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5 23:07: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融合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國學前融合教育強調多機構間的互相合作。學前融合教育需要教育、衛生、社會服務、志愿者機構等部門的相關人員以及兒童家長的參與。這些融合教育參與者分別具有不同的職責,他們的相互合作促進了學前融合教育情境下特殊兒童的發展。
在教育部門中,參與學前融合教育的專業人員包括教育心理學者、早期特殊教育支持教師、視/聽/語言障礙行為支持教師、融合教育協調員以及學習輔導教師。這些專業人員主要負責參與學前兒童的法定評估,鑒別學前兒童的發展困難狀況,為融合教育教師及家長提供教育建議,并為融合教育教師提供專業培訓。其中融合教育協調員和學習輔導教師承擔著重要的任務。融合教育協調員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學前特殊兒童的特點,為兒童提供可獲得的資源;對融合教學提供建議,進行融合教學示范,監測融合教育政策的實施質量及效果;為教師提供專業建議,幫助教師正確處理與特殊兒童及同事的關系,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與特殊兒童家長保持合作關系等。〔6〕學習輔導教師必須了解學前特殊兒童的不同需求,與教師討論對兒童有利的課程安排,增加兒童學習主流課程的機會。同時,學習輔導教師還應經常使用開放式問題向兒童提問,鼓勵兒童討論所學知識及他們理解的內容,為兒童提供分享展示的機會。學習輔導教師必須記錄兒童的學習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策略對兒童的影響效果。此外,學習輔導教師要經常與任課教師溝通,互相合作,共同促進兒童的發展。〔7〕
衛生部門的參與人員包括一般干預者、健康狀況巡訪員、兒科醫生及兒科顧問、
學校健康服務人員、言語語言治療師、生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聽力/視力學家及臨床心理學家,還包括其他參與人員,如兒童精神疾病護士、精神疾病顧問、心理治療師、咨詢師和其他領域工作者。衛生部門的專業人員主要在幼兒入學評估中提供醫學方面的評估診斷以及干預意見,具體責任包括:鑒別兒童生理問題,對兒童的特殊需要進行鑒別和診斷,定期監測兒童發展狀況,及時與兒童家長聯系,為家庭提供合理的干預訓練策略,監控干預訓練過程及特殊教育服務質量等。
社會服務部門中參與融合教育的專業者為社會工作者,他們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通常與專家小組一起工作,為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務。社會工作者主要通過一些專業技能和資源為特殊兒童家庭提供服務。如果兒童家庭在為特殊兒童提供適當服務時出現困難,社會工作者會評估兒童家庭的困難情況,為兒童家庭提供指導和支持。社會工作者可以就某些問題指導兒童家長向相關機構或專家求助。在某些家庭得到有關機構或專家的幫助后,社會工作者會經常對這些家庭作巡訪,并提供適當的支持。總之,社會工作者的主要職責是在家庭情境中對兒童進行評估,并提供相應的干預支持,推薦兒童到相關機構接受服務,監控兒童及其家庭情況,向家長提供建議等。
志愿者支持機構通常是一些慈善機構。志愿者機構主要負責向公眾宣傳融合教育觀念,為特殊兒童提供午餐,對融合教育者進行培訓,為融合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數據等。轉三、英國學前融合教育實踐及其存在的不足
自“融合教育”概念被提出以來,英國的學前特殊兒童教育日益受到關注,學前特殊兒童逐步走向主流學校,參與普通同伴的學習活動。
在英國,教師注意充分發揮學前特殊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全方位調動兒童的能力,進行有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兒童多種智能的參與,通過兒童喜歡的教學方式吸引兒童參與學習活動,并引導兒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針對具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教師采用的教學策略各不相同。比如,對需要培養聽覺技能的兒童,教師主要采用討論、口頭反饋等方法;對需要提高視覺能力的兒童,教師主要采用看錄像、繪畫等方法;對需要加強運動知覺能力的兒童,教師在教學中經常讓兒童觸摸教具,進行實際操作,促進兒童對活動內容的理解和掌握。〔8〕
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與實踐,英國學前融合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學前特殊兒童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視,促進了全納教育思想的推廣和傳播,但是離真正的全納教育還有一定距離。英國學前融合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同樣值得我國學前教育研究者思考。
Scruggs和Mastropier(1996)對教師的融合教育觀念進行調查,發現僅有40%的教師認為融合教育對大多數兒童而言是現實可行的目標,認為自己已具備相關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師不足1/3。〔9〕如果教師沒有接受足夠的培訓,缺乏專業知識技能,缺少相關資源支持,英國政府正努力開展的融合教育實踐將很難進一步發展。政府部門需要調撥更多資金用于融合教育實踐,培訓更多專業教師,為融合教育實踐提供更多支持。
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雖然在英國日益受到重視,但是由于缺乏相關的實證研究,無法證明融合教育的績效,教師對融合教育的利弊眾說紛紜。例如,有的教師認為融合教育對特殊兒童大有裨益,卻影響了正常兒童的受教育情況。〔10〕因此,開展大量的融合教育實踐研究,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研究資料,有利于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促進融合教育實踐的進一步發展。
二、英國學前融合教育政策
英國的教育政策重視特殊兒童教育權利的獲得,重視對特殊兒童的全方位教育和保育,也考慮到家長參與以及家長與專業人員合作的重要性,這對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0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提出要關注學前兒童的早期健康和發展,對兒童早期發展存在的困難進行鑒別,還要關注兒童家長及專家參與的重要性,強調訓練者應從兒童的利益出發,與兒童家長合作,同時從其他專家處尋求幫助及引導。〔2〕1978年沃諾克報告的提出使融合教育成為英國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在這個報告中,融合教育按層次由低到高被分為:場所融合,即在普通學校中為特殊兒童提供專門服務,但特殊兒童不屬于普通班級成員;社會融合,即特殊兒童在普通班學習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功能融合,即特殊兒童成為普通班級中的一員,教師全力幫助特殊兒童,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3〕1997年,英國政府頒發了特殊教育綠皮書,要求所有學前兒童均要在普通學校注冊,同時建議優先考慮對存在感官障礙、肢體障礙或中度學習困難兒童的融合教育。〔4〕
2001年,英國政府提出了特殊教育實施章程,提出要在學前教育環境中對學前特殊兒童進行診斷、評估,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滿足特殊兒童的教育需求。該章程規定,一旦兒童被鑒別出存在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應及時采取早期干預措施。該章程同時賦予兒童家長更多知情權,也強調要成立有效的多學科工作小組,為特殊兒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務。〔5〕
參考文獻:
〔1〕〔4〕陳明聰。英國融合式教育政策的發展與爭議〔EB/OL〕.〔2006-01-10〕.140.130.42.78.
〔2〕〔5〕〔9〕KATEWALL.Specialneedsandearlyyears:A
practitioner’sguide〔J〕//雷江華。全納教育之爭。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4).
〔3〕黃志成。全納教育:關注所有學生的學習和參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9-206.
〔6〕〔7〕〔8〕RITACHEMINAIS.Howtocreatetheinclusiveclassroom:Removingbarrierstolearning〔M〕.London:DavidFultonPublishers,2004:36,38,61,63-64.
〔10〕ANTHONYFEILER,HOWARDGIBSON.Threatstotheinclusivemovement〔J〕.BritishJournalofSpecialEducation,1999,26(3):147-151.
【摘要】在融合教育思想的影響下,英國的學前融合教育近年來取得了較大進展。本文從教育政策、教育參與人員及教育實踐等方面對英國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作了概述,旨在為我國的學前融合教育提供借鑒。
1 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客觀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理課正是研究物質運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是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首先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從客觀事實出發,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推理,形成正確的概念和規律。例如,對單擺的研究,就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以觀察在細線下的擺球的來回擺動,對它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抽象,把它看作一個質點在無質量細線下組成的單擺,進而研究在小擺角條件下諧振的規律,得出周期公式,再應用到實際的擺鐘中去。這種唯物主義實踐論的觀點貫穿于物理教學的始終。其次,物理教學中處處充滿了辯證法,無論是力的相互作用還是力的瞬時和積累效應,無論是電磁的相互作用還是各種能量的轉化,都顯示出物質運動的辯證規律。應當指出,在物理課教學中進行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與方法教育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兩者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前者的目標更深遠,因為它不僅是對學生進行方法教育,而且注重于學生的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和培養,使學生通過物理學的學習,牢固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 挖掘愛國主義的物理素材,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物理學的內容涉及到祖國的自然環境、能源分布、歷史成就、建設新貌,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豐富教材。物理上談古論今,可介紹我國古代科學家在力學、電磁力、光學等方面的成就,如在講《磁場》一章時,可以介紹我國古代對磁的認識和貢獻以及指南針的發明、磁偏角的發現等,都大大超前同時期的外國。通過這些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我們也應當實事求是地看到,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近代落后了。特別是十八、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的前半葉。翻開中學物理課本,多數是外國人名,我們應當正視現實,告訴學生,封建時代以及舊中國壓抑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而解放后,我國的科學事業突飛猛進,舉世矚目。如在航天技術、晶體學、超導等方面名已列世界最先進行列。作為物理教師,正是要通過介紹我國近代科技的落后,激起學生優國優民的意識,使學生立志奮發圖強,報效祖國,這正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點睛之筆。另外,我們也應該介紹國外科學家熱愛祖國、獻身科學的事跡。如在《原子和原子核》一章中,講到天然放射現象時,可以介紹居里夫婦歷盡千辛萬苦,傾注了大量心血,終于發現了新的放射性元素的事跡。為了紀念居里夫人的祖國波蘭,居里夫人把新元素命名為“釙”和“鐳”,這是多么祟高的愛國情操。
3 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道德品質
物理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配合的雙邊活動,每一環節都包含了對學生科學道德品質的教育。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教師在課堂上邊演示,邊講解,引導學生仔細分析,逐步推理,從而得到結論,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這也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科學道德品質教育。又如讓學生做實驗時,引導學生不僅要愛護儀器,仔細操作,更要團結協作,刻苦鉆研,知難而進,處理數據要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另外,物理學史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極好資料。正如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居里夫人的追悼會上所指出的:“在象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于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的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后者,它們取決于品格的程度,也遠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顯而易見,在物理課中對學生進行的道德品質教育與政治課上的道德品質教育是完全一致的。
4 介紹科學發展的艱難歷程,激發學生獻身科學的精神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學齡前全面融合,學齡段主動融合,成立隨讀中心”等,走出了一條“融合同美,以美啟聰”的特色辦學之路實踐探索。
關 鍵 詞
融合教育;特殊教育;辦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7-00-02
融合教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薩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教育思想,意指不要把殘障兒童孤立于隔離的、封閉的教室、學校、交通設施和居住環境之內,主張讓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能真正地和正常發展的同伴一起參加教育。我國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的《殘疾人教育條例》也明確規定:應積極推進融合教育,根據殘疾人的殘疾類別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優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1]
可見,融合教育是社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廣州市啟聰學校從校情出發,在實踐中摸索出“學齡前全面融合,學齡段主動融合,關注隨讀指導,發揮樞紐作用”的成功做法,走出了一條“融合同美,以美啟聰”的特色辦學道路,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效果。
一、實行“健聾合一” ,學齡前全面融合
學齡前是兒童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及早為聾兒提供融合的環境,不僅有利于聾兒的缺陷補償和潛能開放,也有助于幫助他們學會溝通、學會交往,完成社會化的過程。[2] 早期融合,對于聾兒來說有著深遠的意義。學前融合教育是融合教育體系的開端,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工程。廣州市啟聰學校附設幼兒園,是國內第一所“健聾合一”幼兒園,辦學成績顯著,獲得了社會的廣泛接納和認可,可以說既是全國首創,也是最佳范例。
學校地處廣州核心地段,擁有優質的教學環境和先進的康復設施,專業的教師隊伍和豐富的課程設置,能保證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都得到適合的發展需要。經過二十年的堅持與努力,由當初的僅有20名普通孩子,4名聾生,發展到現在在園兒童300名,其中正常兒童達到240名的規模,實現了學齡前階段的全面融合,也推動著廣州市融合教育向前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辦學過程中,學校不僅將“健聾合一”這一理念貫徹在教育教學中,還向社會廣為傳播,促進了普通孩子及其家長拋棄隔閡、偏見與懷疑,增進對“融合教育”的認識、理解與接受。在融合過程中,正常孩子與聽障孩子互相了解、接受、交往,獲得了共同進步。正常孩子了解到生活中存在這樣的特殊伙伴,他們先天不幸,但不能因此剝奪他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進而增強了愛心和責任感;而聾人孩子則在交往中提高了言語與溝通能力,增強了自信,塑造了健全人格。
二、體現“融合同美”,學齡段主動融合
學齡階段,學校努力探索“融合同美”的特色辦學道路,為進一步延伸和全面推進融合教育做積極的準備。
融合同美,打造德育特色。陽光、健康、融合、同美是學校德育目標,也是最重要的校園文化精神。為此,學校努力營造融合的教育生態,搭建融入社會的橋梁,鼓勵師生走出校園,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展現自己獨特的生命之美,實現有尊嚴的生活。同時也打開大門擁抱社會,與主流群體互相交往、互相理解、互相欣賞,使每個孩子都有能力回歸主流社會并享有豐富的社會生活。
學普研特,推動教學研究。為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滿足聽障學生的學習需要,學校大力開展學普研特活動,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所謂學普研特,即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普校先進教育理念和聾校優秀傳統經驗相結合,探究適合聽障學生學習發展的新方法新路子。為此,學校請進省、市、區各級教學專家來校傳經送寶,開展教材教法分析、課題指導、課例研討等活動。同時,也通過跟崗學習、交換教師、翻轉課堂、技能比賽等途徑,鼓勵老師們走進普校,一方面更新觀念,學習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另一方面也展示特教風采,培育復合型的教師隊伍,為進一步的全面融合教育打下基礎。
以美啟聰,提高綜合素質。所謂以美啟聰,是指在融合教育生態中,以文化之美、社會之美、智慧之美、藝術之美、心靈之美、生活之美等來感染熏陶學生、啟發感動學生,使其向善向美,心聰性慧,提高綜合素質,為終身發展奠基。在“以美啟聰”辦學理念的熏陶與影響下,校園生活愈加豐富多彩,學生面貌日益積極自信,涌現出一批品學兼優、素質全面的孩子。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啟聰學校的孩子們也與正常孩子同臺獻藝,同臺競技,既美且聰,展現了新一代學子的風貌。
三、成立隨讀中心,實現區域輻射
“隨班就讀”是實施融合教育的一種形式[3],除了在特殊學校的聾生,還有部分聽障孩子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關注這部分孩子的生態與發展,同樣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現階段,成立隨讀中心,發揮樞紐作用,是特殊教育主動出擊、需求突破,實現融合的最優方式,也是學校實現區域輻射,資源輸出,服務更多聾生的需要。在廣州市教育局的主導下, 廣州市聽障兒童隨班就讀指導中心于2014年9月正式成立。啟聰學校負責中心的日常管理運作,承擔廣州市聽力語言障礙兒童的隨班就讀評估、巡回指導、輔導、培訓等任務。
成立專家組,搭建專業化支持平臺。中心聘請了高等院校、教科研機構、普通中小學、特教學校、殘聯、醫院聽力專科、心理學等方面的專家、教授、行業骨干等,成立專家組,整合各方面資源組成聯動平臺,在隨讀學生的評估督導、康復訓練、教育安置、學業建議等方面給予專業支持和科學建議。
完善工作網絡,實現點面結合。中心根據隨讀學生的分布選取試點學校,形成工作網絡,制定工作方案,建立輔導檔案,選派骨干教師承擔試點指導任務。現階段重點安排了天河區盈彩美居小學、廣州市綠翠現代實驗學校、廣州市第86中學等作為聽障學生的巡回指導實驗校,定期提供指導,實現合作。
開展隨讀指導,幫助學生成長。中心通過個別輔導、團隊互動、親子溝通、同伴交往輔導、融合教育主題活動等輔導干預形式,幫助隨讀學生成長。例如:與廣州市綠翠現代實驗學校隨讀生所在班級,聯合開展了“科技體驗”“品味經典”等團隊主題活動,搭建交流平臺,培育互幫互助、平等交往、一起成長的價值觀念;對隨讀家長先后開展了“聽覺障礙學生的言語評估”“聽障學生家長親子全溝通培訓”等專題講座,大大提高了家長的教育水平。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學校從關注特殊兒童的“缺陷補償”到注重“潛能開發”,從強調“早期干預”到期待“全面融合”,實現了從嘗試突破到追趕提升的重大轉變。
參考文獻:
[1]毛賽群,蘭繼軍.殘疾人教育與特殊教育辨析[J]. 殘疾人研究, 2013(4):62-66.
[2]李拉.“全納教育”與“融合教育”關系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1(5):14-17.
[3]劉艷虹,朱楠.融合教育中兒童發展狀況的案例研究[J] .中國特殊教育,2011(8):8-13.
關鍵詞: 健聾合一 融合教育 班級管理
1.引言
融合教育的班級管理是現階段的研究熱點問題,聾健合一融合教育的班級管理是指教師根據班級的聾健融合情況,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性的管理行為,對班級遇到的情況問題進行合理調節和整合,以達到健康發展的要求。實施聾健合一的融合式教育對教師提出了高要求,教師除了要有更高的工作積極性,還要注意觀察兒童在幼兒園期間的自我管理能力、生理心理的發展狀況。融合教育使聾兒從小就處于一個和健聽兒童享受同等教育資源的、輕松自在的學習生活環境中。融合教育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幼兒園時期,為兒童以后的教育做好鋪墊,也可以保證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聾兒的綜合素質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在進行聾健合一融合教育的班級管理時,也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問題,比如說,聾兒對語言的敏感性差,語言表達不夠清楚,對語言的接受能力也與健聽兒童相差很大;健聽兒童會對聾兒所佩戴的助聽器等物品比較好奇,不知道怎么和聾兒進行日常的溝通,等等,這些都是在融合教育的班級管理中值得研究并急需解決的問題。
2.組織聾兒與健聽兒童的教育活動計劃
聾健合一融合教育的宗旨是讓健聽兒童帶動聾兒的語言康復教育,那么組織聾兒與健聽兒童一起進行活動交流則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聾健合一融合教育的前提條件。在實施中,教師可以將聾兒與健聽兒童進行“一對一”的小組教學,對于聽力有缺陷但語言溝通能力較好的聾兒,可以安排他們和健聽兒童每天進行一次交流,不僅能夠大大提高聾兒的康復進度,還是對健聽兒童進行人性化教育的過程。讓聾兒與健聽兒童一起學習、生活,執行正常的作息安排,體現融合教育的存在優勢,可以為聾兒教育提供保障,同時教師應該做好班級里健聽兒童的學前教育。如果對于聽力實在較差、不能在融合教育的班級里與人交流的聾兒,則應該安排其在康復班進行學習,但是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一些與正常兒童交流的戶外娛樂活動。
3.對聾兒給予特殊的關心和幫助
進行聾健合一融合教育的教師要有很高的專業能力,其對特殊教育知識的掌握影響融合教育的完成程度。教師應該充分了解聾兒的身心健康,熟識聾兒的性格習慣及心理特點等,才能更好地完成對聾兒的教育。在為聾兒佩戴助聽器時,要保證聾兒能夠舒適地佩戴,并對聾兒的聽力及時進行檢查。教師應該掌握聾健合一融合教育的專業技巧和知識,才能對聾健融合教育的班級進行更好的管理。
教師應常常對聾兒進行鼓勵并提供幫助,讓他們發現自身的閃光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都說教師是學生心靈的窗戶,是打開學生學習心門的鑰匙,由于聾兒與人溝通的能力差,其在正常的生活中往往不愛與人交流,那么教師應該多鼓勵、多引導。只有教師對他們提供更多的關心、關注和愛護,才能使聾兒更健康地發展。聾兒在融合教育的班級學習,往往會受到健聽兒童的排斥與冷落,這時教師應該發現聾兒自身的優點并開發出來。例如,小明是班級的聾兒,平時不愛與人交流,同學們也不喜歡和他玩,那么他的心理必然存在一定的障礙,這時教師發現其具有繪畫的天賦,畫的畫相比正常兒童的表現力更強,那么教師則可以為小明辦一個班級里的小型畫展,在提高小明自信心的同時,使正常兒童知道小明的繪畫優點并隨時與他交流,更好地組織融合教育,使兒童之間進行更好的學習與交流。
4.充分利用游戲進行教育
對于幼兒園的兒童來說,游戲的時候會少一些排斥和嫌棄,那么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游戲手段,使兒童間交流的頻率增加。其實很多健聽兒童也是樂于助人的,只要教師進行健康的引導,就會達到高于預期的效果。突出游戲的重要性,在游戲時,聾兒有問題就會問健聽兒,健聽的兒童也會細心地為他們解釋,雖然可能聾兒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也可知其大概,在游戲中不斷熟悉,增進孩子們之間的感情。聾兒與健聽兒童在幼兒時期就進行接觸,利用游戲這個有力的媒介提高他們的融合度,并在游戲中提高聾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辨能力,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則會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5.聾健合一的融合教育需要健聽兒童家長的大力支持
聾健合一幼兒園的長遠發展,需要健聽兒童家長的大力支持。當健聽孩子回家和家長說和聾兒交流不暢,不愿意和聾兒一起玩時,家長的態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心理。家長如果進行開導和安撫,孩子則會慢慢地接受聾兒,自身也會取得進步。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孩子的品行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家長應積極鼓勵孩子和聾兒進行平等交流,并給予應有尊重。
6.結語
在聾健合一的班級里,孩子間的語言溝通是對聾兒最好的康復手段,教師的任務則是搭建這種語言交流的平臺,組織和管理兒童之間的交流活動。本文對聾健合一融合教育進行了初步研究,也總結了一些融合教育的方式方法。聾兒的早期教育至關重要,他們在幼兒時期學習能力是最強的,也可以讓他們更好地適應以后的生活環境。但如何滿足聾兒的語言要求?如何提高聾健合一融合教育語言教學的有效性?還是值得考慮和繼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特殊兒童在普通義務教育學校實行融合教育,所碰到的困難與壓力是非常大的。普通義務教育學校領導、教師對隨班就讀普遍存在的問題認識不足及教育能力不足;普通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處理特殊學生的意愿與能力問題;教育評價缺少隨班就讀持續發展的指標等問題;如何協調管理普通學生與特殊學生;如何通過普通學生與特殊學生共存、共生的班級,建立一個共同進步的班集體;如何讓參與融合教育的每一個人的成長等。因此,融合教育的班級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力度,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
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是搞好隨班就讀工作的關鍵,只有教觀念轉變了,從認為凡是特殊學生都應到特殊學校就讀的舊觀念中轉變到特殊學生安排到普通學校就讀是國家政策及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觀念中來,教師才能夠從內心接受特殊學生。同時從教師的需求出發,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力度,組織骨干教師到隨班就讀開展較好的地區或學校進行學習交流,了解隨班就讀工作的發展趨勢。定期邀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專家來學校開展專題講座通過學習和培訓,通過多渠道、多方位來提高教師的隨班就讀工作理論知識,促使教師教育觀念轉變,明白特殊學生不是沒有學習能力,只要教師選擇正確的方法教育他們,所有的學生都能學習。教育特殊學生對教師、學校和家長都是極大的挑戰,只有通過學習,教師們才能對特殊學生的身心特征與教育需求有新的認識,才能探索出新的教學策略與班級管理的辦法,提升融合教育技能。
二、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創設有利于融合教育的班級環境
班級是學生成長的搖籃,不論普通學生還是特殊學生,班級都要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最佳的環境,因此,加強班級管理的教育環境建設是幫助隨班就讀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方面。特殊學生所在班的班主任從接班起就要重點建設科任教師與隨讀生的關系、特殊學生與其他同學之間的關系。同學的關愛、團結和幫助能給特殊學生強烈的潛在影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成果。有特殊學生的班級要求學生要尊重他們,平等對待他們,讓特殊學生能在一個得到幫助、心情舒暢的班級中愉快地學習和生活。特殊學生所在班科任教師要根據個別差異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實施分類教學,幫助特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消除畏懼、緊張情緒,克服自卑感。創建普通學生及科任教師與特殊學生交往的機會,多為特殊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一旦發現他有困難,大家就伸出援助之手助他闖過難關,發現他有一點進步、取得一點成績即予以肯定,及時表揚鼓勵。例如我們年級8班有一位特殊學生林同學患有輕度的自閉癥,注意力無法集中,經常有一些怪異的行為表現。作為年級主任,我要求科任教師課堂上要特別關愛這位學生,并適時創造條件鼓勵他參與課堂學習,教師一次次的表揚和鼓勵逐漸地增強了他的自信。同時,根據對他在課堂上情緒變化情況的分析,我們年級專門成立教師研討小組,對這位學生量身定制了初中三年的個性化的教學計劃,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這位林同學現基本上可以跟其他同學們一起在班級上課,并積極參加各項課外活動,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人格也得以較健康發展。
問題的提出
轉眼間,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已實施多年,根據課改要求,全國各地區、各學校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開課模式。然而,由于各課程模塊較多,特別是非高考課程,受課時、師資(跨學科教學能力型的教師)和教學設備等條件限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選擇課程模塊的需求,表現在學生喜歡的模塊,學校開設起來比較困難。例如,學生喜歡“美術設計”模塊,卻無設計工作室及相關教學材料;喜歡“電腦美術”模塊,又未能提供電腦美術設計用的計算機教室,缺乏懂計算機軟件技術的美術教師;喜歡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應用”模塊,有專用計算機教室,但信息技術教師的藝術感未免缺乏一些。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提到的“賦予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課程自,為學校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因地制宜地開發學校課程,為學生有效地選擇課程提供保障”和“重視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與研討,建設有利于引導教師創造性實施課程的環境”,能否創造性地實施高中信息技術、美術兩課程教育呢?依據高中信息技術、美術兩課程標準,結合教學實踐,筆者為兩課程教育提出以下幾點建議,與各位同仁分享,愿能為各學校創造性地實施兩課程教育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美術與信息技術各模塊相結合
課改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共6個模塊,每個模塊按36個課時編寫,若按高一上學期每周開2節課、下學期及高二學年每周開1節的形式,基本上能滿足學生信息技術學科6個學分獲得的要求;美術課程設置了5個系列共9個模塊,因每個模塊是按18個課時編寫的,內容多,課時少,加上學校分配的課時一般比信息技術課還要少。據筆者調查得知,有些學校的美術課是跟音樂課綁定在一起的,采用單周上美術課、雙周上音樂課的開課模式,一年才能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獲得1個學分,兩年內就很難完成美術學科規定的3個基本學分。
還有,相對于“美術鑒賞”模塊來說,“電腦美術”模塊開設起來又比較困難。一是學校一般沒有配備美術專用計算機教室;二是師資力量不足,精通電腦美術的教師嚴重缺乏。為解決此現狀,按照《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要求,學校應制定規劃,積極改善高中美術師資的狀況,配齊所有必需的設備和器材,另一可行辦法就是仿照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初步”模塊將相關內容安排到通用技術課程“電子控制技術”、“簡易機器人制作”模塊及“技術與設計II”必修模塊“控制與設計”部分的做法,“電腦美術”模塊相應教學內容也可以靈活地安排到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應用”模塊和“網絡技術應用”模塊的網站設計部分,這樣不但能在有限的課時里完成國家規定的學分,而且加強了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和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
不過這樣融合以后,對信息技術教師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雖然在圖像、動畫、網頁以及多媒體作品的評價體系里,有一項“藝術性”評價指標,但是跟電腦美術這樣一個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新藝術形態結合起來,那勢必需要信息技術教師有更高的審美能力和更強的藝術修養。筆者建議,一方面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自學能力,研究一些藝術及設計方面的書籍,提升跨學科能力。另一方面加強與美術教研組教師的備課交流,一同研究相結合以后課的設計及教學方法,達到教師資源共享的目的。筆者所在學校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的教學管理是統一備課,互相聽課,不同學科教師根據教學分工,負責分配班級的教學。當然,面對所有班級,其他學校也可以考慮實際情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特點,靈活安排兩個不同學科教師授課。
同時,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應用”模塊和“網絡技術應用”模塊的網站設計部分引入電腦美術課內容,充分發揮現有教師資源和計算機設備的潛力,創新了兩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采用科學的教學管理方法,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而且降低了學習電腦美術的難度,為完成美術課程目標提供了保證。此外,學生運用信息技術不斷地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在具體的教學任務驅動下,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信息技術。學生的創造力在探索的過程中自然而生,從而獲得了信息技術、美術學習過程和結果的雙豐收。
藝術設計項目與美術“設計”模塊相結合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總學分為2+2+(X),其中必修2學分,科目內選修2學分,跨領域選修X學分。這里的X也就是選修Ⅱ(校本課程)所得學分,為獲得這部分學分,參照美術、信息技術教科書編寫建議:學校或地區也可根據自己的特點編寫適合本校或當地特色的教科書,以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的學習需要。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將電腦制作活動中電腦藝術設計項目與高中美術“設計”模塊進行結合,編寫了一本集傳統紙質設計與電腦軟件設計為一體的《電腦藝術設計》校本教材,內容結合實際,充滿地域文化特色,資源豐富,提供大量師生創作的獲獎作品,實用性強。選修的班級及學生數量多,興趣濃厚,打破了傳統設計課型單一、只注重欣賞而缺乏實踐操作的機會。通過課程的結合設計,不但能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欣賞水平,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探索與創新能力,這與在校本教材開發時就已經考慮到“設計”模塊的教學理念與電腦制作活動“探索與創新”主題相吻合。
對于少數冒尖的學生,要尊重其意愿,根據他們的興趣、特長和未來的發展需要,分類編班。發現確有信息技術、美術設計天賦和特長的學生,采用課外活動形式,給予專門輔導和培養,使其吃飽吃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學生全面和個性化發展。電腦制作活動就是這部分學生能力展示的舞臺,學生可以在信息技術教師和美術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實現獨立創作,爭取在作品的思想性、科學性、規范性、創新性、藝術性和技術性中表現突出,出佳作。成立的電腦藝術設計組應結合電腦制作活動要求,可以在“設計”模塊標志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裝幀設計、工業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中任選一項或兩項進行深度延伸或拓展,共同實現兩課程對少數學生的培養目標。
“電腦美術”模塊與二維、三維動畫及網頁設計相結合
我們可以將“電腦美術”模塊與電腦制作活動中的二維、三維動畫及網頁設計項目相結合起來,編寫一本名為《電腦動畫及網頁設計》的校本教材,也可以分開編寫《二維動畫設計與制作》《三維動畫設計與制作》和《網頁設計與制作》三本校本教材,以滿足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選課,方便分類編班。截至目前,筆者所在學校只有《三維動畫設計與制作》校本教材待開發,其他校本教材已陸續開課。實踐證明,結合后的教學內容、形式發生一定變化,重點突出了校本課程的創新性和實踐性,符合電腦制作活動主題,符合“電腦美術”模塊的內容標準,結合后彌補了美術課程課時嚴重不足的問題,使學生能充分地深入學習相結合的專業內容,他們的探索與創新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電腦動畫組和網頁設計組的特長輔導教學應結合電腦制作活動要求,讓學生在欣賞大量優秀作品的基礎上,嘗試在二維、三維動畫及網頁設計項目中任選一項或兩項進行深度延伸或拓展,共同實現兩課程對少數學生的培養目標。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動畫和網頁設計的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鼓勵個別學生加入到人才資源比較缺乏的三維動畫設計項目中來,為參與電腦制作活動并取得優異成績奠定堅實基礎。
“攝影攝像”模塊與“微視頻”項目相結合
按照以上的思路,同樣也可以將“攝影攝像”模塊與電腦制作活動中的微視頻項目相結合起來,可以編寫一本既貫穿“攝影攝像”模塊思想又切合學生參加電腦制作活動的名為《微視頻創作》的校本教材,方便有興趣的、有攝像機和錄像機等設備條件的學生選課。目前,筆者所在學校正在開發該校本教材,其教學內容、形式發生一定變化,重點突出了校本課程的創新性和實踐性,符合電腦制作活動主題,符合“攝影攝像”模塊的內容標準。
微視頻創作組的特長輔導教學應結合電腦制作活動要求,考慮到首次參加該項目的特點,強調貼近學生實際原則,在腳本編寫、故事情節等方面進行深入挖掘,完善作品,共同實現兩課程對這部分學生的培養目標。
具體開課模式
對于開設高中信息技術、美術課程“信息技術基礎”、“美術鑒賞”等以上七個模塊的地區及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選課需求情況,執行如表1、表2所示課時,不但能在有限的課時、師資和教學設備的狀況下,完成國家規定的兩課程學分,而且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對模塊學習的需求,同時又關注到了少數冒尖學生的學習愿望。
文章編號:1003-0751(2015)11-0087-04
一、殘疾兒童與融合教育
隨著社會流動加速、家庭小型化和婚姻脆弱化,各種兒童問題不斷發生,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2013年6月,民政部出臺了《關于開展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民函[2013]206號),第一次在全國性政府文件中提出“困境兒童”的概念,并將其細分為殘疾兒童、重病兒童和流浪兒童三類。殘疾兒童作為“困境兒童”中規模最大的亞群體,是指14周歲以下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兒童。殘疾類別包括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精神、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由于健康和年齡的雙重弱勢,殘疾兒童在社會競爭中往往處于不利地位。
目前,殘疾兒童具有群體規模大、群體需要復雜且不易滿足、教育問題突出并容易引發集體行動等特征。第一,從群體規模來看,我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我國共有殘疾兒童約387萬人(指0至14歲兒童),占全國殘疾人總數的4.66%。其中學齡期殘疾兒童(6―14歲)246萬人。從殘疾類別來看,我國現有視力殘疾兒童13萬人,聽力殘疾兒童11萬人,言語殘疾兒童17萬人,肢體殘疾兒童48萬人,智力殘疾兒童76萬人,精神殘疾兒童6萬人,多重殘疾兒童75萬人。如此規模的殘疾兒童對其背后的家庭、社區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第二,從群體需要來看,目前兒童殘疾狀況較為復雜,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精神心理和智力方面的,還有多重殘疾的情況。生理方面的殘疾表現為肢體方面和五官方面的缺陷,比較容易識別,如傳統的盲、聾、啞和四肢的殘疾;精神心理和智力方面的殘疾則難以識別,社會公眾對此了解較少。如此多類別的殘疾兒童,其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教育、康復和就業成為其最迫切的三大需要。但實際上,由于問題的多元化和復雜性,殘疾兒童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第三,從教育來看,教育是殘疾兒童的三大需要之一,對于他們成年后的自立具有重要作用。但現實中,殘疾兒童尤其是精神殘疾兒童受排斥的問題非常突出,部分兒童被拒絕入學或被勸退事件屢屢發生。如2012年9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深圳一自閉癥兒童被19名家長聯名‘趕出’學校”事件、2014年12月發生的“珠海家長聯名阻止自閉癥少年入學”事件等。在這種情況下,殘疾兒童的教育成為政府和社會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我國傳統上在殘疾兒童教育方面實行隔離教育,即正常兒童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殘疾兒童在特殊學校接受教育。特殊學校主要針對盲聾啞學生,教育的主要內容是職業培訓和技能教育。這種教育方式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普通兒童對殘疾兒童缺乏了解、不利于殘疾兒童的社會融入等缺陷。同時,這種教育模式對新出現的殘疾兒童群體,如自閉癥兒童、智力障礙兒童等無能為力。鑒于此,一種新的教育形式――“融合教育”被引入我國殘疾兒童教育領域。
根據新墨西哥特殊教育中心的定義,融合教育是指所有的殘疾兒童必須在有足夠資源、并以同齡兒童為主的自然環境、班級、學級以及社區的教育環境中受到教育。這即是說,所有兒童均應成為任何教育環境中真正的一員,并與其他兒童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機會與權利。從這一定義來看,融合教育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并不是讓殘疾兒童僅到學校受教育而無資助;二是根據殘疾兒童的能力去提供其所需要的幫助,以保證他們的成功;三是將殘疾學生作為全班學生中真正的一員而不是一個訪問者,殘疾學生與非殘疾學生的比例必須按照正常學生與殘疾學生的比例安排;四是殘疾學生與其他學生同等對待,只是殘疾學生的學習進度及難度安排要因人而異。融合教育在滿足殘疾兒童需要、促進其社會融入、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殘疾兒童融合教育的實施困境
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開始在殘疾兒童教育方面進行融合教育的探索。1988年7月11日,由國家教育委員會等七部委的《中國殘疾人事業五年工作綱要(1988年―1992年)》中第一次明確提出“隨班就讀”這一概念。1990年和1994年,國家分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和《殘疾人教育條例》中以法律和法規形式對隨班就讀予以規定。此后,隨班就讀成為我國推行融合教育的主要方式。國家教委也了隨班就讀的一系列配套文件。其中,《關于開展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試行辦法》對隨班就讀作出了具體規定:一是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應當就近入學;二是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入學年齡與普通兒童相同,特殊情況可以適當放寬;三是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殘疾兒童少年每班以1―2人為宜,最多不超過3人;四是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把接收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納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規劃,并把任務落實到鄉鎮和學校,切實保證殘疾兒童少年按時入學;五是普通學校應當依法接收本校服務范圍內能夠在校學習的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不得拒絕。可以看出,隨班就讀是我國特殊教育實際與西方融合教育相結合的一種形式,是在我國經濟文化不發達、各方面因素受制約的情況下發展特殊教育的一種明智選擇。但是,我國普通學校的融合教育幾乎沒有為殘疾兒童提供特殊的硬件和軟件支持,殘疾兒童在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時幾乎沒有享受到特殊的服務,常常出現“隨班就座”“隨班混讀”現象。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以隨班就讀為主的融合教育面臨著理念、政策設計、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諸多困境,影響著融合教育的健康發展。
1.融合教育的相關理念缺乏
融合教育不僅意味著教育方式的改變,而且意味著教育理念的轉變。西方融合教育的背后是平等、個性自由、尊重差異、多元化等西方價值觀念,他們從人權和平等的角度強調接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教育要尊重個體差異,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設計,實現教育方式的轉變。長期以來,我們缺乏這方面的理念,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融合教育的開展:第一,把殘疾人視為需要同情和救助的弱者,并基于此制訂一系列政策措施。這容易強化殘疾人的弱勢和“無力感”,不利于他們的自立。第二,缺乏權利意識,沒有認識到殘疾人具有與正常人同等的受教育權、就業權以及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尤其是受教育權,它作為殘疾人的基本權利,是其走向獨立的重要途徑,在現實中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第三,教育過程中過于強調學生的學業成績。學校教育是以學業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的,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重視不足。而殘疾兒童在學校學生整體學業成績和課堂教學中的負面影響,容易導致殘疾兒童受學校和普通兒童家長的排斥,使隨班就讀效果不佳。這也跟我國融合教育開展時間短、公眾對融合教育了解有限、學校和普通兒童及家長對融合教育存有疑慮與擔心有很大關系。
2.社會福利政策存在缺陷
我國現行的殘疾人福利政策呈現“碎片化”和應急性特征,難以保障殘疾人正當權益的實現。第一,法律法規政策存在缺陷。在殘疾人教育方面,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主要有1990年頒布、200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頒布實施的《殘疾人教育條例》,這些法律法規把“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重點”作為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的方針,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育的連貫性,對學前教育重視不夠,從而在教育過程中容易錯過殘疾兒童矯正的最佳時機。第二,法律政策的執行力度有待加強。毋庸置疑,上述法律法規對我國殘疾兒童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相關的細化措施沒有跟上,使得法律法規在執行上大打折扣。目前,殘疾兒童入讀正常的幼兒園、小學仍然遇到許多困難,家長不得不動用各種關系來達到目的。第三,相關的資源支持不足。國際融合教育發展的歷史與實踐證明,殘疾兒童融合教育的開展離不開物質、專業人員和服務等相關資源的支持,這是融合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如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給普通學校用于推廣融合教育的撥款逐年增長,同時以全校參與模式來實施融合教育;在全校參與模式架構中,普通學校真正關注殘疾兒童的特殊需要,并配備相應的教育資源和服務資源;教育主管部門也為學校提供額外支援、教師培訓以及專業支援。而在我國大陸地區,融合教育主體不明、主管部門不清、資源支持力度不足,這些均導致了普通學校開展融合教育面臨重重困難,動力不足。
3.社會服務的專業化程度低
融合教育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相應的社會服務支持,但我國與融合教育有關的社會服務嚴重缺乏,僅有的社會服務專業化程度也較低,難以為融合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支持。第一,專業人員匱乏。目前普通學校大多沒有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現有的教師也基本沒有經過特殊教育訓練,不具備專業知識,對融合教育了解甚少,他們急需得到巡回教師、各類專業人員的支持、指導與幫助。但是,現階段我國巡回教師制度并不健全,社會工作者、言語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和康復訓練人員更是嚴重短缺,導致隨班就讀的教師和學生在遇到實際困難時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如一些學校接納了殘疾兒童,但由于沒有專業人員,又缺乏外在資源支持,“隨班就讀”變成了“隨班混讀”。第二,社會服務評估缺乏。融合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相應的評估,這里的服務評估既包括對特殊兒童需要的評估,也包括對教師和社會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工作內容和工作效果的評估。但目前專業的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缺乏,社會服務評估大多由高校教師兼職進行,評估手段和評估技術滯后,這些均制約了現有的評估質量和評估效果,導致學校教師和機構工作人員的工作難以得到合理承認,影響了相關教師和社會服務人員從事融合教育的積極性,不利于融合教育的健康發展。
三、殘疾兒童融合教育的發展策略
融合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將殘疾兒童接納到主流學校或主流社會中來,而且更著眼于最大限度地掃清所有兒童全面參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阻力,實現其全面發展。這是實現殘疾兒童權利的需要,更是教育公平的體現。要突破融合教育的實施困境,需要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展融合教育的經驗,結合本土實際,探索有效的融合教育發展策略。
1.轉變理念,營造融合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
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全納教育:未來之路”為主題召開了第48屆國際教育大會,這標志著國際社會已經達成推動融合教育的共識。發展融合教育需要改變原有的對殘疾和殘疾人的理念,營造一個寬容、接納的社會環境,促進少數群體的社會參與和社會發展。第一,優勢視角。從優勢視角來看,殘障只是個體部分機能的喪失,并不影響個體其他部分機能的正常發揮,甚至某些殘疾人還具有一些超于常人的特殊才能。為此,應從殘疾人的優勢出發,采取多種措施使其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第二,增權理念。教育權是包括殘疾兒童在內的所有兒童和青少年的基本權利,政府和社會有責任和義務來創造條件,實現其平等受教育的權利。我國2014年1月出臺的《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提出的“全面推進全納教育,使每一個殘疾孩子都能夠接受合適的教育”也強調了這一點。第三,及早干預理念。殘疾兒童的康復訓練和融合教育要及早進行,根據其年齡階段和殘障程度的差異采取不同措施。這需要通過公眾教育、家長支持、政策研究與倡導等方式,使政府工作人員、普通學校師生、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充分認識到融合教育的重要性,進而支持融合教育,為融合教育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2.以政府為主導,持續推動政策創新
在現階段,發展融合教育,必須以政府為主導,借鑒外來經驗,結合本土實際,進行政策創新。這是由我國的現實情況決定的:一是我國“強政府弱社會”的格局決定了大部分資源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有能力、也有責任做好殘疾兒童的融合教育;二是融合教育的非營利性以及教育的公共物品屬性決定了市場化的公司難以介入并提供有效的服務;三是現階段社會服務機構的規模和專業化程度有限,提供服務的能力也有限。因此,政府主導融合教育的相關福利政策,并對相關的社會服務進行監督和管理成為必然。從目前情況來看,由政府主導進行的政策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對現有的政策法規進行整合完善。要對現有的政策法規中相互矛盾和容易引起歧義之處予以修正,增強其內部的一致性。同時制訂相應的實施細則和操作方案,進一步明確政府、普通學校、服務機構、家庭的權利和義務。第二,加大執法力度。要加大對違反相應法規的人員和行為的懲處力度,增強政策法規的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第三,引導和培育專業社會服務機構參與融合教育。將從事融合教育時間較長、聲譽較好的社會服務機構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的范圍,加大支持力度,同時對其進行監督、管理與服務,促使其擴大規模、提升專業水平。鼓勵其與普通學校之間建立合作關系,促進社會服務與普通學校教育相互合作與有效銜接。第四,加大對普通學校、殘疾兒童及其家庭在經費、培訓和服務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非政府組織、學校、家庭之間的伙伴關系,提升融合教育的質量。
3.以需求為本,提升社會服務水平