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移民工程論文

移民工程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6 15:59: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移民工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移民工程論文

篇(1)

關鍵詞:水利工程,征地移民概念,監理服務的主要內容與主要工作,外部協調

 

一、水利工程征地移民監理的概念

水利工程征地移民監理,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設征地移民活動中,征地移民監理單位接受業主或有關單位的委托和授權,依據國家批準的工程移民文件、法律法規及有關合同、協議、責任等合法文件而進行的監督管理活動。

水利工程征地移民監理旨在實現移民活動的目標,根據委托方的要求,監理的工作范圍和內容,既可以是全方位、全過程監理,也可以是階段性的監理,還可以是具有某種特殊目的的專項監理。免費論文參考網。

二、水利工程征地移民監理服務的主要內容與主要工作

1、水利工程征地移民監理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個人補償費的按時足額兌現、土地補償費的有效使用;農村移民居民點建設、農村移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移民生產安置措施落實和生產項目的實施;集鎮搬遷建設;專業項目的恢復建設;移民按計劃搬遷安置;附著物清除進度;征地移民實施過程中檔案資料(包括音像)收集;參與征地移民實施方案的制定;配合審計和檢查;臨時用地復墾實施;參加征地移民各階段驗收等。

2、水利工程征地移民監理服務的主要工作

(1)水利工程征地移民實施進度控制方面

1)根據工程進度的總體要求,審核實施方案提交的總進度計劃、階段計劃和詳細的年度工作計劃,并提出控制性進度目標和實施計劃,督促實施方采取切實措施,實現合同的工期目標要求。當實施進度發生較大偏差時,及時向發包人提出調整控制性進度計劃意見,經發包人批準后,完成進度計劃的調整。

2)對實施方編制的征地移民實施方案和有關問題提出審核意見。

3)根據批準的征地移民實施計劃和專業項目恢復建設方案,對各類移民安置項目的實施進度進行監控。重點控制農村移民村莊和散遷戶的基礎設施建設及建房進度;農村移民生產用地撥付和生產開發的實施進度;移民安置區專業項目建設實施進度;集鎮遷建實施進度。及時向發包人反映征地移民計劃的執行情況。

4)對勘測定界單位征地界樁埋設進度進行控制。

(2)水利工程征地移民質量控制方面

1)協助發包人審查實施方提交的征地移民實施方案和質量保證體系,并監督實施。

2)按照移民安置的綜合質量目標控制移民安置實施質量;檢查移民安置有關工程質量的監理和監督工作;綜合檢測移民安置質量及生產、生活水平,并做出總體評價。

3)對移民安置工程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時責令整改。對移民安置工作中存在突出問題和發生重大事件及時報告,在進行必要的調查后,提交專題報告。

4)對征地界樁埋設質量數量進行控制,向發包人提交專題報告。

5)參與各階段的專項驗收和移民安置驗收,并提交各相應階段的監理報告,移民工程竣工驗收時,提交《征地移民監理質量評估報告》。

(3)水利工程征地移民投資控制方面

1)監督征地移民補償資金的撥付、使用。分項檢查項目資金使用及資金分配公告情況;定點抽查移民個人補償費的兌現。

2)協助發包人審查征地移民超出概算部分項目內容。

3)督促征地移民補償資金按計劃及時到位,檢查資金的使用情況,監督實施方按審定的規模、標準和投資進行實施。

4)參與移民安置規劃設計成果審核以及漏項、設計方案變更等審查,提出監理意見。免費論文參考網。

(4)監理信息管理制度

對水利工程征地移民專業項目和移民安置工程建設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定期編制移民監理工作報告,及時上報重大問題。免費論文參考網。應在發包人要求的時間內向發包人提交征地移民監理實施細則和合同條款中規定的文件資料。

(5)合同的管理

協助發包人組織各項移民工程合同的簽訂,并在合同實施過程中管理合同,包括合同管理、會議管理、支付款項、合同變更、違約、索賠及風險分擔、合同爭議協調等。

(6)集鎮和專業項目的恢復建設

全面管理集鎮和專業項目承建合同,就實施方選擇的分包商資格及分包項目進行審查批準;協助或代表發包人答復實施方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宏觀控制各集鎮和專業項目恢復建設實施進度、質量和造價,進行安全監督檢查;主持監理合同授權范圍內集鎮和專業項目恢復建設各方協調工作;參與集鎮和專業項目恢復建設的驗收工作。

三、水利工程征地移民監理的外部協調

水利工程征地移民項目系統與外部的關系,主要是發包人與外部單位的合同關系,因此,水利工程征地移民與外部關系的協調內容,主要是相互配合,界定各方的權利、職責和義務,共同保證工程移民項目建設目標的實現。

在與外部關系的協調過程中,水利工程征地移民監理協調工作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在不同的階段也各不相同。根據工程實際情況,水利工程征地移民監理的介入主要是在征地移民工作的實施過程中。

1、進度問題的協調

進度問題的協調內容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地面附著物清除進度的協調,另一個方面是征地移民資金發放進度協調。對地面附著物清除進度的協調,實踐證明,有兩項協調工作很有效:一是與發包人共同商定以及網絡計劃,并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作為衡量工程進度的依據;二是設立獎勵機制,調動地方政府或工程辦事機構工作的積極性。

2、合同爭議的協調

在水利征地移民監理協調中,合同爭議的協調主要體現在單項移民工程建設過程中,對單項移民工程諸如專項遷建合同糾紛、臨時用地復墾合同糾紛等,首先應協調解決,協調不成時才向合同管理機關申請調解或仲裁。對仲裁決定不服時,可在收到裁決書15日內訴請人民法院審判決定。

3、與設計單位關系的協調

在水利工程征地移民工作中,設計單位負責工程影響人口和實物等指標的認定、區域環境容量的分析和移民規劃的編制等一系列工作。與設計單位保持良好的工作聯系是十分必要的。協調好與設計單位的工作關系,能夠為征地移民實施提供良好的技術環境,在征地移民實施中能夠對移民安置規劃編制的前提、環境容量制約因素、規劃所使用的政策、規范標準等依據和規劃的目標等情況有一個全面客觀的了解。能夠在移民安置中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和少走不必要的彎路。協調的方法有進行設計交底、召開工作例會和文件往來等。

4、其他關系的協調

水利工程征地移民資金收支一般都需要依靠各級銀行及其業務網點進行,移民資金按進度撥付需要銀行的配合。因此,有必要在征地移民實施初期對資金的撥付條件、標準和方式與銀行進行協調;在外業調查開始時間和進行過程中以及界樁埋設的時間,需要與勘測定界單位進行協調。

【參考文獻】1、左平,蘇青,龔銀輝.水利水電工程移民監理與檢測評估〔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4

2、王顯勇,任澤儉,趙文聚,范云.南水北調工程征地移民政策與技術應用.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

篇(2)

論文關鍵詞:水電移民,移民群體性事件,社會穩定,角度

注:本研究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征地拆遷移民社會穩定與社會管理的機制研究”(07ASH010)階段成果之一。

韓振燕(1965—),女,安徽蒙城人,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

楊柳(1984—),女,貴州黎平人,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移民與社會保障

通訊地址:江蘇省南京市西康路1號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10098

聯系電話:

電子信箱:zhenyan_han@126.com

貴州水電移民社會穩定影響因素探析

一、引言

貴州是“西電東送”項目實施的重點省份,大規模的水電開發帶來了大規模的移民。經水利部核定,截止2006年6月30日,貴州省大中型水庫移民現狀人口為51.2萬人,其中城鎮居民和農轉非安置移民7.51萬人,農村搬遷移民即后期扶持人口4.69萬人,設計水庫82座,其中水電工程20座,移民33.98萬人;水利工程62座,移民9.71萬人。加上小型水庫移民現狀人口18.38萬人和次后開工建設的光照、彭水、思林、沙陀、白市、董箐等大型電站和20多座中型電站,到2010年,全省水庫移民人數將達80萬人。而長期以來,由于地理位置等自然條件的限制,貴州省經濟不發達,經濟條件相對落后,土地資源匱乏,面對如此數量的移民,遺留問題較多,主要體現在農村人口多、少數民族比例大;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邊緣化問題嚴重;移民安置容量緊張等等。移民已經成為弱勢群體中的最弱勢群體,移民群體性事件時常發生,其突發性和頻發性給社會和人民造成了災害,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會穩定是移民重建與發展的根本保證。貴州水電移民的總體形勢是穩定的,但是同時由于各種原因,仍然有少數人對水電工程移民缺乏理解,對移民工作持不配合的態度。因而時有不穩定現象發生。出現諸如移民集體上訪、沖擊地方政府、沖擊施工現場、聚眾游行等事件。為此,筆者曾于2008年9月下旬在貴州進行水電移民社會穩定情況調查,調查的水電工程主要涉及貴州省畢節地區的A水電站、貴州省遵義縣B水電站、貴州省余慶縣境內的C電站壩址和貴州省劍河縣的D水電站。調查通過深入訪談、問卷調查、座談會、文獻資料收集等方式展開。共召開縣級座談會6次,村級座談會10次;深入訪談20余人次,問卷調查采用按不同的水電工程安置人數按比例隨機抽樣調查,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126份,其中移民調查問卷65份、移民干部調查問卷46份、非移民調查問卷15份,分別占總抽樣的51.59%、36.51%、11.90%,本文處理數據源于SPASS統計分析結果。

二、影響水電移民社會穩定的因素

影響水電移民社會穩定的因素很多,從貴州省水電移民的具體情況來看,影響移民社會穩定的因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因素,包括移民過程中部分移民的利益受損和移民搬遷后收入減少,生活質量下降;二是政策因素,主要是表現為移民政策不一,導致移民互相攀比,心理不平衡,現行部分移民政策及有關法規的規定不合理等;三是環境因素,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及地質災害等;四是心理因素,包括移民訴求高,存在的攀比心理及特殊移民心理,移民搬遷后產生的挫折心理(又稱相對剝奪感)是導致移民社會不穩定事件的心理條件;五是其他因素,如由于職能部門的工作方法不當引發的矛盾。等等。其中,移民利益受損以及搬遷后生活質量下降是導致移民社會不穩定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說,經濟因素是引發移民群體性事件的根源。

1、經濟因素是移民社會穩定的根本

經濟因素,是導致水電移民社會不穩定的直接因素和根本原因。由于各種原因,部分水電移民搬遷過程中利益受損,搬遷后生活困難。這些移民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常常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如集體上訪、沖擊施工現場之類的移民群體性事件,影響到庫區的社會穩定。

(1)移民搬遷后收入減少,生活質量下降

因水電工程而遷移的移民在搬遷以后,經濟條件和社會環境短期內仍相對較差,大部分移民的土地數量和年收入都在減少,而年支出卻在增加。有一定數量的移民生活困難,生產生活水平較低,解決溫飽還是首要問題。

根據調查的結果分析顯示,目前部分移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因土地數量減少而較低。移民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支出和土地總數的統計描述如表1所示。

表1目前移民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支出和土地總數統計量(2008年)

家庭年收入

家庭年支出

土地總數

N

有效

65

65

64

缺失

1

均值

16919.6154

11072.9077

3.0352

標準差

14415.82021

8594.53167

3.11564

方差

2.078E8

7.387E7

9.707

偏度

2.029

1.732

1.488

偏度的標準誤

.297

.297

.299

峰度

6.981

4.458

2.850

峰度的標準誤

.586

.586

.590

極小值

.00

.00

.00

極大值

84400.00

篇(3)

朝陽位于遼寧省西部,區域范圍為東經118°50′至121°20′,北緯40°35′至42°20′,地處冀、蒙、遼三省(區)交界處。朝陽境內主要有大凌河、小凌河、青龍河和老哈河等四條河流。大凌河流域總面積為12963平方公里,最大徑流量為15600立方米/秒,最小徑流量0.09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為8.82億立方米,可利用水總量為6.5549億立方米。境內共有大凌河支流22條,主要支流有大凌河西支、老虎山河、牤牛河等。

2 水環境狀況

2.1 水環境質量狀況

2010年,在朝陽市境內三個監測斷面的水質數據中,只有南大橋斷面水質各項指標均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水質良好;長寶渡口斷面水質類別為劣Ⅴ類,水質重度污染;章吉營斷面水質類別為劣Ⅴ類,水質重度污染。大凌河主要支流的大凌河西支、第二牤牛河、老虎山河和涼水河子河水質均為劣Ⅴ類,污染嚴重。

2.2 水資源狀況

全市水資源相對不足,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4,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2左右。2010年,朝陽市水資源總量為118476.8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80350.1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82769.4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52410.8萬立方米。朝陽市總用水量呈逐年遞增長趨勢。在各行業中,除農田灌溉各年度用水量基本保持穩定外,其它各行業用水量均呈逐年遞增長態勢;2005-2010年,全市用水總量由36706.1萬m3增長到53882.8萬m3,年均增長4.9%;隨著朝陽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用水量的需求越來越大,水資源將遠遠不能滿足用水需求。

3 水環境治理

針對水環境質量和水資源的狀況,朝陽市提出了多項舉措,對水環境進行治理,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3.1 點源污染治理方面

(1)工業廢水治理情況。大凌河水污染防治規劃共安排朝陽造紙廢水治理等12項工程,已關停造紙行業草漿生產線2戶(朝陽、凌源造紙廠),完成治理任務的5戶(喀左陳醋廠、凌鋼綜合污水處理、凌鋼焦化水處理、朝陽工業紙板廠、朝陽酒廠),停產整頓2戶(朝陽制藥廠和朝陽陽光紙業有限公司),企業倒閉1戶(建平華倫造紙廠);(2)畜禽屠宰廢水治理情況。畜禽屠宰污水治理安排5項,主要安排在各縣(市)。已完成2項,朝陽益康食品已關屠宰生產線;(3)醫療廢水治理情況。全市共安排醫療廢水項目17個,已完成市區及[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服務]各縣(市)區中心醫院的醫療廢水治理工程10個。(4)城鎮污水處理工程。十二五”期間朝陽市將建設城市(鎮)污水處理廠5座,配套建設污水收集管網22.5km。(5)鄉鎮污水處理。分為兩類:礦山污水綜合治理和原有鄉村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6)生態移民工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庫保護區內居民的生產、生活對生態環境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保護和修復庫區生態環境,需要對保護區內居民進行生態移民。將保護區內居民全部遷出,建立移民新村,并對村民耕地、房屋等進行補償,完成各種安置項目,并配套建立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新能源及集中供熱系統。

3.2 面源污染治理方面

(1)生物綜合利用工程。一是推廣“一池三改” 農村戶用沼氣1.5萬戶,每年建設5000戶。二是沿上游及庫區鄉鎮建設生物質固化廠10個。三是建設生物有機肥廠2座。(2)畜禽糞便治理工程。加強畜禽養殖管理,進行圈養和收集糞便,同時嚴格管理糞便堆積和趨向,降低糞便污染,形成良好的糞便收集、處理模式。(3)村落環境整治工程。加強區域農村村落環境整治,有條件的小城鎮和規模較大村莊應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城市周邊村鎮的污水可納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網,對居住比較分散、經濟條件較差村莊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進行處理;逐步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方式,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

3.3 水環境治理環境保護方面

(1)庫區攔污工程。在水庫庫區內設置隔離網來隔離固體漂浮污染物,及時打撈及運輸庫區內的生活垃圾等固體污染物。(2)河流入庫口濕地工程。十二五”期間,將在大平房大凌河入庫口、建平縣深井河與第二牤牛河匯合處、大凌河喀左縣城以下的吉利玍各建一塊不少于10km2的人工濕地,以對入河污水進行深度處理,計劃總排資4000萬元。(3)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工程。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自1993年列入全國八片水土流失重點區以來,已連續實施了20年,大凌河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也被納入中央水利水土保持項目的支持重點。

第一、壩址兩岸生態保護工程;計劃在2013年-2015年完成重點迎面山宜林荒山造林5萬畝,平均每年1.66萬畝,重點栽植適合我市氣候特點的油松、側柏、山杏等鄉土樹種。第二、退耕還林工程;閻王鼻子水庫入庫口坡耕地。完成15度以上坡耕地造林0.2萬畝,重點開發大棗、南果梨、蘋果等經濟林樹種,并通過采摘園建設,提高經濟效益。第三、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實施小流域“金字塔”綜合治理模式、溝壑梯級治理模式等行之有效的科學治理方法。第四、礦區生態修復工程;在庫區范圍內對停產關閉礦山的生態修復、正在生產礦山的生態修復、尾礦庫的生態修復;同時增設生物預警系統,增強對突發水事件的預警能力。主要進行排土場清理、安全處置、植被修復。進行綜合監測及預警,防治突發性污染及安全恐怖事件發生,保證水質安全。

4 結語

經過治理,大凌河流域朝陽段水環境質量取得了明顯的改善,從而切實保障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與水環境安全,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破解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制約朝陽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篇(4)

論文關鍵詞:新生代女性農民工;城市適應 

近年來,新生代農民工成為在農民工研究中廣受關注的一個特殊群體。本文把新生代農民工量化為出生在1980年代之后的一代人。這批人目前在農民工外出打工的1.5億人里面占到60%,大約1個億。不同于他們的父輩,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們積極改變自己以期待融入城市,成為城市人。但來自城市各方面的社會排斥卻使他們仍處于城市的邊緣,生存在城市與農村的夾層中。在這滾滾的人潮當中,其中約三分之一為女性,而且流動人口中女性勞動力人數增加的速度遠遠超過男性。女性農民工在城市承受著來自性別和階層的雙重壓力,因此對女性農民工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本文主要從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三個層面來研究新生代女性農民工的城市適應問題。 

一、新生代女性農民工的城市適應問題 

(一)經濟適應 

雖然對于新生代女性農民工來說,賺錢已經不是她們進城務工的首要目的,但是找到一份工作并獲得經濟收入是新生代女性農民工在城市立足的基礎。新生代女性農民工獲取第一份工作主要靠親戚、老鄉介紹,這種初級關系網絡同質性強。由于女性青年農民工文化程度較低,通常在臟、累、險的行業就業。但是在第二份工作或現有工作的獲得過程中,業緣關系已經逐漸成為主要的途徑,很多打工妹依靠在以前工廠里結成的人際關系網跳槽到工資水平、福利待遇較好的工廠。盡管大部分女性青年農民工能夠在城市留下來工作,卻依然面臨許多問題,例如工作環境差、工作時間長、沒有特殊情況不準請假,如果請假扣除當月全勤工資,加班加點不給加班費、工作壓力大、缺乏相應的社會保障等。 

(二)社會適應 

1、生活方式適應問題 

城市和農村存在生活方式的差異,城里人與鄉下人在視覺上呈現出顯著社會等級差異的身體圖式,比如“洋氣”與“土氣”、“苗條”與“健壯”、“白皙”和“黝黑”等不同的身體特征。女性青年農民工從進入城市的第一天就開始身體的城市化歷程。白皙的皮膚、苗條的身材、洋氣的打扮是她們身體城市化的主要內容。她們從眉型發式到衣服鞋襪都極力模仿城市年輕女性。言談舉止方面,女性青年農民工也有很強的模仿性,她們學說普通話和當地話,盡管帶有濃厚的家鄉特色。在消費與休閑上,她們非常節儉,業余生活比較單調和貧乏,除了逛街、看電視、閑聊,其他的很少涉足。精神類、享受類和發展類的消費支出在其消費支出中占的比重很低。盡管在生活適應方面女性青年農民工表現出了積極性,但足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工作中遭遇犯;在城市里選擇戀愛對象較難,想嫁給城里人更難;她們的生活方式既有別于城市,也有別于農村,等等。 

2、社會交往適應問題 

很多學者通過大量的調查數據以及相關因子的分析得到出這樣的結論:新生代農民工還沒有融入到城市居民群體中去。雖然打工者與城市居民同處于一個共同的地理社區,但是他們之間仍然缺乏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對于打工妹在與房東以及周圍的城市居民的交往狀態出現的精神隔離,其實不難理解,打工妹一周有六天的時間幾乎天天是呆在工廠里,并且幾乎每晚要加班到很晚,這就使她們沒有多余的時間來與房東以及周圍的城市居民溝通和交流。加之城市居民之間本來就感情冷漠,對門住十幾年都不認識彼此,所以在這種大范圍的感情冷漠的環境中,要求打工妹與城市居民的社會距離縮到最小,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外,女性青年農民工不適應城市頻繁而淺層的交往活動與農村熟人社會交往方式有關。女性青年農民工的人際關系主要建立在血緣、地緣初級社會關系網絡的基礎之上。交往的范圍相對較小,僅限于較熟悉的人,例如,家人、親戚、老鄉、少數同事等。 

(三)心理適應 

城市的經歷不僅讓新生代女性農民工在穿著打扮和與城市人交往方面發生了變化,而且最重要的是她們價值觀念的變化。城市中擁有大量的現代性因素,其中包括龐大的科層組織、工作機會、社會位置、制度規范和各類角色,大眾傳播媒介以及便利的交通通訊設施,也包括各種更有利于市場經濟順利運行的軟環境。這些城市特有的現代性因素會對在其間工作與生活的人提出更嚴格的要求,要求他們適應城市里的一切,要求他們同城市里生活著的龐大的人群打交道,并相互適應。打工妹生活在城市這個充滿現代氣息的環境中,也慢慢地培養了各種現代意識。她們知道,如果不遵守時間制度、不遵守工廠的紀律,結果都是要受到處罰的,與鄉土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本上不同,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契約為基礎。久可見城市的觀念已經完全被打工妹所內化,她們也把城市的觀念當成了自己的行動準則。 

此外,農民工的城市適應行為還反映在其對城市的歸屬感上面,即打工妹是否從心理上對城市產生了某種認同和歸屬感,這是適應的一個較高層次,是較為穩定的心理特征。但是大部分打工妹仍然缺乏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新生代女性農民工城市適應的制約因素 

(一)以戶籍制為核心的城鄉二元結構 

中國特有的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二元社會體制,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固化了城鄉身份分野,造就了中國歷史上這一可能空前絕后的貼有“農民工”身份標簽的城市人口群體。二元經濟制度造就了農村人向城市的流動,二元戶籍制度又造成了城鄉居民的身份不平等。擁有城市戶口和市民資格意味著階層地位和社會身份的躍升,意味著社會資源的天然獲取。在就業制度、戶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制度、醫療制度、社會保障等制度安排下,大部分農民工基本權益得不到維護,無法分享城市公共資源,更談不上社會融入問題。 

(二)農民工的鄉土意識和自我封閉 

城市和農村具有兩種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的過程是一個重新適應不同文化和價值觀的過程,融入城市社會需要培養認同感和歸屬感。然而,農民工的鄉土意識和封閉主義傾向以及外在表現——交往的封閉性和群體認同感是阻礙其融入城市的社會心理因素。傳統的中國農民具有濃厚的鄉土意識和內向、壓抑的封閉主義傾向使得他們在城市“扎根”的愿望不強;農民工的封閉意識體現在交往的封閉性和群體認同感上,即其社會交往只限于親戚、朋友、老鄉等熟人之中,表現為內部成員間有著強烈的相互認同感,而對群體之外的“城里人”則局促不安,深懷畏懼警惕之心。 

三、促進新生代女性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思考 

(一)政府角度 

應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戶籍制度的限制。國家在戶籍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和社會保障等制度改革中應該把女性農民工群體考慮進去,使她們能從制度改革中獲得益處。城市政府要轉變管理方式,樹立服務“移民”的意識,保障移居城市的女性農民工在政治、經濟、文化權益,在醫療、計生、救助、婦幼保健,法律服務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面享有同等的“國民待遇”。改革相應的勞動人事制度,從政府和政策方面打破市民保護主義,為農民工在城市擇業和自由流動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逐步消除戶籍制度衍生出來的各種附加制度。監督相關企業為農民工設立“三險一金”或“五險一金”制度,保證她們的基本權益。 

(二)社會角度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推進,發揮工會、婦聯和ngo組織在促進新生代女性農民工城市社區融人中的巨大作用已具有現實可行性。這些組織和機構要真正成為新生代女性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要督促政府勞動、安全管理等部門嚴格按照《勞動法》及相關法規的規定,保護新生代女性農民工的合法權利,提供相應的福利待遇,提供公平的求職環境等。社區工會要真正為外來農民工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努力做到社區支持的日常生活化,為在社區中的新生代女性農民工提供各種衛生保健、托養、文化娛樂和教育等服務。此外,通過媒體宣傳性別平等的法律法規和思想觀念,消除“一等公民"與“二等公民”的距離。 

(三)農民工角度 

篇(5)

課題組胡興 胡鵬鵬

[課題簡介]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時代的要求。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國廣大農村,進城打工已成為農民獲取經濟來源的主要方式,尤其近幾年,進城打工的農民數量越來越多,這種“背井離鄉尋富路,離田離土求發展”的狀況,致使社會上形成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關愛、家庭溫暖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據統計,我國1.2億農民常年外出務工經商,或到外地打工掙錢。由此產生近2000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歲以下的占86.5%,按全國3.6億兒童來計算,每18個孩子就有一人不能與父母共同生活,而且這個數字逐年在增長。這部分“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家庭教育相對缺失,他們的心理和人格的表現都明顯有別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這些孩子有的逃學、曠課、不交作業、說謊,沾染打架等不良習氣;還有的孩子因第二監護人管理不當而離家出走,甚至被拐賣。“留守兒童”現象成了一個新的社會話題,特別是能否保證留守兒童的健康心理已成為討論的熱點。

2.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是社會發展必然的趨勢。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由于遠離父母,缺少家庭溫暖,面對復雜的社會,身心健康成長尤其令人擔憂。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只能用自己稚嫩的雙肩扛下所有問題,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礙。“留守兒童”就像鄉村的小草一樣,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自生自長著。如何教育好這些“留守兒童”,使他們健康成長,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3.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是擺在學校面前的嚴峻課題。

對這一特殊群體的成長,教育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健康和諧的優良環境,勢必影響他們的每一步成長,只有創造優良的環境,才會讓他們在健康和諧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朋友看管,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都帶來了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已迫在眉捷。為教育這些“留守兒童”尋求策略措施,我們選出了《盤州市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及對應策略》課題。

二、課題立項情況

本課題在2017年3月底選題后,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經過設計論證,先后報層層主管部門審批,于2017年8月中旬得到六盤水市基礎教育教學課題評審委員會批準立項。

三、課題組成員詳細情況一覽表

姓 名

工作單位

職稱/職務

承擔任務

手機

胡鵬鵬

盤州市英武鎮英武中學

中學二級

協助負責人完成開題報告、結題報告、負責留守兒童虛榮心理研究報告

18785845480

向克

盤州市英武鎮英武小學

小學高級

負責收集各種研究資料、負責留守兒童孤獨心理研究報告

13708588996

胡瑋

盤州市英武鎮英武中學

中學高級

負責審查、編輯各種研究資料、負責留守兒童學習心理研究報告

13985928316

何梅

盤州市英武鎮英武小學

小學高級

負責編輯、裝訂各種研究資料、負責留守兒童羞怯心理研究報告

15329184370

支成賢

盤州市英武鎮中心校

中學一級

負責制定調查問卷、負責留守兒童偏執心理研究報告

13984605706

四、課題研究時間表

序號

研究階段

(起止時間)

階  段  成  果  名  稱

成果形式

1

 準備階段

(2017年3月—7月)

1、申報表的填寫;2、制定出具體研究計劃,實施方案;3、開題報告

書面材料和電子材料

2

實施階段(一)(2017年9月--12月)

1、準備階段工作總結;2、各子課題調查分析報告;3、各調查報告論證

領導和專家評估

3

實施階段(二)(2018年2月--12月)

1、課題專題研究報告;2、總課題研究推廣報告;3、實施階段工作總結

周邊鄉鎮學校推廣結論

4

 結題階段(2019年1月---4月)

1、課題研究成果實踐運用總結;2、討論結題報告的形成;3、結題階段工作總結

結題報告

【內容摘要】

“留守兒童”就是父母長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輩或親友監護的兒童。留守兒童常出現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為失當、學業失控等現象。留守兒童的學習和人格的表現都明顯有別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不少人誤入歧途,這些孩子逃學、曠課、不交作業。 同時,留守兒童在“家”騙第二監護人,在學校騙老師,沾染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致使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容易走極端。 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體貼照顧,出現害羞、內向、孤獨的心理傾向。不愿意與別人交往,害怕與人合作交流等。 本課題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培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以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能力。教育留守兒童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為此,課題組成員從盤州市一些中小學選取留守學生近400余名,通過調查、訪談等多種方法,專門研究留守學生的學習、交往、偏執、逆反、虛榮、羞怯等心理問題及生活狀況。通過探索研究后,我們建議從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四個方面來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從而使他們的身體和身心健康都得到快樂成長。課題組經過近兩年的研究,先后編寫了盤州市校本系列教材《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讀本》,編印成書作教育系統內部資料贈送盤州市境內學校使用。也寫出了各種心理特點的研究報告如:《對留守兒童羞怯心理的研究報告》、《對留守兒童孤獨感的研究報告》、《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心理的研究報告》、《對留守兒童的交際心理的研究報告》、《對留守兒童的逆反心理的研究報告》、《對留守兒童的虛榮心理的研究報告》均被我校心理咨詢室收存和心理健康教育課培訓使用,同時也被一些相關學校引用。

【關鍵詞】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心里現狀分析;應對策略

一、 課題研究的意義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走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會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問題會越來越大。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對于這類問題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還缺乏系統性的內容和可操作性較強的做法,本課題正是基于此,從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出發,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以一線教師的親身經歷,全面了解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挖掘造成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制定培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措施,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值得推廣的行之有效的策略,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試圖尋找一個突破口。使留守兒童父母安心務工,還可以積累一些留守兒童的教育經驗。同時,通過關心愛護,使其留守兒童能在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好轉,表現為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持續好轉,心里素質明顯增強,學業成績穩步上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力、自理能力都不段增強,身心健康不斷發展,綜合成績呈上升趨勢。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綜述

目前,社會各界人士已對留守兒童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來有關留守兒童研究報告不斷出現, 打開電腦搜索“留守兒童”就能搜索很多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和各地出臺的有關關心留守兒童的政策。

1.國內研究現狀:自20世紀90年代,留守兒童進入大眾的視野,其概念隨著社會進步而嬗變。留守兒童作為農民工的衍生群體,其關注度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焦點。研究者從不同視角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體質、學業、社會性等方面展開了大量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成果,但結論大相徑庭。留守兒童將長期存在,教育關愛工作任重道遠,須避免留守兒童個體標簽化,做好頂層設計,整合多方資源,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彌補家庭教育缺失,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2.國外研究現狀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世界范圍內受父母移民影響的留守兒童數量巨大。國外留守兒童的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留守兒童的規模,以及移民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教育、醫療和健康、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影響。研究者不僅描述了留守兒童各方面的發展狀況,而且對移民影響留守兒童發展的機制和過程也比較感興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調節因素。從研究內容上看,國外對留守兒童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留守兒童的規模以及移民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教育、醫療和健康、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影響。

黨和政府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比較關注,各地紛紛開展留守兒童教育的研究。農村留守兒童一般問題的研究已經啟動,中央教科所、江蘇、河南,以及重慶市的個別專家學者,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一般問題進行了研究。王宗飛《任性冷漠內向孤獨 “留守孩子”令人擔憂》探究了留守兒童在生理上與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產生消極情緒。黃應圣、劉桂平在2004年的研究中,也認為留守兒童在道德品質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遲希新在2006年的研究中也道出了留守兒童在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人格以及道德行為等方面的偏差……這些研究,重點探討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和他們面臨的嚴重困難和問題,在呼吁社會各界積極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方面產生了較大影響。但這些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及其解決的專項研究還遠遠不夠,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他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目前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心理問題有:情緒消極,孤僻任性、自私冷漠、暴躁、極端的性格。等特征,產生了叛逆、厭世情緒。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調查研究,深入了解盤州市“留守兒童”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

2、在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方面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糾正、排除、防止學校“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行為的偏差。

3、對盤州市“留守兒童”的各種個性心理品質進行培養,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過研究,提高教師的素質,初步培養教師具有從事心理教育、教學研究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二)研究內容

1、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的主要心里現象分析

a、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習心理現象

b、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逆反心理現象

c、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交際心理現象

d、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虛榮心理現象

e、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偏執心理現象

f、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羞怯心理現象

g、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孤獨心理現象

h、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常見異常行為

2、對盤州市中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及建議

    (三)研究方法

1、 抽樣調查法:采用問卷形式,調查盤州市部分中小學學生主要心里現象。

2、行動研究法:結合盤州市部分中小學教學和發展的需要,根據研究的過程,分階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資料,及時調整和完善研究步驟、具體研究策略。

3、 個別談話法: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訪談,分析存在問題、問題成因和解決方法。

4、 教育文獻法:查閱有關留守兒童教育的文獻,明確研究的目標,分析研究中涉及的有關變量。

 四、課題研究的步驟

(一)研究的準備階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完成區域內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現象的調查,提取數據,對中小學學生中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現象進行分類。做好課題的研究準備工作開展開題論證,設計研究方案以及設計調查問卷等。

(二)研究的實施階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主要按計劃、步驟進行課題研究。

2、 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盤州市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象。

3、 根據調查結果統計,分析盤州市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象。

4、 根據留守兒童中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個別訪談和社會調查,分析心理問題的成因,研究轉變策略。

5、 對存在各種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進行個別輔導,設計合理的教育方案。

(三)研究的總結階段(2019年2月——2019年4月)

       整理材料,總結經驗,推廣研究成果,寫好課題結題報告。

五、課題研究成果

(一)調查結果統計

課題組通過對盤州市八個中小學約400余人留守兒童的各種心理進行了問卷調查  (結果詳見各種心理問卷調查統計報告),主要數據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占89%,沒有的占11%,其中:

(1)認為交際心理有困難的占20%,一般的占65%,沒有困難的占15%;

(2)認為學習心理有困難的占30%,一般的占70%,沒有困難的占10%;

 (3)有逆反心理的占40%,一般的占50%,沒有的占10%;

(4)有偏執心理的占30%,一般的占60%,沒有的占10%;

(5)有羞怯心理的占45%,一般的占40%,沒有的占15%;

(7)有虛榮心理的占50%,一般的占30%,沒有的占20%;

(8)有常見異常心理行為的占40%,一般的占25%,沒有的占35%;

  (二)調查數據分析

從第一個問題可看出:這些留守孩子在交際心理方面有問題的不是很多,一般地占多數,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從第二個問題可看出:這些留守孩子學習心理困難的也不太多,有80%的孩子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還行的。

從第三個問題可看出:由于他們的父母不在家,更不可能時時刻刻在自己身邊,很需要幫助和指導他們,以減少出現的逆反心理。

   從第四個問題可看出:留守兒童偏執心理還是較多,很需要我們采取合理措施去調適;

   從第五個問題可看出:這些留守兒童羞怯心理人數不算少,很需要我們采取引導措施;

   從第六個問題可看出:留守兒童虛榮心理還是挺嚴重的,需要我們下大力氣的。

    從第七個問題可看出:有常見異常心理行為的也很多,很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去調適,

(三)課題研究成果

1、課題組長胡興擔任主編,帶領課題組成員經過近六個月的時間,編寫了盤縣校本系列教材《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讀本》,在課題實施學校推廣試用,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贊譽,為我們課題研究成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課題組長胡興設計制作的課件和撰寫的論文《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愛心架起友誼橋-----心理健康教育說課稿》分別獲得《中國教育學刊》舉辦的“全國優秀多媒體教學課件評選大賽”一等獎、二等獎及“中國教育實踐與研究論壇”征文評比大獎賽二等獎。為課題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廣。

3、自課題實施以來,課題組長胡興為盤州市英武鎮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培訓了五期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變態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知識》、《英武鄉中學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二級培訓》、《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男女生交往》。

     4、課題組成員何梅所做的課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社會化分析》、教研論文《淺談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在盤州市紅果片區小學得到了推廣。

    5、課題組成員對各種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寫出了各類心理問題的研究報告。其中:

(1)課題組組長胡興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偏執心理”、“交際心理”和“常見異常行為”的研究報告。

(2)課題組成員胡瑋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習心理”的研究報告。

(3)課題組成員胡鵬鵬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虛榮心理”的研究報告。

(4)課題組成員支成賢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逆反心理”的研究報告。

(5)課題組成員何梅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羞怯心理”的研究報告。

(6)課題組成員向克做出了中小學留守兒童“孤獨感”的研究報告。

【實踐成效分析】

1.通過農村小學階段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了解當前我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現狀。

2.通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根據所獲數據資料,分析造成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異常的各種因素。

3.通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指出學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4.通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探究合適的解決策略。

5.通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進行科學的對比實驗和總結。

【研究體會】

如何解決留守兒童的學習及心理健康問題則需要政府、家長、學校及社會人士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們課題組研究實踐后的幾點總結與建議:

 1、政府方面

就社會政府而言,應該給予留守兒童更高的重視。留守兒童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教育體制不完善,家長收入并不高難以承受高昂的擇校費。所以,政府在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上一方面可以通過建立更多的農民工子弟學校,降低入學門檻,方便家長攜帶孩子去打工。農民工將子女留守而不選擇舉家遷移,與農民工子女進城就學難有直接聯系。由于戶籍所造成的二元體制,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公辦學校入學要繳納高昂的“借讀費”,這成為農民工子女不能隨遷的一大障礙。農民工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應當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享受到公共財政的陽光。流入地政府要努力改善農民工子女的就學條件,進一步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同時,在公辦學校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特別要把農民工子弟學校辦好,加大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扶持力度,降低農民工子女上學、受教育的成本,使留守的孩子能夠生活在父母身邊,共享城市文明。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鼓勵外出務工的農民在家鄉創業,在相對落后鄉鎮、農村發展更多的產業,為農民在當地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此外,還應加大對弱勢群體的財力扶持、制度傾斜、生活保障,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盡量確保“后天平等”。

2、學校方面

學校是“留守兒童”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對“留守兒童”教育的主要部門。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懇求別人對自己的關懷。”學校對他們要倍加關注和關心,每一位教師要有一顆愛生如子的愛心,有計劃的做好家校聯系工作,有針對性的進行家訪,讓學生從老師那里得到父愛和母愛,得到大家庭的溫暖,做到對每一位“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學習情況等方面了如指掌,積極組織他們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通過科學合理的教育,有效彌補“留守兒童”的缺失。作為學校和教育部門,關心和教育好“留守兒童”責無旁貸,責任重大。通過課題組的研究實踐,現將一些不成熟的經驗與大家交流。

一要調查摸底,分類管理。組織全體老師,對留守學生進行全面的家訪,作好記錄,建立檔案,并制定分類輔導關愛的方案,使學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留定兒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種情況:①家庭困難,父母迫于生活雙雙外出打工;②父母一方不在本地,為團聚而外出務工:③家庭寬裕,父母為生活自由而外出務工;④父母感情不和,一方外出務工。針對這四種種情況,我們對家庭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通過各種渠道在經濟上給予幫助,化解他們因家庭困難而引起的自卑和苦悶。對家庭寬裕的家庭的,重點促使其父母加強與孩子的交流和關愛。對于父母感情不好,性格古怪、脾氣暴躁,逆反心強、問題較多的孩子,進行重點跟蹤,特別呵護和關愛。

二要制定實施方案,完善工作制度。學校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和學校“留守兒童”實際情況,制定學校關愛“留守兒童”實施方案,統籌安排各項工作,積極開展有關活動;建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定期檢查制度、結對幫扶制度、熱線交流制度、心理咨詢制度等,把關愛工作落到實處,使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經常化、社會化、制度化,形成長效工作機制;加大“關愛工程”實施檢查力度,定期、不定期的對學校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專項檢查,促進、推動關愛工程長效、持久深入地開展。

三要搭建交流平臺,增強心靈溝通。根據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我校課題組成員則組織本校部分留守兒童與浙江大學“1+1愛心工程”結對子的活動,目的也是為了改善留守兒童“有苦無人訴”的狀況。愛心工程以大學生牽手留守兒童為中心,讓孩子們找到一名“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組織留守兒童與大學生志愿者之間以書信進行交流,因為對于老師,孩子們有警戒,有些不大愿意說出心里的真心話,但對于知心哥哥或者姐姐,他們的內心就沒有什么顧慮,更加愿意傾訴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這種讓社會人士參與到改善留守兒童現狀的機制或模式還是很有意義的。如果此類活動得到推廣,留守兒童存在的種種問題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決。

四要加大硬件投入,搞好寄宿制建設。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建好寄宿制學校,優先安排“留守兒童”住宿,加強內部管理,認真安排好“留守兒童”的安全、學習、生活等問題,使其與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解決“留守兒童”家庭的后顧之憂。留守兒童在學校寄宿有很多好處,可以促進留守兒童的學習、可以避免留守兒童受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可以促進留守兒童與教師及同齡兒童之間的關系和諧、親密溝通。

五要關注特殊群體,進行個別輔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肩上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對于個別特殊的留守兒童,在他們身上我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六要經常溝通家長,家校互動。學校可以開辟一個親情專線或互動專線,雖然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話,但是,家長因為工作問題常常會忘記給家里打電話。所以,學校可以開辟一個親情專線或互動專線,讓留守兒童每周打1~2次電話給家長,同時讓老師與家長經常保持聯系,匯報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情況。通過交流,努力與他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取得共識,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關心和幫助孩子成長。

七要提高教育人員的素質。除了在教學方面提高要求外,教育工作者在對兒童心理等方面的知識也要盡量充實。這樣更有利于教師在與留守兒童的溝通中及早發現存在的問題,有效預防留守兒童形成的極端思想或做出的極端行為。

八要學校和班級要經常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各種文藝活動和公益活動的開展,讓留守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在活動中忘記的是煩惱,得到的是快樂。通過活動增強與同學相處的感情,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體會助人為樂的幸福,同時在活動中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家庭方面

就家長而言,在做出外出打工而留下孩子的選擇時,應該充分認識其中的利弊。雖然,父母在外地打工距離孩子很遠,但是,現在通訊技術越來越發達。家長應該充分利用這些通訊工具及時與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代養人、留守兒童的老師保持聯系,更多地與留守兒童深入談心,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困惑,解決他們心中的困擾,減少隔閡,更好地理解和關心留守兒童。家長絕對不可以因為留守兒童成績落后而一味指責其不用功學習,而應該盡量幫助他們利用假期及時地彌補空缺、跟上進度。

我們想強調的是,父母不只是孩子衣食住行上的支持者,更是孩子精神上的寄托者。每個孩子都希望在碰到困難的時候可以有母親溫馨的話語來安慰,可以有父親寬厚的肩膀作為依靠,從而幫自己正確面對并戰勝挫折。所以,我們需要為留守兒童的父母敲醒警鐘!你們可以少加幾個班,可以少賺一點錢,可以不用給孩子買什么高檔的禮物,但是,一定要記得經常打電話跟孩子聊聊天,一定要記得在孩子生日的時候,煮一碗面或買一塊蛋糕,道一句生日快樂。

4、社會方面

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不只是農村或者農民工的問題了,隨著留守兒童數量的擴大,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是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問題。所以,在這里我們呼吁更多的社會人士伸出熱情的雙手,形成愛的暖流,溫暖每一位需要幫助的留守兒童。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更需要我們呵護的花朵。從以上這些愛心人士的言語中,我們能感受到社會從來不缺少愛心,我們相信,在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下,會有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綻放笑容。

【研究收獲】

對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課題組成員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論上進行了一些探索,并積累了較豐富的實踐材料,也比較摸清了盤州市留守兒童的主要心里現象,我們也根據實際情況探索研究了一系列教育措施。對于個別留守兒童的教育,通過我們課題組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是農村留守兒童隊伍龐大,加上學校各種條件有限,以至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當然,我們會努力漸漸擴大我們的隊伍,更不會因為課題的結束而停止研究。我們將繼續關注留守學生的學習、教育問題,真正將對留守學生的教育落到實處。為他們做點什么,給他們關愛,解決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困難,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給他們以學習等各方面的指導,使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廖繼昌、韋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對策及建議》,廣西教育,2008年25期 .

[2]李彩娟:《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菏澤學院學報,2008年4期 .

篇(6)

大中專畢業生“雙向

選擇”洽談會成功舉行

本刊訊(通訊員 古麗丹) 2月10日,為期3天的2012年南寧春季大中專畢業生“雙向選擇”洽談會在南寧市人才市場落下帷幕。本次雙選會主要面向2012屆大中專畢業生,共有265家企事業單位進場招聘,提供就業崗位10183個,入場求職人數16283人次,在會上達成初步就業意向的約32%。

柳州市規范并適當提高市本級

社會公共管理行政事業單位編外

聘用人員工資待遇

本刊訊 (通訊員 李 杰 黃四鋒) 隨著柳州市社會事業迅速發展、城市管理職能增強以及部門職能加大,市本級機關事業單位聘用了一定數量的編外社會公共管理人員。柳州市近日召開常委會,決定從2012年起規范聘用人員工資待遇,并逐年適當提高聘用人員月工資標準。

該市將聘用人員分為協管員崗位、行政事業單位輔助崗位、工勤服務崗位三個大類別進行管理,聘用人員的月基本工資標準按柳州市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的一定比例計發,實行動態調整機制,即:當年調整職工最低工資標準,下年度元月起調整聘用人員月工資標準。實行年度考核制度,對不勝任工作的解除其聘用關系。該市還落實聘用人員應繳納的五項社會保險費,解除聘用人員的后顧之憂,個人繳費部分根據相關規定由聘用人員個人承擔,并由用人單位代扣代繳,單位繳納部分根據經費來源渠道,由財政或單位按照每年柳州市社會保險最低繳費基數核定和繳納。另外,各城區也將參照市本級的標準執行。

東興市2011年企業

養老保險事業飄紅

本刊訊(通訊員 孫景林 唐滿國) 2月8日,筆者從東興市企業養老保險通氣會獲悉,該市2011年企業養老保險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共按時足額給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2300萬元,發放率和社會化率均達到100%;二是全年累計參保人數10345人,完成任務的102.4%;三是2011年征繳企業養老保險費4690萬元,任務完成率132%;四是將1885名離退休人員全部納入社區管理,社區管理服務率達100%;五是為未參保集體企業達到退休年齡的職工辦理了養老保險手續,并從符合條件當月起為他們辦理了退休領取養老金手續;六是在2011年春節前完成了全市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待遇增資調整工作,并在節前通過銀行發放到離退休人員手中,通過調整,該市企業離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由2010年的1068.39元提高到1224.58元;七是“五險合一”工作順利啟動,通過對全市所有參保人員各項信息進行了仔細比對,完成了信息采集和系統完善工作。

欽州市人才小高地

“特區”效應顯現

本刊訊(通訊員 劉 經) 欽州市依托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學科和優勢企事業單位,先后建設了自治區級、市級人才小高地共11個。據統計,該市人才小高地建設啟動以來,引進國家級、省級專家8人,教授20人,副教授6人,博士8人,碩士研究生195人,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比較優勢明顯的高層次人才群體。

近年來,該市人才小高地共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項目80多項,其中,與海洋保護、開發利用相關課題26項,發表與海洋保護與開發利用相關科研學術論文50余篇。2010年12月31日,以堿回收系統為關鍵的化學機械漿廢水低排放技術列入國家環保部2010年度《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目錄》;坭興陶窯變燒制項目獲自治區科技廳立項扶持開發,坭興陶干法成型技術被國家科技部列為研發項目,坭興陶“高鼓花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認證”。

凌云縣開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宣傳工作

本刊訊(通訊員 陳德惠) 2月1日―16日,凌云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織人員分別深入鄉(鎮)、村開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宣傳工作。

據悉,在宣傳期間共播放有線廣播5天,拉掛橫額標語8幅,發放宣傳畫1萬份、宣傳小冊子1.5萬冊、宣傳單2萬余份,覆蓋范圍達到了80%,為該縣即將啟動實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靖西縣邊民大培訓工作成效顯著

本刊訊(通訊員 楊忠敏) 自2009年以來,靖西縣大力開展邊民大培訓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2009―2011年底,涉農部門已組織邊民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48194人。該縣定點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組織邊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2705人。幾年來,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2467人。其中,初級2261人,中級及以上206人。

2011年,該縣就業服務中心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辦班112個,培訓各類人員5585人。其中,邊民3926人,下崗失業人員87人,創業培訓53人,在崗提升培訓315人,農村黨員285人,被征地農民培訓275人,水庫移民培訓84人。計劃生育家庭、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等其他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560人。核發國家職業資格證書588人,實現了“十二五”發展的良好開局。

2012年,靖西縣人社局創新工作方法,針對邊民培訓意愿,舉辦電工、挖掘機駕駛員、汽車修理工、農用運輸駕駛員、商品營業員、收銀員等職業技能培訓班,培訓邊民574人。目前,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仍在繼續進行。

上思縣社保廣覆蓋擴征繳惠民生

本刊訊(通訊員 陳禹存) 2011年,上思縣以深入貫徹實施《社會保險法》為契機,積極構建社保安福工程,社會保險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方面,實現養老保險參保11850人,其中,擴保 1239 人,下崗失業人員接續保險繳費1500多人。養老金支出6693萬元,享受待遇人數 4920人。在城鎮職工失業保險方面,全縣參加失業保險10552人,共征收失業保險費443萬元,共發放失業保險金90多萬元,發放物價補貼3萬多元。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方面,參加醫療保險68616人,收繳醫療保險費2020萬元。在工傷保險方面,參保人數15655人。其中,農民工參保2553人,基金征繳總收入120萬元。在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方面,截至2011年12月底,共發放養老金2萬元,享受待遇人數20351人,發放率達98.1%。

容縣成立社會

保險事業管理中心

本刊訊 (通訊員 呂鴻瑜 李昆宗) 2011年12月,容縣積極整合社保經辦機構職能,在玉林市率先成立了縣級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成為了“五險合一”的先行點,也標志著容縣社會保險管理工作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篇(7)

關鍵詞:中國;民族村寨旅游;原住民部落觀光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59(2008)01-0118-11

A Review of Ethnic-college Tourism in China

LU Hong

( Busines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chool of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91,China )

Abstract: Ethnic-collegetourism is named as aboriginal-tribe tourism in Taiwan.This paper summarizes,contrasts and comments on ethnic-collegetourism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aboriginal-tribe tourism in Taiwan fromtwo aspects-development and research,and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own viewpoint about the basic trend of ethnic-college tourism’s development and study in China.

Key words: China; ethnic-college tourism; aboriginal-tribe tourism

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利用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民族文化,選擇民族村寨旅游作為當地發展旅游業的重要形式。同時一些地方還出現了主題公園式民族文化村寨,如深圳的中華民俗文化村、昆明的云南民族村、臺灣南投的九族文化村等,為民族村寨旅游增添了另一種形式。近年來,我國的民族村寨旅游發展迅速,并且成為一些學者的研究熱點。

民族村寨旅游是我國大陸的一種稱呼,而在寶島臺灣省則稱之為原住民部落觀光。因此本文包括祖國大陸的民族村寨旅游和臺灣原住民部落觀光的發展概述和研究評述,以期讀者對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和研究進展有一個總體認識,并希望兩岸學術界加強交流,促進民族村寨旅游和原住民部落觀光的共同發展。

一、概念分析

(一)民族村寨旅游相關概念

大陸學者在研究民族村寨旅游的相關問題時,出現過“鄉村民俗旅游”、“鄉村民族旅游”、“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民族村寨旅游”等提法,它們含義相似,略有不同。在各種提法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民族村寨旅游,這說明已被眾多學者接受。本文標題使用“民族村寨旅游”這一概念,把臺灣的“原住民部落觀光”也包含其中。

國外文獻中關于民族村寨旅游方面的研究,或在民族旅游、鄉村旅游或文化旅游的背景下展開,或對原住民旅游或部落旅游進行專門研究。近幾年國內大陸學術界對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逐漸增多,但對民族村寨旅游的定義并不多見,其中羅永常的定義比較有代表性。羅永常(2003) 認為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數民族鄉村社區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象和自然風光為旅游吸引物,以體驗異質文化,追求淳樸潔凈,滿足“求新、求異、求樂、求知”心理動機的旅游活動。從該定義及進一步分析可知,民族村寨旅游的活動場所在少數民族鄉村社區,主要目標市場應定位為異族游客,民族文化性和鄉村性是民族村寨旅游的兩大本質屬性,并且前者應是其首要屬性。民族村寨旅游不等于在民族村寨的旅游,而必須以體驗民族文化為主要目的。從類型上看,嚴格意義的民族村寨旅游屬于鄉村旅游和民族旅游的交叉型旅游方式。

(二)原住民部落觀光相關概念

在臺灣的土著民族過去被稱為“番”,1994年起都將他們稱之為“原住民”。臺灣原住民,在學術分類上屬于“南島民族”,是指外來政權進入臺灣以前,最早抵達臺灣定居的族群。具有原住民族被征服的殖民意味,但他們都愿意被稱為原住民。臺灣原住民包括部落原住民和都會區原住民。這里的都會區是指原住民行政區外所有漢人居住的區域。原住民部落是指原住民的傳統生活領域。

“原住民部落觀光”也常稱為“原住民觀光”,在國外,有許多學者對“aboriginal /indigenous tourism”(原住民觀光)給出了定義,臺灣的不少學者也定義了“原住民觀光”,并將其在研究類型上歸屬于“異族觀光”(ethnic tourism,大陸稱“民族旅游”)。以下是臺灣學者對“原住民觀光”所下的幾種定義。

謝世忠(1994)認為原住民觀光系指游憩據點的居民及工藝品(包括衣服、建筑、戲院、音樂、舞蹈及一些造形藝術)是異于現代潮流之文化情調,特別是以吸引游客為主要策略。該定義強調了原住民觀光的文化差異性。

張玲玲(2004)將原住民觀光界定為:“原住民部落自主運用其周邊生態環境與民族文化作為觀光游憩資源,觀光客透過部落文化巡禮、參觀文物、歌舞展演、生活體驗、導覽解說等經營行銷方式,觀察并了解原住民文化特質”。該定義內涵較為全面,包括觀光主體和經營主體、營銷方式、觀光空間和內容等要素。

另外,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1998)、藍淑琪(2004)分別從突出自主經營的角度和資源與觀光內容的角度解釋了原住民觀光的含義。

臺灣學者從不同側重點解釋了原住民觀光的含義,但都將原住民文化視為原住民觀光的重要屬性。

以上有關民族村寨旅游和原住民觀光的定義多指狹義的原生型,而本文綜述時把廣義的民族村寨旅游和原住民部落觀光亦包括在內,即還包括異地主題公園型,主要意欲較全面反映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情況。雖然有的學者將少數民族和原住民不加區別,但本文認為民族村寨旅游和原住民部落觀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原住民部落觀光是民族村寨旅游在特定地區的稱謂,民族村寨旅游的外延更廣。

二、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綜述

(一)大陸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綜述

1.發展歷程

大陸民族村寨旅游是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旅游形式,總體來看,目前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大致又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時期:

1980年代:起步階段。隨著現代意義的鄉村旅游的出現和不斷發展,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開始嘗試民族村寨旅游的開發。20世紀80年代初,貴州省旅游局首先選擇了安順的布依族石頭寨、黔東南的上朗德、青曼、西江苗寨、麻塘革家寨等8個村寨對游客開放。我國民族村寨旅游隨之在貴州、云南、廣西、四川等少數民族地區陸續開展。這一階段的發展規模不大,層次也較低。

1990年代初期至后期:穩步發展階段。1991年,貴州省率先在全國提出了“旅游扶貧”的理念,而民族村寨旅游又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旅游的突破口。很多民族省區紛紛跟進,民族村寨旅游進入了穩步發展階段。1991年深圳創建了有“露天民俗博物館”之稱的中華民俗文化村,隨后在全國掀起了建設主題公園式民族村寨的熱潮。

1990年代后期至今:快速發展和轉型階段。1998年,中國與挪威聯合在貴州省創建的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中國也是亞洲第一座生態博物館。我國民族村寨旅游開始探索生態旅游的發展模式。由云南民族文化生態村項目組提出的建立若干民族文化生態村以有效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構想,經過多年實踐在云南取得了明顯成效。許多省區紛紛仿效,開始探索民族文化村的生態旅游發展。

2.發展現狀

目前在我國大陸,民族旅游村寨的開發有民族農家樂、民族文化生態村、生態博物館、異地集錦仿制型村寨等形式。地域分布上,貴州的民族村寨旅游發展最早,發展體系較為完善,云南、四川、廣西、湖南、黑龍江、新疆等省區也發展迅速。

從相關政策支持方面講,國家關于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自由等法律、法規和發展政策,是民族地區開展旅游業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近年來國家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推行的周末雙休日和“五一”、“十一”黃金周,以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推動和刺激了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同時,如何使民族村寨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地發展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在旅游政策方面,2006年8月,國家旅游局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村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2007年3月16日,國家旅游局、農業部聯合了“關于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的通知”,2007年3月23日國家旅游局與農業部簽署了“關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合作協議”,雙方決定在“十一五”期間共同組織實施鄉村旅游“百千萬”工程。這些有關鄉村旅游的發展政策是當前開展民族村寨旅游的指導性綱領。在地方政策上,2002年2月,貴州省旅游局出臺了“貴州省旅游村寨定點管理暫行辦法”,成為直接指導貴州民族村寨旅游的政策性文件。

(二)臺灣原住民部落觀光發展綜述

1.發展歷程

臺灣原住民部落觀光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950~1960年代,原住民觀光萌芽和發展。1950年代,臺灣接受美援,駐臺美軍的假日旅游促成了臺灣國際觀光事業的萌芽,烏來因溫泉成為臺灣早期的旅游地;原住民開始將保留地使用權轉讓給平地人,觀光資源淪入平地資本家手中。

1970年代,原住民觀光的快速發展和負面沖擊加劇。1970年代臺灣外交受到挫折和大陸開放觀光,國際觀光事業面臨困頓階段而國內休閑需求相對劇增,開發者、經營者和旅游者對山地展開侵蝕。原住民被卷入勞動力市場,山地部落人口外流,社會結構出現斷層,加速了弱勢文化的瓦解。

1980年代,國家公園與原住民文化村相繼成立并引發抗爭。1983年,“國家公園法”及其施行細則公布實施。各國家公園的陸續建立卻沒有保障到原住民的權益,反而侵奪到他們的生存空間,造成原住民的反感和多次抗議。1986年10月臺灣第一個以原住民為主題的游樂區――九族文化村在南投成立開放,開始了游客對原住民觀光的另一番旅游形式。但這種抽離了環境生活的文化展示卻引發了大家的爭議。

1990年代至今,原住民部落觀光轉型。1990年,頒布實施“新山村建設計畫-山地聚落環境改善之村落”。達娜依谷、布農文教基金會園區、司馬庫斯、阿里山鄉茶山村等原住民部落開始嘗試發展生態旅游,強調部落自主、排斥財團介入、要求經濟利益留在當地。2002年為國際生態旅游年,生態旅游觀念逐漸被國人認識。2004年,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發表生態旅游白皮書。2006年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計畫說明。臺灣原住民部落觀光逐步邁向永續發展的道路。

2.發展現狀

臺灣原住民包括高山族和平埔族(已高度漢化)兩大類12族群,目前有45萬人,占臺灣總人口的2%左右。原住民分布地區包括五十五個鄉鎮、四百四十六村里,范圍遍及高山地區、東海岸地區及蘭嶼等地。

隨著國民旅游的盛行,原住民部落地區因擁有游客最喜歡的組合―優美的自然景色、豐富的生態與獨特的文化,特別是原住民的祭典、儀式、歌舞與競技等民族文化形式,極具觀光價值,遂成為游客最佳去處之一。加之1993年的國際原住民年,2000年的國際原住民觀光年以及2001年起全面實施周休二日,帶動了臺灣原住民部落觀光的迅猛發展。

根據余文德(2003)之調查,臺灣原住民部落觀光產業有以下類別:(1)飲食方面:農特產品、原住民風味餐飲、其他。(2)住宿方面:民宿、度假山莊、觀光飯店、露營。(3)育樂方面:文物展示館、生態展示館、休閑農場、游樂區、主題樂園。(4)傳統工藝方面:傳統手工藝品。(5)自然資源方面:溫泉、瀑布、花季、神木群、礦產。(6)產業/文化活動方面:產業活動、原住民文化活動、生態旅游。

2002年,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擬定了“國內旅游發展方案”,其中原住民委員會規劃了六大重點項目,成為臺灣推動原住民地區觀光事業的指導綱領。

三、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綜述

我國兩岸學者對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從學科取向看,主要包括經濟學、管理學、旅游資源與開發學、消費者行為學、旅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生態學與景觀生態學等;從研究內容看,主要包括基礎性理論、產業發展、旅游供給、旅游需求、社區參與、旅游影響等方面的研究;從研究案例的地域分布看,大陸集中于貴州、云南、四川、廣西等少數民族眾多且旅游業發展迅速的省區,臺灣集中在中、東部的高山部落;從研究方法看,有文獻分析法、調查法、統計分析法、對比分析法與綜合分析法等。本文的資料來源主要包括專著、論文集、期刊、報告與碩博論文,資料選擇原則是文獻的代表性和觀點的差異性,能反映兩岸學術研究水平和研究者的不同觀點。下面主要以研究內容為線索,對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進行簡要回顧與評述。

(一)基礎性理論研究

前面已經對概念作了簡要的分析,基礎性理論研究還包括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資源性質、類型等方面的研究。

羅永常(2005)指出民族村寨旅游有典型的鄉村性、鮮明的民間性和地方性、強烈的文化交融性、廣泛的參與性、突出的層次性、鮮明的環保性六大基本特征。這對以后研究民族村寨旅游特征和本質屬性有一定的啟迪。

金穎若(2002)認為民族文化村寨是民族文化旅游最好的物質載體,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它是全面、系統、集中、原生態的民俗展示,是活生生的正在運行、發展著的民俗。其研究在性質上對民族村寨的旅游資源進行初步探討,具有一定的新意。

在產品或市場類型方面,臺灣學者的研究較為深入。

鐘潔(2006)將民族村寨旅游分為原生村寨型和主題公園型兩類。

羅永常(2004)根據開發歷史和開發現狀的不同,將民族村寨分為盛名熱點型、重點文物型、新興熱點型和待開發型四種。

臺灣學者中,謝世忠(1994)將原住民觀光分為四種類型:都市情境的山胞觀光、生活區的山胞觀光、社區動員的山胞觀光、集中展現的山胞觀光。

吳宗瓊,吳敏惠(2000)將臺灣原住民觀光發展進程分為幾個重點型態:純表演型、傳統祭典型、主題樂園型以及社區發展型。

另外,東海景觀所(1998)、侯錦雄、李素馨(1999)也分別對原住民觀光的發展型態和市場類型進行了分類。

從總體看,我國學者對民族村寨旅游的基礎理論研究還不全面、完善和深入,有待今后拓展和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二)產業發展研究

主要體現在旅游可持續發展及其有關的各方面。

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如徐永志(2006)認為民俗風情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蔣麗芹(2005) ,王雯雯(2006)分別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體系和對策。臺灣學者吳宗瓊(2003)認為透過生態資源(Ecological)、經濟利益(Economical)、游客體驗(Experiencing)的3E平衡發展使原住民部落達到永續經營的最大整體效益。

在發展模式及策略方面,黃亮,陸林,丁雨蓮(2006)闡述了西雙版納傣族園的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及相應發展戰略。臺灣學者中,鐘任榮(2005) ,郭訓德等(2005)利用SWOT矩陣分析法,分別提出了臺灣和花蓮縣豐濱鄉豐富部落發展原住民觀光產業的策略。林光浩(2007)以屏東縣春日鄉部落為例,了解受訪者(居民與游客)對于部落發展生態旅游的認知與態度,兩者作為研究生態旅游發展潛力主軸,并提出策略擬作為生態旅游的發展藍圖與建議。上述臺灣學者的分析研究方法值得借鑒。

另外,兩岸學者還在村寨保護和發展的具體對策等方面展開了研究。在其他相關研究中,如張河清,方世敏(2003)提出實施區域協作,使湘西民族旅游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盧世菊(2006)探討了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問題。劉曉輝(2006)探討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貴州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些可對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帶來有益的啟迪。

(三)旅游供給研究

1.旅游資源開發研究方面

羅永常(2006)針對貴州實際,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目標和原則。對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開發模式上,大陸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討。例如丁健,彭華(2002)從空間角度將民族旅游的開發模式分為原地開發模式(包括原生自然式、原地濃縮式)和異地開發模式兩種。這實際也符合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的開發實情。張華明,滕健(2006)提出一種以保護(Conservancy)開發為前提、公司(Company)起主導作用、有鮮明特色主題(Topic)、村民(Villager)普遍受益的多贏發展模式,即CCTV模式。楊興洪(2005)通過天龍、郎德與中洞三種開發模式的分析,對貴州鄉村民族旅游實現科學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生態旅游開發上,聶澤龍等(1999)以云南曼么哈尼族村寨為例,分析了秀麗的熱帶風光和多樣的民族文化對于生態旅游開發的價值。鄧永進,郭山(2001),陶犁(2002),江曉云(2004),蔣麗芹(2005)分別以不同的案例,對少數民族村寨如何開發生態旅游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另外,我國學者還在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變遷、培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民族節日符號運用、旅游景觀系統構建與開發、旅游策劃和規劃等方面展開了研究。

2.民族村寨旅游各產品類型的研究方面

楊家娣、葉文(2003),楊兆文、徐乃瑞(2004)均以云南民族村為例,前者進行了問題和對策分析,后者探討了民族文化村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側重于異地主題公園式民族村寨方面的研究。

馬曉京(2002)提出建立“民族生態旅游村”是民族旅游保護性開發的新思路。黃萍,王元瓏(2005)認為建立“文化生態村”是實現四川民族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模式。沙愛霞(2004)提出了寧夏納家戶民族生態旅游村開發的原則和措施。這是對屬原生型民族村寨類型之一的民族文化生態村旅游開發展開的研究。

周真剛(2002)、杜倩萍(2001)、周真剛和唐興萍(2004)、黃萍和游建西(2004)、劉沛林等(2005)、劉旭玲,楊兆萍,謝婷(2005)等人論述了生態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建設、保護、在少數民族社區景觀保護的作用以及生態博物館理念在民族文化旅游開發中的應用等方面的內容。這是對原生型民族村寨的另一種類型―生態博物館展開的一系列研究,我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貴州梭嘎生態博物館成為研究熱點。

3.家庭旅館研究方面

大陸學者對民族家庭旅館的研究較注重經營管理對策,如鄢杰(2003)提出西部民族地區民居接待產業化“兩會(村委會和行業協會)+農戶”、“公司+農戶”、“政府+公司+移民工程”三種主要的經營管理模式。陳國蘭(2006)對滬沽湖落水村家庭旅館進行了個案分析,提出“政府十行業協會+接待戶”的多層次管理模式。

在臺灣,家庭旅館被稱為民宿。從論文研究方向來看,有從民宿建筑法令或民宿功能方面探討,有從游客需求與評價著手,經營管理方面的研究,多注重區域性、原則性的論述。

另外,在對旅游線路、旅游商品開發的研究方面,大陸學界多在民族旅游的框架下進行。一方面很多都適用于民族村寨旅游,另一方面也可從中獲得很多啟示,尤其是對民族村寨旅游線路設計方面。今后可針對民族村寨旅游并結合案例進行相關研究。

(四)旅游需求研究

旅游需求研究主要是針對游客的研究,包括旅游動機、認知、態度、需求、消費行為及滿意度等方面。大陸學者如吳忠軍,唐曉云(2004)以廣西龍勝為例對民族旅游地國內游客行為進行研究,重點分析了龍勝國內游客的人口統計學特征、需求與消費行為、游客的時空分布,探討了游客行為研究在市場導向型旅游規劃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為民族村寨旅游游客行為分析提供了方法借鑒。鐘潔(2006)以云南民族村和西雙版納傣族園為例,對民族村寨旅游的游客體驗度進行了對比研究。

臺灣學者中,如藍淑琪(2004)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為例,分析了部落生態旅游游客的環境識覺與行為。掌慶琳,洪雅芳,吳淑鈴(2006)探討了原住民地區民宿游客於原住民節慶活動期間的參與動機與選擇民宿的動機。游欽忠(2006)探討了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特色產品的產品屬性與游客購買意愿之間的關系。吳佳霖等(2003)進行了游客對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滿意度的研究。

(五)社區參與研究

社區參與是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話題,大陸學者如黃華(2004)總結了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類型、階段、層次以及參與方式,分析了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制約因子和現存問題,提出了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原則、發展機制和利益保障措施。

臺灣較注重對社區參與的研究,如蔡志堅(1996)提出建構玉山國家公園與當地原住民共同合作經營之模式。紀駿杰(2001)提出資源共同管理的理念。黃躍雯(2001)指出原住民部落要發展生態旅游,首需獲得部落居民的支持、參與,提升服務品質。

(六)旅游影響及影響認知研究

大陸學者對旅游影響的研究多從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方面分析,對民族村寨旅游的影響分析偏重社會文化影響。

如良警宇(2005)從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上探討了旅游開發對民族村寨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唐雪瓊,車震宇(2004)從村寨面貌、經濟狀況、消費觀念、思想意識、人際關系、女性地位等方面分析了旅游開發給村寨所帶來的社會文化影響。付保紅,徐旌(2002)對曼春滿村寨民族旅游中村民社會角色變化進行了調查研究。

鐘潔,陳飆,楊桂華(2005)對我國民族村寨旅游效應研究進行了評述和展望。

李志飛(2006)以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為例,研究了少數民族山區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和態度。針對民族村寨居民對當地旅游業影響認知的研究在大陸還不太多。

臺灣有關觀光發展影響的研究,目前普遍認為觀光開發對當地影響之研究應涵蓋經濟影響、社會文化影響及實質環境影響三個層面,且正負影響兼具。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學者關于當地原住民或游客對于部落發展觀光可能帶來的正負面沖擊的認知和態度的研究也甚多。如黃宗成等(2001)、陳錦鴻(2006)、 吳宗瓊(2002)分別研究了原住民對觀光、民宿業、觀光慶典活動沖擊的認知與態度。在居民對觀光沖擊影響認知因素的研究方面,根據歐圣榮與顏宏旭(1994)、黃宗成等(2001)、歐圣榮與陳明川(2003)等人的研究歸納有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個人月收入、住家離觀光據點距離、居住時間長短、與游客接觸程度、參與游憩活動機會等因素。

(七)其它視角下的研究

兩岸學者還從其他視角進行了研究,有助于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這里舉幾個例子,如:

徐新建(2000)以較獨到的見解論述了我國“民族旅游”與”旅游民族”的形成與影響。對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發展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張明(2005)以落水村為例,從人類學角度,探討了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實性問題。

張義平(2001)構建了旅游環境承載力測度模型,并對云南民族村旅游環境承載力進行了測度、分析和研究。這對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有著理論和現實意義。

梁炳琨(臺灣,2004)從新區域地理學研究取向,以地方文化與觀光地景生產為研究對象,探究近年臺灣原住民族地區在全球文化經濟環境中,如何以地方文化,透過文化經濟運作的策略,進行觀光地景的生產,回應市場經濟與國家政策,并且在觀光發展中,如何進行地方建構。

王亞欣(2006)從借鑒的視角,以臺灣原住民部落觀光營造為借鑒,對大陸民族社區旅游開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深入研究臺灣原住民部落觀光的文章在大陸不多見。

四、總結和展望

(一)大陸和臺灣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和研究對比

從所在區域看,大陸的少數民族和臺灣的原住民大多分布在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的山區;從旅游影響看,發展民族村寨旅游對兩岸村寨社區都存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的正負面影響;從發展階段看,都大致經歷了萌芽時期、探索發展時期和轉型發展時期,發展過程類似;從發展類型看,大陸和臺灣都存在原生型與異地仿制型民族村寨;在產業發展方面,大陸和臺灣都很關注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以上是海峽兩岸民族村寨旅游在發展方面的主要相似之處。在研究方面,兩岸學者都很重視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旅游發展策略的制定與旅游影響等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文獻分析法、綜合與對比分析等常規方法外,兩岸學者也逐漸重視調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的應用,并引入統計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

大陸和臺灣民族村寨旅游在發展和研究方面又存在以下不同:

1.現代意義的民族村寨旅游是臺灣發展早于大陸,臺灣當局有專門關于原住民觀光的政策,大陸的國家旅游局還未出臺有關民族村寨旅游或民族旅游的政策,目前大陸的民族村寨旅游是在鄉村旅游政策的指導下發展的。另一方面,臺灣學者對原住民部落觀光的研究也較早,在很多方面研究也較深入。

2.臺灣原住民部落觀光的發展較早,一方面積累了多方面經驗,另一方面在發展過程中又出現了很多問題。大陸的民族村寨旅游在發展中也出現了發展的非持續性現象,但可發揮后發優勢,使發展方向及時轉型。例如在1998年,貴州省創建了亞洲第一座生態博物館―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開創了內地民族村寨旅游的生態發展之路。

3.在研究內容上,內地學者較注重開發和經營管理模式的研究,臺灣學者較注重社區參與和旅游影響認知的研究。特別地,內地學者對民族村寨旅游影響的客觀分析較多,但專門進行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居民或游客對旅游影響的主觀認知研究還不太多。

4.在研究方法上,內地學者采用定量分析的不多,即使采用,方法也較單一。臺灣學者在這方面做得較好,無論是旅游需求分析、旅游影響認知分析,還是發展策略的制定,均喜引入不同的定量分析方法。不過這一差異在逐步改觀。

(二)啟示

這里的啟示應是雙向的,大陸和臺灣應相互借鑒,從對方的發展經驗和教訓中得到有益的啟迪。如大陸生態博物館的發展理念,臺灣原住民部落觀光的社區營造理念,均可為對方借鑒。在政策制定方面,大陸國家旅游局可出臺民族旅游或民族村寨旅游的相關政策,以指導其健康發展。另外,海峽兩岸學術界可在民族村寨旅游方面召開研討會,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以促進大陸民族村寨旅游和臺灣原住民部落觀光的共同發展。

(三)問題和展望

1.應建立清晰的概念體系和當前階段相對規范的產品分類體系,來規范民族村寨旅游的相關研究,并注意利用多學科視角下的研究成果。

2.加強游客對民族村寨旅游的需求研究,把游客的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走一條切合市場的科學發展之路。

3.旅行社可從區域旅游的視角,根據各種民族文化主題,進行民族村寨旅游的專項線路設計,也可將有特色的民族旅游村寨納入到各種旅游線路之中。

4.在研究層面,應注意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結合,增強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或可借鑒性;在管理層面,應選拔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強調多方參與決策,重視專家的建議,實現科學管理。因為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主管領導一般文化素質有待提高,因此要特別注意旅游管理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注意專家研究成果和管理的有效結合。

5.無論是民族文化生態村還是民族生態博物館,是否真正走上了生態發展的道路?民族村寨旅游還有沒有其它的發展形式?如何在旅游發展中面對開發和民族文化保護問題?如何處理村寨保護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關系?如何促使民族村寨旅游和新農村建設的協調發展?旅游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層面和程度到底怎樣?另外,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是民族村寨旅游中一個特別敏感的問題,那么游客、當地村民和當地政府等方面對社區參與的態度如何?社區參與理念是如何運作的?社區居民從社區旅游中得到了哪些好處?上述問題實際上都是動態發展的問題,也許我們現在能夠做出回答,但也許我們將來能給出更滿意的答案,又也許將來我們提出的問題會更多。一切都在發展,相信我國海峽兩岸民族村寨旅游業的前景會更美好。

參考文獻:

[1]蒙睿,周鴻.鄉村生態旅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48-52.

[2]謝世忠(臺灣).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M].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4.

[3]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臺灣).促進原住民地區觀光事業發展之研究[M].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998.

[4]紀駿杰(臺灣).原住民、自然資源與共同經營,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M].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2001.

[5]吳必虎,余青.中國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研究綜述[A].見:吳曉萍.民族旅游的社會學研究[C].貴陽: 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94-108.

[6]郭訓德,謝嘉榮,廖孟儀,藍振峰(臺灣).花蓮縣豐濱鄉豐富部落生態旅游與觀光產業發展策略分析[A].見: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C],2005:231-248.

[7]吳宗瓊、吳敏惠(臺灣).原住民部落發展觀光歷程之研究-以阿里山山美村為例[A].見:觀光管理學會.千禧古跡管理與周休二日休閑活動研討會論文集[C].2000:199-211.

[8]黃躍雯(臺灣).生態旅游的理念與實踐:原住民部落觀點[A].見:保護區管理的國際新趨勢研討會論文集[C].2001:77-93.

[9]歐圣榮,陳明川(臺灣).社區居民對生態旅游沖擊認知與發展態度之研究-以嘉義縣山美村為例[A].見:第五屆休閑、游憩、觀光學術研討會[C].臺北:中華民國戶外游憩學會.2003.

[10]羅永常.試論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與開發原則[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6):60-62.

[11]金穎若.試論貴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貴州民族研究,2002(1):61-65.

[12]羅永常.黔東南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4(3):118-121.

[13]蔣麗芹.試論民族文化村生態旅游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5,25(3):30-31.

[14]王雯雯.廣西少數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科技資訊,2006(18):186-187.

[15]徐永志.民俗風情: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J].旅游學刊,2006(3):10.

[16]黃亮,陸林,丁雨蓮.少數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西雙版納傣族園為例[J].旅游學刊,2006,(5):53-56.

[17]張河清,方世敏.實施區域協作是湘西民族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構建“大湘西”旅游品牌的初步思考[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6):105-107.

[18]盧世菊.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6(2):108-113.

[19]劉曉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貴州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85-88.

[20]羅永常.關于貴州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幾個問題[J].貴州社會科學,2006(3):47-49.

[21]丁健,彭華.民族旅游開發的影響因素及開發模式[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98-101.

[22]張華明,滕健.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CCTV模式――以西雙版納”中緬第一寨”勐景來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6(3):97-103.

[23]楊興洪.淺析貴州鄉村民族旅游開發――郎德、天龍、中洞模式比較[J].貴州民族研究,2005(4):56-59.

[24]聶澤龍,劉宏茂,段其武.開發西雙版納村寨生態游資源發展民族地區經濟[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1999(1):67-68.

[25]鄧永進,郭山.香格里拉民族生態旅游的設計與實踐-來自云南省中甸縣霞給村的研究報告[J].思想戰線,2001(2):69-71.

[26]陶犁.論云南民族文化生態村建設――以新平縣南堿村調查研究為例[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5):96-98.

[27]江曉云.少數民族村寨生態旅游開發研究――以臨桂東宅江瑤寨為例[J].經濟地理,2004(4):564-567.

[28]蔣麗芹.少數民族村寨旅游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以貴州省凱里市麻塘革家村寨為例[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4):66-69.

[29]楊家娣,葉文.云南人文旅游資源開發初探――以云南民族村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03(6):22-25.

[30]楊兆文,徐乃瑞.關于民族文化村產業化發展的思考――兼對云南民族村的調查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4(1):119-121.

[31]馬曉京.民族旅游保護性開發的新思路[J].貴州民族研究,2002(2):23-28.

[32]黃萍,王元瓏.創建四川民族文化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8):177-180.

[33]沙愛霞.寧夏納家戶民族生態旅游村的建設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180-183.

[34]周真剛.試論生態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及其在中國梭嘎的實踐[J].貴州民族研究,2002(4):42-48.

[35]杜倩萍.略論西部大開發中民族生態博物館的建設[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73-75.

[36]周真剛,唐興萍.淺說生態博物館社區民族文化的保護――以梭嘎生態博物館為典型個案[J].貴州民族研究,2004(2):33-37.

[37]黃萍,游建西.求變與保護:中國首座民族生態博物館的處境與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10):23-26.

[38]劉沛林,Abby Liu,Geoff Wall.生態博物館理念及其在少數民族社區景觀保護中的作用――以貴州梭嘎生態博物館為例[J].2005(2):254-257.

[39]劉旭玲,楊兆萍,謝婷.生態博物館理念在民族文化旅游地開發中的應用――以喀納斯禾木圖瓦村為例[J].干旱區地理,2005(3):414-418.

[40]鄢杰.西部民族地區民居接待產業化發展的問題、制約因素及模式選擇[J].探索,2003(6):120-122.

[41]吳忠軍,唐曉云.民族旅游地國內游客行為研究及其應用――以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為例[J].經濟地理,2004(1):139-143.

[42]良警宇.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水滿村的事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54-58

[43]唐雪瓊,車震宇.哈尼村寨旅游開發的社會文化影響的初步研究――以元陽縣箐口村為例[J].紅河學院學報,2004(3):79-82.

[44]付保紅,徐旌.曼春滿村寨民族旅游中村民社會角色變化調查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214(1):43-49.

[45]鐘潔,陳飆,楊桂華.中國民族村寨旅游效應研究概述[J].貴州民族研究, 2005(5):85-90.

[46]李志飛.少數民族山區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和態度――以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旅游學刊,2006(2):21-25.

[47]徐新建.開發中國:“民族旅游”與”旅游民族”的形成與影響――以“穿青人”、“銀水寨”和”藏羌村”為案例的評述[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7):1-9.

[48]王亞欣.對臺灣原住民部落觀光營造的思考[J].旅游學刊,2006(4):27-31.

[49]侯錦雄,李素馨(臺灣).休閑文化觀光行為的規范-以原住民觀光為例[J].戶外游憩研究,199912(2):25-38.

[50]吳宗瓊(臺灣).部落觀光與生態旅游[J].農業經營管理會訊,2003(35):15-18.

[51]吳宗瓊(臺灣).部落觀光慶典活動影響之研究――游客認知面向的探討[J].旅游管理研究,2002(3):39-56.

[52]歐圣榮,顏宏旭(臺灣).金門地區觀光發展沖擊認知之研究[J].戶外游憩研究,19947(4):61-89.

[53]黃宗成,吳忠宏,郭建池(臺灣).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觀光發展沖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J].公共事務評, 20012(2):91-122.

[54]石正人(臺灣).原住民地區發展生態旅游之愿景[J].農業經營管理會訊,2003(35):4-12.

[55]鐘潔.民族村寨旅游的游客體驗度對比研究――以云南民族村和西雙版納傣族園為例[D].云南大學.2006.

[56]陳國蘭.民族地區家庭旅館經營與管理模式初探――以寧蒗縣瀘沽湖景區落水村為例[D].云南大學.2006.

[57]黃華.社區參與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初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4.

[58]張明.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實性研究――以落水村旅游發展為例[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05.

[59]張義平.旅游環境承載力測度模型及實證研究――以云南民族村為例[D].云南大學.2001.

[60]張玲玲(臺灣).原住民部落發展旅游之探討――以可樂部落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D].2004.

[61]藍淑琪(臺灣).原住民部落生態旅游游客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為例[D].臺灣大學.2004.

[62]林光浩(臺灣).原住民地區發展生態旅游之潛力分析――以屏東縣春日鄉(CHI-KA-DAN)部落為例[D].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筑研究所.2007.

[63]游欽忠(臺灣).太魯閣國家公園游客對原住民特色產品屬性認知及購買意愿之研究[D].園藝學研究所.2006.

[64]蔡志堅(臺灣).國家公園內原住民參與模式之建構――以玉山國家公園與東埔社布農族為例[D].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1996.

[65]陳錦鴻(臺灣).原住民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沖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以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為例[D].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2006.

[66]梁炳琨(臺灣).原住民族地區觀光文化經濟與地方建構之研究――鄒族山美社區之個案[D].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2005.

[67]余文德,余世侖,曾伯元(臺灣).原住民觀光休憩產業永續經營之研究――以雪霸國家公園雪見地區為例[R].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2003年度研究報告期中報告書. 2003:23-6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全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动漫| 人人爽人人澡人人高潮|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va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9| 成人免费无遮挡在线播放|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曰本| 毛片内射久久久一区| 亚洲色图片区| 亚洲乱码尤物193yw|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av|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 | 俺也来俺也去俺也射|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视频| 内射夜晚在线观看| 亚洲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va午夜蜜芽在线电影|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线路2区 |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成人免费无码av| 最新电影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无码道在线观看| 国内女人喷潮完整视频|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网站|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久久| y111111少妇影院无码| 黑人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99精品国产丝袜在线拍国语| 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av|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 欧洲不卡二卡三卡四卡免费| 性久久久久久久|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麻豆| 大地资源网在线观看免费官网| 国产裸体xxxx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