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人際交往心理學論文

人際交往心理學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6 16:01: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際交往心理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人際交往心理學論文

篇(1)

論文摘要:孤獨感是近30年來心理學家開始關注的研究領域。關于孤獨感的概念、結構及測量工具,不同學派學者有不同的看法,目前仍為達成共識,本文簡要總結概述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孤獨感概念及其相應的測量工具,為更深入研究孤獨感提供參考。

一、孤獨感概念概述

孤獨感是近30多年來心理學家廣泛關注的研究領域。最初,“孤獨”一詞來源于醫學,用以表示人際交往溝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礙。醫學界認為“孤獨”是一種情緒性問題,孤獨感是個體心理情緒的體驗,是社會人際技能、認知或交流能力等均發生廣泛性遲緩的現象(Leokamer,1943)。后來孤獨被認為是一種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認知和體驗,是每個人都會在生命中與之不期而遇的現象[1],引起了心理學家的研究興趣,于是將其引入“社會心理學”中,進行系統研究。真正預示著孤獨感研究開端的是美國學者羅伯特(Robert S.)的《孤獨,一種情緒及社會性孤立體驗》一文的發表。該文指出:孤獨感是當個體感到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自己對交往的渴望與實際的交往水平產生差距時的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或體驗[2]。

目前國內外關于孤獨感的概念眾說紛紜,Sullivan(1953)把孤獨感描述為與人類的親密需要或密切的人際需要不能得到滿足的不愉快的體驗;Weiss(1973)指出孤獨感不是獨自一人引起的,而是因為缺乏某種明確的、需要的人際關系的結果,或者是對缺乏提供具體關系的反映。Peplau和Perlman(1982)提出當個體渴望的社交關系模式和實際的社交關系模式之間存在差異時,就會感到孤獨感。我國學者朱自賢把孤獨感看做是人在某種陌生、封閉或特殊的環境中產生的一種產生的一種孤單、寂寞、不愉快的情感[3]。黃希庭(2004)認為孤獨是一種負向的情緒體驗,是個體渴望人際交往和親密關系卻又無法滿足,而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李傳銀等人(1999)則認為:孤獨是當個體感覺到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自己對交往的渴望與實際水平產生差距時而引起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或體驗,常伴有寂寞、孤立、無助、郁悶等不良情緒反應和難耐的精神空虛感。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不同學者對孤獨感的定義的視角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理論取向:行為主義、認知、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者認為孤獨感源于不充分的社會強化,是對重要的社交強化的缺乏或不充分的反應;認知理論家強調孤獨感是對社交關系的知覺、比較和評價,是期望的社會交往與實際的社會交往之間不一致而產生的知覺;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孤獨感與個體未實現的各種社會交往需要有關,是需要得不到滿足所致[4]。

二、孤獨感的結構及其相關測量

目前,心理學界關于孤獨感的結構仍舊處于爭論狀態,沒有達成一致觀點,問題要集中孤獨感性質上,即孤獨感究竟是單維的,還是多維的。不同學者對孤獨感的理解和界定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論觀點,并發展出相應的測量工具進行驗證,本文總結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孤獨感結構觀點以及相對應的測量工具,具體如下:

一維的孤獨感結構及其量表

Russell是孤獨感一維結構的最早倡導者。他認為:孤獨的核心感覺在性質上是沒有差異的,所有孤獨的人以同樣的方式理解和體驗孤獨。據此理論,Russell于1978年編制了UCLA孤獨感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at Los Angels),用來評價由于對社會交往的渴望與實際平的差距而產生的孤獨感,并于1980年進行了修訂。

Schmidt和Sermat也認為孤獨感是一維的,認為孤獨感是個人感覺到他所擁有的人際關系與他所希望擁有的人際關系之間的差距。并編制了孤獨感分類量表(Differential Loneliness Scale),讓被試評估一下在、友誼、同家人的關系、同集體或團體的關系四個方面的人際交往的質與量。

二維的孤獨感結構及其量表

Weiss是二維孤獨感結構的最早提倡者。他認為,孤獨感存在性質上的不同或不同的類型,1973年他將孤獨感分為兩類:情感孤獨和社交孤獨。其中情感孤獨是指人們的依戀關系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產生的孤獨,表現為缺乏親密聯系,如兒童失去父母,成人失去配偶等。社交孤獨是指人們社會整合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缺乏社會感時產生的孤獨感,如與周圍的同事、朋友或鄰居搞不好關系等。后來Russell,Cutrona,Rose和Yurto(1984);Wittenberg(1986)分別以Weiss(1973)的這一里理論為指導編制了情感、社交孤獨量表(Emotional versus Social Loneliness Scales)之一。

Gerson和Perlman根據孤獨感在時間方面的特征,將孤獨感分為暫時和境遇性孤獨感(狀態性孤獨感)和慢性長期存在的素質性孤獨感(特質性孤獨感),并以此為依據,于1973年設計了狀態—特質孤獨量表(Status-trait Loneliness Scale),目的是區分這兩種孤獨,但是該量表在實際運用中內容的靈活性不大,因此,只適用于某些特定的情況中。

多維的孤獨感結構及其量表

de Jong—Gieveld和van Tilberg早期在對德國人的研究中將孤獨感分成三個維度,強度(社會剝奪感的性質及強度)、時程(孤獨的易變性或穩定性)、情緒特征(缺乏正性情感如幸福與愛,以及存在負性情感如害怕與不確定感),并依此理論于1990年設計了Rasch型孤獨量表,用以探討孤獨者的感知、體驗及對缺乏人際交流的評價。

Scalis,Ginter和Gerstein,以及Vincenzi和Grabosky都認為孤獨感的結構是多維的。calis,Ginter和Gerstein于1984年編制了多維孤獨感量表(Loneliness Rating Scale),用來評價孤獨者特殊情感(衰竭、鼓勵、激越與頹廢)的頻度與強度。Vincenzi和Grabosky于1984年編制了情緒—社交孤獨問卷(Emotional—Social Loneliness Inventory,ESLI)是為了區分R.s.Weiss(1973)提出的孤獨四種類型所設計的,這四種類型是:情緒與社交孤立(狀況),情緒與社交孤獨(感受)。

目前,在我國應用最廣泛的是UCLA孤獨感量表和情感、社交孤獨感量表。由于我國孤獨感研究起步較晚,本土化的信、效度較高的孤獨感量表在我國并未成型,這仍是我國孤獨感研究的一塊空缺,需要我國心理學工作者不斷努力,使得我國孤獨感研究更加深入和精確化,讓孤獨感群體早日擺脫孤獨。

參考文獻:

[1]王曉剛、陳卓,孤獨的概念辨析[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7:81-84

[2]黃希庭主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謝華、茍萍,近十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孤獨感本土化研究綜述,當代教育論壇,2007:36-38

[4]Friedman(李維、張詩忠譯),生活風格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40-341

篇(2)

關鍵詞:職校學生 人際交往 重要性 輔導活動網絡

一、引言

在我坐班職校心理輔導室接待來訪學生心理咨詢期間,我經常會遇到類似于如下的兩則人際交往案例:學生俞某因怕與人交往前來咨詢。為了減少和舍友的接觸,起先她早出晚歸,后來干脆改為走讀,終因家校間路途太遠,來回奔波折騰,使得學習受到了很大影響。學生徐某的情況則是:他不知道自己是因為什么,一聽說有班集體活動就緊張,能逃則逃,因此同學對他很有意見。雖然俞某和徐某的表現形式各不一樣,但兩人都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都存在著過度的社交恐懼。在心理學上,社交恐懼癥也稱“恐人癥”,是指個體對正常的社交活動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強烈恐懼和緊張不安的內心體驗,從而出現回避反應的一種人際交往障礙。

二、由職校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及統計分析引發的思考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職校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困惑問題,尤其是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惑及障礙人數,我結合各班心育宣傳委員工作實際,在各班心育宣傳委員的積極配合下,組織各班統一開展了以“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試和“職校學生心理健康問卷”為主題的心理健康調查活動。

在以本校所有在校學生為心理健康調查對象的調查統計反饋中,我通過“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試,發現有不少學生都或輕或重地存在著人際焦慮傾向與人際適應的問題。而通過另一項“職校學生心理問卷”的調查活動,我發現,在全校學生中自述存在心理困惑問題的人數占全校學生數的43.18%,其中存在人際交往困惑問題的學生數占總困惑人數的25.02%,僅次于學習困惑人數(占總困惑人數的46.83%),成為本校學生的第二大心理困惑問題。其表述的人際交往困惑問題包括與同學、舍友、班主任、任課教師、父母長輩、朋輩間的,也包括與異性間的交往等等。而另據有關調查研究表明,那些對學校生活感到滿意度低的學生,其列在第一位的也往往是人際關系不適或不良,因此對職校學生進行積極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三、構建職校“四維一體”人際交往輔導活動網絡

(一)組織開展以人際交往為主題的各類教育宣傳活動,給予職校學生積極的引導和正確的指導

我們應在平時積極利用集合、大型集會、班主任陣地對職校學生進行積極人際交往心理品質的健康文化宣傳,充分利用每周一的“師生旗下講話”“主題教育月”“班會活動”等進行宣傳,使積極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同時,我們應通過人際交往講座活動,給予職校學生積極的引導與正確的指導。一是讓中職學生懂得交往,使中職學生懂得人際交往的意義,使學生明白只有在交往中才能曉得別人對自己的要求和評價,學習別人的長處,增強自己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并逐步接觸和認識到復雜的社會關系,為將來立足社會打下基礎。二是讓中職學生樂于交往。中職學生樂意與人交往,就能在交往中鍛煉自己的積極思維和應對能力,在群體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適應力和競爭力。三是讓中職學生慎重交往。我們應教育中職學生慎重擇交,知道交到不好朋友會受其消極影響,如果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也許會受其影響而誤入歧途。四是讓中職學生善于交往。我們應教給中職生交往的藝術,使他們養成禮貌待人的習慣,學會尊重別人,會用商量的口吻與人交談;有損于別人時,能主動道歉,請求原諒。

(二)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人際交往輔導活動,以分類分層的方式幫助職校學生疏導各種人際交往困惑問題

根據職校學生中存在人際交往困惑問題的種類與輕重,我們應組織各班開展各種小團體的人際交往輔導活動、主題班會、座談會等。其人際交往輔導活動的主題有:“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高一新生‘人際適應’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當自己被別人誤解的時候……”“About Love(關于愛情)”“放棄,是為了更好的追求――談異往”“做負責任的決定”“花開應有時――如何對待我們的‘愛情’”“我們需要溫暖和睦的家――改善親子關系活動課”“媽媽我想對你說”“感恩的心,感謝有你”等。通過輔導活動課的形式,我們教師可以對存在人際交往困惑問題的中職學生有更全面與客觀的了解,為進一步開展個別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提供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素材,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的教育成果。如由本校班主任教師設計的心理輔導活動教案《知養育情 報父母恩》,錄攝的輔導活動課《花開應有時――如何對待我們的“愛情” 》,撰寫的論文《職校教師更應教會學生如何做好人》《中職學校入學新生心理調適的探索與實踐》《職校師生信任危機干預措施的探索與實踐》《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職高師生心靈互動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構建和諧校園文化 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等教育成果分獲全國、省、市一、二、三等獎。

(三)深入開展“與你心靈有約”個別心咨心輔活動,及時有效地幫助存在人際交往障礙的職校學生

為使教育輔導工作開展得更為深入與細致,在考慮全體學生的同時,我還兼顧個體,建立“特殊”學生的個案跟蹤調查,有針對性地對“特殊”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并做好記錄。如連同校女職委、星級工作區、心理輔導站發起的組織師生“手牽手,心連心”結對活動和連同德育處新出臺實施的“德(心)育導師制”工作方案。現在,各班人際交往特殊生的情況正在發生令人可喜的變化,為我的實踐研究積累了又為可貴的經驗與做法。如由本校心理輔導教師撰寫的典型個案心理輔導案例《自卑自信成功》也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被評為本市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

(四)設立班級心育宣傳委員,組建職校陽光心理社團,充分發揮職校學生自我教育與服務的作用

一是為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人際交往心理輔導橋梁和紐帶作用,每班均可選一至兩名性格開朗并能耐心助人的學生作為班級心育宣傳委員,并在此基礎上組建成各年段的心育宣傳委員班,由心理輔導站的教師根據各年段學生的人際交往實際心理需求,組織開展隔周一次的心育心輔培訓活動,提升他們的心理理論知識和同伴輔導工作技巧,使心育宣傳委員能做到及時了解班級同學的心理動向,及時協調班級人際關系,解決一些同學的心理疑難問題,當好同學的“知心朋友”,成為教師的“好幫手”。

二是通過組建校陽光心理社團,為職校學生積極搭建自我演繹校園心理劇的活動舞臺,創設各種人際交往的活動場景,增強職校學生的交際能力。如為職校學生設計多種不同的角色,或是處于負責人的地位,或是接受別人的指導,或是主動表現自己,或是學會欣賞別人……經過一段時間,學生就能正確理解不同角色,把握自己在活動中的地位,明白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從而與同學愉快地交往。又如,為職校學生創設多種多樣的活動場景,使學生置于多種不同的交往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與同學交往,使學生心理活動內容得到豐富,個性得到發展。我們還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動方法、內容和組織形式,訓練職校學生具備不同的組織能力、動手能力、配合能力、協調能力,以及一定的應變性、主動性、互諒性和互補性等交往心理品質。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擴大活動交往范圍,有目的、有意識地帶領職校學生接觸成人社會,開展校外實踐、社會調查等活動,讓學生與不同年級的陌生同學交友等,使學生學習別人良好的生活經驗,懂得尊重別人,愛護他人,形成良好健康的交往態度。

目前,本校以各班心育宣傳委員為社團骨干、眾多“校園陽光使者”為社團主力的校“陽光心理社團”已成為校內學生社團中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特別受廣大學生歡迎與廣泛參與的熱門社團之一。同時,其活動成效突出,也受到了多家新聞媒體與上級部門的積極肯定,并獲得了本市“優秀學生社團”的榮譽稱號。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構建職?!八木S一體”的人際交往輔導活動網絡和對活動的實踐操作運用,增強了職校學生積極的人際交往意識,提高了他們積極人際交往的能力,使他們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品質,進而發展他們的主體性、社會性、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為他們持續發展、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家庭醫生在線.大學生社交焦慮癥如何自我治療.新浪網新浪健康頻道,2013.

[2]楊紅梅.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99個故事:建立人際關系的劑.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

[3]林崇德.中學生心理學.北京出版社,1983.

作者簡介:

篇(3)

關鍵詞:人際信任 影響因素

“信”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是為“仁義禮智信”的一部分,共同奠定了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的道德根基??鬃訉ⅰ靶拧笨醋饕粋€人之可否(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君子之成?。ㄐ乓猿芍粋€政府與社會之存亡(自古人皆死,民無信不立)所系。[1]可見,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

人際信任是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對交往對象的言詞、承諾以及書面或口頭陳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種心理期望。

1 人際信任的內涵及研究歷程

1.1 國內的研究

國內學者中,在1934年最早提出了內外有別的“差序格局”的觀點,社會學家鄭也夫認為信任是一種態度,它有三個特點:一是時間差與不對稱性;二是不確定性;三是主觀的傾向和愿望。[1]后來,楊中芳等人對中國人人際信任進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界定,將人際信任定義為人際交往的一方能夠履行對方所托付的責任。[2]他們認為,人際信任的研究對象是當事人雙方關系,重點研究雙方個體之間的行為。陳介玄、高承?。?991)在對臺灣企業員工之間的信任進行研究時,認為人際信任是后天成就而形成的,它是針對于特定個人的一種信任。所以,國內研究中所定義的人際信任,關鍵詞是責任、義務、雙方關系等,雙方信任的程度如何,是由交往雙方共有的既定關系基礎以及兩人交往所累積的經驗決定的。

1.2 國外的研究

國外對于信任問題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美國心理學家多伊奇(M.Deutsch,1958)是社會心理學領域最早研究“信任”問題的學者,他是第一個運用囚徒困境進行實驗研究的學者,通過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結果發現:雙方合作與否反映了人際信任的有無。并提出信任的定義,為“個體根據預期可能發生的事件作出相應行動的過程,雖然他明白倘若此一事并未如預期般地出現,此一行動所可能帶來給他的壞處比如期出現所可能帶來的好處要大。”[3]后來羅特爾(J.Rotter,1967)將“信任”定義為一個人或一群人的信任而不包括對事件的信任。[4]20世紀70年代以后社會學界和心理學界的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人際信任進行研究,社會學界研究信任問題的代表學者有盧曼(Lumann,1979)、Mckinight和Cummings等人,他們認為,人際信任來自于個體間行為的互動。心理學界研究信任問題的代表學者有羅特爾(Rotter,1967)、賴特曼(Wrightsman,1992)、薩貝爾(Sabel,1993)等,他們認為人際關系是人際信任逐步形成的助推器。

綜上所述,國內外對人際信任的研究側重各有不同,國內偏重人際交往中信任所蘊含的義務和責任;國外則傾向于被信任者的期望、預期、愿望。

2 人際信任的影響因素及研究進展

在關于人際信任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哈?。℉ardin,2002)

指出信任過程受到信任者本身與被信任者特點以及二者之間關系的影響和制約。[5]很多學者也普遍認同哈丁的這種說法,將人際信任的影響因素劃分為信任個體、關系屬性、情境因素三方面。

信任個體包括信任者和被信任者,信任雙方各自的人格特征會影響對其他人的信任,在研究過程中,主要研究信任者對其所面對的社會成員人性、可信性等問題的看法和人際交往態度等內容,研究被信任者個體早期生活經歷、社會化過程中比較大的事件、所受社會文化傳統的影響等內容。張建新[6]通過采用人際信任行為量表(ITBS)對中國、香港及美國三地大學生對“親人”、“熟人”、“陌生人”三個群體中具體人物對象的信任進行測量。此外,信任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會賦予信任不同的規則和意義。[7]情境因素(雙方的文化背景及面對的特定事件)也影響著人際信任度的高低。

大學階段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時期,其人際信任水平對人際關系的建立有著影響。關于大學生人際信任的研究中,很多人認為大學生的人際信任水平是受個體自身的人格特質、身心狀況和交往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鄭信軍(1998)[8]關于大學生人際信任與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內向與外向型因素和人際信任總分呈正相關。伍明輝[9]等人對廣西大學生的研究結果卻與之相反,認為外向型大學生人際信任度低,內向型大學生人際信任度高。此外,田可新等人(2005)[10]研究認為,大學生的人際信任與心理健康狀況存在密切聯系,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人際信任各量表值明顯低于無心理問題者。

3 人際信任的研究焦點

人際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際信任與人格特征、自尊、社會支持、心理健康、應對方式等變量的關系層面,但研究熱點集中于人際信任與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的關系。

在人際信任與人格特質的關系研究中,不同學者之間的研究結論存在一定的分歧,張海鐘[11](1996)認為個體的人格特質(如內向和外向特質)與人際信任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戚少楓(2003)[12]、伍明輝[9](2006)認為兩者之間沒有太大的關系系數,相關不顯著。總體認為人格特征的穩定發展可以增強人際信任水平。

在人際信任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中,有研究結果表明:人際信任與社會支持呈正相關[13]。這是學者普遍認可的觀點,認為社會支持與人際信任呈正相關,因此,通過給彼此更多的社會支持,可以建立人際信任。

在人際信任與應對方式的關系中,很多既往研究多采用肖計劃等人編制的《應對方式問卷》,偏重于心理學層面的研究。本人的碩士論文研究中,將沖突應對方式分為溝通化解、求助、退讓、回避、競爭、報復六種,采用RotterJ.B的《人際信任問卷》測量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將大學生人際信任水平分為高人際信任和低人際信任,在做兩者相關研究時,發現:大學生的人際信任與溝通化解、退讓、求助策略總分間呈現正相關,人際信任總分與競爭、回避策略間呈負相關。說明人際信任度越高的大學生,越傾向于選擇溝通化解、退讓、求助等積極的沖突化解方式,在面對沖突時,以一種善解人意、信任的態度看待沖突問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選擇求助于他人或做出退讓,以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相應地,人際信任度低的大學生,面對沖突習慣抱有一種懷疑、否定的態度,將注意力指向自身利益的維護上,而不太關注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維持,選擇競爭、回避等消極的應對策略,解決沖突問題。這一研究與吳清蘭、梁莎莎(2010)的研究結果一致:傾向于采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等積極方式的大專生,人際信任度也較高,而傾向于使用自責等消極應對方式的大學生,人際信任度較低。但總體上有關應對方式與人際信任的研究還比較缺乏,沒有形成一致的研究結論,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鄭也夫.信任論[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8):11.

[2]楊中芳,彭泗清.中國人人際信任的概念化:一個人際關系的觀點[J].社會學研究,1999(2):15.

[3]M.Deutsch:Trust and suspicion.Conflict resolution,1958,

265-279.

[4]Rotter,J.B.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7,35:651-665.

[5]Hardin R.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2.

[6]張建新,張妙清,梁覺.殊化信任與泛化信任在人際信任行為路徑模型中的作用[J].心理學報,2000(3):311-316.

[7]楊曉莉,李一茗,鄒泓.兒童、青少年人際信任的研究述評[J].寧波大學學報,2008(5):49.

[8]鄭信軍.大學生的人際信任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02).

[9]伍明輝,宋鳳寧.大學生人際信任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6,12(6):440-442.

[10]田可新等.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07).

[11]張海鐘.高師專科學生性格類型分布及其性格特質與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3):81.

[12]戚少楓.高職大學生應對方式、人格特征與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篇(4)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成才

大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心理健康對他們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認識到心理健康對大學生成才的重要性,了解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常見因素,把握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及早日成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1.心理健康影響著生理健康

健康既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之間的聯系密不可分,心理健康常常會對生理健康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大學生的心理活動常常會影響消化、循環、內分泌、免疫、呼吸等生理系統的活動,從而使心理健康對生理健康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2.心理健康影響著環境適應

在人的一生中,周圍環境在不斷發生變化,心理健康狀況則影響著一個人對環境的適應。健康的心理狀況有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變化的環境,有助于他們及時調節自己的行為,適應環境要求;有助于大學生承受外界環境造成的壓力,促使大學生與環境保持和諧;有助于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更好地主動適應大學及未來生活。

3.心理健康影響著潛能發揮

所謂潛能,是指個人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的影響、學習和工作,逐漸形成的能力傾向。人人都有一定的潛能,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潛能都能得到較好地發揮,心理健康對潛能發揮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往往在學習和其他實踐活動中保持著較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有利于自身潛能的更好發揮。

4.心理健康影響著全面發展

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其全面發展。大學階段是人生道路各階段中極其重要的階段,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生發展的新階段,要面臨很多過去從沒面臨的壓力和問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壓力

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之一,由學習產生的學習壓力也成了大學生較大的壓力源之一。大學的學習具有與中學不同的特點,課余時間很多,自主學習為主。一些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不能很好地及時地適應大學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不知道該如何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學習。這種改變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無所事事的感覺,容易使人在不知不覺中虛度時光。這種狀況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將會增加大學生在學習上的壓力感。對于學習和學習帶來的競爭壓力,必須及時進行調整,否則容易使人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并導致焦慮失落心理及其他心理問題的出現。

2.人際關系

大學生正處于學習知識、了解社會、探索人生的重要發展階段,其主要活動都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進行與實現的。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信息交流,為大學生個性的發展與完善創造條件,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相反,不和諧的人際關系則會阻礙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大學生活是一種集體生活,需要寬容與合作。但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進入大學后往往不能很快地適應獨立的生活。一些大學生由于缺乏獨立生活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常常會不同程度地存在人際交往困難現象。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不懂交際技巧、人際敏感等原因使一些大學生封閉自我、害怕交往,影響了心理健康。

3.情感問題

現在的在校大學生,年齡往往在18~25歲之間。他們向往美好的愛情,但由于生理心理還沒完全成熟等主客觀因素的存在,把愛情簡單化、片面化、理想化的傾向在大學生中并不少見,并因此造成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大學生由于年輕,情感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遇到情感方面的挫折,并產生消極情緒和心理。據報道有近35%左右的大學生存在情感方面的困惑,因情感處理不當而引發的案件目前已成為高校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4.就業壓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工作強度和生存壓力日益增大。伴隨就業形勢的嚴峻,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學生從大學一年級起就開始考慮自己的工作出路問題,并不得不因此而放棄很多施展自己個性空間的機會,甚至不得不壓抑自己的個性去做自己本不喜歡做的事。比如用很多的時間去背GRE單詞,花很多的精力去準備讓自己感到非常煩躁的各類證書考試。但這些努力是否能取得預期效果還是個未知數,這使得一些大學生心理上長期處于緊張和壓抑狀態。嚴峻的就業壓力,容易讓人產生緊張、恐懼、焦慮、逃避的心理,就業壓力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

哲學的有關原理告訴我們:外因只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即使處于同樣的社會環境,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一些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同時,另外一些大學生卻保持著良好的狀態。因此,應采取有效的方法,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增進自身的心理健康,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1.保持濃厚學習興趣,正確面對學業壓力

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表現。具有強烈求知欲望和濃厚學習興趣的大學生,不僅僅局限于對本專業知識的學習,而且還樂于接受其他學科的新思想、新知識,從而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把被動的學變成主動的學。大學生應積極主動學習各種新知識,發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主動去適應周圍的環境和未來的社會,而不應被動地讓環境和社會來適應自己。這就要求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觀的評價,樹立符合實際的奮斗目標,提前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注重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

2.主動進行人際交往,保持和諧人際關系

我國已故著名心理學家丁瓚先生曾經說過:“人類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失調而引發的?!睆闹形覀儾浑y看出,人際關系與人的心理健康之間具有著密切的聯系。積極健康的人際交往有助于大學生培養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的能力,有助于大學生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有助于大學生群體意識和親和力的提高,有助于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增強。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往往樂于與他人交往,并且能在交往中用尊重、理解、寬容、信任的態度與他人和睦相處。大學生應把握人際交往的基本策略和原則,積極健康地進行人際交往。同時大學生還應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念,對情感問題合理認知,在積極健康的交往中不斷發展自我、提高自己。

3.樹立正確自我意識,培養良好個性品質

自我意識是大學生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大學生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來說自我意識包括大學生對自己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等方面的認識。大學生若過高評價自己,就可能會自負甚至狂妄自大;而如果過低評價自己,就可能會自卑甚至自暴自棄。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自我意識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之間具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大學生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越接近現實,社會適應能力就相對越強。因此,大學生應在積極開放的人際交往中,通過比較鑒別、客觀體驗等方法,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而大學生的個性心理主要涉及能力、氣質、性格等方面。大學生應培養自身良好的個性品質,積極悅納自我,不斷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完善自我。

4.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培養多種興趣愛好

興趣是指大學生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為大學生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興趣愛好在大學生的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可以使大學生集中注意,產生愉快緊張的心理狀態,有利于大學生潛能的發揮和身心健康的維護。大學生積極參加校、系、班級組織的藝術、體育、科技、社會實踐等活動,既能從中經受環境的鍛煉、豐富自身人生經驗,也能增進與他人的交流和友誼,更能促進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質的發展。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能豐富大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大學生與他人間的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有利于大學生個體的和諧發展。

篇(5)

    論文摘要:積極的自我意識教育,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挫折觀的教育,頑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興趣、愛好、需要、友誼以及成就感、榮譽感等各種心理狀態的正常發展,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具體內容。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校園活動和校園音樂活動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途徑。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校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等各育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實現,不能僅僅依賴課堂教學,為了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除課堂教學之外,還必須充分利用學校的物質和文化環境等資源,使學生在自我意識、人際關系、人際交往、社會適應能力、頑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興趣、愛好、需要、友誼、交往以及成就感、榮譽感等各種心理素質等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本文就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及其資源利用途徑作了初步的探討,以期更好地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及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包括積極的自我意識教育,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挫折觀的教育,頑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興趣、愛好、需要、友誼,以及成就感、榮譽感等各種心理狀態的正常發展等。 

1.積極的自我意識教育 

自我意識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等內容。自我意識可分為積極的自我意識和消極的自我意識。積極的自我意識是健康人格的基礎,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表現為自我認識全面而客觀,既能夠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夠悅納自我,即能夠欣賞和接納自己;具有開放的自我結構,當經驗發生改變時,自我意識結構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同時,能夠吸納新經驗,調整自我意識的內容,使自我意識始終能夠與經驗保持一致和協調;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基本一致。根據積極自我意識的構成,學生積極自我意識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自我認識教育,正確的自我評價方法的教育和理想自我的教育。 

2.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能力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維護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人際關系和諧的學生,容易從他人那里獲得需要的信息和幫助,學習和生活比較順利,心情愉快,自信樂觀,有利于維護其心理健康和潛能的發揮。而人際關系失調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處處受阻,心情抑郁,容易產生自卑、自傲、孤獨、敵對等不良心理,危害其心理健康。學生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教育主要包括人際關系認知的教育,人際交往技能培養,感情移入的訓練和避免人際沖突的心理教育,學生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離不開一定的人際環境和活動,通過校園內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各種環境和交往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主動打開心扉,排除心理的閉鎖性,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從而掌握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3.挫折觀的教育 

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會遇到挫折,兒童青少年也在所難免。雖然挫折在人的生活中經常遇到,但是不同的人對挫折的態度卻不盡相同,挫折對于他們的意義也不一樣。有的人以積極的態度應付挫折,他們在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退縮,能夠冷靜地分析自身遭受挫折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及時消除挫折帶來的負性情緒,變挫折為激勵自己奮發進取的力量。而有的人則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挫折,甚至對挫折采取消極對抗的行為。積極地對待挫折的態度是有利于個體的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的,而消極地對待挫折的態度,則容易使人長期處于負性情緒狀態之中,破壞個人的自我觀念和心理健康,甚至引發多種心理疾患。在我國當代兒童青少年當中,獨生子女較多,父母對他們過分保護現象比較嚴重,而學校的一些正規課程也很難涉及到在這方面的教育,因而導致不少學生的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因此,加強對學生的挫折觀教育,增強他們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對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 

4.其它良好的心理素質 

其它良好的心理素質主要包括:頑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興趣、愛好、需要、友誼、交往以及成就感、榮譽感等各種心理狀態的正常發展。對兒童青少年來說,良好的心理素質集中體現在具有積極的學習動機,良好的學習心境,集中的注意力,活躍的思維力,沉著、穩定、輕松地面對各種重大學習任務的自我控制力,善于與他人共事、交往相處,開朗的性格,樂觀的情緒,不怕困難和挫折,具有適應各種生活環境的能力。如果我們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理念,則上述各方面的心理素質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比知識更重要,即更具有適用性和持久性。更何況在信息社會,有許多獲取有關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學校教育應更多地注意教學環境中能力、態度、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素質的培養和熏陶,這將更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資源的利用途徑 

1.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實施隱性課程的主陣地。一方面,應從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的選擇入手,改變只教書不育人的狀況,促進健康個性、情感、態度、挫折觀、價值觀等對教學過程的滲透,實現知識目標與情感、態度目標的有效融合,使課堂教學進入心理健康教育與知識傳授相統一的新境界。另一方面,教師應該以愛心和對學生的尊重去贏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和培養技能外,還應該把教師本人的、品德、行為、意志、情感、態度以及需要、動機、理想、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方面的基本素質顯露給學生,從而對學生起到春雨潤物、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外,教師要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發揮教師的典范作用,真正能把反映一定文化的、身體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和行為的等正面品質的內涵貫穿于整個潛在課程教育之中。教師應注意自己的儀表、裝束,做到舉止文明,行為得體。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學生的楷模和榜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學生,影響學生,提高學生的抱負水平和個性修養,培養利他意識和遵紀守法等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學生所學的課程內容隱藏著能力、技能的培養以及態度、情感、信念和價值觀教育的好素材,其人格和心理素質的形成與學習學科課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關鍵的是使這些內容滲透到心理健康中去。一些隱藏著態度、情感、信念和價值觀等潛在的課程,通過教師的講解、剖析、啟發,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個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2.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以一種亞文化面貌出現,與企業文化、社區文化相比,它是層次最高的一種,它以其獨有的形式影響著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各種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校園文化建設,應成為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不可替代的渠道之一。良好的校園文化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非常重要,是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其健康的情感和個性品質的基本手段。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如文明良好的校風和班風,尊師重學的風尚,優美和諧的校園場所,這是靠純理論說教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不能及的。文明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不僅在思想上受到啟發,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容易引起共鳴,達到教育目的。因此,首先要做好校園環境的美化工作,如注重校園綠化和建筑物的設計,利用墻報、黑板報、宣傳欄以及教室、寢室的陳設和裝飾等,對學生都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和調節情緒的功效。優美的校園環境,再配以催人上進、鼓舞人心的名言警句,則更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態。

   3.校園活動 

課堂教學雖然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主陣地,但它畢竟受到教學時間和課堂內容的限制,不夠廣泛全面。為了彌補這一不足,以校園文化為載體,舉辦一些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競賽,文體活動,如大自然攝影展、心理健康知識搶答賽、有獎征文,開展演講賽、書法和美術比賽等活動,舉辦校園運動會、籃球賽等體育競技活動,組織旅游興趣小組、計算機興趣小組等興趣小組活動。這些活動本身蘊涵著育人功能,是提高學生人際認知與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 

4.音樂活動 

音樂是自然賦予人類的禮物,也是人們心靈跳動的聲音。音樂可以用獨特的旋律,喚起人們的思維與聯想,進而在其意識中再現生活的具體形象。在臨床心理學上,音樂治療已作為一個獨立的治療手段而受到人們的重視。音樂能夠對人的混亂無序的身心起到調節作用。音樂的次序和結構,特別是節奏因素會幫助一個人重新組織自己對外在世界的感知。一些兒童甚至很多成年人的內部世界常常是迷惑混亂的,音樂有序的結構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益的體驗,可以幫助他們從混亂中解放出來。音樂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可以訓練個人的社會合作、協同能力。學校通過組織各種音樂活動,如合唱,樂器合奏,舞蹈等等,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愉快的人際交往環境,讓他們在音樂活動中學習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正確的社會行為,行為的自我克制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評價。音樂活動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的橋梁。當疾病使人與外界的正常聯系減少,產生孤獨感的時候,音樂是彌補這種情感需要的一種良好的手段。音樂活動為患者提供了一個通過音樂和語言交流來表達、宣泄內心情感的機會?;颊咴谙嗷サ那楦薪涣髦邢嗷ブС帧⒗斫夂屯椋顾麄兊母鞣N心理和情感的困擾得到緩解。患者在音樂活動中獲得了自我表現和成功感的機會,從而增加了自信心,恢復了心理健康。音樂教育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式。音樂是直接抒感的藝術。由于音樂發自于心,所以能動之以情,音樂通過人的聽覺讓人感知,它的優美的旋律容易激發人的深切的情感。當一個人處于悲傷、不滿、壓抑、痛苦中時,利用音樂可以讓人的情緒得到緩解,解開心中的情結,從而抒懷,凈化心靈,幫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 

 

參考文獻: 

篇(6)

論文摘要: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保障,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是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針對學生個體的自身特點,積極引導教育,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幫助大學生走出各種心理誤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已經成為各大高校目前最為關注的問題。

(一)當代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近年來由于失戀、就業受挫等心理問題引發的休學、退學乃至引發的惡性案件里逐年上升的趨勢,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以及高校穩定的突出因素。主要有三個原因致使這種情況的發生:

一是社會環境的因素。在我國,隨著對外開放、科學技術的進步,整個社會的信息量在急劇膨脹,社會生活的節奏在加快,各種思潮的沖擊已經影響到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心理、行為。當客觀事物與自我身心達不到統一時,就會有心理挫折和挫敗感的產生。無法讓客觀事物的判斷與現實相一致是現今社會最主要的心理問題。

二是人際交往的因素。大學時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識發展的時期,而且必須走入社會獨立生活,在其社會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各種人際關系的矛盾需要應付,這時往往容易因為某些原因導致人際交往的失敗,于是產生苦悶、自卑,以致影響身心健康。

三是教育模式的因素,一直以來的中國學生都面臨招考試決定命運的應試教育,學校家長雙方面都只注重學生的成績而沒有過分重視對于其人格的培養,以至于很多學生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突然到大學獨立生活就顯得格外不能適應,使之心理生理都無法與周遭環境協調,最終出現各種各樣的嚴重心理問題。

(二)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1 以教育的手段更容易學生接受健康的觀念。中國的學生長期受應試教育的熏陶習慣了填鴨式的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開設為課程,與傳統的政治,英語等一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接受“正確”的思維方式,避免走入牛角尖,死胡同。全面的健康不僅僅包括智力和身體,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方面,所以,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勢在必行。

2 提升了高校教學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學生有個良好的心態來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它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它使大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正確的進行自我評價,同時,又幫助大學生樹立適當的奮斗目標,促進大學生之間的相互交往,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使對思想政治課的人之提升一個檔次,將理論內化為個人素質,這是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

3 有利于學生獨立自主地對待處理問題。為了應對我國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學生除了學習文化知識沒有自己一點獨立自主的空間,所有生活上的問題都被父母老師大包大攬,忽略了對自己獨立能力的培養,當面對自己獨處的時候們就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不適應,無法出師,不善于處理情感與理智的問題,以致不能堅持正確的認識和理智的控制,而成為情感的奴隸,長期受心理問題的困擾。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高校的教師掌握心理學以及心理調節方法,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為其服務,將知識和方法傳授給大學生,讓他們擁有自我獨立處世的能力。所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讓學生健康順利的脫離傳統束縛,更快更好的發展。

(三)基于現狀明確高校心理健康教青工作的開展方向。

1、引起重視,建設優秀的教育隊伍是前提。現今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數量上無法滿足廣大學生的迫切需求。學校應充分重視該項工作的發展,設立一些獎勵晉升的優惠條件,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師從事這項工作,干出成效。學校應經常對教育隊伍進行培訓,考核,提高質量,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及時的,有效地進行開導教育,使之得以治療。

2、方法得當,運用和摸索適合廣大學生需求的方法。教育部門應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預機制,設身處地的為了學生著想,把心理咨詢輔導落到實處,注重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與之交流情感,及時了解學生在生活,人際交往,學業等值多方便的心理失衡,幫助學生宣泄出不良情緒,并及時提供一些好的建議,促使其在面對困難時勇于克服換位思考,來擺脫心理闖題的困擾。以學生班級為基礎,開展宣傳“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認真分析學生的個別案例,找出啟發他們的心靈之藥。

3、堅持不懈,做好持之以恒的長期準備。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久的一項造福大學生,幫助其健康成才的重要舉措。教育工作者應做好長期工作,長期提高自身能力的心理準備。只有不斷擴展教育的范圍,才能適應當今需求日益提高的社會。認清形勢,及時總結經驗與教訓,“以學生的特點進行全方位的關心和教育,使之身心健康”必須長期不斷創新地開展下去。

現在的大學生認知能力趨于完善,情緒情感豐富、強烈,意識活動控制力日漸增強,人格逐漸成熟,對于完全大包大攬的干預并不能接受,他們更期待公平、民主、相互尊重的交往方式。心理老師就扮演著這樣一個同學們朋友的角色。真誠,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與學生建立一個彼此接納,彼此信任的溝通環境,以確保疏導的順利進行。真誠就是要求老師成為學生本人,設身處地的為他考慮,為他提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更容易被學生所接納的符合其人格特征的教育方式。從而讓學生更積極的面對獨立生活,正常的處理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緊張的人際關系問題,情感失衡的心理問題。心理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宣泄心中苦悶、解開矛盾、改變心理失衡的場所,這樣才使高等學校的教育得到了全面發展。

重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學校教育新形勢下很重要的一個文化建設組成成分。心理教育通過心理咨詢和輔導的方式更是體現了高校教師充滿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不僅解決了學生的心理問題,同時也將學校氛圍營造了一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諧環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文化中不可缺少。

綜上所述,在高等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于高校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楊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J],2007,(11)。

[2]霍發:試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M]。2009,(1)。

篇(7)

論文摘要:貧困生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其獨特性,通過對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卡特爾16PF測量結果的對比分析,歸納出貧困大學生的人格特點。根據人格理論分析了貧困生人格的成因:生活狀態落后.見識有限;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成熟動機強烈,提出相應的教育管理對策。

論文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心理特點;教育管理對策

貧困大學生是近年來為社會廣為關注的一個弱勢群體,由于家庭貧困,他們來自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壓力較大,其心理疾病發生率遠遠高于普通學生.從而出現了因經濟貧困導致的“心理貧困”的“雙困生”。由于心理能量不足,貧困生容易產生認知、情緒、意志行動等心理過程的一系列不良反應.從而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學習生活效率降低、社會功能受損等負性變化,嚴重影響了其學業的順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發展。近年來,國家和學校已經建立了一整套的貧困生資助體系,在經濟上給予了貧困生很大的幫助,但在我們工作中仍能感受到貧困生精神狀態的低落。因此針對貧困生的特點,不僅要提供必要的經濟幫助,而且要研究貧困生的心理特點,對其進行精神扶貧,幫助貧困學生擺脫精神壓力。

一、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調查分析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筆者從九江市四所本、??圃盒8鱾€年級的學生中按照隨機抽樣原則抽取400名貧困生(月個人消費總額低于九江市居民最低生活標準)和40O名非貧困生,利用卡特爾16種人格測驗量表fl6PF1進行統一測試.發放問卷各400份,回收問卷貧困生368份和非貧困生392份,問卷有效性分別為92%和98%。數據統計采用W_IZ心理測驗與統計軟件和SPSS軟件包。

(二)調查結果統計分析

1.貧困生與非貧困生人格因素比較貧困生與非貧困生16PF值

從圖l中的數據比較可以看出.貧困生在有恒性(G)、憂慮性(O)、獨立性(Q2)、自律性(Q3)四個方面分值高于非貧困生,而在聰慧性(B)、穩定性(C)、興奮性(F)、敢為性(H)、世故性(N)、實驗性(Q1)六個方面分值貧困生低于非貧困生。通過統計分析。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在聰慧性(B)和敢為性(H)兩個方面差異顯著.其顯著性小于0.05,而在興奮性(F)方面顯著性明顯,其值小于0.01.表明貧困生較樸實,做事審慎、保守,甚至有退縮傾向。

2.貧困生與非貧困生次級人格因素。比較卡特爾教授在研究人的l6種個性因素的基礎上,認為有4個次元素可以進一步診斷人格特點根據卡特爾的次級人格因素分數的計算公式.利用圖1中的相關數據計算出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的次級人格因素從圖2中的數據比較可以看出貧困生在內向與外向方面與非貧困生差距明顯,其顯著性差異小于0.05,表現在貧困生相對較內向,在人際交往中不主動,甚至缺少自信。

二、貧困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成因

社會心理學理論表明.生活在同一社會群體或相似的生活環境中的人會形成相似的人格特點筆者采用訪談法結合人格理論分析貧困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及特點,歸納出影響其人格特點形成的幾點因素:

(一)生活狀態落后.見識有限

本研究貧困生群體中有3O5名來自于農村.其中164名來自于邊遠山區.這些地區信息不暢通.消息相對比較閉塞.人們生活狀態相對比較落后.導致貧困生從小見識少,對有些新科技不了解,沒掌握:另外,這些地區的中小學教育相對落后.學生的知識面較窄所以進入大學后,貧困生在聰慧性方面與非貧困生有一定差距。同時,由于這種差距的存在.也導致了部分貧困生產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興奮狀態較低

(二)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

本研究貧困生群體中有313名來自于多子女家庭,其中195名同學表示父母由于家庭壓力較大.沒有給他們足夠的關愛和關注.致使他們從小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并且不自信。為了免受傷害.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閉自己,不能主動與人交往,偏內向,極易產生自輕、自賤、自畏等自我意識的偏離,行為上也往往表現為退縮:還有65名同學表示習慣于用不平衡的心態面對一切,他們在交往中不能善待自己、寬容別人,叛逆的行為既傷害同學間的感情.又挫傷本人的自尊心.形成人際危機:另外.經濟上的拮據也往往限制了貧困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機會.客觀上強化了他們自我封閉的性格

(三)成就動機強烈

在訪談中有310名貧困生表示.由于從小家境貧寒.使他們更早體會了生活的艱辛.更早產生了為父母分憂的想法.并有強烈的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的動力,也就是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此,在高校里,貧困生在自立、自律、有恒性方面要好于一般同學,他們更能吃苦,更有韌勁。

三、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對策

(一)重視貧困生的思想教育

“扶貧先扶志”,在努力加大對貧困生經濟扶助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對他們進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在充分了解掌握貧困生心理、行為特征的基礎上.要對他們的“心理貧困”問題予以特別關注如筆者在此研究其間。吸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12名。參與成立本校以貧困生為主體的“自強社”.“自強社”在為貧困生提供經濟資助的同時,也通過社員們的自助、助人、服務社會等模式.將他們的個人需求與崇高的社會責任感聯系起來.把當前的困難與遠大的奮斗目標聯系起來,教育他們正確看待和認識貧困.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勇于面對現實。培養他們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能夠成熟的為自己定位,進一步增強自信心。

(二)加強對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幫助學生了解和分析自我心理健康狀況,客觀、勇敢地面對現實,恰當、全面地接受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外在劣勢.又看到自己的內在長處筆者對學生進校后的心理健康檔案進行篩查,并對其中有自卑感、自我封閉、自暴自棄等心理傾向的貧困生進行約談,予以特別關注,讓貧困生感覺到他們是備受關心的在學校層面通過點面結合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如采用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小型討論會等形式.進行心理知識教育和典型案例教育.指導他們學會自我調適.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戰勝自我。為了使貧困生打開心扉。筆者組織貧困生開展一些以他們自身為主角的活動,如“受助者助人”、“愛心傳遞”等,資助比自己更困難的人,為社會福利院、敬老院的困難群體服務等。通過這些活動.使貧困生從內心融入社會群體.逐步消除孤獨感.并在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中奉獻才華,升華自我。

(三)開展人際交往和溝通方面的訓練

筆者針對貧困生人際關系能力不高、樂群性分值低、較自閉等心理特點,嘗試開展了一些人際交往和溝通方面的團體訓練如在“肯定性團體訓練”中.要求貧困生合理分析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差距.尋找消極的自我意識.然后運用自我辯質訓練向消極的自我意識挑戰.最后通過角色扮演法及各種社交技巧的訓練.變通方式.實現認知重建一位同學在參加完“信任之旅”活動后表示.能信任別人是溫暖幸福的.被人信任是自豪的.給別人一份信任.給自己一種責任.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會更融洽可見.貧困生在團體訓練中能增強與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并體會到了集體的溫暖和關愛.進而提高了興奮性.增強了信心.學會了與他人積極相處.提高了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了積極樂觀的心態

(四)幫助貧困生從實踐活動中增強自尊和自信

從自身實踐中增強自尊和自信.不僅在學習方面努力,而且要積極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勤工助學的意義不只在于能從一定程度上改善經濟條件.更重要的是使貧困生通過實際行動來克服困難.從而增強自尊和自信筆者研究其問.嘗試在學校勤工助學群體中組織開展“十佳服務標兵”、“意志堅強好青年”、“逆境中的英才”等評選活動,使貧困生認識到,真正的貧困是缺乏知識、缺乏信息和獲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擁有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就是財富,自身具有的如堅韌、勤奮、吃苦耐勞等品德都是自己獨有的美德:認識到在人才濟濟的大學校園里.不要盲目通過追求成績來滿足自尊的需要.學習能力的獲得、創造力的發展以及健康人格等都是學有所成的體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娇妻在交换中哭喊着高潮| 黑鬼大战白妞高潮喷白浆| 99re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真实强被迫伦姧女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av影院在线观看| 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大全| 熟女人妇交换俱乐部| 18禁黄无遮挡网站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аⅴ资源天堂资源库在线 |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新网站| 少妇私密会所按摩到高潮呻吟| 丰满又黄又爽少妇毛片| 女人被弄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国产无夜激无码av毛片|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女性裸体啪啪无遮挡动态图| 亚洲国产另类精品| 暖暖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完整版|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久久| 99热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欧免费无码aⅴ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免费| 十八18禁国产精品www| 国产色xx群视频射精| 亚洲男男无套gv大学生|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一区二区| av片在线观看| 艳妇交换俱乐部| 久久人人爽人人人人片| 永久免费精品精品永久-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