文創造教育學.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285.
[5] 顧黃初,李杏保.二十世紀后期中國語文教育論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513.
[6] 陶行知.創新教育——面向21世紀我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抉擇.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393.
[關鍵詞]語言規范化;語文生活化;公交車標; 語公共標語
[中圖分類號]H10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12-0079-02
一、語言規范化研究與公共標語規范化研究的歷史使命
60年前,《人民日報》發表了《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的社論,并指出:“語言的使用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重要條件,是每人每天所離不了的。學習把語言運用得正確,對于提高思想表達的精確程度和工作效率,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雹贅淞⒘苏Z言規范化研究的旗幟。隨后,盡管有人批判“這從客觀上導致了人們更多地注重共時的、結構的、靜態的研究……對于活的語言、活生生的語言生活研究不夠,語言學的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發展緩慢”。②但學術界在廣泛的討論之后,③已經形成了一個普遍的觀點,那就是“語言規范化應更貼近語言實際,更合乎語言發展的規律,對人們的語言實踐更有指導價值”。④
公共標語屬于大眾日常語言類,是“用簡短文字寫出的有宣傳鼓動作用的口號”,⑤具有“創新性與繼承性、準確性與模糊性、平實性與形象性的性質”。⑥其直接功能是用來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社會公共道德,慶祝紀念重大節日或事件等;其間接功能是營造了一種“大語文教育”氛圍,并對大眾語文素養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而公交車標語作為公共標語的重要類型之一,通過對既定信息的傳播,承載著傳遞公共文化信息、提升公民的文化素養、促進城市文化建設的重任,它是一個國家文明的窗口,更是語言規范使用的平臺。然而,在當前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文化思維日益多元化、公眾價值取向多樣化的背景下,公共標語的表現形式呈現出隨意化、庸俗化、不當化的趨向。
基于此,本文以某市公交車標語為語料,呈現公共標語不規范使用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探究糾錯方案,積極探討公共標語規范化的可行之路。
二、對某市公交廣告標語錯誤的調查與分析
筆者采用觀察法、訪談法,對某市20路、72路、103路、53路、116路、121路、141路、130路等共80輛公交車的200條標語進行了調查研究,詳細摘抄其所用標語,發現共出現錯誤68處,出錯率為34%,具體表現在標點符號使用不當、句法錯誤、語義模糊、錯別字頻出等。
從調查統計情況可以看出,句法錯誤和標點錯誤已占標語總量的二成以上,錯別字和語義錯誤也達到一定數量。事實上這類淺顯錯誤大量存在于公共標語中,如條幅、廣告牌等,嚴重影響了祖國語言文字的傳承與發展。
通過訪談研究和文獻分析,我們發現:第一,公共標語規范化的法制化進程緩慢,傳媒工作者不重視自身語言修養的提高,直接導致了錯誤公共標語的蔓延。迄今為止,我們已經擁有一套較為完善的語言法,但僅憑一部法律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關鍵在于大眾對這項法律的重視程度和遵守程度。第二,國內語言學界過分注重艱澀理論研究,忽視了大眾語言實踐的終極目的。我們以“語言規范化”為關鍵詞,在CNKI中進行搜索,可搜索到學術文獻144篇,其中理論研究129篇,占89.59%,足以看出重理論輕實踐的風氣在學術界盛行。第三,大眾對公共標語規范化的整體無意識是錯誤頻出的深層原因。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民眾文化的日趨快餐化,導致群眾對公共標語產生了漠視心理,這便進一步助長了公共標語不規范使用的不良習慣。
三、語文生活化視角下對公共標語規范化的期待與建議
語文生活化理論認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同”,這就要求我們“學習語文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⑦“變語文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語文教育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中學生”,⑧要求有一種積極向上的語文學習環境。正如郭熙教授所說:“理想的語文生活是這樣的:既豐富多彩,又有條不紊;既反映出時代的風貌,又有對傳統的合理的繼承;既能為社會的各界所接受,又能使語言自身的純潔得到維護。它應該是外部干預和語言內部規律支配協調的產物。”⑨為此,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好公共標語規范化:
(一)公共標語規范化的道德約束與法律準則的社會化
語言規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制定規范標準,二是遵守規范標準。反映在公共標語的規范使用上,要求我們以一種“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德感和一種“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法律意識約束自己的行為。首先,市政部門應開展一次公共標語清查活動,堅決清除錯誤公共標語,從而引起全社會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其次,宣傳部門有義務在全社會展開語言文字規范化使用的宣傳,使公民認識到不良的語言習慣如隨地吐痰一樣不道德,進而用社會道德意識約束自己的行為。再次,公共標語規范化是一個社會問題,僅僅依靠道德約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在法治社會的今天,整個社會應該形成一種“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良好環境,嚴格懲罰使用不規范公共標語的行為。
(二)加強語文學習中的語文規范化教育
就目前而言,在我國中小學乃至高校教育中用于本民族語文教育的時間越來越少,以小學為例,除了原先要學的課程以外,還要學習外語、電腦等,學生們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所謂的字、詞、句訓練,結果卻不甚了了。而語文學習在高校中的地位更是尷尬,中文系以外的各專業多將語文作為一種選修性課程,語文學習嚴重形式化,與提高大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相差甚遠。這就給語文工作者賦予新的責任――提升母語學習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推動全民族語文素質的提高。在語文生活化視角下,教育部門應從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層面形成一種語言規范化的氛圍,加強語言文字教育,注重語文的“工具性”特點,將語言文字正確、規范使用提升到語文素養模型中的核心位置。
(三)在全民內部形成語文意識與語文習慣
正如周友光先生所說:“規范化不僅是語文標準化,而且是語文時代化?!雹庖獦嫿ㄒ粋€和諧社會的語文生活,就必須普遍提高全民的規范意識,讓語文規范化工作真真切切深入人心。公共標語最具有示范性,它應該是一把標尺,一把正確使用規范語言的標尺。這就要求我們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公共標語規范使用的良好風氣,大眾要經歷“語言規范化意識的培養――語言規范化動機的內化――規范語言實踐的深化――規范化語言習慣的形成”的過程,最終達到一種整體有意識狀態。因此,我們不僅要注重提高我們自身的語言文化素養,更要擔當起社會語言文字使用的自覺監督者,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從而提高全民族的語文生活水平,提高漢語在國際語言中的地位,使我們的漢語更加純潔優美。
[注釋]
①呂叔湘、熙:《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人民日報》,1951年6月6日。
②施春宏:《現代漢語規范化的規則本位和語用本位》,《語文建設》,1999年第1期。
③《語文建設》及《語言文字應用》雜志曾在組織過多次大的討論,代表性的文章有朱景松的《語言觀和漢語規范化》,呂冀平、戴昭明的《語文規范工作40年》,姚亞平的《現階段的交際語言的變化與語文規范》,沈懷興的《漢語詞匯規范化的思考》,王希杰的《漢語的規范化問題和語言自我調節功能》,黃佑源的《漢語規范化問題斷想》,朱景松的《漢語規范化的成功實踐》,胡明揚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等。
④夏中華:《“純潔語言”芻議――兼談建國以來語言規范化工作》,《錦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7期。
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⑥姚雪:《傳媒語言的特殊與規范化》,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⑦劉國正:《實和活――劉國正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⑧于漪:《弘揚人文,改革弊端》,《語文學習》,199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