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4 15:11: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采風考察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民族藝術;服飾;考察;教學
中圖分類號:J50文獻標識碼:A
突出民族特色的藝術教學,是我院辦學的努力目標,在各學科課程的設置中,均有一定比重地安排對民族、民間傳統藝術的采風收集及運用設計的課時;這一措施,一方面,有效地促進師生對傳統民族藝術的深入認識,另一方面,為發掘、研究、保護和發展我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作出實際貢獻。
傳統民族、民間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承形式,從其服飾形態上看,在歷經漫長的歷史變更后使得豐富多彩的民族服飾頗為壯觀;在西南少數民族的各個節日里,如:苗族的苗年節、吃新節、蘆笙節、姐妹節、鼓臧節,侗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的盤王節等,均能看到節日盛裝中的華麗服飾,精美的蠟染、精致的刺繡工藝及其獨特的裝飾藝術形態,均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一、傳統民族服飾采風研究的必要性
傳統民族服飾,是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變更和勞動生活中,根據民族自身的生活環境及文化傳承所產生的服飾形式。一般分為便裝與盛裝,便裝卻為日常生活勞作中穿著,盛裝即是在民族重大節日盛會、婚禮慶典等場合穿著,具有藝術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多為盛裝,由于其穿著的時間性,這就給我們的采風活動必須要考慮其節日的時間安排。因為當今的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在日常生活中已較少穿著,其原因是現代時尚流行服飾對新時代青年的著裝有著極大的影響,這對于已漸漸走出大山的少數民族青年也不例外,他(她)們在電視信息、外出務工、上學等的方面,逐漸接受了新的時尚著裝理念,而對本民族的傳統服飾在日常生活的穿用已不注重;在許多的苗寨、侗寨、瑤寨里平時很少看到青年人穿著其民族服裝的,只有在他們的節日里才能看到載歌載舞的身著盛裝的人們,展示其華麗的民族服飾。這些華麗的服飾里有精美的刺繡、獨特的蠟染工藝和華美的配飾藝術,均蘊含著寶貴的現代服飾創新運用的藝術元素。
由于民族開放與融合,許多少數民族的生活觀念也漸漸被“漢化”。他們所居住的木樓已漸變為水泥磚房,其穿著的棉麻紡織土布也逐漸被時尚的“牛仔布”所代替,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銀項圈也更換為時尚的鉆戒、項鏈……這種現象的延續,意味著再過十幾乃至幾十年后,是否會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民族藝術丟失更多甚至完全消失;因此,發掘和研究、保護和挽救、傳承和發展傳統民族藝術是當今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民族藝術的采風、考察研究,正是這一任務的具體實踐。
從現代設計的趨勢上看,民族藝術元素的運用在現代設計領域上得以廣泛的運用。西方藝術形態的引入和發展,所注重的是現代藝術元素的研究和運用,所體現的是以西方藝術元素的現代構成成果。在歷經一定設計階段的探究后,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們已開始把目光注視到民族藝術元素的設計運用上,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設計風格,其成功代表作品如:我國著名服裝設計師吳海燕的設計作品“鼎盛時代”、張肇達的“紫禁城”、“西雙版納”等等,這些作品均具有時代性又富有民族性,是當代服裝設計的優秀作品。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具有豐富的民族服飾藝術元素;但在年輕的大學生中,對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認識需要加強,在學習、研究中豐富和發展民族藝術。因此,民族藝術的實地考察與研究,對培養現代設計人才,弘揚、發展民族藝術具有重大意義。
二、傳統民族服飾藝術采風的實施方法
對傳統民族服飾藝術的認識,普遍的方式是,在現有的圖書資料、畫冊圖片、網絡視頻等閱讀媒體認識、分析與研究;在以往的采風過程中,也只是到一些少數民族的村寨拍些照片、畫畫速寫,記錄些少數民族的民間傳說故事等等;但僅是這些采風活動,對傳統民族服飾的研究,探索其民族藝術深層次的精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作為課題研究的采風活動,不是一般性的采訪,更不是只到民族地區的旅游觀光,而是有針對性的選擇采風內容、地點,深入到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居住地,有方法、有步驟地,較為完整的服飾藝術考察,從而較全面地收集民族服飾的第一手資料。
1、采風路線、地點的選擇與確定
在準備下鄉采風前,要帶著目的與任務地選擇和確定采風地點和行進路線,也就是要收集什么素材,要到什么地方去,該地點有什么民族居住,服飾有什么特點等等,都要預先查找有關資料進行了解,否則,沒有目的的隨便走走,就有可能無法收集到所需的資料。因此,在接受到帶采風課的老師,應當根據該班的專業方向及研究課題,選擇和確定采風地點,如:服裝藝術設計的班級,進行苗、瑤、侗族的服飾考察研究課題,就應選擇這些少數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地的廣西融水、三江、龍勝、金秀,貴州的凱里、雷山、施洞、黎平等地;與此同時,也要選擇好行進路線,在該路線上,根據時間安排,確定幾個考察點,預定每個點的考察時間和考察內容,盡可能的做到時間緊湊、經濟實惠;并準備該考察地區地圖,標定行走路線,從而確定考察目的地及考察路線。
2、考察前的準備工作
考察出發前,首先要組織學生查閱所考察地區少數民族的有關資料,對其歷史概況、生活習俗、風土人情、、裝飾藝術形態等作初步了解,這些了解,對考察具有指導性的意義,讓學生知道所考察的內容中有哪些資料是要重點收集的,哪些是需要補充收集的;其次是經費準備,根據考察的地點、路線、車船交通情況、吃住情況等作經費預算。另外,對該班級學生作以小組為單位的考察分組(以3—5人為一組),指定組長負責;同時,組織一個由2—3人組成的先遣組,負責車(船)交通及住宿的聯系與安排,指定班生活委員負責經費的收支與管理,領取或采購必備的藥品和生活用品。再者,對全班進行下鄉采風的安全及紀律教育,強調各項規定與注意事項,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這是完成采風任務的重要保障。
3、采風考察的實施方法
采風考察的具體實施,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對民族地區的州、縣的民族、民俗博物館館藏民族服飾資料的參觀考察;二是深入民族村寨對民族服飾資料的收集與考察,這些考察要確實做到具體、細致,對收集的資料,要力求完整和準確;由于民族服飾的類型較多,因此,應以每件(套)的服飾的分類進行小組負責制,同時每小組的同學,每人負責一項具體任務;如對某一苗族女裝服飾的考察為例:
第一組(5人):負責頭、項、胸飾的考察:組員一,負責拍照(一般是用數碼相機);組員二,負責擺放銀飾,協助拍照;組員三,負責用軟尺測量服飾的各部位的數據;組員四,協助測量服飾;組員五,負責記錄數據和有關調查、采訪的資料。
第二組5人:負責衣服類的考察:組員一,負責拍照(一般是用數碼相機);組員二,負責擺放衣物(上衣、裙、褲等),協助拍照;組員三,負責用軟尺測量服飾的各部位的數據;組員四,協助測量服飾,記錄數據;組員五,負責畫出個衣物的款式樣式圖并標記各部位數據,記錄有關調查、采訪資料。
第三組(5人):負責服飾材料的織造、蠟染、刺繡工藝的考察:組員一,負責拍照(一般是用數碼相機);組員二,負責擺放物品,協助拍照;組員三,負責用軟尺測量所考察的物品各部位的數據;組員四,協助測量;組員五,負責記錄數據和有關調查、采訪的資料。
第四組(4人):負責銀飾鑄造、打造、雕花、鑲嵌等制作工藝:組員一,負責拍照(一般是用數碼相機);組員二,負責擺放銀飾,協助拍照;組員三,負責用測量銀飾的各部位的數據;組員四,負責記錄數據、制作步驟和有關調查、采訪的資料。
第五組(4人):負責服飾的裝飾圖形(圖案)的考察:組員一,負責拍照(一般是用數碼相機);組員二,負責擺放圖形物品,協助拍照;組員三,負責用軟尺測量圖案的各部位的數據;組員四,負責記錄數據和有關圖形的調查、采訪的資料。
在考察的過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各組員進行機動輪換。各組在考察時,如時間較緊迫的情況下,應注重抓主要部分的先行完成,余下的細節可作粗略記錄,在后期整理資料時憑記憶和參考照片補充完善;同時,也要注意記錄各服飾的穿戴方法。
三、采風過程中的教、學互動
采風的教學實踐,是教師教授方法與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學習、認識和掌握這一方式、方法的過程,兩者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
1、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
采風教學,是課堂式教學的野外延伸。教室中的理論學習與研究,是學習前人的實踐經驗與理論總結,只是在理論層面的理解與認識;通過采風實踐教學,深入到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生活氣息的環境中,使得師生以較高的積極性、聚集較大的激情投入該教學實踐中,感受新的服飾文化氛圍和獲取新的服飾知識,以愉快的心情置身于采風實踐里,教學氣氛輕松、活躍,真可謂寓教于樂。這一方式,也是眾多師生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
2、靈活的教學方法
課堂的教學,通常是學習理論和研究理論,以理論指導實踐;而采風實踐,是在對新的藝術形式的接觸性研究,從而獲取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也是豐富和提升理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則注重方法的傳授、在把握好課程目標的基礎上,機動地安排實踐和靈活實施每一個步驟,充分發揮教學的靈活機動性,不斷的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學,則以確實了解和掌握采風所獲取的新知識和研究方法為目的,在教師的統籌安排下,靈活地實施考察環節。采風實施中,方法的靈活多樣,師生相互配合、組與組的分工合作,組員與組員間的互相協調,共同完成采風任務,是集體主義和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
3、教、學的相互促進
采風教實踐學,一方面是學生在民族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服飾藝術的特殊魅力,并從中學習優秀的傳統民族服飾藝術文化,更重要的是從中掌握學習和研究民族服飾藝術的方式方法;這一方法,也將會影響和啟發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對其他領域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將促進教師在同樣感受民族藝術瑰寶的同時,從中學習到傳統民族服飾的更深層次的服飾藝術和文化內涵,對促進教師對民族文化研究與運用的科研創作起到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也將為今后傳統民族服飾藝術的考察、研究與運用,探索新的采風方法而提供實踐基礎。
四、采風資料的后期整理
資料的收集,是為了更好地運用于今后的藝術設計實踐和理論研究。當面對采風收集回來的一大批資料時,有必要進行整理和保存的一系列工作,以便今后的查閱和調用。
1、資料的分類整理
按民族名稱或支系名稱的不同服飾分類:采風收集的有多個少數民族服飾資料的,應按有主次的排序,同時,男裝、女裝、童裝也要實行分類,盛裝與日常裝也要進行分類;同一民族有不同支系的不同服飾,也要作分類整理。
按每套服飾的衣服、配飾分類:(1)衣服類:有上衣、裙(褲)、綁腿等。將圖片、款式圖及測繪數據、采訪資料均按秩序排列。(2)銀飾類:有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鐲等。(3)服飾材料染、繡工藝類:有蠟染、刺繡、織造等。(4)裝飾圖案類:有崇拜圖騰紋樣、植物紋樣、動物紋樣等。同時,傳統民族服飾的圖案裝飾十分豐富,如帽飾圖案、衣領圖案、胸襟圖案,背部圖案、袖飾圖案、裙擺圖案、腰帶圖案、綁腿圖案、鞋飾圖案等。對這些圖案,運用PS軟件進行摳圖,將單純的圖案從服裝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圖形單元,以方便今后的設計運用。
2、文獻材料整理
文獻材料,是理論研究的重要參考依據;在采風后期的文獻資料的整理中也應從如下幾方面進行。
民族史料:有關該民族的起源、遷徙、、生活習俗及發展簡況。(1)服飾的發展變化。(2)服飾現狀。(3)民族的神話傳說與故事等。
3、總結、撰寫考察報告
總結是每次課程后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每位師生在該課程的教學體會與心得,有了總結,才能檢測到每位學生在課程中都學到什么,了解到什么,還有哪些不足之處等。因此采風總結,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一般是以撰寫考察報告為總結形式。
我對青藏高原,對生于斯長于斯的藏民族一直有種近乎“原鄉”的情感。我也不清楚這種情感是從何時產生的。是在云南中甸至德欽采風的路上,司機康巴漢子扎西說要到冰瀑下給我們摘報春花的時候?還是在甘肅甘南草原調研時,戴上道吉草小姑娘做的格桑花環的時候?是在青海支教時,我的學生,15歲的藏族女孩專門給我唱起一首清亮的《在那東山頂上》的時候?或者是我在云霧中尋找卡瓦格博的峰頂,策馬奔馳在納帕海草原,在雨中的拉卜楞寺聽喇嘛們虔誠誦經的時候?
對“他文化”的無限好奇,讓我一次又一次來到有著獨特民族宗教文化的青藏高原,對“他文化”的觀察和書寫是對“我文化”進行反思的絕佳途徑。為此,在清華大學讀書時,我就選擇了用一部關于藏區的民族志新聞作品代替畢業論文,并兩度赴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進行實地調研采訪,記錄了我國西部藏區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環境、文化變遷等問題。畢業至工作前的那個短暫夏天,我又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及建筑學院的同學一起到山南地區做了為期一個月的文化旅游規劃。
在與藏民的歷次交往中,他們的勤勞質樸和與人為善早已銘刻我心,我常常想著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從專業的角度看,問題在整個國際傳播中的地位已無須贅述。無論是西方人以“東方主義”的視角對的“香格里拉式”建構,還是國內其他省區蜂擁而至的游客對所持的符號化想象,這似乎都并不能代表一個真實的。
由于之前的支教、調研和采訪,我已走過和四省藏區,但由于時間所限都是淺嘗輒止。對于曾經學習國際傳播專業,如今又從事同樣工作的我來說,急需對此有更深入的了解。進入新華社工作以后,新入社的采編人員按規定要赴地方分社鍛煉一年,我如愿來到了新華社分社。
臨行前,我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導師李彬老師贈我《艽野塵夢》,這本追憶明末清初藏地之事的傳記,也是關于百年軍政、風俗民情及青藏高原人文地理的考察報告。自入學至畢業工作,“讀書與行路”一直是他對我的要求。我亦希望在這一年走遍的每一寸土地。如今,從“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牧區那曲,從后藏政教文化中心日喀則到“的江南”林芝,都留下了我的足跡。
對于一個初出茅廬的新聞人來說,在高原一年的工作生活是難得的經歷:趟過冰河、爬過峭壁、穿越過有熊出沒的原始森林;習慣了走8小時以上的“搓板”山路,習慣了在饑腸轆轆時啃風干牦牛肉拌糌粑。藏區的大山大河有著開闊胸懷的神奇魔力,即便夜晚蜷縮在漏雨的帳篷里,身下是凹凸不平的石頭,但一抬眼望見銀河縱貫夜空,就會感嘆這是多么詩意的生活。與老一輩的高原新聞人相比,如今在高原采訪的條件已是優越,有筆記本電腦和無線網卡幫助及時發稿,有越野車、帳篷睡袋、沖鋒衣褲保證在野外的安全便捷。
《一年》的制片人書云曾說:“當文明人在無盡地追求貪欲和野心時,藏族人在與世隔絕的荒野上安享和平與喜樂,除了人類的本能以外,別無所求。”我在的一年,則見證了在城市化、現代化、全球化的浩蕩之勢下一些東西在悄然蛻變,或好或壞。
在采寫的新聞常常以“第一”開頭,第一座人行天橋、第一個主題公園、第一座CBD商務中心……藏族百姓在醫療、教育、就業、基本生活保障、基礎設施等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全城供暖網絡讓高原的冬日不再苦寒,醫保全覆蓋讓普通藏民和僧尼不再為醫療費而苦惱,立體交通網絡的建立讓這片曾經與世隔絕的高原與內陸省份的經濟文化交流更為密切……然而,他們也同樣面臨現代化帶來的挑戰。
在偏遠的農牧區,占總人口約80%以上的農牧民群體被卷入市場經濟的大潮。在那曲牧區的一個小縣城,滿街的豐田越野車取代了曾經馱物的牛馬,它們的主人是因采挖蟲草而暴富的牧民。而該縣的縣委書記,卻在為如何讓他們合理利用蟲草收入而犯愁。牧民普遍缺乏儲蓄和理財觀念,豐厚的蟲草收入為他們酗酒、賭博和一次性消費提供了資本。在林芝魯朗鎮的一個山村,工布藏族村長嘆息著山林中的綠絨蒿和紅景天因為肆意采挖而數量劇減,一方面因為過去傳統保護式的挖掘方式的淡去,一方面緣于藥材收購商的大規模采購。
在一些旅游景區,一些藏族孩子見到你會大聲說著“Hello”,而不是藏語或漢語。唐卡、佛教法器等傳統文化也隨著日漸膨脹的游客群體和消費需求而被包裝成為文化消費符號銷往世界各地。在拉薩八廓街,唐卡店鋪遍地開花:逐利的商人們為了提升“產量”,把繪制唐卡的時間由幾個月縮短至幾周甚至幾天,用普通顏料取代礦物顏料,卻依舊標以高價。
值得慶幸的是,仍有很多人能在商業沖擊之下恪守底線,努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平衡。因為媒體行業提供的便利,我得以在這近一年時間接觸各行各業的人:文人、科學家、藝術家、政府官員、喇嘛、牧民、商人……就像翻開一本關于社會的百科全書。他們當中不乏理想主義者,在高原堅守數十年,竭力使這里變得更好。
大學藝術系教授丹巴繞旦通過舉辦唐卡藝術沙龍,號召唐卡藝人堅持傳統,規范八廓街混亂的唐卡銷售;鷹薩·羅布次仁撰寫《的孩子》,為求學內地的學子發聲,隨后投身家鄉的文化產業;藏戲團團長米瑪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讓古老的藏戲重煥生機;拉薩民間影像展匯聚了一批獨立藏族電影人,用影像記錄家鄉的變遷;大學生村官王睿智,用微博助力家鄉的村務建設和農產品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