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2: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校考察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考察行程
第一天(5月8日),北京時間17:10的航班從上海浦東出發前往加拿大多倫多;當地時間19:20分到達多倫多(當地為周五)。
第二天(5月9日),上午:參觀多倫多大學;下午看望了在多倫多大學讀書的蘇州學子、會見多倫多江蘇商會會長,及現旅居多倫多的原蘇州中學老師(當地為周六)。
第三天(5月10日),上午:9:00的航班從多倫多飛往蒙特利爾;下午:1:30,與道森學院中國項目負責人榮萌見面,詳細商討了11日訪問道森學院的具體安排。之后,游覽了蒙特利爾市容(皇家山公園,市政廳)(當地為周日)。
第四天(5月11日),上午:9:00,由道森學院-理工學院wilson wong副院長陪同,考察團參觀了理工學院的機械系和電機系。中午12:00,舉行了午餐會:雙方相互介紹,與道森學院教務長robert kavanaght和國際開發部部長、課程設置發展部部長、商學院院長、理工學院副院長、機電系主任、市場管理系主任、中國項目部主任等,會談來訪目的及合作意圖。下午1:30,與道森學院國際開發部部長唐沃科、課程設置發展部部長barbara freemen、商學院院長diane guvian及中國項目部主任榮萌等商談具體合作項目——“量身定做式”師資培訓。下午4:00,黃莉萍副院長與道森學院李飛龍院長簽訂合作協議。
第五天(5月12日),考察團由蒙特利爾上午10點航班飛往多倫多。下午13:15,由多倫多飛往東京。
第六天(5月13日),當地時間下午6:00,到達成田機場。
第七天(5月14日),上午9:00,與日中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張嫕見面,商量合作事宜及15日訪問日本工學院大學的具體安排。下午:沿途游覽東京風光,準備15日的會見內容。
第八天(5月15日),上午:9:00-11:00,前往日本工學院大學參觀并會談合作事宜。對方理事、教務長及國際交流負責人參與了接待。
下午:14:30的航班飛往上海虹橋機場。
二、主要體會
1.通過對加拿大道森學院的學習參觀,親身體驗了在職業教育理念、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面的不同,特別是加拿大道森學院在學生學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量身定做式”培訓,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發,探尋到雙方合作進行師資培訓的有效途徑。
加拿大的職業教育均為高中后的專科以上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也是緊密結合生產需要。在加拿大70%以上25歲——45歲的職業者,都接受了職業技術教育。我們訪問的道森學院創建于1969年,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第一所英語大學預科學院。道森學院位于蒙特利爾市中心,有700多名教師和300多名教輔人員,是魁北克省最大的英語學院。全院有7400名以上的全日制學生,在25個不同的專業領域學習;另外學院還開設許多非學分的晚間課程和專業。
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和團隊打造。5月11日上午9:00,我們在道森學院-理工學院wilson wong副院長陪同下,參觀了理工學院的機械系和電機系的“教學工廠”化的各大實驗、實訓室,各專業配套設施設備齊全,維護管理完好。該校在課程設置上緊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既有高端的設計研發類課程,又有加工制造類課程和營銷服務類課程。特別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大力開展co-op教育(即工學結合),通過組織學生自籌經費參加各類技能大賽,加強創新團隊建設,設立工作室性質的工場,老師作為顧問參與其中。在學生畢業設計環節,以團隊為單位進行設計,畢業答辯是一個開放式的情境,學生自己宣介畢業設計作品,專業教師組成評審組打分,還可邀請企業專業、親朋好友一起觀摩。
設立課程設置發展部加強對師生發展的指導。道森學院設有課程設置發展部這樣的專門機構,用于對學生的學業指導、教師進修規劃和學生評教中有問題的教師的培訓,以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系部發展需要,幫助系部進行課程開發指導。在下午的洽談中,我們與道森學院國際開發部部長唐沃科、課程設置發展部部長barbara freemen、商學院院長diane guvian及中國項目部主任榮萌等,就師資培養專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確定了我方提出培養規格要求,道森學院課程設置發展部設計培養方案,商學院和理工學院具體操作的“量身定做式”師資培訓。下午4:00,黃莉萍副院長代表我院與道森學院李飛龍院長簽訂合作協議。
2.通過對日本工學院大學的學習參觀,了解到在辦學理念、技能教師培養、課程設置等方面的特色做法,給我們的學校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師資培養等工作以很好的啟發。
日本工學院大學創建于1949年,畢業生數約90000人。現在校學生6102人,教職員總數1131人。設有機械系、電氣系、化學系、信息系和建筑系等五個系部,培養本科以上學歷人才。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十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辦學關系。
5月15日上午9:00,在日中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張嫕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日本工學院大學,與該校常務理事杉崎貴義、教務部長管村昇教授、事務部部長川村壽志和國際交流負責人等進行了會談。市教育局副局長袁迪致辭,表明了來意和尋求合作的意向。雙方互相介紹了學校情況,并就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教師培訓等進行了商談。之后,在杉崎貴義等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工學院大學的種類教學場所。該校開放式的工作與討論用的工作室、學生實習課題的選擇、技能教師培養和“打好基礎,應對新技術變革的要求”的辦學理念和思路等,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當前,隨著校企合作的發展,很多班級都以企業命名,逐步淘汰了傳統意義上的序號班級命名制度,依據不同專業與合作企業的要求,根據企業生產特點為班級命名,如蕪湖職業技術學院2007級奇瑞數控班,2008級鑫龍電氣班,2009級蕪湖港口集裝箱班等,各個班級都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以企業的名稱為自己命名,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自己的專業和對口的企業,提高學生的責任感。
(2)培育特定的班級精神文化
為了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引入企業文化,當前很多校企合作企業出版了企業文化教材,將企業文化課作為高職院校的重要課程,企業的管理人員擔任教師,以企業的發展史、企業文化與規章制度為主要講解內容,如奇瑞合作班設置了《素質訓練》和《奇瑞文化》,安徽精誠銅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班設置了《企業概況及文化理念》課。任課教師在涉及"企業文化"時重點闡述企業的優秀文化,安排學生對企業文化進行考察后撰寫考察報告。將企業文化滲入到班級課程中,有利于學生全面了解企業文化,掌握企業發展理念,促進了合作班級精神文化的發展。
(3)重構合作班班級制度文化
一在班級的宿舍管理中引入企業文化內容,當前,大量高職院校合作班在宿舍管理中應用6S管理,也就是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六項內容。合作班實行6S管理,使宿舍的衛生條件得到了明顯好轉,而且加深了學生的生活體會,提前接觸企業文化,提高自身素質和職業素養。二在實訓管理當中引入企業文化。在教學計劃的指導下,合作班學生完成實習任務,在實習過程中深入理解企業文化,依據企業實習管理規定規范自己的行為。
(4)企業文化進課堂
在合作班當中增設企業文化課,在學校教育中引入企業文化,讓學生提前接觸企業文化。企業的管理人員擔任教師,以企業的發展史、企業文化與規章制度為主要講解內容,如奇瑞合作班設置了《素質訓練》和《奇瑞文化》,安徽精誠銅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班設置了《企業概況及文化理念》課。任課教師在涉及"企業文化"時重點闡述企業的優秀文化,安排學生在考察企業文化后撰寫考察報告,讓學生親身感受企業的文化內容。
(5)企業文化進教室
在教室設計中融入企業文化,學校定期舉辦教室設計比賽,合作班的教室設計要與企業文化相一致,以突出合作辦學與企業文化為主要特點。如6S的管理口號、企業的價值觀、發展歷程和管理規章等,都可以出現在班級教室當中。再有,合作班還可以利用黑板報宣傳企業文化,使學生深入理解企業文化。
(6)加強企業文化宣傳
利用學生管理部門宣傳企業文化,要求合作企業在高職院校中建立自己的學生管理機構,如奇瑞合作班的自管會。負責管理同一企業的多個合作班,企業指定教師進行全面管理和指導。在這一部門當中,模仿企業設置管理機構和制訂管理制度,調動學生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與當前高校學生自我管理的目標相一致,也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企業的精神與制度文化。
[關鍵詞]教改 探索 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8-0083-02
[收稿時間]2013-05-27
[作者簡介]李閱民(1965-),男,山東菏澤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韓玉芳(1975-),女,陜西渭南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化。
為學生上課狀況,優化教學效果,使中國新現代史綱要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課程組決定開展教學改革。經過幾年的論證、探索、總結,我們終于在2012年將一系列教學改革的措施凝練為“多元教學模式”。本學期,我們又對此模式作了進一步完善,現公之于眾,以求同行指教。
一、“多元教學模式”的一般定義
所謂“多元教學模式”,就是將多種教學形式、教學手段、教學元素有機結合、綜合運用的教學模式。
二、“多元教學模式”的一般形式
1.在上課形式上,將原來教師講課為主的“滿堂灌式”、“注入式”教學模式置換為理論課(教師講課)、研討課(學生研討)、實踐課(社會實踐)并重的“三合一”教學模式,每種上課形式教師均要根據教學內容寫出相應的教學設計。
2. 在施教地點上,將原來只在教室內上課拓展為教室內、校園內(教室外)、社會上(校園外)多地點上課。一般情況下,教師講課、學生研討統一安排在教室內進行;社會實踐中教師推薦的紀錄片、相關歷史題材影視作品觀賞由學生自選時間在學校圖書館視聽室、電子閱覽室等地方完成;社會實踐中的課外考察、參觀等項目,安排學生在校園外教師推薦的地點進行;社會實踐中的課外閱讀,由學生自選地點閱讀教師推薦的眾多參考書目中的一部分書籍(可以是電子書籍)。
3. 在時間分配上,一般情況下教師講課安排一課時,學生研討也相應安排一課時(即每次上課,采用“一節講課+ 一節討論”的方式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一般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完成,不單獨占用上課時間。
4.在作業形式上,將原來在書上找答案、抄答案的“死”的作業形式改為動腦、動手、動眼的形式多樣、內容不一的“活”的作業形式。如老師推薦書目的讀書報告,相關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紀錄片的觀后感,相關歷史遺跡景點、紀念館、博物館考察報告,相關歷史問題的小論文等。
5. “多元教學模式”的簡明公式為:教師講課 + 學生研討 + 社會實踐 + 靈活作業。
三、“多元教學模式”實施的前置條件
1.教師能對教材內容透徹理解、靈活處理,從而能將原本兩節課才講完的內容安排在一節課講完且不傷大意。這是實施“多元教學模式”的前提。
2.教師能準確抓住每一章的核心問題、理出其內在邏輯并圍繞它設計一系列問題,從而引導學生一步步由淺入深領會問題的本質。這是實施“多元教學模式”的基礎。
3.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很好的研討題目和社會實踐項目。這是實施“多元教學模式”的關鍵。
4.課程組成員齊心協力。個人的智慧總是有限的,課程組成員只有相互合作,彼此均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和專長,才能在業務水平上相互促進和提高,最終使大家對教材都有更深、更好、更透的理解,從而把教改推向深入。這是實施“多元教學模式”的保證。
四、“多元教學模式”實施的規則
1.先講課后研討。先講課后研討并不是說講完課就研討。因為研討的前提是事先布置研討題目,并指導學生去查閱參考資料。只有在掌握一定資料的基礎上,經過深入思考,學生研討時才能言之有物、持之有故,才能達到讓學生開闊視野并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目的。由于查閱資料、消化資料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特地做了這樣的安排:第一周講完課留下相關的研討題目,等第二周上課時,第一節課就安排課堂研討(研討上一周留下的問題),第二節再講新課并布置下一次的研討題目,以此類推。在學生研討的過程中,老師主要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負責安排學生發言的順序,提煉學生發言的觀點。等學生研討結束后,老師再根據學生發言的情況進行點評。點評主要是指出學生觀點的可取之處,以鼓勵學生繼續努力。針對個別錯誤的觀點,老師要幫助學生分析究竟錯在何處。
2.教材內容合理優化。理論教學課由于要將原本兩節課的教學內容濃縮為一節課完成,因此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精心優化,優化的原則是“增、減、刪”并重:凡中學教材涉及的內容,要一帶而過或干脆刪掉;凡能反映主題的材料,教師要在教材已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充實,努力增強其趣味性,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總之,要在一節課的時間里將原來需要兩節課才能講完的內容講完。有些課堂上沒時間講但學生應知應會的內容,教師完全可以通過課外閱讀指導學生去認知,并在下次研討時適當地顧及到這些問題。
3.理論教學多管齊下。教師在開展理論教學時,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口頭表述、圖片展示、影視回放、原聲再現、專家視點等。理論課除教師主講外,有些歷史問題還要請學生講述,以鼓勵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4.研討題目數量適中。每次理論教學課結束時,教師布置的研討題目數量最多不要超過三個。太少(如一個題目)不利于學生選擇,難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太多(超過三個)課堂上也沒時間展開討論,達不到深化理解教材的目的。
5.酌情劃分學習小組。為保證研討課的質量,教師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個小組10人左右,選舉一位組長。組長根據研討課題的需要,負責組織本組學生查找資料、整理材料、撰寫研討課答辯文稿、指定本組答辯人。教師要鼓勵學生制作多媒體課件闡述自己的觀點。
6.事先公布評分標準。為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問題和培養學生學術研究的興趣,教師要合理制定并事先公布評分標準,及時給參與研討發言的同學打出成績并計入期末總分。評分的標準以學生分析問題的深度、引證材料的廣度、論證邏輯的嚴密程度為基準,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均給予相應的分數。鑒于學生是以小組為單位準備研討內容,再加上每次研討課因時間所限(45分鐘)一般只能安排七八個學生闡述觀點,所以每位學生回答問題的得分,均認為是該學習小組全體同學的得分。但為鼓勵學生踴躍代表本學習小組闡述問題,特對闡述問題的同學每次額外獎勵一定的分數(不超過所得分數的10%)。
7.精心選擇社會實踐項目。教師要根據講課內容精心選擇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項目。每一章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參加或不參加,但整個學習過程每個學生至少應參加三次。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到相關的歷史遺址、景點考察,觀看相關的紀錄片、影視劇,自編自演歷史情景劇,閱讀相關的專著。每次參加實踐活動,學生應撰寫考察報告、心得體會(觀后感、讀書報告)。根據學生所寫考察報告、心得體會的質量,教師應給予相應的分數。考察報告、心得體會是平時作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期間每人不少于三份。
8.合理分配各項活動所占期末成績比例。學生的學業成績由期末考試得分、課堂研討發言得分和社會實踐得分總加而成。其中期末考試成績占40%,課堂研討成績占30%,社會實踐成績占30%,總分100分。
五、“多元教學模式”的初步總結
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基本實現了“三個結合、四個轉變、五個提高”。
所謂“三個結合”,是指“多元教學模式”下教學過程實現了“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教師教學與學生研討”相結合;“教材內容與課外閱讀資料、影視劇、歷史場館”相結合。“三個結合”豐富了“綱要”課的教學內容,深化了學生對相關理論的理解程度,提高了學生對相關歷史問題的認識水平,更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所謂“四個轉變”,是指“多元教學模式”下教學過程實現了由單純課堂教學向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并重轉變;由教師講解歷史結論向教師指導學生推導歷史結論轉變;由教師釋疑解難問題向教師指導學生思考、探索、解答疑難問題轉變;由學生被動學習向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轉變。“四個轉變”扭轉了學生聽課沒精打采的狀態,激發了學生上課的主動性、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所謂“五個提高”,是指“多元教學模式”明顯提高了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學生思辨歷史問題的主動性;明顯提高了學生搜集、閱讀課外資料的能動性;明顯提高了學生口頭、書面論證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了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五個提高”最終落實在教學效果上,就是初步實現了政治理論課讓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目標。
總之,經過近幾年的實踐,我們認為,與傳統的“滿堂灌式”、“注入式”教學模式相比,“多元教學模式”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周向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創新[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2] 周向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與探索[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
[3] 易彪.“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開展研討式教學要把握好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教師李小瑩的專著《當代美國高等鋼琴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就從比較音樂教育的視角,以美國鋼琴教育為研究對象,為我國高等鋼琴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鑒和啟示。為使讀者清晰了解和認識美國高等鋼琴教育的具體理念以及理念的實踐效果,李小瑩親自前往美國進行實地考察與調研,在綜合了實地考察報告與各類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完成了該著作。該著作對美國鋼琴教育理念的歷史進行了回顧梳理,并從美國高等鋼琴教育的課程設置出發,探討和分析了美國高等鋼琴教育的課程類型、教材內容、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等,對當代美國高等鋼琴教育專業課程進行從理念到實踐的認識與把握。
該著作的突出價值和特色就是對美國高等鋼琴教育理念的梳理與分析。雖然書本在第一章就開門見山地向讀者介紹了美國高等鋼琴教育理念,在隨后的章節中看似在介紹與教學理念不相關的內容,但是仔細閱讀后,不難發現,這些章節的內容無不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管是在高校鋼琴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依據上、課程類型劃分原則上,還是依據不同教學對象采用不同教學方式中,都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理念,堅持一切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著作還對美國頂級高校的音樂學院的課程設置進行橫向比較,分析了各個高校的特點所在,使讀者了解到美國各高校因其教育目的和優勢不同,課程設置在具體細節上存在一定的區別。這種差別性既體現了美國教育個性化特質,也彰顯了多元化教育理念。
該著作的重要價值還體現在深刻分析了多元而有個性的美國高等鋼琴教育理念都是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和“通識教育”為基礎的教學理念這兩大基本教育理念的概括下的具體細化成果。美國高等鋼琴教育鼓勵其自主學習,重視合作學習,倡導討論式學習,還特別提倡重視表演和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興趣。同時,美國高等鋼琴教育強調專業化和通識化并重,既提倡鋼琴教學專門化,又堅持音樂通識教育,還重視鋼琴音樂的本土化和多樣化,拓寬學生的鋼琴音樂的多元文化視野。這使得美國各音樂院校在突出“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和“通識教育”理念之下,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探索出更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方法,從而也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獨特風格。
在國際上推行的各種碳交易體系中,歐盟的“總量控制和配額交易”(cap-and-crade)已被發達經濟體廣泛應用。實踐證明,它對于促進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的碳減排是富有成效的。應該注意的是,歐盟的“總量控制和配額交易”,基于工業化已經完成、結構變動趨于平緩、碳排放峰值已經躍過的發展狀況,因此,如何理解和借鑒歐盟的經驗,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中國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階段。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和發展方式加速轉變,是中國經濟的典型特征。與歐盟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碳排放總量大、增長快,但人均碳排放水平低,碳排放的結構變化仍處在極不穩定的狀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政府提出了基于碳強度的相對減排目標,因此,如何建立適合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階段,實現總量控制和配額交易的碳交易體系,是一個值得探索和討論的問題。
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通知,將廣東、湖北兩省和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五市,列為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深圳積極推進碳交易的試點工作,同時,組織高校研究機構學者、政府相關部門以及企業和中介機構的專家,成立了不同的研究小組,就碳交易涉及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其中的一部分成果集中在“本期論題”發表。
《開放導報》開設“本期論題”專欄以來,第一次將“本期論題”的論文覆蓋到本期全部內容,這是一次積極的探索。能夠實現這個嘗試,主要得益于深圳碳交易研究課題組提供的豐富的研究成果。鑒于論題文章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為便于閱讀,我們將“本期論題”劃分為三個欄目,即“碳交易市場理論探索”、“碳交易市場國際經驗”和“深圳碳交易市場實踐”。
在“碳交易市場理論探索”中,《建設可規則性調控總量和結構性碳排放交易體系――中國探索與深圳實踐》一文,創新性地提出了規則性配額調整和結構減排的概念(Kegulable Cap,Structure and Trade),認為這是適應中國現階段國情的碳排放交易模式。《基于有限理性重復博弈理論的碳配額分配機制研究》,則以博弈論為理論基礎,重點研究了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碳配額分配機制的設計問題。《碳排放權會計問題初探》,提出了企業應該如何對碳排放權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披露的新問題。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背景下,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取得快速發展,逐漸實現正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發展轉型,由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的轉變。民辦高等教育歷經三十多年發展中,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學科發展等有很大提升和成就。為了進一步明確辦學定位,形成辦學特色,浙江省民辦高等教育在力爭政策支持基礎上,不斷優化師資隊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制度改革、開展開放辦學等,以形成具有特色的辦學理念,造就特色鮮明的品牌。
關鍵詞:民辦高校;發展特色;浙江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24-0177-01
在2014年中國民辦大學排行榜100強中,浙江省上榜的民辦大學分別有浙江樹人大學、寧波大紅鷹學院、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寧波諾丁漢大學。在該排名報告中,評價指標體系更能反映出不同類型院校在辦學設施、人才培養和綜合聲譽等方面的差異性。浙江省的民辦高校在幾十年的時間內獲得成績,不容忽視的是各高校之間獨有的辦學特色。從該地域民辦高校發展實踐來看,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 政府對民辦高校財政支持多元化
由于國家、地方財政在對高等教育經費的有限性,因而政府對于民辦高校在財政扶持上,往往較多采用設立民辦專項基金形式予以支持。浙江省民辦教育在政府的財政來源上,通過近年對民辦教育政策深入改革的基礎上,財政扶持具有多元化特征。首先,政府財政同樣與其他省市給予民辦教育一定的專項資金。以“促進發展原則、獎勵先進原則”來支持、引導民辦學校進行教學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促進并規范民辦學校管理;獎勵辦學質量較好、管理規范和社會信用度高,為民辦教育事業發展做出較大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其次,在辦學上給予民辦高校經費補助。浙江省在民辦高吸辦學上,各地市依據不同的資助標準給予民辦高校不同數額的補助,如地市培養不同層次的學生時,財政也分為不同層次等級給予經費,以改善辦學提升教育質量。再次,在對部分教師工資的發放中,按照一定的學校評定等級進行撥付。
2 民辦高校辦學模式具有多樣化
民辦高校由于辦學經費來源不同,依據辦學經費籌措方式差異性,分為多種不同的辦學模式。通過對浙江民辦高校經費來源分析,可知該地域民辦高等教育在辦學模式上多種模式共存,其中以混合式發展模式為主。在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初期,主要是派辦學為主的形式。隨著民辦教育深入發展,民辦教育逐漸發展為獨立辦學的民辦高校、合作式辦學等。
3 民辦高校具有靈活性的用人機制
民辦高校在辦學中,堅持吸取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辦學,并在用人機制上,建立起專職和兼職教師相互結合隊伍組織中,采用“任人唯賢,唯才所用”原則,吸納“才、能、德”人才進入教育體制內。通過實行勞動合同制人才聘用制度,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不僅能挖掘教育資源潛力,并有效整合現有的資源,使其合理高效地組合。如浙江省在用人機制上,通過制定一定人事制度和政策,建立公辦、民辦聘任、流動人事制度,搭建公辦、民辦交流和合作用人機制平臺,促進公辦教師到民辦高校任教,公辦院校教師到民辦高校交流、工作。
4 民辦高校培養人才具有較強的市場適應性
民辦高校由于發展歷史、辦學定位、辦學理念、資源優勢、學生狀況等方面異于公辦院校,民辦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多結合學校辦學層次、特色資源,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在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培養計劃中,以社會、市場發展需求為出發點,結合學校發展的特色和發展定位,在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的基礎上,進行專業設置的調整,學科發展的規劃改革,以調整靈活市場的發展對人才需求帶來的變化性。浙江省民辦大學院校類型上也各具一格,在辦學上具有自身學科特征,即使市場對人才需要變化時期,高校之間也可以針對自身學科特色調整人才培養的數量,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市場、企業的需求為基礎,通過對市場的需求調查以及企業對人才需求人員能力為重要出發點,來設計和調整學校人才培養計劃。
5 民辦高校的辦學合作性
在辦學形式上,浙江省民辦大學大多采用合作辦學形式,如校企之間合作辦學(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國內外高校之間的合作辦學(寧波諾丁漢大學)等。第一,校企聯合辦學。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將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產業相結合。通過以需求變化來調整和改革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及計劃,將課程設置與崗位的要求相結合,促使學校發展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社會適應性。第二,推行“訂單培養”。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要強化校企之間的合作辦學,利用企業的實踐優勢來培養學生的操作、動手技能,促進“訂單式”教育形式。以市場需求為依據、以服務地區經濟為根本,不斷改革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第三,建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爭取合作企業的技術、資金、設備支持,滿足學生校外實習實踐的需求,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6 結語
辦學特色是高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民辦高校若要建成高質量、高水平的一流大學,需要在發展中不斷抓住機遇,充分利用辦學自,明確學校的發展定位,凝練辦學理念,利用學校發展的資源特色,緊跟社會、市場發展的動態,促進教育教學管理的改革,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突出應用性、職業性、復合性人才的培養,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確立、形成學校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關鍵詞:歷史學教育;實踐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8-0061-02
一、歷史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形式及其作用
歷史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是指在歷史學教育專業的教學過程中,為配合與促進理論學習,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專業訓練和鍛煉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而設置的相關教學內容,包括歷史學教育專業理論課教學中為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安排的實踐教學、教育實習、歷史考察及專業論文寫作等各項教學內容。
1.理論課內的實踐教學
理論課內的實踐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歷史學專業理論認識的深化和對專業知識特別是方法、技巧的掌握以及歷史學教育專業化的養成,并有助于學生各種實踐能力的提高。
首先,在歷史學專業理論課教學中加強學生史料解析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研讀史料能給學生補充對歷史更直觀、更豐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營造氛圍,激發興趣,拓展學生的學習與探究空間,在對史料的分析過程中,逐步達到啟迪學生的理論思維和認識歷史發展的深層問題的目的,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現象的認識深化。
其次,改革歷史學教學論等課程,強化教學技能訓練。“歷史學教學論”和“中學教材分析與微格教學”這兩門課程是培養歷史學教育專業學生從教能力的必修課。對這兩門課程進行一定改革,可以壓縮理論課講授時間,擠出五分之二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授課環節的單項訓練。將中學歷史教材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熟悉和分析研究,進行備課、制作課件、試講和說課等相關實踐教學活動,同學之間互評,教師對其逐一點評并指導。對每位學生的講課進行微格鍛煉和分析,使學生教育教學技能得以錘煉,讓他們領會課改精神,使其從教技能得到切實訓練提高,為其進入教育實習以及走上工作崗位做好知識與能力的儲備。
2.教育實習
教育實習是師范學生到學校進行教育和教學專業訓練的一種實踐教學形式。
教育實習過程是學生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各種能力升華的過程。組織好教育實習,對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促進其實踐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教育實習,學生把專業理論知識綜合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以培養和鍛煉其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實習是關系到畢業生能否順利走上教師崗位、成為合格的歷史教師的重要實踐活動。
3.歷史考察
歷史考察是校外實踐教學,指歷史專業的師生對歷史文化遺址、遺跡以及文物進行觀察與調查的實踐教學活動,其目的是感知和收集史實材料,更深刻地認識歷史。通過對重要的歷史文物、古跡和民俗等的實地考察,可以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運用專業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物證歷史的能力。這種活動能彌補理論文獻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具體和生動的歷史感性材料,使間接的歷史知識變為學生可以想象、體驗的具體知識而易于掌握。
歷史考察要達到預期效果必須進行周密籌劃,將考察計劃、考察的重點內容以及考察報告的要求等在考察前向學生布置,使學生明確任務,查閱考察對象的背景材料,做好資料及物質準備。考察時請專業人士講解,要求學生做好筆記或拍照,回校后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在老師指導下,寫出考察報告。
在考察中收集歷史材料很重要,考察使學生獲得大量
感性材料,但歷史材料的收集只是手段,目的是對歷史的認識。所以歷史考察的成果不僅應該體現在所收集材料的質量上,更應該體現在用收集到的材料來說明或理解歷史問題上。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理解和闡釋歷史問題的過程,就是歷史學應用人才能力提高的過程。
4.專業論文寫作
教育教學與學習方式的改革和教學內容的更新,對歷史教師的要求有所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創新、獨立思考及有特色地進行教學設計等能力的要求不斷提升。作為培養歷史教師的歷史學教育專業,應該與時俱進,深入分析專業發展的趨勢,加強學生獨立思考和研究創新等方面能力的訓練,以培養符合時展需求的中學歷史教師。
撰寫專業論文的過程是訓練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論文寫作任務書、開題報告和撰寫論文,使學生深刻了解歷史研究過程,掌握搜集資料、整理和利用史料、利用圖書館檢索文獻資料、運用觀察和調查等方法。學生通過撰寫專業論文,訓練了進行學術研究的基本功,培養了綜合運用知識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學術研究打下良好基礎。撰寫專業論文是直接參與和親身體驗歷史學研究的全過程,是一次系統、全面的實踐機會。
撰寫專業論文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更深入地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首先,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運用于實際,在理論和實際結合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和鞏固所學的專業知識,并把所學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在搜集資料和調研、接觸實際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印證學過的書本知識,也可以學到許多課堂學不到的新知識。此外,學生在專業論文寫作過程中,對所學專業的某一側面和專題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會對培養學習志趣、為今后確定專業研究方向大有裨益。通過專業論文寫作,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創新意識與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二、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
1.強化實踐教學理念,完善實踐教學管理體制
歷史學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富有實踐能力以及知識與技能兼備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因此,在開展實踐教學時,要強化“注重應用,培養能力,開拓思維,提高素質”的實踐教學理念。
要完善實踐教學管理體制,實行大學教務處、院、系(教研室)三級管理體制,明確實踐教學的各項管理職責。在工作中,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分散管理的制度。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是指大學教務處全面負責實踐教學規程等原則性制度建設;學院加強對實踐教學的決策力度,保證實踐教學經費使用,負責實踐教學質量監控等管理工作;系(教研室)負責實踐教學的具體組織實施,制定各項實踐教學大綱、教學方案、教學實施細則、教學計劃和實踐(實習)手冊等教學管理文件。分散管理即在實踐教學計劃的安排和實踐教學的組織實施方面,實行由系、教研室負責的分散管理模式。
2.推動實踐教學改革,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應對實踐教學的構成體系和內容進行改革。改革應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手段,以加強學生能力提高為核心,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增加實踐教學的開放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指導思想,構建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指導史料解析為輔的理論教學平臺、以教師與學生互動為主的歷史教學論與微格教學課程平臺、以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為主的歷史教育實習實踐平臺和以檢驗理論教學與發展學生能力相結合的專業考察平臺,全面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3.加強實踐教學隊伍建設,提高實踐教學教師的素質
要實現歷史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建設規劃的目標,提高實踐教學的整體水平,關鍵在于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應該讓教學水平高、組織協調能力強的教師,擔任學生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要建立一套包括實踐教學和科研與管理等幾個方面在內的崗位工作量考核制度,鼓勵教師開展實踐教學研究,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新辦法、新手段,提高實踐教學的水平與實效。
加強實踐教學建設是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學生職業生涯需要的前提,是歷史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一環,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己任的大學都應對其給予充分重視。
參考文獻:
[1]錢國英,徐立清,應雄.高等教育轉型與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關仲和.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10(6).
[3]葉振東,賈恭惠.畢業論文的撰寫與答辯[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